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卷高考命题组组长

2023-01-30

第一篇:全国卷高考命题组组长

2018年高考数学全国卷信息归集与高考命题预测

未 考 先 知

——2018年高考数学全国卷信息归集与高考命题预测

一、高考信息归集

1.命题要求的变化

2018年全国新课标数学学科《考试大纲》和《考试说明》文理科和2017年对比,在内容、能力要求、时间、分值(含选修比例)、题型题量、包括考试说明后面的题型示例等几个方面都没有发生变化.

但从教育部的相关信息,有以下几点改变:

(1)2018高考数学将把考查逻辑推理素养作为重要任务,以数学知识为载体,考查学生理性思维、严格推理的能力;

(2)通过多种渠道渗透数学文化,如有的试题将通过数学史展示数学文化的民族性与世界性;

(3)通过揭示知识的产生背景和形成过程,体现数学的实用性和创新性; (4)通过对数学思维方法的总结、提炼,呈现数学的思想性. 2.新课标全国卷数学试卷的命题特点

(1)试题的设计理念体现“大稳定、小创新、重运算、考思维”。

(2)坚持对五能力两意识的考查:五个能力:空间想象、抽象概括、推理论证、运算求解、

数据处理等基本能力;两个意识: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注重对数学思想与方法的考查。 (3)体现数学的基础、应用和工具性的学科特色,多视角、多维度、多层次地考查数学思维品质和思维能力,考查考生对数学本质的理解,考查考生的数学素养和学习潜能。

(4)重视回归课本,每年会借用课本中的一个图形、一个概念的注解、一个例题的思考题或一个练习题等改编包装成高考题。2013年新课标全国卷Ⅱ考了正棱柱、正棱锥这两个概念,这两个概念课本上有注解,选考4-4的第1问考了课本上一个例题的思考题,2013年新课标全国卷Ⅰ理科的第6题借用了课本上的一个图形等。

二、高考考情报告

纵观2008~2017年10年高考的试题,结合最新消息,从以下几个方面对2018年高考试题加以预测:如新课标全国卷Ⅰ卷。

理科每年必考的知识点有:复数、程序框图、三视图、函数与导数、三角函数、圆锥曲线、球的组合体、(计数原理、概率与统计模块)等。

理科每年常考的知识点有:常用逻辑用语、集合、线性规划、数列、平面向量、解三角形、定积分、直线与圆等。

理科不考知识点(即考纲不要求的知识点,人教A版)有:象与原象、反函数(只考指数函数和对数函数的反函数)、极限、连续性、向量的平移、定比分点、高次不等式、反三角表示、流程图、正棱台、直线的到角公式与夹角公式、圆锥曲线的第二定义、椭圆和双曲线的准线、复合函数的导数仅限于形如的导数、随机变量的表示没有ξ、几何证明选讲等。

文科每年必考的知识点有:集合、复数、平面向量、程序框图、三视图、函数与导数、三角函数、圆锥曲线、球的组合体、(概率与统计模块)等。

文科每年常考的知识点有:常用逻辑用语、线性规划、数列、解三角形、直线与圆等。 文科不考知识点(即考纲不要求的知识点,人教A版)有:象与原象、反函数(只考指数函数和对数函数的反函数)、极限、连续性、定积分、复合函数的导数、向量的平移、定比分点、高次不等式、反三角表示、空间向量、立体几何的各种角、正棱台、直线的到角公式与夹角公式、曲线与方程、圆锥曲线的第二定义、椭圆和双曲线的准线、排列组合、二项式、随机变量的期望、方差和分布列、正态分布、数学归纳法、几何证明选讲等。

三、高考命题预测

1.集合、简易逻辑和复数:这是高考必考内容,预测18年有2~3道客观题,且一般以简单题出现。

例1:18届金典卷第一套理科N卷1 设已知集合,,则为( ) A.

B. C.

D.

说明:新课标全国卷第1题集合常和解不等式结合考。 例2:18届金典卷第一套理科N卷2

已知(是虚数单位),则复数的共轭复数的模为(

) A.

B.

C.

D. 说明:复数多考基本运算和复数的几何意义。 例3:18届模拟卷第六套理科Y卷4

已知,;,函数的最小正周期为, 则真命题是(

) A.

B.

C.

D.

说明:简易逻辑多考命题真假和全称命题,充分必要条件考的次数较少。

2.函数与导数:试题个数稳定在2-3个小题,一个大题. 选择题、填空题主要以考查函数的基本性质、函数图象及变换、函数零点、导数的几何意义、定积分等为主,也有可能与不等式等知识综合考查;解答题主要是以导数为工具解决函数、方程、不等式、解析几何(抛物线的切线)应用问题,也有可能涉及到导数新增知识积分.

例4:大理一中18届第一次月考14

设为定义在R上的奇函数,当x≥0时,f(x)=-3ax+a+1(a为常数),则的解集为( ) A.

B.

C.

D. 说明:函数性质的简单应用是高考常考的题型。 例5:全国第二次百万联考乙卷理科10 设,定义运算:,则(

) A.

B.

C. D. 说明:指对运算或分段函数是高考考查函数极其常见又基础的题型. 例6:18届模拟卷第四套理科N卷4

设函数为自然对数的底数),定义在上的函数满足,且当时,,若存在,且为函数的1个零点,则实数的取值范围为(

)

A.

B.

C.

D. 说明:小题函数零点和导数结合是常考的题型。 例7:18届模拟卷第四套理科N卷21 已知函数.

(1)若函数在定义域内单调递增,求的取值范围; (2)当时,若函数有3个极值点, 证明:.

