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气工程基础武汉理工

2022-11-02

第一篇:电气工程基础武汉理工

武汉理工大学2014年355建筑学基础考研真题

武汉理工大学

2014年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

================= 试题编号:624试题名称:工业设计史论(共1页)

适用专业:工业设计工程说明: 所有答案必须写在答题纸上,做在试题或草稿纸上无效。

=================

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50分)

1. 百分位数

2. 感觉与知觉

3. 系统

4. 事故

5. 《天工开物》

6. 头脑风暴法

7. 装饰艺术运动

8. 后现代主义设计

9. 有计划的商品废止制

10. 约翰•拉斯金

二.从人机工程学角度全面分析人观看电视的行为,并提出关键人机要素。 (10分)

三.个人心理空间是指围绕一个人并按照其心理尺寸要求的空间,请从个人心理空间的角度分析设计多人办公场所时应考虑的心理因素。(10分)

四.如何理解包豪斯思想对于今天设计的影响与意义?(10分)

五.分析信息社会背景下视觉语言的特征与变化?(10分)

六.根据以下背景资料分析“闯黄灯”问题中的人因要素。(20分)

(1)2011年,浙江嘉兴某市一位先生因闯黄灯被罚,并诉之法庭,成为全国首例“闯黄灯”行政诉讼案,嘉兴中级法院做出终审判决,认定其闯黄灯属于违法行为。

(2)2007年,各大新闻网站发布了“北京交通路口黄灯改4秒,灯序统一为绿黄红绿”的新闻,提到“闯黄灯虽不违法,但也十分危险”。

(本试卷由研究生帮帮忙提供,如有需求更多年份请去网站下载,网址3w点,yjsbbm点COM咨询QQ三四七一二七七五,考研咨询群号三三九三二五九七二)

七.如何理解设计中的“民族性”?(20分)

八.分析当代设计师应具备什么样的价值观?(20分)2

第二篇:武汉理工大学海洋工程概论考试范围2013

一、海洋的区带是如何划分的,各区带蕴含哪些资源?

海洋开发的内容和法律地位受所在区带的限制,一般将海洋按其分布区域化为三个区带

1、海岸带

2、200m等深线以内的浅海区域或离海岸线2000mile以内的海区

3、深海洋区

二、介绍至少两种浮动式(移动式)海上钻井平台(包括主要结构、工作原理、特点)海洋平台分固定式和移动式,固定式分桩式和重力式,移动式分浮式(船式和半潜式)坐底式(坐底式和自升式:独立腿式和沉垫式)顺应式(牵索塔式和张力腿式}

三、简述半潜式钻井平台特点、工作过程和我国在该领域的发展现状

海洋石油981深水半潜式钻井平台,是中国首座自主设计、建造的第六代深水半潜式钻井平台

四、简述三种不同的船舶动力推进方式的工作原理,优缺点及适用范围

燃气轮机,蒸汽轮机,柴油机,电力推动,核动力

五、海洋新型清洁能源主要有哪些?工作原理如何,如已经商业化请举例说明

利用潮汐,海流,波浪,温差,盐度差以及太阳能和风能的利用开发

六、简述世界著名的深水载人深潜器及我国在该领域的研究现状

1、美国的“艾尔文”号

2、法国的“鹦鹉螺”号

3、日本的“深海6500”号

4、俄罗斯的“和平一号”和“和平二号”

5、中国的“蛟龙”号

七、我国海洋工程装备发展现状

从不同类型的研究现状进行阐述:

1、海洋油气资源开发装备

2、其他海洋资源开发装备

3、海洋浮体结构物

从具体设备进行阐述:

1、深水半潜式钻井平台

2、深水钻井浮船等钻井装备

3、浮(船)式生产储油卸油系统(FPSO)

4、半潜式生产平台系统(含张力腿平台生产系统)

5、自升式平台生产系统

6、驳船式生产系统等移动式海上采油生产装备

7、浮式起重机

8、铺管船等

第三篇:武汉理工大学机电工程学院名师风采(修改)

