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公众物业管理

2022-08-25

第一篇:上海市公众物业管理

微信公众号管理办法

公司微信公众号信息采集、审核及发布管理办法(暂行)

第一条

为充分发挥微信公众号对外宣传和信息交流作用,公司对微信公众号信息采集、审核、发布进行规范化管理,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公司微信公众号名称为:重庆某 微信号为:重庆某

第三条

根据实际情况设置1—2名公众号管理员,负责公司微信公众号信息内容的搜集、整理、编辑上传、发布工作。

第四条

公众号管理员要及时发布和更新信息内容,并对发布信息的真实性、准确性、保密性负责。

第五条

微信公众号内容应该简洁、文字表达要清晰,发布信息尽量达到图文并茂。 第六条

微信公众号发布的信息范围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内容 (1)集团公司和本公司各类重要事项的新闻报道; (2)公司常规的形象宣传、文化建设、公益活动等; (3)结合工作需要,认定需要发布或转发的通知等内容; (4)公司各部门提供可发布的信息; (5)其他经领导批准发布的信息。

第七条

在网上发布信息应按程序进行审批,审批程序的履行以审批单签字盖章为准,未经审批同意,一律不得擅自发布。

(1)新闻报道言论类信息:单位领导审查→上级审查意见(不确定项)→宣传部审定→宣传部负责发布。

(2)重要信息(指事关公司全局性、长期性、或针对公司改革、发展、稳定有重要影响的信息):单位领导审查→上级部门审核→公司业务分管领导审批→宣传部负责发布。 第八条

微信公众号发布、转载有关信息应该遵守国家法律和法规,保证内容健康和安全。不得包含法律法规禁止的内容,不得泄露国家秘密、企业商业秘密或者其他不宜向公众公开的事项。微信公众号发布本着“谁发布,谁负责”的原则,严格执行“先审批,后发布”

第九条

管理员要认真查看公司员工的回复,认真分析员工的信息需求,按照《职工思想动态管理制度》及时处理,不断提高公司微信公众号影响力,做好正确的舆论导向。 第十条

微信公众号稿费标准

(1)向微信公众号投稿主要以组图、视频为主,可有少量文字,一经录用20元/条,根据稿件质量和重要性,稿费可在1~3倍间浮动。

(2)微信公众号转载公司长江报新闻,稿费为10元/条。 第十一条

本办法由公司宣传部负责解释,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重庆公司

2016年1月20日

第二篇:微信公众平台管理办法

作为新兴、便捷的通讯方式,近年来微信软件迅速崛起,至今用户总量已突破6亿。而微信官方所提供的微信公众订阅号、微信公共平台等信息平台,作为一个稳定可靠的宣传推广手段,不但可以实现文字文本、图片、语音等信息与订阅者之间的快速通讯,也极大的改变了传统宣传的单一指向向性模式,为宣传工作注入新的活力。现为规范学校微信公众平台的管理,充分发挥学校微信公众平台在对外宣传和信息交流中的积极作用,树立良好的学校形象,特制定本办法。

一、微信平台的定位及管理

(一) 学校微信公众平台主要是面对全校教职工、在校学生、毕业学生、二级学院教职工及教学点工作人员。是以宣传报道学校最新动态,树立学校形象,提供便捷服务,不断提高信息沟通,促进学习为主要目的的信息交流平台。

(二)校党委宣传部为微信平台建设发布唯一官方机构,学校各部门所有使用的包含“云南开放大学”称谓字样及校徽标志的微信平台皆需在党委宣传部申请并备案。

(三)学校微信公众平台管理及信息维护遵循统一管理、统筹规划、分级负责的原则。学校党委宣传部是学校微信公众平台的主管部门,负责微信公众平台的日常管理。主体板块由学校党委宣传部负责后台操作和信息发布,分版块带建设完成后由学校党委宣传部派专人为工作联系人,负责资料收集,督促各部门及时递交新信息,

