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氏族谱起源与发展

2022-08-05

第一篇:陈氏族谱起源与发展

高氏族谱凡例

凡例

窃惟王化首重明伦,齐家先宜饬纪,家乘国史,从来并重。我族自琼四世远公迁万载,历经六百余年,绵绵延延,人文辈出,皆祖宗之所至也。第历年既久,生齿日繁,再不修辑谱帙,将来支分派别,茫无可考,毋惑乎情义乖离,秦越相视也。今幸沐列祖德荫,丁口倍增,惟兹谱牒关系匪轻,凡我宗盟,务各水木兴思,纂修是亟,通族一德同心,念家乘如同国乘,合小宗以成大宗,联久涣之人心,成不朽之盛事,谨将凡例胪列如下:

族谱人伦攸关,一字不容轻忽,昌黎云:莫为之前虽美勿彰,莫为之后虽盛勿传。先贤历有亲录遗稿,幸文献犹存,速行检校,通限开印,十日前,各调稿员将世系稿誉写端整,亲自赴局交主修分修查收,细阅纂辑付印,俾原原本本一脉贯通,确而不伪,信而有徵。

任事必须选择,随才器使,从古皆然,矧修谱事重,籍非得人孰臻厥成,本族各有贤能,众行察访,学行兼优,材力素著者,公举分任组织谱局,以专责成。

主修总揽大纲,须殚精聚神,即分修诸人亦当同心竭力,不得偏私执己,不得唯诺因人,不得互有异同,各房丁口,虽调稿员具稿,亦必公听并观,及诸事例,应入谱者尤宜详考确证,谨始慎终,方称备美。

开局兴工,凡纸墨板木工价等项,费用浩大,无如祠产悉归国有,公财竭泽,公议摊丁款与倡捐并举,酌定男丁妇口均摊五元,乐捐者按数额序列,志诸谱册,以彰报效祖德之功。凡我族人各宜踊跃缴交,不得抗延。在局者亦宜节省,大凡公事不成,多因出入不明、或妄费、或吞蚀,致生异议,诸凡出入务必须立册登记详明,俾便稽查,以服众心。

任事诸人,既在局内即当公而忘私,至卑幼辈更宜敬谨听命,方为孝子顺孙,如有阻扰公议来局兹闹,及违抗禁例不行清理者,均干家法,众加严惩。

我族乃齐太公子高之苗裔,上下数千年,世有哲人,但欧苏谱牒以始迁为一世祖,据宋卫国王琼公之子,员公之孙远公为迁万载始祖,考据详明,若夫渤海遥遥,传文未免失实,远者固不妄援,中有同派未敢列行者,以地相去,世相后,无徵不信亦良史,厥疑意也。

修谱上溯宗亲,下联支属,隋唐而上选举稽薄,状婚姻由,谱系其制最详,及五季而法始坏,至元代尤甚,官无薄而品第淆,家务谱而姓氏混,识者有殷忧焉,故修谱以联世系,五世一图,又复起世,横直连贯,直而下见高曾祖考,父其父而子其子,横而过见伯叔昆弟,长其长而幼其幼,凡远近亲疏,生殁婚配葬所,一见彻目矣。

列派有大书,并书讳名纲,次书字行为目,显者书爵,亦列于目,其书生年、月、日、时志始也。书娶某氏,志配也。书子几人,志嗣也。书女某适某,志姻也。书殁某年、月、日、时志终也。书葬所山向,俾后人知祭扫,防侵犯也。

夫妇人伦之首,凡初配与继娶俱书曰配,正名分也。妾则书妾某氏,恐混嫡也。夫死而他适者,无子则去其氏止曰已配,有子书于夫葬后曰几子女,母某氏,妾亦如之,不详其生卒,示义绝也。妻与继室与妾惧有子,各分著以辨所生。

妇以夫为天,一与之齐,终身不改。族内有年未满三十其夫早亡能忍苦扶孤,与无子而能矢志蘼他,节如冰蘖脍炙人口,以及坚守贞操,无愧烈妇者特书于谱,以垂不朽。嫁女而能然者,仍于书适某下书之,用彰女范而光门楣。

详立嗣,父子主恩分不可假。凡殁而无后者,悉于系下书止字,杜妄冒也,如本宗昭穆应继而继者,直书第几子出继与某为嗣,某入继某第几子为嗣,以继绝也。嗣后立继,先察同父,后及周亲,大功小功缌麻以次递降,惟五服内无应继者,方许择立疏远之人仍必在名定分,不得入继异姓,亦不得混乱昭穆,如有应继而不继,不应继而继,难逃公论。

本族子孙有剃度为僧者,书某人第几子出家,不没所生也。若因事外出,发迹可据者,仍于本生父下存名,冀其归宗也。

重表彰,子姓支派间有素行卓著,而子孙零落不能显扬,责令同支亲属,备列入谱,不得挟恨徇私,擅自遗漏,听其湮没,至世远年湮,老成凋谢,各房仅知本支世次原委,叩以旁支事迹,未免相对错讹,其中或有潜德幽光,未经表扬者,亦非秉笔之过也。

各房讳字行列,因谱系未作任意择取,昭穆混淆,甚有孙犯祖讳,子同父派,岂成故家规范,今为订正,复编立各派字样,明载谱牒,以后照此行之。则一循名而行辈自分也。

谱牒不忘本也,先儒之教有曰:三世不修谱则为不孝,所以深警夫忘本者。故凡所生丁口、婚娶须要立册,陆续增入,庶免遗忘之患,若待数十年后,其舛讹遗忘,必当不少。自今族内公议,每岁清明终至前三日,各房详细报丁,并报婚娶、寿年、卒葬,房长斯文眼同登明,当收报丁钱若干,有缓报者,逐年加二分利补入,至十五岁成丁后,酌减一分,恐累多则贫者难偿也。

祖茔为发祥地,祠堂为妥灵之所,均以绘图详载,足见山川钟灵,永奠不朽。至于各房分祖葬所,及远代坟山,类难概图,惟于各房名下详书地名、形向、俾无遗失。

凡传赞序文,虽各备刻资,必经族内尊长贤能公议,为人足传者,方付剞劂,不得滥收登载,以昭郑重。 各房收谱编立字号,不许损坏剐补,洗改字面,并不许与人抄誉,私质钱用,每岁验谱以冬至祭日为期,各赉赴祠,如有此等情弊,除朴责外,罚银五两,乃追原谱另付贤者、领收,至合族公谱亦须择贤收贮,各立

领字,互相收执,如现收之人私心故匿,假称遗忘,及当收之房,不缴原帖,不立领字者,家法具在,通族共功。

第二篇:赤壁熊氏族谱续修

热烈祝贺《熊氏宗谱》续修启动

熊氏族谱编委会:

获悉赤壁熊氏续修族谱,感到由衷的欣慰!并深表敬意!

