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遗传学实验考试

2022-08-07

第一篇:动物遗传学实验考试

《动物遗传学》教学大纲

时:

55学时

一、课程性质

《遗传学》是生命科学中一门基础理论课,是高等农业院校农学类专业学生必修的专业基础课,是为学习育种学、分子生物学、基因工程及其它生物技术类课程打基础的。

面向专业:动物科学、生物技术、生物科学、环境科学、动物医学等专业。

二、教学目的与要求

(一)了解遗传学在生物科学中的地位与作用以及遗传学的发展趋势

(二)了解遗传学的基本研究方法

(三)系统掌握经典遗传、细胞遗传、数量遗传、分子遗传、微生物遗传、群体遗传、基因工程、基因组等相关理论与技术。

三、理论教学内容与学时安排

第一章 绪言(2学时) 第一节 遗传学研究的对象和任务 第二节 遗传学的发展

第三节 遗传学在科学和生产发展中的作用

重点介绍遗传学研究的范围、遗传学发展过程及其应用领域

第二章 遗传的物质基础(4学时) 遗传物质―――核酸

一、DNA作为主要遗传物质的直接证据

二、DNA作为主要遗传物质的间接证据

(一)、每个物种不同组织的细胞不论其大小和功能如何,它们的DNA含量是恒定。

(二)、DNA在代谢上是比较稳定的。

(三)、DNA是所有生物染色体所共有的。

(四)、用不同波长的紫外线诱发各种生物突变时,其最有效的波长为2600埃,这与DNA所吸收的紫外线光谱是一致的,证明基因突变与DNA分子的变异密切相关。

第二节 核酸的化学结构与复制

一、两种核酸及其分布

分:

2.75

二、DNA与RNA的分子结构 三DNA的变性和复性。 第三节 基因的结构特征 一 基因的概念及其发展

二、基因的作用与性状的表达

三、真核生物基因的一般结构特征

四、原核生物基因组的特点 第四节、染色质和染色体

一、几个基本概念

1、染色体的形态结构

2、染色体的核型

3、染色体分带技术

4、 特殊染色体中的多线染色体

二、染色体在有丝分裂中的行为 (一)间期 (二)细胞分裂期M

三、染色体在减数分裂中的行为

(一)减数第一次分裂 (二)减数间期

(三)减数分裂的第二次分裂Ⅱ

(四)减数分裂的遗传学意义:

第三章 遗传物质的分子基础(2学时,生化已学过,自学为主) 第一节 DNA作为主要遗传物质的证据

一、DNA作为主要遗传物质的间接证据

二、DNA作为主要遗传物质的直接证据 第二节 核酸的化学结构

一、两种核酸及其分布

二、DNA的分子结构

三、RNA的分子结构 第三节 染色体的分子结构

一、原核生物染色体

二、真核生物染色体 第四节 DNA的复制

一、DNA复制的一般特点

二、原核生物DNA合成

三、真核生物DNA合成的特点 第五节 RNA的转录及加工

一、三种RNA分子

二、RNA合成的一般特点

三、原核生物RNA的合成

四、真核生物RNA的转录及加工 第六节 遗传密码与蛋白质的翻译

一、遗传密码

二、蛋白质的合成

三、中心法则及其发展

重点掌握核酸的结构、功能、复制机理、细胞中蛋白质形成的机理。

第四章 遗传信息的改变(4学时) 第一节 染色体结构变异

一、缺失

二、重复

三、倒位

四、易位

第二节 染色体数目的变异

一、染色体的倍数性差异

二、非整倍体

本章重点掌握染色体结构变异类型、染色体数目变异类型,各类变异的遗传效应,各类变异在遗传研究上的应用。 第三节:基因突变

一、 基因突变 二 、表型变化的种类 三 、 突变种类

四、 基因突变与氨基酸顺序

五、突变的特征和规律

六、诱变因素及其作用机理

七、 DNA损伤的修复

第五章:遗传的基本定律及其扩展(10学时) 第一节:分离定律

一、孟德尔的豌豆杂交试验

二、分离现象的解释

三、表现型和基因型

四、分离规律的验证

五、分离比例实现的条件

六、分离规律的应用

第二节:独立分配定律规律的扩展

一、两对相对性状的遗传

二、独立分配现象的解释

三、独立分配规律的验证

四、多对基因的遗传

五、独立分配规律的应用 第三节:连锁与互换

一、连锁

二、交换值及其测定

三、基因定位与连锁遗传图

1、基因定位

2、连锁遗传图

第四节:性别决定与伴性遗传

一、性染色体与性别决定

二、性连锁 第六章群体遗传学基础(4学时) 第一节 群体遗传学中的几个基本概念 第二节 群体中的遗传平衡

一、Hardy-Weinberg定律证明

二、Hardy-Weinberg定律的要点及说明 第三节 改变基因频率的因素

一、突变

二、选择

三、迁移

四、遗传漂变(随机漂变) 第四节 进化理论和新种形成

一、进化理论

二、新基因的形成

三、物种的形成

第七章:数量遗传学(2学时) 第一节 群体的变异 第二节 数量性状的特征

第三节 数量性状遗传研究的基本统计方法 第八章:动物基因组学基础(2学时) 第一节 基因组学的概况

一、概念:

二、基因组计划(genome project):

三、目前实施的基因组计划:

四、HGP的目标 第二节 动物遗传标记

一、遗传标记的发展

二、遗传标记

三、分子遗传标记在动物遗传育种中的应用 第九章:非孟德尔遗传(2学时) 第一节 非孟德尔遗传概念

一、概念 第二节 母性影响

一、短暂性的母性影响

二、持久性的母性影响 剂量补偿 一 定义: 二 现象: 三 莱昂学说: 基因组印迹 一 定义: 二 现象

第五节 细胞质遗传

一、 细胞质遗传的实例和主要特点 二 、细胞质基因和细胞核基因的关系

三、禾谷类作物的雄性不育

第十章:动物基因工程(4学时) 第一节 基因工程

一、基因工程概述

二、限制性内切核酸酶

三、载体

四、基因的分离与鉴定

五、基因工程的应用 第二节 基因组学

一、基因组图谱的构建

二、基因组图谱的应用

三、后基因组学

第二篇:江苏省实验动物考试总结

题库中难记的地方总结

1、小鼠妊娠期19-21天,哺乳期20-22天,雌小鼠有5对乳头,初生小鼠12-13天开始睁眼,直肠温度36.5度,成年体重18-40克,寿命1-2年,生育期1年,KM小鼠每胎产仔8-15只。其中KM小鼠为封闭群动物,BALB/c、C57BL/6J、DBA、C3H、A/He小鼠为近交系动物。

2、大鼠妊娠期21天,哺乳期21天,初生大鼠14-17天睁眼,8-10天长牙,正常体温37.5℃,初生大鼠体重5-6克,成年250-450克,寿命2-3年,封闭群大鼠每胎产仔数平均为8只。其中SD大鼠、Wistar大鼠、Long-Evans大鼠、Brown-Norway大鼠属封闭群动物,ACI、F3

44、SHR、BN、AGUS大鼠属于近交系动物。

3、豚鼠、猕猴体内缺少Vc合成酶,需补充Vc,豚鼠妊娠期68天,哺乳期21天,出生后就有视力,无尾巴,初生体重75-100克,有1对乳头,每胎产仔3-4只,寿命6年,研究免疫学首选,草食性动物,有胆囊,可研究胆石症。

4、中国地鼠、大鼠无胆囊,地鼠和猕猴都有颊囊,地鼠、兔有假妊娠现象。地鼠需冬眠,妊娠期16天,哺乳期21天,中国地鼠有4对乳腺,金黄地鼠有6-7对乳腺,地鼠寿命2-2.5年,牙齿坚利,兴奋时发出金属音。

5、兔和鼠兔有季节性换毛现象,家兔特有圆小囊结构,胸腔结构与其他动物不同,是眼科实验首选动物,是草食性动物,兔妊娠期32天,哺乳期42天,有4对乳腺,寿命8年,正常体温38.2℃,兔和猫属刺激性排卵动物。

