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观红楼有感范文

2022-05-24

第一篇:参观红楼有感范文

参观北大红楼有感

不久前,我们一行人,前去参观五四大街上一个不起眼的小红砖楼里。起初我并没有对这个地方感兴趣,直到知道它是北大红楼,里面蕴藏着一批批仁人志士在这里投身于革命道路,使我不得不对红楼另眼相待。

1918年,红楼正式竣工。同时,在这里也展开了一段有关责任、有关革命的爱国故事。于此地曾爆发了划时代的五四爱国运动,也曾是我国最初传播马克思主义基地之一。当蔡元培当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时,他就是在红楼里批阅文件,进行革命活动的。李大钊与毛泽东也是在红楼里结识的,他们在这里建立了北方第一个共产主义小组。

北京大学红楼,不仅是一处历史悠久的建筑,也是中国爱国主义精神,革命精髓的储藏室。这也让我们这些现代大学生更加了解了我党光荣的历史,学习了老一辈革命家优秀的革命品格。红楼承载了民主与平等,进步与自由精神,承载了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

这次旅行,拉近了我与这些革命家心灵上的距离,让我更加深刻的领悟到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克服苦难的精神文明,震撼的不仅是我,也是我的内心。

第二篇:参观北大红楼感想

今日,我们带着无比崇敬的心情来参观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纪念馆---北大红楼。 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是从北京爆发的,而作为学生运动的核心,北大,三千名学生中近三分之二是从这里走出去的,而被捕的学生中绝大多数都是这间学府的学生。一个学校如果没有精神的凝聚力,那这所学校就是一潭死水;一所学府不能没有属于自己的精神台柱,为了捍卫和维护这样的精神,学生们、老师们甚至可以不惜牺牲生命抛洒热血,这才是这所学府最值得欣慰的地方。我们在这样的照片中感到了这样令人钦佩的力量,即使在日占时期将校长换作是周作人也丝毫没能改变这所学校所应拥有的精神力量,这就是我之所以钦佩北大的最为充分的理由!

我们从这里的每一扇走进屋子,环绕一周然后再走出这间屋子,迎面而来的是一种气息——平等与民主、进步与革命。吸纳女学生、开设体育课、设立进德会,所有的这一切让我们感到这个民族还是有希望的,我们在这里找到了这个民族能够继续为自己的生存而奋斗下去的理由。只要这几间屋子的气息没有淡去,那么这个民族就还有可能重新屹立于民族之林。而实际上,这里所散发出来的气息足足持续了近百年,而且还将继续。

岁月易逝,精神永存。漫步在红楼,用身体与心灵来感受这片陈独秀、李大钊、毛泽东、鲁迅、蔡元培、胡适等革命先辈和文化巨匠生活工作过的土地。正是在这里,我们从这些现代中国新文化巨人们的身上重新找到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奋斗前行的精神气韵。回顾那段坎坷而又精彩的历史,我们也再次感受到了五四运动和新文化思潮的波澜壮阔。

第三篇:北大红楼参观体会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姓名:孙卉卉 学号:14291091 院系:29系 班级:142915

联系方式:13020039503

这张图是在我进入红楼后,翻看留言簿的时候,转头看到一位奶奶带着小孙女来北大红楼参观完走出红楼的场景,她们刚和工作的阿姨聊完,说还会经常来。

透过门可以看到北大红楼的大门和换票处。 穿着红衣服的小女孩在原图中格外醒目,也让我感受到了历史生生不息传承的力量,令人动容。右边宣传报上先生们的身影和百年后来访者的身影相映,这就是传承吧。拍的时候怕来不及拍下这一幕,所以没有调整好相机,这是缺点。

先生回来

——沙滩百年后,流云四月天

2015年4月25日周六,我独自前往了北大红楼。

在前往北大红楼之前,我本来是把这次出行当做一次课业任务,或者说一次了解近代史的契机,并未有多么憧憬向往,只以为是一次浅尝辄止的学习而已。可是北大红楼里的人和境真正触动了我。

