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认识科学发展观

2022-08-23

第一篇:如何认识科学发展观

学习科学发展观的认识

当前,在全党开展的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是我们党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战略部署,也是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面临的重大政治任务。通过近期参加学习思考,我对科学发展观的内涵有了更深的理解,对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也有了更新的认识。

一、提高认识,进一步增强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是同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长期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开展这次学习实践活动,就是要组织广大党员干部通过深入系统地学习,准确理解和把握科学发展观的重大意义、科学内涵、精神实质和根本要求,进一步增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增强用科学发展观指导新的实践、推动科学发展的能力和本领,真正把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到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的各个方面。开展这次学习实践活动,必将会进一步激发大家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增强做好本职工作的能力和提高科学发展的水平。也必将促使我们的思想得到新解放,认识达到新高度,工作取得新突破。

二、抓住重点,深刻理解和把握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实质 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一个首要问题,是要深刻认识和理解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实质。科学发展观是用来指导发展的,它的精神实质就是要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的发展。发展是硬道理,发展是第一要务,离开发展,就无所谓发展观。科学发展观把坚持以人为本和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统一起来,按照“五个统筹”的要求推进改革和发展,这是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认识的进一步深化。科学发展观进一步指明了新世纪新阶段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发展道路,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现代化的根本指导方针,只有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辩证地认识和处理与发展相联系的各方面重大关系,发展才能有新思路、新办法、新局面。理论是行动的指南,对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实质认识越深刻,把握越准确,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行动才能更自觉、更坚定。

三、学以致用,努力开创收费人员转岗培训工作的新局面 学习的目的完全在于应用。我们一定要以这次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为契机,大力发扬理论联系实际的优良学风,大力开展调查研究,抓住学习重点,突出实践特色,切实促进各项工作。一是要抓好学习,增强素质。胡锦涛总书记指出:“要终身学习,抓紧学习,刻苦学习,善于学习,善于重新学习”。我们作为公路人,在新的发展时期,我们面临着不少新情况、新问题,税费改革对我们的工作也都有着新要求、新期待,就需要我们更加深入学习、善于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努力从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高度,去认识新规律,掌握新知识,拿出新办法,实现新超越。二是要认真调研,潜心思考。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要带着问题去调研。面对当前新形势,如何保持公路的可持续健康发展,这就成为当前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因此,必须结合这次学习实践活动,认真调研,潜心思考,超前谋划,把公路管、养好。三是要学以致用,促进工作。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要做到可持续发展,就必须与进俱进、开拓创新。如何运用科学发展观来指导和推动收费人员转岗培训工作再上新台阶,已经成为一个十分迫切而又非常现实的问题。因此,这就要求我们要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树立创新意识,培养创新精神,增强创新能力,着力营造思创新、讲创新、能创新的良好氛围,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去思考研究问题,在更高的层次上解放思想,求真务实,学以致用,真抓实干,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努力开创收费人员转岗培训工作时下全国上下都贯彻和学习科学发展观,我们当代大学生也应该积极学习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思想。

通过学习加深了我对科学发展观的认识,它的提出,是理论创新的一个突出成果,体现了中央新一届领导集体对发展内涵的深刻理解和科学把握,对发展思路、发展模式的不断探索和创新,对我们做好各项工作油很大地帮助。

通过最近科学发展观的学习,我对科学发展观的理解又加深了不少。众所周知,科学发展观其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科学发展观是针对当前发展中存在的问题,适应市场经济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也是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进一步深化认识取得的重大成果。科学发展观作为兵团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原则,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现代化的根本指针。 科学发展观,是近段时间掀起学习哲学社会科学高潮以来应用频率最高的概念词,对科学发展观的正确认识将对中国健康发展带来重大影响。因为这个发展观带有科学的内涵,因此,我对科学发展的理解也可能与别人不一样,这可能就是所谓的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吧。

不难发现,从2003年到2008年这五年,科学发展观这几个字被提及的频率越来越高,被运用的领域越来越广。尤其在今天,在全球经济不景气的大背景下,坚持科学发展观更是显得尤为重要。这是我们顶住压力再创奇迹的关键。而我们当代大学生,尤其是学生干部,做为21世纪的主力军和社会主义发展的接班人,身上的责任很重很重,我们应该深刻了解科学发展观的内涵,为国家做出应有的贡献。

“树立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这句话,已经成了科学发展观的最新定义,然而本人却有不同的看法。

科学,对它的认识主要来源于实践,它不容许带有任何的意识形态偏见和价值取向,它主张无国界,是不断发展的开放体系,对不同意见采取宽容态度,不迷信权威,提倡怀疑、批判,不断创新进取的一种精神境界。发展观,是指对事物是否发展变化和怎样发展变化的根本观点,也就是说发展是始终是处在变量、变质、变型和变态的不定变化的关系中,这个变化关系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 认识了科学与发展观的定义后,我认为科学发展观是一种不定变化关系的动态过程,这个过程就是——怀疑、质疑和释疑的全过程,因此,我的科学发展观就是:怀疑、质疑和释疑。

我国的的改革开放,是从“摸着石头过河”的“摸论”中走过来的,而这一“摸论”正是在怀疑、质疑和释疑的不断变化的过程中完成的,法律的不断完善、体制的不断改革、政策的不断修正,也完全符合怀疑、质疑和释疑的不断变化实践的结果,而这些结果还将在怀疑、质疑和释疑的不断变化实践中变化。从过去贫穷的社会主义中国发展到今天强大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一个变量、变质、变型的实践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充满着怀疑、质疑和释疑的不断变化实践,这些就就是科学发展观的具体运用和 体现。

回首过去的几十年,我们的发展也走了不少的弯路。“兴利除弊”,一直是我们在“摸着石头过河”下前进的思维,打着“以人为本”旗号,盲目地大规模开发建设,不管三七二十一的先“兴利”,引起严重后果再来“亡羊补牢”地“除弊”,造成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远远大于先进国家同等规模的经济建设成本,这类教训是非常深刻的。我们当代大学生应该努力提高自身的文化水平,为国家的建设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下兴亡,匹夫有责。作为当代大学生,我们要“高要求,高目标”。只有这样,我们才能顺利接过交接棒,完成自己的使命!

