撒哈拉故事范文

2022-05-21

第一篇:撒哈拉故事范文

撒哈拉的故事

今天,让我们以台湾女作家三毛的书:撒哈拉的故事为例,一起来了解这个传奇女人一生中对爱的执着与对自由的追求。

撒哈拉的故事,是著作家三毛最脍炙人口的作品,在她生前身后一直感动着一代又一代的年轻读者。这本书收录了三毛在撒哈拉沙漠写的十几篇精彩动人的散文。沙漠生活艰苦荒凉,三毛却能以一颗热爱生活的心写出妙趣横生的故事,这些故事倾倒了全世界的华文读者。读者们可以透过三毛的眼睛去探寻别开生面的沙漠世界,开拓视野的同时也能感染到三毛在艰苦环境下乐观生活的精神。

关于三毛,我想这样来描述她:

本名陈愁平,因为学不会写“愁“字,就自己改名为陈平。 十三岁就跷家去小琉球玩,初中时逃学去坟墓堆读闲书。

旅行和读书是她生命中的两颗一级星,最快乐与最疼痛都夹杂其中。 没有数字观念, 不肯为金钱工作, 写作之初纯粹是为了让父母开心。

一张撤哈拉沙漠的照片,感应到前世的乡愁,于是决定撤去住,苦恋她的荷西也二话不说地跟着去了。

然后她和荷西在沙漠结婚了,从此写出一系列迷倒无数读者的散文作品,把大淇的狂野温柔和活力四射的婚姻生活淋漓尽致展现在大家面前, “三毛热`迅速的从台港横扫整个华文世界, 而“流浪文学更成为一种文化现象。

接着,安定的归属却突然急转直下, 与攀爱的荷西锥心的死别, 让她差点要放弃生命,直到去了一趟中南美旅游, 才终于重新提笔写作。接着她尝试写剧本、城歌词, 每次出手必定撼动人心。

最终,她又像儿时男附坏按常理出牌,逃离到没人知道的远方,继续以自由不羁的灵魂浪迹天涯。

…… 从这些简短的描述和几个关键词中,我们不难发现,三毛是一个最浪漫、最执着、最真性情、最勇敢潇洒的女人。而她的文字也同她本人的性格一样,作品情感真实,没有太多的粉饰,而是展现生活的原貌和生活中的智慧与趣味。没有一般爱情作品所描写的花前月下,卿卿我我,唧唧絮语,即使在《结婚记》里写到她与荷西婚前谈恋爱时的生活,最多也只写到他们如何在寒风中抖抖索索地坐在西班牙公园的长椅上,想着如何解决温饱问题。三毛经历了灰暗的少女时期和多舛的青年、中年时期,使得悲情成了她作品的基调。这种对疼痛的敏感一直在三毛的性格中保持了下来,并对她日后的写作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她用善良、忧伤、怜悯的目光关注自我,关注周遭的世界,因此,她作品的字里行间总是溢满了悲情的美丽。

关于爱:三毛的作品内容丰富,包罗万象。有像《中国饭店》之类的鸡毛蒜皮的温馨小事,有像《收魂记》之类的异域风俗文化的奇观,也有像《哭泣的骆驼》中《沙巴军曹》中那样震撼人心的小人物的感动等等。而这些文章都由一个字串联起来——爱。并且这种爱是一种博爱:

她爱朋友,她对于朋友的爱是宽厚的。他因为爱他的朋友,所以能为沙伊达不顾自己的危险;能给哑奴最大的帮助;能为《娃娃新娘》中的洛卡给予最大的宽容。也因为爱朋友,她能为《爱的寻找求》中那个沙仑写信。正如她所说的:“我相信,燃烧一个人灵魂的,正是对生命的爱,那是至死方休。”;

她爱荷西,爱到了血泪交融。荷西向三毛求婚前,曾问三毛想嫁个什么样的人,三毛说:“看的不顺眼的话,千万富翁也不嫁,看的中意,亿万富翁也嫁。”她不为世俗择偶,只因自己内心的喜欢而选择。《结婚记》中,三毛向读者讲述她与荷西登记结婚的情景:“我伸头去看荷西,他穿了一件深蓝衬衫,大胡子也修剪了一下。好,我也穿蓝色。”这是一种悠然自得的感觉。她在自我欣赏着,她认为结婚是自己的事,自己感觉好最重要。而这简单的浪漫也正是她和他所爱所为之快乐的。我们来听一段三毛回忆她与荷西的原声录音——(播放录音)。当三毛决定去撒哈拉时,荷西没有说什么,只是准备好行李,先去了沙漠。而当荷西为了爱情去沙漠里受苦时,三毛心里已经决定了要跟他天涯海角一辈子流浪下去了。这很好的解释了“不是爱景,只是爱人”。