机电工程学院名师风采

○ 姜德生 教授

中国工程院院士,博士生导师,现为武汉理工大学光纤传感技术研究中心主任、光纤传感技术与信息处理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武汉理工大学首席教授,享受国务院津贴专家。国际光学工程学会(SPIE)会员,美国光学学会(OSA)会员,国际SPIE“传感器与先进制造技术”大会主席,兼任中国材料研究会理事,湖北省机电一体化学会副理事长,湖北省光学学会副理事长。获得的荣誉称号有:全国优秀教师、中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全国先进工作者、湖北省“五一”劳动奖章。

从事光电子材料与器件,光纤传感技术等领域的研究和产业化工作,尤其在材料与信息的交叉领域作了大量的研究和工程应用实践。采用多种材料加工新技术,攻克了光纤传感敏感材料制备、光纤材料的显微加工与光纤传感光学元件集成设计等一系列关键技术,形成了拥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成套生产技术与装备。先后主持完成国家和省部科技项目20多项。在光纤传感技术的实用化、工程化、产品化方面做了许多卓有成效的开拓性工作,研究开发了七大类三十多种光纤传感技术新产品,许多产品贴补了国内空白,达到或接近国际先进水平,并在石油化工、冶金、交通运输、水利水电等领域实现规模化应用,获得重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主持完成了“光纤传感器国家高技术示范工程”,建成了目前国内最大的系列光纤传感器生产基地,为推动我国光纤传感技术的产品化进程做出了突出的贡献。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省部一等奖2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5项(均排名第一)。近五年来,出版专著1部;发表论文70余篇,其中SCI收录3篇,EI收录20篇,ISTP收录15篇。申请发明专利10余项,已授权2项。

○杨明忠 教授

1990年被国务院评为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全国机械工业先进工作者,全国汽车工业劳动模范,湖北省优秀研究生导师,被国家教委和国家人事部授予在祖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回国留学人员。全国高等工科院校“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湖北省机械工程学会工业设计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工业设计分会副主任委员,全国工业设计产业创新联盟委员会专家委员,湖北省高级专家协会常务理事,武汉市人民政府科技专家委员会特约研究员,武汉理工大学机电工程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武汉理工大学学术委员会委员,意大利ISPRA研究中心和ASSORENI研究所作访问学者,美国密歇根理工大学作高级访问学者,美国斯坦福大学等校作访问教授,法国南锡大学作客座教授。至今共培养了50名硕士和18名博士。

主要研究方向:现代设计理论 、机械系统检测与控制、先进制造技术与企业信息化技术。近三年承担国家级、省市及企业委托项目13余项。作为第一负责人获湖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和三等奖各1项、机械工业部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武汉市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在《Wear》等学术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186篇,其中SCI收录10篇,EI收录19篇,ISTP收录15篇。主编出版专著教材4部,申请获得计算机软件版权3项。

○ 周祖德

教授

博士生导师,武汉理工大学校长,数字制造湖北省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和美国工程师学会高级会员,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常务理事,中国机械工程杂志社第四届董事会副董事长,国际杂志《车辆振动与噪声》编委,《国际生物医疗机械和医疗机器人》杂志副主编,国际生产工程研究会CIRP会员,湖北省机械工程学会和湖北省机电一体化学会副理事长,湖北省机械工程学会学术委员会主任,《武汉理工大学学报》和《数字制造科学》杂志编委会主任。曾为英国伯明翰大学访问学者,英国波尔顿高等教育学院客座教授,香港大学机械系和新加坡国立大学机械系短期访问教授,新西兰奥克兰大学工学院兼职教授。

主要研究方向:网络数字制造、数控技术、机电一体化。先后主持承担了包括国家重大基础研究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际合作项目、国防预研基金、国家重点攻关项目以及国家863计划项目在内的数十项课题的研究工作。先后有20多项科研教学成果获国家和省、部级奖,其中,有4项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7项成果获部省级科技进步一等奖。在国内外重要学术刊物和学术会议上发表论文300余篇,其中60多篇论文被SCI收录,200多篇被EI收录,有10多篇论文分获湖北省机械工程学会