说明:解答题中导数试题仍以考常规问题为主,不过也会和三角函数等结合. 3.数列:如果没有解答题,会有两个小题;如果有解答题,为一个大题,不出现小题.一般所占分值为10—12分。小题以考查数列概念、性质、通项公式、前n项和公式等内容为主,属中低档题;解答题以考查等差(比)数列通项公式、求和公式,错位相减求和、简单递推数列为主.理科也有可能与函数、解析、不等式、数学归纳法等结合综合考查,但可能性很小.

例8:2018届湖南山西高三大联考文科12 在数列中,且.记,则

A.能被41整除

B. 能被43整除

C.能被51整除

D. 能被57整除

说明:预测2018年全国Ⅰ卷文科小题将考数列,解答题第一题考解三角形. 例9:18届联考卷第三套理科卷17 已知数列满足,.

(1)若 为等比数列,求常数和的通项公式;

(2)设数列的前项和为,若对恒成立,求实数的取值范围.

说明:预测2018年全国Ⅰ卷理科解答题考数列,考查数列往往涉及到通项公式、前n项和及恒成立问题等。

4.三角函数、解三角形与平面向量:若果有解答题,则会出现两个小题;如果没解答题则会有四个小题,一般所占分值为20-22分.若小题一般主要考查三角函数的图像与性质、利用诱导公式与和差角公式、倍角公式、正余弦定理求值化简、平面向量的基本性质与运算.大题主要以正、余弦定理为知识框架,以三角形为依托进行考查(注意在实际问题中的考查)或向量与三角结合考查三角函数化简求值以及图像与性质.另外向量也可能与解析等知识结合考查.果

例10:18届金典卷第一套理科N卷7

已知函数的部分图象如图所示,则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是函数的一条对称轴

B.

C.要得的图象,只需将函数的图象向左平移个单位

D.要得的图象,只需将函数的图象向右平移个单位 说明:三角函数图象性质及图象平移是考查的重点。 例11:2018届全国第一次百万联考乙卷文科17 △ABC的内角A,B,C所对的边分别为.已知且. (1)求△ABC的面积; (2)若,求△ABC的周长.

说明:预测2018年全国Ⅰ卷文科解答题考解三角形,正弦定理与余弦定理是考查的重点。 5.解析几何:一般为2小一大,所占分值为22分。小题一般主要考查:直线、圆及圆锥曲线的性质为主,一般结合定义,借助于图形可容易求解.大题一般以直线与圆曲线位置关系为命题背景,并结合函数、方程、数列、不等式、导数、平面向量等知识,考查求轨迹方程问题,探求有关曲线性质,求参数范围,求最值与定值,探求存在性等问题.另外要注意对二次曲线间结合的考查,比如椭圆与抛物线,椭圆与圆等.

例12:18届模拟卷第四套理科N卷20

抛物线C的方程为,点与点在抛物线的同一侧,Q为抛物线C上任意一点,的最小值为2. (1)求m的值;

(2)设过点且斜率不为的动直线交抛物线C于两点,探究在直线上是否存在一个定点S,使得为定值,其中分别是直线的斜率. 说明:预测2018年解析几何部分小题考双曲线,和椭圆,大题会考抛物线,全国卷每隔几年会考一次抛物线。

6.立体几何:一般为2小一大,所占分值为22分。小题一般侧重于线与线、线与面、面面的位置的关系以及空间几何体中的空间角(理科)、距离(理科)、面积、体积的计算的考查.解答题文科以平行、垂直、夹角(理科)、距离(理科)为考查目标. 几何体以四棱柱、四棱锥、三棱柱、三棱锥等为主,现在也考多面体了。

例13:(2018届河南尖子生联赛理科14

《九章算术》是我国古代内容极为丰富的数学名著,书中有如下问题:“今有仓,广三丈,袤四丈五尺,容粟一万斛.问高几何?”其意思为:“今有一个长方体的粮仓,宽3丈,长4丈5尺,可装粟一万斛.问该粮仓的高是多少?”已知1斛粟的体积为2.7立方尺,1丈为10尺,则该粮仓的高是 丈.

说明:2018年高考考纲强调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性,故预测此题。 例14:第四次百万联考河南河北专版理科5

如图,网格纸上小正方形的边长为1,粗线画出的是某几何体的三视图,则该几何体的体积为

A.4

B.5

C.6

D.7

说明:近几年比较流行借助网格纸考查三视图,所以诸如此类题型一定要让考生多见为宜。

例15:18届模拟卷第四套理科N卷19 如图,在四棱柱中,底面是梯形,,侧面为菱形,. (1)求证:平面;

(2)若,点在平面上的射影恰为线段的中点,求平面 与平面所成二面角的正弦值. 说明:2018年立体几何理科大题要重视多面体的考查,特别注意底面是直角梯形或菱形的情况。

7.计数原理、概率与统计和统计案例:理科一般为2小一大;文科为1小1大。小题一般主要考查:频率分布直方图、茎叶图、样本的数字特征、独立性检验、几何概型和古典概型、抽样(特别是分层抽样)、排列组合、二项式定理、几个重要的分布等.其中文科茎叶图和抽样考查几率较大,理科茎叶图和二项式定理考查几率较大.解答题理科考查点比较固定,一般考查离散型随机变量的分布列、期望和方差.仍然侧重于考查与现实生活联系紧密的应用题,体现数学的应用性.文科命题着眼点有两个:一个是通过对实际案例的分析,考查频率分布直方图,频率分布表,独立性检验的知识.另一个是通过对实际案例的分析,求解回归方程。

例16:18届金典卷第十套理科N卷18

某网站“点击数”转换成“点击得分”的规定如下: 每天点击次数(万次)

点击得分

4.5

10 统计该网站某月份每天的点击数如下表: 点击次数(万次)

天数

(1)若从中任选2天,求“点击得分”不相同的概率;

(2)从该月份“点击数”低于150万次的天数中随机抽取“点击得分”不都相同的3天,记这3天“点击得分之和”为随机变量,求随机变量的分布列(计算结果无需要约分).

