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室十三五发展规划

2023-03-04

第一篇:实验室十三五发展规划

十三五继续教育考试实验试题

十三五网管教师继续教育培训实验考试试题

一、 虚拟机的设置

在计算机中启动虚拟机,在虚拟机中启动Windows 2008操作系统或windows2012系统,并且将其IP地址设置为192.168.*.1(其中*为桌子上的标签)。将计算机的ip地址设置为192.168. *.*(其中*为桌子上的标签),配置相关的选项,使得192.168.*.1和192.168. *.*可以相互ping通。

二、 网站的发布

1. 在计算机虚拟机硬盘上建立以自己生日命名的文件夹 2. 在文件夹中建立2个文本文件命名为:1.txt和2.txt 3. 文本文件1.txt中输入自己真实的姓名和学号。2.txt里输入自己所在的学校。(如图)

4. 启动IIs服务管理器 5. 停止默认网站的运行 6. 新建网站:

a) 描述:自己真实的学号,如00000 b) 网站的ip地址为本机的ip地址

c) 路径为刚刚建好的以学号命名的文件夹 d) 赋予访问用户为“只读”权限

e) 在网站启动默认文档中添加,刚刚建立好的文本文档:1.txt 7. 通过IE浏览器测试出现以下界面

8. 新建二网站:

a) 描述:自己真实的学校名称,如北京学校

b) 网站的ip地址为本机的ip地址,访问端口号为:8080 c) 路径为刚刚建好的以学号命名的文件夹 d) 赋予访问用户为“只读”权限

e) 在网站启动默认文档中添加,刚刚建立好的文本文档:2.txt 9. 通过IE测试出现以下界面:

10. 建立第三个网站:

a) 描述:ks b) 网站的ip地址为本机的ip地址,访问端口号为:80,主机头为:ks.xxx.cn(其中“xxx” 是您学校真实校名的汉语拼音缩写,比如北京小学域名为:bjxx)。

c) 路径为刚刚建好的以学号命名的文件夹 d) 赋予访问用户为“只读”权限

e) 在网站启动默认文档中添加,刚刚建立好的文本文档:2.txt  网站的解析

1. 建立正向查找区域

2. 新建域名为:XXX.Cn(XXX是您学校真实校名的汉语拼音缩写,比如北京小学域名为:bjxx)

3. 在正向查找区域内建立以您的名字的汉语拼音命名的主机,例如:张三老师主机名就是:zhangsan 4. 在正向查找域中建立主机名为:ks 5. 两个主机对应的IP地址都是为“www实验”中建立网站的服务器的ip地址

6. 结果测试:设置另一台pc机的dns为实验服务器的ip地址,在这台pc机的IE中测试结果为下图所示:

要求:

1. 每个人独立完成;

2. 测试的在另外一台pc机上进行远程测试;

3. 全部5个图测试界面都出现为合格,否则不合格。

第二篇:实验中学十三五课题开题报告简讯

课题推课改,教学促发展

——实验中学“十三五”规划课题开题报告会

为了落实市教科研室、我县教科研室有关课题工作的安排,推进我校教科研工作的发展。2017年11月22日,我校“十三五”规划课题开题报告会在校会议室举行,党支部书记、校长及教科研室主任出席了开题报告会。会议由课题主持人——县教研室历史教研员张老师主持,参会人员为课题组核心成员。

图片

首先,张老师传达了11月20日市教研室举办的市级课题主持人培训会会议精神,并就如何开展开题报告做了有关说明。

图片

接着,校长对问题导学自主课堂教学法做了进一步详细的解读,提出了很多建设性的意见。

图片

问题导学自主课堂教学法是我校立足学校校情、学生学

情,本着“以生为本,问题导学,以学定教,重在效果”的教学理念下提出的教学方法。经过第一阶段的推进和实践,教学效果初见成效。

校长指出,要切实落实好问题导学自主课堂教学法,通过课堂教学改课,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真正实现降耗提质、减负增效的新课改教学效果。

书记针对开题报告内容的撰写,提出了一些具体的要求。刘主任表示教科研室将以本次“十三五”规划课题为契机,提升学校教师的教学科研能力。

图片

同时,三位领导表态,将会大力支持课题组的工作,高校长表示学校会尽最大人力、财力、物力来保障课题的开题、阶段报告和结题工作。

图片

最后,张老师布置了有关开题工作的任务,明确了课题组核心成员的开题工作分工。各位老师也根据自己的开题工作安排做了简要的阐述。

图片

此次课题开题报告会推进了我校课堂教学改革和教科研工作的有序进行,促进了我校问题导学自主课堂教学法的延续性发展。

第三篇:我校“十三五”发展规划

医药学院“十三五”发展规划

为促进医药学院各项工作持续、稳定、健康发展,结合我校教育发展规划和学院实际,学院对“十二五”期间各项工作进行总结,并制定“十三五”发展规划。

一、“十二五”工作总结

十二五期间,学院恪守“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发展道路”的办学方针,坚持机制、体制创新,加强校企战略合作,丰富校企合作内涵,促进校企共赢,形成了企业与学校发挥各自教育资源优势,共同、全程培养企业所需的高端技能型人才的长效机制。

(一)人才培养

1.突出“校企相融,产学互动”办学特色,构建新型人才培养模式

学院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方针,坚持“依托企业、立足行业、面向全国、围绕职业、服务就业”的原则,努力探索企业办职业教育的规律,发挥校企一体化的办学优势,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形成了基于工作过程为导向的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方案,构建了新型工学结合的课程体系,探索实践并形成了“2+1”、订单式培养等多种人才培养模式,实现了学校人才培养过程的教育教学链与行业企业生产经营的产业产品链深度融合,切实提高了人才培养的针对性、适切性和实效性,在行业企业和区域经济发展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学院积极联系拓展各专业校外实习实训基地,结合专业特点要求,经实地考察协商,自2011年以来新签或续签校企合作协议书(有效期

1 三年)的企业达26家,使学院校企合作单位达56家,能满足学院各专业认识性实习和顶岗实习要求。学院在行业内部还采用订单式培养模式,为我省的行业——**、魏桥创业、**、恒邦冶炼等公司培养了大批一线的技术人员和操作员工,为行业企业和区域经济提供了有效的服务。

2.强化校企紧密合作,开展工学深度融合

学院依托集团的雄厚经济实力和社会资源,将学院基础设施和实验实训基地建设、师资队伍建设纳入企业整体建设规划,与企业共建、共用教学、实习实训和生活设施,扩充了学院的教学设备,满足学院人才培养的实践性教学要求,使校企双方实现了在人才培养中学院与企业的零距离对接。学院开设的2*个专业均与企业合作建立了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各专业与企业共同分析岗位需求,确定专业培养方向,推进课程体系和教学改革,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将行业职业资格标准的内涵融入到教育教学实施过程,多途径、多形式创新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实现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双证”融通,着力培养行业所需的高端技能型人才。毕业生到企业后上手快,工作适应性强,具有较强的岗位胜任力,受到行业企业的青睐。

(二)内涵建设

1.加强专业建设,突出行业特色

学院紧紧围绕行业企业和区域经济发展的需求,构建专业及专业群建设框架,围绕经济转型和产业结构调整,以优势和特色专业为核心,充分融合相关专业,打造形成了冶金化工、机械制造、自动化技术、计算机技术、财经等5大专业群。以现代高等教育理念的更新为先导,以提高质量为核心,以培养高端人才为宗旨,以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为切入点,按照导向性、前瞻性、效益性的原则,在全院专业群

2 中遴选设立了计算机网络技术、电气自动化技术、机械制造及自动化、会计电算化、应用化工技术5个具有明显专业优势和较高社会声誉的院级特色专业建设点。

2.完善课程建设,全面开展精品课创建

学院遵循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改革理念,把课程建设作为专业建设的基础与核心,以精品课程建设提升内涵建设水平,以职业素质和专业技能形成为主线,进行全面课程改革。不断完善精品课建设相关的支持政策办法,紧紧围绕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根本任务,遵循高等人才成长规律和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改革理念,以专业核心课程建设为重点,全面开展精品课创建,形成了教研室、系部和学院三级课程建设管理工作体系。截至目前,学院共有省级精品课程15门、院级精品课程42门;省高校优秀科研计划项目1项、省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研究所课题2项、全省统计科研重点课题2项、全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题1项、省教育厅科研成果4项、院级教科研立项14项。

(四)师资队伍建设 1.进一步改善师资队伍结构

一是推进人才引进计划。为优化师资队伍整体结构,满足人才培养和科研创新的需要,近五年共引进具有企业工作实践的教师38人。二是完善职称结构。理顺了职称评审渠道,积极开展教师职称申报和评定工作,成立高校教师职务中级评审委员会,近五年共有19人通过高级职称评审,16人通过了中级职称评审。

2.多措并举加大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队伍建设力度

一是外出学习培训。近五年组织62名骨干教师参加了国培和省培工作,组织2名教师参加国内访学项目;组织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参加多种形式的外出培训。二是进企业实践。为强化教师的双师素质,

3 学院出台教师进企业实践管理办法,组织教师参加了进企业实践。三是内部培训。通过说课、说专业等专题培训、聘请专家、学者来校交流等形式,使广大教师的教育理论水平和业务水平得到较大提升。

3.进一步完善激励机制

学院重新定位教师岗位职责,制定了配套管理制度,进一步规范教育教学和科学研究工作,促进学院教育教学、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三大职能均衡发展,提升学院人才培养质量和办学水平,奠定了建设高职院校合格教师队伍的基础。

4.打造专兼结合的专业教学团队

积极发挥校企一体、师资共建的优势,选聘优秀人才到校任教,聘请一线技术人员、能工巧匠为兼职教师。各专业建立了18支由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双师”素质教师、兼职教师组成的专业教学团队。

(五)校企合作

学院根据专业培养目标及课程体系的需求建设相关实训基地和实验室,并以此为依托组织开展了大量的教研、教改与合作创新活动。学院积极争取上级主管部门的支持,并与校企合作单位进行教研、科研等方面的务实合作。依据专业特点和教学培训要求,组织学院教师与相应企业的工程技术人员合作对实验、实训条件进行改造升级,并对急需项目进行自主研发,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充分利用企业办学的优势,借助集团教育集团的平台,整合集团各成员单位相关资源,不断增强学院的产学研工作与企业契合度。并通过公司投资和校企合作的方式,新建、扩建了一批实验、实训场所,使其基本满足职业培训、技能鉴定、比武竞赛和社会服务、应用技术研发、生产、创业、咨询等功能要求。

