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商事制度改革下

2022-08-24

在当今社会,越来越多的地方需要使用制度,这是各种行政法规、章程、制度和公约的总称。我想学习制定制度,但我不知道该问谁?下面是小编的《深化商事制度改革下》的相关内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

第一篇:深化商事制度改革下

关于深化商事制度改革构建科学场监管体系的实施意见

《关于深化商事制度改革构建科学市场监管体系的实施意见》解读

(2017年6月)

6月21日,东莞市政府颁布了《关于深化商事制度改革构建科学市场监管体系的实施意见》。这是东莞全面推进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综合试点试验工作背景下出台的一份框架性文件,是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巩固东莞商事制度改革成果,全方位构建企业自律、政府多方协同监管、社会共治的科学市场监管体系的重要举措。

一、《实施意见》起草背景

构建科学市场监管体系,是市委、市政府今年部署的一项重点工作,写入了《2017年东莞市政府工作报告》。市市场监管办紧紧围绕全市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综合试点试验任务和“十大行动计划”的部署要求,充分利用国务院通报表扬并相应采取措施予以激励支持的契机,牵头起草了《关于深化商事制度改革构建科学市场监管体系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实施意见》),先后经市政府十六届第11次常务会议、市委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十八次会议审议通过。在国家、省、市“十三五”市场监管规划全面启动的背景下,《实施意见》的颁 1 布实施,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一)《实施意见》的出台,是东莞贯彻国家、省工作部署,全面实施“十三五”市场监管规划的客观要求。加强市场监管,建设现代化市场监管体系,是“十三五”时期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依法治市和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支撑。《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要求各地加快完善现代市场体系,《国务院关于促进市场公平竞争维护市场正常秩序的若干意见》(国发〔2014〕20号)确定了到2020年建成体制比较成熟、制度更加定型的市场监管体系的总体目标。2016年10月1日,全国首部市场监管领域的地方性法规——《广东省市场监管条例》正式实施,在固化近年来我省全面加强市场监管体系建设成果的基础上,配套商事制度改革,完善后续监管,为加快推进现代化市场监管体系建设提供了法规支撑。2016年底以来,国家、省先后颁布市场监管现代化“十三五”规划,明确了2016至2020年市场监管体系建设的总体思路和主要任务,为进一步深化商事制度改革、推动市场监管改革创新指明了方向。

(二)《实施意见》的出台,是东莞发挥改革先行优势,用活用好国务院激励措施的重要内容。东莞作为全国商事制度改革的先行地,在改革中坚持积极稳妥、先试点后推开,系统推进,推出了一系列普惠制的改革措施,为全国商改提供了可 2 复制、可推广的经验。特别是以开办企业便利化改革为突破口,在全国首创企业集群注册、“住所信息申报+负面清单”管理,“全程电子化+审批中心”工商登记改革模式,不断降低市场准入门槛,市场主体保持高基数上的快速增长。自2012年12月改革全市推开以来,新登记市场主体57.3万户,超过2012年改革前的市场主体存量(54.1万户)。2016年,全市新登记市场主体17.4万户,同比增长41.3%,增速在珠三角九市中排名第一。2017年1-5月,全市新登记市场主体74505户,同比增长39.1%。截止2017年5月底,全市实有市场主体89.2万户,其中企业36.3万户。2017年4月28日,国务院对2016年落实有关重大政策措施真抓实干成效明显的地方予以表扬激励,东莞因推动工商注册制度便利化和加强事中事后监管效果好获得通报表扬,是省内在该领域唯一一个获表扬的城市。根据国务院文件精神,2017年东莞优先选择为企业登记便利化改革,社会共治、风险分类监管、大数据监管等事中事后监管工作的试点地区,优先授予外商投资企业登记注册权限,优先考虑批准设立商标注册申请受理窗口。经过多年改革,东莞改革氛围逐渐形成,部门改革意识不断增强,深化改革有非常好的基础和土壤。国务院给予东莞商改的三项激励措施,为东莞进一步深化改革工作指明了路径和方向,为东莞正在谋划推进的科学市场监管体 3 系送来了“及时雨”、 注入了“强心针”。

(三)《实施意见》的出台,是东莞聚焦改革问题短板,营造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的迫切需要。尽管我市商改创造了先行经验,但是仍然面临一些挑战。一方面,“准入”和“准营”便利化改革不同步,《2016年度广东各市开办企业便利度评估报告》显示,东莞开办企业便利度综合得分为76.76分,其中,商事登记便利度指标得分81.30分,均居全省地级市首位。但从“准营”角度看,全市预备经营便利度与全省平均水平相当,开办企业流程可预期性不足,申请人无法获得开办企业的全景式办事指引。据经营者反映,部分许可审批门槛还偏高。另一方面,商改为创业就业打开方便之门后,也为后续监管带来了压力和挑战。一是改革后市场主体大幅增长,部门监管力量与监管体量不匹配;二是监管理念、内容、手段跟不上改革的步伐,没有构成科学体系,特别是面对日益复杂的新业态、新产业,尚未形成长效监管机制;三是市场信用体系不健全,信用意识淡薄,行业协会、中介组织监督和约束作用发挥不够,公众监督比较缺乏,推进社会共治不足。东莞亟需在巩固前一阶段成果的基础上,及时补齐问题短板,加快构建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转型方向相适应的科学市场监管体系,为在更高起点上实现更高水平发展营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营商环境。

