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套话

2024-04-25

客套话(通用12篇)

篇1:客套话

酒桌上的客套话

(一)如果自我真不能喝,就别开第一口,端着饭碗夹了菜一边吃着去

(二)如果确信自我要喝,就别装墨迹,接下来就是规矩了

规矩一:酒桌上虽然“感情深,一口闷;感情浅,舔一舔”但是喝酒的时候决不能把这句话挂在嘴上。

规矩二:韬光养晦,厚积薄发,切不可一上酒桌就充大。

规矩三:领导相互喝完才轮到自我敬。

规矩四:能够多人敬一人,决不可一人敬多人,除非你是领导。

规矩五:自我敬别人,如果不碰杯,自我喝多少可视乎状况而定,比如对方酒量,对方喝酒态度,切不可比对方喝得少,要明白是自我敬人。

规矩六:自我敬别人,如果碰杯,一句,我喝完,你随意,方显大肚。

规矩七:自我职位卑微,记得多给领导添酒,不要瞎给领导代酒,就是要代,也要在领导确实想找人代,还要装作自我是因为想喝酒而不是为了给领导代酒而喝酒。比如领导甲不胜酒力,能够透过旁敲侧击把准备敬领导甲的人拦下。

规矩八:端起酒杯(啤酒杯),右手扼杯,左手垫杯底,记着自我的杯子永远低于别人。自我如果是领导,知趣点,不要放太低,不然怎样叫下方的做人?

规矩九:如果没有特殊人物在场,碰酒最好按时针顺序,不要厚此薄彼。

规矩十:碰杯,敬酒,要有说词,不然,我干吗要喝你的酒?

规矩十一:桌面上不谈生意,喝好了,生意也就差不多了,大家心里面了了然,不然人家也不会敞开了跟你喝酒。

规矩十二:不要装歪,说错话,办错事,不要申辩,自觉罚酒才是硬道理。

规矩十三:假如,纯粹是假如,遇到酒不够的状况,酒瓶放在桌子中间,让人自我添,不要傻不垃圾的去一个一个倒酒,不然后面的人没酒怎样办?

规矩十四:最后必须还有一个闷杯酒,所以,不要让自我的酒杯空着。跑不了的~

规矩十五:注意酒后不要失言,不要说大话,不要失态,不要吐沫横飞,筷子乱甩,不要手指乱指,喝汤噗噗响。

规矩十六:不要把“我不会喝酒”挂在嘴上(如果你喝的话),免得别人骂你虚伪,不管你信不信,人能不能喝酒还真能看出来。

规矩十七:领导跟你喝酒,是给你face,不管领导怎样要你喝多少,自我先干为敬,记着啊,双手,杯子要低。

规矩十八:花生米对喝酒人来说,是个好东西。持续清醒的头脑,酒后嘘寒问暖是少不了的,一杯酸奶,一杯热水,一条热毛巾都显得你关怀备至。

如果你不能喝

1、不要主动出击,实行以守为攻战略;

2、桌前放两个大杯,一杯放白酒,一杯放矿泉水,拿小酒盅干杯,勤喝水,到酒桌上主客基本都喝8分醉时,能够以水代酒,主动出击;

3、干杯后,不要立刻咽下去,找机会用餐巾抹嘴,把酒吐餐巾里;

4、上座后先吃一些肥肉类、淀粉类食品垫底,喝酒不容易醉;

5、掌握节奏,不要一下子喝得太猛;

6、不要几种酒混着喝,个性容易醉;

7、领导夹菜时,千万不要转酒桌中间的圆盘,领导夹菜你转盘是酒桌上大忌;

8、喝到六分醉时,把你面前的醋碟中的醋喝下,再让服务员添上;

9、每次干杯时,倒满,然后在喝前假装没有拿稳酒盅,尽量洒出去一些,这样每次能够少喝进去不少;

10、喝酒前面前放好半杯茶,喝了酒不要咽,赶紧拿起茶杯,喝水的功夫把酒吐进酒杯里,吐满了换水就行了,管用的!

酒场上的客套话

1、女有貌,朗有才,杯对杯,一齐来——与女士饮。

2、要让客人喝好,自家先得喝倒--用于本单位自家人饮酒。

3、酒量不高怕丢丑,自我约束不喝酒。

4、感情深不深?深!那就不怕打吊针!——敬朋友

5、路见不平一声吼,你不喝酒谁喝酒?---令打酒官司的人喝一杯

6、朝辞白帝彩云间,半斤八两只等闲。

7、危难之处显身手,妹妹(兄弟)替哥喝杯酒。

8、心儿颤,手儿抖,我给这位爷端个酒,这爷喝了俺高兴,这爷不喝俺不走,就是不走,就是不走!——女子给男士敬酒

9、危难之处显身手,大哥替你喝杯酒。

10、喝得手软脚也软,喝得记忆大退减,喝得群众翻白眼,喝得单位缺经费;喝得老婆成泪眼。

11、只要心里有,茶水也当酒。

12、日出江花红胜火,祝君生意更红火。——请经商下海者喝一杯

13、危难之处显伸手,该出手时就出手,兄弟我替她喝个酒。——这一经典酒令多用于英雄救美者。

14、千里有缘来相会,能喝不喝也不对。

15、天蓝蓝,海蓝蓝,一杯一杯往下传

16、天上无云地下旱,刚才那杯不能算

17、一条大河波浪宽,端起这杯咱就干。

18、酒壮英雄胆,不服老婆管。

19、激动的心,颤抖的手,我给领导到杯酒,领导不喝嫌我丑。——女士给领导敬酒

20、领导在上我在下,您说来几下来几下。——女士和领导碰杯

21、啥话也别说,最亲是大哥——与年长者饮

22、万水千山总是情,少喝一杯行不行?

23、感情铁不铁?铁!那就不怕胃出血!

24、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杯约对门,喝酒喝个双。--与对面朋友饮

25、美酒倒进白瓷杯,酒到面前你莫推,酒虽不好人情酿,远来的朋友饮一杯。——内蒙古草原人的敬酒歌。

26、市场经济搞竞争,快将美酒喝一盅。——用于业务宴请

27、结识新朋友,不忘老朋友。——与新老朋友共干一杯

28、一心一意一个酒好事成双两个酒三生有幸三个酒四四如意四个酒五福同享五个酒六六大顺六个酒七星高照七个酒八方来财八个酒九九归一九个酒十全十美十个酒海纳百川再来个千变

29、感情深一口闷,感情浅舔一舔。——给朋友敬酒

30、万化还有个万事如意看着喝

篇2:客套话

1、我当然也很关心。(注释:谁有空儿管这事啊!)

2、也许我能够加班把事情做完。(注释:你要我干到几点?还让不让活了?)

3、我了解,我了解。(注释:这家伙究竟说什么呢?)