说明:大题概率与统计多考与实际生活结合的试题,用数学方法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是出题的趋势,理科可以用排列组合求解,文科多出现频率分布直方图,茎叶图,涉及列举法(古典概型)求解,这几年正态分布也要注意一下。

8.不等式:几乎每年都有一个题目,并且目标函数均为线性的. 新课标高考对不等式的要求是:突出工具性,淡化独立性。小题一般考查不等式的基本性质及解法(一般与其他知识联系,比如集合、分段函数等)、基本不等式性质应用、线性规划。解答题一般以其他知识(比如数列、解析几何及函数等)为主要背景,不等式为工具进行综合考查,一般较难。

例17:第四次百万联考河南河北专版理科7

记不等式组表示的平面区域为,点P的坐标为.有下面四个命题 的最小值为6;

的最大值为6;. 其中的真命题是

A.

B.

C.

D.

说明:线性规划小题是理科常考题型,文科必考题型,若简单可以把组成三角形顶点坐标带入可求解,若出难目标函数或不等式里面含参数求解。

9.算法与推理:每年出现一个。多与数列、函数等结合考,难度一般. 例18:18届金典卷第一套理科N卷1

《九章算术》有如下问题:“今有上禾三秉(古代容量单位),中禾二秉,下禾一秉,实三十九斗,上禾二秉,中禾三秉,下禾一秉,实三十四斗,上禾一秉,中禾二秉,下禾三秉,实二十六斗.问上、中、下禾一秉各几何?”依上文,设上、中、下禾一秉分别为x斗,y斗,z斗,设计如图所示的程序框图,则输出的x,y,z的值分别为

A.

B. C.

D.

说明:程序框图是文理必考题型,常和其他知识结合考查。

第二篇:2017高考全国卷作文命题新变化及其教学启示

作文教学要走向开放

——2017高考全国卷作文命题新变化及其教学启示 余树财

作者简介:成都市成飞中学高中语文老师,善反思,爱研究,笔耕不辍,多次执教区域公开课,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学语文教学参考》《语文教学研究》《中学语文》《语文月刊》《学语文》《新作文·作文教学研究》《教育科学论坛》《基础教育研究》《语文报》等刊物发表40余篇教育教学论文。

2017高考已落下帷幕,今年的高考全国卷作文命题出现一些新变化,这些变化将给我们作文教学带来哪些启示?

一、2017高考全国卷作文命题的新变化 相较于前两年高考作文,今年高考全国卷作文命题总体呈现出开放的特点,具体表现在下面几个方面:

1.材料内容的开放 虽然,今年的全国卷作文依然沿用了材料作文命题形式,但命题在材料内容上却做足了文章,一改以往材料内容相对单一(或一则故事、一个事件、一句名言或一幅漫画、一组人物等)的面貌。

(1)向生活开放,既贴近学生生活,又不回避社会热点 这一点,全国卷Ⅲ和卷Ⅰ表现得较为明显,卷Ⅲ作文让考生写与自己密切相关的高考——“我看高考”或“我的高考”。高考是考生这一年来生活的主要内容,也是考生家庭和全社会关注的热点。卷Ⅰ作文材料以关键词的形式多维度地展现了当下的社会生活。这一个个关键词就像一幅幅生活写意画,又像是一个个聚焦镜头,涉及社会生活的诸多方面,既有城市生活,也有农村生活;既有国家大事,也有市井民生;既有传统文化,也有现代科技。这些生活有些与考生联系可能不是那么紧密,但都是考生平时感同身受的。

材料内容向生活开放,让考生有话可说的同时,也为不同层次,不同地域,不同个性差异考生的写作提供自由选择与施展的空间,体现了分省命题回归全国卷后命题的良苦用心。更为重要的是,材料全面向生活开放,大大拓展了材料作文写作的空间和命题的有效性,这是高考作文命题的一大进步。

(2)向传统文化开放,关注学生的人文情怀和精神成长 这一点是在落实了新修订的2017《考试大纲》“在高考考核目标中适当体现核心素养的要求”【1】。文化传承与理解作为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之一在今年高考受到格外的重视,在其他考题中均有体现,作文也不例外。全国卷Ⅰ作文材料中的关键词“长城”“京剧”关涉的就是传统文化,但最能体现“文化传承与理解”这一核心素养的还是全国卷II。

2017全国卷II作文材料由精心选择的六个中华名句组成,相较于之前的一两句名句(诗句)材料——如2007北京卷“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2014四川卷“人,只有在自己站起来之后,这个世界才能属于他”,卷II材料本身就呈现出开放的特点。这六个名句风格各异,或温婉或豪迈;内容形式有别,或诗词抒怀或随感思辨,产生的时代也不一样,或古代或近现代。六个名句涉及自强不息、家国情怀、坚守自我、心怀天下、勇于担当、豁达自信等精神内涵,从不同角度呈现了中华文化精神的精髓。与卷Ⅰ相比,卷II更显出向传统文化开放的特征,更关注学生的人文情怀和精神成长。

2.思维的开放

前几年高考全国卷作文命题,一般在材料中呈现一个事件或现象后,会给出不同人对此事件或现象的不同看法——看法之间往往矛盾对立,让考生谈自己的认识和看法。这样的作文写作要求考生要有良好辩证思维能力,否则议论说理会可能会以偏概全,逻辑不严。今年的高考作文显然降低了这一思维要求,全国卷Ⅰ和卷Ⅲ,如果考生辩证思维(逻辑思维)发展得不够理想,而形象思维占优势,也可以通过写故事脱颖而出。从这一点看,今年的高考作文命题开放了考生的思维。

