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记录实验课题

2022-07-08

第一篇:科学记录实验课题

小学科学实验课题阶段工作总结

科学课如何指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阶段性实验总结报告

科学教育的宗旨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担负着小学“科学启蒙教育”任务的自然科学,早在20世纪80年代初,就率先提出了“注重学生自行探究应用知识培养合作探究能力”的教学理念,与当今的素质教育、创新教育不谋而合。我校是一所农村学校,因此在小学科学课上,注重儿童创造性的培养和发挥应贯穿于他们探究科学知识的整个实践过程。

一、兴趣导航,问题引领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努力改变以往的教学模式,精心创设各种情景,以激起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索欲望。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是洞察力敏锐的一种表现,也是具有创新意识的表现。教学中应十分重视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我们应积极创设情境造成学生认识冲突,引发强烈的问题意识,从而提出自己想要研究的问题。如:教学《声音的产生》一课时,学生看到桌上摆着各种能发声的材料:鼓、锣、音叉、橡筋琴、铁盒、内挂小球的塑料瓶等,立刻会想到研究有关声音的问题,也就很自然的提出有关声音的问题:“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声音是怎样传播的?”“为什么声音各有不同?”“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接着教师引导学生进一步对这些问题进行整理,使学生发现,要弄清这些问题必须先知道“声音是怎样产生的?”从而明确本课要研究的问题。由此可见,只要教师积极创设条件为学生提供思维驰骋的时空,相信学生自己能主动探究和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

二、大胆猜想,做中探究

1、大胆猜想

创造性的猜想和解释可以打开学生想象的翅膀,为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提供了契机。学生自行探究发现和提出问题后,心中一般都有臆想的答案,所以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地猜想,并创造性地对这些规律作出解释。如教学《电磁铁二》一课时,教师先让学生用实验材料制作电磁装置,然后去吸大头针,经比较发现电磁铁吸大头针的数量不一样。为什么同样是磁铁,通电后产生的磁力却不同呢?教师让学生进一步观察比较,并猜想电磁铁磁力大小会与什么有关?学生纷纷表达了自己的想法:可能与电池的节数有关;可能与导线缠绕的匝数有关;甚至有的想到可能与导线的粗细、导线的导电性能有关。接着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来验证自己的想法。

另外,教学中还可有意识地让学生尝试解释一些自然现象和规律,以发挥他们的创造性。如教《火山》一课,先让学生看一段关于火山喷发的录象资料,亲眼目睹火山喷发的情景,学生可能都会问:“为什么会发生火山喷发现象呢?”于是我就给予充分的时间让学生推想假设,然后引导他们查找资料展开辩论得出比较合理的科学解释。

2、做中探究

儿童要探索大自然的秘密必须通过亲身的实践和行动,教师不能包办代替。学生的创造力是无穷的,教师所做的是千方百计地为学生创设自主探索科学知识的实践机会,做好引路人。

在教学中,教师应不失时机地提供机会让学生自主设计实验。在学生设计实验时,教师不要进行多余的干预,更不能让学生照图索骥。学生自行设计实验后,只要实验目的明确恰当合理,就应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实验操作、观察现象、分析探究问题,从而获得科学知识;而不应千篇一律,统得过死。只有在这种特殊的自由时空里,学生才能无拘无束,想自己所想,做自己所做,从而在获得科学知识的同时,获得探索科学知识的经过和自主探索的方法,并从中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如:教《磁铁游戏》一课,在探究磁铁能隔着东西吸铁这一性质时,当教师要学生想办法用磁铁和桌上的大头针把纸吸起来,有的学生用纸把大头针包起来,有的学生把纸盖在大头针上把纸都吸起来了;当教师要求学生试一试磁铁隔着别的物体看能不能吸铁时,有的学生隔着玻璃,有的学生隔布或衣服,有的学生隔塑料板,还有的学生隔书,都将大头针或小铁钉吸起来了。学生运用常见的材料自己设计实验主动地探索出了磁铁的有关的性质。

3、将小组合作探究活动落到实处

“乐于与人合作,与环境和谐相处。”是我们小学科学小组合作探究活动的目标,也是小学科学课程性质决定的。通过几年的新课程实践,这个理念如今也已被广大科学教师所接受,所以,小组合作探究活动在科学课堂上得到了充分的应用。那么,如何将科学课小组合作探究活动落到实处呢?

