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观抗日根据地观后感

2022-10-17

第一篇:参观抗日根据地观后感

四明山抗日根据地旧址

【四明山山门】 各位团友: 前面那个高大雄伟的建筑物是四明山的山门,让我们在此停留片刻。这儿是梁弄镇湖东村,四明湖水库东侧畔。山门横跨的是66省道。

四明山山门作为四明山的主要出入口,其造型突破了传统牌坊的局限性,揉和了东西方建筑艺术的精华,有着鲜明的地域特色。山门高22米,宽10米,长56.2米;钢筋混凝土结构,外挂贴花岗岩,局部点缀河姆渡文化为主题的浮雕。表明四明山的博大和包容性。这个山门从正面看,四个洞就像四个明亮的窗户,蕴含了“四明”这个概念;从侧面看是六个门洞,象征“六六大顺”;七根巨大的石柱拔地而起,包含了宁波方言“七上八下”,步步高升的内涵。

如今,四明山山门已成为余姚市地标性的艺术景观。 【梁弄简介】

梁弄是八百里四明山上一块最大的盆地,四周有七十二峰环抱,中间有四明湖镶嵌,山川风光秀丽,名胜古迹众多。这里是一个集历史文化,自然风光和现代文明于一体的山乡重镇。物产丰富、民风淳朴、交通便捷,省道浒溪线从北至南贯穿全境。出十余公路便是杭甬高速公路。

2005年2月, 梁弄被中宣部、国家发改委和国家旅游局等联合列入全国百个“红色旅游经典景区”,成为对年轻一代进行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的生动教材和重要场所。2006年5月,它们作为浙东抗日根据地旧址群,被公布为国家级文保单位。同年,又被评为全国十大红色旅游经典景区。

【浙东行政公署】

这里是浙东行政公署和浙东抗日军政干校旧址。我们前面的这个院落,原系梁弄横坎头村黄氏家族的一座民居大院,解放后一直是黄氏后裔的居住之所,也一直是余姚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5年初,在浙东四明山抗日根据地列为全国一百个重点建设的红色旅游经典景区之后,当地政府和有关部门投入了大量精力财力,完成了居民搬迁、房屋整修、文物资料收集、以及陈列布展等大量工作。于2006年5月正式开放。开放不久,它作为浙东抗日根据地旧址群之一,被列为国家级文保单位。现请大家随我入内参观。

这里陈列的主要内容是“浙东抗日民主政权史迹”。

抗日战争后期,浙东根据地的势力范围已发展至杭州湾两岸,东濒东海,南迄东阳、义乌,西跨浙赣线金萧段两侧,北至黄浦江两岸的广大地区,拥有人口四百多万,面积三万平方公里。遵照共产主义导师列宁关于“革命的根本问题是政权问题”和毛泽东“枪杆子里面出政权”的思想,根据中共中央指示,于1945年1月在梁弄正蒙学堂召开了浙东敌后各界临时代表大会,正式成立了浙东行政公署,由连柏生、吴山民同志分别任正副主任,这里便是公署的办公场所。

……

这里是浙东行政公署的主办公楼。中间堂屋摆设的是会议室场景,是公署议事和行政决策的地方,墙壁上的照片是当时浙东地区的各界人士,他们都是浙东抗日民主政权的议政者或参政者,有相当的社会声望。行政公署是按“三三制”原则组建的,即共产党人三分之一,民主人士三分之一,群众代表三分之一。这里摆设的每件物品,包括一桌一凳或一盏小小马灯、一只小小茶盏,都体现了真实确切的历史氛围。

【浙东抗日军政干校】

浙东抗日军政干校和浙东行政公署在同一个大院里。这个天井便是军政干校的露天课堂。在这个讲台上,时任浙东区党委书记的谭启龙曾向军政干校的学员们讲课、作报告……

请大家到室内参观——

浙东抗日军政干校成立于1944年,是在原新四军教导大队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它和延安的“抗大” 属同一种模式,如同现在的中央党校和地方党校一样。校长何克希,即新四军浙东纵队司令。这是当年朱德总司令送给何司令的书,上面题有“你们要学习列宁的工作”。浙东抗日军政干校在极其艰苦、简陋的战争环境中,同样具有十分规范的招生简章。干校开设有政治课军事课文化课等,为浙东部队和地方培养和输送了一批具有良好素质和理论水平的党政军干部。

这是军政干校的军事教室,在这里,大家可以看到当年新四军使用过的武器装备。讲台上放着的这挺机关枪叫“歪把子”,它的枪管与枪托只有一个支点,射击时枪把子可以左右摇摆,杀伤面积较大,别看这枪并不起眼,但在当时属于先进武器,当兵的人如能拥有这样一挺机枪便会神气十足。那时候,新四军的武器装备很差,大家看墙上挂的这些,也不是统一的“三八枪”,有的是从敌人那里缴获来的美国步枪,干校学员就在这里学习各种兵器的构造和性能,以及其它军事知识。

通讯设备是部队战斗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年,这里还举办过电讯培训班,桌上摆放的这种电台,就是当年使用的电讯设备。它又称步话机,可在一定间距内作无线电呼叫通话,我军使用的这种装备,一直到上世纪70年代才换装。

浙东行政公署和浙东抗日军政干校是一个特定历史产物,它在中国人民旷日持久的抗日战争中诞生,又随抗日战争的彻底胜利而结束。这是历史的偶然现象,又是历史的必然结果。它的生命虽然短暂,但它却是中国人民特别是浙东人民心中永远的丰碑。

【浙东区党委旧址】

各位团友:

我们所在的这座清代民居建筑是浙东区党委旧址。为纪念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浙东革命根据地人民的历史功绩,1981年在这里建立了四明山革命纪念馆,1992年更名为浙东革命根据地纪念馆,陈列展出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的革命文物和图片资料。

1943年4月梁弄战斗胜利后不久,浙东区党委就进驻梁弄,区党委机关就设在这座大院里。从此,梁弄成为浙东抗日根据地的指挥中心。浙东区党委在这里运筹帷幄,领导浙东军民团结奋斗,英勇抗战。谱写了一曲曲壮丽的凯歌。

现请大家入内参观。这个展览共分六个部分,有录音讲解伴随大家参观,大家可以边看边听。

【新四军浙东游击纵队司令部】 各位游客: 这里是梁弄晓岭街103号,这幢清代四合院,素称“小源和”。抗日战争时期,是新四军浙东游击纵队司令部所在地。现为新四军浙东游击纵队司令部纪念馆和史料陈列室。

在这个陈列室里,展示了新四军浙东纵队历次重要战斗的有关史料,展示了这支部队从建立到成长和归宿的历史过程。

从1941年5月至1945年9月,新四军浙东纵队共与日、伪、顽进行大小战斗643次,收复上虞、南汇县城二座,攻克敌伪据点110余个,收复国土3万平方公里,毙俘日军600余人,毙俘伪军8566人,解放同胞四百万人,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四明山革命烈士纪念碑】

