奢侈品国外消费人群

2022-08-24

第一篇:奢侈品国外消费人群

奢侈品消费

奢侈消费在中国 与西方奢侈品消费的区别

西方人消费名牌的年纪偏大,身份偏高,种类偏多,东方人则年龄偏小,身份偏低,种类偏少。

中国的名牌店在豪华建筑物内建店中店的形式,一道道森严的围墙使得这些精品店因重重设防更显尊贵,似乎不这样不足以表明名牌的地位。西方的奢侈品消费则不像国内这般正襟危坐,就像国外的高级社区和大学都没有围墙一样。

深谙名牌之道的人超越了以物论物的阶段,会透过名牌看名人与名牌的关系,看经济背景人性善恶,看生活方式的不同表现,认同名牌所蕴藉的文化内涵。

在国外,人们的实战经验较国内远为多。即便是位于贫民区的百货公司,也有专门的柜台出售各种各样的饰品。在国内,生活方式相对粗糙,好容易出现了“小资”一族,还被人们揶揄批判着。 世界奢侈品在上海 NO.1 I.T店 奢华指数:★★★★★

来自香港的I.T是一家云集世界一线品牌的名牌店铺,位于上海新天地南里,三层楼的深灰色玻璃外墙尊贵典雅。

I.T吸引了无数上海媒体和国外媒体的关注,但低调的作风让它很少接受采访。

I.T经营的品类非常专一,只包括时装和配件两种,一层全部是各大品牌的当季新款时装有我们熟悉的ANNA、SUICD、GUCCI、CHANEL、PRADA等等,也有国内比较陌生、但在欧洲鼎鼎大名的SONIARYKIEL、CHOLE、Blumarine、Missoni、DrieVan Norten等等。这里的品牌陈列非常简单,同一个品牌的时装全部放在一起(鞋子等配件则在楼上统一展示),旁边有吊牌标明是哪个品牌。

I.T的营业时间上还可以看出它的奢华属性,上午11时到晚11时。 NO.2 恒隆广场 奢华指数:★★★★★

恒隆是浦西第一高楼、它不仅仅成为国际顶尖品牌在上海的汇聚地,更主要的是,更青睐具备个性化的商品,在恒隆购物不仅仅是有钱、有身份的象征,而且是有文化有品位的象征,恒隆正在成为上海真正高级时尚的控制中心。

在外面看,LV、Cartier、HERMES、CD的巨型广告牌,丝毫不输国际城市水准。

恒隆从B1到5层都是商场,法国Cartier、德国Escada/意大利Agnona、英国Dunhil、 美国BCBG、西班牙Loewe、DIOR、LANCEL、BOSS/ TODS„„诸多国际著名品牌都可 以在这儿看到。一层,这里完全是顶级名牌,往楼上走,品牌的价位要稍低一些,但更注重个性化的定位,使得许多藏龙卧虎的牌子都潜在此地。 恒隆还是沪上规模最大、品位最高的 商务写字楼,office里的金领白领们就是支持楼下生意的重要人群。 NO.3 美美百货 奢华指数:★★★★★

上海滩多年的昂贵商场曾经开上海奢华消费之先河,刚开张时,被老百姓称为贵族商店。美美地处淮海中路和常熟路路口,以女装见长,聚集了大约30多家国际品牌。好玩的是它坐落在街角一栋普通的住宅楼下,和市井生活为邻,装饰着白领的衣橱,也挑动着他们的欲望。除了GUCCI、PRADA这样比较时髦的牌子,一般的世界名牌在美美的货品都比较保守,服装看上去有些老气,对于潮流人士来说,可穿性不强,倒是很适合40岁往上的人士的口味。 NO.4 连卡佛 奢华指数:★★★★

坐落在淮海中路大上海时代广场之中的连卡佛是很多时尚中人最喜欢的宝地之一。这个占据了时代广场二层和三层的店中店是著名的时尚百货公司,在香港不乏它的踪迹,但目前在内地只有这一家。连卡佛不仅云集了很多一线品牌,而且最可爱的是,里面有专门的售卖鞋子和包包等配件的区域,想想看,当几十个品牌的漂亮鞋子乖乖地聚在一起,难道不足以晃花女人的眼? NO.5 锦江迪生 奢华指数:★★★★

锦江迪生在淮海路的北边,长乐路和茂名路的交叉处,南面是上海有名的新老锦江饭店,四层的砖红色建筑是典型的欧式风格。它的设计正适合欧美服装专卖店的准则,闹中取静,尊贵典雅。里面有40多个国际知名品牌,和美美百货相反,锦江迪生的侧重点是男装,其中西武百货是上海唯一的一家 。旁边就是有名的小店聚集地长乐路和茂名路,但锦江迪生依然保持着11点钟才开门的传统。 NO.6 中信泰富 奢华指数:★★★★

紧邻着恒隆的中信泰富虽然也拥有一众国际品牌,但显得没有多少自己的特色,尽管 也有Cartier这样的奢华品牌在一层坐镇。但和恒隆不同的是,中信泰富楼上的奢华品牌比较少,倒是有很多比较大众 的品牌。和恒隆相同的是,中信泰富楼上也是高档的写字楼,内地人、香港人、外国人,共同形成了上海顶级消费区。 NO.7 国金中心 奢华指数:★★★★★

上海国金中心商场由新鸿基地产开发,位于上海浦东陆家嘴国际金融区,并成为浦东这个繁盛的商业地域一个世界级地标。

目前商场首层已汇聚了25家世界级品牌旗舰店,包括路易威登(Louis Vuitton)、香奈儿(Chanel)、爱马仕(Hermes)、古驰(Gucci)、普拉达(Prada)、卡地亚(Cartier)、杰尼亚(Ermenegildo Zegna)、萨尔瓦多、菲拉格慕(Salvatore Ferragamo)、乔治阿玛尼(Giorgio Armani)、蒂凡尼(Tiffany) 、登喜路(Dunhill) 、博柏利(Burberry)及多喜佳伴纳(Dolce & Gabbana)等。

近年来,奢侈品逐渐流行开来,成为白领小资们追逐的对象,这不仅与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有关,还与现代人越来越追求生活的品质有关。或许有人并不赞同购买奢侈品,认为这是一种浪费。其实,奢侈品大多与个人的喜好、品 ...

