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愿者社会实践论文

2022-05-14

写论文没有思路的时候,经常查阅一些论文范文,小编为此精心准备了《志愿者社会实践论文(精选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摘要:为解决衡阳市日益严峻的养老问题,我们针对衡阳市400名群众进行了问卷调查,并通过SPSS19.0对问卷数据进行统计分析,采用分层抽样方法取得有效问卷300份。

第一篇:志愿者社会实践论文

社区志愿者团队参与社区治理的实践逻辑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众多志愿者群体介入汶川地震、玉树地震、舟曲山洪泥石流等社会危机事件,以及上百万志愿者参与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广州亚运会等重大社会活动,志愿服务活动已成为当前诸多普通民众参与我国经济社会建设的主要方式。党的十八大报告就指出:加强社会建设,推进社会管理创新,将志愿者力量创新性引入社区建设。这是党的最高政策文件中首次将“志愿者”单项列出,也表征着志愿者群体作为一支重要的力量已经融入到了中国特色主义事业建设体系中。据不完全统计,全国常年开展活动的志愿者已近5000万人,到2015年全国志愿者数量将有望达到1亿多。面对志愿服务组织大量涌现,志愿者队伍不断壮大的事实,如何在具体的社会建设中,尤其是日常的社区生活中,积极引导志愿者组织及其个体的参与,并在此过程中发挥其参与价值和治理功能,将成为当前乃至今后一段时期,相关理论和实践界统筹安排、认真研讨、精心谋划的重要议题。

考察当前的志愿者服务议题,社会实践层面已取得了诸多建设性成就,除了十八大报告等党和国家最高层面的政策文本倡导之外,民政部等具体政府职能部门也先后出台了诸如“社区志愿者注册制度”“全国志愿者队伍建设信息系统”等一系列政策法规和建设举措。而在各地的志愿者具体实践中,也形成了诸如“西部志愿者计划”、广州“志愿者之城”等志愿者服务建设性成就。相比较实践领域志愿者的发展壮大,理论界关于志愿者服务及其队伍建设等相关议题的研究要滞后很多,仅有的一些研究成果也是集中于大学生志愿服务、各类社会组织的志愿者管理与实践以及志愿者的社会服务与组织化研究等方面。而关于如何将志愿者力量创新性引入社区建设,以及在此过程中培育并发展壮大社区志愿者团队等问题,学界还鲜有涉及。因此,本文将基于对三个典型社区志愿者团队参与社区治理的实践考察,发现并提炼总结出社区志愿者团队参与社区治理的实践逻辑,进而探求将志愿者力量创新性引入社区建设的路径,以真正推动实现志愿者团队参与下的社区治理创新。

一、社区志愿者服务发展概述

社区志愿者服务即以社区为范围,通过一定的身份确认和规范化程序,相关组织化个体或自由之个人,利用自身的技能或资源,在特定的时间和场景中,投身于社区公益事业或为有需求之居民提供帮助或服务的群体或个体性的社会行为。社区作为社会的微观场域,它既是社会的基本子系统,也是一个浓缩的社会,因此社区志愿者服务既具有一般志愿者服务的“自由自愿”等公益性特征,也具有社区服务的时空限定和特指群体,体现出社区志愿者服务总体上所具有的公益性、自愿性、场域性和对象化等特征。

最早的社区志愿者服务源于19世纪后期英美的慈善组织会社和睦邻组织运动,其所提出的“友好访问员”策略和“邻里互助”思想深刻地影响了后来的社区志愿服务事业。一战后到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大量的职业人员和志愿者组织开始介入社区志愿服务,既推动了社区建设,又客观上促进了政府对公益志愿事业政策法规的制定。20世纪六七十年代以后,伴随着一股“重回社区”的社会思潮,社区志愿者服务逐渐趋于制度化和专业化,欧美诸国已形成较为完备的社区志愿者服务的管理制度和体系,正如美国霍普金斯大学非营利组织研究专家莱斯特·M·萨拉蒙在其所主持的国际性比较项目“第三部门与社区志愿服务”中所指出的:从欧洲、北美洲和亚洲的发达国家到非洲、拉丁美洲的发展中国家,作为“第三部门”的社区志愿者服务,已成为公民社会不可或缺的部分,为推动人类发展、社会公平和社会福利事业做出了积极的贡献。中国社区志愿者服务的最早实践是1988年天津市和平区新兴街道朝阳里居委会的社区照料实践,之后经历了1988年到1994年的普及推广阶段、1995年至今的巩固提高阶段,这其中既有民政部、共青团中央等政府职能部门和社群组织的大力推介,也有天津、广州等地方性基层社区的实践,更有诸如“社区服务志愿者协会”“中国青年志愿者协会”等社会组织的具体社区志愿服务参与,共同形塑了当前社区志愿者服务在基层社区如火如荼的实践展开,并成为推动社区建设与发展的重要力量。