二、《实施意见》定位及主要创新点

4 《实施意见》定位为东莞深化商事制度改革、加强事中事后监管的一份纲领性文件,重点突出对“宽进”后“严管”的工作谋划,具体明晰构建科学市场监管体系、全面提升市场监管现代化水平的制度安排。具有四方面显著特点:一是充分用好国务院赋予东莞的激励措施,在对已有经验做法进行固化提升、深化商改便利化登记措施的同时,进一步完善后端严管的制度体系,实现前端与后端的无缝对接,不断扩大改革成果,力争再创新一轮改革红利。二是紧扣市委、市政府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综合试点试验工作部署,吸收国家、省市场监管“十三五”规划精神,结合东莞多年来的商改工作实际,率先提出了协同监管、智慧监管、多元善治的理念,推动市场监管改革与创新。三是在市场监管中融入社会治理理念,改变政府大包大揽的传统方式,倡导培育企业家公共精神,发挥行业协会商会作用,突出将社会主体力量引入到政府服务管理工作中,转变政府硬性执法监管为“政府柔性服务管理+企业自治管理”模式,构建开放性、综合性和多元化的政社共治体系,提升社会主体在市场监管工作中的参与度。四是树立多方资源整合利用、跨界协作协同理念,通过优化工作流程、完善工作机制、健全制度体系,将市场监管与“智网工程”深度融合,最大限度地激活基层社区的主动性和热情,弥补部门执法力量的不足,实现部门、社区、社会主体等多方资源的多元共治、多元善治。

三、《实施意见》的框架及主要内容

《实施意见》涵盖五大点共28项工作措施。主要包含五大块内容。

深化商事制度改革。主要是落实国家和省的部署安排,深化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进一步简化证照办理手续,优化市场准入环境,减少企业制度性成本,全面提升企业开办经营便利度。具体包括:一是推行“证照分离”改革,动态调整工商登记前置、后置审批事项目录,落实全省“证照分离”改革部署,在准入环节,选择一批审批频次较高、审批周期较长、企业意见较为集中的事项进行分类改革,在更多领域简化市场准入手续,提高许可审批发证效率。二是深化“多证合一”改革,在“五证合一”改革基础上,进一步梳理整合涉企证照事项范围,创新“一网通办”登记新模式,制作业务办理全景式路线图,推行商事登记银企直通车服务,延伸商事登记服务窗口;三是推广“互联网+审批服务”模式,深化“全程电子化+审批中心”工商登记改革,扩大改革覆盖范围,探索经营范围自主智能申报,逐步在更多许可审批领域实现预约、申报、办理、查询等全流程在线服务;四是完善市场主体退出机制,简化市场主体注销流程,对个体工商户、未开业企业和无债权债务企业适用简易注销程序,推行未开业或自行停业企业吊销工作,完善许可经营项目的退出管理机制;五是加大虚假注册打击力度, 6 加强公安、工商、税务、银行等部门间的数据共享,搭建冒用身份信息预警系统,完善银行办理电子签名认证措施,加强部门联合惩戒,防范冒用身份证违法行为。

第二到第五大点,即“一个平台,三大工程”,是科学市场监管体系的核心架构。

打造市场监管协同创新平台。树立跨界协作的协同创新理念,打破区域界限和体制壁垒,提升统筹规划、协同推进、创新发展的能力,为构建科学市场监管体系提供支撑。从具体内容来讲,一是要建立统筹协调机制,以市市场监管体系建设统筹协调小组为依托,成立由市长任组长的高规格的领导、协调机构,发挥市场监管办在统筹、规划、督办、考核等方面的作用。二是打造协同创新平台,以市场监管办为依托,整合“智库”资源,推进市场监管体系建设机制体制创新。三是建设新型智库,通过加强与国家工商总局政策研究中心、科研机构、高校等合作,引入先进理念,集聚创新发展的力量源泉。四是建立量化评估体系,以部门、镇街为主要对象,对市场监管各项指标数据采集分析,客观评价市场监管效能。五是夯实改革法治基础,积极推动上级部门及时立法、修法,固化改革成果,解决瓶颈问题。

推进协同监管工程。基于有效治理的需要,尊重社会组织和市场主体的地位,尊重市场自身运作规律,建立制度化的沟 7 通渠道和参与平台,发挥社会力量在市场监管中的作用,推动落实各项监管措施和制度建设,建立起政府部门引领、社会组织响应、市场主体参与的多元共治、多元善治的监管格局。重点突出“五个协同”:一是部门横向协同,明确“谁审批、谁监管,谁主管、谁监管”原则,厘清部门监管职责,落实“双告知”工作,完善部门联合执法机制;二是市镇纵向协同,下放市场监管职权,加强放权的协同配套,优化执法层级;三是市场主体协同,培育企业家公共精神,畅通监督渠道,形成互动型自主型的管理模式;四是社会组织协同,发挥行业协会商会等社会组织对促进行业规范发展的重要作用,建立政府与行业协会商会间的信用信息互联共享机制,推进政府监管和行业自律的良性互动;五是公众媒体协同,加强12345政府服务热线建设,强化新闻舆论监督,引导社会公众共同参与监督。

