监察体制改革的难点

2022-08-15

第一篇:监察体制改革的难点

当前纪检监察信访工作面临的难点及对策

纪检监察信访工作是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党和政府联系群众的桥梁和纽带,也是维护群众权益、消除腐败现象的重要手段。做好纪检监察信访工作,对构建和谐社会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在新的历史时期,纪检监察信访工作面临不少新情况和新问题,如何按照“三个代表”的要求,认真做好新时期纪检监察信访工作,指导解决经济建设和社会生活中出现的新矛盾、新问题,是我们每一个纪检信访工作者应该研究探讨的问题。

信访工作存在的难点问题

一、个别领导干部对信访工作认识不到位。一是认为抓信访太牵扯精力,影响抓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二是认为上访群众多是“刁民”,对他们采取冷漠的态度,拉远了干群关系;三是执行政策不及时、不到位,损害了部分群众的切身利益;四是行政走样,口径不一,相互矛盾,造成操作困难,群众不满。

二、群众思想观念上存在误区。一是信“上’’不信“下’’,有问题不找基层领导和具体部门,认为只有找上面的大部门、大领导才能解决问题;二是信“多”不信“少”,不论什么事,多找几个部门和领导反映总不会错,多多益善;三是信“闹”不信“理”,不管有理无理,先闹再说,认为“大闹大解决,小闹小解决,不闹不解决”;四是信“访”不信“法”,即使是典型的涉法问题,也要想通过上访解决。

三、个别干部工作作风不实造成群众不断上访。一是一些基层领导干部只重视抓经济效益,对群众反映的问题、提出的意见不能引起足够重视,甚至对群众的上访征兆置若罔闻,既不及时报送信息,也不采取措施加以解决,把群众“逼”上上访之路;二是一些领导为出政绩,不顾群众的实际承受能力,办一些诸如“形象工程”之类的违民意、失民心的事,引发群众集体上访;三是个别领导干部摆不正位子,放不下架子,遇到问题不主动与群众沟通,工作方法简单粗暴,从而激化了矛盾,造成干群关系紧张对立;四是一些机关干部工作作风不实,官僚主义严重,对群众反映的问题,处理不及时、不到位,甚至不闻不问,以至小事拖大。

解决这些难点问题的有效措施

一、提高认识,坚持群众路线,实现“四个转变”。

纪检监察信访工作是直接为人民服务的工作,是党和政府联系人民群众的桥梁和纽带,做好信访工作可以疏通和拓宽党和政府体察民情的渠道,使各级党委、政府能够及时倾听群众的呼声,了解群众的疾苦,发现和解决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进一步把人民群众的利益实现好,发展好,维护好。坚持群众路线,是做好信访工作的根本,是实践好“三个代表”的关键所在。各级干部要提高对信访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坚持“群众利益无小事”的思想不不动摇,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观念,以实现群众的合理诉求意愿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努力实现信访工作“三个转变”,一要变群众上访为干部下访。信访工作要面向基层,面向群众,面向为群众解决实际问题。各级领导干部要经常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深入实际,调查了解群众信访反映的问题,密切关注群众的思想动向,掌握第一手材料,有针对性地解决好群众信访反映的问题,从而实现变群众上访反映问题为领导干部主动下基层为群众解决实际问题。二要变被动式接访为主动预防。各职能部门、基层单位,尤其是信访部门,要充分发挥桥梁纽带作用,拓宽信息渠道,了解社情民意,及时获取预警性、超前性、深层性的上访信息。做到早发现、早介入、早处理,把信访苗头问题消除在内部,化解在基层,解决在初始。三要变单纯信访为综合治理。信访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不能把群众信访问题都看成是信访部门的事。事实上大多数群众上访是反映某个部门、单位或几个部门、单位该解决而未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最终还要靠这些部门和单位认真履行职责,发挥主体作用而解决,信访部门只是起到一个综合协调作用,只有各级部门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做到认识到位,责任到位,措施到位,配合到位,才能真正解决群众的信访问题。四要变无序信访为有序信访。首先要强化宣传教育,采取多种形式大力宣传《信访条例》及信访法规知识,增强群众依法依纪信访的意识。其次要明确依法信访的基本原则,真正做到畅通信访渠道、为民排忧解难、依法依规、健康有序。再次要建立健全信访举报相关规章制度,规范信访举报行为,使反映、受理、监督、反馈等各个环节有章可循。

二、端正思想,增强责任意识,强化“四种机制”。

(一)、强化“领导责任机制”。领导是信访工作的主体,是群众上访的直接对象,是解决群众问题的主导,发挥领导在信访工作中的主导作用,必须从机制上加以保证。在实际工作中要做到“三落实,一追究”:一是落实领导干部岗位责任制,按照“党政一把手负总责”和“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完善责任制,明确责任人,纳入考核内容,并入目标管理;二是落实领导干部制度责任制,建立健全领导干部阅批群众来信,接待群众来访,处理信访问题,开展调查研究以及协调会议制度,及时发现、研究、协调和处理各种信访问题;三是落实领导干部包案责任制,对排查出的重要信访和疑难问题实行“一人一案、一案一组”的包案责任制,对所包案件,包案领导要亲自组织查处,一查到底。对履行职责或不正确履行职责导致信访问题造成严重后果的,必须严肃追究有关部门和相关人员的责任。

(二)、强化“分级负责机制”。“分级负责,归口办理”是信访工作的基本原则。对群众上访的问题,必须落实制度,分解到位,责任到人,逐级解决;即根据信访事项及案情程度,按照归口办理的原则,确定具体办理部门及人员,将信访工作纳入部门单位全年目标考核内容,强化督促检查,做到年初有计划,年中有检查,年终有总结,表彰先进,鞭策后进,形成良好的激励机制,促进信访工作有序运作。

(三)、强化“信访督查机制”,督促检查工作是纪检信访工作的一项重要职能,通过有效的督促检查,使群众信访问题得以尽快解决,改变过去存在的信访问题决而不行、拖而不办、小事拖大、新户拖成老户的情况。要加大建立健全信访督查机制力度,采取事前督查、跟踪督查、事后督查的方法,加强对信访热点、难点、焦点问题的督查,推动有关职能部门加快办事节奏,提高工作效率,积极为群众排忧解难,减少推、拖、顶、踢现象。

(四)、强化信访公开机制。加大信访公开力度,凡是可以公开的一律向群众公开,增强信访工作的透明度和公信力。公开政策法规、信访程序、办理责任等,既教育和引导群众依法上访,又能自觉接受群众的监督。

三、突出重点,围绕中心任务,抓好“四项工作”。

(一)、构筑全方位、网络化、大信访的工作格局。信访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做好信访工作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形成齐抓共管的工作合力,首先各级部门领导对信访问题要引起足够重视,把预防、控制、化解群体性矛盾,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定期分析研究本地、本部门、本单位在社会经济生活中存在的突出矛盾和问题,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及时加以妥善处理。其次,信访部门要充分发挥联系联众的主渠道作用,认真负责地做好群众来信来访的处理工作。第三,各乡镇、各单位要在市委、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充分发挥职能作用,积极参与研究配合信访工作,认真及时地把解决群众反映的应由本地本部门解决的问题,切实承担起化解矛盾、维护稳定的社会责任。只有上下齐抓、左右共管、依靠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信访网络体系,形成大信访的工作格局,才能真正完成信访工作的目标任务。

