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西村视频观后感(2012.10.1)

2024-05-14

华西村视频观后感(2012.10.1)(通用2篇)

篇1:华西村视频观后感(2012.10.1)

《社会主义华西村》视频观后感

看着“天下第一村”老书记吴仁宝热情洋溢、幽默风趣的演讲视频,我好像来到了华西村,参观了从60年代到新世纪以来的华西,也好像看到了华西村从一个普通小村到“天下第一村”的华丽转身。

“个人富了不算富,集体富了才算富;一村富了不算富,全国富了才算富。”这是吴仁宝的富裕观,即是共同富裕。“不要儿子亿万富翁,只要华西人共同富裕。”这让我想起了孟子“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美好品行。这也是社会主义本质的表现之一。所以我说吴仁宝通古博今。我们应该学习任何一位伟大人物身上发光的东西。作为新世纪的接班人,我们更应该以祖国昌盛为己任,发奋图强,在国家临难之际,理性爱国,做出榜样。作为令我们为之骄傲的中华儿女,我们应该有意识把中国传统美德发扬光大,推向全世界。

吴仁宝说,他们的成功在于“不跟”,改革开放初期“分田到户”他们“不跟”,他们的原则是“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走自己的路”,“一分五统”是他们对生产关系的创新,这是他们经济迈向成功的基石。西方经济学家有个说法:商品的消费需求量取决于该种产品的供应价格,价格高,需求少,价格低,需求大。其实有经验证明,有些时候,反其道用之,反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这就是不随大流的表现,另外还要以实际为基准,不

要总是人云亦云,有开拓创新的精神,才能走得更高。从近代中国的发展历史,我们都能体会到“发展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发展靠什么?靠的是奋斗,是坚持,是永不服输的精神。但是现代社会仅仅靠不知疲倦地埋头苦干是不能赶上时代的步伐的,还要靠创新,靠在改进中借鉴别人的经验!海底捞董事长张勇的成功也许能给我们一些启示,海底捞一直坚持的培养合格员工,即成为“造人”,张勇将其视为海底捞发展战略的基石。这就是他的聪明之处,以仁待人,并能走出一条自己的道路,走出自己的精彩!

华西村重视人们精神内涵的提升。“地创高产出,人创高素质”,他们以“六爱教育”调动人们的积极性,这就是华西的聪明之处。所谓“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华西就用教育支撑起了一片天,让华西成了一个仁爱互助的乐园。除此之外,他们能做到积极落实党的方针,加强对精神文明的建设,并成立了国内第一家精神文明开发公司,给华西人民创造了一个精神轻松的环境,开创了中国的先河,也给其他地区的发展树立了榜样。2007年3月27日华西村成立了“诚信节”,给人们树立了一座诚信的丰碑,古人云:“行必诚,言必信;法必依,治必严。”加强对人们诚信的教育是时代的召唤,也是立足于现代社会的法宝。这些丰富多彩的精神教育及活动给本来就富足的生活锦上添花。

“骂我不生气,夸奖不足喜,挫折不泄气”,这是吴仁宝的自我评价。情商高,韧性强,性格坚毅,这是我最欣赏的品质。父母也经常教导我要心胸开阔,做人要大度。我很欣赏那些胸怀宽广的人,比如曹操。关羽要投奔自己的敌人,曹操礼貌放行;张绣杀了自己的儿子、侄子、爱将等,曹操照样重用;汉献帝几次三番谋杀自己,人证物证俱在,曹操没事儿一样;还有官渡之战后,曹操缴获了大批手下官员通敌的信件,曹操连看都没有看,一把火就烧了。鲁迅先生说:“曹操是个英雄,我总是非常的佩服。”做人要大度,别人才肯跟自己交往,自己才能活得洒脱、过得自在。

勇于奉献,开拓创新,坚持学习,为人诚信,做人大度„„这些看似简单的品质,我们都很难做到,但在那些不平凡的人身上都能体现的淋漓尽致。所以,我们要不断修剪自己的人生之树,让它枝繁叶茂,雄伟挺拔,能为需要的人提供阴凉、遮风避雨!最终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篇2:华西村视频观后感(2012.10.1)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华西村值得学习的东西太多了。华西村的经验,是“ 全方位”的,甚至可以说是“ 百科全书”,从每个方面去总结,都可以归纳若干条。我觉得,华西村最值得我们学习的,是发展生产。中央提出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五句话,华西村都做得很好,但基础和关键还是“ 生产发展”。只有“ 生产发展”,才做到了“ 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华西村已达到发达国家的水平,家庭资产最少的超过了一百万,最多的达到了一千万。视频中的华西村大路两边是修剪得平坦坦的洋草地,一幢幢欧式小洋房,家家带车库,旁边是游泳池。

从华西村,我看到了中国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美好前景。华西村能有今天,除了别的诸多原因外,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是,有一个与时俱进 实事求是的发展带头人———吴仁宝。在中国的不同时期,农村有多少风云人物,可惜不少人昙花一现。吴仁宝,真是中国的“ 仁人”、“ 大宝”。我深信,当“ 吴仁宝” 在农村“ 满天繁星” 之日,就是中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成之时!

