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合教育论文范文

2022-05-10

第一篇:适合教育论文范文

“适合的教育”循证教育思考与实践

【摘要】“面向全体”教育实施的表述就是“适合的教育”。循证教育衍生于循证医学,是当今教育实证研究的新取向。在循证教育理论指向下,广州市南沙横沥中学(以下简称“我校”)进行了“适合的教育”循证教育实践:列举存在问题的表象、有针对性循证和思考、解决问题的实践探索。

【关键词】循证教育;面向全体;适合的教育

一、循证教育与教育循证

循证教育衍生于循证医学,循证医学于1992年底在美国产生,并迅速辐射到人文社会和科学领域。循证医学将依据、经验智慧和患者的价值愿望三者完美地结合起来进行诊断并制定出最佳治疗措施。中医对新冠肺炎的治本疗效在全球产生深远的影响,也推动我国循证教育的推广普及,循证教育被视为提升教育实证科学化的有效途径。

美国格罗弗·怀特赫斯特指出,循证教育是指专业智慧与最佳实验证据相结合以决定教学方法的一种教育研究与决策方式。循证教育指向下的中小学教育工作,是指针对目前学校的教育教学现状和存在问题,以科学的理论、政策和实践依据思考诊断,结合学校实际和学生的意愿,进行具体的教育实践,达到教育的目的。

北京师范大学博导朱旭东、朱志勇教授于《光明日报》2020年9月1日发表《构建循证教育体系,推动教育决策和实践科学化专业化》一文,指出:教育循证的解读及应用是多元的,并不局限于一时一事,事事实践,是一个触类旁通,相生相衍的有机体。可以是普遍的、成功的教育改革决策,也可以是针对地域、区域特点进行定性定量研究已经形成的科学决策;可以是公开发表的实证研究性有效指导教育决策和实践的学术论文、报告、著作等文献,也可以是各级政府颁布的有关教育教学的法律法规文本和教育政策文本。

二、“适合的教育”循证教育思考

1.表象

走进中小学课堂,教师注重把传授知识和培养解题技能作为教学的主要目标,教学内容也因此局限于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双基”上,教学以教师为中心,以讲为主。评价教师教学工作的标准与尺度也就相应表现在看他们是否能够更迅速、更及时、更有效地传授更多的知识与考试技能层面,似乎只有教师教得越多、学生学得越多、考试分数越高,教学质量才可得以体现,这也就是教师所热衷的“高效课堂”。这种“大一统”的教学方式关注的往往只是中上层面的学生,而疏忽中下层的学生,特别是学困生。其实,上层面的学生不讲也会了,下层面的学生听不懂,不懂也要装作懂,浪费了很多时间。最主要的问题是,听不懂的学生没有机会彰显自身的特有才能和闪光点,没有平台让教师和学生去肯定,慢慢地就没有了自信。特别是每经历一次考试就要受到一次打压,因此,“我是谁?”“从哪来?”“到哪去?”三大困扰人生的哲学问题提前出现在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身上,学生很容易抑郁或患抑郁症。

2.政策循证与实践循证

(1)政策循证

2019年7月9日,国务院发布《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明确指出义务教育必须“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遵循教育规律,发展素质教育,树立科学的教育质量观念,坚持德育为先,全面发展、面向全体、知行合一。”

2018年12月18日,中共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发布《关于深化教育体制和机制改革的意见》提出:“营造健康的教育生态,大力宣传普及适合的教育才是最好的教育、全面发展、人人皆可成才、终身学习等科学教育理念”,解决我国教育发展的主要矛盾,即“人民群众对教育资源的巨大需求与教育资源供给不足的矛盾”。“适合的教育”是面向全体教育实施的表述,是新时代国家教育意志的新表达,以实现教育的更加均衡、更加公平、更高质量的发展,每一个学生都当作具体的、鲜活的、生动的具有不同禀赋特点的个体,意义重大。

(2)实践循证

2014年,笔者随广州市中小学校长高级研修班前往杭州参观学习,到了杭州省浙江艺术学校,了解到周迅的成长:浙江艺术学校来访接待的主持人说,周迅所学专业为民族舞,具有突出的歌唱和表演才华,在校期间在外兼职当歌手,有时不能正常在校上课,甚至外校的演出纠纷波及到了学校,如果按常规的管理条例来要求她,那就是一件难事,好在社会的大舞台以及文化娱乐平台让她成长得更快,学校与她本人签订好协议,双方约法三章并严格遵守,做好各自必做的事情,创设她快速成长的条件。所以,周迅得以顺利毕业并迅速成长。