三、联想运用,拓展延伸

《课程标准》指出:自然学科的教学目的是在指导学生获得自然科学知识的同时,培养他们运用科学的能力。所以我们要重视让学生运用学过的知识解释说明生活中的现象变化,更要重视引导学生创造性地综合运用这些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联想和创新是紧密联系的。把学到的科学知识进行联想运用也是开发学生创新潜能,使学生进一步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重要途径。如:根据“物体有热胀冷缩的性质怎样利用它为人类造福”展开联想,学生想到用缝衣针穿粗些的线,只要将针头在火上烧一下,受热体积膨胀,孔变大,穿线就容易了。再如,让学生根据雨的成因设想可以利用这个道理干什么?学生想到天空中如果有雨云,只要想办法创设降低雨云温度的条件,就能使它变成雨落下来。

自主探究不仅课内要进行,而且要延伸到课外。教师要认真组织学生课外后继性研究,将课内课外结合起来,这也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一环。如:根据同学们兴趣爱好,组建“植物小组”“环境小组”“科技创作小组”等等,结合教学内容指导他们运用所学知识,积极开展实践活动把观察到的现象、新的发现及时记录下来,定期开展小组汇报交流活动和创新小制作进行展评,这对学生的激励是不言而喻的,不但能促使学生将研究活动内化为乐于从事的日常生活内容,而且创新素质也将在自觉活动中得以培养和提高。

四、积极推行小组合作探究活动

“乐于与人合作,与环境和谐相处。”是我们小学科学小组合作探究活动的目标,也是小学科学课程性质决定的。通过几年的新课程实践,这个理念如今也已被广大科学教师所接受,所以,小组合作探究活动在科学课堂上得到了充分的应用。

以上是我们的一些想法和经验,还不太成熟,存在一些问题。但我们相信,只要不断在教学实践中丰富我们的教学经验,不断进行科学探索, 所有的问题都将迎面而解。

第二篇:课题2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知识精析

一.学习化学的重要途径---科学探究

1.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主的科学,化学的许多重大发现和研究成果都是通过 得到的。

2.学习化学的一个重要途径是实验,通过实验以及对实验现象的 _观察、记录、分析_等,可以发现和验证 化学原理,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并获得化学知识。

3、科学探究一般步骤:

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设计实验→实验验证→记录与结论→反思与评价

4、化学学习的特点:关注物质的性质、变化、变化过程及其现象;学会观察实验的基本方法:实验前→实验中→实验后,分三个阶段观察。

从三个方面描述燃烧的现象:⑴光、焰色;⑵放出热量;⑶生成物的色、态、味

二、蜡烛燃烧实验(描述现象时不可出现产物名称)

注意:观察实验时,一般要从实验前、实验中、实验后三个阶段观察 实验探究步骤

⒈观察蜡烛的制作材料由烛芯棉线、外壳石蜡。结论、解释由石蜡制成

⒉点燃前⑴观察蜡烛的颜色 、形态、形状,观察物质的性质乳白色固态圆柱状。结论、解释颜色:乳白色状态:固态。

⑵用小刀切下一块石蜡,投入水中,观察物质现象浮在水上,难溶于水,硬度小。结论、解释密度比水小,硬度小,难溶于水

⒊点燃蜡烛⑴用火柴点燃蜡烛,观察蜡烛火焰。观察物质的、现象火焰分三层,第二层最明亮,内层暗。结论、解释石蜡具有可燃性,其火焰分三层,第二层最亮,内层暗 ⑵取一根火柴,迅速平放在火焰中,1s后取出。观察物质的现象火柴杆接触外焰部分变黑。结论、解释外层温度最高,加热用的是外层

