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游戏的观察与解读

2023-02-07

第一篇:区域游戏的观察与解读

如何有效地开展区域游戏活动解读大全

如何有效地开展区域游戏活动

东明县县直机关幼儿园

一、活动产生背景:

区域活动促进每个幼儿全面和谐的发展,区域活动是我们为幼儿创设的具有教育性、兴趣性、探索性、创造性、操作性和自由的、宽松的学习活动环境。让幼儿在活动中充分表现自己的能力,通过摆弄物体,自由操作,观察和实验而认识物体的特征和物体之间的关系,解释事物现象,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发展幼儿的思维能力,形成智慧,发展个性,培养自信,促进每个幼儿全面和谐的发展……我园针对《学前幼儿教育小学化倾向的原因及解决对策的研究》课题研究情况,结合幼儿园园本教研需要,本学期的主要任务是教研组研讨探究:如何有效地开展区域游戏活动?

区域活动中幼儿的活动是自选的,自由选择自己喜欢的活动,充分发挥了区域的自主性特点,激发幼儿活动的积极性,通过轻松愉快的活动过程,促进其身心全面的发展。同时由于幼儿自主选择活动,这给教师组织活动、控制活动的进程带来了一定的难度。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在组织幼儿活动时又存在着差距,这就导致了在实际工作中教师存在这样一些问题:教师不好把握自己在区域活动中的角色,不知如何处理好幼儿自主选择活动和教育者有目的地指导之间的关系。在开展区域活动时,由于教师的实际经验不足,于是在区域活动中出现两种极端化的倾向:即“导演”与“放任”并存。有的教师说是在开展幼儿自主选择的区域活动,实质上还是将区域活动教学化,忽视了幼儿的兴趣和自主性,使区域活动变为由教师“导演”的游戏活动。而有的教师将幼儿的区域活动带到另一个极端,为活动而活动,放任自流的让幼儿在区域里活动。这种非此既彼的固定化、片面化的认识是极其有害的。教师需要在教育实践中屏弃这种极端化的思维方式。使区域活动为幼儿全方面的发展服务。由此可见,研究首先需要在理论与实践结合的层面上搞清以下几个问题:关于区域活动目标的确立;教师在区域活动中如何处理好教与学、管与放、自由与约束控制的关系等。

二、活动的目的

本次教研活动的主要目的旨在通过教研团队的研讨探究,让教师进一步认识幼儿区域活动的特点,知道如何把握幼儿自主选择活动与教师有目的地指导之间的关系。在幼儿教育理论的指导下结合本园实际和幼儿的实际水平开展丰富多彩的区域活动,尤其是把握好幼儿自主活动与教师指导的关系,让教师真正地发挥其支持者、引导者的作用。

三、活动的流程

1.概念

区角活动,是指教师根据教育的目标和幼儿发展的水平,有目的的创设活动环境,投放活动材料,让幼儿按照自己的意愿和能力,以操作、摆弄、探索为主的方式进行个别化的自主学习的活动。在区角活动中,幼儿自主参与活动,自发地学习,促进了幼儿之间的互相交流,培养了幼儿与人交往的能力,同时锻炼了幼儿动手操作的能力,主动参与、好奇好问的能力,同时也增强幼儿的表现力和综合能力,促进幼儿社会性的良好发展。

2.常见的活动区角

常见的活动区角分为以下几个类别:角色类(包括娃娃家、医院、理发店、小菜场、银行、美食店、超市等);语言类(包括阅读、讲述、创编等);生活类(包括一些扣纽扣、拉拉链、编辫子、叠衣服、穿鞋板、夹夹子等);益智类(包括数学角、科学角、动手动脑等);美术类(包括绘画、手工制作、泥塑、剪纸等);表演类(包括语言方面的故事、儿歌;音乐舞蹈方面的;特色方面的);建构类(可视材料的不同而定)等等. 如:益智区

植物角

建构区

3.区角活动内容的设置 (1)根据幼儿年龄特点设置区角

幼儿的年龄特点决定幼儿的身心发展水平。因此,活动区角应根据不同年龄段幼儿的身心特点来设置,做到有的放矢,具有年龄特征。区角活动应随着不同年龄幼儿智力发展而设置内容,这有利于幼儿智力、能力的发展。如:小中大班一般的认知区角都可以开设,只要在材料的投放上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社会性区角在设置上应注意针对性,角色简单、分工明确的娃娃家应设在喜欢模仿、社会经验欠丰富的小班,利于培养幼儿的交往能力。超市购物可锻炼幼儿的分类、计数、交往等综合素质,可设在中大班。医院、邮局、理发店、银行这些社区的服务设施是幼儿在日常社会生活中所经常接触到的,便于幼儿的社会性成长,可设在大班,让幼儿在充分参观、了解的基础上进行创造性地开展。