3.思考

学生没有彰显出优秀的品质可能是我们能够提供的舞台太小,或是我们根本就觉得没有必要去思考,因为我们要应对中考和高考。国际教育重视学生的个性化成长,强调满足不同禀赋的学生需求,这是我国现行教育体制中较薄弱的部分。

学校和广大教师“大一统”的“填鸭式”教学方式与学生以机械性的记忆和解题训练为主导的学习方式,已不能再适应社会需求和学生个体生命发展的实际。

习近平总书记在外交上有个新论断:“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基础教育更要为祖国的强盛和学生的終身发展奠基。哪些素养才是影响毕生不可或缺的素养?哪些技能才具有核心价值与终极意义?不同的民族和国家基于自身的发展实际和文化传统,从而形成不同的价值判断与认知理解,进而制定出符合他们的实际需要的教育宗旨与人才培养的章程与举措,(下转第27版) (上接第26版)以期培养和造就为他们所需的国民素质。“唯分数论”价值导向下的教育万象成为社会热点,“面向全体”的“适合的教育”势在必行。

三、“适合的教育”循证教育实践

我校在办好“适合的教育”实践上实现了几个转移:一是从学生适合学校的教育向学校适合学生的教育转移;二是从普适性的教育向差异性的教育转移,如发展校本活动课程;三是从学科分数的评价向学生成长的评价转移;四是从关注优秀生向关注每一个学生转移。

1.大力推进体美劳“三善”活动课程建设,我校共组建20多个校本社团,每周固定2节(部分课程有增加)课时。如,无线电测向及水火箭等科技队、文学社、管乐队、合唱队、舞蹈队、语言艺术社、啦啦操队、田径队、太极队、各种球队(含棒垒队)、书法社、绘画社、棋艺社、中草药种植组、食用菌培育组、学科兴趣小组等。全体学生选择参与活动课程项目,没有一个学生留在课室写作业,也没有一个教师闲着,具有特长的教师是主辅导员,有组织能力的教师协助,部分课程聘请专业教师授课辅导。

2.学校还举办全校的主题节日,如,科技节、体育节、美育节、英语节、劳动节、语艺节、音乐节等,每年元旦前举办一次大型的科技文化艺术展演,对社团课程和主题节日活动成果进行表彰和展示,穿插文娱节目。关注学生的特长特性发展,让每一个学生彰显自身的能力才华,增强自信心和获取成功感,抬起头来阳光生活。

3.我校遵循国务院《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开展学生生涯规划引导工作,特别是在初三年级下学期,对学生进行职业生涯教育,进行“普职分流”,引导部分很难考入普通高中的学生选择与自身禀赋相适应的职业技术学校和学院,说清楚几个问题:一是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是不同类型、同等重要的两类教育,是适合自身的教育,是最好的教育;二是讲清楚普职生与普高生的占比是1:1,职业教育能够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成长成才路径,并有效分流普通高考升学的压力;三是宣传“中国制造”的世界市场美景,倡导“中国工匠”精神,讲清当前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壮大实体经济、需要数量充足的技术技能人才作为支撑,职业教育肩负着传承技术技能、培养多样化人才的职能,对接市场需求、更大规模开展职业教育和培训,可以帮助学生掌握一技之长,实现更高质量、更充分的就业创业机会。

广州市政府在原有职业学校和技工学校的基础上,大力创办了一批国家级的职业技术学院和职业技师学院,学校按照循证教育理念尊重学生意愿的原则,不按照成绩分数去进行普职分流工作,而是召开家长会、学生会、以及与学困生进行“面对面”沟通交流等。经过两年的实践,现在就读于职业技术和技师学院的学生真诚地感恩学校和教师,学生的家长也很感激学校,因为学校为学生找准了正确的发展方向,拾回了生活的信心和勇气,高扬起了理想的风帆远航。

四、结语

我校开展“面向全体”的“适合的教育”校本循证教育。实践证明,学生的文化学科成绩测试结果不仅没有下降反而得到了提升。关键在于学生的学习从被动变成了主动,兴趣趋动了自主求知的欲望,学生的成长内化为由内向外的生长,正如“人本论”创立者之一的羅嘉思所说:“谁也教不会别人任何的东西。”学生在身心健康的条件下,在阳光向上的环境中,在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协调共济的循证教育有效经验指向下,“分数”提升也就水到渠成。

最为重要的是,今日全球呈现“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文化多元化”的局面,知识重要,能力比知识重要;智力重要,情商更重要;身体健康是基础,心理健康并重;优于他人可取,优于自己可贵。仅有学科成绩、考试分数是不够的!学生各有禀赋特长,对待学生需有“人人皆可成为圣人”的心态,相信每一个学生都是优秀的,都是可成才的。可能我们还没有这个感觉,那是对学生的爱还不够,以及没有足够的耐心去等待,没有提供给学生足够多的和宽广的展示舞台。认识到这些问题之后,我校踏踏实实地走好面向全体学生的适合的教育之路,关注学生特性、差异性,做到课堂教学的“德智双善”和活动课程“体美劳三善”,让每一个学生阳光自信、抬头挺胸、勇往自前,让他们充分展示自己、不断超越自己、发现更美好的自己。

参考文献:

[1]周加仙.走向循证教育决策与实践[J].外国中小学教育,2017,6.

