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正弦教学设计

2022-08-23

第一篇:人教版正弦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高二数学《正弦定理》教案

高中数学辅导网 http:///

第二章 解三角形

课标要求:本章的中心内容是如何解三角形,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是解三角形的工具,最后落实在解三角形的应用上。通过本章学习,学生应当达到以下学习目标:

(1)通过对任意三角形边长和角度关系的探索,掌握正弦定理、余弦定理,并能解决一些简单的三角形度量问题。

(2)能够熟练运用正弦定理、余弦定理等知识和方法解决一些与测量和几何计算有关的生活实际问题。

编写意图与特色

1.数学思想方法的重要性

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是中学数学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利于学生加深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本章重视与内容密切相关的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并且在提出问题、思考解决问题的策略等方面对学生进行具体示范、引导。本章的两个主要数学结论是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它们都是关于三角形的边角关系的结论。在初中,学生已经学习了相关边角关系的定性的知识,就是“在任意三角形中有大边对大角,小边对小角”,“如果已知两个三角形的两条对应边及其所夹的角相等,那么这两个三角形全”等。

教科书在引入正弦定理内容时,让学生从已有的几何知识出发,提出探究性问题:“在任意三角形中有大边对大角,小边对小角的边角关系.我们是否能得到这个边、角的关系准确量化的表示呢?”,在引入余弦定理内容时,提出探究性问题“如果已知三角形的两条边及其所夹的角,根据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这个三角形是大小、形状完全确定的三角形.我们仍然从量化的角度来研究这个问题,也就是研究如何从已知的两边和它们的夹角计算出三角形的另一边和两个角的问题。”设置这些问题,都是为了加强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

2.注意加强前后知识的联系

加强与前后各章教学内容的联系,注意复习和应用已学内容,并为后续章节教学内容做好准备,能使整套教科书成为一个有机整体,提高教学效益,并有利于学生对于数学知识的学习和巩固。

本章内容处理三角形中的边角关系,与初中学习的三角形的边与角的基本关系,已知三角形的边和角相等判定三角形全等的知识有着密切联系。教科书在引入正弦定理内容时,让学生从已有的几何知识出发,提出探究性问题“在任意三角形中有大边对大角,小边对小角的边角关系.我们是否能得到这个边、角的关系准确量化的表示呢?”,在引入余弦定理内容时,提出探究性问题“如果已知三角形的两条边及其所夹的角,根据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这个三角形是大小、形状完全确定的三角形.我们仍然从量化的角度来研究这个问题,也就是研究如何从已知的两边和它们的夹角计算出三角形的另一边和两个角的问题。”这样,从联系的观点,从新的角度看过去的问题,使学生对于过去的知识有了新的认识,同时使新知识建立在已有知识的坚实基础上,形成良好的知识结构。

《课程标准》和教科书把“解三角形”这部分内容安排在数学五的第一部分内容,位置相对靠后,在此内容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三角函数、平面向量、直线和圆的方程等与本章知识联系密切的内容,这使这部分内容的处理有了比较多的工具,某些内容可以处理得更加简洁。比如对于余弦定理的证明,常用的方法是借助于三角的方法,需要对于三角形进行讨论,方法不够简洁,教科书则用了向量京翰教育1对1家教 http:///

的方法,发挥了向量方法在解决问题中的威力。

在证明了余弦定理及其推论以后,教科书从余弦定理与勾股定理的比较中,提出了一个思考问题“勾股定理指出了直角三角形中三边平方之间的关系,余弦定理则指出了一般三角形中三边平方之间的关系,如何看这两个定理之间的关系?”,并进而指出,“从余弦定理以及余弦函数的性质可知,如果一个三角形两边的平方和等于第三边的平方,那么第三边所对的角是直角;如果小于第三边的平方,那么第三边所对的角是钝角;如果大于第三边的平方,那么第三边所对的角是锐角.从上可知,余弦定理是勾股定理的推广.”

3.重视加强意识和数学实践能力

学数学的最终目的是应用数学,而如今比较突出的两个问题是,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不强,创造能力较弱。学生往往不能把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不能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实际问题中去,对所学数学知识的实际背景了解不多,虽然学生机械地模仿一些常见数学问题解法的能力较强,但当面临一种新的问题时却办法不多,对于诸如观察、分析、归纳、类比、抽象、概括、猜想等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科学思维方法了解不够。针对这些实际情况,本章重视从实际问题出发,引入数学课题,最后把数学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

教学内容及课时安排建议

1.1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约3课时)

1.2应用举例(约4课时)1.3实习作业(约1课时)

评价建议

1.要在本章的教学中,应该根据教学实际,启发学生不断提出问题,研究问题。在对于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的证明的探究过程中,应该因势利导,根据具体教学过程中学生思考问题的方向来启发学生得到自己对于定理的证明。如对于正弦定理,可以启发得到有应用向量方法的证明,对于余弦定理则可以启发得到三角方法和解析的方法。在应用两个定理解决有关的解三角形和测量问题的过程中,一个问题也常常有多种不同的解决方案,应该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解决办法,并对于不同的方法进行必要的分析和比较。对于一些常见的测量问题甚至可以鼓励学生设计应用的程序,得到在实际中可以直接应用的算法。

