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园春2雪范文

2022-05-18

第一篇:沁园春2雪范文

沁园春·雪

毛泽东

北国/风光,

千里/冰封,

万里/雪飘。

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

欲与天公/试比高。

须/晴日,看/红装素裹,

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 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 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

只识/弯弓射大雕。

俱往矣,

数/风流人物,

还看/今朝。

第二篇:沁园春 雪

《沁园春 雪》教学反思

景航学校:196681syx

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现。诗词教学中的反复朗诵可以极大地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下面就本文的教学反思如下:

1、教学中教师导入课文后,课堂先后分别采用了一下朗读方式:学生自由放声朗读、听录音、全班朗读、教师范读、教师指定学生个别朗读、分组朗读、课内背诵、全班齐背。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学生的朗读指导,从停顿和语调的高低、强弱、缓急、情感的处理等方面给学生以正确引导,从而激发了学生朗读的兴趣和激情。

2、在朗读中找句子、析词语、悟风格,明白雪景壮美的特点,诗词风格的豪放,加深了对诗词意境的感悟。

3、我在整个教学过程,包括诗歌分析都贯穿以朗诵。通过各种形式的诵读来引导学生品味诗歌语言,引导学生理解诗歌主题,理解毛泽东对祖国壮丽河山的赞美之情及一位无产阶级革命领袖的壮志和远大抱负。

由于教学条件的限制,课堂上无法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若能利用多媒体给学生展现一幅幅绚丽多姿的雪景图,展现长城、黄河、山脉、高原的画面,更能给学生以具体可感的视觉形象,唤醒学生对生活美好画面的记忆,激发学生学习的浓厚兴趣。

第三篇:沁园春·雪

《沁园春·雪》

教学目标:

1. 体会诗歌的意境和想象,感受诗人博大的胸襟和豪迈的情怀,激发学生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2. 理解诗歌中比喻和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运用和写景、抒情相结合的特点。

3. 诗歌的朗读。

课时:两课时。

课型:讲读课。

教学设施:投影

课前准备:学生预习,扫清文字障碍,朗读诗歌。

第 一 课 时

教学目标:

1、分析上阕,感受诗歌的意境和想像,理解诗人博大的胸襟和豪迈的情怀。2、理解写景、抒情相结合的特点和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运用。

3、上阕的朗读。

教学内容与步骤:

一导入新课

1 引入、显示课题。

在初一时,我们学过了老舍的《济南的冬天》,在老舍笔下,冬天的济南是一块温晴的宝地。而毛泽东的著名诗篇《沁园春•雪》写的不是某一处的景象,而是整个北国大地的壮丽雪景。其气势更磅礴,气魄更宏大。

2体裁和题目分析:体裁:词;沁园春:词牌;雪:题目。

3背景介绍:《沁园春•雪》写于1936年2月。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同志在全党的领导地位。毛泽东同志率长征部队到达陕北之后,领导全党展开了反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伟大斗争。在陕北清涧县,毛泽东同志曾于一场大雪之后攀登到海拔千米、白雪覆盖的塬上视察地形,欣赏“北国风光”,过后写下了这首气吞山河的壮丽诗篇。

二上阕分析。

1. 请一朗读水平较好的学生朗读。

2. 分析前三句。

(1)这三句在上阕的作用:

要点:总写了一个壮阔雄奇、玉砌银装的冰雪世界。

(2)由此可见上阕的结合特点是什么?先总写,后分写。

(3)“千里冰封”、“万里雪飘”两句在情态的描写上有何不同?明确:前者是静态描写,后者是动态描写。

(4)分析分写部分。

“望”所管辖的句子是哪些?

要点:由“长城内外”到“欲与天公试比高”。也就是说,诗人把自己想像为一个顶天立地的巨人一样,站在高山之巅,不畏严寒风雪,远眺北国大地,欣赏北国壮丽雪景。其气势可等豪迈。

分析“长城”、“大河”几句

“惟余莽莽”的意思是:只剩下白茫茫的一遍。

本词写黄河与一般表现黄河的作品在情态描写上有何不同?