我认为“ 智高一点处处占先,谋胜一畴步步为赢”,舍得的哲理思想包含着进和退的勇气和智慧。我们有理由相信,建立在民意基础之上行政的政府,他们在怀疑、质疑和释疑的科学发展观下,将会更加廉政、更加亲民、更加健康、更加稳固!社会发展将更加理智和理性,那些非科学的愚民口号和概念将会越来越少。的新局面。

第二篇:对科学发展观与自身的认识

对科学发展观以及对自身发展因素的认识

科学发展观的内涵是文化进步的方向

进步是自然界中神秘的概念,任何生物都是沿用这一条件和大自然保持着同步,如果失去方向就会停滞,就会在方向的尽头消失。

科学发展观的进步不再是自然界无目的、无明确方向的演化,而是把马克思的革命斗争思想演化成了改革开放,又把唯心主义、唯物主义演化成了心物二元论的博弈实体文化。以人为本对应的唯物主义是一项博弈的基本原则,是一个创新的文化成果。科学发展观是社会发展的主题,是一个精神的文化世界。《博弈圣经》对精神作了陈述:“我们把主体的瘾魂,用气质自由合成的唯一个性,看成精神。”科学发展观的主题文化,在每个人精神上的活动会制造一切文明,并对政治、经济、社会关系有重要影响,它的各种观念可渗透到社会的方方面面,并扎根于人民心中。它为生产力的博弈创新,改变着每一个人的物质条件和社会面貌。它还体现着与时俱进的时代创新潮流,迎接全球经济与科技方面的挑战。在具体问题上,它把正理作为经济行为的导向,用道德与博弈树立自己的价值观,并把科学发展观的创新文化融入这个社会的文明之中。可以说,科学发展观这个先进文化的方向才是民族的未来。

我们应该广泛地理解科学发展观的内涵,《博弈圣经》对内涵曾这样描述:“内涵是主体里的瘾魂、气质、个性、精神被我们用情感的概念,创作出来的一切属性之和。”科学发展观作为文化,把它的精神内涵落实到具体事件中,归为一个博弈实体,然后用科学精神、用心物二元论的平行法则实践区分出实体与性质,以此发展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与和谐社会。

任何矛盾和斗争的文化形式,都是一次向前,矛盾论却有可能使经济停顿。未来的经济不完全是掠夺经济,而是道德与博弈经济,也是博弈实体经济。博弈实体知识论就是区分,它是科学发展观的方法论。因而,谁掌握了博弈知识论,谁就掌握了个人的先进生产力。这样,他会把全国各族人民的精神力量集中起来,展开竞争,追求民族个性、民族自信、民族价值观和民族自豪感,鼓励人民用道德与博弈的知识权衡利弊,用国正论的非绝对对立性区分出大小、多少、好坏,从而作出正理的选择。不能再用矛盾论这种简单的方式认识事物,而应该用国正论的非绝对对立的哲学,更广泛地理解科学发展观的主题内涵,识别博弈实体的文化和更复杂的问题,在学习实践中培育高层的知识水平。高层应该不断拓宽科学发展观的帕累托边际效应,更快地利用更多的效应提高各级组织的凝聚力,让每一个人理解科学发展观是一个博弈实体,让每一个人懂得和博弈实体的关系,从而更加巩固执政的地位。

当前,要把科学发展观来自大自然的科学成分更快地形成理论,因为忠诚的民众迫不及待地需要这个理论。如果这个理论在应用时变得迟缓、勉强,就会有人在犹豫中给以讥笑。一个高深的科学理论,如果让一些有成就的科学家解释就会形成理论,如果让一个原始的部落解释就会形成宗教,如果让一帮虚伪的人解释就会形成口号,如果让忠诚的人民解释,他们就会变成实干家。《货币的威力》一书中曾说:“忠诚的价值是让你兴盛的法则。”我们先不要评价民众对科学发展观的忠诚和信仰,而是先看高端专家在讲坛上能不能把科学发展观的理论用情感、用真诚表现出语言的节拍。《博弈圣经》上说:“诗人的情感,画家的情感都是语言节拍式的表达。”“这种表达尽管不是无意的,但人们也不会忘记语言节奏,最终会接近节奏的发源地。也许自然界就是一段音乐或一首诗,无声不动的东西也有声乐转化来的效果,刺激着人的情感,影响着人的动作。眼前无形的非物质的东西只要借助一种媒介就会产生节拍的效果,节拍是人接受外来信息的最基础形式。”那些自我培育而成的各路科学家,应该用深思熟虑的思想,用不同的语言节拍,表现出生动、鲜活、掷地有声的科学发展观概念,表现出成熟甜美的科学发展观文化,表现出治国主题的科学发展观教育。 人类越是朝气蓬勃,需求越是简单。科学发展观真正需要的是一种简明的问答形式,即什么是科学发展观,什么是发展,什么是观念,什么是正理,什么是道德,什么是博弈。今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过程,是一个创新或纠正偏差的过程,也是文明的发展过程。只有不断地吸收各民族之长,借用各种内容和形式,帮助民众理解和信服简明的理论,民众才有兴趣,才会信仰。

改革开放已经满足了民众文化需求的多样性。当前,我们还需要从科学发展观理论中找出最具睿智的格言、名句,人人当成准则,来指导民众更快地信仰与钦佩。这就是文化进步的方向。

一、 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继承发展。

科学发展观体现了马列主义的历史唯物论、辩证论,体现了毛泽东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等思想,体现了邓小平理论关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时代要求,同时也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继承和发展邓小平理论不用科学的观点、发展的观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现代化的社会主义中国怎么能强盛。“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中的代表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代表先进文化发展方向、代表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不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如何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不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在当今科技高速发展的时代,我国的生产力发展水平会取得怎么的预想效果?不进则退,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对价值观、文化的渴求越来越高,精神文明建设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不坚持科学的发展观,就不能代表先进的文化前进方向。如果不落实科学的发展观,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作为执政党应如何去满足。“科学发展观”就应该是我们党的知道思想。

