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乘专业论文范文

2022-05-10

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空乘专业论文范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摘要客舱乘务员除了具备专业的知识技能外,还要有端庄的外表和优雅的举止。要培养兼具形体美和气质美的空中乘务人员,形体训练成为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强化形体训练,不仅可以使空乘专业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理念,更可以塑造优美的体态、培养高雅的气质。

第一篇:空乘专业论文范文

专业群建设背景下的空乘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究

摘要:在“职教20条”的政策背景下和研究国际和国内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前提下,以河北旅游职业学院空乘专业为例,通过分析其学生及教学管理两方面的人才培养现状,并充分借鉴职业院校的专业群建设思路,针对职业院校学生的三个不同学习阶段,分别给出空乘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方面的建议,以期为空乘专业人才培养的可持续发展提出建议和对策,提高空乘专业人才培养质量。

关键词:空乘专业;人才培养;专业群;“N+”实习;跨专业教学模块

一、研究背景

(一)国内外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现状

1.国外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及启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是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指导下,为实现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而采取的人才培养活动的组织样式和运行方式[1]。在世界范围内,发达国家的高等职业教育已经历了一百多年的发展历程,形成了四种比较典型的人才培养模式。英国的BTEC模式,注重人才培养过程中将通用能力和职业能力结合;澳大利亚的TAFE模式,建立了“以能力为本位,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理念;加拿大、美国的CBE模式,又被称为“能力本位教学模式”,教学目标的基点是如何使受教育者具备从事某一特定的职业所必需的全部综合能力;德国的“双元制”模式,其“一元”为学校,另“一元”是企业,是一种将学校和企业、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起来的人才培养模式[2]。通过研究发达国家职业教育的典型人才培养模式,可以获悉课程教学体系的职业指向性和灵活性是高职教育发展的重要保障,多元化的产学合作方式是高职教育发展的必经之路。

2.国内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在充分借鉴发达国家职业教育的经验基础上,在人才培养方面逐渐形成了一些相对成熟的培养模式,按照人才培养的过程来进行分类,这些模式可分为:产学研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是一种院校与合作企业共同经历人才培养全过程的办学模式;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是通过校企双方签订定向就业协议,共同制定学生培养方案的培养模式;以就业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是学校根据市场所需的专业人才为培养目标来组织教学及实习活动;双证书制人才培养模式,指学生不仅需要完成专业学历教育取得毕业证书,同时应获得与专业相衔接的国家职业资格证书。

通过上述梳理可知,国内高等职业教育所采用的人才培养模式普遍已经开始重视就业因素在人才培养中的导向作用,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但在现阶段的实践过程中,大部分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下,校企合作基本处于“以政府为主导,以学校为主体”的浅层阶段,职业教育的多元产学特点没能得到展现,企业和行业的在职业教育中的潜力尚待挖掘。另外,部分职业院校在进行人才培养时,仍有诸如培养目标定位不准确,教学体系的职业指向性不强、灵活性不够,实践教学质量不高,师资结构不合理等问题。

(二)专业群建设的政策背景

2019年1月24日,国务院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国发〔2019〕4号,“职教20条”),把奋力办好新时代职业教育的决策部署细化为若干具体行动,提出了7个方面共20项政策举措。其中明确指出,预计到2022年,职业院校教学条件基本达标,建设50所高水平高等职业学校和150个骨干专业(群);建成覆盖大部分行业领域、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中国职业教育标准体系;推动校企全面加强深度合作[3]等。随后,河北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发布的《河北省职业教育改革发展实施方案》结合河北省职业教育现状提出,要初步建成4所高水平高等职业院校和30个高水平专业(群),校企协同育人水平显著提高等目标。

为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推动学院职业教育的高质量发展,河北旅游职业学院迅速制定专业调整方案,加快推进专业整合和专业群建设,优化专业结构及资源配置,并于2019年组建了以学院特色专业为龙头的旅游管理专业群,充分融合各相关专业,强化资源整合与共享,着力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二、空乘专业人才培养现状

(一)学生现状

1.对未来职业定位模糊,缺乏自主学习能力。一方面,普通本科院校连年扩招,高职院校生源不均衡,致使院校在招收空乘专业学生时,并未完全参照空乘行业普遍要求进行面试录取。另一方面,部分学生在选择报考空乘专业之前,没能结合自身条件充分考虑,甚至抱有虚荣心,认为空乘是一个光鲜亮丽的职业,从而盲目地踏入了空乘专业。最终,一些学生在面对高要求、高竞争的空乘岗位就业中明显信心不足,对于未来从事什么样的职业定位模糊,不愿付出时间和精力,对专业课程兴趣不高,缺乏自主学习的动力。