一、

二、三等奖,编写教材著作10部,申请或获得国家发明专利、实用新型专利23余项。

○刘佐民

教授

博士生导师,湖北省优秀教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湖北省摩擦学学会副理事长。

主要研究方向:摩擦学理论及其工业应用研究,机械寿命CAD/CAE技术,高温自润滑材料及其理论研究。自1983年以来,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湖北省自然科学基金及其它省、部级科研项目10余项。获国际发明奖1项,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4项。在国内外重要学术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被SCI和EI收录30篇,其中2篇获湖北省自然科学优秀学术论文一等奖。申请或获得3项国家发明专利,3项实用新型专利。

○张云 教授

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光机电一体化及测试技术、工程测量技术。在测窑技术方面共获中国发明专利专利权3项、实用新型专利8项,拥有自主专利权,可向国内外使用回转窑的企业提供世界一流的测窑技术服务和测窑系列仪器。这些项目专利技术仪器已在全国近佰条大型回转窑上应用。获2004年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一等奖6年空缺)1项,获2002年湖北省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

○莫易敏

教授

博士生导师,武汉理工大学机电工程学院摩擦学研究所所长。湖北省政协委员,湖北省知识分子联谊会常务理事,武汉市机械工程学会理事。

主要研究方向:机电一体化、摩擦学、表面工程学、先进管理与先进制造技术。近十年来,先后承担或完成科研项目200余项,发表论文210篇(其中SCI、EI、 ISTP收录41篇),首次提出了摩擦自动补偿理论并研制相应的添加剂(在主要钢铁厂应用),研制了钢丝绳连续抽油杆生产线及其成套技术,为“宁夏恒力”成功上市提供了技术保证。获上汽通用五菱汽车股份公司特等奖、高校合作奖各1项、省科技进步奖2项,武汉市科技进步奖1项。申请或获得国家发明专利、实用新型专利共8项。

○江征风 教授

博士生导师,教育部“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测试技术》国家精品课程负责人,“机械工程及自动化专业”国家特色专业建设负责人,“机电工程实验实训中心”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负责人,湖北省数字制造重点实验室(武汉理工大学)学术委员会委员,“机械实验实训教学中心”湖北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负责人,“机械工程及自动化专业”湖北省品牌专业负责人。

主要研究方向: 机械动力学、企业信息化及其集成技术、CAD、CAE及CAM技术。近5年来承担国家级、省市及企业委托项目15余项。在国内外重要刊物上发表论文50余篇,其中EI收录8篇,ISTP收录2篇。获奖成果多项,其中:国家级1项,省级 2 项;出版专著2部。申请或获得国家发明专利、实用新型专利共10余项。

○李刚炎

教授

博士生导师,武汉理工大学机电工程学院副院长兼汽车电子与信息集成技术研究所所长,SMC(日)武汉理工大学气动技术中心主任。中国机械工程学会会员,建设部科学技术委员会城市客车专家委员会执行委员,国际学术会议(CITSA/ ISAS)论文评审员,湖北省机械工程学会理事会理事,湖北省现代设计法研究会秘书长,湖北省机械原理教研会副理事长,数字化纺织装备湖北省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委员,武汉市学科带头人,武汉市制造业信息化专题专家组成员,武汉科技学院客座教授,济南大学客座教授;曾任第十届湖北省青年联合会委员,武汉市第三届科技专家委员会现代制造组副组长,法国LORIA实验室客座研究员, 日本上智大学客座教授。

主要研究方向:机电产品设计及其数字化设计方法、汽车电子装置与信息集成控制技术、 气动控制技术。近年来,共承担了41项科研项目,21项为各类基金或政府资助项目,获省、市科技奖9项。发表学术论文181篇, EI收录29篇,ISTP收录31篇。其研究成果8项达国际先进水平,2项达国内领先水平,7项在工程实际中得到了应用。

