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常考题型选讲分析

2023-05-20

第一篇:中考常考题型选讲分析

初中语文中考阅读理解题常考题型及答题技

☆ 做阅读题必须有四种意识:

1、文体意识:根据文章的不同体裁去答题

2、语境意识:联系文章中心和上下文答题

3、文本意识:坚信一切答案可以在文章中找到,答题不能脱离文本

4、题目意识:注意答在问中,从问题中找命题意图和答题要点和要求,注意按分值答题 ☆做阅读题的流程:

1、速读,确定体裁和中心

2、初看题目,明要求,再通读原文

3、依据要求,确定有效阅读区域,反复斟酌,并作答

4、复查,是否按照要求作答,是否表述明确。

记叙文(散文、小说)阅读常考题型及答题技巧

考点一:把握文章内容,概括文章所写事件

常考题型:阅读全文,概括文章写了关于谁的几件事/一件事。或者“简要概括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 答题技巧:文段中事例的概括:

①必须包括两个要素:人物+事情; “谁做了什么”或“谁怎么样" ②其他要素如:时间(季节、年代)、地点、环境如果有特定意义,也应概括在内。 可用这样的模式: “什么人”+“在什么情况下+”“做什么事”+“什么结果”

考点二:品味题目

常考题型:

①为什么以此为题? ②谈谈你对题目的理解。 ③试分析题目的作用。

④给文章加(换)题目。 答题技巧:文章的标题是“文眼”,统帅全文。它的作用主要有概括主要故事情节、文章的线索、揭示文章的中心、点明写作对象等作用。 答题技巧:

(1)先看题目本义:

词语含义 概括内容(点明写作内容如主要事件人物等) (2)再思考深层含义:

中心(主旨):与中心的关系(揭示了,点明了)

人物:与人物关系(表现人物性格;表明作者情感;是作者感情触发点) 结构:线索、悬念 表现手法:象征 (3)最后分析其效果:

运用比喻、化用诗词、引用歌词、一语双关等

生动形象、新颖含蓄、言简意丰、发人深思、引起阅读兴趣等 (议论文的题目一般点明论点或论题;说明文常点明说明对象或特征) 可以从— A内容上 B主题上 C线索D设置悬念上等方面进行品味。

示例:(1)主题上结合中心必答,如象征性的散文题目,也可以这样回答:拟题巧妙,一语双关,本指„„

实指„„,突出主题,耐人寻味。

(2)说明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生动形象说明了„„„,点明了本文说明的主要内容,点明了本文说明对象。

考点三:记叙线索及作用

常考题型:这篇文章的线索是什么?

答题技巧:线索种类:物线、事线、人线、感情线、时间线、地点线、见闻线等。 线索判断技巧:A看题目,B看议论抒情句,C看多次出现的字眼

作用:线索是贯穿全文的脉络,把文中的人物和事件有机地连在一起,使文章条 理清楚、层次清晰。

考点四:描写的种类及作用

常考题型:某句话或某段采用了什么描写?有什么作用? 答题技巧:必须了解的几种描写形式

(1)从不同的感觉来描写(视觉、听觉、味觉、嗅觉、触觉) (2)以动衬静,动静结合 (3)正面与侧面,直接与间接 (4)人物描写的多种方法 种类:一是人物描写:

A、正面描写(1)肖像描写(2)外貌描写(3)神态描写(4)动作描写

(5)语言(对话)描写(7)心理描写 作用是:突出人物的性格特征和作品主题。

B、侧面描写 作用是:衬托了人物某种思想感情或某种性格特征。

二是环境描写:

分社会环境描写自然环境描写。 重点了解几种描写的作用及答题格式:

①肖像(外貌)描写[包括神态描写](描写人物容貌、衣着、神情、姿态等):交代了人物的××身份、××地位、××处境、经历以及××心理状态、××思想性格等情况。 ②语言(对话)描写和行动(动作)描写:形象生动地表现出人物的××心理(心情),并反映了人物的××性格特征或××精神品质。有时还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③心理描写:形象生动地反映出人物的××思想,揭示了人物的××性格或者××品质。

④环境描写:自然环境描写和社会环境描写

A、自然环境(描写自然景观如人物活动的时间、地点、天气、季节和景物场景):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及人物活动的空间,渲染××环境气氛、烘托人物的××情感、预示人物的××命运、表现人物某性格、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揭示文章主题。

B、社会环境(描写社会状况或者人物活动的场景和周围(室内)的布局、陈设):交代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时代特征、社会习俗、思想观念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渲染××环境气氛。衬托人物心情,推动情节发展,深化主题,揭示人物性格和命运产生的原因。

考点五:分析人物形象

常考题型:阅读全文,请概括某人的性格特点(特征)。/简要说说文中的母亲是一位什么样的母亲。 答题技巧:

从两个方面入手:

一是通过分析典型事例来理解人物形象;

二是通过对人物描写(外貌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语言描写、肖像描写等) 方法的 分析来把握人物的思想性格。要分析直接描写、侧面描写、细节描写。 答案可以这样组成:由文中××(言或行)表现该人物××的精神(品质性格思想个性)。

考点六:分析句子或语段的作用

常考题型:请分析某段(某句话)在全文中的作用

答题技巧:评价某语段或某句话在文中的作用,可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进行分析。 (1)内容上:结合文段(文句)内容概括即可。

点明中心(主旨)、升华主题、画龙点睛、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等作用。 (2)在结构上 :

在文章开头:总领全文、 引出下文等作用

在文章中间:承接上文 ,引出下文 ;承上启下(过渡);为后文作铺垫、埋下伏笔

在文章结尾:总结上文、照应开头、戛然而止,意味绵长,发人深思、升华主题、卒章点 题,意味深长等

考点七:品味句子或语段

常考题型:结合语境,对下列句子作简要赏析。

答题技巧:最好找词语点评或整体点评:即怎样写、写得怎样和写出什么、给读者怎样的感受或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或效果。

类型

1、分析某个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对策:(1)了解用词之美:动词形容词精辟准确,把事物说得形象具体;

使用成语,为文章增色;关键词能点明中心。

(2)掌握答题技巧:把握词语的比喻义、引伸义、双关义。如阿来的《词典的故事》中“营业员脸上显出了更多的怜悯,这位阿姨甚至因此变得漂亮起来”。“漂亮”一词就要从它的引伸意义去答题,它不是指阿姨一下子好看起来,而是反映出阿姨的怜悯使我对阿姨产生好感的内心活动

类型2:找出文中你最喜欢的句子,并说说理由。

对策:(1)了解语言美的几种形式及作用 ①修辞之美------修辞要领及作用:

答题套路:这句话运用了XX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表现了„„。(修辞手法+内容+作用)

注意:在写作时必得结合文章的具体内部实质意义来写,否则就会很空。

附:常见的几种修辞手法的抒发作用

(1) 比喻:形象活泼、简洁凝练地描写物质、讲解道理,增强语言的活泼性、形象性、化抽象为具体,使人易于理解。

(2) 拟人:付与物质以人的性格、思惟、感情和动作,使物人格化,使之更形象,从而到达形象活泼的效果。

(3) 夸张:凸起特征,揭示素质,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印象。

(4) 排比:条理清晰,节奏鲜明,增强语势,长于抒情,使语言更有表现力,更有气魄。 (5) 对偶:使句式整洁,结构一致,形式柔美,音韵,互相衬映,互为增补。

(6) 重复:强调某种意思,更能凸起文章主题,观点鲜明。抒情强烈,富有感染力。 (7) 设问:自问自答,引人注意,启发思考。 (8) 反诘:态度鲜明,加强语气,强烈抒情。

(9) 引用:使内部实质意义更真实、准确、深刻、紧密。

(10)对比:形成强烈反差,加强读者的印象,凸起文章的中心。 ②句式之美------如骈句、长短句、对偶句、也有排比句,还有运用一组关联词语的句子等等。(作用:句式不同,表达的效果就不同。疑问句造成悬念,感叹句便于抒情;反问句加强语气语调引人深思;排比句叠句气势磅礴、层层深入;对偶句铿锵凝练,重复余韵悠然,也可以从灵活多变、富有表现力等方面去品味其妙处)

③哲理之美———形象而含蓄,具有言外之意,富有哲理的句子。这些句子一般在文章的开头结尾。(作用:可以给人以启迪教育作用。)

④内容之美———内容丰富题材新颖又与中心连接紧密的句子。(作用:全面新颖,能很好地为中心服务。)

(2)注意答题格式:我喜欢xx句,因为它xx。

考点八:分析写作手法及作用

常考题型:某段(文)采用了什么写法?有什么作用? 答题技巧:常见写作手法及作用如下:

(1)象征手法: „„象征„„,表达了„„的情感,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

(2)对比手法 :通过对比,突出事物或描写对象的特点,更好地表现了文章的主题。 (3)讽刺手法。运用比喻、夸张等手段和方法对人或事物进行揭露、批判和嘲笑,加强深刻性和批判性,使语言辛辣幽默。

(4) 欲扬先抑和先扬后抑。 先贬抑再大力颂扬所描写的对象,上下文形成对比,突出所写的对象,收到出人意料的感人效果。

(5)衬托(侧面烘托)手法和正面描写。以次要人或事物衬托主要的人或事物,突出主要的人或事物的特点、性格、思想、感情等。

(6)前后照应(首尾呼应) 使情节完整、结构严谨、中心突出。 (7)设置悬念能引起读者注意,引出文章的说明内容等。 (8)文章开篇的常见写作手法有:

A、可以用诗经里的赋比兴手法。比如说,兴,是先言他物的。 B、也可以用引用的手法。如名句、箴言之类的

C、也可以先声夺人,用一系列的排比句,气势强烈„„ D、或是采用题记的方法。显得隽永深刻,又有文采

E、开头用景物描写也不错,渲染你所需要的气氛和基调。 F、开门见山。 G、倒叙开头

(9)文章末尾的常见写作手法有:

A、抒情议论结尾,画龙点睛,点明主旨。(又称卒章显志) B、出人意料,又合乎情理 C、戛然而止,发人深省

考点九:分析加点词语或句子的含义

常考题型:结合语境,理解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含义。/如何理解某句话的含义。 答题技巧:对重要加点词语的考查

所谓的“重点词语”,指的是含有多个义项的词语、在句子中有特定含义的词语、有指代作用的词语、起修饰限定作用的词语等。

1、理解词语的含义

中考对词语含义的考查往往不直接考词语的字面义。解答此类试题应注意以下几点: ①通读全文,把握主旨。其实不单单是做词语含义理解题,做任何题的前提都是把全文仔细阅读一遍,把握住文章主旨再去做题才能有的放矢。

②依据语感揣摩词义,结合上下文,联系语境辨别、验证。同一词语在不同语言环境下有时其含义不同,因此,解释词语含义一定要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如重庆中考试题:揣摩“这个神秘的精灵就完成了一次生命的变异”中加点词语的含义。这里的“变异”是个遗传学术语,但在这个具体的语境中,就只能理解为“蚕由蛹变成蛾的过程”。很明显,联系上下文内容去解释这个词语要容易多了。 ③结合修辞手法理解词语含义。 ④结合作者的情感倾向理解词语。

2、理解句子的含义

这类试题一般会选择那些有丰富内涵的句子或结构复杂的句子来设题。如重庆中考试题:如何理解第④段划线句“这只蝶使我的思绪得以穿过虚与实的空间”的含义。这个句子单从字面上我们是无论如何也找不到答案的。

回答这类题应注意:

① 内涵丰富的句子要在联系上下文的基础上,弄清使用了何种修辞手法,用化虚为实的方法理解;结构复杂的句子要采用紧缩的方法,去掉附加成分,抓住主干。 ② ②句不离段,即参照本段的中心意思去理解句子。如果所考查的句子就是本段的中心句,那么理解了本段的意思,再难理解的句子也能迎刃而解。

③ 根据句子的位置理解句子含义。总结句有总括全段或全文的作用,理解它要从上文找答案;过渡句既总结上文,又领起下文,理解它就要前后结合;起始句总领下文,理解它可先理解下文。

④ 理解句子的修饰、限定成分。修饰、限定成分常常能帮助我们打开理解句子的窗口,从中挖掘出句子的深层含义。

解释句子可采用如下几种方法:

① 借用法:即借用原文中具有相似意义的句子。

② 裁剪法:将分散在文章中有用的句子拼接融合在一起。

③ 压缩法:把和语句有关的大段文字压缩整理,用规范的语言表述出来。

④ 阐释法:有些题目要求结合自己的实际谈理解看法,这要紧扣文章主旨和语段的中心意思去举例子。

考点十:文段(各种文体)中指代词指代对象的判断:

常考题型:文中某句中的“这”指代什么? 答题技巧:

① 常考的指代词有:这、那、这些个、那些、其他、以上、云云、此„„; ② 通常为往前找前一句或前一段

③ 找到后,将找到的内容放在指代词所在句中读一读,看是不是适合。

考点十一:记叙的人称及作用

常考题型:选文某人称来写有什么好处? 答题技巧:

(1)第一人称:以“我”的口吻或者角度记叙。确定是笔者本人,

作用:便于直抒胸臆,读来有亲和力和真实感。

(2)第三人称:以第三的地位叙述文章中的人物、事件、场景等。 作用:不受时空限制,可以从多方面叙述。

(3)注意:有的文章中运用了第二人称代词,一般可能是出现在用第一人称或第三人称的叙述里,实际上仍是站在第一人称或是第三人称的角度写的。 作用:可以增强文章的抒情性和亲和力,便于感情的交流。

考点十二:开放性阅读试题

常考题型:

① 要求根据选文材料谈看法、感触感染和启示; ② 结合实际阐述对选文内部实质意义的理解; ③ 对文中的人物进行评说;

④ 根据生活经验,判断好坏,对选文材料谈自己的见解;

⑤ 调动知识的堆集,考查选文材料由内向外的延伸和课本外与内的接合(如理解选文涉及的重要作家作品、作品中的文学典型、著名的句子等); ⑥ 发挥联想、想象补写有关内部实质意义; ⑦ 对文中的表现手法或美点进行赏析。 答题技巧:这种试题实际就是要考查学生对选文内容实质意义或重要句子的感悟能力。要求学生把阅读与生活、阅读与写作、阅读与进修要领、阅读与创新有机地结合起来。

答题套路: 这一类型的题目它都会要求考生“谈谈你的看法”,“你认为„„”只要切合文题要求,所谈内部实质意义言之成理即可得分 。

(1)抒发时最好要有标志性语言。在答题时可以用“我认为„„""比如„„”等标志性语言。先用“我认为„„。”言简意赅地表白自己的观点。

(2)再用“比如”、“例如”之类的词语,运用举例论证或道理论证来支撑自己的观点。这样不仅给阅卷老师留下观点鲜明之感,而且给人以条理清楚,论证有力的良好印象。 (3)抒发内部实质意义要紧跟时代步伐,贴近生活实际。 (4)要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5)语言要通顺,抒发要流畅

说明文阅读常考题型及答题技巧

考点一:把握说明对象的特征,概括说明内容

常考题型:本文某个说明对象的特征是什么?/简要概括文章说明的主要内容。 答题技巧:说明对象的特征的归纳。

① 注意标题中的修饰性词语。如《雄伟的人民大会堂》《巍巍中山陵》,标题中的修饰语就是说明对象的特征。

② 文章的开头部分。如《松鼠》的开头“漂亮”“驯良”“乖巧”即为说明对象的特征。 ③ 分散在各段中,要求学生抓住最能揭示说明对象的本质的词语进行归纳提取。概括方法:说明中心=说明对象+特征。(对说明中心的概括,语言要简明扼要。) 考点二:理清说明顺序

常考题型:本文主要采用了什么说明顺序?/某段的说明顺序是什么?

答题技巧:说明文有三大说明顺序:

空间顺序:按事物的空间位置,即事物的表里、上下、前后、左右、位置和方位等来进行说明。这种顺序多用于说明相对静止的事物、建筑物的结构和介绍参观建筑物的过程之类的文章。多用表空间方位的词语。 时间顺序:多用于说明实体事物的建造过程、产品的生产过程、事物的发展演变过程。多用表时间的词语。 逻辑顺序:按事物的推理过程及人们对事物规律的认识和运用的顺序去说明事理、布局文章。用于介绍事物的性质、种类、原理功用和解释事理本质。一般为:① 从现象到本质(或从本质到现象);② 从原因到结果(或从结果到原因);③ 从特点到用途(或从用途到特点); ④ 从整体到部分(或从部分到整体);⑤ 从概括到具体(或从具体到概括);⑥从主要到次要(或从次要到主要);

考点三:辨析说明方法及作用

常考题型:某段画线句用了什么说明方法?其作用是什么?

答题技巧:常见的说明方法有:下定义、分类别、举例子、打比方、列数字、作比较、作诠释、画图表等。 八种说明方法的作用及答题格式如下:

①下定义(这句话运用了下定义的说明方法,用简明科学的语言对说明的对象/科学事理加以揭示,从而更科学、更本质、更概括地揭示事物的特征/事理。

②分类别(这句话运用了分类别的说明方法,分类说明了„„,把事物说明得一清二楚,有条理 ,让读者更清楚)

③举例子(这句话运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通过具体、有代表性的例子,准确具体地说明„„的特征,从而使说明更具体,更有说服力。)

④ 打比方(这句话运用了打比方的说明方法将„„比作„„,从而形象生动的说明了„„的特征。)

⑤ 列数字(这句话运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运用列数字,从数量上准确说明了„„的特征。) ⑥

作比较(这句话运用了做比较的说明方法把„„和„„比较,具体形象地说明了„„的特征。) ⑦ 作诠释:(这句话运用了作诠释的说明方法,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具体的解释说明,使说明更通俗易懂。) ⑧ 画图表:(运用了画图表的说明方法,使读者一目了然,非常直观形象地说明的事物的××特点。) 注意:①重点掌握前六种说明方法。②任何一种的说明方法都是为了更好地说明说明对象的特征。③有时候一句话中不止用了一种说明方法,要找全。

考点四:体会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常考题型:某个词语能否删掉?为什么? /某个加点的词语有什么作用?/能否把某个词换用为某个词?

答题技巧:同其他文体的文章相比,说明文更要求语言的准确,即一定要符合客观实际。说明事物要求在时间、空间、数字、范围、程度等方面都要准确无误。在准确的前提下,语言风格可以平平实实,也可以活泼生动。

表示程度:很,更最,极,十分,非常,格外,相当,比较,稍微,至少 表示范围:都,总共,一共,只,仅,主要

表示时间:已经,曾经,刚刚,将要,常常,老是,终于

表示估计:也许,大概,可能,或许 表示数量:很多,许多,不少,少数 表示语气不肯定:据说

答题格式:某个词语能否删掉?为什么? 答:①表态(删还是不删)。②定性,某词在程度/状态/性质/范围上加以限制/强调/说明,如:“比较”“几乎”“相当”等词表程度修辞;“大约”“可能”“左 右”等表估计,“多”“有余”等表数量。 ③若删去,原来什么样的意思就变成了什么样的意思了,与实际/原意不符/,不准确/不严密/不科学。 ④xx词体现了语言的准确性、周密性、科学性。 例:“赵州桥的桥面几乎与河面平行”中的“几乎”能否删去?为什么?某个加点的词语有什么作用?答:准确/生动形象/ 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事理。 能否把某个词换用为某个词?