4、是,我们是就应讨论一下。(注释:唉!又要开什么**会议!)

5、你可能还不太了解。(注释:你脑子里是不是进水了?)

6、或许你能够去询问一下别人的看法。(注释:你等着看谁会理你!)

7、我会试着把这件事情插进工作进度中。(注释:你小子怎样不早一点儿交代?)

8、不好意思,我并没有参与这项计划。(注释:别烦我,这件事跟我有什么关系)

9、所以你不太满意这件作品?(注释:该死的,你又想挑剔什么?)

10、真的吗?(注释:胡说八道!)

11、我喜欢理解挑战。(注释:这是什么烂工作!)

12、他可能不太熟悉这件事情。(注释:他脑袋里面装的是糨糊!)

13、嗯,这很有意思。(注释:这是什么东西!)

14、我不确定这样是不是能够实行。(注释:这根本通。)

篇3:谈谈“套话作文”

从阅卷现场看, “套话作文”一般有这样几个特点:一是题意的标签化。指的是许多考生为了用古人来骗取阅卷教师的好印象, 不管是否契合命题要求, 就将古代名人材料堆放到作文里, 但又为了时时向阅卷教师表明自己是在扣着题意写, 再将作文题目、材料含意当作标签简单、生硬地贴到作文中去。二是题材的熟烂化。指的是题材总是以屈原、陶渊明、苏轼、庄子、项羽、司马迁、嵇康、王维、李白、杜甫、柳宗元、李商隐、陆游、李清照、曹雪芹等一些人们熟知的历史文化名人为主, 没有什么个性色彩。不管考题涉及爱国主义还是环境保护, 关怀底层大众还是建设精神文明, 一概敷衍以这些古人材料。三是主题的平面化。指的是作文的主题具有假、大、空的特点, 总是局限在一个浅显的平面上而不做深入的挖掘。四是结构的模式化。指的是文章结构表现为“穿靴戴帽三段论”, 即总是把“开头入题+几个文化名人的例子+结尾点题”作为文章的基本写作套路。五是语言的浮华化。指的是考生为了炫耀文采, 不管切合与否, 都滥引古诗名句典故, 盲目追求文化底蕴。六是自我的缺位化。指的是文中无“我”, 文中不能写出考生自己个性化的认识、思考与感受。七是时代的缺失化。指的是由于考生在文中只是为了刻意写古人而去写古人, 不能贯通古今, 由古及今, 古为今用, 只是靠写经典文化来解决现实问题, 因此, 文章也就缺失了现实意义和时代生气。

请看下面这篇文章:

感受乡村

那鲜花的盛开, 只是为这月华的等待。

宁静的乡村给人以简单与快乐。简单的生活也能给人无尽的勇气, 使生命鲜妍得成长。就像那鲜花, 简单得独独为月华而开。

在岁月的长廊中踽踽前行, 我看到了一个坚定的灵魂。昭君, 她不为名利, 为国出塞。她坚持不给毛延寿贿赂却落得如此悲凉。可是, 她并不后悔, 她像历代文人所坚持的那样, “富贵只可直中取, 不可曲中求。”她追求的简单是灵魂的崇高与不休。让我们明白了简单的追求亦能赢得尊重而流传永久。

十娘, 怒沉百宝箱, 刹那芳华, 顿然消逝, 但精神的熠熠生辉却照耀千古。她对爱情的追求是如此简单, 但李甲是诚然不懂得的, 即使懂得也断然不会珍惜。

一个个坚毅的英雄使人顿悟也许简单也是一种精神的美。不追求繁芜与华丽, 精神的洁净、自由、简单才是人们追求的最终目标。

徜徉在乡村小道上, 看着夕阳下发现生活就像那西天的云彩, 纵然魅力, 却终要褪去。

生命在他最狂妄的年龄却猛地夺去了他的双腿。史铁生也曾失望与沮丧, 母亲的一次次呼唤终于唤醒了他沉睡的心灵。在与地坛的一次次谈话中, 他明白了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 不必急于求成。母亲的离世让他伤心, 可他不再绝望, 他拉着妹妹的手发誓要好好地活。他的青春已然逝去, 但他不屈的灵魂与对生命坚毅简单的追求却迎来了他文学艺术的巅峰。

美丽的烟霞渐已散去, 但在心中始终保有对美丽的简单追求。

生命沿江而下, 传递了华夏五千年的辉煌, 高尚不屈的灵魂永远印在华夏儿女的心中。滚滚流去的长江黄河见证了离世的盛衰, 也将见证我们努力奋斗的未来。我们继承了先辈们的精神, 简单的追求, 不求闻达于后世, 但求无愧于心。

我仍在小道上流连, 西方的云彩全然褪去, 只剩下湛蓝的夜幕, 但我的心中充满光明与色彩……

这是去年我省的一篇考场作文, 是一篇套话作文。这篇套话作文开头两段和结尾一段是符合题意的, 但中间的几段却落入套话作文的窠臼中去了。中间所用的王昭君、杜十娘、史铁生等三个材料与本次作文的题意本质上没有多大的关联, 只是考生将平时准备好的、熟透了的材料生硬地拿来套用, 且这几则材料在运用的结构上几乎是一样的, 即材料加议论段。这篇作文的得分是25分。

请再看下面这篇文章:

心系祖国

离开了你, 我心依旧属于你。不管我身处何方, 心里依旧是对你的爱。

———题记

肝胆雄心———文天祥

军败被俘, 文天祥被扣押, 坐了三年的土牢。这几年里他用严辞抗拒了敌人一次次的让他归顺。有一次, 元世祖忽必烈亲自到狱中劝其投降, 并封他为臣相。然而一心系着祖国的文天祥义不容辞回答道:“惟有以死报国, 我终身无憾。”

在敌人的拷打面前, 在面对死亡的面前, 他依然心系祖国, 那是对祖国深深的热爱之情。磨难不会让他忘记祖国, 反而更扎实了他的爱国之根。

坚毅如刚———苏武

茫茫雪山中, 他一呆就是十九年, 手持汉廷符节, 心里想念的都是自己的祖国。饥吞草毡, 渴饮白雪, 日日为伴的还有同样寂寞的牛羊。苏武是寂寞的, 然而他又是不寂寞的。他坐在雪山上, 心依着百姓, 情牵着祖国。站在高高的雪山上, 他眺望着故土, 那时的心一定是暖暖的。

就如刘胡兰在敌人面前那样:“给我一个金人也不自由。”我想苏武也一定是这样的, 面对匈奴的摧残依旧坚毅如刚, 视死保卫自己的祖国。那只传递帛书的大雁就寄托了苏武的爱。

