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伦比亚大学申请总结

2022-11-26

总结是记录某个时期的学习或工作情况,通过系统性分析的方式,编写出详细的书面报告,通过这份报告的内容,可让我们更加了解工作情况。那如何写出科学合理的总结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哥伦比亚大学申请总结》,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第一篇:哥伦比亚大学申请总结

布朗大学化学博士申请总结

布朗大学化学博士申请总结(世毕盟学员)

专业:化学 绩点:3.0/4.0 科研:电催化,进组的时机刚好比较巧,遇上前辈在做可以发文章的工作,于是就搭上了顺风车,有两篇文章分别是二作、三作,申请的时候还没发表但是已经投稿了

推荐信:三封,一个是上课的老师,两个是实验室的老师 GRE: 155+170+3.0 TOEFL: 102 课外活动:学工和运动类协会都有,和申请关系不大,但也不能说完全没有关系,毕竟是大学生活的一部分,也能帮助老师更全面地认识我 去向:Brown Chemistry PhD

前言】

关于申请,我能做的事情就是在有限的文书材料中把自己完整自然地展示出来,学校或者老师能不能被吸引不是我可以决定的,就算是最后结果惨淡,也可能是因为我的美太独特,一般人没有这个慧眼,所以我就是心态一直这么好吗?才不是呢,硬件条件这么软我不急能找世毕盟吗!好心态都是找了世毕盟才好起来的。

关于世毕盟

我是在10月份的时候找的世毕盟,那时候正处于刚看了第一波学校和老师,但还没确定选校名单的阶段,文书也还没开始写,看了一些攻略但是自己的计划也世毕盟留学:志存高远,与优秀的人为伍,脚踏实地,人生必定辉煌。

还没有列出来的一个状态,所以也是有点焦虑。当时候也有问别人要不要找中介,但也就是释放焦虑情绪的一个途径而已,到了那个时候有了找中介的想法了一般最后也都会找了。选择世毕盟主要就是他们经验比较丰富,而且说mentor就是学长,感觉自己的学长总是好沟通也比较靠谱。有了世毕盟以后感觉自己就有了一个后盾了,心情也淡定了许多,其实就是多了一个同样希望自己申请到好学校、但是不像自己那么焦虑、而且又可以随时咨询的战友。

申请流程

整个申请流程就是选校、寄外语成绩单、写CV、套磁、PS、网申、等offer等面试……在这些程序开始之前能做的就是好好学习好好备考,本科生主要还是学好基础课程、找到自己的兴趣点。科研并没有唯一的标准说要什么时候开始做或者做多少就会有文章,但是鉴于文章对申请还比较重要,所以最好给自己预留长一点的时间,给自己在实验室多一些机会,既是体验科研生活,也是一个学习的过程。

关于文书

CV就是用的模板,重点放在科研上,会的多写,不会的少写,关键是小细节要做好了,多小的纰漏在一张CV上都很显眼。而PS内容比较长,我先是看了一些其他人的PS了解大概写什么,再构思自己的故事。这个不像CV那样可以像填空一样完成,还是比较需要自己去想怎么说好自己的故事的。我在构思的时候想得比较多的就是几个方面的内容之间的衔接与关系,怎么让它们成为一个整体来把我的故事说圆满。不过有时候我们对自己太了解了,PS展示的空间也还是有限,这个时候就是mentor给我理清了哪些点更需要体现,哪些点可以省略,不能太贪心。内容上依然是科研占主要,学术的部分要严谨地叙述,思路为主,具体技术或者很专业的表征数据不要多得过分,毕竟审材料的人不一定是相同领域的,这是我第一次写的时候数据就放多了,被mentor指正了。然后感想领悟的部分也要走点心,怎么想的怎么写,不要羞于表达,但也不要过度煽情,用外语煽情火候毕竟也不好掌握。不同学校对PS要求还不太一样,有的学校字数限制很严,所以我是长中短写出几个版本,然后网申提交资料的时候再小修小补,就算是准备的狗皮膏药,也在提交之前加一味药可以让学校一下就闻出来这药是给他开的。

世毕盟留学:志存高远,与优秀的人为伍,脚踏实地,人生必定辉煌。

关于套磁

再说一下关于套磁的事。套磁主要是为了让老师发现有这么一号人对自己课题组感兴趣,并不能就凭一封邮件就让老师对我爱不释手,基本上就是硬件条件符合了老师的标准,就回复我说有空位欢迎报考。所以一个是不要太跪舔,另一个是套磁战线拉长一点,一根鱼竿钓鱼,不要撒网过度捕鱼,不然后面真的给offer了不能去也是比较尴尬的,如果让老师不开心的话还可能影响后辈的申请。

最后

虽然这是硬广告,但是也提醒学弟学妹,不是每一个人都需要找中介,你的优秀也不会因为别人找中介而被比下去,你还是你,即使找了中介也还是你自己。但如果你觉得自己对申请的情况不太清楚需要一直有人可以咨询一些琐碎的问题,或者自己定位不清晰,或者是需要有人分担自己的焦虑情绪,都可以拨打世毕盟咨询热线:400-6368-809.

最后谢谢世毕盟的mentor学长和培训师,谢谢身边一直爱我的朋友家人,祝学弟学妹们申请顺利顺心。

世毕盟留学:志存高远,与优秀的人为伍,脚踏实地,人生必定辉煌。

第二篇:杜克大学材料博士申请总结

杜克大学材料博士申请总结(世毕盟学员)

清华材料

GPA:88(强行四舍五入) TOEFL:103 GRE:152+168 科研:勉强算三段吧,没有论文 海外暑期研修:有

Offer:UC Berkeley AS&T PhD, Duke 材料PhD, UC Davis 硕士 Rejection:UIUC, Harvard, Stanford×2 (博士拒一次,硕士拒一次) Decision:Duke PhD

前言

申请博士还是很看缘分的,感觉任何两个人之间的关系都比较看缘分吧,不论是找导师,找室友,还是找对象。

虽然有句话很俗套,但还是拿来说一下:你是什么样的人就会碰到什么样的人。并不是越厉害的老师就越好,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当然你也可以觉得我是在为自己不牛开脱)。

所以,申请的时候其实你基本有一个定位了,前三年是怎么过的,基本决定了之后你能去什么样的学校,找到什么样的导师。

世毕盟留学:志存高远,与优秀的人为伍,脚踏实地,人生必定辉煌。

所以,最好前两年就决定是否出国,早作准备比较好(当然也见过某些院系年级第一临时起意搞完GT拿到神校的情况,当然这就不适合我这种划水的同学了)。

GPA

我感觉这个是最重要的,但也是最没什么可说的。

看到我那几封拒信,就应该知道低GPA基本是不可能逆袭神校的。

所以一定要尽可能地考高分,当然高分不一定代表你真的学得好,但是学得好的一般都能考高分的。

一个需要注意的就是排名也很重要!!!有的老师会问排名的。但是如果你排名不高,就不要在CV里写了,写个分数,0.5以上四舍五入,并不违法,反正官方给的分数也是精确到个位。

科研

我写的顺序基本是按照重要性吧,所以GT会放在后面了。我勉强算做了三段科研吧,当然都没有做出什么成果,但是这三段科研还是让我在学术方面对材料这个学科有了更深的了解,申请的时候也有所针对。

第一段做的是纳米颗粒的合成,第二段暑期研修做的是X射线衍射(XRD),第三段是大四上学期以及现在在做的计算材料。这三段科研按研究手段可以大致分为合成(synthesis),表征(characterization),还有模拟(simulation)。

经过这三段实验之后,我最后决定做偏向模拟和表征的方向,这也是我毕设的方向,也是我博士期间的课题。至于为什么的话,模拟和表征有理论模型和公式,可以算一算,觉得比较开心。

对于读博士和做科研来说,找到自己喜欢,适合自己的方向很重要。如果你说喜欢的不适合,那我建议还是选喜欢的吧,都大学快毕业了,喜欢的也不太会变了,不适合可以慢慢学。所以还是建议大家多了解自己的本科专业,找到愿意从事的世毕盟留学:志存高远,与优秀的人为伍,脚踏实地,人生必定辉煌。

方向。

另外,科研老师往往也是给你写推荐信的老师,所以不管怎么样,每段科研都认真对待。

暑期研修

暑期研修属于科研的一部分,但是我把它单独拿出来说一下,因为这段经历对我个人的提升比较大,无论是个人能力,思路,还是申请。

首先就是联系暑期研修,我记得当时发了两百封邮件,最后找到了暑期研修。当然,这里并不是说发得越多越好,后来我觉得发了这么多都石沉大海的主要原因是CV写得不好,邮件内容也没有条理。