(2)根据幼儿兴趣点设置区角

区角活动是一种以幼儿为主体,教师的指导、支持为辅的活动,在区角活动中,我们会发现幼儿的已有经验、能力、兴趣及性格方面都得到淋漓尽致地表现,也会表现出不同的兴趣点。如有的区角男孩喜欢,有的区角则是女孩的天地,有的喜欢科学角,有的则喜欢美工角,不同年龄的幼儿随着年龄的增长兴趣点也在不断的转移。因此,我们在设置区角时应根据幼儿不同的兴趣点设置不同的区角。

(3)与日常教学活动有机结合

无论是什么游戏活动,孩子们之间存在着明显的个体差异,可以将日常未完成的教学内容、幼儿感兴趣的教学活动在区角活动中进一步加强,借助设置这种自由、开放的区角活动来促进每位幼儿综合素质的提高。

4、游戏材料的投放

“儿童的智慧源于材料。”区角活动的教育功能主要通过材料来表现。区角活动材料越丰富,形式更多样,幼儿在操作过程中就会变得更聪明、自信、大胆。区角活动材料从哪里来呢?我们秉承家园齐动手、就近取材、废物利用的原则,广开思路,从多种渠道获得。

1. 注重自然、废旧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2.注意材料的安全性和艺术性

在区角材料的制作和投放上,安全性应是第一位的。

收集的材料大部分来源于大自然和孩子,应选择无毒、无味、对幼儿无伤害隐患的制作原料,制作前进行彻底的清洁消毒。

3.区角活动组织的一般过程

(1)区角介绍(每次根据计划重点开设相应的区角),常规提醒。

(2)幼儿自主选区。

(3)幼儿自主游戏,教师个别指导。

①创设宽松、和谐、自由的活动氛围。

②做孩子活动的观察者、引导者、支持者、帮助者。

(4)游戏评价。(以鼓励为主,实施开放式评价,大家一起评,不是老师说了算,包括①幼儿自我评价,②整体评价)

(5)收拾与整理。

4、过程指导

(1)创设宽松、和谐、自由的活动氛围

区角活动氛围宽松,形式多样,幼儿可自由选择玩什么和怎么玩,在没有压力的环境中获得经验,体验成功和愉悦。因此在区角活动中,当孩子们真正开始游戏时,教师要注意充分尊重幼儿,让孩子们按自己的意愿,自主选择、自由交换游戏内容,创设宽松、和谐、自由的活动氛围,激发幼儿探索的欲望,培养幼儿的自主性和创造性。 (2)做孩子活动的观察者、引导者、支持者、帮助者

当幼儿自主选择操作材料时,教师不仅应成为幼儿游戏的好伙伴、好搭档,还应当成一位细心的观察者,了解幼儿在活动中遇到的问题,要信任幼儿耐心等待,要学会以多种角色出现给予幼儿适宜的帮助与指导,要让幼儿充分地活动探索、尝试、发现、交流和分享,使幼儿在自我学习、同伴间相互学习启发下培养能力获得经验。而且教师还应是一个引导者、支持者和帮助者,采取设疑、提建议等灵活隐性的方式支持幼儿的活动,给幼儿留下充分探索、质疑的时间和空间。通过观察和参与游戏,教师才能从孩子的操作中发现新问题,产生新思考,生成新课程,从而为下一次的材料投放有了新的目标和针对性。

在区角活动中,教师要做到——“蹲下来与孩子一起成长”。教师要放下架子和孩子一个水平线,亲身感知他们的心灵,去理解他们的想法,领会他们的心思,用心读懂他们的世界,和孩子一起成长。 四.区域活动的评价要多样化

(1)教师以伙伴的身份对活动进行讲评,更能为幼儿所接受。如在表演区里教师以观众的角色评价幼儿,这样既肯定了活动中表现好的幼儿,又使幼儿对不同角色的职责有了更明确的认识,同时也使幼儿学会了如何讲评他人和自己在活动中的表现。教师恰当的评价,有利于幼儿良好常规的形成,在教育活动中,对幼儿的常规要求,常常渗透在教师对幼儿的评价之中。

