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肯锡合伙人简历

2022-07-10

第一篇:麦肯锡合伙人简历

麦肯锡笔记

做好准备:写出走访提纲

当你进行走访的时候,要事先做好准备。可能你只有30分钟的时间跟一个也许你再也不会看见的人呆在一起。因此要清楚你将要提出的问题。

当我问麦肯锡同事关于走访的最佳建议时,他们中的每一个人都说:"写出走访提纲。" 许多人憎恶被访问,至少是讨厌你占用了他们的时间。提纲是你从被访问者那里得到你需要的东西的最佳工具,也是你利用好自己和他人的时间的最佳工具。

在构思你的提纲的时候,你必须考虑到两个层次。显而易见的是,首先你要把自己需要答案的问题有哪些搞清楚。把它们全都写下来,别管顺序。其次,在走访中你真正需要的是什么?你想达到什么目的?你为什么要跟这个人走访?这更为重要。把自己的目的定义清楚,这会有助于你按照正确的顺序提问,并且也有助于你把它们恰当地表达出来。

在走访之前尽可能多地了解被访者会大有种益。她是不是一个很难打交道的老总,当你问一个敏感问题时,她会不会厉害得要把你吞下去?亦或她是一个平庸的经理,她提出的要求变革的请求在企业里根本没有人注意?也许二者都掌握同样的信息,但对于每一个人你要采取的措施是不一样的。

在麦肯锡公司,我们是这样受教导的,作为一条规矩,走访应该从一般性问题人手,然后再转向特殊性问题。不要一头扎进诸如"你的责任是什么?"或"你在这个公司呆了多久了?"这类的敏感问题。从安慰性的问题人手。比如说,对这个行业的看法。这会有助于被访问者"热身",从而让你培养一种和谐的气氛。

在决定问哪些问题时,你也许会想到把一些你知道答案的问题包含在内。这听起来有一点不合常理,但实际上这一做法非常有用。事实上,在问问题时设个"圈套",这会在某些方面让你洞察被访者的诚实程度和知识面。对于有些复杂的事情,你也许自认为"知道"答案,但很有可能不止有一个答案,你应该尽可能地把这些答案都找出来。

把提纲写出来以后,你要再细看一遍,然后问问自己:“在走访结束之前,我最想问的3个问题是什么?"这就是当你走进被访者的办公室时应该集中关注的问题,在离开之前,这3个问题你要想尽办法获得答案。有时候你甚至得不到这些问题的答案(见"困难的走访"一节),有时候它们又得来全不费功夫。只要多下一点功夫就好办。最后,每一份走访提纲都应该以我所谓的麦肯锡的原始问题结尾。在你把所有的问题问完之后,或者你剩下的时间已经不多了的时候,把提纲放在一边,问一问被访者,看他有没有什么想要告诉你的,或者是有没有你忘了的问题。一般情况下,被访者都会说没什么了,但一旦有什么,你就有可能会挖到一个"富矿"。记住,只有在你所要访问的人了解自己的企业、了解自己的部门,或者是他们的部门比你去干做得更好时,这种可能才存在。他们有可能了解对高层管理人员避而不谈的问题:谁可以推动哪个部门、问题的症结在哪里。如果你有运气的话,有时候他们是会告诉你的。

在进行走访的过程中,要注意聆听和引导

如果你想借用别人的大脑,那就在问究问题后让他们放开谈。大多数人都喜欢谈,尤其是在你让他们知道你对他们所谈的内容很感兴趣时更是如此。在必要的时候打断一下,这样会保证走访按部就班地进行。

在走访技巧方面,麦肯锡的顾问们接受了大量的训练。教给我们的第一件事就“让被访者清楚你正在听"。我们是这样做到这一点的:在走访被访者的过程中,不断插入"对"或"我明白"这样的口头语,甚至是只是"晤一晤"就行(我把这种特殊的做法称之为麦肯锡咕联)。 "晤一晤"两声也许不像回事,但它表明你正在注意听(甚至你正在走神也一样!),而且它给了别人一个机会,使他们可以整理一下思路,歇口气。

我们还学会了通过肢体语言表达我们的兴趣。在走访被访者的时候,我们学会了稍微靠她近一点。在她说完一句话时,我们会点一点头。我们总是记笔记。即便是被访者在说废话

(这种情况经常出现), 我们也会拿出纸笔记下来。就像麦肯锡哈俄一样,记笔记暗示我们正在集中注意力,这会保证我们在被访者真的说出什么重要东西时做好了准备。

当然,这一技巧也可能会用过了头。据公司的一则传闻,两位咨询顾问去拜访客户的一位高层主管。项目经理先做了个自我介绍,然后开始问问题。这位主管详细地进行了回答。在整个过程中,助手都在点头,同时边以令人惊讶的速度记笔记,边说"对"、"晤一晤"、" 我明白了",就像教他的那样,但他自己一个问题也没有问。项目经理把接下来的问题问完了, 而这位助手只是不断地点头和说"晤一晤"。走访结束时,项目经理对主管花时间接受他们走访表示感谢,然后两位顾问起身离开。在握手告别的时候,这位主管指着助手问项目经理:"他会不会说英语?"