(四)学校微信公众平台信息供稿实行分工负责制,校党委宣传部为微信平台推送信息发布唯一官方机构,学校各相关部门分别负责所属工作范围的信息报送工作,及时提供应最新的信息资料。各部门负责人必须对提供的信息进行审核签名,并对上网信息的真实性、可靠性和合规性负责。

(五)各部门应根据实际情况安排1名兼职信息员,负责本部门信息内容的策划、搜集、整理和编辑工作,并定期向校党委宣传部报送。党委宣传部将对信息员及部门负责人信息进行备份,信息员工作变动应及时通知校党委宣传部。

(六)各部门(学院)的微信公众平应建立相应管理制度,严格信息发布审核。

(七)开大咨询:设学校简介、校园新闻、八方来风(二级学院动态)、就业信息、招生动态、喜讯、开大学堂、学子风采、美图欣赏(由学校教师、学生共同投稿)等栏目。

(八)便捷查询:设校历、呈贡交通、网站导航、办公电话查询等栏目(该功能待二次开发完成后上线),学校结合工作需要,认定需要发布或转发的通知、公告及其他信息;

二、信息发布程序

(—) 在学校微信公众平台发布信息应严格履行审核程序,未经审核的信息不得发布,涉密信息不得发布。

(二) 各部门要确保信息的准确性、时效性和适用性。要注明信息来源,对于来源不明、内容不准确的信息不予发布;内容应简洁、文字表达要清晰,尽量达到图文并茂,文字内容控制在700字以内。

(三) 在学校微信公众平台发布信息,由各部门信息员收集、整理并提出发布申请,所在部门负责人审核,党委宣传部进行收集整理,择优遴选拟发布信息,编辑并确定发送范围,经宣传法制科科长初审,并报请宣传部部长或部长委托的副部长审核同意签字后方可发布。

(四) 各部门应结合本部门工作需要,制订信息发布计划,需要通过学校微信平台发布的重要或紧急信息需提前一个工作日提出发布需求。

(五) 审核通过的信息内容,由党委宣传部指定专人统一操作发布。

四、信息发布平率1-3天发布一次为基础,并根据根据学校工作情况和宣传需要调整。

五、其他事宜

(一) 任何人未经学校授权,不得在学校微信公众平台上发布信息或更改微信公众平台资料。

(二) 微信公众平台登录密码由学校办公室指定专人负责管理,不得向任何部门或个人泄漏。

( 三 ) 对于未通过审核批准而私自在平台上发布、转发、评论或者泄漏学校机密、损害学校形象、引发网络事件的信息,学校将对责任人作严肃处理;构成犯罪的,将交由司法机关处理。

六、附 则 本办法由学校办公室负责解释,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第三篇:微博、微信(公众平台)信息管理制度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进一步加强xxxx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公司”)与网民和投资者之间的沟通交流,增进投资者对公司的了解和认同,建立稳定的投资者关系,根据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令第40号《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管理办法》的规定,结合本公司的实际情况,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 公司严格按照《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管理办法》的相关要求,从维护资本市场和社会稳定的大局出发,充分认识微博、微信(公众平台)信息管理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对微博、微信(公众平台)信息进行有效的管理。

第三条 本制度适用于本公司、各控股子公司及其全体公司员工。

第二章 管理及职责

第四条 公司市场部为官方认证微博、微信(公众平台)信息日常管理部门,市场部负责发布和维护官方认证微博、微信(公众平台),对官方认证微博、微信(公众平台)开设及使用情况进行统一管理。

第五条 公司对以下微博、微信(公众平台)进行统一管理:

(一)公司官方认证微博、微信(公众平台),包括以公司名义和公司业务部门、子公司、分支机构等名义开设的官方认证微博、微信(公众平台);

(二)工作人员认证微博,包括以公司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证券事务代表等名义开设的认证微博以及经公司批准的其他工作人员开设的、与公司相关的认证微博。

