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红楼梦心得有感

2022-06-26

第一篇:读红楼梦心得有感

读《红楼梦》有感

——浅谈林黛玉艺术形象的悲剧美

“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闲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词中迷离、梦幻、病态、柔弱、动静交融的美丽和气质,正是在《红楼梦》后林黛玉给我留下的印象。

林黛玉的性格中处处透露着悲伤。她秀外慧中,诗思敏捷,但敏感多疑,自尊心很强,在贾府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不肯轻易多说一句话,多行一步路,唯恐被人耻笑;她谦和、善良,从不视下人卑贱,但喜散不喜聚,在常人的眼里,相聚时快乐,分别时才悲伤,但在黛玉看来,相聚才使人悲伤,如果不相聚,悲从何来?所以会认为悲伤的本源在于相聚;她叛逆反抗,但又与封建传统观念并存。

林黛玉是个追求自由、平等、独立、博爱的新女性。这种思想意识只代表了当时的一种社会思潮,只具有思想意义,如果想要广泛落实却是难的。她不能认识到自己的思想意识与当时社会是多么的格格不入。在污浊的社会现实中,她的这种思想的确能给人一种焕然一新的感觉,更是黑暗中的一丝光亮。然而这点光亮太微弱了,封建社会秩序不容许它呈现出燎原之势。

林黛玉追求爱情,反对宝玉走仕途之路,这对封建社会秩序是一种极大的挑战,封建社会决不容许她这样去做。封建传统文化中男子“修身、治国、平天下”的思想固然存在一些弊端,但它要求男子承担起对国家、社会、家庭的社会责任,这无疑是积极的、可贵的。而黛玉对此的反叛,理所当然不能被社

会所接受。她的这种做法使得宝玉放弃了对国家、社会、家庭的责任感,从这一点来讲,黛玉的失败同样是不可避免的。她的思想只具有自我意识,不可能实现。但也正是这样,她才是林黛玉,她才会给人以悲剧的震撼。

林黛玉是个永远追逐着爱情、追逐着反封建主义生活道路的少女,在人生的征途上艰难地走了一大圈之后,但又被驱回到这个严峻的现实面前——这就是那一社会给妇女所规定的铁律:不准追求自由的爱情,必须遵从父母与命运的安排,毫无反抗与怨言地生活下去!

林黛玉是对任何事情都会产生悲落式联想,并经常多愁善感的古代女子。如:大家开宴会其乐融融相聚一堂,可林黛玉却想到在宴会散场时,大家又免不了分别和失落的一场;她与贾宝玉木石前盟的爱情,都是伴随着吵架而不断发展的;春天百花盛开是多好的现象,可林妹妹却要葬花,并联想今后是谁葬自己„„这种伤感的调子很容易得到读者的共鸣,并被深度感染。这样的性格生活在那样的时代,就成为一切痛苦的来源。正如车尔尼夫斯基所说:“一个人所能享受的和痛苦的,都只能是社会给予他的东西。”因此,黛玉的痛苦,不是由于她的敏感和多疑,更不是由于自尊,而是由于造成这种敏感和多疑,并压迫着这种自尊的封建礼教制度,这是一切痛苦和悲剧的根源。以致,黛玉最终都无法改变爱情与命运的悲剧。

因此,林黛玉的悲剧,是性格命运的悲剧,是爱情的悲剧,是时代的悲剧,是她所依附的那个封建没落阶级的悲剧。是“历史的必然性与这个要求实际上不可能实现之间的冲突”的悲剧,她的悲剧不可避免。

林黛玉是一个封建阶级的叛逆形象。寄人篱下的生活凸显了她敏感多疑的性格,于是她经常自叹自怜,触景伤情。大观园里的繁华热闹,别人家中的笑语温情,甚至自然界秋风夜雨,落花飞絮,无不在她内心挑起无限的伤感和凄

楚,所以,流泪,更成了她生活中的常事,由于宝玉和黛玉从小生活在一起,性格相投,特别是在反封建主义这一点上有着共同的追求,因此他们终于由两小无猜发展成为生死相恋的情人。但是,以贾母为首的一群封建家长组成的封建势力,使林黛玉感到爱情带来的沉重压迫。无奈她最后不得不把全部希望寄托在封建家长的旨意上。这就是致使宝黛爱情最终只能是以悲剧结束,为自己的一生命运画上了一个唯美的悲剧休止符。

