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园春原文范文

2022-05-21

第一篇:沁园春原文范文

沁园春

沁园春·国庆颂

一九九四年十月一日

盛作政(赫章。野马川)

送暖秋风, 吹红遍山, 解冻江流。 忆四十五年, 略军扫荡; 蓝天白日, 闭户帘窗。 目视天穹, 家破人亡, 唯见城乡碎衣装。 喜今日, 有自由生活, 咏奏乐乐章。

再赏农村上下, 忙齐奔致富建小康。 悦改革开放, 经济活跃; 安居乐业, 财源广进。 振兴中华,

你追我赶, 共造园林植盛昌。 颂国庆, 愿人心地貌, 永闪春光。

第二篇:沁园春

《沁园春·长沙》说课教案

各位领导,各位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沁园春 长沙》。它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一单元第一课。 下面我将从教材、学情、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和板书设计七个方面来进行阐述。

一、教材分析

1、地位:

《沁园春 长沙》所在单元主要是训练学生对现代新诗的鉴赏和掌握基本鉴赏技巧,学习用精练的语言和新颖的意象来表达情意。新课标中也明确指出,要培养高中学生“初步具有鉴别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而《沁园春 长沙》被编排在了本单元的第一篇,无可避免地要担当起通过学习和训练,培养学生对现代新诗的鉴赏能力的重任。

2、作用:承上启下,本教材内容编排由易到难。同时本单元诗词选择又承接了初中语文第

五、六册现代诗歌的教学内容,由浅入深,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二、学情分析:

高一年级的学生不爱朗读,对诗歌感情的体悟也比较肤浅。同时高一年级的学生正值人生观和世界观的形成时期,通过学习本词锻炼学生朗读技巧,体会作者少年时期雄心壮志的同时,又可对学生进行少年立志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

三、教学目标分析: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1、通过朗读培养兴趣,掌握词的诵读技巧。

2、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体会壮阔深沉的意境,感受抒情主人公的形象,培养诗词鉴赏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合作学习,把握词的内容和写作思路,揣摩词中的意象,体会词的意境。

2、探究与活动,引导学生通过品味、赏析诗词的语言。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和人民的思想感情,树立远大的人生目标。

四、教学重难点分析:

(一)、教学重点: 掌握诵读技巧,体会词中描绘的意象,理解景中寓情、情中显志的特点。

(二)、教学难点: 对富有表现力语言的分析

五、教法与学法分析:

(一) 教法分析:

1、诵读法 “三分诗七分读”,这节课我将朗读教学贯彻课堂始终,先学

生自读,再听配乐朗诵,找出差距,然后按照词的诵读韵味示意图齐读,在多种形式的朗读中把握词的节奏、韵味,读出感情,读进意境,读到情境交融。

2、情景设置法

通过多媒体直观展示图片,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帮助学生进入诗歌意境,理解诗人情感。

3、提问分析法。

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通过分析意象,分析巧妙用词,领会诗人积极昂扬的情怀和乐观的人生态度。

(二) 学法分析:

1、勾画圈点法:让学生养成勤于动笔,积极读书的习惯

2、诵读法:读书百遍,其义自现。反复诵读,把握作者思想感情。

3、组织活动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培养综合能力。

4、讨论法:形成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

六、教学过程分析: 本课分两课时完成,今天我就第一课时说一下我的教学设计。

(一)导入

通过展示毛泽东的手迹导入,从手记中体会作者豪放雄奇的写作风格。

为了让学生更好的理解词的主旨,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就要了解作者,就要弄清楚作者当时的创作背景。

(二)作者、创作背景介绍:

(三)讲授新课:(分步实施) 第一步:解题。 沁园春是词牌名,由于高一学生在初中时已经学过《沁园春•雪》,对沁园春这个词牌名有所了解,所以只做简单的介绍。

第二步:整体感知。

1、自读

2、听配乐朗诵

3、全班齐读 第三步:本节课主要是引导学生鉴赏上阙:

1、描绘图景。明确前三句的信息——交代了时间(寒秋)、地点(橘子洲)、 人物(诗人自己“独立”)。

2、体会意象:(写景句) (1)、第四句的“看”字作为领字领起后面的景色, (2)、解释什么是意象,再重点分析意象(山林江舸鹰鱼) (3)、分析巧妙用词:

遍→红之广;染→色之浓;透→水之清;争→争先恐后的热闹场面;击→飞之矫健;翔→游之轻快(本指鸟盘旋的神态);竞→有力地突出了万物蓬勃旺盛的生命力。 (4)、分析写景角度的变换: 远眺:万山红遍 层林尽染(静)

近观:漫江碧透 百舸争流(静、动) 仰视:鹰击长空(动) 俯瞰:鱼翔浅底(动) 总写:万类霜天竞自由

小结:远近结合,总分有序,动静交错,描绘了一幅生机勃勃、色彩绚丽的湘江秋景图。 (5)、分析修辞手法运用:对比

“万山红遍”与“漫江碧透”主要是颜色的对比 “鹰击长空”与“鱼翔浅底”, 主要是动作的对比

“万类霜天竞自由”与人民的压迫(未在词中点明)是暗含的对比(暗比) 第四步:直抒胸臆,体味情感。(学习后三句)

讨论:面对眼前的秋景,突然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突兀吗?最后三句在起什么作用? 明确:面对生机蓬勃、绚丽壮美的大自然和广阔宇宙,一个“怅”,写出诗 人思绪万千,百感交集。诗人很自然地想到了祖国命运和革命未来,进入了理性的思考,提出谁是大地主宰的问题:革命领导权问题

作用:内容上,这一问透露出了诗人的忧国忧民、以天下为己任的博大胸怀和凌云壮志; 结构上,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第五步:上阙小结: 上阙主要写景,写眼前之景。描绘了绚丽的生机勃勃的湘江深秋景色,突出“万类霜天竞自由”的精神,然后自然地提出苍茫大地应该由谁来主宰的问题。可见,写景是为抒情所服务,景为情蓄势

(六)、课堂小结:

在结课前安排全班集体诵读,带领学生再次回味诗情,体悟诗境。然后对《沁园春•长沙》的情感、主题和艺术特色做简要的回顾和梳理,并强调诗歌的鉴赏方法。通过这一环节让学生明确本课学习重点和难点,加深学生的印象。

(七)、作业布置

1、背诵全诗

2、请找出作品中表现力强的词语,并赏析。

七、板书设计

沁园春•长沙 毛泽东 1925

立——独立深思 ——人物、时间、地点、环境

看——湘江秋景图 ——山、林、江、舸、鹰、鱼、万类 问——直抒胸臆情 ——关心国家命运

相信未来说课稿

教学理念

布鲁纳认知一发现教学理论强调学生不是被动的、消极的知识的接受者,而是主动的、积极的知识的探究者,所以在本课教学中,教师的作用是要形成一种学生能够独立探究的领域,让学生试着做,边做边想,而不是提供现成的知识。

教材分析

《相信未来》选自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一专题“向青春举杯”,是该专题第一板块“吟诵青春”中的第二首诗歌。《相信未来》是一篇预言性的诗歌力作,它写于“文革”这个疯狂的**的年代,这个思想禁锢个性压抑的年代,诗人食指以一个充满希望的光辉命题照亮了前途未卜的命运。教师可以抓住这个契机,培养学生顽强自信、战胜挫折的积极人生态度。

学情分析

1.“吟诵青春”板块的第一篇课文就是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学生通过这篇诗歌的学习,已经感受到了二三十年代人们对于青春的诠释。 2.这首诗没有太大的阅读难度,但诗歌写作的时代背景却是学生陌生的。即使在历史教材中,“文革”这一段也只有一个轮廓,因此不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学生就不能走进诗人内心世界,理解诗歌的主旨。

教学目标

基于以上的学情分析,再结合单元教学要求和本课特点,依据新课标语文课程目标的三维设计,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如下:

知识与技能:

1.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

2.朗读体悟,寻找意象,品味意境。

过程与方法:通过诵读,把握意象,体会本诗的情感。

情感态度价值观:了解作者面对残酷的现实,始终不渝的热爱祖国、相信未来的爱国情怀,培养学生顽强自信、战胜挫折的积极人生态度。

教学重难点

根据以上的教学目标,我确定本课教学重难点如下:

教学重点:揣摩诗歌语言,赏析诗歌丰富含蓄的意象 。 教学难点:体会诗歌深沉的情感。

教学方法

诵读法、品读赏析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

(一)走近诗人,交代背景

有一首诗写于1968年,第二年,江青读过这首诗后说:“这是一首灰色的诗。”这首诗就是《相信未来》,作者是食指,原名郭路生。紧接着向学生介绍作者,同时交代清楚诗歌的写作背景。(开门见山,直截了当,引发学生深入探索的兴趣)

