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田水利设施建设简报

2023-01-26

第一篇:农田水利设施建设简报

农田水利设施建设与管护

农田水利工程运行中面临的主要难题是工程建设问题和运行管理问题。工程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为施工要求标准不高、建设模式不匹配.老化严重:运行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为各个利益方面责任不确切,没有健全的管护督查体系,并由此导致工程资金投入失调、管护费用短缺等不良后果。

1. 工程管护中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1.1管护意识淡薄

首先是部分干部存在临时观念,把项目工程当成自己的政绩工程,只顾争取项目、资金,重建设、轻管理,工程建起来后,只要任期内不出大问题,工程好坏留给下任去管,还有的干脆推给村里或者农户,自己当“甩手掌柜”。其次是灌区群众主体意识不强,没有把项目工程看成利人利己的共有财产而自觉维护、主动看管,只顾自己好用,不管工程好坏。大部分群众对工程建后管护的责任意识不强,认为工程由国家投资建设,应由国家负责管理、维护,工程毁损与己无关,因而漠不关心,置之不理。

1.2产权归属不明晰

工程项目建成后虽要办理一定的移交手续,但实际上只是管护责任、产权和义务在形式上的移交,并未把三者真正落到实处。产权归属不明晰是导致管护责任和义务不落实的重要原因,工程产权界定困难,产权归属不确定,工程建后管护存在群众不愿管、村里无钱管、乡镇表面上管而实际上不管的现象,导致一些资产尤其是早期建成的固定资产,受到不同程度的损毁和流失。

1.3管护经费不落实

农田水利工程往往处于各部门都在管、而实际上各部门又都不管、最终没有部门管的状态,管护资金筹措困难。农田水利工程分布范围广,受人为因素或自然灾害影响易发生损坏(毁)的工程数量较多,人工管护成本高,加之,积累下来的项目工程损坏等实际问题,造成管护经费缺口大,同时,项目工程的早期规划、工程建设质量、政策措施的配套等因素,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项目工程建后管护资金的落实。国家各级政府预算资金中,缺乏农田水利管护专项经费支付,水利部门收取的水费保证不了单位人员工资,甚至有部分地区取消水费,更不用说用于田间工程管护了。乡镇政府经费主要用于行政开支,基本不会用于农田水利工程管护,部分受益农户连一亩田几十元的水费也不愿意缴纳,更不用说自己出钱维护工程设施。以上原因无形之中加大了工程管护经费的筹措难度。

1.4管护责任不明确

项目工程建成移交后,本应形成地方政府、基层组织、受益农户共同管护的局面,但在实际工作中,随着农业生产的规模化、集约化经营与现行联产承包责任制之间的矛盾越来越突出,管护各方均不愿投入新的资金和精力,导致出现地方政府要求基层管、基层组织无力管、受益农户不愿管的窘境。工程管护体制上难衔接。农村承包责任制实行后,以家庭为单位的经营模式占主导地位,随着农民思想集体观念的弱化,农村统一管理的功能有所削弱,事业管理比较困难。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将松散的农户与统一的工程衔接好,难度较大。

2.坚持建管并重构建工程管护长效机制

2.1明晰产权关系、落实管护主体

明晰产权,确定主体。产权归属问题直接关系到项目工程建后管护的责任,关系到项目区群众的管护积极性,解决产权归属问题是确保管护工作到位的关键。项目建后将管护作为重要内容,坚持经常抓、抓具体、抓出成效,明确部门职责,领导责任,成立专门的工作班子,具体负责组织、协调、监督、管理等方面的工作;制定并完善切实可行的农发项目建后管护制度、办法和细则,及时解决管护工作中出现的实际问题;层层落实管理、资金、督查、考核等各环节任务和责任,健全规范、科学、操作性强的管护运行机制,做到项目工程建好一处,管好一处,用好一处。项目工程竣工验收后,应及时办理资产移交手续,通过签订管护合同、协议,明确产权归属和管护的责任主体,确保责、权、利的对等和统一。同时,加快推进产权制度改革,采取拍卖、承包、租赁等万式,努力实现使用权、经营权与所有权的有机结合,使项目工程建后管护逐步由行政管理型向社会服务管理型、市场带动管理型、经济自立管理型转变,达到以工程养工程、以项目养项的目的。

2.2加强宣传教育,增强管护意识

营造全社会对农田水利设施的保护意识,减少人为破坏和侵占;加强社会的宣传教育,让广大干部群众关注农田水利设施的维护,支持和促进农业健康发展;加强对乡、村领导和村干部的宣传教育,使其充分认识到,忽视项目工程管护就是对国家利益不负责、对农业发展不作为、对群众疾苦不关心,进一步增强他们的责任意识和为民服务理念;加强对农民思想、道德观念、科技与文化素质的教育和培养,使其从维护自身利益的角度自觉参与到管护活动中来。