[2]朱旭东,朱志勇.构建循证教育体系,推动教育决策和实践科学化专业化[N].光明日报,2020.

[3]张新平.何谓“适合的教育”[N].中国教育报,2017.

[4]班建武.德育理论与实践如何对接——一种基于循证的德育诊断理论与实践[J].中国德育,2020,19.

[5](美)马斯洛.马斯洛人本哲学[M].成明,译.九州图书出版社,2003.

责任编辑 杨 杰

作者:刘克风

第二篇:落实“双减”政策,推进“适合”教育

武汉市光谷第三初级中学始终坚持“依法治校,依法执教,规范管理”的管理理念,认真贯彻落实《义务教育學校管理标准》,认真学习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关于“双减”的文件,领悟精神,结合学校的办学理念,以“办教师满意、学生满意、家长满意学校”为宗旨,以“关心学生成长,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核心,积极探索“双减”实施途径,深入开展学校“适合”教育的研究和实践,提高学校育人实力,提升学校办学品位,办“让人民满意的教育”。

提高服务质量 实效长效共抓

开学初,学校把“双减”工作的推进作为开学工作的一个重头戏,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的“双减”工作领导小组,从宣传、安全、实施、研究四个方面分工合作,提高服务质量。在抓实效的同时,努力抓好长效。

宣传组。负责各阶段的政策学习和宣传,组织编写好针对教师、家长、学生的宣讲材料;负责收集教师、家长、学生意见并及时向领导小组反馈;负责每学期总结材料的撰写。

安全保障组。为师生提供延时服务的保障,确保师生延时服务期间的安全。

实施组。负责家校联动,确保参与率;负责延时服务教师安排;负责作业量和完成情况的监控;负责延时服务课程推进。

研究开发组。负责延时服务课程的研究、开发和项目的创新。

“双减”政策出台后,学校领导小组多次组织教师、家长和学生开展政策学习,交流讨论,提出“两抓”策略,即抓学生作业管理、抓学校课后服务。制订《改进作业管理的工作措施》《课后服务工作方案》,落实“双减”关键环节,从制度上保障“双减”工作落地见效。

实施家校联动 加强作业管理

针对课后服务工作,学校积极行动。一是进行了电话访谈,了解家长意愿;二是召开管理团队会议,学习有关文件,把握课后服务的关键,教研组分组围绕作业管理进行研讨,出台作业管理机制;三是召开家长座谈会,介绍学校课后服务方案,征求家长意见,了解家长诉求;四是校长室和各中心仔细斟酌,从家长的需求出发,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重新修订学校课后服务实施方案;五是拟订“光谷三初课后服务致家长一封信”,依据“全员参与,民主自愿”原则进行广泛动员。充分征求学生或家长意见,主动向学生及家长告知服务方式、服务内容、安全保障措施等,建立学生申请、班级审核、学校统一实施的工作机制。

作业管理控量提质。一方面要求备课组在每周教研活动中加强作业研讨,提高作业针对性。同时严格控制作业量,提倡针对不同学生进行分层作业布置。将作业分四类设计:一是基础巩固类作业;二是拓展提升类作业;三是操作实践类作业;四是学科融合类作业。分类设计、比例搭配、平衡难度、控制总量、分层选做。另一方面安排行政干部下沉班级群,要求教师每日“晒”作业在班级群里向家长公示作业,在学校群里统计监督,保证作业量适度,保证学生有充足的休息时间。同时完善学校申诉制度,家长、学生对作业量有异议,可以直接与学校沟通,及时反馈。