第二篇:读红楼梦有感

读红楼梦诗词有感 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

游丝软系飘春榭,落絮轻沾扑绣帘。

„„

每当读到这首《葬花吟》,总会感叹曹雪芹那出众的才华,什么样的人才能有这么丰富而奇特的想象,才能写出这么感人肺腑而又优美的诗句?作者的这首诗把林黛玉的生命理念和人生价值描写的淋漓尽致,表达了林黛玉不孤傲不阿的气节。当读到这首诗的时候,就把林黛玉的那些“使小性子”、“爱生气”得毛病全都抛诸脑后了。原来在柔弱的外表下面竟有如此令人钦佩的骨气。

相比于宝钗的圆滑、有心机,我更喜欢黛玉的单纯与善良。第一次读《红楼梦》时,我对黛玉的爱哭很不理解,当读第二遍的时候,我才发现黛玉是个多么可爱而又美丽的女子,她教香菱学诗、从不阿谀奉承权贵。也许正是因为她处事不够圆滑、不会讨长辈的欢心,才注定了她不能与宝玉走到一起。

黛玉是完美的,完美到她并不适合在这个纷繁嘈杂的俗世中生存,也许死对于黛玉来说是最好的选择,正兑现了那句“质本洁来还洁去”,她本来就不是凡人,可能又回到属于她的仙境中去了吧!

第三篇:读《红楼梦》有感

读罢红楼,心里酸酸的。不知是为了什么。是为了荣宁二府的家破人亡还是红粉丽人的香消玉殒。但总是觉得那不是全部,作为一个女孩,我觉得应该是嫉妒和惋惜吧。

羡慕宝黛的才情,惋惜她们的命运。

林黛玉一首<<葬花辞>>,就彰显了她的才情,同时也表明了她的命运。“柳丝榆荚自芳菲,不管桃飘与李飞”,就寄有对世态炎凉、人情冷暖的愤懑;“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岂不是对长期迫害着她的冷酷无情的现实的控诉?“愿奴胁下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天尽头,何处有香丘?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杯净土掩风流。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则是在幻想自由幸福而不可得时,所表现出来的那种不愿受辱被污、不甘低头屈服的孤傲不阿的性格,这就是林黛玉,不拘于礼教的反骨女子的傲骨。然作为挑战那个时代的反骨,黛玉的命运自然是“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了。

我欣赏黛玉的傲骨,但不喜她的多愁善感,虽说是寄人篱下,好似无根浮萍,但史湘云与她身世相似,却能肆意的生活,这是黛玉的不足之处。我欣赏黛玉的才情,“冷月葬花魂”是她自身的写照,却不太喜她的悲凉。世人都说宝黛的爱情悲剧是时代的产物,但是黛玉身子弱神经纤细何尝不是一个原因呢。

再观薛宝钗,则是是封建社会中一位典型的标准的淑女,她端庄稳重,精于世故,深得贾府众人的喜爱,最终成为宝二奶奶。以花比

之,她就是艳绝天下的牡丹,被人们誉为” 任是无情也动人”.牡丹在《爱莲说》中是世人最爱,为什么呢。因为她迎合了当朝统治者的喜好,在这点上可以说,宝钗是适应了封建社会的女子。

“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是薛宝钗为人处世的写照,她从不会没目的的帮助人,她在大观园中对丫鬟们施与小恩小惠,是为了得人心;探望病中的黛玉,关心生活起居,又何尝不是在作秀呢,虽说我的想法有点偏激,但宝钗的装憨,给人的感觉实在不是一个憨厚的人。

林黛玉和薛宝钗的判词上的画是两株枯木,木上悬着一围玉带;又有一堆雪,雪下一股金簪。而判词内容是: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两株枯木是林字,悬着玉带,分明是林黛玉。林黛玉有咏絮之才。咏絮才,用的是晋代谢道韫典故。谢安雪天吟诗:白雪纷纷何所似?其侄谢郎说:撒盐空中差可拟。其侄女谢道韫说:未若柳絮因风起。黛玉有此文才又能如何?这般才女结果怎样?玉带林中挂而已。一堆雪,雪中一股金钗,分明便是薛宝钗。宝钗有停机之德。停机德,是汉代乐羊子的妻子,在乐羊子中断学业回家时,她停机断布,以厉丈夫继续求学。宝钗有这样的德行,结果如何?金钗雪里埋而已。而"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则暗示虽然最终宝玉会和宝钗成婚,但心却永远留在了黛玉那里,而宝钗则无法摆脱悲剧的命运。