2.实操技能欠缺,与就业岗位要求相距甚远。目前,中国民用航空业正处于极速发展和扩张阶段,行业相关知识、操作技能要求等更新迭代迅速,但各大航空公司的培训课程、资料等均属于严格保密范畴,教师在获取行業领域的最新知识时困难较大。另外,空中乘务属于高端服务行业领域,企业为提升旅客的感知度和满意度,在校学生几乎无法深入企业一线进行深度的体验和学习,大部分课程只能在课堂上完成,缺乏实际职业体验。实训条件、地点受限、教学内容更新程度受限,导致学生欠缺实际操作技能,与就业岗位的要求相距甚远。

3.民用航空领域就业人数增长乏力。空乘专业学生的对口就业通道相对较窄,主要为国内外的各大航空公司。而航空公司的招聘渠道相对广泛,除各类高职院校空乘专业学生外,还包含社会招聘人员,及其他各类专业的本科生、研究生等,学生的就业竞争十分激烈。另外,空乘行业对个人形象、气质及特长等方面有较高的要求,专业优势在竞争中变得愈发不明显。因此,虽然近几年学院空乘专业的招生人数呈逐年递增的态势,但民用航空领域学生就业人数的增长却略显乏力。

(二)教学管理现状

1.专业建设。学院的空中乘务专业隶属于旅游管理系,成立于2004年(原为航空服务),至今已有15年的办学历程,是河北省内较早开始进行高端服务类人才培养探索的专业。目前在校生共计260余人,已有学生进入中国国际航空公司、中国南方航空公司、中国东方航空公司、中国河北航空公司等各大航空公司工作。学院为适应高等职业教育的要求,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校内设有A380机型模拟舱、旅客候机大厅、值机柜台、英语听力室、形体训练室、音乐赏析室、茶艺实训室共计7个对口实训室。

2.师资情况。学院空乘专业专任教师共计10人,行政兼课教师2人,本专业设有订单班1个,有企业教师定期集中授课。师资队伍中副教授4人,具有双师资格证的教师9人,但大部分专任教师为其他专业经过学习培训转岗而来,真正具有民用航空业内实际工作经历的教师基本为零。

3.课程体系。空乘专业自设立以来,结合工作岗位所需的职业技术能力,经过多次课程体系的修订,形成了现有的教学课程体系,但整体缺乏民航业内职业体验类课程,同时理论课程相对占比较大,完全模拟实际工作情景的实操类课程较少。

4.校企合作。目前空乘专业订单班的校企合作单位均为空乘类培训企业,采用“2+1”的传统模式,即在学校内学习2年,在校外实习地点实习或培训1年,但合作仍处于共同培养学生的浅层阶段,没有在资源共享、技术创新、就业创业等方面开展深层合作。空乘专业普通班则无法使用或享受校企合作的资源,浅层次的合作关系不能充分发挥优势,惠利全部学生。

三、空乘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建议

截至目前,从学院及其他各大职业院校空乘专业就业情况看,真正从事机上服务工作的学生依然占少数,大部分转而进入比较相近的岗位,如机场地勤、高级酒店服务、高速铁路乘务等。四个专业方向的共同特点为,都属于高端服务性质的行业,都对学生的整体素质有较高的要求,因此,如形象设计、形体训练、英语、心理学、社交礼仪等素质培养类课程就变得十分必要。基于以上分析,结合专业群建设思路及空乘专业实际,特提出以下跨专业进行空乘专业“模块化”人才培养模式的建议。

(一)职业认知、素质培养类课程先行,全面提高学生整体素质

本阶段为学生学习的第一阶段。学生入学之初,学校首先要对其进行职业认知教育,使学生充分了解民用航空业,充分了解空乘岗位对于学生自身素质及技能的要求,使学生能在学习即将开始之际对职业定位有所了解,找到成长方向,从而获得更强的学习动力。进而学校要对学生进行“以实用为主、够用为度”的基础理论知识的培养,不断提升学生的专业类、素质类知识及技能。要求学生必须在校完成空中乘务专业的基础素养课程,包括熟练掌握空乘人员所必备的专业基础理论知识、专项技能,并具有其他高端服务类岗位所共同需要的形象管理能力、英语交流能力、计算机操作能力、有效沟通能力,并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心理素质等,以此提升学生的整体素养[4],为学生日后的实训、实习打好基础。