延时服务丰富多彩。秉承“创造适合教育,奠基幸福人生”的办学理念。2021年秋季学期,学校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分时段设置了丰富多彩的课后服务内容,以班级为单位,重点在课后辅导和作业辅导。采用午饭后和放学后开展课业辅导服务,各科教师进班答疑解惑,科学辅优补差,帮助学生合理规划学习任务,让参加的学生基本能认真完成当天的课后作业。同时开展项目化学习、探究式学习,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开展活动,提升兴趣。在学生社团活动组织上,除学校体艺文化特色社团活动外,学校结合新中考要求,重点进行三大球(篮球、排球、足球)集中培训,推进校园比赛活动,提升学生兴趣,夯实基础,促进学生形成自己的特长。比如有这样的一支队伍,他们有兴趣、有热情、有耐心、能坚持;每天的夕阳下,黄昏时,你总能看见有这样的一群奔跑、跳跃的身影;他们时而讨论,时而搏击;他们挥汗如雨,四季如一。他们就是学校的篮球队,在专业教练的引导下,他们热爱篮球,积极向上。在武汉市长江杯篮球联赛中,他们获得了初中男子乙组亚军的好成绩。

多方联动,安全保障。实施课后延时服务,最担心的问题是学生放学的安全问题。为此,学校与交通、城管、公安等部门联合行动,通过研判,确定联合护校时间,每到放学点,路面由交通、公安部门负责巡视,学校门口由城管部门配合整顿秩序,学校实施行政值班,设立护学专岗,组织路队放学,配合进行交通指挥和疏导,确保学生放学安全。

提升学校管理效能 办“让人民满意教育”

“双减”政策的实施,是在无形中增加老师和学校的负担,还是促进学校教育更上一个台阶的契机?如何能以最大的可能性调动各方面的积极因素,提升学校管理的效能,真正做到“让教师满意、学生满意、家长满意”,是学校一直在思考的问题。

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分类培养。为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学校开设了五大类课后服务特色课程。篮球、排球、足球、三棋等实践类课程;心理游戏、沙盘游戏等心理疏导类课程;书法、绘画、经典诵读、国学等人文类课程;创客、3D、电脑绘画等科技类课程;设计主题式课程,通过项目式学习等方式开展,在体验式、参与式的学习中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健康生活、科技创新等跨学科的综合素养。

学校积极吸纳社会资源,组织学雷锋志愿服务、劳动实践等校外课程,让孩子们收获成长的快乐、知识的积累、艺术的熏陶、身心的健康和思维的升华。

结合师生的兴趣和特长,开发课程。基于学校现有资源的调配,才能有效进行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实施。通过前期学校的筹备:教师自主申报(个人、团队),学生的兴趣和特长的摸排和统计,学校会统一组织安排学生分流,以小班额形式分流到不同教师班级,加强学生兴趣特长的培养,丰富学校课后延时服务内容,同时结合教师兴趣特长,开发多元优质的校本课程,提升课后服务质量。

语文课本剧项目,打造特色学生社团。“双减”政策明确学校要提高课后服务质量,开展丰富多彩的科普、文体、艺术、劳动、阅读、兴趣小组及社团活动。戏剧在综合发展学生语言表达、人文素养、审美情趣、身心品格、想象力、创造力等方面具备充分优势。由语文教师牵头各班组建学生戏剧社团,使用专题课本剧本及配套教学资源,整学期下来,社团学生深度体验语文戏剧游戏、台词、表演、项目协作等,完成一学期课本剧排演,真正做到“玩中学”“快乐学”。

“勉之期不止,多获由力耘。”在落实“双减”政策的过程中,学校一直探究深化“适合”教育,在适时、适性、适境、适量上下功夫,进一步完善管理和丰富内涵,逐步形成学校的办学品牌特色。一方面在不断地调研,收集师生的意见;另一方面,也在不断地总结经验,细化、调整管理标准和要求,继续提升管理服务和教育教学水平,进一步拓展课程资源,强化多元课程评价反馈,丰富课后服务供给,切实做到抓“双减”,严“五管”、强“五育”,推进课后服务工作提质增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身心健康成长,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责任编辑/周小益

作者:姜飞

第三篇:让语文教育适合生命成长

摘要:每个教师都应有教学主张,我的语文教学主张是“让语文教育适合生命成长”。这个主张是根据生命发展需要、教育本质的追寻、教育研究的启迪、语文价值的寻觅而建构的。我们把适合生命成长作为语文教育的核心价值、主要内容、基本途径和重要方法。这基于人的生命追求成长,生命成长需要语文教育;不同的教育对人的生命成长影响不同,每个人都期盼得到适合的语文教育。为此,建构自己的操作模式:确定适合生命成长的语文教育价值,重构适合生命成长的语文教育内容,建构适合生命成长的语文教育途径,探究适合生命成长的语文教育方法。