社区志愿者服务作为现代公民参与社会公共事务的一种主要形式,以其自愿性、利他主义等的公益精神和价值诉求为取向,以服务不同人群(尤其是弱势群体)的各式活动为手段,在社区这一构成社会的基本单元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对个体而言,“志愿服务的经历完全是一个让参与者不断获得人生感悟的极有价值的实践” ,在研究者的实地访谈中,围绕参与志愿服务活动的动机的答案,排在前几位的分别是“奉献爱心,服务社会”“帮助他人、充实自己”“增长阅历、提升自我”“体验社会、感悟人生”“扶危解困、助人自助”等。对社区而言,通过志愿者服务活动的介入,有助于缓解或解决部分特定人群和家庭的困难或需求,促使其能够融入社区,过正常的社区生活;同时,社区志愿者服务也往往会以社区为平台,整合诸多社会资源,共同进入社区场域,进而培育社区社会资本以推动社区建设与发展。而对整个社会而言,志愿组织的社会服务更被看作是驱动现代国家的四轮之一 ,志愿服务被认为是未来社会发展的方向,也是人类社会文明发展的重要标志。因此,面对当前“新常态”下的社会治理议题,如何引入志愿组织的社会服务,尤其是在广大的城市基层社区治理实践中,如何培育社区志愿者团队,发挥志愿者组织的服务功能,对多元分化下社区治理结构转型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二、社区志愿者团队参与社区治理的实践逻辑——基于三个典型社区志愿者团队的考察

近年来,我国社区志愿者组织和社区志愿者数量持续增长。按照中国社会工作协会志愿者工作委员会的不完全统计,截至2010年底,全国社区志愿者组织已经达到28.9万个,社区志愿者人数达2900多万人,其中注册社区志愿者达到599.3万人,参与社区志愿服务活动超过5000多万人次,服务小时数达1500万小时。但相比较发达国家30%—40%的志愿者参与率,我国的城市人口参与率只有8%左右。那么,如何以城市基层社区为实践场域,发挥志愿者力量,培育志愿者团队呢?笔者通过对三个典型社区志愿者服务的考察,总结出了三类理想类型化下的社区志愿者团队参与社区治理的实践逻辑。

1.外援介入型社区志愿者团队参与社区治理的实践逻辑

外援介入型社区志愿者团队组织即依托各级政府机构、社群组织和各类社会组织,以机构驻派或项目制运作的方式,直接或间接进入社区并参与到社区的日常生活实践中,开展一系列个别化或群体性活动的志愿性服务,以促进社区建设与发展的公益性团体。在这种志愿性团队中,服务的主体为具有不同志愿公益取向的社会人士,大家基于某种共同的价值取向和公益诉求而被组织化进特定团队中;服务过程则较为专注服务或活动过程本身,往往只关注特定服务内容或服务活动的完成情况,活动的目的性和实效性都比较强;服务对象和内容相对较为特定而具体,且往往是事件导向性的;服务的评估则具有即时性和任务倾向,反应的是当下的活动成效和项目实施。因此,外援介入型社区志愿者团队参与社区治理实践就其本质而言更多表现的是一种多元主体以活动为导向的、具有较强目的性和即时性的社区志愿性公益服务。

“中国青年志愿者社区发展计划”是团中央、中国青年志愿者协会在社区领域实施的长期重点项目。它以社区群众的服务需求为导向,以“共建、互助、共享”为主题,以“一助一”长期结对服务计划为基本形式,通过多种模式普遍创建社区青年志愿者服务站,建立健全青年志愿服务基层组织网络,推动青年志愿者成为参与社区服务、促进社区建设的重要力量。其主要的社区工作模式为:(1)“一对一”的个案服务。即以青年志愿者组织为介质,委托一名志愿者或志愿团队为社区中的特定居民或一户困难家庭提供经常性志愿服务,以从个体到整体、从点到线推动社区建设和发展;(2)大中学生志愿者社区援助工作。即引导大中专院校在校学生利用周末或假期深入社区展开志愿性服务,以一系列精心设计的公益性服务活动形式,引导社区居民积极的社区参与,推动社区居民在教育、科技、文化等方面的能力提升;(3)社区青年志愿者服务站创建工作。即在青年服务中心下设立社区服务站,建立志愿者服务团队和日常居民生活服务小组等,以较为规范性组织化的方式,实现持续、长效性的社区志愿性服务介入。