○郭顺生

教授

博士生导师,湖北省制造业信息化专家委员会专家,CIMS杂志评审专家,国家863项目评审专家,教育部项目评审专家,国家科技部国际合作项目评审专家。

主要研究方向:CAD/CAM/PDM/ERP基础理论及应用、智能设计与智能制造基础理论及应用、机电一体化技术与应用。近年来承担国家、省市级重点科技攻关计划项目及企业委托项目13余项,获得省部级科技奖2项。开发出了自主知识版权的企业资源计划ERP系统产品,获得了10个软件版权。在国内外公开发表论文70多篇,被EI收录10余篇。

○胡业发

教授

博士生导师,武汉理工大学机电工程学院院长、数字制造湖北省重点实验室常务副主任,兼任武汉理工大学国防研究院副院长。中国流体工程学会磁悬浮与气悬浮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人工智能学会智能制造专业委员会委员,湖北省机械工程学会理事,湖北省科技发展计划先进制造科技领域专家,教育部科技奖励评审专家,《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编委。

主要研究方向: 数字制造、 机电一体化、 磁悬浮技术。近三年承担国家级、省市及企业委托项目20余项。获得2005湖北省科学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发表论文60多篇,其中EI收录18篇,ISTP收录10篇。获湖北省自然科学优秀学术论文一等奖1篇、二等奖1篇。申请或获得国家发明专利10项,发明专利申请2项,软件版权登记3项。学术专著《磁力轴承的基础理论与应用》获得机械工业出版社高水平学术专著的资助,被列为 “十五”国家重点出版图书。

○陈作炳

教授

博士生导师,武汉理工大学建材装备研究与发展中心主任,武汉理工大学工程训练中心主任,国家级综合性工程训练示范中心副主任。中国建材机械工业协会副会长,中国机械工程协会高级会员。

主要研究方向:建材装备及其控制技术、机电一体化、节能环保技术及其应用研究。近年来先后承担或完成包括国内首创的省级鉴定项目在内的各类科研项目30余项。获湖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湖北省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咸宁市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在国内外学术刊物或学术会议公开发表论文100余篇,其中SCI、EI收录10余篇。申请或获得国家发明专利、实用新型专利共10余项。

○胡正前

教授

博士生导师,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评审专家,科技部国际科技合作计划项目评价专家,湖北省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评审专家,湖北省热处理学会常务理事。

主要研究方向:表面工程及应用、材料加工及控制、机电一体化。近年来主持和完成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10项,其中国家级项目1项,1项湖北省科技攻关项目鉴定结论为:“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获省级科研、学术成果奖4项;在国内外发表学术论文论文50余篇,被SCI、EI收录11篇。

○卢红

教授

博士生导师,武汉理工大学机电工程学院副院长,University of British Columbia、Chonbuk National University、Fraunhofer Institute for Machine Tools and Forming Technology、Chemnitz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Monash University访问学者,湖北省机械工程学会理事。

主要研究方向:机械CAD/CAM、数控系统开发、测量/重构/制造一体化。近五年,先后主持或承担了国家级、省级及企业合作项目10余项,在国内外学术刊物或学术会议公开发表论文30余篇,其中SCI/EI收录10余篇。申请或获得国家发明专利、实用新型专利共5项。

○盛步云 教授

博士生导师,湖北省跨世纪青年学术骨干,中国机械工程学会设计分会委员,武汉市技术监督局/标准化协会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成组技术学会常务理事,CIMS《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期刊审稿人。

主要研究方向:网络数字制造、制造自动化、CAD/CAPP/PD。主持项目鉴定3项,参加项目鉴定4项,获科技奖励2项,国家专利2项,软件版权登记6项。承担企业委托项目多项并开发出多种数据库系统产品。发表学术论文近60篇,其中EI收录15篇,ISTP收录7篇,专著2部,参编教材3部。