熊氏家族源远流长,据《中华熊氏通谱》记载,黄帝(公元前2697—前2599年)是熊氏之始祖,为中华熊氏笫1世。他建都于有熊山(今河南新郑市境内),其后代以地名为姓,称为有熊氏,后世逐步去掉“有”字,简称熊氏。

族谱是世系相传的家族档案,是中华五千年文明中最具平民特色的文献,它与国家正史、地方志构成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大厦的三大支柱,是炎黄子孙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上慰先祖,下惠子孙;弘扬家风,继传家训;承先人优良之传统,励后代奋发之志气;让祖上之德得以昭彰,后世孝悌有序。它真实记录着家族世系繁衍的脉络和生命血缘的延续,记录着本家族人口发展、居地变迁、人文变革、婚姻状况和家族传统美德,家族成员在政治生活中的地位、作用和事迹等。它标志着一个家族的文明程度及社会影响,反映其家族成员兴旺程度和综合素质,是联系每个家族成员的桥梁、纽带和根基。

敬宗收族、续修家谱乃族中大事,事务繁多,责任重大。近年来,国家繁荣富强,人民安居乐业,出现了千载难逢的太平盛世,民族文化研究盛行,建谱续牒者比比皆是。熊氏乃百强大姓,谱碟续修怎能落后于他姓?相信我族人均能齐心协力、慷慨解囊为本届修谱做贡献,相信本届编委会能克服困难、精益求精,使本届族谱成为精品。

祝熊氏家族贤良永昌!祝本届族谱撰修圆满成功!

新店镇古井庄常晖

公元二零一四年(甲午岁初夏)

第三篇:在金华市《古氏族谱》开谱仪式上的致辞

作者:中华古氏网站长、《中华古氏》总编 古小彬

尊敬的各位宗亲:

大家上午好!

我怀着异常兴奋的心情,前来参加金华市《古氏族谱》开谱仪式,谨代表“古氏文献丛书编委会”,对金华市《古氏族谱》的重修竣工,表示热烈的祝贺!并对所有参与修谱工作的宗亲们,表示深切的感谢:您们辛苦了!你们为古氏家族做了一件承先启后、造福后裔、流芳千古的好事、大事。

时值冬季,大家欢聚一堂,畅叙宗情、族情,情真意切,暖意融融。在这特殊的喜庆日子里,大家一起感受着古氏大家庭的温暖,是何等地激动与开心。

我们古氏家族,自周太王古公亶父肇姓以来,已经有3000多年的历史,是中华民族一个古老的姓氏,不但历史悠久,还在不同的历史年代,诞生了无数可圈可点的杰出人物,书写了一篇篇可歌可泣的壮丽篇章。

在近二十年来,我们古氏文化的研究,也走进了一个复兴时期,在短短的19年里,编辑出版了《古氏历代人物采访录》、《古氏渊源暨分支》、《古氏史志》、《古姓史话》、《古氏春秋》等古氏文献10余部,为中华姓氏文化的研究与传播,做出了一定的贡献。其中,《古氏历代人物采访录》,是第一部由中国大陆、台湾、美国等地古氏学者共同编辑而成;《古氏渊源暨分支》,是第一部相对系统而全面的介绍世界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古氏分布情况的书籍;而《古姓史话》,是国家重点工程之中华姓氏文化系列丛书,尽管在新百家姓中,古氏位列204(有的排在208),但是在中华姓氏史话丛书里,我们古姓的研究成果,捷足先登,在姓氏专辑中第21本出版,值得大家欣喜。

2009年,更是一个令我们欢欣鼓舞的一年,欣逢我们伟大的祖国建国60华诞;《古氏史志》第

2、

3、4卷,同时出版;广东南方卫视制作的《华夏“古姓”五千年》专题片,于8月底、9月初,分4期、8次向全球80多个国家和地区卫星传播,而这在其他姓氏里,是没有做过的,而我们古氏家族做到了,这也是值得我们骄傲和自豪的。从上述这些全球性的古氏文化传播与弘扬等各种活动中,充分肯定了古氏家族在社会上取得的卓著贡献与地位,体现了古氏家族在世界上具有深远的影响力,同时,也增强了古氏家族的凝聚力与向心力。

我在编辑《古氏文选》时,读到古开法宗亲的《老屋》,印象非常深刻的是“我家在丁久是客姓”,这里提到的“客姓”,就是现在学术界研究的“客家姓氏”。这与我在古开法“百度”博客《慎终追远,族德归厚》一文里读到的“此后经十二世生念一郎,为迁居福建上杭第一世祖”关系密切,因为上杭县具有“客家族都”的誉称,这不是空穴来风,因为研究证明,有100多个客家姓氏与上杭县有着密切的关系。当然,这是学术界讨论的范畴,在此就不多谈。

刚才,我大体翻看了一下新修族谱,内容非常丰富,装帧也很精致,既沿袭了传统的修谱体例,又融入了新的编辑方法,古今结合,承前启后,是一部非常实用、珍藏价值很高的文献典籍。在此,再次向参加修谱工作的全体工作人员,道一声“谢谢您们”!

最后,祝大家身体健康、万事如意、合家幸福!

谢谢大家!

2009年12月20日.

作者:古小彬(中华古氏文化促进会深圳理事会执行会长 《中华古氏》总编辑) 地址:518133 广东省深圳市宝安区裕安二路水口花园东五巷13号 电话:18926420988 邮箱:1067866642@qq.com

-----

第四篇:《宇宙起源与发展》

论文报告

专 业 班 级 学 号

姓 名

1

自 古以来,对宇宙的思考就是人类思想发展的重要部分,对天体的崇拜与神话也是人类对大自然最早的敬畏。科学的发展并不总是那样死板,人类的文明进化总是充满着浪漫与奇妙,那些人,那些事,都在探索宇宙这条鲜花灿烂的小径上留下了自己芳香宜人的脚印。

探索宇宙那些人儿

在没有电没有灯的远古,每当太阳落山,一切生产活动也就不得不停止,而早期人类单调的生活方式与旺盛的精力也使他们不会就此睡去。观察星空成了他们打发时间思考世界的良好途径。我不得不说一下月亮。 月亮,古称“太阴”,是我们可以在夜空里看到的最大、最亮、最富于变化的星;也是传说和神话最多的星。

人类对月亮的崇拜是由来已久的。在不同神话中都有对月亮的不同描述:嫦娥奔月就提到了不死药、蟾蜍、射日;而古希腊神话的月亮女神兼职狩猎女神,主宰繁殖、接生的女神。这些都和月盈月亏的轮回有关,也算是古人类对自然不约而同的一种解读。

现在发现的最早史诗《吉尔嘉美什》便是一部以月亮盈亏为背景创作的叙事

诗。而英国巨石阵据考也与月相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波士顿大学天文学教授霍金斯提出了更惊人的理论,他认为巨石阵事实上一部可以预测及计算太阳和月亮轨道的古代计算机。原因是显而易见的。白昼太阳发出的光辉将一切淹没,灼热刺眼的光使人无法观测。月球由于只是反射太阳的光,光线柔和,易于直视。因而在众多深化传说中月亮多以温柔慈祥充满母性的女神形象出现,而太阳则是威严强大的男神形象。可以说,对月亮的观测和理解是人类了解认识宇宙的第一步。

2

月亮是夜幕苍穹中最耀眼的珍珠,但人们依旧无法忽视布满夜空的钻石--星星。对星星的观察是与观察月亮同样古老的仪式。无论是中国还是外国,占星术一直都是巫师占卜中极为重要的一环。希腊人以其极富创意的思维给天上的无数星星附以美丽的故事。但是他们又是否会想,那些美丽的星星到底是什么呢?宇宙又是什么呢?