第六条 未经公司董事会秘书批准,任何工作人员不得开设与公司相关的认证微博、微信(公众平台),不得使用公司名称、简称、证券代码、证券简称等作为微博、微信(公众平台)昵称。 第七条 公司董事会办公室对官方认证微博、微信(公众平台)信息进行统一监管,并按监管部门要求及时将与资本市场相关的微博、微信(公众平台)及其管理部门和人员的信息上报监管部门备案。当上述信息发生变更时,应在变更后5个工作日内报备。

第八条 公司市场部对纳入统一管理的官方认证微博、微信(公众平台)建立档案,档案内容包含:微博、微信(公众平台)网址、微博、微信(公众平台)昵称、认证信息、主要用途、管理人员姓名及联系方式等。

第三章 微博、微信(公众平台)的注册、信息的安全与发布

第九条 注册公司官方微博、微信(公众平台)时,应规范公司官方微博、微信(公众平台)昵称,昵称应包含公司全称、简称、证券代码、证券简称等至少一项内容。

第十条 公司市场部负责对未经公司董事会秘书批准,擅自使用公司上述信息作为注册昵称的微博、微信(公众平台)进行清理。对公司离职人员,由公司市场部督促其取消与公司相关的微博、微信(公众平台)认证信息。

第十一条 公司市场部统一管理的微博、微信(公众平台)用户应加强微博、微信(公众平台)信息安全意识,严格控制微博、微信(公众平台)管理帐号密码的知悉范围(一般在2至3人),避免多个微博、微信(公众平台)使用相同密码;出现微博、微信(公众平台)管理人员流动时,应及时修改密码。

第十二条 微博、微信(公众平台)信息发布实行分类管理制度,对于养生、娱乐、人生感悟、公司日常经营资讯、促销信息、产品介绍、广告、员工活动等一般性信息可以由微博、微信 (公众平台)管理人员自行发布及回复;对于涉及行业整体或公司经营的重大变化、公司重大决策、重大收购或对外投资、公司高层人事变动、公司诉讼、取得知识产权、技术突破等重要而未公开的信息或可能会对公司股价产生影响的信息应统一由董事会秘书发布及回复。 第十三条 公司市场部负责对公司统一管理的所有微博、微信(公众平台)信息内容进行管理,微博、微信(公众平台)内容应严格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及有关规章制度,避免包含情绪化的个人观点或看法。

第十四条 公司官方微博、微信(公众平台)和工作人员认证微博不得擅自发布尚未对外公开披露的公司经营管理情况和公司内幕信息。严禁编发没有根据的谣言或未经核实的传言,不得发布有可能影响资本市场稳定运作的信息。严禁为非法证券投资咨询、非法代客理财、非法证券发行、借销售炒股软件为名从事非法证券活动等提供传播途径。

第十五条 公司市场部督促相关微博、微信(公众平台)的使用单位及个人应积极利用微博、微信(公众平台)进行公司正面形象宣传,拓展投资者教育渠道,开展投资者关系管理,发挥舆论引导的作用。同时,及时更新微博、微信(公众平台)信息内容,提高微博、微信(公众平台)信息质量,扩大微博、微信(公众平台)影响力。

第四章 责任追究

第十六条 对违反本制度给公司造成损害的,公司对相关人员有权追究责任;造成经济损失的,公司保留法律诉讼权利,并对相关责任人进行降级、辞退处理。

第十七条 若违反本制度,给公司造成重大损失或不良影响,构成犯罪的,公司有权移交司法机关处理。

第五章 附 则

第十八条 本规则未尽事宜或与法律、行政法规、其他有关规范性文件的规定冲突的,以法律、行政法规、其他有关规范性文件的规定为准。 第十九条 本制度由公司董事会办公室负责解释、修订。 第二十条 本制度自经理办公会审议通过之日起实施。