“道是金玉良姻, 俺只念木石前盟。空对着,山中高士晶莹雪,终不忘,世外仙姝寂寞林。叹人间,美中不足今方信。纵然是齐眉举案,到底

意难平。”宝黛与宝钗三人的爱情纠缠不清,结局是一死一出家一守寡,这究竟是谁的错,又该怨谁,谁是谁非谁又说得清呢。

附《葬花吟》: 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游丝软系飘春榭,落絮轻沾扑绣帘?闺中女儿惜春暮,愁绪满怀无释处;手把花锄出绣闺,忍踏落花来复去?柳丝榆荚自芳菲,不管桃飘与李飞;桃李明年能再发,明年闺中知有谁?三月香巢已垒成,梁间燕子太无情!明年花发虽可啄,却不道人去梁空巢也倾。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明媚鲜妍能几时,一朝飘泊难寻觅。花开易见落难寻,阶前闷杀葬花人;独倚花锄泪暗洒,洒上空枝见血痕。杜鹃无语正黄昏,荷锄归去掩重门;青灯照壁人初睡,冷雨敲窗被未温。为奴底事倍伤神,半为怜春半恼春:怜春忽至恼忽去,至又无言去不闻。昨宵庭外悲歌发,知是花魂与鸟魂?花魂鸟魂总难留,鸟自无言花自羞;愿奴胁下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天尽头, 何处有香丘?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抔净土掩风流;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尔今死去侬收葬,未卜侬身何日丧?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

第四篇:读《红楼梦》有感

张慕寒

原本认为《红楼梦》不过是一本讲述关系复杂的大家族由盛到衰的过程,并不对它有什么兴趣。但翻开《红楼梦》,我便一口气把它读完了。合上最后一页,心中有无限惆怅,也有无限感触。

《红楼梦》与其说是一部小说,更不如说是封建时代的缩影。期间的恩怨情仇,无一不折射出封建时代对人性的摧毁和伤害。《红楼梦》中最著名的悲剧就是宝黛之恋了,它是如此的凄美悲惨,以至于我无法用适当的语言来描述我的感受。我只能说,他们的爱情是《红楼梦》中最耀眼的地方。除此之外,《红楼梦》中还有一些女子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晴雯,无辜的殒落。

晴雯的死让我感到不忿。她美丽,她衷心,她手巧,她正直,她集合了一个女子很多的优点。当然,她有些凌厉的嘴舌让她在大观园中倍受厌恶。不过这不足以说明她是个坏女子,不是吗?她的死有一半源于宝玉,另一半源于袭人。她的病是因宝玉而起的,但她的死却是袭人向王夫人告状的结果。晴雯的无辜,是因为她和宝玉什么都没有,却背上了勾引宝玉的罪名。她的死是一个彻彻底底的冤案,而悲哀的是,她死后竟没有几个人为她感到悲伤。

我一直很喜欢晴雯。因为她是《红楼梦》中敢说敢做的女子之一。她敢把自己心中所想全部说出来,虽然有时有些尖酸,但依然可以看出晴雯的率性。她生活在一个充满封建制度的环境中,但她自身却没有封建女子那种把一切委屈都吞进肚里的柔弱。虽然她的结局很凄惨,但她不同于别人的性格让我很是欣赏。

袭人,有情?无情?