⑶用一干燥烧杯,罩在火焰上方,片刻,取下火焰上方的烧杯,迅速向烧杯内倒入少量石灰水,振荡。观察物质的变化、现象烧杯内壁有水雾,石灰水变浑浊。结论、解释 蜡烛燃烧生成了水和二氧化碳

⒋熄灭蜡烛⑴将蜡烛熄灭观察观察物质的、现象有白烟(白烟是石蜡蒸气凝成的石蜡固体小颗粒)。结论、解释蜡烛燃烧时先由固态转变成液态,再汽化,而后燃烧。 三:对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的探究

探究目的:比较空气与呼出气体中含二氧化碳气体的多少

实验操作:取一瓶空气,一瓶呼出的气体,各滴入澄清的石灰水,振荡。 实验现象:呼出气体瓶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空气瓶中没有明显变化。 得出结论: 呼出气体中二氧化碳的含量比空气中的多. 探究目的:比较空气与呼出气体中含氧气的多少

实验操作: 取一瓶空气和一瓶呼出气体,把燃着木条分别伸入瓶中 实验现象:呼出气体瓶中木条熄灭,空气瓶中没有明显变化

得出结论: 空气中氧气的含量比呼出气体中的多 探究目的比较空气与呼出气体中含水蒸气的多少

实验操作:向一块干燥玻璃片呼气,另取一块干燥玻璃片放在空气中

实验现象:被呼气的干燥玻璃片变得模糊,玻璃片上有一层水雾,放置在空气中的玻璃片没有水雾出现 得出结论: 呼出气体中水蒸气含量比空气中的多

温馨提示:实验过程中的操作、现象、结论要结合起来记忆。

题型透析

1、蜡烛燃烧刚熄灭时产生的白烟是什么?

问题:蜡烛刚熄灭时,总会有一缕白烟冒出,它的成分是什么呢?有人提出了以下假设: (1)白烟是燃烧时生成的二氧化碳 (2)白烟是燃烧时生成的水蒸气

(3)白烟是石蜡蒸气凝成的石蜡固体小颗粒 实验:

(1)吹灭蜡烛,立即用一个蘸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罩住白烟,其目的是为了验证假设 (填序号),但是这样做并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原因是 。 (2)吹灭蜡烛,立即用一块干而冷的玻璃片放在白烟上,玻璃片上没有出现水雾,说明白烟不是 。 (3)吹灭蜡烛,立即用燃着的木条去点白烟(注意不要接触烛芯),发现蜡烛重新被点燃,说明白烟具有可燃性,这是为假设 提供了证据。同时可排除假设 ,因为

思路解析:将课本中知识点记清楚。 答案:(1):①蜡烛燃烧产生的二氧化碳会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2):水蒸气 (3):③①二氧化碳不支持燃烧。 点拨:注意课本实验的变化。

2、小聪和小明对竹子中气体的成分进行探究。他们把竹子浸泡在水中,在竹子上钻了一个小孔,看到有气泡从小孔中冒出,就用排水法收集了两瓶气体。 第一瓶:将带火苗的木条伸入瓶内,发现木条火苗明显变小变暗。 第二瓶:倒入少量澄清石灰水,振荡,石灰水变浑浊。 由此推断:

(1)竹子中含有哪两种气体?

(2)竹子中的这两种气体的含量与空气中相应的两种气体的含量进行比较,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思路解析:清楚的知道二氧化碳和氧气的特性是解题关键。 答案:(1)氧气和二氧化碳

(2)竹子中氧气含量小于空气中氧气的含量,而二氧化碳的含量大于空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

方法点拨: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氧气能使带火星木条复燃

第三篇:《小学科学大班额分组实验探究》课题研究报告

《小学科学大班额分组实验探究》课题研究报告

摘要:大班额环境下的分组实验课一直是困扰一线教师的难题,本课题“抛砖引玉”以五年级一班为研究对象,从养成教育、课前准备、组长培养、教学设计等方面进行研究,总结了一套还需完善的教学策略。

