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教育知识考试

2022-07-29

第一篇:职业教育知识考试

职业卫生知识考试题

姓名:成绩:

一、填空:(每题2分,共20分)

1、《 用人单位职业卫生健康监护监督管理办法》已经于2012年3月6日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局长办公会议审议通过,现予公布,自(2012年6月1日)起施行。

2、用人单位不得安排未成年工从事(接触职业病危害)的作业;不得安排孕期、哺乳期的女职工从事对本人和胎儿、婴儿有危害的作业。

3、使用有毒物品作业场所应当设置(黄色区域)警示线,高毒作业场所应当设置(红色区域)警示线。

4、用人单位必须依法参加(工伤社会)保险。

5、职业病是指劳动者在职业活动中,因接触(粉尘、放射性物质)和其他有毒、有害物质等因素而引起的疾病。

6、职业病病人依照有关民事法律,有获得赔偿权利,有权向(用人单位)提出赔偿要求。

7、《职业病防治法》第二条中规定,用人单位是指企业、事业单位和(个体经济组织)。

8、职业卫生 “三同时”指(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生产和使用) 。

9、国家实行职业卫生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评价制度,( 卫生行政) 部门统一负责全国职业病防治的监督管理工作。

10、职业健康检查:(上岗前 )、在岗期间、离岗时和应急的健康检查 。

二、判断题:(对的打√,错的打×),每题 1 分,共10分。

1、劳动者与用人单位签订劳动合同(含聘用合同)时,有权了解工作过程中产生的职业病危害及其后果、职业病防护措施和待遇等,并要求在劳动合同中写明。 (√)

2、职业病人不适宜从事原工作的,可以要求调离。 (√)

3、劳动者可以选择用人单位所在地或劳动者的经常居住地的职业病诊断机构进行诊断。 (√)4 、用人单位必须采用有效的职业病防护措施,并为劳动者提供个人使用的职业病防护用品。 (√)5 、用人单位应当规定对从事接触职业病危害作业的劳动者,组织上岗前、在岗期间、应急时和离岗时的职业健康检查,并将检查结果如实告知劳动者。 (√)

6 、职业健康检查和相关医学观察的费用应由劳动者自己承担。 (×)

7 、对遭受或者可能遭受急性职业病危害的劳动者,用人单位应当及时组织救治并承担相关费用。 (√)8 、制鞋企业的职业危害因素主要是粘合剂中的挥发性物质“苯、甲苯、二甲苯”。 (√)

9 、采石、石雕、水泥等粉尘危害行业的作业工人只需配戴一般卫生口罩就可有效防止尘肺病。 (×)10 、电焊工人除应注意眼睛防护外,还应防止焊尘、焊烟对人体的危害。 (√)

三、选择(每题2分,共20分)

1、用于预防和治理职业病危害、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健康监护和职业卫生培训等费用(C)。

A.由国家和企业共同负担B.企业和受益员工共同负担C.在生产成本中据实列支

2、粉尘作业职业禁忌症包括( E)。

A.活动性肺结核B.慢性阻塞性肺病C.慢性间质性肺病D.伴肺功能损害的疾病E.以上都是

3、下列不属于高温高空作业职业禁忌症的是( B )A.Ⅱ期及Ⅲ期高血压B.肺炎C.心脏病及心电图明显异常者D.慢性肾病

4、严禁从事煤矿生产工作的人员有(A)患者。A.鼻炎B.肺结核病C.癫痫病和精神分裂症

5、个体防尘要求作业人员佩戴(B)和防尘安全帽。A.防尘眼镜B.防尘口罩C.防尘耳塞

6、作业场所的噪声不应超过85 dB(A),大于85 dB(A)时,需配备个体防护用品;大于或等于(B )dB时,还应采取降低作业场所噪声的措施。

A.88B.90C.94

7、消除尘肺病的关键是(C)

A.经常轮换工种B.搞好治疗C.搞好防尘

8、以下有害气体中属于刺激性气体的是(C)。

A.一氧化碳B.二氧化碳C.二氧化硫

9、不是严重职业病危害的作业( C)

A、含苯粘合剂的生产 B、工业探伤的放射性作业 C、接触噪声的作业

10、劳动者个人使用的职业病防护用品应当( B)。

A、劳动者自己购买 B、用人单位提供C、劳动者和用人单位各出50%的费用

四、简答:每题 10 分,共50分

1、李某体检时发现白细胞总数偏低,他可以马上到家具厂应聘油漆工吗?为什么?

答:不可以。油漆中的挥发性物质苯、甲苯、二甲苯主要危害人的血液循环,李某白细胞总数偏低,属职业禁忌症,应过一段时间后复查,如正常,才可以。

2、什么是职业病危害?

答:职业病危害,是指对从事职业活动的劳动者可能导致职业病的各种危害。职业病危害因素包括:职业活动中存在的各种有害的化学、物理、生物因素以及在作业过程中产生的其他职业有害因素。

3、职业病危害因素包括哪些?

答:职业病危害因素包括职业活动中存在的各种有害的化学、物理、生物及在劳动过程中产生的其它有毒有害因素。如:粉尘、噪声、振动、放射线、有毒气体等。

4、职业病有害因素来源于哪几个方面?

答:职业病有害因素按其来源可分为3个方面:

1、由生产工艺产生或存在的有害因素;包括化学因素(如:一氧化碳、二氧化硫、铅烟、粉尘)、物理因素(如:高温、高压、高湿、噪声、振动、各种辐射)、生物因素(如:炭疽杆菌、布氏杆菌、森林脑炎病毒)。

2、劳动过程中产生的有害因素;如:劳动强度过大、劳动工具不合理、劳动时间过长或安排不当、个别器官使用过度、劳动体位不良等。 3 、生产环境中的有害因素;主要包括自然环境因素、厂房建筑或布局不合理、来自其它生产过程散发的有害因素造成的生产环境污染。在实际工作场所,往往同时存在多种有害因素,对劳动者的健康产生综合作用,以至产生职业性疾病。

5、用人单位如何体现职业病危害告知义务?

答:.通过岗前职业卫生知识培训告知,告知劳动者本单位主要存在哪些职业病危害因素,应如何预防;

1.在签订劳动合同时告知,告知劳动者工作过程中可能产生的职业病危害及其后果,职业病防护措施和待遇等;

2.设置公告栏告知,将本单位职业病卫生管理制度和工作场所职业病有害因素检测结果等向劳动者公布;

3.使用可能产生职业病危害的设备,应在设备醒目的位置上设置警示标识,对可能发生急性职业损伤的有毒有害工作场所应设置报警装置。

第二篇:教育基础知识考试大纲

附件4

教育基础知识考试大纲

第一部分 教育学基础与心理学基础考试大纲 中学阶段

一、教育学基础

考查要求:主要考查应试者对教育科学理论的基本概念、基本观点和原理的理解、掌握和实际运用能力。

考查内容包括:

教育学与教育:教育学发展阶段特点及其标志;各阶段代表人物与代表作;教育学研究方法;教育的起源;教育的发展阶段及其特征;教育的本质及其属性。

学生与教师:学生观;学生的本质属性;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地位;教师职业的任务;教师劳动的特点;合格教师的职业素质;教师专业发展;教师反思及方法;师生关系的涵义及功能;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

教育与社会的发展:教育与生产力的关系;教育与政治的关系;教育与文化的关系;教育与人口;教育的相对独立性。 教育与人的发展的关系:人的发展含义及其内容;人发展的规律;青春期身心发展的特点与教育;影响人发展的基本因素与 1

作用。

教育目的: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的概念;确定教育目的的客观依据;几种不同的教育目的价值取向;我国教育目的确定的理论依据。

教育制度:教育制度特点;学制概念;影响学制建立的因素;现代学制的类型;我国现行学校教育制度的变革历史;义务教育的含义及其特征;我国实施九年义务教育应注意的问题。

课程基本理论:课程的概念及分类;课程理论流派;影响课程发展的因素;课程类型;课程目标的含义;课程目标的价值取向;确定课程目标的基本环节;课程目标制定的基本要求;课程内容的表现形式。