答:①不可以。②原词的意思或内容。③所换词语的意思或内容。④换了后意思有何改变,与不符合实际。

考点五:说明文的语言品析

常考题型:本文的语言有何特点?

答题技巧:对整篇文章语言的品析,一般从二个角度谈:A、准确平实;B、形象生动 A是一般说明文的共同特点。B是针对科学小品文类的说明文。做这种评析整篇文章语言特点的题目,一定要结合文章具体内容谈,比如可以选择具体句子为例。

格式如下:这篇文章充分体现了说明文语言准确简明平实/生动形象/的特点,如“„„”一句,就准确(简明平实)/(生动形象)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事理),

考点六:拓展:提出说明文说明的问题的解决办法

常考题型:

①应如何正确看待或防范“„„”﹖请你略作分析。 ②从上文对“„„”的说明中,你能得到什么启示﹖

③针对文中所提到的“„„”问题,请你提出几条合理的建议。

答题技巧:这种题型的特点是:开放性强,要求针对文中所说明的某种现象或某个问题,提出合理的解决办法或应对措施。解答这种题型的方法有:

① 在原文中寻找答案。作者有时会在文中提出解决问题的具体措施的。我们可以直接摘录这些句子答题。

② 根据问题产生的原因去提建议。在说明文中,一般情况下都会对所说明的某种现象或某个问题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针对这些原因去提建议会更加准确、快捷。 ③ 依照常识回答。我们依据所掌握的常识回答就可以了。

议论文阅读常考题型及答题技巧

考点一:寻找或提炼论点。

常考题型:在这篇文章中作者提出了什么观点?/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答题技巧:论点应该是明确的判断,是作者看法的完整陈述。在形式上,它应该是完整的句子。论点不能是疑问句,不能只有一个短语,不能使用比喻。

找准论点的方法:一看题目,二看开头,三看结尾,四看中间,五自己归纳。但它的位置通常在标题和开头,答题时应首先考虑。

考点二:论点的提出方法及作用

常考题型:本文开头引用名言或某个故事或某种生活现象有什么作用?

答题技巧 :议论文常见开头的形式及作用

总体上说,议论文开头提出论点的方式分为两大类: 直接式,即开门见山,提出中心论点。

间接式,从故事、名言、工作生活中的某一现象等引出论点。考试时基本上是考查间接提出中心论点的作用。基本作用分析如下: ①针对现实中某种现象(或事例或观点)进行分析,然后提出论点(或提出论题),作用:引出中心论点;论点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常考)

②引用名言提出论点或论题,作用:引出中心论点;名言又是证明论点的道理论据。(常考)③由某个故事或事例引出论点或论题,作用:引出中心论点;故事和事例又是证明论点的事实论据;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常考)

④用生动的比喻引出论点,作用:引出论点;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又能把抽象的道理形象化,便于读者接受。(了解)

⑤用设问提出问题,作用:引出论点(或论题);引起读者思考。(了解)

考点三:归纳概括论据及作用

常考题型:某段举了那些事例?有什么作用? 答题技巧:议论文的论据有两种类型: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它们的的作用都是证明中心论点或分论点。 概括论据的基本模式是:谁+干什么+结果怎样

考点四:补充论据。

常考题型:结合平时的积累,请你再举一个例子或名言来证明作者的某个观点。

答题技巧:这是近年来常见的题型,看起来要求比较宽泛,但补写的论据也要求典型,有代表性,说服力强。要答好这类题,需要平时留心生活,多读书多积累。①补充事实论据时,要选择真实而典型的事例,概括叙述,紧扣论点。所选事实和观点要统一,否则就失去了事实论据的说服力。②补充道理论据时,要引用具有权威性的名言警句、诗文名句或格言、俗语等。引用时要完整准确,不可张冠李戴,不可断章取义。③如果有字数要求要遵守,不可超过字数规定。

考点五:辨析论证方法及作用

常考题型:某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运用这种论证方法有何作用? 答题技巧:主要从两方面进行考查:(1)辨析论证方法。常用的论证方法有: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对比论证 (2)分析论证方法的作用。

举例论证:使论证更具体、更有说服力。答题格式:使用了举例论证的方法,举„„(概括事例)证明了„„的观点,从而使论证更具体、更有说服力。

引用论证:如引用名人名言、格言警句、权威数据,可以增强论证的说服力和权威性;引用名人逸事、奇闻趣事,可以增强论证的趣味性。答题格式:使用了引用论证的方法,通过引用„„证明„„的观点,使论证更有说服力(或更有趣味性,吸引读者)

对比论证:作用就是突出强调。答题格式:使用了对比论证的论证方法,从正反两方面进行论述,将„„和„„加以比较,突出强调了„„的观点。 比喻论证:可把道理讲得通俗易懂,容易被人接受。使论证更加生动形象,更利于读者明白。答题格式:使用了比喻论证的论证方法,将„„比作„„,证明了„„观点,从而把抽象深刻的道理阐述得生动形象,浅显易懂,易被接受。

注意:有时一段文字中不止一种论证方法,答题时要找全。

考点六:分析论证思路或过程

常考题型:请分析某段的论证过程。/作者是如何证明论点的?

答题技巧: 议论文的结构有:并列式结构、对照式结构、层进式结构、总分式结构。 这一题型的答题技巧:(1)要点出文段的论点是什么。(2)要答出论据是什么(3)用好连接词。(4)答案要准确、简练、通顺。 答题格式是:(1)先(正反两方面)举出**事例或者道理论据.然后得出什么结论(或证明什么观点)(分——总)。(2)首先提出什么观点,接着用**事例(从正反两方面)或者道理论据进行论证.最后得出**结论(或说明了**的道理)(总——分——总)。

考点七:分析关键词语、句子或语段的含义及作用。

常见题型:文中某句话的含义是什么?/某个词语的意思是什么?/某个词语能否去掉? 答题技巧:分析关键词语、句子或语段的含义及作用。答这类题时①要联系文章内容,尤其是要联系文章的中心论点;②要结合语境,结合上下文揣摩其具体含义。分析作用时,首先要找出论点,其次确定本段在文中地位,然后分析其对论证论点的作用(更严密、更有权威性、更有说服力)。如果考查的是在结构上的作用,通常情况下是起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加点词语有什么作用?

思路:①确定、回答词语在语境中的(表层)含义;②词语对表达中心或阐明观点的(深层、比喻或引申)作用;这类题主要考语言的准确周密性和形象生动性。词语顺序是否可以颠倒?答题思路:①解释词语的含义;②阐明词语之间的时间或事理程序的先后顺序,强调其先后顺序或层次性。文中加点的词语能否删除?为什么?

答题技巧:①不能。②这个词文中的意思是***.③删除后的意思是***.④这样表达不严谨.语言不严密.使论证缺少说服力。

考点八: 结合生活阅历和自身实际评价作者观点.或谈谈自己个性化的阅读启迪和感悟

常考题型:对文中的某个观点你怎么看?/你如何看待某个说法?

答题技巧:此类题目形式虽然开放,但是从根本上来看,考题一般紧扣中心论点或分论点。因此只要我们找到文章的论点并紧扣其解题就能拿到一半分数,再按题目要求结合自身或社会现实展开论述,语言简明、连贯、得体、言之成理,就能将此类题目的分数全部拿下。

第二篇:中考语用常见题型分析与对策

广州市长兴中学 刘亚萍

摘要:语言运用题以其“切入点小,内涵丰富”的特点受到命题者的青睐,但因其题型涉及的面较广,综合性比较强,对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要求较高,成为众多考生的软肋。本文通过分析语言运用题型的命题走势和常见形式,从语用能力的全面提高和专项突破入手,从课堂教学到课外资源利用,从提高语文素养到解题技巧的指导,对中考常见语用题型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关键词:中考

语言运用题

题型分析

素养和能力培养

教学流程

专项突破 《新课标》明确指出:“学生要有较丰富的积累“,“初步具备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达自己的意思”,“能从文章中提取主要信息”。语言实际运用的核心是语言的表达,包括信息提取、信息表述、读图表述、读表表述、拟写标语或广告词。

纵观近几年全国各地的中考语文试题,不难发现,语言运用题以其“切入点小,内涵丰富”的特点受到命题者的青睐,考查内容多样,形式灵活,成为中考语文试题中最活跃,最具人文关怀,最富创意的部分。纵观最近几年中考语言综合运用题,在命题上有以下一些趋向:

1、知识覆盖面广,强调对具体语言环境的理解能力和创造能力

2、加大整合力度,倾向学科渗透,注重学生知识的迁移能力,体现语文的工具性和实用性。

3、加强对名著的考查力度,确立学生的阅读主体地位。2005年的广州中考题就考查了学生阅读名著的情况。

4、体现文化传承,突出地方特色,加强对文化知识积累的考察。在近年来广州市的命题中多次出现具有乡土特色的知识考察。

5、体现时事特点,在生活中体验,聚焦丰富人生,在热点话题中,体现人文关怀。

6、关注学生个人成长和自身修养,富有鲜明时代感和浓郁生活气息,考查学生运用语言的实际能力。

结合广州市考题特点,广州中考语言综合运用在题型上有以下几种常见形式:

1、文段概括类

2、信息筛选类

3、仿写类

4、活动设计类

5、对联类

6、图文转换类

7、情境对话类

8、乡土文化类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中考语言运用题型涉及的面较广,综合性比较强,对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要求较高,因此中在考试题中,语言运用题成为众多考生的软肋。日常教学中,老师教起来千头万绪,学生学起来困惑重重,常有吃力不讨好的感觉。如果我们在教学中只依从题目的外在形式,分门别类 、单打独斗,不注重它们的内在关联,那么仅语用考察过程的主观性和考察内容的创新性就足以让我们疲于应付,因此,笔者花了一年的时间,尝试从全面提高和专项突破入手,进行了一些中考语用教学的摸索和尝试。

(一)课堂上立足教材,加强语用教学,培养能力。 首先:“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该是语文实践”。要立足教科书,挖掘语文教材本身所具有的语言运用模本的功效,把语文课堂转化成语用教学的主阵地。要在落实“双基”、狠抓积累的同时,加强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教学,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接触社会,将生活中的各种语文现象与课堂知识融合,培养学生运用语文知识解决语言问题的能力。例如:在综合性学习“好读书,读好书”活动中,让学生用合作方式,把读后感设计成册,分类命名。或者让学生根据自己的阅读类型设置读书栏目,创办自己的班级刊物;让学生从《读者》中精选出喜爱的六个栏目,

2“原创精品”——心香一缕○3“书摘”——精品练习拟题:①“文苑”——永恒的诗意 ○4“人物”——历史的脊骨⑤“人生”——岁月之河 ⑥“话题”——人类的声音 荟萃 ○

其次,在课堂教学中以“语言运用“为主线,“以语言带动内容”。备课时找准语言训练点,教学时强化并落实语言训练点,借助语言分析来理解课文思想内容,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体会课文的语言表达特点和规律,将运用语言的训练有机的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例如《背影》中父亲越过铁道买橘子的描写的那一段,训练学生的用词准确;《敬业与乐业》里何为“敬业”的第三段,训练学生的句子连贯衔接;冰心的《生命》里关于生命的比喻句,训练学生仿写;《我的叔叔于勒》、《变色龙》和《范进中举》都可以通过续写,改写以及心理补白的练习训练学生语言的连贯、得体。在说明文教学中可进行文段概括和信息筛选训练,在散文教学中可进行仿写训练,在记叙文教学中可进行情景对话训练,不同的文体可设计不同的切入点进行语言运用的训练。

(二)联系课外,把生活中的语文资源引入课堂 生活是语言运用的广阔天地,也是提高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最佳途径,因此我们要关注一切可供学生锻炼语言能力的资源和机会,对于生活中那些学生喜闻乐见,并蕴含丰富的语用资源,我们要加以充分利用。

影视 报刊、网络的资源可以说是学生在各种传媒资源当中用率最高的, 因此我们可以把它作为语用资源开发和利用的一个重要途径。让学生分组搜索和交流展示影视、报刊、网络中文气十足的春联,妙趣横生的灯谜,感动中国年度人物颁奖词,让他们在自己的赏析体验中,领略语言的魅力,再让学生利用这些资源以小组为单位模仿中考语用题型设计语用题目,学生兴趣盎然;流行歌曲中有很多歌词都是具有思想哲理和艺术性的,歌词的内容涉及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学生经过分组搜集、交流、筛选、合作、能够找出具有仿句特点的歌词,并能借鉴歌词的主题,运用到仿句中去。(生活) “生活是一团麻,那也是麻绳拧成的花,生活是一根线,那也有解不开的小疙瘩„„”,(奉献)“长路奉献给远方,玫瑰奉献给爱情,我拿什么奉献给你,我的爱人„„”;很多广告语运用了比喻、夸张、对偶、飞白„„修辞方法,例如:化妆品:“趁早下„斑‟,请勿„痘‟留”,酸汁饮料:“小别意酸酸,欢聚心甜甜”,理发店广告:“虽为毫发技艺,却是顶上功夫”, 戒烟协会:“千万别找吸烟女子做朋友,除非你愿意去吻一只烟灰缸!”,交通安全:“系好安全带,阁下无法复印”,环保标语“小草正在休息,请勿打扰!”、“绿草茵茵,她想安静!”,“自来水不自来,点点滴滴是钱财!” 、“来也匆匆去也冲冲”„„学生通过电视、网络将这些生动、有趣,新颖难忘的广告语引入课堂,作为对联、仿句、情境对话的练习素材,拓宽了视野,开启了语用题的解题思路。

此外,积极渗透传统文化与乡土文化,关注广州本地文化风俗,如:向朋友介绍广州的一种小吃、介绍一座地标性建筑,介绍一处名胜古迹„„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结合热点话题,设计生活实际问题:给地震灾区的同龄人写慰问信、为广州亚运写宣传标语„„让学生在实际运用中感受语文的作用和魅力,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和语言运用能力。

(三)、整合资源,专题讲练,明确思路,举一反三,

中考语用题型考察的内容丰富,出题方式和角度千变万化,如果不进行分类筛选,学生做再多的练习也不过是简单而低效的重复。我们利用网络对资源进行搜集和整理,在科学的归类后,筛选出学生容易丢分的几种常见语用题型(仿句、对联、图文转换),进行专题教学。

在确定教学专题后,仔细筛选真题和各种练习题,从众多真题中选取典型的题例,寻找规律,明确教学思路,按照:“真题引入——知识梳理——题型归类——例题解析——技巧归纳——实战演练——反馈总结”的框架,在遵循学生认识规律的前提下,从具体而细致的切入点入手,由浅入深,由感性到理性的设置例题,边分析边演练,让学生在梯度明显的教学过程中,渐渐熟知并掌握常见语用题型的基本解题技巧,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附仿句教学实录:

一、 2009年中考真题引入

以下是2009年湖北枣阳的中考题,几个考生给出了不同答案,请你给这些答案评分,并说明理由。

• 风从水上走过,留下了粼粼波纹;音乐从耳边走过,留下缓缓旋律;______,_____。啊,朋友,我们从时代的舞台走过,将给社会留下什么?(2分) • 考生甲:小鸟从天空走过,留下翅膀的痕迹。得分( ) • 考生乙:朋友从身边走过,留下暖暖问候。得分( ) • 考生丙:知了从树枝走过,留下阵阵噪音。得分( ) • 考生丁:阳光从窗前走过,留下淡淡温暖。得分( ) 小结(判断标准:句式 修辞 立意/内容 想象力)

二、分项解析练习

1、O的断想(想象力)

O是谦虚者的___________________ ,骄傲者的_____________________ „„ 。 小结(发散思维,运用联想和想象)

2.按照给出的句子结构,再写两个句子,使下面的一段文字成为一组排比句,注意所写的句子必须含有加点的词。(句式) 我不是最美丽,但我可以最可爱;我不是最聪明,但我可以最勤奋;

我不是最 ,但我可以最 ;我不是最 ,但我可以最 。

小结(观察句式,找出句式中的提示语或重合点,既要形似又要神似) 3.采用比喻手法,组句排比句:(修辞)

青春,比朝霞更加鲜艳;青春, ;青春, ;青春, 。 小结(观察例句使用了什么修辞方法,仿句的修辞要与例句一致)

4.展现道德素质,审美意识、审美情趣,乃至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立意)

例如:人生的意义在于奉献而不在于索取。

如果你是一棵大树,就撒下一片阴凉; ; 如果你是一泓清泉,就滋润一方土地; ; 小结(语境契合,内容健康,格调高雅)

三、知识梳理:

仿写原则:仿写句子既要 “形似”又要 “神似”

形似:结构、修辞、关联词等方面相同或相近

神似:语境契合、格调高雅、思想健康、努力创新

四、技巧归纳: 仿写三步曲:(1)揣摩分析:根据例句上下文意及语境,明确仿写要求。

(2)调动积累:平时加强课外阅读和积累,关注生活,仿写时调动信息储备,拓宽解题思路,仿写出富有新意的句子。

(3)检查验证:在完成句子仿写后还要推敲语言(字、词),使仿句意象优美,蓄满真情,富有新意。

五、实战演习(略)

六、反馈总结

有些学生仿出来的句子虽然准确,但意境不优美„„。(略) 教学实践证明,学生在技巧指导与积累并重的课堂教学中,能够较轻松的掌握各种题目类型的解题技巧,这对于时间有限的初三学生来说,的确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只有将课堂与生活有机的结合,兼顾语文教学的点和面,才能真正达到中考语用题型备考效率与效果的优化。以上观点仅是我个人在实践中的一些感悟,有偏颇之处,敬请各位同仁批评指正!