(2)抓住游戏中的闪光点进行讲评,可以促进活动积极健康地开展。每个活动区都有一定的活动规则,但一些细节内容教师是无法事先设计好的。此时,教师敏锐的观察力是抓闪光点讲评的前提。

五.教师要注意适度的自由与控制约束有机地统一起来

幼儿自由地选择活动内容,并非是幼儿在完全自然状态下的活动,让幼儿自主选择活动给幼儿一个最大限度的自主权,这有利于激发幼儿对主题活动的需求和主动探究兴趣。比如幼儿按自己的喜好选择表演区、绘画区、手工制作区等。但幼儿园的一切活动都必须有一定的规矩,也就是常规与习惯。这就要在区域活动时给孩子培养一定的常规,比如在表演区孩子不能互相打打闹闹,在绘画区,或是制作区不能大声说话,不能影响小伙伴创作等等。幼儿自主的活动探究和适当的控制与约束,并不矛盾。幼儿在良好的常规状态下才能有自主探究的空间,才能更好地进行探究活动。只有教师处理好自主选择与适度之间的关系,区域活动才能成为有目的有计划的促进幼儿自主发展的活动。同时在活动中教师要以指导者、服务者、以及游戏伙伴的身份参与活动,促进活动不断的深入。如在表演区,教师是以伙伴的身份参与活动的;在语言区,教师又是活动的服务者,为幼儿提供他们需要的材料;而在设计制作区,教师又是活动的指导者,引导幼儿做出与众不同新颖的作品来。

上述教研活动是我们全园对区域活动开展的思考,还有很多不完善的地方。要开展好区域活动,让它真正为幼儿的学习和发展服务,教师要把工作做得再细一点、再实一点。只有持之以恒,不断地探索和总结,教师才能更好地培养、发展幼儿各方面的能力。

六、改进建议

1.在区域活动中,教师应努力从生活中挖掘素材,让区域活动更贴近幼儿的生活,比如利用本园在城乡结合部的有利地理条件,开展有关生态方面的区域活动,对幼儿进行生态保护方面的教育,或是有关种植与观察的自然区角等等。 2.今后经常要通过开展和区域游戏相关的教研活动,更新教师的教育理念,在新理念的引导下,教师创新出更多适合孩子兴趣促进孩子发展的区域游戏活动来。创新是建立在不断学习之上的,区域游戏活动的设计和开展更是如此。

读书的好处

1、行万里路,读万卷书。

2、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3、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4、我所学到的任何有价值的知识都是由自学中得来的。——达尔文

5、少壮不努力,老大徒悲伤。

6、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颜真卿

7、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8、读书要三到:心到、眼到、口到

9、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

10、一日无书,百事荒废。——陈寿

11、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12、一日不读口生,一日不写手生。

13、我扑在书上,就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高尔基

14、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陆游

15、读一本好书,就如同和一个高尚的人在交谈——歌德

16、读一切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笛卡儿

17、学习永远不晚。——高尔基

18、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志而好学,如炳烛之光。——刘向

19、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殆。——孔子

20、读书给人以快乐、给人以光彩、给人以才干。——培根

第二篇:青年组小结(浅谈户外区域运动中教师的观察与指导)

浅谈户外区域运动中教师的观察与指导

薛晓莉

新《纲要》中指出:教师应该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在区域活动中,教师的作用也是不可忽视的。当幼儿活动时,教师就是幼儿的最佳观众和听众,倾听幼儿的交流,观察幼儿的表现;当幼儿对活动规则模糊不清时,教师要耐心示范引导,帮助幼儿逐步建立规则意识;当幼儿遇到困难时,教师是幼儿的合作者和支持者,为幼儿搭建起成功的桥梁。教师适当的引导和帮助,能进一步地催化幼儿对经验的掌握,也能让幼儿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所以教师协助参与到活动中去,有利于幼儿的发展。

本学期我们青年组的老师们围绕“户外区域运动观察与指导”进行了学习和探讨,通过理论学习和不断实践中的反思,在户外区域运动中针对各个年龄段的幼儿,如何进行观察与指导,有了一些自己的体会和感受。

其中我觉得加强有目的的引导和指导很重要。在活动区域中进行指导时,教师要十分注意对幼儿活动过程的观察。在指导幼儿的过程中,教师要常用启发式的语言,给幼儿一个自己思考、自己解决问题的机会。