她爱亲人。从小家人给予三毛的爱让她明白亲情的可贵。小时候三毛任性,抑郁,得自闭症,可家人没有抛弃她。父母给她最大的关爱,给她请家庭教师,送去学画画,出国留学等等。亲人一直都是她最大的坚强后盾。而她在千里之外也时刻心系着千里之外的父母亲。她在《不死鸟》中说:“在这个世界上有三个人与我个人死亡牢牢相连的生命,那便是父亲,母亲,还有荷西。如果他们其中的任何一个在世上活着一日,我便不可以死,连神也不能将我拿去,因为我不肯,而神也明白。”

关于自由:

流浪的自由:三毛是一个喜欢把意识深处的渴望,用一种外化的形式加以诠释的女人。她将这种对个人自由的追求用外化的方式表现了出来。她用流浪来诠释着她的自由。她喜欢穿各种充满异域风情的服饰,特别是吉普赛、印第安女人的服饰,西部牛仔的装束也是她亲睐的打扮。这种流浪似的打扮张扬着她的品味个性,同时也表露着她对自由的渴望。

心灵的自由:三毛在《撒哈拉的故事》中曾说“我在这个世界上向来不觉得是芸芸众生里的一份子,我常常要跑出一般人的生活轨迹,做出解释不出原因的事情。”她希望自己能得到自由,不仅仅是身体的自由,也是心灵的自由。她到处流浪,喜欢“每一次从一个地方出发到另一个地方,就有一种对未来的期盼、迎接和挑战,而人生的美好就在这种未知。”

游戏式的创作:三毛对于创作是当“游戏”的,创作完全是自由自在的。她说“我的写作原来是一个游戏,我无拘无束地坐下来,自由自在地把想写的东西涂在纸上。在是这么自然而又好玩的事情。”她不会刻意去强求写作技巧与方法。也许从表面上看,文章是比较平淡,可是就是这样平淡的字里行间透露着作家三毛那时真实的感情。这种“游戏”式的创作方式就是一种追求自由的最好体现。

让我们用她的一首诗来做结: 如果有来生,要做一棵树, 站成永恒。没有悲欢的姿势, 一半在尘土里安详, 一半在风里飞扬; 一半洒落荫凉, 一半沐浴阳光。

非常沉默、非常骄傲。 从不依靠、从不寻找。

这就是三毛,在流浪中追求自由,在平凡中感受炽热,在简单中创造浪漫,用热情的心触碰世界,爱得热切,活得潇洒。

第二篇:撒哈拉的故事

《撒哈拉的故事》读后感

再一次一口气把三毛的《撒哈拉的故事》读完,心中又一次莫名的嫉妒。在这本书里,有我向往的生活。即使在荒无人烟,物资匮乏,语言和文明都不相通的沙漠上,三毛这个聪明的女人,总是能把“罗马城”建在沙地上,能让天堂鸟在沙漠里燃烧。

她该需要怎样的勇气呵!一个女子,仅因为儿时的梦想,仅因为那一半的乡愁,毅然背起行囊,踏上那未知却又向往的神秘大漠。没有犹豫,没有迟疑,不顾众人诧异的眼光。那该是一个多么随性的女子。连她自己也说,“我在这个世界上,向来不觉得是芸芸众生里的一份子,我常常要跑出一般人生活着的轨道,做出解释不出原因的事情来”。三毛是聪明的,她不会让自己被束缚在一片狭小的天地,她由来向往自由,喜欢我行我素,所以才会有《撒哈拉的故事》,所以才会有在她装点下异常美丽的沙漠。要知道,摆脱尘世的束缚,只做自己,没有一颗坚定的心与非凡的勇气,是万万不能做到的,纵使做到了,亦不能坚持下去。但我们的三毛做到了。