其实,深入研究今年高考作文,我们会发现,今年高考作文不仅仅只是向辩证思维和形象思维开放,同时也向象征思维、求同(分类)思维、求异思维及关键词思维开放。

全国卷Ⅰ和卷II的作文命题在这一点上体现的较为明显。卷Ⅰ作文材料给出的是12个富有中国特征的名词,要想深度立意,就必须使用象征思维,还原每个关键词的象征义,如“长城”“京剧”象征中国古老文明与传统文化,“高铁”“移动支付”象征时尚、现代科技,等等。考生选择要两三个关键词立意,就要用到求同思维、求异思维和辩证思维,可以选择同类,如“空气污染”和“食品安全”反映的是中国发展所出现的问题,理性思考这些问题的根源,寻求解决良策等;也可以选择矛盾对立的异类,如“空气污染”“食品安全”和“美丽乡村”,辩证地看待中国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具体行文时,还要用到关键词思维,围绕关键词去组织材料,构思行文,如围绕“食品安全”这个关键词,在脑海中搜寻社会生活中重大的食品安全事件及政府解决食品安全问题的作为和失误等。

作文命题向考生思维开放,尊重了学生思维差异发展的实际,也体现了高考作文考查“思维发展与提高”这一核心素养的考查方向,对于引导高中作文教学有积极的意义。

3.文体的开放

前两年的高考全国卷作文要求考生对事件、现象、人物等谈看法,做选择,文体上较为封闭,基本限定了写议论文。今年高考命题在这方面做了一定调整,全国卷Ⅰ要求从12个关键词中选择两三个“来呈现你所认识的中国,写一篇文章帮助外国青年读懂中国”。“呈现”“帮助读懂”这个要求就放宽了文体的限制,既可以写记叙文,通过叙事来呈现,让外国青年形象地感受中国;也可以写议论文,阐释自己对中国的认识,让外国青年理性地认识中国。全国卷Ⅲ作文在要求中给出副标题“我看高考”或“我的高考”,这个命题形式非常新颖,是高考命题以来极其少见的一种命题形式。这个命题形式除了给考生写作内容提供了个性选择的空间外,更主要的还是开放了文体,给考生以文体自由选择的权利。

全国卷Ⅰ和卷Ⅲ作文命题的这个变化打破近几年高考任务驱动型作文文体的封闭,让高考作文命题本身也走向了开放。因此,今年的高考作文题给我们的感觉是“不按套路出牌”,但又不得不为之叫好。这是高考作文命题的进步,也是创新开放精神在高考作文命题上的体现,值得点赞!

二、2017高考作文命题新变化的教学启示 总的来说,“开放”是2017年高考全国卷作文命题呈现的主要特征,也是最突出的变化,它带给我们的启示就是,作文教学也要走向开放。那么,作文教学到底该如何走向开放?就此,笔者谈一些粗浅的建议,若有不当,请批评指正。

1.引导学生密切关注社会生活

今年高考全国卷作文题密切关注社会生活、社会热点,它向我们释放一个强信号:作文教学应该引导学生密切关注社会生活。因为,人毕竟是社会的动物,人的社会属性决定了其不可能脱离社会,每一个社会个体在关注自我生活的同时,更应关注社会生活,这也是社会责任感的一种表现。作文教学如何引导学生密切关注生活?笔者做了一些尝试。

笔者现任教高二,每周利用一节晚自习组织学生收看央视新闻频道的《新闻周刊》,让学生了解每周国内外的大事和热点新闻,并让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新闻事件写评论。评论采用短评或简评的形式,要求学生按照“叙、评、析、结”,即概述事件→阐释看法→分析论证→总结建议的基本格式写作。一开始,为了规范学生写作,我们以材料作文的形式改编新闻事件,并印制成练习,每一个步骤及其写作内容,都在练习中明确标注,要求学生按照流程一步一步地写。经过一个学期的熏陶和训练,学生思想认识和思维深度提升后,就放开束缚,让学生自由写作。下面是一位学生就宁波“老虎伤人事件”写的短评:

宁波“老虎伤人”事件持续发酵,事件背后折射出的是令人忧虑的当前中国公益文化事业畸形发展的现实。

受害者之所以不买门票入园,而宁愿铤而走险翻墙逃票,其中门票价格较高——至少相对于受害者的收入水平显得较高,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倘若门票价格低到他能像买一瓶矿泉水那样轻松,我想他也不至于冒着生命危险去逃票。健康的文化事业发展和文化消费本应建立在国强民富的基础之上,但某些管理方或经营者在利益的诱惑下,不断提高公益文化设施及文化旅游景点的价格。这种违背价值规律和文化消费规律的行为最终将会导致文化远离民众,让大多数想参与文化消费的民众无法承担,“老虎伤人”事件的受害者就是这大多数人中的典型个例。

因此,政府有必要加强对文化景点和公益文化设施的定价和监管,否则,今后恐怕会出现更多的“熊伤人”“狮伤人”“鳄鱼伤人”事件。(《老虎伤人,中国公益文化事业畸形发展的隐忧》)

当然,高三的复习备考时间紧张,让学生集体收看《新闻周刊》可能不太现实,但可以以班级为单位,订阅一份《南方周末》,放在教室读书角,学生闲暇之余可以浏览阅读。新闻短评写作无需花很多时间,作为“每周一练”坚持下去不是难事。

2.加强传统文化教学与熏陶 人都是在一定文化中生活,传统文化延续着民族的血脉,理解和传承文化是每一个社会成员应有的责任和义务。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和思想精华,蕴含着伟大的民族精神。加强传统文化教学与熏陶,对于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促进学生的精神成长有巨大的价值和意义,这也是语文教育立德树人的基本价值追求。如何在写作教学中加强传统文化教学与熏陶,这是一个重大的教学命题,值得深入研究和探索。