二、 科学发展观,是改革开放三十年来经验的总结

我们党作为执政党无时无刻不在求发展,改革开放的三十年,我们党从左的思想束缚中解脱出来,逐渐确立了科学的发展观,制定计划,考虑到了中国的国情、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的发展,有步骤、分阶段逐步实施。回顾历史,从理论上的拨乱反正,解放思想,到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和什么是社会主义、什么是资本主义的大讨论,以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被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无不证明了我们成熟了。从经济建设目标的确定,也体现了科学发展的观点,从国民生产总值翻一番、二番到翻三番,就符合了生产力发展的要求,由于经济发展观的科学,这个目标实现了。政治上的科学发展体现的也非常明显,

从反对党内的不正之风,不正视党内存在腐败到开展反腐斗争,从我国在三十年来陆续出台的法律法规,看出我国正向法制化国家迈进。从民主化进程上看,老百姓敢说话了,敢发表意见了。文化上的百家争鸣、百家争艳,从科学意义上讲,也是文明进步的表现。胡总书记和党中央正是总结了这些成功的经验,才提出了具有历史指导意义的科学发展观。因为科学发展观的提出不是阶段性的,既指导了改革开放的三十年,也必将指导我党我国的各项事业,还将指导奔小康的全征程。

三、 科学发展观,是实现社会和谐的基础

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贯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过程的长期历史任务。传统的发展观用经济的发展来代替社会发展,以经济总量的增长作为衡量社会进步的尺度。在这种发展观念下,为了追求经济发展的速度,不惜高投入,造成了资源的浪费和生态环境的破坏,从而使人与自然的关系处于对立之中。

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而社会发展要和谐,就要科学的发展。这是因为:第

一、只有经济的发展,才能为社会的和谐与安定有序提供物质前提。第

二、社会上存在的种种不和谐现象归根到底只能通过科学发展来解决。现在有一种错误的认识,似乎公平和效率是对立的,要讲效率就要牺牲公平,要讲公平就要否定效率。从科学发展观的角度来看,效率不仅包括经济效率还包括生态效率和社会效率,相应的公平也是经济公平、生态公平和社会公平的统一。和谐社会的建设不是要不要发展的问题,而是只有科学发展观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才能保证社会的和谐,也只有科学发展观,才是实现社会和谐的基础。 社会要进步离不开科学的发展观。这就要求我们要紧密结合新时期工作的新特点,新要求,加强工作自身建设,转变观念,拓宽思路,不断创新,在领导的支持和同志们的配合先,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做好各项工作。

当前社会已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阶段、。新形式、新任务下,给我们基层工作赋予了新的内涵,提出了更严峻的挑战,基层各项工作要更快更好地发展,尤其需要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要以“人民公仆为人民”为核心,树立正确的权利观和服务观。不断努力学习业务知识,提高自身素质。在各项工作中,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以维护和保障公民合法权益为中心,真正把人民群众的利益摆在第一位。实现基层工作又好又快发展。

那么我们自身又要做到什么呢?

一、引导增强发展意识,树立发展观念,始终把发展作为自身成长的第一要务。 大学不是高考旗开得胜后凯旋之师游乐的场所,它是漫长人生旅程中的一个驿站;大学不应成为一个滋生腐化堕落的温床,而应是一个重整旗鼓再创辉煌的校场。大学生要明白自己适合干什么、该干什么,不可得过且过浑浑噩噩的生活;要着力提高自身各方面能力,丰富多方面知识;要明确不谋求自身发展就是退缩,就会落后。在这个激烈竞争的社会里,退缩没有出路,落后等于死亡。

大学生在进入大学后就应快速准确的给自己一个定位,在老师和有经验同学的指导下结合自身和社会实际,为自己大学阶段和长远发展制定一个总体规划并照其执行。在校大学生应把有限的精力投身于有意义的学习生活中,面对个人成长过程中问题,要想办法去解决,不能仅仅停留在问题表面自怨自艾、作茧自缚以至于不能自拔,更不能回避矛盾和问题而自暴自弃、永不进取、低落消沉,想办法解决问题的过程本身就是自身能力提升的过程。大学生在自身成长过程中要珍惜时间但不要急功近利,谨言慎行但不要优柔寡断,要自信而不要猖狂,要谦虚而不要自卑,要努力而不要拼命,要休整而不能堕落。同时,一个人自身的发展不能只为了提高一项能力和素质而片面发展,不能只顾眼前不顾长远而狭隘发展,不能脱离社会和他人而孤立发展。大学生自身的成长和发展更应该坚持以人为本,做到统筹兼顾,达到全面协调可持续,实现又好又快,促进自身全面发展、科学发展、和谐发展。

二、引导树立自身成长与发展应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

大学生自身成长过程中首先应该把自己的事情办好。在校大学生应明确自己的奋斗目标和努力方向,提升自身各方面能力;要善待自己、爱护自己,不能以不爱惜身体、不关注心灵为代价一味追求自身的快速发展;要关注自己心灵,培育健康心态,要锻炼好自己的身体以增强体质,力求为自身发展提供强有力的身心保障。

关注自我,善待自己不是以自我为中心,它是关心他人善待他人的前提。这要求我们在善待、爱护自己的同时更要善待、爱护他人;在日常生活中要学会换位思考,多为他人着想,学会理解和宽容,尊重对方的生活方式、人格和思想,不要试图把自己的思想强加于他人之上,也不要试图强制别人用行动来迎合自己的要求。以人为本的自身成长应该是在有利于自身的同时也能为他人的成长发展提供机会、带来幸福、树立榜样,至少不应把自身的发展建立在损害别人的基础之上。

