防雷接地系统验收方案

2024-05-15

防雷接地系统验收方案(精选8篇)

篇1:防雷接地系统验收方案

对于隐蔽工程应实行随工验收,重要部位应进行拍照和专项记录。

2 设计资料和施工记录应由相应的防雷主管部门妥善存档备查。通信站应备有本站防雷设计资料。

3 工程竣工时,应由通信工程建设管理部门组织验收,通信运行部门和防雷专责工程师参加。

4 对于通信站防雷系统未达到设计要求或防雷系统资料、记录不齐全的,不予验收。

篇2:防雷接地系统验收方案

1.1 验收目的

验收是项目从实施到售后维护的一个过渡阶段,在完成需求调研、软件开发、系统测试、上线部署、试运行等一系列工作后,应进入项目验收环节。验收是项目建设过程的一个里程碑,说明项目建设完成了实施这一过程。验收通过之后,项目进入系统售后维护阶段。

1.2总体验收标准

总体验收标准是北京乙方软件公司结合国家标准、软件行业惯例所提出的对于软件系统质量的要求。

1.2.1标准定义

1)测试用例不通过数的比例< 1.5 %; 2)不存在错误等级为1 的错误; 3)不存在错误等级为2 的错误; 4)错误等级为3 的错误数量≤ 5; 5)所有提交的错误都已得到更正;

1.2.2验收标准的详细说明

总体验收标准,即每一级别的错误量的可接受范围。一般来说,不允许存在1 级和2级错误,而3 级错误的数量则可按本标准确定或由用户方和开发方根据软件的规模和复杂程度进行商定。

在软件验收测试中,测试的依据包括软件的开发合同、需求规格说明书、测试用例等。在进行验收测试后将发现的所有错误进行总结和归纳,并提交完整的错误报告,在错误报告中包括每一级别的错误数量和错误清单(所有的错误都需经过用户方和开发方的确认)。用户方认为软件可以验收,但要求开发方对错误报告中的所有错误进行整改,进行回归测试,确认错误报告中的所有错误全部改正方可;如错误的级别和数量在可接受的范围外,用户方认为软件不可验收,要求开发方在规定的时间内全面整改软件,再次进行完整的验收测试。

1.2.3软件错误的严重性等级

软件错误的严重等级由重到轻,如下:

1)不能执行正常功能或重要功能, 或者危及人身安全; 2)严重地影响系统要求或基本功能的实现, 且没有办法解决; 3)严重地影响系统要求或基本功能的实现, 但存在合理的解决办法; 4)使操作者不方便或遇到麻烦, 但不影响执行正常功能或重要功能; 5)其它错误;

1.2.3错误与严重性等级对应

一级错误的描述:这一级别的错误一般包括以下内容: 没有实现或错误地实现重要的功能;业务流程存在重大隐患;软件在操作过程中由于软件自身的原因自动退出系统或出现死机的情况;软件在操作过程中由于软件自身的原因对系统或数据造成破坏;在现有的软、硬建设环境下不能实现应有的功能;特殊软件在操作过程中可能危及系统和人身安全等。

二级错误的描述:这一级别的错误一般包括: 没有实现基本功能,并且不存在替代办法;没有实现重要功能中的部分功能,并且不存在替代办法;业务流程衔接错误;密钥以明文方式存储;没有留痕功能;用户的权限分配不合理;在现有的环境下,不能实现部分功能且没有替代方案;没有满足系统的性能要求。

三级错误的描述:这一级的错误是与第2 级别的错误相对应的,而第3 级错误则存在替代方法;对误操作或错误操作没有提示,导致非法数据进入数据库。四级错误的描述:这一级别的错误通常为易用性方面的错误。比如界面不友好、前后风格不一;中英文混杂;查询结果输出不直观等。

五级错误的描述:通常为文档方面的错误,如安装手册、操作手册、维护手册中的描述错误。

1.3 验收前提条件

(一)从多方的反馈和系统稳定性方面来看,整个系统的运行已经进入正轨,需求的响应也已基本完成,试运行达到期后组织验收;

(二)每个模块需要相关使用科室主要负责人签字;

(三)所有模块按照合同要求全部建成,并满足使用要求;

(四)各种技术文档和验收资料完备,符合合同的内容;

(五)系统建设和数据处理符合信息安全的要求;

(六)外购的操作系统、数据库、中间件、应用软件和开发工具符合知识产

权相关政策法规的要求;

(七)经过建设方同意;

(八)合同或合同附件规定的其他验收条件。

1.4 验收方法

项目验收,是项目开发建设中有组织的主动性行为,它是对项目建设高 度负责的体现,也是项目建设成功的重要保证。切实做好项目建设中的验收 工作至关重要,应当采取有效措施,实实在在做好。为保证项目验收质量,建议采用的验收方法是:

运行项目系统软件,检验其应用软件的实际能力是否与合同规定的一致; 运行应用软件,实际操作,处理业务,检查是否与合同规定的一致,达到了 预期的目的。

1.5 验收步骤

(一)成立项目验收小组

实施测试验收工作时,成立项目验收小组,具体负责验收事宜。

(二)项目验收的实施

严格按照验收方案对项目应用软件、系统文档资料等进行全面的测试

和验收。

(三)提交验收报告

项目验收完毕,对项目系统设计、软件运行情况等做出全面的评价,得出结论性意见,对不合格的项目不予验收,对遗留问题提出具体的解决意见。

(四)召开项目验收评审会

召开项目验收评审会,全面细致地审核项目验收小组所提交的验收报

告,给出最终的验收意见,形成验收评审报告并存档。

1.6 验收需提交的文档

1)需求规格说明书; 2)概要设计说明书;

3)数据及数据库设计要求说明书; 4)详细设计说明书; 5)操作手册; 6)用户手册; 7)项目用户评价过程意见; 8)软件接口规范; 9)源码提交清单;

1.9 验收结论

验收结果分为:验收合格、需要复议和验收不合格三种。符合信息化项目建设标准、系统运行安全可靠、任务按期保质完成、经费使用合理的,视为验收合格;由于提供材料不详难以判断,或目标任务完成不足80%而又难以确定其原因等导致验收结论争议较大的,视为需要复议。

1、项目凡具有下列情况之一的,按验收不合格处理:

(一)未按项目考核指标或合同要求达到所预定的主要技术指标的;

(二)所提供的验收材料不齐全或不真实的;

(三)项目的内容、目标或技术路线等已进行了较大调整,但未曾得到相关

单位认可的;

(四)实施过程中出现重大问题,尚未解决和作出说明,或项目实施过程及

结果等存在纠纷尚未解决的;

(五)没有对系统或设备进行试运行,或者试运行不合格;

(六)违反法律、法规的其他行为。

2、项目验收结论的处理

(一)验收结论为验收合格的,则后可进行项目交接;如有需补充问题,则

在补充问题响应完成后进行项目交接。

(二)验收结论为需要复议的,则供应商需在一周内补充有关材料或者进行

相关说明。

(三)验收结论为验收不合格的,则供应商必须限期整改,整改后试运行合 格的,重新申请验收。

1.7 项目交接

篇3:防雷接地系统验收方案

中性点直接接地系统为大电流接地系统, 中性点经消弧线圈接地和中性点不接地系统为小电流接地系统。其中, 中性点不接地系统具有供电可靠性较高、对通信和信号系统的干扰小等优点;但其存在绝缘水平要求高、有弧光接地过电压危险、接地继电保护选择困难、断线可能引起谐振过电压、电磁式电压互感器谐振过电压等缺点。

单相接地电流应符合以下要求:6~1 0 k V电网的单相接地电流IC≤3 0 A;1 0~60 k V的网格单相接地电流IC≤1 0 A。在此条件下, 单相接地电流可能自熄。

目前使用不接地的现状:5 0 0 V以下电压三相三线制设备 (3 80 V/2 2 0 V除外) ;3~1 0 k V系统中接地电流≤3 0 A时;2 0~63 k V系统中接地电流≤1 0 A时;发电机直接连接到3~2 0 k V系统中, 要求接地电流≤5 A时。

2 中性点不接地系统单相接地特征

中性点不接地系统单相接地有以下特征:接地相电压降低 (金属地面降低为“0”) , 其它两相增加 (最高为高架线电压) ;系统出现零序电压, 绝缘监测装置报警;中性点经消弧线圈接地, 消弧线圈电压上升的两端 (最多相电压系统) 电流增大, 地面出现电弧放电;弧接地;若不破坏线电压的对称性则不影响电气设备的正常供应。

3 中性点不接地系统单相接地故障处理方案

(1) 检查仪表或监控系统电压指示, 并确定故障相及性质, 报告进度并做好记录。

(2) 穿绝缘靴进入检查设备的范围内, 触摸设备外壳或框架时应戴绝缘手套, 特别是当电流过大时。

(3) 分割电网, 确定故障范围。分割电网的方法如图1所示。

(4) 用试拉可疑线路的方式找到故障点。试拉的原则:空载线 (备用充电) ;用户有备用电源线;易发生故障的线路;非必要用户的线路;农网线;短线;重要用户线路。试拉可疑线路的方法如图2所示。

(5) 双母线并列运行时不停电查找接地点。

(6) 注意感器保险熔断与单相接地的区别。接地电力系统变压器的保险丝接在高压侧 (低压侧可安装快速空气开关) , 高压熔断器熔断时会产生一些类似单相接地的现象。当电压互感器相保险丝熔断低压侧 (小开关跳闸) 时, 保险丝阶段指示接近于“0”, 类似于接地, 但其它两相的相电压不变, 仍为相电压;电压互感器开口三角绕组没有零序电压输出, 因此绝缘监视装置或监视系统不发送“单相接地”报警信号。

参考文献

[1]张志英, 王琳.电力系统单相接地和断相故障的判断与处理[J].江西煤炭科技, 2001 (4) :28-29

篇4:防雷接地系统验收方案

关键词:CORS系统;直击雷;电子设备防雷;SPD

概述

根据统计数据表明,我国每年因雷击造成的人员伤亡估计为3000-4000人,财产损失估计在50亿-100亿元左右。此外,雷电对电力、石化、航空、通信、交通等行业也会造成重大危害。CORS系统是由电子设备、通讯设备、观测墩及机房等易受雷电袭击的物体组成,防雷措施对整个系统的正常稳定运行至关重要。某市CORS系统有13个基准站构成,建设了9个屋顶观测墩和四个地面观测墩。

1. 雷电对CORS系统产生影响的几种途径

1.1直击雷

雷云通常可对于地面CORS系统的任何一点(包括天线。通讯传输线路、供电线路)直接发生短时间剧烈放电现象,叫做直接雷击,即直击雷。它具有的点效应、热效应和机械效应等很大程度上可以造成物体、设备损坏和人员伤亡。同时,线路中会引入超高电压(电流)窜入设备内部,从而造成机房内的网络、通讯机UPS等设备的破坏,或者影响设备的使用寿命。

1.2 雷电感应通过GPS信号线路或计算机通信线路

架设于露天制高点的地面参考站天线,与其相连的天馈线或数据通讯线也处于露天制高状态,当遭到雷击时,雷电高压入侵线路。雷云对地面放电时,击坏与线路相连的参考站的接收机、计算机等电器设备和网络设备,侵入通信线路并危害到整个通讯线路。

1.3经接地网反击

当雷云对CORS系统所在的建筑或地面放电时,由于地面CORS系统设备接地网络结构不合要求,强大雷击电流会通过结构不合理的接地网络形成地电位(流)反击,以至损坏CORS系统设备或影响其工作。

2.CORS系统各组成部分防雷标准划分

根据《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GB50057-2010要求,将基站划分为第一类防雷建筑物,根据《建筑物电子信息系统防雷技术规范》GB50343-2004要求,将基站电子信息系统雷电防护等级定为D级。

3.CORS系统防雷设计

一个完整的,雷电防护系统应当包括直接雷击的防护、雷击感应过电压、雷电电磁脉冲、地电位反击的防护四个方面,缺少任何一面都是不完整、有缺陷和有潜在危险的,同样,鉴于雷电危害CORS系统的集中主要形式和现场的具体情况,CORS系统的防雷将从各种可能引入的雷电流和感应浪涌过电压入手,重点放在因雷击或线路过电压产生的浪涌过电压和浪涌电流而导致对内部设备的损坏上,并针对该系统强电、弱电信号部分接地进行等电位连接,从而提供整个系统的耐雷电冲击水平。