CV的话可以找世毕盟要一些之前的看一看。邮件的话我觉得第一段说明来意,第二段介绍自己,最后加一个CV就差不多了。

然后就是暑期研修期间了。首先暑假期间可以亲自体验美国的生活和博士的生活,可能你体验完就不想读博了。同时,暑期研修可以要到推荐信,甚至直接是暑期研修老板的录取。最后,也是最重要的,可以利用暑假面套一些你心仪的学校。

比如我暑假去的南加州大学电子系,就顺便面套了UCLA,Berkeley(Caltech太吊不理我,Stanford去的时候正好劳动节,在那瞎逛了两天)。而这次面套也为我拿到了一个Berkeley 的offer,而且这个老师还是化学系的。置于面套有什么技巧的话,就是对自己CV里做的东西了然于心,其余看缘分。

看到上一段会发现我暑期去的是电子系,拿到一个化学系老师的offer。(当然这并不是化学系的offer,是Berkeley一个交叉学科的项目,Applied Science & Technology,好像主要招PhD,推荐大家申一下)。所以,在最后申请之前,不要把自己定得太死,不一定非要哪个专业,哪个方向,像我这样的同学,当时想到的首先是有书读!

最后,暑期研修对我未来的科研方向起到了转折点的作用。由于暑期研修是和XRD相关的,但又不是课程里学到的那些东西,因此我接触了一些新的模型和公世毕盟留学:志存高远,与优秀的人为伍,脚踏实地,人生必定辉煌。

式,也对X射线的理论有了更多认识。最后实验结果从数量级上来看还是不错的。回国之后觉得有公式算一算挺好的,干脆去做计算好了。碰巧带我做计算的老师超级好(感觉每个带我的老师都很好),接触一段时间之后也觉得计算挺不错的,就决定了主要申请这个方向了。所以后来发邮件套磁的时候,主要都是这个方向的老师。

再补充一点,暑期研修碰到了非常好的师兄师姐,对我帮助也很大,相信你们暑期研修也会碰到很好的师兄师姐。

选校&推荐信

这俩放一块说吧,因为后者往往会限制前者。

选校基本就是我自己选的。浏览一个学校院系的网站,看是否有喜欢的老师(这里我用的是喜欢而不是感兴趣。回到前言,导师是你将来五年期间对你来说最重要的人,一定要想好啊。至于何为喜欢,我主要看研究方向,学术水平,组内成员,还有看脸),如果基本没有的话,那么这个学校我就不申了,好像决定得有点草率。这样和之前说的首先有书读好像有点矛盾,主要是因为我个人的想法在申请过程中也是一直在改变的,现在觉得博士还是不要将就,选喜欢的老师,喜欢的科研方向,学校其次。我之所以决定去杜克就是因为和老师面试感觉不错,做得方向我也很喜欢,虽然学校专排不好,但我还是不愿意去Berkeley学习自己并不了解的化学方向。

发现有喜欢的老师之后,就是发邮件套磁了,如果有一两个回复你的话,那么就申这个学校,如果没有,但是你还是很喜欢这几个老师的话,那就强行申吧。

但是在实际过程中,你会发现上述的情况过于理想,因为你会受到一个重要因素的限制,那就是推荐信的数量。我的推荐信组成是国内科研老师+班主任+国外科研老师,每人12封,所有学校都一样。因为如果你申某些学校如果少了某个和你关系密切的人的推荐信是不太好的,而有些老师你又不能要太多推荐信,所以这就对你的选校数量产生了影响。

上面其实也说了推荐人的选取,那就是和你关系密切的人,主要就是带过你的老师。选校的话,能不能保底看套磁情况,而不是看排名,像我的话,以为排名低世毕盟留学:志存高远,与优秀的人为伍,脚踏实地,人生必定辉煌。

可以保底的学校一个都没保住。

CV&PS

CV之前已经大概说了,自己改改就好。像我的话,没有Award和Publication可以写就很不好了,所以前三年一定要努力啊!

PS的话一般认为写清楚为什么选我们学校,为什么我们学校要你。然而我感觉我写得比较偏心路历程了,因为三段科研基本不相关,如何从纳米转到XRD,再转到计算,我主要依靠自己想法的转变进行串联,但是主线是不变的,就是我是一个热爱科研,渴望投身科研的好同学!写PS是一个很重要的过程,这个过程可以比较清楚地审视自己,也是在写PS的过程中我才完全清晰地认识到自己为什么要读博,为什么要做这个方向。

G&T

托福首战97,二战103。我感觉基础不错的话,直接做TPO就挺好的。GRE首战151+163+3.5(别问我数学为什么这么低),二战152+168+3。感觉GRE主要是单词,verbal从来没做完过。

建议:心理上不要恐惧;短期内花时间搞定,比如两个月GRE,一个半月TOEFL,拖久了心理会疲惫。

面试

如果面套也算面试的话,那我还是面了很多。

首先是UCLA面套了三个老师。第一个要不招人,只是随便聊聊。第二个我迟到了,没聊几句他就去开会了。所以有用的是第三个,第三位老师照着我的CV一条一条地问,甚至很多无关的问题,比如一些课外活动的经历,当时我就吓傻了,之后关于XRD的专业问题答得不清不楚。所以建议就是对自己写的每条东西都要很清楚,并且不要被突如其来的问题影响心态。

世毕盟留学:志存高远,与优秀的人为伍,脚踏实地,人生必定辉煌。

Berkeley面了两个老师,第一个老师向我介绍了他的实验室,问我对哪个方向感兴趣,然而我并不懂他做的方向,然后他就直接说good luck了。第二个老师没怎么问,后来申请的时候就拿到了offer,我也不知道为什么。建议就是对你要面试老师的科研方向有个大概的了解。

之后申请季面了杜克和wisconsin的老师,都是计算方向,问了我之前做过的科研,以及介绍他们自己科研方向并询问你的兴趣。建议就是介绍自己科研的时候一定要有条理,把为什么做,做了什么,取得了什么成果讲清楚。

总结

去年四月报了世毕盟的DIY博士项目,特别感谢培训师和mentor的帮助,各种问题都可以随时骚扰!第一次暑期研修的时候关于签证的问题就问了培训师很多,对于我这样第一次自己办签证的小白真是很有帮助。研修期间关于套磁的很多问题也都请教了世毕盟,包括怎么发邮件,怎么做ppt之类的。之后在网申的时候我有很多问题不会填都是问的培训师,她都能很快的回答我!mentor帮忙看的CV也是超级棒,对我选校和选老师的思路也有很大的启发!拿到结果之后和向凯老师的面对面交谈也是我收益匪浅!总之,世毕盟确实对我起到了保驾护航的作用!

再次感谢各位帮助我的老师家长,师兄师姐以及同学,祝各位同学都能申到满意的学校!

世毕盟留学:志存高远,与优秀的人为伍,脚踏实地,人生必定辉煌。

第三篇:陕西师范大学硕士 申请 工作总结

2014年免费师范毕业生在职攻读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

任教工作总结及研究计划报告

工作单位:

姓 名: 本科学号: 本科专业:化学

申请专业:学科教学(化学)

任教工作总结及研究计划报告

** 2013年8月17日,我来到了米脂中学,重回母校,但却不是那时的记忆。在紧张的教职工大会之后,我踏上了三尺讲坛,作为一名新教师,真正开始了我的教学生涯。一个学期很快就过去了,从喜欢化学的丰富变化的物质世界到化学世界的变化多姿,而现在感受到“授人以渔”的喜悦,虽然半年的有许多的收获,但是我知道,我还有许多不足之处需要改进,不仅需要知识层面的深化,更需要从向有经验教师学习,进而不断完善自己。

化学学科是一门重要的自然科学。我们生活在复杂多变的物质世界,在物质及其变化中领略自然的魅力,也感受到化学带给我们的震撼。化学如今已经与我们的生活日益相关,越来越先进的化学技术与工业正在以崭新的观念和方式,使人类的未来的生活更加健康、安全、幸福。初入门的我在这一学期的化学教学中,有得亦有失,更多的是从教学工作中收获到了很多,同时也学到了许多为人处世的道理。随着一学期工作的结束,为了更好剖析我在教育教学工作中的表现,特把一学期的教学工作总结如下:

一、思想政治方面

教师是一个神圣的职业。教书育人,担负着培养祖国的未来创设者的这一神圣使命,我怀着满腔热情开始了我的教师生涯。作为一名教师,肩负着时代的重任和祖国的重托,我深切地认识到,提高政治思想觉悟,是开展好教育工作的基本前提。平时,我积极参加全校教职工大会,认真地参加了学校的师德师风建设和政治理论学习,及时记笔记。本学期进一步学习了各种教育法律法规,努力做到依法从教,以德育人。作为一名教师,自身的师表形象要时刻注意,我始终严格要求自己,力求自己的一言一行对学生起到表率作用。在注意自身师表形象的同时非常重视对学生的全面培养,争取做到教书育人、言传身教,以自己的人格、行为去感染学生,引领学生。在工作上,我严格遵守学校各项规章制度,团结同事,及时完成学校布置的各项任务。这半年来,我的思想政治水平有了很大提升,但是人要不断前进,我仍需继续坚持学习党的理论,学习教育理论,来扎实自己的业务水平,在不断的学习中,努力使自己的思想觉悟、理论水平、个人能力都得到较快的提高。

二、教学工作方面

发展靠教育,而学校则是教育重地。教学质量永远是教学的生命与核心。作为学校主导的教师,我们的主要工作还是教育教学,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教学就是教与学,两者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有教者就必然有学者,学生是被教的主体。因此,了解和分析学生情况,有针对地教对教学成功与否至关重要。2013-2014学第一学期,我担任高一(7)、(16)班的化学教学工作。由于学生基础不一,要提高教学质量,关键是要上好课,针对不同层级的学生,都要是他们有所收获,教会他们学习的方法。所以,通过认真备课,认真钻研教材,从学生的角度精心设计问题,便于引导学生自主有效的学习。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由于教学经验少,我对教学工作不敢怠慢,深入研究教法,虚心向前辈们学习,多次参与听课以获得宝贵经验。经过一个学期的努力,通过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更新和变化,我也在不断的完善自我,当然,做为一名新教师,基本功不扎实,经验缺乏是我的不足。对于上学期的教学工作我总结以下几点:

(一)了解学生,关注学情

我所带的班是两个普通班,学生的化学基础普遍不是太好,成绩突出者不多,所以我教学的主要目标是重在抓基础,适当让学生做一些中难题。而高一的学生现在大都十

六、七岁,刚刚迈进高中的校门,开始新的学习生涯。刚开学的他们对新奇的事物充满了好奇心,可是随着课业的增多,与初中的学习模式的差异是很多学生难以适应的。高一是化学学习的一个适应期和打好基础的重要时期,经过一年的学习,适应能力强、学好了的学生,不仅会有一个好的基础,更能提高自信心和学习化学的积极性。所以在课堂上,我尽量把化学知识和生活中一些事情联系在一起,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目的的向学生提问,及时鼓励回答对的学生。让学生在轻松、自由中学习,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潜能。

从学生的学习情况来看,多数学生仍没有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例如,在课堂上只听课,懒得动手。化学是一门集知识与技能于一体的学科,不仅化学基础知识内容多,而且化学计算大都涉及化学理论与知识。所以只听课很难将知识点融会贯通,在需要的时候必须做出标记,在内容延伸的时候必须做笔记,这样才能在课堂上巩固,课后还可以强化,在此基础上得到提升。另外,绝大多数学生课前不预习,课后不能及时复习,上课不能集中注意力,不重视老师的指导。这样不能及时将本节内容吃透,如此累积循环,就会对这门学科出现“听不懂”、“好像是这样”的似是而非的结果。针对学生的惰性和较差的学习习惯,我在课上明确提出要做笔记,课时作业尽可能与内容衔接处理,并加强课堂反馈。然而由于课堂时间有限,并不能顾及到所有学生,但是这样的效果甚好。例如十六班期末考试的成绩较月考有明显的进步。

(二)认真备课,上好每一节课

在备课时我认真研读教材,阅读课程标准,明确教学目标,结合教学参考书,多做随堂练习题,找准教学重点、难点,虚心向其他老师学习请教。同时,结合丰富的网络资源,为了上好一节课,我学习别人的优点并结合自己的教学风格和学生的接受能力,不断改进课件内容与课堂表现形式。在实际课堂上,我努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尽可能的把一些化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相联系,使学生感受到化学的魅力,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尽可能使每个学生都融入到课堂中来,尽量使学生学有所收获。在“学—备—教”的过程中,我深深的感受到:备课不是写教案,而是针对学生的学习特点,结合要实现的教学目标,因材施教。真的是“台下三天功,台上四十分”。

(三)多听课,多学习

半学期的教学经验,让我觉得学习无处不在。刚开学的时候确实有点盲目,但是在教学上不敢有一丝的马虎,所以经常去听其他化学老师的课,下课积极跟他们交流一些知识点的处理方式,这样以使自己的教学方法适应学生的学习习惯,同时达到教学目标的要求,并不断完善自己的课堂。另外,每一位老师,尤其是名师,他们都有自己独特的风格,为此我经常利用空余时间去请教和观摩其他学科老师的教学活动并学以致用,不断地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最后,为了适应日新月异的科学知识社会,我积极了解一些教育理论,作为理论上的指导,以此来充实自己。时代在不断的发展,知识也在不断的变化,为了使自己跟上新的步伐,我更应不断的学习,用知识武装自己、完善自己,用新思想、新观念塑造自己。

(四)在反思中成长

我坚持每节课后进行课后反思,自我分析每节课的成功与不足之处,给自己提出改进意见并投入实践。另外,在本学期,我校高一总共举行了四次综合考试,两次月考,一次期中考试,一次期末考试。平时也会有一些小测试,根据学生的作业及测试结果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步骤,并对学生提出表扬、鼓励与批评意见。 如此循环往复,使自己的教育教学能力不断进步。

时间如梭,半年的时光在紧张与充实中已经悄然而逝。回想这半年以来,有初为人师的喜悦与紧张,也有辛勤努力的快乐与汗水,还有和同事、同学在一起奋斗的简单幸福的日子。当然,不管是在生活中,还是在工作中,都还有很多东西需要我去学习,我会一直努力,积极加强学习,提高工作能力,使自己早日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

三、在职攻读教育硕士期间研究方向和研究计划

活到老学到老,教育硕士是国家和母校给予我们免费师范生的机会,所以去年12月份,我毫不犹豫的报名了。半年来的教学生涯让我更加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之处,参加工作之前,总认为经过多年的学习与积累,自己已经具备一名称职的化学教师的条件了,然而真正站上讲台才发现,需要学的还有很多。我喜欢教师这个职业,我将非常珍惜这次能够参加在职教育硕士的学习机会,我相信在这里,我可以进一步在理论方面得到提升,同时结合在职教学经验,不断地完善自我,形成自己良好的教学风格。综合任教一学期以来的工作情况,我初步将自己的研究学习分为一下几个方面:

首先就是化学教育教学理论的进一步学习与深化。虽然在本科期间也有学习过相关的理论,但是自己觉得仍有欠缺。有时候,虽然在理论上能较好的解释,但是运用到实际课堂中是不能达到较好的效果。所以在进一步对教学理念、教学模式以及理论与实践的契合点的加强学习,整合教育教学理论,能在课堂中渗透应用,形成良好的教风。

其次就是课堂的教学技能培养。在高效课堂席卷而来之际,我校并没有彻底开放。为了提高教学质量,做到真正的高效,我们结合传统教学模式还在研究之中。课堂是属于学生和教师的,但更应该是学生的。如何实现课堂的真正意义上的高效,我觉得应该结合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整合教学资源,适当利用多媒体的直观、全面、有条理性,有效的呈现出课堂组织结构,使学生能自主构建知识体系。当然,这需要一个教师所具备的技能是多方面的,不仅是教学技能,如语言表达、有效提问等,更是对课程标准、课堂的把握,如课堂整体氛围以及突发状况等。

最后则是化学专业知识素质的加强。知识在不断的更新中,学生是未来的接班人。所以,教师不仅要学习已经存在在教材的知识,更要把这些融汇整合,让学生知道是什么,为什么。一个优秀的化学教师不应仅仅限于教学,更应致力于扩充自己的知识面,多接触些深层次的知识,并能学习一些相关的其他学科领域的知识,站得高才能看的远。因此,除了要具备良好的教育教学能力之外,我还应不断地提高自己的专业能力。