6、犬视力很差,静止看不大见,几乎无汗腺,靠呼吸散热,春秋季单发情动物,妊娠期60天,哺乳期60天,性周期180天,正常体温38.8℃,对脂肪耐受强,吃不胖,常用语条件反射实验。

7、猫是除夏季以外的季节性多发情动物,妊娠期63天,哺乳期60天,有4对乳头,对呕吐反射灵敏,喜欢孤独自由生活,饲料中重点补充维生素。

8、猕猴妊娠期165天,哺乳期6个月以上,与人的生殖生理很接近,有月经现象,RHLA和人的HLA抗原相似,有高度多态性,可用于制造和鉴定脊髓灰质炎疫苗。

9、小型猪妊娠期114天,哺乳期1月,正常体温38℃,用于皮肤烧伤实验。

10、长爪沙鼠大小界于大鼠和小鼠之间,成年体重平均78克,寿命2-4年,性成熟时间10-12周,在应激状态下,肾上腺释放糖皮质激素和黄体酮明显增加,具有类似人类自发性癫痫发作特点,有独特的脑血管解剖特征,容易建立脑缺血模型。

11、鼠兔体型与家兔相似,是草食性动物,性成熟50天,哺乳期20天,是形成自然过剩排卵、过剩着床的动物,可用替代兔对猪瘟疫、羊厌气三联苗的检验。

12、旱懒属哺乳纲啮齿目,会冬眠,冬眠期约160天。

13、羊是哺乳动物纲偶蹄目,是多胃草食性动物,有4个胃,妊娠期150天,哺乳期160天,一般秋季发情。

14、先天性T淋巴细胞免疫缺陷的是裸鼠,B淋巴细胞缺陷的是CBA/N小鼠,NK细胞功能缺陷的是Beige小鼠。

15、食用高胆固醇食物容易出现动脉粥样硬化模型动物是猪和兔,适合观察药物对循环系统作用的是猫,兔适宜观察减压神经对心脏影响,也适合作发热和检查致热原研究,但对化学刺激和电刺激不敏感,很少用于镇咳实验,中国地鼠易产生真性糖尿病,胰岛退化,适宜糖尿病研究,豚鼠对人型结核杆菌高度易感,可做为结核研究,做神经节传导阻滞实验选猫,镇咳药筛选首选豚鼠,支气管扩张药物研究选豚鼠。

第三篇:基础实验动物学期末考试题

动物实验从实验设计开始到最后的结果解读有诸多的因素决定其结果的科学性,主要有以下四方面:

一、实验设计是否科学

科学的实验设计是任何实验成功的第一步。如果没有严谨的设计,实验结果就是不可靠的。如:在动物实验中,对照是很重要的一种设计,如果忽视对照或错用对照,势必导致实验的失败。

二、实验动物的选择

1、遗传学背景是否明确。根据实验目的选用近交系、远交封闭群或杂交群的动物。其各有优缺点,如近交系动物的反应一致性优于封闭群或杂交群,使用近交系动物会使实验得出更准确的结果。但杂交群动物也有许多优点,在某些方面比近交系更适用于研究。但如果选用不当,可能得不出正确的实验结论。

2、根据不同的目的动物疾病模型,考虑动物的遗传特质、生物学特性、易感性等,选择相应品种、品系的动物。如:过去制作脊髓灰质炎的动物疾病模型时,其他动物不能复制该传染病,仅在猕猴中可以复制,所以该项研究仅能选用猕猴进行。当然,现在已经有了更为先进的细胞传代的技术解除了猴子们的噩运。另外,不同品系的小鼠对同一刺激的反应差异很大。如DBA小鼠听到电铃声后可出现明显的癫痫症状,甚至死亡,而C57BL根本不出现此反应。