第四篇:微博、微信(公众平台)信息管理制度

微信(公众平台)信息管理流程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进一步加强航天商务网、航天新商务公司与网民之间的沟通交流,建立稳定的投资者关系,根据公司商务网网站运维管理办法,结合本公司的实际情况,制定本信息管理流程。

第二条 公司严格按照《航天商务网网站运维管理办法》的相关要求,从维护商务网信息发布的准确性和权威性出发,充分认识到微信公众平台信息发布管理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对微信(公众平台)信息进行有效的管理。 第三条 本部门规定适用于本公司全体员工。

第二章 管理及职责

第四条 公司运营中心为官方认证微信(公众平台)信息日常管理部门,运营中心负责发布和维护官方认证微信(公众平台),对官方认证微信(公众平台)开设及使用情况进行统一管理。 第五条 公司对以下微信(公众平台)进行统一管理:

(一)公司官方认证微信(公众平台),包括以公司名义和航天商务网、航天商城等名义开设的官方认证微信(公众平台);

第六条 未经公司批准,任何工作人员不得开设与公司相关的认证微信(公众平台),不得使用商务网、航天商城、公司名称、简称等作为微信(公众平台)昵称。

第七条 公司运营中心对官方认证微信(公众平台)信息进行统一监管,并按监管部门要求及时将相关的微信(公众平台)及其管理部门和人员的信息上报监管部门备案。当上述信息发生变更时,应在变更后5个工作日内报备。

第八条 公司运营中心对纳入统一管理的官方认证微信(公众平台)建立档案,档案内容包含:微信(公众平台)网址、微信(公众平台)昵称、认证信息、主要用途、管理人员姓名及联系方式等。

第三章 微信(公众平台)的注册、信息的安全与发布

第九条 注册公司官方微信(公众平台)时,应规范公司官方微信(公众平台)昵称等至少一项内容。

第十条 公司运营中心负责对未经公司主管领导批准,擅自使用公司上述信息作为注册昵称的微信(公众平台)进行清理。对公司离职人员,由公司运营中心督促其取消与公司相关的微信(公众平台)认证信息。

第十一条 公司运营中心统一管理的微信(公众平台)用户应加强微信(公众平台)信息安全意识,严格控制微信(公众平台)管理帐号密码的知悉范围(一般在2至3人),避免多个微信(公众平台)使用相同密码;出现微信(公众平台)管理人员流动时,应及时修改密码。 第十三条 公司运营中心负责对公司统一管理的所有微信(公众平台)信息内容进行管理,微信(公众平台)内容应严格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及有关规章制度,避免包含情绪化的个人观点或看法。

第十五条 公司运营中心督促相关微信(公众平台)的使用单位及个人应积极利用微信(公众平台)进行公司正面形象宣传,拓展市场营销渠道,开展客户关系管理,发挥舆论引导的作用。同时,及时更新微信(公众平台)信息内容,提高微信(公众平台)信息质量,扩大微信(公众平台)影响力。

第四章 责任追究

第十六条 对违反本部门规定给公司造成损害的,公司对相关人员有权追究责任;造成经济损失的,公司保留法律诉讼权利,并对相关责任人进行降级、辞退处理。

第十七条 若违反本部门规定,给公司造成重大损失或不良影响,构成犯罪的,公司有权移交司法机关处理。

第五章 附 则

第十八条 本规则未尽事宜或与法律、行政法规、其他有关规范性文件的规定冲突的,以法律、行政法规、其他有关规范性文件的规定为准。 第十九条 本部门规定由公司运营中心负责解释、修订。 第二十条 本部门规定自运营中心审议通过之日起实施。

