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群教学论文范文

2022-05-15

想必大家在写论文的时候都会遇到烦恼,小编特意整理了一些《课程群教学论文范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摘要:教学团队是建立有效合作机制的有力保证,是教育部在高等学校中实施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一项重要举措,本文提出基于课程或课程群为核心的教学团队构建理由及思路,旨在通过团队及其运行机制的建立,使之在教学运行和教学改革中发挥积极有效的作用,从而保证人才培养质量。

第一篇:课程群教学论文范文

JAVA课程群网络教学平台构建

摘要: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的兴起,课程群网络教学管理系统颠覆了传统教育模式,使其有了突破性的转变。JAVA 相关技术成为应用程序开发的主流语言,同时,JAVA 相关技术也是高校毕业生就业方向较好的选择之一,其具备广泛的市场需求和发展潜力。JAVA课程群网络教学平台程序依托JAVA 软件编程技术所实现,将与JAVA相关的课程资源整合管理;该网络教学平台的构建主要包括了学生及教师信息的增删改查、资料的上传与下载的权限功能。该平台的构建不仅提高了教学管理工作的效率,实现在线学习、在线答疑、资源共享,更有助于课堂课后的联系,提高学生对JAVA相关课程的学习兴趣和实践能力。

关键词:JAVA课程群;网络教学平台;资源共享

1 概述

目前,很多学生愿意选择网络教学系统,该课程群网络的学生或者教师具有自主性、不受空间和时间等因素所限制的特点。课程群网络的平台方便教学、提高教学效率、提供网络视频教学等功能,JAVA的课程群网络在互联网上进行授课与解答,网络课程群在大多数高校中比较受欢迎,很多从事软件教学的机构也对其产生青睐。在高校中,很多学校都开设与JAVA相关的课程,其中:JAVA 高级程序设计课程、HTML5编程设计、数据库程序设计、大数据程序设计、云计算分布式设计、移动程序开发与设计、JAVA嵌入式开发设计等课程。由于很多学生受时间和空间限制不能亲自到课堂听课,信息化为课程群网络教学管理系统带来了革新,关键的是网络课程群所实现的教学效果和用户体验都很好,学生或者教师无需按部就班的上课或者授课,只需自主选择合适的时间段完成在校的学习或者授课即可,在后续网络教学中,使得网络课程教学更加深入人心。

因此,对整个系统采取B/S架构的方式构建课程群网络教学,与My SQL数据库相结合搭建网络教学平台,JAVA课程群网络教学平台构建教学管理系统的开发与实现需要其实际需求,通过对课程群的现状分析,实践基于信息化完成课程群网络教学具有一定的可行性,课程群网络教学具有实用价值和现实意义。

2 系统需求分析设计

2.1 总体需求分析设计

实现JAVA课程群网络教学平台构建,最初的开发步骤是完成该系统的总体需求分析设计。该网络课程群应用程序依托JAVA 软件编程技术所实现,将与JAVA相关的课程资源整合管理,下面的章节将详细介绍JAVA 课程群网络教学资源从远程网络课程教材上传与下载管理,到学生通过互联网实现远程教务管理,这个过程无需预约。该网络教学系统从而达到“远程教学管理、灵活多变的教学风格”的效果。该网络教学系统不仅为教学管理提高了效率,更有助于教学资源共享,培养学生对JAVA相关网络课程的学习兴趣、创新精神和提高实践能力。

2.2 系统详细功能性需求分析与设计

通过对网络课程群管理系统的总体需求分析,将系统的需求分析转化为系统的功能结构菜单结构,通过功能将其划分不同功能模块。下面为网络课程群管理系统的功能需求列表:系统基本数据管理、学生数据管理、远程的网络课程群教学资源管理、在职教师数据管理、网络课程群在线教学与线下辅导和答疑功能、网络课程远程资源下载管理和网络教学在线交流共享管理。

1) 系统基本数据管理

在网络课程群管理系统中,实现对学生数据、课程关系、教师数据管理、网络课程群管理和教学资源下载等基本数据综合管理功能。

2) 学生数据管理

在网络课程群管理系统中,实现对系统的学生用户动态管理操作,学生通过网络课程群系统实现自主注册,自主管理本人基本信息的功能等。

3) 远程的网络课程群教学资源管理

系统中的教师角色负责发布JAVA 课程群教学资源等数据。将与JAVA相关的课程群教学资源进行整合,构成在互联网中发布的网络课程教材体系。在网络课程群教学系统中,教师将课程分为章或者节,在上传网络教学教材选择性的进行加密操作,充分保护教师产权信息,学生通过互联网并根据自己的需求,选择想要学习的网络课程名称。

4) 在职教师数据管理

基本功能是針对教师数据进行管理,其他功能是教师数据管理功能完成上传网络课程群教学资源管理。

5) 网络课程群在线教学与线下辅导和答疑功能

网络课程群在线教学与线下辅导和答疑功能是该系统较为特色的功能之一。对于使用者而言,可以根据自己喜欢的对象进行选择,或针对系统中的某个用户单独提问,被提问的远程教师上线后方可以给予问题的解答。

6) 网络教学在线交流共享管理

网络教学在线交流共享管理是指为了实现课程群网络教学教务管理功能,远程教学教务管理能够完成的各种事项,其中包括:远程网络教学课程排课、网络教学课程设置、网络教学课程管理以及网络教学课程操作。

7) 网络课程远程资源下载管理

网络课程远程资源下载管理通过互联网方式实现的远程教学数据资源下载管理功能,远程资源下载功能主要包括:上传远程教学资源文件、直播教学资源视频、下载远程网络教学资源管理功能等。