近年来,奢侈品逐渐流行开来,成为白领小资们追逐的对象,这不仅与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有关,还与现代人越来越追求生活的品质有关。或许有人并不赞同购买奢侈品,认为这是一种浪费。其实,奢侈品大多与个人的喜好、品味和生活质量有关,与价格的关系就显得不那么重要。试想,穿着喜欢品牌的衣服走在街上是一种快乐的心情,也是一种生活态度。对自己有益的生活方式,才是健康的生活方式。

现在,国内的奢侈品行业还远不及国外发达,尽管国际市场对于中国的奢侈品消费能力持积极乐观的态度。据国外媒体报道,中国人富起来了,中国的高消费能力已经成为世界奢侈品消费的下一个增长点,西方媒体甚至预测在不久的将来北京将代替美国纽约成为国际时尚中心。美国一直走在时尚的前沿,至于以后北京是否会替代纽约的位置还未可治,但是纽约是现在的时尚中心这一点不可否认。

那么,如何能买到称心如意又价格实惠的奢侈品呢?代购无疑是个非常明智的选择。比起托朋友碍于情面,私人代购不安全的考虑,专业的代购网站将成为小资们的最好选择。有人说,海南岛已经实行离岛免税的优惠政策了,那不是合算多了?我们来看奢品汇官方微信公众平台:shepinhuichina 的王小姐怎么回答这个问题。

离岛免税固然是个很好的选择,但这只对去海南岛游玩又喜欢购物的小资们来说的,考虑机票、限购数额(5000元以上)、限值限品种、限地点、运费等因素,不仅花费的不是小数目,而且无端增添了很多麻烦,还不能尽情随意选购。而代购网站则把这些问题全避免了。以奢品汇为例,无运费的困扰,直接将货物送到您的家门口;无限购金额和数量,而且支持货到付款,只要您喜欢就可以随心购买;无奔波劳累的辛苦,只要关注微信公众平台,选择您喜欢的商品就可以,方便、快捷;无品种限制,网站上品种繁多、种类丰富,只有您想不到的没有您买不到的。另外,与国际大品牌合作的好口碑,专业团队的贴心服务,自动、专业、无人工干预的购物流程,最重要是还免税,所有这些都让您无任何后顾之忧。

第二篇:奢侈品消费调查

中国人对购物,尤其是购置奢侈品的狂热,绝不是这个春节才开始“井喷”的现象。“2010年6月至今,欧洲奢侈品市场消费总额的65%属于中国人。”世界奢侈品协会中国代表处首席代表欧阳坤告诉本报记者,中国奢侈品消费总额几年内就将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一大奢侈品消费国。该协会的最新调查还显示,中国奢侈品消费者平均比欧洲奢侈品消费者年轻15岁,比美国的年轻25岁。

消费心理是关键

世界奢侈品协会对中国奢侈品消费的主流人群进行调查,结果显示,月收入约10000元的消费者占总数的一半以上,他们的年龄在25到28岁之间。

中国奢侈品消费者年轻化的速度更令人惊讶:在2007至2010年间,中国奢侈品主流消费群的最低年龄由35岁下降到目前的25岁。

“在未来3到5年内,25岁到30岁的消费者将成为我国购买奢侈品的主力军。”欧阳坤说,中国奢侈品消费主要以服饰、香水、手表、皮具等小件个人用品为主,欧美消费者则主要以买豪华地产、汽车、贵重珠宝等顶级奢侈品为主。

在欧阳坤看来,奢侈品消费年轻化,很大一个因素就是“富二代”之间的攀比,他们首先通过奢侈品进行自我身份攀比,进而攀比家庭财富和社会地位。“在欧美,父母给孩子买奢侈性消费品的很少。而中国的第一代富豪则不同,他们希望孩子能享受这些。”欧阳坤说,“中国人是否购买奢侈品并非取决于他们的收入和年龄,而是消费心理。”

在奢侈品购买大军中,还有大量年轻的“追逐者”。他们用于购置奢侈品的消费比例,往往占个人总收入的很大一部分。

月收入不到3000元的高校教师王丽(化名)就有两只LV的包。第一只是托出国的朋友购买的棋盘格花纹的基本款,4000多元。一天她拎着这包坐地铁,听见两个姑娘议论,“买LV还坐地铁,肯定是假货”。次日,她就去当地最贵的商场,花5500元买了一只款式完全相同的LV包,只有花纹不同。“这只是老花的,是LV的经典图案!”王丽这样强调。世界奢侈品协会发布的“2010中国奢侈行为心理趋向调查报告”显示,七成以上的中国青年消费者购买奢侈品,就是为了拥有一件奢侈品,品牌文化不重要,让更多的人都知道它是奢侈品就行,最大的卖点就是“必须是圈子里公认的奢侈品”。