关键词:教学主张;语文教育;生命成长

我的语文教学主张是“让语文教育适合生命成长”。到目前为止,人们对“语文是什么”、“语文教学应该做什么”一直在争论不休:就教学主张而言,也是百花齐放。影响语文教学主张形成的因素很多,诸如教育价值追求、社会教育需求和个人教育经历等,但尤为重要的是对语文本质、功能的理解与把握:从功能上看,语文是人类认识、改造社会生活和自然世界的工具,是人类文明得以传承和创新的载体;从内容上看,语文是融思想性和人文性为一体的文化,是让人的生命得以发展的精神养分。基于这种思考,我觉得语文教育不只是传承人类文化,更应为了人的生命成长——让语文教育适合生命成长。

一、形成背景

1.生命发展的需求

人生命存在的意义是生命的发展,生命发展是人类的本质追求。生命发展包括物质机能的成长和精神机能的成长。物质机能的成长主要靠食物和身体的运动实现生命体的成长:精神机能的成长主要靠接受教育获取文化养分实现智慧和情感的成长。人的精神生命成长渴求教育不断充实精神食粮。从内容上看,语文给人的生命成长提供语言、智慧、道德、情感等诸多营养,是人精神生命成长的重要资源,更应该满足人的生命成长需要,成为适合人生命成长的元素;从方式上看,语文是人探究知识的工具,是形成学习和交流技能的手段,更需要适合每个人的建构方式,具有促进生命成长的机能。因此,语文教育理应成为适合生命成长的教育。

2.教育本质的追寻

随着社会不断发展和教育改革不断深入,人们在不停地追问“教育是什么”、“教育又是为什么”,我们通过对这些问题的追究,对教育本质认识越来越清晰:教育不只是为了传承文化知识,而更应为了让人的生活质量不断提升,让人的生命价值得以实现,即“让人的生命能够健康、幸福地成长”。基于这样的教育理念,语文这个母语教育,作为人类交流和思维的工具,更应从“人的成长需要”出发,以适合人生命成长为基点,以促进人生命成长为目的,建构自己的教育体系和框架——让语文教育适合生命成长。

3.教育研究的启迪

本人多年从事小学语文教学工作,一直注重探究语文教育规律。上世纪90年代后期,建构“自问自探教学法”:引导学生自己读出问题,自己解决问题。通过实践逐步感受到语文教学不仅要让学生“带着问题学”,而且要引导他们“学出问题来”:不仅要引导学生学习、积累语言,而且要引导他们历练思维;不仅应关注学生建构语言,而且要让他们探究语言建构规律。“十一五”期间,本人在教学方法研究基础上转向学校文化建构的研究,从关注“知识和能力”的研究转向关注“成长”的研究,通过全国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学校成长型文化建构的校本研究”的实验,进一步明晰教育应关注人的生命成长;通过“成长课堂”的研究,进一步明晰课堂教学的意义应是促进人的生命成长。由此,我们得到这样的启迪:语文教育应适合人的生命成长。

4.语文价值的寻觅

目前,广大教育工作者都已形成这样的共识:语文是人交流的工具,是人类认识世界的工具,也是人类文化传承的工具。《小学语文课程标准》认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和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从语文的性质和地位我们不难看出无论是理论工作者对语文学科的价值定位,还是人类自身对语文的需要,语文的价值都应是通过语文课程的学习,帮助学生形成与发展良好的语文素养,促进人的生命成长。因此,语文教育应追求成为适合生命成长的教育。

二、思想内涵

1.“适合生命成长”是语文教育的核心价值

教育的价值在于引领生命成长,生命成长源于适合的教育。适合的教育应让学校的“教育哲学”“适合个体生命成长”。就语文教育而言,“让语文教育成为适合生命成长的教育”就是追求把“适合生命成长”作为语文教育的核心价值,以“适合生命成长”作为自己语文教育的信仰、理念,作为自己的思维方式和教育行为追求,让语文教育成为促进生命成长的一个重要思想。

2.“适合生命成长”是语文教育的主要内容

教育的本质在于服务生命成长,生命成长基于适合的教育。适合的教育应让学校的“教育内容”“适合个体生命成长”。就语文教育而言,“让语文教育成为适合生命成长的教育”就是追求把“适合生命成长”作为语文教育的主要内容,以“适合生命成长”作为自己语文教育内容选择的基本要求,选择“适合生命成长”的语文教育内容,让语文教育成为促进生命成长的一种健康养料。

3.“适合生命成长”是语文教育的基本途径

教育的目的在于促进生命成长,生命成长归于适合的教育。适合的教育应让学校的“教育途径”“适合个体生命成长”。就语文教育而言,“让语文教育成为适合生命成长的教育”就是追求把“适合生命成长”作为语文教育的基本途径,以“适合生命成长”作为自己语文教育方式选择的重要标准,选择“适合生命成长”的语文教育方式,让语文教育成为促进生命成长的一条科学途径。