2.适当安排一些实习作业,目的是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的知识,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动手操作的能力以及用数学语言表达实习过程和实习结果能力,增强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和数学实践能力。教师要注意对于学生实习作业的指导,包括对于实际测量问题的选择,及时纠正实际操作中的错误,解决测量中出现的一些问题。

1.1正弦定理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通过对任意三角形边长和角度关系的探索,掌握正弦定理的内容及其证明方法;会运用正弦定理与三角形内角和定理解斜三角形的两类基本问题。

2. 过程与方法:让学生从已有的几何知识出发,共同探究在任意三角形中,边与其对角的关系,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推导,比较,由特殊到一般归纳出正弦定理,并进行定理基本应用的实践操作。

3.情态与价值:培养学生在方程思想指导下处理解三角形问题的运算能力;培养学生合情推理探索数学规律的数学思思想能力,通过三角形函数、正弦定理、向

量的数量积等知识间的联系来体现事物之间的普遍联系与辩证统一。

教学重点:正弦定理的探索和证明及其基本应用。

教学难点:已知两边和其中一边的对角解三角形时判断解的个数。

abc学法:引导学生首先从直角三角形中揭示边角关系:,接着就sinAsinBsinC

一般斜三角形进行探索,发现也有这一关系;分别利用传统证法和向量证法对正弦定理进行推导,让学生发现向量知识的简捷,新颖。

教学设想

[创设情景]

如图1.1-1,固定ABC的边CB及B,使边AC绕着顶点C转动。A 思考:C的大小与它的对边AB

的长度之间有怎样的数量关系?

显然,边AB的长度随着其对角C的大小的增大而增大。能否

用一个等式把这种关系精确地表示出来?[探索研究]图1.1-1)在初中,我们已学过如何解直角三角形,下面就首先来探讨直角三角形中,角与边的等式关系。如图1.1-2,在RtABC中,设BC=a,AC=b,AB=c, 根据锐角

abc三角函数中正弦函数的定义,有sinA,sinB,又sinC1, ccc

A

abc则csinsinsinabc从而在直角三角形ABC中,sinAsinBsinC

(图1.1-2)

思考:那么对于任意的三角形,以上关系式是否仍然成立?

(由学生讨论、分析)

可分为锐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两种情况:

如图1.1-3,当ABC是锐角三角形时,设边AB上的高是CD,根据任意角三

ab角函数的定义,有CD=asinBbsinA,则, sinAsinB

C

cb同理可得,sinCsinB

abc从而sinAsinBsinC

AcB

(图1.1-3)

思考:是否可以用其它方法证明这一等式?由于涉及边长问题,从而可以考虑用向量来研究这个问题。

(证法二):过点A作jAC,

由向量的加法可得ABACCB 

则jABj(ACCB)AB

∴jABjACjCBj

ac jABcos900A0jCBcos900C∴csinAasinC,即bc同理,过点C作jBC,可得从而a

sinAb

sinBc

sinC

类似可推出,当ABC是钝角三角形时,以上关系式仍然成立。(由学生课后自己推导)从上面的研探过程,可得以下定理

正弦定理:在一个三角形中,各边和它所对角的正弦的比相等,即

abc sinAsinBsinC

[理解定理]:(1)正弦定理说明同一三角形中,边与其对角的正弦成正比,且比例系数为同一正数,即存在正数k使aksinA,bksinB,cksinC;

abcabcbac(2)等价于,, sinAsinBsinCsinAsinBsinCsinBsinAsinC

从而知正弦定理的基本作用为: bsinA①已知三角形的任意两角及其一边可以求其他边,如a; sinB

②已知三角形的任意两边与其中一边的对角可以求其他角的正弦值。

一般地,已知三角形的某些边和角,求其他的边和角的过程叫作解三角形。

[例题分析]:

例1.在ABC中,已知A32.00,B81.80,a42.9cm,解三角形。

解:根据三角形内角和定理,C1800(AB)1800(32.0081.80) 66.20; asinB42.9sin81.80

80.1(cm); 根据正弦定理,bsin32.0asinC42.9sin66.20

74.1(cm). 根据正弦定理,csin32.0评述:对于解三角形中的复杂运算可使用计算器。

例2.在ABC中,已知a20cm,b28cm,A400,解三角形(角度精确到10,边长精确到1cm)。 bsinA28sin400解:根据正弦定理,sinB0.8999. 因为00

30(cm). ⑴ 当B64时,C180(AB)180(4064)76,csin40000000

asinC20sin240

13(cm). ⑵ 当B116时,C180(AB)180(40116)24,csin40000000

评述:应注意已知两边和其中一边的对角解三角形时,可能有两解的情形。

[随堂练习]第47页练习

1、2题。

abc sinAsinBsinC

abc分析:可通过设一参数k(k>0)使k, sinAsinBsinC

abcabc证明出 sinAsinBsinsinsinsinabc解:设k(k>o)则有aksinA,bksinB,cksinC sinsinsinabcksinAksinBksinC从而==k sinAsinBsinCsinAsinBsinC

aabc2k又,所以=2 sinA

sinAsinBsinC

abcabc评述: ABC中,等式 kk0恒成立。sinAsinBsinCsinAsinBsinC

[补充练习]已知ABC中,sinA:sinB:sinC1:2:3,求a:b:c(答案:1:2:3)

