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西村情况介绍与评价

2022-12-16

第一篇:华西村情况介绍与评价

江津华西医院专家介绍,江津华西医院专家资料

周宗和 名誉院长

内科教授,原江津区人民医院业务院长、江津区中医院院长。我市首屈内科、急诊科医师之一。从事临床工作40余年,具有深厚的内科医学理论造诣和丰富的内科临床经验,把现代医学内科技术与传统医学内科技术有效结合起来,大胆创新,取得了丰硕的科研成果。尤其对内科风湿性关节炎、颈椎病、高血压、冠心病、肺心病、心脑血管疾病、消化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等的诊断和治疗有独到的见解,深受病人的信任。 多年来,周宗和教授在《中级医刊》、《华西医讯》等业界知名杂志上发表医学论文数十篇,在《中国医药荟萃》上发表的“《肺心病并发上消化道大出血的早期认识》”,受到众多专家及一线医疗人员的肯定。还多次到北京、天津、上海、广州、长沙、贵阳等地参加全国性的学术峰会,是江津区卫生局指定的专家组成员。近年来,周宗和教授共在国家级医学期刊上发表有影响力的学术论文20余篇,对于提高我市内科疑难病症的诊断和治疗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郑祥珍 产科主任

原江津妇幼保健院妇产科专家,产前诊断经验丰富,从事妇产科科研、教学、临床工作33余年,曾一直在江津区妇幼保健院担任妇产保健工作。专业致力于妇产科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治,擅长女性不孕症,妇产科疑难病及各种妇科肿瘤的诊断与治疗,在高危妊娠、胎儿发育异常、新式剖宫产、计划生育、优生优育、围产保健、产科合并症等方面具备独到的诊疗技术,同时对产后婴儿的临床救治具有丰富的经验和先进的技术手段。并在《中国医疗卫生荟萃》等杂志上发表各类妇产科论文十余篇。是国家计生委、国家卫生部“计划生育万例手术无事故专家”获得者。 罗春兰 妇科主任

原江津人民医院妇科专家,妇科临床经验丰富,从事妇产科科研、教学工作38余年,曾在江津区第二人民医院、中医院担任妇产工作。擅长:对妇科常见病、多发病和各种疑难疾病的诊断和治疗,熟练运用中西医结合治疗各种妇科疾病,如:子宫肌瘤、卵巢囊肿、宫颈糜烂、月经不调、更年期综合症,尤其是在不孕症、计划生育、终止妊娠、宫外孕、性传播疾病等方面的治疗具有较深的造诣。曾多次应邀参加国内妇科病学术交流会,在国家级医学刊物上发表医学论文10余篇,是国家计生委、国家卫生部“计划生育万例无事故专家”获得者。 程必先 妇科

共产党党员,临床经验丰富,毕业于重庆医科大学,专业知识扎实,从事妇产科临床工作36余年,多次于重庆、成都、上海等三甲医院进修,一贯秉承良好的医风医德,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擅长擅长运用中西医结合治疗各种妇科疑难杂症,如各种阴道炎、宫颈糜烂、宫颈息肉、慢性盆腔炎、生殖器疱疹、尖锐湿疣、梅毒、乳腺增生、乳腺纤维瘤、早早孕、宫外孕、子宫肌瘤、卵巢囊肿、内分泌失调、输卵管堵塞、输卵管积水等疾病的治疗。以精湛的医术和崇高的医德深受业内人士和患者的好评。 钟昌遗 男科主任

中国性学会会员,知名性功能障碍治疗专家,手术无事故专家,毕业于华西医科大学临床医疗系,江津华西医院泌尿外科专家,熟练掌握各种男性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断和治疗,是前列腺疾病,生殖泌尿感染和性功能障碍的克星,擅长前列腺炎、性功能障碍、包茎包皮过长、内分泌紊乱、射精障碍、阳痿、早泄、男性不育症、生殖疱疹、淋病、生殖微创整形、肛肠、腋臭、普外科等疾病的诊断与治疗。还多次参加全国性学术会议与专题讲座,及时了解最新动态,并在国内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10余篇。行医以来,成功治愈病患上千例,而无一例事故发生,受到患者的广泛好评。 唐华

肛肠科主任

主治医师,从事皮肤病与肛肠疾病学诊治、科研、教学工作近20年,在各种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10余篇,并多次参加国内外肛肠学术交流会。多年来成功治愈皮肤疾病、肛肠疾病患者上万例。特别擅长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湿疹、急慢性荨麻疹、银屑病、痤疮、黄褐斑、白癜风、结节性痒疹、扁平疣等各种顽固性皮肤病;使用现代化的检查、治疗设备、微创技术治疗各种内痔、外痔、混合痔、肛瘘、肛裂、肛周脓肿、肛肠息肉、直肠脱垂、大便疼痛带血等肛肠疾病。安全、有效、快捷的为众多患者解除痛苦。 李万应 五官科主任

主治医师,从事五官科临床工作47余年,临床经验丰富,具备深厚造诣,在常年的临床工作中,积聚了丰富的诊疗经验,倡导“绿色、微创、无痛、有效、安全”的诊疗理念。擅长五官科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断和治疗,熟练掌握例如慢性鼻炎、过敏性鼻炎、鼻息肉、鼻窦炎、鼻中隔偏曲、急性鼻出血、青光眼、白内障、中耳炎、耳聋、耳鸣、急慢性咽喉炎、扁桃体炎、咽部脓肿、鼾症等五官科常见病的鉴别诊断及治疗,特别擅长鼻息肉、声带息肉、急慢性咽喉炎、白内障等疾病的诊治,并根据病情做出有效的治疗方案,采用物理、药物、手术以及保守治疗,因疗效显著而深得广大患者的好评。并在国际知名眼科杂志发表多篇学术论文。 张廷富

