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生学生论文范文

2022-05-13

本文一共涵盖3篇精选的论文范文,关于《本科生学生论文范文(精选3篇)》的文章,希望能够很好的帮助到大家,谢谢大家对小编的支持和鼓励。【摘要】本文认为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对学生篮球意识的培养,通过理论学习,智力训练提高理论知识水平,并运用到篮球运动的实践中去,从而达到理论教学与实战训练的有机结合。

第一篇:本科生学生论文范文

基于学生视角的本科生导师制实施现状调查和优化策略

一 引言

近年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深化及本科生学分制的实施,在本科生中实行导师制,成为许多高校本科生教育中正在探索和实践的一项新的教育管理模式,也是我国高校育人的新途径。

本科生导师制是指由导师对学生的思想品德、专业学习、综合素质和个性发展等方面进行个别指导的人才培养制度。推行本科生导师制,旨在加强对学生思想、学习、心理、能力等方面的引导,因材施教,帮助学生准确地理解所学的专业,制定自己的学习和能力培养计划以及将来的职业生涯规划,充分发挥自身特长和优势,开发学生的潜能,从而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和适应社会的能力。目前,各高校实行的本科生导师制,确实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教育观念的更新和教育质量的提高。但是同时也存在诸多问题,并不能完全取得理论上和主观上所期望的效果。因此,本文以西南科技大学(以下简称“我校”)为例,通过调查分析了当前本科生导师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对策建议,以期促进这一制度的良性发展,进而促进高等教育质量的提高。

二 研究对象与方法

研究对象:本次调查对象为随机从我校环境与资源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生命科学与工程学院、政治学院四个学院在校学生中抽取的200名学生。

研究方法及内容:发放问卷调查,结合个别访谈。内容涉及对导师制的认识、导师指导方式、指导内容、对导师的评价和导师制存在的主要问题等方面。

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200份,回收192份,其中有效问卷187份,有效率97.4%。调查对象中男生69%,女生31%,一年级49份,二年级45份,三年级46份,四年级47份。

三 调查结果分析

(一)对导师制的评价

表1为学生对导师制的总体评价结果,从表1我们可以看出,对我校实施的本科导师制的背景与目的比较了解的学生占统计人数的76.3%,有占统计人数23.7%的学生不太了解,说明部分学院由于导师指导的学生较多,个性指导的效果不明显。对我校本科生导师制的实施效果不满意的学生占统计人数的13.3%,其中高年级不满意的有22.7%,低年级有3.9%的学生不满意,从统计结果我们可以看出高年级学生的不满意比率大大高于低年级的比率,反映出高年级学生需要指导的愿望比较强烈,对导师的要求也较高,但86.7%的学生对本科生导师制还是持肯定的态度。有44.6%的学生认为学校对本科生导师制重视,但管理制度略不完善,28.9%的学生认为学校比较重视,但还有许多问题需要改进。

(二)对导师指导的评价

1 导师指导的内容

表2为导师指导的内容,通过调查分析学生希望导师指导的内容和导师实际指导的内容的不同。

表3为学生在导师的指导下获得提高的方面,按照学生提及率由高到低排序来分析导师对学生的作用。

从表2、表3可以得出结论,导师主要是从思想、学习和生活方面指导学生,并侧重就业、择业指导。但从表2可以看出,学生希望导师指导的内容与导师实际指导的内容有些出入。而且不同年级的学生希望导师根据年级特点在指导内容上有所侧重,一年级学生最希望导师指导的是选修科目或辅修专业,高年级学生最希望导师指导的是就业、择业指导。这是因为,一年级学生刚进入大学,对学分制和自主选课的相关内容不了解,需要导师给予选课方面的个别指导;高年级学生在了解所学专业前景和社会的就业形势后开始关注自身的就业和择业问题,尤其一些专业就业前景不乐观的学生更需要获得

有针对性的就业和择业指导。

2 导师指导学生的数量

从我校导师指导的人数上来看,存在生师比过高的问题,在不同学院不同专业具体情况不同。有的学院一个导师指导20余人,甚至指导一、两个班级,这必然影响指导效果。从学生希望导师指导的人数来看,95.2%的学生都希望导师指导的学生数量在10人以下,这反映了学生渴望导师更多的关怀和指导。