(二)、加大宣传疏导工作力度。接待群众来信来访是一项十分重要的思想政治工作,信访工作者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努力做好上访群众的思想政治工作。一是要进一步宣传《信访条例》及有关信访政策法规,教育群众要依法有序上访,要让群众明白处理信访问题在基层而不是在上级,解决信访问题靠法规而不是靠领导;二是解决思想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在做好思想工作的基础上,力求解决实际问题。通过耐心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使有过高要求和过激行为者放弃过高要求,纠正过激行为,接受合理解决办法;三是疏与堵相结合,对于一般性的群众上访,采取教育疏导的方法,以求化解矛盾,解决问题;对于妨碍公共交通,影响机关正常工作秩序造成不良后果的上访,必须坚决批评制止,情节严重、影响较大的,可责成公安部门依法查处。运用疏与堵相结合的办法将矛盾化解在基层,问题解决在当地。

(三)、加强职能部门的制度和纪律建设。一是要结合实际,建立健全信访工作的有关制度和方法,把各自范围内的信访问题解决好;二是要坚持科学决策,按规律办事,防止出现因为部门决策失误而使群众利益遭受损失的群众上访;三是要自警自律,各级党政机关工作人员要树立群众观念,增强为民意识,不断提高执政能力,克服官僚主义和主观随意性。严禁工作方法简单、工作拖拉等现象的发生,切实做到“门好进、脸好看、话好听、事好办”。

(四)、抓好预防治本,从源头上减少信访问题发生。当前,信访问题产生的原因很多,如果我们不从问题产生的源头去着手治理,而是满足于一个问题一个问题去解决,信访工作就只会停留在头痛治头、脚痛治脚的水平上。因此,我们信访工作必须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方针,加大预防治本力度,从源头上减少信访问题的发生。一方面要完善民主决策和民主监督,大力推行村务公开和厂务公开、政务公开,增加透明度,扩大群众知情权,顺应民意。另一方面要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纪检监察机关要加强对源头治腐工作的检查,尽可能控制和减少老百姓因腐败和不正之风问题上访。尤其要加强涉及群众切身利益工作,如农村林改、城镇房屋拆迁、国企改革、征用土地、环境污染等的监督检查,防止因决策或工作失误引起的群众上访,产生不稳定因素。只有加大治本抓源头工作力度,信访工作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才能不断促进社会稳定和谐。

第二篇:《当前财税体制改革的重点与难点(上)》(94分)

当前财税体制改革的重点与难点(上) 试卷(94分)

1、刘怡处长指出,税收由不同的税种构成,不同的税种增长状况不同。

正确

错误

2、刘怡处长指出,税收收入占我国政府收入的50%左右。

正确

错误

3、刘怡处长指出,我国政府收入规模占GDP的35%左右。

正确

错误

4、2010年,我国中央企业国有资本收益占政府收入的比例为4.5%。

正确

错误

5、刘怡处长指出,1994年进行分税制改革之后,我国政府税收收入突飞猛进,增长非常显著。

正确

错误

6、刘怡处长指出,1993 年12 月15 日,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实行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的决定》。

正确

错误

7、刘怡处长指出,受经济危机的影响,2009年5月份前,我国税收呈负增长态势。

正确

错误

8、刘怡处长指出,2010年前几个月,我国税收在高位增长,后几个月有所下降。

正确

错误

9、刘怡处长指出,中国税收是一个比较有波动的收入制度。

正确

错误

10、刘怡处长指出,消费税是以消费品(消费行为)的流转额作为课税对象的各种税收的统称。

正确

错误

11、刘怡处长指出,消费税是政府向消费品征收的税项,可从批发商或零售商征收。

正确

错误

12、刘怡处长指出,1980年9月,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通过并公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

正确

错误

13、刘怡处长指出,2011年9月1日前,我国个税征收适用的是九级超额累进税率表。

正确

错误

14、偶然所得,应纳个人所得税。

正确

错误

15、财产租赁所得,应纳个人所得税。

正确

错误

16、2010年,我国税收收入占政府收入的比例为多少?

A 8.27% B 13.98% C 24.39% D 52.91%

17、刘怡处长指出,我国对主要劳务征收的是下列哪种税?

A营业税

B消费税

C增值税

D印花税

 

18、《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是在哪一年公布的?

A 1980年

B 1981年

C 1982年

D 1983年

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指出,要扩大()征收范围。

A营业税

B房地产税 C出口退税

D增值税

20、2010年,我国政府性基金收入占政府收入的比例为多少?

A 8.27% B 13.98% C 24.39% D 52.91%

21、2010年,我国社会保险基金收入占政府收入的比例为多少?

A 8.27% B 13.98% C 24.39% D 52.91%

22、《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指出,要研究推进()改革。

A营业税

B房地产税

C出口退税

D增值税

23、2010年,我国非税收入占政府收入的比例为多少?

A 8.27% B 13.98% C 24.39% D 52.91%

24、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自2011年()1日起实施。

A 9月

B 10月

C 11月

D 12月

25、2011年9月1日后,我国将个税工薪所得税率结构由9级减为了()

A 8级

B 7级

C 6级

D 5级

26、《中华人民共和国增值税暂行条例》规定,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销售货物或者提供()劳务以及进口货物的单位和个人,为增值税的纳税人。

A加工

B修理修配 C金融咨询

D心理咨询

27、下列哪些属于我国消费税的应税消费品?

A酒及酒精

B化妆品

C贵重首饰及珠宝玉石

D鞭炮、焰火

 

28、《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指出,下列哪些个人所得,应纳个人所得税?

A工资、薪金所得

B个体工商户的生产、经营所得

C对企事业单位的承包经营、承租经营所得

D劳务报酬所得

2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指出,要逐步建立健全()与()相结合的个人所得税制度。

A综合

B个人

C企业

D分类

30、下列各项表述中正确的有哪些?

A根据我国法律规定,财产转让所得,应纳个人所得税。

B根据我国法律规定,稿酬所得,应纳个人所得税。

C根据我国法律规定,特许权使用费所得,应纳个人所得税。

D根据我国法律规定,利息、股息、红利所得,应纳个人所得税。

31、假设销项和进项适用税率均为17%,一台售价为14625元电脑需支付的增值税总额为()

A 850元

B 1530元

C 1750元

D 2125元

32、2011年,我国国内增值税收入占税收总收入的比重为()

A 7% B 17% C 27% D 37%

33、《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方案》规定,营业税改增值税的试点时间从何时开始?