(作者单位:156303黑龙江省建三江管理局大兴农场水务局)

第二篇:金融支持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情况调研

李明 侯崴

长期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关注国家水利建设。2011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综合运用财政和货币政策,引导金融机构增加水利信贷资金”,将水利建设提升到国家发展战略高度。早在2008年12月,中国人民银行就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做好农田水利基本建设金融服务工作的意见》,要求金融机构将支持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作为信贷投放重点。为摸清当前农村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的新特点、新情况,探寻金融支持农村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的新思路、新办法,我们对湘潭市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情况进行了调查,为加快推进农村水利基本建设提供决策参考。

湘潭市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情况

(一)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力度不断加大,防灾抗灾能力不断加强。“十一五”期间,湘潭市共投入水利建设资金16.89亿元,其中,中央、省级财政投入7.9亿元,加大了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力度。现有各类水利水电工程16万多处,初步形成了防洪、排涝、灌溉、供水、发电等工程体系,在抗御水旱灾害、改善生态环境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实施“一事一议”水利政策,缓解水利建设资金投入不足的问题。“十一五”期间,湘潭市通过“一事一议”,群众筹资投劳,对病险水库累计投入资金6.95亿元,其中:中央投入1.59亿元,省级3250万元,其余资金由各县(市)配套,“一事一议”的水利政策,既符合税费体制改革新形势,又使老百姓从中得到了实惠。通过组织农民民主议事、民主决策,使农民对水利建设工程需要多少钱、多少工、能产生多大的效益,该不该干、该怎么干,做到心中有数。这一经验得到了国家和水利部的高度肯定,并在全国得到推广。

(三)水利工程老化严重,缺乏稳定长效的投入机制。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缺乏稳定长效的投入机制,严重制约了湘潭市的农田水利建设。其原因主要是,一方面政府的投入有限,另一方面群众筹资的承受能力有限。据统计,全灌区目前急需处理的干渠工程隐患多达200多处,大多数支渠尚未防渗衬砌,渠道渗漏严重,配套程度低,末级渠系改造还未启动,影响了灌区整体效益发挥。

(四)金融服务功能缺位,部分项目难以满足信贷准入条件。

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后,其逐利性决定了对经营权不明晰、风险大收益小的基层农田水利设施建设不会过多关注;农业发展银行由于经营范围限制,目前没有政策许可对农村水利等基础设施予以信贷投入;农村信用社作为专门服务“三农”的金融机构,一方面因承担“三农”及特色农业生产的小额信贷资金而无法兼顾农田水利设施建设的巨额资金投入,另一方面因农田水利工程产权不明,主体资格不清,无法对单个农户发放贷款。按照“谁建设、谁投入、谁受益”原则,农村小型水利建设和维护费用主要由县乡两级政府和农民自己承担,但承担能力非常有限。

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金融服务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在当前银行信贷仍是社会融资主要渠道的背景下,金融也是农田水利建设必须依靠的力量,但有四方面因素制约了金融支持农田水利建设。

(一)农田水利设施产权不明,投资期限长,收益较低,对社会资金吸引力不足。

目前,农田水利基础设施90%以上仍实行集体所有、集体管理,缺乏具体的管理机构和人员,导致建设、管理、使用脱节,出现“国家管理不到、集体管理不好、农户管理不了”的尴尬局面。并且,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周期长、投入资金

大,农业用水水费征收困难,直接经济效益较小。一些大中型水利工程建设因耗资大、建设周期长、投资回收慢、风险较大而收益率更低。因此,单纯的农田水利建设工程如不附带其他具有商业价值的项目,对社会资金是缺乏吸引力的,特别是在蓄水工程、引水工程、堤防工程、泵站工程等小型农村水利设施领域很难引导社会资金投入。

(二)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工程贷款缺乏合格的承贷主体。

项目产权关系不明晰,成为制约金融加大信贷投入的突出障碍。从总体上看,农业仍然是弱质产业,农田水利建设劳动生产率、商品化程度相对较低,信用环境欠佳。

多年来,由于农田水利建设依靠国家投资,行政部门负责组织建设,从而导致农田水利设施经管主体、运行机制、经营模式、产权归属难以清晰,在管理上涉及的部门广、头绪多,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工程贷款缺乏合格的承贷主体。同时,由于多数农田水利建设项目不直接产生效益,贷款本息偿还难成为信贷资金难以介入的障碍。农田水利设施产权难以进入抵押担保领域。这从根本上制约了金融对农田水利建设的投入。

(三)农田水利设施建设的公益性与银行的逐利性相背。我国的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基本上是财政投入,农田水利设施建设的公益性特征强,自身不适合商业开发。加之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贷款额度大、还款周期长,多数设施不能作为经营性资产产生稳定的回报,是一种风险较高的项目。同时,国家在政策支持上没有明确的补偿机制,金融机构缺乏有效支撑。