[课堂小结](由学生归纳总结)

abcabc(1)定理的表示形式:kk0; sinsinsinsinsinsin例3.已知ABC中,A

600,a求

或aksinA,bksinB,cksinC(k0)

(2)正弦定理的应用范围:①已知两角和任一边,求其它两边及一角;

②已知两边和其中一边对角,求另一边的对角。

abc

(五):①课后思考题:在ABC中,k(k>o),这个k与ABCsinAsinBsinC

有什么关系?

作业:第52页[习题2.1]A组第

7、4题。

第二篇:数学: 1.3 正弦定理、余弦定理的应用(1) 教案(苏教版必修5)

您身边的志愿填报指导专家

第 5 课时:§1.3 正弦定理、余弦定理的应用(1)

【三维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能把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并能应用正弦定理、余弦定理及相关的三角公式解决这些问题;

2.体会数学建摸的基本思想,应用解三角形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解题一般步骤:①根据题意作出示意图;②确定所涉及的三角形,搞清已知和未知;③选用合适的定理进行求解;④给出答案。

3.了解常用的测量相关术语(如:仰角、俯角、方位角、视角及坡度、经纬度等有关名词和术语的确切含义);综合运用正弦定理、余弦定理等知识和方法解决与测量学、航海问题等有关的实际问题;

4.能够从阅读理解、信息迁移、数学化方法、创造性思维等方面,多角度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规范学生的演算过程:逻辑严谨,表述准确,算法简练,书写工整,示意图清晰。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复习、小结,使学生牢固掌握两个定理,熟练运用。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并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同时培养学生运用图形、数学符号表达题意和应用转化思想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1)综合运用正弦定理、余弦定理等知识和方法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2)掌握求解实际问题的一般步骤. 难点:根据题意建立数学模型,画出示意图 【学法与教学用具】:

1. 学法:让学生回忆正弦定理、余弦定理以及它们可以解决哪些类型的三角形,让学生尝试绘制知识纲目图。生活中错综复杂的问题本源仍然是我们学过的定理,因此系统掌握前一节内容是学好本节课的基础。解有关三角形的应用题有固定的解题思路,引导学生寻求实际问题的本质和规律,从一般规律到生活的具体运用,这方面需要多琢磨和多体会。 【授课类型】:新授课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思路】:

一、创设情景,揭示课题

总结解斜三角形的要求和常用方法

(1)利用正弦定理和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可以解决以下两类解斜三角形问题: ①已知两角和任一边,求其它两边和一角;

②已知两边和其中一边的对角,求另一边的对角,从而进一步求其它的边和角 (2)应用余弦定理解以下两类三角形问题: ①已知三边求三内角;

②已知两边和它们的夹角,求第三边和其它两个内角

二、研探新知,质疑答辩,排难解惑,发展思维

例1 (教材P18例1)如图1-3-1,为了测量河对岸两点A,B之间的距离,在河岸这边取点C,D,测

第 1 页

版权所有@中国高考志愿填报门户



您身边的志愿填报指导专家

得ADC85,BDC60,ACD47,BCD72,CD100m.设A,B,C,D在同一平面内,试求A,B之间的距离(精确到1m).

解:在ADC中,ADC85,ACD47,则DAC48.又DC100,由正弦定理,得

DCsinADC100sin85AC134.05m. sinDACsin48在BDC中,BDC60,BCD72,

则DBC48.又DC100,由正弦定理,得 DCsinBDC100sin60BC116.54m. sinDBCsin48在ABC中,由余弦定理,得

图AB2AC2BC22ACBCcosACB134.052116.5422134.05116.54cos7247

3233.95,所以 AB57m 答A,B两点之间的距离约为57m. 本例中AB看成ABC或ABD的一边,为此需求出AC,BC或AD,BD,所以可考察ADC和BDC,根据已知条件和正弦定理来求AC,BC,再由余弦定理求AB. 例2 (教材P18例2)如图1-3-2,某渔轮在航行中不幸遇险,发出呼救信号,我海军舰艇在A处获悉后,测出该渔轮在方位角为45,距离为10nmile的C处,并测得渔轮正沿方位角为105的方向,以

9nmile/h的速度向小岛靠拢,我海军舰艇立即以21nmile/h的速度前去营救.求舰艇的航向和靠近渔轮所需的时间(角度精确到0.1,时间精确到1min). 解:设舰艇收到信号后xh在B处靠拢渔轮,则AB21x,BC9x,又AC10,ACB45180105120. 由余弦定理,得ABACBC2ACBCcosACB,

2即21x109x2109xcos120. 222222化简,得36x9x100,解得xh40min(负值舍去).