看这美丽的水晶球

求知是人类的本性————亚里士多德 希腊人有他们自己的看法。亚里士多德构建了自己的宇宙模型。宇宙的中心静立着地球。宇宙外围圈围着一个旋转的球形壳体,星星固定在壳体之上。包括太阳和月亮在内的行星在地球与恒星之间的空间内运行,而且每颗行星都是匀速地、在一个圆形轨道上运行。

他认为,宇宙时由55个透明的球形壳体或者水晶球组成的,它们都围绕着一个共同的点旋转:地球的中心,同时也是宇宙的中心。7颗行星(月亮、水星、金星、太阳、火星、木星、土星)中的每一颗都分别被两个壳体嵌围在里面并被其移动,此外,一颗行星的每个壳体分别与邻近行星的另一壳体相接触。最外层的壳体上附着着星星。古希腊的托勒密将地心说的模型发展完善,且为了解释某些行星的逆行现象(即在某些时候,从地球上看那些星体的运动轨迹,有时这些星体会往反方向行走),因此他提出了本轮的理论,即这些星体除了绕地轨道外,还会沿着一些小轨道运转。后来,天主教教会接纳此为世界观的“正统理论”。 托勒密的理论能初步的解释从地球上所看到的现象,但是在文艺复兴时代,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一些支持日心说的证据逐渐出现,且有些证据无法以地心说解释,地心说逐渐占了下风。在现代世界,支持地心说的人已经寥寥无几了 。尽管这个模型根据现代科学证实它是大错特错,但人类对宇宙的探索已经从原地不前,四处张望的阶段迈出了正确的第一步。

漫长的中世纪像乌云般遮蔽了整个科学界,而划破长空的第一丝光线则是哥白尼的“日心说”。古典宇宙学的大厦已经坚定的存在了2000多年,基督教用名为“上帝”的涂料将其粉刷的富丽堂皇。然而在其看似坚固的外表下,确实弱不禁风的根基。这股风便是哥白尼的《天体运行论》。为了维护摇摇欲坠的大楼,教会烧死了宣扬日心说的布鲁诺,驱逐了哥白尼,却

3

依然阻止不了亚-托地心说大楼的轰然倒塌。

精确运行的行星

我珍爱类比胜于一切,它是我可信赖的主人,它了解自然的所有秘密,它可能在几何中被忽视了。————开普勒 1601年,第谷逝世。约翰·开普勒接替了第谷的工作,开始编制鲁道夫星表。但开普勒的兴趣和注意力却更多的放在改进和完善哥白尼的日心说上,在探讨行星轨道性质的研究上。他发现第谷的观测数据,与哥白尼体系、托勒密体系都不符合。他决心寻找这种不一致的原因和行星运行的真实轨道。

最初的研究从观测与理论差异突出的火星着手。他运用传统的匀速圆周运动加偏心圆来计算,均遭到失败。经过长达4年近70次各种行星轨道形状设计方案的计算,开普勒认识到哥白尼体系的匀速圆周运动和偏心圆的轨道模式与火星的实际运动轨道不符。于是他大胆的抛弃了统治人类思想达2000年之久的“匀速圆周运动”偏见,尝试用别的几何曲线来表示火星轨道的形状。他认为行星运动轨道的焦点应该在产生引力中心的太阳上,并进而断定火星运动的线速度不是匀速的,近太阳时快些,远太阳时慢些并得出结论:太阳至火星的直径在一天内扫过的面积是相等的。开普勒把这结论推广到其他行星上,结果也是与观测数据相符。就这样,他首先得到了行星运行的等面积定律。随后他发现火星运行的轨道不是正圆,而是焦点位于太阳上的椭圆,他把这结论应用于其他行星也是适用的。于是他又得到了行星运行的椭圆轨道定律。这两条定律发表在他1609年出版的《新天文学》一书上。但他对自已取得的成就还不满足。他渴望找到一种能适合所有行星的总体模式,把各行星联系在一起。他坚信存在着一个把全体行星完整地联系在一起的简单法则。

在这个信念鼓舞下,开普勒忍受着个人在家庭方面遭受的巨大不幸,在很少有人了解和支持的困难条件下,经过九年的反复计算和假设,终于在1618年找到

4

在大量观测数据后面隐匿的数的和谐性:行星公转周期的平方与它们到太阳的平均距离的立方成正比。这就是周期定律。1619年,他在《宇宙的和谐》一书中介绍了第三定律,他情不自禁地写道:"认识到这一真理,这是超出我的最美好的期望的。大局已定,这本书是写出来了,可能当代有人阅读,也可能是供后人阅读的。它很可能要等一个世纪才有信奉者一样,这一点我不管了。" 开普勒的三定律是天文学的又一次革命,它彻底摧毁了托勒密繁杂的本轮宇宙体系,完善和简化了哥白尼的日心宇宙体系。开普勒对天文学最大的贡献在于他试图建立天体动力学,从物理基础上解释太阳系结构的动力学原因。虽然他提出有关太阳发出的磁力驱使行星作轨道运动的观点是错误的。但它对后人寻找出太阳系结构的奥秘具有重大的启发意义,为经典力学的建立、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的发现,都作出重要的提示。

来,像光一样跑吧

一个人的价值,应该看他贡献什么,而不应当看他取得什么。

————爱因斯坦

但是,划时代意义的事件--一个新时代的黎明--要到1905年才发生。当时,德国的物理学杂志《物理学年鉴》发表了一系列论文,作者是一位年轻的瑞士职员。他没有上过大学,没有用过实验室,通常跑的也只是伯尔尼国家专利局的小小图书馆。他是专利局的三级技术审查员。(他申请提升为二级审查员,但遭到了拒绝。)

他的名字叫阿尔伯特·爱因斯坦。

1907年,反正有时候书上是这么写的,有个工人从房顶上掉了下来,爱因斯坦就开始考虑引力的问题。像许多动人的故事一样,这个故事的真实性似乎存在问题。据爱因斯坦自己说,他想到引力问题的时候,当时只是坐在椅子上。爱因斯坦用一个简单的公式,一下子使地质学家和天文学家的视界开阔了几十亿年。该理论尤其表明,光速是不变的,最快的,什么速度也超不过它。因此,这使我们一下子弄清了宇宙性质的核心。

5

轮椅?不,那不算什么

我的手指还能活动;我的大脑还能思维;