推进信用监管工程。推进政府部门、行业协会、社会组织信用信息共享共用,强化信用对市场主体的约束管理,构建以信息归集共享为基础,以信息公示为手段,以信用监管为核心的监管制度,有效发挥信用在经济运行和市场监管中的基础性作用。具体分为六个部分:一是完善企业信息归集机制,依托市政务信息资源共享平台,按照“谁产生,谁提供,谁负责”原则,全面整合各部门涉企信用信息。二是完善企业信息公示制度,依托市企业信息公示系统,将涉企信息归集到同一企业名 8 下,“一网归集、双向服务”。三是完善信用分类监管制度,对失信主体实施重点监管和约束、限制措施。四是推广“信息化+备忘录”联合惩戒模式,一处失信,处处受限。五是建立守信激励机制,对诚信企业给予政策支持和公共服务便利,形成示范效应。六是发展信用服务市场,引入知名信用评估机构,提供更多的信用产品和服务。

推进智慧监管工程。推动商改后续监管和市社会服务管理“智网工程”的深度融合,实施网格综合监管,探索网格内的协同共治模式,有效释放基层政府部门的政务服务和行政监管资源,形成具有东莞特色的市场治理工作格局,增强市场监管的智慧化、精准化水平。一是完善网格化市场监管机制。推动商改后续监管和“智网工程”融合,将市场主体登记地址信息核查、开业经营情况核查、许可办理情况核查、无证照经营线索巡查和亮照、年报等基础监管事项,纳入基层网格员队伍职责,实现网格内市场监管和其他社会服务管理工作同步实施、相互促进。二是建立新型“清无”长效机制。依托“智网工程”,建立一套完整的日常巡检、线索发现处置和部门对接工作机制,形成“社区属地管理、网格协同共治、部门分工处置”的新型“清无”长效机制。三是探索网格内的政社共治模式。将社会力量引入到政府社会服务管理工作中,按照“部门指导、社区监管、物业自治”的协同共管原则,在专业市场、集贸市场探索网格内 9 的共治管理,发挥市场管理方的作用,落实部门、社区、物管方分级网格化管理。四是推行“双随机、一公开”,保证监管执法的公平公正。五是建设市场监管大数据库,整合市场监管信息资源,加强大数据综合分析应用。六是加强类金融、食品、电子商务等重点行业监管,主管部门牵头完善行业风险信息采集、整理、分析、研判和报送制度,加强风险预警和防控联动,防范区域性、行业性、系统性风险。七是建立全市市场主体标准地址库,加强地名、路名、门牌等信息的整体规划,夯实监管基础,提高监管效率。

四、《实施意见》配套工作推进情况

《实施意见》作为一份框架性文件,在行文方面主要突出方向性的内容,对有关工作仅作粗线条阐述,明确了每项工作任务的基本思路。在《实施意见》的附表部分,逐一明确了28项工作任务的牵头单位和完成时间。以《实施意见》作为“1”,围绕全面推进“多证合一”改革提升开办企业便利化水平、加强企业信用体系建设、对接“智网工程”、建立新型“清无”工作机制以及加强政社协同等方面,出台若干个配套工作方案,形成以“1+N”为核心的政策体系。这些方案目前已基本完成起草,其中,《东莞市涉企信息归集公示和信用约束管理工作实施方案》已在5月4日召开的市第一企业信用体系建设联席会议全体会议上正式印发实施。

构建科学市场监管体系涉及面广、情况复杂、系统性强,没有现成模式可供借鉴。3月份以来,市市场监管办选择了工作基础较好的厚街、道滘、大朗、横沥四个镇先行试点,摸索构建科学市场监管体系的先行经验,目前已取得阶段性成果。

厚街镇坚持“多方资源整合、推动协作协同”的理念,推进持续强化商改后续监管、探索专业市场共治网格建设、创新重点行业(娱乐场所)“互联网+”监管、建立新型“清无”长效机制等四项试点任务。该镇依托“智网工程”,将商改后续监管及督促年报、亮照等简单的市场监管职能纳入社区综管队伍工作范围,按照 “凡是社区能解决的由社区处置,凡是社区无法解决的由部门介入”的原则,形成了“信息采集—日常巡检—信息反馈—隐患先行处置—问题线索移交”的工作流程,突出建档排查、引导办照、问题分类处置三方面工作,探索建立新型“清无”工作机制。选取濠畔鞋材广场、康美鞋城、东方兴业城等专业市场开展共治网格试点,落实社区对市场物管公司及市场物管公司对场内主体的分级管理,并在场内设置政务联络服务点,将场内需求较大的办照、办税、社保等服务事项交由服务点予以宣传、指导和代办,有效延伸了政府服务触角。创新“移动监管”手段,涉及的社区、部门、专业市场物管方等主体,依托镇“智网”信息平台及其配套的“巡查马”手机APP,均可通过系统开展日常建档和巡检工作,实现了“多网合一”。