调查还显示,中国二线城市的奢侈品消费人群不断增加,其2010年的人均消费支出甚至超过了一线城市同等收入水平人群。

在这样热烈的购买氛围中,中国几乎成了“奢侈品业的天堂”:去年,几乎所有在中国落地的奢侈品牌都获得了两位数增长;中国市场占全球奢侈品消费市场的份额已达15%;中国成为保时捷(Porsche)全球第二大市场,一年售出14785辆汽车;路易威登仍是中国消费者最想拥有的奢侈品牌„„

此外,奢侈品在中国还“踮着脚尖走路”,节省其他成本。据介绍,有些奢侈品牌在中国投入的广告费非常少,但很多杂志为了抬高身价,显示其“高端性”,免费为奢侈品打广告。一些商场则推出免租、送装修等政策鼓励奢侈品牌落户。

三个动因:送礼驱动、身份地位的彰显、自我奖励及对品牌的认同是中国人消费奢侈品的三个动因。商务送礼这一动因背后,部分官员群体被认为是奢侈品的实际消费人群之一。

根据此前纪检人员的披露,为了给“不太方便”在奢侈品店自由购物的官员提供方便,以奢侈品送礼行贿的手法也在创新。奢侈品店的一个潜规则是,商人在店里开一个私人账户,这个账户代码在同品牌所有门店通用,如有“关系官员”购物,只要说出代码,就可将账单记在商人名下。

济南奢侈品销售地点主要是在恒隆、贵和、银座商城,销售的产品主要是箱包、手表、化妆品、饰品和服饰。其次是极少数的专卖店。寺库有专业的鉴定中心,保真,而且在价格上这也是明显的优势。

网站竞争对手众多,鱼龙混杂,相比其它网站寺库有稳定充足的货源,坚持自己的专业优势和口碑是立足的根本。

根据个人分析,由于济南是山东政治中心,政府相关部门或者山东省的各政府机关部门是最大的潜在客户。应该围绕他们有一套私密性强的营销方案。济南有意向可能合作的行业:金融投资担保、加工贸易、地产开发和建筑商、高端家居大型机械销售。购买的主要用途:个人收藏、交往馈赠、营销公关。除了以上所提到的传统的店面销售,寺库跟他们的优势就是正品保真物美价廉,拥有自主的专业的鉴定机构,可供收藏爱好者的寄卖,充分运用这些优势,采取合作会展以及会员制的方式拓展业务。

2012.2.21

第三篇:济南茶叶消费人群来源

山东的饮茶是有传统的,饮茶人口比例高。人均消费总量可能不如广东,但山东的饮茶人口多,又是人口大省,农民下地都带着茶水,这在全国也是绝无仅有的。所以,业界都非常喜欢山东。山东茶叶生产是小省,消费却是大省。山东的文化底蕴比较深厚,茶叶这种产品大家都觉着是有点文化的,在文化的倡导下,茶叶的消费量在山东非常好。

据日照绿茶统计,济南茶叶市场在全国的位次,济南茶叶批发市场年销量位居全国销区市场中的单体市场第一位,一年销售量达十七八个亿,销售量是全国第一,而且单价比较低,主要是面向大众消费。济南还是茶叶销售的风向标。茶叶产区的产品推出之初都要到济南市场来销售试一试,如果能够被广大的山东消费者认可,再去全国的主销区推广就比较容易了。而且山东地理位置优越,辐射周边,济南茶叶批发市场近几年发展比较好、比较快,应该说带动了消费。

在2011年—2012年日照绿茶网http://对济南市的各类茶叶消费进行了在线统计,2007年济南茶叶市场的主销茶类中,绿茶占到了市场份额的40%左右,其中山东本地产的日照绿茶又占了整个市场绿茶份额的70%以上,且增长迅猛,个别经销商的销量及销售额增长幅度在40%-60%,价格与去年同期相比,略有增长,但涨幅基本在10%以内,部分茶品甚至还出现小幅下跌的情形。受07年春天原材料价格上涨的影响,浙江、福建等地在山东市场上流通的绿茶价格也一度出现小涨,但涨势持续时间不长,总体呈现稳定的态势。

山东是全国茶叶消费的大省,消费需求也是趋于多元化,随着济南茶叶批发市场十几年的发展,这里已被茶界誉为“中国茶叶行情晴雨表”,去年的交易量达到了18亿元。

从销售量上看,日照绿茶、乌龙茶、花茶占据主导地位。其他茶类有着固定的

消费人群,销量平稳。今年红茶开始升温,尤其是福建产的红茶,在武夷岩茶的带动下,有着不俗的市场表现。

山东17个地市都有大小不一的茶叶交易市场,一般每家有50到200家商户,各地零售茶庄有1万家,茶艺馆大约有3000家。这些网络构成了山东茶叶销售的体系。从消费能力来看,沿海地区对于高价茶接受能力高,而其他地区的消费能力在50元到200元之间。鲁北、鲁西北、鲁中、鲁南地区,茶叶消费呈多元化,而鲁西南地区偏爱龙井,单品销量很高。

以前山东地区的茶文化、茶叶知识不是很普及,这几年,大量山东茶商来茶博会参观考察,和各地茶商交流很多,对于各种茶品的消费知识也了解得更加全面了。每年茶博会接待的山东采购商最多,今年济南茶叶交易市场考虑组织一个采购团集体参观茶博会,以便形成采购优势,争取到更优惠的价格。

第四篇:中国奢侈品消费调查

中国奢侈品消费调查:年轻人赴世界各地疯狂购置

2011年03月07日 08:18:28来源: 中国青年报

准备去澳大利亚旅游的张小薇,不到半个小时就收拾好了行李箱,但整理长长的购物清单却用了近两个小时。单子上大多是亲友们让她捎回来的鞋、化妆品和包,这些名牌物件价格不菲,品牌、款式、尺码、价格区间都需要一一核对,以防买错。