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目标;课程的教学策略。

中学教学:教学过程的概念及本质;教学过程的基本阶段;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各个教学原则含义及其贯彻的基本要求;班级授课制含义及其优缺点;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及要求;常用教学方法;一堂好课标准;教学目标的设计;组织教学过程;教学策略的选择;教学测量与教学评价的含义及意义;教学测量与评价的方法;教学评价的分类;我国当前教学改革的主题;我国当前教学改革的基本策略;我国当前教学改革的重心。

中学德育:德育的特性;德育的意义;德育内容;德育过程 2

的概念;德育过程的规律;德育的原则;德育的途径;德育的方法。

班级管理:班级管理概念;班级体的组织与建设: 中学班主任工作:班主任地位;班主任工作内容与方法。

二、心理学基础

主要考查应试者对教育情景中学生学习与教师教学的心理规律的掌握和实际运用能力。

考查内容包括:

心理学基础知识: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心理学的主要流派;注意的品质及影响因素;感觉特性;知觉特性;遗忘的规律、原因;应用记忆规律促进有效学习的方法;影响解决问题的因素;人格的概念、结构及特征;影响人格发展的因素;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塑造良好人格的途径;

教育心理学的概述:教育心理学研究对象;教育心理学独立标志;教育心理学常用的研究方法。

中学生心理发展及理论:中学生认知发展特点及其教育对策;中学生情绪的特点;中学生良好情绪的标准及培养方法;中学生常见情绪问题及其调节方法;心理健康的标准;中学生常见的心理困扰——抑郁症、恐怖症、焦虑症、强迫症、网络成瘾;中学生常见的心理辅导方法——强化法、系统脱敏法、理性情绪疗法;中学生性心理的特点;指导中学生正确处理异性交往;皮 3

亚杰认知发展阶段论基本观点;弗洛伊德人格发展理论;埃里克森人格发展理论。

学习的基本理论:学习的概念;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基本观点;认知主义学习理论基本观点;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基本观点;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基本观点。

学习动机的激发:学习动机的功能;阿特金森的成就动机理论基本观点;维纳归因理论基本观点;班杜拉自我效能感理论基本观点;外在学习动机的培养;内在学习动机的激发;自我效能感的概念;耶基斯—多德森定律。

学习迁移的促进:学习迁移的概念;学习迁移的分类;学习迁移的理论;促进学习迁移的措施。

学习策略的指导:学习策略含义;学习策略的分类;学习策略的构成要素。

知识的学习与技能的培养:陈述性知识与程序性知识的含义;动作技能的分类及其培养;智力技能的分类及其培养。

品德的形成(品德概述、中学生品德发展):品德与道德的关系;品德的心理结构;中学生品德发展的特点;皮亚杰和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基本观点;培养良好品德的方法。

教师心理:教师角色心理;教师心理特征;教师成长的历程;教师心理健康的标准;促进教师心理健康的方法。

课堂管理:课堂管理的原则;影响课堂管理的因素;课堂气 4

氛的类型;影响课堂气氛的因素;创设良好课堂气氛的条件;课堂纪律的类型;课堂结构含义及构成因素;课堂问题行为的性质、类型;课堂问题行为产生的主要原因;处置与矫正课堂问题行为的方法。

小学阶段

一、教育学基础

考查要求:主要考查应试者对教育科学理论的基本概念、基本观点和原理的理解和掌握和实际运用能力。

考查内容包括:

教育与教育学:教育学发展阶段特点及其标志;各阶段代表人物与代表作;教育学研究方法;教育的起源;教育的发展阶段及其特征;教育的本质及其属性。

教育的基本规律:教育与社会的发展;教育与人的发展。 小学教育:小学教育在义务教育中的地位;小学教育的发展;小学教育的基本特征;小学教育的启蒙作用。

学生与教师:学生观;学生的本质属性;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地位;教师职业的任务;教师劳动的特点;合格教师的职业素质;教师专业发展;教师反思及方法;师生关系的涵义及功能;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

教育目的;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的概念;确定教育目的的客观依据;几种不同的教育目的价值取向;我国教育目的确定的理 5

论依据。

教育制度;教育制度特点;学制概念;影响学制建立的因素;现代学制的类型;我国现行学校教育制度的变革历史;义务教育的含义及其特征;我国实施九年义务教育应注意的问题。

课程:课程的概念及分类;课程理论流派;影响课程发展的因素;课程类型;课程目标的含义;课程目标的价值取向;确定课程目标的基本环节;课程目标制定的基本要求;课程内容的表现形式。

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背景;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内容;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点;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

小学教学:教学过程;教学原则,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教学基本环节;教学设计;教学测量与评价。

小学德育:德育概念;小学德育特点与任务;小学德育的构成;小学德育内容;小学德育过程;小学德育原则;小学德育方法途径。

小学班级管理:班级概念;班级管理概念;班级管理的模式;我国小学班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策略。

小学班级体的组织与建设:班级体概念;班级体的基本特征;班级体的教育作用;班级体的形成与培养。

小学班主任工作:班主任概念;小学班主任的作用;小学班 6

主任的任务与职责;小学班主任的主要工作。

小学班级活动与课外活动:小学班级活动的类型;组织小学班级活动的途径和方法;课外活动的概念;小学课外活动内容;小学课外活动的形式;小学课外活动的指导。

二、心理学基础

主要考查应试者对教育情景中学生学习与教师教学的心理规律的掌握和实际运用能力。

考查内容包括:

心理学基础知识: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心理学的主要流派。 小学生的认知发展:感觉和知觉;注意,记忆;想象;思维。 小学生心理发展的基本理论:小学生心理发展的基本性质;小学生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和发展阶段;影响制约小学生心理发展的因素;皮亚杰的儿童认知心理发展理论;埃里克森的心理发展理论;维果茨基的社会文化理论。

学习的理论观点:学习的概念;学习的类型;巴甫洛夫的经典条件作用理论;斯金纳的操作条件作用理论;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布鲁纳的认知发展理论。

学习迁移:学习迁移的概念;学习迁移的类型;促进小学生学习迁移的教学策略。

学习动机:学习动机及其作用;学习动机的理论;小学生学 7

习动机的激发措施。

学习策略:学习策略的概念;典型的学习策略。

小学生品德:品德与道德的关系;品德的心理结构;小学生品德发展的特点;皮亚杰和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基本观点;培养小学生良好品德的方法。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健康概念;心理健康标准;常见心理问题;心理评估;心理辅导。

幼教阶段

一、教育学基础

考查要求:主要考查应试者对学前教育科学理论的基本概念、基本观点和原理的理解和掌握和实际运用能力。

考查内容包括: 学前教育基本概念。 学前教育学的意义与方法。 学前教育的理论基础。 学前教育的目标。

学前教育的基本要素:学前儿童;教师;教育内容;教育环境。

学前教育课程。 学前儿童游戏。 学前儿童日常活动。

学前儿童家庭教育。

幼儿园的衔接:小学;社区;家庭。 幼儿园班级管理。

巜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巜3一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和巜幼儿园工作规程》。

二、心理学基础

主要考查应试者对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特点、心理规律的掌握和实际运用能力。

考查内容包括:

心理学基础知识: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心理学的主要流派。 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概念;对象;意义。 研究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主要方法及应用。 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规律。 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因素。

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理论主要流派的基本观点及其在教育活动中应用。

各年龄段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特点与教育。 学前儿童认知发展的主要特点及在教育活动的应用。 学前儿童情绪、情感发展的主要特点及应用。

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主要特点及其在教育活动中的应用。 学前儿童个性发展的主要特点及其在教育活动中的应用。

学前儿童身体发育、动作发展的基本规律和特点及其在教育活动中的应用。

学前儿童身心发展过程中容易出现的问题或障碍及其矫正。

第二部分 教育政策法规与教师职业道德考试大纲(中小学及幼儿园通用)