我有终生追求的理想;对了,我还有一颗感恩的心。

————史蒂芬霍金

他在轮椅上坐了40年,全身只有三根手指会动,演讲和答问只能通过语音合成器来实现。然而,他撰写的科普著作《时间简史》在全世界拥有无数的读者。

他就是“宇宙之王”史蒂芬·霍金。

医生曾诊断身患绝症的霍金只能活两年,但他一直顽强地活了下来,并且正是在这种令人难以想象的艰难中成为世界公认的科学巨人。虽然,他的身体一点

也没有离开过轮椅,但是,他的思维却飞出了地球,飞出了太阳系,飞出了银河系,飞到了上百亿光年外的宇宙深处,飞向了神秘莫测的黑洞。他在大脑中想象着,论证着,计算着。他思考着宇宙从什么时候开始,时间有没有尽头。他发现了黑洞的蒸发性,推论出黑洞的大爆炸„„他还建立了非常美的科学的宇宙模型。他被选为最年轻的英国皇家学会会员,成为只有像牛顿这样的大科学家才能跻身的卢卡逊数学讲座的教授。那多半不是真的,霍金只是不愿被外人打扰。此时他一定坐在这间有着高高天花板的舒适小屋里,安静地在电脑前工作上好几个小时。周围两三盆植物当中摆放的是他三个孩子的照片。每天下午4点,他会在护士的帮助下与研究生们交谈。他们喝着午茶,交流对宇宙的看法。如果有学生对他的理论提出带有质疑,他立即会给一个咧嘴笑容。

霍金的魅力不仅在于他是一个充满传奇色彩的物理天才,更因为他是一个令人折服的生活强者。他不断求索的科学精神和勇敢顽强的人格力量深深地感动了大众

有一次,在学术报告结束之际,一位年轻的女记者抢先跃上讲坛,面对这位当时已在轮椅上生活了30多年的科学巨匠,深深景仰之余,又不无悲悯地问:“霍金先生,病魔已将您永远固定在轮椅上,你不认为命运让你失去太多了吗?”

这个问题显然有些唐突和尖锐,报告厅内顿时鸦雀无声,一片静默。 霍金的脸上却依然充满恬静的微笑,他用还能活动的手指,艰难地叩击键盘,于是,随着合成器的标准伦敦音,宽大的投影屏上缓慢而醒目地显示出如下一段文字:

我的手指还能活动, 我的大脑还能思维; 我有终生追求的理想, 有我爱和爱我的亲人和朋友; 对了,我还有一颗感恩的心„„

6

心灵震颤之余,掌声雷动。人们纷纷拥向台前,簇拥着这位非凡的科学家,向他表示由衷的敬意。

探索宇宙那些事儿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我们的先人很好总结了工具在探索中的极大作用。

望远镜无疑是观察天空的利器,当我们把脑袋探向天空的时候,我们只能看见宇宙的极小部分。从地球上,肉眼只能见到大约6 000颗恒星,从一个角度只能见到大约2000颗。如果用了望远镜,我们从一处看见的星星就可以增加到大约5000颗;要是用一台5厘米的小型天文望远镜,这个数字便猛增到30万颗。假如使用40厘米天文望远镜,我们就不仅可以数恒星,而且可以数星系。

我要看得更远

望远镜的发展颇具诙谐。

是十七世纪初,具体地说,是1608年秋天由一个荷兰小城密德尔堡的眼镜师李帕西发明的。据说,他一时心血来潮——也许是替某一位高度近视的顾客配一副合适的眼镜,将一块玻璃的凹透镜(这是矫正近视眼的)与一块玻璃的凸透镜(这是矫正远视眼和老花眼的,亦可用来作放大镜),一前一後搭配放置成同一水平线上,透过两块玻璃看景物,发现远处的物体被放大了,其实应该是拉近了距离。他用一张羊皮纸卷成一个筒,将两块镜片固定下来,第一个望远镜就此问世。李帕西称之为“明晰镜”,立刻认识到它的用处,譬如:航海、军事、旅行——当时的荷兰航海业十分发达,又在打仗,马上於一六零八年十月向密德尔堡市议会报告并申请专利三十年。尽管市议会立即组织了一个委员会对此“明晰镜”审查,且委员们轮流用来望远,一致认为有用,但未给他专利,因为他们听到消息後,便应法国大使之请,准备送一具“明晰镜”给法国国王,不再可能保守秘密了。於是市议会只给了李帕西一份丰厚的酬金,何谓丰厚?是因原定九百佛罗林金币,由於又让他做一个双筒的,故奖金翻倍。

不给专利的缘故,还有一个自称梅西斯的人在稍後也提出类似申请,其人自称:历时两年试验,发明了同样的望远工具,比李帕西的要看起来清楚得多,如此这般,专利便耽搁下来了。可这个所谓的梅西斯的家伙又说要改进一番,却一直拿不出来实物,後来居然还来了个人间大蒸发,销声匿迹了。估计是个江湖骗子,当然也有可能做不出来成品。

据说还有第三个发明者,那就是与李帕西同住一城的另一位眼镜师詹森,他

7

与其父老詹森一起发明了望远镜。故老传闻老詹森在一五九零年发明了显微镜,或云未必是他发明的。 似乎还有传言是梅西斯去找詹森,却投错了门径,进了李帕西的店铺,李帕西从梅西斯那颇受启发,故而发明了望远镜,等等。 虽然个中有不少耳食之事,却说明了一个事实,即:十七世纪初,望远镜这一简单工具是任一眼镜师可用两块现成的镜片制作出来;事实上,伽利略便独立地做出来了。不过发明者的荣誉却落在李帕西头上,实属偶然,因其目的并非想制造一架望远镜,结果却歪打正着。历史上,如是事例大抵如此,像X光线与镭,哥伦布发现美洲、青霉素的发明等等。

李帕西发明望远镜的消息很快传遍整个欧洲,这一被称为“荷兰管”的物事也便流传於欧洲诸国,贵族们认为它新奇好玩,然其实用价值也甚显而易见的,航海、军事上概多采用。不像一世纪的希腊学者希罗发明的“风神球”找不到实用之处,沦为玩物,终致失传。我国古代许多所谓“奇技淫巧”发明亦多如此结局。

一六零九年五月,伽利略听说了“荷兰管”的消息,虽未睹物,然胸有丰富光学知识,一闻即明其原理,立刻独立制作了一具,装到一根据传从教堂管风琴拆下来的铜管两头,成了放大三倍的望远镜,并很快发现放大倍率与透镜焦距的关系。随後,改用当时最好的威尼斯玻璃做镜片,又做了好多架倍率更大的望远镜,最後一具放大了三十二倍,并命名为望远镜,此名一直沿用迄今。

在伽利略手里的望远镜不是对准地面,而是直指茫茫苍穹,获得了一系列天象上的重大发现,从而彻底打破了被教会奉为圭臬的陈规旧说。他首先发现月亮表面凹凸不平,亚里斯多德的“平滑理想的星球”一说不攻自破。他发现天上星星数目远较人眼目击为多,这只能解释为星星的距离远近不等而明暗有别——後来知道还因星球大小不等与亮度不同,托勒密的星球皆等距附於光滑平整之天球上一说就此崩溃了。银河也是由无数小星组成,故看上去,密集一爿,宛似一条光带,过去欧洲人认为它是地上热气蒸发到天上的说法也因此否决了。又发现了木星的四个卫星及其绕木星而转;土星光环在土星转动时,因对地球的角度不同,时见时没——当光环与地球轨道在同一平面之际,其时望远镜尚分辨不出光环,仅见其两侧两个凸起。对此,伽利略称:我看到土星是个三角形;土星吃了自己的儿子。真相到一六五六年惠更斯用倍率更大、分辨率更细的望远镜才被揭示。