以“中国青年志愿者社区发展计划”为代表的外援介入型社区志愿者团队,在参与社区治理的实践中往往遵循着以下的逻辑进路:首先,志愿者须经相关组织或机构注册登记,并基于相关活动或项目的社区引介,以派驻或项目运作等方式进入社区,协同社区其他主体开展具体公益性服务活动;其次,社区志愿者的管理工作具有双重属性,既受登记注册组织或机构的管理约束,又需接受社区居民自组织的指导,以共同促进社区志愿服务的有序开展确保志愿服务活动的成效性;再次,志愿服务的对象、内容和过程往往事前已明确规定,具有一系列特定的程序性要求和规范化限定,志愿者只需按照既定的服务活动方案执行之,至于服务过程中出现的其他事宜均不在其本次服务范围之内;最后,志愿者服务评估更多是“对上”,即主要针对其所服务的组织或机构,而“对下”的具体服务对象如何评估其志愿性服务的成效,则不成为其主要考虑的问题。因此,外援介入型社区志愿者团队参与社区治理实践,普遍是在相关组织或机构之下的一种协作式参与社区公益性服务,且是一种任务导向的辅助性志愿活动。

2.内生培育型社区志愿者团队参与社区治理的实践逻辑

内生培育型社区志愿者团队组织即以社区及其居民为主体,以社区公共性事务或具有普遍化的居民的特定需求为导向,通过自发性或组织化方式成立并受一定规范指导的自助性服务组织。在这种志愿性团队中,服务的主体为具有共同需求的居民,且参与者大多具有热衷于社区公益事业或具有献身精神之情怀;服务过程则往往源于某些亟待事务的合力解决后的活动续延,多为诸多一揽子事务中的协商和沟通;服务对象和内容相对涉及不同群体的不同事务,尤以个体问题解决或社区整体发展为主;服务的评估则视具体的活动和服务而定,且往往具有长效性和持续跟进之取向。因此,内生培育型社区志愿者团队参与社区治理实践本质上是基于社区内部特定人群需求或公共性事务而起的、居民之间互帮互助性的、具有一定服务范围和特定指向的公益慈善性质的自助化团体性社区服务。

“社区道德银行”是一种源于社区内部居民自发的志愿性服务活动过程中的“记录—反馈”制度,它将社区居民公益性服务登记记录,并以道德储蓄/支付的方式实现无偿的爱心回馈。“道德银行”首创于2002年初湖南省长沙市岳麓区望月湖社区,此后,全国各地大、中、小城市不断有新的“道德银行”陆续开张。其主要的社区工作模式为:(1)社区联网经营,统一化管理。即以社区服务中心为平台,建立统一的社区道德银行,并在总行下设若干分行和储蓄所,方便居民就近随时随地的“道德储存”;(2)储蓄志愿服务。即社区居民通过诸多途径和方式为他人提供无偿帮助后,储户持“道德储蓄银行卡”得到被帮助者认证,并到道德银行确认和储蓄;(3)收获无偿志愿服务支付。即当居民的志愿性服务达到服务时数要求时,在自己遇到困难或需要得到帮助时,将获得不限时的经常性回报,同时也可享受地方政府或社区的某些优惠政策支持;(4)互帮互助的社区社会资本建构。即通过储蓄/支付的道德“记录—反馈”制度,促使社区实现一种“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良性互动式人际关系,以最终提升社区的社会资本。

以“社区道德银行”为代表的内生培育型社区志愿者团队,在参与社区治理的实践中往往展现出来的是以下的志愿图景:首先,志愿服务的选择性和自发性,即社区居民基于自我的特定需求和共同的“生活共同体”情怀,自发组成一种互惠性的关系网络,以某种象征性符号为介质进行邻里互助活动;其次,志愿服务活动的维系和规范化,通过居民的相互影响,造成邻里之间一种互帮互助的社区整体性氛围,以产生出维系志愿服务活动持续发展的道德维系力和制度化规范,保证志愿服务的经常性;再者,志愿服务对象、内容和过程的广泛性和多样化,作为社区内部的一种组织化形式,志愿者及其团队往往最为知晓居民的需求和对彼此的期望,且能够尽快地建立信任的伙伴关系,以共同解决当前的困难,并最终指向社区整体性发展;最后,志愿服务的长效性和持续跟进,在一种互惠的服务理念之下,社区居民之间的道德供给和服务支持有了支撑和基础,易于形成居民之间一种互帮互助的良好邻里关系,进而培育社区社会资本,促进社区可持续性自主发展。总之,内生培育型社区志愿者团队参与社区治理的实践更多基于社区自助下的互惠性邻里之间的社会资本建构能力养成。

3.混合生长型社区志愿者团队参与社区治理的实践逻辑

混合生长型社区志愿者团队组织即基于社区某种特定的需求或整体型发展趋向,志愿者团队的组织化形式既有社区外部的力量介入,也有社区内部的团体参与,以共同完成社区公共性服务。在这种志愿性团队中,服务的主体既有外部爱心人士的介入,又有内部居民的志愿性参与;服务过程往往是基于内部需求和外部介入倡导之下的合力推进,更为注重共同参与中的事务解决和公共精神培育;服务对象和内容往往涉及较为广泛,且多数事务或活动都较为复杂且多样化;服务的评估相对较为复杂,会涉及不同的方面和受益人群,往往是即时和长效的结合。因此,混合生长型社区志愿者团队参与社区治理实践糅合了外援和内生两种不同的志愿者参与社区服务方式,本质上是一种内外合力解决社区问题或满足社区需求的公益力量实践。

