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工作负责到底读后感

2022-12-23

第一篇:将工作负责到底读后感

《将改革进行到底》观后感:全面深化改革 将改革进行到底

《将改革进行到底》观后感:全面深化改革将改革进行到底

“为政贵在行,以实则治,以文则不治。”发现问题是为了解决问题,全面深化改革必须知行合一。不付诸行动,不狠抓落实,再好的蓝图也只是一纸空文。改革攻坚,一分部署,九分落实。“落实”,是习总书记反复强调的“关键词”。在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时,习总书记指出,凡是议定的事要分头落实,不折不扣抓出成效。要强化改革责任担当,看准了的事情,就要拿出政治勇气来,坚定不移干。总书记指出,起跑决定后程。要把抓落实作为推进改革工作的重点,真抓实干,蹄疾步稳,务求实效。对改革的任务和重点,要逐项明确责任单位、责任人、时间进度。对已经推出的改革举措,要加强跟踪了解,及时总结经验、解决问题,巩固和发展改革成果。

“行动,只有行动,才能决定价值。”果决勇毅,用行动说话,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也是改革者最可贵的政治品格。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以“言必信、行必果”的实际行动,为“实干兴邦”作出了最好的表率,赢得了人民群众的拥护。“一个行动胜过一打纲领”,这是总书记给全党的行动宣言。全面深化改革,行动要快,指向要准,落点要实,需要各地各部门动真格、做实功,该启动的必须立即启动,改革不能等也没法等。尤其是当前经济发展稳中有忧,面对下行压力,面对风险和挑战,更要下好改革先手棋,甩开膀子真抓实干,落实稳增长、调结构、防风险、惠民生的各项改革举措,从而优化发展环境,激发市场活力,克服当前困难,谋求长远发展。

抓落实,必须“聚焦、聚神、聚力”,是真抓实干、全面打好深化改革这场攻坚战。改革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必须一鼓作气乘势而上,统筹协调,合力推进。习总书记一再强调要“担当起该担当的责任”,这就要求各级领导干部在落实改革的关键时刻,勇于担当,把改革措施抓实、抓实、再抓实。面对改革深水区中遇到的种种困难,唯一的办法就是拿出行动来,聚焦聚神、聚力抓落实,全力推进改革之舟乘风破浪,驶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美好彼岸。

第二篇:将改革进行到底读后感

由中共中央宣传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组织指导,中央电视台承担制作的十集大型政论专题片《将改革进行到底》,于7月26日播出完成。中国,五千年灿烂文明孕育、滋养的国度。翻读她厚重的历史,似乎每一页,都在求索与抗争、奋斗与崛起的交织辉映中坚韧前行,磅礴不息。30多年来,改革开放,使中国迅速成长跃升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综合国力显著提高,人民生活极大改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充满生机与活力。许许多多这样的话语让我感触很深,下面谈谈自己的读后心得。

一是要发挥政治引领作用。思想政治建设是党的根本性建设,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要以“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为契机,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切实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要引导党员群众形成共同推动改革、将改革进行到底的共识,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的决策部署上来。

二是要发挥能力保障作用。毛主席讲过:“我们各行各业的干部都要努力精通技术和业务,使自己成为内行,又红又专。”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呈现多领域、跨学科、群体性突破新态势,我们需要带头学习,自觉把学习研究、提升能力,作为落实新发展理念、把握引领发展新常态的重要举措。

三是要发挥凝心聚力作用。“为政贵在行,以实则治,以文则不治。”将改革进行到底,虚作为、慢作为、不作为都绝对要不得。要全面调动广大党员、干部、人才在全面深化改革伟大工程中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以担当落实责任,以行动诠释忠诚,切实把各项工作落到实处,真正做到出实招、下实功、见实效。

第三篇:《将改革进行到底》观后感

近日,长沙生产力促进中心连续两天组织本单位全体党员干部,观看了中央电视台一套开播的十集大型政论专题片《将改革进行到底》。专题片从“为什么改”、“往哪儿改”、“为谁改”、“怎么改”、“如何改到位”等一系列值得深思的问题入手,一个个振聋发聩的历史之问,引发本单位各党员干部的高度关切与深入思考。

当我们怀着激动和兴奋的心情观看了整个专题片后,我们对这个有着五千年灿烂文明和辉煌历史的祖国充满了深深的依恋和崇敬。

沐浴着30多年来的改革春风,中国迅速成长跃升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综合国力显著提高,人民生活极大改善。勤劳的中国人民用自己的双手和智慧创造出了现代化的工业文明,取得让世界瞩目,令世人惊叹的伟大成就。