要点:一般作品表现黄河的动态,如李白的《将进酒》中: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

海不复回。而本词写的却是黄河的静态。

这样写“长城”、“大河”表现了什么?要点:描写了一个视野广阔,寒威凛烈的冰雪世界。更显示了作者博大宽阔的胸怀,雄伟旷达的气魄。

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对偶。

(5)分析描写群山,高原的几句。

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对偶、比喻、拟人。

为什么觉得群山像银蛇在舞动,高原像一只只白象在奔驰?(学生发挥想象回答) 要点:诗人站在高山之巅极目远眺,被白雪覆盖的群山宛延曲折,伸向向远方,仿佛一条条银蛇在舞动;一座座披着白衣的高原,仿佛一只只白象在奔驰。前者舒展柔美,后者奔腾壮丽;二者又都有奔放活泼的气势,显得神采飞扬。加上“欲与天公试比高一句,就更有一种奋飞的态势和竞争的活力。这样浪漫的想象实际上正是以雪压冬云,天地混沌一片的景象为基础的。

(6)“长城”、“大河”和群山、高原的描写,在情态上有何不同?(学生回答后,老师操作电脑显示)要点:前者静态、后者写动态;塑造了一个动静结合,虚实相生的意境。

5、分析最后三句。

(1)“须”的意思是什么?(学生回答后,电脑显示)

明确:等待

(2)思考:这几句写的是否眼前所见实景?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作用?

(先让学生发挥想象去体会,回答。)明确:这几句是从眼前所见展开的想象,是虚写。展现了一个红白交映生挥的景象。用了拟人的手法。把红日映照下的北国河山比作一个红装素裹的少女一样格外艳丽动人。

6 全班朗读

7 小结:

(1)修辞手法小结:比喻、拟人、对偶等,使描写更形象生动,更能加强表现效果。

(2)表达方式和内容概括: 要点:描写与抒情相结合,描绘了北国的壮丽雪景,热情赞美了祖国的大好河山,抒发了诗人的豪迈情怀。

1. 电脑演示配乐朗颂欣赏。

2. 全班把上阕背诵一次。

预习下阕:

1、朗读这一部分。

2、表达方式的特点。

3、表达诗人的什么思想感情?

4、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第 二 课 时

教学目标

1、分析下阕部分,理解诗人的思想感情和诗歌的主题。

2、理解议论抒情相相结合的特点。

3、朗读和背诵。

4、练习测试。

教学内容与步骤:

1. 复习旧课。

2. 全班背诵上阕。

3. 分析下阕:

1. 显示思考题:

思考题内容:

(1)前两句有什么作用?为什么不用“赞美”而用“折腰”?

(2)“惜”的作用与上阕哪个词相近?

(3)“文采”、“风骚”、“弯弓射大雕”各指什么?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4)诗人对“秦皇汉武”、“唐宗宋祖”和对“成吉思汗”的评价态度是否 一样?分别体现在哪些词语上?

(5)“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怎样理解?

(6)这一部分在表态方式上有何特点?“俱往矣”前后有何联系?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要点:

(1)承上启下,这一过渡使全词浑然一体,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给人严丝合缝,完整无隙的感受;“折腰”本来是鞠躬、倾倒的意思,这里有赞颂、赞美的意思,而它比“赞美”程度更深,感受情更强烈,更能体现出无数英雄为祖国的壮丽山河而倾倒之情。

(2)其作用与上阕的“望”相近,都有领起下文的作用。

(3)“文采”、“风骚”指的是文学才华,这里指的是广义的文化,指的是文治;“弯弓射大雕”指的是武功。都用了借代的手法。

(4)不同。对前两者并不是一概否定,而对后者的惋惜之情近于嘲讽。这种感情分别体现在“略”、“稍”、“只”等词上。

(5)“风流人物”指的是能建功立业的英雄人物;“还看今朝”的“今朝”指的是当代无产阶级革命英雄和广大的人民群众。这不但是一种坚强的信心和伟大的抱负,而且是一种昂扬的斗志。抒发了自己作为无产阶级革命领袖的壮志和抱负。

(6)议论与抒情相结合。既谈古,又论今,把古代与今天作比较。热情歌颂了无产阶级革命英雄和广大的人民群众。抒发了诗人作为无产阶级革命领袖的壮志和抱负。4 全班朗读下阕。

5 背诵下阕。

第四篇:沁园春·雪教案

《沁园春

雪》 学习目标:

1、掌握作者、字词等文学常识。

2、有感情的诵读诗词,感受诗词的思想感情。

3、走进诗词意境,感受词人的伟大抱负和鉴定信念。 学习过程:

一、 导入:

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在全党全军的领导地位后,毛泽东率长征队伍胜利到达陕北,在陕北清涧县,毛于一场大学之后攀到白雪皑皑的塬上视察地形,欣赏北国风光,于是诞生了这首《沁园春 雪》。请同学们猜测一下,在这种情况下,毛泽东是一种什么心情?那这首词又会流露毛泽东什么样的心情呢?下面让我们一同走进诗词,领略北国风光。

二、 学习过程:

(一)文学常识:

(1)走进作者:毛泽东,字

,笔名

,1893年12月26日生,1976年在北京逝世,中国人民的

,伟大的

,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诗人,书法家。

(2)文体常识积累:词:文体名,诗歌的一种韵文形式,盛于宋代,原是配乐歌唱的一种诗体,句的长短随歌调而改变,因此又叫长短句。一般分为上下两阙。你还想到了哪些?