穿梭战场——卡帕

在1944年的夏天, 在那场著名的诺曼底战役中。有一个人始终背着相机, 穿梭于枪淋弹雨中。用生命换回了莱卡相机中那一张张战争的场面。他本可以安逸地在家中与亲人在一起, 然而他义无反顾地奔赴战争第一线, 因为他爱这个国家。虽然那些照片并不能改变什么, 但它们足以给失去亲人的人一定的慰藉。

这个人就是———罗勃特·卡帕。人在第一线, 心寄家乡, 期待着战争结束, 给家乡一片安宁。

爱祖国, 爱人民, 这是一种博爱。至高无上, 令人感动不已。无论身处何方, 依旧心系祖国。无论是否遍体鳞伤, 对家乡的爱依旧甜蜜。想着祖国, 那就是幸福。

这是今年我省的一篇考场作文, 按阅卷要求, 这也是一篇典型的套话作文, 除了一个题记和一个两行的结尾, 其余文字, 基本上都是考前准备好的。但这位考生比较聪明, 能够在这些文字中融入一些爱国主义的内容 (但也不排除也是事先准备的) 。不管怎样, 这篇文章的最后得分是40分。阅卷大组今年对这类套话作文的评分标准是最高不超过40分;如果符合题意, 语言比较流畅, 思路清晰, 可打在38-40分;表达能力较差的, 也可打在36分以下。据阅卷大组专家介绍, 明年将对这类套话作文采取更为严厉的打击力度。

那么, 为何要对这类套话作文深恶痛绝, 从严打击呢?

因为这类“套话作文”产生的负面影响是显而易见的。首先, 这类套话作文不利于阅卷公正, 遴选考生。从考试的角度看, 这样的套话作文也是一种投机取巧。因为这种作文“三段”中的人物传记性材料, 完全可以事先准备, 头尾在考场上再根据话题添加。阅卷教师难以辨别哪些是事先准备的, 哪些是现场写的, 很难真正检验出考生的真实水平, 如果打了高分, 显然就是对其他考生的不公平。阅卷大组专家表示, 决不让一篇好作文得到不公正的低分, 也不让投机取巧的考生赚取不应该获得的高分。其次, 套话作文违背素质教育规律。学校培养的应该是对社会有用的人才, 为此, 作文教学就应该引导学生关注当下的社会现实生活, 独立思考, 抒写真情实感;引导学生培养发现实际问题、思考实际问题和分析研究实际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增强自己与时代、与社会、与现实、与生活真诚对话的能力, 而不能让考生只是在文化的名目下堆砌材料夸夸其谈。这是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如果高中生只学写“套话作文”这样一种类型作文, 势必会对他们的精神建构和写作能力的提升产生很大的负面效应。假如学校培养出来的学生, 只会对着历史文化名人发一些大而无当的宏论, 而不能或不愿关注身边之事, 这和素质教育的宗旨岂不相违背?因此, 从素质培养的角度讲, 这样的写作风气应该受到抑制。

当然, 阅卷大组指出“套话作文”的典型表现, 并不意味着一旦使用了历史文化名人材料就一定是“套话作文”了。阅卷教师要根据作文的具体情况, 进行综合判断。

请看下面这篇考场作文:

祖国的根

是谁:深情呼唤着你?是母亲。

是谁:真切盼望着你?是故乡。

是谁, 殷殷等待着你?是祖国。

从古到今, 无论身处何方, 游子心中牵挂惦念着的, 只有永不变迁的祖国。祖国, 就如一棵大树, 深深地扎根在我们的心中, 怎么样也无法移植。

“壮士登高叫它作九州, 英雄落难叫它作江湖。”

即使身处江湖之远, 杜甫仍不忘所念社稷。即使自己已两鬓花白, 居住着为秋风所破的茅屋, 披着冷冰似铁的而衾, 他心中所念的, 仍然是那片土地, 那片叫做祖国的土地。又如范仲淹, 虽然心怀被贬的苦楚, 仍然发出“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感慨, 因为他们心中, 有祖国。

“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余光中携着他的乡愁, 在那一湾浅浅的海峡对面呼唤着, 呼唤着自己的母亲, 呼唤着自己的祖国。是什么力量, 让他, 让成千上万的海峡两岸瓣同胞们的心始终凝聚在一起?是祖国, 那棵大树早已扎根在整片中华的土地上, 那盘虬卧龙般的根密密地交织着, 将每一个炎黄子孙的心都穿连在一起。而这棵树是多么的傲岸, 任凭再大的狂风也吹不倒它。而我坚信, 终有一天, 这棵大树的根会绵延到海峡的对岸。

钱学森、李四光、邓稼先, 一批批优秀的科学家不顾阻碍, 冲破层层束缚, 在祖国母亲最需要帮助的时候, 毅然决然地投入母亲的怀抱。如果没有他们, 又怎么会有“两弹一星”的傲人成绩?又怎么能结束“洋油”时代?又怎么会有一座座雄伟的大桥横跨?

如今, 他们从历史幽暗的一隅走出来, 闪光的不仅是他们锦绣文章或事业成就, 更是一份对祖国无限无私无悔的爱。这种爱, 激励着每一位华夏儿女。奥运会的举办, 汶川地震的救灾, 航天梦的实现……在这种爱的鼓励下, 我们完成了一次又一次看似不可能的壮举, 沸腾了中华的青春, 磅礴了中华的生命!

今天的我们, 正走在迈向美好明天的大道上, 希望明天的我们, 也能像在历史长河中熠熠闪光的他们一样, 用自己最炽热的心, 诉说着一片绿叶对根的情意!

这篇文章也运用了历史文化材料, 但是, 这些材料和作文的整体都结合得比较理想, 没有如上面否定的套话作文那样事先准备, 考试的时候如膏药般一成不变地贴切到作文中去。所以, 这样的作文不能误判为套话作文。这篇文章的最后得分是49分。

阅卷大组从2005年提出的“套话作文”这个新名词, 并逐年加大打击力度, 为何这类作文还是层出不穷呢?笔者认为大致有以下几个原因。

一是受到考场高分作文的影响。从一定意义上来说, 高考作文阅卷标准就是高中学生作文的“风向标”和“指挥棒”, 什么样的考场作文可以得高分, 教师自然就会指导学生去学写。前几年, 这类专写历史人物且看起来很有文化底蕴的“套话作文”, 在阅卷中, 均得到了好分数, 有的还被打到了55分以上, 教师与学生趋之学之模仿之, 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二是这类“套话作文”容易学, 可以考前准备, 学生花费很小的精力, 但能获得较好或者很好的分数。由于高考作文题目大都宽泛, 可以多向立意, 只要考前准备多个古人名人事例, 烂熟于心, 到了考场上改头换面, 合理组装, 开头入题, 结尾点题, 就能演化出一篇考场佳作来, 无怪乎有中学名师说, 只要考前准备好三篇作文, 就能对付所有高考题目了。