11 横沥镇建设现代化“智网工程”指挥中心,率先应用自主开发的“智网”系统,推动了商改后续监管与“智网工程”深度融合。该镇明确“网格员巡查建档—村一级先行处置—镇“智网工程”指挥调度中心分类推送—‘清无’办协调部门办理许可—相关部门联合执法”的工作流程。选取镇中心农贸市场、酒店旅业及汇英模具城分别作为商贸共治网格、特殊行业共治和专业市场共治网格建设试点,拓宽了政社共治模式的应用和覆盖范围。与国家商务部国际贸易研究院信用评价中心的合作,推进模具企业、出租屋等信用标准的应用,以信用监管推进了行业自律。

道滘镇全面推进“清无”工作与智网监管相融合,确立“一二三”机制,即“一个整治目标、两支整治队伍、三级响应机制”,力求以实际行动实现90%隐患解决在基层的整治目标,建立一支由各村(园区)治保人员和原有基层市场协管队员组成的村级隐患整治队伍,以及后续监管部门执法人员组成的镇级联合执法队伍,建立由村级隐患整治、单一部门介入整治、多部门联合执法的三级响应机制,力争将隐患解决在基层。该镇制定“三七三十五”工作标准,即“三个工作日内完成首检,七个工作日内完成隐患整治,指挥调度中心三个工作日落实调度,部门十五个工作日内反馈”,建立闭环工作机制,切实提升了监管效能。

大朗镇选取巷头社区为“清无”试点,组织网格队伍全面采 12 集社区人、房、物、组织、事件等基础信息,深挖无照经营线索,并督促补办营业执照,集中资源打造了“清无”示范点。探索完善市场主体退出机制,简化“死火”企业的注销流程,推进未开业或自行停业企业吊销,协同税务部门完善非正常经营企业的退出,有效加强了市场主体的退出管理。推进信用监管,拟订《守信企业激励办法》,对守信企业进行信用激励,在全市率先建立和落实守信激励机制。

根据市政府工作安排,拟于近期召开全市深化商事制度改革构建科学市场监管体系工作会议,总结推广试点经验,贯彻实施“1+N”政策文件,落实各项工作任务,力争在全国全省再造可以复制推广的“东莞经验”。

第二篇:深化商事制度改革,加强事中事后监管,服务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上)课程的考试

2017年我国宏观经济政策与形势分析(上)

课程的考试

祝贺您通过考试!您的分数为60,及格分数为60,学分在24小时

内更新。

各题型提交答案说明:

1.单选题及判断题点击圆形按钮进行单项选择,多选题点击勾选框进行多项选择。

2.选择题和判断题:直接点击选项,系统将自动提交答案。 3.未完成考试误操作推出系统后,在考试时间段内可重新进入系统考试。

4.完成考试后点击提交答案按钮,考试结束,不可再次进入系统考试。

5.答题完成后,点击考试页面左侧“未答题”按钮,确认无未答题后再提交答案。

6.未提交答案的试卷在考试时间结束后将强制提交答案。

一、单选 ( 共 2 小题,总分: 40 分)

1. 本讲提到,商事制度改革是自下而上的,在地方改革试验成功的基础上,加强顶层设计,推动全国改革在()铺开。B A.2015/3/1 B.2014/3/1 C.2014/5/1 D.2015/5/1

2. 本讲提到,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提出增加国民财富和促进经济增长的主要途径:一是增加劳动者数量;二是增加资本投入;三是()。C A.发展技术 B.开源节流 C.提高生产率 D.延长工作时间

二、多选 ( 共 1 小题,总分: 20 分)

1. 本讲提到,商事制度改革的基本原则有()。ABCD

— 2 —

A.便捷高效 B.权利义务 C.规范统一 D.宽进严管

三、判断 ( 共 2 小题,总分: 40 分)

1. 2014年5月,总书记在河南考察时曾讲到:“中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我们要增强信心,从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出发,适应新常态,保持战略上的平常心。”正确 正确 错误

2. 本讲提到,西方经济学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在经济增长因素上的结果是不一样的。正确 正确 错误

— 3 —

第三篇:商事登记制度的改革

商事登记改革制度

商事登记,也称商业登记,是指商事主体或商业主体的筹办人,为了设立、变更或终止商事主体资格,依照法律的规定,将登记事项向登记机关提出,并经登记机关核准的法律行为。商事登记是将申请人的申请登记行为和主管机关的审核登记注册行为相结合的一种综合性行为,是国家对商事活动实施法律调整和进行宏观调控的必要手段和必要环节。商法是一门私法性学科,商事登记则最集中的体现了商法具有公法的性质。