在读期间,我会认真研读资料,与老师、同学积极交流。同时,把所学到的理论及时的运用到实践之中,在教中学,在学中教,争取早日成为一名合格的优秀的高中化学老师。以上就是我的研究学习计划,如有不妥之处,请老师不吝赐教。

第四篇:宾夕法尼亚大学(城市规划)留学申请经验总结

W漫漫申请路.总结

一直想着要写份申请总结,不仅为了感谢,更不仅为了所谓的经验教训,更多的是想总结自己这一年左右起伏跌宕的心情。出国这条路走到今天,我有很多的遗憾,有很多的疑问,也有很多的动摇和迷茫,但我好像又并没有后悔。

成长这条路,似乎越走越不简单,越来越不能用是或者非这两个字来概括。进入人生的第二十一个年头,我开始觉得成长太累,同时又清楚地知道这条累人的路还很长。

近来我最有感触的一句话,是在人人上那篇热门的论述为什么要读PhD的文章里看到的: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当年看这句诗只觉得在描述山间景色多变化,现在才领悟这份人生的豁达。这个稍后再聊。

————为什么要出国的分割线————

我和大部分人一样,出国的决定做的很草率。相信大部分P大人都莫名其妙动过出国的念头,我只不过是不知不觉就实践了这个念头的人之一。最开始大家的想法都差不多:趁年轻的时候我们想出去看看外面的世界。这个想法支持我去了瑞典交换,而半年的交换生活对我后来的价值观和人生观都产生了不小的影响,回国之后我迅速投入到GRE备考里去,不声不响就踏上出国这条路。跟别人聊天的时候我常常说,在瑞典的半年我收获很多,但并没有多开心。这是实话。那半年让我提前度过了对国外留学生活的初恋期,知道了出国绝不是一条美丽的道路,但在这样的认知下我仍然投入到这股洪流中去,我说这就是显示偏好吧,那我就相信这个偏好了。

在申请的前期,我一直是靠着”显示偏好理论“走下来的。然而在申请结果一一出来后,心态也就发生了变化。

抛开玄乎的显示偏好,故作理性的来分析一下是这样的:首先,我很明白我不想直接去工作,也不知道要去哪里工作,还是很贪恋在学校的生活,所以从来不曾考虑过工作这条路,也不曾做过准备;其次,我不想在国内读研,不想要过与本科生活一般无二的研究生生活。我爱P大,同时又很明白我不想继续在这个园子里呆下去。

这是排除法,不到万一不要用,因为排除之后剩下的选项,也未必就是你想要的选项。这样看来,还是显示偏好更靠谱——比起我只能去做某件事,我想去做某件事,应该是对自己的人生道路更好的交代。

申请结果出来后,我,以及我观察到的部分一起奋斗在出国道路上的朋友们,都再一次经受了”为什么要出国“的考验。这个考验,并不必等待申请结果的煎熬轻松。 究竟是什么样的可能收获能够与我们要付出的物质和心理成本相匹配?现在在跟师弟师妹们聊到出国,我都会说“一定要慎重考虑”,这是真正的真心话。付出与回报,一定要在信息尽可能对称的条件下细细衡量。痛苦过很多次后,我暂时为自己的出国选择找到了答案。

每个人都要自己去找这个答案。

就像田晓菲在多年前写的:“没有什么使我停留/除了目的/纵然岸旁有玫瑰、有绿阴、有宁静的港湾/我是不系之舟。”我与她对这个园子的爱不分高低,最后我们也都选择了离开,“我没有忘记我的誓言,我渴望发现新的大陆,渴望从海洋深处为你、北大,撷取最灿烂的珍珠。”

————申请背景的分割线————

心态唠叨完了,来走下流程。 个人背景:

P大经院发展经济学系,申请时GPA是3.50/4.0,专业课GPA应该比较低没有算过,系内排名5/12。顺便WES评估的GPA也很低。GRE:158(77%)+166(94%)+3.5(30%)。托福两次,一次100,口语没上20;一次96,口语23。针对项目要求来送。雅思7.0。

四个科研项目:一个中国民族博物馆指导下的田野调查,team leader,关于少数民族地区减贫;两个碳金融项目,一个德国机构下的,一个是导师指导的paper,申请时写的是in progress,其实后来也没继续做(对不起老师TAT);一个联合国机构改革的项目,L教授指导,也是paper in progress。

三个工作经历:国际NGO的research intern;国际暑期学校TA;联合国发展大会中国青年代表团成员(国内支持)。

课外经历:杂七杂八很多,在团委呆了一年,做过社团副会长,做过美国学生的buddy。

两个国外经历:一是大二去了韩国一个学生论坛,还不小心拿了一个best team award。这段经历对我也有很大影响,第一次把当时英语水平极低的我置身到英文环境里,有很多丢脸的事,但给我开启了另一道门;另外就在是uppsala的交换经历。

没有牛推,唯一跟过的还算牛的L教授做的科研他不给我写(说我事情没做完TAT,然后我就真的没做了……)。一封导师的,非海归,偏重在大学几年的成长以及各方面的综合能力;一封袁诚老师的,偏重quant能力;一封张辉老师的,主要用来申请城规方向;一封实习的大老板,foreigner;一封uppsala的老师,foreigner,也不是牛人,现在已经转行去国际NGO了。

综合来说,我的背景非常的average,没有突出项,硬伤的话在于专业课成绩和英语成绩,相关科研和海外经历估计弥补了一些。

————申请方向与结果的分割线————

我申请的项目一共20个,涵盖四个方向。确实非常多,这一点让我事后略后悔,准确来说是边申请边后悔。 我绝不建议后来人申请这么多项目,费心费钱。但在当时,我申请这么多项目确实是不得已。一来虽然我对自己感兴趣的方向很清楚,却不清楚究竟在哪个专业下学习这个方向会更好,简而言之两个字:迷茫;二来,为了回国后的就业是想进入名校的,但又希望能拿到奖,于是左右摇摆的结果就是申请了这么多。 我想做的方向是development studies或者development planning,我申请的四个专业都与这方向紧密联系,所以其实并不存在多少跨专业问题,我都用的一篇PS。具体来说:

农经。这算是本行,但我并不想继续学习主流经济学,所以只申请了三所以作保底;

环境管理。跟我大学四年做的科研联系比较紧密,但也只申请了三所。我一度以为我对环境方向很有兴趣,直到从瑞典回来,逐渐觉得环境的方向太窄,而且因为没有理工科背景做起来没有多大优势,同时我对更宏观、更综合的发展问题更有兴趣;

MPP/MPA。这是这些年人文社科方向的大热,也是进入名校的好机会,事实上我也申请得最多。但说实话我在申请到一半的时候就已经后悔了。如果再重来一次申请,我应该会全部放弃申请这个方向。MPP/MPA的项目究竟水不水,各有各的说法,我也很坚信一点,那就是一个项目水不水主要在于个人。对我而言,我很怕我这么一个水人被无情地淹没在这个每年招许多人的项目里。这个专业包括的具体方向只多也是把双刃剑,容易广而不精。另外,MPP/MPA的就业形势很严峻(个人很优秀以及家庭有背景、或者就是决心投身公益事业的请忽略),NGO是主要就业方向,从这几年的一些接触中我发现我对这个行业的热情并不这么多。最后,这个项目一般学费很贵。(虽然我最后也去了学费很贵的项目TAT)

城市规划方向,嗯,说来真是命运的巧合。这么说吧,如果没有申请到一半时对MPP/MPA项目的后悔,我就不会遇上这个方向了——开始对MPP/MPA项目犹豫的时候,我常常在项目主页上一次次看项目介绍,想要劝服自己做出到底要不要继续申请这个方向的决定,而正好,有一些学校的城规项目是放在政策学院下面的,我只是冒出一个“城规怎么会在政策学院下面呢?”的问题,出于好奇心点开了页面,然后就走上“不归路”了。总之,就是我发现米国的城规硕并非是一个工科学科,反而非常的interdisciplinary,兼具“既可以广又可以精”。好了,其实就是一句话,我发现我对这个学科很有学科很有兴趣,也有挑战性。那就申请吧,就这么愉快地决定了。

申请结果如下:

①MPP/MPA方向AD:U Washington, Georgetown, UMich rej: 东大,harvard, stanford, CMU, JHU, Columbia