有一次我组织幼儿一起玩运粮食的活动,我以农民伯伯的口吻说:“今年粮食大丰收了,可是我年纪大了,运不了这么多的粮食,你们来帮帮我的忙好吗?”幼儿齐声回答:“好!”我说:“可是你们不知道怎么把粮食回到仓库区,这样我先带你们走一走这条运粮食的路,看看谁能记住今天的路线。”告诉完孩子们运粮食的路线后,孩子们开始运粮食了。可是这条路上有许多挑战点,尤其是碰到上桥的时候。孩子们不断的探索,尝试各种姿势和方法,有的两个人把车抬上桥,有的自己把车抬上桥,有的则往后退一退快速上桥„„看到孩子们不同的方法,随后我集合小朋友:“你们真会动脑筋,想出许多不同方法穿过小桥,本领真大!可是你们的速度都有点点慢,而且如果小车里的粮食很多的话,是不是就抬不动小车了呢?有什么方法能即快速又方便的让小车通过小桥呢?”赵敏诗说:“我能通过小桥,到小桥前面,我往后退两步,然后推着小车使劲往前跑就能通过小桥了”。

于是我请赵敏诗示范给大家看,孩子们看后纷纷觉得自己已经学会了。然后我请了另外的一个孩子来用赵敏诗的方法尝试一下,可是他却没有成功。接着,我马上又问,“你们觉得他们两个人哪里不一样,为什么一个能过小桥,同样的方法另一个却过不了小桥?谁发现了其中的秘密?”很多孩子说了各自的道理,我请这两个孩子再次尝试一下,结果有孩子发现了赵敏诗的手是往下压的,身体是往前弯下去的,另一个孩子是指着身体过去的,所以过不去。发现了问题,孩子们纷纷在上桥的时候弯一弯身体、压一压手腕,小车子真的就听话的快速穿过了小桥。

在此次的活动中,我观察到了孩子们在运粮食中的问题,那么针对这个问题我又有目的的请了两个孩子进行示范,让孩子们自己通过观察比较来解决出现的问题,这样孩子们不仅能独立思考,自主学习的能力也得以了提高。

在区域运动中,我们一定要时刻关注孩子在运动中出现的各种问题,通过观察这些问题的成因来加以引导和指导,这样孩子就能在活动中真正得以锻炼。在身体得到发展的同时,还能训练到孩子的思维及自主学习的能力。加上老师的参与,让孩子在活动的不断思考,并得以真正的发展。

2014年6月18日

第三篇:大班表演游戏的观察与反思

一、观察纪录

兰润小朋友带来了《白雪公主》动画片,孩子们对其中的部分情节和角色非常感兴趣,并在表演区借助各种材料、自由分配角色、设计台词进行表演。

在最初的游戏中,孩子们特别喜欢表演“巫婆炮制毒苹果杀害白雪公主”这一段。博睿小朋友首次担任了巫婆角色,并当起了导演,和小伙伴一起设计情节开始了第一次游戏。他从图书角拿来了书籍当作巫婆的魔法书,从美术角拿来颜料瓶当作魔法药水,用皮球当苹果,念起咒语,将老巫婆角色表演得惟妙惟肖。看到巫婆的角色表演起来非常有趣,大家都争着要扮演巫婆。没办法,大家协商轮流扮演。在一次次的游戏中,情节日渐丰富起来。

游戏进行一段时间后,孩子们兴趣锐减。海澄提议,我们来表演白雪公主和小动物帮助小矮人打扫房间吧。嘉颖说:你扮演小鸟,她扮演小松鼠,我扮演小鹿运衣服。

玩了一会儿,扮演小鸟的兰润说:没有鹿角,运衣服太少了。

扮演小鹿的浩冉:我有办法了,用我们的手指头表示鹿角(他边说边要求同伴将衣服挂在食指、中指之间)。

博睿:那是小兔的耳朵,小鹿的角是分叉的,而且那样放衣服少,又不牢固。我用拇指、食指、小指来做鹿角(衣服果真放得多了,孩子们开始尝试用4个、5个手指作鹿角)。

这时,老师介入游戏中来:刚才,大家都是用手协助我们来表演鹿角,还有其他办法吗?