(六)管理体制改革

学院的办学特色是“校企相融,产学互动”。学院的管理体制与企业高度相融,精干高效。2011-2014年,学院进一步完善了院系两级管理体制,明确了院系两级责、权、利关系;进一步深化了人事制度改革,全面推行竞争上岗办法,建立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的竞争淘汰机制;加强学生工作改革,实施职业素养教育模式,建立了学生教育、管理、服务一体化机制。

学院逐步完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结合人才培养水平评估,坚持领导和教师听课和同行评议制度,逐步引入企业和第三方教学质量评价机制,规范教学过程,促进教学质量提高。形成了计划、执行、督导检查、处理反馈的循环式教学质量监控体系。

将毕业生就业率、就业质量、企业满意度等作为衡量人才培养质量的核心指标,学院总体就业率95%以上,职业资格证书获取率85%以上,用人企业满意度连续五年达100%。学院积极鼓励和支持学生参加各类技能大赛、技术比武,不断丰富参与竞赛活动的类型与级别,为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多元选择,为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提供更为广阔的平台。

(七)校园文化建设

学院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以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以职业素质教育为核心,全面提升学生职业素质,加强了校园文化建设,注重将企业文化融入学生教育全过程,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积极提升校园文化品位。

1. 推进大学生素质能力培养

建立学生竞争力模型,开展大学生素质能力培养,形成大学生教养手册,教会学生“会吃饭”、“能竞争”的两个本事。面向全体学

5 生开设职业素质教育课堂,加强对学生的政治思想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开设了“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等专题系列讲座,使学生掌握职业素质提升的方法途径,提升学生基础素质;设计开展了每周一次的以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为目标的主题班级活动,组织学生开展读书推介会、人生观价值观讨论等主题班级活动,以开拓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和能力,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

2.开展丰富多彩的课余活动

以“科技文化艺术节”为导向,创建富于职业教育特色的校园文化。每年一次、为期一个多月的“科技文化艺术节”,对打造富于职业教育特色的校园文化发挥了积极的引导作用。以学术讲座、职业技能竞赛等科技文体艺术十几项精品系列活动为主要内容的科技文化艺术节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拓展学生职业技能方面效果显著。

组织学生参加行业、企业的社会实践活动和青年志愿者活动,引导学生加深对行业特色、企业文化和对社会的了解,增强学生的社会适应性及其与企业和社会的融合能力。学院的各种学生社团定期开展活动,给大学生提供了展示自我、丰富自我的舞台,在培养学生特长和文化艺术素养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八)存在问题和不足

一是员工改革创新意识不强,市场化改革、体制机制创新需要进一步加强。

二是教学管理和师资队伍层次、结构不够合理,未形成高水平的教科研团队和名师,社会服务能力不强。

三是学院内涵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

二、现状分析

医药学院始建于1958年,学院办学*年,长期积淀形成了自己的

6 特色教育教学模式。近五年毕业生就业率均在95%以上,6万多各类毕业生深受企业欢迎并在行业内外成为骨干中坚力量。开展各类培训50万余人次,是中国*业及中国行业著名的技术人才摇篮之一。

(一)宏观政策情况

2014年6月,国务院下发了《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文件,明确规定到2020年,形成适应发展需求、产教深度融合、中职高职衔接、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相互沟通,体现终身教育理念,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2014年10月30日,国家财政部、教育部联合下发《关于建立完善以改革和绩效为导向的生均拨款制度加快发展现代高等职业教育的意见》(财教〔2014〕352号)指出,2017年各地高职院校年生均财政拨款水平应当不低于12000元。《我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建设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意见》(鲁政发〔2012〕49号)进一步明确了社会力量办职业教育与政府办职业教育享有同等的法律地位和政策。49号文明确指出,“鼓励行业组织、企业举办职业学校”。《我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贯彻落实鲁政发〔2012〕49号文件推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实施意见》(鲁政办字〔2013〕126号)指出,“2014年研究制定高职院校、技师学院生均预算内经费拨款标准,2015年全部落实到位,并逐步提高拨款水平”,“积极探索职业教育的多元化办学模式,鼓励各种社会力量投资兴办职业教育,支持集团化办学、区域合作办学”。2015年2月份,我省财政厅、省教育厅联合下发《关于建立以改革和绩效为导向的高等职业院校生均拨款制度的意见》,《意见》提出全省高职院校生均拨款标准2016年达到11000元,2017年要达到12000元。尽管该意见还不能完全解决企业办学生均拨款资金来源问题,但是学院享受生均拨款待遇指日可待。这表明企业办学

7 尤其是央企办职业教育将纳入地方职业教育发展框架内,政策保障与政策支持切实可靠,生均拨款将在近期得到实现。对学院而言,面临着难得的政策机遇和广阔的发展前景。

(二)生源情况

我省目前公办高职(专科)院校58所,民办院校19所。我省生源从2008年以后开始下降,2012年到达谷底,2013年开始回升, 2018年将到达峰顶,2019年略有下降后进入相对平稳期,为办学提供了稳定的生源保证。学院面向全国19个省份招生,其中80%面向我省招生,我省2013年普通高考生源47.8万人,2014年达到51万人,2015年后均在50万人以上,为学院办学提供了生源保证。随着发展,学院将向教育行政部门积极申请更多招生计划,争取每年3500—4000人计划。同时学院将采取有力措施,加大宣传力度,保障生源,加强与有色强省、大省的部分企业开展“订单式”培养、定向培养,扩大生源来源渠道。

(三)就业情况

学院是我国首批试办高职院校,长期积淀形成了自己的特色教育教学模式,近五年毕业生就业率均在95%以上,6万多各类毕业生受企业欢迎并在行业内外成为骨干中坚力量。随着中国行业及我省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需要高技能人才的支撑,为学院毕业生就业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三、“十三五”发展规划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按照总书记和李克强总理对职业教育的批示精神,落实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国家

8 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与教育部、省教育厅相关文件精神,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加大硬件建设力度,着力推进学校各项事业发展。

(二)发展战略

以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及总书记系列讲话精神为指导,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服务发展为宗旨,以促进就业为导向,更加紧密地服务于行业企业和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为行业企业和山东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奋斗目标是全力以赴完成学院“十二五”规划所确定的各项目标和任务,高起点谋划学院“十三五”事业发展规划,经过五年至十年的不懈努力,把我院建设成为行业特色鲜明、省内一流的领军式高职院校。

认真做好集团职教规划,按照国家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要求和集团公司发展战略部署,建立适应集团发展的职业教育体系、员工培训体系,培养一流高技能人才,打造一流员工队伍,用3—5年的时间,建成集团公司人才培养的“****”,全面支撑集团公司跨越式发展。具体目标如下:一是由学院牵头,整合集团公司各职业院校教育资源,筹建集团职业教育集团,构建集团公司职业教育体系;二是整合集团公司现有培训资源,筹建集团大学,构建公司员工培训体系。

以“关爱学生成长、关心教师发展、关注社会进步”为主旨,坚持以人为本,大力加强校园精神文明建设,切实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注重学生素质能力培养,努力营造勤奋好学、和谐共生的校园文化和人文环境,培养师生良好的职业规范、精神风貌和价值追求。

以“人才强校”为学校发展的核心战略,紧紧围绕学校专业群发展,积极创新师资队伍建设工作机制,加大高层次人才引进力度,不

9 断优化师资队伍结构;重点培养一批专业带头人和青年骨干教师,培养、选树省级、国家级名师,提高科研能力和社会服务能力,全面提升师资队伍的专业水平和整体素质。

以专业群发展为重点,根据行业企业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对技能型人才需要与要求,加快专业结构调整整合的步伐,加强专业群核心专业内涵建设与特色品牌建设,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着力推进专业课程体系与内容改革、专业教学团队与实践教学基地建设,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以深化校企合作和现代学徒制试点为抓手,按照职业教育职业性、实践性、开放性的特点与要求,遵循“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原则,发挥央企办学优势,加快集团职教集团建设步伐,促进集团成员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完善校企合作管理制度和激励机制,充分调动广大师生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营造全员参与校企合作的良好氛围,全面提高人才培养水平与社会服务能力。

以建成**新校区为突破口,按照我省高职院校设学标准,多方筹措资金,建设集职业教育、培训、科研孵化、社会服务功能于一体的高标准新校区并投入使用,提升学院硬件办学条件,为实现学院的长远发展奠定基础。

(三)发展目标

发展总体目标:至2020年,学校办学规模协调发展,新校区全面投用,综合实力明显增强,人才培养水平全面提升,服务社会能力显著提高,和谐校园并具活力;专业布局与集团公司、行业和我省区域产业发展相适应,工学结合人才培养彰显优势特色,重点特色专业达到省内同类院校先进水平;“双师素质、双师结构”师资队伍与学校事业发展相适应,专业带头人队伍适应建设发展需要;教育与培训全

10 面发展,就业水平始终保持省内高职院校前列。学院成为一所从教者敬业乐业,就学者易学乐学,社会企业满意,在行业企业和区域人才培养上有突出贡献的综合型高职院校。

发展具体目标:

1.专业布局结构与行业企业和区域产业发展相适应

对接行业、集团公司及我省区域经济产业发展,不断优化专业设置和布局,形成与之相适应的专业结构和以省级特色专业、院系重点建设专业和一般专业构成的专业建设梯形结构,招生专业总数达到40个以上。以省级特色专业为龙头,相关专业为支撑,形成10个左右专业群,若干优势特色专业及专业群在省内高职院校中处于领先水平,成为行业企业和区域职业教育的示范引领。

2.生源类型结构与社会发展需求相适应

面向行业企业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适应构建学习型社会需要,坚持全日制教育与非全日制教育、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并举,适度扩大全日制教育规模,大力发展继续教育和职业培训。(2016年,学历教育在校生9000人,培训收入2000万元;2017年,学历教育在校生1000人,培训收入2500万元;2018年,学历教育在校生12000人,培训收入3000万元;)到“十三五”末,全日制在校生12000人以上,各类成人教育在校注册人数3000人,年培训20000人次,收入3000万元以上,形成学历教育和社会培训双轮驱动的办学格局。选择部分专业,推进“3+2”本科、高职自主招生、中高职一体化培养模式改革试点。学校的办学质量、社会美誉度和生源质量逐年提高,新生录取率达100%,新生报到率和毕业生一次就业率达到95%以上。