②农经/发展经济学方向AD:Vanderbilit, UIUC, UC Davis rej:UMD

③环境管理方向AD:duke rej: yale, UCSB

④城规方向AD: upenn, rutgers rej: cornell, NYU

其中duke给了小奖(upenn在艰难持久的argue后也给了小小奖),ivy只录了一所。基本上中间档次学校和保底校都录了,但冲刺档的学校基本没录,再次验证我average的背景。

大家都知道的,我最后决定去upenn念城规了。其实说实话我并没有抱着去名校的心情做出这个决定,考虑最多的还是专业本身。最后我基本只在环境和城规这两个方向抉择,考虑到兴趣和就业,选择了城规。当然,upenn作为冲刺档唯一录了我的学校,让我不免觉得这是命运的安排。不好意思,我可能会多次说到“命运”的话题,因为这是我的真实感受。

————选校的分割线————

选校,我记得《飞跃手册》上一位前辈说过,如果在申请结束后还对自己的选校名单感到满意的话,那肯定是成功的申请过程。

我,就是典型的,不满意,也即不成功的,申请过程。不过也正是这样所以有一些教训可以分享。

首先,选校数目,个人建议:不要超过十所。两所左右保底,两所冲刺,其实已经足够,就算各再加一所,也还可以申请四所中间档次可以申。相信我,别留这么多保底校,因为有些就算给你你也不想去;别选那么多冲刺校,因为去不了的还是去不了,冲刺是要建立在准确实力判断上的;中间档次的就更是这样了。其实更狠一点,完全可以控制在五所以内。 与其把时间放在广撒网上,完全可以把这些时间用来尽心尽力地准备自己的材料。其实,阐述自己跟学校和项目如何match是PS种非常非常重要的一环,但是广撒网的后果就是在这一环容易做得不好。相反,如果选校少,针对具体学校具体项目来准备材料的话,成功几率绝对会更大。——这是在整个申请过程中我对选校最大的良心建议!!

当然,好的选校的基础是对自己相对正确的定位,这个就一定要多跟有经验的师兄师姐交流了。

具体怎样选校,我的方法与大家无异:从ranking开始挑选。只是有一些tips:①可以先用是否是dream school以及是否符合个人偏好(地域啊,城市大小啊之类的)进行第一轮淘汰;②第二轮一定要详细地看项目介绍,同样名称的项目不同学校有不同的优势和侧重点,这个是达到信息对称的关键步骤,最好是咨询已经到美国读书的前辈,以及各种论坛上的牛人们提供的信息也一定要收集;③每个项目偏好的学生不同,那些不match的就早早放弃吧。 在拿到offer后的择校,相对来说也许更容易,但也很可能成为“美丽的烦恼”(老爸说的……)。明白自己要什么,在那个时候最重要。

在申请的过程中对学校、对项目、甚至对自己的看法都会发生改变。就我自己来说,在拿到upenn的ad后我就很明确:即使harvard和stanford给我ad我也不会从了(当然有钱是另一回事……)。因为在申请到后期我就知道,我不想读MPA/MPP方向。对结果也应该释怀。yale把我拒了我一度伤心,但也慢慢明白,这分明是上天在给我减少烦恼,不然我肯定要在两者间徘徊很久,放弃哪个都觉得机会成本太高。

努力地完成申请过程后,可以做的就是:随缘吧(当然一定也不要放弃argue的机会)。

————申请技术总结的分割线————

我个人(综合了许多得到的信息后)认为申请过程(不分phd与master)中技术类要素的重要性排行是:relationship>good publication>goodrecommendation letters>ps (research, conference, internship,etc.)>gpa>G/T。请尤其注意good一词。

relationship这种东西大部分人没有,一旦有就很牛,再不济也能混到good recommendation letter。publication我自然也没有,不多说了。说说我有的。

一、GPA

我真的是不爱学习的人,准确来说是不能心甘情愿投入很多时间去学习理论知识的人。因为不爱才会懒。这直接造成我专业课GPA很低。我喜欢很多很多的学科,喜欢思考这个精彩的世界,某种意义上“广而不精”。这也是我选择去念interdisciplinary学科的master的重要原因——请随意把以上当做GPA不高的借口。

快四年过去了,虽然还是会跟师弟师妹们念叨“高GPA才是王道啊”,但高GPA不过是你的退路多了一些而已。如果一开始就知道自己想往哪里走,那也不必留这么多后路。特别地,如果理性地认识到不愿意花这么多时间来获得高GPA,那大可以选择自己认为性价比更高的生活方式。当然,不能太低。 对出国申请来说,GPA自然越高越好,因为高GPA还会带来奖学金和一些奖项,在CV中会亮眼。底线是避免GPA成为硬伤(至少综合GPA和专业课GPA要有一项拿得出手的)。鉴于以上提到的重要性排名,在时间有限的情况下,应该花更多时间去准备其他要素。

二、G/T/I

大三才开始准备英语考试的结果就是费去我许多心力,而且导致很多负面情绪,结果也不是太好,详情请看以前的另一篇日志《乱弹英语考试》,那篇写于我被折磨得比较严重的时期。建议当然是越早考越好,一定不要想太多,像我当年那样错过了最好的时间。记住一点就行:反正随时可以刷。

另外,雅思基本没起到作用,我唯一送了雅思的两所学校都拒了我(也是唯一送了WES的两所……)。100分左右的托福还是够用了,但是口语一定要高啊。有些项目我放弃申请就是因为口语分数达不到要求。还是那句话,如果有能力有时间,肯定是分数越高越好。大三以后不要花太多时间在这上面,性价比不高。

三、PS

在硬件条件无法改变之后,PS是唯一可以准备的,也是可以见证奇迹发生的。我读过的PS有限,经验更有限,只有一些浅显的感受: 1)在写PS时候我始终遵循的原则是师兄师姐们当年教导过我的:展现出立体的自己。

2)最重要的东西是:逻辑。 完整的逻辑线要贯穿全文,跟写任何文章一样,绝对不能是简单地堆砌自己的优点和成绩。逻辑这东西说来简单,实在不行就套个时间逻辑,但要写好不容易。我从一开始就很明白我要表达的逻辑线:我关注发展问题,我在这个领域有许多经历,我对落后地区的详尽了解是我在这个领域的优势。但在艰难的改PS的过程中逐渐会发现这个逻辑的说服力太弱,自己都无法被说服。

所以,第一步,自己要想清楚为什么要选择出国、为什么要选择读这个专业的原因,先用中文说服你自己,然后说服你身边的人,最后写成英文一切都顺风顺水,不过是需要添加一些具体例证。

3)最需要重视的细节是:用事实说话。

这一点其实多读一些国外文章和native写的PS就会知道,你夸再多都没用,人家还是要看你的真材实料。这个与中文文章是一样的,多想想就明白。在PS里,最好每一个对自己下的判断句都有事实来支撑。比如,要写“我对联合国机构的组织模式和工作内容都有很多了解”,那就应该马上接着展示我了解到的东西,而不能只是叙述“我在某某工作中做个这个研究,我读了XX篇文献,我做了……”。 4)可以很感性,只要逻辑清晰,不要跑偏。

感性可以让你的形象更生动更具体嘛,没问题。关键是感性可以展示出你对某一领域的热情和想法。

其实我是想说,写PS不用死板,不是一定要遵循某个套路的,还是那句话,committee看的是你这整个个人。只要有把握写得出彩,冒险没问题。跟高考作文一个道理嘛其实。

5)改PS的过程会很辛苦,但要咬牙坚持。

当然,我指的是思路上的改动。文字上的改动就看个人英文水平,以及外援。 顺便提前一说,能找到native的话一定要找!totally different的效果!!充分调动各种资源吧。当然,如果是学语言或者传播这方面的native就更棒了。我的PS有两位native改过,一位美国人,主要是从他们的角度给了我很多逻辑上的建议,另一个新西兰人,就主要是改语言了。两位的帮助都非常大。

回到正题。写出一个版本,是历尽千辛万苦确立一种逻辑思路后的成果,然后当你想改第二版的时候,你要绞尽脑汁重新搭建自己的逻辑,真是万分痛苦。一方面要自己无数次地读、无数次地拷问自己,在说服自己的过程中改善PS;另一方面当然就是征询别人的建议,会很有用。 这里再说下自己的感受:没思路的时候别人的意见有时候很能帮助自己定位,但我发现修改到一定程度后,如果征询不同人的意见,他们给出的意见可能向左,而且基于他们不同的经历与视角,这个时候可能也很难抉择,因为没有绝对的对错。我当时在选择听取哪一种意见时也感受到了挣扎的痛苦,所以最后选择速战速决不再多想,尽力吸收自己能吸收的就好。

在一次次辛苦的挣扎后,最后一份好的PS会让自己成就感满满。而一份PS好不好,在修改的过程中会逐渐锻炼出辨别能力,不言自明。

当然,如果是大牛,有牛paper之类,也许可以不用这么“苛待”自己。我只是觉得,申请这条路反正只走一次,就尽力走好。 6)最好能找到自己的diversity。

就我所申请的20个项目来看,很多项目都有针对diversity的小essay要求(或者可以展示在video essay中)。其实diversity个人觉得学校会看重,毕竟申请人数每年见长,能找到自己的独特性是很加分的。

这也是一个需要自己想清楚的问题,有些时候直接在PS表现。你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你能为项目贡献什么?