中医科主任

主治中医师,出身于中医世家,毕业于贵阳中医学院,从事中医临床工作45余年,具有丰富的临床诊疗经验,擅长运用祖传临床经验与现代医学结合诊治内科、儿科、妇科各种疑难症的治疗与康复。特别擅长:月经不调、痛经、妇女更年期综合症、急慢性胃肠肝胆疾病、咳喘病、男女不孕不育症等。对中医康复、中医养生、健康心理咨询有独到的见解。曾在《新中医杂志》《西南兵工》发表论文10余篇。从医以来,多次被评为“先进工作者”,深受患者信赖。 周光先 内科主任

主治医师,从事内科临床诊疗工作30余年,对内科常见病、多发病的临床诊治有着丰富的经验,能独立进行内科危重急症抢救治疗。尤其对呼吸系统、消化系统以及心脑血管疾病等有着很深的造诣,也对中医、妇科的常见病、多发病以及疑难杂症颇有独到的见解。能将内科领域的新理论、新进展应用于临床实践工作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受到广大患者的一致好评。曾在江津区中医学学会获得中医内科知识竞赛“三等奖”,并多次在“四川中医”等杂志发表医学论文数篇,多次参加内科等学术研讨会。 姜泽远

外科主治医师

万例手术无事故专家,毕业于华西医科大学临床医学系,从事外科、教学和科研临床工作10余年。先后在成都363医院,南充市第三人民医院从事外科临床工作。对医术更是刻苦钻研,精益求精,对泌尿生殖系统的疾病,如尿路感染、支原体、衣原体、前列腺疾病、肾上腺外科、各类疱疹,男性生殖功能障碍、男性不育症及性传染疾病等的诊断与治疗,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尤其擅长微创胆囊切除、直(结)肠癌根治术、微创阑尾切除术、甲状腺摘除术、乳腺癌根治术、韩式包皮环切术、阴茎背神经阻断术、微创大汗腺清除术、体表包块切除术等。并在省级、国家级权威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数篇,是国内“万例手术无事故专家”获得者。

第二篇:假肢矫形工程专业介绍-四川大学华西医院

康复治疗学专业(假肢矫形工程)专业介绍

假肢矫形工程是一门医工结合。是研究运用工程技术手段提高残障人士生活质量的生物医学工程分支学科,是现代科学技术与人体康复需求相结合的产物,亦是工程技术与康复医学相互渗透形成的新兴交叉学科。包括生物学、医学、工程技术,乃至社会学、心理学、法学等,所涉及到的学科与技术领域包括生理学、康复医学、生物医学工程、电子工程、生物力学、机械工程、辅助技术、康复咨询、康复评价、神经科学、言语病理学、作业治疗、物理治疗、特殊教育、法律、社会保障体系、社会学等。其理论基础是人机环境一体化和工程仿生,其任务是研究与开发人体功能评估、诊断、恢复、代偿以及重残者护理所需的各种设施。在此基础上其主要服务与研究涉及的是人体的外部功能,包括运动功能、视听功能、交流功能等服务于各种康复目的的设施与装置。。

假肢矫形工程的主要任务是研究人体功能康复的工程原理与方法,包括功能代偿、康复评定、康复治疗和康复训练所需设备和装置的功能原理和性能设计理论与方法及其临床应用。在我国,假肢矫形工程,己经作为7种康复治疗方法中的一种,被卫生部正式纳入康复医学诊疗手册。

21世纪,我国已迈入13亿人口的人国,由于疾病、交通、工伤事故等原因造成的病残人员中,需要借助假肢矫形工程手段实现康复的人数巨大,而且有不断增加的趋势。我国6700多万残疾人,多数人可以通过康复治疗、配合康复器具和康复训练,部分地改善或恢复其丧失的功能。但由于假肢矫形工程手段和设备的数量和质量均满足不了需要,他们中多数人还未能得到必要的康复治疗和服务。在1122万肢体伤残者中,有89万截肢者,其中约2/3的截肢者尚未安装假肢,有近1033万患者由于各种疾病造成肢体功能障碍者,因缺乏科学有效的康复训练设备,其中多数人由于得不到及时的康复训练和康复治疗而影响了康复效果。依据国家6部委提出的康复目标,结合卫生部标准,统计及预测数据显示,2005年我国需要15000名康复治疗师,2010年需要35000名,而我国现有康复治疗师5640名,假肢矫形工程师仅几百名,远远不能满足社会对康复的需求。在社会分工越来越细的今天,可以这样说:假肢矫形工程技术人员是康复团队中的重要组成,不可获缺。而假肢矫形工程水平层次普遍偏低,严重影响着患者康复效果。为何这种现状迟迟不能改变呢?重要原因之一,缺乏高层次的假肢矫形工程技术人员。而这个专业之所以难以被其他医学类专业代替,也在于假肢矫形工程的课程设置与临床医学等专业相比有着鲜明的特色。

该专业培养目标:培养高质量假肢矫形工程专业人才,使其具有良好的数理、化学、生物、材料、力学、制作、机械、美学等基本理论素养,了解康复医学的基本理论、基本操作、基本技能,系统学习并熟练掌握工程专业技能、科学专业技能与辅助技术专业技能。毕业后能在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管理机构、各级假肢支具制作工厂、综合性医院康复中心、各级康复医院等从事假肢矫形工程学及相关的科研、教学、科技开发、管理、操作等实际工作。

修业年限:四年(总学分:180) 授予学位:理学学士 主干学科:康复治疗技术 主要课程:

1. 医学类(含康复类)课程:医学伦理学;解剖学;生理学;病理学导论;临床医学导论;临床神经病学;外科学(骨科与整形外科学);临床心理学;康复医学概论;运动学;康复评定学;

2. 基础工程类课程:应用数学;电路理论;基础生物力学;计算机语言程序设计技术;组织与生物材料力学;人体动作分析学;电子技术;医疗科技概论;

3. 专业类课程:假肢矫形器概论;假肢矫形器技术(含小腿、大腿及上肢假肢学);假肢矫形器装配与训练学;假肢矫形器专业管理;相关法律与法规;

本系将以四川大学深厚的教学与学术研究为后盾,结合华西临床医学院/华西医院医学中心的各项资源,达到理论与实践并重的教学目标,发挥假肢矫形工程学的应用价值,同时培育学生扎实的理论与技术基础,以利于更进一步深入假肢矫形工程的研究、政策分析及教育资讯系统等应用领域。