“社区青年汇”是北京团市委在北京市委大力支持下所力推的一项重点工程。作为团结青年人的基层社会组织,它是按照青年居住、工作聚集区域建设,以青年城市融入、交友联谊、文体娱乐、教育培训、法律心理服务以及青年自组织发育等为主要服务内容。从2010年试点建设开始,到2014年底已经建设完成各种规模和类型的社区青年汇达到465家,其主要类型分为青年汇旗舰店、重点地区青年汇、普通青年汇和新建青年汇四种。社区青年汇的工作模式为:(1)依托公共空间建立。主要依托街道社区服务中心、社区居委会活动空间、公共文化活动设施和社区周边广场、学校等场地资源;(2)配备骨干工作队伍。社区青年汇配备由“总干事+专职青年社工+志愿者”组成的骨干工作团队;(3)政府社会共同支持。市、区县、街道乡镇三级财政把青年汇工作经费列入同级预算、共同保障,各部委办局把青年汇作为在基层社区开展工作的重要载体和窗口注入资源;(4)活动个案组织联系。每家社区青年汇每年开展活动的次数不少于48次,每次活动参与人数不少于20人,活动类型主要有全市性统一活动、全市性可选活动、区县层面活动、青年汇特色活动等四类。

以“社区青年汇”为代表的混合生长型社区志愿者团队,在参与社区治理的实践中则往往呈现着如下的实践逻辑:首先,志愿者团队虽由相关组织或机构发起成立,并主导着社区的志愿性服务活动,但因这些活动本身切合着社区中某些群体的兴趣爱好或需求满足,因而能够以活动或服务整合社区内外志愿者共同参与;其次,志愿服务对象和内容的社区契合性,通过特定项目制方式或精心设计后的活动计划,能够较好对接社区已在或潜在人群及其内在的需求,保证了项目或服务的执行力和最终效果实现;再者,志愿服务过程中的有效沟通和协商,在这种志愿性的社区服务实践中,相关组织或机构、志愿者团队、社区自组织和社区目标人群都能够通过有效地沟通、协商等方式管控分歧,实现志愿目标;最后,志愿服务的支持与保障方面,既能有效调动社区外部资源,又能够较快整合社区内部资源,以共同保障社区志愿服务活动的顺利展开和服务的成效。因此,混合生长型社区志愿者团队参与社区治理的实践相对综合了单一主体志愿服务的局限性,是一种“横贯上下、打通内外”的整合性的社区治理参与实践。

三、培育志愿者团队,促进社区志愿者参与社区治理实践

社区作为社会的基本单元,是社会治理最主要的实践载体。志愿者组织嵌入基层社区,尤其是在与社区其他治理主体的协作互动中,既形塑和散布着现代公民的志愿精神和公益情怀,又在切实解决社区公共事务中,型构着当代社会的公共空间和社会资本。“总的观点,通过社区志愿者服务,能有效地整合社区资源,改善社区生活环境和提升社会生活质量,塑造居民社区归属感和共同体意识,培养社区凝聚力,推动社区全面进步。”因此,基于当前社区治理结构转型和治理方式调整,各级政府职能部门、各类社会组织,尤其是广大的基层社区,应通过多种方式和途径,大力培育志愿者团队,促进社区志愿者组织参与社区治理实践,共造一种多元主体协同参与社区治理创新的新实践格局。

1.加大志愿服务宣传,培育社区志愿精神

志愿服务是当今社会发展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是现代公民介入社会公共事务领域的主要途径,志愿精神即是凝结在这种具体的志愿性服务活动中,并通过志愿人群的一系列社会实践而得到形塑和散布的。作为一种“服务、团结的理想和共同使这个世界变得更加美好的信念” 的志愿精神,其所倡导的

“奉献、友爱、互助、进步”核心价值诉求,代表着整个人类文明发展的方向和不同社会进步的永恒追求。而这一切实现的前提和基础,即在于最微观层面的社区志愿服务实践和志愿精神培育。首先,加大媒介宣传,营造社区志愿服务氛围。即利用社区宣传栏、板报、居民议事窗口、报纸、广播等传统媒介,并积极建设社区网站、交友互动平台等新媒体,大力宣传社区里的好人好事和志愿典型,培养先进,树立标杆,积极营造社区志愿服务氛围;其次,开展志愿活动,培育社区居民志愿精神。充分利用社区道德讲堂、节假日庆祝活动以及各类型的群众性聚会,引导居民对社区公益事业的积极参与,在具体实践和感受中培育其志愿之精神,并使这种精神在人们的日常活动和交往中传递下去;最后,打造志愿文化,共建社区志愿服务平台。各级政府职能部门、各类社会组织、社区自组织和社区居民应建立有效地沟通、协商和合作伙伴关系,共同打造社区的志愿文化,以吸引不同志愿群体和公益人士积极参与社区公共事务,围绕社区服务中心以共建一个志愿者相互学习、交流心得、开展活动之公共性志愿服务文化平台。