下了公交环视一周,虽然是第一次来,还是认出了背向我的北大红楼,在门口还有一些看起来和我差不多大的集体前来参观的学生,用学生证换票后径直走入北大红楼的正门,映目的是写着“先生回来”的墙报,这才知道“先生回来”是一场三年五地展,从北京开始,在深圳、台北等地巡回展出,最后又回到了北大红楼,很幸运的,我赶上了这次展览,展览通过视频、实物、照片、海报等形式从各方面讲述了蔡元培、胡适、马相如、张伯苓、梅贻琦、竺可桢、晏阳初、陶行知、梁漱溟、陈寅恪十位先生的一生。

绕过山重水复,先生回到红楼,为红楼增加了轩昂的气度,这场铺展开十位先生生平的展览,像是从民国寄来的信笺,红楼说“我们不拘一格地请回他们,不为能建树些什么,只想能保留些什么”,感动令人泪落,先生们的背影,正是一个民族的正面。

这是怎样的十位先生呀,在暗夜中秉烛,照亮一方独立自由的天空,先生们知道学校能消灭监狱,知识能抗衡独裁,行动能打破专制。并且身体力行,于是,权柄下的学问风采熠熠生辉。我们怀着敬意,正像那句话: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先生们说:莫放春秋佳日去,最难风雨古人来。我虽错过了春日,重温重楼,感动依旧。

除却先生们的精神,北大红楼里的普通人和物也令人在细处感动,馆中工作的阿姨们对到来访客闲谈言语极为亲和,热情指点我还可以去前边的展览,对汉服也交口称赞。在室内拍照时,和同样怀着敬意的来访者互相微笑点头问好,这些温暖弥足珍贵,每每想到都让人心情愉快,又相信信念与爱。

在前往北大红楼参观前,我先查阅了许多相关资料,了解了有关的近代史知识。在五四运动前夕,李大钊先生在此创建了中国第一个马克思主义研究小组,从此马克思主义开始了中国化的道路,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做了思想准备和组织准备,可以说是中国革命的一个良好的开端。五四运动时,北大的学生从北大红楼出发,举行示威游行,此后,北大红楼北面的广场多次成为北京学生进行革命运动的集合地点。北大红楼深深浸染了革命的红色。

红楼成名,源于五四新文化运动,一九一五年九月,陈独秀在上海创刊青年杂志,在思想文化领域掀起一场以民主科学为旗帜新文化运动,并揭开了二十世纪初中国思想解放运动的序幕,向传统封建思想道德宣战,蔡元培先生作为教育家在1917年7月出任国立北京大学校长,在北大红楼办公,按照西方的大学模式和教育方针对国立北京大学进行了整顿和改造,提倡开放民主的新文化新精神新思想,主张各种思想兼容并包和平共处学术民主,北京大学形成以新青年编辑部为核心的新文化阵营,成功孕育了五四运动,撒播了中国革命的火种。

此后,毛泽东曾在此处工作,结识了李大钊、陈独秀等先进思想家,毛泽东本人也从支持无政府主义进化成了马克思主义的坚定支持者。陈独秀、李大钊、鲁迅、胡适等人都曾经在此任教,并且发马克思主义之先声,北大红楼一度成为北方革命活动的中心。北大红楼作为一个载体,一直传播着新文化、新思想,培养了很多有志参与革命的新青年。在今天,北京新文化运动纪念馆就设在北大红楼,供人缅怀前人,追忆功勋。

北大红楼的建筑形式具有典型的西洋风格,是北京民国时期的典型建筑。建筑的主体用红砖建成,所以被人们称为北大红楼。在半地下室设有印刷厂,新文化运动时期很多先进的报刊杂志就是在这里印刷出来,将先进思想传播于众的。北大红楼的一层曾经是北京大学图书馆的所在地,新文化运动纪念馆为了保持旧址的特色和原有的格局,对图书馆的旧址进行了复原,开辟了陈独秀先生和蔡元培先生的专题陈列,依旧保持了五四时代的氛围。