让她忧愁的是,8天后返程时,现在近乎空着带去的行李箱,肯定要超重、超价。“为把箱子腾空,我打算就穿一双凉拖过去,买好新鞋穿回来。”

近年来,随着出国机会的增加,越来越多的人有了张小薇这样的经历。购物,正在出国旅游中占有越来越重的分量。

中国过春节 全世界挣钱

今年春节期间出境旅游的中国人,再一次拉动了全世界的消费。据报道,近800名中国游客大年初三晚上在拉斯维加斯的梅西百货旗舰店“包场购物”两小时,北京今年春节赴欧洲旅游的家庭平均在欧洲消费5万到6万元人民币。2月9日,中国银联发布数据称,2011年春节期间(大年三十至正月初六),银联卡境外交易金额同比增长44%。

中国人对购物,尤其是购置奢侈品的狂热,绝不是这个春节才开始“井喷”的现象。

“2010年6月至今,欧洲奢侈品市场消费总额的65%属于中国人。”世界奢侈品协会中国代表处首席代表欧阳坤告诉本报记者,中国奢侈品消费总额几年内就将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一大奢侈品消费国。该协会的最新调查还显示,中国奢侈品消费者平均比欧洲奢侈品消费者年轻15岁,比美国的年轻25岁。

消费心理是关键

欧阳坤表示,世界奢侈品协会对中国奢侈品消费的主流人群进行调查,结果显示,月收入约10000元的消费者占总数的一半以上,他们的年龄在25到28岁之间。

中国奢侈品消费者年轻化的速度更令人惊讶:在2007至2010年间,中国奢侈品主流消费群的最低年龄由35岁下降到目前的25岁。

“在未来3到5年内,25岁到30岁的消费者将成为我国购买奢侈品的主力军。”欧阳坤说,中国奢侈品消费主要以服饰、香水、手表、皮具等小件个人用品为主,欧美消费者则主要以买豪华地产、汽车、贵重珠宝等顶级奢侈品为主。

在欧阳坤看来,奢侈品消费年轻化,很大一个因素就是“富二代”之间的攀比,他们首先通过奢侈品进行自我身份攀比,进而攀比家庭财富和社会地位。“在欧美,父母给孩子买奢侈性消费品的很少。而中国的第一代富豪则不同,他们希望孩子能享受这些。”欧阳坤说,

“中国人是否购买奢侈品并非取决于他们的收入和年龄,而是消费心理。”

在奢侈品购买大军中,还有大量年轻的“追逐者”。他们用于购置奢侈品的消费比例,往往占个人总收入的很大一部分。

月收入不到3000元的高校教师王丽(化名)就有两只LV的包。第一只是托出国的朋友购买的棋盘格花纹的基本款,4000多元。一天她拎着这包坐地铁,听见两个姑娘议论,“买LV还坐地铁,肯定是假货”。次日,她就去当地最贵的商场,花5500元买了一只款式完全相同的LV包,只有花纹不同。“这只是老花的,是LV的经典图案!”王丽这样强调。

世界奢侈品协会发布的“2010中国奢侈行为心理趋向调查报告”显示,七成以上的中国青年消费者购买奢侈品,就是为了拥有一件奢侈品,品牌文化不重要,让更多的人都知道它是奢侈品就行,最大的卖点就是“必须是圈子里公认的奢侈品”。

调查还显示,中国二线城市的奢侈品消费人群不断增加,其2010年的人均消费支出甚至超过了一线城市同等收入水平人群。

在这样热烈的购买氛围中,中国几乎成了“奢侈品业的天堂”:去年,几乎所有在中国落地的奢侈品牌都获得了两位数增长;中国市场占全球奢侈品消费市场的份额已达15%;中国成为保时捷(Porsche)全球第二大市场,一年售出14785辆汽车;路易威登仍是中国消费者最想拥有的奢侈品牌„„

高盛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2010年中国奢侈品消费高达65亿美元,连续三年全球增长率第一。未来3年,中国奢侈品消费总额有望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一大奢侈品消费国。高盛估计,中国未来5年内愿意消费奢侈品的人,将从4000万人上升到1.6亿人。

“奢侈品”在国外卖“白菜价”

追逐奢侈品的人们发现,和国内的高价比,很多看似“奢侈”的商品在国外卖成了“白菜价”,而真正的奢侈品,价格越高,差价越大。

国内动辄卖四五百元人民币的Nine West手提包,在美国只要30多美元一个;国内动辄一万多元的Burberry新款,国外只要六七折就能拿下;香奈儿的一款拎包,国外价折合人民币比国内价便宜9000多元。

出国购物“买得越多越上算”。去年年底,27岁的小伙子汤佳随单位去英国培训半个月,回国时,由于只允许托运一件、携带一件行李,汤佳就把一只香奈儿、两只迪奥、几只LV和miumiu的包,统统塞在一个蛇皮口袋里,随身带着。

“幸好,姐姐托我买的爱马仕包因需要定制没买到,不然更承受不起。”汤佳说,这些包都是朋友们让捎的。返程时,他的目光从不离开这价值十多万元的蛇皮袋,并宣称“包在人在,包亡人亡”。

