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建工作总结范文之五

2022-10-31

无论是刚进职场的我们,还是成长路上的奋斗人,在工作的过程中,我们不断的积累经验,吸取他人与自身的教学,优化自身的工作方式。在长时间的工作下,我们自身的工作水平,有着显著的提升,为自己写一份工作总结吧,用于记录与反思自己的工作情况。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党建工作总结范文之五》,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第一篇:党建工作总结范文之五

全省扶贫工作会议经验材料之五

加大力度以城带乡

加快扶贫开发进程

西安市人民政府

(2010年1月30日)

新阶段扶贫开发以来,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省扶贫办的大力支持和悉心指导下,我市认真贯彻科学发展观,坚持把扶贫开发作为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大战略任务,不断加快扶贫开发进程和贫困群众脱贫致富步伐,推进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2001年至2009年,全市建设重点村316个,组织移民搬迁33081人,使45.42万贫困人口脱了贫,我市扶贫开发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

现将我市扶贫开发工作汇报如下:

一、明确思路,以扶贫开发助推城乡一体化进程

近年来,由于受自然条件、地理环境等因素的影响,我市城乡差距和贫困人口仍然存在,影响了城乡一体化进程。我市贫困地区主要分布在秦岭北麓山区、骊山丘陵地带及洪庆山区,涉及6个区县,49个乡镇,1042个村,贫困人口67万人。其中未解决温饱人口31.3万人,低收入人口35.7万人,扶贫开发工作重点村390个,需要移民搬迁人口5.7万人。

面对现状,特别是国务院《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的出台,使我市肩负着带动大关中、引领大西北率先发展的光荣任务。市委、市政府在调查研究、科学论证的基础上,继续坚持以扶贫开发统揽贫困地区农村工作全局,确立了“政府统筹、加大投入、集中开发、整体推进”的工作思路,把扶贫开发作为统筹城乡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突破口,以改善贫困地区落后面貌、增加贫困人口收入为目标,加快推进我市城乡一体化进程。

二、发挥扶贫开发基础性作用,实现扶贫开发与新农村建设的有机结合为了实现农村经济社会的均衡发展,我市坚持“开展扶贫开发重点村建设就是在贫困地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一理念,在扶贫开发整村推进中,把解决贫困人口温饱问题和提高群众生活质量结合起来,注重基础设施和公益性项目建设,为全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顺利推进打下坚实基础。蓝田县洩湖镇黑沟村是扶贫开发重点村,我市将其列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重点村,通过整合扶贫、新农办、交通、水务、电力等部门资金715万余元,以项目带动等方式,使该村在2009年底人均纯收入达到2800元,比建设前人均纯收入提高了388%,取得了显著成效。近年来,我市已将48个扶贫开发重点村纳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规划中,扶贫开发与新农村建设有机结合的局面已经形成。

三、因地制宜、集中开发,全面改善贫困群众生产生活条件

我市贫困地区基础设施条件落后,严重制约着贫困地区农村社会经济发展,影响群众生产生活。为此,我市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改善贫困地区群众生产生活条件。一是按照“因地制宜、先难后易”的原则,在骊山丘陵地区突出解决缺水问题,在秦岭北麓山区和洪庆山区突出解决道路问题。对交通闭塞、基础设施建设

投资过大的重点村按照“宜建则建、宜搬则搬”的建设模式,实施整村搬迁,最大限度地发挥了扶贫资金的综合效益。二是大力实施集中开发战略,加快实现秦岭北麓率先脱贫目标,提高开发实效。我市长安区滦镇街办红草河沟内有4个自然村,人口约1000人,经过几年的集中开发,沟内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村与村之间实现了“三通”(即通水、通电、通路)。三是按照“城郊扶贫”的思路,以“服务城市、富裕农民”为目标,实行重点村建设与产业开发相结合。长安、蓝田、周至、户县抓住秦岭北麓关中环线公路交通大动脉便利的有利条件,大力发展特色果品和农家乐产业。目前,沿山重点村形成了以小杂果和农家乐为主的增收新产业。人均杂果面积超过2亩,发展农家乐1500余户,年收入已达到人均5000元以上。

四、加大资金投入,整合资源,提高建设标准

按照“政府统筹协调,部门分工协作”的要求,我市把财政扶贫、社会各界捐助、招商引资、群众自筹等方面的资金统筹安排,捆绑使用,集中实施扶贫开发建设,发挥了资金的聚合效应。新阶段扶贫开发以来,全市累计捆绑各类资金

9.8亿元。具体来讲,我们重点抓了以下三个方面工作:一是加大财政支持力度。我市将扶贫开发项目纳入财政预算优先安排解决,每年都按中、省要求足额落实配套资金,财政扶贫投入逐年增加。2009年是新阶段扶贫开发工作以来我市扶贫资金投入力度最大、整合各类扶贫资源最多的一年,全年启动建设85个扶贫开发重点村,市级财政在移民搬迁、支援不发达地区项目上投入资金翻番,这在我市扶贫开发史上还是第一次。全市共到位省市扶贫资金10677万元,同比增加7121万元,增长200.3%,与“十五”时期五年省市财政扶贫资金总和基本持平。此外,捆绑交通、水务、电力、土地、林业、新农办等涉农部门资金18672万元,全年扶贫资金与捆绑资金合计29349万元,均创历史新高。二是整合各类扶贫资金。鉴于我市扶贫开发项目多、资金分散,不利于发挥资金使用效益的实际情况,我市将支援不发达地区、面上移民搬迁、农村饮水等项目资金向重点村、“千村移民搬迁工程”项目村倾斜,实现了扶贫自身项目的整合与统筹。三是整合各类部门资金。我市把涉农资金捆绑作为一项长效机制,按照“渠道不乱,用途不变,各尽其力,各记其功”的原则,坚持资金跟着项目走,项目跟着规划走,集中资金办大事,为扶贫项目实施提供了有力的财力保障。在通村公路建设中,我市提出了“重点村建到哪里,交通道路硬化到哪里”的目标,采取增加自筹投入、落实交通补助资金、群众投工投劳等措施,解决了道路建设资金不足问题,极大地调动了广大群众建设通村公路的积极性。截至目前,我市已建成的重点村通村水泥路覆盖率达到了98%。