这样的北大红楼最让人敬佩,它不用如其他纪念馆那样簇新繁丽的装饰粉刷自己,不用华美的海报宣传标语宣传自己,他只是无华的用静默诏示自己的存在,安静却沉重的历史味道在其中缓缓孕育,将这份心境带给每一个来这里的行人。

静静思考品位蔡元培先生和陈独秀先生的一生,总是敬佩他们的文人胸襟和道德风骨。 蔡元培是近代的民主革命家、教育家、自由知识分子,是辛亥革命的元老。他婉言谢绝了浙江省长一职,前往北京,赴任北京大学校长,意在通过教育着手,使中国转危为安,通过教育来救国。蔡元培主张:教育创制要抛开个人的偏见和党派的立场,给教育一个独立的发展空间,以实现百年大计,教育事业完全应当托付给教育家,不受政党教会的影响。就任之后,平等待人,一扫尘俗风气,知人善任,在国内选聘名师,不分派别,不问师从,聘请仅有高中学历、年仅二十四岁的梁漱溟为教授,请王国维以通信导师的名义来北大教书。对于不合格的教员,坚决清退,甚至不惜受到外交部的质问。甚至连反新文化运动的黄侃和辜鸿铭都愿意为之效力。黄侃说,余与蔡孑民志不同,道不合,然蔡去,余亦决不愿留,因环顾中国,除蔡孑民外,亦无能用余之人。陈独秀评论蔡元培,这样容纳异己的雅量,尊重学术自由思想的卓见,在习于专制、好同恶异的东方人中实所罕有。胡适也称赞道,蔡公是真能做领袖的。他自己的学问上的成绩,思想上的地位,都不算高。但他能充分用人,他用人的成绩都可算是他的成绩。蔡元培先生是一个出色的领袖,任用人才即赋予全权,不会再干涉过问,如果有困难,又负起全责,如果成功,把功劳归于主任之人,这样子尽人之才,才真正成就了蔡元培先生自己。用八个字来概括蔡老观念和贡献,我想应该是:思想自由,兼容并包。

在北大红楼经过一年的修缮后,不仅恢复了旧貌,还复原了蔡元培、陈独秀的办公室,在蔡元培办公室里竖起了蔡元培的铜像,蔡元培的办公桌上摆放着北大自己创办的校刊,文件陈列如仪,宛若主人犹在。在陈独秀的办公室里,笔架、家具一如上世纪初的情形,桌子上甚至还有新青年的草稿。

陈独秀与李大钊创办每周评论,提倡民主科学与文学革命,反对旧社会的礼教与腐朽思想,是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领导人。后来前往上海,成立上海共产党的早期组织,发起成立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之一。两人在五四运动中精诚合作,共同宣传马克思主义,后来流传一首嵌名诗“北大红楼两巨人,纷传北李与南陈;孤松独秀如椽笔,日月双星照古今。”陈独秀撰写了许多革命性的战斗檄文,拥护德先生和赛先生,认为只有民主和科学能救治中国政治上、思想上、道德上、学术上的黑暗。多次被捕都不能动摇陈独秀的决心,陈独秀与一个时代同呼吸共命运,所以时代记住了陈独秀。

遥想当日盛景,追忆前人功勋,不禁心驰神往。这幢建筑深深浸染了这种活的思想,活的精神,“思想自由,兼容并包”在当时是多么难得,保皇党和革命党共存,这是多么难以想象的一件事,在这里却成为了一种现实。红楼本身就是一个承载者,承载见证着一段光辉灿烂而又烽火连天的历史,文化碰撞的魅力在此交融。

漫步在北大红楼,回顾那段坎坷的历史,蓦然明白了“岁月易逝,精神永存”这句话,平等,民主,革命,进步。在这里能找到新文化运动巨人们体现出的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奋斗前行的拼搏精神,波澜壮阔。

同时这是一个有着光辉革命历史的地方,地下室是印刷厂,一层为图书馆,二层是校内行政部门和大教室,三层四层都是教室,现在的北京新文化运动纪念馆有参观区,分为一层的红楼旧址、院内平房展厅两个部分,展陈面积约三千平方米,蔡元培专题陈列和陈独秀专题陈列在红楼一层,在平房内还设有名为新时代的先声的陈列,全面展示了新文化运动感,五四运动,中国共产党的诞生的历史。只允许参观一层,甚憾。