3.师资队伍结构与学校事业发展相适应

满足人才培养工作需要,积极引进和培养一批在同行业具有较大

11 影响力的专业带头人和优秀骨干教师,全校教职工总数控制在500名以内,专任教师达到350名以上,其中硕士以上学位人员占比50%,副教授以上高级职称比例达到35%,“双师素质”教师比例达到80%。兼职教师队伍稳定,兼职教师承担专业课时数超过1/3。教师科技与社会服务能力显著增强,横向合作项目数量、到款额有较快增长,各级各类课题和技术服务年平均到款额300万元,省、市级以上教学科研课题立项保持在年均20项以上,国家级科研项目有所突破,获得省级及以上教学成果奖3项以上,培养省级名师3-5名,国家级名师1-2名。

4.实训基地建设与培养模式改革相适应

满足“工学一体”实践教学需要,确保年投入500万元用于校内实训基地建设,至“十三五”末教学仪器设备总值达到5000万元以上。每个专业群建有15个以上深度合作的校外实训基地,建成一批融企业实习管理、培训与技术服务、师生实践锻炼等于一体的校内外工作站。

5.资金支持结构与学校发展重点相适应

根据学校建设与发展需要,学校经费在确保正常运行的基础上,向重点建设项目与基础薄弱方向倾斜。“十三五”期间,重点落实生均培养经费,多方(多种形式)筹措新校区建设资金,集中财力建成新校区并投入使用,同时保证人员经费和教学建设、日常教学、运行经费等足额到位。进一步优化资金支出结构,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四)发展定位

立足行业企业,服务山东半岛高端装备制造业,辐射我省和全国行业企业,把学院建成一所开放性强、与行业企业和区域经济发展结合紧密、专业布局合理、课程设置特色鲜明、师资队伍数量足、结构

12 优、教学模式融工学研为一体、社会认可度高、综合实力强,成为我省同类院校中的领军式高职院校。

(五)发展措施

1.全面推进教学和管理改革 (1)推进专业优化聚集

以专业服务产业为原则,构筑学院专业结构体系,发展涵盖集团主要产业链的冶金化工、机械、电气、汽车、建筑安装、计算机、财经、商贸、建专业群,以现有冶金技术、机电一体化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三个省级特色专业为龙头,下一步重点发展财经、商贸、电气、机械制造、化工、建筑等相关专业,打造省级特色品牌专业群,攻坚国家级品牌特色专业群。近五年内在现有2*个招生专业的基础上,依据与区域、行业及集团公司的需求相结合,经过充分论证,合理调整和设置专业,在10左右专业群的基础上,开拓招生专业,使招生专业总数40个以上,每个专业群4各专业左右,重点建设专业带动一般专业,以适应招生人数****人的需求。构筑成专业建设梯形结构,支撑学院各专业协调发展。更好地适应区域经济及行业、集团公司发展对人才的需求。

(2)开展课程改革

紧紧围绕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根本任务,遵循高职人才成长规律和基于工作过程及工学结合的课程改革理念,以专业核心课程建设为重点,全面展开精品课建设。形成专业团队、教研室、系部和学院四级课程建设管理工作体系。在现有15门省级精品课程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课程建设,“教、学、做”一体,“理、实”一体。用三个三分之一思路来改造我们的课程,即三分之一理论,三分之一讲座、三分之一企业实践。使我们的课程经过五年左右的发展,在省内及国内

13 具有先进性和引领性,省级精品课程达到50门以上,国家级精品课程3-5门。

(3)探索招生改革

把现代市场营销理念引入到招生工作中,充分研究市场需求,培育招生市场,打造生源数量稳定、分布合理的招生基地。充分研究社会(学生、家长)需求,提高市场占有率。加强招生宣传,提高宣传品位与层次,提高学院的知名度与美誉度;强化各类生源渠道建设,建立起以“我省为主,辐射重点外省”的招生网络。完善招生目标责任制,落实由团队招生逐步过渡为专业团队招生的招生工作机制,按照“优化结构、保证数量、提高质量”的原则,年招生量稳定在3000-4000人。研究高职招生考试制度改革政策,探索多样化选拔录取机制。

(4)完善绩效考核体系

本着全员考核、目标管理、价值驱动、自主管理原则,制定下发《2015年绩效考核实施方案》和《绩效考核目标责任书》。充分体现岗位职责、岗位难度、教学质量以及价值贡献度,改革学院教学运行激励标准,推行积分式动态管理;教师的教学运行、企业顶岗锻炼、教学建设和科研工作三项重点工作的行为指标考核与员工基础管理工作融合作为月度基础管理考核,引导广大教职员工工作行为。制定《职业培训管理暂行办法》,建立完善职业培训项目负责人制度、项目代理制度、项目总承包与分包制度、可行性报告与备案制度、项目独立核算制度。加强考核激励机制建设,划小核算单元,实行项目利润提成考核办法。

(5)推行院系两级管理改革

管理体制由直线职能制向院系两级管理的根本转变、管理机制由

14 过程管理向目标总控的根本转变、薪酬激励由按劳分配向按价值、按贡献分配的根本转变三大工作目标,制定完善学院《管理体制机制改革总体方案》。

2.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多措并举加大名师、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队伍建设力度。一是外出学习培训。继续组织骨干教师参加国培和省培工作;组织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参加其它形式的外出学习培训和国内访学项目。二是进企业实践。为强化教师的双师素质,学院进一步修订教师进企业实践管理办法,组织教师扎实参加企业培训及企业顶岗。三是内部培训。通过说课、说专业等专题培训、聘请专家、学者来校交流等形式,使广大教师的教育理论水平和业务水平得到提升。

3.推进社会服务,实现合作共赢

(1)扩大校企合作,加强实训基地建设。

学院将继续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不断创新合作模式,遵循“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原则,配合各专业群的职业教育特点与要求,建立完善校企合作管理制度和激励机制。

继续扩大校企合作单位的数量与质量,建立一批生产技术先进、与学院专业融合度高的知名企业做为稳定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基本满足学院各专业认识性实习和顶岗实习要求。

按照校企“双赢”的原则引进企业合作建设实训场地,变“模拟任务”教学为“真实任务”教学,形成校内实践与企业生产的有机结合,达到实践教学与企业生产合一。

为企业开展订单式培养模式,共同开发课程及教材,调整育人的方向与企业的需求相结合,定向为企业培养所需技术技能人才,行业企业和区域经济提供了有效的服务。

15 以现代学徒制试点为抓手,聘请国内一流专家、劳模、高级工程师、技师及能工巧匠做为客座导师到学院开门收徒,并建立专家、技师工作站,作为先进操作法的传承和创新基地。

4. 整合职教资源,推进集团职教集团运作

(1)整合职教资源,以集团职业教育集团为依托,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年7月,央企举办的首家紧密型、行业性职教集团在学院揭牌。集团定位于“服务集团、辐射行业”,支撑行业持续发展,圆职教强企梦。学院将依托集团公司,整合目前成员企业的中技学校和职业教育(培训)中心,加强各单位之间的沟通,规范化运行集团各项事务,基本建成紧密型、规范化职教集团,构建面向公司的专业服务产业的职业教育体系,传授企业文化,培养技术技能人才。解决跨区域系统办学体制机制、与地方职业教育规划不衔接及经费问题,实现跨区域办学、自主招生、中高职衔接等,形成需求与培养相衔接,培养与使用相统一的工作体系,建成覆盖行业、特色鲜明、培养成效突出,能够支撑行业人力资源需要的职教集团,成为我国行业职教集团的示范样板。

(2)整合集团公司培训资源,构建员工培训体系

整合集团公司培训资源,筹建集团大学,承担集团公司领导力发展和员工知识、素养、技能提升的教学研究和培训工作;构建集团员工教育培训体系,开展员工培训教学方法的研究、创新和知识管理。将全体员工按管理、技术、操作分初、中、高三个层次培训,将培训覆盖集团员工职业生涯全过程。

(3)依托集团大学成立管理技术服务中心

管理技术服务中心要吸收各成员企业的优秀管理人员、技术专家

16 和技术拔尖人才以及国内外的一流专家和高端研发人员等参与,把服务中心建设成为高新技术推广应用基地,公司先进操作技法和管理经验的总结、传承、推广应用基地和先进技术的研发基地。

5.加强社会服务能力建设

(1)以社会需求为目标,加大培训项目开发力度。根据山铝公司《2015年员工教育培训工作意见》及周边各单位培训需求,结合学院实际情况,针对培训任务,分别成立培训项目组,相关责任教师要深入基层调研,编制培训方案,研发培训课程,使培训项目有计划地向前推进。通过培训项目研发,极大地提高教职工的社会服务意识和服务能力。

(2)以企业需求为目标,加大横向项目的参与开发力度。制定《教学科研岗职称评聘管理办法》及《教学科研岗绩效考核管理办法》,鼓励并引领广大教师积极参与企业横向项目的研发与实践,以提升教学能力、科研能力和社会服务能力。

6.深入开展学生成长成才培养 (1)健全学生教育体系

按照“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工作定位与思路,贯彻落实中发〔2004〕16号文件、教育部《全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测评体系》的要求,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以基本道德规范为基础,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深入进行素质教育。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宣传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就业创业教育,安全教育,做好资助育人工作。实行思想政治理论课专任教师、辅导员任职资格准入制,按不低于师生1:400的比例配备思想政治理论课与哲学社会科学课专任教师;按师生比不低于1:200的比例设置一线专职辅导员岗位,为每个班级配备兼职班主任。

17 (2)完善学生服务体系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关注学生需求,以学生满意的校园生活和全面发展的需求为导向,建立和完善学生服务机制,从学生心理、生活、学习、成长、发展诸方面关心爱护学生、服务学生,通过学生关爱工作机制等体系的建立和运行完善学生服务体系,不断提升学生的满意度,建立稳定、和谐、优良的校园环境。

(3)实施学生素质能力提升工程

以《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为指导,以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以就业为导向,以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和基本能力为重点,以诱发学生兴趣和自信为切入点,建立并不断改进“能力素质提升模型”;通过“能力素质提升模型”对学生进行教育培训,实施学生素质能力提升工程,培养“用人单位、毕业生双满意”的毕业生。