五、重视社会扶贫工作,把社会各界参与扶贫作为扶贫开发的重要补充

在工作中,我们认识到,扶贫开发是一项综合性工作,建设中最大的困难就是资金不足,仅靠财政扶贫资金远远不够。为此,我市积极协调中省单位和社会各界开展定点帮扶和“两联一包”扶贫工作,定期召开联席会议,研究帮扶工作,落实资金和项目;扶贫协会、慈善协会等公益组织拾遗补漏、发挥了应有的作用;市委、市政府领导和市直有关部门负责人对22个扶贫开发重点村进行长期包扶,他们经常深入包扶村了解生产生活情况,制定脱贫措施,解决了贫困群众生产生活中面临的实际困难和问题,受到贫困群众一致称赞。近年来,全市社会扶贫的直接投入和间接投入年均在500万元以上,扶贫济困的社会风气日益浓厚。

六、以产业开发为支撑,稳步增加农民收入

实现农民增收,既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核心,也是扶贫开发的根本所在。在用好用活现有资金、全

力抓好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我市把促进农村生产发展和农民增收作为扶贫开发和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任务来抓,积极实施“产业开发、信贷扶贫、技术培训”三大工程,改变过去传统的“输血式”扶贫模式,不断增强贫困群众的自身“造血”功能。具体来讲,我们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加大产业开发力度。在我市的重点村建设中,指导他们结合各自资源优势,以结构调整为重点,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我们引导周至县31个在建重点村群众自筹资金新栽杂果等经济林6830亩,在107国道沿线形成了以樱桃、水蜜桃、杏、猕猴桃等为主的果林带,在秦岭北麓山区形成了香椿、花椒为主的经济林带。目前,灞桥区洪庆街办野鸡胡村的樱桃和核桃、周至县山区的杂果、临潼区小金乡的肉牛等名优农产品享誉市场。二是加大信贷扶贫力度。我市将小额信贷扶贫资金的投入重点放在种养业项目上,支持贫困地区发展主导产业。新阶段扶贫开发以来,全市共计投放扶贫贴息贷款12562.45万元,其中小额到户贷款5712.45万元,企业项目贷款6850万元,扶持企业19个。三是加强专业技术培训。我市利用电教平台、讲座以及在田间地头多形式向农民传播农业科技知识和技术,每年培训农民群众2万多人次,使每个贫困户家庭至少有1名劳动力掌握了1-2门实用技术。同时,积极选派人员赴安徽、浙江、广州、甘肃、四川等地考察交流,通过交流,使他们开阔了视野,增长了见识。现在,一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队伍,成为贫困地区群众加快自我发展的主力军。

虽然我们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与尝试,取得了一些成效和经验,但与兄弟市的工作相比还有很大差距。我们将借鉴兄弟市的经验,取长补短,进一步落实科学发展观,不断探索扶贫开发新路子,为实现扶贫开发新跨越、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第二篇:院校老年教育工作研讨会交流发言材料之五

与时俱进 推陈出新 蓬勃发展的南开区老年大学

天津市南开社区学院

南开区老年大学始建于2001年,是由天津市南开社区学院举办的老年教育机构,成立至今已有十三年历史,从建校初的三两个专业、50余名学员,发展到50余个专业、6000余名学员,南开区老年大学走过了一条求实探索、创新发展之路,逐步形成了普惠老年朋友的南开区老年教育体系。

一、突破传统办学模式,实现老年教育多维发展,形成多元化办学格局

由南开社区学院兴办老年大学,依托其优秀软硬件资源,为南开区老年大学奠定坚实的发展基础,实现老年教育与职业教育共同发展的新形态;我校与南开区有线台合作创办老年电视大学,实现对传统老年教育模式的有益补充;创办数字化老年大学,实现老年教育学习模式多维发展;与天津电视台合作,开办市民健康大讲堂,为老年教育走出课堂走进社会打开新路;与南开区老干部局、文化局联合办学,实现了优势资源共享;与南开区民政局合作,深入社区日间照料站、养老院,将老年教育和养老相结合,实现老年教育向纵深发展;与山西省汾阳市老年大学结成友好学校,交流学习,为老年大学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舞台。

1

二、以科研为先导,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探索老年教育发展新方向

先后承接《数字化学习型社区构建模式的研究》、《学习型社区建设中老年学习需求的研究》、《学习型社区建设中老年学习需求的研究》等多项市级重点课题的研究工作,《创新老年教育模式研究与实践项目》荣获天津市社区教育成果一等奖。《南开区老年大学品牌建设研究与实践》获得天津市人民政府颁发市级教学成果二等奖,为老年教育在深度、广度、内涵建设中探索了新路。

三、打造特色课程,传承优秀民族文化,构建具有地方特色的课程体系

本着先进性、趣味性、知识性有机结合的原则,打造民族文化特色课程。开设泥塑、面塑、瓷刻、葫芦烙画、杨柳青木版年画等一批特色课程,在满足了学习者不同需求的同时,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积极开展学习资源建设,先后录制泥塑、面塑、刻瓷、葫芦烙画、舰模、传统风筝等特色专业的视频教程在南开区有线电视台播放,形成老年大学空中课堂。编写了泥塑、面塑、篆书教材、隶书教材等一批出版教材及校内教材,并在全国获奖。

四、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创新学习方式,引领老年人学习新风尚

注重老年教育向数字化、网络化发展,2007年在欣苑数字化学习中心建立数字化老年大学,在全区7街道建立16个数字化学习中心,形成辐射全区的老年教育网络化学习格

2

局,开启了南开区老年教育数字化的新篇章。2008年9月28日温家宝总理到欣苑社区数字化学习中心视察指导工作,在活动大厅观看了老年大学学员的书法、绘画、泥人等作品,并与学员亲切交谈; 2014年荣获“全国第一批远程老年教育实验区”,成功构建起“三结合”的学习方式。

南开区老年大学坚持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开拓办学思路,创新管理体制,创新教育模式,被老年朋友亲切地誉为“终身学习的校园、晚年生活的乐园,温馨和谐的家园、老有所为的田园”。 今后,我们还将继续整合社区各类资源,探索在社区的平台上更好地为老年朋友提供教育服务的模式和项目,办好社区居民身边的老年大学。