4.“适合生命成长”是语文教育的重要方法

教育的意义在于提升生命成长,生命成长在于适合的教育。适合的教育应让学校的“教育方法”“适合个体生命成长”。就语文教育而言,“让语文教育成为适合生命成长的教育”就是追求把“适合生命成长”作为语文教育的重要方法,以“适合生命成长”作为自己语文教育方法选择的客观依据,选择“适合生命成长”的语文教育方法,让语文教育成为促进生命成长的一项有效策略。

三、理论基础

1.人的生命追求成长。生命成长需要语文教育

成长是生命存在的状态,也是生命存在的价值;成长是生命发展的特征,也是生命发展的本能。每个生命体都在追求成长,只要生命存在,生命就要成长。人的生命成长既包含通过食物和运动等滋补的物质机能的成长,也包含通过教育和实践等滋养的精神机能的成长。就教育而言,人生经历的教育包含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和自我教育。学校教育是一种全面的、整体的

教育活动。一个人缺少学校教育虽也能发展。但是很难得到全面的、有序的、充分的发展。语文素养更是人生命成长的重要营养,她对生命体的发展有着独特价值。其一,生命成长需要语文帮助交际。人的生命成长需要不断地认识世界,需要交流经验和情感。语文教育可以培养听、说、读、写能力,提升交际素养。其二,生命成长需要语文完善个性。人的生命成长需要让其个性不断得到完善,逐步成为“完美的人”。语文教育可以提高文化修养。促进个性品质逐步“完善”和“健全”。其三,生命成长需要语文塑造灵魂。人的生命成长核心在于道德与智慧共生。语文教育可以陶冶人的情操。打好“精神底色”,让人的灵魂更加高尚。其四,生命成长需要语文滋养习惯。人的生命成长是生命状态的一种自觉成长,需要形成一种自主学习的习惯。语文教育可以引导生命发展的方向,提供生命发展的动力,唤醒生命发展的意识,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终身学习的品质。

2.不同的教育对人的生命成长影响不同。每个人都期盼得到适合的语文教育

人的生命成长,既受先天遗传素质影响,又受后天教育影响。遗传制约生命发展的潜能,教育决定生命发展的可能。遗传是先天的,即“天赋”;也是客观的,后人无法改变。人出生以后的成长主要受教育影响。同一个人受到的教育不同,他的发展方向和成长速度也截然不同。由于人的遗传素质差异,他的学习潜能和学习方式也有差别。每个人都希望建构和使用自己喜欢的学习方式,都向往获得自己喜爱的教育。就语文教育而言,语文是一种工具,是人类生活交流的语言,不同的语文教育对人类语言形成不同;语文是一种文学,是人类生活世界的描绘,不同的语文教育对人类文学建构不同;语文是一种文化。是人类生活方式的缩写,不同的语文教育对人类文化创生不同。每个人大脑中语言结构是有差异的,其家庭对语文素养的熏陶也不尽相同,他们的语文素养和语文学习方式在学校教育中也是千差万别的,正像人们所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他们对教育方式需要是不同的,但对教育目标的期盼是一致的,都期盼自己生命得到充分、和谐的成长,都期盼用自己需要的教育滋养生命的成长,也都期盼有适合自己的语文教育促进生命更好成长。

四、实践操作

1.确定适合生命成长的语文教育价值

(1)以传承生命成长文化为载体

虽然人们已认识到“工具性和人文性都是语文的基本属性。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体现了语言的性质”;但是语文教育中很难客观把握“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也就是说,这个“度”不容易确定。如果语文教育偏向工具性,就让语文成为没有情感的“空壳”;如果语文教育偏向人文性,又让语文成为强调思想的“政治”。我们追求“让语文教育适合生命成长”时,既不从工具性也不从人文性上确定语文教育价值,而主要从语文学科的本质出发,提出“以传承生命成长文化为载体”,其意旨是让语文教育成为一种文化,且成为关注生命成长的文化。这样的价值追求既是对语文学科意义的重构,又是对语文教育理念的丰富,也是对语文教育功能的发展。

(2)以滋养生命成长需要为宗旨

每个儿童都期盼生命获得成长,且在生命成长过程中也都呈现一种内在需要。这种“成长需要”唯有教育才能满足。语文教育不仅仅是语言文字的“形式教育”,而且是民族文化、民族精神的“内容教育”,同时还是人精神成长的“价值教育”。每个人既要打好语文学习的基础,又要利用语文学习其他学科,还要运用语文陶养自己,这正是人的生命成长需要。从语文本质看,无论是工具性还是人文性,语文教育的最终目的应是滋养人的生命,因为语文是熏陶人的文化,是人的思维、心灵、人格的组成部分;语文教育的意义就是培养人的思维,滋养人的心灵,陶养人的人格。因此,以滋养生命成长需要为语文教育的价值取向既体现教育的本质追求,也满足人的生命需要。

