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的变革与创新

2023-01-10

第一篇:课堂教学的变革与创新

论教育的创新与变革融合之路

论教育的创新与变革融合之路·信息化与教育变革 摘

要:

进入21世纪,社会飞速发展,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和科教兴国思想的不断深入人心,信息化的浪潮已席卷整个教育领域。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教育改革和发展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促进教育的创新与变革,教育信息化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优势,信息技术与教育的全面深度融合,在提高教育质量,推动教育理念的变革和培养创新人才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这场由信息技术革命引起的教育变革,正在对教育的各个领域产生巨大而深远的影响。可以说,教育信息化是我国教育有史信息技术新课程对教师的知识结构、思维方式和教学水平提出了多样化的要求,随之也促进了教师专业发展的层次。下面我就结合实践,谈谈现代信息技术与现代教学的整合及作用。 关键词:创新、促进、融合、变革、教师

一、信息技术课堂

近年来,随着信息化时代的来临,学校课堂愈来愈广泛地运用信息技术。 应当说,信息技术的运用为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益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和可能。然而,这仅仅是一种条件和可能,而要使这种“条件和可能”成为现实,则有一个在课堂教学中如何恰当运用信息技术的问题,其中实现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整合是当前值得重视和探讨的一个重要课题。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整合这一课题的提出,主要是源于对当前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运用中存在的一些问题的反思,比如信息技术仅仅被视作为一种工具和手段,或盲目滥用,或简单运用,抑或为运用而运用,以至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始终处于“两张皮”的状况。而没有把信息技术的运用与课堂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使之内化为整个课堂教学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更没有上升为从认识教学规律等教学理论的角度来审视这一问题。

信息技术课教学是利用现代教学方法和手段,运用多种形式,优化课堂结构,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把抽象的东西具体化,使学生感到看得见、摸得着、学得会,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最终达到使学生具备在信息社会中灵活运用信息技术知识的目的。 实际上,信息技术的出现和发展不可避免地给传统的教学理论和模式带来巨大的冲击,从而促成了教学理论的“新陈代谢”现象,使一些传统的教学理论和模式面临挑战,以及新的教学理论和模式应运而生。而新的教学理论和模式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重视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整合。

二、信息技术与现代教学的整合的作用。

(一)用现代信息技术、多媒体辅助教学,能唤起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的自觉性

注意是学生获得知识的前提。从心理学角度看,多媒体中的形声资源是控制注意的工具。多媒体集声音,图形和文本为一体,形象而生动地再现事物,通过自身的主动性和趣味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据研究表明,学生在学习时纯视觉和纯听觉的注意比率是不同的,视觉占81.7%,听觉占54.6%,视觉比率明显高于听觉,所以,设计出物体运动,镜头变换和特技效果,通过多媒体技术的艺术效果作用学生的感觉器官,可以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学习对象上,从而产生求知欲,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二)用现代信息技术、多媒体辅助教学,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有利于感知理解抽象事物小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虽然有了一定的发展,但仍然是以直观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教师只有根据这一特点进行教学,才能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由于学生理解,掌握教学内容需要大量的感性材料,而这些感性材料来源于观察和实验,需要教师充分运用多媒体向学生呈现具体的信息和情景,在课堂上演示有声有色的感性材料,通过“先示实物,后教文字”的方法,把教学内容化虚为实,化繁为简,突破教学重点和难点,使学生轻轻松松掌握教学内容。 (三)信息技术促进教师专业技能提高

教育技术能力已经成为教师专业技能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教育技术能力是以信息技术的应用为基础的。教师一旦具备了较强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就可以带动信息化教学能力、信息化管理能力、信息化教学评价与监控能力、信息化教研能力和教学反思能力的提高。

信息技术促进信息化教学能力提高——教师利用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科学安排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和要素,为学习者提供良好的信息化学习条件,实现教学过程最优化,达到提高教学效果、教学效率和教学效益的目的。基于数据库技术的教学案例库汇集了特定教学情景下教师教学过程的客观描述,已成为支持教师专业发展的强有力工具。

信息技术促进信息化教研能力提高——知识检索工具、知识更新工具、知识管理工具、知识结构优化工具帮助教师打牢科研的知识基础。数字图书馆、CNKI、电子期刊、教育网站、教师网联为教师提供数字化的教育科研资源,用于科研选题、文献研究、文献引用、论文写作等。Web2.0技术为教师提供反思、交流、虚拟教研、协作研究的网络环境和工具。教师利用网络调查工具、统计软件、数据分析软件、课堂教学分析软件、课题网上申报平台和网上投稿平台可以提高教育科研的效率、效益和效果。

信息技术促进教育反思能力提高——教师可以利用博客等社会性软件的低技术门槛、零成本、零维护和高绩效的特性进行常态化、可视化、网络化和群体化的教育反思。日积月累,教师必定能够不断提高教育反思能力。

(四)信息技术促进教师专业态度养成和升华

教师专业态度包括专业理想、专业情操、专业性向和专业自我。教师工作一方面具有创造性劳动的特点,同时也存在大量琐碎的重复性劳动等问题,日积月累,教师容易产生职业倦怠,感到职业的无趣、无成就,教育也就变得死板、僵化,缺乏开拓创新。教师利用信息技术可以减轻日常工作负担,有效地解决教育教学中的问题,提升劳动的创造性。教得轻松、教学有乐趣、有成就感、有创造性的体验,教师才会更加热爱自己的职业,将职业升华为终身追求的事业,努力达到专业境界。

三、教育信息化对我国教育的影响作用

我国教育信息化的实践经验告诉我们,教育信息化对我国的教育事业产生了并将继续产生更加重大的影响。其主要作用有: (一)促进教育观念的转变

教育信息化促进人们适应信息时代的要求,转变传统的教育教学思想观念,重视信息科学技术和人的素质培养,树立面向世界、科学发展、与时俱进、以人为本的思想观念,树立以创新能力和信息素养培养为核心的现代教育教学观。教育信息化带给人们的是全新的信息资源,全新的理念和全新的硬件、软件、潜件环境。 (二)推动教育教学改革

教育信息化的本质就是教育的现代化和素质教育。教育信息化的过程,就是实现教育现代化和进行信息素养教育的过程。使教育由传统、半传统的走向现代化,这就是教育改革的过程和方向。教育信息化本身就是教育教学改革的内容。信息化推动了教育体制、教育内容、教育过程、教育模式、教育环境等的全面改革与发展。在信息化进程中,我国的教育现代化事业取得了重大发展。 (三)催生与发展信息化教育