一、教育政策与法规

考查要求主要考查应试者对教育法规与政策的概念、内涵、类别、作用、体系(结构)的领会和掌握,以及对教育法制建设和现行部分教育法规的理解和运用。

依法治教:依法治教的含义;依法治教的基本原则;推进当前我国依法治教存在的问题;我国依法治教的具体措施。

教育法的基本理论:教育法的含义;教育法的作用;教育法律规范;教育法的渊源;教育法律关系。

教育法律关系主体:学校的权利和义务;教师的权利和义务;教师资格制度;教师职务制度;学生的权利和义务。

教育法律责任:教育法律责任的含义及特点;教育法律责任的构成要件;教育法律责任主体;与教师有关的法律责任; 与学生有关的法律责任;与学校有关的法律责任。

学生伤害事故:学生伤害事故的界定;学生伤害事故的构成要件;学生伤害事故处理的程序。

教育法律救济:法律救济的含义;教育法律救济的途径;申诉制度的含义;教师申诉制度含义;受教育者申诉制度含义;申诉制度的程序;受教育者申诉制度程序。

二、教师职业道德

考查要求主要考查应试者对教师职业道德与礼仪的基本概念、基本观点和原理的理解和掌握。

考查内容包括:

教师职业道德概述: 教师职业道德的内涵与特点;教师职业道德与道德的关系;教师职业道德的基本范畴;新时期我国教师职业道德的规范体系。

教师职业道德的基本规范:爱国守法;爱岗敬业;关爱学生;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终身学习。

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过程与评价:修养的概念及修养的含义及过程;途径与方法;教师职业道德修养评价的作用及形式;教师职业道德修养评价的标准;教师职业道德评价的依据。

教师职业倦怠与教师职业道德:教师职业倦怠的概念与特征;教师职业倦怠对教师职业道德的影响;教师职业倦怠产生的原因;减轻和消除教师职业倦怠的对策。

第三篇:教育教学基础知识考试必备

简述素质教育的内涵与特点.

素质教育是与"应试教育"相对立的,以全面提高公民思想品德,科学文化和身体,心理,劳动技能素质,培养能力,发展个性为目的的教育.素质教育是充分开发受教育者潜能的教育,是以社会文化塑造社会合格成员的教育,是促进受教育者个性化的教育.

素质教育的特点是:①面向全体学生.②德,智,体诸方面全面发展.③让学生主动发展.

2.素质教育对广大教师的自我完善提出了哪些新要求

为适应素质教育的实施,广大教师除要具有合格教师必备的基本条件外,还必须具备以下素质:①全面育人的思想素质.②复合的专业知识和智慧.③参与发展和研究的意识能力.

3.简述教育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从教育领域来讲,教育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主要可以概括为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教育能促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教育具有道德教化,能力培养,文化传承及创新等多种功能,是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力量.

其次,教育能促进人的可持续发展.

学生既具有社会性,又具有个体性,既担任了相应的社会角色和社会义务,又有发展自我,实现自我价值的权利.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能在帮助学生适应社会和张扬个性的同时,实现其社会化和个性化的统一,促进人的可持续发展.

再次,教育本身需要进入可持续发展的轨道.

教育自身也是具有生长性的,也需要改革和创新,只有不断推陈出新,才能保持教育事业的生命力和活力,保持发展和前进的势头.

4.请说出科学发展观核心的实质内涵.

坚持以人为本原则,实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发展.

5.现阶段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是什么

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6."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基本涵义是什么

教育要面向现代化,包括两层意思:一是教育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二是教育本身要现代化,即教育思想,教育制度,课程设置,教学方法,教学手段要进行改革,更新,充实和发展.

教育要面向世界,有三层涵义,一是了解和学习世界各国的先进科学技术和教育经验.二是培养学生具备面向世界所需的素质.三是使我国的教育达到世界先进水平,自立手世界教育之林.

教育面向未来,涵义有三:一是教育应与世界范围内科学技术发展的未来趋势相适应.二是教育应考试培养适应未来社会需要的人才.三是探讨教育本身的变革趋势.

"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是一个统一的整体,既相互联系,又各有侧重."教育面向现代化"是基础,核心,出发点.

7.教师应具备哪些心理素质

一个合格的教师必须具备教师职业活动的各种心理素质,以自己优秀的心理素质去塑造新一代的心灵,出色地完成教书育人的任务.

首先教师要有教师的职业意识素质,面对自身从事教育实践的认识,情感,意志,态度等心理活动有所觉知.这主要指教师要具备明确的教育指导思想,创新意识和奉献意识.

其次教师要有教师的职业情感素质.教师崇高的职业情感是推动积极工作的强大力量,是搞好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前提条件.教师的职业情感,主要包括热爱教育事业和热爱学生两个方面.

第三,教师要有优良的职业能力素质.能力是顺利完成活动所必须具备的心理条件,教育活动要求教师必须具有多方面的能力.这样才能完成教育教学的各项任务.教师的职业能力应包括敏锐的观察力,良好的分配注意的能力,丰富的想象力,优秀的思维力,较强的语言能力和相当强的组织能力.

最后,教师必须具有职业兴趣素质.要做好一项工作,离不开对这项工作的兴趣,如果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就会全身心投入,以苦为乐,创造性地完成任务.要做好教师工作就应该有对探索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兴趣,对研究教育教学方法的兴趣,以及对自己所任学科的兴趣.

8.怎样理解教育机智

教育机智是教师的心理品质之一.它是指对学生行为表现的敏感性及能根据学生新的,特别是意外的情况,快速作出反应,及时采取恰当措施的能力.教师的教育机智表现在四个方面:

(1)因势利导.根据学生的要求和愿望,运用循循善诱的方式进行思维教育.同时,把学生的兴趣和爱好引向正确的道路.

(2)随机应变.根据当时的情况,灵活果断地处理意外事情,及时调节和消除矛盾行为.

(3)对症下药.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进行教育.

(4)掌握分寸.教育学生时实事求是,说话合度,要求恰当,方式方法适宜.

教育机智是在学习教育理论,总结教育经验,努力参加教育实践的过程中取得和发展的.它所依赖的主要心理品质是高度的责任感,对学生的爱护,尊重和公正的态度,冷静沉着的性格和对学生的深刻了解等.

9.简述一个合格教师应该具备的学科教学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优化教学能力应在哪些方面努力).

专业知识的掌握情况:能把握知识的形成过程和运用效能,培养学生的知识延伸能力.

对教材的理解和处理:符合教学目标要求,切合相应的社会,生活及学生实际,容量适中,重点难点能恰当解决.

教育理论基础的掌握:面向学生全体,发展学生个性,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语言表达能力:语言流畅.术语准确:详略得当,结构合理.

职业素质:仪表举止得体,扣住中心主题,思辨灵活:应对自如,驾驭能力强.普通话(英语语音,语调)标准.钢笔字及粉笔字工整清楚.

10.启发式和注入式是两种对立的教学方法体系,试对两者作简要说明.

各种教学方法总起来说,以它们指导思想的不同,可归并为两大类:启发式和注入式.这是两种根本对立的方法.

启发式是指教师把学.生作为教学中的学习话动的主体,重视并善于培养和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使之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和增强学习的意志,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通过教师的启发,诱导,提示,点拨,使学生积极地动脑,动口.动手,能举一反三,从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探索创造精神.

注入式是一种"填鸭式"的教学方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考虑学生认识过程的客观规律及他们的理解能力和认识水平,视学生为"容器",把现在的知识理论灌输给学生.使学生处于被动的接受地位,机械地呆读死记,"食而不化".

"启发式"和"注入式"的区别不在于课堂教学中教师讲授多少,提问与否,师生各占用时间的长短,而在于教师在教学中是否把学生放在了主体的地位,是否使学生主动,积极地进行思考.前者有利于学生的发展,后者则不利于学生的发展,甚至起到了阻碍学生发展的作用.教学必须废除注入式,采用启发式,才能收到切实的效果.