3 导师指导的形式与频率

表4、5、6分别为导师指导方式、导师与学生的交流形式、导师与学生的交流频率。从表4、表5、表6中我们可以看出,导师指导基本上是不定期集体约见,形式单一,而个别指导、个别交流却很少,更有相当一部分导师等待学生主动询问,并且多为集体讨论或会议的形式进行,缺乏其他有新意的指导形式,这可能会影响学生的主动性。学生期望的师生间交流频率与实际相差较大,学生希望能够经常与导师进行沟通和交流,然而导师的指导活动频率不等,时间不固定,大多数导师指导的数量有限,且当面交流的次数更少。这主要是因为部分导师教学科研任务较重,甚至有些导师还担任行政职务,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对本科生进行指导。在调查的学生中就有57.2%的学生认为学生和导师交流中遇到的问题主要是导师工作、生活忙,很难有时间和同学交流。

四 思考与建议

通过调查发现我校本科生导师制目前还存在以下三方面的问题:一是导师资源太少,师生比过高,导师时间、精力有限,师生间沟通交流较少,指导形式单一;二是有关本科生导师制的运作及评价机制不够完善需改进;三是学校对本科生导师职责要求有些泛化,所“导”的重点及针对性不强。

为完善我校的本科生导师制,解决上述问题,我们提出以下建议:

(一)在导师制运行模式上更加科学合理

目前,我国的本科生导师制基本分为完全导师制、科研导师制、优秀生导师制、年级导师制等不同类型,本科生导师的主要职责体现在对学生进行思想引导、专业辅导、生活指导、心理疏导等4个方面。针对我校实际情况和师资条件,同时可根据各个年级学生的培养目标的不同,可实行以“学术指导”为主的本科生导师制的模式,这样更加科学合理。具体方式是以高年级导师制为主、低年级导师制为辅的本科生导师制,即在一、二年级实行以班级为单位的班级导师制,为班级配备导师组,导师组由1名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和1名品学兼优的研究生或高年级学生组成,着眼于解决学生“共性”的问题,主要指导学生学习方法和选课,使学生尽快适应大学生活,了解专业方向,提高自学能力;而在三年级以后根据“双向选择”实行以学生个体为单位的全员导师制,着眼于解决“个性”的问题,一个导师指导5-10个学生,针对学生的潜力发展不均的问题,有目的地加强如科研能力、学业发展、职业生涯规划等个性的指导,加强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

(二)在导师选择方式上真正落实“双向选择”

为了减少学生选择导师时的盲目性,学校应在学生选择导师前给予足够的时间考虑,可提供多种途径让学生了解备选导师的相关情况,同时,学校应建立导师资源档案并向学生公布,让学生了解每个导师的品德修养、教学能力、学术水平、研究方向和科研成果以及对学生的具体要求等相关资料,让学生更多根据个人的兴趣或未来的研究方向选择导师;在经过一段时间的双向交流活动后,学生还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

和学习方向的改变,在导师的建议下向所在院系提出转换导师的申请,这样可以使学生最终选择到理想的导师或感兴趣的学习方向,真正达到促进大学生个性发展和创新意识培养的目的。

(三)在导师指导形式上利用网络平台加强师生联系

在师生交流过程中充分利用现代媒体,通过构建网络平台并使用论坛、留言版、便条等工具,形成师生协作学习机制,能有效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能力。构建虚拟导师网络平台,建立一个功能强大的网络学习平台是导师与学生进行课外交流的主要途径。当然,针对不同年级的学生可采用不同的指导方式。低年级的大学生由于处在适应大学生活的阶段,因此导师更多的是通过面对面的方式进行沟通和交流。高年级的学生对自我发展有较明确的目标,对导师制也比较熟悉,并掌握了一定的网络技术,因此能主动地、有目的地通过网络平台寻找自己需要的学习资料。学生们可以在网络平台上有针对性地与自己认识或不认识的教师探讨,提出问题并获得教师的指导。

(四)在制度上对导师制工作加强有效的管理

导师制工作必须依托有效的管理,必须由导师、学生、管理者三者构成导师制工作基本组成部分。导师制工作考核与评价,必须由相应管理系统组织开展。一般来说,可成立校、院两级导师制管理机构。校级管理机构为校导师工作委员会,主要负责制定导师制实施办法,定期就导师的工作情况、考核、评优等进行研究;院级管理机构为院导师工作分委员会,主要负责导师的选聘、培训及监督工作,并定期召开导师会议,组织开展经验交流。校、院两级管理机构应对导师工作情况进行必要的检查、考核与奖励,以鼓励教师指导学生的积极性,并将考核结果记入本人业务档案,综合评定考核导师们的工作业绩,评选优秀导师;导师工作的优劣与职称晋升、岗位聘任、深造学习等有机结合起来。