展望未来,随着医疗科技的日新月异与经济的发展,各大医疗机构皆相当重视康复医疗与假肢矫形工程,以提供伤残患者或老年人更优质的服务品质。未来假肢矫形工程毕业生的出路相当广泛。

1.到国内各大医疗机构中的康复中心,或各级康复医疗中心,协助各机构建立整合性假肢矫形工程系统,提升医院整体康复医疗水平与康复效能。

2.进入假肢装配中心、假肢零部件生产厂,研制与开发社会需求的假肢矫形工程产品。 3.利用本身丰富的专业知识背景,进入政府的医保单位从事假肢矫形器医疗保险技术管理,或到装配中心、假肢部件生产厂从事车间管理工作。

4.继续就读国内外假肢矫形工程专业的相关研究所,进入学术领域,从事与研发假肢矫形工程学术研究工作。

第三篇:华西村与小岗村

最近有两条关于中国农村的报道比较引人注目。首先是安徽省小岗村党委书记兼村委会主任沈浩病逝在工作第一线,小岗村的村民说,沈书记是积劳成疾,为了小岗村的发展而累垮的。沈浩病逝后,他的事迹成为媒体报道的热点。另一条关于中国农村的消息来自江苏省华西村,华西村由村民集资20多亿,要盖一个74层的摩天楼,高度328米,据说是中国第八高楼,世界第十五高楼。单独看这两条报道,也许感触不深,把它们放在一起,就会有一些深入的理解。

小岗村还比较穷,比较落后,这是肯定的。相关报道说,西元2003年,小岗村的人均收入只有2300元,村集体欠债几万元,沈浩就是在这种情况调到小岗村当书记。西元2006年沈浩任期届满,全村人又以当年悄悄搞“包产到户”时的方式,又按了红手印,要求沈书记留下,沈浩便一直在小岗村干下去,不幸于西元2009年11月病逝于工作岗位,就像是新时代的焦裕禄。但是我们不能忘记,小岗村当年红遍全国,当年的报道说,小岗村的农民冒着杀头的危险,偷偷按下“包产到户”的红手印,开启了中国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改革大潮,小岗村也因此成为改革开放的旗帜。那份村民按红手印的文件,也已经成为博物馆的历史文物,具有了标志性的意义。

华西村呢?不说别的,只说那栋摩天楼,说它是村民集资,具体情况是,200位华西村村民,每人出资1000万,他们成为这栋楼的业主。据我判断,不够的部分由村集体补足。据华西村负责人介绍,村民出资非常踊跃,目前资金已经全部到位,不像其他地方建楼还要贷款、垫款。华西村民的自有、实有资金可以保证明年大楼交付使用,而不需要银行一分钱。与小岗村相比,华西村的村民实在是太有钱、太“不差钱”了。虽说位于江苏的华西村,自然条件可能比安徽的小岗村好一点,但是,一个由村民集资20多亿建摩天大楼,一个还处于贫困边缘,无论如何,两者的反差依然是巨大的。当我们把它们放在一起,会有什么想法?

小岗村作为“包产到户”的发源地,作为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改革起点,它的“成功”在当年是由一整套理论完美解释的,即:个人积极性的发挥,比人民公社的集体力量要好,集体经济的效率低,个人的效率高。进一步来说,个人主义和自由主义,基于人人主观为自己、客观为别人的自私理论,在效果上要好于人人为大家的集体主义。换句话说,小岗村就是个人主义、自由主义、私有制经济、市场经济理论的典型,因此也成为改革的旗帜。然而,事实证明,几十年下来,这一个人主义的典型并没有成功,人均收入很低,处于贫困的边缘。沈浩来到小岗村,受到村民的欢迎,除了为村民办实事以外,还有一个就是替小岗村到处申请“帮扶资金”。

然而华西村呢?这是一个集体所有制、计划经济的典型。自改革开放以来,华西村一直坚持集体经济,走的是与小岗村完全相反的道路。到如今,华西村的集体企业年产值已超过450亿,净利润35亿。华西村的幸福和富裕,与小岗村相比,早已是不可同日而语。因此,把小岗村和华西村放在一起,我们就应该认识到,个人主义、私有经济并不是药到病除的灵丹妙药;集体经济也不像有些经济学家说的那样,就是无能低效。两个事实放在一起恰恰说明,在某些情况下,与某些坚持私有制的改革理论恰恰相反,集体经济的作用完全可以胜过私有经济,而且胜过很多。

事实上,在过去的几十年间,小岗村的名气可能比华西村更大,对于华西村的宣传,并不如小岗村那么声张。其中的原因就在于,华西村的成功,不符合国内主流经济学家的理论,不符合私有化的理论。然而,华西村的村民和领导,没有在主流经济学家的呱噪下随波逐流,而是坚持自己的主张,终于取得了令无数主流经济学家哑口无言的突出成果。华西村在集体经济主导下所取得的成功,甚至令国外媒体也目瞪口呆,他们总想找一点华西村的隐患、破绽、不足等等阴暗面,但无论如何都不能否认,华西村村民的人均收入和幸福感,甚至比美国的人均水平还高。把华西村和小岗村放在一起,我们应该更加清楚地认识到,私营经济并不是包治百病的绝对选择,集体经济也不是必须抛弃的落后制度,关键还在于要针对现实,做出适合自身条件的选择。

华西村年过80的老支书吴仁宝说得好,他说,在我们这里,既有社会主义也有资本主义,只要是好的,不管它是资本主义还是社会主义,都可以用。这位农村老支书的见解,在我看来,比很多留学归来的大学者要高明得多。在华西村有很多雕塑,既有孔子也有清官海瑞和菩萨,还有毛泽东和邓小平,这彷佛是华西村的一个理念:一切有用的思想和观念,都可以为我所用,标准只在于是否适合我,而不是绝对化的理论。先验的、先入为主的理论,往往会因为不切合实际而失败。纯粹用理论来指导实践、强迫实践,不如从实践出发来总结理论。实事求是,说起来容易,真正要做到,还是需要智慧的。实事求是需要对自己和他人都有深入准确的分析和了解,不像照抄照搬那么省事。小岗村的不成功是很明显的,华西村的成功也并非说它就没有问题,但是我相信,只要华西村坚持从实际出发,遇到问题的时候,他们总能找到适合自己的解决办法。