依据相关的防雷技术规范,按照技术可行、经济节约和工程施工方便的原则,GNSS基准站防雷系统防雷等级按一类建(构)筑物进行设计,此类防雷工程主要采取如下技术措施:

(1)通常采用接闪、传导和接地等措施来防护直接雷击。

(2)通常采用多级分流,滤波技术、接地等措施来防护雷击感应过电压。选用电源及数据信号防雷器件,对设备及其他重要终端进行保护。

(3)通常采用等电位和接地等措施来防护地电位反击。

(4)通常采用各种滤波、屏蔽等技术方法才防护雷电电磁脉冲。

4具体的防雷方案措施及技术要求

4.1 室外场地GPS设备的直接雷击防护

单支避雷针保护范围是靠近避雷针建立一栋“尖帐篷”,建筑物被保护区域为一个空间,避雷针吸引雷电直接闪击自己来防止在该空间中遭受直接雷电的闪击,一个建设半径为60m(三类建筑物)的球体滚越建筑物的整体,凡球体能够接触到的部位,均能遭到雷击,球体所不能接触到的部位,则认为已由建筑物其他部分给予保护。

保护范围计算方式:

(1)

:避雷针在 高度的xx’平面的保护半径;

:滚球半径; :被保护物的高度(m)

:避雷针在地面的保护高度。

某市13个CORS站分别设立独立避雷针,使室外现场GPS设备处于雷击的LPZOA区,利用公式(1)计算得出避雷针保护的范围,在距离设备3至5米处设独立避雷针,针高8米左右,并设独立接地体。

4.2电源、信号系统防雷

电涌保护器通常称为“避雷器”或“过电压保护器”, 英文名称简写为SPD。电子设备主要通过电源系统、天线和馈线系统、信号系统与接地系统这四个引雷通道进行引雷。因机房各个弱电设备耐压水平较低,为更好的保护设备安全,应装设浪涌保护器。浪涌保护器接地端均与机房接地排可靠连接。

对于13个CORS站的接地系统,采用铜芯导线,接地端经过防腐、防锈处理,其连接牢固可靠。在地阻较小地区,接地体采用3根50mm×50mm×5mm×2m热镀锌角钢,间隔3m一字形垂直置入地下0.5m做垂直接地极;采用直径12mm热镀锌圆钢将垂直地极可靠电气连接。在地阻较大地区,接地体采用接地模块并回填降阻剂,每组接地体使用5组模块,并使用直径12mm热镀锌圆钢将模块可靠电气连接。接地系统组成如下图所示。

CORS站接地系统

(1)供配电线路的SPD保护

供电系统建设采用TN-S系统,总配点房电源进线安装MYS11-80KA/3(三相四线)电源避雷器一组,目的是电源部分防雷保护,可防止由市电网引入的强雷电感应。在机房分配电箱分别安装MYS5-20KA/4(三相五线)电源避雷器一组,目的是进一步防止由市电网引入的感应雷击,防止由主配电室与子配电室之间线路受到雷电的电磁感应。在机房内设备供电线路安装防雷插座MYS5/DY01(三相三线10A)电源避雷器1只,作为设备防雷的精细保护。

(2)信号线路的SPD保护

在13个CORS基准站的GPS天线信号线入户线路端口均加装KXB-02,对同轴天馈线路保护,如下表1。在网络通信端口加装RJ45-E100/4-01信号避雷器,如下表2。

5.机房等电位接地

等电位联结主要是为了减小雷电流在分开的装置、诸导电物体用等之间产生的电位差。本项目将控制中心机房内的电子设备、通讯设备均做等电位连接。控制中心机房内,采用通信设备的工作接地、保护接地、建筑物的防雷接地合用一组接地体的联合接地方式。

在设备机房内设S型等电位连接网络。机柜外壳、设备保护接地、SPD接地端等均与等电位连接网络可靠电气连接。机房无预留接地点,为保障设备安全,在室外增设一组人工接地体并引入机房与机房内接地排可靠电气连接。

6 结论:

针对雷电对CORS系统造成的危害进行分析,并且从分别从系外场地GPS设备和电源、信号系统防雷进行技术分析,按照雷电技术规范和设计原则,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以,建立严密的防雷体系,预防所有可能发生的雷电灾害,为CORS系统的稳定、安全运行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参考文献

[1] 梅卫群.江燕如.建筑防雷工程与设计[D] 北京:气象出版社,2003.

[2] 肖稳安.张小青.《雷电与防护技术基础》[D] 北京:气象出版社,2006

[3]《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GB50057-2010

篇5:系统测试与验收方案

1.1.测试方案

1.1.1.单元测试

1.1.1.1.单元测试说明

在计算机编程中,单元测试(又称为模块测试)是针对程序模块(软件设计的最小单位)来进行正确性检验的测试工作。程序单元是应用的最小可测试部件。在过程化编程中,一个单元就是单个程序、函数、过程等;对于面向对象编程,最小单元就是方法,包括基类(超类)、抽象类、或者派生类(子类)中的方法。

单元测试的目标是隔离程序部件并证明这些单个部件是正确的。一个单元测试提供了代码片断需要满足的严密的书面规约。因此,单元测试带来了一些益处。单元测试在软件开发过程的早期就能发现问题。

1.1.1.2.单元测试方法与内容

单元测试主要采用白盒测试技术,用控制流覆盖和数据流覆盖等测试方法设计测试用例;主要测试内容包括单元功能测试、单元性能测试和异常处理测试等。

1.1.1.3.单元测试流程

图15-1 单元测试流程图

从配置库获取源码文件,设计测试用例,执行测试用例,并利用相关测试工具对单元代码进行测试,将测试结论填写到单元测试报告和软件Bug清单中。把软件Bug清单和测试用例执行结果提交测试负责人,并进入纳入质量管理。对源码文件进行的测试,视程序存在缺陷的情况,可能要重复进行,直至问题解决。

单元测试的执行者,一般情况下可由程序的编码者进行,特殊情况可由独立于编码者的测试人员进行。

1.1.1.4.单元测试用例

编程组组长组织、指导开发人员根据《系统设计说明书》,编写所负责代码设计模块的《单元测试用例》,设计单元测试脚本。

1.1.2.代码评审

代码评审也称代码复查,是指通过阅读代码来检查源代码与编码标准的符合性以及代码质量的活动。

评审的内容:

1)编码规范问题:命名不规范、magic number、System.out等; 2)代码结构问题:重复代码、巨大的方法和类、分层不当、紧耦合等; 3)工具、框架使用不当:Spring、Hibernate、AJAX等;

4)实现问题:错误验证、异常处理、事务划分、线程、性能、安全、实现过于复杂、代码可读性不佳、扩展性不好等; 5)测试问题:测试覆盖度不够、可测试性不好等。

评审的优点:

1)提高代码质量:在项目的早期发现缺陷,将损失降至最低

2)评审的过程也是重新梳理思路的过程,双方都加深了对系统的理解

3)促进团队沟通、促进知识共享、共同提高 1.1.3.集成测试

1.1.3.1.集成测试目的

集成测试,也叫组装测试或联合测试。集成测试是在单元测试的基础上,根据《系统概要设计》及《系统集成与开发详细设计》,对系统的各单元进行组装。把分离的系统单元组装为完整的可执行的计算机软件。集成测试的目的是检查软件单元部件是否能够集成为一个整体,完成一定的功能,并找出单元测试中没有发现的错误,包括数据定义有没有重合与冲突,接口会不会产生错误,组合以后的模块功能会不会互相影响,组合的系统是不是达到预期的效果等。

1.1.3.2.集成测试采用的方法和内容

集成测试采用白盒测试和黑盒测试相结合的测试技术和渐增式的测试策略,用数据流等测试方法设计测试用例。主要测试内容包括单元之间的接口测试、全局数据结构测试等。

1.1.3.3.集成测试流程

集成测试包括集成测试设计、集成测试准备、集成测试实施和测试记录、集成测试问题跟踪和结束测试等阶段。

集成测试设计由测试组组长根据项目计划和开发计划编制《集成测试计划》,设计《测试用例》。

测试计划和测试用例应当通过项目经理的审查。

集成测试准备需要系统测试组组长建立独立的测试环境。测试环境包括测试硬件环境、网络、数据库、应用服务器等以及测试对象(程序)的安装和初始化工作。

集成测试实施和测试记录是由系统测试组组长组织人员按照测试计划和测试用例要求进行测试,并且记录测试过程和测试结果。

集成测试问题跟踪是在测试过程中发现的问题由系统测试组组长根据测试记录提交测试问题报告,并由系统设计人员和开发人员解决每一个问题的过程。

测试结束指测试问题报告中的问题解决后,进行回归测试。当测试问题降低到一定程度并通过测试通过准则时,系统测试组组长提交测试总结报告结束测试。

1.1.4.功能测试

功能测试包括两大部分,一是包括基本业务功能、业务测试、接口测试和可用性测试等方面的功能测试,二是包括:安全性测试、故障恢复测试、数据库测试、配置测试、安装测试的产品化测试。验收测试主要从系统的实用性、稳定性、可维护性、灵活性、可操作性、和安全性方面进行测试。

(1)测试目标

组织并执行测试,以降低软件产品中存在的缺陷,保证产品的质量和可用性,测试工作的目标就是降低BUG率,从各个方面提高软件产品的质量和可用性。

(2)测试流程

在确定具体的测试范围及内容后,进行测试分类,并根据分类的结果确定需要设计的测试用例。

在整个测试过程中,我们将用缺陷管理工具BugBase对测试大纲、测试用例、测试问题等进行管理,并可对问题进行统计。

(3)测试完成标准

 实现功能完全符合功能列表。 所有的功能页面均可达。

 TD上的问题得到妥善处理,不含有A,B,C类问题。 定义的测试项目完成。 产品化测试的约束达成。

(5)缺陷管理追踪工具

在上节描述中提到的TD,可以应用于测试的全过程,也可以用于管理各类评审的缺陷等。TD还提供一些模板,例如测试计划、测试总结、测试大纲、测试问题卡,因此可以通过BugBase实现从测试计划到总结的各测试活动管理。

我们以需求说明书、软件需求规格说明为输入编写测试大纲,对应测试大纲中的内容和测试需求编写测试用例,测试人员可以根据测试大纲和用例执行测试,发现问题后,记录在TD中,测试负责人通过查看缺陷问题列表将问题分配给对应的开发人员,开发人员通过查看问题列表修改问题,TD还提供了各种统计功能,例如根据问题的发现日期、问题等级、问题的分布、问题引入阶段等进行统计,这些统计结果可用来进行分析和总结

1.1.5.性能测试

性能测试总体流程与业务系统测试的流程基本相同。验收测试主要从系统的实用性、稳定性、可维护性、灵活性、可操作性、和安全性方面进行测试。性能测试的内容源于用户对平台系统的性能要求。

1.1.5.1.测试目标

性能测试的目标是在整个系统或一个系统的特定组件上定义、建立和执行性能测试。验证系统是否满足标书的性能要求,如不能满足,要进行相应的优化。

1.1.5.2.测试流程

首先对性能测试进行策划,确定性能测试的类别和测试方法。

然后开发性能测试的用例,确定测试环境并准备就绪后执行性能测试,确定测试中的系统或组件的性能,并使用其结果决定性能是否可以被业务所接受。如果在测试中度量的性能特性证明是不能被接受的,我们可以通过对业务的改进、数据库、应用服务器等进行调优,以提高性能质量,在进行系统调优前,我们同样要进行调优的设计与分析。性能测试与应用和技术架构紧密相关并且两者互相影响。

1.1.5.3.性能测试指标

a)响应时间 响应速度在用户心理所能承受的范围内。无论是客户端还是管理端,当用户登陆,进行任何操作的时候,系统应该及时进行反映,系统应能检测出各种非正常情况,并及时提示用户。

b)可扩展性

在设计上必须具有适应变化的能力,当系统新增业务功能或现有业务改变时,应保证业务在整体框架不变的基础上,业务变化造成的影响局部化。

c)易用性

所有的业务功能界面风格和操作流程一致,业务表单做到所见即所得,录入能够完全通过键盘完成。

d)可靠性

系统应保证7*24小时内不宕机,保证在正常情况下和极端情况下业务逻辑的正确性。

e)可用性

必须避免由于单点故障或系统升级而影响整个系统的正常运行。

f)可维护性

系统能够简单方便的修改和升级,包含可度性、可修改性、可测试性等。

g)可管理性和服务支持能力

每个层次、每个构件都提供标准的管理接口。实现统一的、一致的日志功能。每个构件都提供应用架构总体设计规定的必要的标准外部接口。

1.1.6.用户测试

1.1.6.1.测试流程

用户测试流程如下:

1)明确测试内容,其中包括功能、性能、可用性、安全性、兼容性、与其他系统集成

2)确定测试范围:确定业务情况类型是是非常重要的。每一种业务情况类型都对应一个实际商业业务。业务情况类型可以被表达成多种状况(例如,简单情况、或需要进行复杂处理的例外情况)。

3)测试小组成员确定:由管理人员、业务人员、技术人员等组成,我方提供验收测试过程中的技术支持。4)明确问题分类标准

5)系统的功能通过功能测试进行验证。在功能测试过程中发现的问题根据其严重程度进行分类。下表列出了功能测试问题的分类。

1.1.6.2.用户测试设计

设计测试用例:确定每个功能的测试用例,明确系统输入信息和期望的输出结果。针对需求规格说明书的每一条测试内容,确定测试用例。每个测试用例包括测试条件(包括生成测试条件需要的测试数据类型)和期望的结果。每个测试用例都应该是唯一确定的(例如,赋一个数值)。

设计测试大纲:依据测试范围生成测试大纲。对每一种业务情况类型,生成尽可能多的测试用例来完善测试大纲。为了保证测试大纲包含所有的测试用例,将测试用例的条件映射为测试大纲是非常必要的。测试大纲中测试用例的顺序安排是非常重要的,它应考虑多种方面的因素,主要考虑的因素是按照系统产生的数据,在测试大纲中安排测试用例的顺序,使得一个测试的结果作为另一个测试前提。

测试环境准备:为了预防出现问题,如数据损坏或对系统资源的争用,需要建立一个独立的测试环境。在进行测试之前,根据测试计划中确定的时机建立一个独立的测试环境。

1.1.6.3.用户测试结果

1)测试结束后,测试小组根据测试数据,制定并向验收工作领导小组提交《用户测试报告》。

2)测试报告结果说明软件满足下列要求: 3)在认可的外部设计文档中表述的功能要求 4)在认可的系统描述文档中表述的非功能要求 5)此外,测试报告中还包括对系统提出的改进意见。

1.1.7.测试产出

1)《测试计划》 2)《系统测试方案》 3)《测试用例》 4)《系统测试案例》 5)《系统测试报告》 6)《试运行测试报告》

1.2.验收方案

1.2.1.验收流程

在验收阶段,平台系统将按照用户和我公司都认可的《系统需求分析》,组织验收小组,进行功能和性能的验收测试。从系统的实用性、稳定性、可维护性、灵活性、可操作性、和安全性及系统文档、代码、规范及注释说明等方面组织全面验收。验收测试安排分为系统初验和系统终验。

1.2.2.系统初验

经过系统内部试运行,我公司对内部试运行期间发现的问题改正后,提出系统初验书面申请。验收标准将按照“需求说明书”和双方认可的有关系统设计文档所提的要求进行。用户在收到我公司验收申请后,尽快组织系统初验。初验前我公司提供全部的工程文档和安装测试报告,并提供初验测试文档,在用户认可后进行初验测试,初验通过后,系统进入正式试运行期。我公司应解决试运行期间所反映出的问题,若系统达不到合同规定要求,试运行期将继续顺延,直到系统完善,但试运行期最长不得超过一个月。

1.2.3.系统试运行

初验合格后,经用户同意,系统进入试运行阶段,试运行周期不超过三个月。在试运行期间,我公司按用户要求提供培训和技术支持,保证用户能够正确理解和使用系统;我公司对试运行中出现的任何问题及用户提出的修改意见将及时做出响应,并提交解决方案,在用户确认后实施。试运行期间如出现重大故障,则试运行期从故障排除之日起重新计算。

1.2.4.系统终验

试运行期结束后,如系统无功能缺陷,能够正常运行,在具备终验条件下进行系统终验,由我公司提出终验书面申请,用户在收到我公司验收申请后,尽快组织系统终验。成立项目全面验收小组,由用户、我公司以及外部专家等组成,对项目进行全面验收。系统终验前,我公司提交终验测试标准和终验测试计划,内容包括:测试对象及应达到的测试指标、测试方法和测试条件、测试资料和数据,并以图表说明每一测试对象或过程的功能输入输出测试进度。

系统终验标准:

1)系统实用性:项目验收最关键的指标,检查系统是否符合当前业务的需要,特别是业务流的整体性和数据流的一致性,并前瞻性提供未来业务接口。

2)系统稳定性:硬件环境的稳定性、软件运行异常处理和正常运行情况。3)系统可维护性:含网络系统管理与维护、服务器系统平台管理与维护、操作系统管理与维护、应用系统软件管理与维护、数据库管理与维护以及数据库备份、应用系统备份,灾难事件处理与解决实施方案等。

4)系统文档:验收文档是否齐全、规范、准确、详细,主要的文档包括:需求分析报告,框架设计报告,数据库物理及逻辑设计报告,详细设计报告,编码规范及技术选型报告,测试报告,系统部署和发布报告,集成方案,软件用户使用手册,系统维护方案和操作文档等。

5)代码规范及注释说明:程序代码编写是否规范;注释说明或代码文档是否详细全面;接口定义是否符合局信息系统规划一致性的要求。

6)系统灵活性:系统是否方便客户进行维护;系统是否在先进性的基础上具备未来升级和可扩充性;是否利于系统平台迁移和部署等。

7)系统可操作性:界面是否友好性;是否实现傻瓜化操作和智能化数据检索功能。

8)系统安全性:是否有完善的安全机制保证系统的安全性,如软件方面的安全防范(加密措施、相关认证、数据库安全防范),硬件方面(防火墙、物理隔离和逻辑隔离)的安全设置。