(二)走进文本,与文本对话,聆听伟人的心声,让我们一起品雪论英雄。

1、自由朗读课文,概括归纳这首词的上下两阙主要写了什么内容?提示:词上阙写

,展现了

;下阙论

,抒发了

2、品雪

诵读诗词,感受诗词的语言魅力。

(1)上阙的总领句是:

,总写北国雪景的句子是:

(2)作者用“

”字,领起下文直至“欲与天公试比高,写出了作者

的心情。

(3)在雪景中,作者既有静态的描写,也有动态的描写,找出来加以分析。例:千里冰封,万里雪飘。前句是静态描写,后句是动态描写,“冰封”凝然安静,“雪飘”舞姿轻盈,静动相衬,静穆之中又有飘舞的动态。请你也找一句,加以分析:

除了静态动态的描写之外,作者更是由眼前的壮丽风光,引起了心中无限的豪迈,想到了雪后晴日当空的景象:

。“

”点出了此时是作者的想象,是虚景,前十句是实景。

3、论英雄。小组合作,完成下列问题。

(1)上阙与下阙之间的过渡句是:

其中

承上,总括上阙雪景,

一句启下,展开对历代英雄的评论,抒发诗人抱负:

(2)下阙中“

”一字总领七个句子,展开对

等古代英雄的评论,这一字就写出了作者对古代英雄的

之情。 (3)“

”三字将中国封建社会的历史一笔带过,转到诗人所处的当今时代,点出全词的主题:“

。”

4、课外延伸:徜徉词海

《满江红》南宋

岳飞

怒发冲冠 ,凭栏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背诵这首词,谈谈你的感受?

5、感悟主旨:《沁园春 雪》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这首词上阙写北国风光,展现祖国的壮丽山河,下阙议论抒情,评说历代英雄,抒发了词人对祖国的热爱之情,表现了词人要

,担当

的抱负。

(三)课堂检测:

1、默写上阙:

2、指出下列句子用的修辞手法: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

) 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

3、“惟余莽莽”中“惟”的意思是

,写出白雪

“顿时滔滔”中“顿”的意思是

,写出冰封

。这两个副词准确的写出了北方冬季的

4、本文用“

”两句由上阙写景自然过渡到下阙对历代英雄的评论。

5、《沁园春 雪》一文中点明全文主旨,抒发诗人豪情壮志的句子是

6、古诗中有很多写雪的句子,请写出三句:

7、毛泽东,字

,我国伟大的政治家、

和诗人,《沁园春 雪》是一首

,沁园春是

,雪是

8、积累与运用: 南方落雨,北方落雪。

雨总是落在南方。“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

。”“山下兰芽短浸溪,

。”“君问归期未有期。

。”这南方的雨啊,在兰溪,在巴山,打湿了苏轼的衣衫和李商隐的思绪。 在巴南落雨的时候,北方总在落着雪。“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欲将轻骑逐,”

。”“欲渡黄河冰塞川,

。”这北方的雪啊,在天山,在黄河,染白了边关将士的征袍,冷却了李白济世的豪情。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回顾文学常识。

2、理解作者通过对北方雪景的描绘所迸发出的对祖国壮丽河山的热爱之情,以及当今英雄空前的伟大抱负和无比坚定的信心。

3、培养学生阅读才欣赏诗词的能力,体会词作展现的意境、作者表达的感情,从中接受美的熏陶。

导入:齐诵读《沁园春 雪》导入。 学习过程:

一、 知识回顾。 (1)、毛泽东,字

,我国伟大的政治家、

和诗人,《沁园春 雪》是一首

,沁园春是

,雪是

(2)词的上阙侧重写

,抒发了

的思想感情,下阙侧重写

,抒发了

的思想感情。

(3)点明全词主旨的句子是

二、研读诗词

(1)、词的上阙中哪些句子是写北方雪景的?这些句子创造了一个怎样的意境?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2)、作者在上阙中“望”到了哪些景物?其中虚写的是? (3)、词的上下阙是如何过度连贯起来的?

(4)作者在下阙为什么要议论评说古代帝王? (5)、词中运用了哪些表达方式? (6)、“长城内外,大河上下”写出了地域的

,显示了作者

的胸襟。

三、 赏析诗词。

1、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

(1)一句描写的景物是

,运用了

修辞手法。 (2) 为什么觉得群山像银蛇在舞动,高原像一只只白象在奔驰?