麦肯锡顾问进行走访的目的是为了得到别人脑子里的信息、经验和新的见解。顾问们在那里是为了听,而不是说。他们要记住,其他人有他们独特的思维套路,所以需要将他们把 握在轨道上。这一过程有时候有一点困难。有一次,我对一个建在爱达荷州的厂子的采购经 理走访。他对整个企业的供应商。顾客、投资要求和生产程序都了解,但他最感兴趣的却是 钓鱼---飞钩钓鱼。他想知道我是否试过飞钩钓鱼,如果没有的话,我应该试一试。要是我去他们那里,他可以做安排。你可以想像出那幅情景。我感到让他离开自己最喜欢的话题有一点困难,但我去是为了得到信息,而不是为了扫荡鱼铺。

当你想从别人那里得到信息时,要记住的最主要的事情是,他们需要觉得你正在听,而且你对他们说的事情感兴趣。记住运用积极的肢体语言,而且一般要记笔记。最后再教你一招:要是你想让人们尽量多谈,要是你认为他们遗漏了某些重要的东西而你对它究竟是什么又没有把握,那就什么也别说。就让这样的静默维持着。大自然是讨厌真空的,大多数人也一样。为了填补这个空白,他们也可能会开口说话。要是他们已经给了你一份准备好的“剧本",他们就会抛开它,因为他们唯一没有准备好的事情就是静默。你试试看,效果会出奇得好。

走访成功的7个秘诀

在进行走访的时候,一定要从大处着眼。因为你有必须要达到的目的,而达到目的的时间又是有限的。以下是经过检验的7项策略,它们会有助于你从被访者那里得到你想要的东西。

1.让被访者的上司安排会面。通过这位上司告诉被访者,这次走访很重要。如果他知道自己的上司想让他跟你走访,他就不怎么会跟你东拉西扯了。

2.两个人一起进行走访。就你一个人要想有效地进行走访是很困难的。可能你忙着记笔记,以至于要想恰当地问问题变得很困难。你也许会忽略被访者给出的非语言的线索。有时候,两个走访者联手是很有作用的---可以在走访时轮流提问和记笔记。在走访者之一在涉及到的某一方面具有特殊的知识时,这一方法特别有效。而且,当走访过程中,对实际发生的事情有两种不同的观点是很有益处的。惟一要注意的是,无论谁记走访笔记,都要确保它们与另一位走访者一致。

3.倾听,不要指导。在多数走访中,你的目的并不是就你的问题得出"是"或"非"的答案。你所想要的是详尽的回答---获得尽可能多的信息。而获得这些信息的方法就是倾听。要尽可能地少说话,所说的只要保证走访没有跑题就足够了。记住,被访者对其企业的了解可能比你多得多,她所提供给你的大多数信息不是在这方面就是在那方面会对你有所帮助。这里还有保持信息源源不断的另一个技巧。问可以自由回答的问题。如果你问答案是"是"与"非"或多项选择类型的问题,你所能得到的答案就摆在那里。比如,你想了解一家商店的销售旺季是什么时候。如果你问商店的经理:"你们的销售旺季是夏天还是冬天?"她有可能说夏天,也可能说冬天,也许她还会这么说:"实际上,是春天。"在这种情况下,你暴露了自己对她的企业缺乏了解。如果你问她“你们在哪个季节最忙?"她会告诉你答案,她

还有可能告诉你比你的多项选择更详细的内容,例如,她会这样说:"我们在春天最忙,特别是复活节的时候。"通过问可以自由回答的问题,你会获得一个好得多的结果。

4.复述,复述,复述。在出去走访之前,每一个麦肯锡顾问都会接受这样的训练,即把某一主题的答案用稍微不同的形式复述出来。我不能过分强调这有多么重要。大多数人在思考或说话时无法以完全有条理的方式进行。他们会东拉西扯,他们会跑题,他们会把重要的事实与毫不相干的事情混在一起。如果你能把他们的话重复给他们---比较理想的是按照某种条理复述给他们,那么他们就会告诉你你是否正确地理解了他们的意思。复述还给了被访者一个机会,使得他们可以补充信息或强调重点。

5.采用旁敲侧击的方式。一位项目经理的团队来了一个刚刚从海军退役的新同事。他们两个人整理出了一份非常清晰的走访提纲,而且就他们与客户的一位中层管理人员走访时要达到的一系列特殊目标达成了共识,于是这位项目经理让这个新同事先开头。为了确切地得到他想要的东西,这位新手对这位中层管理人员步步紧逼,弄得就像是审问而不是走访。可想而知,被访者很恼火,于是他变得戒心重重,基本上已拒绝合作。

这个故事的寓意在于:"对被访者的情感要敏感"。要理解这个人也许会感到受到了威胁。不要一头扎进棘手的问题。如果你不得不围绕着重要的内容兜几分钟的圈子,那也没什么大不了的。花一点时间,让走访过程以及被访者跟你在一起的时候感到自在(更深入的讨论见下一部分)。

6.不要问的太多。不要把被访者知道的每一件事都问出来,这有两个原因。首先,你可能已经得到了。在你写走访提纲的时候,要把自己的目标集中在两三个最重要的问题上。要是接下来你问被访者的是他关于饰品行业的全部知识,即便得到了你真正需要的东西,你也会发现自己从许多信息中可以把它们淘出来。

其次,不要穷追不舍。记住,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被采访,尤其是在商业问题方面被人采访,是让人很不舒服的经历。如果你逼得太紧,把这种不适感加强了,你会发现被访者变得不愿合作,甚或还充满了敌意。你不知道自己什么时候为了得到更多的信息又得回来找这个人,所以可别把大门给关死了。

