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套话作文”

2022-11-15

何永康教授在一次关于高考作文的访谈中曾提到:“学生喜欢写古人。他们觉得‘回到古代’, ‘复述经典’会使作文更有深度, 更有内涵。因而历史名人典故, 如屈原投江, 项羽自刎, 韩信受跨下之辱等等就频频出现在高考作文中。这类文章表面看起来‘色彩绚烂’, 骨子里却是‘一片空空的白’。我们把这类文章称为‘空对空导弹’。”这样的表述, 让我们很自然地想到一个词语——“套话作文”。从05年报刊上“伪文化散文”的名字, 到0 6年高考阅卷组强调“从严”的问题, 再到0 7年不但强调“从严”, 更是形成文字并给出了样卷, 可见近年来各省高考纷纷重拳打击“套话作文”。

“套话作文”成为众矢之的, 其弊端自然不言而喻。我们常说“言为心声, 文如其人”, 这种快餐式的只有表面光鲜, 却没有实质营养的文章, 只会让更多的考生急于求成, 变得浮躁。华而不实的文风只会培养出华而不实的人。其次, 缺乏真情实感, 背离“我手写我心”的宗旨。再者, 高考是选拔性的考试, “套话作文”使得遴选考生的区分度受到严重的影响, 写作能力高低参差的考生得分趋近, 难以选拔出真正优秀的人才。长此以往, 在这种思维模式的影响下, 将会阻碍一代人写作能力甚至思维能力的提高。

面对在学生写作中已席卷而来的这一类作文, 我们将如何对待呢?

常有学生问我:“能了解那么多的历史文化名人, 并将他合理得写在作文中作为材料不也是一种能力的体现吗?”

还有学生这样问我:“不管是什么题材, 他总能用适当的语言将例子引向主题, 这也是不错的语言功底啊!”

面对批判和学生在现实操作过程中切身的体会, 我想谈谈自己对“套话作文”的几点看法。

其一:怀古应当无可厚非。虽然“套话作文”的一大特点是材料烂熟, 也就是频频出现历史文化名人, 以屈原、陶渊明、苏轼为最多, 成为“套话作文”的三大巨头, 但怀古却是中国古典文学的一大传统。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 少年周瑜英气逼人, 不得不让作者感慨“人生如梦”;辛弃疾的《京口北固亭怀古》借孙权、廉颇、霍去病一抒报国情怀;而司马迁的千古名篇《报任安书》中“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 让人感到圣贤身陷囹圄发愤著书的坚毅。应该说借古抒坏, 以古喻今, 能增加文章的厚度并增强说服力, 在写作中完全可以为我所用, 不应该摈弃。材料是可以借用的, 别人用过的人、事和名言警句, 完全可以使用。但必须要有自己的构思, 这是自我个性的体现, 是个人对材料理解和解读能力的体现, 这是因人而异的, 具有不可复制性。例如在以“最美的姿态”为话题的作文中, 很多同学写苏轼, 写苏轼不必千篇一律都写“一关西大汉, 执铁板, 高唱大江东去”的姿态, 可以写他悼念亡妻, 尘面鬓霜, 惟泪千行的感人姿态;写苏轼不必尽写他垦荒东坡, 抒写赤壁时旷达的姿态。

其二:可以模仿, 不可定型。“套话作文”还有一个特点就是结构模式化, 即所谓的“穿靴戴帽三段论”, 用三段左右的历史文化名人的事迹作为主体, 再加上一个开头和一个结尾。开头、结尾, 主体, 各部分分明, 层次清晰, 这样不失为一个完整的结构。很多学生在写作中往往不注意结构问题, 有的学生是简单的一头一尾, 中间部分一段到底;有的学生事例与事例之间没有过渡也不分段;还有些学生几句便成一段, 如同散文诗般频繁分段, 其实完全没有这个必要。所以我认为对于文章结构意识较差的学生可以参看套话作文的结构模式, 了解文章如何布局, 文章各部分之间的比例, 段与段之间如何自然地衔接过渡。我想一切的大家都是从模仿开始的, 就好比临摹字帖仿写古诗, 在初级阶段是十分有必要的。但一味的模仿却会陷入写作的误区, 正如齐白石老人所说的一句“学我者生, 似我者死”。能够较好的安排文章结构的学生应该明白, 结构是一种外在的形式, 形式必须为内容服务, 否则便失去意义, 成为空有的华丽。学生应该根据自己所写的内容合理得安排结构, 结构则应该由自己文章的整体构思和内容来决定。“套话作文”的结构在一定程度上对于学生是有帮助的, 只是学生不能就此思维定式, 把它作为万能通一样处处套用。