11.根据新课程理念,你认为现代中学课堂教学应具备哪些基本特征

(1)基础性(基础教育的特点.面向全体,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基.

(2)民主性(师爱生,生敬师,教学相长.师生人格平等.重视情感,意志,动机等非智力因素.融洽,和谐,人格健全发展)

(3)活动性(学生自主的,能动的活动,主体活动地位.学生有多种活动的时空,能充分体验,交流,表现)

(4)层次性(针对学生认知,心理,社会化程度等差异性,制订目标,过程,评价和发展的层次性)

(5)开放性(打破时空限制,课堂与社会,生活等结合.打破内容限制,体现学科与STSE相结合得思想.多项交流,多元化的教学体系)

(6)艺术性,实效性(优化组合各种教学资源,各种关系和谐,共振,动态的过程美.最少的时间,最佳的效果).

12.一堂好课应符合哪些基本要求

一般来说,一堂好课应符合下列基本要求:

(1)教学目的明确.

(2)教学内容正确.

(3)教学方法恰当.

(4)课堂组织得当.

(5)师生积极性高.

(6)教学效果显著.

13.为更好地体现课程改革的理念,我们的课堂教学设计应坚持哪些原则

既要克服教师为中心,又要避免学生为中心.

既要重视知识学习,又要注意能力培养.

既要重视教法,又要重视学法.

既要发挥教师主体作用,又要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既要教书,又要育人.

【克服教师,教室,教材为中心的倾向,力求具有生活化,综合化,信息化特点.】

14.简要说明:为更好地体现课程改革的新理念,我们的课堂教学设计应在哪些方面作出努力.(4分)

⑴体现教学大纲和课程标准要求的知识和能力要求,突出素质教育和方法论教育因素.

⑵优化教学过程和方法,注意能够正确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理解和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教学情境设计,并做到容量适中,恰当使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⑶确定教学基本思路,包括体现学生主体地位<.考试&.大收集^整理>.作用的教学情境设计和学习方法指导,教学重点难点及其突破方法,当堂巩固性练习及课后作业要求,体现教学全过程的板书设计等.

(对于本题能够基本准确地表述三个方面观点的要求即可给6分)

1、什么是课程?课程本质的观点有哪些?

狭义的课程是指教学内容,主要体现在教科书、课程(教学)计划和课程标准(教学大纲)中;广义的课程指的是学生在学校中获得的经验,它包括学科设置、教学活动、教学进程、课外活动及学校的环境气氛等。课程本质的观点包括:

1、课程是知识;

2、课程是经验;

3、课程是活动

2、课程在学习教育中的作用?

课程在教育和教学中处于核心的地位:

1、课程体现学校培养人才的蓝图。

2、课程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主要依据。

3、合理的课程设置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4、课程是评估教学质量的主要依据和标准。

3、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国内背景?

1、顺应国际课程改革大趋势的客观必然。

2、积极推进素质教育的需要。

3、课程改革的成就为新一轮课程改革提供了现实基础。

4、我们从国外的课程改革中取得了哪些启示?

1、改革理念上的启示:注意基础学力的养成,注重信息素养的提高,强调学生的创造性和开放性的养成,强调价值观教育和道德教育,尊重学生的经验,发展学生的个性。

2、课程目标上各国都强调基础知识的掌握和基本能力培养,注重学生的价值观、态度及道德修养的形成,加强体能、健康教育和公民教育。

3、课程设置上各国都关注学生的经验,并依据学生心理发展阶段特征设置综合课程和分科课程,协调必修课和选修课的关系,注意信息技术方面的内容。

4、体现教科书的多样化,并注重教科书的审定工作。

5、各国在教育改革中,都力图协调中央和地方的关系,希望课程有效地实施。

6、课程评价的改革较重视学生的自我评价,从单一评价走向多元评价,从重视结果的评价走向过程和结果并重,评价的功能在于促进学生发展,改善学习。

5、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邓小平同志的关于“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和江泽民同志的“三个代表”。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目标:新课程的培养目标应体现时代要求,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质以及环境意识;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的技能和方法;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6、九年一贯制课程的基本理念:

1、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义务教育课程;

2、强调课程综合,设置了许多综合学科;

3、强调课程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

4、特别强调综合实践活动,并把综合实践活动作为必修课程;

5、新课程并没有放弃基本能力的训练;

6、新课程十分强调思想道德教育。

7、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特点:综合性;实践性;真实性;合作性;综合实践活动内容:信息技术教育54--56;研究性学习44--49;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49--52;劳动与技术教育53--54;

8、教学大纲的弊端:

1、教学以掌握知识为主要目的;

2、束缚教师的创造性;

3、不得教材的特色化和个性化;

4、评价以考试为主,加重学生学习负担;

9、课程标准对教学大纲有哪些超越之处?

1、课程标准着眼于未来国民素质,教学大纲着眼于内容规定;

2、大纲侧重强调的是知识和技能目标,标准在关注知识和技能目标的同时,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方法、情感、态度及价值观;

3、课程标准突破学科中心,为终身发展打基础;

4、教学大纲强调教师的教,课程标准注重学生的学,强调学习的过程与方法;

5、课程标准提出了多元评价建议;

6、课程标准为教材编写者、教师教学及学业评价留下了创造空间;

7、课程标准的内容更加丰富,它体现了课程改革的新思想和素质教育的要求。

10、课程标准的性质:可评估性;可理解性;可完成性;可伸缩性;课标编制的理论基础:新的学生观;新的课程观;新的知识观;新的学习观

11、课程标准主要包括前言、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实话建议。84—91

12、课程内容三种取向:课程内容即教材;课程内容及学习活动;课程内容即学习经验。91--92

13、课程内容选择原则:注意课程内容的基础性;课程内容应贴近社会生活;课程内容要与学生的特点相适应。

14、课程内容组织原则:纵向组织与横向组织;逻辑顺序与心理顺序;直线式与螺旋式。

15、学习方式的含义:人们在学习时所具备的中所偏爱的方式,是学习者一贯表现出来的具有个性特色的学习策略和学习倾向的总和。

16、学习方式变革的含义:

1、倡导学生的学习方式由他主学习转向自主学习;

2、转变学习方式就是要突出学习过程中发现、探究和研究等认知过程;

3、转变学习方式,要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目的。学习方式以自主、合作、探究为主要特征。

17、自主性学习包括:基本品质是主动性;核心品质是独立性;是一种元认知监护的学习。探究性学习的基本特征:问题性;过程性;开放性;合作学习的基本特征:互助性;互补性;自主性;互动性;评价自主性。102—109

18、合作学习的基本操作策略:小组的组建;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态度和技能;教师在小组合作学习中的角色;小组合作学习的评价。

19、课程实施中学生学习方式状况:

1、学生学习方式的可喜变化;

2、学习方式转变中存在的问题: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采用的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教学方式流于形式;教师在教学中过于重视新的学习方式,忽视或者抛弃传统的接受学习方式;课堂过于吵闹,教师缺乏课堂调控的技巧;教师不明确自己学习方式转换中的角色意识。

20、课程实施中学习方式存在问题的原因及对策:

1、教师对新课程的理解不深入;

2、通识教育培训方面的原因;

3、教师缺乏课堂调控的技能和技巧;

4、教师对自己在学习方式上角色定位困惑;

5、课堂教学缺乏有效的评价的标准。对策:提高教师的素质;制定有效的学习方式的评价标准。

21、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基本内涵:在以多媒体和网络为基础的信息化环境中实施课程;对课程教学内容进行信息化处理后成为学习者的学习资源;利用信息加工工具让学生进行知识重构。

22、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目标:

1、培养学生具有终身学习的态度和能力;

2、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信息素养(信息技术的应用技能;对信息内容的批判与理解能力;运用信息,具有融入信息社会的态度和能力);

3、培养学生掌握信息时代的学习方式(全面利用资源进行学习;学会在数字化情境中进行自我发现的学习;学会利用网络通讯协商交流,合作讨论式的学习;学习利用信息加工和创作平台,进行实践创造学习)。