商事登记在我国还有长期存在的必要,作为国家调整商事交易行为的一个重要手段,对于保障商事主体的合法权益、维护商事交易的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1、确认商事主体的商事活动资格,保护商事主体的合法营业活动。

2、确认登记事项的效力,向社会工会公开经营性主题的信用、能力和责任。

3、有利于国家的监督管理,使国家及时了解商事主体的经营状态,有利于国家对各种不同企业的设立和经营进行必要的监管,从而实现对商事主体的法律调整和整个国家商事活动的宏观调控,维护良好的社会经济秩序。

目前,在我国商法部门尚未形成的法律制度下,商事登记法律没有一个既定的制度框架,我国商事登记制度的现状存在缺陷。

一是立法上的缺陷。我国商事登记制度的法律规定是零散的企业登记法律法规的集合,我国在商事登记立法方面一直没有统一标准,商事登记的法律法规多有内容上的交叉重叠,存在大量的冲突。

二是制度上的缺陷。一方面登记内容不详细,制度规定落后,难以发挥这个制度本身的优点和对市场的贡献。我国现行商事登记制度诞生于对旧的经济体制进行改革而新的经济体制尚未形成时期,其立法目的和基本精神较多地反映了旧体制的要求,不能反映市场经济的需求。另一方面前置审批程序过多过滥,分级管理,抬高了企业设立的门槛,增大了企业变更的成本,收费化趋势也加重了投资者的负担,极大地冷却了投资者的投资热情。

为了更好的发挥商事登记的作用,商事登记制度亟待完善。

首先最重要的是解决立法上的问题,统一商事登记制度,防止地方性法规和行业规章的过高构成比例,直接致使地域保护和行业保护堂而皇之地披上了法律的外衣,成为某些人利己之工具。

其次深层次重新考虑现代市场需求,探索一套符合新时代的商事登记制度。 可以从几个方面考虑:

1、实行形式审查主义。即登记事项及相关文件的真实性由申请人负责,登记机关除法律另有规定外,只对其完整性、形式合法性负审查责任。这样符合市场准入便捷高效的要求,也体现出信任公众之管理思想。

2、实行以主营业地为标准的登记制。

3、完善登记信息系统。

最后加大宣传和教育,促使经营者不断增强守法意识等,建立良好市场秩序,从内部保证商事制度的运行也很重要。

随着商事主体和商事活动的不断丰富,为适应商事现代化和国际化的发展要求,建立和完善我国的商事登记制度势在必行。

第四篇:以信用建设推动商事制度改革

——从企业信息公示现状探讨商事制度改革的未来之路

摘要:推进商事制度改革的最终目的是要促进企业“进、行、退”自由、规范、有序,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因此,这项改革必须继续坚持立足长远、系统思考、重点突破、分步实施的原则,将远期与当期结合进行,以信用建设为突破口和重点内容,构建以市场主体自身为核心的自主、自律信用运行约束体系,实现动力、活力和约束力的自然融合。

关键词:商事制度改革;企业信息公示;诚信体系;市场主体退出

推进商事制度改革,是党中央、国务院为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释放和激发市场活力,出台的一项重大改革举措。 本项改革设计周密、贴合实际,实施两年来,开局良好,基本实现了工商登记便利化、最大限度取消前置许可,极大地推动了新常态下市场主体的培育和新经济业态的成长。

但从基层实践来看,也存在一些突出问题,比如企业信用信息公示填报不理想、信用体系不健全、市场主体退出难等问题。本文拟从企业信息公示现状,探寻商事制度改革的本质,为下一步深入改革、创新监管提供有益参考。

一、企业信用信息公示执行现状分析及启示

信用建设是商事制度改革的基石,是谈商事制度改革绕不开的话题。企业信息公示是为其所做的先行探索,因此,要进一步深化商事制度改革,就必须剖析企业信息公示施行现状,探寻其运行的机理和梗阻。

(一)企业信息公示执行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

实施企业信息公示制度,是转变政府职能,实现监管方式从事前向事中事后转变的重要手段。 国务院为促进企业诚信自律,扩大社会监督,营造公平竞争市场环境,出台了《企业信息公示暂行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国家工商总局也相应出台了《企业公示信息抽查暂行办法》、《企业经营异常名录管理暂行办法》等配套规章,并同步启用了全国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当前,从实际运行的情况来看,企业信息公示还面临不少问题:其一,企业重视程度不够。多

1 数企业自觉公示信息意识不强,由于信息公示不具有过去年检的强制性作用,企业不公示的后果还未能直观体现。从国家工商总局2015年4月24日全国电视电话会议上通报的数据看,多数省份2013 年度、2014年度年报率不足 60%,远远低于往年的企业年检率。其二,部门间信息互联共享率不高。通过公示系统公示的信息主要是企业年度报告、即时信息和工商部门履职中形成的登记备案、行政处罚等信息,很多省份没有公示其他政府部门履职中形成的行政许可、行政处罚等企业信息,在政府监管、市场交易等活动中,没有形成主动核查和使用企业公示信息的规范和习惯,多数部门未将企业公示的信息作为日常监管的参考,造成“信息孤岛”现象较为严重。其三,名存实亡的“僵尸”企业过多。各省都不同程度存在未经营的名存实亡企业,这部分企业不主动办理注销,也不依法报送年度报告,成为拖累年报率的一大原因。