第五篇:如何加强土地产权管理和维护公众合法土地权益

加入WTO后,我国农业生产走向规模化、企业化、国际化道路,农村土地产权入市已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这就要求对农村土地产权制度进行适应性改革,同时加强集体土地产权管理,建立健康、规范、紊而不乱的集体土地市场,发挥集体土地的资源与资产效应,促进耕地保护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如何解决农村集体土地即将面临我国改革开放初期城市土地有偿使用中出现的问题是个关键,也是农村集体土地产权制度改革的焦点。本文从目前农村集体土地产权制度改革存在的难点入手,对建立集体土地产权管理体系作一粗浅探讨。

我国集体土地使用的现状以及存在的矛盾与问题

由于农村集体土地产权制度的改革是在缺乏成熟的理论准备与系统的政策设计的情况下进行的,因此,农村集体土地产权制度的不规范是难以避免的,它的缺陷在我国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过程中表现得越来越明显。其中,集体土地使用权的流转严重受阻,农民一方面迫切希望摆脱土地的束缚,另一方面不愿完全脱离土地,陷入两难选择的境地,这便是一个很明显的例子。总的来说,现有农村集体土地产权制度的缺陷加剧了我国“三农”问题。

1、农村集体土地产权主体不清与产权残缺

就农村土地的集体所有而言,作为法律规定的土地所有权主体的集体经济组织具有极大的模糊性。如在《土地管理法》中集体经济组织被界定为乡(镇)、村和生产队(村民小组)三级,而在《民法通则》中集体经济组织又被界定为乡(镇)和村二级,《土地管理法》中规定村民集体所有的土地可以由村民委员会经营管理,而在《村民委员会组织法》中却规定村民委员会对集体土地只有管理权,没有经营权。

大量调查表明,多数农民对土地所有权的具体归属是模糊不清的,甚至对农民的土地集体所有权概念是有偏差的。例如,根据一项对1080户农民所作的调查,认为中央政府拥有农村土地的占57%;认为村庄拥有土地的占16%;认为村民小组拥有土地的占据13%;认为个人拥有土地的仅占9%;认为乡级拥有土地的占2%。

因此,我国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代表呈现一种多元化状态。多元的所有权代表对土地事权、财权模糊不清,致使在土地产权市场流转中演化出多元主体之间的权利之争或讨价还价,人为地加大了交易成本,影响了农村”土地产权市场配置的效率。在“三级所有,队为基础”体制下,尽管生产队是土地使用和收益分配的基本单位,但来自“上级”的指令性计划不仅严格控制了作物种植品种、种植面积、公粮上缴、收入分配等;而且长期占有了土地收益的剩余索取权,使土地的集体所有制成为事实上“领导”所有制,如各级“非所有者”对土地使用权的盲目干预,各种名目的乱摊派,乱收费等就是很明显的表现。

农村经济实行体制改革后,农户又在事实上瓜分了集体所有制的土地产权,成为土地的又一所有权主体。来自“集体上级”和“下级”对土地的集体所有权的双向剥削使农地的集体所有制有名无实。这样就在事实上造成了集体土地所有权的残缺(或缺位)。

即:农民集体不能充分行使土地的权利。这在集体土地征收过程中表现得最为突出,土地征收是我国集体土地转为国有土地的唯一途径。

土地征收权是政府特有的权力,但国家只有为“公共利益”才能行使土地征收权,并且征收土地必须给予一定的补偿。而我国在集体土地的实际征收中,对“公共利益”的限定不足,存在土地征收权的滥用。更为重要的是,政府征收土地补偿费过低,严重地损害了土地集体的所有权利益。例如,上海征地成本每公顷约在120万元,而批租出让金高达750万碣00万元,甚至高达1500万元。

2、集体土地承包权不稳定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实现了集体土地所有权与使用权的分离,按照通行的说法,农民所获得土地使用权即是承包经营权。

农村改革以来,政府也一直在探索加强和扩大农民土地使用权的途径。1993年1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当前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中规定:为了稳定土地承包关系,鼓励农民增加投入,提高土地的生产率,在原定的耕地承包期到期之后,再延长30年不变,开垦荒地,营造林地,治沙改土等从事开发性生产的,承包期可以延长。