7.采用考伦波的策略。要是看过70年代的电视剧,你可能还记得彼得•佛克(Peter Falk)扮演的那位穿着雨衣的考伦波探长。在结束了对谋杀嫌疑犯在案发当时所在地的讯问之后,他拣起自己那件皱皱巴巴的雨衣向门外走去。当走到门口就要离去的时候,他又转过身来,用手指敲着太阳穴说:"对不起,夫人,有些事情我忘问了。"毫无疑问,这个问题给了考伦波所需要的是谁干了这件事的答案。

要是你需要得到某个特殊问题的答案,或是想要一份特殊的数据,考伦波的策略往往是获取你想要的东西的不错的方法。一旦走访结束了,每个人都会放松下来。被访者那种你拥有某种超过他的权力的感觉就会消失。他那种提防的心理会大大降低,这时他往往会告诉你你所需要的东西,或是提供给你刚才你费尽心思在寻找的东西。试试吧,效果不错。你也许还想试试"超级"考伦波策略。不是在门口转过身来,而是等过了一两天后,顺访被访者的办公室。你只不过是顺路经过,记起了一个你忘记问了的问题。这会显得你没那么具有威胁性,这样就更有可能获得你所需要的信息了。

不要让被访者无处躲藏

记住,对于多数人而言,在关于他们的工作或企业的问题上接受采访是件令人不安的事。 你有责任对他们的担忧保持敏感。这不但是合平道理的事,也会锻炼你良好的商业感觉。有位麦肯锡的咨询顾问和他的项目经理去走访一家大型制药公司的一位中层管理人员,当时麦肯锡公司正在帮助这家公司进行重组。这个人在制药公司已经干了20年了,现在他很怕麦肯锡会让他丢了饭碗。在寒暄介绍过后,他问咨询顾问要不要来一点咖啡,他的柜子上放着个咖啡壶。他走过去拿起咖啡壶倒咖啡,但他却办不到,因为他的手抖得太厉害了。

他把壶放下来又试了一次,还是不行。最后,他不得不把杯子硬靠在壶边上才把咖啡倒出来。我讲这个故事的目的是想让大家看一看,被访者对走访的不安到了什么程度。作为一名走访人员,你的任务就是调查商业问题,所以你有一定的权力和职权。也许这种职权没有超过首席执行官和高层管理人员,但却超过了许多人。比方说,一位商店经理的老板让她跟你谈话,而她又清楚自己所在的企业存在问题,设想一下你代表着什么。我认为,你有尊重并减缓被访者的担忧的职业责任,你不能去利用这种担忧。尊重被访者的担忧意味着不能在走访结束后让他觉得无处可藏,就像他是被审问的对象一样。记住,你在走访中所寻找的不过是一两件事情的答案。你没有必要为了得到这些答案而把被访者榨干。而且,对于那些在商业环境下完全合适但从被访者的观点看却很深地涉及个人的事,在提问时一定要谨慎。例如,你的第一个问题也许不应该是"那么,确切地说,你干的究竟是什么工作?"这样的问题。减缓被访者担忧的意思是,向他们指明这个程序对他们有什么好处---不光是走访,而且包括整个解决企业问题的过程。如果你可以使得他们的工作更有效率,那对他们应该是有利的。同样,如果你提高了他们的雇员的赢利能力,这对他们而言也是为他们的利益着想。别害怕跟他们进行等价交换。被访者给你提供了信息,如果你有可以跟他们分享的信息,那就跟他们分享。大多数人都愿意了解自己的企业正在发生的情况。

不要利用被访者的害怕心理的意思是抵制住把走访当作一件不客气的手段进行运用的诱惑。在大多数情况下,被访者是愿意提供帮助的。没有必要在第一刻就把你的职权像警徽一样炫耀。如果你这么干了,你有可能会发现,就像老的警匪片中的情形一样,被访者"沉默下来"。如果你遇到了真正的障碍或敌意(见下一节),你可能不得不对你的职权加以运用,但在此之前别用。因为伴随着权力而来的是必须明智地加以运用的责任。

困难的走访

走访进行得多了以后,你就会碰到进行起来比较困难的走访。一旦你懂得了技巧,其中的一些就很容易处理。其他一些则要考验你的实力和精神了。

纽约一家大经纪公司担心自己在赢利能力方面落在了竞争对手的后面,于是邀请麦肯锡公司对其多数企业进行一次全面的检查。为公司及其主管们准备的火刑柱已高高悬起,大规模裁员的预期忽隐忽现。企业中各式各样的人一致起来,结成了支持和反对麦肯锡的阵营,都在那里拼命地鼓动起代言人。

新近提升的项目经理哈米施•麦克德墨特按日程去会见经纪公司的一位高层经理和他的管理团队。他走进这个人的办公室,作了自我介绍。这个人回答说:"哈米施•麦克德墨特?你就是那位告诉董事会我一直拒绝实现我的削减成本计划目标的人?"