3

第三篇:基层组织建设年工作推进视频会交流发言材料之五(吉林省农安县委)

基层组织建设年工作推进 视频会交流发言材料之五

破解基层难题 办好惠民实事 扎实推进基层党组织整改提高

吉林省农安县委

按照中央和省、市委的总体部署,在中组部蹲点组的指导下,我们在深入开展基层党组织调查摸底、分类定级的基础上,以后进党组织整顿为重点,全力破解基层党建难题,扎实推进基层党组织整改提高。

一、破解基层干部队伍乏力难题。全面落实村、社区党组织书记薪酬、养老保险、免费体检、政治出路“四个待遇”,研究制定了《村干部薪酬管理暂行办法》,提高待遇标准。着眼于增强基层党组织书记“五个能力”,开展了基层党组织书记全员轮训,落实了村、社区党组织书记培训经费每人3000元;积极提高创业带富水平,年收益5万元以上的项目支书达到95%以上。全面实行村和社区党组织书记上划管理,促进干净干事。大力实施农村优秀青年、入党积极分子、村级后备人才、村组干部“梯次升级”工程,村级后备人才队伍达到每村3人,有效解决村级干部后继乏人问题。

二、破解基层基础保障薄弱难题。建立基层党组织党建专项经费稳定增长机制。基层组织党建经费全部纳入预算,县财政今年新增投入2062万元,专门用于基层组织建设年工作任

务落实。为每个村安排党建工作经费2万元,每个后进村安排集体增收项目启动资金10万元,把每个社区党建经费提高到3万元,每个非公企业和社会组织党组织经费达到2000元。县财政安排1000万元,各基层党委筹集资金1800多万元,专门用于启动基层党组织活动场所改造和服务功能提升计划,50个村级组织活动场所、15个标准化农民文化活动广场,全面开工建设。年内377个村、4个社区,将实现标准化活动阵地全覆盖,外观形象标识统

一、“两证”办理齐全,远程教育设备、文体器材、办公设施配备率达80%以上,农家书屋覆盖面达到95%以上。基层党组织活动阵地,全部达到“八有”标准。

三、破解党组织引领发展能力不强难题。围绕增强村级组织服务发展能力,积极推进农村基层党建机制创新,在全县115个村,总结和推广以“村党组织+新型合作经济组织+新型社会管理与服务组织”为主要架构的“1+X+Y”农村发展富民组织带动新体系,规划建设了85个特色村,大力发展农村新型集体经济,加快全县强村富民进程。着力推进基层党组织有形覆盖和有效覆盖,在农村,向农民专业合作社和村民小组延伸、向外出流动党员延伸、向农民工集中地延伸等“六个延伸”;在新兴领域,加大党组织组建力度,实现了非公有制企业和社会组织党建工作覆盖率、流动党员双向管理覆盖率、学校教研组党小组组建率3个100%。

四、破解后进党组织转化难题。围绕解难题办实事,促发 1

展惠民生,集中开展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干部承诺践诺行动,对县乡(局)两级党委公开承诺近2400多件实事,实行台账式兑现管理,目前兑现率达到62%。深化县乡村三级干部“三帮扶”工程,深入开展局乡正职领导干部“联百强包百弱”和300名机关干部包保低保户、300名中小学校长包贫困学生活动。落实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干部“一抗双保”助春耕行动任务,开展党员尽一份心出一份力、做一件实事承诺活动,组织县直基层党组织与相对薄弱村党组织结成191个城乡共建对子。目前,累计修建道路、改造住房、捐赠物资等折合人民币1420万元,帮助困难群众解决生活难题201个,办抗旱保耕实事742件,投入抗旱补贴1196户、5191万元。

作为中组部蹲点县,责任重大、使命光荣。下一步,我们将认真学习贯彻视频会精神,扎实推进基层党组织普遍升级,真正把基层组织建设年打造成我县发展年、富民年、跃升年,以优异成绩向党的十八大献礼!

第四篇:诗词之五

2012年春季班诗词讲义之五

词的美学原理

(三)

美丽的词是怎样炼成的?

我们讲美是词的追求和意境,古往今来词人们填的词数以万计,然而,并不是每首词都能够达到“艺术的美”的追求和意境的。那么美的词是怎样炼成的呢?

1、词的美离不开词人心理因素的参与

在相同的环境中,词人们所填写的词有着不同的意境,给人以不同的美的享受。有的很美,有的不美,这当然与词人们的艺术修养程度有关,更主要的还是不同的词人不同的心理因素造就的。

我们来分析一下《红楼梦》中黛玉和宝钗的咏柳絮的两首词《如梦令》和《临江仙》:

曹雪芹:(1715年—1764年)清代小说家。名沾,字梦阮,号雪芹,又号芹圃、芹溪。祖籍辽宁辽阳,先世原是汉族,后为满洲正白旗“包衣”。曹雪芹一生正好经历了曹家盛极而衰的过程。少年时期曾经在南京过了一段“锦衣纨绔”、“饫甘餍肥”的生活。十三岁迁居北京。雍正(1722—1735)初年,曹家遭受一系列打击,家产抄没。公元1750年(乾隆十五年)左右迁居北京西郊黄叶村(现为曹雪芹纪念馆),“蓬牖茅椽、绳床瓦灶”,贫病交加,又加上幼子夭折,生活非常悲凉。最后因贫病无医而逝世。曹雪芹性格傲岸,愤世嫉俗,豪放不羁,嗜酒,才气纵横,善谈吐。能诗善画。其诗立意新奇,风格近唐代诗人李贺。他最大的贡献在于小说创作,他所创作的长篇小说《红楼梦》代表了中国古典小说的最高成就,在世界文坛上享有崇高声誉。

如梦令-黛玉

粉堕百花州,香残燕子楼。 一团团逐对成逑。

飘泊亦如人命薄,空缱绻,说风流。 草木也知愁,韶华竟白头! 叹今生谁舍谁收?