(四)当前金融支持农田水利基本建设配套政策不完善。农业信贷风险补偿机制不健全,农业保险机制缺失,信贷资金风险较大。银行对农田水利基本建设

的支持仍限于传统信贷支农方式,缺乏支持农田水利建设的金融创新产品,灾害性保险业务几乎为空白。同时,农田水利基础设施承受的自然风险大,农业保险机制的缺失,导致农业信贷风险补偿机制不健全,难以吸引信贷资金的支持。政策建议

(一)政府和水利部门要加大农田水利管理体制改革,尽快培育合格的承贷主体。

理顺管理体制,明确产权归属,对现有的中小型农田水利设施产权,可采取竞标拍卖、租赁、股份合作或联营等多种方式,使一些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商品化,作为金融机构贷款的抵押品,解决承贷主体不明和抵押担保不足的问题。建议成立专门的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公司。投资公司可由政府主导,以此建立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的统贷统还的融资机制,为商业信贷的介入提供平台。

(二)政府部门要健全完善对金融支持水利建设的配套政策和激励机制。一是大力推行农田水利设施贷款贴息政策,建立贷款风险补偿机制。对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贷款由各级财政给予贴息或承担全部利息。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贷款提供减免税费的政策,减轻承贷主体的经济负担。

二是完善对金融支持水利建设的激励机制。对辖内支持农田水利设施建设的金融机构,当地政府要按投放比例给予奖励。充分调动金融机构对农田水利设施信贷支持的积极性。

三是设立农田水利设施政策性保险。

(三)充分发挥窗口指导作用,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农田水利建设的信贷投入。

人民银行应与水利部门加强沟通、协调,在建立和完善合理的水价形成机制和投资回报机制的基础上,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农田水利建设的信贷投入。参照“政府主导、央行协调、银企唱戏”的模式,主动配合地方政府为农田水利建设和金融机构的衔接搭建平台,促使双方在投融资方向上调整思路,形成投融资长效机制。同时,通过引导和协调区域融资性金融机构形成银团贷款、扩大支农再贷款使用范围等,力促涉农银行业机构扩大对农田水利等支农项目的资金投放力度。做好农田水利建设的项目信贷融资对接工作。

(四)金融机构要进一步健全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创新支持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的金融产品。

一是农业银行(601288)等国有商业银行应适度加大对可供商业开发的农田水利设施的信贷投入,达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双赢。

二是农业发展银行等政策性金融机构应逐步扩大业务范围和服务领域,在“风险可控、保本微利”的前提下,加大对水利设施建设、中低产田改造等方面的投入力度。

三是农村信用社应紧密配合农田水利设施产权制度改革,通过细分市场、创新金融产品,尽量满足农户对水利设施建设资金的需求。

四是创新信贷管理模式。涉农金融机构推进“水权证”质押信贷创新,探索以项目未来的经营收益或收费权等为担保,对具有未来收益的经营性农田水利项目发放抵押贷款;积极探索拓宽农村有效担保物范围,创新担保形式多样的涉农信贷产品,完善涉农信贷风险分担机制;探索开展大型农田水利设备、大型农机具等融资租赁业务。

(调查组长:李明 调查组成员:侯崴 王定芳)

第三篇:2010年财政支持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

附件1

2010年财政支持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

补助专项资金项目立项指南

2010年财政支持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补助专项资金(以下简称小农水专项资金)项目包括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以下简称重点县建设)和专项工程建设(以下简称专项县建设)两部分内容。立项要求如下:

一、总体原则

按照《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 进一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的若干意见》(中发[2010]1号)精神,大幅度增加中央和省级小农水专项资金规模,在继续实施第一批重点县建设的基础上,新增一批重点县,着力加快重点县建设步伐。同时,强化资金整合,引导项目对接;突出建设重点,提高工程质量;规范建设管理,严格奖优罚劣;创新体制机制,落实管护责任。

二、建设范围与内容

(一)建设范围

1.塘坝(容积小于10万m)、小型灌溉泵站(装机小于1000千瓦)、引水堰闸(流量小于1 m/s)、灌溉机井等小型水源工程;

2.大中型灌区末级渠系(流量小于1 m/s)、小型灌区

3

33渠系等;

3.小型排水泵站(装机容量小于1000千瓦)、控制面积3万亩以下的排水沟道及小型排水闸等;

4. 纯井灌区的管道输水灌溉,喷灌、微灌等高效节水灌溉工程;

5. 雨水集蓄利用工程(蓄水容积小于500 m)。 具体建设范围,各县(市、区)财政、水利部门可根据实际情况,在不超过上述范围的前提下自行确定。

(二)建设内容

重点县建设以现有小型水源工程更新改造、大中型灌区末级渠系和小型灌区渠系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为主,因地制宜建设高效节水灌溉和雨水集蓄利用工程。专项县建设主要解决“卡脖子”和“最后一公里”问题。