教育信息化的直接效果就是催生与发展了信息化教育,使现代教育进入信息化时代。也就是说,信息化教育是教育信息化产生的新的教育形态。培养信息化人才、提高信息素养、倍增教育效益是信息化教育的功能,也是教育信息化的任务。作者在《论信息化教育》一文中对信息化教育作了系统论述。

(四)带动教育信息科学和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

教育信息化是驱动教育信息科学和现代信息技术充分发挥作用的动力系统,教育对教育信息科学和现代信息技术的需求必定要求二者适应需求而发展进步,这是一种互动关系。正如恩格斯所说:“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够把科学推向前进。”

四、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生活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把学习活动与学生的生活联系起来,把多媒体技术和信息技术结合起来,利用计算机网络,广泛引用各种教育教学资源,让学生在教室,却把世界各地的事、物尽收眼底,一览“天地众横”,不但让学生完成学习任务,还扩展了学生的视野,使教育更好的“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和面向未来”,培养符合时代要求的人才。

总之,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广泛应用以及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的深入,对传统的课程理念、课程内容及教学方法正在产生深刻的变革,走融合之路,一定要积极探索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方式方法、信息技术与教育变革,为加快实现教育信息化作出努力。“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信息化教育为我们展示了未来的美好前景,但教育信息化的实现,不是一蹴而就的工作,它是一个适应性社会过程,它的发展取决于它是否能很好的适应教育环境及如何为教育服务,因此,我们将不断实践、不断探索、不断提高、不断积累经验,为全方位工作实现教育信息化和教育现代化的融合贡献智慧和力量。

第二篇:历史性变革与新时代的理论创新

历史性变革与新时代的理论创新 --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

一、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

二、新思想: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三、新征程: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

一、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

1.为什么能够进入新时代?

极不平凡的五年,成就是全方位的、开创性的,变革是深层次的、根本性的。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 (1)经济方面

我国经济实力跃居世界第一阵营。我国GDP从2012年的15万亿美元上升至2016年的19.89万亿美元,到2017年底将超过21万亿美元。2016年已提前实现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国内生产总值到2020年比2000年翻两番的目标。

(2)科技创新方面

我国科技实力已经跃居世界第一,科技水平跃居世界第二阵营。我国研发投入呈现高增长,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研发投资国,接近美国研发投入。创新型国家建设成果丰硕,天宫、蛟龙、天眼、悟空、墨子、大飞机等重大科技成果相继问世。南海岛礁建设积极推进。 (3)国防建设方面

国防实力再上大台阶,进入世界第二阵营。我国开创强军兴军新局面,国防和军队改革取得历史性突破。 (4)综合国力方面

综合国力再上大台阶,进入世界第一阵营。中国综合国力占世界总量比重不断提高,从2012年的17.58%提高至2016年的20.08%。

(5)全面深化改革方面

五年间,共推出1500多项改革举措,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主要领域改革主体框架基本确立。

1 在社会发展方面。

(6)社会发展方面

人民生活不断改善。脱贫攻坚战创造了世界减贫奇迹,六千多万贫困人口稳定脱贫。我国农村贫困人口从2011年底的1.2亿人减少至2016年的4335万人。 (7)在外交方面

我国积极拓展外交布局。“一带一路”建设,杭州G20峰会成功举办、应对气候变化全球行动方案顺利促成等,显示了影响战略资源配置与游戏规则制定的能力明显提升,成为世界领导者和国际政治议程的重要推动者。 (8)在党建方面

全面从严治党成效显著。推动全党尊崇党章,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

2. 进入新时代的意义 三个“意味着”:

意味着近代以来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迎来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

意味着科学社会主义在二十一世纪的中国焕发出强大生机活力,在世界上高高举起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意味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不断发展,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

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3.新时代的内涵

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时代,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时代,

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时代,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时代,

2 为人类作出更大贡献的时代。

4.新时代的主要矛盾

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主要矛盾决定根本任务

党的历史就是不断地深刻认识和判断社会主要矛盾,不断解决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历史。

近代以来中国社会主要矛盾演变: 1.民主革命时期

主要矛盾是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两大历史任务就是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 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

2.新中国成立,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时期

1949至1952年继续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遗留任务,彻底解决中国人民同三大敌人的矛盾;动员人民努力医治战争创伤,恢复破败的国民经济。

1953年以后,在土地革命任务完成以后,国内主要是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所以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建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

3.社会主义建设时期

1956年,党的八大报告指出:“我们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4.改革开放以来

1981年,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历史决议,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做了规范的表述:“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5.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3 进入新时代

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旧的矛盾解决了,新的矛盾接着出现。

第一,对“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判断,有助于把握多方面、多样化、个性化、多变性、多层次的人民需要。

人民群众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 第二,对“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的判断,鲜明深刻。

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总体上显著提高,社会生产能力在很多方面进入世界前列,更加突出的问题是发展不平衡不充分,这已经成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主要制约因素。 横向:不平衡;纵向:不充分

第三,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没有改变我们对我国社会主义所处历史阶段的判断。

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

解决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问题,只能通过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和共享发展,大力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在发展中更加注重社会公平,不断消除地区差距、收入差距和城乡差距,努力让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开放和发展的成果。

5.新时代的使命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 “四个伟大”

实现伟大梦想;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

其中起决定性作用的是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全党要更加自觉地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保持政治定力,坚持实干兴邦,始终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4

二、新思想: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1.形成条件

时代是思想之母,实践是理论之源 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紧密结合新的时代条件和实践要求,进行艰辛理论探索。 2.主要内容(八个明确) 1.总任务; 2.社会主要矛盾;

3.总体布局、战略布局 、 四个自信 4.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 5.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 6.强军目标 7.中国特色大国外交 8.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

精神实质:

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3.基本方略

新思想对治国理政各方面作出理论分析和政策指导,形成基本方略,以利于更好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基本理论 基本路线 基本方略

基本方略十四个方面:赋予新内涵,先富后富,顶层设计。 1.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 2.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3.坚持全面深化改革;

5 4.坚持新发展理念; 5.坚持人民当家作主; 6.坚持全面依法治国; 7.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8.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 9.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10.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 11.坚持党对人民军队的绝对领导; 12.坚持“一国两制”和推进祖国统一; 13.坚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14.坚持全面从严治党。

如何理解“八个明确”和“十四个坚持”

十九大报告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基本内涵和基本方略,分别从八个明确和十四个坚持加以概括,分别回答了新时代我们要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八个明确”,主要是从理论层面来讲,它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基本内涵、核心要义。因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一直在发展过程当中,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发展阶段、不同的历史方位会有不同的内涵。