孩子们想到了小女孩的辫子,几番尝试后都没有成功,大家总结出:辫子软,衣服挂不住。怎么办呢?兰润想到了把辫子编起来,增加硬度,尝试后也以失败告终,结论是:头发太光滑。

有一天,兰润和嘉颖合作表演洗衣服的松鼠一下子吸引了孩子们,原来扮演小松鼠的兰润用小乌龟的肚子当搓衣板洗衣服,孩子们积极尝试,搓得乌龟哈哈大笑。

有了这些好玩的角色,孩子们玩得非常开心。有一天,浩然在扮演扫灰尘的松鼠时,遇到了难题,他说他的尾巴扫不动灰尘,于是,老师鼓励孩子们选择各种材料进行尝试,没有成功。兰润想到了变换“灰尘”材料,让它变得轻一点,比如用纸屑、羽毛。于是我们一起搜集了较轻的灰尘材料,有各类纸、毛线、羽毛等,为了让它们变得更轻一点,大家又通过撕、剪等方式,将它们变为纸屑、毛线头。

浩然说:我还有一件事情要请大家帮忙,你们能帮我设计一张蛛网吗?我想扮演小松鼠扫蛛网。大家积极献计献策,用毛线、用身体,还有一种更具创造性的打扫蛛网的方式,当松鼠用尾巴扫蛛网时,他们就立刻手拉手缠在“松鼠”身上,多好的创意呀!

兰润:这里怎么有女孩鞋呀?小矮人都是男人。

她的发现引来了大家的争议,一迪说:也许是他们女朋友的吧。女鞋最终保留下来。我没有发表意见。

白雪公主是孩子们最喜欢的角色,却没人扮演。经过交流,我了解到原来大家觉得这个角色表演难度大,要唱歌好、跳舞棒,长得漂亮,大家不敢尝试。于是我向大家发出倡议:《白雪公主》童话剧马上要开演了,现就主要角色――白雪公主向小朋友发起挑战,请大家自愿报名,竞选主角。这个主意得到了家长的大力支持,第二天,小朋友的表演精彩纷呈,大家争相表演,白雪公主终于“名花有主”了。

几天之后,问题又来了,喜欢搞恶作剧的一鸣将衣服、鞋子、袜子扔得到处都是,妨碍了游戏的正常进行,他却玩得不亦乐乎。大家都纷纷指责他,教师和他一起观看了别人愉快的游戏,引导他思考联想自己开心玩耍时因别人“捣乱”而使游戏无法进行的经历,并借机鼓励他向老巫婆角色发起挑战,让大家刮目相看,他同意了,并且演得相当出色。六一儿童节的时候,我们进行了演出,家长和其他班的小朋友观看了演出。孩子们投入的表演,博得了大家的阵阵掌声,尤其是一鸣表演的老巫婆效果极佳,此后,他参与各种活动的积极性明显提高。

二、解读

以上表演游戏,突破了教师高控制之下,幼儿对教师模仿和服从的传统表演游戏模式,以促进幼儿主体性发展为宗旨,力求凸现游戏中一种新型的师幼关系。教师除了提供时间、空间和基本材料外,很少干预幼儿的游戏。如情节、台词的设计、角色选择以及女鞋问题是否保留等游戏过程,都是按照幼儿的意愿进行的。当孩子在游戏中遇到困难,或因思维受到限制、缺少创新而使游戏无法继续深入时,教师参与的策略核心都是引导孩子自己试着去解决,如:

方法一:抛出能启发孩子思维的问题。

方法二:帮助孩子出谋划策。

方法三:为幼儿提供多样化的游戏材料,以鼓励和支持他们进行多样化探索。

方法四:为幼儿营造一种民主平等的讨论氛围,让孩子们的经验、困惑进行有益的碰撞,激发他们不断思考,自己发现存在的问题,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所有这些都收到了很好的教育效果,一段时间后,幼儿语言表达能力、自我表现能力和合作交往能力等都有明显的提高。

三、反思

1.提供充足的游戏时间和空间,保证游戏顺利进行

因为每天游戏时间充足,孩子们可以充分投入游戏,这为游戏多样化、创新性地开展提供了时间上的保障。游戏过程中以集体、分组、个体活动相结合的形式交叉进行,当孩子们不敢尝试白雪公主角色时,为了保证游戏继续进行,我们还开展了幼儿、家长共同参与的“竞选公主”活动,使得受“冷落”的公主角色成了“热门”角色,激活了孩子们的表演欲望,将游戏推向了高潮。基于游戏空间的延伸,家长资源也给我们的游戏注入了新的活力,浩冉和妈妈的“鹿角”创意,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2.投放丰富的游戏材料,支持幼儿探究