在笔者看来,加强传统文化教学和熏陶,不能只是“喊喊口号”,“唱唱高调”,一定要遵循学生心理成长的规律和学习实际,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进行。具体到作文教学,我们可以将作文教学与古诗文教学结合起来。在古诗文教学时,学习到体现文化精神文句时,可以让学生深入讨论探究这些文句背后的民族精神和气质,并结合社会现实,让学生写心得、随笔或评论。如教学苏轼《定风波》,讲到“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时,就可以让学生深入讨论探究该诗句所体现苏轼的精神追求,以及这一精神追求所体现的文化精神,结合现实生活,就此写随笔或评论。且看学生写的片段:

人生的最高境界,莫过于对世间万事万物都始终怀着一颗“也无风雨也无晴”的坦然与豁达。人生在世,无非就是两种天气,阴天或晴天。天有不测阴晴,风雨本无常态,人生也一样,难道不是吗?所以,面对人生风雨天晴,不必大惊小怪!下雨,没什么可悲;天晴,也没什么可喜,只要内心坦然宁静,人生处处都是好风景。而如今,人们的精神境界与心灵追求似乎正在逐渐偏离这“也无风雨也无晴”的精神本真。面对人生的不如意,有多少人能够以“也无风雨也无晴”的心态去面对?大多数人与不如意事偶遇时,首先就是抱怨,指责、不满,等到所有这些消极情绪把生命能量差不多消耗殆尽时,又开始想尽办法逃避。对这些人,我只想说,学学苏轼吧!学学他面对人生风雨的那份释怀与坦然吧!

同时,要利用好选修教材,对涉及课内的文化经典——如《论语》《孟子》《庄子》等,作适度的教学拓展,让学生在“领略圣贤情怀”,涵养人文精神的同时,“提升作文的高度”,这一点,马平老师做过颇有成效的尝试。【2】

3.培养学生综合思维能力

今年高考全国卷作文一改侧重考查学生辩证思维的思路,开始考查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这意味着今后我们的作文教学要也要走向思维的开放,培养学生综合思维能力,既要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也要培养学生的求同求异思维;既要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也要培养学生的象征思维等等。这些思维能力是学生将来走向社会从事各类工作必备的思维能力,因而我们的教学应尽量全面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具体到作文教学,我们在教学材料作文审题立意时,就要教会学生运用象征思维、批判思维、辩证思维、求同思维、求异思维等进行有“三度”(深度、高度和新颖度)的立意;具体组织材料,行文表达时,要教会学生运用形象思维、关键词思维、求同思维等有条理地表达。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是提升学生语文学科素养的本质要求,也是作文教学的使命所在,作为语文教师,我们身上肩负着沉甸甸的责任,松懈怠慢不得!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又是一项复杂而浩大的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长期坚持。

4.文体教学和训练不可偏废

今年高考全国卷作文已向文体开放,不再限定考生写议论文,这其实也是在向我们的作文教学和备考释放信号:文体教学和训练不可偏废,即作文教学和训练不能只局限于议论文一种文体,要加强各类文体的教学和训练,既要加强议论文教学和训练,也要加强记叙文的教学和训练,同时也不能忽略了书信、演讲词等文体的教学和训练。总而言之,我们的作文教学必须牢固树立各类文体教学不放松、不偏废的思想,这是对作文教学的负责,也是对学生发展的负责!

开放是当今世界的主要特征,邓小平说,世界是开放的,只有开放才能发展。套用邓老的说法,语文是开放的,唯有开放,语文教学才显生机和活力。

作文教学亦是开放的,走向开放,作文教学才会海阔天空,美丽如春!

参考文献: 【1】教育部考试中心.《2017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的说明(文科)》[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7:1. 【2】马平.《先秦诸子选读》的写作思考[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16(10):66~67.

第三篇:2006年高考政治(全国卷Ⅰ)命题趋向评析及2007年备考建议

2006年高考政治(全国卷Ⅰ)命题趋向评析及2007年备考建议

一、 2006 年高考文综 ( 全国卷 I) 政治部分命题特点

今年高考文科综合测试卷政治学科的命题与往年比较没有突出变化 , 但在基础性、思辨性、人文性、科学性、生活化等方面有较鲜明的特色。试卷总体上没有出现偏题、怪题,命题较为慎重严谨,答案较为清晰明确,题目难度适中,区分度较好 , 具有一定的可信度和选拔功能。

1. 注重对课本基础知识 ( 尤其是教材主干知识 ) 的考查。突出对知识点的考查 , 不强调知识考查的系统性和覆盖面。

(1) 对经济部分基础知识的考查

如 : 商品流通、物物交换 ( 即易货交易 ) 、货币的支付与借贷、非现金结算等(24 题 ),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使用价值的特点 (25 题 ), 央行职能 (27 题 ) 、税收的作用 (28 题 ), 企业发展的措施 (38 题第 2 问 ) 等。

(2) 对哲学部分基础知识的考查

如 : 人的认识过程与科学思维的特点 (25 题 ), 发展的实质 (29 题 ), 矛盾的两个基本属性 ( 即同一性和斗争性 ), 人生价值的主要内容 ( 即人生价值是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 )(31 题 ), 尊重客观规律性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 (38 题第 3 问 ), 内外因辩证关系 (39 题第 7 问 ) 等。

(3) 对政治部分基础知识的考查

如 : 政治与经济的关系 (32 题 ), 国家职能 ( 突出政府职能 )(33 题 ), 国家机构组织和活动原则 (34 题 ), 国家机构的职权 (35 题 ), 主权和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点 (39 题第 6 问 ) 等。