将山丘区小农水建设作为重点县建设和专项县建设的重要内容,加快修建各类蓄水、引水、提水、雨水集蓄工程,特别是做好与农民群众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小机井、小水窖、小塘坝、小泵站等小微型水利设施建设和更新改造。在水资源短缺且旱灾发生较为频繁的地区,把发展高效节水灌溉作为小农水建设重点之一。

各地在做好工程建设的同时,要积极推行小农水工程产权制度改革,落实管护主体和责任,确保工程效益持久发挥。为建立和创新工程运行管护长效机制,探索节约农业用水,减轻农民用水负担,促进农民增收的新路子,财政部、水利

3部决定选择部分市县,在第二批重点县建设中,结合末级渠系节水改造,实施农业水价综合改革示范。

三、项目选择要求

各地按照以下基本条件和《河南省2010年财政支持小型农田水利项目县竞争立项工作实施方案》的要求,遴选确定上报参与竞争的重点县和2010年专项县。

(一)第二批重点县的基本条件

1.当地政府重视农田水利建设与管理工作,已建成农田水利项目建设管理规范、责任主体明确、工程效益较好。

2.小型农田水利建设基础工作扎实,前期工作充分,已编制县级农田水利建设规划且经县级人大或人民政府审批。

3.水源有保证。现有水源工程、骨干渠道运行正常。 4.县乡两级水利技术力量较强,具有一定的农田水利设计、施工、管理和服务能力。

5.当地农民有积极性,愿意投工投劳参与工程建设;村委会或农民用水合作组织健全,具有组织农民参与建设和承担建后管护责任的能力。

6.当地政府具有较强的资金整合能力,并制定了农田水利建设资金整合方案,小农水专项资金使用、管理规范。

7、通过三年左右建设,可以达到《河南省财政支持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管理实施细则》(豫财农[2010]7号)第七条规定的重点县建设的各项指标。

3 结合末级渠系节水改造,实施农业水价综合改革示范的县,县域内耕地面积应主要在大中型灌区覆盖范围内,农民用水户协会建设较为规范,水价改革具备一定的基础。

(二)专项县的基本条件

不属于第一批、第二批重点县建设范围的其他县(市、区),可以申报2010年专项县,基本条件是:

1、当地农民有积极性,愿意投工投劳参与工程建设。

2、农民用水合作组织、村组集体具有组织农民参与建设和承担建后管护责任的能力和意愿。

3、水源有保证。

四、资金整合与补助标准

(一)资金整合

各级财政部门、水利部门要严格按照《河南省财政支持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补助专项资金管理实施细则》(豫财农[2010]5号)要求,积极采取措施,强化农田水利建设资金的整合工作。

市级财政、水利部门要加大协调力度,积极归并性质相近、使用范围相近的农田水利建设资金,统筹安排,打捆下达,突出重点,集中用于重点县建设。县级财政、水利部门要以重点县建设为平台,强化规划的约束作用,制定切实可行的资金整合计划,增强统筹使用农田水利建设资金的能力。

资金整合要注重实效,要按照县级农田水利规划,将财

4 政支持小农水项目和整合的农田水利建设资金项目尽量安排在相邻或相近区域,实行整村整乡推进,做到集中连片、项目对接、优势互补。各地要积极探索重点县建设资金与现代农业生产发展等项目资金的有机结合,形成合力,加快农田水利建设步伐。

(二)补助标准

2010年,中央财政对第二批重点县平均每县补助800万元。省级财政拟按不低于中央补助规模的50%安排资金,市、县财政按照绩效考评的相关要求安排相应资金。中央财政对小农水专项县的补助比例不超过项目总投资的50%,每县按照150万元给予定额补助。

2010年中央财政对结合末级渠系节水改造,实施农业水价综合改革示范的重点县增加200万元补助。

小农水专项资金的使用范围,按照豫财农[2010]5号文件第八条执行。2010年,项目县可从中央、省财政下达的小农水专项资金中按不超过1%的比例一次性提取项目管理费。项目管理费不得重复提取,也不得用于人员补贴、购置交通工具、会议费等支出。项目管理费不足部分可由地方自行解决。

五、申报与审批程序

各省辖市财政、水利部门要按照《项目指南》的要求和省财政厅、水利厅下达参与竞争立项的第二批重点县和专项县名额,在本市范围内对具备竞争立项条件的县(市、区)

5 分别进行遴选,确定上报参与竞争立项。

省财政直管县按省下达的名额向省财政厅、水利厅申报。

(一)第二批重点县

1、申报主体。县级财政、水利部门。

2、申报程序。项目依照自下而上的原则逐级申报。县级财政、水利部门,根据项目建设目标和要求,组织编制《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方案(2010-2012年)》(编写提纲见附件1)和《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2010)标准文本》(见附件2),并逐级联合向省级财政、水利部门申报。县级财政、水利部门共同对申报材料的完整性、真实性负责。