3、根据实验目的的不同选用相应微生物和寄生虫控制等级的实验动物,即考虑选用普通级、清洁剂、无特定病原体动物(SPF动物),还是无菌动物。

4、考虑年龄、体重、性别。不同的年龄阶段的动物所得到的实验数据不尽相同,应注意实验动物之间、实验动物与人之间的年龄对应;同一实验中,动物的体重要尽可能一致;实验动物对与药物的毒性反应有性别差异。

三、实验动物的饲养

饲养包括微生物的控制、饲料的配置、实验动物生活环境的控制等环节。饲养时根据不同品种、品系、生理状况,根据对营养和环境的不同需求,根据不同的实验目的合理调控以上项目。要注意的是,饲养中要注意许多细节,这些细节可能影响实验结果。如从运输抵达实验室开始就要注意减少环境改变引起的动物的应激反应;清洗笼子、换水和饲料、改变成员最好不要一次完成;喜群居的动物单独饲养时放置玩具等。总之,让动物在良好的环境中生活,和动物建立良好的合作伙伴关系,既符合伦理的要求,也有利于我们的实验结果。

四、实验人员的态度、认识与操作水平

首先,实验人员还应秉持科学的严谨的实验态度。如在对10只小鼠分别进行0.1ml的某药品的腹腔注射时,不应为了方便及节省时间就抽取1ml的药品进行一次性注射。这势必造成给药剂量的不准确,进而对实验结果造成直接的严重的影响。

其次,动物学实验的人员都应经过培训,掌握相关的实验动物学知识及相应技术。这不仅是伦理学的要求,也是我们实验结果科学可靠的要求。比如麻醉时,如果麻醉过深,动物处于重度抑制甚至濒死状态,各种正常反应受限,会直接影响实验结果;但如果麻醉过浅,引起动物的强烈疼痛,会影响呼吸、循环、消化等一些生理生化指标。再比如手术时,熟练的手术操作可以减少对动物的刺激,使动物创伤少,出血少,将会提高实验的成功率和实验结果的正确性。

综上所述,我认为实验设计的科学性、实验动物的选择、实验动物的饲养、研究人员的态度、认识与操作水平这四方面是动物实验结果科学性的决定因素。

第四篇:水产动物遗传育种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的水产养殖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2001年中国的水产品总产量达到4382万吨,连续12年居世界首位,渔业总产值2928亿元,占中国农业总产值的比重由1978年不足百分之二上升到百分之十二以上,水产业在我国的国民经济,特别是农业经济发展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水产养殖业是我国渔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渔业发展的主要增长点。我国的渔业发展重心由“捕捞为主”向“养殖为主”的转移,促使水产养殖业发生了巨大的进步。2001年中国水产养殖产量达到2726万吨,比1978年增长16倍,占水产品总产量的比重由百分之二十九上升为百分之六十二。而在世界渔业总产量中,养殖产量只占到百分之二十,中国水产养殖产量约占世界养殖产量的百分之八十。中国率先完成了渔业由捕捞业为主向养殖业为主的转变。这一转变相当于人类食物生产史中由"采摘型"向"农耕型"、"狩猎型"向"畜牧型"的转变。

我国的水产养殖之所以能取得这样举世瞩目的成就,是因为我们增强了开发新资源、新品种的能力。由于水产养殖技术的重大突破,促使新产业的形成,改变了传统的水产养殖业的生产格局。继20世纪50年代“四大家鱼”人工繁殖技术的突破带动了淡水养殖业的巨大发展后,海带、扇贝、中国对虾及海水鱼类人工育苗技术的突破和养殖技术的发展,为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海水养殖业的兴起和蓬勃发展奠定了技术基础。通过引进、驯化、人工培育等方式,一大批生长性状优良,经济价值较高的新品种被开发出来并应用于生产实践当中,对优化养殖结构,发展“两高一优”水产养殖业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在养殖苗种人工繁育方面,以“四大家鱼”人工繁殖成功为代表,我国的苗种繁育技术总体上处于世界领先水平,大多数淡水鱼类人工繁殖基本可以解决,海水鱼类人工繁殖以沿袭淡水鱼繁殖的方法,在

