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生产中的生物学知识

2022-09-11

生物教学联系日常生活, 能提高学生对生物学科现实有用性的认识,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笔者就农业生产从播种到收获全过程所体现的生物知识作简要的分析。

一、播种中的生物知识

(一) 播种应当季节适时适当

因为不同季节的温度不同, 光照强度和光照时间不同, 不同植物在正常生长期对光照强弱度的需求不同, 而不同植物中酶的最适温度不同, 有的是长日照植物, 有的是短日照植物, 分别需求不同的光照时间诱导花芽形成。这能与温度对酶活性、植物光合作用的影响相联系, 加深对酶活性的影响因素, 光照对光合作用的影响以及花芽分化的环境条件的理解, 提高学习兴趣, 以及为今后从事相关产业做知识准备。

(二) 播种时应松土

目的是增加土壤的含氧量, 促进种子及萌发后植株幼苗根系的有氧呼吸, 提供更多的能量, 有利于细胞分裂、种子萌发和生长, 这能与细胞呼吸、种子萌发的条件相联系, 更好理解有氧呼吸需O2, 释放能量多和种子萌发的条件的理解。

(三) 播种时浇水

浇水有利于种子吸水, 增加种子的含水量, 尤其是自由水的含量, 使种子新陈代谢更旺盛, 解除休眠及时萌发, 与水的存在形式分为自由水和结合水, 自由水的含量增加能促进新陈代谢的作用相联系, 有利于学生对水的相关知识学习理解和指导实际生产。

(四) 播种前的选种

因为饱满种子中子叶或胚乳贮存的有机物更多。在种子萌发生长出幼叶前几乎不能进行光合作用, 合成有机物, 但其生命活动仍在进行, 呼吸消耗储存的有机物, 所以越饱满的种子所生幼苗更壮, 更有利于生长。这与植物个体发育中胚和胚乳的相关知识相联系, 还可以分别用大豆和玉米种子实物为例讲解植物个体发育过程和种子的结构功能, 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学习就直观和容易多了。

二、庄稼种植方式中的生物知识

(一) 种子繁殖

如水稻、玉米、小麦、大豆、蔬菜等种子中有胚, 胚来自于受精卵, 受精卵来自于花粉中精子与卵细胞的结合, 属于有性生殖。联系袁隆平的杂交水稻产量高, 价值高, 解决了世界难题——粮食危机, 说明有性生殖中遗传物质是来自父母双方, 继承了双亲的优良性状, 增强了变异性和适应性, 还能促进生物进化。这样既介绍了袁隆平的贡献, 增强学生的自豪感, 又加深了对有性生殖和生物进化的理解。

(二) 块茎种植

如土豆、红薯、甘蔗、藕、大蒜、生姜等是用块茎繁殖后代属于无性生殖, 所以能保持亲本的优良性状, 连续留种。这与细胞有丝分裂联系, 有助于理解有丝分裂中亲、子代保持染色体和DNA的稳定, 遗传稳定性的相关知识。

(三) 扦插与生物知识

如红薯苗的扦插也属于无性生殖, 且插苗时无论常见的玫瑰、月季, 还是红薯都应带芽, 且只能形态学上端朝上, 形态学下端朝下, 不能倒插。这与植物的芽能产生生长素, 生长素有促进扦插枝条生根的作用;且生长素的运输是极性运输, 只能从形态上端向形态学下端运输有关。这既有利于学生理解生长素的相关知识, 生活、生产中植物的顶端优势和顶端优势的解除在生产和园林造型的应用, 提高学习兴趣, 又能指导生产实践。

(四) 强光植物、弱光植物间行套作

这与生物中充分利用光能, 提高光能利用率从而增产增收有关。

(五) 移栽时带土, 去掉部分枝叶、浇水

带土是为了保护根, 配合浇水有利于根充分吸水, 这与根的结构和植物主要靠根的根毛区吸水, 以及根吸水的方式是自由扩散, 只能从低浓度到高浓度相联系;去掉部分枝叶是为了减弱蒸腾作用, 保持植物体内水平衡。这既有利于提高学习兴趣, 加深对根的结构和功能, 水的吸收、利用和散失知识的理解, 又能运用于生产和生活实践中。

三、庄稼生长过程中的管理与生物学知识

(一) 适当浇水生物知识, 保持土壤的湿度

这与植物吸水方式是渗透作用, 水只能从低浓度到高浓度有关, 且不同植物对水的需求不同, 这与现代经济发展, 人民生活提高后追求生活品质, 在室内绿化、美化但却往往事与愿违相联系, 如君子兰等是肉质根浇水过多会导致土壤中缺氧, 根有氧呼吸弱, 无氧呼吸产生的酒精对根细胞有毒害作用而烂根死亡。岂不既加深了学生对水和呼吸作用的知识理解, 又提高学习兴趣。