在你的职业生涯中,如果你毫不退让地追求对商业问题的解决,你就会遇到类似哈米施所遇到的情形。你在走访中如何来应付这种表露无疑的敌意呢?哈米施是这样做的:他的话让我相当惊讶,尤其是事实并非如此。但我没有生气,我也没有驳斥他。我只是简单地解释说,我认为他搞错了,而且我们的会见仍得进行。

他之所以那样做,部分是因为他是一个很难缠的家伙,部分是因为他想看一看我们是否会退缩。如果有人说了像他这样的明显的错话,你必须指出来,不能退缩。

这一招对我们非常有用。其后他的几个下属走了进来,就我们所受到的不礼貌待遇向我们道了歉。他们认为我们对问题的处理很有尊严,也很有力。我们同这个公司的不少重要人物建立了信任,在后来,这种关系帮了我们不少忙。

这一策略的极限就是你在这个企业的职权的极限。麦肯锡的顾问们一般都得到了客户最高管理层的支持,因此可以扛得住任何人。如果你没有这样的便利,那就要记住:如果你是在跟一个比把这个项目授权给你的人的地位还要高的人谈话,那么在受到挑战时你有可能不得不退下来。

并非那么具有敌意但却相当困难的情形是被访者拒绝向你提供信息。他们不愿回答你的

问题,或拒绝让你接触相关的文件或信息。当这种情况出现的时候,就该"施展职权"了。你之所以去那儿问问题,是你的企业(或你的客户)中的某人让你去的。你要让他们清楚这一点。如果他们仍然拒绝合作,那就得来一点硬的。必要的时候,当场给上司打个电话。也许你没有必要这样做,我们只不过是建议应该把信息的闸门打开。你已经不在校园生活了,没有人会说你是告密者。

走访时遇到心理学家所谓的消极进攻类型的人,你也会碰到困难,我把这种人称为"蝶谋不休者"。你想什么他就说什么,但他们什么也不会告诉你,正如一位前麦肯锡的项目经理所描述的:

我走进这个女人的办公室(在此之前我们已经拟了一个半小时的走访大纲),她告诉我她只能给我半个小时的时间。在接下来的30分钟时间里,她开始就麦肯锡所从事的工作以及麦肯锡为什么会来他们公司发表看法。在她谈完了这个话题之后,她又开始给我讲述她自己的生活。我没有得到一句沾边的话。

对付蝶蝶不休者需要用旁敲侧击的办法。最为有用的策略就是在这个企业另找一个人,让他告诉你你想知道的东西。如果蝶蝶不休者是惟一的消息源,那么也许你不得不让他的上司告诉他一声。

最后一种类型的困难走访也是最难处理的。我可以想像的最为尴尬的情形莫过于你跟某人面面相觑,而这个人很清楚,你所做的工作很可能就是让他开路走人,你自己也清楚这一点。不幸的是,在这种情况下,除了"尽职尽责"之外,你却没有什么可以做的。你必须完成自己的工作,而且你还不得不让被访者帮助你。除了完全公正地处理这一切之外,你既不能生气急躁也不能情绪低落。换言之,根本就没有什么有效的办法。你只能内心平静下来,把工作完成。记住,从来没有人说过生活是公平的。

一定要写感谢信

在跟人谈完话回到你的办公室后,要花一点时间写封感谢信。这不但很有礼貌,而且很职业,有可能会在意想不到之处给你回报。

如果你的母亲跟我的母亲一样的话,那么在你还是个孩子的时候,她就一直这样教导你: 在你接受了别人的礼物之后,要写一封感谢信。我有一个很庞大的家族,所以每当节日或生日之后,我好像都得花一个星期的时间写信给我的叔叔伯伯、阿姨婶婶、堂兄表弟,感谢他们送给我的东西,不管我乐意不乐意都得如此。我妈妈总是盯着我,一定要让我把这些感谢信写了(同时还要读一读,检查一下我的书法)。当时我并没有意识到,在我进人麦肯锡公司工作后,这个习惯证明是一个很好的训练。

在你占用了别人半个小时甚至更长的时间与之谈话并从他那里获得了信息之后,你也应该花一点时间以书面形式向人表示感谢。正如我的母亲所说的那样,这是个礼节问题。它说明你珍惜被访者的时间以及他所做的事情。这样做也很职业化。在有你们公司抬头的信纸下面写几行经过思考的话语,这会让人对你们公司刮目相看。我母亲教会了我避免使用感谢信的俗套子“亲爱的XXX,感谢你……。我将永远珍惜这一切"这样的套路在我还是个小孩的时候就是不可接受的。今天它仍然不会被接受。这并不是意味着你写的每一封感谢信都需要写成完美无缺、精雕细啄的散文精品。只要保证它读起来不像是计算机格式生成的信就可以了。我把基本的感谢信文本存在了我的硬盘上,当我需要写感谢信的时候,我加以修改,以便它适合特定的收件人。这样做要稍微多花一点点的时间,但这样做是值得的。这比我13岁时容易多了,当时所有的感谢信我都得用手写。

有时候,一封感谢信会产生意想不到的回报。每一位麦肯锡的新人都听说过这样一个故事:一位麦肯锡的咨询顾问需要对美国中部一家农产品公司的高级营销主管进行访谈。当他打电话告诉那个人,他是麦肯锡公司的工作人员,想占用他一个小时的时间时,他受到了来自电话那头的热情洋溢的欢迎。他被告之"只管放心好了"。当他经过长途旅行到达目的地后,

那人给他看了一封写在麦肯锡公司稿纸上的信件,这封信是15年以前的某一天由另一位麦肯锡顾问写的,目的是为了对占用了这位主管的时间表示感谢。他把这封信装在镜框里,跟他的大学毕业证书一起,挂在办公室墙壁的一个显要位置上。

有时候,一点点礼貌会带来长期的交往。

第二篇:麦肯锡方法读书笔记

2012.10.13

解决问题的程序:

以事实为基础、严格结构化、以假设为导向。

“有三方面原因。。。”不要怕事实,认清事实才能找对解决方法。

事实弥补了直觉的缺陷,假期了跨越可信度鸿沟的桥梁。

MECE相互独立,完全穷尽。

定义、创造、检验最初假设

所呈现出的问题是不是真正的问题。

碰到难以解决的问题:

重新定义问题,锲而不舍地实施你的解决方法(确认方案正确,只因外因无法实施) 解决政治问题(How to do in China?)