北大红楼不像天安门那样是北京的标志性建筑,不像万里长城那样壮阔辽远,但北大红楼的历史价值却不逊于他们,北大红楼或许在知名度上比不了天安门广场故宫天坛鸟巢中华世纪坛前门王府井步行街西单商业街,但是他所蕴含的文化气息和厚重的历史意义却赋予了他价值。新文化运动的孕育,让沉睡的中国开启了一个新的时代,北大红楼是那个让人热血沸腾的时代的见证。静立在五四运动前夕北大学生写条幅的房间,感受百年前先辈们对家国的热爱,竹竿横斜,标语散落。

棕红色的木质地板,时隔百年却仍然光洁可鉴,走上去“咚咚”的回声让人心安,楼内陈设无不给人一种厚重而静谧的力量。

在今天,京师大学堂北大红楼等北大旧址情境不容乐观,北大红楼只开放了一层,以上变成了国家文物局老干部活动中心文物交流中心的办公场所,京师大学堂更是不堪,取而代之的是出版社旗下的华育宾馆,京师大学堂不仅原本的红门在文革间被拆除殆尽,现在也只剩一个牌匾能折射往日的光辉了。北京大学的老学生们感慨,老北大已经不是原来的北大了曾经是中国近现代史民主科学启蒙的圣地,如今北大旧址建筑群已经几近凋零少人知晓。取而代之的是宾馆酒店餐厅和党政机关办公场所。老人们梦里的北大不再。

也许我该庆幸,在尚存的北大红楼一层还能瞻仰前人,缅怀光辉历史。希望这份感动能给予更多的人,让人们群众在北大红楼了悟一种历史的情怀。

离开北大红楼,眺望这幢1918年建成的五层老楼,感慨非常,我在北大红楼得到的远比我期待的要多,在不久后,我还将带着新学到的知识造访红楼,期待红楼给我更深的共鸣。

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先生们说:莫放春秋佳日去,最难风雨古人来。我虽错过了春日,重温重楼,感动依旧。

第四篇:2012年党员参观红楼思想汇报

敬爱的党支部:

很荣幸有机会参加红楼的参观活动,我们小组一行人浩浩荡荡的从学校出发来到红楼,红楼周围早已不是当年的残砖破瓦了,四周环绕着高楼大厦、花园锦簇,但红楼本身依旧是红砖绿瓦,依旧散发着浓浓的革命气息。此刻,它静静的的耸立在这个早已远离战火的时代,但它却以这种沉默的方式提醒着我们这一代革命的艰辛以及其伟大意义。

红楼两道铁门旁挂着两面当时的革命旗帜,从外部我们可以看到正中的那座红色的标志性建筑“红楼”,如此之景,一片肃穆油然而生,突暗的天色更添森严之感。进红楼里面参观之前需领票,好一个漫长的队伍,队伍的长度并没有使游人的数量有丝毫减少,反而更有增加的趋势,看来政府的“票免费”政策起了很大的作用。但另一方面又何尝不是因为游人对革命时代的浓浓兴致呢?怀着对革命以及革命人物的崇敬之情我们一行人终于如愿进入红楼内部参观,红楼内部无意继承了革命时期的气息,安静异常,游人们也没有多少高声交谈,在这个寒冷的冬日下午让人稍微能让人心暖的便是这个革命圣地居然就在眼前、触手可及,心中难免稍有激动,但也一时难以宣泄恐怕惊扰了长眠于此地的英魂。