A 2011年1月1日

B 2011年10月1日 C 2012年1月1日

D 2012年10月1日

34、2009年,江苏省的社会商品零售额占全国的比重为()

A 5.93% B 6.95% C 8.66% D 9.32%

35、2011年,我国全国GDP比上年增长()

A 6.2% B 7.2% C 8.2% D 9.2%

36、刘怡处长指出,2011年国内增值税实现收入24266.64亿元,同比增长()

A 5% B 10% C 15% D 17%

37、《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方案》规定,租赁有形动产等适用()税率。

A 6% B 11% C 13% D 17%

38、2010年,服务业产生的税收占财政收入的比重为()

A 14.16% B 24.16% C 34.16% D 44.16%

39、1998年,地方财政决算收入中的营业税占比为()

A 24.16% B 40.39% C 44.16% D 59.61%

40、1998年,地方财政决算收入中的增值税占比为()

A 24.16% B 40.39% C 44.16% D 59.61%

41、《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方案》规定,要在现行增值税17%标准税率和13%低税率基础上,新增()和()两档低税率。

A 11% B 9% C 6% D 2%

42、2008年,下列哪些省级行政区营业税占增值税、营业税收入之后的比重小于50%?

A云南

B海南

C黑龙江

D山西

43、 我国首批房产税试点城市是下列哪两个?

A上海

B 杭州

C 南京

D 重庆

44、《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方案》规定,营业税改征增值税的指导思想是()

A建立健全有利于科学发展的税收制度 B促进经济结构调整 C支持现代服务业发展 D支持农业发展

45、《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方案》规定,试点地区先在()等生产性服务业开展试点,逐步推广至其他行业。

A重工业

B轻工业

C交通运输业

D部分现代服务业

46、《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方案》规定,()等适用11%税率。

A交通运输业

B建筑业

C租赁有形动产

D部分现代服务业

47、下列各项表述中正确的有哪些?

A 2011年,全国税收总收入同比增长22.6%。

B 2011年,全国GDP比上年增长9.2%。

C 2009年,江苏分享的增值税和营业税占全国的比重为10.07%。

D 2009年,江苏社会商品零售额占全国的比重为8.66%。

48、下列各项表述中正确的有哪些?

A英国的增值税全部归中央,由中央统一分配。

B德国的增值税全部归中央,由中央统一分配。

C德国的增值税50%归中央,50%归地方。

D英国的增值税50%归中央,50%归地方。

49、下列各项表述中正确的有哪些?

A 2009年,北京分享的增值税和营业税占全国的比重为6.95%。

B 2009年,北京社会商品零售额占全国的比重为4%。

C 2009年,上海分享的增值税和营业税占全国的比重为9.04%。

D 2009年,上海社会商品零售额占全国的比重为3%。

50、我国房产税征收试点首先是在以下哪两个城市开始的?

A北京

B杭州

C上海

D重庆

第三篇:浅议乡镇机构改革的难点与对策

[摘要】乡镇机构改革,是关系到乡镇干部及基层事业单位去留的改革,其意义重大。推进乡镇机构改革,把工作重心转到加强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上来,是当前深化农村改革的重大步骤,是保护农民利益,促进农村社会进步的重要途径。本文针对我国乡镇机构改革的现状,分析了乡镇机构改革所面临的种种矛盾及原因,寻求推进乡镇机构改革的对策思路,希望从根本上消除制约农村发展的体制性障碍,可以更好地为农村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关键词] 乡镇 政府 群众 农村 债务

一、乡镇机构改革难点及原因分析 (一)城乡差异拉大,农民群众不满意

乡镇政府作为中国最基层的一级政府,承担着中国农村大量的社会事务管理工作,计划生育、社会综合治安、催粮派款等都是乡镇政府的中心工作,长期如此,行政干预是政府工作的主要方式,一个俨俨实实的计划经济的执行者和各项政策的实施者。 改革后,由于职能转变,出现一些新问题在所难免。

1、职责难履行。乡镇事权、责任无限大,人权、财权不断弱化,与乡镇承担的职责相比,乡镇履行职责的权力极其有限,处于一种权责不对等的尴尬状态。

2、事务难应付。由于上下机构改革不协调,“上面千根线,下面一针穿”,减人难减事的矛盾十分突出。

3、干部难适应。税改后,乡镇工作的要求越来越高,面对新形势,部分乡镇干部在思想上、能力上、工作方法上表现出明显的不适应,感到工作无所适从。为群众办好事、办实事有愿望没能力,有想法没办法,心有余而力不足。城乡差异较大,造成农民群众心理上的不平衡,突出表现在:一是收入差距大。近几年,虽然在增加农民收入方面做了不少工作,但干部职工的工资也在不断上调,收入差距仍然较大,干部职工平均年收入远远高于大部分农民。部分农民对此感到不平衡,不理解。二是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差异大。城区的基础设施往往都是县里统筹考虑,财政出钱建设,而乡村的基础设施建设却往往要农民群众自己筹集相当一部分资金来解决。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城区面貌可谓年年有变化,但乡村基础设施却几年难有一个大的变化,长年下来造成农民群众心理不平衡。 (二)遗留问题消化难,干部心理不平衡我国历次的政府机构改革取得了很大成效,但成效离人们的预期以及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尚有不少差距,许多时候还未能跳出“精简——纪80年代以来,随着我们国家改革开放的深入,国民经济有了很大发展,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大量的社会事务都由政府直接承担,由于人少事多,公共管理职能不能有效到位,乡镇机构聘请大量临时人员来从事公共管理。一些基层单位的领导趁机安排自己的“关系”,并予以转正,成为国家工作人员。乡镇机构中还有个别合同制工人,国家安排的复退转军人,这都决定了乡镇组成人员的复杂性。对乡镇机构改革来说,这就是难点。

二是遗留问题处理难。 乡镇综合配套改革前,乡镇的“七站八所”由县主管局管理,乡镇政府主要是事权。县管时期,人员进编,都由主管局决定。在这种人事管理体制下,必然会出现超编进人和违规进人现象。

三是各项待遇落实难。干部职工的待遇难得到落实,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拖欠现象严重,职工对自己年老后的生活充满担忧。

四是清退人员补偿难。改革是阵痛,但也必须付出成本,清退职工必然涉及经济补偿。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保障法》规定,用人单位清退职工必须对职工进行经济补偿,但在实际工作中,改革的成本没有着落,无法落实。这样直接形成单位想清退退不了,职工想走人人走不了的现象。

(三)干部作风不踏实,伤害群众的感情。部分干部素质不高,作风不实。一是不善于做耐心细致的工作,过去少数干部存在的“动不动,三分钟”等粗蛮作风,较长一段时间伤害过群众的感情。二是处事不公,很多农民有怨气,“一碗水端平”是农民群众的共同心声,绝大部分农民不埋怨政策的严厉,而是对有些事情不能“一碗水端平”恨之入骨,处事不公成为影响农村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

(四)基层组织不强。农民群众不信任随着市场经济发展的不断深人,农村税费改革的影响,乡级组织“有人管事,有钱办事,有章理事”的作用反而在弱化。在“有钱办事”方面,上级转移支付仅够维持乡镇正常开支,乡镇政府在筹钱为群众办公益事业方面能力十分有限,对不少弱势群众“上学难、就医难”爱莫能助。久而久之,群众对基层组织的依靠和信任度大打折扣。

二.乡镇机构改革后存在的问题

乡镇机构改革涉及到数百万乡镇干部职工的切身利益,倍受关注。新一轮乡镇机构改革如何改,改到什么程度,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从2004年,开始乡镇机构改革试点以来,既有成功经验,也有不足之处。新一轮乡镇机构在总结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出台了《中央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关于深化乡镇机构改革的指导意见》。