为了避免承包地的频繁变动,防止耕地规模不断被细分,提倡在承包期内实行“增人不增地,减人不减地”的办法,在坚持土地集体所有和不改变土地用途的前提下,经发包方同意,允许土地的使用权依法有偿转让。

1995年国务院在批转农业部《关于稳定和完善土地承包关系的意见》中,除了重申以上政策外,又明确规定在承包期内,土地承包经营权允许子女继承。到1998年10月,党的十五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农业和农村工作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则更明确地指出:“要切实保障农户的土地承包权,生产自主权和经营收益权,使之成为独立的市场主体”,“要赋予农民长期而有保障的土地使用权”。

然而,政府稳定土地承包关系的上述改革政策落实得并不好,其表现是现实中土地的频繁调整及土地承包期限短。在绝大多数地区,根据人口的变化,周期性地进行土地调整是司空见惯的事,这种调整严重损害了土地承包经营权的稳定性。而政府关于将士地承包期在原先耕地使用权15年的基础上再顺延30年的政策,只是在很小的一部分地区得到了执行。土地的频繁调整与过短的土地承包期限,使得许多农民对使用权缺乏安全感。

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不稳定,还表现在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内容仍不够充分,例如,在现行制度下农民缺乏抵押土地使用权以获得银行贷款的权利。尤其是,农民在现实中缺乏充分行使自己的土地权利的能力。虽然政府要求农户和集体之间要签订书面的土地承包合同,但在现实中,随意解除土地承包合同,侵犯农民合法权益的现象时有发生。这种农地承包经营权的不稳定极大地损伤了农民进行农业生产和土地可持续利用的积极性,而且也不利于土地在农户之间进行流转。

3、集体土地产权制度结构性分离是土地产权制度的重大缺陷

从产权制度结构角度分析,我国的集体土地产权制度在农业经营主体与土地产权制

度的关系上,经历了两个时期,实际上走了一条从结构性整合到结构性分离的路子。

解放后,经过改革,废除了地主的土地所有权,实现了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土地归农民个人所有和使用。这个时期,农业经营主体与土地所有权是结合的,产权制度具有整合性。经过农业合作化,废除了土地私有制,土地属于农民集体所有(农业生产合作社、人民公社),由集体统一使用,统一经营。这时的农业经营主体与土地所有权在名义上是结合的,实际上是分离的。结果,我国农业经营者缺乏真实的财产激励,从事农业经营的长期积极性和经济上的投资行为严重不足,对土地常常不加修整,不施粪肥,从土地取的多,补的少,甚至不补,导致地力下降。产权制度结构分离由此成为制约我国农业投入水平提高和大规模采用技术革新的核心因素。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农村普遍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承包经营的农户享有土地使用权,可以自主经营,有保护、改良土地和按合同规定的用途合理地利用土地的义务。但农户对承包的土地和使用的宅基地、自留地、自留山不得买卖、出租和擅自转让。由于它彻底扬弃了传统的合作集体生产模式,向具有几千年历史的以家庭为经营单位的传统回归,在产权制度构造上,实现了较大程度的权利结构性整合。

表面上看我国20世纪80年代农业生产的制度结构变迁是一种激进的过程,实质上迎合了经济主体的内在要求,使经济主体——农民对这种制度毫无陌生之感,并立即与其融合在一起,很好地运用自己的技能及制度提供的空间。

然而从本质上看,经营权决定着经济主体的短期经营行为,而所有权则制约着经济主体的长期经营行为。即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虽然实现了经营权对农业经济主体的回归,但农业经济主体在与所有权的关系上还是分离的。集体产权固有的产权虚位,导致农民经营者仅仅是土地所有权制度名义下的主体,这种名义下的主体并没有在产权制度上真正实现,突出表现是农民日前依然不掌握处分权,在其他产业资产产权交易日渐兴盛的背景下,我国农村土地资产的市场产权交易严重缺乏。