○谭跃刚 教授

博士生导师,武汉理工大学机电工程学院副院长,湖北省机械工程学会设计与传动学会副理事长,中国电子学会会士中国电子学会电子机械工程分会委员,《电子机械工程》杂志编委,中国机械工程学会高级会员。日本东京大学机械情报工学科客座研究员,悉尼科技大学工学院访问教授。

主要研究方向:机器人技术与控制、机电系统检测与控制、图像处理及应用。近年来承担国家基金、国家863计划、中科院机器人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机械传动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等科研项目多项。获得重庆市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湖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湖北省自然科学优秀学术论文一等奖和二等奖各1项。发表学术论文84篇,其中SCI、EI收录20篇,编辑出版教材2部。申请或获得国家发明专利、实用新型专利共2项。

○王晓光

教授

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工业工程、磁悬浮技术理论及应用。先后主持承担国家973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重点项目,湖北省基金重点项目课题的研究工作多项。2005获湖北省科学技术发明奖二等奖1项,国家科委1992年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1项,铁道部大桥局1988年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其中EI收录8篇,ISTP收录4篇。申请或获得国家发明专利、实用新型专利共12项。

○章桥新

教授

博士生导师,材料复合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教授、电磁兼容性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客座教授。

主要研究方向:纳米材料与技术、特种摩擦和磨损、工业工程。近年来主持国家86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防基础研究项目,国家军工配套项目,总装预研基金,湖北省基 12 金及院所委托项目10多项。获部级科技进步三等奖2项,国家发明专利2项。发表各类学术论文60余篇,其中SCI、EI收录10余篇。

○罗亚波

教授

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工业工程,机电工程。近年来承担和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湖北省青年杰出人才基金项目多项。主要从事复杂系统建模、优化、仿真理论与方法研究和网络环境下的JIT运作管理系统研发。获得湖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湖北省自然科学优秀学术论文特等奖1项。

武汉理工大学 武汉大学 华中科技大学 清华大学 北京大学 武汉理工大学教务处 经纬网 理工青年 学工

广场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网站公告 | 在线投稿 | 管理登录

版权所有: 武汉理工大学机电工程学院

通讯地址:武汉市洪山区珞狮路205号武汉理工大学机电工程学院 邮编:430070 如需帮助请联系我们: 027-87651793(行政办) 027-87651796(学工办)

制作维护:BetaStudio

第四篇:武汉理工大学信息工程学院考研参考书目

武汉理工大学信息工程学院的物理电子学专业考试科目为: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201英语一

③301数学一

④819普通物理、834光纤光学、855信号与系统(选一)

武汉理工大学普通物理、信号与系统参考书目为

819普通物理(理学院考生1.2.3全部参考,信息学院考生参考书籍1.)

1.《普通物理学》(第六版)程守株等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年

2.《大学物理学》(第一版)汪晓元等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2008年

3.《大学基础物理学》(第二版)张三慧等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年

855信号与系统《信号与系统》(第一版)刘泉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834光纤光学无指定参考书目

武汉理工大学信息工程学院的电路与系统专业考试科目为: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201英语一

③301数学一

④834光纤光学、855信号与系统、857微机原理及其通信接口(选一)

武汉理工大学普通物理、信号与系统参考书目为

857微机原理及其通信接口《微型计算机原理》(第四版)姚燕南、薛均义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6年

855信号与系统《信号与系统》(第一版)刘泉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834光纤光学无指定参考书目

武汉理工大学通信与信息系统专业考试科目为: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201英语一

③301数学一

④834光纤光学、855信号与系统(选一)

对于信号与系统考研参考书目同上。

第五篇:2018年武汉理工大学控制工程考研高分经验贴

专业介绍:

武汉理工自动化院分为电气和控制两大块,控制分为控制科学与工程(学硕)和控制工程(专硕)。从2018年起武汉理工控制学硕和专硕都是三年制,所以选择的时候要慎重。当然对于家里经济条件比较富裕的人来说,也可以选择非全日制控制,培养方式是一样的。