绕过正中的标志建筑,我与几个同学走进旁边的参观室,里面很长,有许多相片以及各种历史文物展示于此。最令人难忘的莫过于那些一张张陌生又熟悉的照片了,这一张张照片是历史的见证者,它掀起历史尘封的记忆,让我们有幸窥见那个时代的故事。那一段历史是辛酸的,但它不是毫无用处的,至少它在一定程度上唤醒了一部分的国民,至少它推动了我国的前进的步伐。也正是那一场轰轰烈烈的起义掀起了一个时代的高潮,紧接武昌起义而来的便是有孙中山同志领导的辛亥革命,现在想起,这该是一个怎样令人热血沸腾的时代啊!随意抬起头来,便看到一幅头像,模糊的头像加上我并不丰富的历史知识让我无法知道此人是谁,简单的线条勾勒出头像的大致模样,虽刻画的稍许简约,但透过那张坚毅的脸庞以及那双不大的眼睛的摄人目光让头像本身丝毫不减夺人的气势,陡然一见,让我们仿若见到一位革命者正屹立在风中指挥着革命战斗,指点江山,激扬文字!

根据那少有的历史资料,我们了解到红楼是中华民国军政府鄂军都督府旧址,原系清朝政府修建的湖北咨议局局址,于公元1910年建成。在这里,1911年十月十日,孙中山先生领导下的湖北地区的革命党人,成功的发动了武昌起义。翌日,在此组建中华民国军政府鄂军都督府,宣告废除清朝宣统年号,建立中华民国,义声所播,全国响应,从而结束了中国绵延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为中国的进步打开了闸门。但我们永远也无法再见到当年的情形了,令人庆幸的是我们的祖国成功的在那一次的革命推动下加快了成立的步伐。

看完这些挂在墙上的历史痕迹,随着人流我们踏进了军政大楼——也就是正中的那栋大楼。地面很整洁,木质的地板他起来带着沉闷的声响,里面挂的是老式的吊灯,可以想象那是孙中山先生与众人一起在昏暗的灯光下讨论着整个作战计划,可以想见,当年,多少一份份情报从这里进入,同时又有多少指令从这里传到全国各地,那时,我们的民族都是在一起的。内部布置据介绍是保留着当年的样子,透出军人的一贯严谨的气质。军人永远是最值得尊敬的。

此次红楼之行不可谓收获不大,了解历史是作为一位国民的“义务”,何况这是如此重要的历史时代,以史为鉴!红楼无疑是一座巨大的历史宝库,它不仅储藏着历史的文件,同时储藏着历史和一个时代的精神,常听很多人说:“真是悲哀,这红楼明显就是重修过的,红楼早已不是当年的红楼了!我们又要参观什么?”当然,我不能确切的说它是否经过重修,但我要说,即使是重修过的,它的历史厚重感并未丝毫减少,我们参观的不是风景名胜,我们参观的是一座记载着历史的建筑,但更重要的参悟其精神,观看其精神面貌,形在外表,重修一番岂不是更好?

革命之所以称之为革命,是因为它那无法替代的责任,民族的复兴让无数革命者抛头颅、洒热血,因为这是责任。我们的党成功的完成了这个使命,如今人民安居乐业,社会稳定,一片欣欣向荣之景,这在很大程度上归功于党!斗转星移,转眼过将近百年,我们不能遗忘历史的这一角,是革命的力量赋予了我们的一切,虽无法眼观这一切的发生,但在我们心中永远铭记。世界并不曾遥远,只因我们还未能在一起。

参观二:江城武汉,蛇山南麓,绿树丛中掩映着一组红色的建筑,这就是举世闻名的辛亥革命遗迹——鄂军都督府旧址。一大早一行人出发来到这里。站在大门外,看到院内那幢典型的西方议会大厦式建筑的的时候,依稀能够窥见当年的辉煌。院内很安静,绿树青草和红色的砖瓦相辉映显得格外的和谐宁静。可是当年的此地确没有今天的这份祥和!