五 结语

本科生导师制尊重学生个性,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综合素质与能力的培养,真正实现了以人为本、教书育人、教学相长的教育理念,是目前高校本科生管理与教育的一种理想形式。本科生导师制在我校的实施,已经取得了一定成效,同时,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如师资问题及评价、考核与激励机制等问题,需要及时加以解决。今后,应继续深入推进本科生导师制,加强实践,及时总结经验,并采取切实措施解决制约导师制发展的问题和矛盾,使本科生导师制取得更大地发展和突破。

参考文献

[1]韩建华.对实施和完善本科生导师制的若干思考[J]浙江传媒学院学报,2008(1):61-63

[2]吴丽娟.本科导师制实施情况的调查与分析[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1):123-125

[3]王伟,辛柯.本科生导师制的实施困境与发展思路[J]西安工程大学学报,2008,22(4):524-526

[4]裴长安.浅析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理论研究与实践[J]中国电力教育,2010(21):56-57

[5]费英勤,颜洽茂.本科生导师制探析[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3(6):24-26

作者:覃琴

第二篇:本科生篮球教学中培养学生篮球意识的探讨

【摘要】本文认为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对学生篮球意识的培养,通过理论学习,智力训练提高理论知识水平,并运用到篮球运动的实践中去,从而达到理论教学与实战训练的有机结合。

【关键词】篮球教学、篮球意识

篮球意识是指在复杂困难的环境中能随机应变地争取主动,敏锐而正确地决定自己的行动和对策的一种即兴运动,是在比赛中各种技术动作、战术概念、无球移动都正确灵活运用的能力,是学生对篮球运动的客观规律的认识和反映,是学生在实践中能够正确运用和发挥生理机能和战术能力自觉的、能动的、富有创造性的、具有特殊作用的心理活动。篮球运动是大学生较为喜爱的运动项目,也是大学体育必修课的主要内容之一,有着十分广泛的学生基础,但我们在篮球教学和比赛中经常发现学生技术、战术运用生搬硬套,实效性差,不合理的跑位接应多,防守时不知如何选位等问题。这些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在于学生对篮球运动规律认识不足,用篮球运动的术语说:即篮球战术意识差。篮球意识被认为是篮球运动员最宝贵的“精髓”。篮球意识的形成有它一定的规律,需要经过长期的知识积累与科学体统的训练而形成。

一、篮球意识的培养方法

学生篮球意识问题已引起人们的普遍重视,因为它直接关系到大学生篮球运动水平的提高。篮球意识的建立、培养与提高,必须与技术、战术、素质、智力多方面结合起来才行。在课堂中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自觉性;既要动手、又要动脑,大力发展观察力和思考力;训练时要狠抓基本技术,结合实践,加强对抗性训练,在复杂、困难的条件下锻炼大学生的意识、意志和实战能力。成功的篮球技战术训练,应是促进篮球意识形成的重要实践活动。

二、加强篮球理论学习和智力训练

教师应加强理论知识的传授,使学生对基本概念、基本知识、篮球的指导思想等篮球的规律有一个全面的掌握。因此,我们在平时的训练中要正确引导和培养大学生学习篮球理论知识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进而促使大学生篮球意识的快速发展。

1、在基本技术的学习中强调篮球意识

为了行之有效的实施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篮球意识的培养。有的放矢,有针对性的渗透篮球意识的训练,使学生逐步适应,不断加深理解,积累经验,在具备良好的控制球,支配球能力的同时,提高合理运用个人技术的意识。传接球技术是战术的纽带,传球要求准确、及时、到位。因此,加强传接球技术练习是培养战术意识的重要途径。在教学中指导学生练习短传推进要注意球领人,长传球要注意人到球到,反弹传球要注意传球的时机与落点。最重要的是无论哪种传球都要为同伴创造有利的接球条件和进攻的时机。投篮是篮球比赛各环节配合的最终目的。因此投篮时机,投篮命中率是在学习投篮中最应强调的问题。在掌握正确投篮动作要领的基础上,注重培养投篮意识。包括投篮不进的补篮练习、抢篮板球练习、运球急停还是接球急停的跳投快速突然的起跳练习等,全面培养学生快速进攻的意识。