相关报道指出,小岗村的沈浩书记生前也考察过华西村等农村集体经济的成功典型,也有将小岗村改造为集体经济的宏愿,但是,沈浩英年早逝,他的这一愿望没能亲自实现。不知道将来接沈浩班的小岗村新领导,会不会将沈浩未完成的心愿继续下去。华西村、小岗村的对比说明,私有经济、集体经济都不能绝对,非此即彼的二元对立,甚至将对立面妖魔化的做法都是弱智,海外归来的大学者未必胜过一个农村老人。因此,我在这里要重复以前的观点,中国农村要发展,还是要靠优秀的带头人,完全靠村民一人一票的民主选举,不一定能迅速改变农村的面貌。三年前小岗村村民竭力挽留外来的、上级派来的沈浩,已经说明了村民自己也有这样的需要。

中国农业未来的一个构想

农民、农业、农村被称为中国的三农问题。三农问题如果没有一个良好的出路,中国的现代化将失去强大的基础,也将失去良心和道德上的完善。因此,自中国的改革开放开始,三农问题始终是中国政府高度关注的最大问题之一。2006年,中国的农民有史以来第一次被免除了农业税,中国政府也同时提出要发展新农村的宏大目标。

中央政府在三农问题上的战略方向,受到全社会的广泛关注和讨论。媒体纷纷介绍新农村的榜样和个人,官员、学者纷纷发表各种三农问题未来前景的描述和值得学习借鉴的经验。我虽然没有搜罗近期全部关于三农问题的言论和建议,但是,在传播最广泛的代表性言论和经验中,我大致归纳出了几个特点:

1、 农民不以第一产业为主,转而以第二产业为主,以江苏华西村为例;

2、 农民放弃第一产业生产,转入第三产业(服务业),以云南部分从事旅游的农民为例;

3、 农民放弃以个体为主的小农经济,扩大生产规模,以安徽某农民种地5000亩为例;

其他如农产品深加工等建议也都可以归入上述几个大类。总之,所有的典型和建议都体现出一个共同的特点:建设新农村,未来农民的富裕主要不是来自传统的第一产业,而是依靠第

二、第三产业。

上述对中国三农问题的所有建言和未来前景的描述,对解决三农问题肯定都会起到不同程度的作用。但是,我认为,上述种种建议和措施,只能成为解决中国三农问题的短期和中期手段,而不能成为长期的发展方向。

首先,农民转入第二产业,数量肯定有限。改革开放20多年,工业企业消化的农村剩余劳动力也只有几千万,未来可增加的幅度不会有突破性增长。而且,廉价劳动力作为经济发展的优势之一,导致这部分受教育程度较低的农民难以在生活质量上获得长远重大的改变。

其次,农民转入第三产业,现阶段还有较大的扩展空间,但是,可扩展的总量同样有限。并且,这种改变最主要的形态是农民离开农村,依附于城镇生活。长远来看,这个方向最终会使目前农村中最具现代化意识的一部分人脱离农民的身分,甚至从根本上脱离农村,因此,对建设新农村的作用同样有限。

第三,从小农经济转为集约化农业,会带来两个不太好的后果,一是大批农民的失业,二是彼此竞争激烈。在这条道路上最终的解决方式,可能还是借鉴发达国家的方式,以工业来反哺农业,而很难在广泛意义上建设这个类型的新农村。

农民向第

二、第三产业的转移不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出路。在可预计的100年内,中国的人口压力依然巨大,参照西方模式,减少农村人口,让他们实现城市化、城镇化又会造成城市就业的压力。发达国家由于人口压力不算大,即使存在城市贫民现象,也不算很严重,而拉美国家城市贫民的普遍现象,是中国这个人口大国需要高度警惕的。

建设新农村的根本出路还是在于第一产业本身。因此,集约化生产,提高深加工能力,增加农产品附加值成为很多人的共识。然而,在这个思路上,也存在着难以摆脱的瓶颈。

农产品的集约化生产所引发的农民失业问题,目前的解决方式一是靠经营者个人的道德水平,二是靠所有制决定的分配方式。以安徽种植5000亩土地和5000亩林地的农民为例,他是出于个人的道德要求,将绝大多数的收入返还给失去土地的农民。这种方法在个别地区能够实行,不代表具有普遍推广的价值。这种方法的一个变化是,农民入股,成为分红的参与者,使农民的收入获得制度上的保障。虽然有人担心这种方法也许会造成农村普遍化的食利阶层,使得广大农民勤劳勇敢的特性丧失,但这还不是主要问题。其中的关键在于,如何保证这些农民入股的农产品生产企业长久地获得盈利。

在当今中国小农经济还占主导地位的情况下,集约化生产确实具有一定的市场竞争能力。如果这种方式获得普及,彼此之间的竞争必然加剧,亏损、破产势所难免,同时,一个更大的问题是国外农产品的竞争,在政策保护缺乏的情况下,这种方式可能会造成的严重社会影响是需要提前防范的。

农产品集约化生产与中国传统农业的生产方式有着根本的区别,它的起源是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产物,最早的形式是种植园经济。当年,最早的农业资本家为了获得农业利润,在种植园大量使用奴隶,以降低农产品的成本。这种方式已被人类的道德摒弃。中国也不可能走这条道路。

西方经济在确立了工业为主导的模式后,农业便处于非常不利的地位。由于很多工业产品都是靠农业来提供原料,因此,以工业为主导的经济体系,便拼命压低农产品价格,以降低工业产品的成本。这种现象延续至今,工农业产品的剪刀差也不是中国惟一的。自从西方工业革命之后,工业和农业这种在市场竞争中的不平等就已经产生了,这个问题往往被很多人忽略,似乎它已经成为现代化发展的必然。其产生有几个原因,其中更重要的是可以质疑的道德原因。