各位游客:现在我们一起去瞻仰余姚四明山革命烈士纪念碑。 四明山革命烈士纪念碑坐落在风光旖旎的四明湖畔,建于海拔102米的狮子山上,是为纪念浙东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的革命先烈而建造的。碑园占地85亩,建筑面积7780平方米,于1973年动工兴建,历时五年竣工。1995年,被国家民政部列为全国一百个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之一。1996年由国务院批准,列为全国重点烈士纪念建筑物保护单位。

停车场北侧是通往纪念碑的阶梯,驻足仰望,“生的伟大,死的光荣”八个金光闪闪的大字竖立在第一层阶梯平台的两旁。这阶梯气势雄伟,共七层319级,大家可以慢慢走。

走上二层阶梯,这里是烈士事迹陈列室的广场。我们还要拾级而上。这台阶建筑构思别具匠心,第三层21级,象征着伟大的中国共产党在1921年成立;第四层共49级,蕴含中国革命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经过长期卓越的斗争在1949年解放了全中国。

在第二层阶梯两旁,有两组雕塑,这位男的是新四军战士,那位女的是浙东刘胡兰──李敏,是浙东人民英勇不屈的象征。再看第

二、三层阶梯之间的平台中间,竖着一块长方。形碑牌,是著名书法家沙孟海题写的碑词,上面写着“成千上万的先烈为了人民的利益在我们的前头英勇地牺牲了,让我们高举起他们的旗帜,踏着他们的血迹前进吧!”字字遒劲,气势非凡,默念着这些句子,让我们永远牢记革命烈士的丰功伟绩,继承革命烈士的遗志。

在第五层平台两侧,分别放置着两组群体雕塑,这一组五人组雕,刻划的是抗日军民的群像;另一组雕像,是根据鹿亭中村的被敌人活埋的四位革命烈士形象雕塑的。

第六层阶梯西侧,有一条林荫小道一直通到碑园外测,那儿有两座普通而不平凡的坟墓。分别安葬着当年曾在四明山威震日寇的何克希司令和谭启龙政委,按照将军的意愿,死后他们将永远陪伴为抗击日寇和争取民族解放而献身的烈士们。

登上平台,纪念碑就矗立在我们眼前。整块碑由汉白玉、大理石砌成,碑高18.5米,碑正面有郭沫若题写的“革命烈士永垂不朽”八个镏金大字,碑座以下有宽敞的两层平台,面积有3600平方米。整座纪念碑建筑气势雄伟,与连绵的群山遥相呼应。

各位游客:这儿纪念碑广场,也是梁弄狮子山战斗战场旧址。1943年4月,为开创四明山抗日新局面,浙东区党委作出了解放梁弄的重大决策。梁弄是姚南大镇,地处余姚、上虞、嵊县、奉化、鄞县、慈溪六县边境,四面环山,地势险要,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当时盘踞梁弄的是伪军第十师第三十七团一营,拥有二百余人,配有轻机枪八挺。伪军还在梁弄狮子山苦心营筑了所谓“浙东的马其诺防线”,妄想凭借完整坚固的设防阻止我军的进攻。面对强大的敌人,我军指战员与敌人斗志斗勇,经过两昼夜的激战,终于突破了敌人的防线,于4月23日解放了梁弄。梁弄的解放,意义重大,使我军在四明山腹地拥有了一处重要的战略据点,为巩固和扩大根据地奠定了坚实基础。

各位游客,纪念碑广场旁有500平方米的休息长廊,供瞻仰者小憩。大家在瞻仰之余,还可以凭栏远眺,领略四明湖的秀丽景色。

【余姚市四明山革命烈士事迹陈列馆】

余姚市四明山烈士事迹陈列馆一楼大厅中央放置的是“浙东革命根据地”的模型,是按实际地形缩小的,运用声、光、电多媒体信息技术同步展示当年革命先烈的丰功伟绩。

大厅左右侧墙各镶嵌有一块紫铜壁雕,画面组合与概括了在创建根据地过程中,浙东军民同心协力,百折不挠,积极投身于抗日救亡运动,开展武装斗争的一个个生动场面。

一楼东西两侧房间分别放置有一组雕塑像,西边一组是根据浙东英雄儿女袁春妍、胡公民、李敏等人可歌可泣的悲壮事迹塑造的;东边一组描写的是万民欢腾 共庆解放的场面。

【革命烈士事迹陈列厅】

二楼革命烈士事迹展厅。余姚人民富有光荣的革命斗争传统。在漫长的革命战争年代里,中国共产党领导余姚人民与来自五湖四海的革命志士,为了反对敌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而英勇战斗。

余姚革命的胜利,是革命先烈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这里陈列的有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的烈士英名及部分著名烈士的感人事迹。他们的丰功伟绩,与天地共存,与日月同辉,他们的精神将永远激励我们前进。

陈列室分四个部分,分别展出了土地革命时期(1921-1937年);抗日战争时期(1937-1945年);解放战争时期(1945-1949年)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1949年以后)中具有代表性的69位烈士的照片或简介。

这边墙上是烈士英名录,列有922位烈士的名单。

为了弘扬民族精神,发扬爱国主义精神,展现老一辈革命先烈英勇风采和不怕牺牲的精神,依据当年抗日题材的相公殿战斗和反顽题材的狮子山战斗,在二楼东西两侧房间分别安装了多媒体演示系统,真实、形象、生动地再现当时的激烈战斗场景。

第二篇:参观海南琼海白水磉革命根据地观后感

缅怀先烈、永葆先进

参观白水磉革命纪念馆、红色娘子军观后感-----安全保卫部王定乾 2011年6月11日,为纪念全党建党90周年,“缅怀先烈,永葆先进”的革命传统、爱国主义教育活动,公司党总支组织全体党员、2010年“先进工作者”到白水磉革命根据地、红色娘子军纪念园,参观参观学习。

公司全体党员在党总支书记黄伟同志的带领下,8:30分从三亚驱车到了琼海阳江镇白水磉村祠堂。当下车时是一片浓茂的橡胶林,(解说员解说得知)橡胶林的北面有一处缓缓流淌的小溪,边上的石刻写着“红军沐浴池”,再现了当年工农红军吃苦耐劳,节俭朴实的动人场面;西面就是纪念馆了。1927年11月,地委书记王文明在这里召开“中共琼崖特委第一次扩大会议”,红色娘子军连长冯增敏的发源地也是这里。这里既是琼崖革命的策源地,又是海南革命23年不倒的策源地。

纪念馆内虽然温度高得像蒸炉,但大家还是耐心安静地听讲解员讲解当时扣动人心、激情滂湃的红色故事。1932年革命低潮,这一会址遭到了国民党反动派的破坏,直到2010年经多方面的努力,纪念馆才得以建成。纪念馆内展示了革命烈士王文明、杨善集和当地的革命先烈林乙銮、冯增敏等人在此地开展革命活动的事迹;纪念馆内还存放着先烈

们用过的的木板床,土枪、土炮等物品,展现出他们不怕牺牲,抛头颅、洒热血,为革命奋斗到底的不朽精神。

下午2点多,我们来到了位于东线高速琼海官塘入口不远处的“红色娘子军纪念园”,园区占地200亩,这一纪念园是为了纪念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诞生的“中国工农红军第二独立师女子特务连”而建的红色文化旅游区。

