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评职称论文范文

2022-05-13

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英语评职称论文范文(精选3篇)》相关资料,欢迎阅读!我国恢复中小学教师职称晋升所采取的评审制度已经30年,它在保障教师权益、完善教师评价机制、激发教师教学工作积极性等方面起到了应有的作用。但是也应该看到,这套教师职称晋升的评审制度在我国某些地区的实施中已经大为走样变形,成为徒有其表而无实质性效果的走过场走形式。

第一篇:英语评职称论文范文

评《商务英语教育教学论》的三大理念

【摘 要】《商务英语教育教学论》从学科理念的更新、优质教材的选择、课程设置的完善、高素质师资队伍的建设、人才培养目标的完善、以及其人性化、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全方位阐述了商务英语这门交叉学科的教育教学理论,与时俱进地渗透到商务英语教育教学各项环节。

【关键词】商务英语;人性化理念;语言交互理念;真实与实用性和功能性理念

作为研究生导师,近年来指导不少学生顺利毕业,走上工作岗位以后都取得骄人的成绩,本人深感欣慰。最近阅读了由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的《商务英语教育教学论》一书,想对本书及作者做个评价。作者温雪梅的博士毕业论文由我亲自指导,主要观点是研究教育国际化的,当时论文答辩也算很顺利,受到了张楚廷教授,周光礼教授、刘铁芳教授,胡弼成教授、高晓清教授等教育学专家们的充分肯定。而她出版的专著,让人眼睛一亮,把实现教育国际化的理想与专业教育教学紧密结合,既有浓厚的理论基础,又具备坚实的实践支撑,这种研究方向值得肯定。

首先,该书作者温雪梅是湖南师范大学教育学博士、英语学科教学硕士,湖南商务职院副教授;获剑桥大学颁发的剑桥商务英语高级证书(商务英语高级),从事商务英语专业的教学工作和管理工作多年,对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设想和总体思路都有创新意识。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书中体现的商务英语学科的教育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具有较高的理论价值和借鉴作用。

书中论述商务英语学科构建应主要从学科理念的更新、优质教材的选择、课程设置的完善、高素质师资队伍的建设、人才培养目标的完善、但我想着重谈谈的是在贯穿于商务英语教育教学中的三大语言教育理念。

一、更新学科理念,与时俱进理念渗透到商务英语教学环节

商务英语学科的理念要不断更新,要与传统、单一的语言学习分割开来,使技能与实践紧密地结合起来。值得强调的是,必须遵循英语和商务两个学科设置的科学性、系统性,体现语言技能的使用和商务知识掌握之间的平衡,把相关学科最新的科研成果、知识理论引入课程,使教学内容紧跟全球化发展的步伐。英语语言文学专业不能适应时代的需要,当代语言学也不能取代ESP在社会交际中的作用,而且单从改进教学方法,提高对语言本身的认识能力来掌握专门用途英语是不够的。因此,与时俱进的理念就渗透到商务英语教学的各项环节中来。

二、完善课程设置,充分实现商务英语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

面对商务交流不断出现的新挑战、新要求,商务英语既要以语言类课程为基础,加强对商务英语听、说、读、写、译的实践应用型训练,同时,又要随时关注国内外商务的新观点和新思路,使学生既能具备坚实的英语基本功,又能培养和塑造学生在商务方面的敏感性的目标。最后,课程设置中,应当有一定比例的实践性课程,使学生能把商务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从而使理论与实践更有效地结合起来。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实现商务英语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并为社会培养真正所需的人才。

三、建设高质量的师资队伍,加强复合型人才的培养

“要想培养出具有专业知识的高素质商务英语人才,必须拥有一支高素质、高质量的专业教师队伍。”由于商务英语是一门新兴的边缘交叉学科,在教学科研活动中,更要重视跨学科人才的培养和加强复合型人才的造就。