其三:情深方能文茂。文章脱离了情感就犹如无源之水, 无本之木, 即使用再华丽的文字堆砌也无法留存于记忆之中。我们读到《陈情表》会被李令伯的孝心所感, “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 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这样的祖孙相依之语让人铭记于心;我们读到《祭十二郎文》会为韩退之的兄弟情深所堕泪, 深感作者不能“相养以生, 相守以死”的遗憾与悔恨;而读张天如的《五人墓碑记》, 五烈士“意气扬扬”, “谈笑以死”的壮烈豪迈如今仍历历在目。这三篇之所以能如此, 是因为他们的情感真实而丰富, 极易引起读者的共鸣。而套话作文中最缺的就是情感, 历史名人如同木偶般得被学生随意摆弄, 不管是爱国主义还是环境保护, 不管是关怀底层大众还是建设精神文明, 他们都可以一肩挑起重担。学生对于这样的内容没有丝毫的情感可言, 这当是作文的可悲之处。在去年浙江省的高考卷中, 有一篇名为《哀悼作文》的考生作文, 就对当下同学间那种“华丽的词藻与无病呻吟相叠堆”的高分作文发出了这样的感慨:“而那真情实感, 今何在?‘我手写我心’的作文理念, 今何在?难道只是行文中那一张张木然的脸?难道只是行文中死灰般的心?难道作文真如工厂装配机器那般简单?难道‘真的’作文已经死去?难道……”本文既让我们看到了时下这类作文铺天盖地的可悲, 也让我们体会到了作文真情实感的可贵。而在2 0 0 7年江苏高考作文阅卷中, 何永康教授对一篇感情真挚、语言质朴, 写自己生活的优秀作品——《怀想天空:与父亲一起割麦》给予了这样的评语:此文很典型, 不事张扬, 不搞“满天星”的铺陈铺排, 不搞华彩眩目的集锦, 不玩深沉, 真实、本色、真情、纯净, 儿子的情感表述很普通, 但均发自肺腑。由此我们可以明白真性情的文章才是大家所青睐的文章, 情之所至方能为之动容!

当然背离“真情”写“虚情”, 除了学生急功近利的心态外, 也有老师的因素。老师在平时的作文教学中偏重教授所谓的技巧, 而没有努力的去创设情境以唤醒学生沉睡的情感, 没有让学生发自内心的去多谈一些“我的体会”, “我的记忆深处”, “我的理解”, “我的感动”, 从而使得学生故作成熟“为赋新词强说愁”, 背离了写作的初衷。

“套话作文”确实为学生提供了一种写作模式, 但却恰恰扼杀了学生的真情实感。刘勰在《文心雕龙·情采篇》中也指出“夫水性虚而沦漪结, 木体实而花萼振, 文附质也。虎豹无文, 则鞟同犬羊;犀兕有皮, 而色资丹漆, 质待文也”。可见为文造情和为情造文有着莫大的区别。凡事没有绝对, 我们看待“套话作文”还是应当有一个理性的态度。而当务之急却是如何使学生走出麻木, 走出矫情, 走出虚情, 关注身边点点滴滴的感动, 这样学生自然能写出另人满意的文章。

摘要:近年来各省高考纷纷重拳打击“套话作文”, 而在学生的写作中, 这类作文却屡见不鲜。本文就“套话作文”存在的弊端以及学生在实际写作中的疑虑, 从内容、结构和情感三个方面来谈谈对“套话作文”的看法。

关键词:套话作文,学生,真情

上一篇:计算机语言的逻辑开发与软件开放设计应用研究下一篇:微量泵控制气道湿化法在烧伤合并吸入性损伤气管切开患者中的应用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