嫁与东风春不管,凭尔去,忍淹留。 缱绻——情意深笃,难以分舍 淹留——逗留;滞留。

1

东风——春风。

韶华——美好的光阴(多指春天),比喻青年时期。

“粉堕”和“香残”都指柳絮堕枝飘残,隐喻红颜逝去;百花洲在林黛玉的家乡姑苏,用在词中借以自况;“球”谐音“逑”,有“配偶”的双关之意;“嫁与东风春不管”化用唐代李贺《南园》诗“可怜日暮嫣香落,嫁与春风不用媒”诗意。

林黛玉身世不幸,生成了一种极度敏感的性格,她所做的诗词歌赋,都十分的悲惨凄凉。这首《唐多令》缠绵凄恻,不但寄寓着她对自己不幸身世的深切哀愁,而且有着那种预感到爱情理想行将破灭而发自内心的悲愤呼声,全词语多双关,作者借柳絮隐说人事的用意十分明显。如“草木也知愁,韶华竟白头”,不但以柳絮之色白,比人因悲愁而青春老死,完全切合黛玉,而且也能与她曾自称“草木之人”巧妙照应。这阕词和《葬花吟》一样是林黛玉感叹身世遭遇的经典之作,寓抑塞不平于哀伤凄恻之中。词中的“嫁与东风春不管”以及《葬花吟》中“柳丝榆荚自芳菲,不管桃飘与李飞”等句,都寄有对世态炎凉、人情冷暖的愤懑。“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和“凭尔去,忍淹留”两句,有哪一字不是对长期迫害着她的冷酷无情的现实的控诉与无奈?随风而来随风而散,无论是残红还是柳絮,都以一种极清极洁的方式告别人间,正表现了黛玉不愿受辱、不甘屈服的孤傲性格。

临江仙-宝钗

白玉堂前春解舞,东风卷得均匀。

蜂团蝶阵乱纷纷,几曾随逝水,岂必委芳尘。 万缕千丝终不改,任他随聚随分。

韶华休笑本无根,好风频借力,送我上青云! 白玉堂:这里形容柳絮所处高贵。春解舞:说柳花被春风吹散,像翩翩起舞。

均匀:指舞姿柔美,缓急有度。

“蜂围”句:意思是成群蜂蝶纷纷追随柳絮。有人以为是以蜂蝶之纷乱比飞絮,亦通。

随逝水:落于水中,随波流去。喻虚度年华。以逝水比光阴。 委芳尘:落于泥土中。喻处于卑贱的地位。

“万缕”二句:意谓不管柳絮是否从枝上离去,柳树依旧长条飘拂。喻不因别人对我的亲疏而改变自己固有的姿态。

2

青云:高天。也用以说名位极高。

薛宝钗与林黛玉这两个人物的思想、性格是对立的。作者让宝钗作欢愉之词,来翻黛玉之所作情调缠绵悲戚的案,看上去只是写诗词吟咏上互相争胜,实际上这是作者借以刻划不同的思想性格特征的一种艺术手段。

细看词的双关隐义,不难发现“蜂围蝶阵乱纷纷”正是变故来临时大观园纷乱情景的象征。宝钗一向以高洁自持,“丑祸”当然不会沾惹到她的身上,何况她颇有处世的本领,所以词中以“解舞”、“均匀”自诩。黛玉就不同了,她不禁聚散的悲痛,就像落絮那样“随逝水”、“委芳尘”了。宝钗能“任他随聚随分”而“终不改”故态,所以黛玉死后客观上就必然造成“金玉良缘”的机会而使宝钗青云直上。但这种结合并不能从根本上消除宝钗和宝玉在对待封建礼教、仕途经济上的思想分歧,也不能使宝玉忘怀死去的知己而倾心于她。所以,宝钗最终仍不免被宝玉所弃,词中的“本无根”也就是这个意思。

黛玉和宝钗同处大观园,同样的是咏絮词作,一个作词悲哀是主调,一个所作以欢愉为主调。曹雪芹牢牢地把握了两位女子不同的人物性格,由不同的心理因素面对相同的景物而做出了不同的处理。真是高手!

我们再比较岳父和辛弃疾的同样两首《满江红》: 岳飞《满江红》:

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阙!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辛弃疾《满江红》:

汉水东流,都洗尽、髭胡膏血。人尽说、君家飞将,旧时英烈:破敌金城雷过耳,谈兵玉帐冰生颊。想王郎、结发赋从戎,传遗业。

腰间剑,聊弹铗。樽中酒,堪为别。况故人新拥,汉坛旌节。马革裹尸当自誓,蛾眉伐性休重说。但从今、记取楚楼风,裴台月。

辛弃疾这首词作于淳熙四年(1177)。作者在江陵(在湖北省中部偏南、长江沿岸。属荆州市)知府兼湖北安抚使任上。根据词意,可以知晓作者是送一位李姓友人赴汉中任而作。髭胡:指金人。膏血是指人的脂肪和血液,这里和岳飞的“笑谈渴饮匈奴血”的意思相同。飞将:飞将军李广。李广是西汉名将,骁勇善战.多次打败匈奴军队。

3

这里作者用李将军来勉励友人。金城:坚固的城池。玉帐:主帅军帐。冰生颊:喻谈兵辞锋逼人。“想王郎”,王郎:三国时期的王粲,东汉文学家。字仲宣,山阳高平(今山东邹城西南)人。“建安七子”之一。少年时曾避乱荆州,依附刘表,未受重用。后归曹操,官至侍中,随军征吴,死于归途。有《登楼赋》、《七哀诗》、《从军诗》等诗赋名篇。后来又随曹操西征汉中,写了《从军诗》。这里是借王粲喻友人。“腰间剑”二句:战国时,盂尝君门下食客冯谖(音“宣”)因不受重用,三次弹铗作歌,以示不满。冯谖倚着柱子弹着自己的剑,唱道:“长铗归来乎!食无鱼,”孟尝君便给他鱼吃。又过了一段时间,冯谖弹着他的剑,唱道:“长铗归来乎!出无车。”孟尝君为他配了车。此后,冯谖又弹着他的剑,唱道:“长铗归来乎!无以为家。”孟尝君得知冯谖有个老母亲。于是给他的母亲送食用,使冯谖无后顾之忧。这使冯谖深受感动,决心不再向孟尝君索取,一心一意为孟尝君效力。积极为孟尝君政治地位的稳定出谋划策。在孟尝君做齐国相国的几十年时间里,没有犯什么大的政治错误。这与冯谖的精心谋划分不开的。汉坛旌节:汉高祖刘邦曾在汉中筑坛砰韩信为大将--这哩是用韩信比喻友人被委任汉中重要官职。“马革”句:据《后汉书·马援传》载,东汉名将马援请求出击匈奴时说:“男儿要当死于边野,以马革裹尸还葬耳,何能卧床上在儿女子手中耶!”这里是勉励友人驰骋涉场,奋不顾身。蛾眉伐性:意思是说,贪恋女色,会戕害生命。是勉励朋友不要沉溺于儿女私情。楚台:即兰台,春秋时楚王所筑,指楚王梦遇神女之阳台,后多指男女欢会之处。故址在今湖北荆州。庾楼:在今湖北武汉市。东晋时庾亮曾偕部属登楼赏月,故称映楼。