2、在基础战术的学习中强化篮球意识

教学中的战术学习应提倡打法明确、动作简捷、实用攻击性强的方法为宜。训练中要启发思考,帮助学生分析实战技术应用,明确各种不同需求,分析跑动时间、位置、配合人员的分散集中等。在传切、突分、侧应、掩护等战术的配合中强化大学生的篮球意识。

3、教学与竞赛结合

提高篮球战术意识在技战术教学进行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在教学班级中以分组循环的形式开展小型对抗赛。加大难度,加强对抗。迫使学生在复杂、激烈、困难条件下动脑筋,想办法找对策。以此提高合理运用技战术的意识。随机应变的实践能力是学生巩固教学成果,提高战术意识的有效措施。在教学比赛中,教师应针对不同的组别情况,抓住典型战例, 针对性的给予不同的技战术指导,使学生在教学比赛的实践过程中,不断摸索,掌握篮球运动的规律,从而形成良好的篮球意识。

三、篮球意识培养的贯穿教学的全过程

教师在教学中应不断改进教学方法,研究教材教法,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篮球意识,以学生为主体,改变过去的填鸭式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促使他们对篮球产生兴趣;其次教师应多方面听取学生的意见,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应课后认真地思考,及时地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同时作好课后小结,不断地改进教学方法,达到提高学生篮球意识的目的。

首先应该注意调整教学内容,有计划的、系统的安排在教学中进行加强篮球理论学习和智力训练、在基本技术的学习中强调篮球意识、在基础战术的学习中强化篮球意识、教学与竞赛结合、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不同层次、因地制宜、循序渐进、因材施教的开展篮球教学。

其次在培养队员篮球意识时应注意教师自身“篮球意识”水平的提高,教师应制定出科学合理的计划,将意识的培养贯彻于平时课堂的全过程。

教学中从学生需求出发,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动机。合理运用现代教育思想和手段,尽力拓展师生间信息交流的通道,促进学生篮球意识的培养。

篮球意识主要从技术的目的性、行动的预见性、判断准确性、行动的应变性、动作的隐蔽性、行动的合理性、配合的整体性7个方面进行评定,筛选出最终的评定项目,每个项目分为若干等级,并给予不同的分值,利用制定好的评定方法和评定标准。请与相关人员做全面的调查反馈,通过以下几方面验证在篮球教学过程中篮球意识培养是否有效。

1、专家评定法

请篮球专项的专家和教师观看学生上课和比赛的录象。对学生的意识进行评分,从而确定学生篮球意识是否提高。这种方法需要评分人员较好的专项知识水平,并作为学生篮球意识是否提高的主要依据。

2、队友评定法

在篮球运动时队友之间的接触是最多的,队友会很容易体会篮球意识是否变化,所以可以通过队友之间的相互评价,来确定学生的篮球意识有没有增长。

3、自我评价

是指本身对自己行为意识自我鉴定。通过自我评价可以准确的理解、证明篮球意识的正确意识,使人自己去认识和判断自己的行为及其效果。

通过全方位篮球意识评定发现,经过篮球意识培养方法教学的学生篮球意识有了显著提高,证明篮球意识培养方法教学对学生篮球技战术的掌握和篮球意识的培养是有效的。

作者简介:王旭东,1966.4, 男,辽宁沈阳人, 汉, 沈阳航空航天大学体育部副教授,本科学历,研究方向为体育教育。

作者:王旭东

第三篇:基于指导大学生创新课题探讨医学本科生科研早接触的教学

【摘要】提高科研素养是21世纪对高素质医务工作人员的新要求。医学本科生由于各种原因接触科研较少,科研意识薄弱,科研素养不足,早期接触科研对医学本科生自身的发展和国家医学人才队伍的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将基于指导医学本科生创新课题研究的过程,从医学本科生早期接触科学研究的意义、现状、实践及教学反思几个方面进行简要讨论。

【关键词】本科生 创新 科研

【基金项目】广西卫健委科研项目(编号:Z20201043);南宁市青秀区科技计划项目(编号:2020027);广西医科大学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基金项目(编号:202010598233,202010598238);广西医科大学教改项目(编号:2017 XJGB08);广西高校教改一般项目(编号:2019JGA201)。