关键字:小学科学 分组实验 策略和方法

引言

大班额环境在城镇学校已成为一种普遍现象,课堂教学的组织与管理本身就存在一定的难度,尤其是活动性较强的科学分组实验课对许多老师而言更是难以把控的。而《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中又提示我们以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积极倡导让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培养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他们对科学本质的理解,使他们学会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为他们终身的学习和生活打好基础。

作为一线教师的我们,如何在大班额环境下开展分组实验教学的研究是必要的和有价值的,经过我半年的实践探究,自己总结了一套教学策略,相信在我“抛砖引玉”之下,更多的人会深入研究,必然会形成一套更加完善的教学策略,来解决大家在分组实验教学中的困难,打造有效的科学分组实验课堂。

一、课题的提出及意义

随着班级学生人数的增多(如我校拥有41个教学班,每班平均人数在60人以上,有的班级甚至70人之多。),学生智力水平、接受能力等方面存在的差异不断扩大,而教师对学生的教育关照度和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参与度不断降低,特别对组织能力要求较高的科学实验课和活动课,大多教师更是避而远之,在分组实验课中用演示实验代替,甚至舍弃实验教学,变为单纯的理论灌输和结论死记硬背的教学模式。严重影响新课程目标的落实,影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所以我提出“小学科学大班额分组实验探究”这个课题,旨在探索大班额背景下有效的分组实验教学策略,在面向全体学生的同时,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深化课堂教学改革,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二、课题研究的目标与内容

1。课题研究目标

经过本次课题的研究摸索、总结一套适合于我校大班额环境的科学分组实验教学策略,并应用于教学中,打造有效的科学实验课。

2。课题研究内容

在这种大班额环境下如何让学生亲身经历科学探索的过程,如何准备实验教学,如何实施分组实验教学,是我本次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为了更具体化,我将课题细化为以下几个方面:

(1)大班额环境下课堂纪律与教学关系(如果想在有效的时间内实施实验教学,纪律是最起码的保障;如果没有良好的纪律,别说实验教学,就是一般的课堂教学,恐怕教学任务都很难完成。);

(2)大班额环境下学生良好习惯的培养(习惯是所有行为的老师,它如同物理中的惯性一样,在不受外力的情况下会保持原有的状态。);

(3)大班额环境下教师课前准备工作(有效的实验课需要充足的准备。);

(4)大班额环境下小组合作的分工问题(小学科学在情感、态度、价值感方面注重培养学生合作、分享的品质。);

(5)大班额环境下分组实验的实施研究(实践检验真理,更能寻找出一条实验的教学策略)。

三、课题研究的对象与方法

1。研究的对象

五年级一班学生为本次课题研究的对象,其原因一他们是我所带班级的学生便于实施课题研究;原因二,他们在日常教学中存在着其他班级共性的问题,具有研究的价值。

2。研究的方法

本课题主要采用了四种研究方法:文献法、调查分析法、实践研究法和经验总结法。

文献法:通过阅读《小学科学新课程标准》了解新课程对小学科学的要求和建议;通过阅读《有效备课?上课?听课?评课》认识课程设计的重要性和方法;通过查阅分组教学的相关文章掌握更多的教学方法。

调查分析法:对现任和曾任科学的七位教师以及三至六年级40名学生进行随机问卷调查,并对问卷进行分析,发现分组实验中存在的问题,和一些老师教学中的经验。

实践研究法:针对问卷中发现的问题与三位现任的科学老师进行问题整理和策略研讨;并以五年级一班为研究对象实施课堂培养和研究。

经验总结法:经过研讨和课例实践,以及学生反馈,总结在研究过程中的成功心得和失败教训,从而归纳出开展分组实验教学的策略。

四、课题研究的依据

国家教育部将46人以上的班级界定为“大班额”,在我国教育部颁布的《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中指出,“小学科学是一门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启蒙课。科学探究是科学研究过程的本质特征,具有重要的教育价值。在小学科学课堂中,教师是儿童学习科学的支持者和引导者。引导儿童主动探究,亲历科学探究的过程,这将有利于保护儿童的好奇心和激发儿童学习科学的主动性。”