(4)推进学生卓越计划

以培养学生永不满足、积极向上的精神,坚韧不拔、持之以恒、直到成功的顽强毅力和把小事做到极至的优良品格为目标,积极探索,不断改进,把学生培养成为竞争力强、成才率高的卓越人才。

7.启动实施新校区建设工程,为再造一个新学院奠定基础 (1)通过新校区建设解决学院发展硬件设施不足问题。学院现有办学条件是在原来的职工大学、党校、技校及职业中专办学的基础上简单叠加而成,因而布局不够合理,不符合高校建设标准,缺乏进一步增强核心竞争力、打造学院品牌、提升知名度的空间。随着后续在校生规模的不断扩大,考虑学院的长远发展,提出搬迁青岛的设想。

(2)学院先后考察了青岛城阳区、胶州、即墨等地,对新校的占地、规模、硬件设施、建设工期等进行了多次研讨,初步形成了项目

18 建议方案,等待定稿后提交领导审阅,尽快形成项目建议书提报立项。

(六)保障措施

1.加强党的建设,提高领导学校科学发展能力

坚持党的领导,加强组织建设,以基层党组织建设为重点,健全机制,进一步提升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力;把好入口关,进一步提高党员发展质量;加强管理,进一步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健全机制,提升基层党组织战斗力。充分发挥基层组织推动学校改革发展、维护学校稳定、服务师生员工、促进校园和谐的战斗堡垒作用;推进学习型学院建设,推动基层党建工作创新,建立健全党员教育管理长效机制;加强领导班子思想政治建设,不断提高领导班子统揽全局的能力。建立健全干部选拔任用的民主选拔、竞争择优机制和考核评价机制。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健全权力运行机制和监督机制;落实安全稳定工作党政“一把手”负责制,建立健全安全稳定工作机制,加强平安校园建设。加强对工、青、妇等群团组织的领导,发挥其在学院改革、发展中的作用。

2.深化管理体制改革,增强学校发展内在动力

(1)以“定位准确、职责清晰、管控有力、营运高效”为目标,深化学院管理架构改革,精兵简政,推动管理重心下移、教学科研、学生工作关口前移,逐步实现培训业务与后勤保障市场化运作。

(2)加快推进院系两级管理体制改革,实现管理方式由过程管理向目标管理的根本转变。推行目标管理责任制管理机制,明确院系权利和责任,充分优化和利用教育资源,激发院系办学活力。

(3)推进学院收入分配改革,实现按绩分配、按效分配、按价值化分配。逐步探索符合学院特点的基薪+绩效的薪酬分配制度。封存当前的岗位技能工资,建立基于工龄、职称或岗位、学历的三维基薪制

19 度,并动态晋级;建立基于课时工作量、企业顶岗锻炼、教科研成果、培训或课题项目利润、基础管理和现场治理为核心的绩效工资分配体系;探索职业教育培训项目团队建设和质量、效益考核提成机制,实现内外部培训收益梯次激励. 3.坚持依法治校,提高学校民主管理水平

深入学习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依照国家有关的法律法规等文件精神,不断修订完善学院的规章制度和措施,加强管理力量,规范办学行为,坚持依法治校。坚持和完善民主集中制,严格执行议事制度,提高领导班子决策的民主化、科学化水平。规范各项办事制度,大力推进院务公开。完善各类监督制度,顺畅师生利益表达的机制和渠道。完善职代会、教代会制度,强化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充分保障师生员工的民主权利。

学院

2015年6月*日

第四篇:“十三五”护理工作发展规划

(2016-2020年)

未来五年是我院加快学科发展、提升综合实力、建设“一城四中心”的关键时期。为了认真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和国家卫生计生委《中国护理事业发展规划纲要(2016-2020年)》的精神,促进我院护理工作全面、协调、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依据我院十三五发展规划,结合我院护理工作实际,特制订本规划。

一、指导思想

认真落实新时期医疗卫生改革方针,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坚持“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宗旨,落实三级甲等医院各项指标。坚持开展优质护理服务工程,强化护士岗位管理,提升优质护理服务内涵建设,为人民群众提供“优质、安全、便捷、价廉”的医疗保健服务。为实现在建院80周年时建成三级甲等强院,建院100周年时建成专科特色突出的三级甲等知名品牌医院而奋斗。

二、发展目标

到2020年,病区护士总数与实际开放床位比不低于0.6:1,培养或引进护理研究生3-5名,本科学历护理人员达到50%以上,大专及以上学历护理人员达到90%以上,院内护理专业小组达到15个,护理离职率≤5%。完善新入职护士岗位培训制度,有计划的培养一批临床专科护理领域骨干人才。

到2020年,深入推进优质护理服务工程,建立完善的护士岗位

管理模式,建立体现“能级应对”的护士分层级岗位管理制度,科学设置护理岗位,根据岗位需求,对护士的人力配置、绩效考核、职称普升、岗位培训等实施科学管理,体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

到2020年,形成管理科学规范、专业特色突出、服务品质优良的护理管理和护理服务模式,同时按照医院十三五规划,建立老年护理服务体系,发展社区和居家护理,强力推动“五所八院十中心”建设。

三、具体工作目标及保障措施

(一)优化护士队伍结构,维护护士合法权益

目标:按照国家卫计委有关文件要求,结合我院临床护理工作需要,合理设置护理岗位,在2017年我院床护比达到卫计委三级甲等医院评审标准要求。

保障措施:

1、着力解决护士编制不足问题,合理配置护士,争取2017年床护比达到基本配备标准,即临床科室床护比达到1:0.4、手术室1:

3、产科1:0.6、产房1:

3、新生儿科1:0.6、ICU1:2.5-3。全院临床护理岗位护士占总护士数95%以上,护理离职率≤5%。2020年病区护士总数与实际开放床位比大于等于0.6:1以上。

2、根据科室工作强度、风险系数、收治患者护理难度,配备各层级护理人员,每名护士平均负责患者不超过8个,做到科学合理、人尽其用。

3、各科室护理人员年龄、学历、职称结构分布基本合理。科学

排班,老中青合理搭配,尽可能保证病人需要和安全。

4、完善护理部直属管理的机动护士库。机动护士库由新进轮转护士和各科高年资护士组成,以应对各科室因病员增加、人员休假等情况下护理人员的动态补充。新进护士平时在重病人多、管理规范的科室轮转学习,高年资护士在所在科室工作。

5、进一步贯彻落实《护士条例》,严格依法执业,维护护理人员合法权益,提高护士福利待遇。防控和减少护理职业健康危险因素,对护理人员每年体检一次,保障护士身心健康。

(二)继续探索护士岗位管理,完善护士分层管理制度 目标:根据国家卫计委及陕西省优质护理工程有关要求,完善我院护士岗位管理实施方案、护士分层级管理办法等,逐步实施护理垂直管理。

保障措施:

1、完善体现“能级对应”的护士分层级管理制度,2016年修订完成各层级护理岗位说明书,根据护士临床专业能力和技术水平,合理划分不同层级,建立护士职业生涯发展阶梯,充分发挥不同层级护士的作用。

2、实行临床护理人员分层级管理,根据护士不同工作年限、技术职称及工作能力,把临床护理岗护士分成N0、N

1、N

2、N

3、N4共五个层级,制定各层级准入及晋级标准。科室严格审核晋级护理人员资质,护理部组织进行晋级考核、审批。

3、进一步完善护士岗位管理下的绩效考核和分配制度,根据护

理岗位职责、风险要素、工作数量和质量、患者满意度等,对护理人员进行量化考核,并将考核结果与护士的收入分配、奖励评优、职称晋升等相结合,体现多劳多得、优劳优得。

(三)继续深化优质护理服务,提升护理服务内涵质量 目标:改革护理模式,提供满意服务,继续深入推进优质护理服务工程。落实责任制整体护理,拓展护理服务内涵质量,提升患者、社会满意度,树立医院品牌形象。

保障措施:

1、进一步强化“以病人为中心”、“技术精益求精、服务至善至美”的理念,严格落实责任制整体护理,全面履行护士职责,为患者提供安全、专业、优质、连续、高效、满意的服务。同时,注重加强对患者的人文关怀。

2、形成“以患者为中心”的医护团队,加强团队合作和患者沟通交流,共同围绕患者病情,完成治疗计划、康复促进、健康指导等服务,为患者提供规范、专业、人性化的优质护理服务,进一步提升优质护理内涵质量。

3、发展以健康需求为导向的护理服务业,积极探索医后护理延伸服务新模式、新方法。以电话回访为主,通过微信、QQ、家访等形式,将护理服务延伸至居民家庭。结合我院“一城四中心”的发展建设理念,形成多层次、多专业、多领域的大众化服务的新格局:从医院到社区诊所、从医疗到预防、从急救到康复的护理全产业链,不断适应社会老龄化、城镇化的发展趋势。

4、优质护理服务工作实行目标管理。护士长根据专业特点制定本科室优质护理服务具体目标,按照目标要求做好各项工作。护理部、科室定期对优质护理工作计划、方案落实情况进行追踪分析,确保有效落实。对存在的问题及时解决,持续改进。

5、定期进行优质护理患者满意度调查、护理人员职业满意度调查。同时,与监察室沟通协作聘请院外第三方调查等,多渠道听取病人及医务人员对护理工作的意见和建议。

6、加强与各相关部门沟通协调,成立后勤保障中心、维修中心、静配中心,为临床提供下收下送及下临床进行设备维修等支持保障服务。药房每天配送药物至病房,食堂每天下临床订餐等服务。

(四)培养护理管理人才,提高护理管理水平

目标:加强护士长队伍建设,采取请进来、送出去的方式培养护理管理人才,引进先进的护理管理模式,建设高效管理团队,提高管理水平。

保障措施:

1、通过竞聘上岗、民主推荐等方式选拔护士长,促进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实现护士长队伍的知识化、年轻化、专业化。

2、按照我院护士长实际管理水平,采取集中讲授、交流对话、实际工作指导、外出参观进修等形式,加快对护士长管理水平培训教育。邀请省内外护理知名专家来院讲授管理新理念、新方法。

3、建立护士长工作质量考核标准,每年对护士长进行管理质量评价、管理知识考核,成绩记入个人档案。

(六)采取科学的管理方法,推进护理质量持续改进

目标:完善护理质量三级管理体系,突出各级质控组织的管理职能,建立“查找问题—制定措施—及时培训—落实改进—检查验证”的路径,运用PDCA循环方法持续改进护理质量,确保各项护理指标达到三级甲等医院评审标准。