读三毛的《撒哈拉的故事》,仿佛在与三毛默默地交谈。

在她的口中,我知道粉丝又叫做“雨”,小黄瓜也可以代替笋片,猪肉干被说成了中药。她不是在胡说八道,她是在培养生活的情趣,谁说异想天开是犯法的呢?她与丈夫荷西,每时每刻都在生活。也许你会说,我们不是每时每刻都在生活吗?但我想,有许多人是在每时每刻生存,会生活的人,又有多少个呢。又有多少个人会愿当素人渔夫呢?又有多少个人会把几个石雕看成宝贝呢?又有多少个人会在家里开免费的女子学校呢?又有多少个人会拿棺材外箱做家具呢?也许只有三毛夫妇了吧。谁说沙漠里的生活很苦闷很枯燥呢!三毛与羊的战争不是痛并快乐着吗?与姑卡的友情不是让她哭笑不得吗?与荷西结婚时不是上演了一幕幕滑天下之大稽的闹剧吗?所以说,苦闷的不是生活,是人。三毛让我明白,很多时候环境只是客观因素,并不能决定什么,只有自己,才能决定故事结局的悲与喜。大凡这个世界上的事,都没有绝对,枯木也能逢春,就看有没有盼春的寄望了。

三毛带给我的,还有那一片异域所散发的神秘气息。残酷的婚礼,是在可笑的风俗幌子下愚昧的人们孕育出来的畸形产物,用暴力夺去一个女孩子的贞操在他们看来是那么地值得庆贺。女人在那里是多么地卑微,一个丈夫可以有四个老婆,保守的她们在生产时竟因为医生是男的而拒绝去医院。他们的愚昧,用三毛的话来表现,就是“对沙哈拉威人来说,迈向文明唯一的象征就是坐在自己驾驶的汽车里。至于人臭不臭,这是无关紧要的。”然而就是这些愚昧的人们,让三毛的沙漠生活绽放了光彩。三毛纵使不喜欢他们落后的风俗习惯,却从来没有看不起那些愚昧的人们。面对他们无理的甚至啼笑皆非的要求,三毛都应允了,甚至帮他们治病,教妇女们知识,帮房东的母羊脱掉衣胞。文明与愚昧是不分等级的。文明人并不意味着高人一等,只是侥幸出生在一个文明的国度,侥幸比那些落后地区的人们多学了点知识,所以,这并不能成为文明人炫耀的资本。在《撒哈拉的故事》这本书里,字里行间,无不透露着三毛对当地居民的尊重和爱护。也许在相处过程中,有小小的矛盾和不满,但三毛总是机巧地处理他们之间的关系,她始终以公平的心态与他们相处,不卑不亢,于是,所有的摩擦都变得那么的有趣,在孤寂的沙漠里时常会听到三毛的大吼大叫。

这本书,还有一个主题词,是“爱”。当初三毛不顾一切来到撒哈拉,荷西只是默默的收拾行李,在沙漠找到了工作,等着三毛踏上那片土地。这份爱也许不

轰轰烈烈,却平凡得伟大。荷西默默的追随,已然表明了心迹:对三毛,矢志不渝。三毛是一个一意孤行的倔强女子,但当有一个人愿意为了她去沙漠里受苦时,这个倔强的女子已经决定要跟那个人天涯海角一辈子流浪下去了。这平淡深远的结合,意味着不离不弃。所以,在荒山的那一个惊心动魄的夜晚,三毛没有选择离去,而是想尽办法营救心爱的丈夫;在符咒让三毛痛不欲生的时刻,荷西一直陪在她身边,因担忧而变得慌乱。这就是简单却深刻的爱。没有山盟海誓,因为誓言早已刻于心中。这是三毛与荷西的爱。沙仑的爱则让人感到莫名的痛惜。他对沙伊达的爱是疯狂的,是那么地执着,因为对于他那颗孤寂的心,哪怕是假的爱情,一样能给他精神的慰藉。无奈沙伊达是骗子,沙仑的执着,只能带来悲伤地结局。但也许如三毛所说:“飞蛾扑火时,一定是极快乐和幸福的。”这样的爱,令人肃然起敬。还有马诺林的爱。错误的爱,只有一句“对不起”,再无它句。爱情是双方的,如果缺了一方,就不完美了,不完美的爱,放手,比苦苦纠缠来得洒脱,更不容易遍体鳞伤。

不知道三毛为什么要把《白手成家》这一篇放在最后,明明这一篇才是故事的开始。但我又想,在描绘了沙漠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后,回过头来看初来沙漠时的情景,这故事,才会异常深刻,才会让人深切体会到在这诗意的生活背后,有初来的困窘,有别样的艰辛,更有对沙漠和生活的热爱。

