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非音乐的“碰撞”——议扬琴曲《美丽的非洲》

2022-11-19

在中国悠久的历史文化长河中中国乐器也随之发展繁衍, 一代代的艺术家不断对中国乐器进行改革, 使中国乐器在流传中不断完善不断发展, 它的种类、形制多种多样, 从演奏形式、乐器的材质、乐器音色等方面也都存在着不同, 并具有着各自独特的特点。对于每种乐器而言又是一个我们值得深入研究的课题。

那么这些乐器中扬琴就是其中之一, 扬琴是中国乐器的同时也是世界乐器, 在很多国家都有扬琴, 因此它的作品也是丰富多样的, 通过《美丽的非洲》这首作品让人们不仅了解中国乐器扬琴的演奏方法, 同时也让人们体会到中国元素与非洲音乐在“碰撞”后的融合。

一、中国弹拨乐器——扬琴

扬琴 (洋琴) , 今天我们看到扬琴它是中国传统乐器的一种, 通常人们会把它划分到中国弹拨乐器中去 (个别情况换分为打击乐器组) 。那扬琴它本身并不是像古琴一样是我们中国土生土长的乐器, 它是在明代时期由今天的伊朗 (过去被称为中东波斯一带) 传入中原地区的。进入中国后经历长期的乐器改革和发展, 逐渐形成今天我们所使用的扬琴的样子。扬琴在我国遍布大江南北, 各个地区的扬琴各具特色, 目前常见的是401、402、501型号, 特别是402型号的, 它是401型号扬琴改进后产生的, 目前使用最多的型号。因为这个型号的音乐宽, 音色优美。扬琴作品也因地域的不同被分为:四川扬琴、山东扬琴等等, 其代表的作品也有所不同, 并且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扬琴主要用琴键去敲击琴弦发出声音, 一般演奏形式为弹奏、拨弦、轮音、勾弦等等, 通过不同的流派、风格、表现手法等, 使扬琴的音色丰富多样。

二、中外音乐元素的碰撞——《美丽的非洲》

扬琴是我国民族乐器分类中的弹拨乐器, 在过去通常情况下主要作为伴奏乐器出现, 但是随着文化的广泛交流, 扬琴也在不断地变化, 从开始的伴奏乐器逐渐走上了独奏乐器的行列, 随之大量的独奏作品也都丰富起来。那么《美丽的非洲》就是一首优秀的扬琴独奏作品。这首作品是由于庆祝作曲的, 作者是在出访非洲时, 被非洲美丽的自然景色所感染, 通过对非洲民间音乐的节奏和语汇创作而成的一首扬琴独奏作品。这种富有浓厚非洲音乐语汇和节奏的特点, 通过变奏手法和琶音、双音、双声部、快速分奏等技巧, 使这首作品体现了朴素而又热情的非洲人民在辽阔的非洲原野上的生活风貌, 成为扬琴作品中广泛流传的作品。

非洲音乐的节奏给人感觉是十分复杂的, 同时他们的节奏也是非常发达的, 但是如果我们将这些节奏一个一个分开来看的话, 则是由简单的节奏在进行中不断地“交替”、“冲突”、“融合”的结果。这样的音乐们在一些黑人的合唱歌曲或者电影的配音、插曲中经常能够听到的, 音乐中洋溢着热情的歌声和拍手节奏组合在一起, 就时常有“交错”和“冲突”的奇特效果。在《美丽的非洲》这首乐曲中, 作者除了写了扬琴以外还加写了两件伴奏乐器, 目的也是想要体现出非洲音乐中的“交错”和“冲突”这样独特的音乐风格。在演奏过程中除了要解决演奏技巧及技术难点的问题之外, 也需要准确的把握这样的节奏, 并能够运行自如。

三、《美丽的非洲》乐曲结构分析以及音乐思想

在这首作品中有一个比较长的引子, 自由辽阔在浑厚的低音上加上缥缈的中高音琶音, 富于音乐极强的浪漫非洲情调。弹奏是首先就是要处理好演奏的自由度, 由于引子比较长, 那么既要有恰当的延长音和正确的呼吸气口, 同时又不能太过于散漫, 造成听觉上的一种拖沓脱节的感觉。其次是引子的音乐特点要突出, 作者在编写时运用了大量的装饰, 有的装饰音正好与所修饰的音相同, 有的装饰音是写出琶音的新体, 这都要求在演奏装饰音是要细致精确, 不同处理。