岳飞是北宋时期著名抗金名将,辛弃疾21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这两首词抒发的同是对祖国山河的担忧、对壮志未了的悲愤、对岁月无情逝去的慨叹,但是他们都不计较个人恩怨得失,都能与国家命运同呼吸共患难,有共同的人生追求,这一精神境界使他们在词的境界上具有了同样开阔的视角和深远的意境。

2、词的美离不开时间因素的参与

时间决定了词的美。

人的境界虽不能决定艺术水平的高低,但对人们在艺术上的审美却有着极大的影响力,因为这是人们生活价值观的需要。在通常的情况下,眼前的东西并不感觉有什么美,但是,过了一段时间回过头去看,就产生了美。

4

辛弃疾有“像当年,金钩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的词句。当年的金钩铁马,在辛弃疾当年,可能并没有感觉它的美,时过境迁,回想起来,那壮美是不言自明的了。这壮美包含在他的爱国主义精神和积极豪迈的思想内涵中。其中,昂扬着刚毅、果敢、自信的高尚品格。这是辛弃疾身心生活之大“美”与艺术之“美”的完美结合。

我们来比较李煜不同时期的两首词:

浣溪沙

红日已高三丈透,金炉次第添香兽,红锦地衣随步皱。 佳人舞点金钗溜,酒恶时拈花蕊嗅,别殿遥闻箫鼓奏。

破阵子 四十年来家国,三千里地山河。凤阁龙楼连霄汉,玉树琼枝作烟萝。几曾识干戈。一旦归为臣虏,沉腰潘鬓消磨。最是仓皇辞庙日,教坊犹奏离别歌。垂泪对宫娥。

李后主前期词作风格绮丽柔靡,美则美矣,然而无法脱去“花间”习气。国亡后在软禁生涯中,以一首首“日夕只以眼泪洗面”的泣尽以血的绝唱,使这位亡国之君成为千古词坛的王者。正是“国家不幸诗家幸,话到沧桑语始工”。李煜的前后作品,判如两人。后期的词作,凄凉悲壮,意境深远,已为苏辛所谓的“豪放”派打下了伏笔,为词史上承前启后的大宗师,如王国维《人间词话》所言:“词至李后主而眼界始大,感慨遂深。”

前一首,词的上片,是帝王奢华生活和耽于享乐的真实写照。这里有时间、有环境、也有事件,更加使读者看到作者做为统治者追求和安于奢华享乐的态度和精神世界。通宵达旦的歌舞,奢丽浮华的器具,放浪不拘的宫廷生活,在作者眼里是那样的和谐自然。这也就自然地引入下片。下片的首句承上片而来,写作者眼中佳人的舞姿,发散钗落,可以同上片首句对应看到,歌舞一直未休,可能是夜以继日的。“酒恶”一句,作者写自己已经酒醉不支,但却仍旧以花解酒,力图继续饮宴。最后一句跳开的场面描写,从侧面反映这里的活动是如何的喧闹。从内容上看,词中反映的生活是空虚腐朽的,不仅在生活起居上一味地追求奢华,而且毫不顾及政事百姓,把所有的精力都放在享乐安逸当中。同时,读者可以看到,作者在词中的种种作态对其本人来说,他始终是抱着一种自得的、欣赏的态度的,他的自我陶醉的心情甚至从另一个角度也可以得到说明——他大概乐于或希望别人知道他的这种生活,所以要使“别殿遥闻箫鼓奏”。从艺术上看,这首词的结构严谨,技巧娴熟,语言华丽,喻象生动。上下两片承接自然紧密,浑然一体,场面描写细腻到位,情态表现活灵活现,如“酒恶时拈花蕊嗅”一句,贴近生活,使一个醉酒享乐的人物形象栩栩如

5

生。尤其是“红日已高三丈透”句,更是被称为“绝唱”。

这首描写帝王享乐的词,艺术上的精美与内容上的腐朽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同时也同作者后期的词作形成了巨大的反差,由此读者也可以想见,如果不是对这种耽于奢华生活乐而不疲,恐怕李煜也不一定会成为一个亡国之君,阶下之囚。历史的警醒也许正在于此。

后一首,是李煜降宋之际的词作。上片写南唐曾有的繁华,建国四十余年,国土三千里地,居住的楼阁高耸入云霄,庭内花繁树茂。这片繁荣的土地,几曾经历过战乱的侵扰。几句话,看似只是平平无奇的写实,但却饱含了多少对故国的自豪与留恋。“几曾识干戈”,更抒发了多少自责与悔恨。下片写国破。“一旦”二字承上片“几曾”之句意,笔锋一叠,而悔恨之意更甚。终有一天国破家亡,人不由得消瘦苍老,尤其是拜别祖先的那天,匆忙之中,偏偏又听到教坊里演奏别离的曲子,又增伤感,不禁面对宫女恸哭垂泪。 此词上片写繁华下片写亡国,由建国写到亡国,极盛转而极衰,极喜而后极悲。中间用“几曾”“一旦”二词贯穿转折,转得不露痕迹,却有千钧之力,悔恨之情溢于言表。作者以阶下囚的身份对亡国往事作痛定思痛之想,自然不胜感慨系之。此词回顾事国时的繁华逸乐:那四十年来的家国基业;三千里地的辽阔疆域,竟都沉浸在一片享乐安逸之中。“几曾识干戈”既是其不知珍惜的结果,同时也是沦为臣虏的原因。记叙离别故国时哭辞宗庙的情景,写来尤为沉痛惨怛。其事虽见载于《东坡志林》但出自后主之手,更觉凄惨苦涩,不失为一个丧国之君内心的痛苦自白。