和汤佳一样,很多中国游客归国时,即使准备了最大号的旅行箱,仍塞不下高价战利品,

不少人还为此交了一笔行李超重费。

据报道,2010年中国游客在英国花掉约10亿英镑(约合112亿人民币)。2011年初,一批出手阔绰、青睐奢侈品的中国游客又引爆了英国购物季奢侈品市场的消费狂潮,英国媒体甚至把这种消费称为“北京镑”。

中国人掏腰包,全世界都等着挣钱。为欢迎接踵而至的中国客人,欧美零售巨头做好了准备:商店里有中文发音标准的售货员,门口准备了舞狮、对联;高档包店为防止卖断货,规定中国顾客“只能买一大两小”;国外百货商店纷纷配上可刷中国银联卡的机器。

对奢侈品征税应该限制还是鼓励

中国人源源不断地为别国GDP作贡献,这让人们心里不是滋味。

有人建议说,应调低关税,吸引消费者在内地购买奢侈品,这样可以把钱留在国内。还有一种观点是,应对奢侈品课以重税,通过税收杠杆引导和调节年轻人的过度消费。

对奢侈品征税应该限制还是鼓励?

国家税务总局胡先明曾撰文分析:目前,中国的奢侈品基本产自境外,消费也主要在境外,在境内对这些奢侈品征税,会扩大现有境内外的商品价差,加剧相关消费流向境外,进而减少国内就业及其他相关税收。而且,作为非生活必需品的奢侈品,并没有统一的标准,界定其范围是“众口难调”的工作,由此测算具体税率很复杂。还有一点是,目前中国消费税基本是在生产环节征收,并不直接以零售终端价格为计税价格,对奢侈品价格的监控难度很大。同时,针对奢侈品主要在境外生产的现状,如何在进口环节保证应收尽收,海关如何监管,也是难题之一。

事实上,如果不了解奢侈品行业运行方式,按照传统思路,比如从税制和价格方面引导奢侈品消费,不仅困难而且效果有限。

据业内人士介绍,奢侈品的实物成本非常低,而且在中国“隐蔽代工”的现象很普遍。一些奢侈品集团为了降低成本,在中国某地区选择一家加工厂,授权生产,但事先有协议说明,不能向任何人透露代工品牌,一旦透露,协议无效。这些厂家为了获得较高的利润,“打死也不会说”。商品制作完成后,“拉出关到海上转一圈,贴上原产地某国的牌子,都不下船,再拉回国卖。”

这样一来,国内生产的奢侈品就成了“境外生产”的“进口货”。

此外,奢侈品在中国还“踮着脚尖走路”,节省其他成本。据介绍,有些奢侈品牌在中国投入的广告费非常少,但很多杂志为了抬高身价,显示其“高端性”,免费为奢侈品打广告。一些商场则推出免租、送装修等政策鼓励奢侈品牌落户。

在成本极低、利润超高的状况下,奢侈品也从不降价。“奢侈品的形象大于销售,宁肯一件不卖,也绝不打折,这样品牌的生命力也许可以延续10年,如果为了提升销售量打折,

可能两三年牌子就垮了。”这位业内人士称,因此,就算对奢侈品降低收税,他们也决不会降价。

他告诉记者,目前,同款型奢侈品在国外可能打折,但进入中国后非但不打折,甚至还要适当调高原价。这是因为,在国外一些奢侈品原产地国,人们对品牌没有那么强烈的崇拜感和神秘感,绝不会去疯抢,更不至于有“身份感”。而在中国、俄罗斯、日本的一些消费者看来,“用这个欧洲的牌子,社交价值就提升很多。”奢侈品成了人们的“身份证”。所以奢侈品一直“端着”:一定要贵、一定要高,一定还要买不到,越是如此,越有很多人购买„„

这同样意味着,奢侈品价格因征税而提高,也实现不了限制消费的目的。第三届中国注册税务师协会常务理事郭伟告诉记者,奢侈型消费品售卖的是一种心理暗示,是“面子”,“奢侈品消费群体对税没什么感觉,征300%的税也有人买”。而对奢侈品消费的追逐者来说,征税提高更会加剧海外购买奢侈品的现状。

“奢侈品消费不是个单纯的经济现象。”欧阳坤说,“总有一天,中国人的奢侈品消费观将从买奢侈、买身份变得慢慢成熟起来。不过,这将是一个很长的过程,中国人将要为这个过程花掉更多的钱。”

第五篇:中国奢侈品消费探析(共)

中国奢侈品消费行为探析

摘要:“奢侈品消费”与奢侈消费、过度消费不同,是对人的更高层次需求的满足,它本身已发展为不具褒贬的中性词语。消费的符号价值在不断增大。通过消费可以体现自身的身份,并且得到社会认同。但目前已经造成了负面的影响,本文对此进行研究分析对策。

关键词:奢侈品消费

符号消费理论

对策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的经济进入了一个飞速发展并且创造奇迹的时代,综合国力也在不断的提升,随之而来的是国人购买力的增加。中国现在已经成为全球重要的奢侈品消费市场之一,国外的奢侈品品牌找准契机,纷纷抢占中国市场,最终奢侈品敲幵了中国的大门,奢侈品消费行为日益成为经济学和社会学研究的一个新焦点。