2、 须晴日,看红妆素裹,分外妖娆。 (1)、“须”的意思是什么? (2)、思考:这几句写的是否眼前所见实景?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作用?

四、 比较阅读。《忆秦娥

娄山关》 毛泽东

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

雄关慢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

一九三五年二月

1、这首词的词牌名是

,题目是

2、词的上阙,描绘了红军进军的场面,进军的时间是

,为了渲染红军急速而坚毅的向娄山关前进的英勇姿态,诗人写到的物象有

。(用词中词句填写)

五、课外延伸。请写出分别含“雪”“雨”“星”“月”“风”的诗句各一句。 雪: 雨: 星: 月: 风:

六:同堂检测:

1、词中秦皇、汉武、唐宗、宋祖分别指

2、风骚原指《

》里的《

》和《

》里的《

》,这里指

3、下阙的前两句有什么作用?为什么不用“赞美”而用“折腰”?

4、“惜”的作用与上阕哪个词相近?

5、“文采”、“风骚”、“弯弓射大雕”各指什么?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

6、诗人对“秦皇汉武”、“唐宗宋祖”和对“成吉思汗”的评价态度是否一样?分别体现在哪些词语上?

7、“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怎样理解?

8、这一部分在表态方式上有何特点?“俱往矣”前后有何联系?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第五篇:《沁园春.雪》 教案

1.理解诗词写景和议论的特点; 2.领会本词的思想感情和艺术特点。 教学目标:

1.理解诗词大意; 2.理解上教学目的:

下阕的内容层次及艺术手法; 3.朗读,背诵默写。 教学重点:朗读,背诵默写。

教学难点:思想内容和艺术手法的理解。

具:电脑,投影仪,录音机,自制电脑软件。 教学时数 一课时

一 导入新课,培养兴趣,强化动机。

1.投影山东大学历史系教授高亨的《水调歌头 读毛主席诗词》:

掌上千秋史,胸中百万兵。

眼底六洲风雨,笔下有雷声。

细检诗坛李杜,词苑苏辛佳什,未有此奇雄。

教师略作解释,请学生发表意见(根据经验,学生会认为是吹捧之词)。 2.投影著名诗人柳亚子赞毛泽东《沁园春 雪》的一段文字: “余索润之长征诗见惠,乃得其初赴陕北看大雪沁园春词一阕,展读之余,叹为古今有词以来第一作手,虽苏辛犹未能抗,况余子乎!”

教师说明:这段文字决不会是吹捧,因为他写于1945年国民党统治时期,那时吹捧毛泽东,可能有杀身之祸。

下面,我们学习毛泽东的词《沁园春·雪》。这首词是毛泽东诗词的代表作。

二 深入理解思想和艺术

1.上下阕各写什么内容?它们又分哪几层?

答案:这首词的上阕写北方雪景,其中前三句是概括写,中七句是具体写,后三句是想象雪过天晴之景。

词的下阕是评论古代帝王,抒发壮志豪情。其中前两句起承上启下作用。中七句是评论古代帝王,后三句是抒发壮志豪情。

2.上阕的写景,哪几句是实景,哪几句是虚景?

答案:从“北国风光”到“欲与天公试比高”是实景;“须”字以下是虚景。 上阕 写北方雪景 (写景)

(1)概括写北方雪景 (前三句) 实景

(2)具体写北方雪景 (中七句) 实景

(3)想象雪过天晴之景(后三句) 虚景 3.上阕哪几句是静景,哪几句是动景?

投影答案:

静景:千里冰封

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动景:万里雪飘,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山舞银蛇,原弛蜡象 3.“望”字可否换成“看”字?为什么? 答案:不可。因为是登高远眺,只能用“望”。 4.“顿”字可否删去?为什么?

答案:“顿”不可删去,因为它写出了变化之速,寒威之烈。

5.主题句是哪一句?

答案: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6.这首词表达什么思想感情?它的写景和议论抒情有什么特点?

答案:这首词抒发了对祖国山河的热爱,表达了空前伟大的抱负和无比坚定的信心。这首词写景,纵横千万里,大气磅礴,旷达豪迈;议论,上下几千年,气雄千古,风流豪壮。

主题 抒发对祖国山河的热爱,表达伟大抱负和坚定信心。

雄 写景,纵横千万里,大气磅礴,旷达豪迈;

议论,上下几千年,气雄千古,风流豪壮。 三. 指导朗读

1. 听配雪景图片和滚动文字的朗读录音(事先制作电脑软件)。 2. 学生模仿录音朗读 四. 作业 背诵这首词

上一篇:实践感悟范文下一篇:大雁归来2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