明确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分两步走在本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明确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是“五位一体”、战略布局是“四个全面”,强调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明确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明确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明确党在新时代的强军目标是建设一支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的人民军队,把人民军队建设成为世界一流军队。

明确中国特色大国外交要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党是最高政治领导力量,提出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突出政治建设在党的建设中的重要地位。

“十四个坚持”,它主要是回答怎样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际上就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它告诉我们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目标、路径、方略、步骤等等。

“八个明确”和“十四个坚持”两者之间是相辅相成的关系,一个是理论上的回答,我们要坚持和发展的是什么样的社会主义,回答“是什么”的问题,十四个坚持从实践层面明确的回答,主要回答“怎么办”的问题。我们在新的历史方位当中,怎样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讲方略、办法、路径的问题。

世界每时每刻都在发生变化,中国也每时每刻都在发生变化,我们必须在理论上跟上时代,不断认识规律,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创新。

三、新征程: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国家新征程

1.战略安排

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基本实现现代化,再到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战略安排。

7 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从二〇二〇年到本世纪中叶分两个阶段来安排:

第一个阶段,从二〇二〇年到二〇三五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再奋斗十五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第二个阶段,从二〇三五年到本世纪中叶,在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基础上,再奋斗十五年,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2.五位一体建设

(1)经济建设:贯彻新发展理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

(2)政治建设:健全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体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政治制度模式,政治制度不能脱离特定社会政治条件和历史文化传统来抽象评判,不能定于一尊,不能生搬硬套外国政治制度模式。

党的十九大准备过程是充分发扬民主的过程。从2016年10月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开始启动,提出议题,广泛征求党内外各方意见和建议。开展调研工作,中共中央组织了59家单位针对21个重点课题进行专题调研,形成80份调研报告。同时还就一些问题请有关部门、专家,25家国家高端智库试点单位提交了专题研究报告。报告形成后,进入中央审议过程,广泛征求意见。征求意见人数共4700余人。 总书记亲自主持召开了6次座谈会,直接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起草组还专门听取了部分老同志、各民主党派中央、全国工商联领导人和无党派人士的意见,许多意见都得到了采纳。

党的十九大报告和党章修正案,都经历了先民主、后集中,再民主、再集中,花了一年的时间,在全党全军全国范围内,集中国政治智慧之大成,不仅包括党内的智慧,也包括民主党派智慧、学者专家智慧,从而形成政治共识,最后完成政治决策。这样的民主是有优势的,是管用的。

8

要长期坚持、不断发展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积极稳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化、规范化、法治化、程序化,保证人民依法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巩固和发展生动活泼、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

(3)文化建设: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守中华文化立场,立足当代中国现实,结合当今时代条件,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协调发展。

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 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

意识形态决定文化前进方向和发展道路。必须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使全体人民在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上紧紧团结在一起。

报告强调意识形态:

讲成就:加强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 讲问题:意识形态领域斗争依然复杂;

讲方略:不断增强意识形态领域主导权和话语权; 讲征程: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

意识形态与思想政治工作的关系;

意识形态内涵:哲学、宗教;政治、法律;文化艺术教育

9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凝结着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

基本方略中提出: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为什么强调两个方面?

2006年10月,十六届六中全会第一次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1.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3.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 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4.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

十八大报告:“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 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014年2月17日,习近平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深化改革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要大力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核心价值观,加快构建充分反映中国特色、民族特性、时代特征的价值体系。”

(4)社会建设: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提高就业质量和人民收入水平。

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 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 实施健康中国战略。

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 有效维护国家安全。

10 十七大报告指出:2020年: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

十九大报告指出: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上不断取得新进展

(5)生态文明建设: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

必须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还自然以宁静、和谐、美丽。

3.全面从严治党

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是:

两个坚持: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坚持党要管党、全面从严治党 一个主线:以加强党的长期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为主线 一个“统领”: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 一个根基:以坚定理想信念宗旨为根基

三个着力点:以调动全党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为着力点,

六个建设:全面推进党的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纪律建设,把制度建设贯穿其中

目标:把党建设成为始终走在时代前列、人民衷心拥护、勇于自我革命、经得起各种风浪考验、朝气蓬勃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

(1)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

旗帜鲜明讲政治是我们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根本要求。党的政治建设是党的根本性建设,决定党的建设方向和效果。保证全党服从中央,坚持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是党的政治建设的首要任务。

(2)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全党。

思想建设是党的基础性建设。革命理想高于天。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支柱和政治灵魂,也是保持党的团结统一的思想基础。要把坚定理想信念作为党的思想建设的首要任务。

11 习近平:“我们一些同志之所以理想渺茫、信仰动摇,根本的就是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不牢固。”

习近平指出:“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必须加强理论学习。”“理论上坚定成熟,什么力量也不能动摇我们。”“我们现在做的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事情,但不能忘记初衷,不能忘了我们的最高奋斗目标。”

不问苍生问鬼神 不信马列信“大师” 刘志军的“靠山石”

胡建学,因缺桥,改国道穿水库建桥 (3)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

党的干部是党和国家事业的中坚力量。要坚持党管干部原则,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坚持五湖四海、任人唯贤,坚持事业为上、公道正派,把好干部标准落到实处。

加强基层组织建设 持之以恒正风肃纪 夺取反腐败斗争压倒性胜利 健全党和国家监督体系 全面增强执政本领

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坚持党要管党、全面从严治党,以加强党的长期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为主线,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以坚定理想信念宗旨为根基,以调动全党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为着力点,全面推进党的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纪律建设,把制度建设贯穿其中,深入推进反腐败斗争,不断提高党的建设质量,把党建设成为始终走在时代前列、人民衷心拥护、勇于自我革命、经得起各种风浪考验、朝气蓬勃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

伟大的事业必须有坚强的党来领导。只要我们党把自身建设好、建设强,确保党始终同人民想在一起、干在一起,就一定能够引领承载着中国人民伟大梦想的航船破浪前进,胜利驶向光辉的彼岸!