32图1-3-2

BCsinACB9xsin12033由正弦定理,得sinBAC,所以BAC21.8,方位角为

AB21x1

4第 2 页

版权所有@中国高考志愿填报门户

您身边的志愿填报指导专家

4521.866.8. 答:舰艇应沿着方向角66.8的方向航行,经过40min就可靠近渔轮. 本例是正弦定理、余弦定理在航海问题中的综合应用.因为舰艇从A到B与渔轮从C到B的时间相同,所以根据余弦定理可求出该时间,从而求出AB和BC;再根据正弦定理求出BAC. 例3 如图,要测底部不能到达的烟囱的高AB,从与烟囱底部在同一水平直线上的C,D两处,测得烟囱的仰角分别为3512和4928,CD间的距离是11.12m,已知测角仪高1.52m,求烟囱的高。 

四、巩固深化,反馈矫正

1.在四边形ABCD中,已知ADCD,AD10,AB14,BDA600,BCD1350,求BC的长 2.在四边形ABCD中,ABBC,CD33,ACB300,BCD750,BDC450,求AB的长 3.四边形ABCD中,ABBC,ADDC,且EAF600,BC5,CD2,求AC

4.我炮兵阵地位于A处,两观察所分别设于C、D,已知ACD为边长等于a的正三角形。当目标出现于B,测得CDB450,ACD750(A、B在CD两侧),试求炮击目标的距离AB。

5.把一根长为30CM的木条锯成两段,分别作钝角三角形ABC的两边AB和BC,且ABC120,如何锯断木条,才能使第三边AC最短?

0

五、归纳整理,整体认识

1.解斜三角形应用题的一般步骤:

(1)分析:理解题意,分清已知与未知,画出示意图

(2)建模:根据已知条件与求解目标,把已知量与求解量尽量集中在有关的三角形中,建立一个解斜三角形的数学模型

(3)求解:利用正弦定理或余弦定理有序地解出三角形,求得数学模型的解 (4)检验:检验上述所求的解是否符合实际意义,从而得出实际问题的解

2.测量的主要内容是求角和距离,教学中要注意让学生分清仰角、俯角、张角、视角和方位角及坡度、经纬度等概念,将实际问题转化为解三角形问题. 3.解决有关测量、航海等问题时,首先要搞清题中有关术语的准确含义,再用数学语言(符号语言、图形语言)表示已知条件、未知条件及其关系,最后用正弦定理、余弦定理予以解决.

六、承上启下,留下悬念

七、板书设计(略)

八、课后记:

第 3 页

版权所有@中国高考志愿填报门户

第三篇:人教版(新)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七律.长征》教学设计

《七律长征》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理解诗意,感受毛泽东及其领导的中国工农红军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和英勇豪迈的气概。

学习重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对诗句意思的理解,感受到中国工农红军在毛泽东的领导下战胜艰难险阻的大无畏精神、英勇豪迈的气概和胜利后无比喜悦的心情,领略毛泽东作为诗人的豪情和作为一代伟人的博大胸怀和高昂气质。

教学难点:理解

二、三句诗的意思并体会蕴含的思想感情。

学习准备:

预习单课件相关资料

学习流程:

一.课前准备,检查交流

1.结合课前预习单,交流搜集的长征的资料和读过的关于长征的故事。 (1)学生交流

(2)对于长征,你有哪些了解?

师简介长征(出示地图,了解长征路线):

1934年10月,中央红军为了摆脱国民党的围剿,被迫实行战略大转移,退出根据地,从江西瑞金出发,开始长征。他们一路跋山涉水,其间经过11个省,翻越18座大山,跨越24条大河,走过荒无人烟的草地,于1935年10月到达陕北,整个行程约二万五千里,这就是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

2.解题。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新的课文。(板书《七律·长征》)谁来读读课题?

师:这是一首七言律诗。七律是这首诗的体裁,长征是这首诗的名字。所以在读的时候,中间应略有停顿。谁再来读?

师简介七律. 所谓的七言诗就是七言八句。言,就是字,每行有七个字,一共有八句话。就是七律。七律诗中间四句两两相对应,而且朗读的时候还有和谐的韵律与鲜明的节奏。

3.学生自由朗读这首诗体会律诗特点。

教师小结:这首诗一共有八句话,每两句为一联,分别被称作首联——颔联——颈联——尾联。

4.通过交流,我们简单了解了长征,谁能再读课题?

5.长征,这究竟是一段怎样的征途呢?再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师:读得不错,你们看,这几个字音不容易掌握,谁来读?谁还想读?课件出示:

逶迤磅礴岷山

师:同学们,读诗不仅要读准字音,还要读出诗的节奏,要读得有板有眼。谁能根据老师的提示读出诗的节奏来?

生自己练读。 师指导读。 生齐读。

6.质疑:预习时有什么不理解的词语吗?提出来,我们共同交流解决。

二.品读体验,随文得法

1.这首诗是围绕哪句来写的?这两句诗又让你读成了哪个词? 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的第

一、二句,看看你能读懂些什么? 交流

2.红军把“难”看成是平平常常的事情。读出你的感受。 生读。

3.红军战士把什么困难当成是平平常常的事情?请同学们再读课文,把红军遇到的困难画出来。

交流

4.对,他们就是把这万水千山都只当成是平平常常的事情。然而,果真如此平常吗?