保障措施:

1、以持续改善护理服务为重点,建立护理质量控制和持续改进机制。完善护理三级质控组织结构,制定护理质量控制方案、修订护理质量标准,定期对质控小组人员进行检查方法培训,做到明确分工,责任到人。

2、修订护理规章制度、护理质量标准、应急预案、疾病护理常规、护理技术操作规范、护理技术操作并发症等护理指导用书,为护士工作提供标准化依据,并根据工作需要及时修订、补充。

3、加大对重点人群、重点环节的监控力度。落实护士长夜查房、节假日查房制度。建立护理重点环节及护理质量关键指标的定期监测、反馈制度,指导改进临床护理实践。

4、每季度依据护理质量标准进行全院护理质量检查,检查结果通过院内网向全院护士反馈,进行质量分析评价。定期召开护理质量及安全会议,分析反馈护理不良事件,以达到对全院护士进行安全警示教育。

5、鼓励一线护士积极参与质量持续改进,在全院范围内开展PDCA循环、品管圈、RCA等质量管理工具的运用,促使护理管理人员及护

理人员学会用科学的管理工具对护理质量分析、反馈、整改,追踪评价,切实达到护理质量持续改进。

6、完善危重、疑难病例讨论制度。坚持护理部、科室定期护理查房、护理会诊及疑难危重病例讨论。健全患者风险评估制度,加强对急危重症病人的管理。

(七)加强护理信息化建设,促进护理事业快速发展

目标:借助新一代信息技术,本着提高工作效率,保障患者医疗安全的原则,大力推进护理信息化建设,发挥现代信息技术在护理质量管理中的作用。简化工作流程,节约护士人力,减轻工作负荷,提高护理工作效率和质量。

保障措施:

1、分步骤实行护理移动信息系统,加快护理信息化的推广和应用,推进护理事业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2、引进住院病人“腕带”系统和设备、器材的条码系统,进一步扩大医院条形码的使用范围,加强患者身份识别管理,确保患者安全。

3、进一步加强医院办公自动化的建设,实现办公无纸化、网络化。进一步加强医院“两微一网”的建设,向全社会提供系统信息化服务。

四、组织领导

(一)成立医院优质护理服务领导小组、护理质量与安全管理委员会,制定医院优质护理服务计划、实施方案,由院领导牵头,职责

明确,任务到人,各司其职,做好相关工作。

(二)充分发挥护理管理职能,强化岗位职责,提高管理效率。护理部、大科护士长加强督导,确保各项目标和任务落到实处。

(三)各科护士长依据我院“十三五”护理工作发展规划,结合科室实际情况,制定本科室未来五年护理工作规划。实施过程中,积极与相关部门沟通协调,创新方法,注重实效,同时定期对规划追踪评价。

护理部

2018.8.6

第五篇:某市“十三五”林业发展规划

林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基础产业和具有特殊功能的公益事业,是生态建设的主体,在维护生态平衡、提高生态承载力中起着决定性作用。加快林业发展,增加森林资源总量和林产品供给,增强自然生态系统与社会经济系统的良性循环,维护生态安全、实现绿色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战略意义。根据《**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和《**省林业发展“十三五”规划》等相关行业规划,结合**林业发展实际,编制本规划。

(一)“十二五”林业建设主要成就

“十二五”以来,全市林业工作深入贯彻“生态立市”战略,坚持以改善生态环境、提高林业效益、实现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强化森林资源保护管理,加快林业生态建设,不断深化林业改革,“十二五”规划主要任务全面完成。全市共完成人工造林作业面积66.09万亩,较“十一五”末增加24.98万亩,占规划面积 45 万亩的146.87%;完成义务植树1814.8万株,占规划1600万株的113.43%;新增封滩育林109.4万亩,比十一五时期增加47.45万亩,占规划面积200万亩的54.7%;建成苗木繁育基地1.46

万亩,占规划面积0.6万亩的243.3%; 特色经济林面积达64.89万亩,比“十一五”时期增加44.72万亩,占规划 52 万亩的139.36%;完成林业建设投资21.72亿元,占规划 18.3 亿元的118.69%;林果业总产值达18.5亿元,占规划 18.34 亿元的100.87%;森林覆盖率达到5.51 %,比“十一五”时期的2.47%提高了3.04个百分点。

1.生态建设成效显著。“十二五”时期实施重大林业生态工程40项,争取到位国家和省上林业建设资金4.05亿元。“三北”防护林建设成效显著,完成人工造林2.85万亩,封滩育林15.5万亩,新建成更新农田林网5800公里,建成绿色通道1591公里;沙化土地封禁保护区建设进展顺利,**、**、**等3个县被纳入国家沙化土地封禁保护试点县。完成沙化土地治理11.88万亩;退耕还林工程完成续建工程17万亩,封滩育林9.1万亩;生态公益林补偿制度全面落实,新增国家(省)级重点生态公益林补偿面积117.76万亩,总补偿面积达到723万亩;国有林场棚户区建设任务基本完成,林区基础设施条件得到改善,全市完成棚户区改造 746 户。造林补贴试点、森林防火项目进展顺利、有序推进。湿地保护与恢复工程起步良好,**苏干湖、**区花城湖国家湿地公园、**昌马河等湿地保护与恢复项目陆续实施,重点项目对生态的保障作用明显增强。

2.林业产业快速发展。充分发挥地域优势,大力发展特色林

果产业。以葡萄、红枣为主的优质经济林产业基地和以枸杞、甘草为主的中药材产业基地初具规模。“十二五”期间,新植特色经济林37.14万亩,特色林果产业基地面积达到64.89万亩,比“十一五”末增加44.72万亩,比增长2.33倍。建成以**、**为主的鲜食葡萄基地23万亩,**、**、**为主的红枣基地6.5万亩,**、**、**为主的枸杞基地21万亩,**、**为主的人工甘草基地15万亩。林果业总产值达到18.50亿元,农民林果纯收入达到1500元,比“十二五”初翻了一番。

3.林业改革稳步推进。一是集体林权制度主体改革全面完成,全市181.13万亩集体林地林木全部确权颁证;二是以“五项制度”和“一个体系建设”为主要内容的集体林权综合配套改革有序推进,“十二五”时期全市累计完成林权流转5,92万亩,林权抵押贷款1.17亿元,成立林业专业合作社115个,新增家庭林场36个,成立林业综合管理服务中心7个,林下经济总产值达到2.32亿元,集体林业发展的活力进一步增强。三是深化林业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建立了“三张清单一张网”编制权责事项92项,取消林业行政审批事项5项,下放6项,承接2项,行政审批效率进一步提升。

4.资源保护管理不断加强。以县级森林目标责任制为抓手,

深入贯彻落实《**省林地保护利用规划》,严格执行林地管理制度;加强林业公安队伍建设,市、县建立健全了森林公安机构,林业公安队伍正规化建设和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全面加强;严厉打击各种破坏森林资源的违法行为,落实林木采伐制度,规范木材加工、运输管理工作,全市林地湿地得到有效保护,天牛等有害生物防治取得阶段性成效。高度重视森林防火工作,加强林区火源管理、应急处置和责任落实,未发生重大森林火灾;落实林业安全生产责任,杜绝了安全生产责任事故的发生;依法加强对林木种苗生产、经营单位和个人实行林木种苗生产、经营许可管理,开展种苗产地检疫和调运检疫,种苗生产经营市场规范有序。

5.城乡人居环境明显改善。扎实开展全民义务植树,城市绿化美化、绿色通道和乡镇村屯绿化建设成效显著,**市、**市建成国家园林城市,七个县市区全部建成为省级园林城市,五年间全市城区新建公共绿地 385万平方米。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27.6%,人均公共绿地面积10.91平方米,城乡人居环境明显改善。

(二)林业发展面临的困难和挑战

1.生态治理任务艰巨。**市地处西北干旱荒漠区,荒漠化土地占国土面积的76%,降水稀少,蒸发量大,林草植被稀疏,生态环境十分脆弱。全市森林覆盖率仅为5.51%,与全面建成小

康社会目标相比差距很大,生态建设任务十分繁重。生态环境局部改善、整体恶化的态势并没有从根本得到扭转,林业生态用水与农耕地用水的矛盾日益突出,严重影响造林成活率和工程质量,造林绿化成本越来越高。

2.林业建设资金缺口大。人工造林成本过高的问题长期存在,重点工程造林标准远低于实际造林成本。据测算,我市造林成本基本在每亩1500元以上,而现在国家重点工程人工造林补助标准仅为每亩300元。全市每年完成人工生态造林在3.5万亩左右,而国家补助面积还不足实际造林面积的一半。

3.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的矛盾突出。随着经济快速发展,国家和省市重点工程不断推进,征占林地的项目有所增加,未批先建、批少占多等违法占用林地现象仍有发生。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形势依然严峻,黄斑星天牛危害程度重,防治难度大、持续蔓延的势头虽然有所遏制,但防治形势依然严峻,群防群治的机制仍需进一步健全。

4.林业保障服务能力不强。乡镇林业保障服务体系不健全,独立运行的乡镇林业站较少,大部分乡镇林业工作站以“三站合一”的形式存在,缺乏林业专干,个别乡镇站有站无人。“十二五”期间,特色林果面积比“十一五”末增加2.3倍,但全市林业科技人员仅有180人,编制和人员不增反减,远远不能满足产

业发展对技术服务的需求。

5.林业产业效益不高。森林资源总量不足、质量不高、结构单一,林业提供生态产品、林产品、生态文化产品的能力远不能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的需求。林果产业龙头企业数量少,规模小,精深加工能力弱,有产品无品牌、有产量无市场,林果产品质量和效益还不高。

(三)林业发展的有利条件和机遇

1.国家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为林业发展提供了新机遇。党的“十八大”将生态文明纳入国家“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将生态文明建设提高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林业是践行五大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方式的重要体现,是新常态下转型升级的重要环节,是构建生态安全屏障的重要支柱,是建设美丽中国的重要内容。中央通过的《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支持**省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省加快转型发展建设国家生态安全屏障综合试验区总体方案》对**加快生态治理建设安全屏障指明了方向。 2014年4月,**省人民政府出台了《关于贯彻落实<**省加快转型发展建设国家生态安全屏障综合试验区总体方案>的实施意见》和《**省生态保护与建设规划(2014~2020年)》,把**市被