第三篇:教育理念的变革和教学方法的创新

——我对“骨干教师如何成为专家型名师” 之愚见

在全国轰轰烈烈的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我市教育系统进行了为期三年的新课程改革培训,这次课程改革培训历时长,涉及面广,影响深远。从2010年9月入校的高2013级是这次课改的起始年级,历经三年的强力推行,我校的新课堂改革已初具规模。在教学实践的过程中,有许多教育教学方法值得总结和提炼。

一、教育理念要更新,班级管理以学生为中心,用民主的方法进行自我管理,注重培养班干部管理协调能力,班主任要敢于放手,让学生学会自己管理自己,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创造有利条件。

班主任要放手不是什么都不管不问,班主任要甘愿站在幕后指导、鼓励、磨练他们。首先要改变学生“老师只关心优生”这种思想。彻底改变过去科任教师只培养优生而忽视差生,让科任教师多鼓励学生,特别注重差生自信心的培养。

在实际的班级管理中,我将班级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全班共74名学生,其中男生29名,女生45名,男女比例严重失调。男生行为习惯普遍较差,学习能力也参差不齐,上课耍手机、睡觉、看小说等不良现象时有发生。所以如何筛选、培养小组长;如何合理分配这29名男生和培养男生中的佼佼者(对于文科班,男生在女生过多的班级内很自卑、普遍缺乏自信,很困难找到优秀的男生),当时我大致分了9个组,每个组内平均3名及以上的男生。班级民主推荐和自荐了6名小组长,皆是女生。根据我多年的经念,我有做了3名男生的思想工作,凑合了9人小组长。我平常的工作重心就是培养小组长的学习、组织和领导能力,让他(她)在今后起到先锋和带头作用。实践证明,这三名男性组长脱颖而出,在今年的高考中,高考成绩高出二本线30余分。而且还带动其他男生的进步。9位组长有8人上本科线。

二、教师的教学方法要创新,要具有高效的课堂效率、更强的课堂管理能力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教师要随时观察学生,能够掌握学生参与度,让他们进入学习的角色,参与到课堂的活动中来。

高效课堂对教师的教学能力要求很高,严禁教师“一家言、满堂灌”。这就要求教师精心备好课,不仅要传授知识,更要设计目标试题,达到能力的培养。通过多形式的奖励,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通过这堂课得到实惠,学到知识,提高能力。

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我的做法是:上课前,准备好学案,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通过自学,都能完成学案上内容。整堂课的前5分钟,让学生提出问题,其他学生试做回答或老师点拨。再用10—15分钟的时间由老师教授这节课主要的知识要点(如果这节课的内容比较简单,可让学生讲授,由学生进行评价)然后,根据学生前20分钟的学习情况,完成能力培养计划的目标试题(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试题的调整和安排),最后5分钟,有让学生提问或让同学们进行总结和提高。实践证明效果还不错。当然,我只是新课程改革中,对课堂教学的方式方法进行了一些探究。没有专家的高屋建瓴,只有我的一点想法和一点实践。

总之,新课程改革任重道远,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第四篇:组织变革与创新

我的XX家园

——XXXX五周年庆典活动主持串词  暖场

拉歌(25分钟) 领导及嘉宾入场

(主持人话外音:(男)请全体起立,让我们以热烈的掌声有请领导及嘉宾入场!) 领导及嘉宾入场

外请舞蹈:《鼓动生命》 鼓动生命(3分钟) 主持人开场词(5分钟)

(男)响彻云霄的锣鼓,声声悦耳 (女)热情洋溢的笑脸,张张动人 (男)盛世谱华章 (女)五载铸辉煌

(男)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嘉宾 (女)亲爱的朋友们 (合)大家下午好!

(女)风雨千年,XXXX从扬帆起程到披荆斩棘,5年的奋战,从繁

星点点到阳光璀灿!

(男)岁月如歌,各路铁军群英荟萃,各路豪杰群起奋涌,铸就四川

这片红土,XXXX的今天!

(女)五年的拼博与奋斗,让我们的思想具有了超凡的意义; (男)五年的光荣与梦想,让我们的生命充满了无限的生机。

(女)今天,暖暖的秋风扬起片片黄叶,穿越春夏秋冬的时空,历经

寒来暑往的轮回,我们欣然迎来了XXXX五周岁的生日。 (男)在这幸福的时刻

(女)在这欢乐的海洋 (男)在这激情的一天

(女)让我们共同祝愿XXXX四川分公司五周岁 (合)生日快乐!!

(男)我荣幸的宣布:XXXX五周年庆典现在开始 领导及嘉宾介绍

(女)首先请允许我们为大家隆重介绍今天与会的领导及嘉宾,他们

是—— „„ (男)让我们用最热情的掌声对各位的光临表示由衷的感谢和诚挚的

欢迎!

(合)欢迎你们! XXX总经理致辞 2 女)成功的脚下,凝聚着艰辛,浸染着汗水;荣誉、鲜花的背后, 离不开公司给予我们提供的成长舞台和发展空间。

(男)XXXX每一点滴的成长,都凝聚着领导们的心血和员工们的汗

水,这一刻让我们共同聆听来自XXXX总经理室的期许和祝福。 (女)承诺即是永远,五年只是起点!让我们掌声有请XXXX总经 理XXX先生带来庆典致辞,掌声有请。 (10分钟)

(男)谢谢xx总,我们会铭记总经理室的殷殷嘱托,努力创造XXXX 更为卓越的明天!  诞生篇

(女)总有一种激情让我们感动 (男)总有一种追求让我们前进

(女)20XX年的今天,我们招贤纳士,外树形象、内提素质。我们

将XX的金字招牌树立在天府之国,我们把XXXX优良的企业文化宏扬!

(男)顺应历史潮流而动,从筹建到开业,XXXX严格按照“专业化、

规范化和国际化”的发展战略,充分借鉴和吸收国际先进技术和管理理念,一路前行。

(女)2004年初,来自不同行业、五湖四海的川分创业先锋们为了 同一个梦想,走到了一起。从„到„,每一步都留下了我们开 3 创的印迹。

(男)这一刻让我们掀起内心的激动,把所有的感动都系在我们曾经

留下的足迹上;这一刻让我们跟随这滚动的胶片,把所有的心情都定格在2004那记忆的深处。 播放分公司诞生篇VCR 分公司诞生篇VCR(5分钟) 创业员工接受表彰 (女)创业艰难百战多,战鼓声急奋欲狂!

(男)凝聚产生力量,团结诞生希望,只有亲身体会,才能震撼心灵。 (女)鲜花、掌声,来自创业者全心的付出;

(男)荣誉、喝彩,抒写着创业者生命之旅的历史!

(女)五年的携手共进,1825天的风雨同行,43800个小时的并肩作

战,创业同仁们共同体会着成长的苦与乐,创业勇士们一起感受着磨砺的痛与快,创业战友们一同见证了XXXX的崛起与发展!