许多种类上取得成功。但对一些重要的养殖对象苗种人工繁殖技术尚难以解决,有些种类虽可以人工育苗,但产卵亲体还必须依赖捕捞野生亲本。

我国的水产养殖虽然发展迅速但是依然存在着一定的问题。这主要表现在我国的水产养殖的品种基本上是野生种的训化和直接利用,人工选育出的良种很少。这很少的品种中又主要集中在鲤鱼、鲫鱼、罗非鱼和藻类等几个种类中,导致良种的更新速率极低,大部分养殖鱼类都是野生种。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我国水产养殖业的进一步发展。所以近年来我国政府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来解决这一问题,并且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以下我将用几个实例来说明我国水产育种方面的进步。

王卫明教授带领他的团队完成了黄颡鱼的驯化和鱼种的人工繁育。这是我国对于野生鱼类种质资源的利用与野生鱼类的驯化的一个典型事例。黄颡鱼是在我国分布比较广泛的鱼类,从我国最北边的黑龙江省到最南边的广东省都能找到它的足迹。黄颡鱼的人工驯化和人工繁育是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开始的,那个时候我国的科研条件还不是很好,但是王卫明教授和他的团队有自己坚守的信念——让黄颡鱼成为渔民增收的一个手段。就是在这样一个信念的坚守下,他们完成了湖北几大湖的种质资源的调查与采集,并且为了获得更加丰富的黄颡鱼的种质资源他们每天夜里轮流坚守在武汉的一个鱼类交易码头,等待收购渔民从不同地方打捞起来的还没有死亡黄颡鱼,凭着这份坚守的毅力他们出色地完成了黄颡鱼种质资源的采集。接下来就是人工驯化和人工繁育了。人工驯化进展的很顺利,但是人工繁育就没有那么顺利了。由于初期缺乏经验,不知道黄颡鱼的鱼卵的粘性卵,也没有孵化粘性卵的经验,导致第一年的繁育失败。但是王卫明和他的团队没有放弃,他们认真总结教训,大胆探索制作并采用了新的孵化工具,从此他们的研究就进入了正途,很快就完成了黄颡鱼的人工繁育。

当然此时的他们也没有满足,他们将这一技术进行了一定的精简,优化,使得黄颡鱼的人工繁育更加简单,更容易成功也可以获得更多的鱼苗。从此以后黄颡鱼就进入了人工养殖的队伍。

但是黄颡鱼容易患病,这严重地阻碍了黄颡鱼养殖业的进一步发展,这在传统的人工繁育分技术下是无法解决的。所以黄颡鱼的育种要想有进一步地发展就必须借助新的,更加有用的技术——基因工程育种。所以黄颡鱼的育种还需再接再厉,同样我国传统的鱼类育种也要再接再厉。

团头鲂的育种相比于黄颡鱼的育种就没有那么顺利了。团头鲂就是享誉大江南北的武昌鱼,它的名声虽大可是人工繁育却不易。这主要是因为团头鲂的育种年限相当长,性成熟比较晚。当然早期的科研经费不稳定也直接导致了团头鲂的人工繁育一直没有突破性的的进展。也正是由于这个原因导致了我们对团头鲂的认识更加深入,因为团头鲂的育种时间的拉长使得新一代的育种技术可以运用于其中。传统的育种方式中无论是杂交育种、多倍体育种、诱变育种还是性别控制育种其根现代的基因工程育种相比都有一定的盲目性和滞后性。

随着技术的进步,团头鲂的育种工作进入到了一个新的纪元。我校现在已经完成了团头鲂基因组的测序工作,现在正在进行相应的数据分析与整理工作,这必将成为我国水产育种史上的一个新的篇章,带领我国的水产育种开启全基因组时代。

团头鲂全基因组测序的完成将指导相应的育种团队进入传统育种技术与分子育种技术相结合的道路。以此来克服传统育种技术的局限性和盲目性。帮助科学家找到开启控制团头鲂食物转化率、生长率、抗性、繁殖力、肉质甚至是成熟年龄的钥匙。