1931年5月,乐会县第四区革命根据地的一个小山村里,中国工农红军第二独立师女子特务连召开了成立大会。她们在中共琼崖特委的领导下,90多位穷苦的农村女孩子,为了反抗封建压迫,勇敢地拿起了枪,出色地完成各项任务,并配合主力部队作战,在伏击沙帽岭、火攻文市炮楼、拔除阳江据点及马鞍岭阻击战斗中,不怕牺牲,英勇杀敌,为琼崖革命立下了不朽的功勋。后来,在海南红军主力部队作战失利,娘子军被迫解散。红色娘子军的精神使整个海南的革命史上存在这非同寻常的意义,也是见证了海南革命史上的低潮和惨烈的史实。

我们来到这里,聆听革命历史,缅怀革命先烈,重温入党誓词,琼崖革命传统和红色娘子军革命精神使我们每个党员都受到一次心灵的震撼和灵魂的洗礼。

我在想,组织看展览容易,去听一场介绍容易,“造势”容易,感动和激动一阵子容易;而不容易的,更具“功力”的,是如何将红色娘子军革命精神真正学到手,真正指导实

践用于实践,真正做到细化、量化在我的日常学习工作之中。

我以为,参观重要,学习重要,宣传重要,但更为重要的,是在平常工作中时时刻刻将红色娘子军革命精神融入其中,将“精神”转化为“物质”,转化为扎扎实实的、实实在在的行动。

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所有的事,如若只从大处去说,只是大而化之去说,都好说——但说并不能代替做,但管用的、致命的还是细节,是千千万万的一时一事,是“水磨工夫”。千层之台其余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因此,我认为用党的先进性和红色娘子军革命精神落实于日常工作之中, 认认真真,实实在在地做好每次的安全、消防检查,做好各项防护措施;耐心宣传、劝导游客森林防火的重要性;做好各项应急事故的处理,如遇到游客摔伤应在第一时间赶到现场,妥善安排处理患者。而做好自己每一项工作。只有这样,我们大力倡导和弘扬的红色娘子军精神以及西柏坡精神、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等革命精神,才会得以实实在在的发扬光大,而不致流于形式,流于空话。

第三篇:抗日根据地如何在逆境中生长(大全)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战场在整个抗日战争中,克服了重重困难,不仅顽强地生存了下来,而且在不断地发展壮大,在抗战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抗战前,中共在陕北有红军9万,南方红军游击队有1万上下,但到抗日战争结束时,中共力量不仅没有削弱,反而在迅速增加。周恩来在1944年年底时说:“中共拥有正规军五十七万,民兵二百万,几已达到国民党现有部队的相等数目。”并且,中共又在敌后建立了591个县政权,“几已达国民党政府失去的七百二十一县的百分之八十二”。

中共所领导的敌后战场在抗战中面临着极其恶劣的环境,但是,中共及其根据地在这样的环境下坚持抗日,并一步步地发展和壮大。

“扩军”是硬道理

抗战开始后,毛泽东就意识到发展壮大武装军队这一“硬道理”,只有自身力量的强大,才能提高自身的威慑力,所以就需要放手发动群众,扩大征集给养,并扩充军队。

抗战初期八路军抓住时机,大量扩军,动员号召群众,取得了显著成效,八路军原有的3个师很快得到了充实,新建部队的数量则是成倍地增长。作为中共指挥抗战的总后方,陕甘宁边区政府在抗战打响后,边区各部队派出大批指战员,深入各县城镇、乡村,宣传抗日,动员群众参军参战。由于战争形势和革命发展的需要,中共没有通过制定标准的兵役制度进行征兵,而是通过宣传动员招募新兵,发展人民武装和地方武装,建立各种游击队、义勇军等,扩大共产党领导的军队的规模。据不完全统计,从1937年到1940年,陕甘宁边区动员参军的青壮年共约3万多人。当然这种快速的扩军难免会出现只管凑数,不顾质量,有的就是直接收编的某些地主联庄、土匪等游杂武装。所以在1939年年初,在大量扩军基本结束之后,开始有计划、有系统地集中整军,对部队进行全面的整顿、训练和规范。通过对军队的集中整治,军队的素质和战斗力有了很大的提高。

供给部“清家底卖破烂”

在洛川会议上,毛泽东明确提出了“整顿和扩大国防生产,发展农村经济,保证战时生产品的自给”方针,把经济建设列为全面抗战路线的重要内容。当时,陕甘宁边区部队生活相当艰苦,每人每天只有1斤小米或杂粮,要靠挖野菜充饥。庞大的军队经费支出,压得供给部喘不过气来,最后被迫“清家底卖破烂”应付急用。一次,供给部将值点钱的几匹老牲口和几辆不能用的大车,统统卖掉后得现款数百元,解决了急需解决的问题。

为了解决部队的经费问题,供给部想到了创办实业。比如开办骡马店。第一个骡马店,每天能赚20多元,利虽不大,但天天有钱进账。后来逐步在边区开了20多个店,生意越做越红火。骡马店的收入,很大程度缓解了供给部的财政困难。为了加强领导,供给部又把骡马店、交通与兵站三家合一,统称兵站,对整个边区的经济,特别是通邮起了很大的作用。

供给部还会通过一些贩运贸易筹集军饷。比如贩卖食盐。1938年4月,贩盐问题被提交中央财经部专门讨论,得到李富春的肯定,毛泽东也完全同意贩卖食盐的意见。盐业发展起来后,中央决定,陕甘宁边区成立盐业公司。盐业对边区的经济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八路军的掌上明珠”

1939年6月,总部组建了军事工业部,统一领导军工建设。对于军工部的组建,中央军委极为重视,先后从抗日军政大学、总部机关、各部队和地方政府抽调了1000多名技术干部和工人支援军工建设,并从延安、西安运来一批较好的机器和器材。经过不到半年时间的艰苦奋斗,一个初具规模的兵工厂便巍然屹立于黄崖洞,代号“八路军总部流动工作团”。兵工厂拥有机器设备约40多台件,职工近700人,被朱德美誉为“八路军的掌上明珠”。

据统计,在整个抗战期间,军工部所属各厂共修枪数万支,造枪9758支,生产掷弹筒2500具,迫击炮改平射炮数十门,复装和新制子弹223万余发、手榴弹58万余枚、掷弹筒19.8万余发、各种口径的迫击炮弹3.8万发。八路军自己生产的武器装备已经成为与日军作战的基本火力。

各根据地除办兵工厂外,还根据中央“各区要建立自己的军需工业解决自己的需要”的指示,办起了被服厂、鞋厂、皮革厂、纺织厂、造纸厂、毛巾厂、肥皂牙粉厂等。这些军需工厂千方百计克服原料不足和其他方面的困难,生产出大量军需品,源源不断地供给前方需要,对我军在困难条件下坚持敌后抗战,起到了重要作用。