普遍意义上讲,人们做事一般有两种情形:一是“主观为己,客观为人”,二是“主观为人,客观为己”。前者做事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自己,但其所作所为在给自己带来好处的同时客观上也为别人带来了好的影响,往大的方面说还推动了社会的进步。这样的人做事无可厚非,且在人群中占大多数。后者的人做事出发点和落脚点是他人,他们做事时更多的为他人着想,时时处处想着他人,不把自己的私利放在心上。他们在为他人谋取利益的同时或之后自己也得到了相应的回报。正如老子所言“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外其身而身存,后其身而身先,非以其无私也,故能成其私”。这样做事的人是应该极力推崇的。同样,大学生在谋求自身发展时“主观为己,客观为人”无可厚非,“主观为人,客观为己”应大力提倡。

三、引导做到自身成长与发展应做到全面协调可持续

1、当代大学生的发展应该是一个全面的发展。大学校园不仅仅是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场所,大学生在学好专业知识提高学习能力和知识水平的同时,还应着力提高自己的为人处世能力、人际交往能力、适应能力、组织能力、创新能力;不仅要积极锻炼身体增强体质,还应培育积极乐观的心态,保持稳定的情绪,锻造坚强过硬的心理品质,以应对各种挫折和困难;要牢固树立忧患意识、危机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大学学生干部尤应树立宣传意识和组织意识。为此,在校大学生要大胆走出书斋,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积极参与校内外健康文明的文化娱乐活动,适当承担校内外相应工作职责,尝试社会兼职,不断扩大自己的交往面和实践领域,在已涉足领域要争取有新突破,未涉足领域也要大胆尝试,并在学习和实践中学会加强自我教育与自我管理,促进自身全面发展。

2、当代大学生的自身发展应该是一个各发展因素相协调的发展。做到身心协调是实现自身发展的前提。“科学的基础是健康的身体”,体魄强健,心理健康的人往往能够从容抵抗外界的大小干扰,有利于自身坚定信念、勇往直前。

做到个人与他人关系相协调是自身发展的保障。大学生要学会处理好个人与宿舍成员、班级同学、其他校友、领导老师的关系,学生干部还应着力处理好自身所在干部队伍内的各种关系,妥善解决相处中出现的各种矛盾,以达到人际关系和谐活泼,为自身发展提供良好环境。做到个人成长与社会发展相协调是实现自身发展的关键。大学生要密切关注社会动态、时事新闻、国际国内局势和各领域发展状况,获取丰富信息,并把其作为制订自身发展规划的重要依据。大学生要把自身的发展与社会对人才的需求紧密联系在一起,要把追求个人发展同推动社会进步有机结合起来,做到坚定理想、直面现实、志存高远、脚踏实地,充分利用社会进步带来的大好机遇发展自己,同时也要为社会进步贡献自己的才智。

3、当代大学生的自身发展应该是一个可持续的发展。当代大学生要牢固树立勤俭节约意识、艰苦奋斗意识、环境保护意识,生活中不搞奢侈消费和铺张浪费,以实际行动响应党和国家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号召。在为自己的人生谋划出路时,大学生应做好多手准备以保证生命线补给畅通,不能走死胡同、钻牛角尖。

生活在一个学习型社会,大学生从现在起就应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大学期间除了要学好自己的专业知识外,还应根据自己的志向意愿、人生目标、爱好兴趣博览群书以开阔视野,丰富思想。现代社会瞬息万变,新知识层出不穷,大学生必须在能力所及范围内去学习了解这些知识,这样才能达到“与世界同步,与时代同行”。

四、引导做到自身成长与发展要做到统筹兼顾 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矛盾的世界里,“时时有矛盾,事事有矛盾”。当代大学生普遍面临着以下几对矛盾:专业知识的学习与课外知识的学习、学习能力和其他能力、学习与恋爱、学习与生活、考研与就业、个人与集体他人、当前任务与长远规划等。大学生既要提高自己的学习成绩和学习能力,又要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既要抓好自己的学习,又要丰富自己的生活;既要谋求自身的发展,追求个人利益,又要心怀他人和集体、乐于助人,有大局观念;既要做好当下的事,又要坚定自己的理想和目标,为长远谋划。这要求大学生既要对自身发展统揽全局,统筹规划,力求全面推进,不偏废其一,又要合理布局,抓住主要矛盾,在特定阶段抓住对自身发展起重要作用的一方面,并在这一方面加大力度,着力推进,重点突破。

随着社会经济日新月异的变化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对大学生的要求越来越高,它不仅要求大学生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而且要求大学生具有良好的身体和心理素质、较强的实践和动手能力,培养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劳动、学会生活、学会发展。这就决定了我们这些从事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日常管理工作和学生素质教育与培养工作的辅导员要与时俱进、不断调整工作思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用科学发展观统领学生管理工作,及时应用先进的理论武器武装自己的头脑,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帮助学生健康成长,全面成才,积极引导学生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道路,为实现自我价值,创造社会财富,推动社会进步储备能量!

参考文献:

《博弈圣经》《货币的威力》《哲学是博弈的路标》《和谐校园建设与管理实务全书》 党的17大

第三篇:谈谈对科学发展观与自身发展的认识

科学发展观就是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切实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坚持以人为本,是党的先进性的重要体现。我们要把坚持以人为本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始终把群众利益放在第一位,带着责任,带着感情,关心群众的安危冷暖,着力解决好关系他们切身利益的具体问题。要通过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使不同地区、不同行业、不同收入的群体,都能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过上小康生活,共享改革开放的成果。