四、推荐信

找推荐人,首先看他与自己的关系:关系越紧密,了解越多,可写的越多,自然最好。在这个基础上,如果是牛人,锦上添朵大大的花。当然,如果推荐人非常牛,哪怕关系弱了些,也还是可以用的,但关系太弱也就意味推荐信说服力不强了。传说外国人更好,最起码反映多样性了——最后,关于是否要找牛人写推荐信,坊间有各种传说,这只是我个人的逻辑判断。对了,不管别人说什么,请用自己的逻辑判断。

推荐信最好也反映自己多个方面的能力,所以也尽量找不同方面的推荐人。研究型项目可以找两个研究方面的推荐人,但最好有一个非研究方向的。一般的MA项目,个人觉得最好三封都来自不同方面,反映不同的能力,毕竟研究能力在MA项目中并不是非常看中。

有认真负责的老师能完全自己写当然好,不过据我所知没有哪位中国同学的推荐信全是推荐人写的……自己动手,丰衣足食吧。话说,我有三封外国人的推荐信,完全由推荐人自己写的那封我没有用,另外两封的内容我多少有参与。我想说,外国人的推荐信也没有这么不水,一些国内老师反而把关很严。灵活应对。 最后,写推荐信最好早开始,早点发给老师,而且多准备备胎。不然,就可能像我这样悲剧地在一月份大家都完成所有程序后我还要焦急地寻求老师帮助而且还要写信的推荐信QAQ(因为我有一个推荐人到后来不愿意给我推荐那么多所学校了)。

五、科研&活动

我跟师弟师妹们接触不多,但在有限的接触中,怎样选择在大学四年里要参与的活动几乎是大家都在困惑的。我只有有限的经验和教训能分享,但衷心希望大家都能在收获一张丰富的CV的同时,更加收获开心快乐的四年时光。

关于科研,我的建议是所有人都可以尝试,不用担心“我现在学的东西还不够”这样的问题,毕竟如果你现在觉得还没学到什么,不通过一些方式来激励自己去学的话不管过多久也学不到,而科研就是一个有效的激励手段。科研对申请背景多少会加分,当然加多少分就要取决自己做的程度。总结来说:①功利地看,科研给背景加分,不管最后申请的是否是研究性项目;②科研帮助你认识一个领域,鼓励你学习相应的能力和知识,也能给PS增添一些可能的实质性内容;③科研能帮助你早日判断清楚自己是否适合以及是否喜欢科研这条道路,如果不喜欢,及时抽身。

当然,入门的时候,选择一个感兴趣的项目和一个nice的老师很重要,这涉及到每个人的运气和偏好,部分筒子就是偏好push的老师和push的题目,所以就不多说了,只有一点:如果你不喜欢,就别期望能从push中收获太多。 各种比赛,挑战杯啊,建模啊,我个人都曾经很想参加,但都因为各种机缘巧合没参加上,略遗憾。这是证明个人能力的一些手段,有机会有能力的话就参加,基本不会有负面效果。

海外活动多少能给背景加分,因为可以证明自己的适应能力,但不必太看重,因为最重要的永远不是一个活动本身,而是你从活动中得到了什么。如果下定决心走科研道路,或者在某一方向有明确目标,那完全可以不用考虑是不是要到国外去,只要做好能做好的就足够。 这里说一个个人的观点:短期的国外交流可能会带来假性好感或者不好感。毕竟短期内留下的大多是新鲜感,积极与消极因素的出现都很随机。切记不要在一次短期活动影响下作出出国或者不出国的决定。

社团活动(或者运动类项目什么的),这个很难说,传说leadership很被看重,而社团这方面的活动相对来说是比较容易展现leadership的。但是,CV上那几行字到底committee会不会看实在很随机。所以,做喜欢的就好。

好像也没什么了……TA什么的,有机会的话也要抓住,毕竟本科生能做的不多。 其实我最想说的是,很多事,你在当下开始都不晚。想做什么,就勇敢去尝试,勇敢去追求机会,在犹豫徘徊的时间里,机会可能就错过了。没人能清楚命运会给我们的下一步安排什么,步步算计也不一定能算出最优策略。可以有错误的选择,但也好过遗憾。

————衷心感谢的分割线————

最要感谢的是老爸老妈,再多的话语也说不完的感谢。

感谢那位”一辈子拉紧我的手“的死党。一个大西洋的距离对我们实在太短。虽然你肯定看不到这篇日志。

感谢小兔姐姐。这一年来我三次最大的情绪危机都是你简单的几句话帮我解脱,你的魔力我自己都不敢相信。因为有你我才能一次又一次鼓起勇气地回到出国这条路上,才敢正视我自己的成长问题。你教给我的不止是出国道路的选择,还有成长的经验。

感谢一起走在飞跃道路上的女盆友们, @瞿翎苡(291843269) @何苗(284590363) @徐帆(281050848) @金洪渊_Aaliyah(254399388) 。你们估计是看到我脆弱的、迷茫的一面最多的人了,骂我也好,鼓励我也好,给我一个拥抱也好,那些细小的琐碎的事给我了许许多多的力量。美利坚欢迎我们!!~ 感谢悦姐 @王悦(246675384) ,湘莹师姐 @史湘莹(228435369) ,吴昕师姐 @吴昕(251963383) ,还有古丽姐,总是厚着脸皮在紧要关头找前辈的我肯定给你们添了很多麻烦,不管是确定自己的方向也好,修改PS也好,择校也好,你们给我的帮助都太多太多。

感谢给我写推荐信的Derk、小兔姐姐、季曦老师、张辉老师、袁诚老师,还有Andrea和Per。由于我几乎每次都在赶ddl,还各种出意外状况,我这样总带来麻烦的人还能得到老师们的厚爱,常常自己觉得很羞愧。而且老师们教给我的,远远比推荐信重要。 感谢帮我改PS和writing sample的Jessica和dear Donna,many many sincere thanks!~以及还要感谢在紧急情况下总被我拉来改东西的亲爱的室友 @郑诚(280171598),“没有你我怎么办”~~~~mua

感谢GGU的大家, @世毕盟留学咨询(601071868) @龚晓然(224976834) ,巨大的信息量和超级丰富的在各个方面的经验,都让我受益匪浅,特别是 @吴靖 eikomh(231059884)学长,给了我很多激励我积极向上不断努力的正能量。当然,还有在GGU的认识的朋友们,跟你们一起,不仅是开心。 要感谢的人实在太多太多,比如我亲爱的室友们,还有好多好多给我祝福与关心的朋友们、长辈们、老师们,我很多次很多次在心里感谢过你们。 当然,也要感谢上天,让我遇见你们,遇见所有人生的精彩。

————最后的杂感的分割线————

大三以后,我的座右铭只有三个字:平常心。 上天永远给我意料之外的安排,与其为结果想太多,更明智也更轻松地也许是做好自己想做的,只要在大方向正确的基础上。确定正确的大方向的关键在于正确的逻辑思考能力:能影响的结果的可能因素有哪些?可能通过怎样的方式来影响?我能控制的因素有哪些?

当然,最根本的,在于我们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还是那句话,follow the heart,加上一句,based on the clear mind.