(男)五年了,23位创业先锋与XXXX共同走过的1825个日日夜夜,

我们哭过、我们笑过、我们收获鲜花,更多的收获着荣耀与掌声! (女)让生命随着激情一起舞动,让我们一同感受XXXX开拓者的 魅力与豪情,下面我们将对XXXX的创业先锋们进行隆重的表彰! 4 (男)首先有请第一组创业先锋上台接受我们的祝福及公司的嘉奖, 他们是—— „„

(女)有请XXXX颁奖。 颁奖:创业员工 „„

创业员工代表感言

(男)我们依稀又看到曾经走过的点点滴滴,相信每一位见证了XXXX 成长的开拓者此刻都是心潮澎湃、感慨万千。此时此刻,让我们聆听来自创业先锋代表XXXX的感言与分享。 创业员工代表感言(5分钟)

(女)如果没有艰辛,收获不会如此美丽,如果没有拼搏,便不会感

受成功的喜悦。感谢大勇总、熊丽霞为我们展现的XXXX开拓者的骄傲与自豪。五年风雨路,今朝更辉煌!谢谢你们!感谢创业先锋们! 男生独唱

(男)我们有理由相信,今天的成就是因为昨天的积累,而明天的成

功则有赖于今天的努力。让我们踏着开拓者的足迹,继续迎接我们成长的历程!

(女)XXXX就是我的家,家强我更强,家富我更富。有家才有我, 5 有我家更强; (男)我们为家歌唱,我们为生命讴歌;我们为家努力,我们为生命

而奋斗!

(女)请欣赏由XXXX为我们献上的歌曲——《国家》 演唱《国家》(5分钟)

(男)“国是我的国,家是我的家,我爱我的国,我爱我的家!”正是

有了XXXX不断地发展,才有了我们事业的稳步跨越!伴着岁月的足迹,我们一路向前!  成长篇

(女)迎着风雨,迎着阳光,我们走过五年的征程。 (男)带着希望,带着理想,我们抒写灿烂的人生。 (女)我们是一支勇敢的队伍,我们充满了战斗的豪情;

(男)我们是一支坚强的队伍,我们历经了艰辛与挫折的洗礼。

(女)五年的市场体验,五年的心路历程,语言的组织尚在主旨之外, 真实的声音是为XXXX五周岁的成长记录下点点滴滴。

(男)下面让我们通过大屏幕一起回顾XXXX走过的五年发展历程。 播放分公司成长篇VCR 分公司成长篇VCR(前半部分4分钟) 颁奖:优秀管理者

(男)前期的艰辛创业和摸爬滚打,使我们踏上了航行的轨道 6 (女)峰回路转,不变的是信念,升腾的是理想 (男)斗转星移,付出的是汗水,收获的是希望

(女)星星眨着双眼,诉说着你的疲惫和辛劳;太阳闪着光芒,承载

着你的幸福和欢笑!

(男)雏鹰的成功起飞需要经过无数次的磨砺。为了公司的发展,实

现公司每个阶段的目标,他们挥洒汗水,他们收获成功,他们收获荣誉,他们收获团队协作的每一份精彩。

(女)恭喜荣获川分五周年庆典“优秀管理者”称号的两位领导,他 们是——,请上台接受公司的嘉奖!

(男)有请颁奖领导,XXXX 颁奖:优秀管理者(3分钟) 优秀管理者感言分享

(男)请领导们合影留念!感谢颁奖领导,请XX回座,请两位获奖

领导留步。

(走到台中间,采访“优秀管理者”) 优秀管理者感言分享(3分钟) 公司舞蹈表演

(女)也许你曾看到,遥远的天空,有一颗颗璀璨的星星在闪烁

(男)也许你会想起,浩瀚的大海,有一滴滴湛蓝的海水在跳动 (女)今天所有川分儿女欢欣鼓舞,我们也要为公司献上自己的这份

深情与祝福。由川分各部门成员代表组成的舞蹈队精心编排了 7 一个舞蹈节目,他们用优美的舞姿抒发了对公司五年走过的的萌芽、发展及跨越之路。

(男)下面请欣赏舞蹈—— 舞动(5分钟) 播放分公司成长篇VCR 分公司成长篇VCR(后半部分4分钟) 颁奖:销售明星 (女)真正的成功是一个过程,是将勤奋和努力融入到每天的生活中, 每天的工作中。

(男)真正的成长是一个过程,是将公司、伙伴、客户记在自己的心 里。

(女)美好的生命充满期盼和感激,光明的前途应该伴随着行动和务 实。

(男)美好的未来装满责任和成就,幸福的生活应该伴随着感恩和祝 福

(女)有一群人,他们在川分业务发展道路上一直冲锋在前,行动在 前。他们将公司装在心里、把目标挂在肩上。

(男)让我们掌声有请出荣获 “XX明星”称号的XXXX上台领奖。 他们是:

颁奖:XX明星 8

第8/12页

颁奖:优秀员工

(女)生命的绿洲需要甘甜的泉水 (男)茂密的森林需要阳光的普照, (女)雨后的天空需要绚丽的彩虹

(男)丰收的秋日需要温暖的祝福

(女)几多汗水,几多艰辛。岁月的磨练在我们每一位员工身上都珍

藏了一个又一个感人的故事。他们为生命的事业尽心尽责,倾注了满腔热忱。接下来大会将对“优秀员工”进行表彰

(男)让我们掌声祝贺并有请荣获生命川分“优秀员工”的同仁们上 台领奖,首先有请第一组获奖者,他们是—— (女)有请颁奖领导:XXXX 诗歌朗诵 (女)因为执着,所以成就

(男)因为用心,所以收获。 (女)因为有你,公司更强 (男)因为有你,服务更好

(女)成长的日子里有你的汗水,成长的足迹中有我们共同的脚印! (男)成长的岁月里有你相拌,成长的步履中有我们共同的期盼 (女)我们骄傲,因为我们是后援服务队!我们自豪,因为生命是我 美丽的家

(男)我们骄傲,因为我们是XXXX儿女!我们自豪,因为XXXX 9

第9/12页

明天会更好! (女)今天,让我们站在华丽的殿堂,以一种深情、一种豪迈、一种

庄严的仪式共同欢庆川分五岁生日、共同祝福川分展翅翱翔 (男)请欣赏,由各机构优秀员工代表为我们献上的诗歌朗诵——《生 命赞歌》 诗歌朗诵(8分钟)  展望篇

(男)我们一路走来,伴着XXXX事业发展的每一个脚步 (女)我们一路拼搏,在XXXX旗帜的带领下稳步向前。 (男)是鸿鹕就当志存高远,是雄鹰定要展翅翱翔

(女)前方的道路有花环和梦想,也有荆棘和沼泽,面对新的挑战、 新的机遇,我们无所畏惧,我们信心满怀!

(男)展望未来,我们激情四溢。生命发展逢盛世,大展宏途慨而慷! (女)生命人在发展的路上并不孤单。强强联合,合作共赢,是XXXX 与优秀同行的理念

(男)XXXX将以更加饱满更加激情的状态去开辟我们共同携手的发 展空间。请看大屏幕!