(二)采用长短结合、内外结合、职业交替式“N+”实习新模式,校企协作育人,使学生明晰职业定位

促进产教融合、校企“双元”育人,采用“N+”的灵活实习方式,为学生学习的第二阶段。“N+”为进行实习的多个场所和不同时间,可根据学生情况不同来调整周期。将校内实训与校外实习相结合,长期与短期相结合,尤其注重让学生去相近行业和不同企业进行参观、模拟或顶岗实习。

本阶段将打破专业壁垒,使学生能够接触到空中乘务、机场地勤、高铁乘务、酒店管理等相近行业。地点以上述四個专业的校企合作企业为主,通过参观、轮岗模拟的方式,让学生可以更好的接触社会,直面未来职场,使学生获取更多的感性认知和实际操作的动手能力。最终,依据轮岗后的感知并结合自身条件及就业意愿,选定1-2个岗位进行企业教学实习,校企协同育人,使学生在就业目标岗位上进行系统的体验、训练和实操。

(三)充分借鉴专业群建设思路,利用旅游管理专业群资源优势,设置跨专业教学模块,学生自选模块进行提升

充分借鉴专业群建设思路,深入分析四个专业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共性与差异性,校企合作,共同整合,开发具有岗位针对性的不同专业方向的“模块化”课程,再以“模块”实现不同专业(方向)人才的分流培养和知识、能力的培养,为学生从毕业到就业架起桥梁。

充分利用学院旅游管理专业群的资源优势,与专业群中同属高端服务类专业实现底层公共课程、素质课程共享,中层核心课程分立,高层“职业化”“模块化”课程互选,使学生既有专业群知识、技能的共性,又具备不同专业的职业特定能力,提高学生综合职业能力与职业迁移能力,提高空乘专业学生的就业能力,并能更有效的利用旅游管理专业群在拓展新专业方面的集群优势[5]。

本阶段是学生在校学习的第三阶段。学生经过“N+”模式的企业教学实习后,更清晰的认识自身的差距,了解自己的优势,重回学校后,结合特长、兴趣及前期实践的直观体验等,合理的选择性质相似且适合自己的专业,在本阶段自选“模块”课程进行学习提高[6]。其目的在于避免学生对于无效或无兴趣的课程的学习,从而更加有针对性的解决在实习实践过程中碰到的疑难问题,进一步提高了学生的理论水平和职业技能,帮助学生实现从学生到职场人的身份转变,完成校园到社会鸿沟的跨越。

(四)结语

国务院《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发布,为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指明了方向,同时加强高水平专业群的建设、推动校企加深协作的信号在不断增强。文章试图在上述政策背景下,充分分析国内外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基础上,结合河北旅游职业学院空乘专业实际,探讨一种空乘专业的跨专业、“模块化”的新型培养模式:学生通过第一阶段的职业认知及素质课程的学习,全面提升整体素养;通过第二阶段的“N+”的灵活实习形式,获得目标岗位的系统训练;最终自选第三阶段的“模块化”专业课程,进行有岗位针对性的提高。以期通过上述方式,提高空乘专业的人才培养质量,并试图引发对高职教育建立“职业化、灵活化”的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

参考文献:

[1]  李东娅,李剑富,邓燕.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与改革[J].河北职业教育,2019,3(01):30-34.

[2]  陈瑚. 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D].北京: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8.

[3]  张蕾.产教融合视域下我国职业教育课程转型路径研究[D].重庆:重庆师范大学,2019.

[4]  郭雅萌.高等职业教育空乘专业校企合作模式研究[D].南昌:南昌大学,2013.

[5]  强伟纲.对高职专业群建设的思考[J].教育与职业,2013(21):30-32.

[6]  曹国红.跨专业培养动车乘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3(26):13-15.