参考文献:

1、 王峰,《中考命题热点及备考指导》,《学语文》, 09年2月

2、 陆秀筠,《中考语言运用三大解题法则》,《学语文》03年5月

3、 陈乃云,《把传统文化和地方文化教育融入语文教学中》,《学语文》,09年2月

4、 刘增仁,《让语文回家——语文教学新思路》,福建教育出版社,09年8月

2010-6-6

第三篇:《中考作文题型分析及方法指导》教案

《中考作文题型分析及写作训练》教案

课前两分钟练字:请两名学生板书诗句,要求漂亮、规范、正确。 一.导入

有人说:“得作文者得天下”此话十分形象地突出了分值高达50分的作文在中考语文卷中举足轻重的地位,那么中考作文应该写成什么样子,请同学们根据平日训练来归纳一下: 二.作文的基本要求:

1.内容要求具体、健康、中心明确。 2.结构要求完整、有详有略。 3.语言要求通顺、无病句。 4.书写整齐、标点正确。

三.作文常见命题形式:命题作文、半命题作文、给材料作文、话题作文。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这四种题型加一分析,从而学会写出美一点的文章。 四.逐一种题型分析

㈠命题作文的基本形式如 题目: “为自己竖起大拇指” 要求:写一篇600字的文章

㈡半命题作文请以“生活需要 ”为题写一篇文章。要求先将题目完整,然后作文,文体不限,600字左右

㈢给材料作文两兄弟出神地看着一只蚂蚁。那蚂蚁艰难地往上爬着,好容易爬到一半距离却忽然滚落下来,然而过了一会儿,它又从墙根往上爬去。

哥哥说:“这蚂蚁多顽强!咱们今后不管遇到什么挫折,都应该学习蚂蚁这种精神。”

弟弟说:“可怜的蚂蚁!它只要能稍微留意一下方位,完全可以沿着裂缝爬上去,依我看,咱们要做有头脑的人。” 拟题的技巧: ⒈成功=勤+智 符号法 ⒉三思而后行 引用法

⒊想和做要结合 引用法⒋绕过错误的泥潭 修辞法㈣话题作文“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说的是亲情;“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说的是友情;“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说的是国家情。请以“情”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500字的文章。小结:拟题的技巧 ⒈友谊地久天长 引用法 ⒉没有国,哪有家? 修辞法 ⒊世上也有爸爸好 反常法 ⒋圣洁的木槿花 线索法

五.让文章内容美一点新颖真实、具体充分、情真意切莎士比亚:“充实的思想不在于言语的富丽,它引以自豪的是内容,不是虚饰。”这句名言道出了一个写作的真谛:( )

六.让文章结构美一点设置悬念、欲扬先抑、设问句、首尾照应、过渡句灵活运用„„

海涅:“像首饰匠打金锁链那样精心地劳动着,把一个个小环节非常合适地连接起来。七.让文章语言美一点把名称记得具体些;把句子写得长短参差、错落有致;

2 把句子倒装一下;打一个比方,用一串排比,引一句名言„„八.写作训练(从以下四个题型中任选一题作文,10分钟左右) 1.以“爱在我身边”为题,写300左右的小片段。

2.以“生活教会我------------”为题,写300左右的小片段。 3.以“选择”为话题,写300左右的小片段。

4.材料:一名公交司机行车途中突发心脏病,在生命的最后一分钟里,做了三件事:

---把车缓缓地停在马路边,并用生命的最后力气拉下了手动刹车闸; ---把车门打开,让乘客安全地下了车;

---将发动机熄灭,确保了车和乘客、行人的安全。

他做完了这三件事,安详地趴在方向盘上停止了呼吸,这名司机叫黄志全,所有的大连人都记住了他的名字。

读了材料,你一定感受到一种撼人心肺的力量,那是一种什么力量?请联系自己真实感悟,写一篇300左右的小片段。九.聆听:他的文章美在哪里?(选其中一点,用一句话评析。) 十.学生评析老师的下水作文。

十一.收获:通过本文的学习,你都积累些什么?(写作技巧、作文修改、掌握方法„„)请把它说出来。十二.教学赠言

亲爱的同学们:请用你智慧的笔,尽情展示出你的才华,挥洒出感人肺腑的篇章吧!

第四篇:常考题型训练(卢)

长句变短句

中国人民银行三年来首次下调自2010年1月以来为了抑制物价过快上涨已经连续12次上调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改换成4个短句)

答案:

1、中国人民银行下调了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

2、这是三年来的第一次。

3、自2012年1月以来中国人民银行已经连续12次上调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

4、连续上调的目的是 为了抑制物价过快上涨。

科学发展观是在适合中国国情和顺应时代潮流的前提下,按照统筹兼顾 的总体要求,坚持以人为本和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一种方法论。(改换成3个短句)

答案

1、科学发展观的前提是适合中国国情和顺应时代潮流。

2、它的总体要求是统筹兼顾。

3、它是坚持以人为本和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方法论。

巴尔的摩地方法院1987年5月30日裁决亚历山大市一个生产据称 “能使头发卷曲而发亮”的美发剂的制造商向一位使用该厂生产的美发剂而毁发毁容的妇女赔偿45万美元巨款。 答案:

1、亚特兰大市一位制造商生产了据称“能使头发卷曲而发亮”的美发剂。

2、一位妇女因使用这种美发剂而毁发毁容的。

3、巴尔的摩地方法院1987年5月30日裁决该制造商向受害妇女赔偿45万美元巨款。

曾把母鸡下蛋的鸣叫和诗人的创作相提并论说”都是痛苦使然”的尼采的这家常而生动的比拟恰恰符合中国传统里一个痛苦比快乐更能产生诗歌的意见。

答案:

1、 尼采曾把母鸡下蛋的鸣叫和诗人的创作相提并论说”都是痛苦使然”。

2、中国传统里有一个痛苦比快乐更能产生诗歌的意见。

3、尼采的这个家常而生动的比拟恰恰符合中国传统的这一意见。

压缩语段答案是否符合要求,阅卷老师一般会从以下三个方面审查:

①主要信息是否齐全②字数是否符合规定③语言表达是否正确、流畅。由此,我们便可以确认解答压缩语段题必须遵循的一般原则:①要点齐全②字数达“标”③语言规范 解题指导

1、分析材料、找出主干

2、根据主干、添加定语

3、调整语序、整合加工 例题解析

1、(2006湖北卷)提取下列材料中的要点,整合成一个单句,解释“端午节”。(不超过 35字)

①端午节是我国民间的一个传统节日,又是称端阳节。 ②端午节的时间是在每年的夏历五月初五这一天。

③端午节的起源说法不一,但大多认为源于纪念投汩罗江自沉的战国时楚国爱国诗人屈原。

④过端午节人们通常要赛龙舟,今年湖北就举行了龙舟竞赛渡活动,香港、澳门也派了 代表队参加。

⑤过端午节时南方各省区人们通常要吃粽子,这是用箸叶包裹糯米而煮成的一种食品。 【解析】分析材料、 找出主干——本题的主干已被设题规定了主语和谓语,所以要考虑设定一个宾语可以与所有短句都有信息接口并且不得改变原意。确定以“传统节日”为宾语。主干就是“端午节是„的传统节日”。

根据主干、添加定语——在确定以“传统节日”为宾语后,接着整合其他句子的要点,将其化为它的定语。

调整语序、整合加工——删除无用信息,并注意其排列顺序。 【答案】(端午节是)我国夏历五月初五以吃粽子、赛龙舟等形式纪念屈原的一个民间传统节日。

1、提取材料的要点,整合为一个单句,为“太阳能窗系统”下定义。

①太阳能窗系统可有效满足一幢建筑的供热、制冷和照明需求。

②它运用了最新开发的太阳能科技,将阳光热能转化为可贮存的能量。

③这一系统被设计成遮阳天窗的形式,既可以在新建筑中也可在旧建筑中加装。

④太阳能窗系统是一种新型能源设备。

提取下列材料的要点,整合成一个单句,为“黑匣子”下定义。 ①黑匣子用来记录飞机飞行中的各种资料

②飞机失事后可以依据黑匣子的记录分析飞机失事的原因 ③黑匣子是一种飞行记录仪 ④黑匣子装在飞机的座舱里

对以下文字进行筛选和组合,给“书目”下一个定义。

①图书目录是一种工具书。

②图书目录是能够帮助人们打开知识宝库的钥匙。

③图书目录的用途是供人们查找。

④图书目录分为“薄式书目”和“卡片式书目‘’等。 ⑤图书目录是按照一定的顺序编写的。

⑥图书目录记录书名、著者、出版和收藏情况。

提取下列材料的要点,整合成一个单句,为“和谐社会”下定义。 ①和谐社会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②和谐社会强调民主法治、公平正义③和谐社会主张诚信友爱、充满活力④和谐社会要求整个社会安定有序

下面是我国颁布的“中国环境标志”,请写出该标志中除文字以外的构图要素及其寓意,要求语意简明,句子通顺,不超过70个字。(5分)

答案:

构图要素:标志由山、水、太阳及十个环构成。 寓意:山、水、太阳表示人类的生存环境,十个环相扣形成保护圈,环又喻指环境的“环”,强化了环保意识。整个徽标呼吁人们共同努力保护环境。

中国青年志愿者行动,体现了中华民族助人为乐和扶贫济困的传统美德,下图是“中国青年志愿者”的标志,试根据这一标志,完成下列题目:

1、请用简洁的语言描述标志

2、请描述该标志所象征的寓意。

“中国青年志愿者”标志的构图,整体上是一个“心”的图形。(1分) “心”中间有一个既似手、又似鸽子的图案,(1分)大拇指像鸽头,其余四指像鸽翅(1分)

标志的寓意深刻:“心”象征着爱心,“手”象征着援助,“鸽子”象征着美好。(2分)整个图案寓意为:伸出援助之手,把爱心献给世界,将美好撒满人间。(1分) 高考语言文字运用训练题型

1.根据语境,在横线处补写上老者说的话,要求语言表达鲜明、得体。

在一辆公交车上,一名乘客在喝完可乐之后,顺手把空瓶子扔在了地上,旁边的乘客纷纷摇起了头。这时候,一位女售票员走了过来,义正辞严地说:“你这个人怎么把空瓶扔在车厢内,这么没有公德心啊。”顺手把瓶子拣了起来,众人给予了肯定的眼神。可让人大跌眼镜的是,售票员顺手打开车窗,把瓶子扔到了窗外。这时候,一个老者开口了:“______________。”听完老者说的话,售票员脸红得低下了头,显然她已经明白了自己的错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年轻人,公德心并不只是体现在你这小小的公交车里,而更应该体现在整个社会啊。在批评别人的同时,首先做好自己吧。

