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罗斯模型框架下的安全生产监管影响因素探究

2022-09-11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增长, 社会生产活动不断增多, 安全生产事故随之增加, 特别是近年来发生的由生产安全引发的一系列公共突发事件, 对政府社会治理能力提出了新的问题与挑战, 安全生产监管问题亟待解决。以2015年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公布的危化品安全生产较大以上督办事故为例, 都与政府安全生产监管问题有关。

一、监管影响因素的假设的提出

假设1:由于监管者在监管过程中受到利益诱惑被监管客体俘虏而放松监管, 导致监管行为懈怠, 导致监管问题发生。

假设2:被监管者由于提供某些不明确或虚假信息造成监管者得到的信息不准确, 误导监管者, 导致监管目标不明确, 导致监管问题发生。

二、监管影响因素的问卷调查与统计

根据研究中提出的假设, 以某市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人员作为调研对象进行访谈与问卷调查, 研究“利益寻租”与“虚假信息”对监管的影响。

(一) 与监管者相关的问卷调查

调查“利益寻租”与“虚假信息”的对监管的影响。调查对象:某市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人员。调查样本:总体样本为某市所有监管部门在职行政人员88人, 各下辖区行政人员共128人, 总计216人。抽样人数为50人, 其中有效抽样问卷人数为48人。

“在何种情况下其他监管人员会接受利益寻租从而放松监管”的调查结果统计如下:在绝对丰厚利益的情况下, 肯定被发现、很可能被发现、不一定会被发现、基本不会被发现、完全不会被发现的选择占比分别为:4%、8%、30%、68%、90%;在较高利益的情况下, 选择占比分别为:0%、2%、12%、40%、88%;在相当的利益情况下, 选择占比分别为:0%、0%、6%、32%、88%;在一般的利益情况下, 选择占比分别为:0%、0%、2%、16%、80%;在较小利益情况下, 选择占比分别为:0%、0%、0%、4%、74%。

在“监管人员是否会在发现企业提供信息造假之后不作为或者按照其提供的虚假信息进行监管?”的调查结果中, 认为除非有其他因素的干扰, 否则不会在发现企业提供虚假信息后按照原有提供信息进行监管的人数占总体人数的96%, 结果趋近相同。

(二) 与被监管者相关的问卷调查

调查目的:从被监管者角度研究“利益寻租”与“虚假信息”的对监管的影响。调查对象:SY市化工厂职工、SY市某烟花爆竹生产企业员工、SY市某集团安全生产管理部门员工。调查人数为50人, 抽样方式为随机抽样。

其中, 对“何种条件下被监管人 (企业或个人) 会向监管管理者进行贿赂?”的调查结果按百分比统计如下:在绝对丰厚利益的情况下, 肯定被发现、很可能被发现、不一定会被发现、基本不会被发现、完全不会被发现的选择占比分别为:60%、80%、86%、90%、98%;在较高利益的情况下, 选择占比分别为:56%、72%、82%、90%、98%;在相当的利益情况下, 选择占比分别为:42%、60%、80%、84%、96%;在一般的利益情况下, 选择占比分别为:36%、44%、60%、70%、94%;在较小利益情况下, 选择占比分别为:30%、32%、50%、64%、90%。

在“何种情况下被监管者会提供虚假信息?”的调查结果按百分比统计如下:在绝对丰厚利益的情况下, 肯定被发现、很可能被发现、不一定会被发现、基本不会被发现、完全不会被发现的选择占比分别为:0%、60%、92%、96%、98%;在较高利益的情况下, 选择占比分别为:0%、56%、88%、92%、98%;在相当的利益情况下, 选择占比分别为:0%、56%、84%、92%、98%;在一般的利益情况下, 选择占比分别为:0%、50%、80%、86%、96%;在较小利益情况下, 选择占比分别为:0%、40%、60%、82%、94%。