23、基本方式:信息技术课程;与其他学科的整合;研究型课程,信息技术作为学习工具。按认知工具的应用环境和方式的不同可分为: “资源利用—主题探究—合作学习”模式;“小组合作—远程协商”模式;“专题探索—网站开发”模式。

24、教材的涵义:

1、从课程论的视角看:教材是以课程标准为依据制定的课程内容在教学活动中转化的产物,它源于实质性的科学、文化、艺术、生活和各个领域,并以计划主形式表现出来;它涵盖了学生在教师指导下通过学习活动在心理上和实践中主动地掌握普通教育和专业教养的物质对象和观念对象。

2、从教学论的视角看,内涵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为使学生形成特定的知识体系所勾画的事实、概念、法则和理论;同知识紧密相关的、有助于各种能力熟练形成的、系统习得的心理作业与实践作业和各种步骤、方式与技术;与知识和能力体系紧密相关的,奠定世界观基础的,表现为信念、政治观、世界观和道德观的认识、观念和规范。

25、旧版教材的弊端:教材内容以学科知识为本位,难、繁、偏、旧;教材编制脱离学生的生活实际,忽视学生的心理特点;教材编写质量不高;教材不还做不到择优选用。

26、教材改革的指导思想:正确处理知识、儿童和社会的关系,树立学生发展为本的思想;必须正确处理继承和创新的关系;必须正确处理基础性与层次性的关系;正确处理加强领导与分级管理的关系,统一性与多样化的关系。

27、教材编制的基本原理:社会发展原理;面向全体学生原理;教材心理化原理;统整性原理;衔接性原理;

28、教材设计的基本原则:激发学生动机;要适合学生现有的发展水平面;要贴近学生生活,实践性强;要促进学生不断探究问题。

29、发展性课程评价的基本内容:促进学生、教师、学校的发展评价体系。 新课程改革试题

1、《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是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指导性文件,是课程建设、课程设置、课程标准、教材编制、课程管理、课程评价的依据和基础。

2、背景是指对(人物)(事件)起作用的(历史情况、现实环境)。

3、(创新)是国家兴亡的关键,是民族的灵魂。

4、课程改革提出了培养学生的四种能力是:搜集和处理信息能力、获取新知识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交流合作能力。

5、评价的五个功能是:反馈调节功能、展示激励功能、反思总结功能、记录成长功能、积极导向功能。

6、教学过程管理包括:备课、上课、作业、辅导、考核等教学基本环节的常规管理工作。

7、CSE模式包含四个步骤:需要评定、方案设计、形成性评价、总结性评价。

8、小学课程建设评价的指标体系可以由三部分组成:教学思想建设、教学梯队建设、教学条件建设。

9、评价内容要与(教学目标)吻合,包括:信息的动机、兴趣、态度、习惯、意志等个性发展因素。

10、新课程所倡导的评价理念是:发展性评价观。

11、促进学生发展的评价体系包括:书面性评价、过程性评价、表现性评价。

12、本次课改的重点之一就是转变学习方式,提倡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

学习方式:是指学生在完成学习傻过程中的行为和认知的取向。

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完成共同任务有明确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

均衡性:是指同一领域或范围内,不同结构部分的份量保持相对平衡。 30、课程改革的六项目标:

1、改变课程过于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2、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整体设计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综合课程,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3、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4、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

5、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

6、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

第四篇:教育学考试知识点复习

教育学是一门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代表性人物、著作 中国:《论语》《学记》 捷克:夸美纽斯《大教学论》英国:洛克《教育漫话》 德国: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美国: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

教育的概念广义:教育是泛指一切增进人的知识与技能、影响人的思想品德的活动。狭义:主要是指学校教育,是指社会通过学校对受教育的对象所施加的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以使受教育者发生预期变化的活动。 教育本质: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教育的形态:

1、依据教育的正规化程度 正规教育:是学生在有组织的教育机构中所受到的教育。非正规教育:在有组织的教育机构以外从事的教育活动。

2、依据实施教育的机构 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

教育起源的观点:神话起源说 、生物起源说 、心理起源说、劳动起源说(社会起源说)

教育对经济的作用:1教育是实现劳动力再生产的重要手段2教育通过生产科学技术,促进经济的发展

教育对政治的作用:1教育具有维系社会政治稳定的功能(政治人才、社会公民)2教育具有促进社会政治变革的功能(促进政治民主化)

人的发展是指作为复杂整体的个人在从生命开始到生命结束的全部人生中,不断发生的身心两方面的变化过程。

影响人发展的基本因素:遗传、环境、教育

个体的身心发展具有哪些基本规律:统一性、顺序性和阶段性、不平衡性、稳定性和可变性、差异性

.教育目的的概念:社会对教育所要造就的社会个体的质量规格的总设想或规定。 教育目的的构成:对受教育者的身心素质作出规定;对受教育者的社会价值作出规定

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斯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1)人的片面发展的根本原因是社会分工

(2)人的全面发展是大工业生产的客观要求,同时大工业生产也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可能性(3)资本主义的绝对矛盾限制了个人的全面发展(4)个人全面发展的现实条件【a、社会生产力的高度发展是人全面发展的必要物质前提b、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给人的全面发展创造了条件,共产主义条件下将使人的全面发展成为现实】

义务教育是指依照法律规定,适龄儿童和少年必须接受的,国家、社会、家庭必须予以保证的国民教育

我国学制的构成:学前教育(或启蒙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近代历史几个有名的学制癸卯学制(清光绪二十九年十一月二十六日颁布,并在全国付诸实施,又称癸卯学制。标志着中国近代学制正式建立。)壬寅学制(清光绪二十八年七月十二日(1902.8.15)颁布,又称壬寅学制,是中国第一个由政府颁布的学制。)

教师的劳动特点1复杂性(教师劳动的复杂性体现在教师劳动任务目的的全面上;劳动对象的复杂性上;教师劳动方式的个体性上)2创造性(教师劳动的创造性表现在对学生的因材施教上;对教学内容的加工和整理上;教师教学原则、教学方法的选择和运用上;教育机智上)(3)示范性(4)长期性和劳动成果的滞后性(5)空间的广延性和时间的连续性 (6)劳动量的隐含性

课程的概念广义: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学习的各门学科及环境影响的总和。(课程指除了学校课程表中所规定的课程外,还有配合课内教学所组织的全部课外活动,以及在整个学校生活中教师和学生集体的价值观、态度、行为方式等校园文化因素对学生的影响)。狭义:课程,仅指某一门教学科目。

学科课程是根据各种不同的学科分门别类加以设计的学校课程。学科课程由一系列的学科组成,每门学科都同一门科学相对应。学科是将该门科学中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按照一定的顺序编排起来,供学生学习。

教学的基本任务:传授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学生的智能、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培养优良的道德品质

教学规律:教与学辨证统一规律(教学相长规律)、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辨证统一规律、传授知识与发展智能、培养个性辨证统一的规律、教学的教育性规律(教书育人规律)

教学原则:科学性与思想性统一原则、理论联系实际原则、直观性原则 、启发性原则、循序渐进原则、巩固性原则、因材施教原则

选择教学方法的依据(1)根据教学任务来选择教学方法(2)根据教学原则来选择教学方法(3)根据教学目标来选择教学方法(4)根据学科性质来选择教学方法(5)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来选择教学方法(6)依据教师自身特点来选择教学方法

教学组织形式是指为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教师和学生按一定要求组合起来进行活动的结构。

我国基本教学组织形式班级授课制

评价一堂好课的标准1)教学目的明确2)教学内容正确3)教学方法恰当4)教学结构紧凑5)教学基本功坚实全面6)教学效果好

德育规律1)德育过程是培养学生知、情、意、行协调发展的过程,具有知行的统一性2)德育过程是激发和促进学生思想矛盾发展的过程,具有教育与自我教育的结合性3)德育过程是组织引导学生多方面活动与交往的过程,具有社会性和实践性4)德育过程是促进学生思想品德不断提高的过程,具有渐进性和长期反复性