当然新的路并不一定就是好走的路,虽说分子育种技术可以克服传统育种技术中的局限性与滞后性但是分子育种技术也更加难以掌握。这需要我们的科学家经过长时间的探索。目前我们学校水产学院

的教授们运用最多的就是微卫星辅助标记育种(SSR),运用这种技术我们可以清楚地知道基因与性状的关系,从而更加高效便捷的控制鱼类的性状,使育种工作事半功倍。当然,微卫星的应用还不仅于此,它可以应用于更加高效便捷的进行鱼类的“亲子鉴定”,使团头鲂的家系选育与群体选育更加容易操作。

作为一个以科学研究为己任的院校,我们的最终目的在于科学研究。鱼类育种相关方面原理的研究也是不能放松的。其中我们学校水产学院的老师利用斑马鱼这一模式生物来进行鱼类育种以及其他方面原理的研究。

斑马鱼是一种十分常见的热带鱼类。它体型纤细,成体长只有3-4cm,对水质的要求不高。孵出后约3个月就能达到性成熟,成熟鱼每隔几天就可产卵一次。卵子体外受精,体外发育,胚胎发育速度快。由于斑马鱼个体小,养殖花费少,可以大规模地进行繁育,且具有许多优点。斑马鱼由于养殖方便、繁殖周期短、产卵量大、胚胎体外受精、体外发育、胚体透明,已成为生命科学研究的新宠。利用斑马鱼,可以研究生命科学的基础问题,揭示胚胎和组织器官发育的分子机理;可以构建人类的各种疾病和肿瘤模型,建立药物筛选和治疗的研究平台;可以建立毒理学和水产育种学模型,研究和解决环境科学和农业科学的重大问题。经过30多年的应用研究和相关系统的发展,已有约20个斑马鱼纯种品系建立起来,斑马鱼基因数据库也已经建立、里面的相关的资料可供查询和下载,方便后来进一步的研究。斑马鱼的细胞标记技术、组织移植技术、突变技术、单倍体育种技术、转基因技术、基因活性抑制技术等技术都已经成熟,且有数以千计的斑马鱼胚胎突变体,是研究胚胎发育分子机制的优良资源,有的还可做为人类疾病模型。斑马鱼已经成为最受重视的脊椎动物发育生物学模式之一。由于斑马鱼基因与人类基因的相似度达到87%,这意味着在其身上做药物实验所得到的结果在多数情况下也适用于人体,因此

它受到生物学家的重视。由于斑马鱼的胚胎是透明的,所以生物学家很容易观察到药物对其体内器官极其发育的影响。此外,雌性斑马鱼可产卵200枚,胚胎在24小时内就可发育成形,这使得生物学家可以在同一代鱼身上进行不同的实验,进而研究病理演化过程并找到病因。

鱼类育种之所以没有作物育种发展那么迅速是因为大部分鱼类育种年限比较长,而且鱼类比较容易患病,并且患病后不易治疗。这是长期以来鱼类育种发展之路上的拦路虎,我们期待着新的育种技术的开发能够解决这些问题。

第五篇:遗传学实验读书笔记

读《生物学思想的发展史》

从古至今,很多人对生物学进行了阐述,其中也发展起来了一门学科叫做遗传学,从希波克拉底认为“从身体各个部分产生的‘种子物质’由体液运到生殖器官受精作用就是父母的种子物质互相混合。”亚里士多德认为“雌性总是提供材料,雄性则提供塑造材料成形的工具;就我们看来,这就是雌雄性的特点:雄性之所以是雄性和雌性之所以是雌性。”到现代的遗传学里“基因”、“染色体”的概念的提出,遗传学经历了2000多年的发展,但是在18世纪以前,人们脑海里的关于遗传学的概念一直都是沿用亚里士多德等人提出的,因此,从发展速度来看,遗传学在近300年时间里发展的最快。