一、奢侈品消费的含义

(一)奢侈品含义

在英文中,奢侈品一词的表述是 Luxury,它最早来自于拉丁文,原本的含义是“极强的繁殖力”,在早先的研究中,奢侈品与奢侈一起不仅是道德问题,还是政治问题,因而古希腊以柏拉图、苏格拉底、亚里士多德为首,都将奢侈品描述为超出必要的开支。到了 18 世纪,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社会阶层的分化、个人主义的兴起,人们开始重新审视奢侈,认为奢侈品对刺激社会经济发展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休谟在《论艺术的精美》中提出奢侈的著名定义——奢侈是“满足感官享受的极大的精美”。《牛津大辞典》将奢侈品定义为:“极致舒适且挥霍的生活品调;非必需的、心中渴望的、昂贵或是稀有的商品。”它能够显示消费者的富有程度、地位高低以及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包括贵重珠宝首饰、高级轿车、豪华酒店、名牌服饰、高级化妆品等。美国著名经济学家凡勃伦认为,奢侈品的范围不能只从产品的品质与功能角度定义,更重要的是奢侈品所被赋予的社会、经济背景上的价值。因此从经济社会学的角度看,奢侈品是一种个人品位的提升,奢侈品蕴涵着拥有者的地位、身份、权利,它是贵族形象的代表,是高品质生活的具体反映。

本文对奢侈品的界定基于以下六个标准,即奢侈品的六大特点:一是相对性、二是价格昂贵、三是精美、四是稀少、五是可替代、六是非必需,即奢侈品是对大众而言昂贵、稀少、精美、可替代的非必需品。

(二)消费的含义

消费一词具有多重内涵,最早用于经济学中,“消费”一词经历了从否定性含义到积极性含义的演变。消费于 14 世纪在英语中开始被使用,被定义为“浪费、耗尽、毁坏、用光”。工业化大生产以来,消费成为与生产相对的概念,是经济流程中的重要环节。到了现代,消费的地位被凸显,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其含义受到肯定。《大不列颠百科全书》将消费定义为“对商品和劳务的最终消耗”。

在生态学中,消费被看作是自然界中能量循环、转换的中的一环。在心理学中,对消费的研究,伴随着对消费过程中情感投入的研究。在社会学中,消费不仅意味着是满足个人需要的个人行为,还是表现群体特征、构建社会身份的社会性行为。在人类学中,消费与符号价值、象征价值、交换价值相关联,消费不仅仅被看作是物质层面需求的满足,更反映了精神层面需求的满足。在哲学中,消费被视为与生产、实践一样的存在方式,是人在社会经济关系中依赖物的交换从而满足生存和发展需要的一种行为和过程,具有社会性和历史规定性。消费的含义发展到了现代,也不再仅仅含有对物的第一层的需求,还含有对物的第二层,即地位象征符号的需求,它不再仅仅是满足生理或单纯的物的需求,而更多的追求物所蕴含的符号或象征意义。它也不再仅仅限于经济学范畴,具有越来越深刻的社会、文化、心理内涵。在波德里亚看来,现代消费更趋向是一种建立关系的方式,通过这种方式,消费者得以 1

与外界产生联系,获得外界对他的认同。

二、奢侈品消费行为研究

(一)奢侈品消费行为研究理论

国外对于奢侈品的研究是较早的,成果也很丰厚,国内外多采用他们的研究成果对奢侈品消费进行研究。他们应用的理论有社会分层理论,消费分层理论马克思·韦伯认为,消费是地位群体的区分标志。凡勃伦较早的对于消费现象与阶级之间关系进行了系统和深入的研究。波德里亚从符号学的角度研究了消费现象,他在其著作《物体系》中将消费视为一种“地位”符码。

在此,我们才用的是制度经济学派的创始人凡勃伦的理论,第一个把炫耀式消费的概念引入经济学。在1899年出版的《有闲阶级论》中,凡勃伦把19世纪末美国的消费风潮用“炫耀式消费”的字眼来概括。他认为,要获得尊荣并保持尊荣,仅仅保有财富或权力还是不够的。有了财富或权力还必须能提出证明,因为尊荣只是通过这样的证明得来的。财富有了证明以后,不但可以深深打动别人,使人感觉到这位财富所有人的重要地位,而且可以使这位所有人建立起并保持一种自鸣得意的心情,在这一点上其作用也是不小的。因而,对贵重物品做明显消费是博取荣誉的一种手段。其结果便是炫耀式消费,是人们炫耀财富、身份地位和生活方式的象征符号。在奢侈品消费过程中,商品不仅具有经济学意义上的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而且还具有经济符号价值,即商品本身具有社会象征性,它成了指代某种社会地位、生活方式、生活品位和社会认同的符号,为特定社会群体提供显著标识。据此鲍德里亚在《符号政治经济学批判》中总结出了“凡勃伦效应”———我购买它只是因为它更贵