德育原则:1)现实性和方向性相结合的原则2)尊重信任与严格要求相结合原则3)发扬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的原则4)教育影响一致性和连贯性原则5)正面教育与纪律约束相结合的原则6)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的原则7)知行统一原则8)因材施教的原则

德育方法:1)说服教育2)榜样示范3)实践锻炼4)陶冶5)指导自我教育法6)品德评价(表扬奖励和批评惩罚)

教育学是一门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代表性人物、著作 中国:《论语》《学记》 捷克:夸美纽斯《大教学论》英国:洛克《教育漫话》 德国: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美国: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

教育的概念广义:教育是泛指一切增进人的知识与技能、影响人的思想品德的活动。狭义:主要是指学校教育,是指社会通过学校对受教育的对象所施加的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以使受教育者发生预期变化的活动。 教育本质: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教育的形态:

1、依据教育的正规化程度 正规教育:是学生在有组织的教育机构中所受到的教育。非正规教育:在有组织的教育机构以外从事的教育活动。

2、依据实施教育的机构 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

教育起源的观点:神话起源说 、生物起源说 、心理起源说、劳动起源说(社会起源说)

教育对经济的作用:1教育是实现劳动力再生产的重要手段2教育通过生产科学技术,促进经济的发展

教育对政治的作用:1教育具有维系社会政治稳定的功能(政治人才、社会公民)2教育具有促进社会政治变革的功能(促进政治民主化)

人的发展是指作为复杂整体的个人在从生命开始到生命结束的全部人生中,不断发生的身心两方面的变化过程。

影响人发展的基本因素:遗传、环境、教育

个体的身心发展具有哪些基本规律:统一性、顺序性和阶段性、不平衡性、稳定性和可变性、差异性

.教育目的的概念:社会对教育所要造就的社会个体的质量规格的总设想或规定。 教育目的的构成:对受教育者的身心素质作出规定;对受教育者的社会价值作出规定

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斯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1)人的片面发展的根本原因是社会分工

(2)人的全面发展是大工业生产的客观要求,同时大工业生产也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可能性(3)资本主义的绝对矛盾限制了个人的全面发展(4)个人全面发展的现实条件【a、社会生产力的高度发展是人全面发展的必要物质前提b、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给人的全面发展创造了条件,共产主义条件下将使人的全面发展成为现实】

义务教育是指依照法律规定,适龄儿童和少年必须接受的,国家、社会、家庭必须予以保证的国民教育

我国学制的构成:学前教育(或启蒙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近代历史几个有名的学制癸卯学制(清光绪二十九年十一月二十六日颁布,并在全国付诸实施,又称癸卯学制。标志着中国近代学制正式建立。)壬寅学制(清光绪二十八年七月十二日(1902.8.15)颁布,又称壬寅学制,是中国第一个由政府颁布的学制。)

教师的劳动特点1复杂性(教师劳动的复杂性体现在教师劳动任务目的的全面上;劳动对象的复杂性上;教师劳动方式的个体性上)2创造性(教师劳动的创造性表现在对学生的因材施教上;对教学内容的加工和整理上;教师教学原则、教学方法的选择和运用上;教育机智上)(3)示范性(4)长期性和劳动成果的滞后性(5)空间的广延性和时间的连续性 (6)劳动量的隐含性

课程的概念广义: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学习的各门学科及环境影响的总和。(课程指除了学校课程表中所规定的课程外,还有配合课内教学所组织的全部课外活动,以及在整个学校生活中教师和学生集体的价值观、态度、行为方式等校园文化因素对学生的影响)。狭义:课程,仅指某一门教学科目。

学科课程是根据各种不同的学科分门别类加以设计的学校课程。学科课程由一系列的学科组成,每门学科都同一门科学相对应。学科是将该门科学中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按照一定的顺序编排起来,供学生学习。

教学的基本任务:传授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学生的智能、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培养优良的道德品质

教学规律:教与学辨证统一规律(教学相长规律)、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辨证统一规律、传授知识与发展智能、培养个性辨证统一的规律、教学的教育性规律(教书育人规律)

教学原则:科学性与思想性统一原则、理论联系实际原则、直观性原则 、启发性原则、循序渐进原则、巩固性原则、因材施教原则

选择教学方法的依据(1)根据教学任务来选择教学方法(2)根据教学原则来选择教学方法(3)根据教学目标来选择教学方法(4)根据学科性质来选择教学方法(5)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来选择教学方法(6)依据教师自身特点来选择教学方法

教学组织形式是指为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教师和学生按一定要求组合起来进行活动的结构。

我国基本教学组织形式班级授课制

评价一堂好课的标准1)教学目的明确2)教学内容正确3)教学方法恰当4)教学结构紧凑5)教学基本功坚实全面6)教学效果好

德育规律1)德育过程是培养学生知、情、意、行协调发展的过程,具有知行的统一性2)德育过程是激发和促进学生思想矛盾发展的过程,具有教育与自我教育的结合性3)德育过程是组织引导学生多方面活动与交往的过程,具有社会性和实践性4)德育过程是促进学生思想品德不断提高的过程,具有渐进性和长期反复性

德育原则:1)现实性和方向性相结合的原则2)尊重信任与严格要求相结合原则3)发扬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的原则4)教育影响一致性和连贯性原则5)正面教育与纪律约束相结合的原则6)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的原则7)知行统一原则8)因材施教的原则

德育方法:1)说服教育2)榜样示范3)实践锻炼4)陶冶5)指导自我教育法6)品德评价(表扬奖励和批评惩罚)

教育学是一门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代表性人物、著作 中国:《论语》《学记》 捷克:夸美纽斯《大教学论》英国:洛克《教育漫话》 德国: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美国: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

教育的概念广义:教育是泛指一切增进人的知识与技能、影响人的思想品德的活动。狭义:主要是指学校教育,是指社会通过学校对受教育的对象所施加的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以使受教育者发生预期变化的活动。 教育本质: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教育的形态:

1、依据教育的正规化程度 正规教育:是学生在有组织的教育机构中所受到的教育。非正规教育:在有组织的教育机构以外从事的教育活动。

2、依据实施教育的机构 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

教育起源的观点:神话起源说 、生物起源说 、心理起源说、劳动起源说(社会起源说)

教育对经济的作用:1教育是实现劳动力再生产的重要手段2教育通过生产科学技术,促进经济的发展

教育对政治的作用:1教育具有维系社会政治稳定的功能(政治人才、社会公民)2教育具有促进社会政治变革的功能(促进政治民主化)

人的发展是指作为复杂整体的个人在从生命开始到生命结束的全部人生中,不断发生的身心两方面的变化过程。

影响人发展的基本因素:遗传、环境、教育

个体的身心发展具有哪些基本规律:统一性、顺序性和阶段性、不平衡性、稳定性和可变性、差异性

.教育目的的概念:社会对教育所要造就的社会个体的质量规格的总设想或规定。 教育目的的构成:对受教育者的身心素质作出规定;对受教育者的社会价值作出规定

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斯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1)人的片面发展的根本原因是社会分工

(2)人的全面发展是大工业生产的客观要求,同时大工业生产也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可能性(3)资本主义的绝对矛盾限制了个人的全面发展(4)个人全面发展的现实条件【a、社会生产力的高度发展是人全面发展的必要物质前提b、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给人的全面发展创造了条件,共产主义条件下将使人的全面发展成为现实】

义务教育是指依照法律规定,适龄儿童和少年必须接受的,国家、社会、家庭必须予以保证的国民教育

我国学制的构成:学前教育(或启蒙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近代历史几个有名的学制癸卯学制(清光绪二十九年十一月二十六日颁布,并在全国付诸实施,又称癸卯学制。标志着中国近代学制正式建立。)壬寅学制(清光绪二十八年七月十二日(1902.8.15)颁布,又称壬寅学制,是中国第一个由政府颁布的学制。)