2. 以社会热点为情景设置试题 , 虽也考查考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 , 但重在考查课本基础知识 , 热点问题仅是载体而已。

热点问题覆盖面广 , 涉及政治、经济、文化、法律、社会等各个方面 , 考查的问题切人角度在、空间大。试题涉及到的热点问题有 : 取消农业税、余秋雨读白字事件、 2005 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之——一丛飞、美国总统大选、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 " 十一五 " 规划、个税法修改等热点问题。

3. 突出对考生多层次、多角度、分析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的考查。国家教育部颁布的考试大纲拟订了 " 文科综合能力测试 " 的考核目标和要求 ,分 4 个目标 , 而每个目标又分 3 个层次和水平。 2006 年高考文综政治试题考查了大纲要求的考核能力 , 尤其突出了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以及描述和阐释事物的能力。如 38 题第 (1) 问 , 分析图 8 显示的经济信息。要求考生准确地运用相关知识和有关信息 , 认识和说明问题 , 正确表述事物的现象 , 准确描述和解释事物的特征 , 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 并做出正确的阐释。 38 题第 (2) 问突出 " 调动和运用知识能力 " 的考查。 39 题第 (6) 问突出了 " 论证和探讨问题能力 " 的考查。

4. 借鉴北京文综试题引入了一种新题型——即用什么哲学原理分析什么问题。

如 38 题第 (3) 问 , 运用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关系原理说明 , 在经济增长的同时要注意能源节约和环境保护 , 这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要求。这类题型思路明了 , 重在考查解题的分析过程和语言组织能力 , 看来容易做 , 实则不易得分。这类题型的一般解法是 : 依据这一特定观点包含的辩证思维层次进行分析 , 按照 " 观点 + 题中的做法或言论是如何抓住或符合 ( 违背 )

这一观点的 + 意义 " 模式作答。

5. 试卷体现了人文性、科学性、生活化和价值取向的统一。

主要体现在 : 第 24 、 25 题源于生活中的智力测验 , 考查考生对政治学科科学性的分辨能力 , 有浓郁的生活气息。第 28 题以古代诗歌立意 , 考查考生对哲学观点的把握 , 体现出较浓郁的人文气息。第 31 题以著名歌手丛飞的感人事迹为材料 , 不仅考查考生对人生价值的理解 , 也有引导价值取向的功能 , 通过丛飞的事迹引导考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二、 2006 年高考文综 ( 全国卷 I) 政治命题的不足之处

1. 过多单纯考查课本基础知识与综合能力测试卷的能力测试要求相距甚远 , 对考试大纲中的考核目标和要求的考查过于简单。希望今后的文综高考试卷能在能力测试上加强一些。

2. 对个别知识点的考查超纲现象严重。如 :" 逻辑思维与形象思维的特点 " 教材中没有此内容 , 甚至 " 逻辑思维 " 和 " 形象思维 " 两名词也没有谈到。 " 转化政府职能的基本趋势 " 、 " 政治与经济的关系 " 、 " 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关系 " 、 " 全国人大各专门委员会的职权 " 等教材都没有讲。希望命题者今后能以高中教材为依据来命制试题 , 以避免高考选拔的不公正 , 让高考能够真正考出考生的知识和能力水平。

3. 个别试题的设计存在严重的缺陷 , 会对考生造成不必要的干扰 , 影响考生能力和水平的正常发挥。如第 29 题 ," 仁者乐山 , 智者乐水 " 这句话因余秋雨念白字而在媒体上广为传播 , 但考生不知其意者大有人在 , 且这句话与要考查的内容 " 与水有关的名句中蕴涵新事物代替旧事物的哲理 " 毫无关系 , 但试题设计者将二者放在一起 , 会误导考生 , 会让考生认为 " 智者乐水 " 与 " 新事物代替旧事物 " 以及下面 " 与水有关的名句 " 有什么内在的联系 , 这样就使考生难以发挥正常水平。

4. 政治学科的生命是理论联系实际 , 解决实际问题。但卷 I 中更多的则是对政治基础知识的考查 , 而近期党和政府的路线、方针、政策并没有体现出来。 试题无新意 , 缺乏时代感。

5.2006 年考试大纲中新增的两个考点 " 兼并、破产 " 和 " 关税 " 在试卷中没有涉及。因此 , 如何对待新增考点成为 2007 年备考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三、 2007 年高考文综政治学科备考建议

1. 实行政治学科知识大盘点 , 强化知识过关 , 尤其知识的记忆关。针对 2006 年高考文综政治试题注重基础知识考查的命题趋向 , 在 2007 年的备考中 , 要强化学科基础知识的复习 , 穷实基础 , 尤其是加强对基础知识的记忆。对考纲中规定的考点要进行逐一盘点 , 做到点点清 , 堂堂清 , 形成知识体系 , 不遗漏一个考点 , 不搞考点押宝。这样不仅能够牢固掌握书本的基础知识 , 而且也能够提高主观题答题的术语化水平。

2. 在逐一掌握考纲考点的基础上 , 适时进行学科内相关知识的整合。 ( 主要在第二轮复习中进行 )

针对 2006 年高考文综政治试题对考生进行多层次、多角度、分析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考查的命题趋向 , 需要对学科内相关知识进行整合创新。主要针对现实问题整合知识。

如 38 题第 2 问 , 在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背景下企业应采取的发展措施有哪些 ? 这里的答案不仅用到了教材第二课 " 提高企业经济效

益的根本途径 " 的知识 , 也用到了第四课 " 提高职业技能是劳动者必须履行的义务 " 的知识 , 这样在一个问题中就运用了跨课之间的整合。而 39 题第 6问, 运用政治常识分析说明今天的对外开放与近代史上的打开国门有何本质不同 , 则运用了第五课知识跨章节的整合。