科学发展观的“发展”不仅不是我们过去习惯上理解的经济发展,甚至也不仅仅是我们现在所说的经济的发展、政治的发展、文化的发展和社会的发展,而有比这些丰富得多的内容。例如,它包括人的发展,因为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是所有发展的根本目的。科学发展观的“发展”实现路径毫无疑问应该是“科学”的。判断是否科学的标准就是它是不是全面的、协调的、可持续的,是不是节约的、安全的、清洁的,是不是统筹的、兼顾的、和谐的,等等。全面理解科学发展观的“发展”,有助于我们从整体上把握科学发展观,有助于我们判别什么是不科学的发展观,也有助于我们全面准确理解中央出台的政策措施进而防止工作中的片面性。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那么什么是“以人为本”呢?通常的解释是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的成果由全体人民共享。这种解释自然是有道理的,十七大报告中就有这样的论述。但我个人认为,只有这种解释还是不够深入的。要全面准确理解“以人为本”,首先必须全面准确地理解其中的“人”。有专家曾经就此作过一些分析:从横向上理解,以人为本的“人”,不是一部分人而是绝大多数人,发展是以绝大多数人为本的发展,而不是以少数人为本的发展;从纵向上理解,以人为本的“人”不只是当代人,还包括我们的子孙后代,也就是说,我们至少要做到,今天的发展不妨碍后代人的发展;从需求上理解,以人为本的“人”不是只有单方面需求的人,而是有多面需求的人,这就意味着发展不应当只强调某一方面或某几个方面。我认为他的分析是独到的、精辟的,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和根本方法。但我认为,他对以人为本的“人”的分析,可能仍有未尽之处。比如,从人的差异性上来理解,“人”的成长环境和背景不一样,物质文化基础不尽相同,能力与追求各异,我们应该承认、尊重作为个体的“人”的差异,增强人文精神和包容、宽容意识;从人群划分上理解,“人”有不同的群体,每个群体的利益诉求不尽一致甚至会相互矛盾,现阶段我们尤其要特别重视和强调维护弱势群体的权益。总而言之,只有全面理解以人为本的“人”,我们才可能真正理解其深刻、丰富的内涵,才能真正增强工作的针对性。

如何做到科学发展观中的“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胡绵涛总书记指出:“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如何做到“以人为本”呢?就是要心里时刻装着人民大众,要以高度的自觉自律精神培养自己的集体主义感、敬业奉献和诚实信用品质、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树立正确的权利观、地位观、利益观,不断完善自我,摈弃自我中心意识,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起先锋模范作用。在具体工作中,就是要不断提升自身综合素质,做到待人热心、办事热情、廉洁高效、勤政务实、依法依规、科学规范。

科学发展观的“和谐社会”纲领要求高校发展也必须建立在和谐发展的前提下。我们认为,和谐高校的主要内容应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人的和谐,即高校教师、学生和管理人员的和谐。它们之间的正确关系应该是:教师是高校的主导,通过教师的教学、科研来培养学生;学生是体现高校文化功能的承载者,也是社会主义的建设者;管理人员介于教师和学生之间起桥梁作用,把学生和其他社会信息反馈给教师以促进教学。实现高校内部人的和谐要求管理人员应该以完成教学和科研为目标服务于教师和学生。第二,教与学的和谐,即实现教师的教学活动和学生的学习有机结合。其中因该考虑的因素有:基础教育不能以市场为主导,必须强调国家的宏观教育规划;可以有条件的引进市场评价因素来促进教学活动,如教学内容的前瞻性,学生的实践能力等;第三,高校和学生之间的和谐。联系高校和学生之间的主线是教育,因此,有助于完成教育功能是处理两者关系的主导思想。

科学的发展观在教育事业中体现为坚持以学生为本,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建立有利于学生终身发展的学习机制、教育机制、成长机制。促进学生、老师、学校及教育的全面可持续发展。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源自教育资源的充分、合理、有效地利用。在所有的教育资源中,教师无疑是最根本、最重要、最具决定作用的资源。所以,要把教育纳入科学的现代发展体系,教师这种资源的挖掘与利用就是最关键的突破口。那么,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与要求下,教师就必须重新审视自己在教育中扮演的角色,对传统教育观下的“教书匠”要辩证反思,重新思考自己的角色定位。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切实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要站在完成党执政兴国使命的高度,把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体现到领导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上来,落实到引领中国发展进步、更好代表和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上来,使党的工作和党的建设更加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为科学发展提供可靠的政治和组织保障。

科学发展,重在发展,贵在科学。科学发展的本质要求,就是尊重和遵循客观规律求发展,按客观规律办事。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不仅要提高掌握科学发展观的理论水平,而且要提高实现科学发展的知识水平。面对新情况新问题,学习的任务更加繁重,掌握新知识、提高新能力的任务更加繁重。只有不断学习、更新知识、增长才干,才能适应新的形势和新的要求。我们要根据履行职责的要求,本着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学习相关领域的知识,不断完善知识结构,提高业务素质,努力提高综合能力。

第四篇:谈谈我对科学发展观与自身发展的认识

一、

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科学发展,贵在科学,重在发展。科学发展的本质要求,是尊重和遵循客观规律求发展,按客观规律办事。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只有不断学习、更新知识,才能适应新的形势和新的要求。为此,科学发展观要求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要求全国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牢牢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坚持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实现各方面事业有机统

一、社会成员团结和睦的和谐发展。

二、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它指出,我们要坚持以人为本,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努力造福人民。要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泛人民的根本利益,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权益,走共同富裕道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它把人民群众作为推动发展的主体和基本力量,以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为发展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从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充分尊重和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三、可持续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全国协调。要按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促进现代化建设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促进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设与经济基础相协调,使人民在良好生态环境中生产生活,实现经济社会永远发展。

四、 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从对它的认识中,我知道,在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重大关系,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的发展关系中,总揽全局、统筹规划,抓住突出矛盾,着力重点突破是关键的、重要的。

五、我们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始终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积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继续深化改革开放,切实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全面把握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增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着力转变不适应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思想观念,着力解决影响和制约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把全社会的发展积极性引导到科学发展上来,把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到经济社会发展各个方面。

科学发展观的内涵极为丰富,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发展各个领域,既有生产力和经济基础问题,又有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问题;既管当前,又管长远;既是重大的理论问题,又是重大的实践问题。我们要全面理解和正确把握科学发展观的主要内涵和基本要求,认真加以贯彻落实。