第四篇:吉林省延边州汪清县小汪清抗日根据地遗址解说词

东满特委所在地——小汪清抗日根据地遗址

解 说 词

尊敬的各位领导: 大家好!,

欢迎来到革命老区汪清参观学习。我们现在所处的位置就是东北抗战时期的东满特委所在地,是吉林省党性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和国防教育的现场教学基地。1987年,小汪清抗日游击根据地被吉林省政府命名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当年这个村叫马家大屯,有几户姓马的汉族人家、上世纪20年代后期开始东林、德源里、大坎子、东一村等地的群众陆续迁到到了这里,住户逐渐增加到了150多户,人口达到1500多人。群众为什么往这里转移呢?原因有三个:一是这里离县府百草沟比较远,反动势力相对薄弱和地形地貌难攻易守,非常适合建立抗日根据地;二是这里建有党组织和以游击队为核心的武装队伍:三是这里有广泛的抗日群众基础。为大家便于参观和了解东满特委所在地,我们设计了2.5公里的红色旅游路线。

下面请大家和我一起走进东满特委所在地——小汪清抗日游击根据地遗址,共同去了解抗战英烈们可歌可泣的英雄壮举。

中共东满特别委员会简介

1930年,中共满州省委在东三省设立三个特别委员会。分别是:北满、南满和东满特委,在这三个特委当中,至今留下历史遗迹的就是小汪清抗日游击根据地,当时叫大梨树沟,因漫山遍野都生长着大梨树而得名。

1930年10月,中共东满特委在延吉县朝阳川镇茂山村成立,并划定和龙、延吉、珲春、汪清等十个县的党组织,由东满特委

1 直接指挥和部署工作。1932年11月,东满特委从延吉县王隅沟抗日根据地转移到这里同汪清县委合署办公,先后创办了兵工厂、印刷厂、被服厂、医院、学校,成立了汪清县第二区苏维埃政府。由于敌人的疯狂讨伐,东满特委为保存革命力量,于1934年1月撤离小汪清根据地,转移到大荒崴和腰营沟等地。1935年3月末,转移到罗子沟抗日根据地。1936年6月,撤出罗子沟转移到宁安县南湖头。

马村战斗纪念碑

在抗战时期汪清抗日军民与日寇进行了105次战斗,其中影响较大的战斗是马家大屯战斗。东满抗日游击队的发展壮大和游击根据地的建立,对日本帝国主义在东北的殖民统治是个极大的威胁。于是从1932年至1935年间,侵华日军对东满抗日游击根据地发动了三次大规模军事“大讨伐”。马家大屯战斗就是东满抗日部队在东满特委和汪清县委的领导下,反击日军第一次“大讨伐”的一次著名战斗。

1933年3月下旬,东满特委在这里召开军政扩大会议,会上传达中共中央“一.二六”指示信。妇女抗日宣传队队员就提出了要每人缴获一支枪,作为“马家大屯”胜利会师的“贺礼”。 没过几天,宣传队的妇女们就缴了正在修建兴宁线铁路一个伪警备排的34支枪。

这件事让驻扎在延吉的日本关东军司令鳖刚村一大为恼怒,他决定调集延吉、珲春、和龙、汪清四个县的500多日军对马村根据地进行大规模“围剿”。东满特委书记童长荣得知情报后立即制定了以“救国军、别动队和汪清县游击大队”联合作战的方案,决定由宁安抗日救国游击军司令李延禄任总指挥带领1000多名抗日战士与敌人交战。

童长荣凭借自己东渡日本留学的经历,用中日两种文字

2 设计了许多非常人性化的反战标语。比如:“日本帝国主义是中日两国人民共同的敌人!”、“你们的父母和孩子天天在家盼望你们活着回去!”,“你们参加的是侵略战争,赶紧回老家!”、“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等。这些标语由当时根据地的少先队、妇女宣传队、红色赤卫队分别贴在日伪军进山的必经之路上。1933年3月30日,当日军向我方向进攻时,被埋伏在四个山口的我抗日部队打了个措手不及,这次激战杀伤敌军300余人,缴获250余支大小枪支和4门迫击炮,这就是马村战斗。

当天傍晚,战败的鳖刚村一去巡视他的残兵败将时,发现日军每个班都在篝火旁偷偷看着这些传单,他一看士兵的士气很难再振,便下令全线撤回整顿。鳖刚村一经历了这次战败,是赔了子弹又折兵不说,还丢了司令长官的乌纱帽。他连伤带气不久就一命呜呼了。

东满抗日英烈纪念碑

为弘扬东满地区抗日英烈们的英雄壮举,代代传承抗战精神,汪清县委、县政府于2013年9月在这里建起了这座“东满抗日英烈纪念碑”, 纪念碑高度为14米,让后人铭记14载艰难岁月;碑园建筑面积为90.16平方米,喻示9016平方公里县域面积;甬道宽2.7米,象征全县27万各族人民永远缅怀抗战时期东满地区3125多名抗日英烈的丰功伟绩,踏着他们闪光的足迹,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伊田助男牺牲地遗址

3

伊田助男是日本共产党员,他在日本被迫参军,来到中国东满地区,在参加马村战斗中,看到我游击队散发的反战宣传单后,知道汪清县游击队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部队。于是,他将装有十万多发子弹的汽车开进板石山南侧河边松树林里,砸坏汽车发动机,随即从笔记本上撕下一张纸留下遗书后饮弹自尽。马村战斗结束以后,游击队员在打扫战场时发现了装满子弹的汽车和伊田助男的遗体以及他的遗书。

他在遗书上写道:亲爱的中国游击队同志们,我看到你们分散在山沟里的宣传品,知道你们是共产党的游击队,你们是爱国主义者,也是国际主义者,我很想和你们会面,同去打倒共同的敌人,但我被法西斯野兽们包围,走投无路,我决心自杀了,我把运来的十万发子弹赠送贵军,他藏在北面的松林里,请你们瞄准日本法西斯射击,我虽身死,但革命精神永存,祝神圣的共产主义事业早日成功。

日本关东军间岛辎重队;日本共产党员伊田助男;一九三三年三月三十日

1933年4月2日,根据地军民为纪念这位国际主义战士召开了追悼之后,他的事迹逐级上报,并在共产国际第七次代表大会上广为传播。1935年,李延禄在莫斯科工作期间撰写的有关伊田助男感人事迹的文章,刊载在《救国时报》上,新中国成立后,《红旗飘飘》等刊物也曾刊载了他的事迹。日本共产党参观团、日中友好团体和山野利雄等著名日中友好人士以及在延边大学留学的日本留学生等多次到这里瞻仰国际主义战士伊田助男。

伊 田 小 学 遗 址

弘扬伊田助男的国际主义精神,永远缅怀为坚持和平和正义,坚决反对日本侵略战争中英勇献身的国际主义战士伊田助

4 男,在1933年4月2日,东满特委为他举行的追悼会上,把当时的马家大屯小学,更名为伊田小学。在我们正前方左侧就是当年伊田小学的旧址。1933年11月,在小汪清惨案中日寇实行抢光、烧光和杀光的“三光”政策,原有1500多名的抗日根据地就剩下400多名,1934年初,马村群众为了谋生大多数群众迁移到其他地方,马村已经不存在便撤销了马村小学。