2.规范志愿者管理,提升志愿服务效能

志愿者服务团队实质是一个非政府、非营利性的社会组织,其具体的社区活动应该是一个基于自我管理、独立运行、自主活动的以社区需求和服务为导向的过程。传统的志愿管理往往被看作是政府的行为,导致志愿组织的“泛行政化”倾向,但如果完全市场化则又会产生明显的“市场失灵”,而完全的志愿组织化,则又会产生“首先是慈善不足;其次是慈善的特殊主义;再次是慈善的家长式作风;最后是慈善的业余主义”等萨拉蒙所谓的“志愿失灵”现象。因此,科学规范的社区志愿者团队管理应该是政府、市场和社会组织三方合力的行为。首先,政府及其职能部门要做好对社区志愿组织的监督和服务,尤其是对志愿服务过程和评估的监管,对志愿活动所需资源和物资的基础性保障工作应是政府主要关注的问题;其次,志愿者组织的内部治理可以参照现代市场化运作中公司企业式的现代管理制度,以培训志愿者,沟通志愿者与需求志愿服务者之间的联系,深入推进社区志愿服务;再者,关于志愿者的具体登记注册、活动安排、事务处理、奖惩激励、服务评估等都应交给具体的志愿服务组织自主完成,以发挥其自愿、自主性,更好地为社区公益性事业服务;最后,社区居委会以及社区内各居民自组织应为各类志愿者及其团队提供参与社区服务的平台和基础性条件,促使整个社区中具有不同利益诉求和目标指向的治理主体,共同参与到社区的公共事务和志愿性服务中去。

3.完善培训和激励机制,强化志愿队伍建设

社区志愿服务的有序开展和价值功能实现,不仅需要引导不同志愿团队和爱心人士的积极参与,更重要的是志愿组织的队伍建设,尤其是相应的志愿者培训和激励的制度机制建设。虽然志愿服务源于人们的奉献和爱心,但没有哪项服务仅仅依靠崇高和付出就能够长久地支撑下去的。因此,在社区志愿服务的具体实践中,应积极建立健全志愿者的培训激励机制,以激发其持续的志愿热情和升华了的人生体验。首先,革新观念,树立现代志愿服务理念。现代社区志愿服务既讲求“奉献和爱心”,更强调

“体验和责任”,它是国家、社会和公民之间的一种义务和责任,体现的是三方的“共赢”;其次,建立健全志愿者的培训激励制度。要在志愿者需求调查的基础上,开展有针对性的培训活动,促使其真正通过培训以掌握某些生活或服务的技能,同时加大组织奖励和绩效评估,坚持精神鼓励和物质奖励相结合,形成自我评估、组织评估、服务对象评估和专家评估相对接的一体化平台;再者,以民主管理促进组织激励的整体效果。通过适度授权、全员参与和有效沟通等组织运作的机制建设,实现社区志愿服务工作激励的长效机制,并以制度化的形式进行明文性规范建设,以确保志愿组织的健康有序发展;最后,志愿者队伍的专业化建设。即通过设置专门的志愿者管理的组织机构,大力引介具有专业服务理念和服务技能的志愿人士,以更好地为社区公益事业提供帮助和服务,最终推动社区自我发展能力整体性提升。

4.健全服务保障体系,打造协同治理参与平台

一个组织运用社会资源的能力是这个组织综合实力和竞争强弱的标志,也是其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志愿服务是一项社会性事业,依赖各类社会性资源以帮助有需求人士和特定社会群体,需要各级政府及其职能部门、各类社会组织、社区各类组织以及社区广大居民共同参与,以保障社区志愿服务的有效实现。首先,各级政府及其职能部门应做好社区志愿服务工作,通过适当的政策优惠和充裕的专项资金支持,推动社区志愿服务活动的展开;其次,各类社会组织作为当前参与社区治理实践中最为积极的元素,应该为其志愿团队提供各种力所能及的支持和帮助,以促使志愿团队服务的长效性和服务的质量保证;再者,社区作为志愿活动具体开展的实践场域,应该从需求对接、活动场地、物质设施和人员辅助等方面提供最大可能性的帮助,以满足志愿团队社区公益服务活动的完成;最后,对于广大的社区居民而言,志愿服务的最终指向和受益人是社区及其居民,这里不论是个体还是特定的群体,长远来看或多或少对社区中的每一个体都将产生助益,因此更应该积极地投身到社区志愿服务的团队当中,在具体的社区公益实践中实现“我为人人,人人为我”之现代志愿之精神取向。总之,社区志愿服务应该是建立在一种“党政支持、社群组织主导、全社会广泛参与、社区平台支撑、多元协同互动”体系下的社区公共事业,需要多元参与、多方协同,以推动当前社区治理创新实践。