作者:王丹丹

第二篇:空乘专业形体训练课程设计构想

摘 要 客舱乘务员除了具备专业的知识技能外,还要有端庄的外表和优雅的举止。要培养兼具形体美和气质美的空中乘务人员,形体训练成为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强化形体训练,不仅可以使空乘专业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理念,更可以塑造优美的体态、培养高雅的气质。

关键词 空乘专业 形体训练 课程设计 作用

1 形体训练的内涵及重要意义

形体训练奠定在人体科学理论基础上,通过各种方法和手段来优化形体,增强人体的控制力与灵活性,更好地表达形体美。从日常教学情况来看,虽然一些学生的五官端正、体形良好,但是在举手投足之间缺乏美感,让人感到空洞且没有内涵;还有一些学生虽然衣着朴素,但是让人感到文雅大方,在优美的形态中透露了独特的气质。对于空乘专业学生来说,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强健的体魄很重要,同时优美的仪表、形态和气质也必不可少。例如,行走时保持平衡与协调、站立时身材挺拔、精神抖擞,这些都体现着空乘专业的学生对从事的工作的自豪感和富有朝气的精神面貌,给人们带来成熟、稳重、可信赖的感觉;试想,如果空乘人员挺胸凹肚、耸肩歪脖或者走路姿势懒散,一定给客户带来反感。从形体教学的实践表明,系统性的形体训练具有其他运动项目不可取代的作用,既可增强空乘专业学生的体魄,确保身体的灵活性、稳定性、柔韧性,也可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水平,给乘客一种美的享受。

2 空乘专业形体训练课程内容的设计

2.1 芭蕾形体训练

在芭蕾形体的基础训练中,要求“开、绷、直、立、长”,而“开、绷、直、立、长”也正是展示个人形象形体美的核心点,针对空乘班学生无基本功基础的这一特点,芭蕾形体训练的内容设置难度不大,通过把杆上对头、肩、胸、腰、腿、各身体部分的分解训练;及中间部分小跳、旋转、脚位、手位的组合训练;到舞姿成品舞蹈的训练,由易至难、由浅至深来展开,达到纠正学生的身体毛病、练就高雅气质的目的。

2.2 形体仪态训练

形体仪态训练主要包括站、行、坐、手势、蹲、鞠躬等姿态训练。其一,站立作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与他人交往的根本姿态,只有具备优美、典雅的站姿,才能提高举止的优雅性;其二,坐姿也是人际交往的重要内容之一,优美的坐姿给人舒适、安详、端庄大方的感觉;其三,不同的走路姿势给人们带来不同的感受,在形体训练课中开展形体仪态的训练,一方面可以帮助学生保持良好的身体姿态,另一方面可优化学生的审美意识,增强人际交往过程的自信心,为形成最佳仪态奠定基础。

2.3 瑜伽体式训练

开设这门课程的原因就在于瑜伽体式经历了数世纪的发展演变,能完整地使身体的每一块肌肉、每一根神经及每一种腺体都得到锻炼。对于没有任何基础的航空乘务班的学员来说非常合适,只要方法得当,练习时配合正确的呼吸方法,坚持练习,就能达到调节身体柔韧性的效果。同时,一个稳定而愉悦的体式可以带来精神的安宁,防止浮躁。

2.4 古典舞身韵“元素”与“短句”的训练

“元素”是指中国古典舞身韵教材中最基本、最单纯的动律,主要有提、沉、冲、靠、含、腆、移、旁提,元素训练是身韵训练最基础部分,从元素训练入手逐渐达到动作的深化练习,重点训练学生腰部的运动幅度和灵活性,使学生掌握中国古典舞“起于腰”的动作规律,同时辅之以手、头、脚的基本位置和眼神的配合,正确掌握各动作元素的不同方位,这部分训练为准确规范地完成动作提供了有迹可循,有轨可行的基础,从而逐步引导学生体现中国古典舞“拧、倾、圆、曲”的动作特点和审美风格。

“短句”训练是在一定音乐长度的配合下,将若干动作经过科学的选择与衔接而组织起来的一种短小精炼的组合训练形成,它是动作“元素”向动作“组合”过渡的桥梁,在整体训练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这部分训练旨在使学生重点掌握动作与动作之间的内在联系和连接方法,在“满、赶、闪、抻”的节奏变化中,增强肢体的协调性,适应性和表现性,同时加强肢体的流动意识及提高肢体表现的动作旋律性,这部分训练要在包括节奏、性格、动作轨迹(即平圆、立圆、8等各种类型的短句强化训练里,把“形、神、颈、律”贯穿于动作的始终,为下阶段舞蹈训练打下坚实的基础,储备多方面的能力。