李煜以亡国的悲痛,富以自身感情而作,此时期的作品成就远远超过前期,可谓“神品”。此时期的词作大多哀婉凄绝,主要抒写了自己凭栏远望、梦里重归的情景,表达了对往事的无限留恋。

从李煜不同时期的两首作品中,带给我们的不同的感受。时间在李煜身上流逝给了他创作的升华。这充分说明了“词的美离不开时间因素的参与”!

3、词的美离不开空间因素的参与

我们通常说:空间决定美,距离产生美。词的创作同样离不开这个原则。

诗词忌直白。我们在填写词的时候,常用的是“比、兴”,在用“比、兴”表现寄托的时候,千万不能直白。“一语道破”是口号,是标语,是诗词创作的大忌。隐藏在景物后的真谛,才是需要我们认

6

真思虑和探讨的。美学有一个观点是“距离产生美”。诗词在美学的表现形式上和美学有着极其相似处。春天,天上白云悠悠,田野春风荡漾,阡陌野花盛开,农妇在水稻田间栽秧,把这一切入诗,无疑是一幅美丽的山水画。然而,这是您远距离的观察,如果你参与其间一起和他们栽秧,那么就远没有这么的美丽了。你会感到日头的烤晒,蚊虫的叮咬,腰酸手痛,汗流夹背,脚上还会爬满蚂蝗,这一切带给你的似乎没有美感。这里所说的美感是相对于山水画而言。当然也有人会感到这样的劳动又是另一种美的感受,这是两码事。我们站立在大海边的一个安全点,看大海波涛汹涌,浪卷千堆雪,听涛声阵阵,霆响万钧雷。这是何等的美妙。如果你正站立在惊涛骇浪中的一叶小舟里,在为生存而奋斗,如果有人告诉你在是一个多么壮观的美景,你不骂他个狗血淋头才是怪事了。同样的,我们创作的诗词意境和读者零距离接触,读者就不会感觉美。要让读者去咀嚼,去消化,才能感受到艺术的魅力。

我们来欣赏范仲淹的《渔家傲》: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幛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本词作者范仲淹,字希文,生于公元989年,卒于公元1052年,吴县(今江苏苏州)人。范仲淹是宋真宗大中祥符八年的进士,康定元年(公元1040年)以龙图阁直学士与韩琦并任陕西经略安抚史,率兵同拒西夏,守卫边塞多年,名重当时。范仲淹死后追兵部尚书、楚国公,谥文正,世称范文正公。提起范仲淹,谁都知道他的名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是他在“庆历新政”失败后,被贬为邓州(今河南省邓县)知州时,应朋友滕子京之邀所作的《岳阳楼记》之中的名句。他不仅是文学家,他还是北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和军事家。当时,他的军事才能已名震四方。西夏人作乱,朝廷派范仲淹去。宋仁宗时,范仲淹任陕西路安、经略招讨史等职,镇守西北边境四年,抵御西夏对宋的侵扰。范仲淹多年戍边,对军旅生活的艰苦和战士们报国思乡的复杂情感深有体会。这首《渔家傲》就是范仲淹几年戍边生活的真实写照。

词的上阕侧重写景。秋来风景异,雁去无留意,反映人在塞外的思归之情。起句“塞下秋来风景异”,“塞下”点明了延州的所区域。

7

当时延州为西北边地,是防止西夏进攻的军事重镇,故称“塞下”。“秋来”,点明了季节。“风景异”,概括地写出了延州秋季和内地大不相同的风光。“衡阳雁去无留意”。雁是候鸟,每逢秋季,北方的雁即飞向南方避寒。古代传说,雁南飞,到衡阳即止,衡山的回雁峰即因此而得名,所以王勃说:“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滕王阁序》)。词里的“衡阳雁去”也从这个传说而来。“无留意”是说这里的雁到了秋季即向南展翅奋飞,毫无留恋之意,反映了这个地区到了秋天,寒风萧瑟,满目荒凉。由此而引出了对故乡的思念。这里又有了空间的转换。边疆守边将士产生思归的思想,当然不是在表现将士厌弃边塞生活,而是边防凄厉的号角声以及周遭的狼嗥风啸声,令人心寒。当时延州傍晚时分的战地景象:“四面边声连角起”。起谓“边声”,总指一切带有边地特色的声响。这种声音随着军中的号角声而起,形成了浓厚的悲凉气氛。接着,词人的描写更在一个新的空间中展开了:“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上句写延州周围环境,它处层层山岭的环抱之中;下句牵挽到对西夏的军事斗争。“长烟落日”,颇得王维名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之神韵,写出了塞外的壮阔风光。而“长烟落日”之后,紧缀以“孤城闭”三字,把所见所闻诸现象连缀起来,展现人们眼前的是一幅充满肃杀之气的战地风光画面,隐隐地透露宋朝不利的军事形势。日落千嶂,长烟锁山,孤城紧闭,此情此景怎不令戍边将士怀念故乡的温馨?人非草木,孰能无情。一个长期戍边的战士,惦念亲人和家乡也是很自然的。“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此句写得最成功,仅10个字便勾勒出一派壮阔苍茫的边塞黄昏景致。

写景是为了抒情。因此下阕一开头就是“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浊酒,本是乳白色的米酒,这里也暗喻心情重浊。为什么心情重浊?因为思归又不能归。对敌战争没有取得彻底的胜利,无颜以上觐朝廷,无颜下见百姓,所以是“归无计”,没有两全其美的可能性。正在这矛盾的心绪下,远方羌笛悠悠,搅得征夫们难以入梦,不能不苦思着万里之遥的家乡,而家乡的亲人可能也在盼望白发人哩。“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写出了深沉忧国爱国的复杂感情。