教师的劳动特点1复杂性(教师劳动的复杂性体现在教师劳动任务目的的全面上;劳动对象的复杂性上;教师劳动方式的个体性上)2创造性(教师劳动的创造性表现在对学生的因材施教上;对教学内容的加工和整理上;教师教学原则、教学方法的选择和运用上;教育机智上)(3)示范性(4)长期性和劳动成果的滞后性(5)空间的广延性和时间的连续性 (6)劳动量的隐含性

课程的概念广义: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学习的各门学科及环境影响的总和。(课程指除了学校课程表中所规定的课程外,还有配合课内教学所组织的全部课外活动,以及在整个学校生活中教师和学生集体的价值观、态度、行为方式等校园文化因素对学生的影响)。狭义:课程,仅指某一门教学科目。

学科课程是根据各种不同的学科分门别类加以设计的学校课程。学科课程由一系列的学科组成,每门学科都同一门科学相对应。学科是将该门科学中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按照一定的顺序编排起来,供学生学习。

教学的基本任务:传授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学生的智能、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培养优良的道德品质

教学规律:教与学辨证统一规律(教学相长规律)、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辨证统一规律、传授知识与发展智能、培养个性辨证统一的规律、教学的教育性规律(教书育人规律)

教学原则:科学性与思想性统一原则、理论联系实际原则、直观性原则 、启发性原则、循序渐进原则、巩固性原则、因材施教原则

选择教学方法的依据(1)根据教学任务来选择教学方法(2)根据教学原则来选择教学方法(3)根据教学目标来选择教学方法(4)根据学科性质来选择教学方法(5)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来选择教学方法(6)依据教师自身特点来选择教学方法

教学组织形式是指为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教师和学生按一定要求组合起来进行活动的结构。

我国基本教学组织形式班级授课制

评价一堂好课的标准1)教学目的明确2)教学内容正确3)教学方法恰当4)教学结构紧凑5)教学基本功坚实全面6)教学效果好

德育规律1)德育过程是培养学生知、情、意、行协调发展的过程,具有知行的统一性2)德育过程是激发和促进学生思想矛盾发展的过程,具有教育与自我教育的结合性3)德育过程是组织引导学生多方面活动与交往的过程,具有社会性和实践性4)德育过程是促进学生思想品德不断提高的过程,具有渐进性和长期反复性

德育原则:1)现实性和方向性相结合的原则2)尊重信任与严格要求相结合原则3)发扬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的原则4)教育影响一致性和连贯性原则5)正面教育与纪律约束相结合的原则6)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的原则7)知行统一原则8)因材施教的原则

德育方法:1)说服教育2)榜样示范3)实践锻炼4)陶冶5)指导自我教育法6)品德评价(表扬奖励和批评惩罚)

第五篇:教育知识能力考试案例分析

案例一

《中国教育报》2006年9月23日载,江西赣州市教育局今年暑假前夕下发通知,明确要求:任何小学和初中都不得以考试方式选拔新生。可在该市的某县县城几所学校,初一学生进行考试在当地成了一个公开的秘密。赣州市教育局出台文件明确提到,要“叫停”学校里的快班慢班、重点班、尖子班、提高班、实验班、特长班、兴趣班等。可该市的部分县城中学,却在初一学生的招生简章中明确标明了要分重点班等。

请评析义务教育学校该不该举办重点班。

案例二

课堂上有位学生指出老师对某个问题的解释有错误,老师当场就恼怒起来:“某某同学,算你厉害,老师不如你,以后老师的课就由你来上好了!”全班同学随老师一起嘲笑这位学生,该生从此在课堂上不能发现问题,也不主动回答问题了。

请你就该案例,评价该老师的做法有哪些不当之处,这种做法违反了那条教学原则?

案例三 “A”是全国优秀班主任。他总在总结自己的工作经验时特变强调两点:第一,建立好班集体,他认为班集体建立好了,就会带动全班学生一起进步。第二,教育好每一个人,不放过每一件小事,特别不放过对集体产生影响的“小事”。 请以德育原则作分析。

案例四

19世纪末,美国西部有个坏孩子,他把石头扔向邻居的窗户,把死兔装进桶里放到学校的火炉里烧烤,弄得到处臭气熏天。9岁那年,他父亲娶了继母,父亲对继母说:“你要注意着孩子,他在我们这里最坏,让我防不胜防,关痛死了。”继母好奇地走进孩子,对孩子进行了全面了解后,对丈夫说:“你错了,亲爱的,他不是最坏的孩子,而是最聪明的孩子,只是我们还没有找到发挥他聪明才智的地方罢了。”继母很欣赏这个孩子,在她的正确引导下,孩子很快走上了正路,后来成为美国闻名的企业家和思想荚冬他说是戴尔 卡耐基。

问题:你怎样理解“坏孩子”“差学生”?你从这个故事中得到什么启发?

案例五

如今的孩子很小就接受了各种各样的新生事物,脑子里千奇百怪的东西很多。有时候,他们会在课堂上或课后向你提一些稀奇古怪的问题。比如,你在课堂上讲太阳和月亮,有的孩子便会问:“老师,太阳为什么白天出来?月亮为什么晚上才出来?”对这样的问题还能勉强回答,但有些孩子在课后向我提的问题,真的让我难以回答。比如,有的孩子会冷不丁地问你:“老师,什么叫„酷毙了‟?”“老师,怎样才能当上还珠格格?”我一时哑然。有时我想,或许我真的是年纪大了,不再适合当小学老师了。问题:面对这位老师的困惑,你认为问题出在哪儿?请作教师素质现代化的要求来回答

案例六

当代有一位教育专家兼作家这样叹息中国的教育:“要想使中国的每一个孩子都有一个好前程,现在中国父母唯一要做的恰恰不再是帮助学校把他们的考分再提高一些,而是保护好自己孩子的天赋别再受学校的侵害吧!” 问题:这段话引起了你怎样的思考,请你从教育的根本目的出发对中国当前的教育进行反思。

案例七

在课堂上,老师让学生“举例砖头的用处”时,学生小方的回答是“造房子,造仓库,造学校,铺路”,学生小明的回答是“盖房子,盖花坛,打狗,敲打”

请问小方和小明的回答如何?你更欣赏那种回答?为什么?请根据思维的原理进行分析。

案例八

请分析下面教学案例体现的教学原则和教学方法。

一位教师在教一年级学生学习“两数相差多少的应用题”一课时,老师为了让小朋友们都能够亲身感受和体验到老师教给他们的“比”的方法是可靠的,于是利用一年级学生爱唱爱跳和对比赛等具有奖励性质的活动感兴趣的性格特征设计了一个问题情景,下面是这一情景的课堂教学实录。

老师指定7个女生,3个男生到台前唱儿歌(女生的声音明显大于男生的声音)激发学生的兴趣。

老师:他们唱的好比好? 学生:好!

老师:男生和女生哪个组的声音大?

学生:女生声音大!

老师:同学们知不知道为什么女生的声音大?

学生:女生人多(学生凭直观感受到) 老师:是吗?那么女生比男生多多少呢? 学生:(部分同学已经很快说出女生比男生多4个,还有大多数同学在用各种不同的方法计算)。

老师:(留给学生思考计算和交流答案的时间,直到绝大多数同学都得出结果,随后提问)你是怎么知道是4的?

学生:比的(学生说出自己比的方法) 老师:大家用比的方法做的对不对呢?我们一块来比一下(让男生和女生成对依次坐回原位,最后只剩下4个女生)

案例九

教师在板书生字时,常把形近字的相同部分与相异部分分别用白色和红色的粉笔写出来。

请问教师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符合什么规律?

案例十

为了把课上得更生动形象,马文老师今天带来了不少直观教具,有标本、图片,还有实物。进教室后,他把这些教具放在桌子上或挂在地板上,他想,今天的上课效果一定很好,可是,结果并非如此。

请用注意的有关知识对案例进行分析,并提出改进措施。

1.