根据幼儿兴趣和游戏需要,向幼儿提供半成品或一物多用的游戏材料,有助于幼儿主动性、创造性的发挥,如各种饮料瓶、易拉罐、纸盒、纸箱等。为了更好发挥游戏材料的教育作用,教师还应在活动过程中启发幼儿扩充材料和改造材料。如游戏中,不变“尾巴”材料变“灰尘”材料问题是孩子发现的,我惊讶于他们敏锐的观察力和对已有经验的迁移,并大力支持,积极为孩子们提供了各种纸、羽毛、毛线等操作材料,创设探索空间,让幼儿原有经验在表演游戏中得到不同程度的调动、丰富、建构和巩固。

3.关注幼儿的“捣乱”行为,引导幼儿学会换位思考

幼儿在游戏中经常会以自我为中心,很多矛盾冲突就是因为不能理解对方,所以引导幼儿学会换位思考是很重要的。喜欢搞恶作剧的一鸣将衣服、鞋子、袜子扔得到处都是,妨碍了游戏的正常进行,他却不以为意。我和他一起观看了大家愉快的游戏,并引导他联想自己开心玩耍时因别人“捣乱”而使游戏无法进行的经历,并借机鼓励他扮演老巫婆,演出获得了极大成功,也使他从此变得自信和慢慢自律起来,乐于参与活动。

4.关注幼儿需求,适时引导

教师要在不干扰幼儿游戏的前提下,参与幼儿游戏,关注幼儿需要,并适时给予引导、支持。当孩子们在表演小鹿,思维局限于用手表演鹿角时,我及时提出问题,使孩子们突破原有思维,不断探索和尝试。当孩子们不敢尝试白雪公主角色时,我巧妙利用家长资源,开展“角色竞争”活动,激活了孩子们的表演欲望,将游戏推向了高潮。当个别幼儿没有足够勇气时,我就建议他担任乌龟、小老鼠、小鸟等角色参与游戏。

要让幼儿真正成为游戏的主人,教师不仅是教育者,更是幼儿游戏的伙伴;要让幼儿在游戏中玩得开心,玩有所得,教师就要用心观察幼儿的游戏行为,带着童心去参与幼儿游戏,重视良好游戏环境的创设,营造良好的游戏氛围,引导幼儿参与游戏环境、材料的创设。把游戏的自主权还给幼儿,让幼儿在游戏中自主活动、自主发展,为不同能力的幼儿提供不同展示自己才能的机会。教师也在不断的游戏观察、调整中,获得专业化发展和自我不断完善。

第四篇:幼儿游戏中教师的观察与指导

一、给幼儿创造一个良好的游戏的环境,激发幼儿游戏的欲望。

在幼儿游戏前,我们可以给幼儿准备许多有利于游戏的材料,以保证幼儿有充分的发挥空间。比如在角色游戏区,放上幼儿自制的电话,两个幼儿商量后,就可能玩打电话的游戏,这样既培养了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同时也培养了幼儿之间的相互合作能力;放上听诊器、白大褂的时候,三四个幼儿一商量,可能会玩起医院游戏;尽可能的给幼儿创造一个能引发他们游戏的环境,包括游戏用的场地及游戏用到的材料等等。

二、给幼儿充分的游戏时间,以保证幼儿能够尽情的玩游戏。

游戏来源于幼儿的生活,是幼儿最喜爱的活动,因为游戏符合幼儿身心发展的各种需要。有很多的社会行为,如遵守游戏的规则、积极的帮助他人、幼儿相互交流合作、和同伴的和平共处等,幼儿都是在游戏中学会的,因此,教师每天都要给幼儿一段相对集中的时间,来保证幼儿的游戏,是幼儿积累知识经验,体验成功的愉快,由此来获得自信和满足。

三、教师适当的观察与引导,适时介入。

教师要通过观察,了解幼儿在游戏中的表现,以及了解游戏中的材料是否能够满足幼儿的需要等情况对幼儿进行指导。教师以游戏者的身份用自己的行动及游戏的语言或游戏的材料,暗示幼儿的游戏行为,从而促进幼儿游戏的发展,如一个小朋友在拿着电话不知道该怎么办时教师可以拿起另一部电话开始和他聊天,是小明吗?是呀,你是xx老师吗?这样,教师就以参与者的身份参与到幼儿的游戏中来,并不自不觉地指导了幼儿的游戏。

四、教师应考虑到幼儿年龄阶段的特点进行指导。

中班的幼儿在游戏中虽然有分工也有合作,教师应多注重培养孩子分工合作。对于幼儿游戏的指导没有固定的模式,应根据不同的游戏活动给予幼儿不同的指导。如幼儿进行角色游戏的时候,我们要通过丰富幼儿的生活经验,同时也要尽可能的发挥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为主要指导方向;而在进行指导小舞台的表演游戏的时候,可以通过幼儿熟悉理解作品的内容,如视频欣赏、音乐聆听感受等形式。