(二)整体感知

(1)请学生齐声诵读诗歌,给诗歌断句,标出重读字词,并且明确诗歌总体结构。诗人从我怎样相信未来到为什么相信未来,最后呼吁人们相信未来。这是整体感知的第一步,通过自己的诵读体验,学生可以较好把握诗歌的朗读技巧,为之后的品读赏析做铺垫。

(2)教师播放示范朗读音频文件,注意朗读者节奏、语气、语调的变化,从而体会诗人当时的特殊情感。

(三)精读感悟 (1)在整体把握诗歌感情的基础上,我将从诗歌的具体意象入手,让学生讨论意象的运用,鼓励学生自主探究,从而创设一个融洽的课堂学习氛围。

具体来说就是明确:

第1节中的蜘蛛网、炉台、余烟、灰烬、美丽的雪花这项意象代表的含义,学生可以从中看到荒芜、穷困和艰难,诗人从艰难生活中升起了相信未来的信念。 在第2节中学生要把握紫葡萄、深秋的露水、鲜花、凝露的枯藤这些意象,从生命由新鲜至黯淡、从热情到失意、从饱满到枯竭的过程,了解诗人从人生的苦难升起了相信未来的信念。

(2)接着请学生仔细朗读第3节,此时教师指导学生朗读时要注意合理断句。因为不同的读法会有不同的理解,而且特别注意这里运用比喻修辞。教师针对排浪,大海、曙光具体分析它们与手指、手掌、曙光之间的联系。学生通过具体研习能了解这是诗人由真实内心升起的相信未来的信念。

(3)在接下来的4-6节朗读中,教师同样要求学生从意象的把握上来理解为什么要“相信未来”,从腐烂的皮肉、脊骨这些意象来看清人们内心深处对未来的共同信念。第4节视角“我”到“她”,她是未来,从未来的角度看,现在就成为了历史,历史不可抹去,未来将会做公正的评价,正因为不屈的信念和探索的精神,所以我焦急地等待着评定。

(4)再次朗读,加深体验。在具体的意象分析后,学生已经对诗歌的主旨和情感有了一个更深刻的把握,所以接下来我会提出一个问题,即这首诗歌最明显的艺术特色是什么,让学生带着问题朗读诗歌,这样可以使学生进一步加深情感体验,真切感受诗人顽强自信、战胜挫折的积极人生态度。朗读之后,学生应该很明显就能发现诗歌运用了反复手法。

(四)拓展迁移

比较阅读食指的另外一首诗《热爱生命》,希望学生通过比较阅读,体会诗人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学习诗人无论人生多么艰辛、命运多么坎坷,我们都要对未来充满信心,相信未来。

第三篇:沁园春

《沁园春 雪》说课稿

杜永友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沁园春雪》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一课,《沁园春雪》在初中现代诗歌鉴赏中是重中之重,是学习其他现代诗歌的典范。在本单元收入的四首诗词中,《沁园春 雪》是第一首,又是毛泽东诗词的代表作之一。这首诗写得大气磅礴、旷达豪壮,很容易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受到教育与感染,提高他们的审美情趣。本文是1936年2月毛泽东写的一首咏雪抒怀之作,全词熔写景、抒情、议论为一炉,意境壮美,气势恢宏,感情奔放,胸襟豪迈,颇能代表毛泽东诗词的豪放风格。

(二)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这首词从总体看,上阕的描写为下阕的议论抒情服务,下阕的评古为最后的颂今、点明主旨服务,结构相当清楚。“三分诗七分读”,我把培养学生的朗读背诵和品味鉴赏能力,领会词的意境美和音韵美作为本节课的重点。由于时代和历史的原因,学生对作者的胸怀和豪情理解把握有难度,因此把它作为本节课的重点。

二、目标分析:

(一)根据新课标的要求,结合本单元的教学目标和本文的特点,这节课的教学目标定为:知识与能力目标:

1、了解课文的背景和基本内容,理解全词的主旨。

2、培养学生朗读背诵的能力及品味鉴赏诗词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 注重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勇于提出自己的见解,发挥想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领会作者的胸怀和豪情,做新时代的风流人物。