由于所有权从根本上决定了各种次级产权的权能和运作,结果,在我国现实农业经济发展过程中不断出现财产被侵蚀、产权制度不稳定、产权关系模糊、产权理性预期收益低及各种对实际经营者(如承包大户)的“红眼病”等一系列现象,严重制约了经营者对农业的理性与长期投资行为及其对传统农业改造的能力与收益。

因此,产权制度的结构性分离仍是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一大因素,是我国土地产权制度的一大缺陷,对农地产权的重新界定将是解决这一缺陷的重要途径。

对当前集体土地产权管理制度改革的几点建议: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和土地使用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入.现行的集体土地产权制度已无法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集体土地产权制度的改革和完善.已成为当前土地管理中不可回避的问题。笔者建议:

1、确定集体土地产权主体。

实行集体土地使用制度改革,其核心就是在提供用地保障的同时,解决农民失地的生产生活问题。因此,必须明确界定哪一级(乡、村、组)和哪些组织对土地拥有所有权,

确认每块土地的具体主人,并以土地所有权证书这一法律形式予以体现,从而解决集体土地产权的“人人有权。个个不确定”的现状,确保产权主体明确到位。

2、规范集体土地产权界区,构建合理的集体土地产权结构。

一是明确集体所有权。在集体土地产权主体确定以后,应以法定的形式赋予农民集体真正的所有权,作为土地的集体所有权主体.自然拥有占有权、使用权、收益权、处置权。同时.在坚持土地农民集体所有的前提下,依法将农地产权的各项权能与所有权主体进行分离.农民拥有完整的土地使用权,集体只保留对土地的终极所有权,并通过一定的收益权体现(即收取地租)。

二是保障农民永久使用权。在农地产权分离的基础上。农民作为经营使用土地的主体。获得体现永久使用权的实际占有权、直接使用权、经营权、部分收益权和有限处置权。在不改变土地集体所有的前提下,可以对土地使用权出售、交换、继承、抵押等。

三是强化国家宏观调控权。国家作为整个社会的代表,为保障全社会的利益.依法对土地进行宏观规划和管理、调控。

3、进行集体土地产权制度政策创新。

对农村集体土地的征用应该具有公平性和合理性,要体现土地所有权转移的产权价值、农民的社会保障价格、失地农民和农村经济持续发展和生活水平提高的需要。最有效的办法是按照市场经济模式改造农村集体土地的征用制度。对公共利益需要的用地。可以改征用补偿为政府征购,由政府参照土地的市场价值确定合理的征购价格,通过征购取得,随之土地的所有权发生转移.变为国有。

征购具有行政和法律上的强制性,无须进入土地市场。如果在现阶段公共事业建设任务较重。政府财力难以承受,也可以采取提高征用补偿标准并逐步接近土地市场价值的办法,作为过渡措施。同时需要严格界定“公共利益需要”的内容和范围,并进行法定化。

对于商业开发和工业建设用地的征用应当通过市场行为取得,改变目前的土地二级市场,构建单一的土地交易市场,允许经政府批准的农村集体土地直接进入土地市场交易.一旦交易成功,在土地使用权转让给出资受让者的同时,土地所有权转变为国有,由政府土地主管部门负责行政赘记。这样对农村集体土地的征用不再采取补偿的办法,土地所在的农村集体和农民可以在市场的公开交易中获得较高的土地收入。其获得的土地收入主要用于失地农民和农村组织新的生产经营以及用于建立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当然可以从土地交易收入中征收部分土地交易和土地转让税。

地方政府为了吸引投资而要降低投资者土地成本和其他投资成本的.可以采取财政补贴和其他的政策优惠措施。这样可以有效地保护失地农民的土地权益,保障其生产经营的连续性、稳定性,促进经济发展和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维护农村的社会和谐、稳定。

上一篇:生活技能大赛计划书下一篇:社会综合治理责任书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