(二)中国奢侈品消费行为的现状

中国经济和国民消费实力的增长速度这几年引起了国外奢侈品厂商的重视,而法国、英国、美国等奢侈品主要生产国的媒体也格外关注中国人的奢侈品消费,相关报道隔三差五就会出现。英国《金融时报》称,欧美多个奢侈品牌展开“中国调查”,得到的结论是,中国奢侈品消费市场有了新变化,男性更爱买包,而女性青睐名酒和跑车。《经济学家》称,中国消费者在国内外采购奢侈品的增长必须用“爆炸式”来形容。按照韩国《朝鲜日报》的推算,中国奢侈品的消费金额是韩国的2.5倍。如果考虑到人口数量,韩国人奢侈品的消费能力远在中国人之上。韩国人喜欢名牌的原因与中国差不多,很多是出于炫耀。但《朝鲜日报》还是评论说,中国消费者之所以对高价名牌趋之若鹜,很大程度上是不考虑自己经济能力的炫耀心理在作怪,部分中国消费者有很强的欲望通过名牌炫耀自己。韩国公平意识比较强,对富人炫富特别反感,就是说,在韩国可以“低调的奢华”,但绝对不能公之于众。奢侈品在中国成了贫富不均的代名词,但矛盾的是,它不仅是中国有钱人“为了面子”的基本装备,也是一些中低收入人群想获得别人关注和尊敬的特殊装备。韩联社曾转引过安徽一个 17 岁男孩为获得一部苹果智能手机居然在网上发广告想卖肾的消息。苹果手机虽然算不上奢侈品,但韩联社评论说,目前中国国内奢侈品的风潮正无序蔓延,一些年轻人为了自己喜爱的贵重物品什么都敢干,“一种不正确的价值观正在部分中国年轻人中盛行”。英国《经济学家》还以“中国消费谜团”为题谈到了不少中国的畸形消费现象:很多上班族宁愿开着宝马车兜上半个小时寻找免费停车点,也不愿花几元钱抓紧把车停下;也有人舍不得花钱装修住房,却把钱用在购买进口汽车上,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家里寒酸,通常只有家里人才知道,外人一般不去,而一旦开着好车去上班,就是实实在在的炫耀资本。一些喜欢奢侈品的人不认为购买奢侈品就是“炫富”、就会分裂中国社会。特别是一些年轻人,认为就应该趁着年轻享用好的东西,点缀自己的生活,而那些指责奢侈品消费的人是“吃不着葡萄就说葡萄酸”。有统计显示,2007 年至 2010 年,中国奢侈品主流消费群的最低年龄已由35 岁下降到 25 岁,这个数字比欧洲年轻 15 岁。

由此看来,奢侈品消费实质上是一种符号消费,它的主要作用不在商品本身而在于社

2

会身份的建构。购买奢侈品的目的主要不是使用,而是一种符号性的自身状态的凸显。一辆汽车、一瓶香水都能成为标示消费者社会地位、文化品位、生活水准的符号,都可以充当建构地位和身份的手段。顾客的奢侈品消费行为就可以被看做是对自身地位和身份的编码过程,这种编码就是阶层区划。当你对某种奢侈品进行消费,就意味着你可以得到与有能力消费该种商品的阶层同样的编码,分享那些使你与其他较低的经济阶层有所区别的符号。经济学和社会学家齐美尔在《时尚的哲学》中指出,时尚是阶级分野的产物。上层阶级出于阶级分野意识与标新立异欲望总是企图拥有一种明显的风格,而中间阶级的成员则会地去模仿这些风格以提高自己的社会地位,于是便形成成了为全社会所追逐的“时尚”。奢侈品消费的负面效应我国尚处于奢侈品消费初级阶段这一现实国情不容改变,我国奢侈品消费呈现出的一系列中国特色让大众看到我国奢侈品消费的不成熟性,奢侈品消费在带来积极效应的同时,我国奢侈品消费的狂热发展也带来了一系列不容忽视的负面效应。

第一、造成生态环境的恶化。奢侈品的精美特性不仅要求奢侈品自身的做工精美,还要求包装精美,以此来彰显与普通商品的不同和自己的奢华不凡。而这种精美的包装的结果只会造成大量资源的浪费,目前我国还没有重视对这些精美包装的回收再利用,这些包装物最后只能沦为难以利用的废弃物,造成资源浪费的同时,也对环境造成污染。同时,在不成熟的消费心态引导下,国民对奢侈品的追求就如同吸食鸦片一般,极易陷入欲望编织的陷阱,这股欲望的无限扩大驱使人不理性地消费奢侈品,而奢侈品作为对稀缺资源和领先的科技的占有,对其不理性的消费在某种程度上将造成稀缺资源的浪费和生态的恶化。

第二、易引发公平失衡与社会冲突。由于贫富差距的现实存在和社会资源的分配不均,人的消费能力有高费极度膨胀,另一方面穷人却连基本衣食都成难题。奢侈品消费在某种程度上会更加凸显出这种贫富差距,增加其他群体、特别是底层群体的相对剥夺感。特别是在奢侈品消费发展尚处于初级阶段的中国,在国民不成熟的消费心理引导下,一方面富裕群体持续的高消费,特别是炫耀性消费的行为,更易让社会其他阶层、特别是弱势群体感受到巨大的消费反差,另一方面这种炫耀性无时无刻地出现在各个角落引导着普通大众也主动或被动地卷入奢侈品消费的浪潮,奢侈品昂贵的价格和消费者自身购买力的天壤之别,更刺激和加剧了人们对资源占有不均和消费水平巨大差距的感知。

第三、导致人的发展畸形。我国消费社会的特质和西方消费主义的影响日益扩大,使得国民对奢侈品表现出极度的狂热和追捧,但是,在这股狂热中,消费者逐渐失去自我,片面地追求奢侈品消费,并以此为人生最大的意义和生存的目标。在这看似自由的消费行为中,消费主体们却常常失去自觉意识,被物欲所役,陷入消费再消费的恶性循环怪圈,而且,这些原应属于主体地位的消费者们却完全没有意识实质上的消费自由的丧失,完全没有意识到自我意志的丧失和对文化、习惯的屈服,完全没有意识到自我主体地位的丧失和被物的奴役。第

四、阻碍民族发展。我国奢侈品消费集中于境外消费和对“洋品牌”消费,消费者对国际品牌和西方消费方式的追捧,使得我国的民族企业和民族产品备受冷落。在黑默林看来,这实质上是一种不平等的竞争,因为这些国际奢侈品企业“(1)企图进行经济剥削,(2)他们刻意地欺瞒与操纵第三世界的观众;(3)他们引进了其本身并不奢求的商品,并在此过程中压制了较好的‘传统’产品。”这种竞争地位的不平等,使得我国一些民族产品处于一种即使物美价廉也难有销路的尴尬处境,而西方那些在本土国原本默默无闻的小品牌,在漂洋过海之后却猛地身价百倍起来,即使物不美价也不廉却是大众的宠儿。