申请农业水价综合改革示范的县,编制《第二批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方案(2010-2012年)》时还须包括末级渠系农业水价综合改革相关内容(编写提纲见附件3)。

3、审批程序。省财政厅、水利厅按照《河南省2010年财政支持小型农田水利项目县竞争立项工作实施方案》,将遴选出的重点县申报材料及评审意见联合上报财政部、水利部进行合规性审查。合规性审查通过后,省财政厅、水利厅组织批复。合规性审查不合格的,退回各县按照审查意见进行修改,修改完善后按原申报程序逐级报财政部、水利部再次审查。再次审查不合格的,取消该重点县资格。

4、资金下达。合规性审查通过后,财政部门要按照有关规定,尽快下达小农水财政专项补助资金,切实加快预算执行进度。

5、项目实施。各重点县财政、水利部门按照审批后的《第二批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方案(2010-2012年)》和实施方案,组织开展重点县建设。

(二)专项县

1、申报主体。农民用水合作组织、村组集体。

2、申报程序。项目经民主议事取得一致同意后,提供村民会议有关决议,报县级财政、水利部门。其中,以农民用水合作组织为申报主体的项目,还须报送合作组织证书复印件。

县级财政、水利部门负责归类汇总,以县为单位组织编制《2010年小型农田水利专项工程建设方案》(编写提纲见附件4)和《2010年小型农田水利专项工程建设标准文本》(见附件5),并逐级联合向省级财政、水利部门申报。县级财政、水利部门共同对申报材料的完整性、真实性负责。

3、审批程序。省财政厅、水利厅按照《河南省2010年财政支持小型农田水利项目县竞争立项工作实施方案》将遴选出的专项县申报材料及评审意见联合上报财政部、水利部进行合规性审查。合规性审查通过后,省财政厅、水利厅组织批复。

4、资金下达。合规性审查通过后,财政部门要按照有关规定,尽快下达小农水财政专项补助资金,切实加快预算执行进度。

5、项目实施。各专项县(单位)按照审批后的《2010

7 年小型农田水利专项工程建设方案》,组织开展专项工程建设。

六、审查要求

各市、县财政、水利部门要严格按照有关评审要求与标准,认真组织项目审查,并对项目的真实性和可行性负责。

(一)重点县

有下列情况之一的县,暂不列入重点县范围:

1、未编制县级农田水利建设规划,或规划未经县级人大或人民政府审批。

2、未在县域范围内开展农田水利资金整合计划的。

3、重点县建设项目超出规定范围。

4、近三年(2007-2009年)因小农水专项资金监管不力,使用不规范,受到省级以上纪检监察、审计机关和财政部驻各省财政监察专员办事处、省财政厅监督局(监督检查办事处)检查处理或通报,以及被媒体曝光并核实的。

农业水价综合改革方案缺乏可操作性或所附资料不全的,暂不安排农业水价综合改革示范。

(二)专项县

有下列情况之一的项目申报县,暂不安排专项工程建设:

1、建设项目超过规定范围。

2、近三年(2007-2009年)因小农水专项资金监管不力,使用不规范,受到省级以上纪检监察、审计机关和财政部驻

8 各省财政监察专员办事处、省财政厅监督局(监督检查办事处)检查处理或通报,以及被媒体曝光并核实的。

指南附件:

1、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方案(2010-2012年)编写提纲

2、(1)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2010)标准文本

2、(2)重点县建设项目投入情况表

3、农业水价综合改革方案编写提纲

4、2010年小型农田水利专项工程建设方案编写提纲

5、2010年小型农田水利专项工程建设标准文本

6、2010年小型农田水利项目市级汇总表

7、附表1-7

第四篇:2011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工作汇报

发展节水

势在必行 功在当代

利在千秋

——七克台镇二〇一一农田水利基础建设

鄯善县七克台镇人民政府 二〇一一年十一月四日

七克台镇二〇一〇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

一年来,七克台镇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工作在县委、县政府的直接领导和上级主管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本着“标本兼治、科学规划、统筹安排”的原则,切实将各项工作落到实处,为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奠定坚实的基础,通过全镇人民群众的共同努力,水利基础设施条件得到了明显改善,为解决改善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和发展农村经济起到了积极的作用。现汇报如下:

一、基本概况:

七克台镇位于鄯善县城以东30公里处,北通火车站镇,东接哈密地区,总面积为3792平方公里,312国道横贯全镇,交通十分便利。全镇下辖8个行政村、一个牧业队,共34个自然村,全镇总耕地面积为35346亩,总人口16000余人,人口组成主要由维、汉、回三个民族组成。农作物主要以葡萄、棉花为主,农业用水主要以大河水、机电井、坎尔井水为主。