分析原因,存在这些问题的表象是各方不重视,企业的信用意识不强,部门之间协同性不够,存在信息壁垒等等。但究其深度的原因还主要是《条例》强制性不够,信息公示指标范围过窄,失信惩戒力度不够,信息归集职能化程度不高。在信息公示强制性方面,《条例》未强制性规定各部门要统一集中公示,推动企业信息集中通过全国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公示,缺乏强有力的制度保障,“信息孤岛”现象难以消除。在信息公示指标范围方面,全国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公示的信息指标并不能全面反映企业的信用状况,如企业产品质量、消费侵权、债权债务等诸多直接反映企业信用状况的重要信息未纳入公示范围。在失信惩戒方面,现有的法规规章都只是作出原则性规定,没有具体、完善、强制性的惩戒措施,信息使用、信用监管约束缺乏载体。在信息归集智能化方面,信息录入的便利化程度与技术发展不相适应,多数部门没有建立行业信息数据库,还不能全面实现自动交换,网络信息技术水平还不能满足信息公示的需求。

(二)从上述分析中得到的启示

通过对企业信息公示施行情况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到三点启示 :其一,监管由事前向事中事后转变是未来的必然趋势,信用监管将不再是配套手段,它正倒逼我们不得不思考加强过程追踪、强化信用约束,实施“宽进严管”等问题。其二,包括企业信用在内的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迫在眉睫,建立统

一、科学、规范的信用信息征集公示制度和完善的失信惩戒制度刻不容缓。其三,技术创新是改

2 革的重要内容。互联网+商事制度改革,将是营造和改进中国营商环境的有力利器。

二、新常态下市场主体的需求

当前,我国在经济总量上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并且进入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新时期。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特别是传统实体企业生产经营越来越困难,但企业逐利的本质仍然没有改变。通俗地说,市场主体的本质需求就是要能挣钱、挣更多钱。当然,必须在合法合规和履行社会责任的前提下实现。因此,商事制度改革和政府服务必须要立足市场主体的本质需求。面对经济发展新常态,企业逐利的强大支撑是企业信用,加强信用约束是规范市场秩序的治本之策,是监管信息化的重要体现,也是创新监管方式方法、加强事中事后监管的重要形式和手段。

从当前企业面临的共性问题来看,信用下降与企业的生存发展乃至社会的稳定之间的矛盾已日渐严峻。究其深层次原因,除归结于先前发展方式和需求市场发生变化等客观原因外,还有全社会信息和信用(包括产品与用户、企业与市场、与金融机构和政府之间等)不透明、沟通互动不畅、约束力不强等原因。如到国外哄抢马桶、奶粉等事件就是市场主体信用形象问题的真实写照。因此,解决市场主体的信用问题,既是当前改革的需要,更是市场主体本身的急迫需求。

从企业远期发展战略来看,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依靠转型升级和自主创新,不断改进现有生产效用和寻找开发新的需求。因此,研究和作出鼓励创新的制度安排,加快形成企业自治、行业自律、社会监督、政府监管的多元共治格局,营造和谐守信的社会氛围,应是市场主体未来的殷切期盼。

三、对下一步改革的建议

推进商事制度改革的最终目的是要促进企业 “进、行、退”自由、规范、有序,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因此,这项改革必须继续坚持立足长远、系统思考、重点突破、分步实施的原则,将远期与当期结合进行,以信用建设为突破口和重点内容,构建以市场主体自身为核心的自主、自律信用运行约束体系,实现动力、活力和约束力的自然融合。

(一)进一步强化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平台监管服务功能

3 充分利用“三证合

一、单一号码 ”的改革成果,努力实现企业信息的“聚、通、用”,加强企业溯源、追踪以及信息挖掘,充分发挥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平台的作用,使其尽快上升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重要手段并加以应用;推动部门、地方、行业信用信息建设及互联互通,完善信息用信息共享机制,加强大数据、云计算等在市场监管中的应用,提升监管效能。只有建立这样一个综合的平台,才有利于打破“信息孤岛”,让分散的信用信息跨部门流动,“串珠成链”,从而全面展现个人或企业的信用状况。

(二)加快市场主体诚信体系建设

诚信是实施一切改革和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础。当前,要尽快推动企业信息公示立法,建立失信联合惩戒机制,强化企业信息和信用的运用。 通过完善经营异常名录、“黑名单”、联动响应等制度,形成“一处失信、处处受限”的局面,提高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的强制性和企业失信的代价成本,进而倒逼企业自我约束,增强企业的诚信自律意识。比如可以对企业进行信用评级,将其结果与上缴税费、要素供给等事项挂钩,现行可在《条例》第18,19条规定的基础进一步细化,提高操作性和限制惩戒力度。