欧阳坤认为,奢侈品消费也给中国经济以及民众生活带来了积极影响,提高了中国城市的国际化形象。他建议,奢侈品生产商应更注重培养中国消费者对文化的认识,同时国际奢侈品牌要在中国多做社会公益和慈善活动,为改变观念和缩小贫富差距做一些贡献,树立更好的形象。欧阳坤认为,随着中国中等收入阶层的壮大,奢侈品消费会变得越来越理性。很多以前的顶级品牌,如皮尔·卡丹等现在都已经成为大众品牌,这也说明中国经济在发展, 3

消费意识在进步,国民素质在提高。

三、走向和谐消费的现实途径

(一)实现与中国国情相适应的奢侈品生产和消费。

要实现适度合理的奢侈品消费,就要发挥生产的决定作用。在马克思奢侈品 生产理论中,将第Ⅱ部类分为必要消费资料(Ⅱa)和奢侈消费资料(Ⅱb),在 简单再生产中,Ⅱam(剩余价值)中购买奢侈品的那部分一定要等于Ⅱbm(剩余 价值)加 v(可变资本)中的用来购买必要消费资料的部分,如果前者大于后者, 必要消费资料将产生剩余,如果前者小于后者,奢侈品就会过剩,只有两者相等, 两大分部类才能实现平衡,才能实现再生产和生产的扩大。因而,奢侈品的消费 必需与必要生活资料的消费保持适当的比例,才能推动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二)实现“以人为本”的公平消费

我国奢侈品消费的畸形繁荣,让收入分配不均的现实暴露在国人面前,消费 不公会影响到社会的和谐,实现社会和谐必须以人为本,实现公平消费。这种公 平消费要实现代内消费公平和代际消费公平,即保障消费权不仅要着眼当代人,

更要着眼于后代人;不仅要关注富人,还要关注穷人。同时,要想实现真正的消费公平,不能仅仅的把希望寄托在大众身上,还要发挥政府的经济指导作用,通过实施相应的政策措施降低储蓄率,改善现有的公共服务和公共产品,提供更多的公共服务和公共产品的消费机会,以缓解当前社会所面临的公共服务和公共产品供应不足的问题。对于企业而言,企业也不应 把“未分配利润” 全部用于投资,而是要更多的转移到政府和居民的支出上。

(三)以国家政策法规为指导

我国奢侈品消费凌驾于经济实力之上,呈现过度消费的趋势,加快奢侈品消 费的理性回归,必需要把握好奢侈品消费的“度”,这个度就是要与社会生产力 和个人支付能力相符,而对于这个“度”的限制则应靠国家政策法规的强制作用。 通过制定和完善消费税,对现有税目进行调整:扩大奢侈品征税范围,将私 人飞机、高档别墅、高级俱乐部会员卡等纳入征税范围,合理地引导消费;增加 奢侈品消费税、降低必需品消费税,促使消费者理性选择自己真正需要的商品; 对消费者境外购买的奢侈品,超过一定金额采取级差收税,抑制国人境外消费热 潮;将奢侈品应缴关税和奢侈品国内外定价捆绑,国内外价格差距越小则关税降 低,价格差越大则关税越高,以此降低国内奢侈品价格,让国人由境外消费转为 国内消费。

结语

奢侈品消费在中国的出现和发展具有历史的必然,我国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转型、西方消费主义意识形态的冲击、消费者的消费需求以及我国处于不可跨越的“物的依赖性”阶段,都让奢侈品消费不可避免的在中国生根发芽。而奢侈品消费对中国社会的积极影响在让奢侈品消费成为合理存在的同时,也让中国陷入对奢侈品的盲目狂热,这让尚处于发展初级阶段的中国奢侈品消费陷入发展的两难困境。这种困境之所以出现,根本原因还是制度的缺失和科学、合理的消费文化观的缺失,让奢侈品消费被国人神话,被误认为是获得幸福、平等和自由的途径。我们要以确消费观为指导,辅之以合理的政策措施,建立和谐的消费文化,引导大众对奢侈品进行理性、合理的消费,成为当代中国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的迫切要求,也只有这样才能让中国奢侈品消费实现由符号消费向生产性消费过渡、向本土化和理性化方向发展,成为真正全面、公平的消费。

4

参考文献:

1、吴琼,中国当代奢侈品消费之哲学考量,湘潭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年4月

2、杨永华.马克思的奢侈品生产理论及其现实意义[J].经济学家.2009(04):77-82.

3、[美]克里斯托弗·贝里.奢侈的概念[M].江红,译.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5:9.

4、[[德]维尔纳·桑巴特.奢侈与资本主义[M].王燕平 侯小河,译.刘北成,校.上海:上海世 纪出版集团,2005:86.

5、负平清.中国奢侈性消费的忧思[J].世界知识,2005(22):48-51.

6、孙婕纾. 我国奢侈消费初探[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07.

7、徐 玉 洁,经济社会学视阈下的奢侈品消费行为分析,经济研究导刊,2012年第28期总第174期

8、孙秀萍 纪双城 段聪聪等,奢侈品炫富“分裂”中国社会,社会经纬,2011年第11期总第324期

9、尹华北.社会主义消费文化与和谐社会构建[D].湖南师范大学,2010.

10、王彩琴.消费异化背景下消费意识的理性回归[D].华侨大学,2008.

上一篇:商超各岗位岗位职责下一篇:生产计划与物料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