(一)部分干部思想包袱较重,工作主动性差。乡镇机构改革后,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有了很大的提高,工作方式方法也有了很大的改进,但也存在一定的问题。税改后,乡镇工作的要求越来越高,面对新形势,部分乡镇干部在思想上、能力上、工作方法上的表现明显不适应,工作无所适从。

(二)群众自我意识逐渐增强。乡镇机构改革,不仅使农民负担明显减轻,而且将农村改革引向了深入。由于它涉及农村社会各方面利益的调整,对农村的发展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也引起了广大乡村干部和农民的心态变化。农村一家一户的自主经营模式,使得农村成员在经济上和政治上对于乡镇政权组织的依赖性相对减弱。

(三)乡镇责任分解难以落实

乡镇事权、责任无限大,人权、财权不断弱化,与乡镇承担的职责相比,乡镇履行职责的权力有限,处于一种权责不对等的尴尬状态。乡镇机构改革主要是对众多的乡镇一级机构,并不牵扯到县一级单位。乡镇改革后,一些职能弱化的部门和单位被撤或并,新单位与县一级及更高层级的管理机构并没有对口,人员比原来减少,事却没减轻。许多原来部门的业务一下集中到新单位,每个主管部门都认为自己的事重要,这让乡镇工作人员疲于应付,各种检查接连不断,减人减事的初衷并没能达到。乡镇是国家最基层一级政权,是农村改革发展的“桥头堡”。“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乡镇是“麻雀虽小五脏俱全”。长期以来,大包大揽式的乡镇管理职能,不可避免地存在越位、错位、缺位等问题,“不该管的也管了,该管的也没管好”。有的乡镇党委书记不无感慨地说,现在乡镇是责任无限大,权力无限小。乡镇职能定位不清晰,造成乡镇履职的不到位。新一轮乡镇机构改革将乡镇职能首次清晰表述:促进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强化公共服务、着力改善民生,加强社会管理、维护农村稳定,推进基层民主、促进农村和谐。乡镇在机构改革后,能否切实履行好这四项职能,我们将拭目以待。现在乡镇很大的一个难题就是债务问题。长期以来,由于各种原因,债务不断增加,已经威胁到乡镇机构的正常运转。做事要钱,不做事也要钱,钱从哪里来,对紧张的乡镇政府来说简直就是一筹莫展,借债保运转是以农业为主的乡镇保运转的唯一途径。多年来,债务形成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政府直接债务。为了完成责任书考核的各项工作任务,这些年来乡镇政府借债搞一些重点工作,如小康住宅建设、温棚建设、养殖小区建设等工程。二是政府职能延伸形成的债务。主要有“普九”债务、教育比例划债、防汛购物用工债务、重大事故赔付、农业结构调整付出的成本、修路等。三是政府接管债务。1999年农村合作基金会关闭后,乡镇政府将其所有资产,往来进行了接管,成立了债管中心,所有债务由政府来偿还,这都增加了债务总额。多年来,能否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三提五统”和农业税及特产税的征缴任务是决定乡镇干部升迁和政绩考核的主要依据,有些乡镇在未能及时完税的情况下,采取借本付息的方式举债上缴完成任务,年复一年,本息如雪球一样越滚越大。

三、乡镇机构改革的对策

(一)认真落实“三农”工作各项惠农政策。又好又快加强农村经济发展发展是稳定的基础。要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关于“三农”工作各项惠农政策,继续推进农业产业化,大力发展效益农业和现代农业,培育农业龙头企业,扶持发展农产品加工业。要切实搞好乡村组织规划,积极筹措资金,强化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多为农民群众着想,多办实事好事。让农民年年有看得见的变化,不断地让农民充分享受城乡统筹发展的实惠,不再为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 “买单”,让农民感觉到农村更是安心生产生活之地。要加快职业技术培训基地建设,培养一批懂技术、有专长的新型农民,努力提高农民素质,加快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步伐,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要坚决执行农村税费改革,切实减轻农民负担,大力开辟农村消费市场,扩大农村消费拉动,加强农村公共服务建设,加快发展农村教育、卫生和文化等事业,切实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要进一步完善农村土地流转制度,健全对被征地农民的合理补偿机制和安置机制,为农村社会稳定打好坚实基础。 (二)大力加强基层组织建设,重新定位乡镇职能。加强基层组织建设,首先要将乡镇的职能重新定位,并以明确《行政许可法》为依据,改变责任无限大,权力无限小的现状。一是科学定位,解决“路往哪里走”的问题,找准乡镇职能重新定位的出发点。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乡镇职能应转到抓好经济发展、管理社会事务、维护社会治安、提供公共服务上来。在工作重点上,要致力于落实政策、组织协调、科技示范、行政执政、市场服务和管理社会,促进农村社会全面进步。要理顺乡镇管理体制,建立起权责对等、各司其职、各负其责、齐心协力的乡镇工作体制。要理顺管理秩序,建立起上下配套、运转协调的乡镇工作运行体系。 二是要转变观念,解决乡镇“事该怎么干”的问题,找准乡镇职能转变的中心点。学会依靠市场配置技术、人才、资金等生产要素,积极为农民把产品转为商品牵线搭桥、创造条件,引导农民进入市场。要树立民本观念,由行政推动型向优质服务型转变,走示范引导的路子。加强政策服务、信息服务、科技服务和法律服务,及时提供产前、产中、产后服务。要树立开放的观念,由具体管理向间接调控转变,走社会化的路子。要树立民主法制观念,变人治为依法行政、民主管理,走民主化、法制化的路子。三是加强培训,解决乡镇“队伍怎么带”的问题,找准干部队伍建设的新路子。乡镇干部要注重学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做到熟悉政策、精通政策、用好政策、用活政策,用政策化解矛盾,用政策指导实践。要由权力型向能力型转变,不断提高领导的工作能力。要学会用说服、教育和示范引导等方法,做好群众工作。要由指挥型向示范型转变,不断提高领导经济发展的能力。要由随意型向规范型转变,不断提高依法行政的能力。乡镇干部要不断强化法律意识,学习法律知识,用法律规范自己的言行,不断提高依法行政的水平。要由干预型向服务型转变,不断提高为民服务的能力。要急群众所急,想群众所想,忧群众所忧,麻烦事耐心解决,难事想办法解决,小事不马虎,难事不推诿,急事不拖拉,真正做到让群众满意。