(二) 施肥的生物知识

(1) 施肥要浇水是因为矿物质元素是以离子形式吸收。 (2) 施农家肥要腐熟就是因为植物不是吸收有机物, 而是其分解后的矿物质元素。 (3) 因植物在不同生长阶段对矿物质元素种类和量的需求不同, 不同种类植物的需求又不同;不同土壤中的营养条件不同。 (4) 施肥过多还会导致肥料的浪费、“烧苗”, 甚至污染水体等, 适得其反。所以在施肥时必须视其具体情况, 如叶类蔬菜需多施氮肥, 收获种子和果实类庄稼需多施磷钾肥等而适当施肥。这既将死的生物知识与实践生活联系起来, 有利于学生理解知识, 又能避免不当施肥造成浪费, 生产成本升高, 甚至污染环境, 做到少肥高效。

(三) 生产中“正行通风”、多施农家肥

是为了增加空气流动, 增大CO2浓度, 进而增强光合作用, 促进农作物增产。这与光合作用联系, 有助于理解生产中的现象, 及CO2是光合作用的原材料, 其浓度大小会影响光合作用的生物知识。

(四) 除去下部老叶、黄叶和徒长枝

既有利于通风透气, 同时因为其光合作用弱, 而呼吸还在消耗, 所以除去后能增大净光合作用, 使有机物的积累增加, 促进生长而增产。这既有利于增加学生的实际经验和技能, 将来若从事农业、花卉、苗圃等行业的工作, 又能使学生将总光合作用、呼吸作用、净光合作用这一难点知识联系, 活起来, 有助于学生的理解和掌握。

(五) 除草的生物知识

是除去庄稼的竞争者, 这与生态知识联系起来, 可从杂草与庄稼对水、矿物质元素、生长空间等方面的竞争, 让学生更深层次理解生态中竞争的含义, 生物间的紧密联系整体性。

四、收获储存中的生物知识

蔬菜水果储存要低温、低氧、保湿, 而粮食储存要低温、低氧、干燥。这些都是学生们熟悉的生活经验, 与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水对代谢的影响及温度、氧气浓度对细胞呼吸的影响因素联系起来, 既让死的知识活起来, 又加深知识与生活的联系。

由此可见, 简简单单的一个生物知识点, 生物知识和这些日常生活中的常态联系起来, 学生就可以直面感受生物教学中的现象, 从而将生物知识具体化, 降低了知识理解的难度, 学生就能更容易地掌握和理就能让学生掌握到农业生产中大量而具体的实际问题。这样看来, 生物知识不是单一的让学生解决学习成绩问题。更能让学生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 而这些知识或许会让学生受益终身。

当然,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该主动培养学生将生物知识和日常生活联系起来的能力。不只是让学生被动的接受这种方法, 还要让学生主动地运用, 从而达到良好的课堂师生互动效果。那么, 如何培养学生的这种能力呢?

其一, 在学生学习到生物知识后, 教师尽可能的创造条件, 让学生多进行一些与日常生活有关的小实验, 让学生在自己的动手过程中, 真实的了解“生物知识是有现实有效性的”。比如, 教师在讲解光合作用中的“叶绿素的形成需要光”时, 可以让学生找来豆种在无光和有光条件下分别培植, 几天后再来观察两者的区别, 从而让学生明白为何市场上卖的豆芽大多是白色的, 叶绿素的合成必需光的道理。在整个动手中, 不但让学生直观的了解知识原理, 更能让他们对知识的学习有时间上的延续性, 从而在教学效果上, 达到事半功倍的效应。其二、教师在教学过程或课余活动中, 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多观察, 多了解实际生活、生产中的生命现象, 并将已掌握的生活常识或其它学科知识拿出来, 用生物知识对其解释, 让学生养成“将生物学习常态化”的习惯。

总之, 教师如果将生物知识与日常生活知识巧妙的结合起来, 不仅能构建和谐的师生互动教学模式,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让学生在生活中, 时时学生物, 处处学生物;还能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做到学以致用。

摘要: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更应该通过将生物知识和日常生活、生产联系起来, 提高学生运用生物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高中生物知识中就有很多是对农业生产的总结, 在实际农业生产中也贯穿了很多生物知识, 是生物教学很好的素材和切入点。

关键词:生物教学,农业生产,理论联系实际

参考文献

《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2010.7

上一篇:元认知策略培训与翻译教学的实验研究下一篇:锂离子电池过充电保护实验中着火、爆炸原因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