三是有些中学教师教学观念跟不上时代发展的步伐, 看不到这类作文给学生的发展带来的危害, 认为对这类作文不该严打, 而要宽容, 不但不帮助学生进行修正, 反而还鼓励、指导学生怎样调正写法, 以逃避阅卷教师的严打;也有些中学教师还未完全了解阅卷大组的评分导向, 因此不自觉地帮助学生误入了歧途。

从当下全国各省对“套话作文”一片喊打的现状看, 我省作文阅卷大组返璞归真的评分导向, 代表着一种高考阅卷的大趋势, 其导向是顺应时代发展的, 是符合素质教育规律的, 因而无疑是正确的。作为高中的语文教师, 我们应该完整把握作文阅卷大组的评分导向, 正确制订作文备考策略。如何有效避免写作套话作文?笔者以为下面两点需要注意。

其一, 从近几年看, 考场高分作文已经不再是那种言必称屈宋李杜的文章, 回归生活、生命、性灵的文章日渐受到重视。因此, 要引导学生多写关注社会现实、关心身边生活、叙写真我体验、抒发真我情思、表达真我认识的“我手写我心”型的“真情作文”, 让写作真正成为抒写自己真实体验、真实感悟、真实心灵的一种途径。如果能够做到这一点, 不管作文阅卷标准怎么变化, 我们都能以不变应万变, 稳坐钓鱼台。

其二, 有些学生阅读面广, 知识积淀丰厚, 喜欢写“秋雨”式文化作文, 这也无妨。但一定要提醒学生, 如果非要在高考场上选择写这类作文, 那么, 为了避免被阅卷教师误判为“套话作文”, 就要对“套话作文”这种模式化进行合理性修正和个性化改造, 使之成为“合理的我的模式”。也就是说, 必须将“套话作文”身上的题意的标签化、题材的烂熟化、结构的模式化、主题的平面化、自我的缺位化、时代的缺失化等几大“公共”特点改造掉!如事例改古人为今人, 改名人为平民;中间三个事例改为两个事例, 平行结构改为递进结构。把文章置于时代大背景下, 渗透时代意识。让“我”走进文章, 指点江山, 激昂生气, 等等。

篇4:客套话松开钱包

我们每个人多多少少都有在意别人眼光的心理倾向,并且一旦开始在意别人的眼光,就会想尽可能和别人的做法保持一致。在心理学上,这种状态叫作屈服于“同步调压力”。

售货员们就是狡猾地利用了人们的这种心理。如果听到“大家都已经买了”“这个价位是最受欢迎的”之类的话,就一定要注意了:不管是谁买了怎样的商品,和你都没有任何的关系。

对于某些售货员来说,最老套也算是最普遍的武器就是“客套话”了。看到房子就夸“多讲究的房子”,看到院子就夸“多漂亮的院子”,看到狗就夸“多可爱的狗”。当然,这些无一例外都是客套话,所说的也都是些陈词滥调,听的人却“句句受用”。尽管清楚这些不过是客套话,也会高兴地听,这就是人的本性。犹他州立大学的心理学家约翰?赛特请了两位在发廊工作的美容师,就“夸奖的语言”作了如下的实验:

美容师在每个口袋里都装了3枚硬币,然后每当客人来的时候就将硬币取出,根据硬币的种类来决定待客的方式:

A.硬币代表不说夸奖的话:

B.硬币代表夸奖“您的头发真漂亮”;

C.硬币代表夸奖“无论什么发型都适合您”。

结果显示,客人付小费的比率是A:9.14%,B:12.83%,C:12.83%。这里B和C之间在统计上没有差别,可以判断为效果相同。

篇5:英语客套话

1、I hear what you say.正解:不同意,也不想再说什么了。

误解:他接受了我的观点。

2、With the greatest respect.正解:你太二了。

误解:他正仰慕地听我讲话呢。

3、That’s not bad.正解:太好了

误解:差劲

4、That is a very brave proposal.正解:你真是有病。

误解:他觉得我挺有勇气。

5、Quite good.正解:有点小失望。

误解:真不错。

6、I would suggest……正解:做好准备证明你自己。

误解:这个点子值得考虑,但是做你想做的。

7、Oh, Incidentally/ by the way正解:顺便一提,不重要

误解:我们讨论的主要目的是。。。

8、I was a bit disappointed that…正解:我对此很恼火。

误解:小失落,但不要紧。

9、Very interesting.正解:有意思,让人印象深刻。

误解:扯吧。。。

10、I’ll bear it in mind.正解:已然不记得了。

误解:他们记得,很可能会去做。

11、I’m sure it’s my fault.正解:就是你的错。

误解:为什么他们会以为是自己的错呢?

12、You must come for dinner.正解:才不会请你吃饭,说说客气一下。误解:我很快会收到晚餐邀请。

13、I almost agree.正解:根本不同意。

误解:他基本上同意了。

14、I only have a few minor comments.正解:彻底重写吧!

误解:有点建议。

篇6:礼仪常用客套话须知

初次见面说“久仰”。

好久不见说“久违”。

等候客人用“恭候”。

宾客来到称“光临”。

未及欢迎说“失迎”。

起身作别称“告辞”。

看望别人用“拜访”。

请人别送用“留步”。

陪伴朋友用“奉陪”。

中途告辞用“失陪”。

请人原谅说“包涵”。

请人批评说“指教”。

求人解答用“请教”。

盼人指点用“赐教”。

欢迎购买说“惠顾”。

请人受礼称“笑纳”。

请人帮忙说“劳驾”。

求给方便说“借光”。

麻烦别人说“打扰”。

托人办事用“拜托”。

向人祝贺说“恭喜”。

赞人见解称“高见”。

对方来信称“惠书”。

赠人书画题“惠存”。

尊称老师为“恩师”。

称人学生为“高足”。

请人休息为“节劳”。

对方不适说“欠安”。

老人年龄说“高寿”。

篇7:酒桌上的客套话

1、一条大河波浪宽,端起这杯咱就干。

2、量小非君子,不喝不丈夫!

3、东风吹,战鼓擂,这天喝酒谁怕谁!