3. 时政热点的学习要以学生平时的自学为主 , 热点专题少搞 , 甚至可以不搞。

从 2006 年高考文综政治试题中可以看出 , 热点问题仅是一个载体而已 , 不影响学生做题。 2007 年高考备考对热点问题应以学生平时自学为主 , 不搞或少搞热点专题训练 , 可以通过阅览报刊、杂志以及观看央视《媒体广场》栏目来学习时政 , 大部分时间应用于加强学科内综合的训练 , 提高学生应试水平。

4. 平时练习少做文科综合能力测试卷 , 强化 " 卷中卷 " 的训练。近几年的高考文综试题虽说强调了综合能力 , 但学科间的综合几乎没有 ,只保留了试题形式的综合。 ( 如第 39 题 ) 因此 , 三科综合的试卷少做 , 偶尔做一些也只是为了协调好高考时间的搭配问题 , 更多的是要强调 " 卷中卷 " 的训练 , 即政治、历史、地理 3 科按高考文综试题中的题量分布而设计试题、专科训练。 但要强调考查知识的覆盖面 , 尤其在学年的后半学期要每周强化训练一次 " 卷中卷 " 。

5. 学生和老师在 2007 年备考时要把近 3 年各省市的文综高考卷做一遍 , 特别是 2006 年高考各省市的文综卷 , 借鉴和学习各省试卷中的新题型。今年其他省市的试题题型明年有可能就成为我们要考的题型。

6. 对于考卷中超纲的知识 , 我们在呼吁命题老师尽量以高中教材为命题依据的同时 , 也要尽量在平时的教学中 , 把高中知识与大学知识相衔接的部分加以延伸讲解 , 以减少学生高考时的不适应。

7. 新增考点未必在当年必考 , 对新增考点既要当作重点知识备考又不能以此来押宝 , 正常对待即可。

8. 要关注当年研究生入学考试政治试题的学习研究。有可能部分试题的内容及知识会被当年夏季高考所借用。如今年高考试卷的第 31 题就在 2006 年研究生入学考试中出现过。

(2006 年考研 )20. 深圳青年歌手丛飞在 8 年时间内 , 捐资上百万元资助很多贫困山区的失学儿童 , 而自己却身患癌症 , 负债 17 万元。有人这样评价他 :" 丛飞能够从帮助别人的过程中得到快乐。” 丛飞的行为表明 (BC)

A. 人的价值不包含个人的价值选择和目标设计等主观方面

B. 人的价值的大小取决于对社会的贡献

C. 人的价值不仅表现在物质方面 , 更表现在精神方面

D. 社会价值的实现总是以个人价值的牺牲为代价

9. 按照考试大纲所规定的 4 种考核目标和要求 , 注重能力培养 , 加强针对性练习。通过针对性的强化训练 , 着重提高考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 , 总结方法 , 掌握规律 , 提高应试能力。 ( 能力要求如下表 :)

第四篇:2017年全国卷作文命题盘点

今年全国卷三道作文题(以下合指简称“三道作文题”,分指简称“卷Ⅰ”“卷Ⅱ”“卷Ⅲ”),其命题思路有以下基本倾向:

[承袭任务驱动,创新打破僵局]

今年的三道作文题,虽然大体属于“任务驱动型作文”,但却不再局限于狭窄的“就事说理”,而是指向日常生活与工作中可能需要的交际性写作。

卷Ⅰ的作文题,考查的写作能力符合现实交际需求,承袭了“任务驱动”的命题初衷。这道题的写作要求中,“选择两三个关键词来呈现你所认识的中国”“写一篇文章帮助外国青年读懂中国”“选好关键词,使之形成有机的关联”这三个明确的任务指令,整合了“写作任务、写作环境、写作成果、写作对象的真实性”,要求考生在表达时有明确的读者意识,懂得针对性写作;要求考生帮助读者理性而辩证地了解中国,这与真实语境下的交流基本接近,如何理解并落实“帮助”与“读懂”,既与预设的读者有关联,也会影响立意的深度与整合的难度,这不是简单强化应试写作所能做到的。这道题贴近现实,与真实的写作比较贴近,既给考生提供巨大写作空间,又有效防止套作宿构,从而极大提高了测试的区分度和效度。

高考的功能定位是选拔考试,今年的卷Ⅱ和卷Ⅲ也有相近的命题指向。三道作文题体现了“反套作、防宿构”的命题意识,承袭了以往“任务驱动型”作文的一些优点,更多地指向日常交际需求与生活化写作,可谓“任务驱动型”作文的3.0版。

[紧扣时代热点,贴近考生生活]

近年来的高考作文题并不回避社会热点,体现了紧扣时代脉搏、关注社会热点、贴近考生生活的命题思路。今年的卷Ⅰ采用12个关键词来整体表述中国、宏观介绍中国,这些关键词构成了中国符号、中国名片、中国形象,以世界的视野关注中国,从中国的立场走向世界,很好地引导考生关注社会、紧跟时代,有利于引导正确的价值观的形成。考生要写好作文,平时“两耳要闻窗外事”,对这些中国关键词的内容要关心关注,深入思考,才能写出好文章。卷Ⅱ聚焦“传统文化”,契合当下传统文化热的社会大趋势,符合新课标“增强对祖国传统文化的认同感,树立自觉传承祖国和人类思想文化遗产的意识,通过学习提高自己的精神文化素养”的要求。卷Ⅲ作文题显然着意于引导考生在社会历史的大背景下审视个人发展,启发考生在宏观语境中聚焦个人经验,同时,回顾过去、展望未来,理性探索高考的改革之路。