做好自己能做的之后,剩下的就是用一颗平常心看待所有的结果。不卑不亢,有得有失。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多年后的今天,我才开始稍微懂得这份豁达。 出国这条路上,迷茫和挣扎不少,我走到今天,终于明白这些都会过去,如果大方向正确,这些波折只是拷问自己进而让自己不断更坚定、更成熟的过程。 成长这条路,越走越不容易,痛苦的程度好像也会越来越高。申请结束了,我收获的当然不止一张通知书这么多,而成长这条困难又精彩的道路,还会一直延续。 祝福大家与自己:)

第五篇:2008香港大学社会学博士申请总结

现在申请香港博士终于尘埃落定了,认真写个总结,既是对自己这段历程的回顾,也是希望能够给大家一些参考。

读博士一直是我的理想,因为我做学术的愿望很清晰,很强烈,所以在硕士入学之前的那个暑假就一直在收集关于读博的信息,不过那时对出去读博没有概念,关注的都是国内考博的信息。所以最后能够拿到香港大学的offer,也是一种偶然。

1、个人教育背景

本科和硕士在两所不同的985高校,都是社会学专业。

由于种种原因,本科期间成绩非常一般,60、70多分的课程不在少数,也有不及格的。但自己感兴趣的课程、符合自己研究方向的专业课程如“城市社会学”、“发展社会学”成绩较好。没有获得过奖学金。英语成绩较为稳定,一年时间内一次性通过四级和六级考试,并通过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口语考试。公开发表论文1篇。本科期间成绩较差,这恐怕是我申请不顺利的一个重要原因。

硕士期间成绩稳定,仅有一门课程低于80分。跨院系选修了数门与自己研究方向相关的课程。获得校级优秀研究生荣誉和奖学金共5次。公开发表论文共计7篇。参加过一次院系级的学术论坛,递交论文入选优秀论文集并做PPT报告。

2、英语考试

2007年9月雅思考试,7分。

3、申请缘起

女朋友有很多次向我提出申请出国读博的建议,我有一些认识,但没有认真查阅相关信息。一次关注某个我感兴趣的教授的履历,香港中文大学的,忽然间觉得似乎应该认真考虑一下出去读博的事情了。不过确实是对出国读博的困难性有一定的了解,所以把目标锁定在香港。加上随后就得知了提前毕业的同学和师姐申请香港成功的消息,在跟同寝室同学交流的过程中逐渐对申请坚定了信心。 申请自然首先需要英语成绩,香港的英国殖民地身份,加上一个同学的建议,于是就跟同寝室的其他两个同学一起糊里糊涂的选择了雅思。4月报名正式准备,9月考试,有半年的时间充分准备。8月整整一月都待在学校里苦读英语。与同学共同学习、互相激励也很有帮助。

4、对香港高校的直接了解

7月参加了一个由香港学联组织的夏令营活动,到深圳和香港参观了一星期。期间参观了香港城市大学、香港大学、香港科技大学、树仁大学,有讲座等活动。尤其是在科大的讲座还是很有帮助的。对香港的城市生活和高等教育有了直观的了解。

5、学校选择

申请之前对香港高校了解最多的就是香港中文大学,在申请过程中中大也一直是我最中意的学校。不过老牌学校香港大学也一定要考虑。其他学校了解的不多,一是名气稍差,二是专业设置不是很符合我的兴趣。最终只选择了中大和港大。其实后来才发现香港城市大学、香港科技大学都可以试试。 在专业上我也有一个选择过程。之前考博一直是做跨专业的打算,所以申请时也想跨到该专业。但在与中大联系的过程中,发现跨专业困难确实较大,加上2007年11月跨校跨专业考博因为单科差3分受限而惜败,虽然还有一次跨专业考博机会,但信心很受打击,所以随后把目标依然锁定在本专业社会学。

6、研究计划

9月考了雅思之后,主要精力都放在准备11月跨专业考博上,所以这段时间基本没有为研究计划做准备。但在备考过程中读了很多书,有一位老师写的两本书让我非常有启发,我觉得我找到了从事我的相关研究的一个非常好的理论框架。因为考博的题目中经常有关于博士期间做什么研究之类的题目,所以认真准备了相关回答。这些是我写研究计划的最初框架。

考博结束成绩尚未出来的时候,也就是12月初,我开始认真写研究计划。一开始先把之前写的东西翻译成英文,然后就开始直接用英文增加和修改内容。使用的写作框架是香港大学提供的。在很短的时间里需要看很多书和论文来扩充内容,尤其是要看英文资料,很费大脑,而且写综述也需要对有关研究有一个全面的掌握。虽然费了不少功夫,但恐怕也是挂一漏万,单是英文原著就欠缺很多。 写了一个初版之后让一个本系的教授看,也是我导师的得意门生。不过感觉本系的教授都很忙,很难联系到,所以只当面跟他谈过一次,顺便让他帮我写了推荐信。不过谈话还是很有启发的。之前我的研究计划完全是一种理论综述,缺乏进行实地研究的详细设计。在这位教授的建议下,我又选取了一个个案,详细写了研究设计,包括个案基本情况、资料搜集方法、分析方法以及可能的结果等。这样才像一个完整的研究计划。最后写了25页。

需要说明的是,虽然本打算跨专业,但其实两个专业的交叉点很多,所以研究计划的基本论题没有变化。只是要申请社会学,所以要刻意的加入很多社会学者的研究成果和理论。而我久已不看非常“正统”的社会学了,所以还真是遇到一些困难。后来本系那个教授也说欠缺社会学的经典理论。

7、成绩单和学位证明 本科成绩单以及学位证、毕业证是让在本科所在学校读研的同学在学校档案馆办了寄给我的。成绩单中文的直接打印盖章,英文的按照模板翻译了发过去打印盖章。毕业证、学位证是把原件用相机拍下来,然后放在WORD文档模板里填好一起发过去盖章。要了盖章的学校信封用于密封。 硕士成绩单先到系里复印中文成绩单后盖章,然后按照模板翻译成英文,再到研究生院盖章那信封。不过手写输入的中文成绩单实在让我深不以为然,有的课程没有登记成绩或学分,害的我跑了好几次才办好。另外在研究生院开一个在读证明。

8、推荐信

港大中大各两封推荐信,一共四封。分别找自己的导师和帮我看研究计划的本系教授。导师是国内社会学界的元老人物,那个教授是目前社会学界在西方社会理论方面比较活跃的学者,所以两人的分量都还比较重。港大的推荐信是WORD格式,我全部打印了找老师签字就行了;中大的推荐信是PDF格式,用ACROBAT打字上去显示的很奇怪,只好麻烦老师抄上去了。

9、报名和缴费

网上报名,感觉港大的报名系统比较好,查询状态也方便。到招商银行办了一张YOUNG卡,网上支付申请费,比用汇票又省钱又方便。感觉招行的服务不错。

10、个人简历

在网上找到模板,认真写了2页。包括contact information, education, experience, personal, publication, award.

11、材料寄送 顺丰速运,材料一公斤之内都是30元,一般第二天就能到香港,很不错。

材料包括研究计划、本科硕士成绩单、本科学位证毕业证证明、硕士在读证明、雅思成绩单复印件、简历、发表论文复印件、奖学金证书复印件。 1月底港大截止日期当天寄到港大,因为当时正闹雪灾,整个城市都被大雪埋了,高速公路封了,快递公司送不出东西。当时我简直要疯了。幸好29号放晴,下午发出材料,31号终于达到港大。

2月下旬寄到中大。因为想精益求精,所以寒假在家里又做了修改。

12、联系导师

之前因为想着跨专业,所以跟那个自己感兴趣的中大的教授有几次邮件联系。后来确定了申请社会学之后,急急忙忙在港大和中大网站上搜集到所有老师的邮箱,把自己研究计划的论题简单讲了几句,然后全部一一发过去。大多数老师都回复了,不过大多说不熟悉我的研究方向。有几个则说描述太笼统,希望详细讲讲研究计划。不过我那时还没写完,也拿不出手。所以总体来讲我基本算是没有联系导师。

13、等待

2月中旬全部寄出材料,一直到3月初收到港大的面试通知。说实话我对申请香港的学校一点底都没有,毕竟一直都没有像很多人一样把它正经当一个事业在做,而是当作业余活动,主要目标总是考博,中间一直有其他事情干扰。

2008年年初还想正儿八经准备第二次考博,是本校跨专业,一直在准备,本来还非常有信心。但在2007年底报名的时候突然发现考试科目改了,当时就懵了,凑合着先报了名。等到正式备考的时候才发现在短时间内重新准备一个自己不喜欢不了解的新的考试科目难度实在太大。于是心里越发没底。所以2008年初开始,实际上我是同时在做三件事:申请香港学校、准备考博、找工作。投了不少简历,参加了几个面试。因为自己之前兼职做过房地产策划,对此有相当了解,所以想在这方面也努力一把。结果寒假在家的时候一个还说得过去的公司通知我被录用了。