但是,在改革的发展过程中,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也付出了很沉重的代价。当观看到专题片第六级《守住绿水青山》时,我的心里即欣喜又沉重,因为改革的代价是工业化的快速发展,而生态环境破坏却日益严重和过度开发。还记得之前柴静的《穹顶之下》一经播出,引起全社会的广泛关注。尽管数据有出入、观点有倾向性,但是雾霾却是真真实实地存在着,也因此引发了全社会对环境的关注。我们也意识到,虽然社会经济发展了,但环境却越来越糟了。蓝天白云消失了、小河不再清澈、风沙又来了,大自然正用她自己的方式控诉人类过度消耗环境的恶行。 值得欣慰的是,为了让绿水青山常在,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始终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治国理政的重要战略位置。三中全会提出加快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四中全会要求用严格的法律制度保护生态环境,五中全会将“绿色发展”作为“五大发展理念”之一,上升为国家战略。在2015年的“两会”上,总书记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重要论述,“绿色”的发展理念也被写入“十三五”规划。以上种种都让我们看到了党中央对环境治理的决心和信心。

大学发表演讲并回答学生们提出的问题,在谈到环境保护问题时他指出:“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生动形象表达了我们党和政府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鲜明态度和坚定决心。

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大计,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内容。如果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作为一种发展理念、一种生态文化贯穿于经济发展的始终,不只看“经济”的脸色,更重视“自然”的气色,把握住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基本原则,努力把生态环境建设与优化生产力布局、产业升级结合起来,与发展循环经济、开展资源节约结合起来,与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结合起来,我们就没有理由不生活在一个天格外蓝、云格外白、山格外青、水格外秀、阳光格外明媚、空气格外新鲜的人间乐土。 “绿水青山”是属于我们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如何保护好她,如何从我做起,形成绿色的生活方式,显得尤其迫切和重要。愿我们每个人都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投入到保护环境、保护我们的家园的行列中,让我们共同拥有美丽的家园,让我们的蓝天白云和青山绿水不再变得珍贵!同时也要戮力同心,继续“将改革进行到底”,打赢深化改革这场激战,用必胜的信心和饱满的激情迎接十九大的胜利召开。

第四篇:《将改革进行到底》观后感

为迎接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胜利召开,央视大型政论专题片《将改革进行到底》正在火热播放中。此片围绕“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一总目标,展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思想理论、体制机制和实践成果;展示了各地方各部门推进改革落地、见效的积极作为;展示了改革背后的故事和攻坚克难的历程;展示了人民群众的创造、创新、奋斗,集中反映近年来全面深化改革各主要领域具有“四梁八柱”性质的改革主体框架已基本确立的过程。

《孙子兵法》有云:“是故智者之虑,必杂于利害,杂于利而务可信也,杂于害而患可解也。”深化改革是一场攻坚战,也是一场持久战,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时下,改革也进入了攻坚期和深水区。在越来越深的水中前行,遇到的阻力必然越来越大,深化改革的各项重点,都是难啃的硬骨头,没有哪一项可以轻松跨越,任何一项重大改革措施,都可能面临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挑战,关键是要求同存异、凝聚共识,找到“最大公约数”。

“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何况决定中国命运关键一招的改革大业总书记一再强调要“担当起该担当的责任”,这就要求各级领导干部在落实改革的关键时刻,勇于担当,把改革措施抓实、抓实、再抓实。面对改革深水区中遇到的种种困难,唯一的办法就是拿出百分之百的努力和恒心,常抓不懈,将工作重心转移到改革上来,将工作重点聚焦到改革上来,确保全面深化改革的顺利推进。

最难走的是上坡路,最难行的是逆水船。改革越深入,继续改下去就越难;改革越全面,触碰到的利益阻力就越多:矢志不渝将改革进行到底心得体会。然而,开弓没有回头箭,“遇万难需放胆,破困局要智慧”,有了“凡事不患难,但患无备”的运筹,有了深厚的民意基础,有了既定的改革措施,有了矢志不渝的决心,以及“壮士断腕的决心、背水一战的气概”,改革终会乘风破浪抵达彼岸。

第五篇:“将改革进行到底”观后感

说实在的,作为当代大学生,不看将改革进行到底,还真的不清楚自己国家现阶段的技术改革,以及经济发展的新方向。

而其中的“三去一降一补”,让我着实惊讶,“三去一降一补”指的是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作为经济学的菜鸟级选手,我在查阅了一些资料后,打算聊一些自己不成熟想法。

“去产能”这方面从最基础的方向上来讲,去除落后技术下损耗大数据的资源,却产出不尽如人意的质量和数量。而这种损耗大量人力物力的费力方法却是中国以往赖以生存的发展经济之路,也许是历史原因,中国太需要发展了,太需要雄厚的经济支撑了,中国像个不服输的要强青年,一味的蛮干想要去超越一些国家,然后重列世界前端,但他却忽视产能过剩的问题,产能过剩可能有几个原因。我们用钢铁举个例子。第一,我们国家的技术水平不达标,不能满足许多国家使用要求亦或者是再加工的最低标准。第二,相较于国外同价格钢铁,我国钢铁质量不佳,在如此性价比之下,我国钢铁产能过剩也情有可原。第三,国际钢铁市场竞争过于激烈,就我国不成熟的炼钢技术而言,我们与那些拥有技术的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不是这几年可以拉回的,如此严苛条件之下,市场实属于买方市场,供过于求的市场,给卖方不小的压力。以上三个原因是我自己的想法,可能不太成熟,但市场需求的确是供货方应考虑的因素。而“去产能”这一词,提出的相当有魄力,我们要改变现行的落后,只有进行改革。废除这些高能耗,高污染,低产能的运行方式,不能在纸上写写罢了,只有将许多落后企业推倒,才能够让整个市场有新鲜血液出现,有舍必有得,舍得旧企业才能有新技术新企业的出现。而针对一些相对成熟的企业,我们可以对它进行技术革新。在“将改革进行到底”中我们也看见了,中国正以壮士断腕的决心,迎接新技术新形势的出现。技术改革,是一剂强而有力的良药,不论是对被否决的落后企业亦或是相对成熟需要技术革新的企业。