播放公司未来发展与祝福VCR 播放公司未来发展与祝福VCR(5分钟) 10

第10/12页 合唱:放飞梦想

(女)绚丽的金秋,我们迎来了希望 (男)绚丽的金秋,我们放飞着梦想

(女)因为XXXX,给我们的队伍注入了无穷的力量。 (男)因为XXXX,为我们的人生提供了广阔的舞台。 (女)昨天,我们才刚刚收获成长的骄傲, (男)今天,我们又站在了新的起跑线上。 (女)这里有我们施展才干的空间 (男)这里有我们放飞梦想的蓝天 (女)机遇在前,我们迎难而上,挑战浪尖

(男)责任在肩,我们全情努力,大步向前 (女)今天星光灿烂 ,今天豪情满怀

(男)我们拼搏奋斗,人生定会灿烂辉煌, (女)我们敢想敢干,美好梦想定能实现!

(男)让我们一起《放飞梦想》,实现美好未来 《放飞梦想》(5分钟) 结束语

(女)五年风风雨雨我们一同走过 (男)五年春华秋实我们一同收获 (女)五年燕来燕去我们一同求索 (男)五年潮起潮落我们一同协作 11

第11/12页

(女)崇高的理想,激情的创造,带给我们振奋人心的喜悦。 (男)燃烧的金秋,流火的时空,带给我们五彩斑斓的遐想。 (女)同树一帜共繁茂,同为一体共辉煌

(男)我们一直相信,未来比历史更激动人心。 (女)让我们的心随着XXXX发展的脉搏而跳动 (男)让我们用坚定的脚步跟着时代的步伐而前行

(女)让我们用震撼宇宙的同一个声音,祝愿XXXX事业的明天更加 (合)灿烂辉煌!

(男)XXXX五周年庆典 (合)到此结束

(女)祝福所有的领导、嘉宾、朋友们心想事成!幸福美满!  尾声

(男)请领导及嘉宾上台合影留念。 让我们掌声欢送领导及嘉宾退场! 12

第五篇:论新基础教育学校领导与管理变革的理论创新

“新基础教育”具有典型意义。本辑推出的6篇文章,尽管视角、风格各异,但共同之处都在于:力图把以“学校整体转型性变革”为标识的“新基础教育”置于理论坐标系和世界坐标系之中,在不同的层面上,回答两大问题,即它作出了什么样的理论贡献,形成了何种“中国话语”“中国经验”和“中国贡献”?我们相信,无论是“理论贡献”,还是“中国贡献”,都既具有“时代意义”,是这个时代的教育改革研究者与实践者共同发出的时代之声,作出的时代贡献;也有“世界意义”,它是中国教育改革者带来的只有“在中国”的教育改革,才可能带来的思考与经验,并因此深刻影响世界教育改革的格局。

如何策划、引领变革,如何消解变革所催生出的诸多矛盾,如何在学校日常研究性变革实践中提升领导与管理工作的有效性与合理性,这是变革时代学校领导与管理遇到的新挑战。“新基础教育”对于学校领导与管理这一领域的诸多认识与表达,既指向对“学校变革”的领导与管理,也指向“学校领导与管理”自身在学校变革历程中的重建。在一定意义上说,“新基础教育”在学校领导与管理领域的研究,既创生了反映中国经验的学校变革理论,也在一定程度上创生了新的学校变革研究方法论。 一学校领导与管理变革的前提性认识 在一个变革日益频繁的时代,学校领导与管理不仅面临如何领导和管理变革的课题,而且也面临主体及其实践自身变革的课题,这种自身卷入其中的变革历程,一定程度上凸显了学校变革的复杂性,也对学校领导与管理主体的智慧和专业实践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基础教育”在长达二十多年理论与实践的双向构建、交互生成式的变革性“研究·实践”中,逐渐凝练出了关于学校领导与管理的前提性认识。 1逻辑前提:学校是基础教育变革的基本单位

以学校为基础教育变革的基本单位,是“新基础教育”研究确立的关于学校变革问题的重要逻辑前提。在对“期望构建的新型学校的整体形态与特质”的“蓝图设计”中,“新基础教育”的首倡者叶澜将“重心下移”作为新型学校五大特质之一。在学校领导与管理维度上,重心下移不仅意味着承认并尊重学校作为专业性教育机构、教师作为专业人员对学校教育实践的自主管理权,更重要的是在学校内部管理中建设起能让广大师生参与学校发展的民主决策、民主监督的机制,改变学校教育行政中科层制与金字塔的结构。基于“重心下移”的学校变革设计与实践,固然涉及学校与其他系统之间的相互关系,但最核心的聚焦点,则是学校内生变革力的培育。

受制于科层制的集权管理模式,我国中小学管理中普遍存在管理层级多、权力上收、学校办学自主性偏弱、变革内生力不足等问题。如果说,在依循常规运行阶段,学校管理的工作重心是依规范与秩序运行,那么在变革阶段,“价值领导”“决策规划”“秩序重建”等新课题则会凸显成为学校领导与管理工作中的重要核心命题。学校变革最核心最持久的力量,一定是学校的内生力量。美国著名教育学家约翰·古得莱得在对学校变革项目进行了深入研究的基础上提出,“把学校的概念抽象化”是自上而下的、外部驱动的学校变革的最大问题。一个被严重忽略的“教育常识”是,“学校和它的教育工作与国家体系中其他的机构很不相同,甚至学校之间也存在着差异。没有一个通用的指南可以用来指导所有学校的工作”。因此,无论是教育决策,还是教育学术研究,抑或是教育变革实践,重新确立“以学校为教育变革基本单位”的理念,这应当是学校变革研究与实践的前提性认识。近年来,家长、社会对高品质教育的需求与学校所能够提供的教育服务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学校日常教育教学实践尽管受到诸多外部力量的极大制约,但学校变革的领导、管理与日常教育教学实践,应当主要由校长和教师共同承担,这依然是一个基本事实。由此出发,造成目前大部分学校变革内生力不足的原因虽不是唯一,但主要应该归因于学校内部的主体状态。可以说,学校变革内生力的开发与培育,不仅是面对不断更新和提升的教育需求的一种因应性策略,也是当今中国学校在急剧变迁的社会生态中“学会生存”的问题,是学校通过转型性变革实现自身时代再生的问题。

2成事成人:学校领导与管理的价值观重建

近年来,对学校教育“目中无人”现象的反思,可以看作是对原本应当持存“以人为本”理念的学校教育之异化问题的批判。变革中的学校领导与管理,如何合理地处理“人”与“事”的关系,这既是一个老的管理难题,也是变革新生态中催生出的新挑战。