案例十一 教学生识字有很多技巧,有一位教师告诉学生如何区别“买卖”两个字时说:“多了就卖,少了就买。”学生很快记住了这两个字。还有的学生把“干燥”写成“干躁”,把“急躁”写成“急燥”,老师就教学生记住:“干燥防失火,急躁必跺足。”从此以后,学生对这两个字再也不混淆了。这些教法有何心理学依据?

案例十二 亮亮,男,9岁,聪明,兴趣广泛。上课时能认真听讲,并完成作业。课后爱看小说、摄像、踢足球,对功课关注不多,每期期末考试前几天才抓紧时间复习,所以考试成绩总提不高,他十分苦恼。

请用心理学原理分析亮亮考试成绩不理想的原因,并提出对策。

案例十三 在上课时,有些平时不受老师重视的学生有的爱讲话,有的爱做小动作,特别是坐在窗边的同学则爱把窗帘关上又合上,合上又拉开,老是发脾气,他反倒做鬼脸,引起同学的哈哈大笑。 试运用马斯若的需要层次理论及新分析,这些学生是为了满足哪个层次的需要?如果你是教师,如何处理好?

案例十四 老师在给同学们讲“圆周率”这个概念,只见她把几个大小不同的圆盘展示给学生:“大家看,这几个圆盘有什么不同?”同学们说,颜色和大小不同,然后,老师补充说还有直径、周长等部分也不一样,老师强调指出:“每个圆盘可以分解为圆面、直径、周长和颜色等各个部分,而每个圆盘又都是由这些部分组成的。”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讨论几个圆盘的不同点(圆面大小、直径、周长和颜色)和相同处(周长都是直径的三倍多一点),继而引导学生抛开几个圆盘的不同点(非本质属性),抽出共同点(本质属性),强调,只要是圆,不论大小,它们都有一个固定关系即圆的周长总是直径的三倍多一点(大约是3.14倍),这个倍数关系我们叫它圆周率,接着问学生:“什么叫圆周率?”同学们基本上都认识和掌握了圆周率这个概念,老.师接着说:“大家都认识了圆周率,希望大家记住,今后我们还会用它来帮助计算和解决有关圆的问题。”试分析这位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运用了哪些思维过程。

.答案一:《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第57条规定:学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县级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责令延期改正;情节严重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给予依法处分:

(一)拒绝接受具有接受教育能力的残疾适龄儿童、少年随班就读的;

(二)分设重点班和非重点班的;

(三)违反本法规定开除学生的;

(四)选用未审定的教科书的。

答案二:该老师对提出质疑的学生一棒喝退,严重挫伤了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这种行为违反了“教师主导与学生自觉性相结合”的原则,特别是违反了“创造民主的教学环境”。民主的的教学环境,能使学生的思维经常处于积极地活动之中,主动的探索新知识,能使学生的聪明才智最大限度的发挥出来,从而使启发的效果处于最佳状态。

答案三:教育的原则主要有:导向性原则;疏导原则‘严格要求与尊重学生相结合的原则;因材施教原则;教育影响一致和连贯性原则。

在集体中德育对学生有巨大的作用,可以引导学生关心集体,为良好的集体而努力,通过集体教育学生个人的转变影响集体,同时也把教师主导集体的作用与集体的教育力量结合起来,更能达到教育效果。

答四:所谓差等生就是指那些不能达到基本教育要求,德智体全面发展水平较差或发展不平衡的学生。学生都是可教育的,没有哪个学生天生就是不想学好,世界上只有教不好学生的老师,决没有不可教育的孩子。教育的气力是巨大的。从这个故事中我们可以知道:

1、同等公正地对待他们,尊重、理解、信任他们,使他们主动接受教育。

2、一分为二地看待他们,找出教育的切入点。

3、给差等生以高尚的教育爱,转变差等生并不难,使他们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也是完全可以做到的。

答五:这位教师的困惑,主要在于他对当今时代社会的新生事物,新鲜词的不理解,换句话说是教育思想观念的现代化跟不上步伐。

教育现代化的核心是教师素质的现代化。因为教育中的任何活动都要靠教师进行,教育的目标的实现,效果如何都取决于教师。

教师素质的现代化包括:教育思想观念的现代化,职业道德素质的现代化,能力素质的现代化。总之,教师素质的现代化是现代社会对现代人的总体要求在教师职业上的特殊反映。

答六:这段话指出了当前中国教育的弊端,当前中国教育趋向于分数教育(即应试教育),都是以分数来衡量一个学生的好坏,学生已经变成读书机器,而失去了本身拥用的天赋,没有自我了。

实施全面发展教育是社会主义教育目的的必然要求,全面发展教育由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等部分组成要能迎接新世纪的挑战,中国教育已经开始由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解放人的自我了。

答案七:小方回答砖头的用途都是沿着用做“建筑材料”这一方向引发出来的,几乎没有变通性。小明的回答不仅想到了可做建筑材料,还可做防身武器,敲打的工具,这样的发散思维变通性很好,其新的思路和想法,有利于创造新思维的发展。

答案八:1.回归生活的德育是一种体验式的德育;2.回归生活的德育是一种终身性德德育;3.回归生活的德育是一种开放式的德育;4.回归生活的德育是一种实践性的德育。

答案九:目的是加大形近字的区别,使学生易于掌握形近字。

2. 符合知觉选择性规律,知觉对象与直觉背景差别越大,对象越容易被人直觉。

3. 符合感觉的相互作用中同时性对比规律:红白形成鲜明对比,是学生容易区别形近字。

答案十:1.引起无注意因素:活动性,色彩对比鲜明性、刺激强度大小,新颖性等。学生好奇心强,喜欢探索,上课时,他们对马文老师带来的各种教具感兴趣分散了他们的注意力,就不能专心听讲,而把握不住课堂内容的重点和难点。 改进办法:马老师应该根据讲课需要,逐步展示教具并及时收好教具。

[参考答案十一]这些教法对我们有很好的启发和借鉴作用。心理学的知识告诉我们:凡是有意义的材料,必须让学生学会积极开动脑筋,找出材料之间的联系;对无意义的材料,应尽量赋予其人为的意义,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识记,记忆效果就好。简言之,教师应教学生进行意义识记。

【答案十二】:艾宾浩斯的遗忘规律告诉我们:遗忘的进程是不均衡的,呈现“先快后慢”的趋势。亮亮违背了遗忘规律,表现在只是上课时认真听讲,考试前临阵磨枪,而平时没有有效地复习,使姿势牢固化。

对策:要运用遗忘规律,整个学习过程中都要注意复习。(1) 组织有效的复习。1)及时与经常复习相结合。2)正确分配复习时间。集中复习和分散复习想结合。3)复习方式多样化,动员多种感官参与复习。4)复习是注意排除前后材料的干扰。5)复习时要对学过的知识进一步加工,使之条理化、系统化,形成知识网络。(2)适当的超额学习。最好的超额学习量是50%。(3)注意脑的健康和用脑卫生。

【答案十三】:1简述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的五个层次。

2他们是为了满足尊重和爱的需要。因为这些学生受老师关注较少,在同学中一般地位不高,所以,他要寻找机会表现自己。

如果我是老师,可以采取以下方法:在教学中,根据学生特点,给予适合机会让学生变现自己;活动中根据学生特长,提供表现机会;在同学中,只要他们有了进步,有了成功,就及时表扬,满足这些学生的心理需要。

【答案十四要点】

1.老师把几个圆盘展示给学生并分解为圆面、直径、周长和颜色等部分来认识,这是分析。

2.说这些部分构成圆盘就是综合。

3.让学生讨论几个圆盘的不同点和相同点就是比较。

4.抛开直径、圆面、周长和颜色等非本质的东西,找出几个圆盘的内在联系和本质属性即周长是直径的三倍多一点,这就是抽象。

5.把抽象出来的本质属性再结合起来,只要是圆,不论大小都有个共同的固定的关系,我们便叫它圆周率,这是概括。

6.指出今后遇到具体的圆的问题常用圆周率来帮助解决,这就是具体化。

上一篇:职业培训学校申办下一篇:职业能力测试文档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