篇8:运用“套话”解答小说阅读题

为什么需要“套话”?一方面是因为学生的答题往往不能分点答题、多角度答题, 导致失分严重。另一方面是由于现在语文课堂教学存在无效的现象, 而高考阅卷又是踩点给分。基于此, 一些教育专家提出了“探索有效的现代文阅读教学模式”和“阅读教学:‘问’的问题”的深刻见解。李园忠先生认为:“阅读教学占有大量课时, 但收效甚微, 其中一个原因是就课论课。倘若把阅读课上成阅读方法指导课, 要么是阅读方法新授, 要么是阅读方法应用, 课堂效率将大幅提高。”既然阅读教学要“有效”, 答题技巧的教学也就要有效。

怎样运用“套话答题”法指导学生解答阅读题呢?分为以下两个步骤。

一、“套话答题”的前提:读懂“写什么”

根据“对象”抓主题是我在实践中认为既省时又有效地“读懂”小说“写什么”的方法。我的阅读“框架”是, 阅读过程只有一个目的:抓住主题。根据“对象”做了什么事, 特别是人物命运, 或批判了什么, 或赞扬了什么, 或向往什么样的生活, 几个“对象”就几个主题。其中“对象”不仅包括小说中的几个主要人物, 还包括作者和抽象意义的词, 如“生命”、“命运”、“时间”、“亲人”等。

如苏教版必修三《品质》一文, 主要“对象”是格斯拉兄弟, 次要“对象”有“我”、“大公司”。针对主要“对象”是格斯拉兄弟, 他们做了什么事:定做靴子, 最后饿死, 可概括主题一:赞扬了格斯拉兄弟恪守职业道德, 宁可饿死也不肯偷工减料的高贵品质。针对对象“我”, “我”做了什么事:多次到格斯拉店里定做靴子, 最后听说格斯拉已死后说:“是的, 他做了顶好的靴子。”可概括主题二:表现了作者对底层劳动者的尊重。为什么把“我”也作为一个“对象”呢?这是和《2012年新课标语文高考考试大纲》“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相一致的。针对对象“大公司”, “大公司”做了什么事:大公司的垄断造成了格斯拉靴子店式的手工作坊纷纷倒闭, 可概括主题三:揭露了工业革命和市场竞争带来的商业诚信危机。

二、“套话答题”的准备:解题“需要什么”

解题时“需要什么”?我认为运用小说“套话答题”的框架:人物形象、故事情节、环境、主题这四点要素, 既能让学生对基础知识作系统掌握, 又能“生成”完整而又独特的见解。新课标语文教育, 其实是“生成秩序”对阅读教学“构成秩序”的批判, “生成”指“在阅读教学中, 通过充分调动阅读群体的主观能动性”, “在尊重文本的基础上”让学生“自发生成超越文本的自我意识”。如果教师能指导学生对小说阅读技巧作宏观把握, 那么, 不论是平时的阅读课还是答题技巧指导课, 学生都能“生成”自己系统的见解。相关“套话”框架如下。

1. 人物形象。烘托人物形象, 烘托人物心理和情感 (或情感变化) , 暗示人物命运。

2. 故事情节。

小说开头:设悬念、作铺垫、与前后文作对比、渲染氛围、呼应标题 (首尾呼应) 、引出下文等 (如开头为景物描写则有如下文七大作用) 。小说中间:除了小说开头已有作用外, 再加上:推动故事情节发展, 改变故事情节的发展方向, 暗示故事结局, 一波三折、引人入胜。小说结尾:除呼应标题和开头外, 主要是两种结尾法:出乎意料又在情理之中;意料之中, 给读者留下想象空间。

3. 环境。

环境有七大作用: (1) 烘托人物形象, 烘托人物心理和情感 (或情感变化) , 暗示人物命运; (2) 推动故事情节发展, 改变故事情节的发展方向, 暗示故事结局; (3) 渲染氛围; (4) 交代时代背景, 交代社会背景。如果小说开头是景物描写, 还有以下三种作用; (5) 引导人物出场; (6) 象征; (7) 定调。

4. 主题。

小说开头和中间一般有点明主题、揭示主题、突出主题、暗示主题的作用。小说结尾有点明主题、升华主题的作用, 但学生易混, 可写为点明并升华主题。

小说阅读题分为“筛选概括题”、“技巧题”和“语言题”三种题型。

筛选概括题的所问只要是从原文筛选、概括的就属于此类题型。“框架”为“找准区间, 针对分值, 分点答题”。

如2009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 (浙江卷) 《魔盒》第12题:“概括第一段所写景物的特点并简析其作用。 (4分) ”参考答案为:特点:封闭压抑, 阴沉死寂。作用:营造忧伤、压抑的氛围, 渲染“我”孤独、烦闷的心情。第一问就是筛选概括题, 答题区间在第一段。据“我四周高耸着的伦敦城的房顶和烟囱, 似乎就像监狱围墙上的雉堞”中“四周高耸”可概括景物特点为“封闭”, 由“监狱”得出“压抑”, 由“庭院满目萧条, 死气沉沉的秃树刺破了暮色”可得“萧条、死气沉沉”。“萧条、死气沉沉”容易得出, 筛选即可, “封闭压抑”必须通过对关键词语的概括得到, 这一分较难得, 很多考生只是简单地筛选了“萧条、死气沉沉”两个词, 只“筛选”不概括。其实难点不在于考生不会根据原文概括, 而在于考生根本没有概括的意识。

所以, 此类题型在遵循“找准区间, 针对分值, 分点答题”的原则基础上还要有一个不足以登大雅之堂的“考点暗示”:这道题既会考筛选, 又会考概括。

技巧题的“框架”为用人物形象、故事情节、环境、主题这四点内容逐一去“套”, 让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 “生成”多种见解, 培养个性化阅读的能力。

如浙江卷《魔盒》第12题:“概括第一段所写景物的特点并简析其作用。 (4分) ”第二问的参考答案为:营造忧伤、压抑的氛围, 渲染“我”孤独、烦闷的心情。用“套话”框架四大考点可得出以下答案: (1) 故事情节考点:为后文“我”由钟声引发的“乡愁”作铺垫;渲染压抑的氛围;首尾呼应; (2) 人物形象考点:烘托“我”孤独、烦闷的心情; (3) 环境考点:以“钟声”引导“我”的出场。从本题可看出, 用“套话”阅读法可得出五个答案, 而本题只需两个答案即可。这就要求我们平时强化答题的训练, 以“套话”框架为核心, 再结合原文组成一句简洁的句子, 方算踩好一个点。

用“套话阅读”解答小说题, 会出现得出的答案多于或等于参考答案的情况, 我认为这并不是坏事, 而是必然的过程。把“套话”的框架全部整理出来告诉学生, 即可让学生在短期内从宏观上把握整体, 知道“怎么考”, 实质上就是把主观题“选择题化”。