2.5 拉丁舞训练

拉丁舞包括伦巴、恰恰、牛仔、桑巴和斗牛舞,具有自娱性和表演观赏性的竞技舞蹈,是融音乐、舞蹈、服装、风度、体态美于一体,既有一般体育项目的健身和竞技价值,又有其无法比拟的独特艺术魅力和社会观赏功能。拉丁舞的学习直接作用于学生的感情世界,并引起共鸣,使其产生联想和想象,从而自觉地接受道德情操、精神品质、意识观念乃至心灵深处的陶冶,直接而生动地影响学生深层次的心理状态及价值观。

3 形体训练课程开设对空乘专业学生的积极作用

3.1 增强学生的体质

形体训练具有低强度,持续时间长的特点,长时间练习,有助于向脑部供氧功能,提高大脑的思维能力。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及运动的时间不同,应强化训练基本动作,落实各种强度的成套动作,确保身体的韧带、关节、肌群、内脏器官等处于合理的运动负荷下,对优化心血管功能、改善体重、减少脂肪,增强身体协调性、柔韧性等产生效果;通过徒手动作、成套动作或者规范性的舞蹈动作,可以锻炼大脑,支配身体各部位的同步运动,体验肌肉运动时的独特感受,同时也可促进学生的体能协调性。通过瑜伽中腰腹肌、背肌、腿部、手臂的训练来积累力量,提高动作力度和速度;通过练习跑跳操,增强耐力素质,达到增强学生体质,提高身体机能的目的。

3.2 塑造优美的姿态

人的美丽直观的表现首先在于形体美。形体训练动作形式多,锻炼部位广泛。通过各种臂的摆动、绕环、波浪组合、姿态组合、腰腿的柔韧性组合、舞蹈组合、体育舞蹈练习形成正确的身体姿态。在大学阶段,学生的生理和心理基本完善,由于各种变化的客观存在,他们对自身美感的追求越来越强烈。通过系统性、有效性的形体训练,可挖掘正在发育机体的遗传优势,通过后天训练来弥补先天体形缺陷,改善身体的不良形态,确保人体的健美、匀称,运用正确的站姿、坐姿和行姿,塑造出美的形体、好的形象。

3.3 培养优雅的气质

气质与人们的思想、文化修养等密切相关,既体现了外在美,也是内在美的自然流露,强调内在美与外在美的统一;通过形体训练,塑造了健美的体形,也提高了学生的高雅气质。例如,适当的举止、潇洒的动作、幽默的谈吐、尊重他人、自尊自爱等,这些都是社会规范所提倡的,也是个性特点的充分表达。

3.4 锻炼坚强的意志

意志来自人们自觉确定的目标,为实际行动提供支配动力;是一个通过克服各种各样的困难,达到最终目标的心理过程。通过形体训练,尤其对于个别学生从来没有接触过形体训练,在训练的初期遇到各种阻碍和不便,如柔韧性差、协调性差、动作不到位等,通过形体训练,可以引导学生克服困难,咬紧牙关,坚持下去。长期反复的锻炼,就会产生一个量变到质变的飞跃,磨练培育学生的顽强意志。

对于空乘专业的学生来说,形体训练越来越被大家喜欢、接受,它具备健体、健心、健美的作用。高校应不断探索发展形体训练运动,增设形体训练专业课程,做到科学性、实效性和趣味性的统一,使学生体魄更加健康、形态更加优美,促进身心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 谢鲤芯.实施形体教育的基本价值初探[J].重庆三峡学院学报,2008.24 (112):139-141.

[2] 姚琳.舞蹈形体课的训练价值[J].西昌学院学报,2007.21(2):98-99.

作者:唐小闲

第三篇:空乘专业的多元化培养理念分析与改革探究

[摘 要] “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已成为空乘专业培养模式的重要途径,经过多年的教学培养实践,我国空乘专业培养取得巨大进步,但是分析已有培养理念,也能从中发现诸多问题。如“1+X”、学徒制、工匠精神等理念,都是用于解决院校、企业和学生在空乘培养中存在的典型问题,但在实施过程中都存在目标设定滞留表面,难以精准地满足学生和企业的需求。分析现有空乘专业多元化培养理念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探讨空乘专业以“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为指导下的创新培养改革建议。