引子之后是第一段的进入, 在乐曲中作者标注出“中速、活跃地”这样的音乐属于符号。作品的音乐主题在两小节的非洲音乐节奏型引导下出现, 在这两小节的节奏型中包含了特殊的节奏, 就是具有浓厚非洲节奏的复杂特点, 这也是这首作品中一个难点, 是不可回避的难点, 对于演奏者对音的强弱控制力有极高的要求, 同时在后面的乐曲中这个节奏并非一直出现, 但是却在整个音乐中都贯穿在旋律的韵律当中, 使音乐充满了活泼地律动。在音乐主题出现之后, 就进入了双手协调性的一个难点, 双手演奏的内容不论从音还是节奏方面都各不相同, 我们的右手是一直担任着演奏连续不断地四连音, 前面提到的特殊节奏型也蕴藏在这四连音之中。那么在使用这种均匀的四连音中它会对我们的旋律产生一定的制约, 这种制约在乐曲中就体现了出来。比如:在乐曲的旋律声部出现了装饰音, 那么这个装饰音是由三个音组成的, 如果在演奏时没有一定的“提前量 (提前准备) ”, 就会造成节拍延误, 或者使旋律的进行“脱拍”。所谓的“提前量”就是弹奏是右手参与装饰音后要立即收回到低音位置。在第一段中当没有伴奏时, 旋律声部又一次听到了非洲音乐“交替”与“冲突”的特色, 在旋律中逐渐的渗透着那种“鼓点”, 到处都有非洲音乐的影子。巧妙的十六分休止的运用, 使地道的鼓的节奏融合在旋律当中, 在演奏过程中要用心去琢磨和体会, 才能将这个节奏和装饰把握准确的弹奏出来。在第一段的最后我们主题音乐出现前的节奏铺垫再次出现, 这次是为了后面的转调而做的准备。

从G调转入C调, 中间出现了四次同音的密集强奏, 要求演奏时要用腕臂结合地方式, 以腕为主, 略加臂力, 做到每个音都要清晰的弹奏出来, 情绪热烈节奏铿锵, 合理地安排好左右手的竹法。

最后三个节奏铺垫小节和三个和弦的功能性强力推进下, 音乐从C调又回到了主调G调, 这次转调使得调式的色彩更加明朗。在谱面上作者也标注出“热烈、有力地”这样的字眼, 在这段中我们弹奏要注意双手之间的关系, 也就是上下声部的对应关系, 要把对位对应准确。这样的节奏交错, 使得旋律更加丰富同时具有很强的立体感, 也更加热烈。要弹好这段, 需注意弹奏是两手的力点不在同一时刻, 要找到自己合适的张弛点。三十二分音符的急板进入前要有一个“再起”的感觉, 然后按照每两拍一个特强音的方式弹奏, 三次以后是上进序列, 要立即改为弱起渐强, 直接进入最强奏的部分。“突慢”是乐曲的结束的预示, 乐曲结束前的简短尾声, 起音是连接上下两句的关键, 需要适当的延长。最后一连串华丽的音阶级进到最高的主音, 然后计入一个“补充结束”完成了全曲。这其中运用了扬琴全部的音阶, 也是最后的冲刺, 在弹奏中要做出由慢渐快、由弱渐强的处理, 形成强大的势头。整个乐曲是一步步的在加重情感的处理, 就像上台阶一样, 在最后将音乐推向了高潮部分, 并以此结束。

四、技术是演绎作品的基础, 音乐理解及表现力是音乐的灵魂

每一首作品的完美演奏所需要具备的前提很多, 首先就是演奏者的基本功。对于《美丽的非洲》这首作品而言, 演奏者必须具备双手的灵活性、协调性, 因为作品中有许多双手对位的部分, 这对演奏手腕的灵活性以及左右手的协调性有一个非常高的要求。技能是基础, 是支持更好的演奏作品的基石, 因此需要很扎实的基本功。其次就是演奏者对作品情感的理解和准确把握, 能够通过自己的演奏技能作为支撑将其演绎出来。《美丽的非洲》这个作品就需要演奏者能够感知非洲音乐的特点, 并能够将其通过双手展示出来, 演奏中旋律感、节奏感、身体的律动感以及作品强弱快慢一一呈现, 这样作品的欣赏性就大大提高。

在扬琴独奏曲《美丽的非洲》这有乐曲中, 我们清楚的能够体后到非洲民间音乐的语汇和节奏, 同时我们又能看到我们中国乐器扬琴强大的表现力、演奏技法的多样性。乐曲也让我们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受, 像是来到了非洲美丽的原野上, 感受着非洲原野美丽的景象和非洲人民的生活风貌。

摘要:扬琴是在明代传入中国的, 它的历史没有像古琴、埙那么久远, 但是对于今天我们中国的民族而言, 扬琴已经成为了众多民族乐器中的一种, 并且独奏、重奏、合奏等方面扬琴都有着不可提到的地位。特别是在独奏方面, 近些年更是发展迅速, 不但演奏技法不断地创新, 同时在作品的数量上也有了质的变化。那么本文就扬琴曲《美丽的非洲》为例, 谈谈在这首非洲音乐是如何出现在中国扬琴独奏曲中的。

关键词:扬琴,非洲音乐,美丽的非洲

参考文献

[1] 林蔚丽.扬琴演奏实用教程[D].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 2017.

[2] 桂习礼.中央音乐学院海内外考级曲目[D].北京: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 2014.

[3] 赵艳芳.扬琴考级训练问答[D].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 2013.

上一篇:共享单车企业未来发展审视下一篇:信息技术在数学教学中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