21世纪是以科学和技术引领的新世纪。为了鼓励创业创新,2015年,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1]的重要思想。但是,医学本科生接触科研的机会较少,在科学研究中的动手能力和思考能力不足。近年来,各高校及也意识到该问题并提出了学分制和导师制的医学本科生科研素养培养模式。本人将结合指导本科生完成的大学生创新课题对医学本科生早期接触科研及培养其科学素养进行探讨。

1.医学本科生早接触科研的意义

传统的本科生教学模式注重对知识的识记,学生常常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在导师制的本科生科研能力培养中,本科生常会根据导师要求完成查阅文献、申报课题、实验操作等任务。医学本科生早接触科研的意义:(1)学生能将专业知识学以致用,学会提出问题、解决问题。(2)学生能够领悟到课本中的知识均为前人研究的结果,带着批判性思维学习,避免“尽信书”的学习模式。(3)对于部分学生,早期科研思维的培养将利于其继续深造攻读研究生[2]。(4)严谨的科研思维使医学本科生更能胜任自己未来的工作岗位,在面对一些复杂病例、疑难病例时能够独立分析判断,或通过查阅文献解决临床上遇到的问题。

2.医学本科生早期接触科研的现状

医学本科生常由于课程多、时间少而无暇参与科学研究。相对于重点大学、双一流大学,一些地方医学院校的本科生虽然都认识到了科研训练的重要性[3],但是参与科学研究的机会相对较少,学生创新思维能力不足[4-5],多是以为了获得综合测评加分进而获得奖学金为目的,参加学校硬性要求的科研活动为主,特别是不打算继续攻读研究生的本科生对科研素养认识不足。

3.基于指导大学生创新课题的本科生科研早接触教学模式实践

3.1双向选择,构建团队

首先学生自主组队,3~5人一组,根据自身兴趣及对导师的了解自主选择意向导师。在学生与导师取得联系并指导其进行大学生创新创业课题研究后,导师了解学生基本情况,在师生双向选择初步判断条件适宜在课外进行科学研究后团队组建完成。

3.2查阅文献,确定研究方向

在确定具体研究方向之前,学生根据导师建议的方向,在知网及pubmed数据库等数据库查阅了近十五年的相关文献,在科学研究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进而创造知识是核心的三个内容。其中发现问题最为重要,是科学进步的关键。因此在查阅文献时本人让学生带着以下几个疑问进行了学习和思考:(1)文章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作者是如何发现该问题的?(2)作者通过什么实验方法研究该问题?(3)实验的设计及过程是否足够严谨?(4)实验的结果是什么,是否可信,以及是否解决了所提出的问题?(5)实验过程存在哪些优点或不足?在初步构建思路框架后,学生根据文献撰写综述进行汇报。在自主查阅资料后学生了解到文献计量学分析方法能够帮助一些研究者快速了解该领域的发展状况及趋势。因此我们确定了以“基于文献计量的牙髓再生研究主题分析和治疗现状调查研究”和“糖尿病患者口腔疾病的文献计量分析和口腔健康状况及干预效果研究”为研究方向。

3.3科研课题申报书撰写

书写科研申报书是科学研究中最基本的技能之一,也是本科生早期科研训练所应学习的基本内容。在书写申报书的过程中学生能够开拓思维,考虑到更多情况,并能进一步梳理研究过程,将整个研究过程进行细化,利于课题的有序开展。本团队的两个小组在书写科研申报书的过程中将研究过程细化为了以下几个步骤并已成功申请到了大学生创新创业课题经费:建立相关文献的题录数据库、使用Excel和citespace软件对数据库中的文献信息进行分析、结果整理、将课题结果撰写为论文并尝试发表。

3.4课题实施及结果分析

学生早期接触科研的过程中培养良好的学术作风至关重要,端正的学术态度贯穿了整个课题的实施过程。本课题主要内容为数据库的构建、分析以及结果的解读,涉及大量的数据处理。课题实施的过程中也遇到了不少難题,但都尽量通过组内协商、查阅文献资料等途径解决。例如在初步筛选文献构建数据库时,由于符合纳入要求的文献数量较少,与预期不符,有组员下意识想要扩大纳入条件。但经过组内讨论后大家选择尊重事实,按照既定的纳入条件筛选文献;同时在解读结果时发现有一个数据不符合常理,在重新翻看原始数据库、分析结果和查阅文献后仍无法解释该结果,本团队成员在考虑到该结果与其他数据无太大关联且对结果影响不大后,决定舍弃该结果,避免篡改数据、胡编乱造等学术不端行为。