在西方直接参与的农产品生产经营中,降低成本的主要方式之一就是前面所说的使用奴隶,例如曾经给西方带来巨大利润的糖业。由种植园奴隶所生产的糖,曾经给种植园资本家带来巨大的利润。但是,随着甘蔗种植园的普遍,世界糖价因彼此竞争终于降低到利润微薄的地步,连使用奴隶都不能保障必要的利润,奴隶种植园经济终于走到了尽头。

另有大批农产品生产是落后的农业国家为发达国家的工业生产提供原材料,例如东南亚的橡胶、茶叶。在这个环节中,当年的西方强权政治制定了偏袒工业、牺牲农业的价格体系。例如全世界的红茶70%由英国垄断,英国的红茶生产商长期以来获得高额的利润回报,但是,提供茶叶原料的斯里兰卡农民依然是世界上最贫穷的人群之一。为英国工业革命带来关键影响的纺织业,其原料当初大部分是由印度提供的。英国的纺织业为其积累了大笔原始资本,而印度的棉农却贫苦不堪,再加上英国的机织布大量返销印度,连印度的织布业也雪上加霜。所以甘地才会将手摇织机作为自己的形象,号召印度人民使用本国织机制造的粗布。由于为西方工业提供原材料的国家绝大多数都是非工业化的落后国家,当年在世界政治领域毫无地位可言,因此,这种工业对农业的残酷压榨,自工业革命开始就成为了落后国家无法解脱的紧箍咒。

西方资本主义的这种农业政策同时带来一个问题,那就是本国农业、本国农民的生存问题。海外廉价农产品和廉价农业原材料的大批输入,必然导致国内农业竞争力的丧失。西方国家在解决这个问题上采用的方式是农业补贴,也就是说,用本国工业所赚的钱,补贴本国的农业。因此,农业补贴从来不会补贴到西方国家之外的农民头上。这种方法似乎也成为现代化的一个必然规律。但是,实现的前提是必须有能够提供这种补贴的国内工业,否则的话,只能是镜中花,水中月。对于很多以农业为主要经济命脉的欠发达和发展中国家来说,这种方法几乎是遥不可及。

发达国家的农业补贴还带来一个严重的问题。由于世界头号强国美国具有十分强大的农产品集约化生产能力,其农产品生产量远远超过本国的消费量,某种程度上说,美国的农产品生产早就不是小农经济,而是大规模的工业化生产,因此,美国往往要求世界各国的农产品贸易采用自由贸易的政策,开放进口,取消补贴,这就成为美国和发达国家之间农产品贸易摩擦的重要内容。美国的农产品不光与发达国家的农业产生摩擦,也同样严重威胁发展中国家的社会经济。由于发展中国家的国民经济中农业占有比发达国家更大的比重,因此,外国农产品的冲击威胁更大。美国廉价农产品目前已经对中国的小农经济造成了巨大的冲击,如果中国农业的集约化程度加强,这种冲击和摩擦将会继续扩大。

中国有多大的能力补贴9亿农民,在建立保护本国农业的政策方面有多大的能力抗衡以美国为主的发达国家的政治压力?这是一个长远的问题,其前景至少在目前来说,对于中国并不乐观。

在这个问题上,一个更加长远的威胁,也是必须提前注意的。发达国家科学技术的发展已经使得本国大批农产品的生产可以摆脱土地,无土栽培日益普及,农产品生产日益工业化,流水线化。例如,日本甚至在东京最昂贵的地段利用地下室生产无土栽培的农产品,目前在规模不大的情况下,其产品价格还比较高,但是,它至少解决了几个问题:运输、保存、个性化。未来,如果这种方式能够扩大规模和自动化生产程度提高,降低人工成本,同时提高单位产量和农产品质量,对于传统农业绝对是一个严峻的挑战。它的最终形态很可能是大规模消除农民这个群体,使农业彻底变成工业。这对于有着庞大农业人口的发展中国家来说绝对是一个难以克服的威胁。

集约化的农产品生产还会使现在已经存在的某些令人担忧的问题更加严重。例如土地的持续再生能力问题。目前,在我国很多地区,即使是小农经济生产,也不得不大量使用化肥和农药,食品安全问题成为制约因素。集约化生产将使农药和化肥的使用更加普遍,化肥所导致的农产品质量变异和农药所造成的残留,将使未来农产品的成本加大,市场竞争能力降低。

农产品的转基因技术似乎是解决这个问题的出路,但是,转基因技术本身的质量安全问题目前在世界范围内还处于有争议的话题,未来前景毁誉参半。同时,大规模转基因技术的农产品生产也不能完全解决农药和化肥问题,同样也不能解决农民失业等社会问题,也许只对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有用。

2006年,日本制定了一套极其严格的农产品检测标准,这套标准几乎可以说是全世界最严格的农产品检测标准。对日农产品出口是中国农业收入的一个重要支柱,有人便把日本的这一行为理解成刁难中国,要挟中国的手段。这种想法未免狭隘,更应看到的是,这很可能是未来世界农业的发展趋势,是农产品世界自由贸易和保护主义较量的一个有效手段。

基于上述考虑,我认为中国三农问题的主体解决出路还是在于第一产业本身,还是在于小农经济。但是,这种出路并不是简单回到过去的农业生产传统,而是在现代化意识下的高质量农业。

我曾经到过北京远郊延庆县,有一个地方深深吸引了我。两山之间是一条公路,公路边是一片狭长的水稻田。我当时冒出一个念头,如果我在这里找一个农户,与他签订一份合同,每年为我提供500斤大米,条件是不使用化肥和农药,我愿意支付比市场价格高的价格,以保证这个农户的利益。但是,我最终没有做这件事情,因为,出于一个消费者的个人考虑,我无法监督这个农户是否真的没有使用化肥和农药。出于一个农户的考虑,如果真的遭遇虫灾,周围其他农户都使用农药,难道让他一家用手去抓虫子?因此,我意识到,这种思路如果能够实现,政府参与是必不可少的。我同时也意识到,曾经有过大城市郊区的农村推出过让城里人包养果树的行为,效果一般,原因是,包养的果树在产品质量上与一般的产品没有区别。而且,一对一的行为使得消费也成为麻烦,一棵果树上的全部果实都归某个城市居民,他一家子人都吃不了,除非去卖掉或送人,否则会造成浪费。因此,这种方式,新鲜一下也就过去了,难以持久。