“新基础教育”在学校领导与管理的价值观层面强调“成人”与“成事”的内在统一和相互融通,这是学校变革背景下领导与管理价值观在目的与手段关系意义上实现双向转换与统一的创造性表达。这一表达既突出了“成人”与“成事”两者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也呈现出了对二者在增量发展中实现双向转化的期待。“新基础教育”将这种新的关系态,通过“在成事中成人,用成人促成事”做了进一步的诠释。在这里,“成人”与“成事”并不存在孰先孰后、孰重孰轻的问题。“在成事中成人”强调的是变革主体的自我成长,是在变革实践中,借助探索、尝试、反思、重建而逐渐实现的。它既表达了以“成人”作为“成事”之目标取向的变革价值论,也表达了变革主体在“成事”中实现自我发展的过程观。“用成人促成事”则意味着变革中的实践主体,凭借自我在变革实践的发展,提升谋事、做事、“成事”的能力和智慧。由此可见,学校创造性的变革实践,既是变革学校具体事务,提升实践合理性的过程,同时也是变革主体在变革实践中提升变革实践智慧,促进自我发展的过程。 3生命自觉:学校变革主体内生力的开发与培育

学校教育自身的复杂性与变革的生成性、不确定性相叠加,无疑会增加学校变革的风险。所谓学校变革的价值领导,首要问题就是如何在风险中、在多重利益纠缠中作出合理的价值选择。而这需要变革的领导主体对自我、对学校发展所处的现实生境有深切的把握,同时又具有突破现实的勇气和引领变革的智慧。正是基于对学校变革复杂性和变革主体自我反思性的深刻认识,“新基础教育”始终将“生命自觉”视为学校变革主体的一种内在精神力量。生命自觉作为人的精神能量所能达到的一种高级水平,其最直接的表现形态是个体的主动性意识和能力。它具体表现在个体与周围世界的关系和实践性活动中,以及个体与自我的关系和反思、重建性活动中所具有的主动性。“个体实践的主动性,对处于今日变化急剧、生存环境中不确定因素大增时代中的每个人来说尤其重要„„具有主动性意识与能力,是个人把握自身命运、实现生命价值、获取幸福人生的内在保证。”实现了生命自觉的学校变革主体不仅能够认识自己,还能够认识自己所处的特殊生境。因此,一个生命自觉的学校领导不仅懂得自我、他人;懂得团体、社会;也懂得在对昨天、今天、明天的综合把握中,在对自我与外部环境之间关系的深刻理解中着意策划、自觉实践,从而为学校发展和自我提升创造更好的发展空间。在这个意义上,学校变革主体的生命自觉并不等同于对自我和学校发展的既有现实的当下影像,而是更多表现为自觉创造新意象,从而为变革实践提供精神动力和价值引导。

二学校变革主体交叠性关系态的构建与阐释

几乎所有的学校变革项目,都需要教师的广泛参与。在一定意义上,教师参与变革的心态与姿态,是决定变革成败的关键因素。这似乎是一个不证自明的常识。但是,教师并不天然地欢迎变革,实践中也很难实现每个教师都主动参与变革。因此,培植一种积极的“变革文化”,便成为学校变革过程中领导和管理工作的核心课题。在这里,一个极为重要的起始性问题是重构学校变革过程中的关系态,使教师意识或体验到变革是一种“属己”的事业。基于这样的思考,“新基础教育”以“责任人-合作者”的关系态来解读学校变革中不同责任主体的交叠性关系状态。

1关系形态:不同层次中的“责任人-合作者”

构建学校变革主体的“责任人-合作者”关系,是“新基础教育”研究一个重要的理论创新。它不仅是学校变革过程中复杂人际关系的性质表达,同时也是每一个变革主体的工作角色双重定位的表达。学校领导与管理者应该从改变自身角色定位入手,撬动教师实现由单一角色向双重角色的转换,促进多重交叠的关系结构的形成和巩固。

在“新基础教育”的合作学校中,学校领导层中的“责任人-合作者”关系意味着,校长作为领导层的第一责任人,应当自觉承担学校变革的全局责任。相应地,学校领导集体内的其他成员,则应当作为合作者,与第一责任人协同承担学校领导与管理职责。需要申明,校长的全局责任并非事无巨细、事必躬亲。过度执着于“细节决定成败”可能造成对学校领导格局的矮化。校长作为学校领导层的第一责任人,主要应聚焦于学校整体发展方向、目标、路径、组织、制度、文化等一系列关涉全局问题的布局。对责任和使命的准确判断和自觉承担,并不等同于对权力的垄断和决策规划过程中的独断。事实上,将领导与管理工作进行重心下移并作合理分布,恰恰是体现新型学校特质的、校长作为第一责任人的题中应有之义。因此,“新基础教育”将“重心下移”、组织的扁平化改革和网络化沟通作为领导与管理变革中的重要课题。

在学校各中层组织中,“责任人-合作者”关系意味着,各中层组织负责人作为分管领域的第一责任人,必须自觉主动承担起策划、领导、组织、管理职责,在创造性地推进部门工作的同时,为每个成员的发展提供良好的生态、氛围和空间。这意味着,中层组织的负责人,并不是一个简单的执行者,也不单纯是学校决策传达链条中的一个简单环节,而是一个有领导力、创造力和责任感的负责人。与此同时,中层组织中的其他成员,则应当自觉成为第一责任人的合作者。需要进一步明确的是,“新基础教育”研究所主张和培育的合作者,“并不是简单的操作者和执行者,而是明确自己责任范围和明晰组织价值与目标的人,是善于把整体的策划和方向,化为自己的创造性思考和行动的人,是在决策过程中积极贡献信息、智慧、问题和经验的人”。

除了学校领导层和中层组织之外,学校内教研组、年级组、备课组等组织类型,也应自觉建构变革中的“责任人-合作者”关系形态。 2关系动态:双重角色的交叠与转化

学校日常教育教学实践,既存在部门分立、条块分隔,又表现为领域交叉、职能交融。“新基础教育”所构筑的“责任人-合作者”关系,不是一种绝对的角色固化、功能固着,而是强调角色的交叠与转化。无论是校长,还是学校内部各组织、部门的分管领导或负责人,都是自己所负责领域的第一责任人,但同时又应该成为其他领域第一责任人的合作者。例如,校长作为学校领导层的第一责任人,同时也应该是其他工作领域的合作者。这一方面意味着,校长不应不恰当地干预甚至替代各分管副校长、各组织部门负责人基于内部分工原则而行使的分领域领导与管理工作;另一方面也意味着,校长不应将自身僵化地固着在领导层第一责任人的角色,从而游离于学校具体工作之外,而应该自觉地以合作者的角色,参与到各分管领导和部门第一责任人所负责的领域工作中。这种角色的交叠互换,反映的是学校变革过程中不同主体之间的关系常态,也因此应当成为每一个变革主体自身在变革过程中的角色定位的参照。