袭人是我心中一个很矛盾的角色。我喜欢她的委婉衷心,但又厌恶她的自私柔弱。“花气袭人知骤暖”,这袭人正如诗中所云,对宝玉尽心尽力,当真是“知骤暖”,无微不至。我虽不喜欢她对宝玉的规劝,但她的关心和忠诚着实令我感动。但同时,她又是如此的自私。看到宝玉总跟丫鬟们在一起闹,她便怕宝玉又喜欢上别人。因此告诉王夫人那些玩话,结果宝玉房中的丫鬟一个个遭殃。她因怕黛玉嫁给宝玉后对自己不好,所以几探黛玉的口风,而当王熙凤商量要以钗取黛骗过宝玉时她也极力赞成。她明知道宝玉喜欢的是黛玉,而非宝钗,但为了她自己的将来,她宁愿和其他人一起蒙骗宝玉。黛玉的死,袭人也有责任。

袭人是如此的有情,又是如此的无情,不知当她被迫离开贾府嫁给蒋玉菡时,心中对她的所作所为作何感想呢?或者说她是否想过,她做的一切真的值得吗?

大观园,是女子们的梦,也是女子们的坟墓。多少女子的梦迷失在大观园,多少女子的灵魂遗落在大观园?她们的遭遇是封建时代的常事,她们,是封建社会的牺牲品。

曹雪芹先生同情她们,所以用笔把这一切记录下来。他留给后人品读的不仅仅是一部叫《红楼梦》的小说,而是一个没有梦的时代。

第五篇:读红楼梦有感

红楼有感

初中时曾经读过《红楼梦》的翻译本,当时还不太理解黛玉和宝玉之间的感情,总感觉封建大家庭里的浮华随处可见。宝玉摔玉,黛玉毁帕或多或少给这个封建家庭添上了些异样的色彩。高中时重拾红楼,才渐渐理解他们之间的感情,相投、相知到相爱,却无法在一起的凄美和决然。再仔细品读之后,随着见解的丰富,这本书在我心中,不仅只意味着一个纯粹的故事,它被赋予了更深远的寓意,那故事背后所揭示的那些不为人知的悲伤与凄惨,也让我领略到了曹雪芹这个怀才不遇的文学者的深刻思想和反叛观念.红楼的结局是以宝玉出家的悲剧为结局的,照应了文章的开始,并加重了悲凉的气氛。

“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是谁在眺望,是谁在祈祷?来年又有谁为侬流泪,欲哭无泣。黛玉最怜惜花,觉得花落以后埋在土里最干净,以花喻己。在封建的社会里却无法拥有自己的爱情,就算是拥有了爱情也不能把握爱情,可悲、可叹—— 黛玉也就只能寄情于花,用花来比喻自己的命运而已,同时也在此暗示了黛玉将来的命运也离不开一个“死”字,但是可能对于黛玉,死去也许是种解脱吧。而对于那些在封建大社会里苟活的人来说,生命对于他们毫无意义可言,生命的开始也许就是漫长结束的到来。他们也许并不是活在社会的最底层,他们也有烦恼和无赖,也许生活上比别人优越,但却不一定是幸福的。对于他们而言可能做一个平凡的人比作一个大家小姐要好的多吧。也需百姓家的人都在为生活忙活,无法再顾及感情,想法也简单的多,可能也会更幸福些。黛玉也宁愿做一朵飘零的落花、自由自在的活着,好好的被爱着,好好的被关怀着,却无法低下自己高贵的灵魂,甚至舍弃自己的命来于这个不公的社会作斗争,表达自己的不满,只为争得那一方的宁静一方自由的呼吸!

可叹,也许太过清高人却无法被世俗容忍。所以黛玉的爱情是必定世俗隔离在外的、被遗弃的。也许悲惨的不止黛玉一人,宝玉的爱也是同样艰辛的、可悲的。爱的太幸苦,有时甚至还无法被理解,无法像黛玉那样流泪,只能痴痴的放在心里,痴痴的想着、恋着,无法宣泄自己的苦和累。在结婚的当天不顾中众人,满心以为是林妹妹,盖头下却是宝钗的无赖,没处诉说心中的苦闷,还不知道他的林妹妹早已离去、离开了苦海。应此,宝玉变得痴痴呆呆的,用情至深、思念至深,却无法离去和摆脱宿命的纠缠。这无尽的苦海什么时候才是尽头、才是终结啊!宝玉想追随林妹妹而去,却因家庭的原因不得不放弃。从痴呆再到正常,从以前的翩翩佳公子到痴情种,从以

前到现在,从来的地方来到去的地方去,何地才是你——宝玉的栖息之地,亦或是安生之地?

上一篇:党建工作制度烟草下一篇:读好书做好人教案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