(作者单位:华北理工大学文法学院)

(责任编辑 矫海霞)

作者:尹广文

第二篇:志愿者社会养老服务意愿及影响因素分析

摘 要:为解决衡阳市日益严峻的养老问题,我们针对衡阳市400名群众进行了问卷调查,并通过SPSS19.0对问卷数据进行统计分析,采用分层抽样方法取得有效问卷300份。结果显示,有超过90%的群众愿意为老人提供养老服务,而且多数受访者表示能为老人提供心理护理、休闲娱乐活动以及简单的生活照料类服务,而一些类似医疗保健、紧急救护类的专业性的养老服务等,多数受访者表示无法提供。

关键词:老龄化 志愿者服务意愿 问卷调查

随着我国老龄化速度的不断加快,老龄化问题日渐严峻。2014年我国已连续发生多起“空巢老人”猝死家中的事件,从中折射出“空巢老人”缺乏人员照料关怀的现状。截至2013年衡阳市老年人口已超过百万人,老龄化比率达到15.3%。衡阳市作为湖南省常住人口大市,老年人口基数大,这使得衡阳市的社会养老负担较重,而如何解决这一民生问题成为政府与人民关注的热点。为此,我们在岳屏公园、西湖公园、火车站、医院和学校附近等地区对400名群众进行了《志愿者养老服务意愿及其影响因素调查》问卷调查。

一、研究工具

志愿者社会养老服务意愿及影响因素调查表包括性别、年龄、居住情况、文化程度、职业状态、月收入、过去参与志愿服务情况、目前服务意愿等问题。

二、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用描述性分析对人口学资料进行统计;采用多分类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对志愿服务关注度与参与度进行影响因素分析;使用交叉表过程进行描述;使用简单统计表进行数据统计;使用单变量条形图进行统计,直观反映参与服务老人志愿的原因、能够提供的服务种类和愿意接受的志愿者服务技能培训类型。

三、调查对象

我们在衡阳市岳屏公园、西湖公园、火车站、医院、商场和学校等多个地区对400名群众进行了问卷调查,为了便于分析,采用分层抽样的方法取得有效问卷300份。其中社会人士150份,涵盖家庭主妇、公务员、自由职业者、个体户、企业职员、教师、护士、服务员、保安、工人、农民、退休人员等多个不同领域群体。学生150份,以南华大学学生为主,涵盖预防医学、药学、临床医学、护理、财务管理、会计学、经济学、市场营销、物流、计算机、土木工程、核资源工程、机械设计、园林设计、英语等不同专业的学生。由于抽取的样本人群層次性较好且涵盖面广,所以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入选标准无精神疾病,自愿参加本研究者。排除标准(1)未获得知情同意者;(2)言辞表现或问卷结果表示对现有志愿者养老服务制度持极端态度者;(3)未满18岁者或有意识障碍者。

四、调查结果分析与建议

1.参与度分析。在服务老人志愿活动的关注度上,年龄、学历、家庭收入得分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在服务老人志愿活动的参与度上,学历、家庭月收入、近几年常住地和职业或专业得分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在参与过志愿者服务的人群中,学生占65.7%,社会人士占34.3%,学生比社会人士的参与度更高。但在调查过程中,我们发现绝大多数志愿者都没有加入固定的组织,而且参与服务老人的志愿活动次数较少,每次服务的时间也较短。而未参与过服务老人志愿活动的群众占54.3%,他们中大多数人是因为工作学习忙,没有时间,没有组织队伍,没有获取志愿服务信息的途径,也有一部分群众觉得自己不能为老人做什么,极少的群众不喜欢与老人相处。虽然如今我国各大高校的大学生志愿者队伍都比较雄壮,但仍然存在很多问题。诸如中间退出志愿者队伍、停止志愿服务、“被”志愿或是“招募多、素质低、流失快”等现象。要进一步推动高校志愿服务工作有序、持久开展,必须坚持以大学生的个体特征为导向,激发其内在需求与潜能,建立更加有效的动员和激励机制,弘扬和普及志愿服务的精神和理念,提升社会对志愿服务的支持度和认可度,以提高大学生的志愿服务参与度,为志愿服务活动提供内在动力。