2.重构适合生命成长的语文教育内容

(1)把学生需要、学科内容和生活意义三者有机结合

适合生命成长并非是生命成长需要什么就给什么,不需要什么就不给什么;而是以生命成长需要为根本,建构学生需要、学科内容和生活意义“三者共融”的内容。选择语文教育内容时,首先要以学生成长需要为宗旨,充分考虑他们兴趣、动机、情意、态度等非智力因素以及生命成长需要的各种元素,这种内容才是真正的以人为本;同时,要关照学科自身的结构,体现学科的要素,即以语文学科性质、目标为依据,兼容语言学、文学、修辞学、逻辑学和文章学等学科知识而建构,这样的内容既是学科知识体系,又是学生成长的能力结构;另外,还要通过发现生活中的问题及问题的解决建构教学内容,实践生活意义。据此可以看出,将学生需要、学科内容和生活意义相结合选择内容超越学科本位。有益于让语文教育成为人的教育,成为适合人发展的教育。

(2)把听、说、读、写四项技能有机结合

适合生命成长的需要不只是生命中的某些方面的需要,而是成长过程中全面的、整体的需要。就语文学科而言,既包括对字词句篇的理解、感悟和运用,还包括听说读写技能的建构和运用。因此,语文教育内容的选择应凸现基于人的生命成长且又促进人的生命成长的听说读写基本素养。一方面,在整体设置教学时间时要统筹安排,不要偏废。另一方面,在具体实施教学活动时要科学组织,听说读写要同时、相机进行训练,让每项技能都能得到和谐成长,促进人的生命发展。

3.建构适合生命成长的语文教育途径

(1)让课内与课外融通

人们获取语文素养的方式和路径很多,不只是通过课堂教学习得,有的是在课外阅读或实践中形成的。适合生命成长的语文教育途径从本质上说,既要适合群体的成长需求,也要适合个体的成长需要。这就要求语文教育既要关注群体的“引导”,也关注个体的“施教”;既要关注课内的教学,也要关注课外的学习。尤其要将“课内”和“课外”链接起来,把“教”和“学”合为一体,建构一个内外融通的教育途径。操作时,重点应把握以下两方面:一、课内探究策略,课外发展技能。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结合文本学习探究语文学习方法。初步了解学习语文的一些策略:课外活动中,让学生根据课堂学习获得的方法,自主实践学习策略,形成语文学习的基本技能。二、课外探究策略,课内发展技能。课外,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初步了解一些语文学习的知识和方法;课内,再引导他们进行学习实践,进一步探究其本质,验证其意义,促进形成语文素养。这样的语文教育既适合语文自身的学习规律,也适合人的发展规律。

(2)让教学与熏陶融通

学生对语文的感受、理解和学习是多元的,建构的方式也是多样的。因此,既要重视教学引领,又要重视熏陶感染。从人的生活目的看,人是社会人,是让自己在生活中适应和服务社会。这就要求建构适合生命成长的语文教育时既要重视学校教育,也要重视生活陶冶,让教学与熏陶

融通。从人的生活时空看,学生不只是生活在学校,在课堂,而且还在课外;他们也不只是为了学习,而是在生活。因此,建构适合生命成长的语文教育既应重视教学,通过教学让学生的语文素养不断得到提升:也应重视文化陶冶,通过环境和人的相互影响,让其思想、品行、习惯渐趋同化,从而达到教育的目的。操作时,重点应把握以下两方面:一、把人文文化融入教学。平时,应引导学生观察自然,认识社会,接触良师益友。感受生活,主动接受文化熏陶;同时,把通过生活陶冶形成的“个体语文”和“社会语文”带进课堂,在课堂教学中丰富和发展。二、用教学建构人文文化。平时,应从生活需要和语文本身需要的角度进行教学,既要关注语文知识和技能的建构,又要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和习惯,引导他们到生活中学习语文,主动接受社会文化的熏陶。