第三篇:《撒哈拉的故事》有感

撒哈拉沙漠——世界上最大的沙漠,作为第一位涉足大荒漠的东方女性三毛,她以东方女性不常见的潇洒和诙谐,以中国人特有的广博与侠义的精神传播着现代文明。同时,她也以现代文明的角度观看古老文明与沙漠旧俗,并以一篇篇耐人寻味的小则故事的形式生动地记录着她在沙漠的所见所闻所感,深刻地描写沙漠中的人情风俗。

金色松软的沙滩表层上似乎总留有三毛一串吹散不去的足迹,虽只是片浅浅凹陷的足印留痕,却是承起了一位伟大的女性.因为喜爱,所以追求.无数爱好旅游的人们穿梭时光追随三毛的足迹紧紧跟随,步调一致.是三毛引领着热崇的我们来到了一望无际的神秘撒哈拉,使我们也开始了一段难以忘怀的心灵之旅. 三毛对于沙漠的渴望是内心洋溢而出的一种对生活超逸不俗的情趣,当我们驻足于三毛的撒哈拉世界,鸽灰色的天空,沙丘山峦,风土人情中,我们都可以感受到她超逸豪放的意性勃发飞扬.前世回忆似的乡愁是三毛对撒哈拉神往的最后解释.

她就是这样心血来潮,莫名其妙,毫无保留地把自己交给了那一片陌生的大地

为自己的理想勇敢闯荡,这是作者三毛给我的启示,在一个常人不想去的地方,她卻完成人生的梦想。她勇敢地抛弃了繁华的都市生活来到大沙漠,迎接她的是黄沙滚滚、风声呜咽的恶劣环境,水源奇缺、物质匮乏。还有那置于大坟场的破旧沙土房:狭窄简陋,没有家具,没有床,顶上还有一个大窟窿……,虽然条件艰苦,生活困难,但是三毛从未放弃过自己的理想,一袭长裙,一头长发,带着风尘落处的昨日故事,带着执着,带着对沙漠生活的憧憬和希望,她毅然走向自己的选择。

三毛是个眷恋沙漠生活的女子,贫瘠广漠的大沙漠在她眼中充满了无穷的诱惑。在艰难的日子里,她和丈夫荷西动手设计房子,买石灰水泥糊墙、补窗户,用装棺材的外箱改做家具,到垃圾场拾汽车外胎自做“鸟巢”式的坐垫,巧用铁皮和玻璃自制风灯,用沙漠麻布缝制彩色条纹窗帘…,积极乐观地一步步建设着充满情趣的“沙地城堡”,三毛说“在一年以后,已成了一个真正艺术的宫殿”。与此同时,三毛也尽一切可能走进浩瀚的沙漠探寻她真实的面目,她用相机拍下极荒僻地区游牧民族的生活,随身带着药箱为贫穷落后的撒哈拉威人义务诊治,并将日用品等送给当地的人们……

现在的我们是在为温饱而奋斗着,千篇一律的生活理念,我们停滞了追求理想的脚步,心中的“撒哈拉”也永远只是存在于理想的心中。

为自己的理想而勇敢闯荡的心应该整装待发,与其浑浑噩噩随大流过着循规蹈矩,可以预见未来的日子。还不如寻求自己的那片“撒哈拉”, 让理想在沙漠里开出繁花,到处绽放美丽,将生命高高举在尘俗之上。

.

撒哈拉的生活对三毛意味着从头开始.撒哈拉沙漠是美丽的,但是这里的生活却是要付出无比的毅力来适应.全新环境的新来乍到,三毛并没有因而采用入乡随俗的屈服态度.而是倔强的延续自己对原有生活习惯的忠贞.对待眼下撒哈拉这块土地世代相传的生活方式,她甚至激发出了心底藏有的那份桀骜不驯,也许正是这份桀骜不驯使得三毛没有顺从下来,而在壮美的沙漠里日复一日为生计进行着磨盘式的生活,沦落为这里一名普通的“撒哈拉威”.

三毛选择成为撒哈拉生活下的非主流,她白手起家,悬壶济世...... 她的个性情趣使她可以在平淡的生活水面上激起层层波澜,在金黄的沙丘上独步天下.静静的领略撒哈拉沙漠的伟大美丽,细细的咀嚼撒哈拉生活的人中妙趣.