近年来,由于吐哈石油在我镇区域内大规模开采,我镇地下水位普遍下降2-3米,造成许多坎尔井干涸,机电井出水量下降,加之独特的气候条件,夏季干旱炎热,降雨量极为稀少,水资源相对匮乏,干旱严重威胁着我镇35346亩农田。农业生态环境日趋恶化,制约了全镇农业生产及经济发展,给人民生活带来了一定的不便。

1

为此,七克台镇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工作,大力引进推广高新节水农田灌溉技术。2011年七克台镇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在上级党委、政府及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和关心下,七克台镇党委、政府进一步加大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力度,经过全镇各族干部群众和水利技术人员的共同努力,农田水利基础建设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二、领导重视,机构健全

1、切实加强对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工作的组织领导。镇政府及时成立由党委副书记、镇长任组长,分管农业副书记、副镇长为副组长,镇生产办、水管所、水利协会为成员单位的农田水利建设领导小组,负责全镇农田水利建设的统一管理和资金的管理落实。

2、通过多种宣传方式加大宣传节水教育力度,利用广播、电视、板报、标语等多种形式,广泛宣传《水法》等有关法律、法规,在农牧民群众中树立“兴修水利、人人有责”的主人翁意识,实行“政府引导、农户参与、财政扶持”的办法,明确参加水利工程建设任务是每个公民义不容辞的责任,充分调动了广大群众兴修水利的积极性、主动性。

三、制定措施,责任到人,保证质量

为了争取早日落实水利工程建设,镇党委、政府想方设法筹措资金,并在年初与各行政村签订了目标责任书,制定了奖罚分明的责任制度,责任落实到人,工作情况与年终考核挂钩,对每处工程的实施及时组织有关人员进行督促检查验收,在完成农田水利建设任务的同时又保证了质量,在验收中坚持标准,严格把关,对不合

2

格工程坚决要求返工,验收小组验收合格后,方可投入使用。

今年镇党委、政府多次组织有关部门人员深入施工现场,实行现场办公,及时解决水利工程建设中遇到的各种困难,保证了水利工程建设的顺利进行。

四、农田水利建设工作取得了初步成绩

2011年我镇农田水利基础设施总投入2051.31万元,其中国家投入及镇财政支援水泥、石料等工程物资合计1734.35万元,各行政村和农牧民自筹资金及劳务折资合计316.96万元。今年我镇防渗渠道完成17.8公里,其中:浆砌石渠10.9公里,重点县渠12公里。节水灌溉面积2624亩,其中葡萄滴灌2624亩。

1、防渗渠。

今年全镇共修各类防渗渠17.8公里,其中:浆砌石防渗渠10.9公里、重点县渠12公里,总投入513.34万元,其中中央投资436.34万元,自筹77万元。开挖土方97080立方米,使用沙石料35700立方米,水泥700吨,劳务折资57.4万元。

2、桥涵建设。

新修各类桥涵32座,新修闸门54个,总投入3.46万元,群众自筹3.46万元。

3、机电井更新。

更新机电井3眼,投资14.4万元。

4、节水情况。

新增节水灌溉面积2624亩,其中葡萄滴灌2624亩,国家投资236.16万元,群众自筹26.24万元,共计投资262.4万元。

3

5、人畜饮水工程。

今年七克台镇人畜饮水工程完成架电线路2.7公里,购置变压器2台,打井2眼,购买净水设备3台,消毒设备1台,铺设管道30公里,新盖锅炉房1座,工程已全部完工。共计投入328万元,其中国家投入101万元,自治区投入107万元,地县投入120万元。

6、坎儿井。

掏捞坎儿井1条,长2.4公里,群众自筹资金3.6万元。 农田水利基础建设是农业节水、增效的重要途径之一,农村经济发展,首先要解决水的问题。近几年,我镇因地下水资源匮乏,严重制约农牧民增产、增收,为进一步促进农村经济持续、稳定增长,我镇将进一步加大力度推广高科技节水农业灌溉技术及农业灌溉节水措施,合理利用水资源,彻底解决农业灌溉用水问题。

2011年七克台镇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在上级党委、政府的关心和大力支持下,通过全镇各族干部群众的共同努力,使全镇农业用水得到了有效综合利用,节约用水220万立方米,为全镇农业的持续稳定发展奠定了坚实有力的基础。今后,七克台镇党委、政府将再接再厉,与时俱进,开拓进取,为早日建成高效节水型灌溉农业而不懈努力奋斗。

第五篇:关于我市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的

调研报告

关于我市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的调研报告

关于我市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的调查报告

——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

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对于巩固农业基础地位,提高农业特别是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增加农民收入,具有特别重要意义。实行税费改革后,各县在组织农田水利基本建设过程中面临的新问题比较突出。为此,我们深入基层进行了专项调研。