[关 键 词] 空乘专业;空乘教育;创新培养;校企合作

“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是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途径,如今我国已将其提升到国家战略层面。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要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教育部出台的《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也明确提出:“坚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推动高等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同步发展”的发展途径。目前全国民航从业人员接近200万人,这个数字也足以说明我国民航职业正在迅速发展,另据统计,航空公司每年增加客机30余架,一般一架150座左右的客机,从空乘人员到地面配套管理、服务人员至少需要150人,300座以上的超大型飞机需要的员工更多,“空姐”就需72名,加上飞行员、空勤、地面服务、航空机务各类配套岗位120余人,整架飞机需200余人的班子。未来20年,超半数的新增旅客将来自亚太地区。2029年前后,中国将成为全球最大的航空市场。

从上述情况来看,当前我国人才培养的规模和速度远远跟不上民航业的发展,航空公司对人才种类和数量的要求也发生了变化,相比于空乘服务人员,地勤、管理、通信等人才占比在逐年增大,专业人员和复合型人才都存在巨大缺口,突破民航领域的困境需要借助民航服务行业的发展,需要空中乘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一、空乘人才现有的培养理念及现状

经过20多年的发展,航空交通的发展依旧强劲,客运和货运量不断增加,空乘行业也随之不断扩张,空乘专业的招生依旧如火如荼。同时,航空运输也面临更加激烈的竞争。随着交通建设逐渐完善,我国高速公路网、铁路轨道网已经较为完整,尤其是高铁的发展,严重冲击着航空运输的市场,这就导致航空公司对空乘人员的要求越来越高,空乘服务已经逐渐成为航空业的核心优势。为符合航空业发展速度,院校在空乘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上需持续创新,提高学生的行业竞争力,尽快适应当前激烈竞争的岗位要求。空乘专业服务面广,毕业生就业前景较好,但要在空乘岗位就业将面临较大难度。

当前,院校在如何促进空乘专业发展方面,也面臨着诸多阻力。开设空乘专业的院校越来越多,院校之间竞争大,而空乘专业培训机构也逐渐站稳脚跟,慢慢冲击空乘行业市场。院校亟待创新空乘专业培养模式,提高自身核心优势。院校在制定空乘专业培养计划时,应该摒弃传统思维,在思想意识上认识到,当前招生及就业困难、社会期待值高、企业需求在改变等难题。由于当前网络发展迅速,使得很多特殊行业已不再神秘,社会关注度极高,如何面对社会对空乘行业期待,挑战也在逐渐增大。

院校的培养理念存在过犹不及、期待过高、流于形式等矛盾[1]。院校的培养理念及目标等是教育的第一颗扣子,决定了一批学生未来的生活和发展方向,理念脱离实际,会使得后续具体落实时整个培养系统模糊化;比如,很多院校教学计划中的培养理念大多是培养思想政治坚定,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一定科学文化水平,良好的人文素养、职业道德和创新意识,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较强的就业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2];掌握空中乘务专业知识和技术技能,能够从事航空公司民航乘务员、地面服务人员工作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3]。这其中的创新意识、工匠精神、科学文化、人文素养就是借鉴了很多学术界提出的理念[4],空乘专业学生毕业后,同航空公司的岗位需求存在差距,经常会出现学生刚到岗位时,无法担任岗位任务,航空公司需要对学生进行二次培训。

二、院校培养理念与现实的矛盾

(一)招生数量和质量下降趋势明显

手不离网络的时代,各行业情况通过推文、视频的方式展现在群众眼中,尤其是空乘服务业注重形象气质,更容易在社会上广泛传播,导致社会关注度较高,大量学生、家长从中获取信息,评估空乘专业的未来方向、潜力和舒适度等。随着航空业发展,竞争的激烈,对空乘人员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社会对服务期待值在对比中水涨船高。面对工作环境,很多学生、家长在选择职业时更加慎重考虑空乘专业。院校在打造空乘专业时,也没有做好相关的宣传工作,致使空乘专业的社会认可度并未达到预期,目前也没有院校实现空乘专业的品牌效应,整个行业没有形成核心竞争力,对于空乘专业建设极为不利。

在各行业逐渐透明化下,空乘专业的招生数量和质量呈逐年下降趋势,院校要坚持运转就需要扩大招生,这就导致招生数量和招生质量矛盾严重,院校不得不降低招生要求,愈发使得招生质量得不到保障。院校制定培养理念又会受到现实招生的掣肘,相比于培养理念,维持空乘专业的持续运转才是第一步,制定培养理念时就会显得力不从心,照搬学术界理念,实际执行时仅仅是表面化。面对生源质量的下降,院校在制定培养理念时需要考虑学生就业的不确定性,课程、理念上要兼顾多方向发展。这样的培养理念,使学生对自己的职业方向也会产生模糊感。