标新立异也好,另辟蹊径也好,总之三毛使自己撒哈拉的家从一间陋屋,日新月异,最终竟在沙漠里别开一格,将迂腐的统统事物重重的关在了屋门之外.三毛向这里所有生活在撒哈拉的人们诠释了她与众不同却又自得其乐的生活.自由自在的生活,在她的解释里,就是精神的文明.而对于其间三毛构建生活而付出的艰辛努力,她并没有这段波折的故事里过多的挥洒笔墨,但就是那几句轻描淡写的字句仍可以使我们深刻的感到她那段生活里的苦不堪言却爱莫能助.

三毛的心里一直深埋一份坚定不移的信念在支撑着她,正如她自己所说:生命的过程,无论是阳春白雪,青菜豆腐,我都得尝尝是什么滋味.也许这就是三毛选择撒哈拉生寄托乡思的初衷.,一切撒哈拉梦想的最终交集.

读完了《撒哈拉的故事》,好像一位迂缓于沙漠中口干舌燥的人,畅饮了一杯清凉甘甜的白开水.

第四篇:《撒哈拉的故事》读书笔记

《搭车客》

这一篇主要记录了三毛多次从家去公司接送荷西的一路见闻,多以助人为乐的故事为主。后面夹杂着妓女欢乐的谈笑。

《沙漠中的饭店》

看了故事之后我才明白三毛并没有在沙漠中开饭店,只是一个传统的中国女人在沙漠里给西班牙丈夫、西班牙朋友做中国菜的故事。做饭本是一件很平常的事,经过三毛一写,粉丝变成了雨,还可以叫做尼龙绳;筷子可以称作笋;黄瓜又变成了笋,还被人赞为平生吃过的最好吃的笋;为了几块猪肉干要和丈夫藏猫猫,实在是有趣。至于三毛的脾气性格,也可以从“大老板要我做菜?不干不干,不请他,请同事工友我都乐意,请上司吃饭未免太没骨气...”略见一斑,当然这只是和丈夫打趣的玩笑话。会吃的女人才喜欢做饭,会做饭的女人更加美丽。

《结婚记》

记录了一些一个台湾女人嫁给一个西班牙男人在西班牙殖民地西撒哈拉沙漠办理结婚手续的故事。枯燥无味的手续经三毛一写变成了活灵活现的邮递员、公务员、牧师。荷西供给三毛的结婚礼物是骆驼头骨,三毛喜欢得不得了,足见荷西对妻子的理解、三毛“稀奇古怪”的癖好。最感动我的地方是在三毛没有通知小镇上任何人的情况下,大家自发来到教堂见证他们结婚的场景,足见三毛在小镇的人脉。结婚最好的礼物不是金银钻石,而是得到大家的祝福。

《悬壶济世》

正所谓技不压身,这句话在三毛身上得到了充分地体现。喜欢文学的三毛还关注各种“旁门左类”,各种手工艺,因为撒哈拉威人卫生知识的缺乏,因为穆斯林宗教对女人的禁锢,因为三毛自己久病成良医的经验积累,三毛给撒哈拉威人用指甲油治过牙疼,没生过孩子的三毛一边看书一边给生过两个孩子的撒哈拉威女人接过生,救活过因营养不良而濒临死亡的撒哈拉威女人,用黄豆治好过肿块,还为拖沓着衣胞的母羊剪下衣胞。五花八门,从日常小病到疑难杂症,不但外科、内科、妇科、牙科略知一二,还充当了兽医,奇葩之极,令读者捧腹大笑。从这一章也可以看到平日三毛知识的积累,平日农夫跟她说过的偏方,她有心地记下来,关键时刻以一当百。

《娃娃新娘》

刚满十岁的撒哈拉威女孩就出嫁了,一夜之间从一个活泼可爱的女孩变成了沉默寡言的羔羊。这一章主要记录了撒哈拉威民族婚嫁的陋习,反应了男女地位的不平等,男尊女卑的不公平。