这首《渔家傲》在空间的跨度上,向读者展示了边塞将士思念故乡的复杂心情。表现了戍边将士矢志保卫祖国的真情。

3、词的美离不开含蓄因素的参与

8

什么是“含蓄”?清·施补华《岘佣说诗》云:“诗犹文也,忌直贵曲”。中国历代文学批评家,无不主张诗话、词话,言及诗词贵在含蓄的。宋人张表臣《珊瑚诗话》云:“诗以意为主”,“篇章以含蓄天成为上”。今人周振甫先生《诗词例话》讲的更直接:“‘含蓄’是不把意思明白说出,含在所写的形象里„„像那弹琴的弦外之音”一样。周振甫,1911年生,卒于2000。浙江平湖人。中共党员。1932年肄业于无锡国学专修学校。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他选注过《严复诗文选》,著有《毛主席诗词浅释》、《鲁迅诗歌注》、《诗词例话》、《诗品释注》、《古代战纪选》、《谭嗣同文选注》、《文论漫笔》等。宋人姜夔《白石诗说》云:“语贵含蓄。”苏东坡说:“言有尽而意无穷者,天下之至言也。”清人沈谦《填词杂说》云:“言情贵含蓄。”综上所述:“是故含蓄者,诗之正道也。”

诗词为何贵在“含蓄”呢? (1)、诗词之所以贵在含蓄,因为含蓄耐人寻味。如我在网上看到一首描写水獭的诗是这样写的:“既非鼬鼠也非貂,流线身材水獭猫。游泳捕鱼称妙手,江河湖泊任逍遥。”这样的直白的句子哪里有一丝诗的味道?唐有一首《宫词》有这样的句子:“含情欲说宫中事,鹦鹉前头不敢言。”鹦鹉不会告密,宫女却在“鹦鹉前头不敢言”。含蓄地表达宫女欲说还怕,不说难罢“不敢言”的心境。如果直写成:“有心欲说宫中苦,只怕吾皇杀我头。”这就毫无诗味了。

(2)、诗词之所以贵含蓄,是因为含蓄给人以美感。如杜甫的《江南逢李龟年》“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李龟年是唐时乐工。他善歌,擅吹奏,擅羯鼓,也长于作曲等,受到唐玄宗的赏识。安史之乱后,李龟年流落到江南,杜甫正是在这一时期遇到了李龟年。诗似乎在描写很高兴遇到李龟年,其实,是对李龟年这样的深受皇帝和贵族欣赏的梨园子弟流落江南的感叹。如果写成:“当年深受帝王欢,如今流落到江南。”就不是诗了。

(3)、诗词之所以贵含蓄,是因为真情难以直言。请看唐韩翃《章台柳》和柳氏的《杨柳枝》:

《章台柳》

章台柳,章台柳!昔日依依今在否? 纵使长条似旧垂,也应攀折他人手。

开始二句“章台柳,章台柳”似深情的呼唤,将无限的思念之情

9

都包含在其中。“昔日依依今在否?”把对往日年轻美貌的倾慕与对今日生死未明的担忧,一语道尽。“纵使长条似旧垂,也应攀折他人手”,既希望她和往昔一样楚楚动人,又担心她已被他人占有,爱与忧的感情得到进一步表露。这首词是作者对分离三载的爱妾柳氏的呼唤,希望她回到自己的身边。我们看看柳氏是如何回复的:

《杨柳枝》

杨柳枝,芳菲节,可恨年年赠离别。 一叶随风忽报秋,纵使君来岂堪折。

这里的“君”是指韩翊。杨柳枝条美丽又多情,正是百花盛放的季节。可恨年年折柳送离别!忽然问萧瑟秋风,柳叶也随风凋零。纵然你来到身边,枯萎柳枝岂堪折?此首为柳氏答韩翊词,仍以咏柳自喻,诉说自己所经受的离乱苦难与不幸。“叶”一句是暗喻安禄山叛军攻入长安,个人遭辱,削发入尼庵等情事。她接读韩词,虽知重逢有望,然而如今憔悴,已非昔比,故有“岂堪折”之感叹。结句喜中有悲,余味不尽。

韩翃和柳氏围绕着柳枝,各自填了一首词。韩翃以柳比柳氏,柳氏就顺着韩翃的意思以柳自比。

柳氏本是长安倡女,艳绝于时。才子韩翃与柳氏相恋,后成为韩妾,两人相爱甚笃。后韩外求功名与柳氏失散。“安史之乱”中,柳氏遭乱兵所辱,剪发寄迹长安法灵寺,乱后,韩翃返长安遣人寻访柳氏而写下这首词。柳氏见了韩翃的词,填了这首词回答他的。同样的词表达了他们之间的真情,把各自的怀念情思,淋漓尽致尽致地表达出来,有言尽意未尽,意尽情未尽的韵味。如果用直白,就失去了深意。

(4)、诗词之所以贵含蓄,是其语言往往具有暗示性、跳跃性、多义性、隐喻性等特点。如杜牧七绝《赤壁》: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杜牧(公元803-约852年),字牧之,号称:杜紫薇。(来源:曾写过《紫薇花》咏物抒情,借花自誉,人称其为“杜紫薇”。)晚唐时期杰出的诗人、散文家。是宰相杜佑之孙,杜从郁之子,唐文宗大和二年进士,授宏文馆校书郎。后赴江西观察使幕,转淮南节度使幕,又入观察使幕。史馆修撰,黄州、池州、睦州刺史等职,最终官至中书舍人。晚唐杰出诗人,尤以七言绝句著称。擅长文赋,其《阿房宫