(二)教学内容跟不上社会发展

空乘专业发展迅速,空乘人才质量需求也在急剧增大,但院校培养空乘专业人才有固定周期,使得院校以往的培养模式与课程建设不能实现短期改革,无法跟上社会需求的发展。院校制定空乘专业教学安排时,会习惯性地沿用以往的课程和教学安排,不会做过多研究。教学内容上偏向于文科类,并且在受到“1+X”培养理念影响,课程会刻意增加语言类的占比,然后实际在进行语言教学时并未达到预期效果。对比理论和实训课程,基础课占用大量学时,导致专业课程学时占比少。当然,各方都能意识到实训课程对于空乘专业的重要意义,可是在现有教学安排、资源条件和师资力量的限制下,院校心有余而力不足,无法完成实训课程占比的超越。因此,院校需要尽快创新与改革培养理念,使教学内容尽可能跟上社会发展、符合岗位责任,让课程更加系统,让空乘专业学生学有所用,提高核心竞争力,为将来的就业增加更多筹码。

(三)实践教学错位严重

实践教学是空乘专业学生提升服务能力和综合素养最直接、有效的方式,它能让学生深刻体验到自身不足和所学知识的关键点,实现实践与理论相结合。但实际安排实训课程时,设备数量与需求错位、理论知识与实训内容错位、实训时间与学生成长错位、实训教学与认知初衷错位,诸多因素使得实训课程达不到预期效果,空乘专业的学生更多是走向工作岗位后才慢慢形成实训要求的技能核心优势。这就要求院校对实训课程进行创新改革,继续坚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院校首先要改变课程安排,对于非专业的理论课,可以缩减课时,增加实训课程的内容,让实训贯穿于学生的整个学术生涯。院校可以通过“校企合作”平台,加大实训基地建设,尽可能让学生能参与实训教学。此外,企业在帮助开展实训教学时,也要针对实训老师进行认知培训,强调学员知识技能的核心点,避免实训内容不切合实际。

实训老师的综合素养是整个实训教学质量的关键点,决定了空乘专业的教学质量。以往,很难招到符合空乘岗位技能要求的师资力量,常常是从相关专业招收老师,这样就人为地将空乘专业课程割裂,各门课程缺乏联系性。这样的师资表面上完成了学生综合素养、工匠精神的课程安排,实际上学生学完后仍然是一塌糊涂,无法将所学知识运用到空乘岗位上,教学质量也因此大打折扣。现在,院校和企业都提出建设高水平师资力量,就应该发挥校企双方的优势,打造“双师型”教师团队。

三、空乘专业多元化培养理念改进

(一)创新实训培养理念,改进“1+X”模式

“1+X”是由教育部推出的重要职业教育制度,其鼓励学生在完成院校毕业课程外,积极参加社会上实用的职业技能证书培训[5]。同时,“1+X”要实现既定的目标,关键就在于X代表的职业技能证书的培训效果,这些职业技能培训趋向于拿到证书即可,培训过程针对性强、程序化明显,导致很多学生拿到证书后,就忘了自己所学过的职业技能知识。

针对“1+X”培养理念中的职业技能培訓难题,需要校企共同努力,创新培养理念,共同制定培训内容,破解职业技能证书培训的流程化形式,将职业技能培训转化为航空公司岗位需求内容,让职业技能培训证书成为学生实训课程中的一部分。可以借鉴《教育部关于职业院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订与实施工作的指导意见》中的意见,鼓励企业参与空乘专业课程制定,充分发挥企业的优势,打通校企沟通渠道,让实训课程贯穿于学生的整个学术生涯中;院校制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过程中,企业理应全程参与。院校培养内容和企业岗位要求实现无缝衔接,从而提高就业竞争力。

(二)融合校企资源打造教学内容

空乘专业院校主要合作企业是航空公司,同时也会兼顾酒店、旅游等企业,院校在汲取企业意见时,应尽可能挖掘企业的优秀建议和做法。院校可以根据以往课程安排,将航空服务内容分类,邀请相关服务岗位上的有经验职工,作为课程顾问,召开校企研讨会。