还有第三种题型:“语言题”, 这类题分以下两种“套话”。第一种, 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或作用。第一步, 翻译该词再写技巧;第二步, 写作用。第二步的“套话”如下:写出了“人”什么情状或心理;写出了“物”什么情状、声音、颜色;听觉、视觉、嗅觉等角度;化抽象为具体、化无形为有形等。如2009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 (浙江卷) 《魔盒》第13题:“指出三处画线词语“似乎”在句中所起的作用。 (3分) ”参考答案为: (1) 显示人物的情态; (2) 表示对魔盒作用的肯定; (3) 反映“我”的情感和心理变化。该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义或作用”, 运用“套话”框架:写出了“人”什么情状或心理;写出了“物”什么情状、声音、颜色;听觉、视觉、嗅觉等角度;化抽象为具体、化无形为有形等。可得出第一个“似乎”的作用:写出了贝格斯太太对“我”察言观色的情状及“我”困惑的情状。第二个“似乎”写出了对魔盒作用的肯定及为后文贝格斯太太讲述魔盒“将世上最甜蜜的地方———家的声响、家的气味和家的场景统统关在里头了”作铺垫。第三个“似乎”的作用为:反映“我”的情感和心理变化 (由原来的孤独、苦闷变为对生活增添了希望) 及与小说开头作者的孤独、苦闷作对比。

第二种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义或作用题。第一步与技巧, 第二步问“是什么”、“为什么”、“体现什么”, 自问自答, 所答即答案。难点在于针对什么去问, 问几次。如苏教版《品质》一文有一道题:文段中说, 人们走进他的店堂, “心平气和地像走进教堂那样”, 有什么用意?参考答案为:这句话和这个比喻的含义是表明顾客对他的制靴手艺是崇拜和欣赏的。运用“套话”框架, 第一步考虑技巧, “像走进教堂那样”运用比喻手法, “心平气和”与前文“让我走吧”的不耐烦作对比, 第二步问“为什么把店堂比喻为教堂”, 可得该题答案:与前文“让我走吧”的不耐烦作对比;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 把店堂比喻为教堂, 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顾客对他的制靴手艺的崇拜和欣赏以及表现了格斯拉店铺生意的清淡。由此可见, 运用“套话”阅读法得出的答案再次包含了所谓的参考答案, 且将主观题转换为选择题, 轻松得分。

以上两种“语言题”的“套话”框架大致如此, 但两者又经常是相通的。

以上小说“套话”答题所用的所有框架解决了学生答题如堕五里雾中的困惑, 具有可操作性, 让学生“生成”自己完整而又独特的见解, 知道解题真正“需要什么”。

综上所述, “套话答题”法将小说阅读中读懂“写什么”、解题“需要什么”, 一线贯穿, 核心在“套”, 看似刻板, 实则灵活, 有利于教师训练学生“生成”个性化阅读的能力, 让答题技巧指导课省时、规范、有效。

参考文献

[1]应慈军.探索有效的现代文阅读教学模式[J].语文教学与研究.语文出版社, 2009, (22) .

[2]李园忠.语文课堂有效教学的思考和实践[J].语文教学之友.语文教学之友杂志社, 2009, (332) .

[3]王心强.教课文, 还是用课文教?[J].语文教学通讯.高中刊.语文报社, 2006, (11) .

[4]许书明, 叶军.语文阅读教学生成秩序的表现特征[J].语文教学通讯高中刊.语文报社, 2006, (12) .

篇9:别把客套话当作“礼貌”

我的朋友圈被阿柠刷屏了。满满的九宫格都是别人夸她大神的记录,连刷五条,霸屏之姿势不可当。看在平时点赞之交的分上,我客气地在下边赞了一下,再转回聊天这里就看到她给我发了条微信。

“格子,最近我经常被人叫大神,连我之前一直崇拜的人都反过来叫我大神,我好兴奋!”

阿柠是画漫画出身的,平时给杂志画画插画,最近在社交网站发了点小漫画,没想到喜欢的人不少,进了个画画群。点开群成员一看,好多画画界的大神都在,她发了段自我介绍,随即冒出来几个人纷纷叫她大神。顿时,心里乐开了花,但嘴上仍旧谦虚地说:“我不是大神啦。”

大家都在同一个网站画画,阿柠估摸自己画的漫画,他们一定是看到了,这种被大神夸作大神的感觉,让她飘飘然忍不住立刻截图发到了朋友圈。

我点开细看,尴尬癌都犯了。人家只是客套的恭维,你却当真了并引以为豪,那就是你的不对了。我没好意思戳穿她,就让她再看看别人进来,群里有什么变化。

没几天就看她把朋友圈的那几条截图删除了,重新发了一句话:99%的夸奖是客套话,认真就输了。我又默默地点了个赞。不一会儿,阿柠给我发了一大段话。

她说:“刚刚群里进了个新人,群里一如既往地热烈欢迎,那几个她无比崇拜的大神又出来叫那个人大神。然后我就去网站搜了那个人,看了下她的作品和热度,发现数据并不高。我才意识到大神其实根本没有关注进来的人是谁。现在一想到还发过朋友圈,就想给自己几拳。”

我安慰了她一番后,想到了自己也这么傻过。我从小就是个圆脸的姑娘,身上的肉再少,也会直接被鉴定为胖子行列。在大学吃胖了不少,就打算回家减肥。家里来了亲戚,听说我在减肥纷纷说:“减什么肥啊,你看这么胖乎多可爱。”

听惯了夸奖的话,当时心里确实舒坦,可后力无穷。假期更是肆无忌惮地吃了起来,快开学的时候,上秤一称胖了八斤。我妈送我去车站候车,对我说:“回学校减减肥,别再这么吃了。”“你们不是说我不用减肥吗?”

“那帮亲戚那么说,是怕你减肥伤害了身体,但太胖对身体也不好。”

客套话有时就像洗脑液,使人迷失了方向。后来瘦了一些,再见那些亲戚,他们口风一转,说的是:“这孩子,真是越来越好看了。”我也只是礼貌地回以微笑。

客套话一般说一两遍就不会再说。真心话会不断地重复。比如电视剧中最常见的。

“要不要上来坐坐?”“改天吧。”“好吧。”这类对话就是客套话。

“今天留下来吃饭吧。”“还有点事,下次吧。”“什么事还能比吃饭重要?今天说什么你都得留下。”这类基本就是真心話。

客套话在工作、生活中都是常见的,但客套话说多了,人就渐渐地变得不真实。与其说客套话,倒不如保持一颗尊重的心,委婉地说出真相,让自己和他人都好过些。

【素材分析】面对五花八门的点赞,面对各种悦耳动听的客套话,如何本真地生活,是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于自己而言,对待各种客套话,不沉迷于虚幻中;于他人而言,不说违心话,让对方生活在真实中。“点赞之交甜如蜜,君子之交淡如水”,活得真实,方可走得更远。