9)其他验收标准:其他的与本系统相关的验收标准。系统终验流程安排

1)我公司按照项目验收计划完成验收准备工作 2)用户代表运行验收测试用例集,记录运行结果

3)如果发现没有通过的验收测试用例,则我公司立即解决问题 4)用户主持项目验收会

5)我公司向用户报告项目实施结果 6)用户代表向用户报告试运行结果

7)用户评议项目实施和试运行结果,起草和审定项目验收报告。

1.2.5.系统终验相关文档

我公司在软件开发和系统集成中将严格按照国家软件工程有关要求提供的文档来提供,验收的技术文档至少包含以下内容: 1)系统需求分析 2)系统概要设计 3)系统详细设计 4)数据库详细设计 5)应用系统集成实施方案 6)系统测试大纲 7)系统测试报告 8)系统验收报告 9)系统用户使用手册 10)系统安装维护管理手册

1.2.6.终验报告

验收小组将在终验结束后提交一份由专家签名的验收报告。验收报告附平台系统和整体系统测试结果报告,同时给出以下明确结论之一:

(1)通过验收;

(2)基本通过验收,要求在五个工作日内完善后再次进行验收;(3)未通过验收,要求在十五个工作日内改正后再次进行验收; 如再次验收后仍然不能全部通过,用户有权终止合同,并要求我公司承担违约责任。

篇6:防雷接地验收报告

致四川石化原油储备库工程仓储运输部:

中国石油四川石化100x104m3原油储备库工程开工时间为2008年12月31日,施工单位为大庆油田建设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总承包单位为CPE西南分公司,监理单位为北京兴油工程项目管理有限公司吉林省分公司。

截至2012年5月,储备库区所有防雷接地安装已经按工程设计和合同约定的内容施工完成。经自检,工程质量合格,工程技术档案和施工管理资料已经整理就绪,经公司质检部门审查符合验收条件。请业主方组织协调,报请相关部门予以验收。

篇7:银行金融系统防雷设计方案

近年来,计算机网络技术进入了前所未有的快速发展时期,新方法、新技术、新产品不断的涌现,为网络计算和管理这一计算机应用模式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极大地推动了社会信息化的发展进程。随着电脑网络的不断发展和行业内竞争的加剧,各金融机构千方百计地发展自己的计算机业务处理系统,以更好的为客户服务,提高业内竞争力,每年的设备投资费用不断增加。金融机构对计算机进行业务处理的依赖性越来越高,网络的安全性、可靠性以及设备用机环境都成为客户考察服务水平的重要环节。就用机环境而言,由于计算机通信设备属于微电子设备(即弱电设备),其耐过电压冲击的能力很弱,而由电源线、信号传输线、地线侵入的雷电冲击波强度却很大。通过电源线、信号传输线引入的冲击大电流,足以使许多微电子设备遭受不同程度的损坏,并危及人身安全,造成巨额的直接经济损失。而更为重要的是会导致整个网络瘫痪,重要数据丢失,间接经济损失不可估量。我们不能因为没遭到过雷害而抱有侥幸心理,对依赖计算机来进行数据处理和存储的金融系统来说,雷电造成的数据丢失和网络瘫痪将是灾难性的。即使雷电流强度不足以打坏设备,频繁的雷电冲击也会大大的缩短电子设备的寿命。另外内部操作过电压,如变压器的空载、电机的启动、开关的开启等引起的强大脉冲电流通过线缆引入,也会造成设备不同程度的损坏。计算机设备遭受雷击损坏已成为影响金融机构业务正常、安全运行的重要因素之一。

为保障金融机构计算机网络安全可靠的运行,减少损失,避免灾害,计算机网络的防雷保护措施必须要加强。作为有多年防雷工程实施经验的专业公司,我们愿与贵行共同做好防雷工作,使贵行尽量避免雷损,这是我们设计这一方案的目的。

质量保证

<一>、我公司提供的所有防雷器全部由原厂出品,通过ISO9001的认证。

<二>、通过了国内权威的检测机构的检测,公安部颁发了销售许可证。

<三>、在全国范围内每年由保险公司提供产品责任险,为用户解决后顾之忧。

<四>、防雷器电源模块和信号防雷器,因产品本身质量问题导致的损坏,将在贵单位系统内免费保修3年,我公司提供对所做工程的3年跟踪服务。超过免费更换年限的仅按材料成本价收取维护费用。

<五>、严格按照有关规范进行设计安装。细心考虑防雷器级间能量的配合、防雷器与设备的绝缘配合。

<六>、我方负责对用户进行防雷知识培训,包括防雷理论知识、选用防雷产品的使用、维护、更换等基础知识。

<七>、可应用户要求,为用户编制用户手册。

<八>、维修响应时间:两小时内提供解决方法,市内两小时内赶到现场,河南省内视距离远近4到24小时内赶到现场,进行更换服务。

<九>、根据用户的实际需要,可安排用户到防雷厂家进行实地考察和培训。

设计基础

雷电是由天空中云层间的相互高速运动、剧烈磨擦,使高端云层和低端云层带上相反电荷。此时,低端云层在其下面的大地上也感应出大量的异种电荷,形成一个极大的电容,当其场强达到一定强度时,就会产生对地放电,这就是雷电现象。

雷电的表现形式主要有两种:

一种是直击雷,是指带电云层与大地上某一点之间发生迅猛的放电现象。直击雷威力巨大,雷电压可达几万伏至几百万伏,瞬间电流可达十几万安,在雷电通路上,物体会被高温烧伤甚至融化。通常在建筑物顶部安装避雷针或避雷网等来防直击雷。

另一种是感应雷,是指当直击雷发生以后,带电云层迅速消失,而地面上某些范围由于散流电阻大,以致出现局部高电压,或者由于直击雷放电过程中,强大的脉冲电流对周围的导线或金属物因电磁感应而产生高电压以致发生闪击的现象。

一、雷电干扰的入侵路径

常见的雷电干扰的入侵途径及原因,有如下四种:

1.当建筑物本身受雷电直击时,巨大的雷电流入地会产生地电位抬升,造成地电位反击

2.损毁设备;并且经下引线流过的大量电流,亦产生磁场冲击波。

3.当远端的导线因雷电而产生感应电流会经导线传导过来。

4.当云层间放电时,强大的电磁冲击会在邻近的地上金属导线感应出冲击电,并且磁场冲击会漫延到地上的建筑物.5.另外,内部操作过电压,如变压器的空载,电机的启动,开关的开启等,也能引起强大的脉冲冲击电流通过线缆引入,破坏电子设备。由感应雷引起的事故约占雷害事故的80%至90%。针对感应雷的破坏途径,我们可采取接地、分流、屏蔽、均压等电位等方法进行有效的防护,以保证人身和设备的安全。

防雷器的作用就是在最短时间内将线路上因感应雷产生的大量的浪涌电流释放到地网,使建筑物内各点之间电位差大致不变,从而保护设备。

二、接地系统

接地是避雷技术最重要的环节,不管是直击雷、感应雷、或其他形式的雷,最终都是把雷电流送入大地。因此,没有合理而良好的接地装置是不能可靠地避雷的。接地电阻越小,散流就越快,被雷击物体高电位保持时间就越短,危险性就越小。对于计算机场地的接地电阻要求≤4欧姆,并且采取共用接地的方法将避雷接地、电器安全接地、交流地、直流地统一为一个接地装置。如有特殊要求设置独立地,则应在两地网间用地极保护器连接,这样,两地网之间平时是独立的,防止干扰,当雷电流来到时两地网间通过地极保护器瞬间连通,形成等电位连接。

三、防雷等电位连接

等电位连接的目的,在于减少需要防雷的空间内各金属部件和各系统之间的电位差。穿过各防雷区交界的金属部件和系统,以及在一个防雷区内部的金属部件和系统,都应在防雷区交界处做等电位连接。应采用等电位连接线和螺栓紧固的线夹在等电位连接带做等电位连接,而且当需要时,应采用避雷器做暂态等电位连接。

四、屏蔽和分区防雷保护

从雷电的入侵途径可知,雷电会产生强大的电磁波,在周围的导体上产生感应雷电流,也会构成对电子设备的直接冲击损坏。据资料统计,2.4高斯的电磁波冲击就能造成电子设备的直接损坏,0.03高斯的电磁波冲击就能造成电子设备的误动。屏蔽是减少电磁波破坏的基本措施,包括外部屏蔽措施、适当的布线措施、线路的屏蔽措施。雷电保护区是以屏蔽层为界面来划分的。

篇8:IT系统新型接地方案的研究

1 IT系统配出中性导体问题

实际现场中IT系统通常按照三相三线制设计施工。因其电源中性点为非有效接地形式,相线第一次单相接地时短路电流很小,系统仍可持续供电1~2 h,故其连续性好,可靠性高。国际电工标准IEC 364-4-473(1977)中第473.3.2.2条建议IT系统不应配出中性导体,理由是配出的中性导体上没有可监测的电气信号,当中性导体绝缘损坏接地时,IT系统成为TT系统而不被察觉,发生单相接地时,线路上的漏电保护将切断电源,造成所供重要负荷断电[3],故一些对供电持续性要求高的场所选用IT系统时,只能通过380/220 V降压变压器而不是通过相线与中性导体的跨接引出照明等单相负荷,增加了IT系统的施工成本与难度。

IEC标准中关于IT系统配出中性导体的这一建议是否符合现阶段低压供配电系统的发展现状值得更进一步探讨。与IT系统在国内的境遇相反,国外一些公司并不回避这一系统,像ABB公司根据最新版《IEC 60364 Low-Votage Electrical Installation》编写的低压配电安装手册中,甚至单独列写了配出中性导体IT系统的保护计算方法。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进步和现代检测技术精度的提高,中性导体绝缘检测问题并非无法解决,例如在参考文献[4]中提及,将选线技术中的信号注入法移植到中性导体的检测上,通过外加信号源克服IT系统中性导体上没有可监测的电气量的问题,提供了一种较好的思路。IT系统不仅可以配出中性导体,而且利用一套小型功率源和一根N线换取单相负载所需的降压变压器,更好地利用IT系统可靠性高的优点,也可提高经济效益。但IT系统本身对于单相接地故障没有处理能力,安全规程规定的1~2 h带故障工作时间之内如果不能排查出故障,传统方法只能靠手动拉闸断电来选线,工序复杂,对系统影响很大。为正确选出故障点并通过线路上断路器动作排除故障,本文提出一种通过可变电抗器脉冲接地方案,以解决选线问题。

2 IT系统脉冲接地方式

2.1 系统原理

IT系统采用的非有效接地包括中性点不接地、谐振接地和高阻抗接地等方式。中性点不接地系统主要优点是电网发生单相接地故障时稳态工频电流小,这样如雷击绝缘闪络瞬时故障可自动清除,无需跳闸;如金属性接地故障,可单相接地运行,改善了电网不间断供电,提高了供电可靠性。接地电流小同时也降低了地电位升高,减小了跨步电压和接触电压,减小了对信息系统的干扰等;在经济方面节省了接地设备,接地系统投资少。中性点不接地系统的缺点在于产生的过电压高(弧光过电压和铁磁谐振过电压等),对弱绝缘击穿概率大。在间歇性电弧接地故障时产生的高频振荡电流大,达数百安培,可能引发相间短路;而且至今为止,故障定位难,不能正确迅速切除接地故障线路。配电网中性点谐振接地是指配电网一个或多个中性点经消弧线圈与大地连接,消弧线圈的稳态工频感性电流对电网稳态工频容性电流调谐,故称谐振接地,目的是使得接地故障残流小,接地故障可能会自清除。因此中性点消弧线圈接地系统具备中性点不接地系统的优点。同样地,中性点消弧线圈接地系统亦有中性点不接地系统的缺点,但出现最大幅值弧光过电压概率要小,这是因为消弧线圈降低了单相接地时的建弧率。消弧线圈接地方式的使用是否成功,很大程度上还取决于消弧线圈、跟踪系统、选线装置本身的可靠性。

而所谓的脉冲接地,实际是指系统在有效接地与非有效接地之间来回转换,使相线上的短路电流以脉冲形式呈现,兼顾了不接地方式、消弧线圈接地方式以及中性点直接接地的TN系统、TT系统几方面的优点。正常工作时中性点不接地,采用IT系统以保证供电的高可靠性;当系统需要排除故障时,又转换为中性点直接接地的TT系统,以保证正确切除相线接地故障。这一转换过程通过简单的可变电抗器合闸控制装置实现。整个系统如图1所示。