3.5初步撰写论文

论文是学术研讨的一种手段或交流科学研究成果的一种形式。在将研究成果转化为论文的过程中,学生需要对研究结果进行分析以及对研究过程中存在的优点和不足进行反思,这将进一步提升学生自主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在完成数据分析后本人鼓励学生将文献计量分析的结果写成论文并尝试发表。在正式撰写文章之前首先向学生介绍一般文章的写作框架、思路和写作方法,同时指导学生阅读优秀的文献计量学研究文章,在阅读文章的过程中学习文献计量学研究类文章的框架和写作方法,再学以致用,利用所学方法将整理的数据结果初步撰写为论文。在指导论文写作过程中本人发现,由于本科生在之前并未接触过论文写作,写作框架不够清晰,方法及思路较为稚嫩,因此需要导师进行进一步的指导,在撰写论文的过程中向学生强调正确的文献引用方式。

3.6论文发表

论文发表对论文的质量有一定要求,学生常需要不断进行修改。因此发表论文是在完成基础科研训练后对本科生科研能力更进一步的训练。在学生时间精力足够的情况下,本人鼓励学生尝试向杂志社投稿,并指导学生如何选择合适的杂志、如何按照杂志的约稿要求修改论文格式、如何通过知网等各种途径进行论文查重等。虽然本科生在投稿过程中可能会遭遇拒稿、反复改稿等情况,但这属于正常现象,可提前告知学生并引导其调整好心态。在经历过论文投稿后学生能够更加解了文章从撰写到发表见刊的全过程,若将来文章成功见刊,还能增加学生的科研成就感,提高学生对科学研究的兴趣。

4.医学本科生早期接触科研的教学反思

在导师制的医学本科生科研早接触过程中,依托导师制成立本科生的科研团队是非常必要的。这样可以为学生创造一个开放自由、团结互助、独立创新的科研环境,同时引导学生独立自主解决问题,指导团队分工协作完成课题任务,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训练学生的基本实验技能,普及基本的科学素养,为学生以后的科研工作打下基础。但是,导师常会因为身兼多职而时间精力有限,再加上实验过程较长、内容较多,导师不能紧盯实验过程,学生也没得到良好的指导和训练。研究生加入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一困境,在課题实施过程中,研究生给予本科生一定的帮助能减轻导师的负担,本科生也可以协助研究生完成研究生的课题,而且本科生在这个过程中实验操作能力和分析能力都能得到一定的训练。在我们基于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课题的科研早接触教学实践中,通过以老生带新生,以高年级学生带低年级学生也起到了一定的效果。

5.结语

医学本科生早期接触科学研究,培养科学素养是大势所趋。这不仅有利于学生日后的学习和职业发展,同时也贴合高等医学院校培育人才的目标,符合国家对高素质医务工作者的要求。在指导本科生进行科学研究的过程中应注意以引导为主,而不能因为追求更好的实验结果、没有耐心等原因越俎代庖,代替本科生完成课题,如此才能培养学生勇于质疑、敢于提问、实事求是的科研态度和实验操作能力,提高本科生的科学素养。

参考文献:

[1]崔利军.培育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之路就在脚下[J].中国大学生就业,2019(6):4-7.

[2]邵晓云,李鸿文,程潭,等.浅谈医学本科生早期科研思维培养途径[J].教育教学论坛,2020(16):324-325.

[3]李伟,侯玥,刘传志,等.本科生科研现状的调查与分析——以长春理工大学生命科学技术学院为例[J].科技资讯,2017,19:204-205.

[4]王惜彤,徐亚杰,陶率先,等.论某医学院校临床医学本科生早期接触科研现状调查分析[J].智慧健康,2019(2):45-48.

[5]张立民,冯妞妞,郜思齐,等.地方院校医学本科生科研方法教育的现状与对策分析[J].医学教育研究与实践,2020,28(3):396-400.

作者:吴基华 高碧云 陆青兰 孙平良 班桂飞 彭雨欣 邓婷婷 梁恬菲 马化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