总之,三道作文题,素材选取紧扣时代脉搏,同时又彰显传统精神。不避热点,不怕猜题;不走偏锋,大气敞亮。

[创设开放空间,选择灵活自由]

今年的三道作文题,为考生自主选择最佳角度创设了开放空间,提供了选择契机,摒弃了具体时事作文材料的立意狭窄化,排除了“就事论理”型写法在素材运用方面的局限性,让“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获得了新的生命。

卷Ⅰ作文题的命制选取了12个“中国关键词”,涉及经济、文化、社会等多个方面,接地气加上有生气,现实感加上时代感,为考生创设了一个鲜活而真实的语境,打通了考场内外的限制。“从中选择两三个关键词”则完全尊重考生的个人意愿,这些关键词搭配组合的自由度很大,立意空间极其广阔,能够给考生足够的自由组合空间,有利于引发考生的写作欲望和真情实感。还有,由于所提供的热词并非都只有单一角度的理解,甚至还提供了“空气污染”“食品安全”等容易联想到社会存在不足的词语,意在引导考生要对社会热点问题进行批判性的思考。这道考题的审题角度具有开放性,立意选择具有多向性,为考生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有利于充分发挥考生的自主性和能动性。

卷Ⅱ作文题,六句古诗名言任选两三句,立意有很大的发挥空间,角度选择范围比较宽泛;材料的不同风格适合不同需求和水平的考生,命题形式十分人性化。而卷Ⅲ作文题,采用给副题拟正题的形式,让人耳目一新;二选一的题目,体现了选择性。“我看高考”的命题指向是理性思考,“我的高考”则指向了感性体验。这让具有不同思维特点的学生可以选择能体现思维特点题目,发挥自己的优势。

[关注理性精神,鼓励思辨表达]

互联网时代,自媒体风行,人们的思维方式在改变,许多偏激、片面的语言和思维习惯正在大行其道。不少考生思维能力低下,写作思维混乱,有的甚至思想片面、偏激。三道作文题注重考查学生思辨能力,重视思维品质,注重论证层次,突出材料与观点间的逻辑关系,这是近年高考作文命题的大趋势。

卷Ⅰ所提供的热词,纵通今古,横贯中西,将“中国”置于时空纵横坐标中来观察、考量,同时不回避发展中的矛盾、潜在的危机、阵痛中的嬗变。其中可以形成话题的多元对立,如“京剧”和“一带一路”可以写出我们中国的文化底蕴和西方的普世价值;“空气污染”“食品安全”等容易联想到社会存在不足的词语,意在引导考生要对社会热点问题进行批判性的思考。如何向外国友人传达,也可以体现考生的理性精神。“帮助外国友人读懂中国”的立足点,需要掌控好褒贬尺度,真正进行恰当思辨。思考这道作文题,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由点到面,以发展的眼光、辩证的思维解读中国,更能彰显考生的理性精神;同时,考生的视角与视域也正代表了中国形象,我们还应思考在民族发展和人类社会的进步中承担应有的责任。

卷Ⅱ要求考生透过诗歌名言的形象读出其内在的思想。不仅如此,要想在竞争激烈的选拔考试中脱颖而出,发掘出材料的深刻性,在立意中具有一定的思辨性或批判性,成为一种隐形要求。卷Ⅲ副标题“我看高考”暗含着对高考应试功能利弊的思辨,意味着不能剑走偏锋,流于少数人肆意诟病的片面化观点,而要站在更高远的位置上,廓清一部分人思想中的偏激观点和模糊?J识。

第五篇:高考命题组秘密生活

中国青年报2007年高考,全国参与命题和与命题工作有关的人员计3000余人,其中包括:参加全国统一试卷命题的老师、16个省分省命题的老师、各学科秘书、与命题相关的武警

保安人员和宾馆管理服务人员。他们被关了30多天至40多天不等的禁闭。

在业内,这种高考命题禁闭生活,被称为“入闱”。更形象的比喻是,“跟蹲监狱差不多”。命题组人员集中生活和工作,不允许单独行动。从宾馆出来放风,都会有便衣跟

着。

一位从上世纪70年代末就开始参加高考命题的老师说,入闱最苦的是不能通信,不能通电话,不知家里人怎样。一旦家里有事,必须转一个大圈:打电话到教育部学生司,司里通知他所工作的学校,学校通知命题组所在地的考试院,考试院最后通知到本人。一位命题老师在入闱期间岳母病逝,爱人去参加葬礼,年幼的孩子在家无人照顾。这位老师在武警的陪伴下,与爱人进行简单交接,打录音电话,把幼子托付给朋友。有一命

题老师亲人病危,也是在武警陪伴下看上一眼,回来继续自己的工作。

有一年的试卷,是在监狱印刷厂印的,负责校对的老师是坐着囚车去的。

入闱的命题老师有个口号:为三天奉献一个月。

高考命题组通常由大学老师和中学老师共同组成,一般由大学老师出任命题组长。高考命题要求科学性很强,在一定程度上,一份高考试卷就是一份科研成果,每道题都必须认真钻研,要拉开区分度,还要防止被人猜题。一位两次参与高考命题的老师用“战战兢兢,如履薄冰”形容命题生活,他总结,高考命题一是科学性,二是怕出问题,容不得一

点错。无论是命题者还是管理者,都很紧张。

社会上所有以“高考命题教师”身份出复习材料的,都是假的。因为高考命题教师不允许透露身份,即使是在这一年的高考之后,他还有可能成为未来某一年的命题者。

按照有关法律规定,泄露高考试题,最高要判七年徒刑。(原春琳周铭

上一篇:全国集成墙板十大品牌下一篇:全国食品安全竞赛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