10

赋》为后世传诵。

一支深埋在泥沙里的断戟,虽然历时久远,但并未完全锈蚀。我把它拣起来磨洗干净,还能认出是三国赤壁之战的遗物。如果不是东风帮助周瑜获得火烧曹军的胜利,恐怕吴国的国色大乔、小乔就要被幽禁在曹操的铜雀台上了。这是一首咏史诗,抒发的是对国家兴亡的感慨,可谓大内容,大主题,但这大内容、大主题却是通过“小物”“小事”来含蓄地显示的。我们从短短的二十八个字里,看到了赤壁大战的烽火,主将间的运筹帷幄;既有战场的鼓角争鸣,又有名士的风流倜傥,还有佳人的千古悲歌。着是诗词和历史完美结合的范例。有关于这首绝句,宋人许顗(yǐ)在《彦周诗话》云:“杜牧之作《赤壁》诗,„„意谓赤壁不能纵火,为曹公夺二乔置之铜雀台上也。孙氏霸业,系此一战。社稷存亡,生灵涂炭都不问,只恐被捉了二乔,可见措大不识好恶。”(措大:旧时对贫寒的读书人的轻慢称呼:穷措大。)这个许顗以为杜牧《赤壁》诗为不说社稷存亡,惟说二乔为曹操俘虏。这个穷酸秀才不懂大是大非。其实是许顗这个“措大”不懂诗词的创作原则,诗贵含蓄,大乔孙策妻子,小乔为周瑜老婆,两位女子,并不是平常的人物,她们的身分和地位,代表着东吴作为一个独立政治实体的尊严,二人被锁铜雀楼,当然是东吴灭亡了。诗人想到赤壁之战的风云人物,后二句把“二乔”不曾被捉这件小事与东吴霸业、三国鼎立的大主题联系起来,写得具体、可感。我们读了这首七绝后,记住历史发展的风云变幻。历史人物的功过是非,古今废立,尽付其中!如果改写成直白的“不是三军齐用命,东吴山河立马消”,就丝毫没有诗的韵味了。

要填出优美的词,我们必须注意以下几点需要我们掌握的:

1、攫取美的景色。

诗人情感的激流,是波涛,也是细浪。它所流过的地方,是我们常走的、常见的、常常接触的地方。诗人以自己独特的眼光、感受和深切的爱,赋予她以形象,以生命。诗人找到了纵情的大门,将自己的灵魂投入生活的底层。在那里,发觉了景,得到了诗。他的歌声由远而近,一句一步地扣打着读者的心灵。问题的关键在于平常人都到过小溪流,都没见过河边的小船,为什么我们就无法像韦应物那样写出“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的诗呢?这是和诗人的文学底蕴、人生经历、锐敏的洞察力以及感情的触角所决定的。

2、热爱生活

11

诗人的爱,有细腻的、有豪放的。细腻的对身边的一草一木都赋予了感情。豪放的有那种天马行空的气概,有那种叱咤风云的威力,去发觉生活中的美。生活的美,是无穷无尽的。诗人的爱的幅度有多深厚,有多宽广,那么他在诗中表现的豪放就会让读者震撼。诗人在平凡生活的俯仰之间,竭力去探索和摄取其中美的要素。没有深切的爱,听到寒山寺的钟声你感到它打扰了你的清梦,见到渔舟上的渔火你嫌它不明亮,像鬼火,住宿在小船上你感觉压抑,当然不会像张继那样写出千古绝唱:“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其间,没有对生活的热爱,没有对生活爱的感受,是无法想象的。

3、提炼意境

诗词,是美的化身。发觉生活的美,是诗词的第一性。如何挖掘生活的美,如何使你诗所要表现的意境达到美的效果,这是我们必须要探究的。如果你的诗中景色很美,但意境很平常,诗也就失去了魅力。意境是诗的灵魂。你看到了长江,看到了长江的波涛,也看到了坐落在江边的山崖,并把这一切写入了你的诗中,但你无法表现隐藏在景色后的奥秘,当然就无法有“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意境。

第五篇:满分作文之五

陕西高考满分作文:请让我们摔跤吧! 摔跤,顾名思义,就是指人在行走举动之中跌倒。实际上,摔跤还可以是"挫折""困境"等同义词的化身。小到个人,大到国家,我们实际上都在经历着一场又一场艰难险阻的考验。俗语云:"吃一堑,长一智。"为了肩负起时代的使命,请让我们"摔跤"吧。

前人由败而胜,由逆境而到胜利的顶峰者,往往不胜枚举。越王勾践可属一成功的范例。春秋之时,列国征伐不已,烽烟不断。孱弱的越国在勾践的带领下,与气势正盛的吴国交锋,结果损兵折将,臣服于吴国,勾践本人也充当了吴国的奴仆。这一跤对于越王来说,可谓沉痛不已。心怀大志的越王,数十年如一日,励精图治,卧薪尝胆,奋发进取,积蓄力量,在二十年的生死教训中,勾践没有温情的关照,没有舒适的环境,但雄心却在日益增长,宏图在不断扩展着,越国的金戈终于冲进了吴国的都城。假如没有那一场亡国的惨祸,勾践将如何,谁也难以预料,历史将最终多添几个平庸的姓名而已。

不仅人如此,国家亦如此。反右倾、大跃进、三年自然灾害、文化大革命,一场场艰难险恶环境,中国人不知经历了多少的磨难和险阻,但这些都没有压垮中国人的脊梁,我们在奋斗中成长着,在困难中成熟着。直到今天,中国人已经可以坚强地站立起来了。

从古代到现代,我们的前辈都没有在困难面前退却过,安逸、温馨的环境虽然可以为我们撑起巨大的保护伞,但漫漫人生征途,不是仅仅用爱就能解决问题的,我们需要不失时机地去锻炼自己。中国的未来要靠我们青少年去支撑,摔跤只不过是人生中一个小小的插曲,但每当我们的孩子稍有闪失,我们的家长、学校、社会就会高度紧张,万般焦急。鲲鹏展翅九万里,来自于平日的风雨摔打。为了让我们的孩子更茁壮,请收起你的关爱之手,让我们"摔跤"吧!

阅卷小记

考生一开篇就鲜明地将"摔跤"化身为一场艰难险阻的考验,引人思考。接下来从国家、个人两个方面运用大量的事例论证了"摔跤"是为了肩负起时代的使命,给人以结构清晰、层次分明之感。结尾处又回到了现实生活中来,学校、家长、社会有责任收起关爱之手去支持"摔跤",点明了主题,具有一定的现实启示作用。全文语言运用上论证严密,说理有力,是值得肯定的地方。

上一篇:党建工作的建议和意见下一篇:党建工作情况调研报告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