一、我市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的现状及问题

经过多年的建设,我市已初步形成了一套具有一定规模的防洪除涝、农田灌溉、水土保持和城乡供排水体系,基本保障了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1、防洪工程。我市有堤防1620公里,其中干流堤防公里,中小河流堤防1249公里。从地域上划分,城区堤防公里,郊区堤防公里,沿江8县堤防公里。

2、水库工程。我市有水库196座,其中大型2座、中型17座,总库容13亿立方米。目前正在建设的有水库和水库。

3、灌溉工程。我市有机电井11435眼,小塘坝8344处,提水站3979处,累计兴建灌区20808处,其中万亩以上灌区60处,实灌面积481万亩,发展节水灌溉面积380万亩。

4、除涝工程。我市有涝区847处,其中大中型涝区27处,已治理易涝面积万亩。

5、饮水解困工程。我市已建人畜

饮水井3467眼,解决了280万人饮水困难。

6、水保工程。我市已治理水土流失面积万亩,占水土流失面积的%。

7、水电工程。我市有小水电站17座,装机容量万千瓦,年发电量8061万度。

但是从总体上衡量,特别是与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相比,我市农田水利基础设施薄弱的局面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主要是:

一是灌溉设施老化严重。全市已建灌区中大部分标准比较低,工程不配套。如江河自流灌区共有拦河坝1175座,但永久本文来源于那一世范文网.://.性的只有117座,仅占10%,其余均为

五、六十年代以前建设的条石坝,建设标准低,工程质量差,加之运行年久、老化失修,实际灌溉排涝能力很低,亩均水资源和水利化程度都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水利设施更新改造的任务很重。

二是中小河流防洪能力不强。我市

流域面积4平方公里以上的中小河流有186条,河流总长4484公里。其中已设堤防的还不足1/3,仍有3235公里河段没有设防,而且建成的堤防多为砂基砂坝,防洪标准很低,建筑物也不配套,遇有暴雨极易成灾,每年给农业生产带来的损失较重。

三是控制性工程不足。全市流域面积5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多数没有控制性工程。全市19座大中型水库控制面积只有6015平方公里,占全市区域面积的13%。由于缺少控制性工程,全市103亿立方米地表水年径流量只利用了13亿立方米,每年有%的降水白白流走,水的利用率低,水资源优化配置格局没有形成,农业抗灾能力较弱。

四是水源工程分布不均。我市是水旱灾害频繁发生的地区,尤以旱灾为重,一遇干旱农业生产损失惨重。而目前我市仍有4620个村屯没有机电井,占全市农村总数的%;有6286个屯存在人畜饮水困难,占全市农村总数的%;还有许

多耕地没有必要的水源、灌排条件,仍旧靠天吃饭。现有的8981眼灌溉井都集中分布在松嫩平原地区,山区、半山区、丘陵地带几乎空白。

五是水土流失严重。我市是全省水土流失严重地区之一,共有水土流失面积3282万亩,占总土地面积的41%。由于投入不足等原因,平均每年治理面积60万亩,目前仅治理了1178万亩,占水土流失面积的28%。此外,由于人口增加、建设规划用地等原因,又造成新的水土流失,防治任务十分艰巨。这种状况不改变,很难保证农业整体综合生产能力的发挥,难以改善农村贫穷落后面貌。

二、税费改革后农田水利建设面临的严峻形势

当前,随着农村税费改革的进一步实施,农民劳动积累工和义务工逐步取消,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机制和组织方式发生了重大改变,造成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投入锐减,建设速度明显放

缓。主要表现在:

1、建设投资严重不足。建国以来,我国的农村水利建设主要是靠政府扶持和农民出工投劳进行的。税费改革前,我市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年均投工1000万个,完成土石方3300万立方米,总投资亿元。改革后,实行村内“一事一议”,而且对本文来源于那一世范文网.://.筹资投劳都作了明确的限制,减少幅度很大,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投资投劳严重不足。全市仅投工万个,完成土石方万立方米,总投资万元,投资降幅达%,不利于农业生产条件进一步改善,农业防灾减灾能力明显下降。

2、农民兴修水利的积极性不高。税费改革后,多年形成的政府发动、群众参与、技术负责、市场化运作等一整套行之有效的工作方法有相当一部分已不能再用,转而实行“一事一议”、民主决策。但由于水利工程建设具有自身的特点,在实践过程中农民对有较强公益性的工程采取不闻不问的态度,不参加

议事;对流域性和利益不均衡性的工程往往“议而不决,决而不行”,缺乏兴修水利的积极性,没有真正形成“修水利、兴水利、用水利”的良好氛围,致使很多急需进行的农田水利工程建设不能组织实施。

3、水利工程正常管护难以为继。水利工程担负着防洪、除涝、灌溉等多项任务,大部分属于公益事业。对于这些工程的维护和管理,各县普遍采取由劳动积累工支付维护管理经费。取消两工后,政府财政没有及时研究解决管护资金,导致我市大部分中小河流堤防、绝大多数涝区都处于无人管理状态,工程损坏相当严重,形成了新的隐患。尤其是那些存在病险隐患的小水库和小塘坝,简单的维修都难以进行,正常防汛备土无法到位,使本来建设标准不高的水利设施更加脆弱不堪,一旦发生洪涝灾害后果不堪设想。