四、完善人才培养目标

商务英语专业旨在培养具有扎实的英语基本功,掌握国际经济、管理和法律基础理论、知识和技能,具备较高的人文素养,善于跨文化交流与沟通,能快速应对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局势,能适应经济全球化,具备国际竞争力的高素质复合型英语人才。具体表现为:学生应具有较高的人文科学素养,掌握系统、扎实的英语语言文学专业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创新能力,创造能力和获取知识、信息的能力;掌握国际经济、管理学、国际商法等商务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实践知识;精通商务英语听、说、读、写和交际能力,能在跨文化的发展环境下,从事有关经济和外贸的应用实务;了解世界范围内商务英语学科发展的前沿理论和最新发展动态;掌握计算机理论知识和应用技能,掌握资料收集、文献检索、社会调查、论文写作等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具有较强的国际商务实践应用能力及商务沟通能力。具备较高的国际商务人士素质,具有较高的职业道德和良好的职业习惯。这一培养目标要在实践中不断被检验,最终达到完善。

五、注重运用适合的教育教学理念

商务英语口语测试是典型的交际式语言测试, 它不仅仅测试考生的语言知识, 而是把测试的重点放在运用语言的能力上。

商务英语口语测试基本上是根据交际语言测试的理论命题的。交际口语测试重视语言的社会交际功能,语言的得体性和有效性。交际口试的特点即为真实性、功能性、交互性、情景性和综合性。

基于商务英语交际口语测试的理论背景及测试特点,在商务英语专业的教学和实训实践中应该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学习策略、重视学生的形成性评价,注重运用适合的教育教学理念。主要体现在:

(1)真切的人性化理念。人性化、以人为本近年来成为语言教学实践中越来越关注的焦点。随着外语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人性化的教学理念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我们的英语教学理念正在从“以教材为本”、“以统一标准为本”、“以考试为本”的被动机械思想转向更多的体现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的思想。商务英语令人感受最深的就是其人性化理念的无所不在。

体现人性化就是要做到以学习者为中心,真正了解教育对象,针对他的个体情况,充分挖掘出每个人应有的潜力,使受教育者能在一个开放的教育环境中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从这个角度来看,商务英语各个环节的设置和实施记分地体现了这个原则,即“以语言学习者为中心的原则”(learner-centered principle)。

(2)语言交互理念。教育心理学界一直在探讨教师的教学策略如何影响学生的互动行为,以及互动与学生发展及学习效果之间的关系。师生之间的互动实质上反映了教学过程的本质。交互英语口语测试无不体现了语言学习中的“交互”理念。

交互是一种相互交流、双向沟通的能力。成功的语言学习者应具备用语言工具有效与他人交流和沟通的能力。商务英语口语测试典型地体现了这一语言交互理念。

(3)真实性、实用性和功能性理念。商务英语强调语言学习个体者现实的生活经历和自我感受。商务英语口语考试的任务设置和实施过程都体现了语言学习过程中语言的“真实性、实用性和功能性”原则。其自我介绍部分围绕考生本人的自我兴趣、个人生活经历和自我体验而展开;最后一部分考生两人之间的“Coordinate work”,则可以测试考生能否用所学的语言去解决处理商务环境中的问题,体现了语言形式和语言功能相结合的意念。

商务英语口语测试充分体现其人性化、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事实证明,口语考试的过程是考生自由表达思想的过程,是一个充分让学习者能展现自我,实现自我的实践过程。

商务英语专业的学生急需培养国际交流能力、动手能力等。学生们这些能力的缺乏反映了我们根深蒂固的传统教育方式和理念的缺陷。商务英语教学如何真正体现自主学习、个性化学习、交互学习和趣味性学习,的确不能只停留在口头上。人性化理念、语言交互理念、真实性、实用性和功能性理念应该体现在商务英语口语测试的每一个环节。

综上所述,《商务英语教育教学论》的研究对于推动商务英语专业教学、有效培养适应市场需要的复合型商务人才具有指导意义,由于作者的专业背景和良好的学缘结构,本书的思想和观点对提高教育管理水平也具有引导作用。是一部现代教育思想和专业教学完美结合的好书。

作者简介:

孙俊三,男,(1953~),湖南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教育基本理论、高等教育学