(一)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产力的发展,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初级阶段就是不发达阶段。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始终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根本任务是发展社会生产力。我们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发展,首先是要发展经济。只有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才能为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提供物质基础。因此,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任何时候都不能动摇、不能放松。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必须以高度的历史责任感和紧迫感,抓住机遇加快经济发展,保持较快的发展速度。我们讲的经济较快发展,是建立在优化结构、提高质量和效益的基础上的发展,实现速度、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为此,必须坚持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二)坚持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经济发展是社会发展的前提和基础,也是社会发展的根本保证;社会发展是经济发展的目的,也为经济发展提供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必要条件。随着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对精神文化、健康安全等方面的需求也日益增长,更加要求社会与经济共同发展。如果社会事业发展滞后,经济也难以实现持续较快发展。改革开放以来,各项社会事业虽然取得明显进步,但总体上看,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存在着“一条腿长、一条腿短”的问题。我们必须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在大力推进经济发展的同时,更加注重加快社会发展。社会发展包括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社会事业的发展,也包括社会就业、社会保障、社会公正、社会秩序、社会管理、社会和谐等,还包括社会结构、社会领域体制和机制完善等。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事业,理所当然地包括这些方面的发展和进步。

(三)坚持城乡协调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重点在农村,难点也在农村。我们党历来重视“三农”问题,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城乡差距、工农差距仍呈不断扩大的趋势。农业基础薄弱,农村发展滞后,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已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我们必须统筹城乡发展,站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高度研究和解决“三农”问题,实行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城乡互动、协调发展。统筹城乡发展,必须更加注重加快农村发展。关键是要抓好四个环节:一是合理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结构和政策,加大对农业的支持和保护力度,要进一步落实对农业“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二是农业和农村自身要加快发展,推进城镇化;三是城市发展要和农村发展相协调,充分发挥城市对农村的带动作用;四是统筹推进城乡改革,消除体制性障碍。

(四)坚持区域协调发展。我国幅员辽阔,地区发展很不平衡。改革开放以来,各地区都有很大发展,但地区发展的差距也在不断扩大。逐步扭转地区差距扩大的趋势,促进地区协调发展,不仅是重大的经济问题,也是重大的政治问题,不仅关系现代化建设的全局,也关系社会稳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统筹区域发展,就是要继续发挥各个地区的优势和积极性,逐步扭转地区差距扩大的趋势,实现共同发展。国家要从宏观政策上支持欠发达地区加快发展。根据我国当前区域发展的实际情况和全面推进现代化建设的要求,中央明确提出了促进地区协调发展的战略布局:坚持推进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鼓励东部地区加快发展,形成东中西互动、优势互补、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新格局。这是一个把握规律、统揽全局的重大决策。

(五)坚持可持续发展。这就要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处理好经济建设、人口增长与资源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我国人口众多,资源相对不足,生态环境承载能力弱,这是基本国情。特别是随着经济快速增长和人口的不断增加,能源、水、土地、矿产等资源不足的矛盾越来越尖锐,生态环境的形势十分严峻。高度重视资源和生态环境问题,增强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之一,也是关系中华民族生存与长远发展的根本大计。

(六)坚持改革开放。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锐意推进改革。要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注重制度建设和体制创新;坚持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充分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坚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有重点、有步骤地推进改革;坚持统筹兼顾,协调好改革进程中的各种利益关系;坚持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五个统筹”。要统筹推进各方面的改革,努力实现宏观经济改革与微观经济改革相协调、经济领域改革和社会领域改革相协调、城市改革和农村改革相协调、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相协调,使各方面改革相互促进。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在新的发展阶段,必须适应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和我国加入世贸组织的新形势,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和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和竞争,提高对外开放水平。要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统筹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更好地促进我国现代化建设。

(七)坚持以人为本。这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以人为本,就是要把人民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满足人们的多方面需求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具体地说,就是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和健康水平;就是要尊重和保障人权,包括公民的政治、经济、文化权利;就是要不断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就是要创造人们平等发展、充分发挥聪明才智的社会环境。以人为本,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我们从事的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理所当然地必须坚持以人为本,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坚持以人为本是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也是进一步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的具体体现.

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以邓小平理论和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从新世纪、新阶段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全局出发提出的重要战略思想。是中国共产党对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所达到的新高度。是在社会主义建设指导思想上实现的重大创新,是指导发展的世界观与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我们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科学发展观的重大意义是多方面的,最关键的就是要把握科学发展观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我们只有全面、准确地理解其重大意义,才能提高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与坚定性,坚持以科学发展观武装头脑,指导实践。

科学发展观

摘要: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 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推进各项事业的改革和发展。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统筹兼顾

在党的十七大上,胡锦涛总书记在《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的报告中提出,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性,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指明了我们进一步推动中国经济改革与发展的思路和战略,明确了科学发展观是指导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指导思想,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对于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社会发展规律、共产党执政规律的认识达到了新的高度,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标志着马克思主义和新的中国国情相结合达到了新的高度和阶段。

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义。要牢牢抓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坚持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要着力把握发展规律、创新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方式、破解发展难题,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实现又好又快发展。

坚持以人为本。要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权益,走共同富裕道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要按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促进现代化建设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促进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协调。

坚持统筹兼顾。要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重大关系,统筹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既要总揽全局、统筹规划,又要抓住牵动全局的主要工作、事关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着力推进、重点突破。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始终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积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通过发展增加社会物质财富、不断改善人民生活,又要通过发展保障社会公平正义、不断促进社会和谐。

坚持党在指导思想上的与时俱进,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这是我们党五十多年来执政的最基本的经验。党的十六大以来,新一届党中央领导集体根据新世纪新阶段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根据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根据我国发展出现的新的阶段性特征,提出了一系列重大战略指导思想,极大地推进了党的指导思想的与时俱进。其中尤其以科学发展观的作用最为突出。确立科学发展观作为党必须长期坚持的重要指导思想的地位,有着充分的理论根据、现实根据,也是符合我国长期发展需要的。