2.所谓“因境设辞”,指的是利用特定的场合,说话用语巧妙自然。请根据下面两段话的语境,在横线上填写恰当的句子。

(1)1978年8月8日,时任日本外相的园田先生来北京,准备和我国政府签订和平友好条约,黄华外长到机场去迎接。不料,天公不作美,飞机刚停到机场上,就下起了大雨。见园田先生走下飞机,黄华外长迎上前去,随后陪同园田走进了贵宾室。园田寒暄道:“到北京迟到了,见到黄外长,旅途的疲劳消失了。”黄华外长笑着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有一次,中央电视台“心连心”艺术团在江西革命老区做慰问演出,不料正值关牧村演唱《多情的土地》这首歌时,天空阴云密布,落下了一些雨点,顿时场面开始骚动不安。歌声一停,赵忠祥快步走到台前,深情地对乡亲们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赵忠祥的一番话,让演出在感人的气氛中得以继续进行。

【解析】 (1)用“及时雨”既恰当地表达了欢迎之意,又有预祝友好条约商谈成功的含义。 (2)巧妙地把雨比作眼泪,并借此表达演员的心声,让现场百姓为之动容。 【答案】 (1)您带来了及时雨。

(2)关牧村的动情歌声,把自己的眼睛唱湿润了,也把老区人民的眼睛唱湿润了,连老天爷的眼睛也唱湿润了……

3.在《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中,对于马克思的逝世,作者回避了“死”这个词语,而用“停止思想了”“安静地睡着了”“永远地睡着了”等词语来表达,这些词语符合马克思思想家的身份,用语非常得体。请从用语得体的角度回答下面的问题。(不超过10字) (1)1980年10月10日,“人民艺术家”中国电影演员赵丹去世。怎样表达一个演员之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990年,人民音乐家施光南突然发病去世。怎样表达一个音乐家之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1)落下了人生的帷幕 (2)画上了生命的休止符

4.下面是某校发出的一份请柬中的句子,其中有语言表达不妥的地方,请找出来,并修改。 一年一度的教师节又来了,贵校将于教师节当天(9月10日)上午9:00整在学校礼堂举行教师节庆祝活动并表彰一批优秀教师。校党委研究决定邀请您出席,并代表家长在大会上讲几句话,希望您认真准备并按时光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又来了”改为“又将来临”(2)“贵校”改为“我校”(4)“校党委研究决定邀请您出席”改为“特邀您(届时)出席”(4)“讲几句话”改为“发言”(5)“希望您认真准备并按时光临”改为“恭候光临”

5.请指出下面请柬正文中不得体的用语并加以改正。

适逢家父60贵庚,特备薄酒,诚邀您来雅风酒楼参加寿宴。5月20日12点整恭候大驾,务必赏光。 (1)不当之处:________改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不当之处:________改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语言表达得体的能力,且立足敬辞的正确使用。平时多关注谦辞敬辞的使用及特定场合用语的特点,应该是很有必要的。

【答案】 (1)“贵庚”改为“寿辰”“大寿”等,(2)“务必”改为“敬请”。

6.根据下列提供的信息,以孟津一高2013届6班班委会的名义,给学校的李校长写一封邀请函。要求:语言表达准确、简明、连贯、得体,限80字。

①高中三年以来,孟津一高2013届6班学生发展势头很好,不仅学习成绩优秀,而且爱好广泛,多才多艺。

②该班学生要举行“青春与梦想”的文艺晚会。 ③文艺晚会于2013年5月4日晚8点开始。 ④文艺晚会在学校大礼堂举行。

⑤仅有35天,同学们就要走上高考考场,开始放飞人生理想、书写壮美华章的行程,希望校长晚会开始时给他们加油鼓劲,说些祝福的话。 邀请函

尊敬的李校长: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80字 2013届6班班委会 2013年4月20日 【解析】 以班委会的名义给学校校长写邀请函,身份必须清楚,表达要注意得体。邀请函,必须写清时间、地点等具体事项。

【答案】 示例:我班拟定于2013年5月4日晚8点在学校大礼堂举行“青春与梦想”文艺晚会。诚请您莅临(光临)晚会,并恳请您在晚会开始时给我们这些即将走上高考考场的学子送上祝福。

7.请你根据下面的材料,拟写一则感言。要求:语言表达生动、得体。80个字左右。 60岁的孙永海是黑龙江籍来甬务工者,因特重型颅脑损伤,生命的火光即将熄灭。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他作了一个伟大的决定:死后,捐出身上的器官。亲属根据他的遗愿帮他完成了人间大爱的传递——自愿、无偿捐献出双肾、肝脏和一对眼角膜,成为宁波市首位器官捐献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语言表达生动、得体的能力。材料要求写感言,而考生就要根据材料中孙永海自愿、无偿捐献器官的行为,给予其饱含深情的赞美。考生在组织答案时,要尽量运用一定的修辞手法增强语言的生动性,还要使语言表达得体。 【答案】 示例 你以无私捐献器官的行动践行了人间大爱,传递出感天动地的人间真情和无私奉献的道德力量。你用实际行动为奉献精神作了最生动的诠释,将爱播撒在更多人心中。斯人已去,精神不息!

8.艾佛山昨天发了一条关于“幸福”的微博,内容如下:

在一片火红的夕阳下,遥远的小山包上,坐着两位老人,他们的脸上雕刻着岁月的痕迹,头发渲染了时间的颜色,可是他们的手却紧紧地握在了一起,互相依靠着,彼此会意地一笑。 你在生活中有类似的见闻和体会吗?请你也写一条这样的微博。 要求:(1)不得少于50字; (2)要有细节描写;

(3)至少用到一种修辞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考查语言的准确、鲜明、生动和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能力。答题时要求做到:(1)主题必须是“幸福”;(2)有细节描写;(3)修辞手法恰当合理;(4)语言连贯;(5)不少于50字。

【答案】 (1)修鞋工在快乐地鼓捣着那台有点破旧的补鞋机,滴滴答答响个不停,仿佛一曲酣畅的旋律在流淌。即使从早到晚一桩生意都没有,他的眼睛也总是笑眯眯地眯成一条缝。 (2)一位三十左右的少妇,静静地坐在草坪上织毛衣。线和针在她纤细白嫩的手指间欢快穿梭。这种穿梭,明显不同于熙熙攘攘的人群或者首尾相继的车队所形成的那种。 9.下面的文字是“首届微小说大赛”评出的最具人气的作品,请对这篇作品作简要评析。(不超过60字) 我因车祸而失明,所以我从不知女友长什么样。那年,她得了胃癌,临终前她将眼角膜移植给了我。我恢复光明后的第一件事就是找她的照片,然而我只找到她留给我的一封信,信里有一张空白照片,照片上写有一句话:“别再想我长什么样,下一个你爱上的人,就是我的模样。”

(作者:网友“信天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这是“首届微小说大赛”评出的最具人气的作品,所以评点时力求从正面进行,注意要立足作品本身,从情节、语言、内容、效果等方面评点。不要跳出作品,从网络、读者的角度评点。 【答案】 在凝练深沉中用曲折跌宕的情节,简洁朴实的文字揭示爱情的淳朴、真挚和永恒,催人泪下,发人深省。

10.读下面的一段材料,请用简明的语言概括出莫言获诺贝尔文学奖的原因。 2012年10月11日,瑞典文学院宣布,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授予中国作家莫言。 多年研究诺贝尔文学奖并出版相关著作的作家万之认为,长期以来,莫言的作品如《红高粱》《天堂蒜薹之歌》等都很为瑞典文坛所看重,而其由瑞典汉学家陈安娜女士翻译的巨著《生死疲劳》今年刚在瑞典成功出版,在哥德堡书展上被隆重推荐。批评家严锋称其作品“恣肆汪洋,元气充沛,想象力惊人,对中国的历史与现实都有强烈的关怀,挖掘很深,很有现代性,堪称世界级”。日本作家大江健三郎曾表示,如果继我之后还有亚洲作家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话,我看好莫言。作家麦家、方方、主持人崔永元等人也力挺莫言获奖。

从媒体采访获悉,记者对莫言的获奖这样评述:莫言是贴地气的中国本土作家,很基层,很民间,很责任;细腻表达人类的普世价值——爱和恨,和平与友善。

有人请莫言推荐他自己的一部作品,莫言推荐了今年在瑞典出版的《生死疲劳》,“因为这本书比较全面地代表了我的写作风格,以及我在小说艺术上所做的一些探索”。他说,首先,这本书是对中国历史和现实重大问题土地农民问题的一种思考;其次在本书中,他采用了一种东方式的超现实主义写作手法,“小说中人跟动物之间可以自由地变化,通过动物的眼睛来观看中国最近50年来社会、历史的变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瑞典文坛熟知看重莫言;

(2)采用了一种东方式的超现实主义写作手法;

(3)对中国历史和现实重大问题土地农民问题的一种思考; (4)作品恣肆汪洋,元气充沛,想象力惊人,有现代性; (5)很基层,很民间,很责任;

(6)细腻表达人类的普世价值——爱和恨,和平与友善。(答出任意四点即得满分)

根据所给材料的内容,在下面画线处补写恰当的句子,要求内容贴切,语意连贯,逻辑严密,语句通顺。不得照抄材料,每句不超过25个字。(5分)

【材料】五年前,科学家宣布白暨豚已功能性灭绝,江豚成了长江里唯一的淡水豚类。2012年,长江流域多次发生江豚死亡事件。专家指出:过度捕捞使长江流域渔业资源大幅减少,将会造成长江水生物种食物链崩塌;长江航运高达每半小时105艘,依靠声纳回声定位江豚易被轮船的螺旋桨误导,以致绞死或绞伤;长江沿岸每年注入的污水有320至340亿吨。这些都导致了江豚数量不断减少。