不,还不够远

当然,我们不得不谈谈哈勃太空望远镜,这个迄今为止为人类太空科学探索提供极大便利的望远镜。

8

哈勃空间望远镜的历史可以追溯至1946年天文学家莱曼·斯必泽(Lyman Spitzer, Jr.)所提出的论文:《在地球之外的天文观测优势》。在文中,他指出在太空中的天文台有两项优于地面天文台的性能。首先,角分辨率(物体能被清楚分辨的最小分离角度)的极限将只受限于衍射,而不是由造成星光闪烁、动荡不安的大气所造成的视象度。在当时,以地面为基地的望远镜解析力只有0.5-1.0弧秒,相较下,只要口径2.5米的望远镜就能达到理论上衍射的极限值0.1弧秒。其次,在太空中的望远镜可以观测被大气层吸收殆尽的红外线和紫外线。

斯必泽以空间望远镜为事业,致力于空间望远镜的推展。英国在1962年发射了太阳望远镜放置在轨道上,做为亚利安太空计划的一部分。1966年NASA进行了第一个轨道天文台(OAO)任务,但第一个OAO的电池在三天后就失效,中止了这项任务了。第二个OAO在1968至1972年对恒星和星系进行了紫外线的观测,比原先的计划多工作了一年的时间。

轨道天文台任务展示了以太空为基地的天文台在天文学上扮演的重要角色,因此在1968年NASA确定了在太空中建造直径3米反射望远镜的计划,当时暂时的名称是大型轨道望远镜或大型空间望远镜(LST),预计在1979年发射。这个计划强调须要有人进入太空进行维护,才能确保这个所费不贷的计划能够延续够长的工作时间;并且同步发展可以重复使用的航天飞机技术,才能使前项计划成为可行的计划。

由此可见,对宇宙的探索一直都是科学界最尖端的探索,新的技术被最先应用到航天领域,而航天领域对科技的更高需求又促进了科技的不断发展。航天领域自从它面世的一刻,就是各国的高科技竞争舞台。从加加林首次登上太空,到阿波罗号登月,从东方红号上天,到挑战者号坠毁„„每个国家都清楚的认识到,谁掌握了尖端的航天科技,谁就能在日后的国际竞争中占据更大的优势。

9

科学宇宙观对我们的意义

对于我们广大的大学生来说,科学的宇宙时空观意义重大。对宇宙的认识与探索可以大大激发我们对科学的兴趣,提高我们思考的能力。我们来看一下哥白尼的例子。

沃德卡尔是哥白尼少年时期最敬重也是最喜爱的一位老师。一天,哥白尼去沃德卡尔家作客, 老师不在。他顺手从书架上抽出一本书, 打开一看,老师在折了角的地方写了一条批注: “圣诞节晚上, 火星和土星排成一种特殊的角度,预示着匈牙利的皇上卡尔温有很大的灾难。”

正在这时,沃德卡尔推门走进来。他见哥白尼在家里看书,高兴地说:“孩子,又看什么书了?”

哥白尼毕恭毕敬地把书递过去,老师边接书边关切地问:“能看懂吗?”

哥白尼认真地回答说:“老师,我看不懂。火星也好,土星也好,都是天上的星星,他们与卡尔温毫无关系,怎么能预示他的祸福呢?”

“怎么不能呢?”沃德卡尔反问道,“命星决定一切!”

哥白尼当仁不让,大声反驳说:“如果是这样,那人还有没有意志?如果有,人的意志和天上的星星又有什么关系?”

对于哥白尼尖刻的反驳,沃德卡尔并没有生气,他明白,信不信天命是关系到天文学命运的重大问题。对这个问题,他对传统的偏见有过怀疑,但又说不出道理。他踌躇再三,深情地对哥白尼说:“孩子,天命决定一切,这是几千年以来的一条老规矩,我不过是拾前人的牙慧罢了。至于你提的问题,

10

确实很有意思。但我没有能力回答你,你如有毅力的话,以后研究吧!” 毫无疑问,少年时的经历成了哥白尼日后成为举世闻名天文学家的契机,宇宙

宇宙学是一门很奇妙的学科它既存在于高精尖的科学技术中,也包含许多我们能亲身体验的现象。对宇宙的认知与了解无疑能使我们了解更多最新科学技术的发展又不因距离我们太遥远而使我们觉得索然无味。其次又培养了我们探 综上所述,学习宇宙的起源与发展有利于我们正确人生观价值观的树立与发展,使我们了解和探索世界的有力帮助。

第五篇:【川剧的起源与发展】

川剧是中国戏曲宝库中的一颗光彩照人的明珠。它历史悠久,保存了不少优秀的传统剧目,和丰富的乐曲与精湛的表演艺术。它是四川、云南、贵州等西南几省人民所喜见乐闻的民族民间艺术。在戏曲声腔上,川剧是由高腔、昆腔、胡琴腔、弱腔等四大声腔加一种本省民间灯戏组成的。这五个种类除灯戏外,都是从明朝末年到清朝中叶,先后由外省的戏班传入四川。

川剧,是四川文化的一大特色。成都,是戏剧之乡。早在唐代就有“蜀戏冠天下”的说法。清代乾隆时在本地车灯戏基础上,吸收融汇苏、赣、皖、鄂、陕、甘各地声腔,形成含有高腔、胡琴、 昆腔、灯戏、弹戏五种声腔的用四川话演唱的“川剧”。其中川剧高腔曲牌丰富,唱腔美妙动人,最具地方特色,是川剧的主要演唱形式。川剧帮腔为领腔、合腔、合唱、伴唱、重唱等方式,意味隽永,引人入胜。川剧语言生动活泼,幽默风趣,充满鲜明的地方色彩,浓郁的生活气息和广泛的群众基础。 常见于舞台的剧目就有数百,唱、做、念、打齐全,妙语幽默连篇,器乐帮腔烘托, “变脸”、“喷火”、“水袖”独树一帜,再加上写意的程式化动作含蓄着不尽的妙味……。川剧为世人所喜爱并远涉重洋传遍世界。川剧名戏《白蛇传.金山寺》更是在国内外流传甚广。 川剧,流行于四川全省及云南、贵州部分地区。原先外省流入的昆腔、高腔、胡琴腔(皮黄)、弹戏和四川民间灯戏五种声腔艺术,均单独在四川各地演出,清乾隆年间(1736—1795),由于这五种声腔艺术经常同台演出,日久逐渐形成共同的风格,清末时统称“川戏”,后改称“川剧”。