五、研究过程

为了让课题扎实有效的开展,本课题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的研究。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014年12月——2015年3月)

进行课题研究的前期准备工作,填写课题申报书、评审书,对课题涉及的理论进行学习,并在教师和学生中进行问卷调查,对调查的结果进行整理分析,确定课题研究的方向和内容,撰写研究方案。

第二阶段:研究阶段(2015年4月——6月)

这一阶段是课题研究的主要阶段,针对问卷调查中发现的问题与其他教师进行研讨,补充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总结自己在教学中的一些成功经验。借助这些经验和文献中提及的方法,以五年级一班为研究对象实施课题研究。首先查阅资料、借助网络深度认识《给冷水加热》一课的目标和实验教学的方法;其次在平时教学中关注学生养成教育和小组协作能力培养,选取能力较强的学生为组长,以三个人为一个小组,六个人为一个团队,培养他们的团队意识和合作精神,充分发挥组长的组织能力,细化各组员的分工,让他们“人人有事干,事事有人干”;最后,通过引导让学生尝试分析实验现象或者数据,知道他们总结结论,并及时给予评价和鼓励。

第三阶段:总结阶段:(2015年7月)

收集整理过程性资料,思考课题研究存在的问题以及通过这段时间研究所发现的教学方法,撰写课题研究报告,做好课题研究成果汇总工作。

六、研究成果

1。实验班级成果:

五年级一班作为实验班级,通过半年的教学培养,已逐步形成分组实验的行为习惯,大部分学生已经熟练掌握了一些仪器的正确操作。培养的十二个小组长具备了任务分配、组织研讨、分析汇报等能力,对教学有着很大的助进作用。

2。经验理论成果

经过半年的理论学习、师生研讨、教学实践等方面的经验积累和反思,总结形成了一套教师如何进行小学科学大班额环境下如何开展分组实验教学的策略。

(1)养成教育的培养贵在坚持

养成教育是一个学校德育工作的基础,它关乎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养成好的行为习惯会让学生一生受益。

在实验教学中,学生进入实验室的点点滴滴都是养成教育的体现,如何让学生有顺序地进入实验室,安静地听取实验要求,有组织的进行实验和讨论,习惯性的整理实验台等,这些习惯都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培养出来的,它需要三次、五次、十次,甚至一学期的坚持,让一切行为都成为一种习惯。当这些行为成为一种习惯,那么分组实验教学的“纪律难、组织难”就不再是困难了。

(2)充足的准备是高效的关键

分组实验活动前的准备是分组实验活动成功的关键。在教学中,我们会发现实验效果与预测有出入、学生设计的实验方案中需要的材料没有准备、同一种材料出现两种不同的实验现象等等。要避免这些情况影响分组实验的开展,材料的准备必须要精心选择,教师事先亲自实验。

除此之外,我们更要保证教学内容的充分准备,在日常教学中很多老师重点关注了实验的准备,而忽视了研究实验课的教学内容,让实验教学单调、无趣,学生是失去了实验探究的方向性,让实验活动成为一种单一的活动,失去教学的意义。

同时实验报告单的设计会让实验明朗起来,合理的设计让学生有据可依,在完成要求的同时完成实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注重培养,“以点带面”促成团队进行分组教学

俗语说:蛇无头不行。一个小组应该也有一个组织者,在实验研究过程中,作为教师助手的小组长将实验内容细化,发动每个组员的积极能动性,同时还可以指导组员进行实验操作、汇报等。当然组长的培养也是需要提前准备的,每次实验前将小组长集中起来进行操作指导、分工引导等,让小组长不是盲目的去组织,而是有计划地去完成任务。在教学中我以三个人为一个小组,六个人为一个团队,通过日常教学的小组、团队竞争培养他们的团队意识和合作精神,这样在分组实验中更能体现出相互合作的意识和自觉性。

七、问题与思考

本次课题我主要立足与个人,通过改善自身教学细节和方法来改观分组教学的效果,看到取得的成果让我认识到教师理念的重要性,认识到教学那种“润物细无声”的力量。

反思课题研究的整个过,还存在一些问题:1。研究时间短,需要后期长期的坚持和反思;2。研究对象单一,一个五年级一班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存在个性的可能,而共性的研究还需要更多班级、更多年级的参与;3。研究立足点的不完美,现代教学立足于学生,通过改变教师理念,改善教学方式改观了教学效果,但若能立足学生,改变学生理念,改善学习方式,相信内因的能量是巨大的。课题研究还需继续!