作者:孙俊三

第二篇:中小学教师职称晋升应“评”“考”结合

我国恢复中小学教师职称晋升所采取的评审制度已经30年,它在保障教师权益、完善教师评价机制、激发教师教学工作积极性等方面起到了应有的作用。但是也应该看到,这套教师职称晋升的评审制度在我国某些地区的实施中已经大为走样变形,成为徒有其表而无实质性效果的走过场走形式。这种变味的职称评审制度不但不能有效保障通过正常渠道参加评审的教师的权益,不能实事求是地评价教师,不能激发广大教师教学工作的积极性,甚至走到了它的反面。因此,对目前的中小学教师职称评审制度进行改革就不仅是理论问题,更是现实问题,值得引起教育主管部门的重视。

试以笔者所调查的某市中小学教师职称晋升的评审内幕为例,来具体分析这套评审制度在实际操作中所产生的弊端。

一方面是评审材料的弄虚作假。按照评审规定,参加晋升高一级职称的教师必须提供包括述职报告、教育工作小结、教学工作小结、班主任工作小结、转差工作小结以及任现职以来的备课笔记、学生花名册、考试成绩排名表等在内的一系列书面材料。这类评审材料的弄虚作假表现为三种情形:一种是请人捉刀,请有经验的或者已参加过职称晋升的教师代为撰写述职报告等其他工作小结,如果是某校校长为职称晋升准备材料,甚至会组成一个临时写作班子“集中集体智慧”撰写相关材料,于是理论、实践和文采都具备了。一种是无中生有,比如某教师从教以来就没有担任过班主任工作,但是晋升材料中不能缺少这一部分的内容,于是只能无中生有杜撰出一个“班主任工作小结”;还有的教师本来是不担任教学工作的,也参加教师职称晋升,当然他的所有晋升材料只能是“无中生有”。还有一种是改头换面,能使实际教学成绩很不理想的教师在职称晋升材料中却摇身一变为教学成绩突出的教师。比如某教师任某小学四年级语文教师,他所授班级人平均分在2007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全乡七个平行年级统考中实际排名第七,为了参加职称评审,他在教学成绩的填报中改为第一名,通过疏通关系让乡中心学校盖章确认,到市区教育局参加职称评审时,他就是响当当的排名第一。

另一方面是评审过程的徇私舞弊。这样弄虚作假送上来的晋升材料,几乎人人都符合晋升条件,所以在评审过程中评委的作用就大为凸显;因为评委对所申报的材料逐项评定等级,最终投票表决,通过半数即可以得到晋升。一般来说,市区教育局人事部门对职称评审还是相当重视的,在杜绝评委徇私舞弊方面采取了一些必要的措施,比如被市区教育局挑选的评委在参加评审前并不知道自己将成为评委,评审过程采取全封闭管理,评委工作地点保密,不得与外界有任何联系等,类似于高考阅卷教师的管理。但是,漏洞仍然在所难免。由于所有参加晋升人员的申报材料上姓名写得清清楚楚,不是匿名评审,这就为评审过程的徇私舞弊准备了充分条件。市区教育局参加职称评审的某些经办人员会从他们的“客户”参加职称晋升的教师那里得到好处,也就会向他们透露一些有关评委名单、评审地点的信息;有些教师会主动争取担任评委的机会,以便利用评委的权力乘机捞取一把;还有些手眼通天的教师,他们会通过上级领导给组织评审工作的主要负责人直接打招呼……这样一来,某些有真才实学、有明显教学实绩的教师职称得不到晋升,而某些有关系有办法但是没有明显教学实绩、教学水平偏低的教师职称反而得到晋升。这类现象虽然所占比重不大,但这类现象的存在就足以破坏职称评审的公正性。

当一项好的制度在实施中被人钻了空子因而不能完善运作时,就要弥补缺漏,采取新的措施来防止弊端的进一步发生。这就要引入中小学教师职称晋升的考试制度,并且把职称晋升的考试制度和评审制度有机地结合起来。