近期,我国长江流域淡水豚类科考结果显示,长江江豚全流域不足千头,其数量比国宝大熊猫还稀少。如果这个状况得不到改善,① 。

专家们对此情况非常担忧。对造成江豚数量锐减的原因,专家们认为主要是 ② 。江豚如果也消失了,标志着③ ,

解题思路:回答这个问题,应先分析两段材料表达的具体内容、空格内容与材料内容的关系等。第一段主要表述了两个方面的内容:江豚成了长江里唯一的淡水豚类;江豚死亡的具体原因有过度捕捞造成长江水生物食物链崩塌,航运造成江豚被螺旋桨绞死、绞伤,污水使江豚数量不断减少。由此分析,再根据第二段的内容可知,①处应填写的是长江流域江豚数量减少,不改善的话,江豚将灭亡;②处应填写的是江豚死亡的三个原因;③处应填写的是江豚死亡的危害等。

参考答案:①未来几年江豚可能会像白暨豚一样灭绝。(1分)

②食物资源锐减、长江繁忙的航运和大量污水的排入。(3分)

③整个长江自然生态的状况发生严重改变。(1分)

第五篇:中考复习散文阅读题型分析及答题技巧

散文知识点

一、散文的分类

1. 叙事散文:以写人记事为主的散文。这类散文对人和事的叙述和描绘较为具体、突出,同时表现作者的认识和感受,也带有浓厚的抒情成分,字里行间充满饱满的感情。叙事散文侧重于从叙述人物和事件的发展变化过程中反映事物的本质,具有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因素,从一个角度选取题材,表现作者的思想感情。例如:鲁迅的《藤野先生》、吴伯箫的《记一辆纺车》、朱德的《母亲的回忆》。

2. 写景散文:以描绘景物为主的散文。这类文章多是在描绘景物的同时抒发感情,或借景抒情,或寓情于景,抓住景物的特征,按照空间的变换顺序,运用移步换景的方法,把观察的变化作为全文的脉络。生动的景物描绘,不但可以交代背景,渲染气氛,而且可以烘托人物的思想感情,更好的表现主题。例如:刘白羽的《长江三峡》。

3. 抒情散文:注重表现作者的思想感受,抒发作者的思想感情的散文。这类散文有对具体事物的记叙和描绘,但通常没有贯穿全篇的情节,其突出的特点是强烈的抒情性。它或直抒胸臆,或触景生情,洋溢着浓烈的诗情画意,即使描写的是自然风物,也赋予了深刻的社会内容和思想感情。优秀的抒情散文感情真挚,语言生动,还常常运用象征和比拟的手法,把思想寓于形象之中,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例如:茅盾的《白杨礼赞》、魏巍的《依依惜别的真情》、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冰心的《樱花赞》。

4. 哲理散文:哲理,是感悟的参透,思想的火花,理念的凝聚,睿智的结晶。它纵贯古今,横亘中外,包容大千世界,穿透人生社会,寄寓于人生百态家长里短,闪现在思维领域万千景观。哲理散文以种种形象来参与生命的真理,从而揭露万物之间的永恒相似,它因其深邃性和心灵透辟的整合,给我们一种透过现象深入本质、揭示事物的底蕴、观念具有震撼性的审美效果。

二、散文特点——形散神不散

“形散”主要是说散文取材十分广泛自由,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表现手法不拘一格:可以叙述事件的发展,可以描写人物形象,可以托物抒情,可以发表议论,而且作者可以根据内容需要自由调整、随意变化。“神不散”主要是从散文的立意方面说的,即散文所要表达的主题必须明确而集中,无论散文的内容多么广泛,表现手法多么灵活,无不为更好的表达主题服务。

三、散文线索的寻找

线索通常有以下几种:⑴以事物的形象为线索,如巴金的《灯》;⑵以感情的发展为线索,如杨朔的《荔枝蜜》;⑶以时间顺序为线索,如刘白羽的《长江三日》;⑷以空间顺序为线索,如朱自清的《绿》;⑸以人物活动为线索,例如以作品中的“我”来作线索,以“我”为线索,由于写的都是“我”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侃侃而谈,自由畅达,使读者觉得更加真实可信、亲切感人。如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⑹以事理为线索,如唐韬的《琐忆》。

散文阅读

一、散文的分类(散文的概念)

二、散文阅读应分几步?(阅读程序)

三、散文阅读题是怎样出的?

四、散文阅读题的解答有哪些技巧?

二、散文阅读应分几步?(阅读程序)

第一步:粗读文章,整体感知材料 第二步:精读文章,筛选整合信息 第三步:研读题目,回答文后问题

二、散文阅读应分几步?(阅读程序) 一读----整体感知:①了解主要内容;②归纳中心意思; ③ 分析题目含义。---用一句话概括中心。 二理----理清思路:一抓抒情议论句;二抓过渡句;三 抓每层每段中心句。-----用铅笔作好标志。 三扣----找答题区域-----画出相关处。 四述----整合答案: ①提炼组合:有的答案隐含于文中,须提炼;有的答案分散在各处,须组合。 ②组织归纳:围绕要点,句子通顺,言简意赅。----先打草稿再修改然后誊写。 例:《与植物相处》

三、散文阅读题是怎样出的? (1) 整体感知题(体会作者的态度、观点、感情); (2) 理解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3) 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深刻含义和作用 (4)提取并整合文章的内容要点; (5)开放题

四、散文阅读题的解答有哪些技巧?

1、整体感知题

题目示例: (1)阅读全文,说说作者喜欢“与植物相处”的原因。 (2)阅读全文,说说“小草令我怦然心动”的原因。 (3)阅读全文,说说文章最后一节画线句的深刻含义。

1、整体感知题解答技巧

(1)通读全文,概括中心 ①了解主要内容;②归纳中心意思; ③ 分析题目含义 (2)找出中心句或自己概括中心 (3)注意语言表达的规范性

2、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答技巧 分析词语常见题型: 1.词语在 特定语境中的含义(语境义) 2.代词指代的内容 3.词语可否省略,调换,是否矛盾 4.动词,形容词的作用 5.加点词语的思想感情. 词语的语境义

例:1.对文中“一样的兰草,长在两个地方就有两个味?”中的“味”,你是如何理解的?

2.根据语境,解释“在生命的初期„„,却因此把养料酝酿了酝酿,等到果实成熟的时候,他们的气息就芬芳成了一壶绝世的好酒”一句中“芬芳”的意思.

3.说说下面两个词在文中的意思.

1)天使的声音在耳边吹拂,这是老师吗?我怔了一下缓过神,这“批评”是对着我 的吗?怎么闻不到硝烟味?

硝烟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我可大气不敢出,嘤嘤着说„„老师依旧闷葫芦.

闷葫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方法:采用代入法 代词的 指代作用

代词有:这,这些,那,那些,之,此,它,如此及具体一些内容的指代.代词一般代人,事,物. 寻找方法:通常到前文去找,偶尔也在后文,有近及远.代词指代内容原文都有,一般可以抄原句,但有时要筛选概括. 提示:得出结果后采用替换法(代入法)看是否符合文意. 分析词语可否省略,调换,不矛盾

分析步骤: 1.判断:一般情况都是不能省略,调换,不矛盾. 2.分析词语含义. 3.分析用原词时句子的意思,省略或换词时句子会变成什么意思,不符合实际. 4.结论:因此,原词搭配恰当,不能省略,调换,不矛盾. 例:黄龙洞绿得幽,屏风山绿得野,九溪十八涧绿得闲.

问:句中“幽”,“野”,“闲”三个字能否调换,为什么? 答:不能调换.因为幽是幽深的意思,与洞相搭配;野是不受拘束的意思,与山相搭配;闲是悠闲的意思,与溪水相搭配.因此原词搭配恰当,不能调换. 分析动词,形容词的作用

分析步骤: 1.分析动词,形容词本身的作用:生动,形象,准确地描写了„„ 2.分析句子的表层意思. 3.分析句子的深层含义(联系语段,联系全文). 语言上可用如下句式表示:生动、形象、准确地描写了+句子表义+

句子深意(表现了„„

,

突出了„„). 例:联系上下文,说出下面句子中划线词语的含义. 1.声音攀上楼来,钻进窗内,搅得我睡意全消. 形象生动写出了楼下 摩托车声的难以阻挡及对“我”的影响,突出了“我”心里的难受,烦躁. 2.文章中三次运用了“飞来飞去”这个词语,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 生动传神写出了“我”在妈妈的教育下求知,成长,努力进取的情景. 分析词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所谓思想感情,是 指文章中所表现出来的好恶,褒贬之情.具体而言有喜、怒、哀、乐、爱、恨、情、仇,它包括作者的思想感情和文中人物的思想感情. 通常的思想感情有:喜悦、欢快、高兴、兴奋、激动、自豪、热爱、爱戴、崇敬、思念、依恋、怜惜、关爱、体贴、赞美、怀念、感激、忧虑、痛苦、失望、愤恨、仇恨、讽刺等等. 示

例:1.有一天,我伏案写作时,它(小珍珠鸟)居然落在我肩上.„„呆一会儿,扭头看,这小家伙竟趴在我的肩上睡着了.

文中划线的“居然”,“竟”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我”对小珍珠鸟的亲近,信赖感到喜出望外.