总之,教师对幼儿游戏的指导,要尊重幼儿的自主性,做一个有心人,细心观察了解幼儿各方面的发展水平和内心世界,充分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尊重幼儿的兴趣和愿望,用幼儿的眼光来看世界,充分发挥幼儿的自主性、创造性,创造有利的条件来满足幼儿的实际需要。

第五篇:幼儿园区域活动游戏化的实践与探索

《幼儿园区域活动游戏化的实践与探索》课题方案

执笔:陈小红 林然

一、研究背景和意义: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明确指出必须要 “遵循幼儿的发展规律和学习特点,珍视幼儿生活和游戏的独特价值,充分尊重和保护其好奇心和学习兴趣,创设丰富的教育环境,合理安排一日生活,最大限度地支持和满足幼儿通过直接感知、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获取经验的需要。” 区域活动这一形式,为幼儿提供适宜的、丰富的操作材料,允许幼儿自主选择活动的材料、内容、主题和同伴,让幼儿按自己的发展速度、学习节奏来进行探索,符合幼儿的学习方式和特点,彰显幼儿的个性化学习,有益于培育幼儿终身学习与发展所必需的宝贵品质。可以说,区域活动具备了自由、平等、愉悦、超功利、创造等幼儿园游戏活动的基本特征,符合幼教改革精神,因而区域活动已经成为幼儿园课程实施的主要形式之一。但随着《指南》学习与贯彻的深入,我们在教育实践的过程中发现,游戏的自发、随意与教师预设的活动之间形成了矛盾,形成了当下在区域活动中所显现的一些问题。如:幼儿对教师预设了目标、内容和玩法的区域操作练习兴趣不高,或玩法与目标不一致,学习性很强的材料难以满足幼儿自主发展需求;区域活动还是更多的由教师主导,材料的选择、玩法的制定、结果的评价也都围绕着教师设定的框架,幼儿只是被动的完成操作,而没有真正属于自己的游戏行为的体现。我们在思考:什么样的区域活动才是真正具有游戏精神的?什么样的区域活动才是我们老师能够在预设和幼儿自发游戏之间有效驾驭的?什么样的区域活动才能满足幼儿个体发展的需要?因此,我们将尝试在我园区域活动课程的基础上,探索我们如何能最大化的满足幼儿游戏的需要,而相应的减少教师的预设与控制?如何实现自然状态下的幼儿自发游戏向教育背景中的教师预设的游戏的转化?怎样的区域活动才能发挥独特价值,成为孩子们真正喜欢的区域游戏呢?基于以上的分析,我们借助开展《幼儿园区域活动游戏化的实践与探索》课题研究,探索着更加符合《指南》精神的区域活动形式。

二、研究目标与内容:

(一)研究目标:

1、理论目标: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探索以区域活动为载体,以游戏化的形式呈现教育内容,让孩子在游戏中学习。体现区域活动中幼儿主体性发展的有效策略,为幼儿园区域活动游戏化的开展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和实践模式。

2、培养目标:通过本课题的实验,提高幼儿自主性发展的水平,养成良好的个性品质,培养幼儿主动探索学习、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良好的学习品质。

3、工作目标:努力学习现代教育科学理论,研究探索区域活动游戏化的具体方法和措施,找出两者优化整合的关键点。探索引发幼儿在区域活动中游戏行为的方法、规律,造就一支教学业务精的科研型教师队伍。

(二)、研究的内容:

1、区域活动游戏化环境的创设与更新

环境是潜在的老师,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提出:“儿童认知发展是在与周围环境的互动中积极主动建构的”。在课题实践中将探索是将区域活动以游戏的方式呈现?还是以区域内容与形式为载体支持幼儿的自主游戏?情景化的区域环境是否更满足幼儿游戏活动的需要?