(三)完善责任考核体系,将维稳工作纳入新农村建设目标管理。

一是“一把手”责任机制。把农村维稳工作做为“一把手”工程来实施,层层建立组织领导机构,党政一把手担任领导小组组长,为“第一责任人”。主要领导亲自抓、负总责,分管领导深入抓、具体负责,班子成员一起抓、共同负责。二是沟通协作机制。要加强上下级之间,乡村和站所之间的经常性沟通协作,定期召开工作会议听取情况汇报,挖掘发现问题,研究措施,总结推广典型,切实做到工作日常化、制度化、规范化,全面提升工作水平。三是人财物保障机制。着力加强群防群治建设,确保基层创建工作有人抓、有人管。树立“稳定出效益”的理念,建立稳定的经费保障机制,将创建经费列入财政预算,纳人新农村建设总体安排,确保创建活动有序、有力、有效开展。四是督导考核机制。建立责任考核体系,将维稳工作纳入新农村建设目标管理考核,考核结果直接与基层党政领导的任免、奖惩和工资待遇挂钩。对出现重大问题的单位部门坚决实行一票否决、限期整改、相关责任人实行必要的组织处理和经济处罚。要理顺乡镇工作职能,把握乡镇工作重点。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乡镇职能应转到抓好经济发展、管理社会事务、维护社会治安、提供公共服务上来。在工作重点上,要致力于落实政策、组织协调、科技示范、行政执政、市场服务和管理社会,促进农村社会全面进步。要理顺乡镇管理体制,建立起权责对等、各司其职、各负其责、齐心协力的乡镇工作体制。要理顺管理秩序,建立起上下配套、运转协调的乡镇工作运行体系。

我们要转变观念,解决乡镇“事该怎么干”的问题,找准乡镇职能转变的中心点:

1、要树立市场经济观念,由抓大农业向抓大市场转变,走市场化的路子。学会依靠市场配置技术、人才、资金等生产要素,积极为农民把产品转为商品牵线搭桥、创造条件,引导农民进入市场。

2、要树立民本观念,由行政推动型向优质服务型转变,走示范引导的路子。加强政策服务、信息服务、科技服务和法律服务,及时提供产前、产中、产后服务。

3、要树立开放的观念,由具体管理向间接调控转变,走社会化的路子。

4、要树立民主法制观念,变人治为依法行政、民主管理,走民主化、法制化的路子。

我们要加强培训,解决乡镇“队伍怎么带”的问题,找准干部队伍建设的新路子:

1、要由经验型向学习型转变,不断提高落实政策的能力。乡镇干部要注重学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做到熟悉政策、精通政策、用好政策、用活政策,用政策化解矛盾,用政策指导实践。

2、要由权力型向能力型转变,不断提高领导的工作能力。要学会用说服、教育和示范引导等方法,做好群众工作。

3、要由指挥型向示范型转变,不断提高领导经济发展的能力。

4、要由随意型向规范型向规范型转变,不断提高依法行政的能力。乡镇干部要不断强化法律意识,学习法律知识,用法律规范自己的言行,不断提高依法行政的水平。

5、要由干预型向服务型转变,不断提高为民服务的能力。要急群众所急,想群众所想,忧群众所忧,麻烦事耐心解决,难事想办法解决,小事不马虎,难事不推诿,急事不拖拉,真正做到让群众满意。

机构改革,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但在这个过程中也要注意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乡镇综合配套改革,对广大农民来说是一件喜事,但对广大的基层干部来说,是压力,同时也是动力。在改革后,新的机构承担了原来绝大部分事情,工作效率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改革后人员减少,事没减,乡镇财政依然紧张,这也是不争的事实。我们要转变职能,必须先理顺上下关系,减少不必要的事情,使干部能从繁重的琐事中解脱出,从“收款催粮”的主力军转到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主战场上来。要理顺上下关系,就必须实行县乡同步改革。

我们要改乡镇改革为县(市)乡同步改革,要减负放活乡镇,要理顺县乡财政分配关系,做到事权与财权相一致。对于改革,应该适当加快步伐,变被动为主动,变消极为积极,大力做好县(市)乡改革联动工作。在改革中,根据各级财力的实际情况,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在改革成本上尽量能做到分级负担,减轻基层的财政压力 [参考文献I [1】金太军.当代中国公共管理与社区治理丛书【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4.6. [2】杨志.全部免征农业税后乡镇机构改革的难点和对策分析【J】.甘肃农业,2006,(1 1). [3 ] 施从美.乡镇机构改革的阻力及其对策分析【J】.山东科技大学学报,2003,(3). 【4】金太军,林莉.新农村建设视角下的乡镇机构改革【J】.长自学刊,2007,(2).

第四篇:浅议乡镇机构改革的难点与对策大全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开放教育试点专科

广东广播电视大学

毕业论文

题 目:浅议乡镇机构改革的难点与对策

名: 朱锐华 学

号: 1144001426422 专 业: 行政管理学(专科) 入 学 时 间: 2011年春

指导教师及职称: 廖友华老师

所 在 电 大: 河源市广播电视大学

2013年3 月1日

目 录

【内容摘要】„„„„„„„„„„„„„„„„„„„„„„„„„ 1 【关键词】„„„„„„„„„„„„„„„„„„„„„„„„„„ 1

一、乡镇机构改革难点及原因分析„„„„„„„„„„„„„„„„ 1 (一)城乡差异拉大,农民群众不满意„„„„„„„„„„„„„ 1 (二)遗留问题消化难„„„„„„„„„„„„„„„„„„„„ 1 (三)干部作风不踏实,伤害群众的感情„„„„„„„„„„„„ 2 (四)基层组织不强„„„„„„„„„„„„„„„„„„„„„ 2 二.乡镇机构改革后存在的问题„„„„„„„„„„„„„„„„„ 2

(一)部分干部思想包袱较重,工作主动性差„„„„„„„„„„3 (二)群众自我意识逐渐增强„„„„„„„„„„„„„„„„„ 3 (三)乡镇责任分解难以落实„„„„„„„„„„„„„„„„„ 3

三、乡镇机构改革的对策 „„„„„„„„„„„„„„„„„„„„4 (一)认真落实“三农”工作各项惠农政策„„„„„„„„„„„ 4 (二)大力加强基层组织建设,重新定位乡镇职能„„„„„„„„ 4 (三)完善责任考核体系,将维稳工作纳入新农村建设目标管理„„„„„„„„„„„„„„„„„„„„„„„„„„„„„„ 5 【参考文献】„„„„„„„„„„„„„„„„„„„„„„„„„ 8 浅议乡镇机构改革的难点与对策

【内容摘要】乡镇机构改革,是关系到乡镇干部及基层事业单位去留的改革,其意义重大。推进乡镇机构改革,把工作重心转到加强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上来,是当前深化农村改革的重大步骤,是保护农民利益,促进农村社会进步的重要途径。本文针对我国乡镇机构改革的现状,分析了乡镇机构改革所面临的种种矛盾及原因,寻求推进乡镇机构改革的对策思路,希望从根本上消除制约农村发展的体制性障碍,可以更好地为农村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关键词】乡镇 政府 群众 农村 债务

一、乡镇机构改革难点及原因分析 (一)城乡差异拉大,农民群众不满意

乡镇政府作为中国最基层的一级政府,承担着中国农村大量的社会事务管理工作,计划生育、社会综合治安、催粮派款等都是乡镇政府的中心工作,长期如此,行政干预是政府工作的主要方式,一个俨俨实实的计划经济的执行者和各项政策的实施者。 改革后,由于职能转变,出现一些新问题在所难免。