农民要富裕,提高农产品附加值是小农经济的唯一出路。深加工提高的是工业附加值,绿色农业提高的是生态附加值,此外,我们还可以创造一个环境,提高农产品的文化附加值和道德附加值。

我早就有一个设想,在某一个农业大县,由政府制定一个整体规划,并由政府有关部门帮助农户落实规划中的各项要求。这个农业县的规划要点是:全部采用中国传统的农业生产手段,例如牛耕,不要拖拉机;水车,不要抽水机;人力打谷脱粒,不要机器;人畜肥,不要化肥;青蛙等生态治虫,不要农药等等。政府参与使得生态附加值获得市场信任度。

传统农业生产方式还使得农产品获得历史附加值,甚至可以同时成为旅游观光景点,完整保留中国几千年的农业生产文化;在这个区域内,包括农民的住宅、道路、水电,外在景观都要统一设计,以保证传统的外貌景观,但是,在农民的家庭内部,同样可以享受现代化的种种便利。

政府参与还可以使全体农户获得优良品种,还可以在整体防治病虫害方面获得科技人员的有效支持。把产品销售直接面对城市居民和海外市场,让消费者接受一个事实:消费这种农产品就是在直接帮助一个农民,直接挽救一种即将灭绝的传统文化,而不是把大部分利润留给了工业制造环节和商业销售环节,使这类农产品再获得一种道德附加值。

当这种传统小农经济在现代化的改造之下成功运转,可以进一步扩大规模,使得这种农产品的总产量在所有农产品中占有相当大的比例,由此,政府可以制定具有中国特色的严格的农产品质量检验体系,检验标准甚至可以比2006年日本的标准更高,因为,政府行为已经保证了在一个相当大的范围内,工业化的污染难以进入,这类农产品成为最高品质农产品的标志,对于打开国际市场非常有利。同时,高标准的农产品检测要求,使得农产品的开放进口和取消补贴不再成为难题和摩擦源,它将成为国外农产品进入中国的技术高门槛,而非市场门槛。那时候,国外农产品无法进入中国市场将找不到埋怨的任何理由。中国以这种方式保护自己的农民和农业生产,让任何人都无可厚非,无法挑剔。

长远来说,中国农业应构建成一个梯形结构。

最低一层的是分散的、条件艰苦的,难以开发的农村地区,小农经济模式可以保证他们养活自己,政府再给与这部分人群适当的补贴。

再上一个层次是集约化的农产品生产,主要用于工业原料生产,如烟草、酒类、药材等。在这种集约化的生产活动中也应该注意尽量采用分散农户种植或养殖,企业收购。减少大规模机械化种植场、养殖场,减少对农户的竞争压力。

再高一个层次的就是人们直接食用的农产品,如粮食、蔬菜、肉类、茶叶等。采用传统生产技术,保证生态安全,保留传统农业文化,保障高品质的农产品质量,以城市居民和海外为主要市场。中国未来的农业需要类似当年丝绸这样的拳头产品。在当今世界经济环境中,独一无二的农产品是一个选择,高生态标准、高文化附加也是打开富裕地区商品市场的有效手段。在有可能造成竞争的海外农产品种类上,非常自信地建立最严格的检测标准,将绝大多数海外农产品挡在海关之外。

中国农业的长期战略应该是,有效保护自身的农业,有效开拓海外的市场。在中国人口压力较长时期内都难以彻底缓解的状况下,提高小农经济的效率、效益应该成为建设新农村的主导方向。

第四篇:达西村基本情况

达西村位于尉犁县城西郊,全村有6个村民小组、350户,1285人。其中:维吾尔族占80%,汉族占20%,村党支部共有党员43名,村团总支有团员55名。村现有耕地9300亩,有五个村办企业。2007年实现村集体经济总收入3000万元。集体纯收入102万元,集体固定资产1750万元,其中:流动资金450万元。农牧民人均纯收入9014.81元,位居全区前列。

近年来,达西村先后获得“全国文明村镇”、“全国小康建设明星村”、“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全国“五四”红旗团支部、“全国计划生育先进单位”、全国造林绿化“千佳村”和“自治区文明村镇”、“自治区先进基层党组织”、“自治区奔小康红旗村党支部”、“促进中国新农村建设示范单位”、“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先进单位” 自治区级新农村建设工作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

一是切实加强村级阵地建设,村集体投资180万元建起了1500平方米的集学习培训、文化活动、办公于一体化的综合办公楼,投资1.03元购买了农村实用技术图书。二是强化徹,深入开展20了公民基本道德规范了“八荣八耻”教育,进一步提高了各民族群众的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爱集体、爱达西的意识,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教育,普及科学文化知识教育,取得了明显的效益。三是广泛开展“民族团结教育月”活动,坚持不懈地开展维护祖国统一,加强民族团结,反对民族分裂的教育,使“三个离不开”的思想深入人心。每逢节假日、 婚、丧、伤、病,各族群众走访看望,亲如一家,维、汉民放在生产、生活中相互团结,相互帮助,共同致富,村党支部、村委会,妇女组织配备了9名同志兼管文化宣传教育工作,不定期举办演讲比赛,文艺演出和农民运动基本上做到每晚有活动,每周搞竞赛,每月评比,寓教寓乐,活跃了农牧民群众的文化生活。

2007年,棉花种植面积为6200亩,棉花亩产(皮棉)就达144公斤,2007年人均收入中仅棉花一项就达3541元,高度重视林果业生产。目前全村有果园5900亩,人均占有5.7亩,来自林果业的收入这1366元,大力发展畜牧业,全村有牛羊育肥户168户,育牲畜1.5万头(只),人均畜牧业收入达1141元,其他(农佳乐)收入达100元,人均收入中来自