考虑再三,我最终放弃了希望渺茫的第二次考博,选择了去该公司实习,于是在随后两个月在两个城市实习。进入公司我才发现,把房地产策划当作自己的业余爱好偶尔搞搞挣点小钱还感觉不错,要是正儿八经的全职去做,我实在是无法接受,因为在心底里,我还是觉得自己应该是搞学术的。而且发现公司的体制建设不规范,工作内容也不是我喜欢的策划,而是偏于数据分析,不令人满意。于是内心总是处于挣扎之中,对实习越来越消极了。

14、电话面试

3月初当我接到港大社会学系的电话通知我电话面试的时候,我内心可以用狂喜来形容,仿佛前景一下子光明起来。于是开始查阅各种相关信息,既包括专业知识,也包括面试技巧,还发动我的女友全力帮助我搜集资料。因为在外地实习,所以在面试之前的两天跟单位请假,到当地一个亲戚那里全力准备,认真的看资料,练习英语听力和口语,通过QQ语音跟女友模拟面试。

面试开始的还比较准时,港大直接打我手机,一共24分钟,属于较长的一次。面试的老师我已经不记得是谁了,不过感觉主考官的英语非常标准,应该是英美人士。问题包括简述你的研究计划,你用什么方法对你的个案具体展开研究,你还申请了什么其他学校。全部是英语提问,我回答的还算流利。

中大3月底邮件通知我电话面试,4月初进行。准备过程跟上次的差不多,时间还更充分。第一个问题是用英语自我介绍,然后其他问题都是用普通话问的专业问题,包括研究方法是什么,如何界定你研究资料选取的时间段,分析资料采取定量还是定性等,非常细碎,也问了是否申请了其他学校。普通话的提问让我大感轻松。一共用时10分钟。

两次面试应该都是各自学校的第二批了,大概因为我寄送材料比较晚。

15、WAITING LIST

港大用邮件通知我网上查询申请结果,结果是WL。中大却没有任何通知,我发邮件问了只得到非常模糊的回答,之后自己在网上查到同样是WL。得知都是这样的结果,我真是万念俱灰。我觉得自己在申请方面的所有努力都是白费了,读博的梦想完全破灭。实在不想在那个房地产公司待了,又是一个偶然的机会换了工作,被一个高校录用做行政工作,发现还是高校的氛围吸引我。

之后直到毕业我只上网查过一次申请状态,依然是WL,也完全放弃了奢望。我的计划是先在那个高校做行政工作,同时不放弃看书,然后在2008年年底再跨校跨专业考一次博士。

毕业前听说很多同学都考博成功了,我心里更不是滋味,有些自惭形秽。原本我可是读博的目标最明确的,结果却是这样。

16、CONDITIOANL OFFER

来到那个高校工作的第二天,7月2号,看到港大的邮件,说目前正在做我的conditional offer letter,希望我确认一下地址。我当时还没回过神来,就回了我的地址,其他什么都没问。当天下午才兴奋起来。先弄清楚了什么是con offer,之后让港大提前把电子版的发给我。知道主要内容是要硕士期间成绩单,并且平均成绩80分以上,还有硕士毕业证、学位证证明。顺便查了一下中大的申请状态,已经明确被拒。 因为已经在外地工作,于是又请还在硕士所在学校即将读博的同学帮忙办理。办理还是老办法,社会学系和研究生院两个地方,都有模板。不过糟糕的成绩单管理方法再次害了我。办了之后港大收到说成绩单不完整,因为第三年的没有记录。实际上我研三确实没选课,但成绩单上也没任何说明。关键的是早就已经通过答辩了,成绩单上关于毕业答辩的地方依然是空白,没有任何相关记录。 此时学校已经放假,我又特意联系了系里的教务员,让她把成绩单补充完整再开一份,然后跟研究生院联系,让他们在方便的时间再回一次学校帮我办一下。终于搞定,此时已经是7月21号了。

17、申请香港入境许可

因为听说办理很慢,我拿到con offer之后就立刻准备材料申请,还特意申请10月入学,以免时间不够用。填好ID(C)936表、港大担保书、信用卡支付授权书,准备户口、身份证、港澳通行证、offer、简历、信用卡的复印件,寄到CEDARS。户口是落在单位的集体户口里,就到派出所,他们给我一张盖章的户口登记表,就让我自己填一下就行了。

18、UNCONDITIONAL OFFER

7月23号收到offer的电子版,用university number申请港大宿舍,申请了所有4个宿舍:Graduate House, Morrison Hall, PRH, St John’s。本来时间就已经很晚了,网上申请之后忘了传过去offer,到8月中旬才把offer的扫描文件用邮件发过去。不过非常幸运的是8月20号看到Morrison Hall 邮件给我发offer了,双人间。于是赶紧签字之后传真过去,很快得到确认以及hall的一系列通知。第一年搞定宿舍还是很重要的,省的人生地不熟的还要辛苦租房。 学费的事情还真是费了好多神,因为购汇办汇票比较麻烦。最后发邮件给CEDARS申请延期交,很快就被批准了。

收到package之后签好offer和studentship,填好personal record form,寄回港大。8月5号。申请状态转为acceptance。

19、办理逗留签注

入境许可的办理比我想象的快,8月5号收到。然后再拿户口、身份证、港澳通行证、入境许可、护照照片、到单位所在区公安局办理逗留签注。寄到香港的那张户口登记表不行,又到派出所打印了一张户籍证明才行。发现香港那边其实不太在乎大陆的户口,所以上次那张简陋的户口登记表也没有问题。 因为通行证是在2007年去香港前在硕士学校所在地办的,说是还要花时间调查,所以要多花一星期时间,一共三个星期。办理了加快,不过感觉就是强制使用EMS邮寄,因为只多交了40元的邮寄费。实际上只一个星期就收到了签注。 20、户口和档案挂靠问题

问了说单位所在城市的人才市场不接受我这种情况的户口和档案,于是决定迁回家。

先到单位集体户口所在单位打印一张户籍证明,寄到家里,家里帮我到派出所办,耗时之长实在让人惊讶,居然说最短要20天才能办好准迁证。至今仍在等。办好之后拿着准迁证到单位集体户口所在派出所,办一张准迁证,这样再拿回家里所在派出所,户口才算完全办好。

档案要挂在家里所在城市的人才市场。单位把档案用密封条封好之后交给我,另外有一个转档回执单,让我带回家里。等待户口落到家里之后,自己带档案到人才市场挂靠,让人才市场填好回执单,盖章,然后寄回单位,表明档案已经成功转交。

21、网络资源

我利用的并不充分,除了港大和中大的研究生院网站之外,主要是寄托论坛和学校的BBS。

寄托上的信息非常多,对我帮助很大。不过寄托的发帖设置我觉得不太合理,帖子太容易沉,所以我发的贴都不太容易得到别人的回复,因为我一般不会自己顶。 学校BBS的信息不是很多,出国的信息居多。不过发帖在一定时间内不会沉,所以一般都能得到不错的回答。

22、致谢

最要感谢的是我的女友,我申请过程中的每一步都有她的贡献,她一直无私的给予我关心和帮助,特别是细致的资料搜集、对我的不断鼓励、合理的建议以及模拟电话面试。

然后要感谢父母,虽然他们不能直接给予我帮助,但他们对我学业一贯的支持和鼓励是非常重要的。

然后要感谢帮助我办理成绩单和两位同学,一位本科同学,一位硕士同学。他们跑了很多次才完全办好,非常感谢他们的帮助,我才不需要自己奔波办理。 然后感谢几位经常给我解答问题的同学、师姐,他们都先于我申请成功,因此在申请过程中我经常向他们请教,感谢他们的细致解答。

当然要感谢我的导师和给我的研究计划指导的本系教授。他们帮助我写推荐信,对我的研究计划提出建议。他们的帮助是别人无法替代的。

还要感谢与我一起考雅思的同学,一起备考的过程创造了一种学习英语的氛围,非常有益。

要感谢我获得学士和硕士学位的两所大学,7年的学习经历是我的人生财富。 最后要说的是,我在8月中旬收到香港入境许可后跟单位辞职,还在试用期内。单位没有为难我,很快捷的给我办理了离职手续。我要感谢我的单位。这是大陆第一所具有国际背景的高校,管理非常规范,环境非常好,就工作本身而言是一个非常好的选择。

上一篇:公路工程测量技术总结下一篇:管理观察杂志征稿启事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