1、职责难履行。乡镇事权、责任无限大,人权、财权不断弱化,与乡镇承担的职责相比,乡镇履行职责的权力极其有限,处于一种权责不对等的尴尬状态。

2、事务难应付。由于上下机构改革不协调,“上面千根线,下面一针穿”,减人难减事的矛盾十分突出。

3、干部难适应。税改后,乡镇工作的要求越来越高,面对新形势,部分乡镇干部在思想上、能力上、工作方法上表现出明显的不适应,感到工作无所适从。为群众办好事、办实事有愿望没能力,有想法没办法,心有余而力不足。城乡差异较大,造成农民群众心理上的不平衡,突出表现在:一是收入差距大。近几年,虽然在增加农民收入方面做了不少工作,但干部职工的工资也在不断上调,收入差距仍然较大,干部职工平均年收入远远高于大部分农民。部分农民对此感到不平衡,不理解。二是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差异大。城区的基础设施往往都是县里统筹考虑,财政出钱建设,而乡村的基础设施建设却往往要农民群众自己筹集相当一部分资金来解决。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城区面貌可谓年年有变化,但乡村基础设施却几年难有一个大的变化,长年下来造成农民群众心理不平衡。

(二)遗留问题消化难

1、干部心理不平衡

1 我国历次的政府机构改革取得了很大成效,但成效离人们的预期以及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尚有不少差距,许多时候还未能跳出“精简——纪80年代以来,随着我们国家改革开放的深入,国民经济有了很大发展,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大量的社会事务都由政府直接承担,由于人少事多,公共管理职能不能有效到位,乡镇机构聘请大量临时人员来从事公共管理。一些基层单位的领导趁机安排自己的“关系”,并予以转正,成为国家工作人员。乡镇机构中还有个别合同制工人,国家安排的复退转军人,这都决定了乡镇组成人员的复杂性。对乡镇机构改革来说,这就是难点。

2、遗留问题处理难 乡镇综合配套改革前,乡镇的“七站八所”由县主管局管理,乡镇政府主要是事权。县管时期,人员进编,都由主管局决定。在这种人事管理体制下,必然会出现超编进人和违规进人现象。

3、各项待遇落实难

干部职工的待遇难得到落实,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拖欠现象严重,职工对自己年老后的生活充满担忧。

4、清退人员补偿难

改革是阵痛,但也必须付出成本,清退职工必然涉及经济补偿。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保障法》规定,用人单位清退职工必须对职工进行经济补偿,但在实际工作中,改革的成本没有着落,无法落实。这样直接形成单位想清退退不了,职工想走人人走不了的现象。

(三)干部作风不踏实,伤害群众的感情

部分干部素质不高,作风不实。一是不善于做耐心细致的工作,过去少数干部存在的“动不动,三分钟”等粗蛮作风,较长一段时间伤害过群众的感情。二是处事不公,很多农民有怨气,“一碗水端平”是农民群众的共同心声,绝大部分农民不埋怨政策的严厉,而是对有些事情不能“一碗水端平”恨之入骨,处事不公成为影响农村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

(四)基层组织不强

农民群众不信任随着市场经济发展的不断深人,农村税费改革的影响,乡级组织“有人管事,有钱办事,有章理事”的作用反而在弱化。在“有钱办事”方面,上级转移支付仅够维持乡镇正常开支,乡镇政府在筹钱为群众办公益事业方面能力十分有限,对不少弱势群众“上学难、就医难”爱莫能助。久而久之,群众对基层组织的依靠和信任度大打折扣。

二.乡镇机构改革后存在的问题 乡镇机构改革涉及到数百万乡镇干部职工的切身利益,倍受关注。新一轮乡镇机构改革2 如何改,改到什么程度,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从2004年,开始乡镇机构改革试点以来,既有成功经验,也有不足之处。新一轮乡镇机构在总结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出台了《中央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关于深化乡镇机构改革的指导意见》。

(一)部分干部思想包袱较重,工作主动性差

乡镇机构改革后,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有了很大的提高,工作方式方法也有了很大的改进,但也存在一定的问题。税改后,乡镇工作的要求越来越高,面对新形势,部分乡镇干部在思想上、能力上、工作方法上的表现明显不适应,工作无所适从。

(二)群众自我意识逐渐增强

乡镇机构改革,不仅使农民负担明显减轻,而且将农村改革引向了深入。由于它涉及农村社会各方面利益的调整,对农村的发展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也引起了广大乡村干部和农民的心态变化。农村一家一户的自主经营模式,使得农村成员在经济上和政治上对于乡镇政权组织的依赖性相对减弱。

(三)乡镇责任分解难以落实

乡镇事权、责任无限大,人权、财权不断弱化,与乡镇承担的职责相比,乡镇履行职责的权力有限,处于一种权责不对等的尴尬状态。乡镇机构改革主要是对众多的乡镇一级机构,并不牵扯到县一级单位。乡镇改革后,一些职能弱化的部门和单位被撤或并,新单位与县一级及更高层级的管理机构并没有对口,人员比原来减少,事却没减轻。许多原来部门的业务一下集中到新单位,每个主管部门都认为自己的事重要,这让乡镇工作人员疲于应付,各种检查接连不断,减人减事的初衷并没能达到。乡镇是国家最基层一级政权,是农村改革发展的“桥头堡”。“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乡镇是“麻雀虽小五脏俱全”。长期以来,大包大揽式的乡镇管理职能,不可避免地存在越位、错位、缺位等问题,“不该管的也管了,该管的也没管好”。有的乡镇党委书记不无感慨地说,现在乡镇是责任无限大,权力无限小。乡镇职能定位不清晰,造成乡镇履职的不到位。新一轮乡镇机构改革将乡镇职能首次清晰表述:促进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强化公共服务、着力改善民生,加强社会管理、维护农村稳定,推进基层民主、促进农村和谐。乡镇在机构改革后,能否切实履行好这四项职能,我们将拭目以待。现在乡镇很大的一个难题就是债务问题。长期以来,由于各种原因,债务不断增加,已经威胁到乡镇机构的正常运转。做事要钱,不做事也要钱,钱从哪里来,对紧张的乡镇政府来说简直就是一筹莫展,借债保运转是以农业为主的乡镇保运转的唯一途径。多年来,债务形成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政府直接债务。为了完成责任书考核的各项工作任务,这些年来乡镇政府借债搞一些重点工作,如小康住宅建设、温棚建设、养殖小区建3 设等工程。二是政府职能延伸形成的债务。主要有“普九”债务、教育比例划债、防汛购物用工债务、重大事故赔付、农业结构调整付出的成本、修路等。三是政府接管债务。1999年农村合作基金会关闭后,乡镇政府将其所有资产,往来进行了接管,成立了债管中心,所有债务由政府来偿还,这都增加了债务总额。多年来,能否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三提五统”和农业税及特产税的征缴任务是决定乡镇干部升迁和政绩考核的主要依据,有些乡镇在未能及时完税的情况下,采取借本付息的方式举债上缴完成任务,年复一年,本息如雪球一样越滚越大。