课件出示:逶迤磅礴。(变红)

4.自己先读读这两句,再看看这两个变红的词,你发现了什么? 5.都是写山,那它们有什么不同之处?

逶迤的五岭呀,想象一下,这会是一道道什么样的岭?磅礴的乌蒙山呀,这又是一座什么样的山?

同学们,逶迤的五岭山脉,横跨湖南、江西、广西、广东四省,绵延几千里;气势磅礴的乌蒙山,山势陡峭,让人望而生畏啊。想象一下,红军战士走在这样的岭,这样的山上会遇到什么困难?

其实,红军战士不光要面对这恶劣的自然条件,还要随时应对敌人几十万大军的围追堵截,仅湘江战役一战,红军战士就由原来的八万多人锐减到三万人,可见长征是多么艰难呀。

可是,这样的岭,这样的山,在红军战士的眼中又是怎样呢? 6.多么强烈的对比呀!那应该怎样读呢? 男生读,女生读。

7.此时,在你的心中,这是一队怎样的红军呀?

对,他们就是这样的乐观,无畏。读出你的感受,齐读

8.这就是我们的红军战士,面对山,他们不怕;面对水,他们会怎样呢?对于这一“暖”一“寒”你是怎么理解的?

同学们,你们看“金沙水拍云崖暖”,这描写的是哪场战役?

(课件出示金沙江图片)你们看,这就是金沙江。它是长江的上游,水流湍急。谁能说说巧渡金沙江这场战役?

课件出示:1935年5月,中央红军全部渡过金沙江,从此跳出数十万敌军围追堵截的圈子,取得了战略转移具有决定意义的胜利。史料称之为“巧渡金沙江”。 万里长征红军战士经历了无数恶战。这一战却如此轻巧地取得了胜利。如果你身处其中,你的心情怎样?

这就是暖呀。来,让我们读出来吧。 可是,这样令人欣喜的战斗太少了。

(课件出示泸定桥图片)你们看,这就是泸定桥,它仅有十三根铁链组成,桥面9根,两侧桥栏各两根,桥下就是湍急的河水,两岸是悬崖峭壁。站在这样的桥上,你有什么感受?

不仅如此,在泸定桥之战时,就连桥上的木板都被敌人撤掉了。 (课件播放录像)敌人的疯狂扫射压得战士们抬不起头来,只能用双手双脚向前挪动。十米、二十米,一个战士中弹了,但他咬紧牙关,继续前行。五十米、六十米,一个战士跌落河中,其他的战士毫无畏惧,仍旧向前挪进。九十米、一百米,敌人在桥头点起了熊熊烈火,战士们毅然冲过火海,夺去了战斗的胜利。这是一场怎样的战斗?

战斗惨烈,战友牺牲,大渡河上的铁索桥寒光闪闪,寒气逼人哪!我们一起读。

生齐读“大渡桥横铁索寒”。

9.从这一“暖”一“寒”中,你看出这是一群怎样的红军战士? 10.就是这样的红军战士,之后又爬过了岷山。岷山你了解吗?

补充资料:岷山,自中国甘肃省南部延伸至四川省西北部的一褶皱山脉,大致呈南北走向,全长约五百公里,主峰雪宝顶位于四川省松潘县境内,海拔五千五百八十八米。

11.就是这样一座连鸟都飞不过去的大雪山,红军战士却说──“更喜岷山千里雪”,喜什么呀?

多么乐观的精神呀!所以才──“三军过后尽开颜”。 “开颜”是什么意思?大家做个动作表演一下。 生做动作。

你笑了,我笑了,他笑了,我们都笑了这就叫“尽开颜”。 12.此时,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景象?把你的感受读出来。 生有感情地朗读。

13.能背过的同学,我们一起背一背。

14.同学们,这首诗采用了怎样的写作手法?(对比),通过强烈的对比,你体会到了什么?

同学们,五岭、乌蒙、金沙、大渡,还有那皑皑的岷山,一幅长征的画卷缓缓地在我们眼前展开。长征不仅是一段征途,更是一曲精神的赞歌。毛泽东在长征途中还创作了许多壮丽的诗篇,课后同学们可以搜集毛泽东的其他诗词进行欣赏。

三.类比阅读,领悟异同 学习《四渡赤水出奇兵》

1.用简洁的话复述四渡赤水的经过。 2.体会毛泽东用兵如神。 ▲学习《翻雪山过草地》 1.说说红军翻雪山过草地时经历了哪些困难。

2.体会毛泽东的敢想敢做。 四.实践体会,学以致用

1.课外搜集整理毛泽东其他诗词佳作,加深对毛泽东的认识,办一期专题手抄报。

2.课外阅读关于毛泽东的有关故事,为故事会做准备。

板书设计:

七律.长征 只等闲

千山{五岭——逶迤 乌蒙——磅礴 岷山——千里雪 万水{金沙江——暖 大渡河——寒 尽开颜

第四篇:人教版(新)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最后一分钟》教学设计

《最后一分钟》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5个生字,掌握多音字“悄”。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诗歌内容。

3、结合历史背景,理解含义深刻的诗句。 教学重、难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诗歌内容。

2、结合历史背景,理解含义深刻的诗句。 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1)查找有关香港的资料。(2)制作多媒体课件。

2、学生准备:(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做到读通、读顺、读出感情。(2)小组内分工,查找有关香港的资料。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解题激趣。

1、展示香港美景的图片,播放歌曲《东方之珠》。

2、情景导学:小河弯弯向南流,流到香江去看一看,那里有颗“东方之珠”——香港。根据你课前查找的有关香港的资料,你能用一句话简单介绍香港吗?

(学生交流)

3、这颗美丽的“东方之珠”却被英国殖民者霸占了,直到1997年7月1日香港才回到祖国的怀抱。今天,让我们回到1997年6月30日夜晚那个令人心潮澎湃的“最后一分钟”。

(板书课文题目:最后一分钟)

4、解题:通过预习,同学们知道这“最后一分钟”具体指哪一分钟?这一分钟有着什么特殊含义?

过渡:我们永远也不能忘记这历史性的“最后一分钟”,让我们深情地读——最后一分钟。

1 / 5

二、初读诗歌,感知内容。

1、教师出示自学提示:

(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自己认为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读后,同桌间互相检查。

(2)提出不理解的词语小组交流,多种方法理解。(方法提示:找近义词法、反义词否定法、词语拆分组合法等。)

(3)默读诗歌,想想诗歌是按什么顺序进行描写的。

2、学生根据阅读要求进行合作学习。

3、检测字词学习情况。

读音:“悄、奔、露”是多音字,注意在本课的读音。“髓”是平舌音,读suǐ,不读suí;“刹”与“铸”是翘舌音;“颤抖”的“颤”读chàn,不读zhàn。

字形:交流记忆方法,提示易错。

读词语:倾听、归程、叩问、旗帜、脊梁、刹那、颤抖、硝烟、骨髓、铸进、悄然落地。

理解“叩问、脊梁、骨髓、铸进、悄然落地”等词语的意思。

4、指名分节朗读,并进行评价。教师相机点拨诗歌的叙述顺序。 (师总结顺序:时间顺序)

5、导读:让我们再次朗读这四个小节。思考:文中的四个小节分别讲了什么内容?

(板书:迎香港回归看国旗升起今扬眉吐气揭开新篇章)

6、导学:课文题目是“最后一分钟”,请你快速浏览全文,看看文中几次提到“最后一分钟”?(四次)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分别用一个词语来概括。

三、走进历史,激荡情怀。

1、导学:这是一首充满激情的诗。诗人李小雨为何如此激动,所有中国人民为何如此期盼?让我们先走进香港的历史,了解香港的历史吧!

2、学生交流课前搜集的有关香港的资料。教师相机点拨搜集与汇报资料的注意点。

3、教师出示经提炼后的必要资料:

香港包括香港岛、九龙和新界,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

2 / 5

1840年英国发动鸦片战争,打开了中国的国门。

1842年英国强迫清政府签订《南京条约》,永久割让香港岛。 1856年英法联军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

1860年英国迫使清政府缔结《北京条约》,割让九龙司地方一区。

1898年英国又乘列强在中国划分势力范围之机,逼迫清政府签订《展拓香港界址专条》,强行租借“新界”,租期99年,1997年6月30日期满。

4、过渡:香港的割让给中华民族打上了痛苦屈辱的烙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通过不断努力,经历了百年沧桑的香港终于在1997年7月1日这一天回到了祖国的怀抱,让我们与诗人李小雨一起回顾这段历史吧!

四、诵读诗句,激情感悟。

(一)学习第1小节。

1、导学:还剩最后一分钟,香港这个历经沧桑的孩子就要回到祖国的怀抱了。此时,人们的心情是怎样的?就让我们走进第1小节。

点拨读书方法:读书要留有痕迹,一边读一边想,动笔画一画,可以抓住一些词语来体会当时人们的心情。

2、引导学生交流读书感受。 根据学生的汇报相机点拨,出示: ——从“心跳”中体会到了什么?

——“叩问”是什么意思?请展开想象,想象人们会怎样询问。

——“让我拉住你的手”“听你越走越近的脚步”,作者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 ——从“越走越近、最后一分钟”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板书:满怀激情)

3、朗读训练。

教师导读:一百年的企盼,一个世纪的等待,终于走到了“最后一分钟”,怎能不急切?(分组读)

教师激情引读:午夜。香港,让我拉住你的手„„ (全班读)

(二)学习第

2、3小节。

3 / 5

1、导学:作者把看不见,也摸不着的这一分钟,用生动的诗句描绘成真实的场景,当鲜艳的五星红旗在香港特区冉冉升起的时候,作者眼前浮现了怎样的画面呢?请同学们反复朗读第2小节,并说说你仿佛看到了什么?仿佛听到了什么?