从调查结果中可以看出, 当寻租行为完全不会被发现时, 绝大部分的监管者或者被监管者都会选择接受。而当被发现的概率提高后, 会有一部分监管者或者被监管者放弃这种行为, 其中监管者对行为的放弃受被发现可能的影响程度更大, 当可能被发现的几率超过一半左右, 大部分监管者就会选择放弃, 说明监管者比被监管者对寻租行为更加谨慎。从获得利益角度来看, 当可以获得相当丰厚的利润时, 被监管者选择行贿的概率明显高于低利润的情况, 但监管者受这一影响并不显著, 说明获得利润对被监管者的影响更显著。同样, 以被监管者角度来看, 利益回报的增加与被发现可能性减小都会加大企业提供虚假信息的可能性, 但由于调查一中监管人员的回答趋于一致, 因此无论在何种条件下企业提供虚假信息对实际监管人员的实际行为影响并不明显。此外, 在调研的过程中还发现了其他与监管失灵相关的问题, 在深度访谈中有的被访谈者谈到监管者与被监管者在长期博弈关系过程中形成利益共同体, 特别是在安全生产监管过程中, 比如死亡指标问题, 死亡指标作为地方政府安全生产监管考核的依据之一, 很多情况下地方政府会为了达到考核压低死亡指标, 与被监管者达成一致, 瞒报安全生产事故的实际死亡人数, 对死者进行一定的补偿或者由被监管者出面进行“私了”。从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安全生产监管的实际效果, 也是导致监管失灵的重要因素之一。

三、研究的结论

(1) “利益寻租”行为会对安全生产监管产生影响, 监管者会在一定条件下被利益俘虏, 导致监管失灵, 寻租理论适用于安全生产监管。其中, 当寻租行为被发现的可能性很低时, 监管者会在监管过程中受到利益诱惑而放松监管, 从而导致监管失灵。寻租行为被发现的可能性越小, 寻租行为发生的可能性越大。同理, 当寻租行为得到的利益足够大时, 监管者会在监管过程中受到利益诱惑而放松监管, 从而导致监管失灵。能够得到的利益越大, 寻租行为发生的可能性就越大。

(2) 在寻租行为中“被发现的可能性”对监管者的实际监管行为影响更大。比如当寻租被发现可能性很高时, 绝大部分监管者都会选择放弃寻租, 进行规范的监管行为;而“获得实际利益的多少”对被监管者的行为影响更大。比如绝大部分被监管者都会在确定能够获得足够大的利益时, 不惜冒着被发现的风险为监管者提供寻租的便利条件。

(3) 被监管者提供“虚假信息”并不会对安全生产监管产生重要影响, 信息不对称理论不能够完全解释安全生产监管失灵的问题。无论被监管者是否提供虚假信息, 安全生产监管在实际过程中均不会受到实际影响, 因为虚假信息可以很容易由监管者在安全生产监管的过程中发现。

(4) 监管者与被监管者在长期的监管博弈过程中会形成一定的利益共同体, 也是导致监管的失灵的重要原因。由于安全生产监管中过分强调死亡人数或事故规模, 监管者在出现事故时会主动的帮助被监管者降低事故的上报规模, 这样可以降低自身受到上级惩罚的危险, 同时还可以从被监管者处得到一定的好处, 这种类似“猫鼠游戏”的情况在安全生产监管中是普遍存在的。

摘要:“监管俘虏理论”与“信息不对称理论”分别从不同角度解释了政府安全生产监管失灵的原因。根据G.罗斯的分析框架, 以这两种理论为基础研究“利益寻租”与“虚假信息”是否会对安全生产监管产生影响。提出影响监管问题的假设, 并以SY市为例对监管者与被监管者进行访谈与问卷调查, 得出“利益寻租”在一定条件下会影响监管, “虚假信息”不直接对监管产生影响的研究结论。

关键词:利益寻租,虚假信息,安全生产监管,罗斯模型

参考文献

[1] 王俊豪.政府管制经济学导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1.

[2] 王蕾.政府监管政策绩效评估研究[M].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 2012.

[3] 刘鹏.西方监管理论:文献综述和理论清理[J].中国行政管理, 2009 (9) :02.

[4] [美]艾尔·芭比著, 邱泽奇译.社会研究方法[M].北京:华夏出版社, 2015.9.

[5] [美]弗里曼著.王彦华, 梁豪译.战略管理:利益相关者方法[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6.9.

上一篇:证券投资基金风险分析与应对策略研究下一篇:完善内部控制与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