强调双重角色的交叠和转化,其内在的依据,一是源于学校教育教学实践中主体角色的流动变迁性,二是源于学校教育所承担的“育人”使命的综合融通性。就前者而言,主体角色的流动,无论是横向的,还是纵向的,都会伴随责任的变化。一个不能及时调整角色、主动承担新责任的变革主体,难以在复杂的变革历程中实现人与事的协同发展。就后者而言,育人工作的复杂性和综合融通性,决定了学校领导与管理架构中的每一个责任主体,都不可能将自己完全固着在一个僵化的角色上。例如,年级组长是年级组的第一责任人,同时又因承担某一学科教学任务成为教研组、备课组中的合作者。第一责任人只有更自觉地承担起自己的使命,才能赢得合作者的尊重与信任;而合作者只有改变旁观心态,主动贡献个人的智慧、能力与经验,才能将自我发展融入学校变革的历程中。这种关系形态与动态,是变革中的学校领导与管理获得持久内生力的重要资源,也是“新基础教育”关于变革主体关系结构的创造性表达。

三对学校领导与管理复杂性的透析与阐释 复杂性和不确定性,既是学校教育中因素众多且彼此关联而形成的自然特性,又是变革推进过程中各种问题、利益、矛盾相互纠缠、碰撞、交融乃至“增生”所产生的效应。 1复杂思维:正视学校领导与管理变革的复杂性

“新基础教育”的首倡者叶澜是国内教育学研究中最早倡导复杂思维的学者。在“新基础教育”研究看来,教育问题的复杂性和变革问题的复杂性,决定了对学校变革的认识和实践,必须坚持复杂思维。“不掌握复杂理论的实质,我们无法开创基于改革的新境界„„学会使用关键的复杂性理论概念来设计和指导更有威力的学习系统。我们需要推动并相信变革的进程,同时认识到它的不可预测性。”置身于一个充满不确定性的变革过程中,如果不具备复杂思维和系统性思维,轻则容易失去重心,偏离方向,重则可能导致全盘崩溃。对于学校领导与管理主体而言,在一个变革变得日益普遍而频繁的生境中,所谓的“变革领导力”不仅仅是引领变革、接受变革、驱动变革向前推进的能力,还应当包含拒绝变革、整合变革、中止乃至终止变革的意识和能力。“新基础教育”强调学校领导与管理者(尤其是学校领导者)的变革辨析力和决断力,并以此引导变革预案时的综合设计,直面变革过程中的各种突变和逆转,正视诸多偶然、意外和危机,从而在变革的过程中创生和增进变革的领导智慧和综合运筹能力。“变革过程既是一个尝试消解矛盾的过程,也是一个新矛盾不断产生的过程;既是一个利用资源、消耗资源的过程,也是一个集聚资源、重组资源的过程。如此复杂的发展态势,是对变革主体思维品质的挑战,同时也是打磨和锤炼系统性思维方式、品质的最佳机遇。”

正是因为认识到了学校变革的复杂性,学校领导与管理变革的复杂性,“新基础教育”研究共同体才意识到,对于一种不断孕育新问题、创生新特质的学校转型性变革的研究,“不可能用简单的‘理论+实践’‘理论指导实践’或者‘从经验到理论’‘由理论到经验’,这样一些理论与实践单向、外在关联的方式来完成。它需要建立起两者更为丰富的关系,需要在一系列转换过程中,实现新理论与新实践的建设„„它需要通过承担、参与这一研究的高校专业研究人员和中小学实践一线的人员各自内在观念和行为的转换,以及两类人员的相互沟通、持续合作才能实现”。依托这种深度介入的合作研究,“新基础教育”揭示出了学校变革管理中的两大核心任务“形成秩序”与“推进变革”之间的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的复杂关系,借助动态转化、相互生成、多元整合的复杂思维,呈现出了二者之间相反、相倚、相生的矛盾统一关系。

2深度介入:方法论创新与理论实践的交互生成

在一个变革的时代,如何提升学校领导与管理的合理性,这不仅是一个理论问题,更是学校变革必然遭遇的实践课题。在这个意义上,“新基础教育”所倡导的主动参与、深度介入的研究方式,呈现出的是一种学校变革研究方法论的创新。这种创新,既渗透于研究者与实践者的主体对话中,也呈现于变革理论与实践交互生成的融通过程中。 无论是对变革生境中的领导与管理问题进行合理阐释,还是期望以理论来引领学校领导与管理的变革实践,都需要首先克服两个根本性的区隔:一是研究主体与实践主体的分化;二是教育理论与变革理论之间的隔离。对于前者,罗伯特·布斯特罗姆等人的阐释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填平研究与实践之间的鸿沟不单单是矫正不当沟通的问题,也不仅仅是如何使理论更具实用性的问题,甚至也不仅仅是有权决定研究目的和方法的人的问题。它还包括着研究者和实践者双方首先承认,然后坦然面对不安定、舍弃自满和彼此不信任的态度的问题。”对于后者,迈克·富兰的研究具有一定的启发意义:“在教育理论和变革理论之间有一个细微却重要的差别,尽管这一差别不是绝对的,但是从理论双方的角度了解这一差别则是有益的。许多改革者遭遇的尴尬就是,虽然他们拥有良好的教育理论,但在实践中他们宝贵的观点或是被忽略或是被误解。由此值得注意的第一个问题就是,只有两种理论相结合才有可能取得成功。”

实现上述的双重跨越与沟通,一个重要的前提是,变革的研究者与实践者首先需要走出由彼此的工作场域区隔所造成的隔离,让研究的力量、品质进入日常实践,让实践的丰富性、生成性进入研究。因此,“新基础教育”所关涉的学校领导与管理变革,无论是系统性策划,还是分领域推进,都是建立在理论与实践双向建构、交互生成的研究方法论基础之上的。在对变革的核心进程进行介入式研究的基础上,创生变革理论,在理论-实践的转化过程中实现二者的双向建构与交互生成,从而形成学校变革理论与实践在学校“研究性变革实践”中的融通。“研究性变革实践”,这一反映“新基础教育”研究特质的概念,在一定意义上体现了这种变革理论-实践的相倚相生和双向建构特性。

上一篇:昆明理工大学机械控制下一篇:矿山地质测量管理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