(三)尽快启动“事前监管向事中事后监管转变”的系统改革

商事制度改革后,工商部门对企业的监管主要有三种方式:随机抽查、社会举报、大数据监管。其中随机抽查取代过去日常巡查,是监管工作的颠覆性变革。而国务院明确要求建立“双随机”抽查机制开始,对抽查这一全新监管工作的要求又提升到更高的层次,既有效遏制“随意执法”,又能厘清自身权责,将随机抽查与社会信用体系相衔接,并逐渐推广延伸到其他监管执法领域。这都是事中事后监管改革创新的探索之举。

目前推进商事制度改革,核心是“重审批轻监管”转变为“宽准入严监管”。上级监管部门要尽快研究制定和完善行业标准、规划等内容、进一步清理和减少审批事项、最大限度将事前监管转入事中事后监管。同时,各行业主管部门要针对事中事后监管难的问题,按照“宽进严管”要求落实和相关部门监管职责,在改革当中不断完善。

(四)健全市场主体退出制度

4 在商事制度改革后,尤其是将年检改为年报后吊销机制的取消,市场主体的退出问题显得更为迫切,现行的退出机制已不适应商事改革的要求。

原先对未参加年度检验吊销营业执照导致终结经营资格,取而代之的年度报告制度实质上是一种信用约束制度,而不年报的企业多数是经营不善关门歇业的,即使被列入经营异常名录或者严重违法企业名单后,它的主体资格甚至经营资格依然保留。大量名存实亡的“僵尸企业”占用资源却不产生效益,既不能真实反映全社会市场主体数据,也会导致企业年报率逐年降低,同时还浪费了大量的企业名称资源。

而主动申请注销的企业少之又少。市场主体以追求利益最大化为主要目标,他们会选择成本最低的方式退出市场。依现行法律规定,公司因法定事由决定解散的,要成立清算组,在报纸上公告,制作各类表格文书,最后报送登记机关申请注销,整个过程至少持续45天以上,时间较长。另外,成本不菲,尤其是在欠缴税费、固定资产清理、职工安置、债务纠纷等方面都面临严重困局的企业,与其主动清算,不如选择放在那里不管不顾。有些股东僵局后的退出程序旷日持久,财务成本、人力人本很高,也是造成企业难退出的原因之一。

面对市场主体退出机制的固有局限,很多地区已开始施行简易注销程序的试点工作。

1、完善法律规定。市场主体退出机制本身存在许多问题,商事登记制度改革增加了退出机制的复杂性。如《企业信息公示暂行条例》第十七条第二款规定“被列入经营异常名录的企业依照本条例规定履行公示义务的,由县级以上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移出经营异常名录;满3年未依照本条例规定履行公示义务的,由国务院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或者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列入严重违法企业名单,并通过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向社会公示。被列入严重违法企业名单的企业的法定代表人、负责人,3年内不得担任其他企业的法定代表人、负责人。”在异常名录管理期限内企业如果申请注销或因宣传破产解散,名录如何管理、程序如何启动都没有明确界定,因此,必须完善《公司法》、《合伙企业法》、《个人独资法》以及相关登记管理法规,增加市场主体退出市场的具体法律责任、条件和程序等规定,实现有法可依。

2、严格执法监督。基层工商机关特别是基层工商所除了加强市场主体经营行为监管外,还要高度重视主体资格监管,在日常监管和年报催办中,对于原登记住所或经营场所无法联系、可以电话联系且确认已经歇业、实行先照后证但在很长时间未能获得经营许可证的市场主体,应按照《公司登记管理条例》、《企业法人登记管理条例》、《个体工商户条例》等有关规定,加强执法监管。对法律法规规定不周延的问题,也应逐一加强调研,逐步统一规定,避免立法真空或矛盾。

3、规范操作流程。目前的事中事后监管制度都做了同一规定:对未获得经营资格或者丧失经营资格的,都要求主体资格登记部门予以处理。经营资格与主体资格捆绑在一起,违背了商事制度改革两分离的初衷。

进一步完善商事登机制度改革的配套制度,规定经营资格的终结可以与主体资格的终结分开处置。例如设计“休眠”程序,允许企业在获取主体资格后,可以暂时不启动具体经营活动,但应当向有关部门申报,并在信用信息公示系统中公示;开始经营活动后,亦可选择经营中止,但要向有关部门申报并获得许可,同时在信用信息公示系统中公示,企业选择恢复经营的,也应采用上述程序操作。在休眠期间,企业对年度报告也需“零报告”。对休眠企业,不计入正常经营企业基数,不影响一般的统计分析。另外,设计“注吊销”许可证的后处理程序,对注销单项许可证的,应当催告企业办理营业执照变更手续,拒不变更的,吊销企业营业执照;明确因歇业原因列入异常名录的市场主体可以申请注销登记,对严重违法违规的或者对列入异常名录超过三年的市场主体予以强制吊销或注销,而不是简单列入严重违法名单;企业吊销营业执照后,不得从事经营活动,只能走向清算终结,退出市场。同时,简化歇业市场主体的退出机制,如将注销必须报纸刊登公告的规定改为运用公示平台进行公告,在降低成本的同时,更加扩大债权人的获知渠道。税务部门、人保部门等通过网络平台传递相互意见,确定清算信息的准确性和完整性。切实挤干市场主体水分,适应新常态下的经济发展总体要求。