在现代人看来,古代人所提出的有关遗传学方面的假设是很可笑的,但是正是有了他们对遗传学的关注,我们才会慢慢的去发展对遗传学的研究,最后才有了现在发展起来的遗传学,而且,由于在古代的时候,设备条件极其有限,人们最多只能通过解剖动物来大致的去推测一些遗传问题,而且还有人们的信仰等制约了人们去更深更广泛的探索遗传学的问题,到了现代,思想更加自由了,人们也会不断的去追求自己所不知道的却感兴趣的东西。

正当人们踌躇的时候,孟德尔通过他的豌豆实验,找出了两个重大的遗传定律,并且提出了遗传因子这一概念,当时所称作的遗传因子就是现在所说的基因。基因位于染色体上,几乎所有的生物都有染色体,染色体由DNA和蛋白质共同组成,在真核生物的体细胞中,有些细胞是能够进行分裂的细胞,这些细胞内的染色体能够先进行复制,然后平均分配到两个子细胞中,由于可能出现基因突变,因此每个子细胞中所含的染色体都只能达到和母细胞相似,相同的可能性很小。除了有丝分裂外,能够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体内还有一种特殊的细胞分裂方式,那就是减数分裂,减数分裂是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产生生殖细胞的基础,染色体在减数分裂过程当中也是起着主角的角色。减数分裂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有部分和有丝分裂相似,那就是染色体要进行复制,但是在复制完之后,同源染色体会排列在赤道板上,到第一阶段后期的时候,同源染色体相互分开,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然后分裂成两个子细胞,这两个子细胞内的染色体数只有正常细胞的一半,并且每条染色体都是由姐妹染色单体在着丝粒的作用下组成的,这些细胞在经过一段时间后,姐妹染色单体也分开,每个细胞又产生两个子细胞,如果这些子细胞经过发育长成成体,那么这个成体就是我们所说的单倍体。而精细胞和卵细胞在形成这种细胞的过程中也是有些差异的,一个初级精母细胞能够形成四个精子,并且每个精细胞的大小一样,而一个初级卵母细胞只能形成一个卵细胞,在第一阶段的分裂当中产生一个大的次级卵母细胞和一个小的极核,大的次级卵母细胞又会分裂成一个大的卵细胞和一个小的极核,原来的极核则分裂成两个大小一样的极核。

在有丝分裂当中,如果用秋水仙素处理分裂的细胞24小时,那么就会导致细胞内的纺锤体不能正常形成,最后导致细胞的染色体数加倍,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多倍体,而多倍体还能够正常产生配子,只是配子的染色体数有异常,如果与正常配子结合,所产生的后代就是三倍体。

前面说到,很多基因都是存在与染色体上,染色体又分为常染色体和性染色体,这两种染色体上都有能够控制生物性状的基因存在,因此,各基因之间就有

了下面几种关系:位于同源染色体上、位于同一染色体上、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位于性染色体上等,这些分布关系在生物个体的后代性状上都有一个的比例分布,而果蝇由于繁殖周期较短,数量大,性状易于观察,也经常作为遗传学上常用研究基因位置关系的实验材料。用果蝇进行的遗传学实验通常有伴性遗传和连锁与交换。两个实验都是通过对果蝇从亲代培养到F2代中,各代果蝇性状进行统计,然后分析控制被观察性状的基因间的位置关系。

基因不仅能够在自身细胞中复制、转录、表达,还有可能在一定情况下连接、转化、转导等进入到别的细胞中进行上述过程,这都是源于生物界统一的遗传密码。

我们可能会认为DNA只能在细胞内进行复制,但是随着现代技术的不断进步,PCR扩增技术的发展,DNA在体外也能够进行,复制,而且只要条件适宜,复制能够做到让其进行指数倍数复制,而且复制周期也短,这样的话,我们就能够在很短的时间内得到很多目的DNA了,从而让其他实验更高效的进行。

遗传学的发展非常迅速,特别是在各种各样的精密设备被创造出来之后,再小的分子也能够被我们研究的很透彻,遗传学又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而现在的各种环境问题也在给遗传学提出了很大的挑战,越来越多对遗传物质产生影响的环境问题被提出,我想这也应该是遗传学以后可以研究的一个方向。

上一篇:第五届中国工业大奖下一篇:大学班级春游策划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