高、昆、胡、弹灯在融汇成统一的川剧过程中,各有其自身的情况。昆腔,源自江苏,流入四川,演变成具有本地特色的“川昆”。高腔,在川剧中居主要地位。源于江西弋阳腔,明末清初已流入四川,楚、蜀之间称为“清戏”。在保持“以一人唱而众和之,亦有紧板、慢板”的传统基础上,又大量从四川秧歌、号子、神曲、连响中汲取营养,丰富和发展了“帮、打、唱”紧密结合的特点,形成具有本地特色的四川高腔。胡琴腔,又称“丝弦子”,源于徽调和汉调,也吸收了陕西“汉中二黄”的成分,先后通过“做唱胡琴”和舞台演出与四川方言和川剧锣鼓相结合,在腔调与音乐过门上起了不少变化,形成具有四川风味的胡琴腔。弹戏,即乱弹,又称“盖板子”、“川梆子”,因用盖板胡琴为主奏乐器和以梆子击节而得名,其源出于陕西的秦腔同州梆子。秦腔流入四川后,与川北的灯戏、高腔长期共处,互相融汇,又采用四川方言,便逐渐形成独具风格的四川梆子--弹戏。

上述四种外地声腔艺术在四川流行的过程中,相继与四川方言及群众欣赏习惯相结合,逐渐演变成后来川剧的昆、高、胡、弹、灯五种声腔。

川剧与其他剧种不同的地方在于特别高的高腔。

川剧中最有名的技巧为变脸。在四川号称川剧变脸之王的是王道正先生。

【流派】

川剧由于各种声腔流行地区和艺人师承关系,逐渐形成一些流派。在这些流派中,除象旦行浣(花仙)派、丑行傅(三乾)派、曹(俊臣)派等以杰出艺人称派外,主要则是按流行地区区分为四派:一是“川西派”,包括以成都为中心的温江地区各县,以胡琴为主,形成独特的“贝调”;二是“资阳河派”,包括自贡及内江区和县市,以高腔为主,艺术风格最为谨严;三是“川北派”,包括南充及绵阳的部分地区,以唱弹戏为主,受秦腔影响校多;四是“川东派”,包括以重庆为中心的川东一带,在1997年6月18日重庆成为直辖市之前,重庆为四川商业中心,来此演出的外地剧种很多。特点是戏路杂,声腔多样化。

【剧目】

川剧剧目繁多,早有“唐三千,宋八百,数不完的三列国”之说。其中要以高腔部分的遗产最为丰富,艺术特色亦最显著,传统剧目有“五袍”(《青袍记》、《黄袍记》、《白袍记》、《红袍记》、《绿袍记》)、“四柱”(《碰天柱》、《水晶柱》、《炮烙柱》、《五行柱》),以及“江湖十八本”等,还有川剧界公认的“四大本头”(《琵琶记》、《金印记》、《红梅记》、《投笔记》),不少为其他剧种失传的剧目。 1949年后,经过整理,出现了一批优秀的川剧剧目,如《柳荫记》、《玉簪记》、《彩楼记》等。

川剧的表演艺术有深厚的生活基础,并形成一套完美的表演程式,剧本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表演真实细腻,幽默机趣,生活气息浓郁,为群众喜爱。有的演员还创造了不少绝技,如托举、开慧眼、变脸、钻火圈、藏刀等,善于利用绝技创造人物,叹为观止。

明末清初,由于各地移民入川,以及各地会馆的先后建立,致使多种南北声腔剧种也相继流播四川各地,并且在长期的发展衍变中,与四川方言土语、民风民俗、民间音乐、舞蹈、说唱曲艺、民歌小调的融合,逐渐形成具有四川特色的声腔艺术,从而促进了四川地方戏曲剧种——川剧的发展。

【川剧脸谱】

川剧脸谱,是川剧表演艺术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历代川剧艺人共同创造并传承下来的艺术瑰宝。

川剧演员在演出前,要在面部用不同色彩绘成各种图案,以展示人物的身分、形貌、性格特征。历史上川剧没有专职的脸谱画师,演员都是自己绘制脸谱。在保持剧中人物基本特征的前提下,演员可以根据自身的特点,创造性地绘制脸谱,以取得吸引观众注意的效果。故川剧脸谱的个性化和多样化特征,是各类地方剧种中少见的。

此外,川剧脸谱历史上都是以“师带徒”的方式传承,师傅怎样画脸谱,口传身教于徒弟。师傅对自己所绘脸谱烂熟于心,徒弟听之学之绘之,也慢慢烂熟于心并可有改变。演出完毕后,脸上一擦一摸干干净净,脸谱全然成了演员吸引观众的一个法宝。既是口传心授,又是制胜法宝,所以川剧脸谱历史上就缺少纸面的图像记录。

学苑版《中国戏曲脸谱-川剧脸谱》,共归集几百位川剧老艺人历史上的演出脸谱1000多种,涉及剧目几百出。该谱具有珍贵而丰富的资料性,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学术价值。作者龚思全先生生长在重庆合川,从19岁起到退休,一直是重庆合川川剧院的资深舞台美术设计师,他具有美术功力,又是川剧票友。合川位于川渝交通要道,物产丰富,其民间文化发达繁荣,清末民初,当地剧团和外地剧团云集,好角众多、好戏众多。合川川剧院的历史甚至可以追溯到明末清初。龚先生在这样一个环境中生存,民间丰厚的文化底蕴滋养了他。他穷毕生之力,从上个世纪50年代开始就收集绘制川剧脸谱,所绘脸谱曾达2000多种。可惜,“文革”期间大部分脸谱毁于一旦。到七八十年代,龚先生又重新寻找川剧老艺人,再一次走上了收集、整理、绘制的道路,只不过这一次,他的使命感已不全然建立在喜爱的基础上,川剧演出的减少、剧目的流失、老艺人的悄然离世,让他惋惜和痛心,自觉地承载起保护民间文化的重任。

本书所收脸谱分为两部分,其一是按照音序排列的人物脸谱,其二是按照专题排序的人物脸谱,两者并不交叉涵盖。其中,重要戏曲人物的脸谱有多个,显示了不同演员对戏曲人物不同的理解,表现川剧脸谱艺术的多样性。比如三国人物曹操、关羽、张飞等等,他们的脸谱谱式,从青年到中年再到老年,几乎做到了面面俱到,反映了人物的成长过程。

学苑版《川剧脸谱》的特点在于:该《脸谱》是目前惟一最真实保存历史上川剧演出脸谱谱式的本子,是目前国内唯一归集川剧脸谱谱式数量最多的本子,也是惟一力求真实反原作者绘制脸谱所用色彩的本子。

《川剧脸谱》的出版,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弘扬和传承,以及历史资料的真实留存,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一、用色定调

颜色是最基本的角色标记。川剧脸谱以颜色表现人物的基本特征,其用色定调原则是以中国传统文化和中国人长期形成的欣赏习惯为根据的。

例如,在川剧脸谱中,多以红色来表示忠肝义胆的人物,如关羽、姜维;黑色多用来表现刚直不阿、铁面无私的人物,如包公。白色多用来表现冷酷无情、阴险狡诈的人物,如曹操。绿色和蓝色多用来表现草莽英雄、绿林好汉或好勇斗狠而又凶残的人物,如单雄信。而金、银和灰色具有虚幻神秘的感觉,多用来表现佛、神、仙、妖、鬼怪等角色。

二、具有象征寓意的图案

在用色定调的前提下,在人物脸膛上勾画具有象征性和寓意性的图案,以显示剧中人物的性格特征。人们对剧中人物或歌颂赞扬、或揭露讽刺、或批判鞭挞,其贬其褒都能从图案中反映出来。