二、三产业的收入就达2580元,人均收入中来自惠民政策兑现方面的收入216.81元,瓜果蔬菜方面的收入70元。另一方面,因地制宜拓展发展之路,壮大村集体经济实力,投资30万元建起了280亩温室大棚,先后办起1630亩的村办小农场,为集体创收,通过这些举措,达西村的集体经济实力显著增强。

一是按照“三贴近”的要求,以促进村风文明,生态文明为目标,扎实推进创建活动。全村积极开展文明村镇,十星级文明户、文明家庭,美德在家庭,平安家庭等创评活动。特别是创造必的开展了“双带文明三带活动”(党员户带群众户,多星户带少星户,专业户带普通户)取得了实效。全村共有350户,先后评出“五了文明家庭”350户,“十星级文明户”320户“美德在家庭308户,平安家庭320户,科技示范户280户,已有184户农民获得了农民技术员职称书,达西村获得了“平安村”称号。二是农牧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达西村着力整治农村环境,美化、净化、绿化村容村貌,全村开展五个方面卫生好,五个进村工作,即“门前道路卫生好,房内卫生好,院内外卫生好,厕所卫生好,个人卫生好等五个卫生好”。五个进村,即“路、水、电、闭路电视,进沼气等五个进村”,取得实效,全村302户有沼气,已开始使用,为改善环境卫生,村设置了6个垃圾池和0个垃圾桶,村成立了一个环卫评比小组,每月一次进行卫生评比,卫生好的农户落实绿牌,卫生差的户落实黑牌,全村已评出的卫生好的农户320户,卫生差的农户30户。使全村的村容村貌大力改观。倡导健康文明科学的生活方式,创造一个家民群众安居乐业,物质文化生活丰富多彩人与人和谐相处的良好环境。近年来,达西村在新农村中,利地缘优势,给农民有偿或无偿划拔宒基地,共建设抗震安居房306户,别墅13栋。有线电视入户率100%,电话入户率97%,摩托车540辆,小汽96辆,农户农机具配套设施达98%。2007年,全村开展戒烟率达30%,一个人一天吸烟2块钱,一年开支达720元,540个人吸烟一年开支达30-40万元,吸烟除了危害人的身体外,对家庭经济也有一家的损失,污染房内外环,引发各种疾病。三是日益完善农村在基础设施及社会公益设施。2007年达西村紧紧围绕农牧业增产,增效和农牧民增收这一目标,进一步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提高农业综合生产力,全面繁荣集体经济,2007年,达西村新修村级道路柏油路43公里,全部通入田间地头及住户房前,新修农田防渗渠44公里,新打机井60眼,桥、涵119座,闸口416座,架设农网线路22公里,推广高标准节水灌溉1300亩,滴灌每亩地村里补助50元,为达西村学校配套教学设施出资15万元,建设达西村卫生室投资12万元。为达西村250户家庭改建卫生而所投资 30万元,集体投资为40户,每户补助318元,建设了廉政建设文化墙,全村203农户都有沼气,为达西村250户接通库尉饮水工程。今年5月22日召开了胡锦涛总书记复信两周年汇报表彰及第25个民族团结教育月动员会上“构建和谐社会,新农村建设和民族团地,完成年内各项指标成绩突出”的4个单位和71名先进个人进行奖励,共计现金3500元。

今后打算:

今后,沿着十七大制定的战斗目标,着力抓好贯彻落实十七大精神,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为“十七大”精神化作搞好本职工作的强大动力,加快达西的发展,走共同富裕之路,树立大达西的理念,统一规划建设,不断提升达西村的知名度,形成特色的农业园区,观光旅游景区,爱国教育和文化教育科普基地,发展家庭农家乐旅游业,把地缘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形成发展集体经济一条龙。到2008年实现人均纯收入一万元,集体经济达到10.5万元。到2010年,使农牧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3万元,集体经济纯收入达到1200万元,为达西早日变华西而阔步前进。

兴平乡达西村23项福利政策

1、村民享受村合作医疗,每人每年给30元补助;

2、村里为每户每年发放烤火费30元;

3、65岁至79岁的老人每人每月补助50元生活费,80岁以上的老人每人每月补助90元生活费;

4、对领取“独生子女证”或“光荣证”的夫妇每年补助125元的养老保险费;

5、全村的自来水费每月每户3元;

6、村里为每人每月补助电费3元;

7、村集体出钱为每户农民免费订阅巴音郭楞日报每份98元;

8、本村学生在村小学上学,学费由村里负担;

9、本村学生考上中专奖励500元、考上大专700元,考上大学一次性奖励1000元;

10、村民去世后享受安葬费1200元;

11、村民盖房村里免费划宅基地;

12、村民建房免费提供15000块砖;

13、全村20—59岁的村民,村里出资办理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每个劳动力20元;

14、对本村干部(组长以上)任职10年以上的,每月发放40元补助费;

15、对五保护和少数困难户(缺乏劳力)村里划给6亩地免交各种费用;

16、对本村60岁以上的老人,免去义务工和积累工;

17、对晚婚晚育的家庭免除义务工、劳动积累工;

18、村民兵参加军事训练每人每天补助20元的训练误工补贴;

19、凡持有本村户口上农广校 (巴州农广校设置在达西村的教学点)的学费50%由村里承担,50%由买买提.沙吾尔个人承担;

20、村民建抗震安居房的,有一圈梁补助500元,搞两个圈梁补助1000元;

21、盖别墅获得5000元的奖励;

22、年内完成各项工作指标,加强民族团结,维护社会治安工作上成绩突出的农牧民进行表彰奖励。

23、全村的闭路电视收视费由村里负担,每家补助50元;

24、村里为“三老”人员每年发放2400元生活费; 2007年24项优惠政策共计支出

元。 2007如生刑事案件罚款金额

元。 提前出支

元。剩余

元。

第五篇:初中生物学科的教学与评价情况调查报告

摘 要: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初中生物教育教学工作也面临着挑战受各种因素的影响与制约生物教学成效提升不快与新课程理念的要求还有一定的距离造成这样现状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来自传统理念的影响又有资源均衡方面的不足以及师资力量层面的匮乏因素本文主要针对当前初中生物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 并提出意见与建议。