三、乡镇机构改革的对策

(一)认真落实“三农”工作各项惠农政策

又好又快加强农村经济发展发展是稳定的基础。要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关于“三农”工作各项惠农政策,继续推进农业产业化,大力发展效益农业和现代农业,培育农业龙头企业,扶持发展农产品加工业。要切实搞好乡村组织规划,积极筹措资金,强化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多为农民群众着想,多办实事好事。让农民年年有看得见的变化,不断地让农民充分享受城乡统筹发展的实惠,不再为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 “买单”,让农民感觉到农村更是安心生产生活之地。要加快职业技术培训基地建设,培养一批懂技术、有专长的新型农民,努力提高农民素质,加快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步伐,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要坚决执行农村税费改革,切实减轻农民负担,大力开辟农村消费市场,扩大农村消费拉动,加强农村公共服务建设,加快发展农村教育、卫生和文化等事业,切实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要进一步完善农村土地流转制度,健全对被征地农民的合理补偿机制和安置机制,为农村社会稳定打好坚实基础。

(二)大力加强基层组织建设,重新定位乡镇职能

加强基层组织建设,首先要将乡镇的职能重新定位,并以明确《行政许可法》为依据,改变责任无限大,权力无限小的现状。一是科学定位,解决“路往哪里走”的问题,找准乡镇职能重新定位的出发点。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乡镇职能应转到抓好经济发展、管理社会事务、维护社会治安、提供公共服务上来。在工作重点上,要致力于落实政策、组织协调、科技示范、行政执政、市场服务和管理社会,促进农村社会全面进步。要理顺乡镇管理体制,建立起权责对等、各司其职、各负其责、齐心协力的乡镇工作体制。要理顺管理秩序,建立起上下配套、运转协调的乡镇工作运行体系。 二是要转变观念,解决乡镇“事该怎么干”的问题,找准乡镇职能转变的中心点。学会依靠市场配置技术、人才、资金等生产要素,积极为农民把产品转为商品牵线搭桥、创造条件,引导农民进入市场。要树立民本观念,由行4 政推动型向优质服务型转变,走示范引导的路子。加强政策服务、信息服务、科技服务和法律服务,及时提供产前、产中、产后服务。要树立开放的观念,由具体管理向间接调控转变,走社会化的路子。要树立民主法制观念,变人治为依法行政、民主管理,走民主化、法制化的路子。三是加强培训,解决乡镇“队伍怎么带”的问题,找准干部队伍建设的新路子。乡镇干部要注重学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做到熟悉政策、精通政策、用好政策、用活政策,用政策化解矛盾,用政策指导实践。要由权力型向能力型转变,不断提高领导的工作能力。要学会用说服、教育和示范引导等方法,做好群众工作。要由指挥型向示范型转变,不断提高领导经济发展的能力。要由随意型向规范型转变,不断提高依法行政的能力。乡镇干部要不断强化法律意识,学习法律知识,用法律规范自己的言行,不断提高依法行政的水平。要由干预型向服务型转变,不断提高为民服务的能力。要急群众所急,想群众所想,忧群众所忧,麻烦事耐心解决,难事想办法解决,小事不马虎,难事不推诿,急事不拖拉,真正做到让群众满意。

(三)完善责任考核体系,将维稳工作纳入新农村建设目标管理

一是“一把手”责任机制。把农村维稳工作做为“一把手”工程来实施,层层建立组织领导机构,党政一把手担任领导小组组长,为“第一责任人”。主要领导亲自抓、负总责,分管领导深入抓、具体负责,班子成员一起抓、共同负责。二是沟通协作机制。要加强上下级之间,乡村和站所之间的经常性沟通协作,定期召开工作会议听取情况汇报,挖掘发现问题,研究措施,总结推广典型,切实做到工作日常化、制度化、规范化,全面提升工作水平。三是人财物保障机制。着力加强群防群治建设,确保基层创建工作有人抓、有人管。树立“稳定出效益”的理念,建立稳定的经费保障机制,将创建经费列入财政预算,纳人新农村建设总体安排,确保创建活动有序、有力、有效开展。四是督导考核机制。建立责任考核体系,将维稳工作纳入新农村建设目标管理考核,考核结果直接与基层党政领导的任免、奖惩和工资待遇挂钩。对出现重大问题的单位部门坚决实行一票否决、限期整改、相关责任人实行必要的组织处理和经济处罚。要理顺乡镇工作职能,把握乡镇工作重点。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乡镇职能应转到抓好经济发展、管理社会事务、维护社会治安、提供公共服务上来。在工作重点上,要致力于落实政策、组织协调、科技示范、行政执政、市场服务和管理社会,促进农村社会全面进步。要理顺乡镇管理体制,建立起权责对等、各司其职、各负其责、齐心协力的乡镇工作体制。要理顺管理秩序,建立起上下配套、运转协调的乡镇工作运行体系。

5 我们要转变观念,解决乡镇“事该怎么干”的问题,找准乡镇职能转变的中心点:

1、要树立市场经济观念,由抓大农业向抓大市场转变,走市场化的路子。学会依靠市场配置技术、人才、资金等生产要素,积极为农民把产品转为商品牵线搭桥、创造条件,引导农民进入市场。

2、要树立民本观念,由行政推动型向优质服务型转变,走示范引导的路子。加强政策服务、信息服务、科技服务和法律服务,及时提供产前、产中、产后服务。

3、要树立开放的观念,由具体管理向间接调控转变,走社会化的路子。

4、要树立民主法制观念,变人治为依法行政、民主管理,走民主化、法制化的路子。

我们要加强培训,解决乡镇“队伍怎么带”的问题,找准干部队伍建设的新路子:

1、要由经验型向学习型转变,不断提高落实政策的能力。乡镇干部要注重学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做到熟悉政策、精通政策、用好政策、用活政策,用政策化解矛盾,用政策指导实践。

2、要由权力型向能力型转变,不断提高领导的工作能力。要学会用说服、教育和示范引导等方法,做好群众工作。

3、要由指挥型向示范型转变,不断提高领导经济发展的能力。

4、要由随意型向规范型向规范型转变,不断提高依法行政的能力。乡镇干部要不断强化法律意识,学习法律知识,用法律规范自己的言行,不断提高依法行政的水平。

5、要由干预型向服务型转变,不断提高为民服务的能力。要急群众所急,想群众所想,忧群众所忧,麻烦事耐心解决,难事想办法解决,小事不马虎,难事不推诿,急事不拖拉,真正做到让群众满意。

机构改革,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但在这个过程中也要注意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乡镇综合配套改革,对广大农民来说是一件喜事,但对广大的基层干部来说,是压力,同时也是动力。在改革后,新的机构承担了原来绝大部分事情,工作效率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改革后人员减少,事没减,乡镇财政依然紧张,这也是不争的事实。我们要转变职能,必须先理顺上下关系,减少不必要的事情,使干部能从繁重的琐事中解脱出,从“收款催粮”的主力军转到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主战场上来。要理顺上下关系,就必须实行县乡同步改革。

6

我们要改乡镇改革为县(市)乡同步改革,要减负放活乡镇,要理顺县乡财政分配关系,做到事权与财权相一致。对于改革,应该适当加快步伐,变被动为主动,变消极为积极,大力做好县(市)乡改革联动工作。在改革中,根据各级财力的实际情况,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在改革成本上尽量能做到分级负担,减轻基层的财政压力。

7

参考文献

1、金太军.当代中国公共管理与社区治理丛书【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4.6.

2、杨志.全部免征农业税后乡镇机构改革的难点和对策分析【J】.甘肃农业,2006,(1 1).