掌握二八法则分配资源

找到关键驱动因素

电梯测验 30秒吸引别人的注意力(简历):提出最重要的三个建议而非支持性资料 “今天我学到了一件最重要的事情是什么?”

一垒一垒地打,把自己的事情做好——别试图干整个团队的工作。你不可能一直把一切都干完。

如果你设法做到了一次,你会引起周围人对你不切实际的期望。下一次一旦没有满足这种期望,要想重新赢得信誉是很难的。

只管说“我不知道”。

小心自己的承诺。

选择团队(无法选择的时候?)

智力(成绩等)真正要紧的是特殊的经验和技能。

团队=人脉

让上司高兴最重要的是让他脸上有光。

保证你知道的一切你的上司也指导:在哪儿、在干什么、有什么问题

形成自己的信息网。

特殊的研究秘诀:从年报入手,找出暴露的东西(特别好的和特别差的)找出最佳经验。

走访:1做好准备:写出走访提纲 a 自己需要答案的问题 b 定义目的 c 了解被走访者 问自己:我最想问的3个问题是什么?

2 成功的7个秘诀

a 让被访者 的上司安排会面

b 两个人一起进行访问

c 倾听,不需要指导,少出现选择疑问句

d 复述

e 采用旁敲侧击的方式

f 不要问的太多

g 采用考伦波的策略“对不起,有件事情我忘了问了‘

3 走访之后写感谢信

情况介绍

1 结构化

2 deadline到来之前24个小时完成

管理内部沟通

1 让信息流动起来

2 有效信息,简介 完整 结构化

在麦肯锡生存:找到自己的师傅

无论到哪都要带三样东西:旅行计划的复本、要见的每一个人的名字和电话号码的单子、一本好书

当面对难以捉摸的情形时,用结构对付它

第三篇:麦肯锡方法读书笔记

一、 麦肯锡生存生存之道:

1、 找到自己的导师;