关键词:初中生物教学 困境 分析 对策

一、当前初中生物教学面临困境

1.应试理念仍然存在重视程度不足 在一些初中学校从校长到教师对生物学科教育教学工作存在着一些片面甚至错误的认识 个别同志认为生物学科知识是考试项目中的一些小学科所占分值不大也有一些同志认为生物教学平时不重视没有关系最后多要求学生背一背就可以了在这样的片面思想引导下一些学校对生物教学工作不够重视导致生物教学工作长期在低水平徘徊 难以有效实现教学成效的大幅提升。

2.教学设备配套不全设施投入不足 近年来随着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对义务教育阶段投入的不断加大 各学校尤其是农村初中的办学条件得到了较大改善 各种现代教学设备逐步走进平常教学课堂各种实验仪器相继购置为教学成效的提升奠定了坚实基础 但是在这样大的投入中一些学校往往重视数理化教学科目的设备配套工作对于生物地理历史等学科投入不足不能完全满足教育教学工作的需要

3.专职师资相对缺乏教研力量不足 一些学校在生物教学师资的配备上存在薄弱环节 将生物教学岗位作为照顾老同志的岗位导致从事专职生物教学的教师年龄偏大知识结构老化 或者将生物教学作为兼职学科安排给语数外教师或是班主任因为教学时间经常被挤占教师教学研究工作停滞不前师资业务素质提升不快

二、对初中生物教学困境的分析

1. 新课程理念贯彻不够到位 在新课程改革不断深入推进的背景下部分同志仍然对新课程理念缺乏足够的理解深度没有建立起全面的教育理念从而导致思想还是局限于应试教育的框框 在教育教学管理与实施过程中出现对生物教育教学工作不够重视的现象 影响了生物教学工作的全面有效开展。

2. 教学器材的投入存在缺口 一般来讲对各基层学校的教学设备投入主要分为两种方式 分别为教育主管部门配备与学校自购其中自购比例较大 在部分学校管理者的眼里财力应该更多地投向所谓的数理化大学科从而挤占了原本应该用于生物学科的投入 导致生物教学的正常需求无法得到满足。

3. 师资配备与培训严重不足 基层学校人手本来就非常紧张一些生物专业毕业的青年教师往往出于教学安排需要改任语数外等学科教学专门师资严重不足半路出家的生物师资较多加之教育主管部门安排的专门培训数量与层次也相对不足师资业务素质提升不快。

三、解决存在问题的对策

1.强化培训树立全面的教育教学理念 一是强化校长培训校长是学校办学理念与方向的最终决定者校长的理念出现问题整个学校的办学方向就会偏离正确的方向 因此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应该利用各种时机 强化对校长新课程理念的培训进一步树立全面育人的科学理念使学校教学的各门学科实现同步推进二是强化教师培训生物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直接组织者 担负着向学生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重要职责我们要强化新课程理念的培训使他们对于如何在初中生物教学工作中体现新课程理念具有更加全面与深刻的理解与感悟三是强化课改培训各种教学研究活动都应该成为灌输新课程理念实践新课程理念的重要阵地要将新课程理念深入到每一位教育管理者与教学工作者的内心 以全面的育人理念引领生物教学工作。

2. 多方争取加大教学器材投入的力度 一是向教育主管部门争取作为学校一级单位要加强办学设备投入主要途径还是要向教育主管部门争取特别是地处农村的边远学校在这方面的缺口较大 学校负责人要将本学校生物教学设备的配置情况以及与实际需要之间存在的差距向上级教育主管部门及时汇报力争取得政策上的扶持与投入上的倾斜二是增强自身的造血功能 除了向上级教育主管部门尽量争取之外对于一些投入规模不大的生物教学配套设备仪器学校可以从办公经费三产收入和场地租金等项目中统筹安排调度可用财力依靠自身的力量逐步适量地添置一些教学设备满足教育教学工作需求三是拓宽合作互补的途径一般来讲即便某一地区在生物教学设备投入等方面存在不足但是在整体布局安排规划上面会建立一个区域性的中心在这一个区域之内实现资源共享 学校可以在教学资源相互补充方面进行尝试提高运用率实现资源互补。

3. 统筹兼顾实现师资质量的大幅提升一是优选学科带头人 生物学科师资力量不足和业务能力偏低是普遍存在的现实当务之急是先要培养出一批领头羊 可以在县级层面区域层面分别建立起学科带头人评选制度从现有的生物教学师资当中确定一批培养重点对象 以他们为龙头向所在学校 区域的生物教学工作与师资力量进行辐射以点带面实现共同发展二是强化业务性教育教育主管部门应该强化生物师资培养规划利用教师进修学校区域中心校等载体多开展一些教学研究活动通过研讨课示范课观摩课等方式 提高基层生物师资的业务水平与履职能力也可以通过研讨会座谈会等方式为生物教师业务研究活动搭建良好平台 同时还要建立起生物师资培训的长效机制保证工作的连续性 三是均衡区域性资源 大部分优质专职初中生物师资集中在县城或是重点学校师资配备呈现出不平衡性 针对这种情况学校可以建立起一些双向交流机制让城里面的生物骨干教师到边缘农村学校开展支教活动为农村生物教学工作补充优质的师资力量同时担负起师资培训二传手的责任还可以选配一批农村生物教师到重点学校进行跟班学习提高业务素质为农村学校培养高素质的生物教学力量。

综上所述在当前初中生物教学中主要存在的问题集中在新课程理念贯彻不够到位教学投入存在缺口和生物师资配备不够均衡等方面面对这些状况只要我们能够采取针对性的措施进行补救充分整合资源发挥主观能动性就能够圆满地解决这些存在问题实现初中生物教学质效的快速提升。

上一篇:华为人力资源体系分析下一篇:环卫环境卫生管理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