笔者设想中的中小学教师职称晋升的考试首先定位为水平考试,也是个资格考试,即通过这个考试,使达到规定的任职晋升年限的教师取得参加晋升的评审资格。这个考试应设定一个60分的及格线,达到及格线的教师可以参加职称评审,因为他(或她)在专业基础知识上已具有晋升的基本功;未达到及格线的教师,则不具备职称评审资格。具体考试内容包括该教师的专业基本功知识和教案编写,比如某教师是初中语文教师,那么考试内容就是百分之六十的语文基础知识和百分之四十的教案编写,当然这两者的百分比可以在实践中摸索再加以确定。这样一来,通过考试筛选出符合晋升资格的教师,再对他们进行评审,并且把考试分数和评审结果加以综合加权(当然这个综合加权的百分比也同样需要在实践中加以摸索才能确定),从而最终确定职称晋升者。“考”“评”结合的教师职称晋升制度实际上是借鉴了公务员招考制度,正如同公务员招考一样,先通过笔试取得面试资格,再进行面试,并且根据笔试和面试的综合加权分最终确定录用者,因此它比单纯的评审制度更加公正公平。

中小学教师职称“评”“考”结合制度,实质上是一套把教师的专业基础知识和教师的教学基本技能加以综合考查的职称晋升制度。它坚持两条腿走路,坚决杜绝“劣币驱逐良币”现象的发生,从而既能够杜绝教师职称评审过程中的弊端,防止“南郭先生”混进高一级教师职称队伍中来;又不是单纯依据考试结果来决定职称晋升,防止了“高分低能”的教师职称晋升的片面性。“考”不代替“评”,“评”补充了“考”,“评”“考”结合的中小学教师职称晋升制度必将有效地完善教师评价机制,从而真正保障教师的权益,为激发教师教学积极性提供制度上的保证。 (责任编辑关燕云)

作者:葛 丽

第三篇:从翻译美学角度评英语教师用书中的参考译文

摘 要:翻译美学的研究视角可以触及诸多文本,英语教师用书也是其中之一,而后者往往被研究者忽略。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从翻译美学角度研究参考译文,发现其中的美与不足,能够更好地为语言教学服务,同时也为出版商提供来自教学一线的反馈意见,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翻译美学;教师用书;参考译文

[文献标识码]A

1. 引言

翻译美学理论的出现为抽象的翻译理论研究带来一股清风,研究者将视野更多地回归到译文本身以及译文与原文的关系上来。各种文本皆有其独特之美,翻译美学的研究视角可以触及诸多文本,英语教材中的课文参考译文也不例外,后者往往被研究者所忽略。在日常教学活动中,英语教师每天使用教师用书,从翻译美学角度研究参考译文会有很多发现。这些发现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一方面,能够加深教师对授课文本的认识,更好地解读文本,从而提高课堂效率;另一方面,发现译文的不足可为出版机构提供积极的反馈信息,供其修订或再版时参考。

2. 理论背景

“美学”一词来源于希腊语“aesthesis”,最初的意义是“对感观的感受”,由德国哲学家亚历山大·戈特利布·鲍姆加登首次使用。1750年,他的《美学》(Aesthetica)一书的出版标志了美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产生。鲍姆加登认为,美是感性认识的完善,美学是“关于感性认识的科学”,是“以美的形式去思维的艺术”(转引自余源培,2009:520)。自鲍姆加登以来,世界各地学者纷纷研究美学、发展美学,中国也涌现了朱光潜、宗白华、李泽厚等美学家。随着美学的发展,美学与哲学、伦理学、文艺学等学科相互影响,出现了哲学美学、文艺美学等学科分支。美学用艺术的思维对事物进行分析、评价,得出结论。翻译理论则主要研究翻译标准、翻译过程等科学性的问题。“翻译”与“美学”联姻,产生了翻译美学理论。翻译美学的研究即运用美学和现代语言学的基本原理,研究和探讨语际转换中的美学问题,了解翻译审美活动的一般规律,提高对原文和译文的审美鉴赏力(毛荣贵,2002:436)。