4、产权制度改革进展缓慢。虽然我市自l995年就在全省率先开展对小型

农田水利工程推行“承包、租赁、拍卖和股份合作制”等形式的产权制度改革,但其中大部分还只是采取简单承包的办法,回收资金有限。大中型水利工程产权制度改革力度普遍不够,目前全市万亩以上灌区、堤防工程、涝区排涝工程还没有实行产权和经营权分离经营性承包的,大中型水库也只进行了水面经营性承包。由于没有放开建设权和搞活经营权、缺乏市场运作条件,制约了水利建设吸纳社会资金,而利用外资、世行、亚行贷款搞水利工程的更少。改革滞后使农田水利工程建设与维护出现更多的困难。

5、“一事一议”难以施行。调查发现,由于农民民主参与意识低、议事过程不规范等原因,“一事一议”在现实操作中很难实行,主要表现为:突发事件难议;受益不均难议;遗留问题难议;牵扯到个人利益难议;班子软弱内部分歧家族矛盾难议;心理逆反超前建设超前消费难议。因此,“一事一议”很容易

流于“有事不议,有事难议,议而不决,决而不行”,致使农田水利基本建设面临新的困境,这与当前高度重视“三农”问题的大环境很不协调。

按照税费改革政策,明年我市全部取消劳动积累工后,折资计算全市每年将减少农田水利基本设施投入1个多亿元,而这个数额地方财政是无力补偿的。全市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的支撑能力将继续下降,将会制约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农民增收目标的实现。

三、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建议

农田水利工程是农业和农村最基本的基础设施,在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发展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必须充分认识当前农田水利基本建设遇到的新问题,运用科学的发展观,适应新要求,研究新办法,探索新机制,把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坚持不懈扎实有效地开展下去,进一步巩固和增加农业基础设施,为农村经济发展、粮食安全和农民增收创造条件。为此建议:

1、创新工作思路,实行政策引导。历史经验证明,中国农业的发展包括农村水利的发展,首要的是靠政策。当前各地对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如何组织出现了困惑。为了澄清模糊认识,划清政策界限,增强干部组织农建的信心,建议出台《关于加快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意见》,提出新形势下搞好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新思路,制定相应的扶持引导政策,对农田水利建设进行再动员。特别是要针对费改税后如何在保护农业、保护农民的同时又加快水利发展做出明确规定,从而使弱质产业逐步壮大,保障和支撑农村水利持续发展。

2、创新投入方式,建立多元化机制。税费改革后,农村水利建设的主要难点是资金问题。在当前农村经济基础相对薄弱,农民收入水平相对较低的情况下,要尽快建立和完善国家、地方、群众等多元化、多层次、多渠道、制度化的投入机制。一是各级财政都要按照经济增长速度,逐年增加农村水利建设

的投资预算。建议市政府调整公共支出结构,在保证农村兴利工程投资的情况下,加大对农村纯公益工程的投资额度,提高农业生产综合抗灾能力;二是要根据“渠道不乱、各负其责、各记其功”的原则,将农业综合开发、水利、国债资金、扶贫和以工代赈等用于水利建设的资金捆绑使用,采取资金分部门按原渠道管理,项目建设内容按照水利总体规划进行的方法,集中连片进行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提高农村水利建设的整体效益,最大限度地发挥投资效果;三是要实行以奖代补,探索对农民实行补贴的各种有效办法,加大对发展节水、水保等项目的扶持力度,充分调动农民的投资和参与信心;四是要积极探索、勇于实践、大力发展民营水利,积极引入市场经济机制,本着有利于调动群众的积极性、有利于加快水利建设步伐、有利于加强工程管理的原则,制定和完善发展民营水利的优惠政策和激励机制,充分调动社会各界的积极性,走民

建、民有、民营,“小农水、大水利”的发展之路,改善水利投入严重不足的状况。

3、创新管理体制,深化水利改革。要按照“抓大放小,改旧促新”的指导思想,转让所有权,放开建设权,搞活经营权,深化水利改革。建议市政府强力推进水利工程产权制度改革,积极引进外来资本,盘活现有资产,形成产权多元化的格局。一是深入总结“五小”水利工程产权制度改革的经验,针对合同不规范、养护不及时、承包期限短、拍卖租赁形式少等问题,适时启动第二轮改革,注意推广成功模式,以便最大限度回收资金,保证水利工程发挥作用。二是充分利用全省水利工程管理单位体制改革的契机,尽快组织实施我市大中型水利工程管1 2 下一页

上一篇:农行电子银行服务升级下一篇:你为什么会选择做销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