【速用名言】

1.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清代小说家 曹雪芹

2.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未篡时。——唐代诗人 白居易

篇10:接受客套话优秀议论文

赵匡胤手下有一员大将,几乎战无不胜,常将敌人杀的片甲不留,因此深受他的喜爱。一次匈奴进犯,赵匡胤派他前去攻打,送行宴上,这位皇帝举杯道:“如果爱卿能得胜回朝,我就赐给你宰相职位。”众人都认为这位大将必定会坐上宰相的宝座了,纷纷道贺。可是,这位大将却道:“这不过是皇帝为了鼓舞士气而说的鼓励自己的话罢了,何必当真呢?”数月后他大获全胜,赵匡胤果真对封相之事只字不提。

听了这个故事,你是否对赵匡胤的言而无信感到愤怒?又是否对大将的不以为意而感到无奈?小学课本上,倡导要做个守信之人,但社会并不是教科书,如果事事都遵循书面语言,人是无法在社会上存活的,社会如同一个丛林,没有哪个人会独自编写丛林的生存法则,但所有的居民心里都有一套,这或许有些冷酷,但却无比真实。

“你家孩子长得太美了”“你的女儿学习这么好,以后肯定会有出息!”“你儿子这么懂事,就等着以后享福吧。”……我打包票,这些话一定被你的七大姑八大姨提及过。长得略有姿色,就说像明星;学习在中游以上,皆称清华北大的`好苗子;实在没有优点,就夸他是个善良的孩子……过年走亲戚,夸人宝典你值得拥有。

恐怕,没人会把以上的话当真,哪怕你是只蛤蟆,也会有人说:“哇!金蟾蜍!”这种说辞虚伪又不走心,但如果实话实说:“恕我直言你的脸像女版赵本山,男版贾玲。”这天儿还有得聊吗?客套话,不招人喜欢,但不可或缺。当然,听了夸奖,难免有些飘飘然,但请克制自己,擦亮火眼金睛——他们的夸奖不是因为你优秀,而是因为你和他们有血缘关系,或是利益来往。

总而言之,你可以厌恶客套话,甚至可以恨不得把说它的人砸成肉饼。但最终必须要笑脸相迎,以客套还客套,接受它,才能维持良好的人际关系,才能保持正常的沟通,换个角度想,这也算是一种夸奖和鼓励呢。正因赵匡胤的豪言壮语,宋军才得以气势大涨,势如破竹,最终使敌人铩羽而归呀。

篇11:中西客套话中的礼仪常识

人际交往,常说客套话,尽管没实际内容,可总是不可缺少。中西客套话多有不同。

迎客

迎接远道而来的客人,我们常说 “一路辛苦”,以体现主人对客人一路风尘仆仆的关怀、慰问心情。我们觉得,类似这样的客套话文雅、得体,可是,西方人就难以理解,因为直译: “You must be tired after such a long trip?” “to be tired”不仅是“辛苦”,也有“精疲力尽”的意思。在西方,只在人们身体病弱时,才会这样问候。比较符合中文原意的译法,看不到“辛苦”二字:“Did you have a good flight?”(一路飞行可顺利?)

待客

我们招待客人,尽管餐桌上鸡鸭鱼肉样样都有,还是常说,没什么好吃的,随便吃点儿。我们自认为是谦虚,可西方人思维方式同我们不一样,会觉得你虚伪、不真诚,明明摆着那么多好吃的东西,怎么可以当面瞎说呢?在西方,主人举行宴会,在客人面前,不会像我们那样谦虚,常常会说,菜肴都是精心制作的,希望客人喜欢。客人要及时赞美主人厨艺精湛、食品好吃。典型的客套话有:“味道好极了”、“这道菜简直是一件艺术品”。如果还想吃某菜,可说“这道菜真好吃”,主人会对你的夸奖感到高兴,并会表示感谢。

送客

我们送别客人,爱说“慢走”,本意应是“别着急!别摔着、碰着!”而译成英语,只能是“Please go(walk) slowly!”汉语本意的影子不见了。对此,西方人士会疑惑,难以理解主人的心意,心想“我得赶快回家,孩子还等着我呢。为什么要我慢走?”送客到门外,我们会说“请留步”,就是希望不麻烦主人,不劳累主人远送的意思。这句话简直无法译成英语,非要直译,就是“Please stop here!”这会让西方人士一头雾水,为什么要客人站住?是否动一动,就会发生什么危险?在西方,告别时客人常说的话是:“我想,我们得说再见了。今天我们聊得非常愉快!”主人则会回应:“有空再来”、“多保重”、或“代问你的父母好”等。

招呼

我们日常同朋友、同事打招呼,常常是“去哪儿”、“吃了没”等,让人感到亲切。而在西方,如果这么招呼,会让人感到尴尬,会觉得你对人家的隐私有兴趣。西方常见的招呼用语是:“你好”、“早上好”、“晚安”等。

我们看到某人在散步,会直接问:“遛弯儿呢?”西方人士可能理解不了,认为这纯粹是废话!没话找话!在这种情况下,他们或许只是“Hello”,或“Hou are you ?”就行了。当然,西方人打招呼,也有啰嗦的`时候,如“今天天气可真好,不是吗?”

赞扬

我们对于赞扬或恭维自己的话,虽然心里高兴,表面上多半不会直接接受,甚至会否定一番。如我们赞扬一位朋友身体好,会说:“你身体真好,满面红光。”对方的回答也许是:“哪里?您可不知道,我虚有其表,潜在三高(血压、血脂、血糖)。”而西方人则不同,听到人们恭维自己健康、漂亮,会感到非常自豪,会高兴地表示感谢。

慰问

我们慰问感冒病人,经常会说:“多喝点开水”、“穿暖和点”、“早点休息”等,病人会感到亲切温暖。可在西方,这种慰问会有干涉隐私、指手画脚之嫌。在西方,慰问病人多以 “祝你早日恢复健康”之类话语表达。

隐私

我们中国人隐私观淡薄,而西方人独立意识强,不喜欢谈论岁数、财产等有关隐私的话题。因此,在同他们聊天时,应避免出现“你是哪里人”、“多大岁数”、“结婚了没有“、 “工资多少”等。与他们聊天比较适宜的话题是天气、新闻、运动、读书等。

敬老

篇12:客套话

(一)敬辞

钧座——指尊长或上级的位置。钧:用于有关对方的事物或行为,针对尊长或上级使用。钧裁——请尊长或上级裁决事情。钧签——请尊长或上级鉴别。钧启——请尊长或上级开启。

光顾——称客人来到,商家多用来欢迎顾客。

惠顾——多用于商店对顾客。惠:用于对方对待自己的行动。如:家具展销,敬请惠顾。惠赠——指对方赠予(财物)。

惠存——请别人保存自己的相片、书籍等纪念品。惠允——指对方允许自己(做某事)。惠临——指对方到自己这里来。莅临——称贵宾来到。光临——称顾客来到。

驾临——称对方到来。驾:指车辆,借用为敬辞,称对方。如:敬备菲酌,恭候驾临。璧还——用于归还原物或辞谢赠品。

璧谢——退还原物,并且表示感谢(多用于辞谢赠品)。雅教——称对方的指教。雅:用于称对方的情意、举动。雅意——称对方的情意或意见。

雅正——指把自己的诗文书画等送给人时,表示请对方指教。斧正——用于请人改文章。也作斧政。

呈正——把自己的作品送请别人批评改正。也作呈政。

垂讯、垂问——表示别人(多指长辈或上级)对自己的询问。垂念——长辈、上级挂念自己。如:承蒙垂念,不胜感激。

垂爱——称对方(多指长辈或上级)对自己的爱护(多用于书信)。拜辞——向别人告别。拜读——读别人的文章。拜访——访问别人。拜服——对别人佩服。拜贺——向别人祝贺。拜托——托人办事。