2、 出差——乐在其中

1)保持积极心态

2)适当做计划

3、 出差必带三件宝

4、 好助手是你的生命线

5、 麦肯锡式招聘

1)分析型思考者——知道如何将解决问题系统化

2)性格

6、 紧张工作之外,如何拥有私生活

1)一周中有一天不要工作

2)不要把工作带回家

3)事前做计划

二、 麦肯锡推介解决方案的方法

1、 演示汇报

1) 把汇报系统化

A、有条理、有逻辑

B、告诉别人你要告诉他什么,然后一直强调

2) 记住,努力的边际也是递减的——不要让最好成为优秀的敌人

3) 未雨绸缪,事先沟通

2、 用图表说明问题

1) 简单为上,一图明一事

A、 越简单越理解

B、 好标题,一句话就可以表达观点

2) 用瀑布图描述流量

3、 管理公司的内部沟通

1) 让信息流动起来——内部沟通方式

A、 传递信息

B、 会议

C、 走来走去

2) 有效信息的三个关键因素

A、 简洁

B、 全面

C、 系统

3) 谨言慎行

A、 保密

B、 注意细节,随时提防信息泄露

4、 与客户合作

1) 让客户站到你这边

2) 如何与客户中的讨债鬼打交道

3) 让客户参与工作

4) 获得整个公司的支持

5) 实施很重要

三、 麦肯锡思考问题的方法——以事实为基础,系统化的,大胆假设,小心求证

7、 建立解决方案

1) 与事实为友

A、 弥补直觉缺陷

B、 提高可信程度

2) MECE原则

A、 含义:相互独立,完全穷尽

B、 3-5个一级标题

C、 其他问题

3) 初始假设

A、 定义初始假设:在工作正式启动之前就形成问题解决方案

B、 生成初始假设

a、 基于事实

b、 发现关键驱动因素

c、 议题树

C、 检验初始假设

a、 是否最好

b、 是否有议题

c、 是否有关键因素

d、 是否可行并且可以证实

8、 探索分析问题的方法

1) 不被表面现象迷惑:探究内在本质问题

2) 利用前辈经验,不做重复劳动

A、 外力分析

a、 供应商

b、 顾客

c、 竞争对手

d、 潜在替代品

B、 业务流程再造

C、 其他:附加值的分析,产品市场扫描

3) 避免千篇一律——基于事实严格进行论证

4) 不要寻找事实去支撑你的提案——保持思想的开发和灵活,假设也可能错

5) 确保解决方案适合你的客户

6) 有时候,让解决方案找到你

7) 对于解决不了的问题,那就随遇而安吧——遇见棘手的问题

A、 对问题重新定义

B、 调整实施方案

C、 攻克政治难关

9、 二八法则与其他

1) 二人法则——对数据保存,按照不同的方法分类,通过数字的研究,发现数字的不

同规律

2) 不要妄想烧干大海——要有选择,理清手头需要优先解决的事情

3) 找到关键驱动因素——钻研问题的核心

4) 电梯法则——用30秒介绍解决方案

5) 先摘好摘的果实

6) 每天绘制一张图表

7) 一次只做一件事情

A、 你不可能事必躬亲

B、 如果有一次,你设法做了一件事,就会让周围的人对你产生不切实际的期望

C、 假如没能满足这些期望,很难重获信任

8) 以大局为重

9) 如实相告,坦诚相对

10) 不接受“我没有想法”这种回答

四、 麦肯锡解决问题的方法

1、 拓展客户

1) 功夫在诗外

a、 著书立说

b、 出版自己的学术期刊

c、 参与业余活动

d、 经常与老客户联系

2)谨慎承诺:严格规划项目——量力而行,了解你和你团队

2、 组建团队

A、 合理选拔团队成员

B、 一场联络感情的活动,会大有裨益

C、 掌握火候,保持团队的士气(法则)

a、 掌握火候

b、 稳步前进

c、 让朋友知道手头工作的价值

d、 尊重你的队友

e、 人性化的了解你的队友

f、 当工作遇见困难时,坚持下去

3、 层级管理

A、 让老板脸上有光

B、 层级管理的激进管理——什么都说会有危险

4、 进行研究

A、 利用前辈经验,不要做重复劳动

B、 专题研究的秘诀

a、 从年报开始

b、 寻找异常值

c、 寻找最佳实践

5、 展开访谈

A、 准备一份访谈提纲

a、 明确所问问题是什么

b、 明确访谈的目的、对象

c、 从一般性问题问到具体问题

d、 加入一些已知道答案的问题

B、 注意倾听和引导

a、 保证不偏离主题

b、 用一些口语

c、 但不能用口语过度

d、 利用沉默

C、 访谈成功的秘诀

a、 让被访者的上司安排会面

b、 两人一组进行访谈

c、 倾听,但不要引导开放提问

d、 复述、复述、复述

e、 善用旁敲侧击法

f、 切勿问的太多

g、 采用哥伦波策略,结束后说忘了问一个问题

D、 尊重被访者的感受

a、 减轻被访者的焦虑

b、 不要利用被访者的恐惧

E、 棘手的访谈

a、 极限对策是利用你在公司中权力的极限 b、 遇见消极派使用间接法

F、 一定要写感谢信

6、 头脑风暴

A、 适当的事前准备

a、 做基础数据文件

b、 自己可以实现做头脑风暴

B、 为思想留一片空白

a、 没有坏点子

b、 没有不值得回答的问题

c、 时刻准备扼杀你的观点

d、 知道适可而止

e、 好记性不如烂笔头

C、 头脑风暴联系

a、 记事贴联系

b、 翻页挂图联系

c、 先下手为强

第四篇:读《麦肯锡方法》所感

纵观全书目录标题第一印象感觉是这只是一本“企业管理”的书籍。但带着学习的心情开始阅读这本书,经过了几天的阅读和学习,才恍然明白这不止是一本我第一印象的书,这本书教给了我很多深刻并且有用的理论,不管是在现实的生活中还是日常的工作中都能得到很好帮助和引导。作者用简浅的语言让我明白其中的道理。但如果不用心记下来的话,将无法把它变成己有的东西,并最终把其付诸行动。

《麦肯锡方法》全书共分5部分,是对麦肯锡公司的工作方法的总结,文中提出“以事实为基础,严格的结构化,以假设为向导”的思考问题、解决问提的观点。麦肯锡方法的宗旨是让大家工作更轻松,生活更美好。读完此书,最大的感想有以下几点。

一、思考问题方法:以事实为基础,严格的结构化,以假设为向导

解决任何一个问题的前提,我们首先得用事实或是证据说话。掌握了大量的信息,还要进行结构化的分析。然后不断地提问题,并且解决问题。不要害怕事实,事实是友善的。事实是你用以铺就解决措施之路的砖石,事实也是建立支撑这一措施的柱子的砖石。在麦肯锡公司,解决问题是从事实入手的。可是在现实生活中或工作中,往往很多人不愿意面对事实,只会一味的逃避事实,他们以为只要不去面对,那些令人讨厌的事实就会烟消云散、不翼而飞。但你错了,事实是不会被躲避而消失的,终有一天事实会水落石出。敢于面对事实,接受事实,捕捉事实,利用事实,才能在今后的工作中,生活中更好的去解决问题。

站在事实的基础上,搞清工作目标与要求,做好基础工作,可避免重复作业,减少错误的机会。任何一个团队,有人思维敏捷,有人逻辑强,有人善于掌控全局,有人工作能力强,但也缺少不了基础工作。要善于思考和解决问题,将问题细分结构化,这样一个大问题就被分解成若干个基础的小问题,每个基础问题之间或多或少会存在一些必然的联系,当你解决其中一个或某些个小问题后,那其余剩下的问题就会引刃而解。为了使问题更能很好的解决,麦肯锡公司采用“以假设为向导”。在你开始之前找出问题的解决办法,这是假设定义的开始,当然,假设仅仅是有待证明和反驳的理论,而不是答案,不管最初的假设的对或错,接下来通过证明来验证最初是假设。当事实和结构结合起来,最初的问题就能很好的被解决。一旦基础工作做到位了,整个团队也就成熟起来,许多复杂的问题将会有条理可寻,那么工作也就会变的容易了,工作效率和质量就能得到很好的保证!按照这样是死路和解决方法,那么问题不会永远是问题。