(二)学生情况分析 :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初中学生具有一定的语言感受能力,”“具有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学生可以展开联想和想象,感受诗中描写的自然美景,理解诗人的思想感情,品味含蓄、精练、优美的诗歌语言。九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语言感受能力和诗歌鉴赏基础,如果诗歌朗读训练不够,那么诗词鉴赏能力也就不足。按照学习的渐进性原则安排诵读,每个层次的诵读又带动对课文内容和感情的理解,学生在诵读中感悟,在感悟中诵读。因此,在设计教学的时候,可以压缩讲解分析的时间,给学生提供必要的背景知识,让他们去朗读体会,去合作探究,从而达到了解内容、品味语言、领悟感情的目的。

(三)教法和学法。

一要抓诵读:诗歌的节奏、韵律要靠读来感受,感情内涵也靠读来体会。让诵读贯穿课堂始终,通过听读、散读、个读、齐读、轮读等多种方式,让学生读出气势,读出感情。还应要求能朗诵,读出情和意。因此朗读贯穿整个教学过程。

二是点拔研讨法:在学生主动学习交流的基础上,老师要适当点拨,指导学生抓住关键词语,通过朗读,运用联想、想象,体会词的意境,理解词的感情。使学生学会阅读诗歌的方法,把学生的思路引向深入,逐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三是合作探究法:“众人拾柴火焰高”,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相互合作的能力。我在整体感知和拓展延伸环节设计的题目都需要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共同探讨解决,使大家明白合作探究也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法。

三、说教学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我会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这样可以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增大课堂容量,提高教学效率。我一共安排八个环节,分别是:情境导入、整体感知、诵读体验、品味鉴赏、质疑提升、个性展示、走进生活、作业布置。

1、情境导入。首先播放《东方红》歌曲,欣赏完后请同学们概括一下自己的感受,谈谈作者。毛泽东不光是一个伟大的革命家,带领人民建设新中国。毛泽东还是一个文人,而且绝对是一个大气十足的文人。然后简介写作背景,用《沁园春雪》发表之后所引起的轰动效应,以及蒋介石因为这首词气急败坏的所作所为,来激发学生对这首的强烈兴趣,自然引出课文,并板书课题。

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尽快进入诗词的特定氛围,课前导入安排的视频资料中的长城、黄河的雄伟景象、大气磅礴的背景音乐,给学生以强烈的震撼,引导学生了解毛泽东在特定历史时期担负的历史使命,有助于学生理解词的内容,理解词的主旨。

激发起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和昂扬振奋的精神,为理解诗歌作好情感准备。

2、整体感知。先请学生朗读,学生初步了解这是一首大气磅礴、风流豪壮的作品,并带着这样的认识进入初步感知阶段,学生结合课下注释,标出生字读音,弄懂词的意思,体会作者表达的感情。展示朗读的成果。找出你喜欢的句子,说出理由。

这个环节设计并没有播放录音或范读,主要是尊重学生的初读体验,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在教师的引导下提升理解,在交流的进程中渗透知识点的学习。老师这时可以带动学生一起朗读全文。

3、诵读体验。播放录音或范读,要求学生闭眼听读,联想优美画面,初步感受词的形象之美,训练学生形象思维能力。然后用多媒体出示《沁园春雪》相关背景图片,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通过视听感观共同作用,调动学生形象思维积累,从主客观方面同时点燃学生形象思维的火点,使学生形象思维燃起熊熊烈火。

4、品味鉴赏。这首词到底好在哪呢?为进一步理解课文,提高学生的品味鉴赏能力,进行“点拔研讨”环节,用《沁园春雪》妙就妙在-----------的句式,从“修辞巧妙、动静结合、用词准确”等方面入手。让学生思考讨论交流,谈感受,教师给以适当的点拔,力求让学生在对课文的理解中绽放出思维的火花,从而解决本节课的第二个重点:培养学生的品味鉴赏能力,领会词的意境美和音韵美。

5、质疑提升。给学生质疑的机会,合作探究,师生共同学习。

这些问题可以是老师提前准备,也可以是学生当堂提出,给学生搭建自主学习的平台,符合学生认知规律,问题要有梯度,使学生"跳起来能摘到果子"。学生对词的理解和认识大大加深了,本课教学重点、教学难点也基本突破了。

6、个性展示。在整体感知和品味鉴赏的基础上,对学生进行朗读和背诵的训练。采用多种方式的读:男生读、女生读、齐读、分组背诵等。

这样既突出了本节课读背这个重点,又在相当程度上突破了理解作者胸怀和豪情这个难点。

7、走进生活。1936年,作者面对祖国的壮丽山河,审时度势,在《沁园春雪》中作出了有力的回答,道出了自己的心声,引导学生思考:谁主浮沉?无产阶级及其领导下的人民大众才是真正的风流人物。进入新时代,中华民族创出了哪些举世瞩目的业绩?带着这种豪情,背诵课文。