3、重要句子在文中的深刻含义和作用解答技巧(1)

重要句子指:(1)题目;(2)开头;(3)结尾;(4)过渡句。 重要句子的特征:(1)含蓄深刻;(2)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重要句子的作用:(1)题目的作用——揭示中心(对象);形象含蓄,激发兴趣。 (2)开头的作用——揭示中心(点题);引出话题(下文);设置悬念;激发兴趣。 (3)结尾的作用——总结上文;揭示(突出)主旨;语言含蓄深刻,留有余味。 (4)过渡句的作用——承上启下。

重要句子在文中的深刻含义和作用解答技巧(2)

(1)分析句子的表层含义。(若是比喻句,找出本体代入句中;) (2)分析句子的深层含义(即感受词句中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回答时注意紧扣文章或段落中心。) (3)如果句子用了某种修辞手法,先弄清句子运用了什么修辞,然后根据这种修辞的特征、功能,结合具体语境,琢磨句子的含义。 语言表述:这个句子的意思是:——,采用了——的修辞手法(或表达方式),形象、生动地写出了——的特点,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 示例一

例:再加上叶面上的水珠儿滴溜溜滚着,简直好像满池荷叶都要裙袂飞扬,翩然起舞了。

运用了比喻、拟人、夸张的修辞方法(指出写法)。生动形象地描写了荷叶的姿态美(表层含义),突出了花港观鱼绿的茁壮的生命力(深层含义)。 示例二

例:那位伟大的母亲已被冻成一尊雕塑,她依然保持着喂奶的姿势屹立不动。

结合上文,谈谈划横线句子的表达方式及作用。 采用了抒情的表达方式,写出了母亲被冻成雕塑的姿态,歌颂了母爱的伟大和无私。 示例三

指出本文最后一节画线句的含义和作用。

这一句(内容上)总结全文内容,深化了文章中心,(结构上)呼应了开头,(效果)引发读者的思考,使文章留有余味。 几种题型答题格式:

4、提取要点并整合要点技巧 (1)提取要点的方法: 直接从段落中找出中心句(A第一句

B最后一句

C详写句

D自己概括) (2)整合要点的技巧: 叙事文概括方法:什么人(物)+怎样做+什么事

示例:一句话新闻 抒情散文概括方法:什么物具有什么特点,给人什么感受。

示例:《与植物相处》

5、开放性试题类型

体验感悟型——立足生活

表达真情实感 积累拓展型——围绕课文

强化诗文警句 想象补写型——进入角色

紧扣特定场景 评价鉴赏型——表明态度

摆出理由根据

复习时应把握抒情散文的特点

复习抒情散文,应把握以下几点:

1. 把握作者感情的波澜

抒情散文着重表现作者的生活感受,有浓重的感情色彩,饱含作者的深情,具有很强的抒情性。抒情散文常常抒写作者的心灵历程,以饱满的诗情画意的感情波涛来激起读者心潮的浪花,因此,阅读抒情散文,首先要把握作者的感情波澜。作者一般通过以下三方面来展示感情波澜。

第一,作者往往借助画面吐露真情,即寓感情于物象之中,以情为经,以词为纬,织出充满激情的风景画、风俗画、人物画。读者要善于把握作者这种构图的主体形象。比如《白杨礼赞》作者为读者构造的西北白杨树的画面,就是抓住白杨树的“不平凡”作为抒情的经线,用含蓄、形象、鲜活、生动的语言作为纬线织成的。其中写了生长环境的不平凡,外部形态的不平凡,内在气质的不平凡,西北白杨树伟岸、朴质、坚强、力争上进的精神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

第二,凝结作者诗情的警句或表达中心思想的中心句反复出现,读者抓住了这些语句就能抓住作者抒情的脉络。比如《白杨礼赞》开头讲:“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中间讲:“那就是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一种树。”接着又说:“然而决不是平凡的树。”文章最后又说:“白杨树是不平凡的树„„。”作者用白杨树的“不平凡”为抒情的线索,并用这句话贯穿始终,抓住这一中心语句,就抓住了抒情的脉络。

这种反复吟唱的语句既标明了外在的抒情脉络,也显示出波澜的层进与跌宕,也传达了作者内在的感情节奏。

第三,作者情感的波澜还往往通过曲中见直、欲扬故抑、虚实相生和浓淡相衬等手法表现。比如我们学过的《荔枝蜜》,作者开头先说不大喜欢蜜蜂,到后来又梦见了自己变成小蜜蜂,整个行文过程就体现了曲中见直、欲扬故抑、虚实相生、浓淡相衬的表现方法。又比如《月迹》,写了屋内品月,庭内赏月、酒杯捞月、河沿追月、沙滩小睡等情节,借以抒发作者对光明、美好的事物,只有想方设法去努力追求才能得到这一思想感情。全文立意清新深刻、构思新颖别致、语言流畅优美,含蓄凝练,富有诗的韵味。全文也是采用曲中见直、欲扬先抑、虚实相生、浓淡相衬的表现手法。

2. 挖掘生活哲理

阅读抒情散文,要挖掘作品蕴含的深刻的生活哲理,要以把握作品的意境为基点,以发掘作品的哲理为目的。阅读时应从以下几方面探寻作品所蕴含的哲理。

(1) 警句剖析。

(2)品味篇末结语中探寻升华主题的语句。

(3)从神话、传说、典故的类比、象征作用中探索深化的哲理。

(4)发掘作者寓于形象中的哲理。比如《荔枝蜜》中的蜂,《春》中的春草、春风、春花、春雨等表象中都寓意深刻,富有哲理。又比如《白杨礼赞》中的白杨树的形象,《井冈翠竹》中的翠竹的形象,《种子的力量》中种子的形象,《牛蒡花》中牛蒡花的形象,《月迹》中月亮的形象,都是蕴含着丰富哲理的形象。

白杨树象征北方抗战军民团结奋斗、不屈不挠的品质。

井冈山上的竹子象征着革命老区人民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和坚贞不屈的革命气节。

种子象征抗日军民顽强不屈、不畏强暴、坚韧不拔的斗争精神。

牛蒡花象征坚韧顽强,面对摧残毫不屈服的精神。

月亮象征光明、美好的事物,追月就是追求光明、美好的事物。告诉人们,对于光明、美好的事物,只有不断的追求才能得到的哲理。

3. 把握散文的基调

抒情散文都洋溢着一种特定的气氛与情调,它能给读者一种可感可触、身临其境的实际感受,这种氛围与情韵构成全文抒情的基调。比如《白杨礼赞》抒情的基调是凝重、严肃、深邃、向上。《月迹》抒情的基调是清新、隽美、奋力追求。

4. 揣摩、品味作品的语言色彩、音韵、节奏、句式结构、修辞方法等,这些都是抒情的表现形式。任何作品、表达任何感情,都离不开语言,感情是倾注在语言中的,是表达感情的凭借和媒介。比如《白杨礼赞》的语言色彩则是庄重、严肃,富于韵律,结构严密,巧用修辞方法。而《月迹》的语言色彩则与《白杨礼赞》的语言色彩有很大区别,《月迹》的语言色彩清新优美,含蓄凝练,富有诗的韵味,给人一种轻松、甜美的感觉。

5. 理解运用象征的表现手法

象征是文学创作的一种表现手法。它借助某一特定的具体形象来表现与之相似或相近的概念、思想和感情,能够造成含蓄的艺术效果,给读者留下广阔的想像空间,启迪读者的奇思妙想。

象征包括象征体和象征本体两方面,如红色象征热情,火炬象征光明,其中“红色”“火炬”是象征体,“热情”“光明”是象征本体。运用象征手法,应抓住象征体和象征本体之间的内在联系,把象征体蕴含的思想意义挖掘出来。比如《白杨礼赞》就是借助黄土高原特定环境中生长的白杨树那种笔直的干,笔直的枝,丫枝一律向上,紧紧靠拢,不折不挠,对抗着西北风等具体形象,用来表现与白杨树品格相似的北方农民,表现“今天我们民族解放斗争中所不可缺的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

运用象征的表现方法,必须熟悉象征体和象征本体,比如白杨树是象征体,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是象征本体。只有把握住白杨树外在形象和内在气质与北方军民团结抗战,质朴、坚强的精神的共同点,才能构成象征的基本条件。

在作文训练中,常用的象征体很多,比如:高山、青松、老黄牛、竹、蜡烛、向日葵、莲花等等,用来表现高洁、挺拔、忠厚、有气节、奉献、一心向党、出淤泥而不染等品格、精神。

掌握象征体与象征本体的相通点,要善于观察周围的事物,要善于由观察引发出新的思考,而这时的思考往往是想像和联想。比如《白杨礼赞》在描写白杨树的“形”与“神”之后,作者便产生了三个联想。第一个联想是“朴质,严肃、坚强不屈,至少也象征了北方的农民”;第二个联想是就像“傲然挺立的守卫他们家乡的哨兵”;第三个联想是“靠拢团结,力求上进”,“象征了今天在华北平原纵横决荡,用血写出新中国历史的那种精神和意志”。这样,作者由白杨树的“形”“神”联想到农民、哨兵、精神,象征借助想像和联想得以实现。

象征的表现方法,常把象征人格化,赋予物以人的气质、性格、品德等,这就要用拟人的修辞方法,把所写之物描绘成具有人的思想感情。在《白杨礼赞》中赞美白杨树时写道:“白杨树算不得树中的好女子。但它伟岸,正直,朴质,严肃,也不缺乏温和,更不用提它的坚强不屈与挺拔,它是树中的伟丈夫。”这就是用拟人的修辞方法赋予白杨树以人的个性、气质、品德。其中除“女子”“温和”“伟丈夫”等词语都是直接形容人以外,其他词语也是描写人常常用的字眼。象征是“托义于物”,因此它往往结合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去表现人们的思想感情。但象征比一般的比喻、拟人所概括的内容更深广,对象征体的描写更完整、更充分。

上一篇:中纪委党风政风监督室下一篇:质检员施工技术计算题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