二、解决问题方法: 麦肯锡解决问题七步法:陈述问题->分解问题->排序问题->制定计划->关建分析->归纳建议->交流沟通。

在麦肯锡公司任何一个策划师面对客户的问题时,倾听永远多于表述,因为倾听才能让你更好的了解客户的需求,能更好的掌握问题的关键,在你心急地开始寻找解决方案之前,要对问题的范围有一个很好的了解,才能对后续的问题分析起到铺垫。试想,如果你连最基本的问题所在,所要表述的问题关键都不能很好的表述给客户或从他人那里得来,那你有能怎样开展后续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陈述问题的关键,要观点清晰,具体而不笼统,让自己或他人对问题能有准确的了解和掌握,将问题界定清楚。利用图表或逻辑树将一个复杂问题分解成若干小问题进行假设分析,使问题之间有严谨的结构化,保证问题之间的逻辑并能很好的得到解决。人能力是有限的,不可能一下子将分解的问题全部解决,既然这样就要优先排序问题,甚至剔除某些不必要的干扰问题,再逐个去分析,去解决。当然还需要制定计划,你不可能永远在停在同一个问题上,你不能一味的转牛角尖,因为这样只会停止不前。在分析问题时遵循“以假设为向导”,“以事实为基础”,的原则,逐一剖析、论证问题。当每个被分解的问题都解决后,整合所有问题再加以全局陈述论证归纳总结,使得最初的问题得以解决。按照这样的方法步骤,任何问题都不是问题。

三、最后关于团队:

任何组织或个人都需依赖于团队,因为团队是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法。一个能力在超群的人也不能解决众多复杂性的问题,即使在高标准的麦肯锡公司也是如此。更多的人就有更多的人手来收集资料,更多的脑子来琢磨问题的含义。这正如书中所提到的“你不可能将整个海洋煮沸!个人的知识和能力是有限的,依靠和利用团队成员的知识、经验和能力共同完成项目是明智的选择,不要担心功劳被别人请走”。团队的组建可能更多的是经理的工作,但作为团队的成员, 我也深深认识到合适人选的重要性。专业知识能力固然重要,但首先是要肯干活的人,干的好坏且不论,但态度最重要。不会的可以去学,人都是由不会到会的,没有人天生就是会的,关键是要你愿意去学。还有,对团队而言,保持士气尤为重要,这是一项自始至终的责任。任何人都会有遇到困惑、无奈的时候,但这个时候不能失去信心,但凡问题,都有解决的方法,只要坚持就能胜利。把握团队的温度,掌握稳定的过程,让团队明白他们正在干的事并且是热衷于的事。最后,那就是内部沟通,这包括人与人之间沟通,也包括信息的沟通。人之间的沟通能使得团队充满朝气与活力,信息的沟通能让整个团队解决问题更加用心顺手。信息对于团队而的意义就像汽油对于引擎一样,如果阻碍了流动,就会停止不前。有效地进行沟通就能鼓舞团队的士气,提升团队的工作效率。

第五篇:《麦肯锡方法》读后分享

广西新皇传媒有限公司营销部 呼和哈达分享类文章

学会构建自己的系统

——《麦肯锡方法》读后感之一

《麦肯锡方法》一书,阐述了世界上最强大的麦肯锡咨询公司80多年来最重要的工作方法的总结,并提出“没有什么比忙忙碌碌更容易,没有什么比事半功倍更难”的观点。

我个人读完总结后这样比喻:如果把自己当成是一台计算机,那么《麦肯锡方法》,就是一款强大的系统操作软件。书里阐述的工作方法不止应用于日常的工作,也可以应用于生活,甚至是可以应用于一生的旅程。

对于日常工作来说,《麦肯锡方法》完全可以成为一个公式:一个可以提高工作效率、实现工作结果(超值的结果)、创新工作思维、提升自我能力的公式。

即使给每人一本《葵花宝典》,即使没有“欲练神功,必先自宫”的苛刻要求,也不是人人都可以像东方不败那样,练成绝世武功,独步天下的。所以我们修炼《麦肯锡方法》这本宝典时,请勿妄图一夜之间,天下无敌。

在新皇传媒的管理机制下,再对《麦肯锡方法》加以应用,如同你获得了一件神级兵器,并可强化镶嵌属性宝石(本次分享主要对象是公司参加工作时间不长的新锐同事们,而你们大多是玩过网络游戏的,所以,你们懂的!),威力剧增。

以公司营销部同事为例,善用《麦肯锡方法》,能更有效的发现和挖掘意向客户,意向代理公司,实现的结果就是你可以接二连三的得到提成奖金;但更重要的是,通过长期的运用,形成你个人的工作系统,提升自我管理能力,这个价值,远不是以薪水奖金来衡量的。

以公司企划部同事为例,善用《麦肯锡方法》,可以免除你经常加班赶方案赶设计的痛苦之外,甚至可以转变成让你主动加班的乐趣(请企划部同事克制情绪,保持冷静,别对我进行各种形式的人身攻击)。《麦肯锡方法》对于撰写各种方案而言,对于方案核心问题和逻辑思维,具有强大的指导性。但更重要的,最终形成个人的工作系统,提升自我掌控能力和创新思维。

本篇读后感仅是从框架角度做分享,《麦肯锡方法》的核心:工作逻辑。以后结合具体项目,具体工作的执行,将陆续做应用性分享。通过网络搜索,有一篇作者不明的读后感教为系统的分享了《麦肯锡方法》,在此,一并分享。