他的座右铭是“有福民享,有难官当”。与想象中的“农村老干部”形象反差挺大——他一点也不“农民”,脸膛既不黑红,皮肤也不粗糙,一双手上也没见有多厚的老茧。相反,戴着一副宽边的金丝

眼镜,额头高高的,下巴宽宽的,一脸的慈祥,很像一位老知识分子。有美国作家称吴仁宝是“中国的李光耀”。比喻或许夸张了些,但作为颇具政治眼光和经济头脑的“乡村企业家”他却是当之无愧的。理由是40多年来,他为华西村的集体经济掌舵,从未失误过。上世纪60年代末偷偷办起村小五金厂,工人在他的指挥下昼伏夜出,几年里积累了100多万元资金;90年代小平南巡讲话后,他连夜赶到无锡向市长借贷2000万元,发展起一批乡镇企业;2000年中国加入WTO后,他审时度势提出“三车原则”,即“现有企业要开稳车,已投的项目要开快车,未上的项目赶快刹车”,结果顺利度过国家宏观调控这一关,还使全村工业总产值飞速上升;而有的企业和地区由于盲目做强做大,陷入了全面衰退的被动局面。

老书记给人印象最深的是他特有的语言艺术,他有一种神奇的本事,能把上至党中央的各项方针政策,下至他的各项指挥措施,用最畅晓明白的、农民最易接受的语言,反馈给干部和群众。比如“有条件不发展没道理,没有条件创造条件发展才是真道理”。“大发展,小困难;小发展,大困难;不发展,最困难”。“爱党,爱国,爱华西;爱亲,爱友,爱自己”。“不怕群众不听话,就怕不听群众话。” 老书记的“口才”不仅在农村受欢迎,城里人也照样为之着迷。自上世纪90年代初以来,他相继接受中央党校、中国社科院、北大、清华等的邀请,做了上百场专业性和学术性讲演,听者无不由衷喝彩。他讲演从不唱高调、从不说套话,也从不声嘶力竭,只是如小溪一般淙

淙流淌,但他能运用民间最生动活泼的语言,把华西之路活灵活现地表述出来。

说起过去的极左年代,他说“公也有,私也有,就怕公私都没有”。说起财富,他说:“家有黄金成吨,一天也只吃三顿;家有豪宅千亩,一夜也只占一铺”。

说起共同发展共同富裕,他说“十穷加一富,再富也不富;十富加一穷,穷也不算穷”。

说起华西人的致富经验,他说“村帮村,户帮户,核心建好党支部,最终实现全国富。”

已是耄耋之年的吴仁宝至今天天坚持为集体工作十六七个小时;他最看不过眼的是别人陷于穷困、祸患和不幸之中,肯定要倾囊相助;而他最高兴的时候,是自己端着一碗白开水,给欢宴中的人们敬酒,看着他们吃下山珍海味(他自己从不陪吃陪喝,只是躲到一边吃一碗清汤面)。他的座右铭是“有福民享,有难官当”;他坚守早年许下的“三不”承诺:不拿全村最高工资、不拿最高奖金、不住最好住房(他家至今住在上世纪70年代建造的华西村老住宅,相当于当地贫困户的居住条件)。多年来,他一直告诫村民:“一人富了不算富,全村富了才算富;一村富了不算富,全国富了才算富”。为此,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他就提出并落实了一项伟大的工程———华西村出资2500万,用五年时间,为全国培训5万名村支书,以推动全国农

村共同致富。他还出资在宁夏、黑龙江、江西等地扶贫,结对子建起了一批“华西村”,帮助当地人民走上脱贫致富之路„„

看完华西村的视频,我认识到学习华西村,就要学习华西村那种抢抓机遇的意识,那种拼搏奋斗的精神,那种敢闯敢试的劲头,要做到实事求是,会主义新农村,一定要从实际出发,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上一篇:江苏省劳动合同条例(2013.5.1施行)下一篇:关于信用卡的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