纳入全省生态安全屏障“三屏”之中,**生态环境和文化遗产保护区、**北部荒漠生态保护区与建设已纳入全省“四区”之中,**生态建设已经上升为**生态战略的重中之重。2014年编制的《**市建设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实施方案》确立了“生态立市、生态富市”的发展战略,2015年8月,市委、市政府制定的《**市生态环境保护规划(2014—2020年)》,确立了“一区四屏”战略布局。这些政策都为**市林业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

2.国家重大生态建设工程的陆续启动,为林业发展提出了新任务。**省林业发展“十三五”规划中,明确提出的要重点实施国家生态安全屏障保护修复工程、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湿地保护与恢复工程、濒危野生动植物抢救性保护等重点工程,扩大退耕还林实施范围,加快沙源区治理和沙化封禁保护,加大森林公园、湿地公园、沙漠公园建设力度,加快城乡绿道、美丽乡村、郊野公园、森林城市等城乡生态基础设施建设,强化自然保护区建设和管理,发展特色生态旅游。健全完善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湿地保护与恢复及效益补偿政策。继续推进“三北”五期工程建设、防沙治沙及沙化封禁保护等生态建设工程。国务院批准启动实施的《**水资源合理利用与生态保护综合规划》、《祁连山水源涵养和生态保护规划》两个大型生态建设项目,都为林业发展

提出了新任务。

3.国家、省、市大力发展民生林业的战略决策,为林业发展赋予新的使命。国家新一轮退耕还林工程启动、国家林业局出台的《关于加快特色经济林产业发展的意见》和《林下经济规划》、**省政府出台的《关于推进365现代农业发展行动计划,着力实施“十百千万工程”的意见》、《**省千万亩优质林果产业基地建设规划》、《关于加快陇药产业发展的意见》等政策文件,市委、市政府做出的《关于“做精一产、富裕农民”和发展现代农业的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快枸杞产业发展意见》,都把优质林果、特色中药材、设施林果、新型林业产业列为发展重点,提出了目标任务要求,为林业赋予新的使命。

4.深化林业改革,建设智慧林业为林业发展提出了新要求。2014年2月,总书记在《关于第八次全国森林资源清查结果的报告》上重要批示,要求全面深化林业改革,创新林业治理体系,为林业改革发展指明了方向。面对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深入推进和林业现代化的深入发展,面对林业参与主体的多元化和利益诉求的多样化,亟需把林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为全面深化林业改革的总目标,稳步推进国有林场改革、集体林权制度综合配套改革和果树经济林确权颁证、湿地确权等各项林业改革,创新林业治理体系,建立健全生态资源产权制度、生态

资源监管制度、生态资源市场配置制度、自然生态系统保护制度、生态修复制度和生态补偿等各项林业制度,使林业的体制机制更加成熟、更加定型,更加适应生态林业民生林业发展的需要。当前,我国经济发展已进入新常态, “互联网+”、智慧林业建设有着巨大的优势和潜力,为林业发展也提出了新要求,林业工作要主动适应新常态,全力服务新常态,运用互联网思维,加上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林业的深度融合,建立集林业资源、营造林、灾害应急、林业产业、生态文化五大核心业务系统;构建智慧林业网络平台,为全面提升生态林业民生林业服务水平发挥作用。

二、“十三五”林业工作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区域布局和主要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八大及十八届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习总书记系列讲话为指针,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目标,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坚持以深化林业改革为动力,以建设国家生态安全屏障主体功能区、丝绸之路经济带黄金节点和生态文明示范区为重点,以增质增绿增效为基本要求,以发展壮大特色优质林果及中药材产业为主攻方向,以依法治林为保障,以科技兴林为支撑,深入贯彻“生态立市”战略,坚守四条生态

保护红线,加快国土绿化进程,强化基层基础建设,全面推进林业生态体系、林业产业体系和森林文化体系和林业现代化建设,把我市建设成为生态环境优美、林业产业发达、森林文化繁荣、人与自然和谐的现代林业强市。

(二)基本原则

---坚持五大理念,统筹协调推进。始终坚持把改善生态作为林业发展的根本方向,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加快体制机制、产权模式和科技创新,增强发展活力。正确处理“保护自然”与“保障发展”关系,走产业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协调发展的文明道路。坚持保护优先、自然修复为主的方针,突出保护优先守 “存量”,实施重大生态修复扩“增量”,开展森林抚育经营提“质量”。加快培育林业特色新型产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积极营造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以项目建设为牵引,互利合作,积极服务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形成全市林业对外开放新格局。

---坚持保护优先,严守四条红线。始终坚持把保护资源和维护生物多样性作为林业发展的基本任务,把保护和提高森林、荒漠、湿地生态系统功能放在突出位置,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自然和谐,严守林地和森林、湿地、沙区植被、物种保护四条基本红线,加强森林生态安全建设,逐步实现林业可持续发展。

---坚持因地制宜,科学合理布局。始终坚持“南护水源,中建绿洲,北拒风沙”的总体建设布局,因地制宜,突出区域特色,因害设防,突出工作重点,统筹规划,分步实施。

---坚持重点突破,壮大富民产业。始终坚持把发展林果产业作为林业发展的强大活力,在葡萄、枸杞等特色产业上取得突破,发展设施林果等高效产业,加快实施品牌战略,培育一批“三品一标”名优产品,扩大果品储藏保鲜加工能力,延长产业链条,增加农民收入。

---坚持科技兴林,示范引领带动。始终坚持把科技作为林业发展的第一生产力。重视林业科研和推广工作,加大“三新”引进示范推广力度,建立科技示范园区,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和科技创新步伐,广泛开展科技培训,提高广大群众的科技素质。

---坚持依法治林,推进法治林业。始终坚持把依法治林作为林业发展的可靠保障。稳步推进地方立法,完善林业法律法规,加强林业行政执法队伍管理,推进森林公安正规化建设,创新林业法制宣传,提高林业法治水平,强化林业执法,建立健全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制度,持续精简行政审批事项,健全完善林业行政审批制度,用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为推进林业现代化提供保障。

(三)区域布局

坚持“南护水源,中建绿洲,北拒风沙”的总体生态建设布局,在绿洲外围封滩育林育草,提高植被覆盖度,控制沙源,绿洲边缘因地制宜,营造防风固沙林带,建立防护屏障。绿洲内部营造防护林网、建立绿色通道、发展特色林果、种植枸杞甘草为主的中药材,形成农田林网围田、经济林果镶嵌、绿色通道纵横、优质药材连片的林业建设格局。主要任务是建设“四屏一区一带”即四大生态屏障、 优质林果产业区和优质中药材产业经济带。

1.祁连山冰川与水源涵养生态保护区为主的生态屏障区。 落实《以祁连山生态保护与建设综合治理规划》,增强水源涵养功能,强化冰川、湿地、森林、草原抢救性保护,加强党河中上游水土保持、生态恢复综合治理工作,加快中部绿洲节水型社会建设,遏制下游荒漠化,重点实施祁连山生态保护与建设综合治理项目。

2.**生态环境和文化遗产保护区为主的生态屏障区。落实《**生态水资源合理利用与生态保护综合规划》,以**水资源合理利用与生态保护工程为重点,加强生态保护、环境治理和文化遗产保护,控制人工绿洲规模,实现生态修复、生产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处。

3.**(马鬃山)—**—**北部荒漠化自然保护为主的生态屏障区。保护荒漠植被和珍稀、濒危野生动物资源及生物多

样性,禁止在保护区猎杀、非法猎捕受保护的野生动物,建立保护区荒漠生物物种储存基地,保障生物物种安全。加强沙漠化和荒漠化治理,加大沙化和退化土地治理力度,遏制土地沙化和退化,实施休牧禁牧、封滩育林(草)、沙化土地封禁工程,发展适合当地生态环境的特色产业,促进区域生态自然修复。

4.绿洲生态保护区为主的生态屏障区。 建设以农田防护林和城市环境改善为主的绿洲生态保护区。依托“三北”防护林建设工程,以农田防护林、绿洲通道建设和重点风沙口治理为重点,加大绿洲内防护林建设力度,提升防护功能。继续实施森林生态效益补偿项目,加大以封禁保护为重点的天然植被和湿地保护力度,重点实施**花城湖国家湿地公园、**北海子国家湿地公园、**干海子湿地生态修复、**县湿地恢复与治理、**市湿地保护及**、**阳关、**青山子、**拦河湾四个国家沙漠公园等工程。加强城市人居环境建设,合理布局城市绿地,积极推行立体绿化,提升城市绿地品质;加强城郊生态过渡带建设,保护建设城郊生态防护绿地、环城林带和郊野公园。

5.优质林果产业区。建设特色林果三大产果业基地,即建成以**、**、**花海为主的优质葡萄生产基地;以**、**、**为主的优质红枣产业基地;以**市、**县、**区为主的优质桃杏梨产业基地。

6.优质中药材产业带。建成以**县、**市、**县为主的优质枸杞、甘草等中药材产业经济带。

(四)主要目标

到2020年,全市重点区域生态治理取得明显成效,林地、湿地、自然保护区生态功能全面提升,四大生态安全屏障、优质林果产业区和优质中药材产业经济带基本建成。

——林业生态保护红线全面落实。全市划定的林地不少于1860万亩;森林不少于1380万亩;湿地不少于1010万亩;沙区植被不少于 2730万亩,沙区物种得到全面保护。制定生态保护红线划定技术方案,四条生态红线全面分解落实到各县、市、区,林业生态补偿机制得到进一步完善,生态红线考核制度全面建立,全社会生态保护红线意识明显增强。

——林业生态安全屏障建设稳步推进。国家重大林业生态建设工程及项目稳步实施,重点区域生态治理取得突破,全省森林面积、质量持续增长和提高,生态建设的空间布局得到优化,生态承载力得到提升,林业生态治理取得实效。完成人工造林50万亩;封滩育林52万亩;苗木繁育5万亩(次);退化林分修复1.2万亩。到“十三五”末,森林面积达到1380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5.66%,森林蓄积量达到217.8万立方米。

——特色林果产业发展逐步优化。新增以枸杞、葡萄、红枣、

桃杏、梨为主的经济林45万亩,使全市特色林果保存面积达到110万亩(优质林果60万亩、枸杞50万亩)。果品产量达60万吨。甘草留床面积达10万亩,林果业总产值达到50亿元,林果业收入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20 %以上。