1995年刘宓庆所著《翻译美学导论》(2005年修订)构建起了翻译美学的理论框架。2005年,毛荣贵以美学思想为核心宏观分析翻译美学,著述了《翻译美学》,这是“翻译美学”第一次作为书名单独使用。他以英汉两种语言为媒介,从语言学角度包括音、形、意、句和词汇进行审美比较,提出翻译实践中的相应方法,并系统地论证了英汉互译中模糊美感磨蚀的具体体现(隋荣谊、李锋平,2007:54-57)。

翻译美学可以用来研究文学文本,也可以研究非文学文本,因为一切翻译过程中的源语理解和译文再现都是一种审美过程。刘宓庆(2005)认为,翻译戏剧、诗歌诚然是艺术,翻译法律文书、科技资料、宗教典籍也都是艺术,因为翻译不能须臾离开选择词语、调整句式、修饰行文等艺术加工。

3. 翻译美学视角下的英语教师用书中的参考译文研究

与诗歌、戏剧、小说、散文不同的是,英语课文体裁不定,每篇文章一般自成一体,文章的长度和生词量之间有一定的比例关系。研究教师用书中的课文翻译有利于进一步提高教师对所讲解内容的理解,更好地与学生互动,当好原文作者与学习者之间的“中介”,对于提高教学效果也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时下英语教材名目繁多,不同阶段的学习者都可以选择适合自己的教材,教师也有条件选择与教材相应的教师用书。教师可以选择以自己所教教材教师用书中的课文参考译文为研究对象,以点盖面,发现其翻译之“美”与“不美”。本文选择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的《新视野英语教程(读写教程)》教师用书为研究对象,以其中的第二册为例:

3.1 参考译文之“美”

3.1.1 形象美

(1)Heavy Body, Not Heavy Heart.(Unit 2 Text B,文章标题)

参考译文:体胖心宽。

标题原文逗号后面的“not”丝毫没有影响其“alliteration(头韵)”之美,两个形容词“heavy”的出现,不仅读起来上口,在意义上也将“body”和“heart”作了明朗的对照。译文只有四字,却能看出译者的语言功力和翻译水平。中国有句俗语叫“心宽体胖(汉语拼音读pán)”,意思是“心胸开阔了,身体上也就没有什么压力了”。译者巧妙地将这一俗语加以“改造”,变成了“体胖(pàng)心宽”,意义上便与原文完全相符,却不失俗语耳熟能详之“美”,读起来同样上口,符合文章标题特征要求。

3.1.2 节奏美

(2)I looked ill, sad, and unhealthy.(Unit 2B, Para.1)

参考译文:那时的我看上去一脸病态、情绪低落、身体很差。

原文中三个形容词“ill”、“sad”、“unhealthy”并列出现,描述了作者当年个人状态不佳时的情景。如果译者没有读者意识,机械地将三个形容词译成“生病了”、“悲伤的”、“不健康的”,虽然保证了信息传递,但译文的“美”就没了。教师用书上的参考译文用了三个排比式四字短语——“一脸病态”、“情绪低落”、“身体很差”,充满节奏感,有“节奏美”,也将作者当年状态之不佳形象地展示在读者面前。

(3)Back in college, we enjoyed many nights at the most expensive restaurants in town, spending too much money on bottles of wine and delicious food.(Unit 4B, Para.4)

参考译文:以前念大学时,我们俩在城里最贵的餐馆度过了许多美好的夜晚,美酒佳肴,花钱无数。

译者同样巧妙地将缺乏美感的伴随状语“spending too much money on bottles of wine and delicious food”译成了“美酒佳肴,花钱无数”。

3.1.3 音律美

(4)The often-heard comment of “you have such a pretty face”...(Unit 2B, Para.6)

参考译文:常常有人对我说“你有一张漂亮的脸。”

译文中的“常常”二字是叠音词。英文有“alliteration(头韵)”之美,汉语也有自己叠音的独特之美,通过重复同一发音,为单调的译文平添了几分“音律美”。

3.1.4 诙谐美

(5)“Bones are for dogs,” he said with a smile. “Meat is for men.”(Unit 2B, Para.8)