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为实现党的指导思想的与时俱进奠定了重要的思想理论基础。科学发展观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方法论为指导,总结了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成功经验,吸取了世界各国发展中的有益成果,深刻分析了传统发展观的弊端,全面揭示了发展的丰富内涵,极大丰富和推进了我们党三代领导集体的关于发展的思想。 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坚持发展是第一要义,就是要坚持“发展是硬道理”和“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第一要务”的思想,不断推进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发展就是在实现工业化、信息化的基础上摆脱贫困,发展就要在实现工业化、信息化的基础上推进社会全面进步。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坚持以人为本,就是坚持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唯物史观基本原理,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党的根本宗旨,把依靠人作为发展的根本前提,把提高人作为发展的根本途径,把尊重人作为发展的根本准则,把为了人作为发展的根本目的,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坚持全面发展,就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共同进步,推进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生态文明共同发展,在实现社会全面进步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坚持协调发展,就是要使各个地区、各个部门、各个领域比例适当、结构合理、相互促进、良性运行,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推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协调,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的各个环节和各个方面相协调。坚持可持续发展,就是要使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人与自然相和谐,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国家、建设环境友好型国家,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对“什么是发展”、“靠谁发展”和“为谁发展”、“怎样发展”等发展观的基本问题,做出了科学的回答,极大地深化了对人类发展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与共产党执政规律的认识,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理论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做出了重大理论创新,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为实现党的指导思想的与时俱进奠定了重要的思想理论基础。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继续深化改革开放。要把改革创新精神贯彻到治国理政各个环节,毫不动摇地坚持改革方向,提高改革决策的科学性,增强改革措施的协调性。要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推进各方面体制改革创新,加快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步伐,全面提高开放水平。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切实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要站在完成党执政兴国使命的高度,把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体现到领导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上来,落实到引领中国发展进步、更好代表和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上来,使党的工作和党的建设更加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为科学发展提供可靠的政治和组织保障。

要进一步转变发展观念。要进一步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大力推进经济增长方式向集约型转变,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要进一步转变经济体制。

要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要进一步转变各级干部的工作作风。

惟其如此,科学发展观才能真正落在实处,才能真正有利于推进我国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地发展下去。

学习科学发展观心得

科学发展观就是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切实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坚持以人为本,是党的先进性的重要体现。我们要把坚持以人为本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始终把群众利益放在第一位,带着责任,带着感情,关心群众的安危冷暖,着力解决好关系他们切身利益的具体问题。要通过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使不同地区、不同行业、不同收入的群体,都能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过上小康生活,共享改革开放的成果。

一、 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继承发展。

科学发展观体现了马列主义的历史唯物论、辩证论,体现了毛泽东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等思想,体现了邓小平理论关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时代要求,同时也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继承和发展邓小平理论不用科学的观点、发展的观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现代化的社会主义中国怎么能强盛。“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中的代表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代表先进文化发展方向、代表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不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如何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不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在当今科技高速发展的时代,我国的生产力发展水平会取得怎么的预想效果?不进则退,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对价值观、文化的渴求越来越高,精神文明建设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不坚持科学的发展观,就不能代表先进的文化前进方向。如果不落实科学的发展观,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作为执政党应如何去满足。“科学发展观”就应该是我们党的知道思想。

二、 科学发展观,是改革开放三十年来经验的总结

我们党作为执政党无时无刻不在求发展,改革开放的三十年,我们党从左的思想束缚中解脱出来,逐渐确立了科学的发展观,制定计划,考虑到了中国的国情、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的发展,有步骤、分阶段逐步实施。回顾历史,从理论上的拨乱反正,解放思想,到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和什么是社会主义、什么是资本主义的大讨论,以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被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无不证明了我们成熟了。从经济建设目标的确定,也体现了科学发展的观点,从国民生产总值翻一番、二番到翻三番,就符合了生产力发展的要求,由于经济发展观的科学,这个目标实现了。政治上的科学发展体现的也非常明显, 从反对党内的不正之风,不正视党内存在腐败到开展反腐斗争,从我国在三十年来陆续出台的法律法规,看出我国正向法制化国家迈进。从民主化进程上看,老百姓敢说话了,敢发表意见了。文化上的百家争鸣、百家争艳,从科学意义上讲,也是文明进步的表现。胡总书记和党中央正是总结了这些成功的经验,才提出了具有历史指导意义的科学发展观。因为科学发展观的提出不是阶段性的,既指导了改革开放的三十年,也必将指导我党我国的各项事业,还将指导奔小康的全征程。

三、 科学发展观,是实现社会和谐的基础 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贯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过程的长期历史任务。传统的发展观用经济的发展来代替社会发展,以经济总量的增长作为衡量社会进步的尺度。在这种发展观念下,为了追求经济发展的速度,不惜高投入,造成了资源的浪费和生态环境的破坏,从而使人与自然的关系处于对立之中。 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而社会发展要和谐,就要科学的发展。这是因为:第

一、只有经济的发展,才能为社会的和谐与安定有序提供物质前提。第

二、社会上存在的种种不和谐现象归根到底只能通过科学发展来解决。现在有一种错误的认识,似乎公平和效率是对立的,要讲效率就要牺牲公平,要讲公平就要否定效率。从科学发展观的角度来看,效率不仅包括经济效率还包括生态效率和社会效率,相应的公平也是经济公平、生态公平和社会公平的统一。和谐社会的建设不是要不要发展的问题,而是只有科学发展观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才能保证社会的和谐,也只有科学发展观,才是实现社会和谐的基础。 社会要进步离不开科学的发展观。这就要求我们要紧密结合新时期工作的新特点,新要求,加强工作自身建设,转变观念,拓宽思路,不断创新,在领导的支持和同志们的配合先,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做好各项工作。