——林业综合服务能力明显增强。林业改革稳步推进,全面完成8个国有林场改革任务,林业单位基础设施条件进一步改善,7个县市区森林公安局和市森林公安局机构及基础建设全面完成。人才队伍进一步优化,科技创新和依法治林进一步增强,林区重点林区道路、防火通道、视频系统畅通,全面提升县、乡林业工作站建设的整体水平,新建成乡镇林业标准工作站10个。

三、“十三五”林业工作的主要任务

(一)严格落实林业生态保护红线

1.落实林地和森林保护红线。以林地落界成果、公益林落界成果为依据,以林地保护利用规划、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为基础,明确划定落地县级林地和森林保护红线,分级分类进行林地用途管制,严格控制林地变更为其他用地。

2.落实湿地保护红线。认真组织开展湿地保护红线落地工作。以第二次湿地资源调查成果确定的各类湿地面积为依据,以省林业厅确定的至2020年需保有的各类湿地面积为目标划定湿

地保护红线。确保河流湿地、湖泊湿地、沼泽湿地、人工湿地面积不减少。

3.落实沙区植被保护红线。按照《**省第四次荒漠化和沙化监测报告(2009年)》、《**省防沙治沙规划(2011-2020年)》、沙区县已治理和保护的沙化土地的成效、沙区县现有实际治理和保护沙化土地能力确定沙区植被保护红线。保护对象主要包括绿洲内部具备治理条件的流动沙地、沙化耕地、露沙地;绿洲边缘具备治理条件的固定和半固定沙地;盖度大于10%的戈壁以及部分风蚀残丘和风蚀劣地。

4.落实物种保护红线。依据各县(市、区)有关动植物资源的资料确定物种红线。保护对象主要为各县(市、区)范围内的重点保护动植物及其栖息地(生境)。确保陆地典型生态系统、野生动植物及主要栖息地、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得到有效保护,。

(二)全面深化林业改革

1.深化森林资源产权制度改革。 建立健全林业资源用途管制制度,不断完善公益林生态效益补偿制度,探索建立湿地和荒漠化生态系统补偿制度,开展生态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实施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工作。建立健全林业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编制制度,制定并实行林业自然资源登记管理办法和森林资源资产评估制度,健全林业自然资源资产档案体系,探索形成公开、透明的

林权流转交易市场和林权交易平台,健全完善自然保护区和森林、湿地、沙漠公园管理制度。探索建立领导干部森林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制度。

2.全面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加快林业合作社发展,积极培育家庭林场,大力推进林权抵押贷款,落实林权抵押贷款财政贴息政策,稳妥推进林权流转,发展多种形式的林业规模经营。

3.全面完成国有林场改革任务。根据国务院关于国有林场改革实施意见和省政府通知精神,用足用活国有林场改革发展政策,稳步推进我市国有林场改革,全面完成国有林场改革任务,以县编制森林经营规划,提高森林经营质量和水平。

4.有序推进果树经济林确权颁证和林地经营权流转证颁发工作。努力探索生态环境建设与林果产业协调发展模式,推进生态环境建设产业化、产业发展生态化。

5.完善林业保险制度。认真研究林业保险政策,探索森林保险工作管理机制,积极推进商品林产值保险,拓展保险品种,加快建立森林评估、灾害风险评估、灾害损失评估等配套措施。争取森林保险在我市试点开展,发挥保险在森林资源保护和防灾减灾中的作用。

(三)依法加强林政资源管理

1.实行严格的林地管理制度。深入贯彻落实《**省林地保

护利用规划(2010-2020)》,制定县级森林经营方案,开展和完成森林经营方案编制工作;划定并坚守全市林地和森林、湿地、沙区植被、物种保护等四条林业生态保护红线。

2.切实加强森林资源管理。建立健全森林资源目标责任制,完善林业资产评估技术与管理;开展森林资源管理系统建设,实现森林资源信息化管理。加大林政执法力度,严厉打击涉林违法行为,确保森林资源安全;加强林业法律法规宣传,切实强化行政执法,规范行政许可,进一步强化建设项目使用林地审核审批管理,协调好“保护与发展”的关系。

3.突出自然保护区建设与管理。理顺管理体制,健全完善自然保护区管理制度,定期开展自然保护区环境保护专项大检查行动,加大防虫、防火、巡护等管护措施的落实,不断提升管理能力,增强区域生态功能作用的发挥。

4.加强湿地资源管理。加强对疏勒河、黑河、党河和**干海子、**大小苏干湖、**北湖、**花城湖、**北海子、**盐池湾等为代表的内陆类型湿地保护监管,新建一批国家级湿地公园,积极争取湿地保护恢复项目,提高建设质量和管理水平。有计划地保护和恢复重点湿地 151万亩。实施抢救性保护措施,使我市1016万亩的湿地得到有效保护,遏制和扭转自然湿地面积萎缩和功能退化的趋势。

(四)全面提升林业支撑能力

1.强化林业科技服务工作。以“提升生态质量、升级林业产业、服务基层林农”为目标,不断完善科技创新、技术推广和质量标准三大体系,努力完成科技创新工程、提升科技推广成效、加快科技平台建设、增强林产品质量安全保障能力、拓展科技合作五大任务, 实施五大林业提升工程,即优良林木种苗快繁技术工程、营造林技术创新工程、植被恢复技术提升工程、林果产业化技术应用保护工程、林业科技支撑创新工程,实施六大林业科研项目即林业生态可持续发展技术研究;沙化荒漠化综合治理与开发技术研究;经济林优质高产高效栽培技术研究;新兴产业技术研究与开发;森林保护技术研究;林果高新技术的引进及应用研究。引进推广先进技术30项以上。林业科技贡献率提高到60%以上;成果转化率提高到65%以上;良种使用率提高到90%以上。

2.加强林业人才队伍建设。不断创新林业人才管理、培养、引进、选用、流动、激励机制,统筹推进各类人才队伍建设,充分激发各类人才的创造活力,全面提升各类人才的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和造就一支与我市林业快速发展相适应的数量充足、结构优化、布局合理、持续发展的高素质林业人才队伍。建立**市林业科技信息平台,加强林业对外合作交流,完善“走出去”

战略,积极利用项目合作、外出学习考察机会,大力开展人才技术交流,进一步丰富和优化人才交流的层次和内容。出台非公有制林业企业专业人员职称评定办法。

3.加强乡镇林业站建设工作。充分发挥林业站在农村基层“宣传、管理、组织、服务”的作用。要积极筹集资金,分步实施乡镇林业站标准化建设工程,新建成乡镇基层林业标准工作站10个,把乡镇林业站建设成为有编制、有人员、有经费、有办公设施和交通工具、有服务能力的标准化工作站。

(五)狠抓林业应急和保障能力建设

建立应对森林火灾、林业有害生物灾害性发生、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爆发、沙尘暴等突发重大林业灾害和地震、极端天气、山洪泥石流等自然灾害的应急救护和应急处置能力建设,健全应急工作机制,组建和训练专业应急队伍,切实提高预测发现、控制和处置突发重大灾害的能力。

1.建立健全森林防火安全管理体系。坚持预防为主、积极消灭的工作方针,发挥专群结合、群防群治的制度优势,以森林重点火险区综合治理为突破口,进一步建设和完善森林防火预防、扑救、保障三大体系,最大限度地减少森林火灾的危害。主要在森林防火宣传教育、森林火险预警监测系统、林火阻隔系统、森林消防专业队伍及装备、物资储备库建设等五大方面开展工作。

森林火灾损害率控制在0.6‰以下。

2.狠抓林业有害生物防控体系建设。重点是加强监测、预报与警报体系建设,建立森林病虫害情报档案和数据库,掌握病虫害动态,预测短、中、长期主要病虫害发生趋势和危害程度,定期发布预报,准确及时发布警报,提供防治决策依据。对林木影响突出的以黄斑星天牛等为主的病虫害实施工程治理。健全完善全市有害生物测报网络,建成500个市级有害生物测报点、1743个县乡有害生物测报点 ,每个县市组建起专业有害生物测报点。林业有害生物成灾率控制在4.2‰以下;有害生物无公害防治率92%以上。

3.提高森林公安正规化建设水平。进一步加强森林公安装备和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执法办案场所改造、教育训练基地,完善和警用装备配置力度,全市森林公安机关基本达到相关装备建设标准;建立健全涉林案件快速查处机制,提高森林公安机动作战、快速反应和侦察破案能力,推进森林公安基础设施化、警务实战化、执法规范化、队伍正规化建设,提升森林公安人防、技防、物防水平。

4.注重野生动物疫源疫病防控。坚持保护第一的原则,以就地保护为主,迁地保护为辅,集中、优先保护一些珍稀、濒危、特有物种及生态关键种。进一步加强野生动物疫源疫病防控工

21

作,建立完备的野生动物疫源疫病防控网络和监测队伍。开展一次全面的野生动植物资源调查工作。

(六)切实加快林业信息化建设

1.建立林业信息队伍。从上到下建设一支专门的林业信息工作队伍,由各县、市、区林业局和局属各单位抽调熟悉林业工作、精通网络运营、电脑操作熟练的人员,探索建立集林业资源、营造林、灾害应急、林业产业、生态文化五大核心业务系统和智慧林业网络平台,全面开展林业信息化建设工作。

2.全面加强林业信息网络和硬件建设。运用互联网思维,建设全市林业大数据资源库,推进林业大数据资源共享交互项目建设;建设林业电子协同共享政务系统,实现市县林业部门无纸化办公,优化**林业网网站群结构,建成覆盖全市林业基层单位的林业专网。

3.积极发展电子商务。推进“互联网+”行动林业部分行动,启动“互联网+林业”试点示范,鼓励发展电子商务、信息服务新业态,探索“林产品生产+电商企业+城市终端配送”等多种经营模式;力争2020年末基本实现互联网思维、大数据决策、智能型生产、协同化办公、云信息服务,全市林业信息化率达到85%。

四、“十三五”时期林业发展重点工程

22

(一)“三北”五期建设工程。“十三五”期间,继续组织建设绿色通道、防护林网、村屯绿化和重点风沙口治理等工程。启动实施《全市退化防护林改造规划(2016—2025年)》,完成人工造林8万亩,封滩育林52万亩,退化林分修复1.2万亩。森林抚育6万亩。坚持“林跟水走,谁绿化、谁受益”的原则,以退化林带改造、骨干林带建设、新整理开发土地和移民区农田防护林建设为重点,采取新建、补植和改造相结合的办法,栽植农田林网2500公里,力争农田林网化率达到90%以上。大力推进以国道、省道、县乡村道路绿化为主的绿色通道建设工程,完成建设任务1500公里,绿化面积1万亩。

