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科学论文提纲

2022-11-15

论文题目:社会科学解释的话语语境模型研究

摘要:社会科学解释是否是真正的科学解释,一直是关乎社会科学合法性的关键问题,也是社会科学哲学的基本问题之一。以自然科学解释的标准来判断社会科学解释,最终只能得到一种二选一的对立结果:一种是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只有程度上的不同,社会科学可能沦落为自然科学的一个分支;另外一种是,因为无法达到自然科学解释的标准,社会科学解释并不是真正的科学解释,或者不具备自然科学标准的那部分社会科学将不再具有合法性,社会科学将面临分裂的危险。而现有的科学解释模型大多源于自然科学,这些解释模型背后体现的“主体-世界”二元关系,只适合于恒定的自然世界,无法应对变化的社会世界。这些解释模型既无法涵盖社会科学解释中的规范性问题,也无法真正给出社会科学解释力的来源,很难适用于社会科学解释。因此,从自然科学方法论的视角,试图把自然科学解释模型作为社会科学解释问题的解决方案是行不通的,我们需要从认识论的层面来寻找一条能够模型化社会科学解释和说明社会科学解释力来源的新进路。为此,本研究将语境维度引入社会科学解释研究中,在融合语境主义的语境本体论和范戴克话语与语境关系理论两种观点的基础上,提出了由话语构成的、不依赖主体性的话语语境,进而把“主体-世界”的二元关系转化为话语、话语语境和世界的三元关系。作为话语与世界之间中介,话语语境不仅控制了话语的产生和理解,而且其与外在世界之间体现了规范性的关联,避免了“主体-世界”二元关系的局限。由此,我们可以从话语语境这一新的视角,在认识论层面重新审视理论、现象和外在世界三者之间的关系。在话语语境中,社会现象不再属于外在世界,而是和社会科学理论一样作为话语形成了社会科学的话语语境。由于话语语境没有主体性依赖,所以我们可以在无须假定主体认知不变或者外在世界恒定的情况下构建一个社会科学解释的话语语境模型。该模型不仅与自然科学解释兼容,而且可以对社会现象不可重复、主体认知不稳定、社会科学的规范性以及社会科学解释力来源等问题提供一种合理说明。本文主要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由引言和第一章组成。引言主要论述了社会科学解释问题产生的背景和原因。第一章,主要阐述了话语语境的本体地位和非主体性依赖,结合范戴克的语境理论重构了“主体-世界”的二元关系:话语与世界不再是一种直接的关系,与世界直接作用不是话语而是话语语境,解释则是话语语境稳定和演化的重要动力;运用话语语境控制话语的观点说明了观察和现象的话语语境本质,二者都是话语语境与外在世界作用的结果,话语语境控制了观察的方向和焦点。第二部分,由第二、三、四章组成,这部分主要是在话语语境基础上构建一个社会科学解释的话语语境模型,并从规范性视角来说明社会科学的解释力问题。第二章,阐述了构成社会科学解释模型所需的两个形式条件:模型的可计算变量和现象语境化表征的条件;第三章,主要完成了社会科学解释话语语境模型的构建工作。首先,阐述了社会科学话语语境的基本结构,论述了可计算变量和社会结构性要素可以说明社会现象的不可重复性和观察视角等问题。其次,用金融学案例分析论证了社会科学话语语境的合理性。第三,区分了行动和行为,阐述了行动的话语语境本质,行动只有在话语语境中才具有意义,而社会科学解释就是通过包含规范性的可计算行动变量集重构社会现象的过程;第四章,论述了话语语境视角下经验、概念和规范三者之间的关系,经验在话语语境中获得了显现,而概念只有在规范性的指引下才能进入外在世界,话语语境与外在世界之间是一种规范性的关联关系。社会科学解释体现的是规范性的合理性而非普遍性,通过社会科学解释,社会科学话语语境向社会世界输出了规范性,这点正是社会科学解释力的重要来源。第三部分,由第五、六章组成。第五章,主要运用话语语境的方法模型化历史解释,得到的历史解释话语语境模型是社会科学解释话语语境模型的重要案例论据。历史解释中的连续性话语体现了历史认识的逻辑,与安克斯密特的叙事实体或者核心主题中的历史实体不同,解释模型蕴含的话语实体具有和自然科学理论实体一样的解释和描述功能,可以作为历史解释合法性的重要证据;第六章,主要阐述了话语语境模型对社会实在论与反实在论之争、社会与个体之争、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之争、社会科学的“价值无涉”等社会科学哲学重要问题的意义。最后,探讨了话语语境对认识论、知识论以及方法论等方面的影响和意义,展望了一种具有主体间性特征的话语语境主义的可能性。

关键词:社会科学解释;话语语境;规范性;模型

学科专业:科学技术哲学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内容、方法与思路框架

四、主要创新点及存在不足

第一章 话语语境:对“主体-世界”关系的重构

1.1 话语语境概念的引入

1.1.1 语境主义的主体性问题

1.1.2 话语语境对主体性依赖的消解

1.2 理论、现象和观察

1.2.1 科学理论的话语特征

1.2.2 观察和现象的语境本质

1.3 科学的话语语境

1.3.1 科学解释的话语语境含义

1.3.2 话语语境的同一性条件

1.4 小结

第二章 社会科学解释模型化的形式条件

2.1 科学模型中的可计算变量

2.1.1 科学模型的分类问题

2.1.2 模型变量的可计算关系

2.1.3 可计算变量对科学模型的意义

2.2 社会现象的语境化表征

2.2.1 话语语境中的科学表征

2.2.2 社会现象、数据与表征模型

2.3 小结

第三章 社会科学解释的话语语境模型构建

3.1 社会科学话语语境的结构

3.1.1 理论话语与现象话语

3.1.2 社会现象与观察视角

3.2 社会科学话语语境的案例分析

3.2.1 布莱克-斯科尔斯金融模型

3.2.2 金融学话语语境的演化

3.3 社会科学解释的话语语境模型

3.3.1 语境化行动与社会科学解释

3.3.2 话语语境模型

3.4 小结

第四章 话语语境的规范性输出与社会科学的解释力

4.1 话语语境的规范性

4.1.1 规范性问题与社会科学解释

4.1.2 话语语境与外在世界规范性关联的论证

4.2 社会科学解释的规范性特征

4.2.1 社会科学解释的科学规范特征

4.2.2 社会科学解释的社会规范特征

4.3 规范性与社会科学解释力

4.3.1 概念与行动规范的生成

4.3.2 社会科学解释力的规范性来源

4.3.3 规范的普遍性与合理性

4.4 小结

第五章 话语语境模型的应用:以历史解释为例

5.1 历史的话语语境

5.1.1 历史解释与历史叙事

5.1.2 历史解释的话语特征

5.2 历史解释的话语语境模型

5.2.1 历史话语的连续性关系

5.2.2 历史解释的模型化

5.2.3 解释模型对历史解释合法性的说明

5.3 小结

第六章 话语语境模型对社会科学哲学的意义

6.1 社会实在论与反实在论之争

6.2 社会与个体关系之争

6.3 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关系之争

6.4 社会科学的“价值无涉”之争

6.5 小结

结束语 走向一种主体间性的话语语境主义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上一篇:音乐鉴赏论文提纲下一篇:个人投资理财论文提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