2、根据学生回答,教师相机点拨: ——“旗杆”象征着什么?

——从“挺直的中国人的脊梁”你感受到了什么?

——“泪水中一遍又一遍轻轻呼喊着”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3、教师引问:眼望国旗,作者也和我们一样心潮澎湃、浮想联翩、情感复杂,第3小节中哪两个词把这种复杂的情感表达出来了?

4、追问:眼望国旗,作者回想起哪些痛苦的历史?今天又因什么而欢乐?请自由朗读第3小节。

5、学生交流汇报。

(1)作者回想起痛苦的历史,你是从哪些词句中看出来的?

点拨: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相关句子,引导学生结合相关资料,说出自己的理解,表达作为一个中国人的真实情感。

A.一纸发黄的旧条约。 B.虎门上空的最后一缕硝烟。 C.被撕碎的历史教科书。 D.深入骨髓的伤痕。

(2)从“沸腾”这个词中你看到的仅仅是欢乐吗?

6、激情朗读。

师导读:回忆往昔固然痛苦,再看今朝怎不欢乐?请同学们用朗读来展现对诗歌的理解。

7、读写训练。(教师播放交接仪式的录像)

(1)师画外音:当米字旗最后一次在香港的土地上降落,当五星红旗和特别行政区区旗缓缓升起,飘扬在香港的上空时,你想到了什么?你最想说什么?

(出示练习:当米字旗最后一次在香港的土地上降落,当五星红旗和特别行政区区旗缓缓升起,飘扬在香港的上空时,我想到了__________,我想说__________。)

4 / 5

(2)学生自由表达,抒发情感。 (3)学生自由写话,教师组织交流。

(三)学习第4小节。

1、出示:今天的香港。

香港回归是“一国两制”伟大构想和“港人治港”方针的成功实践,在回归后的十几年里,香港特区政府和人民在中央人民政府及全国人民的全面支持下,克服了亚洲金融危机等困难,保持了香港的高度繁荣与快速发展,继续发挥着国际金融、贸易、航运中心等作用。

2、面对崭新的香港,你想说些什么?把你的祝福凝练成一个词语、一句话。(学生自由表达,教师板书:深情祝福。)

3、导读:让我们捧起书本,把我们对香港的美好祝福读出来。(学生自由读第4小节)

4、学生交流感悟。

5、激情导读:紫荆花不仅是香港的市花,在古代,它还寓意着兄弟间的团结与互助,而且香港的区旗紫荆花旗,寓意香港是祖国不可分离的一部分。当第一面紫荆花旗飘扬在香港的上空时,这个阔别母亲怀抱近一个世纪的孩子回来了。让我们永远记住这永载史册的日子——1997年7月1日。再读第4小节。

五、总结全诗,学习写法。

1、总结:“最后一分钟”既是午夜,又是清晨。然而,这仅仅是一个时间名词吗?它是屈辱的结束,是崭新的开始。文章连续四次出现“最后一分钟”,它既是文章的线索,又是情感的主线。请同学们记住这种写法,并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之中。

2、延伸:美国《财富》杂志曾断言,香港回归后,将是死路一条。然而鲜活的事实让那些恶意的预言落空,香港人民用智慧和勤劳创造着一个又一个奇迹。请同学们课后查找并阅读香港回归后,这十几年中发生的故事,写写自己的感想,可以是一首小诗,也可以是一篇读后感,表达你对香港人民的热爱之情,对伟大祖国的赞美之情。

5 / 5

第五篇:人教版《荷花》教学设计

《荷花》教学设计

山东省高密市姚哥庄小学

张玉霞

一、欣赏视频 导入新课

【用电子白板的电子笔播放音乐《荷花颂》为学生创设情境,还可以使学生欣赏到赞美荷花的语句,为学习课文奠定基础。在任意处点击关闭音乐。】

1、师:这首歌歌唱的是什么?(荷花)从古至今,赞美荷花的诗篇、歌曲数不胜数。人们之所以喜爱荷花是因为荷花有“出淤泥而不染,濯清莲而不妖”的品质。今天,我们一起学习《荷花》这篇文章。

2、板书课题 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 1)《荷花》作者是谁?

2)词语解释连线:(让学生到台前用电子白板批注功能连线) 3)课文主要写了什么?(相机板书:看荷花 想荷花)

3、欣赏课件 课文朗诵

同学们预习的真不错,是啊,荷花多么的美,让我们乘着音乐的翅膀到荷花池边去看一看,听一听吧!听完告诉老师你喜欢什么样的荷花?听完学生交流。(板书:美)

【电子笔调出课文朗诵视频,学生欣赏视频,让学生对课文有整体感知。】

二、读议说练结合,体会情感

(一)读悟结合,突破重点,学习第2小节。

是啊,这么多的荷花,一朵有一朵的姿势,看看这一朵很美,看看那

一朵也很美,眼前的这一池荷花简直就是一大幅活的画,叶圣陶爷爷笔下的这幅画是什么样的呢?还是让我们一起来读读课文吧。请同学们自己读课文,找出你认为最能表现荷花美的句子,勾画出来,然后多读几遍,并在小组内交流感受。(学生自由读课文,勾画自己认为最美的句子)