(二)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和天然林保护工程。继续抓好723万亩国家级(省)公益林保护管理工作。计划将未纳入补偿的279万亩生态林纳入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或天然林保护工程补助范围。

(三)防沙治沙工程。争取国家将**市列为全国防沙治沙建设重点示范区,辖区县市区均纳入国家沙化土地封禁保护补助试点县。沙化土地封禁保护项目面积280万亩,完成治沙工程造林8万亩。

(四)富民产业建设工程。组织编制《**市林果产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新增经济林15万亩,使全市优质林果

23

保存面积达到60万亩(其中:葡萄27万亩,红枣11万亩,桃、杏、梨及其他22万亩)。新增枸杞30万亩,枸杞总面积达到50万亩,甘草种植保存面积达10万亩,全市特色中药材面积达到60万亩。加强品牌和“三品一标”创建工作。林果标准化栽培管理技术覆盖率达到90%以上。无公害果品产地认证面积达到60%以上,绿色果品产地认证面积达到40%,有机果品产地认证有所突破。加快**、**、**、**、**大型果品综合批发市场建设,围绕枸杞、葡萄、红枣等主导产业,新上一批储藏保鲜精深加工项目,培育一批林果产业龙头企业,不断开发新型林果产业,在油用玫瑰、油用牡丹、文冠果等木本油料开发利用上取得突破。

(五)湿地保护与恢复工程。开展湿地保护与退化治理,开展退化湿地保护与恢复治理,实施退耕还湿、退养还滩、生态补水,加强污染和有害生物防控,推进湿地可持续利用示范和湿地生态补偿试点,稳定和扩大湿地面积,改善湿地生态质量。制定全市湿地保护与利用规划,对主要湿地功能进行定位,加快《**区湿地保护发展利用总体规划》实施进度,实施**花城湖国家湿地公园、**北海子国家湿地公园、**干海子湿地生态修复、**县湿地恢复与治理、**市湿地保护等一批湿地保护恢复重点工程。

24

(六)退耕还林工程。继续实施巩固好17万亩退耕还林工程建设成果,推进后续产业、补植补造等项目建设。稳步推进新一轮退耕还林工程,计划将全市32万亩严重沙化非基本农田纳入国家新一轮退耕还林补助范围,不断巩固退耕还林成果。

(七)城镇绿化和美丽乡村建设工程。加强城郊生态防护绿地、环城林带和郊野公园建设,以城市出入口、城区周边等区域为重点,构建城市生态综合防护屏障。全市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38%,绿地率达35%,人均公共绿地达到14平方米以上。七县市区均达到国家园林绿化城市标准。以乡镇驻地、农村居民点为主,道路绿化、林网配套为框架,植树造林、种花种草。70%的乡镇、60%的村屯达到美丽乡村建设标准。依托现有国家湿地公园、森林公园、沙漠公园,通过招商引资和PPP模式,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打造精品景点,大力发展生态游、休闲游,引导不同景区向特色化、个性化、精品化发展,新办一批森林人家、林家乐、园林理疗,实现森林资源和效益双赢。加快生态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建设一批生态文化场所、休憩场所、科普示范基地、纪念林基地、碳汇林基地等,定期举办生态文化节会,传播弘扬生态文明。

(八)重点生态功能区综合治理工程。按照国家和**省批复要求,组织完成《祁连山水源涵养和生态保护规划》、《**水

25

资源合理利用与生态保护综合规划》、《**及疏勒河流域生态保护与建设工程》、《黑河流域综合治理》项目中林业生态建设任务。整乡整村推进疏勒河流域移民区农田防护林网和特色林果基地建设,提高移民区生态防护功能和特色产业发展水平,使区域内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完成生态造林6万亩,发展特色林果及中药材10万亩。

(九)濒危野生动植物保护及自然保护区建设工程。开展对野生动植物的就地保护、迁地保护、野生放归和种质资源收集,继续实施雪豹、野骆驼、麝、野生雉类、普氏野马等野生动物拯救工程,开展生物多样性的调查、监测与评估,构建生物多样性保护网络。对陆地典型生态系统、野生动植物及主要栖息地、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进行有效保护。全面加强自然保护区基础设施建设和能力建设,争取将自然保护区建设管理经费逐步纳入财政预算,提高自然保护区管理水平。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保护率达到95%以上;极小种群野生植物保护率达到80%以上。加大野生动植物管理和野生动物疫源疫病防控工作,全面落实物种保护红线。

(十)种苗和花卉产业工程。搞好林木种苗、种子、花卉制种和宿根花卉基地建设,加快建设以胡杨、沙枣、柽柳、梭梭等治沙苗木为主的苗木良种繁育基地,着力推进林木良种化进程,

26

实现标准化生产管理,加强**国家重点胡杨良种基地和**区省级沙枣良种基地的管理,继续申报国家级、省级林木良种基地,完善林木良种选育、审定、示范、推广体系,使林木种质资源得到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加大林木良种区域化试验力度,增强林木良种技术储备。林木种苗繁育5万亩(次),花卉制种和鲜切花种植10万亩(次)。

五、投资概算

“十三五”期间,要积极争取国家、省重点生态工程造林投资补助,提高林业建设工程投资标准,建立健全财政、林业、社会等部门共同参与的林业投融资机制,引导林业经营单位和其他各类经营主体发展林业。探索地方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建立引导资金带动社会资本投资林业建设模式,扩大社会融资规模,全力助推全市生态林业、特色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完成“十三五”时期林业建设规划任务,需投入建设投资49.95亿元。

1.按资金来源:争取国家和地方财政投资23.43亿元,占总投资的46.91%;企业、个人、社会筹资26.52亿元,占总投资的53.09%。

2.按建设性质:生态治理工程19.68亿元,占39.40%;生态保护工程11.67亿元,占23.36%;经济林果产业发展8.30亿

27

元,占16.62%;中药材、油料等产业发展7.21亿元,占14.43%;林业科技等基础建设1.56亿元,占3.12%;林业贷款贴息资金0.2亿元,占4%;民生林业及其它1.33亿元,占2.66%。

3.按县市区:**区4.91亿元,占19.83%;**县11.64亿元,占23.30%;**市10.85亿元,占21.72%;**县8.54亿元,占17.10%;**市5.28亿元,占10.57%;**县3.61亿元,占7.22%;**县4.96亿元,占9.93%;市直0.15亿元,占0.3%(详见附表5)。

六、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各级党委、政府要把林业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精心组织,科学实施。要把《规划》实施情况纳入各级政府任期目标责任考核体系,加大生态保护建设指标的权重,实行绩效考核评价,落实生态环境损害责任终身追究制度。加大对“生态屏障行动”管理力度的责任考核,强化资源管理和执法力度,有力保障全市森林资源安全。把森林覆盖率、森林蓄积量、湿地保护、防沙治沙、灾害防控等林业建设目标纳入各级政府和林业主管部门的目标责任考核体系,切实巩固生态环境建设成果。层层建立绩效考核评价机制,将生态建设和特色林果产业发展完成情况与领导干部业绩考核相结合。不断完善生态环境建设综合评价考核体系,进一步形成分级负责、协作联动、全社

28

会广泛参与的生态保护与环境建设工作新格局,共同推进《规划》工作任务的全面落实。

(二)拓宽林业投入渠道。抓住国家、省生态安全屏障建设这一重大机遇,坚持国家政策支持和自我创新发展相结合,统筹谋划,积极争取国家和省上重点生态工程和重大生态项目投资,认真落实市、县财政配套资金。探索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建立引导资金带动社会资本投资林业建设模式。完善林业贷款贴息政策,加大贴息支持力度。鼓励采取国家投资、社会资本和群众投工投劳相结合的办法,筹措林业项目发展资金,形成多渠道、多层次、多元化的投入机制。强化项目资金管理,健全完善林业项目建设资金监管机制,加大监督检查力度,提高资金使用效率,确保资金使用安全。

(三)扎实开展全民义务植树活动。继续以植树节为抓手,落实市、县、乡三级领导干部抓绿化联系点责任制度,建立健全各级义务植树基地。积极开展营造“三八林”、“青年林”、 “军民共建林”、“ 学院林”、“ 信合林”等各种纪念林和创建“森林城市”、“园林城市”、“生态文明城市”、“绿化模范城市”、“生态文明小康村”、绿色单位、绿色小区、绿色军营、绿色学校等活动,建立健全义务植树登记和考核制度和认建认养、共植共建管理制度,提高全民义务植树的尽责率,全面加强古树名木保护,

29

在全社会形成爱绿、植绿、护绿的良好氛围。

(四)加强林业成果宣传。运用各种媒体,特别是网络等新媒体,围绕国有林场林区改革、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湿地保护等工作,及时解读重大林业政策,广泛宣传林业在建设“生态文明”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的重要作用,增强发展林业的紧迫感、使命感和责任感,为林业改革发展营造良好氛围;创新宣传方式,充分发挥报刊、广播、电视和微博、微信的特点和优势,不断拓展林业宣传的覆盖面和影响力。大力宣传普及林业科技知识,组织青少年开展生态文明教育体验活动,增强公众生态意识,继续抓好植树节、湿地日等主题宣传;开展生态文化主题创作活动,繁荣生态文化,挖掘林业先进典型,弘扬生态文明主旋律,增强全社会生态保护意识。

(五)加强规划实施监督。本规划是未来五年指导全市林业改革发展、实现发展蓝图的纲领性文件,各县、市、区林业部门要切实履行职责,加大工作力度,确保完成规划提出的各项任务和保障措施。要加强统筹各类林业生态空间规划,做好政策和任务的相互衔接,做到集中发力,重点突破,切实解决生态保护与修复存在的突出问题。强化对规划实施情况跟踪分析,各县、市、区要按照国家、省级战略部署,结合地方实际,突出地方特色,做好地方规划与本规划提出的发展战略、主要目标和重点任务的

30

衔接协调。加强年度计划与本规划的衔接,确保本规划提出的发展目标和主要任务落地、实施、见效。

31

上一篇:三亚拍婚纱照团购攻略下一篇:石油化工管道安装设计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