2、区域活动游戏化内容的设置与安排

尝试将区域活动内容以游戏的形态呈现来引发区域活动内容的多元性,其内容的设置与安排应该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并将幼儿园区域活动和游戏活动密切地融合在一起,起到互为补充的作用。

3、区域活动游戏化材料的投放与使用

协助幼儿共同收集多层次、多递进性的多元操作材料,尝试让幼儿自己决定材料的操作、玩法、推进。在投放材料时,注意低结构,聚焦点小,目标明确。

4、区域活动游戏化中的教师观察与指导

探索在区域活动中教师如何关注孩子的兴趣点,支持孩子的游戏活动,关注孩子与材料之间的互动程度,从而准确地判断介入指导的时机,有效支持幼儿游戏化的学习。

三、预期创新点:

1、回归区域活动中幼儿的游戏精神,尝试以平等对话、适度开放、主动探究、愉悦体验为四个核心点对区域活动游戏化进行实践研究。

2、提供切实可行的游戏平台,构建相互尊重、民主平等的师幼关系,适时适度开放活动区,践行陶行知先生的“六大解放”思想。

3、构建以教师自我反思为特点的区域活动游戏化的理论研究模式。

四、研究方法和步骤:

(一)研究方法:本专题研究主要采用文献研究法、案例分析法、行动研究法和经验总结法等。

1、文献法:以新《纲要》、《指南》理论知识为指导,继续学习新课程改革精神。通过网络和图书资源,以课题关键词为切入点,广泛吸纳新的教育理论和实践成果,结合本幼儿园的实际进行梳理, 形成对区域活动游戏化的整体认识,加深对理论资料的理解,最终使我园教师达到对区域活动游戏化方式的“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

2、观察法:在课题研究的起始阶段、实施的过程中,有目的的、有计划的对我园区域活动游戏化形式开展进行系统的、连续的考察、记录、分析,获得事实材料,形成过程性案例,以取得对幼儿发展的了解和认识。

3、行动研究法:行动研究是本课题研究所采用的主要研究方法。在课题实施过程中围绕课题研究目标,在资料梳理、理论学习、案例分析等一系列活动的基础上,开展多层次、多渠道、多方位的研究,形成我们教师自身对区域活动游戏化的认识,边实践、边总结,不断摸索出经验和规律的东西。课题成员结合本班主题,挑选2-3个区域进行游戏化的尝试,并安排教师对这些实验区的设计思路、设置安排、材料投放、指导策略和评价策略等进行分享。

4、经验总结法: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认真做好各类资料的收集、整理和实施情况的记录,及时总结各阶段的成果。

(二)研究步骤

1、 准备、学习阶段(2014年6月—2014年9月)

研究初期,课题组组织两个方面的培训学习:一是成立课题小组以及明确各课题组成员的分工职责,收集资料并组织课题组成员学习相关理论,撰写课题方案;二是组织研究骨干修改、论证研究方案,提高了研究人员的认识,讨论学习《指南》《纲要》和相关文献中对区域活动及游戏化的重要理论介定。

2、实施阶段(2014年9月—2015年7月)

(1)进行初步的研究探索,分阶段有针对性地进行区域活动游戏化的研讨、案例分析、阶段研究小结。

(2)各年段展示区域活动,班级之间互相交流自己在区域活动游戏化设置中的经验,促进师幼共同成长。

(3)开展“区域活动中幼儿游戏行为拓展”研讨活动,肯定合理并具有实际操作意义的活动区。

3、深入阶段(2015年9月—2017年1月)

(1)采用行动研究法,构建幼儿园区域活动游戏化的教育实验方案,寻求优化整合的具体方法和措施。

(2)在寻求有效开展区域活动的策略的具体实施过程中,采用观察记录和个案分析法进行研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不断补充、完善。

(3)进行后测分析、总结研究成果、反思存在问题。

4、总结阶段(2017年2月—2017年7月)

整理研究资料,撰写研究报告,汇编研究论文和案例,展示成果,请专家对课题的研究成果进行鉴定,结题。

五、成果呈现形式:

预期研究成果

阶段成果

区域活动观察记录或案例

最终成果

论文集

幼儿园区域活动游戏化的实践与研究 结题报告

六、条件保障:

为保证课题的有效实施,本课题采取“整体规划、分层推进、重点突破、阶段总结”的管理思路,实行分级管理体制。

整理成册 结题报告

2017.6 2017.6

整理成册

2017.6 区域游戏情景化活动方案

发表或获奖 每学年底 整理成册

2015.6

成果名称

成果形式

完成时间 本课题将邀请宁德市教育局幼教科专家,负责对课题的指导与评估,定期深入教学第一线,听课、评课;致力于扶持我园的课题研究,宣传和推广典型经验。园领导对课题经费的划拨、课题组教师的培训学习、课题研究的全过程给予支持与保证。

上一篇:企业项目立项申请报告下一篇:企业用工需求调研报告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