2.1.1 系统正常工作

正常工作时,接地装置中断路器均断开,系统处于IT系统等待。系统可同时接单相负载与三相负载,对一级到三级负荷均可供电。若在此时发生单相接地故障,单相接地电流Ik很小,接地点线路上的断路器不会动作,系统能够带故障继续运行,但故障线路上的绝缘监测装置应根据自身所带负荷等级不同有选择性地报警,若为三级负荷可发出即时切除故障信号,一、二级负荷则发送延时切除故障的信号。

2.1.2 系统选择性切除故障

当合闸控制装置接收到带故障运行的系统内一、二级负荷用电结束信号,或三级负荷的线路上出现实时故障的信号,即可投入接地装置。接收到开始命令后,控制装置使可变电抗器的10个断路器按照Q1~Q10的顺序依次接入限流的可变电抗,使阻抗剩余值产生的Ik逐渐变大,当短路电流升至大于供电回路故障点前断路器额定电流时,该断路器动作,切除故障线路。通过IT系统与TT系统的闪变,可替代IT系统传统的逐条线路拉闸排除故障的陈旧方法。

在整个切除故障过程中,需满足以下几点:

(1)每个Ik脉冲的起止均为IT系统。

(2)Ik脉冲存在时间约为5 ms,大于供电回路上断路器的瞬动机构脱扣时间3 ms,确保供电回路上故障点处的断路器成功动作,如图2所示。

(3)可变电抗器每一级断路器支路上均需装设熔断器提供保护。其目的是:一是故障时若断路器拒动,熔断器可以切除过大的短路电流,避免烧坏电抗器;二是理想状态下,熔断器应在电抗器的断路器瞬动机构动作前熔断,供电回路上断路器动作时线路上已无电流,避免电抗器上的断路器切断大电流时产生电弧,也能有效降低供电回路上断路器故障概率。

(4)缠绕可变电抗器时,最大阻抗值的确立应依据系统发生接地故障最大短路电流;电抗器级数应与供电回路上断路器级数相匹配,而且电抗器两级间Ik之差不能跨越供电回路上两级断路器额定电流之差,避免断路器误动作(0.4 k V配电端一路出线一般只有3~5级断路器,此处设置为10级是考虑到该装置的通用性,同一母线上出线数和长度是不可预计的,不同出线的同一级断路器可能流过的电流不同,选用断路器型号也不同)。

切除故障后,控制装置自动断开可变电抗器的所有断路器,整个接地装置回到IT等待。此时可变电抗器需要更换每一级熔断器,确保下次切除故障时能够正常工作。

2.2 试验结果

通过上述分析,并试制了一台4级可变电抗器,四级电抗器线圈能够流过的单相短路电流Ik限值分别为0、250、500、1 000 A。按照图1接线,电力变压器选用10 k V/0.4 k V油浸式,Dyn-11接法,接地点连入车间公共地网;供电回路中第一级断路器选用CDM1-100L型,额定持续电流80 A;第二级断路器选用KFM2-63C型,额定持续电流40 A;第三级断路器选用RABM1-125S型,额定持续电流16 A;三级断路器瞬时脱扣整定电流均为10In。每一相接入MRP-B型电涌保护。系统空载,在A相第三级断路器(用户级)后设置单相短路点。测试中选择电抗器的250、500 A两挡,利用不同额定电流的熔断器和供电回路不同额定持续电流的第三级断路器互相配合,通过观察熔断器和断路器能否正确动作验证其合理性。正确的试验现象应当是熔断器熔断且断路器跳闸。未跳闸则说明保护拒动;未熔断却跳闸熔断器起不到保护断路器的作用;熔断而不跳闸说明熔断器在断路器瞬时脱扣动作之前就消除了故障电流,造成保护拒动,试验结果如表1所示。

3 IT系统脉冲接地方式存在的问题

配出中性导体的IT系统最关键的问题在于中性导体上的绝缘监测。在能够监测中性导体绝缘这一前提下,脉冲接地方式的试验结果验证了这种新型接地系统原理的正确性:当可变电抗器的某一级接入回路后,只要选用了适当的熔断器与供电回路上的断路器互相配合,在遇到短路故障时总能通过断路器动作切除故障回路。

试验中,当选用的断路器与熔断器的额定值均小于短路电流时,仍存在断路器不动作或者熔断器未熔断的情况。究其原因,是变压器励磁涌流产生的非周期分量参与了脉冲接地系统选择性跳闸的过程,这是因为断路器的热熔断效应和断路器电磁脱扣机构的励磁效应均不是可靠的函数关系能够描述的,本身具有不可预知性,当非周期分量作用到这两者上时,产生的反应无法定量计算。试验现象中,适当增大断路器或熔断器的额定值而延长时间,躲过非周期分量,即可克服这一问题,例如短路限流值为250 A时,选用熔体额定电流为20 A的熔断器,供电回路第三级断路器额定持续电流10 A,熔断器未能熔断,当供电回路第三级断路器选用16 A时均正确动作;再如短路限流值为500 A时,供电回路第三级断路器额定持续电流为20 A,选用熔体额定电流为10 A的熔断器,断路器不跳闸,当选用20 A的熔断器时能正确动作。

实际上,供电回路中的断路器选择是由后级的负载大小决定的,并不受装设接地装置的影响,故电抗器每一级断路器上串联熔断器的选择是关键,不仅在量级上要将数值设置在电抗器前一级和后一级的额定值,还要在本级允许的范围内尽量选大额定电流的熔断器。

4 结语

以配出中性导体的IT系统为对象,论述了一种新型脉冲接地装置的原理和工作方式,通过试验验证了这一系统的合理性,针对产生的问题分析了原因及解决方法。这种装置能较好解决传统IT系统无法正确选线,只能靠人工手动拉闸排除故障的问题,保证了IT系统的高可靠性。

参考文献

[1]王厚余.低压电气装置的设计安装和检验[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7.

[2]王厚余.建筑物电气装置500问[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8.

[3]王厚余.论IT系统的应用[J].建筑电气,2008,27(11):3-7.

上一篇:2024年税一第一章强化练习sfy_lx010下一篇:美术的的读书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