“去库存”主要是化解房地产库存。这是我查了一下知道的“去库存”的主要意义,但是就我第一眼看见这个词,我脑中第一反应跳出来的是GDP(国内生产总值:在某一特定时期内一个国家中生产的所有最终物品与服务的价值的总和)。我所认为的“去库存”中还可以包含尽量合理处理往年所生产的非现期的最终物品,以求现期增长的GDP都是真实有意义的数据。然后,我们可以来具体聊一聊“去库存”本身的意义。其本身主要是化解房地产库存,那么房地产库存基本分布在城镇而非在农村,而城镇现有人口对房地产的需求几近于饱和状态。既然需求不够,那我们就要增加需求,人多的地方需求就会增加,那么我们将农村人口转移到城镇,并且允许农业转移人口及一些非户籍人口拥有城镇户口是否会增加房地产热度,从而对化解房地产库存有所帮助呢?个人认为答案肯定。当市场饱和,增加客户源即农村人口加入城镇户口,那么需求会增加,需求增加而供给不变或缓慢增加,我认为对去库存确实是有用且有效的。而农村人口入城,没有房子总会没有很多的安全感,从一开始的租赁房屋,到后来的务工贷款买房,无论是从哪个阶段,只要人在城镇那么就会有对城镇房产的需求。

“去杠杆”其实一开始并不理解,可能现在也不是很理解。“杠杆”就我自己理解来讲,就是以小劲来搅动大风云,而就经济学而言,应该就是以较小资本来搅动大资本的晃动。而“去杠杆”就是尽量减少这些小资本能撬动大资本的几率。以一个人为喻,一个人向银行借贷,他用一套在他名下的别墅贷款二十万元,相比一套别墅他所贷的二十万就是一笔小数目,而一旦他未在规定时期内还款,那么那套别墅就会收归银行进行拍卖。这是一个小例子,若是放大至一家公司,几家国企,那么所造成的后果是我们不能预计的。而“去杠杆”实际上就是在阻止一些没必要冒险的企业去冒险,利用自己的优势项目努力弥补劣势项目的缺口,而不是为了拯救自己的劣势项目去借款,到最后却将优势转化为劣势。这又何尝不像一种赌博,用自己的一切做赌,但自己也是社会的一部分,每个人都如此国家经济稳定的背后实际上是有很多风险和漏洞的。而国家经济,终究是要稳定才好的。

“降成本”于大资料上写的是帮助企业降低成本。其实我觉得帮助企业降低成本的同时,其实是在提高单位劳动生产率,换一种说法其实是在降低商品的实际价格,其实也是在给消费者福利的措施。回到正题“降成本”,既然说要降成本,那么我们应该从哪些方面来降低成本呢?第一,企业项目在政府各机关审批时间应该缩短,在生产方面,时间其实也是金钱。早一步实施就能早一点得到结果。第二,企业在技术革新方面也可以寻求自动化。自动化的生产会变得十分有效率,有效率的生产会产出数量、质量双高的商品。第三,政府想要降低企业成本,鼓励更多企业家创业,那么由国家发起的降成本,税收是不是也可以降低以激起市场活力呢?国家公共资源的价格又是否可以降低,为解放市场活力更添一把火呢?

“补短板”其实并不难理解,木桶原理(木桶装水能力由最短的一块板决定。)可以告诉我们,短板的重要性,可以说短板是支撑经济腾飞的重点。就如现在的热门话题,“中国高铁”,在我身边,近几年也由好多地方建起高铁。建高铁是属于国家投资的公共基础设施,而相较于发达国家我们的基础设施是十分落后的,但高铁又是否只是基础设施呢?其实不尽然,它是交通枢纽,为未来经济做出的贡献其实现在的我们是未知的,但是经济发达的地方,大多都是交通便利的地方,这个不可否认,不是么?而总书记所说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在号召我们注重生态的同时,其实也在提醒我们的环境实际上也是我们要补的短板之一。70后其实应该是感触最深的一代,从他们童年时的绿水青山到现在的雾霾满天飞。而我国的工业起初发展大多不顾环境,只顾一味的发展经济,而如今的确是该放慢经济发展的脚步,补一补我们环境的短板了。就短板而言,我感触最深的,就是这两个例子。

上一篇:机关综合文秘岗位职责下一篇:技改项目环境影响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