例如,包拯的黑脸膛上绘有山字形笔架、朱笔、寿字、月牙、太阳等图案,象征他官高极品、执法如山、一生廉洁。关羽的红脸膛上绘有卧蚕眉、三柱香、品字图案,表现他英武忠诚、信义必守。赵匡胤也是红脸膛,龙纹双眉表示他是一代帝王,印堂或眼皮上勾画的那一笔白,则表现了他为人猜忌阴险的特征。项羽黑白分明的脸膛上勾绘有七星北斗、寿字形龙纹、宝剑、虎豹眼等图案,表现了他得天威曾为一代强霸和兵败乌江拔剑自刎的结局。

三、动物图案的使用

用动物图案表现人物特征,是川剧脸谱的一大特色。例如,江湖豪杰马俊,人称“玉蝴蝶”,于是就在马俊脸上勾画一只色彩斑斓的蝴蝶;绿鸭道人的脸上勾画有展翅的鸭子;蛇精的脸上勾画有盘曲的蓝绿色长蛇,等等。

特别要提到的是,这些动物图案的绘制,需要完全符合演员面部肌肉的分布特征。比如,蛇的头嘴画在演员的嘴部,蛇身盘在两颊上,蛇尾伸延至眉肌部位。这样,演员嘴巴的张闭刚好表现了蛇嘴的张闭,整个面部肌肉的运动正好带动了蛇身的爬行。再如《水漫金山》中的蟹将,一只大蟹螯勾画在演员的嘴部,嘴肌运动表现的刚好是蟹螯的张合运动。

设计勾画带有动物图案的脸谱,绝不是把动物图形生搬硬套于脸上,而是需要经过变形、夸张、巧妙安排的艺术处理,不论是用动物的全貌或取其一部分,都需要以角色所需、表演所需,塑造刻画人物特征为前提。动物脸谱的绘制,要力求色彩明快,具有装饰美,还要充分考虑剧中角色各个行当的规范,这也就是说,勾画动物图案脸谱也要有大花脸、二花脸、小花脸及霸儿脸的区别。

四、霸儿脸

霸儿脸又叫霸儿花脸,是剧中人物青少年的造型,反映人物血气方刚、风华正茂的特点。霸儿脸延续角色中老年脸谱的特征,不带口条,一般以鼻为界,只勾画脸的上半部分。霸儿脸还有隐含表现人物后代形貌特征的作用。

例如:红脸关羽在《步月杀熊》中还是个青年,其脸谱是半头红的红霸儿脸。

黑脸包公在《判双钉》中初次为官,还是个性急耿直的青年人,便给他开黑霸儿脸。《波罗花》里的青年英雄石应龙,开鸳鸯霸儿脸。张飞的儿子张苞开黑霸儿脸、牛皋的儿子牛通开白霸儿脸,他们都秉承父豪,又年少气盛。

五、文字脸谱

川剧脸谱中还有以文字作为造型来表现人物特征的手段。将书法汉字勾画在角色面部的显著位置,再配以其他装饰图案。文字脸谱多出现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以前的舞台上。本书中的文字脸谱是根据资深川剧艺人的口述反复勾画而得到的,大约可以分为简捷的文字造型和抽象的文字造型两种,并有篆、隶、楷、行、草等书法形式。

例如,牛皋脑门上写隶书“牛”字;李逵脑门上写隶书“李”字;阎王脑门上写楷书“阎”字;魁星脑门上写楷书“斗”字;据说杨七郎为黑虎星下凡,他的黑霸儿脸上就草书了一个“虎”字。人们常说“脸就是招牌”,文字脸谱起到了介绍剧中人物的招牌作用。

六、变脸、扯脸、擦暴眼

川剧演出中,随着剧情的转折,人物内心世界的变化,脸谱也需相应发生变化。如何在一出戏里让脸谱发生变化,川剧艺人创造发明了变脸、扯脸和擦暴眼的特技。这些特技都是在舞台演出现场,在不能被观众察觉的前提下使用的,以达到人物脸谱瞬间变化的强烈演出效果。

变脸以吹粉的方式最常用。扯脸是把脸谱绘制在薄绸上,演出中迅速巧妙地将事前贴在脸上的薄绸一层一层地揭去。擦暴眼是让脸谱局部发生变化的方法,演出中演员将事前涂抹在手指上的黑色松烟迅速将眼睛周围涂黑。

例如,《治中山》中的乐羊子,当他得知眼前的肉羹是亲生儿子时,演员使用嘴吹金粉的方法,让乐羊子粉底本色脸突然变成了金色的脸,口条也由黑变白。这一变脸,刻画了乐羊子心灵受到的强烈刺激,“面为心变”得到了最为淋漓尽致的表现。《断桥》中的青儿要报复薄情寡意的许仙;《飞云剑》中的陈仓魔要追食书生宁采臣,演出中,他们的脸都一变再变,强烈展现了青儿的法力和陈仓女魔的凶恶残忍,渲染了演出气氛。《水漫金山》中的紫金饶钵要降妖收伏白蛇,双方交战斗法可谓惊心动魄。当剧情发展到高潮时,演员使用“扯脸”术,让紫金饶钵的脸在瞬间出现红(喜)、蓝(怒)、白(哀)、绿(乐)等各种颜色,刻画了紫金饶钵能够瞬息万变的神威和法力,生动形象地展现了他的复杂个性。《情探》中的新科状元王魁,新婚洞房之夜被前妻焦桂英的鬼魂前来索命,此时演员使用了“擦暴眼”的手法,以表现王魁丧魂落魄的丑态。《坐楼杀惜》中,为表现宋江瞬间突然升起的杀人之念,演员也使用了“擦暴眼”手法。

【川剧之变脸】

何谓变脸:变脸是川剧表演的特技之一,用于揭示剧中人物的内心及思想感情的变化,即把不可见、不可感的抽象的情绪和心理状态变成可见、可感的具体形象——脸谱。

脸谱演变:最初的脸谱是纸壳面具,后经改良,发展为草纸绘制的脸谱,

表演时以烟火或折扇掩护,层层揭去脸谱,新中国成立后,随着变脸绝技的飞速发展,制作脸谱的材料也发展成为现在使用的绸缎面料,极大的方便了演员的表演。

脸谱造型:变脸脸谱会选用一些不知名人士,包括侠士、鬼怪之类的造型,而人们所熟知的脸谱,如关公、曹操、包公等人物的脸谱一般不用于变脸。绘制变脸脸谱笔锋要锐利、粗犷,颜色对比要强烈,这样才能形成炫目的礼堂效果,在设色寓意的设计上,要以剧中人物的道德品质和角色种类为依据,或歌颂赞扬、或揭露讽刺、或鞭挞批判,或贬或褒,全都可以从脸谱色彩中反映出来。