在对诗词的进一步理解环节上安排了一段“领袖风采”的展示,用多媒体展示毛泽东不同时期的照片,播放电视剧《恰同学少年》主题曲,学生从毛泽东的人生历程中更真切地感受到毛泽东博大宽广的胸怀、雄伟旷达的气魄,进而对诗歌的内容和思想感情有更深层次的认识。从而引导学生领会作者的胸怀和豪情,做新时代的风流人物,完成情感目标。

8、作业布置:要求学生展开联想、想象,用一段文字描绘诵读本词时脑中浮现北方雪景画面。

这是用教学中以读促写,把发展学生形象思维能力和提高学生读写能力结合起来的一点作法。

板书设计:

上阕 : 北方雪景 望

惟余、顿失、银蛇、蜡象(具体)

(写景抒情) 看

红装素裹,分外妖娆(想象) 引 过渡(抒情) 下阕 : 评古论今 惜 否定(议论)

(议论抒情) 数 看今朝 歌颂(抒情、议论)

板书简洁,思路清晰,文章内容一目了然。

四、效果分析:(1)教学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

在词中评说的这几位应该算得上是历代帝王中的佼佼者,历史上的英雄,他们都具有雄才大略,对中国历史的发展有过巨大的影响。诗人对历史英雄的委婉批评对后文写“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作用是教读的难点,学生不能确切理解作者的写作用意。他们疏于“文治”,在政治、思想、文化方面建树甚少,个人的才能也频有欠缺,作者用形象的文学语言对这些历史上的英雄人物加以委婉的批判。从而肯定了今天的无产阶级、今天的人民大众,他们才是推动历史前进的真正动力。同时,这种批评也是自己开创未来的一种自信、一种自励、一种抱负。

(2)学生中可能出现的典型错误。

诵读的节奏把握不够准确,不能准确有感情地诵读全词,词的上阕诗人写“山”与“原”时写道“山舞银蛇,原驰蜡象”,为什么要赋予静止的“山”和“原”以动态?对此学生可能理解有误。最好引导学生通过诗画结合,发挥联想、想象能力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3)教学设计对培养学生思维和创新意识的作用。

在音乐的陪伴下,师生共同描绘是人笔下的“北国风雪图”。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诗画结合,感受是人借景怀古,虚实结合的写作技巧。通过学习,学生基本能够掌握阅读诗词的方法,让学生始终处在鉴赏者的角度,给学生充分的空间,畅谈自己对词的感受和体验。抓住关键,坚持诵读品味的原则,让学生真正体会到中华民族的语言之美和音律之美。

第四篇:沁园春·雪

毛泽东

北国/风光,

千里/冰封,

万里/雪飘。

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

欲与天公/试比高。

须/晴日,看/红装素裹,

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 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 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

只识/弯弓射大雕。

俱往矣,

数/风流人物,

还看/今朝。

第五篇:沁园春 雪

《沁园春 雪》教学反思

景航学校:196681syx

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现。诗词教学中的反复朗诵可以极大地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下面就本文的教学反思如下:

1、教学中教师导入课文后,课堂先后分别采用了一下朗读方式:学生自由放声朗读、听录音、全班朗读、教师范读、教师指定学生个别朗读、分组朗读、课内背诵、全班齐背。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学生的朗读指导,从停顿和语调的高低、强弱、缓急、情感的处理等方面给学生以正确引导,从而激发了学生朗读的兴趣和激情。

2、在朗读中找句子、析词语、悟风格,明白雪景壮美的特点,诗词风格的豪放,加深了对诗词意境的感悟。

3、我在整个教学过程,包括诗歌分析都贯穿以朗诵。通过各种形式的诵读来引导学生品味诗歌语言,引导学生理解诗歌主题,理解毛泽东对祖国壮丽河山的赞美之情及一位无产阶级革命领袖的壮志和远大抱负。

由于教学条件的限制,课堂上无法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若能利用多媒体给学生展现一幅幅绚丽多姿的雪景图,展现长城、黄河、山脉、高原的画面,更能给学生以具体可感的视觉形象,唤醒学生对生活美好画面的记忆,激发学生学习的浓厚兴趣。

上一篇:劝学诗集锦范文下一篇:情态动词的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