3、施从美.乡镇机构改革的阻力及其对策分析【J】.山东科技大学学报,2003,(3).

4、金太军,林莉.新农村建设视角下的乡镇机构改革【J】.长自学刊,2007,(2).

8

第五篇:论国有物业管理企业改革的难点及对策

国有物业管理企业在中国目前的物业管理行业中占主要地位,其企业自身的规模和占有的物业资源与民营物业企业相比,都具有相当大的优势。随着国有企业改革深化,国有物业管理公司面临着转换机制、走向市场的挑战,由于历史原因,大多数国有物业管理企业在改革的过程中,面临着非常多的困难,希望引起上级主管部门的高度重视。

一、国有物业管理企业的状况

国有物业管理企业主要有两类:一是从属于国有房地产开发公司的企业,这类企业大多以经营自己开发的写字楼和住宅小区的物业管理为主;二是从原单位后勤部门或房管所转制的物业管理公司,也是以经营原单位项目为主。

国有物业管理企业受传统体制的影响较大,依赖原单位资源,管理体制落后,服务意识不强;有些国有物业管理公司在发展上受制于上级单位,没有管理和经营上的自主权和决策权,制约了企业走向市场的步伐;同时国有物业管理公司员工整体素质不高、年龄偏大、文化水平较低,富裕人员较多,给企业带来了沉重的负担。

二、国有物业管理企业改革的必然性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完善国有资产管理,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实现国有经济布局调整的战略思想,很多行业都面临着在国有经济结构中推进改革和实现发展的双重任务,国有大中型企业主辅分离,辅业改制分流政策的陆续出台,这些都要求作为企业从属公司的物业管理公司要加快改革步伐。同时,建设部住宅与房地产业司原司长谢家谨曾指出“物业管理已经形成一个相对独立的行业,逐步实行物业管理企业与房地产企业脱钩,独立进入市场,实施专业化经营将是大势所趋”,可以说,物业管理企业的改制是不以个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物业管理企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虽然改革已经进行了20多年,但是仍然有一些国有物业管理企业职工存在吃“大锅饭”的现象,认为国有企业是“铁饭碗”,干好干坏一个样、干多干少一个样。同时由于有上级单位或上级公司给项目、给补贴,不愁没饭吃,造成“背靠大树好乘凉”的依赖观念,缺乏市场竞争意识。这种妨碍发展的僵化观念和体制机制严重不适应物业管理市场的变化和要求。尽管这些企业目前生存还不是问题,但在日益激烈的物业管理市场竞争中,原有的优势正在逐步丧失,面临的困难也在逐步显现,因此,国有物业管理企业的改革已经势在必行。

三、国有物业管理企业改革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困难

1.如何处理好改革发展与和谐稳定的关系是国有物业管理企业在改革过程中遇到的最困难的问题。

改制是一种必然趋势,体制上的改变,带来的是产权的重新配置和经营机制的转变,同时将面临富裕人员的安置问题和国企职工身份的转变,这个问题不解决,改革后的企业也难以轻装上阵,但要改革,必然要涉及到国企职工的切身利益,职工会产生不同的思想认识和情绪波动,这是任何国企在改制过程中都无法回避的问题,如果解决不好可能对改革造成消极的后果,将给改革带来更严重的问题。据笔者了解,由于大多数国有物业管理公司在其所在的企业基本上处于弱势地位,本身就要靠其母体生存,依赖性非常强,并不具备在市场上生存的能力,而现状是上级公司只要还能够正常经营一天,物业管理公司就可能多存活一天,因此职工非常担心改制后的公司一旦脱离了母公司,是否能够生存下去,因而往往并不支持企业的改革。

2.如何解决物业管理公司改制后的资源问题也是国有物业管理企业改制过程中的难点问题之一。

物业管理属于服务性行业,对企业的资本金要求不高,对物业管理公司来讲,最重要的资源是物业项目,而对于改制企业来讲,由于企业已不是或不完全是国有企业,如果与原上级单位脱离了关系,原上级单位的物业资源就有可能不交给你,而到市场去竞争项目,又担心自己市场意识不强,这是改制企业和职工考虑最多的问题。

3.如何客观评价物业管理行业的生存条件是国有物业管理企业改制过程中需要关注的问题。虽然物业管理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进入中国,至今已有二十多年的历史,但真正形成物业管理行业应该从90年代后期,发展到今天不过十年的历史,但物业管理企业已经达到了30000家,北京、上海等城市的物业管理企业都达到了3000家左右,发展非常迅速。这一方面说明社会确实需要物业管理和服务,另一方面也反映出进入这一行业的门槛相对较低,造成现在物业管理企业鱼龙混杂,整个行业竞争非常激烈。同时由于非常多的物业项目掌握在国有或国有控股公司的手里,这些项目基本上全部交给下属的物业公司管理而不是由社会物业公司管理,加上物业的相关法律、法规并不健全,客观上目前的物业管理行业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市场竞争行业。脱离了母体的国有物业公司一旦失去了赖以生存的基础,企业生存将面临严重威胁,而如果处理不当,将影响社会的安定。

四、认真解决物业管理公司的实际问题

笔者所在单位为国有物业管理企业,几年间也经历了数次企业改制的要求,上述国有物业管理企业改革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在我公司几次改制过程当中都遇到了,由于种种原因改制至今尚未成事实,但其中发现的问题,笔者在此提出并试图寻找解决的方案:

1.国有物业管理企业完全改制在现阶段尚不成熟。提到企业改制,大家可能首先想到的就是私有化,也就是从国有企业转向了股份制或民营企业,似乎这样所有问题就会迎刃而解,但事实并非如此:民营物业公司的发展实际上受到了诸多因素的制约,例如:人才、管理、技术、资金,同时社会信任度较低、企业平均寿命极短、缺乏长远发展所必须的文化积淀、严峻的市场竞争环境等,国有物业管理企业存在的问题虽然在民营企业中表现的相对较少,但国营物业管理企业具有的优势也不是民营企业短时间内能够解决的。对此,要有一个冷静理性的认识和分析。

2.笔者认为,现阶段国有物业管理企业的改制方式应以原国有上级公司控股或相对控股,全体职工持股的形式为优先选择,其他多种形式在现有国有企业改制中都不适应。采取以原国有上级公司控股或相对控股,全体职工持股的形式的主要原因是这样的改制方式引起企业内部反对的声音不会很大,职工的身份虽然要转换,但由于有了一定的股份,在企业里拥有一定的发言权和决策权,相对的利益保证会较高。同时企业为国有企业控股,在现阶段对于物业公司的稳定和对外形象是十分重要的。

另一个对物业管理公司改制的顺利实施十分重要的是原国有上级单位的物业资源应交由改制的物业管理公司经营,这是保障改制后的物业管理公司正常经营的重要条件,如果没有这一点做为保证,国企物业管理公司的改革就难以实施。国资委某领导曾经讲过,国有企业的上级公司对改制的主辅分离企业要“扶上马,送一程”,因此,国有企业要明确主辅分离不是甩包袱,而是应实实在在的为企业职工着想,解决实际问题。

上一篇:检查卫生标准及细则下一篇:建材家居创业计划书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