1996年9月3日,根据县委县政府的要求,把距离马村5公里的邻村东林小学更名为伊田小学。2004年因修明月沟水库东林村被淹没整村搬迁到尖山子村后,伊田小学并入东光镇中心小学,并把镇中心小学更名为伊田小学。

抗日少年金锦女纪念碑

我们现在所看到的这座雕塑就是抗日少年金锦女,1922年他出生于延吉县依兰镇春光村。1932年4月,面对日军的疯狂“讨伐”,她亲眼目睹了一家4口亲人被日军杀害的惨景。在她幼小的心灵中埋下了仇恨的种子。

1933年初,年仅11岁的金锦女怀着坚决参加抗战的强烈愿望,毅然离开了家乡,步行100多公里,一路披荆斩棘,历经艰难险阻来到了小汪清抗日根据地。什么叫坚强?在她的身上我们寻找到了最佳答案。

她来到这儿以后,参加了抗日宣传队经常到周边演出。把自家的悲惨遭遇编成文艺节目演给抗日军民,大家都亲切的叫她“小百灵”。

1934年初,县委需要向敌占区传达一份秘密文件,物色一名非常可靠、万无一失的交通员。组织上慎重考虑以后将这项任务交给了她。聪明伶俐的金锦女巧妙的避开敌人设置的各种关卡和封锁线,顺利地完成了这项任务。在她返回途中不幸被捕。敌人用各种花言巧语哄她,用糖果引诱她,她守口如瓶、一言不发。

5 恼羞成怒的敌人从她的嘴里得不到半点秘密就活活的把她打死了。她牺牲时年仅12岁。金锦女牺牲后多国报刊以《小烈女传略》为题,赞扬她的英雄生平。现在这里已成为对未成人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的重要基地。

小 汪 清 惨 案 遗 址

1933年末,为了消灭日益成长中的抗日武装力量,日本侵略者制定了《第二期治安肃正计划》,并调动步兵、骑兵、炮兵,五六千兵力,在飞机的配合下 ,自1933年11月至第二年春天,对东满抗日游击根据地发动了“第二次大讨伐”。

在抗战期间发生的汪清县19起惨案中,小汪清惨案是最惨烈和损失最大的惨案。1933年10月,日军在延吉召开了日本内阁派遣的高级官员会议,策划如何镇压抗日武装斗争的阴谋,在会上通过了所谓的《冬季讨伐大纲》和《冬季讨伐的具体方案》,并把冬季讨伐的重点定为小汪清抗日根据地。

1933年11月17日,日军以警备队为主配合日本宪兵、警察、伪满军、伪自卫团1500多人,编成三个攻击集团,在飞机、大炮的掩护下,采取“堡垒战术”、“焦土战术”包围了小汪清抗日游击根据地,并切断了根据地的物资供应线。惨无人道的日本侵略者见人就杀,见房就烧,连山里的土窝棚、山洞都不放过。根据地医院的医生护士和伤员共有21人全部被杀,群众则被一群一群地赶到树林里集体屠杀,有的群众转移到山里,在寒冷的冬天没有粮,只好用树皮野果充饥。在敌人持续五十多天的讨伐中杀害我抗日军民1000多名,使1500多人的抗日游击根据地最后只剩下400多人,抗日根据地遭到毁灭性的灾难。“小汪清惨案”发生后,东满特委和汪清县委被迫转移到大荒崴和腰营沟抗日根据地等地。

抗 日 斗 士 姜 春 花

6

姜春花,1908年出生于朝鲜咸境北道,后随父亲、丈夫来到汪清大肚川村,受父亲的影响,1931年参加了抗日活动。姜春花白天给地主当雇工,晚上给游击队员洗衣服等,出色的完成了组织上交给她的各项任务。1932年10月,她光荣的加入中国共产党。

1933年11月,日本讨伐队对小汪清抗日根据地进行“大讨伐”,制造了小汪清惨案。姜春花背着一岁半的孩子和80多名党员、群众一起往山里转移,当时可以说是四面受敌,情况十分危险。姜春花的女儿因患感冒,嘴上长满了疮,一直哭闹不停,当时姜春花在心里想:不能因为自己的孩子而连累了大家,为了抗日军民的生命安全,姜春花硬是含着泪水将奶头塞到一岁半女儿徐莲福嘴里,让她哭不出来。姜春花也不知道已过去多长时间,等到讨伐队撤离后,她发现怀里的小女儿早已窒息而死。姜春花眼含泪水用颤抖的双手与群众一起就地用落叶的树叶和皑皑白雪掩埋了女儿稚嫩的遗体后缓缓离开。姜春花是一位伟大的母亲,她以博大的胸怀,为保护抗日军民的生命献出了自己年幼女儿的生命。1990年7月,延边电视台以姜春花的事迹为原型拍摄了电视剧《母亲的怀抱》,向各级党组织广泛宣传姜春花的感人事迹。

汪清县第二区苏维埃政府

苏维埃是俄语翻译过来的,其意思为“代表会议”。建立苏维埃政府要具备三个条件。第一必须要有一个党组织;第二必须要有武装队伍来保卫这个政权;第三必须要有坚决支持苏维埃政府和积极参加抗日活动的群众队伍。1932年12月,在东满特委和汪清县委的领导下,在马村成立了代表广大人民利益的人民政

7 权—汪清县第二区苏维埃政府。也就是现在我们所看到的这处密营。苏维埃政府成立后,提出了“反对一切地主资产阶级,没收其一切财产”等脱离实际的“左”倾口号,恶化了抗日游击队与其他抗日武装组织的关系,把地主阶级划到了抗日的对立面,直接影响了建立广泛的抗日统一战线。

根据1933年1月26日,中共中央“给满洲各级党组织及全体党员的信”(简称1.26指示信)的精神,童长荣深入到汪清、延吉、珲春、和龙等县,相继召开会议传达贯彻12.6指示信精神,批判了超越现实革命阶段,过早地建立苏维埃,没收一切地主土地等“左”倾错误,用“没收日寇走狗、卖国贼的土地、财产”代替了“没收一切地主资产阶级的财产”的政策,撤消了汪清县第二区苏维埃政府,成立了以工农联盟为基础,联合各阶层抗日人士的统一战线的政府——“汪清县第二区人民革命政府”。

抗 联 将 士 殉 国 纪 念碑

1932年4月,中共汪清县委从腰营沟区龙蟠沟转移到小汪清抗日根据地。同年11月,中共东满特委书记童长荣带领特委机关,由延吉县王隅沟抗日根据地转移到这里,同汪清县委合署办公。从此这里成为了东满抗日斗争的指挥中心和党的领导核心。当时这里设有东满特委兵工厂、印刷厂、医院、被服厂等。根据地军民在严重缺少粮食、食盐、蔬菜、医药等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吃野菜、树皮、青蛙籽、蛇、老鼠和乌拉鞋,以常人难以想象的坚忍不拔的毅力,坚持抗战,无数抗联将士与日寇进行艰苦卓绝的斗争中献出了生命,为中华民族的解放事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历史贡献。为了缅怀他们的丰功伟绩,传承和弘扬抗战精神,汪清县政府于2007年7月1日,在东光镇大梨树沟入口处竖立《抗联将士殉国纪念碑》,以便群众瞻仰在汪清抗日斗争中