企业在共同探讨课程时,应积极发挥企业的软硬件优势,企业内部有大量规范标准、培训课程等资料,可由专人整理成册,对比院校课程内容,求同存异,发挥两者优势。企业培训基地、网络模块培训等,可以开放给院校教师观摩,以供教师借鉴。在校企双方共同努力下,将理论课程与实践情景完全结合,增加学生的实训时间,制定符合校企双方培养目标的创新课程。

(三)创新课程管理模式

如何使校企双方共同制定的课程和创新探索的培养理念能够顺利实施,关键就在于课程安排管理。创新的培养理念,需要充分发挥校企双方资源,但是校企两者的经营理念相差巨大,如何调配企业职工时间、企业设备使用时间、学生和教师实训时间,是实现创新课程的关键,这里可以借鉴大数据分析和互联网共享模式,开发课程管理平台,将自主权限赋予企业和院校职工,各功能模块化,深刻分析校企课程数据,创新课程管理模式,使课程内容能兼顾院校和企业的时间安排。

(四)校企的教师与职工双向输出

名师出高徒,只有拥有好的师资力量,才能培养出符合航空业发展的空乘专业学生,当前,提出的学徒制和“双师”教学等模式,都是实现校企共建师资力量的典范模式,通过校企双方职工互通、双向输出模式,可以更好地利用校企资源,校企职工实现定期、全职式轮岗,使得院校教师在掌握系统教学理论后,能有效地参与实践工作中。同时,企业职工拥有丰富的工作经验,通过定期全职在院校教学,既可以缓解空乘工作压力,也可以有效地学习教学理论,更好地教育空乘专业学习,使得实训课程能更快速地帮助学生提升工作技能,满足岗位需求。

校企职工双方也可以相互探讨课程内容,相互借鉴经验的同时,在实际探讨中更容易创新课程内容。在校企职工双向输出下,结合各自行业的优势,以期待实践中能迸发出创新式的教学管理模式,通过这种双向输出式的教学管理模式,让学生体会到学校课程和实践工作的差距,快速提升自己将理论与实践结合的能力,提高自身对理论知识的掌握深度,能运用理论知识指导实践工作,具有良好的分析问题、归纳概括、总结经验、解决问题的能力,让贯穿于学生全部学术生涯的实训课程能够留下深刻的印象,学生在这其中积累到丰富的工作经验,建立良好的服务、沟通、心理分析的知识体系,具备服务行业职场人的基本心理素质,为将来晋升管理、地勤、通信或者酒店、旅游等服务行业打下扎实的基础,在根本上完善学生个人的综合素养,使之成为空乘专业的优秀人才。

(五)创新教学评估监督机制,促进工匠精神发展

工匠精神作为一面旗帜,指引工业、农业、服务业等各行业前进发展。创新空乘专业的教学评估监督机制,不是对学生或教师的约束,更多是为了反馈实际教学情况。为进一步的修正课程、深化创新途径提供数据支撑。在评估监督机制下,也更能促进教学、学生和企业职工规范教学,完成各自分工与合作,促进工匠精神的发展。院校的监督机制首先需要规范教师执行培养计划的力度,在学徒制、“双师型”团队建设下,需要探讨院校的共同监督模式,以便共同制定课程、共同完成实训计划。此外,如何保证学生能达到实训课程的预期目标,也是创新监督机制的重要部分,考虑采用网络模块化记录和校企共同监督办法,制定以教学效果、考核成绩为关键的评价模式。

四、结语

“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空乘专业培养模式的创新发展有效路径,是应对当前航空业、院校面临教学瓶颈的有效办法,如何使得培养理念能同时满足院校、企业和学生的预期目标,是一项挑战,而且将长期面临,本文做出的研究还在初级阶段,还面临诸多难题需要空乘从业者坚持不懈地探索和研究。

参考文献:

[1]李广春.我国高校空乘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探讨[J].中国民航飞行学院学报,2013,24(3):34-37.

[2]赵燕慧.高职空乘人才培养中地理/旅游课程作用及其与空乘教学关系析[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17.

[3]方从法,刘刚.高职空乘专业课程体系与教学模式探析[J].学理论,2012(12):222-223.

[4]许晋仙.高职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1.

[5]韩金婷,张旭春,吕思超.高职院校空乘专业 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J].智库时代,2019,181(13):91,96.

◎编辑 王亚青

作者:谢晓聪

上一篇:经济刑法论文范文下一篇:网络管理论文范文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