(3)让文本与实践融通

语文的内涵首先是语言文字,人们获取语文素养的一个重要方式是通过阅读文本获取知识和技能。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语文实践也是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途径。因此,语文作为母语教育课程,既应让学生阅读语文材料,在语文阅读中体会、学习运用语文的规律;也应让学生直接参加语文实践活动,在语文活动中感悟和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操作时,重点应把握以下两方面:一、在阅读文本中实践。在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阅读教材、报刊和网络等文本,让他们在阅读中建构知识;同时,让他们把从文本中获取的知识再与生活实践相链接,在实践中形成语文技能。二、在实践中反思文本。在生活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对生活实践进行设计、概括、提炼和反思,不断提升语言感知和概括能力;同时,让他们把从实践中获得的感性认知再和文本联系,在实践中验证知识。

4.探究适合生命成长的语文教育方法

(1)让学生把自己的阅读方式融于科学的阅读方式

阅读是一种自主认知行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阅读方式;阅读是一种自觉意志行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阅读习惯;阅读是一种自我发展行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阅读追求。从这个意义上说,阅读既是一种自我行为,但也需要不断发展。语言习得有自身的特点和规律,阅读必须符合其规律。适合生命成长的语文教育方法从本质上说既应尊重自己的阅读方式,又应学习科学的阅读方式。这就要求我们将自己的阅读方式融于科学的语言学习规律之中,即:让每个人把自己的阅读方式纳入科学的阅读方式的建构,促进自己阅读方式不断走近科学。

从阅读的意义看,阅读有获取文本意义的消遣式阅读,也有促进生命成长的发展式阅读。消遣式阅读是通过阅读了解文本的意义,陶冶自己的情操。发展式阅读是通过阅读探究阅读方法,提高阅读能力,养成阅读习惯。目前,很多学生的阅读还只是“读出来”的“消遣式阅读”,而阅读教学追求的科学阅读方式应是“读进去”的“发展式阅读”。即通过阅读探究文本的内涵,建构学习语言规律,形成语文素养。这种阅读和传统阅读在要求上的区别是让学生从“关注‘写什么…转向“关注‘怎么写’”。一方面,让学生经历“写什么”到“怎么写”。教学时,教师要把教学重点放在“怎么写”上,让学生先读懂“写什么”;然后,围绕“写什么”,探究“怎么写”——作者是如何“布局谋篇”和“遣词造句”的,学习作者的表达方式。另一方面,让学生经历“谋整篇”到“遣句段”。文章的写作过程是“布局谋篇——遣词造句”。阅读过程也是“整体感知——部分感觉——整体感受”。引导学生阅读时,应遵循这种认知规律:先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然后,让他们探究作者是怎样表述的。通过感受作者的写作过程。体验作者的生活情感,学习作者的思维方式,提升他们的语文素养,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这样的阅读方式才是适合自己的阅读方式,才是科学的阅读方式,也才是适合生命成长的语文教育方法。

(2)让学生把自己的表达方式融于科学的表达方式

表达是一种自主实践行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表达方式;表达是一种自觉意志行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表达习惯;表达是一种自我发展行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表达追求,从这个意义上说,表达既是一种自我行为,但也需要不断发展。语言的运用有自身的特点和规律,表达必须符合其规律。适合生命成长的语文教育方法从本质上说既应尊重自己的表达方式,又应学习科学的表达方式。这就要求我们将自己的表达方式融于科学的语言运用规律之中,即:让每个人把自己的表达方式纳入科学的表达方式的建构,促进自己的表达方式不断走近科学。

从运用对阅读的影响看,运用是文章阅读过程的完成和深化,是实现阅读价值和促进自我成长的重要途径。目前的语文教学将阅读教学和作文教学分离,有的只是阅读教学中探究“读写结合”,没有探究通过写作促进阅读,还不能够形成“读写一体”。需要是激发自主学习的内动力。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运用语言是促进他们阅读的根本动力。一、以运用语言引导阅读文本。让学生根据语言运用需求,阅读相关文章,学习这些文章的“谋篇”和“造句”:一方面,用自己的知识同化这些文章,将其建构到自己的知识链中,构成自己的一种语文技能;另一方面,用科学的表达方式审视自己的表达方式,不断丰富自己的表达方式。二、以运用语言实践发展文本。让学生根据语言运用需要,研读相关文章。重构这些文章的“谋篇”和“造句”:一方面。用自己的知识架构这些文章,将其建构为新的知识结构,形成自己的一种语文认知;另一方面,用科学的表达方式审视新的表达方式,不断完善新的表达方式。这样的表达方式才是适合自己的表达方式,才是科学的表达方式,也才是适合生命成长的语文教育方法。

综观我的语文教育主张的建构,既是探究教育本质,又是探寻语文教育规律,还是探索人的成长方式。追求的就是通过让学生参与选择学习适合于自己的语文,滋养个体生命成长。

作者:李建成

上一篇:金融学毕论文范文下一篇:经济方面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