武汉理工的控制个人感觉偏软件多一点,当然现在全国档次越高的学校自动化专业都开始偏向计算机,所以对计算机很感兴趣的也可以报考自动化。自动化专业也称为万金油专业,毕业后可以选择进入国企如银联,也可以进入一些网络以及通信公司,最典型的代表如华为。 参考书目以及视频:

胡寿松《自动控制原理第六版+习题解析第二版》 ; 刘明俊《自动控制原理考试要点与真题精解》 ; 石群自动控制原理精讲视频以及配套讲义 ; 控制工程历年初试所有真题 ; 王再英 刘淮霞 陈毅静《过程控制系统与仪表》 ; 于海生《计算机控制技术》以及视频 ; 控制工程历年复试所有真题 ; 复习计划以及准备经验:

因为个人基础较薄弱,所以我考研准备的时间也比较早,大概从三月份开始,我着手准备考研。当时的状态是数学零基础,英文政治没基础,专业课跨专业。所以我三月份到五月份的时间里主要是复习数学和英语,主要是先研究数学课本,看数学教学视频,和背英语单词。俗话说基础不牢,地动山摇,所以前期打基础的阶段非常重要。大概五月中旬的时候我开始准备专业课的复习,因为跨专业的缘故所以基本没看过自动控制这本书。根据新祥旭老师的推荐我找到石群的教学视频以及讲义配合着胡寿松的课本一天大概花六个小时的时间复习专业课,对于没有专业课基础的同学来说,前期一天六个小时的专业课是必不可少的,所以必须规划好时间。看石群的视频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至少要花费一个半月的时间,当然有基础的同学也可以选择跳着看。光靠课本上的题目是满足不了考试的需求,根据武汉理工初试的难度可以看出卷子一年比一年难,并且考的新的东西很多。因此看视频以及做课本题目的同时,可以选择做刘明俊的绿皮书来提高题目难度以达到考试要求。

本文来源于公众号:中传考研联盟【zckylm】

一般课本题目和绿皮书要做二到三遍。这是初试复习的第一个阶段,第二个阶段就是刷武汉理工自动化历年真题了,一般也要刷二到三遍。第一遍做题时,我一般安排一个晚上的时间在模仿考试的情况下来完成一张真题然后改错,第二遍做题时则是忘记以前做过重新做一遍,一个晚上大概二到三张真题。第三个阶段则是总结出课本题目,绿皮书,真题中会考的和可能考的题目多加练习。这是最为重要的阶段,可以发现很多新的解题方法以及思路,所以提前做好错题集很重要。初试专业课的复习因为有英语数学以及政治其他学科的影响,所以时间必须规划的很好。

如果幸运的通过了初试,接下来就是复试的问题了。武汉理工的复试分为过控,计控,运控。计控必考,过控和运控二选一。一般学生都会选择过控,过控的版本很多,我推荐的是王再英版本的,个人觉得书写的很详细。复试复习也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复习课本以及课后习题,过控看不懂的可以到B站上找于海生的视频配套看,过控的话看课本就行,第一阶段要把课本上的课后习题完全搞懂,不会做的做好记号。第二阶段则是刷复试真题,并且做好错题集。第三阶段则是研究错题和可能会考的题目。

本人属于没基础的那一类人,我的方法也许比较笨,但效果也是显著的,我初复试专业课都是前十。同时必须注意的是自动化专业课初试150分分为10题,每题15分。复试专业课100分分为10题,每题10分。因为都是大题的缘故,可能存在写不全的情况,所以要想得高分,在除去题目特别难的情况下,基本不能做错一个题目,所以复习的时候要保证每个题目都做透了。一般年份初试至少保证130以上,难一点的年份也要保证120分以上。复试的话题算分很模糊,但是必须要保证所以题目都会做。

最后祝所有的考研学子,都能考上自己心仪的学校。

本文来源于公众号:中传考研联盟【zckylm】

上一篇:东南大学通信电子线路下一篇:电气工程师是做什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