【他山之玉】

源于事实的分析方法

通过对文章的整体分析,大致对麦肯锡方法有如下几方面的收获:

第一, 正确做事,更要做正确的事。

这个理念其实纠正了我们许多人的一个错误观念,那就是在更应该注重过程还是更应该注重结果的问题上选择了前者。麦肯锡通过研究和实践的事实根据告诉我 们,其实我们在做一件事的时候即要两者兼顾,更应当将对结果,或者说对整个发展的一个大目标、大环境的考虑放到优先的位置上来。如果我们不先对目标有准确 的定位,不先想清楚我们究竟为什么做这些事,没有计划的就仓促上阵,那么即便我们以非常高效的方法去工作,到头来可能方向完全偏离,最终仍然只是换来失败 的结果。因此我们必须是“正确做事,更要做正确的事”。正确的做事与做正确的事有者本质的区别。

第二,搞清楚工作的目标与要求,可避免重复作业,减少错误的机会。

这一点恰恰让我联想到当前的工作中,我们经常是在忙忙碌碌的赶任务,许多基础工作却被忽视,结果是我们每一期工作告一段落时,总是发现忙的是一蹋糊涂,却很难对最终的质量有所保证。这让我对麦肯锡的这一理念感到十分亲切!我想,我还是应该坚持将基础工作、做为当前工作的重点,即便暂时可能会面对一些压 力,但一旦基础工作做到位了,整个开发团队也就成熟起来,许多复杂头疼的事情有条例可寻,有相应机制可以处理和解决,那么工作也就会变的容易了,质量也自然能得到保证!

第三, 关注大画面。

所谓关注大画面,就必须从一个宏观的角度考虑问题,考虑到哪些方面会制约和影响到我们的工作进程?我们该如何应对?我一直坚信,如果我们仅仅只把目标放在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上,只要完成了自己的任务,对其它一概不管不问,那我们就不可能真正把事情做好,在面对更大的问题时也会变的难于招架。所以我想我最近跟技术部门许多同事说:“必须有全局和长远的眼光,不能觉得只把自己的工作做好就行了”就该是对的,希望她们终究能明白这个道理。

第四, 麦肯锡高效时间管理技巧。

计划与图表!这是我仍然欠缺的。可能和大多数人一样,由于过去许多变化和失败的影响,对于做计划变的不是那么相信其效果了,但是,正向这段时间读的其他一些书中也强调的——做计划还是很重要!计划和做工作图表可以让工作变的更有效率,更加富有成效。

第五, 麦肯锡的建议:

1.请记住,你不可能将整个海洋煮沸!个人的知识和能力是有限的,依靠和利用团队成员的知识、经验和能力共同完成项目是明智的选择,不要担心功劳被别人抢走。

2.先摘好摘的果子。

3.重要的少数与琐碎的多数。

4.一次只能解决一件事。

5.工作秩序条理化。

6.工作方法多样化。

7.工作内容简明化。

8.团队要善于挑毛病,这样的团队是健康的。

9.好的导向,良好的思路过程。

10.弄清楚你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避免在解决过程中,是不是已经偏离主题了?

11.不要想把整个海洋的水煮沸,事实够用即可,不要想全面掌握,足够时候就可停止,否则的结构是为了一把盐,而煮沸整个海洋。

12.让他人需要帮忙时,首先想到你。

13. 你的目标是可以达到的,这样会给人以期待的满足感的,不要贪多嚼不烂。

通过对《麦肯锡方法》的阅读,对其中深蕴的道理有了更深的体会。里面很多思想已经融入在我的生活中来,同时,也正是因为这些,也看到了自己有很多的不足。

“你必须得用事实或者是证据来说话”。这个是我在《麦肯锡方法》中所学到一个至为重要的东西。同时,这本书教会了我很多有用的东西,作者能够把自己在麦肯锡的公司的工作实践中的所知以及自己的体会告诉我们,要求我们在做任何事情的时候,不能单凭个人的感观认识,不能因为自己的喜好厌恶而做主观的判断。很多时候,我们在解决问题的时候过程,往往都会被一些表面的东西所迷惑,而此时,关键都是隐藏 于其中的,在关键问题得不到很好解决的过程中,这个时候,人们就喜欢用一种叫做经验和直觉的东西来进行判断,最近发生那么多问题,我们是否认真的把事实做 了搜集?是否有加入我们的主观认识?于此,我们得学会假设问题,关于假设,是有待证明或反驳的理论,不是答案,不是事实。通过假设问题,然后利用反驳,可以帮助我们找到正确的路线,从而使定义最初的假设、创造最初的假设、检验最初的假设得到证明或者放弃。对待问题不需要掌握全面的信息,对问题的大概优势劣势有个大概全面了解即可。当然不可能做得到面面俱全,面面都想得到。那些是可以证明的,那些是不可以证明的,明确问题的可知度,不要做无谓的证明,致使资源上的浪费,找出问题的关键所在,是我们工作的重点的所在。弄清楚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避

免在解决过程中偏离主题。同样的道理,我们得先去确定问题是不是问题,不要去重新发明轮子,尽量利用已经知道的来为我们解决问题。

学以致用,通过对《麦肯锡方法》的研究,希望能在今后的工作中更多的结合科学、实用的理论方法做指导,更好的服务于客户。

上一篇:煤矿班组学习制度下一篇:民间体育社会组织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