当前社会已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阶段、。新形式、新任务下,给我们基层工作赋予了新的内涵,提出了更严峻的挑战,基层各项工作要更快更好地发展,尤其需要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要以“人民公仆为人民”为核心,树立正确的权利观和服务观。不断努力学习业务知识,提高自身素质。在各项工作中,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以维护和保障公民合法权益为中心,真正把人民群众的利益摆在第一位。实现基层工作又好又快发展。

第五篇:消协进一步解放思想统一认识落实科学发展观体会文章

消协进一步解放思想统一认识 落实科学发展观体会文章

日前,通过对党的十七大文件的学习,要进一步解放思想,统一认识,更加坚定自觉地落实科学发展观,全力推进我省消保维权事业再创新佳绩。

首先,我学习了温家宝总理在党的十七大上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认真学习了省、市主要领导在“两会”期间的重要讲话和发言,深刻领会其精神实质。通过学习,我认为,温总理的报告高瞻远瞩,要求高、定位准、操作性强,对我省未来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今后我要加强学习,做好理论与实际有机结合的文章,抓好落实,确保既定目标

的实现,为我省消保维权事业再创新佳绩做出新贡献。

其次,面对新的发展时期,站在一个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重要节点上,消化理解政府工作报告精神,对实现我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我感到,第一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树立更高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选择新的标杆,制定新的目标,加速推进现代化进程,做我省消保维权工作的先行者,就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重新理解解放思想。解放思想是一个永恒的主题,要有新的思路,新的思维,与时俱进,大胆创新,敢于标新立异,敢于走前人没有走过的路,要按照现代化沿海城市进行建设布局,做大做强开发区。解放思想必须从实际出发。解放思想是一切工作的动力之源,经济社会发展速度与思想解放的程度是成正比的。过去的一年,是党的十七大胜利召开的重要之年,是非公经济领域理论不断创新、政策不断落实、环境不断优化的发展之年。在过

去的一年里,全省各级消协组织立足甘肃实际,团结一致、投入中心、开拓创新、把我省的消保维权事业推向高潮。在的3·15期间,甘肃省消协成功的举办了3·15宣传咨询活动、3·15大型文艺晚会、年主题高峰论坛、《消法》知识问卷调查、编辑出版了《3·15维权》专刊等等,为我省开创新的消费维权事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特别是在服务“三农”、创建“一会两站”、优化经营环境、动员企业承担社会责任,开展消费维权……所有这些,是各级领导高度重视、热情支持,广大消费者朋友的积极参与和企业的积极配合,加上各级消协组织的共同努力的结果,凝聚着全省各级工商机关、消协组织的领导、朋友工作者的智慧、心血和力量。通过学习对照,解放思想,开拓视野,确定了发展思路,发展理念。实践证明省消协的发展思路是正确的,方向是准确的。如果没有思想的解放,就没有省消协所取得的巨大成就;没有思想的解放,就没有《消费指

南》、《周未315》的出版发行;没有思想的解放,就没有全省“一会两站”建设的好势头。因此,在新的发展时期,我们必须继续坚持解放思想,高举解放思想的大旗,把解放思想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必备的前提。解放思想要“敢”字为先,用新的理念解决发展中的难题,把握发展规律,创新发展理念,破解发展难题。解放思想要实事求是,要敢想、敢干、会干,要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解放思想要注重主客观统一,我们确定的发展思路要从发展实际出发,符合发展的客观要求,共同努力实现。解放思想就是要打破常规,不因循守旧,克服惰性,坚定信心,战胜自我。

第三,要坚持科学发展,统筹发展,走符合我省消费维权实际的发展之路。科学发展观的内涵是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地发展。以人为本主要体现“在共建中共享,在共享中共建”,把人的潜力充分调动起来,参与建设,实现发展成果共享。省消协按照科学发展的理念,

推进各项工作。认真做好总体规划,明确发展思路,推进新型工业化、农业现代化、城市化进程。目前,省消协通过和各行业协会、新闻媒体的密切合作,已在我省形成了一个强大的消费维权网络,网络遍布全省城乡,各个角落,使我省消保维权布局进一步优化。今后,省消协还要进一步与各行各业加强联系,要实现我省消保维权网络的无缝隙覆盖,全面提升省消协的公信力,增强地区综合竞争力。

第四,要大力弘扬“团结、奋进、务实、创新”的精神,形成强大的合力。和谐创造凝聚,凝聚产生力量。只要齐心协力,万众一心,就没有战胜不了的困难。当前,已经形成的坚忍不拔精神是我们攻坚克难,追求卓越的法宝,是我们的灵魂。当决策确定后,只有努力坚持,最终实现既定目标,才能证明决策的正确。因此,万众一心,努力拼搏非常重要。同时,我们在决策中需要集中大家的智慧,在实施中更需要上下齐

心协力的共同奋斗。“团结、奋进、务实、创新”的省消协精神是实现既定目标,攻坚克难的强大动力,只要坚持和发扬这一精神,就会无往而不胜。当前,全省上下要形成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的强大合力,一个声音、一个目标,加快发展,为民谋福祉。

第五,要营造和维护健康稳定的消费环境,为实现既定的宏伟目标创造条件。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按照省市领导的要求,从全省消协实际出发,确定正确的发展思路,发展战略,始终如一,一一贯之。

就当前工作,我们要认清形势,统一认识,加快发展。当前工作要抓好一个“早”字,求真、求实、求快,各部门要尽早进入工作状态,确保既定目标的实现。一是要全面抓紧基层“一会两站”网络的优化,实实在在的把这项民心工程办好;二是要抓紧抓好与各新闻媒体、行业协会的合作,要敢于求真动硬,对劝渝不改的行业和单位及时予以曝光;

三是要做好霸王条款的点评工作,一点到底;四是要继续加强消费教育、使年主题和《消法》、消费知识家喻户晓、人人皆知;五是要再接再厉,共同努力,在现有的基础上把我省的消费维权事业提升到一个新的水平。

上一篇:如何提升管理执行力下一篇:如何理解计划的含义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