8 英勇献身的603名革命英烈。

汪 清 县 游 击 大 队 密 营

我们现在所处的位置就是大梨沟入口处。抗战时期密营有两种,一种是地窖式原木房,老百姓叫地窨子,另一种是马架子式的原木房,老百姓叫刻棱房。当时的抗战条件可以说是:火烤胸前暖,风吹背后寒。在零下40多度的寒冷冬天,寒风刺骨、滴水成冰,所住的营房四面透风,战士们在密营里因为寒气逼人,无法入睡,睡觉都不能超过15分钟,一晚上不知醒过来多少次。不少抗日战士由于饥饿、挨冻和得病,饿死、冻死和病死。

1918年出生于石岘镇永昌村的著名抗日将领、抗联第三路军第十二支队支队长朴吉松就是当年在这里曾担任汪清县抗日儿童局局长。朴吉松在极其艰苦的上世纪40年代初,依然留在黑龙江省铁力一带坚持抗日斗争,于1943年8月24日,在北安城北土桥下被侵华日军用军刀砍头,英勇就义,时年26岁。

在抗战时期极其艰苦的人类生存极限上,我们的战士靠什么还要坚持同日冠进行斗争呢?那个时候没有工资、没有福利,更没有医疗条件,靠的什么?靠的就是他们坚定不移的理想信念,靠的是为中华民族独立、解放和新中国的成立初心不变,继续前进的民族精神、英雄气概和必胜信念。

中共东满特委兵工厂

东满特委兵工厂实际上就是一个小铁匠铺。成立初期只有两个人,后来增加到7人。在没有车床、钻床、刨床的深山铁匠铺里,他们以火炉生炭火、手动拉风箱,从打造长矛、大刀、镖枪到生产炸药、手枪、子弹,创造了东满抗战时期武器制造史上的一个奇迹。朴斗京是东满特委兵工厂首任厂长,在制造土地雷

9 时因地雷炮炸献出年轻的生命。

所谓的制造机器就是:抗日游击队战士们用铁砧、钳子、大锤等简易的工具,把损坏的土枪或日制步枪的枪管截断后制造成手枪给抗日队员们使用;所谓的子弹就是:拔掉用过的子弹弹壳底火,安上自制的新底火,然后装入火药,生产再生子弹;所谓的炸弹就是:把铁罐头盒里放进装满火药的油筒,在罐头盒和油筒之间装满碎铁片,然后安上引线制造土炸弹。制造兵器最危险的作业就是往炸弹和子弹里装火药。孙元金是东满地区兵工厂中,表现最突出的代表人物。他是在装火药时不幸被炸伤,使其双目失明,可是他从不悲观失望,双目失明后,仍然坚持在兵工厂制造武器弹药。他不仅是著名的“延吉炸弹”的发明者,也是东满地区兵工厂中著名的革命烈士。

中共东满特委印刷厂

只有宣传抗日道理,才能唤起民众的觉醒、只有宣传抗日的重要意义,才能建立、巩固和扩大基层抗日武装组织。因此,在东满特委书记童长荣的领导下,东满特委创办了《两条战线》、《战斗日报》、《少年先锋》、《反日报》、《斗争》等多种刊物。这些刊物都是在极其简陋的条件下,刻钢板后印出来散发到根据地内外的。在异常紧张而艰苦的战斗之余,患严重肺炎的童长荣客服病痛的折磨,坚持抱病撰写大量抗战文章,利用印刷厂简陋的设备,印刷宣传资料,广泛宣传党的方针政策,批评党内错误倾向,鼓舞军民的抗战热情。仅在《两条战线》上,他就撰写了10万多字的文章,这些文章对宣传抗日斗争的意义,唤醒人民群众的政治觉悟,激发广大人民群众和抗日游击队员的抗日斗志,提高民众的阶级觉悟和爱国热情,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汪清县抗日游击大队部遗址

10

1932年3月,中共汪清县委在小汪清村崔昌浩的水车棚子里正式成立汪清县抗日游击队,队员12名,金哲任队长。同年4月,扩编为游击中队,下设三个小队,金哲、梁成龙先后任中队长。同年11月,从宁安和安图转移来的游击队与汪清游击队合并,成立汪清县抗日游击大队,下设三个中队,队员90余名,梁成龙担任首任汪清县抗日游击大队大队长。他于1935年 10 月,从罗子沟运粮食到腰营沟抗日游击根据地小东沟附近葫芦头沟时,遇到日军讨伐队,在这次遭遇战中梁成龙不幸中弹牺牲,时年29岁。1934年3月,汪清县游击大队改编为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二军独立师第三团,赵春学任团长。汪清县游击大队从建立到改编为止的三年多战斗岁月里,与敌人进行数次战斗,为汪清乃至东满地区的抗日斗争做出了重要贡献。

中共东满特委伙房和农具库

这就是当年东满特委所在地的伙房。伙房的对面海拔495米的山腰处,就是当年东满特委办公的地点,位置非常隐蔽,于1987年被省政府列入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当年的东满特委书记童长荣就是在伙房里同抗日军民一起用餐的。 这里的每一件文物都有80多年至一百年前的文物。这是朝鲜族的淘米盆、木盆、顶水罐、豆芽机。这口大锅至今也有上百年的历史了,大锅是用来煮野菜汤用的。这是一个水缸和两个米桶。

上面我们所看到的这三个分别是:笊篱(漏勺 )过滤水的。现在的朝鲜族美食中的冷面还延用这个笊篱过滤水;这个名叫刷箸,就是刷锅用的;这是过去家用的葫芦瓢了。

这里是当年东满特委的农具库。抗战军民用朝鲜族犁杖和牛车等农具开荒种地解决了抗联战士们的部分粮食和蔬菜。

中 共 东 满 特 委 机 关 遗 址

中共东满特委所在地遗址,位于东满伙房正对面海拔495米的山腰,虽然已经历80多年的风风雨雨,但人们依稀还能看见当年东满特委领导者们居住和指挥抗战的营房地基。1987年10月,省人民政府公布此地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32年11月,东满特委书记童长荣带领特委机关由延吉县王隅沟根据地转移到汪清县小汪清抗日游击根据地同汪清县委合署办公。从此,马村成为东满抗日斗争的指挥中心和党的领导核心。根据地军民在缺医少药,严重短缺口粮的情况下,吃树皮、青蛙籽、野菜、老鼠和乌拉鞋等,克服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坚持抗战。

1933年11月17日,日寇纠集大批兵力在飞机大炮的掩护下,向小汪清抗日游击根据地大举进犯,制造了惨无人道的小汪清惨案,使根据地损失惨重。1934年1月,东满特委被迫撤离小汪清根据地,分批转移到大荒崴子和腰营沟抗日根据地等地。1936年3月转移到了罗子沟,同年6月东满特委撤出罗子沟转移到宁安县南湖头。