奉送、奉赠——赠送。奉:用于自己的举动涉及对方。奉达——告诉、表达(多用于书信)。奉复——回复(多用于书信)。奉告——告诉别人。奉托——拜托。

奉陪——陪伴、陪同做某事。高足——称呼别人的学生。

高就——指人离开原来的职位任较高的职位。高见——高明的见解(用于称赞对方)。高寿——用于问老人的年纪。高堂——尊称别人的父母。台端——旧时称对方(多用于机关、团体发给个人的函件)。如:谨聘台端为本社戏剧指导。台甫——旧时用于别人的表字。

台驾——旧时称对方。如:敬侯台驾光临。

台鉴——旧式书信套语,用在开头的称呼之后,表示请对方看信。

令尊、尊公、尊大人——称对方的父亲。令:用于对方的亲属或有关系的人。令堂、太君——称对方的母亲。令亲——称对方的亲属。

令爱(令媛)、千斤、玉女——称对方的女儿。令嗣、令郎、哲嗣——称对方的儿子。令正、令阃(kǔn)——称对方的妻子。令坦——称对方的女婿。

昆仲、昆弟、昆季——称对方的兄弟。长为昆,幼为季。冰翁、泰山——旧时称妻之父。孺人——旧时称大夫之妻。

少君、公子——旧时对别人儿子的尊称。丈人——旧时对年长人的尊称。令兄——称别人的兄长。令妹——称别人的妹妹。

贵庚——问别人的年龄。可用于中、青年人。贵体——称别人身体。贵姓——问别人的姓氏。贵恙——询问别人的疾病。贵干——询问别人要做什么。

俯就——用于请对方同意担任职务。如:经理一职,尚祈俯就。俯念——称对方或上级体念。如:俯念群情。俯允——称对方或上级允许。府第——称对方之家。

府上——称对方的家或老家。

贤契——对弟子或朋友子侄辈的敬称(多用于书面)。

借重——指借用其他的(力量)。如:敝公司以后借重您的地方还很多,还要常来麻烦您。法书——称对方写的字。足下——尊称对方。敬请——请求别人做事。千秋——称人寿辰。

明教——高明的指教(多用于书信)。

享年——称死去的人活的岁数(多指老人)。大作——称对方的著作。大驾——称对方。

宽衣——用于请对方脱衣。

屈驾——委屈大驾(多用于邀请人)。仁兄——对朋友的敬称。

陛下、大王、王、上、君、天子、万乘、圣主、圣上、元首、九重天——古代对帝王的不同称呼。

可汗、单于——古代少数民族最高统治者的称号。

(二)谦辞

家父、家严——对人称自己的父亲。家母、家慈——对人称自己的母亲。家兄——对人称自己的哥哥。家姐——对人称自己的姐姐。拙见——称自己的文字或书画。拙著、拙作——称自己的文章。不才——称自己没有才能。

不敢当——表示承当不起(对方的招待、夸奖等)。不佞——没有才能,旧时用来谦称自己。不敏——不聪明,常用来表示自谦。寒舍——对人称自己的家。寒门——指自己出身低微。

愚兄——指比自己年龄大的人称自己。愚弟——指比自己年龄小的人称自己。愚见——称自己的见解。鄙意——称自己的意见。

鄙薄——浅陋微薄(多用做谦辞)。鄙人、敝人——对人谦称自己。涂鸦——说自己的字写得很坏。绵薄——谦称自己薄弱的能力。

承乏——表示所在职位因一时没有适当人选,只好暂由自己充任。见笑——被别人耻笑。

舍间、舍下——谦称自己的家。舍亲——谦称自己的亲戚。

窃以为、窃为——谦称自己的意见。

后进、后学、晚生、晚辈——对长者称自己。

过奖、过誉——过分地表扬或夸奖(用于对方赞扬自己时)。孤、寡人、朕、不谷——古代君王谦虚的自称。

臣、仆、愚、蒙、不肖、在下、下走、下官、区区、牛马走、小人、小可、后学、晚生、侍生——指古代一般人的自称。

拙荆、贱内、内人、山荆、荆屋、山妻——古代对他人称自己的妻子。小儿、犬子、息男——古代称自己的儿子。息女、小女——古代称自己的女儿。

蓬荜增辉:谦辞,表示由于别人到自己家里来或张挂别人给自己题赠的字画等而使自己非常光荣。

抛砖引玉——谦辞,比喻用粗浅的、不成熟的意见引出别人高明的、成熟的意见。

(三)婉辞

作古、归天、归西、魂游地府、永眠、长眠、含笑九泉、无常、仙逝——指人死。挂花、挂彩——指人受了枪伤。升遐——帝王之死的委婉说法。坐化、圆寂、涅槃——指僧尼之死。气骸骨——古代官吏自请退职,意谓使骸骨得归葬故乡。见背——相背,离开了我。指父母或长辈去世。

顿首——叩头、头叩地而拜。用于书信、表奏的首尾。千古——哀悼死者,表示永别。冤家——称似恨而实爱,给自己带来苦恼而又舍不得的人(旧时戏曲或民歌中多用来称情人)。怀春——指少女爱慕异性。弃养——指父母双亡。

(四)客套语

劳驾——麻烦别人。

高攀——希望跟别人一块做事或联姻。包涵——请别人原谅。

借光——用于请别人给自己方便或向人询问。见教、赐教——请别人指教。教正——请别人指教改正。屈尊——降低身份俯就。屈就——用于请人担任职务。久违了——指好久不见。久仰——仰慕已久。

叨(tāo)光——沾光(受到好处,表示感谢)。叨教——领教(受到指教,表示感谢)。叨扰——打扰(受到款待,表示感谢)。

托福——是依赖别人的福气,使自己幸运(多用于回答别人的问候)。不情之请——不合情理的请求(向人求助时称自己的请求)。不吝指教——不吝惜自己的经验来教诲。请即赐复——要求别人回信的客套话。

上一篇:梦想照我前行-1308-徐晨下一篇:学生阳光体育活动计划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