妊娠期护理应注意的几个问题的探讨

2022-12-13

1 妊娠期的全过程护理

妊娠期分为早期妊娠、中期妊娠和晚期妊娠。妊娠12周末以前为早期妊娠, 妊娠13~27周末为中期妊娠, 妊娠28周以后为晚期妊娠。护理人员应根据不同时期计划好不同的护理方案, 以便产妇能够顺利生产。

1.1 早期妊娠的护理

早期妊娠会出现停经, 早孕反应。如HCG增多, 胃酸减少及胃排空时间延长、尿频等。在早期妊娠期间护理人员应向患者说明应避免性生活以防盆腔出血造成流产并向孕妇讲解孕期用药的基本知识, 有些药物可通过胎盘对胎儿造成危害, 如造成胎儿畸形等。在此期间应注意孕妇的饮食应做些改变。

1.1.1 烹饪食物多样性

护理时应根据孕妇的口味以及妊娠的反应情况来选择烹饪地方法。对喜欢吃酸或辣的食物孕妇, 烹饪中可适当加些调味料以便让孕妇增加食欲。对于脱水呕吐的患者, 尽量多食瓜果蔬菜来补充体内水分和所需维生素、无机盐等。凉食比较热并且食气味小, 可适当食用冷饮和冷食, 以防止呕吐。对孕妇进行有关营养知识的宣传教育根据孕妇个人习惯、经济状况, 文化背景和健康状况, 帮助孕妇选择合理而均衡的膳食, 以满足自身和胎儿的需要, 为分娩和产后哺乳做准备。

1.1.2 饮食均衡

饮食符合均衡、自然的原则, 缺什么补什么。膳食品种应多样化, 合理调配, 要全面, 以普通的米、面、优质蛋白、新鲜水果及各种蔬菜为主, 避免烟、酒、浓咖啡、浓茶及辛辣食品。我国膳食中糖类过多, 脂肪及动物蛋白质相对较少。根据全国营养调查, 中国人严重缺乏的营养素有:钙、维生素B2、维生素A、碘;普遍缺乏的营养素有:叶酸、铁、维生素B1、锌、硒、维生素C;孕产妇缺钙、铁更严重。

1.2 晚期妊娠的护理

(1) 胎动计数。计数胎动是自我监护胎儿情况变化的一种方法。通过胎动计数可以了解胎儿在宫内的情况, 胎动是胎儿情况良好的一种表现。怀孕18~20周即可开始监护。正常情况下每小时约3~5次, 每日早、中、晚固定的时间各测1h胎动, 将3次胎动数相加乘4即得12h的胎动数, 正常胎动持续在30次/12h, 如下降至3次/h以下, 提示胎儿有宫内缺氧。

(2) 胎心音计数。正常胎心率120~160次/min, 如持续<120次/min或不规则或>160次/min, 都是胎儿缺氧的表现, 可能因胎盘功能不全。

2 妊娠期的心理变化及指导

2.1 妊娠期的心理变化

2.1.1 矛盾心理

在妊娠初期孕妇的心理开始出现变化, 兴奋之余又多了许多担忧。常见现象为孕妇在受孕之初未处理好工作, 学习, 经济, 怀孕形体改变等问题。还没有充足的做母亲的准备, 心理上会感到不安以及压力过大, 多数孕妇心理出现矛盾的表现为:心情低落, 抱怨身体不适, 烦躁等。

2.1.2 接受

在妊娠中期孕妇的心情会有好转, 此期间孕妇更关注的是自己, 随着腹部的日渐隆起尤其是胎动现象, 让以有心理准备的孕妇产生幸福感, 感受到为人母的责任这时, 孕妇感受到“孩子”的存在, 心理上接受这个事实。

2.1.3 情绪波动

在妊娠中晚期, 由于身体明显变沉, 生理反应更加强烈, 例如厌食、暴食、眩晕、呕吐、足部出现严重水肿等反应, 此期间孕妇情绪极其不稳定, 易于激动, 护理人员及家人应给予孕妇更多的关心。

2.2 对于妊娠期心理变化的指导

妊娠后随着胎儿的发育, 子宫逐渐增大, 孕妇体形也随之发生改变, 这是正常的生理现象, 产后体形将逐渐恢复。给孕妇提供心理支持, 帮助孕妇消除由体形改变而产生的不良情绪。使孕妇保持心情的愉快、轻松。大量研究证明, 情绪困扰的孕妇易发生妊娠期、分娩期并发症。如严重焦虑的孕妇还会伴有恶心、呕吐, 易于导致早产、流产或难产。

结合以上孕妇在妊娠期一些心理变化, 护理人员一定要发挥职能所在, 做好对孕妇的心理指导。在生活上要更加细心的照料, 心理上要给予更多的安抚, 如:采用音乐疗法, 在每天阳光柔和的时候在病房放一些轻缓的音乐, 多用积极的话语来鼓励孕妇面对一切。

3 结语

妊娠期的护理对于患者来说极其重要, 若护理不到位会致使孕妇患产后后遗症, 影响到孕妇的身体健康、产后康复等。而妊娠期的心理辅导也不可忽视, 孕妇在妊娠期间保持心情愉快才能够确保孕妇处于最佳生理状态, 为婴儿提供一个良好的生长环境。

摘要:妊娠是母亲承受胎儿在其体内发育以及成长的过程, 妊娠期一般为280d左右。在此期间胎儿及其附属组织在孕妇体内发, 母体也会随之发生许多变化。这虽然是生理性的变化, 但这种变化若是超过一定限度将成为病理现象。在此期间护理人员及家属有责任和义务去做好妊娠期的护理以及心理指导, 为患者缓解痛苦, 促进康复, 为女性维持健康状态。本文论述了妊娠期的全过程的护理工作, 分析了妊娠期产妇心理变化并对其进行指导。

关键词:妊娠期,护理,心理指导

参考文献

[1] 王席伟, 顾炜.妇产科护理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6:8.

[2] 洪泰和.健康怀孕百科[M].北京:中国妇女出版社, 2009:1.

[3] 中华医学会.临床医学指南/妇产科学分册[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7:1.

上一篇:高校学生党建工作队伍存在的问题与对策下一篇:静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