2.参与原因及提供服务的种类分析。志愿者参加服务老人志愿活动的原因前三位依次为:关爱老人,传递爱心;增加社会经验;个人义务,社会责任。还有的是因为可以给学校加分、打发时间等等。大部分的志愿者都通过自愿、义务地奉献自我时间和精力来为老人服务,传递自己的爱心。在志愿者能为老年人提供的服务中,心理护理和休闲娱乐排名第一(各占23.44%),生活照料排名第三(占21.09%),其他依次为:身体锻炼、老年人学习培训、医疗保健、其他、紧急救护。多数志愿者表示自己能提供心理护理、休闲娱乐和一些极为简单的生活照料类服务,单一些类似医疗保健、紧急护理类的专业性的养老服务等,多数受访者表示无法提供。从这些结果中我们可以得出,志愿者能提供的服务范围种类有限,专业性服务较为缺失,服务质量堪忧。林欢欢学者也指出互助养老供给不能忽视志愿者热情有余专业不足的现象,只有保证足够的专业性,才能保证服务的质量。

3.参与意愿分析。在300份样本中,愿意为老人提供服务的有280人(占总人数93.3%),不愿意的有20人(占总人数6.7%)。愿意的人中学生占50.4%,社会人士占49.6%。由此可见绝大多数的群众,不论是学生还是社会人士都愿意参加志愿活动。而不愿意参与的原因主要是学习工作忙,没有时间,也有受访者担忧服务难度大,害怕与老人及家属发生摩擦,不喜欢与老年人相处。通过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人群服务意识及意愿很高,对参与服务老人志愿活动有很好的积极性。能提供服务的人数较多,同时能够满足衡阳市老人的养老需求。人群基础虽然好,但必须要整合政府、家庭和社会组织的资源投入到养老领域才能真正发挥志愿者的力量。据此提出以下几点建议:政府工作人员应改变传统养老观念,接受多元化、多样化养老模式,共同应对养老压力;加强学校传统文化与专业课程的对接、加强学校课程与社会实践的对接,大力弘扬“平等、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实现养成教育全面发展;依托国家养老政策、联合学校关工委、老龄办、团委开展养老宣传,养老是国家的事更是我们自己的事,普及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精神。

4.志愿者服务技能培训分析。在280份样本中,有87.9%的人愿意(包含非常愿意、愿意、一般)接受志愿者相关培训,有12.1%的人不愿意(包含不愿意、非常不愿意)。其中愿意的学生占52.8%,社会人士占47.2%。群众愿意接受的培训类型由高到低依次为:老年人健康养生知识(占28.1%)、老年人医疗急救知识(占24.8%)、老年人心理辅导(占23.9%)、与老年人的基本沟通技巧(占22%)、其他(占1.2%)。从中可以看出,群众对老年人健康养生知识、医疗急救知识的培训需要更为迫切,因为他们自身在这方面的知识储备较少,专业化较弱。随着志愿服务外延的扩大,人们对志愿服务的理解已经不再停留于简单的爱心互助层面上,而是将其理解为更为专业化、科学化的综合行为,这对志愿者的服务知识和技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应通过系统培训和实践教育相结合的方式,传播公益理念,提升志愿者的能力,培养一批具有感恩理念、服务理念,有良好的工作能力、掌握服务工作技巧的志愿者。许多志愿者对参与志愿服务有很高的热情,但往往专业技能和工作经验不足。而强化志愿服务组织的培训机制,是加强志愿者队伍建设,提高志愿服务专业化水平以及弥补大学生志愿者社会工作经验不足的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

[1]郑永森.大学生志愿服务参与度的影响因素分析——基于深圳市三所高校的问卷调查[J].人民论坛,2013,6:168-169.

[2]林欢欢.试论社区“时间银行”的发展困境和对策[J].社会工作,2012,12:68-70.

[3]金添.大学生志愿服务组织培训机制研究[J].新校园·理论,2012,12.

作者简介:曾雨滴(1995—),女,籍贯:湖南,学位:学士,专业:会计学,研究方向:社会责任会计、管理会计。

作者:曾雨滴

第三篇:新常态下社会教育志愿者的队伍建设

摘要:新常态下对于社会教育志愿者队伍的建设与深入发展壮大都是对社区教育的发展所提供的宣传和促进发展的方式,建设全民学习、终生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则是党和国家重要的发展战略部署,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而社会教育志愿者队伍在提高全体居民素质、提升社会文明程度、建设文明国家都有不可忽视的地位。一般而言,社区服务人员者的队伍构成主要有三个主要的部分,一是社区服务全职工作人员;二是社区服务兼职人员;三就是我们日常所说的社会志愿服务者。由此可见,社会教育志愿者队伍深刻影响着我国当前的社区教育服务质量,因此需要加强社会教育志愿者队伍建设。