参考译文:他微笑着对我说:“狗才喜欢骨头,男人喜欢肉。”

结尾这句话风趣幽默地化解了肥胖者的尴尬,作者似乎看到了肥胖者的希望。通过他人之口,字里行间表达了“我胖故我在”的洒脱和对世俗歧视的不在乎。译文中的“才”字传神地表达了原文的幽默思想。

(6)He was a bit concerned about returning to the dating world, worried that he had “lost his touch” with women.(Unit 4B, Para.1)

参考译文:对于重新开始约会,他有点担心,生怕自己与女人早已“断了电”。

此处的“lose one’s touch with sb.”如果机械地译成“与某人失去联系”将索然无味,译成“断了电”让人们想起了男女约会产生感觉时叫作“来电”的说法,相得益彰,妙趣横生。英文中幽默语言的翻译往往需要译者同样具有“幽默细胞”才能译出诙谐,译出美。

3.2 参考译文之不“美”

3.2.1“化简为繁”不美

(7)Why me? There are women who look like models here.(Unit 2B, Para.7)

参考译文:你为什么选我呢?这儿有些女人身材好得像模特。

根据上文“While I was visiting the British Virgin Islands, a local man invited me to be in a picture with him on the beach...”可知,这里的“why me”表达了作者好奇的情绪。人在好奇的时候,精神因集中于所好奇的事物或事情往往会忽略言语的使用,甚至会变得语无伦次,语句通常也以短语或词的形式出现,如:人会在好奇时会将“你在说什么?”缩略成“什么?”等。译文将“why me”化简为繁,译成“你为什么选我呢”,显得冗长,和语境不符。如果改译成“选我?”甚至更短的“我?”,效果将会更好。原句可译为:“我?这儿有些女人身材像模特呢!”

3.2.2“忽视细节”不美

(8)The often-heard comment of “you have such a pretty face” does not please me because of all that’s not said: “if you’d just lose the weight you’d be beautiful.”(Unit 2B, Para. 6)

参考译文:常常有人对我说“你有一张漂亮的脸。”我却对此不以为然,因为我知道他们的潜台词:“你要是瘦一些的话会很漂亮的。”

“不以为然”的意思是“不认为是对的,表示不同意(现代汉语词典,2002:169)”,这里用来翻译“does not please me”有忽视细节之嫌,译者忽略了“不以为然”的真实含义,没有考虑其用在译文中的恰当性。“please”这里用作动词,表示使(某人)感到满意或愉快(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2002:1126)。“我却对此不以为然”应该改译成“这让我高兴不起来”。

《新视野英语教程(读写教程)》教师用书中课文的参考译文总体质量较高,反映了编者良好的翻译水平和用心做事的态度。当然,和其他事物一样,该教师用书中的参考译文给广大教师带来“美”的同时,也有一些不“美”之处。教师用美学的眼光看待出版物可使之日臻完善,在下次修订或再版时变得更好。

4. 总结

生活中不缺乏美,缺少的是发现美的眼睛。教师每天面对教材难免有些枯燥,用翻译美学的视角来研究课文原文及其译文不仅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发现其中的“美”,还可以发现其可以变得更“美”之处。此外,翻译美学与文体学、修辞学、语义学、词汇学等语言学科有着紧密的联系,研究翻译美学也可以为上述相关理论学科的研究提供丰富的佐证材料。教师用书中的参考译文每天面对广大教师的审美,教师从翻译美学的角度研究教师用书,可以发现教学材料中的美,带着欣赏美的愉悦心情走进课堂,以同样的眼光发现学生的“美”,为英语教学增添几抹亮色。

参考文献

刘宓庆. 翻译美学导论[M]. 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5.

毛荣贵. 新世纪大学英汉翻译教程[M]. 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2:436.

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第四版[M]. 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1126.

隋荣谊、李锋平. 翻译美学初探[J]. 外语与外语教学,2007(11):54-57.

现代汉语词典(汉英双语)[M].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2:169.

余源培. 哲学辞典[M]. 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9:520.

作者:冯健高

上一篇:计算机应用论文范文下一篇:计算机科学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