参考文献:

[1]王江平:以信用建设撬动商事制度改革——从“先照后证”和企业信息公示执行现状看商事制度改革未来之路《工商行政管理》, 2015(06) [2]邱柏:浅析新形势下市场主体退出机制的固有局限及建议,《工商行政管理》, 2015(06) [3]国务院《企业信息公示暂行条例》, (2014.10.1)

[4]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

2006.1.1)

第五篇: 改革商事登记制度 激发市场活力

工商登记制度改革是《国务院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方案》的一项重要内容,是列入国家战略层面的重大改革,改革涉及面广、影响深远。改革现行工商登记制度,推进实施以“宽进严管”为主要特征的商事登记,对于促进经济结构转型、激发市场活力具有重要作用,也将极大的促进工商机关职能转变、工作转型、重点转移。为即将推行的改革做好准备。

一、商事登记制度改革符合市场经济发展要求,势在必行。工商人员应了解商事登记制度改革的相关内容,明确改革后将实行“宽进严管”,将注册资本实缴登记制改为认缴登记制,将“先证后照”改为“先照后证”,并放宽工商登记其他条件。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需要正确处理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推进工商登记制度改革,保障市场主体平等、公平参与市场竞争,创造公平、宽松准入环境,提供优质高效公共服务,充分释放改革红利。商事登记制度改革经过了多年的理论研讨,并已经在深圳、珠海等地进行了先行试点,在全国全面推行势在必行。

二、商事登记制度改革将引发工商机关职能转变。随着商事登记制度改革的进行,工商机关职能也将发生重大转变。过去,在对商事主体市场准入管理上,重事前审批、轻事后监管的思想和做法长期存在,市场准入方面的前置审批事项多,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生产力的发展。推进商事登记制度改革,将促进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的发挥,促进工商机关企业登记管理工作从“把关审批型”向“注册备案型”转变,为不同规模、不同行业、不同所有制形式的经营者,提供规范、统一的商事登记,优化登记服务。

三、加强和改进工商机关的作风建设,从政治和全局的高度,深刻认识新形势下转变职能与改进作风的关系,在商事登记制度改革过程中,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多做调查研究,使改革的步骤、措施符合市场经营主体的愿望和利益,增强改革的科学性、协调性。在改革过程中,进一步加强登记注册“窗口”单位作风建设,严肃纪律、依法行政、热情服务,巩固和完善“一次性告知”、“首问负责制”等行之有效的工作制度,加大政务公开工作力度,增强登记注册工作透明度,发挥登记注册统计汇总信息对地方政府区域经济发展的参考作用,通过市场主体登记注册,为地方政府、市场经营主体提供公共服务,充分释放商事登记制度改革红利,以实际成效取信于人民群众。

四、加强日常监管,营造平等准入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探索和完善适应商事登记制度改革要求的日常监管模式,做到“放权”不“放任”,实现登记注册、日常监管、行政执法、年检验照的有机统一,建立与相关部门的信息通报、联动执法、协同监管机制,实现对市场经营主体的全方位、无缝隙监管,监督商事主体遵守核准登记事项,依法自主的开展生产经营活动,使商事主体的生产经营活动在符合社会公共利益的轨道上运行,避免对环境、资源的破坏和他人知识产权的侵害,保障公平竞争。大力推进商务诚信建设,落实征信措施,依法规范采集市场经营主体的信用信息,推动信用信息系统互联互通、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根据市场经营主体信用信息,将企业守法诚信、行业风险、区域重要程度、动态警示等情况纳入企业信用分类监管指标体系,实现内联应用,科学实施市场巡查、质量监测等工作,有效提升对商事主体生产经营行为的监管效能,维护统一开放、公平竞争的市场经济秩序。

五、商事登记改革绝不仅仅是简化了登记流程,放宽了门槛那么简单,更重要的是门槛降低以后配套监督政策的制定。在充满了活力的市场,缺乏的并不是企业数量,而是一些创新型的、能够引领产业升级的企业,企业将更加专注于生产、制造本身,而不再被以往繁琐的登记制度卡在门外;而一些相对低端的,高污染高耗能的企业,更希望政府的监管模式发生质的变化,抓好监管体系的重新构建,为产业转型升级构筑起一道严管的防线。

而这些仅仅依靠市场监管部门一己之力显然不够。商事登记改革只是令企业尽快进入市场,但是否合法地进入市场这才是改革的关键,这就需要所有职能部门联合起来监管。此外,还应该积极发挥社会组织的作用,将消防验收、环境评估、卫生审计等职能逐渐转移给有资质的社会组织,同时强化行业组织发挥自律作用,推动行业规范,对政府监管形成有效补充。

上一篇:生活趣事作文三年级下一篇:上海市公务员考试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