关键词:新常态;社区服务;志愿者

隨着社会不断进步,教育也就分化成为了社会教育以及学校教育。由于学校教育有其特殊性,往往存在于人生起步阶段,之后便停止了,社会教育却贯穿了人们生活的全过程,极具广泛性和持久性,因此社会终生教育便成为了摆在教育者面前的重大课题。社区随着现代社会应运而生,五脏虽小麻雀俱全,其拥有的责任愈发受到人们的重视,因此社会志愿服务者的存在直接影响此社区的居民生活质量。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彼得·圣吉曾在《第五项修炼》中曾提出学习型组织这一概念,在他的观念里,学习型组织应当是由学习型团队来组成的,这个组织由崇高而正确的核心价值观念凝聚在一起,有共同实现梦想的动力,极具生命力,生活在那个团体中能够充分发挥自我的潜能,追求心理上的自我价值实现,进而与周围的世界产生一体感。因此,在新常态下为了社区的健康发展,就必然需要通过提高社区服务人员的素质进而提高整个社区的人员素质,才能为社区的发展注入生机与活力。社会教育志愿者队伍建设能够对社区各项资源进行系统整合,因此社会教育志愿者的必须要克服随意性以及临时性的缺陷,加强志愿者的规范管理,以期充分发挥社会教育志愿者的组织功能。下面我们就如何在新常态下进行社会教育志愿者的队伍建设进行分析。

一、对人力资源进行深入挖掘

在新常态下,社会教育的发展值得我们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同时社会教育的发展过程也离不开社会教育志愿者的参与。社会教育志愿者的队伍建设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出了社区教育服务的实际水平,因此对志愿者队伍进行建设不容忽视。为了建设一支优秀的志愿者队伍。我们要响应时代的号召,不断对社会教育志愿者队伍进行壮大和完善。首先,我们需要建立起相应的资料,对辖区内的人力资源进行充分了解,掌握辖区内人才的分布和动态。例如,哪些单位在资金上存在优势、哪些单位有社区服务急需的人才、哪些单位可以提供相应的设备支持等。在资料建立的基础上,社区的工作人员可以与这些单位进行沟通,以期能够争取到这些资源,特别是优秀人才来为社区进行服务,成为社会教育的优秀志愿者,为社会教育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此外,一些已经退休的人员多数都拥有一些特长,且具备足够的时间,我们可以对这类人群进行召集,使他们能够成为社会教育的志愿者。每当寒暑假时,大学生由于年龄较轻,富有极旺盛的精力,对社会服务充满热情,我们要充分利用这一特性,发挥出他们的优势,为社会服务做出更多的贡献。由上述几类人群构成的社会教育志愿者队伍,大多受过良好的教育,因此无论是从知识储备还是人生阅历上,都或多或少具有一些优势。这样的一支社会教育志愿者队伍的建设,必然能够保持志愿者队伍的先进性,为社会教育的发展提供源源不竭的动力。

二、加强社会教育志愿者的管理

打铁还需自身硬,要提供社区的服务质量,就必然需要将社会教育志愿者的培训放于首要地位,只有志愿者的素质过关了,才能更有效地开展社区服务活动,也只有志愿者的服务目标明确,才能进行有效的社区服务活动,才能推动社区服务质量提升。社会志愿者的管理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一是进行明确的分工,使社会志愿者意识到自己的责任归属和最终需要完成的目标;二是开展咨询活动等,有富有经验且有优秀表现的社会服务者来充当咨询师,对新进的社会志愿者的困惑进行解答并普及相应的服务知识,使新人的服务水平和服务质量都能实现质的飞跃。

三、定期开展活动,以激发志愿者队伍活力

社会的飞速发展之下也存在一些问题,例如留守儿童、人口老龄化、单亲家庭等都值得引起社会的重视,都对我国进一步发展造成了阻碍。因此,社区教育重心在对上述问题的重视,定期组织社会教育志愿者去养老院等机构去开展义务服务活动,为这些老人聊聊天,散散步,打扫下卫生,让他们感受到精神上的温暖。此外,还可以组织志愿者与留守儿童家庭、单亲家庭等建立密切的联系,社区提供相应的帮助,使他们首先能够解决生活上的困难,不至于为生存发愁,同时还可以在各社区服务点建立留守儿童帮扶处,安排一些有空余时间的志愿者利用双休日等时间为留守儿童进行一些作业上的辅导和心理建设,使他们能够健康快乐成长。

综上,在新常态下完成社会教育志愿者队伍的建设并不能一蹴而就,其发展依赖于当地相关的政策实施状况,但优秀的社会教育志愿者队伍的建设,必然能够促进其发展。因此,志愿者应当提升自身的主人翁意识,从自身做起,为社区教育的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参考文献:

[1]虞乐娜.社区教育志愿者队伍的建设探析[J].现代职业教育,2021(08):232-233.

[2]杨娟.社区教育志愿者队伍的内涵建设探析[J].管理观察,2017(34):100-101.

[3]王梦云,翟洁.生态学习观视域下社区教育工作者队伍建设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6(04):154-156.

课题研究:(本文系江苏省成人教育协会2020年社会教育课题立项课题《社会教育志愿者队伍建设研究》的阶段成果之一;编号:SCX20082)

作者:高永忠

上一篇:磨难成就未来议论文下一篇:有关德国统一的论文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