1911年10月10日,在孙中山先生革命思想的指引下,湖北地区的革命党人敢为天下先,发动了武昌起义,打响了辛亥革命的第一枪。随即在红楼建立中华民国军政府鄂军都督府,前清的咨议局蝶变为革命党人的反清司令部。可以说武昌起义为辛亥革命拉开了序幕,打开了“民(转载自http://,请保留此标记。)国之门”,结束了中国延续两千多年的皇权专制政治。可以说这里是中国共和纪元的开端。

进入展厅,里面陈列着孙中山、宋教仁等人的画像,拾级而上,便是当年的武汉租借地,靠近江滩的地盘基本全部沦为租借,当年的中国正处在水深火热之中。展馆内展出了大量的历史图片,展现恢弘壮阔的武昌起义。看到当年的文献,革命刊物,还有当年打法国租借的石碑。最令我感到震惊的是彭刘杨烈士就义的照片,斩首示众这种我只在电视上看到过的场景,当亲眼看到真正的历史图片的时候,心还是深深地震颤,为了革命抛头颅洒热血的英雄们,真的让我感动,让我肃然起敬,让我想更好的珍惜现在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据说现在的彭刘杨路也就是为纪念这三位烈士。

第五篇:漫步红楼——读《红楼梦》有感

钱雪琪

《红楼梦》,一篇流传于世的动人奇缘,一场璞玉与仙草的奇妙邂逅,一支玉与锁的爱世奇歌。

低吟着《枉凝眉》,我仿佛又回到了红楼之中。

“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若说没奇缘,今生偏又遇着他,若说有奇缘,如何心事终虚化……”

看见一个花容月貌的女子独自挽着锄头,漫步在花瓣飘零的桃花园中,走至一棵桃树下,风吹,花落,她看着那满院的残花落瓣,轻轻地捧起,放在丝质的手绢中,小心翼翼地包裹好,流着泪将它埋进无尽的“深渊”中,向那冰冷的泥土诉说着哀伤。黛玉葬的是什么花?她坐在凉亭内,回想起过去的点点滴滴,心中升的忧伤如那飘零的桃花,永远挥不去,抹不尽。无言的相思泪滑过面庞,望着那缥缈的天空,无边无尽,无声无息的风吹着多多白云,划过那有情亦无情的天空。那双宿双飞的比翼鸟自由自在地飞翔。而自己却像一只金丝雀一样被锁在这冰冷的金笼中。寄人篱下,无法言出心中的忧,叹出心中的悲,道出心中的伤,她的一生是何等的凄凉,“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

“水中月,镜中 花”

花凋残了,月还是依旧阴晴圆缺,切不会因为花的凋残而绽放不出那皎洁的光。

“美玉无暇”——贾宝玉。他,本是女娲补天时剩下的一颗顽石,被弃在了大荒山无稽崖青梗峰下,却偏偏又通了灵性,成了人,有了感觉,有了情义,有了灵魂,享受到了人间诸诸美好,也吃尽了人世间的种种苦难。他是封建家长眼中的叛逆者,史湘云眼中的“爱哥哥”,绛珠仙草眼中的神瑛侍者,黛玉唯一永远的知己,他对黛玉“溺水三千,只取一瓢饮”。宝玉放荡不羁,鄙视世俗,不束缚于封建礼教,不拜倒于功名利禄。他随心所欲,向往自由,想做一个无拘无束的小鸟,在蓝天中自由翱翔。

化看世间事,愁断肠,离人泪,哀多伤;笑看世间事,君王殇,红颜泪,洒天下,世人常叹:“笑看世间痴人万千,怎叫得一个“痴”字?

漫溯古今,曹雪芹写《红楼梦》,无不在于批判。批判抑制人思想的封建王朝,批判腐败黑暗的封建社会,批判束缚人自由的无情统治者。他,向往自由,向往美丽,向往一切美好的事物,只叹“落花有意,流水无情”。

从红楼中走出来,从那个压抑封建的社会阴影中逃脱出来,不禁感叹自己生活的时代是多么的自由,多么的美好!今天的努力就能决定明天的结果,而不是天生注定身份的尊贵与低贱,也不是生死就在于别人的一句话。想着想着,我越发坚定了自己的想法:向往自由,发奋努力,找到属于自己的天地,找到属于自己的活法。

“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若说没奇缘,今生偏又遇着他,若说有奇缘,如何心事终虚化……”

上一篇:仓管工作总结范文下一篇:成本控制指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