可以说东满特委在汪清三年多的时间里,对加强各级党组织建设,扩大抗日武装队伍,领导各族人民同敌人进行顽强斗争,为东满地区的民族解放和抗日战争的胜利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历史性贡献。

中 共 东 满 特 委 磨 房

东满特委磨房是抗日战争时期军民加工米面的地方,是朝汉民族同心同德,共同加工粮食,支援抗日游击队的历史见证。它是由汉族碾子、朝鲜族石磨和石臼组成。他们的共同特点都是用

12 来把粮食去皮或者研磨成粉末的石制工具。

这两个带木耙的是朝鲜族典型的粮食加工工具,统称石臼。它主要用来砸、捣,研磨粮食,又叫捣碓(duì),相当于现在我们家用的捣蒜的蒜臼子一样。

抗战时期的军民就是用这个工具,自己推磨加工粮食分发到各密营的战士手中。当时所加工的粮食主要来原有三种途径:一是抗日志士的无偿捐献;二是游击区百姓春种秋收;再一个就是从敌人手中夺取。我们的粮食运到这里加工时,大批量的粮食由大磨来加工,少量的粮食由这个朝鲜族石臼脚踏来完成。可以说:石磨、石臼和水井是抗战时期抗日军民定居的主要标志。

中 共 东 满 特 委 医 院

东满特委医院位于大梨树沟深处的北山坡下。这里空气新鲜,环境安静,是医院最佳位置。当时医院的医疗条件非常简陋,病房是用原木搭建的简易平房,有七八个医务人员。当时的东满特委医院既没有医术高明的医护人员,更没有任何专业医疗设备,只能处置简单轻伤。重病号主要靠野生中药材和缴获的敌人药品及民间土药方为伤员治病。有不少重伤员因缺医少药而牺牲。

1933年冬,在日军对小汪清抗日根据“大讨伐”中,东满特委医院也遭到敌人的袭击,医生、护士、伤病员21人被杀害。东满特委医院于1934年春天被迫撤销。

中 共 东 满 特 委 抗 日 井

东满特委抗日井位于大梨树沟东部,是小汪清抗日游击根据地唯一的一处保存比较完整的革命文物。在抗战时期,大梨树沟的抗战军民为了解决枯水期的饮用水和生活用水,挖下了这口

13 井,并用圆木镶嵌四周。每年到了枯水季节抗日医院和伤员饮用。每次日寇来讨伐时,为了防止日寇在井里下毒或破坏,抗日军民在撤离前都用树枝等物品将口掩盖起来,等日军撤离后,再扒开继续使用。就这样,这口“抗日井”从未遭到破坏,一直完好地保留到了今天,已成为到大梨树沟的青少年必看的一处传统教育基地。

中 共 东 满 特 委 被 服 厂

小汪清抗日根据地的被服厂是1933年2月建立的,当时第二区苏维埃政府成立后,为了满足根据地军民日常生活的需要,办起了被服厂,厂长是金莲花,当时有三台缝纫机,人员主要是家属和女兵,被服厂的规模不大,但工作量很大,承担着游击队所有队员的服装和被褥的加工任务。后来发展到十五六人,改称东满特委被服厂。东满特委被服厂为解决根据地军民的供给,支援抗战,巩固游击根据地起到了重要作用。

结 束 语

同志们

今天的“重走抗战路,弘扬民族魂”活动到这里就全部结束了。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我们生活在改革开放的新世纪,过着美满幸福的生活。与这些抗战时期牺牲的革命烈士们相比,还有什么困难不能克服、还有什么私利不能舍弃、还有什么理由不满足现状呢?我们应该铭记历史,缅怀先烈,传承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不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的抗战精神,为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工作,开创更加美好的未来!

假如您还想深入了解东满地区抗战史,那就请您登陆“汪清英烈网”手机客户端,继续关注东满地区波澜壮阔的抗战历史和

14 抗联将士们可歌可泣的英雄壮举。谢谢大家!

第五篇:参观革命根据地有感

参观革命根据地有感

踩着斑驳的石板路,仰望飞檐间狭长的天空,仿佛在穿越时空隧道。我们一步步寻找着昨日的风景,一遍遍倾听历史的回音,一页页翻阅着血与火的故事。下面小编给大家介绍关于参观革命根据地有感,方便大家学习。

参观革命根据地有感1

4月3日,我处党组为了使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更扎实有效的开展,组织党员去红色圣地陕甘边照金革命根据地参观学习。怀着期待的心情,坐在车上,车行驶在红色专线的大道上,两旁有火炬形状的路灯,好似一团团燃烧的跳动的火焰,点燃了我奔向照金的激情。沿途景色宜人,早春的田野上麦苗绿油油的,油菜花开的黄灿灿的,一树树烂漫的桃花散落在山沟间,燕子唧叫着掠过飘摇的嫩绿的柳丝。好一个人间芬芳四月天。经过一个多小时的行程,我们终于踏上了位于铜川新区西北段,地处桥山山脉南段,海拔1300米的照金——这方红色圣土之上,虽然不是第一次来这里,可每次来都有不同的感受和发现。走进展厅,仰头便看见镶嵌在上的一面大大的党旗,伫立片刻,心中悠然生出了敬仰之情。跟随着讲解员,听着她透彻的讲解,看着一件件珍贵的陈列品,仿佛穿越到了当时的岁月,看见了英烈们穿梭于悬崖峭壁之间和敌人斗智斗勇,浴血奋战的英姿和不畏。一个粮斗、一杆步枪、一门假大炮、投豆选举、等等……,都表明了当时革命情形的艰难和艰苦,吃着粗粮窝窝头,穿着草鞋,睡着山洞,甚至彻夜奔波,只为了根据地的稳固和革命斗争的胜利。每件展品都是对一个历史的革命故事和一份沉甸甸真挚的情感的`倾诉。那一幅幅生动的画图,也是历史的再现与写照,站在它们前边观看,无时不刻地体会到革命先辈们的不怕牺牲、顽强拼搏的英雄气概与独立自主、开拓进取的创新勇气,以及踏实的从实际出发密切联系群众的工作作风。经过长期的艰苦的革命,最终在刘志丹、谢子长、习仲勋等共产党人的带领下成功的创立了陕甘边革命根据地。它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一个非常重要的革命根据地,也是中共陕甘边特委和陕甘边区革命委员会的所在地,还是红军二十六军的后方基地,为革命事业的蓬勃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今天,当我们站在革命纪念碑下缅怀牺牲的革命先烈,想着他们那时的艰苦和不易,再想想我们现在的工作环境、生活水平,不由得质问自己还有什么理由不上进,不努力工作,不自觉的提高自己的党性修养,更好地立足当前完成自己的本职工作,尽一名党员应尽的义务,为储备事业的发展尽最大的力气,为实现民族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呢?