1、自由读第2小节,划出你认为最美的句子,多读几遍,说说自己的感受。

2、交流收获,结合指导朗读。

现在赶快把你认为最能表现荷花美的句子读给我们听一听,把你的感受告诉我们吧!【学生用电子笔在电子白板上画出最美语句,并说感受,老师相机圈点重点词语语。】

生:我觉得这一句最美“荷叶挨挨挤挤的,象一个个碧绿的大圆盘。”“挨挨挤挤”表现了荷叶很多,“碧绿”不是一般的绿,是比绿色还要绿,说明荷叶颜色很美,“大圆盘”是写荷叶形状象个圆盘,而且很大,也很美。

生:老师,我觉得这一句最美“有的花瓣全展开了,露出嫩黄色的小莲蓬。”我很喜欢小莲蓬,所以我觉得很美!

生:我觉得这一句最美!“有的还是花骨朵儿,看起来饱胀得似乎马上要破裂似的。”我很喜欢那种饱胀得要破裂的感觉!

师:同学们,你们刚才谈到的其实是荷花的不同姿态,课文中一共描写了哪些姿态?找到读一读!

(生自由读书)

师:荷花的姿态这么多,多美呀!你还能从哪些句子体会到荷花的美?

生:我觉得这一句最美!(读)“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我觉得这个“冒”字很美。

师:我也觉得这个冒字用得特别美,同学们,请用心读读前后几句话,想想,怎样的长才能叫“冒”呢?【电子笔播放“冒”的动画。】

师:同学们,如果这篇文章让你来写,你准备在这里用什么字呢?

师:好一个“跳出来”、“探出来”、“蹦出来”、“钻出来”!同学们,我要为你们喝彩,我想如果今天叶圣陶爷爷也在现场的话,他也一定会你们而骄傲的!

3、老师和同学们做个游戏,老师找画面,同学们来做配音小演员,描写一下荷花的姿态。【老师用电子白板的聚光灯功能依次显示三朵不同姿态的荷花,学生说。】

师:多美的白荷花呀!千姿百态,生机勃勃,让咱们一起有滋有味,满怀激情地赞美这美丽、迷人的荷花吧!

(师生齐读第二段)

(二)、说练结合,扩展延伸,实践中求发展。学习第三自然段

1、师:荷花的姿态是那么美丽动人,面对这满池的荷花,作者不由发出这样的感叹:如果把眼前的这一池荷花看作一大幅活的画,那画家的本领可真了不起。同学们,你们知道这位画家是谁吗?(神奇的大自然!)【教师用电子笔圈出“画家”二字。】

2、师:真聪明!正是神奇的大自然为我们造就这么美丽的画卷,是神奇的大自然让我们感受到荷花那充满向上精神的力量!多么了不起的大自然啊,不由的你不去热爱她!不去赞颂她!让我们热爱大自然的同学一起来,与大自然对话,夸夸我们这位了不起的画家!”(有感情朗读第三段)

3、老师还给同学们带来了几幅大自然的杰作,谁能用咱们学得语言来赞美它们呢?出示桃花、梨花、樱花图片,让学生进行说话练习。

(三)、以演促读,读中想像,学习第4小节。

过渡:听着听着,想着想着,我忽然觉得自己仿佛就是一朵荷花„„配乐朗诵第四自然段,美吗?想读吗?那就美美地读吧,你们现在就是可爱的荷花仙子了。

1、指名个别读。【配乐朗读,其他学生随音乐翩翩起舞。】

2、数人齐读,边听边配以动作。

3、熟读成诵。

4、语言训练:

师:这一次,让我们闭上眼睛,静静地、静静地,用心灵去看、去听、去感受荷花的世界吧!

学生轻轻闭上眼睛,教师播放朗诵视频《荷花》,学生在音乐声中自由想象,教室里显得很安静!直到音乐结束!

师:你们看到了吗?听到了吗?(学生自由说)

三、挖掘文旨、扩展延伸,体会情感。

1、师:让我们再一次有滋有味、全神贯注地来看看这美丽、动人的

荷花吧!边看边想,大自然不用笔、不用纸,就给我们描绘出这么美丽的画卷,你打算用怎样的语言来赞美荷花或歌颂大自然!

【课件呈现多幅荷花照片并播放背景音乐,指名学生说。】

2、师:同学们,荷花是美丽的,大自然是神奇的,让我们热爱荷花,热爱大自然吧,做一个热爱生活的人,我们的人生将会更加的美丽而精彩!(相机板书:热爱大自然 热爱生活)

四、布置作业:

1、必做题:

(1)有感情地背诵课文。

(2)阅读两三篇描写荷花的古诗或文章,摘录有关优美词句。

2、选做题:

选一种你自己最喜欢的荷花,把它画出来。

上一篇:人口计生宣传教育及下一篇:人力资源部辞职报告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