《荒山之夜》

也可以称为荒山惊魂一夜。记录了为了去远处的沙漠寻找骷髅、化石,荷西不小心陷入泥淖,三毛手足无措,后又被几个撒哈拉威地痞流氓追赶意欲猥亵的一夜,读起来不禁让读者着实为三毛捏了一把冷汗。在这章之前读者对撒哈拉威人的不懂知恩可能会一忍再忍,这一章这种愤然的情绪会一下子冲到大脑皮层,替三毛鸣不平。然而,三毛是豁达的,丝毫没有诅咒几个撒哈拉威男人的语句。凭借聪明才智躲过了坏人的追赶,三毛又充分运用自己的智慧和气力救出了自己的丈夫。她用的方法是把汽车的零部件一个一个卸下来垫在泥淖里,例如座子、前后轮。最后,用自己的裤子围巾制成绳索把荷西拉上岸边。虽然,最后三毛衣冠不整,满身污垢,读者感受到的只是三毛的坚强与聪明以及可以为荷西付出生命的爱情,令人感动。

《沙漠观浴记》

记录了三毛观看沙漠里的撒哈拉威女人洗澡的有趣经历,有被四年没洗澡的撒哈拉威女人体臭熏得不敢喘气,有被澡堂老板娘用奇异的眼神盯着这个花四十块钱只为看看沙漠女人怎样洗澡,有她和丈夫去海边观看用水管插进身体洗内脏,有躲在大便女人的石头后面,最后被熏得实在忍不住的仓皇而逃。这一章,三毛带你观看了一场欢快而又闻所未闻见所未见的沙漠洗澡记。 《芳邻》

这一章写得着实有趣。记录了生活拮据而又大方的三毛和富有而又抠门且歪理一大堆的撒哈拉威富人在生活中斗志斗勇的一个个小故事。住着豪华套房的女孩拖来一匹死骆驼,说是要放在三毛家狭小的冰箱里;每次吃饭都来三毛家借刀叉的孩子,在三毛送给他一副刀叉之后又来借,借口则是惊人的“我妈妈说那套刀叉是新的,要收起来。现在我爸爸要吃饭---”;每次刮风就从天台上掉下来的山羊,被三毛戏谑地称为“飞羊落井”;送给邻居几包火柴,某一次做饭没火柴,去邻居家借,一连几家借口没了被拒之门外,好不容易借出来三根。”你这盒火柴还是上星期我给你的,我一共给你五盒,你怎么忘了?“三毛生起气来。”对啊,现在只剩一盒了,怎么能多给你。”撒哈拉威女人更不高兴了。类此种种,三毛每次都怨,生气时发誓再也不借给邻居东西,然而等下次孩子再来借东西仍旧借出去,涛声依旧。每次三毛和邻居据理力争的时候,撒哈拉威人的一句“你伤害了我的骄傲”真是让读者哭笑不得,大跌眼镜。

《素人渔夫》

这一章主要记录了三毛和丈夫荷西去海边捕鱼的有趣经历,后来为了赚钱拿去卖,最后又以十二倍的价格吃回自己卖给饭店的所捕之鱼。读着这一章,三毛和荷西在海边捕鱼的场景仿佛浮现在读者面前,末了,不禁感慨道有顽妻如此,夫复何求?

《死果》

酷爱奇技淫巧的三毛,这次终于尝到了奇技淫巧带给她的苦头,因为她在马路上捡到一个被毛里塔尼亚诅咒过的挂饰,继而带回家挂到脖子上,接连发生一连串不可思议的人身伤害。读这一章,心里充满了惊悚的对三毛以及荷西的担心,也会萌生以后寺庙里的牌符少往自己家里带的念头,以防有什么不干净的东西附了上面。

《天梯》

记录了三毛在撒哈拉沙漠学车的痛苦而又奇幻的经历,因为撒哈拉是西班牙殖民地,三毛又是西班牙人,所以只能按照西班牙国内的规定考取驾照,虽然三毛在此之前已经大大方方地开了很长路程的车,虽然三毛大大方方地在交警身边开过去无数次,虽然三毛是开着车去驾校报的名,虽然撒哈拉的公路上空无一人,尽管如此,三毛还是要通过正规的考试才能完成拥有驾照的梦想。三毛担心自己西文不好,则通篇把一百多页的交通考试题目背了下来,在无情的丈夫“冷嘲热讽”下,通篇背了下来,而后又毛遂自荐,来到主考官那里,当面背诵了一边,尽管如此,她还是要考试。后来发现无非是一些类似于“一加一等于二”的题目,害得三毛虚惊一场。考试中的插曲是旁边的监狱,服刑人员的起哄,给开得像炮弹一样快的中国女孩的加油鼓励,考试通过后三毛让荷西送给服刑人员啤酒香烟,足见三毛的善良和可亲。还有,三毛和两个交警的斗智斗勇,也会让读者捧腹大笑。