手法:抹脸、吹脸、扯脸

抹脸:将化妆油彩涂在脸的某一特定部位上,表演时用手往脸上一抹,即

可变成另外一种脸色。如果需摇变整张脸,就把油彩涂在额上或眉毛上,如果只变下半部脸,则将油彩涂在脸上或鼻子上。《白蛇传》中的许仙用的就是“抹脸”。

吹脸:用粉末状的化妆品,如金粉、银粉、墨粉等,装进特定的容器里,表演时,演员只需将脸贴近容器一吹,粉末就会扑在脸上,吹时必须闭眼、闭口、闭气。《活捉子都》中的吹脸,化妆粉末是放在酒杯内的,更多的时候是在舞台的地面上摆一个已经装好粉末的小盒子,演员只需做一个伏地的舞蹈动作,就可以趁机将脸贴近盒子。

扯脸:事前将脸谱画在一张一张剪好的绸子上,然后按顺序贴在脸上,每张脸谱都系有一把丝线,丝线的另一端系在衣服的某一个顺手而又不引人注目的地方(如腰带上),依据剧情的需要,在巧妙利落的舞蹈动作的掩护下,再一张一张地扯下来。《望娘滩》的聂龙、《白蛇传》中的钵童都使用的是“扯脸”。

【唱腔】

川剧由昆曲、高腔、胡琴、弹戏、灯调五种声腔组成。其中,除灯调系源于本土外,其余均由外地传入。这五种声腔和为五种声腔伴奏的锣鼓、唢呐曲牌以及琴、笛曲谱等音乐形式。川剧音乐博采众长,兼收并蓄,她囊括吸收了全国戏曲各大声腔体系的营养,与四川的地方语言、声韵、音乐融汇结合,衍变形成为形式多样、曲牌丰富、结构严谨、风格迥异的地方戏曲音乐。

高腔

高腔是川剧中最重要的一种声腔,是明末清初从外地传入四川。高腔传入四川以后,结合了四川方言、民间歌谣、劳动号子、发间说唱等形式,几经加工和提炼,逐步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声腔音乐。

川剧高腔是曲牌体音乐,川剧高腔曲牌数量众多,形式复杂。它的结构基本上可以概括为:起腔、立柱、唱腔、扫尾。高腔剧目多、题材广、适应多种文词格式。高腔最主要的特点是没有乐器伴奏的干唱即所谓"一唱众和"的徒歌形式,它以帮打唱为一体。锣鼓的曲牌都是以这种方式组成的。有的曲牌帮腔多于唱腔,

有的基本全部都是帮腔,有的曲牌只在首尾两句有帮腔,其具体形式是由戏决定的。

川剧高腔保留了南曲和北曲的优秀传统,它兼有高亢激越和婉转抒情的唱腔曲调。 昆腔

昆腔多文人之作,词白典雅,格律规严,演唱时特别讲究字正腔圆,加之曲牌曲折,节奏缓慢,如今已渐衰微。川昆源于苏昆,川剧艺人利用了昆曲长于歌唱和利于舞蹈的特点,往往只选取昆曲中某些曲牌或唱句,插入其它声腔中演唱,形成了川昆独具姿色的艺术风格。

川剧昆腔的曲牌结构与它的母体"苏昆"基本相同。应用时有"单支"和"成堂"两种形式。目前,以昆腔单一的声腔形式演出的剧目已经不多了,更多的是溶于高腔、胡琴、弹戏诸声腔之中,或者是与其它声腔共和。

昆腔的主奏乐器是笛子。伴奏锣鼓及方式与其余高、胡、弹、灯诸声腔相同,以大锣敲边和苏钹二件乐器的特殊单色构成锣鼓的"苏味"来区别于其它声腔的锣鼓伴奏。

胡琴

胡琴是二黄与西皮腔的统称。因其主要伴奏乐器是"小胡琴",故统称胡琴。《燕兰小谱》卷五记载:"蜀伶新出琴腔,……其器不用笙笛,以胡琴为主,月琴应之,工尺咿唔如话",可以说是四川胡琴腔的注脚。胡琴腔约在乾隆年间就已经形成了。

二黄包括正调(二黄)、阴调(反二黄)、老调三类基本腔。正调善于表现深沉、严肃、委婉和轻快的情绪;反二黄宜表现苍凉、凄苦、悲愤的情绪;老调则大多用于高亢、激昂的情绪。西皮腔与二黄腔的音乐性格相反,具有明朗、潇洒、激越、简练、流畅的品格。西皮、二黄多为单独使用,但也有不少剧目同时包纳二种声腔。 弹戏

川剧弹戏是用盖板胡琴为主要伴奏乐器演唱的一种戏曲声腔。它源自陕西的秦腔,属梆子系统,因此又有"川梆子"之称。弹戏虽源于秦腔,但它同四川地方语言结合,并受四川锣鼓和民间音乐的影响,经过长期的衍变,无论曲调、唱法还是唱腔结构都与秦腔有所不同,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具有浓郁的四川地方色彩。尽管二者的关系不是相当接近,但从从曲调结构,调式特点,以及整个唱腔的韵味等方面分析,均可找到它们之间的渊源。

弹戏包括情绪完全不同的两类曲调:一类是长于表现喜的感情的叫"甜平"(又称"甜品"、"甜皮"、"甜腔"),一类叫"苦平"(又称"苦品"、"苦皮"),则善于表现悲的感情。它们具有相对的独立性,但它们的调式、板别、结构都是相同的,甚至在同一板别的唱腔中,曲调的骨架都一样。

灯调

灯戏在川剧中颇有特色,它源于四川民间的迎神赛社时的歌舞表演,也可以说是古代巴蜀传统灯会的产物。所演为生活小戏,所唱为民歌小调,村坊小曲,

体现了当地浓烈的生活气息。

灯戏声腔的特点是:乐曲短小,节奏鲜明,轻松活泼,旋律明快,具有浓厚的四川地方风味。

灯调声腔主要由"胖筒筒"、发间小曲和"神歌腔"组成。灯戏伴奏的"胖筒筒",是一种比二胡杆粗、筒身大、声音略带"嗡"声的琴。 【角色 】

川剧分小生、旦角、生角、花脸、丑角5个行当,各行当均有自成体系的功法程序,尤以文生、小丑、旦角的表演最具特色,在戏剧表现手法、表演技法方面多有卓越创造,能充分体现中国戏曲虚实相生、遗形写意的美学特色。 【乐器 】

川戏锣鼓,是川剧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使用乐器共有二十多种,常用的可简为小鼓、堂鼓、大锣、大钹、小锣(兼铰子),统称为“五方”,加上弦乐、唢呐为六方,由小鼓指挥。这是去农村演出的轻便乐队。锣鼓曲牌有三百支左右。“装龙象龙,装虎象虎”,这一句形容和要求川剧表演的话,在川剧演员中代代相传。川剧表演具有深厚的现实主义传统,同时又运用大量的艺术夸张手法,表演真实、细腻、优美动人。

【现状】

川剧具有巴蜀文化、艺术、历史、民俗等方面的研究和认知价值,在中国戏曲史及巴蜀文化发展史上具有十分独特的地位。近年来,川剧同其他各种地方戏曲一样出现了生存危机,观众减少,演出市场萎缩,经费不足,传承发展举步维艰,抢救、保护川剧的任务正严肃地摆在人们面前。

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7年6月8日,四川省川剧学校获得国家文化部颁布的首届文化遗产日奖

上一篇:超市十月份工作总结下一篇:餐厅服务员推菜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