参考文献

[1]、余文森 有效备课?上课?听课?评课[M]。 福建教育出版社。 2010。4 [2]、刘志慧 小组有效合作学习的关键[J]。 江西教育。 2010(32)

[3]、李家良 也谈如何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及探究精神[J]。 新课程(教师)。 2010(10)

[4]、张中西 试论小组合作学习中的自主学习[J]。 现代教育科学(中学教师)。 2010(05)

[5]、张庆佃 优化小组合作学习 焕发课堂生命活力[J]。 新课程(中学)。 2010(10)

第四篇:课题2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第一课时)说课稿

第一单元 走进化学世界

课题2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第一课时)

本课题通过两个探究活动来加深对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的认识。这两个探究活动都是从学生的生活实际中提炼出来的,会给学生以新的感受和启迪。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通过对蜡烛在点燃前、点燃时和熄灭后三个阶段有引导的观察,着重培养学生对现象的观察、记录和描述能力。对我们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有什么不同 的探究,通过给出实验原理的信息和图示实验步骤等方法,着重培养学生对现象的观察和分析能力,并能明确地表述探究所得到的结论。本教案设计时,为使学生感受和体会到化学实验对化学的重要性和仔细观察对化学实验 的重要性,特意提供了“有关炸药的发明”和“青霉素的发现”等资料,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培养学生敢于创新的学习精神。在学生进行探究活动时,教案设计并未着太多笔墨,这主要是由于课本对操作活动进行了图文并茂的安排,即其本身已十分详细,故这两部分的教学重点应放在对学生实际操作的指导上。另外,由于是第一次亲自动手做化学实验,故根据学生特点组织好学生进行有条不紊的探究,在本课题中也显得十分重要。因此,在本课题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想办法组织好学生。由于实验报告的书写是化学学习中经常要面临的问题,故在第二课时特意增加厂有关化 学实验报告的书写问题,并通过探究活动2,直接进行巩固。

第五篇:课题2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_教学设计_教案

教学准备

1.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实验是化学学习的重要途径,能在教师指导下进行实验,初步学会观察、描述和记录实验现象,锻炼合作、交流的能力。

2.能说出蜡烛及其燃烧过程中发生的变化及其性质。

3.能体会到化学学习的特点是关注物质的性质、变化、变化过程及其现象等。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使学生学会观察并详尽、准确的描述和记录实验现象。感受实验的过程。

2.在实验过程中锻炼学生实验操作技能,填写实验报告册,并能通过实验现象得出实验结论。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小组实验,观察记录,培养学生善于合作、端正认真、勤于思考的科学精神,逐步体会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

2.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分析能力,并能准确的表述探究所得到的结论。 教学难点

1.对实验现象的准确表述。 2.对蜡烛燃烧产物的检验。

3. 教学用具

教师准备:投影仪、烧杯、澄清石灰水、集满二氧化碳的集气瓶一瓶、火柴、蜡烛、水。,学生准备:火柴、蜡烛、小刀、烧杯或透明玻璃杯或玻璃片(使用时要注意安全)。

4. 标签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课堂小结

这节课通过大家对蜡烛及其燃烧的细致观察,我们认识了蜡烛的一些性质,了解了蜡烛燃烧过程中发生的变化,也就更深一步体会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我们的小组合作也非常值得表扬。希望大家继续保持!

课后习题

课后大家的任务是:参考P13格式,练习写出本次实验报告并预习探究实验二,家中寻找替代品练习步骤二。

上一篇:科研工作调研报告下一篇:开业大吉的祝福语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