《白手成家》

记录了初到撒哈拉的三毛的荷西从一间冰凉之屋营造自己温馨小家直至成为全城最抢眼住宅高朋满座的故事,里面还夹杂了一段另一个男人悄然爱上三毛的插曲。三毛和荷西充分发挥了类似荒岛上鲁滨逊式的聪明才智,取材天地,方得自然。读着三毛荷西愉快地营造自己的小屋,添砖添瓦,让读者浮想联翩,唏嘘不已,唏嘘之后或许会产生一点对生活在钢筋水泥里的房奴、从头到尾用合成材料装修新房的不屑与无可奈何,以及一时打起去沙漠、去海边、去高山,去哪都行就是不能呆在钢筋水泥里,就是要逃离城市的冲动。然而,冲动之后的我们还是默默拿起手机,看一下软件早已替我们计算出来的房贷,去网店搜索客厅要安装的吊灯。梦里我们从明天起劈柴喂马周游世界,梦醒是公交地铁打卡。

《哑奴》。

记录了三毛一家和哑巴奴隶的友谊,体现了三毛荷西善良友爱的本性。提出了人人生而平等,人人拥有自由权利,家财万贯的富人不一定比一个一贫如洗的奴隶精神高尚,即使是奴隶也有自己幸福源泉的观点。

第五篇:读撒哈拉的故事有感

像三毛一样生活

——读《撒哈拉的故事》有感

一直喜欢三毛那种温柔而又质朴的文字,每次翻阅都仿佛呼吸到一股纯净的空气,清新自然,沁人心脾。

三毛的著作中,我最喜爱的就是《撒哈拉的故事》。《撒哈拉的故事》写的是三毛与荷西两人挑战撒哈拉的故事,我无法想象三毛的热情,我也无法想象三毛的坚强,我只是由衷的赞美,我眼中的她笔下的撒哈拉,让我敬而远之,又心向往之。

三毛的文字是温柔的,温柔的滴出水来。即便是烈日炎炎的三伏天,读《撒哈拉的故事》也能感受到一丝清凉。我不敢说三毛是用怎样的心情来叙述那种严酷的环境,我透过那文字仿佛看到了一颗慈母的心。她怜悯所有的可怜,原谅所有的无知,她满是容忍和爱护,撒哈拉和撒哈拉的居民都像是她的孩子。

三毛的活泼开朗仿佛是在纸上跳跃。就算是一颗死气沉沉的心也会被她感染。三毛的生活就是在创造欢乐。她为一切可以欢乐的事欢乐,不应该欢乐的事也会被她转化为欢乐,她让自己欢乐,也把欢乐慷慨的与所有人分享。她用红酒给山羊治病,用指甲油给当地人补牙,给无知的当地人分发药物,甚至毫无经验的帮助别人分娩,虽然最后还是由医生分娩。她满怀着热情,乐于助人,她戏称自己是个“巫医”,她对丈夫荷西说粉丝是“春天的雨”,一个骆驼的头骨对她来说是最棒的礼物,一个无名艺术家的质朴雕刻是她最宝贵的收藏。我深刻的记得她和荷西结婚时的忙碌和欣喜,她的喜悦感染了身边每个忙碌的人。一无所有的他们在贫瘠的撒哈拉搭建了一个美好而温馨的家。

《撒哈拉的故事》也像一本寓言。有时候我觉得读这本书就是读三毛本身,三毛在这本书中留下了许多有着深刻寓意的语句:“每想你一次,天上飘落一粒沙,从此形成了撒哈拉 !”“朋友之间,相求小事,顺水人情,理当成全。过分要求,得寸进尺,是存心丧失朋友最快得捷径。”“爱情是一种奥妙,在爱情中出现籍口时,籍口就是籍口,显然已经没有热情的籍口而已,来无影,去无踪。如果爱情消逝,一方以任何理由强求再得,这,正如强收覆水一样的不明事理。”“朋友之义,难在义字千变万化。”„„读着这些句子,谁又能说没有为这个女子着迷呢?我不曾看过三毛的面容之前,我便坚信他是个美丽的人!

我们一生会读许许多多的书,但《撒哈拉的故事》必然不是像其他众多书籍一样只是在脑海中飘过,它会深深留在你的心里,连同它的作者三毛,成为你的精神财富。不管你以前如何生活,我想,你都愿意像三毛一样生活!

上一篇:事不可不做范文下一篇:诗歌情鉴赏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