参观革命根据地有感2

2020年7月4日至6日,院党委组织我们赴井冈山接受革命传统教育。3天的学习,虽然一路奔波,但受井冈山精神所感染,自己被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推动着。 我们最先来到井冈山革命博物馆,无数革命先烈在艰苦的环境中,用鲜血和生命换来了革命的胜利,为现在美好的生活奠定基础。先烈们留下的优良传统将成为我们前进的宝贵财富。红色歌曲是革命先辈追求革命理想、播撒革命火种的生动写照,饱含着军民鱼水深情,我们在红歌的歌声中感悟光辉历史、继承优良传统,在壮美的井冈山上,此起彼伏的红歌歌声值得我们深思与回味。 “夜半三更哟盼天明,寒冬腊月哟盼春风,若要盼得哟红军来,岭上开遍哟映山红……”几十年前红军吃的是“红米饭,南瓜汤”,穿的是“薄单衣,稻草鞋”,环境条件千难万苦。但是面对生与死的考验、红军艰苦奋斗、凭着顽强的革命精神,坚持熬过“夜半三更”,挺过“寒冬腊月”……革命先辈的崇高精神时刻激励着我们。 弘扬井冈山革命精神,不忘历史,将红色革命文化贯彻到具体工作中去。通过此次井冈山学习,我作为一名党员,不仅是红色知识的学习者,也将成为传播者。井冈山之行让我经历了一次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再教育,倍感肩上责任之重。“久有凌云志,重上井冈山”。我将在今后的工作中不忘初心继续前行,坚持自己最初入党时的那份信念,做好本职工作,以自身行动的榜样来带动身边的人,共同创造积极向上的学习工作氛围。

参观革命根据地有感3

为纪念中国共产党建党99周年这一伟大历史时刻,我院全体党员怀着对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无比敬仰之情和对革命圣地的向往,来到井冈山。作为一名党员我有幸参加了院党委组织的“学习共产党党章党规,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做合格党员”学习教育和重温入党誓词活动。 同志们踏着革命先烈们曾经战斗过的这片土地,耳边似乎响起密集的战鼓、嘹亮的号角和震天的喊杀声,眼前仿佛浮现满山遍野的革命者,在猎猎红旗的指引下前仆后继、奋勇向前,打击进犯之敌。在井冈山革命博物馆,大家一边听着讲解,一边看着一件件朴实无华而又弥足珍贵的文物,心潮澎湃、激动不已,灵魂深处受到震撼。纪念碑前,同志们庄重地重温了入党誓词,字字铿锵有力。教室里,同志们精神饱满地高唱《映山红》《毛委员和我们在一起》《十送红军》等一首首脍炙人口的歌谣。 大家纷纷表示,要继承发扬“坚定信念、艰苦奋斗,实事求是、敢闯新路,依靠群众、勇于胜利”的井冈山精神。把学习成果转化到工作中,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做到以知促行、知行合一。牢固树立规矩意识,主动增强奉献意识,争做一名合格党员。以铁一般的信仰、信念、纪律和担当,为今后的学习、工作注入全新的动力,在将来的工作中做出应尽的努力。

参观革命根据地有感4

开展“两学一做”教育活动,就是要让“纪律”深深烙印在每个党员的心里,让“规矩”作为党员言行的准绳,坚决杜绝那些在党恶党之人,消除“毕福剑、任志强”之流,纯洁党员队伍。在“两学一做”教育活动中要坚持学习常态化、认真落实政治学习活动,不流于形式,坚持实践基层化,真正做一个“忠诚、干净、担当”的合格党员。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党章是党的基本法、总规矩,党员要把党章作为加强党性修养的必修课,自觉学党章、守党章、践党章、护党章,按照党的组织原则和党内政治生活准则办事;坚决贯彻党的理论、路线、方针和政策。党规是对党员行为的进一步规范和指引,守好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把“三严三实”要求体现到修身律己、干事创业、勇于担当上来。 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最新成果,是毛泽东思想在当代最新的发展,也是广大党员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的有力思想武器。党员要原原本本学原文,全面掌握讲话的丰富内涵、精神实质和实践要求,真学真信真懂真用。党员必须用科学理论武装头脑,加强思想政治建设,必须强化理论武装,不断深化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的学习,以之指导实践、推动工作。在经济建设的时代,党员更多的关注于事务性工作,而忽视了理论和指导思想的学习。作为一名教师,在注重科研和教学工作的同时,更应该强化自己的理论和指导思想学习,增强自己的理论自信、道路自信,这样才能更好地教书育人。 对党忠诚是党员干部的首要政治品质。党员既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参与者、推动者,也是党的事业兴旺发达的直接受益者。要常怀忠诚之心,自觉遵守党章,加强党性修养,坚定理想信念,做到在思想、行动上始终与党保持高度一致,自觉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头脑、指导实践,在教书育人的实践中始终传播正能量。 作为一名教师,要脚踏实地,努力做好本职工作,加强政治理论学习,学习党章党规,学习系列讲话精神,着眼党和国家事业的新发展对党员的新要求,坚持以知促行,做讲政治、有信念,讲规矩、有纪律,讲道德、有品行,讲奉献、有作为的合格党员。

参观革命根据地有感5

五一节又到来了,我怀着无比高兴的心情和爸爸一起回老家—-淮安刘老庄。

淮安是苏北的一个市,是尊敬的周恩来总理的故乡,不仅如此,这里人杰地灵,韩信以及西游记作者吴承恩都是淮安人。而刘老庄则是一片圣洁的革命根据地,在这里埋葬着八十二位新四军烈士的遗骨,八十二位英雄,八十二位不朽的灵魂。

听爸爸说,这是新四军的一个连的官兵牺牲在这里,这些战士大多经过战火的锤炼,有的是曾随着毛主席和朱总司令一起经历过井冈山烽火,一起爬过雪山、走过草地的老红军,最后因为保卫人民的需要而驻守在附近,并保护着附近的黎明百姓。

1943年3月18日,一个美丽的春天,残忍的日本侵略者到刘老庄一带扫荡,带着上千人的队伍,浩浩荡荡地开到了刘老庄这里;那一刻,刘老庄不在拥有春天,而成了残酷的战场!为保护附近群众和当地党政机关的顺利转移,我们全连官兵在强敌面前坚定沉着,不畏严重伤亡,浴血奋战,从拂到黄昏全连苦战,最终在连续打退日伪军5次进攻并经过敌人的几次毁灭性的炮击后,终因众寡悬殊,全连指战员在弹尽粮绝后端起刺刀扑向敌群直至最后全部壮烈牺牲。在战火结束后,当地老百姓在整理烈士的遗物的时候,看到了其中连部通讯员在火线入党申请书中,书中写道:“在党最需要的时候,我将把自己的生命献给党和人民,决不给我们党丢脸,绝不给中华民族丢脸!”

当我迈着沉重的脚步漫步在八十二烈士陵园的,看到陵园里八十二棵象征着八十二位英雄的松树巍然屹立在我的面前,我知道今年是我们共产党建党九十九周年的日子,我想我们国家的建立是多么不容易啊!

打败了那么多的敌人,如果没有像他们一样的这么多人的牺牲和前赴后继,哪里能有我眼前这样美丽、平静的景色和繁荣的生活呢? 我们真是应该珍惜时间,好好学习!

上一篇:出国旅游需要注意事项下一篇:测绘个人年度工作计划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