2.3 非功能性需求分析设计

1) 整体功能界面要求,设计要求达到与网络课程群的界面风格一致,图、文、像、声等控件布局合理,做到保持界面友好。

2) 系统采取异步扩展功能要求,通过远程服务器端升级课程群网络管理系统版本,异步更新扩展。

3) 响应性速度需求,课程群网络教学管理系统要求响应时间不超过10s即可。

4) 并发查询需求,系统要求多任务、多用户同时访问。同时,系统平台能够根据用户的身份的权限不同,从而提供不同的信息服务与操作导向,确保每个用户根据自身角色权限满足自身需求。

5) 安全性能要求,优于考虑系统的数据安全隐患,为了保证数据的安全性,还可以通过将数据进行加密传输。

3 系统的总体设计

课程群网络管理系统实现了多种功能模块,其中的主要业务有:学生数据管理、在职教师数据管理、网络课程群在线教学与线下辅导和答疑功能、远程的网络课程群教学资源管理、网络课程远程资源下载管理和网络教学在线交流共享管理。

3.1 系统总体设计

3.1.1 功能设计

JAVA課程群网络教学平台构建的系统主要的功能模块包括学生、老师基本信息的增删改查,线上线下的教学辅导、提问、答疑,教学资源的上传与下载、打印等功能。系统的总体功能结构如图1所示。

3.1.2 系统登录设计

注册、登录模块是辨识身份和进行权限管理的前提条件,对用户的身份进行辨别,与数据库中的数据进行比较,管理员将会判断是浏览平台者还是学生、教师或者管理员,从而对不同身份的用户指引不同的操作步骤达到目的。

3.1.3 学生模块设计

1) 基本信息的浏览:在学生注册信息中锁定学生的基本信息,供学生及老师浏览。

2) 信息查询、修改:学生信息一旦录入,将要使用对应的用户名和密码进行登录,验证身份。此时,就可以对想要修改的信息进行查询和修改,完善自己的基本信息。

3) 线上线下教学提问:对教师的视频教学,在学习过程中或者后续内容中,进行疑惑的提问,等待老师的答疑。

4) 自我测试: 是平台提供检验学生在线学习成果的一种方式,根据课程内容组合配套相关的习题测试,从理论应用到实践创新两个方面,用来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

5) 资源的下载、打印:对该平台上的共享教学视频资源进行下载,对教学作业和课堂笔记打印。

3.1.4 教师模块设计

教师模块主要是教学资源的上传、共享,对学生在接受课程教学中提出的问题进行解答。

1) 课程管理:是老师对不同课程的发布与上传进行的课程管理模块,添加章节、课件和知识点,对不同的课程,配以不同的授课方式,方便学生能更好、更快的接受不同的知识点。并对课程的进度和选择加以权限,让学生在选择听课的同时完成相应的课程才能往深层次的课程发展,先易后难,循序渐进的完成授课内容。

2) 题库、作业管理:教师可以根据课程管理,创建、删除、更新题库和作业,用来检验学生听课情况。

3) 教学数据的导入、导出:将对课程有用的表格、文件进行导入和导出。

4) 教学资源的上传、下载和打印:对课程需要的教学视频等进行上传、对其他教师的共享资源进行下载、打印。

5) 线上线下教学辅导、答疑:对于使用者而言,可以根据自己喜欢的对象进行选择,或针对系统中的某个用户单独提问,被提问的远程教师上线后方可以给予问题的解答。

3.1.5 管理员模块设计

系统的管理员实现对课程群网络系统的全体用户进行管理。主要是对用户身份进行管理划分权限,审核上传的内容发布是否符合该平台中心思想的需求。

3.2 系统的数据库设计

根据需求分析与设计,JAVA课程群网络教学管理系统数据表的概念结构设计,系统存在的全部数据表设计内容等,重点设计表与表之间的关联结构设计。

1) 用户数据表结构设计,其数据表的字段包括:序号、用户名、登录密码以及其他的表的字段。

2) 学生数据表结构设计,学生数据表主要的字段属性:系统分配的账号、登录昵称、所在位置、联系方式等字段。

3) JAVA课程群网络教学资源管理数据表结构设计,根据该表字段概念设计内容:序号、网络课程名称、课程资源文件类型、文件大小、文件上传时间、文件上传人、文件最后修改时间等字段。

4) 教师数据表字段属性设计,包括:系统自动为教师分配的编号、教师登录昵称、所在地理位置、课程序号、课时费用等字段。

5) 网络教学在线辅导与答疑管理数据表结构设计,根据该概念实体字段主要包括:序号、主题、提问时间、提问人、回复人、回复时间、是否满意等字段。

6) 教学资源下载管理数据表字段属性结构设计,在数据库中字段包括:序号、资源名称、下载时间、使用人、文件类型、是否付费、是否需要格式转换等字段。

7) 网络教学交流共享管理数据表结构设计,根据概念设计网络教学交流共享管理实体字段主要包括:序号、交流主题、参与人数、共享文件名称、共享时间、共享人等字段。

3.3 系统的总体技术架构设计

系统总体技术架构设计:基于B/S架构设计网络课程群应用软件系统需要遵循JAVA EE 四层应用程序开发模型,主要包括:显示层、数据业务逻辑加工层、数据业务存储层和数据库层。

1) 显示层:是应用软件平台的人机界面,显示用户与系统的信息交互。

2) 数据业务逻辑加工层:主要是注册登录模块、用户模块和管理员模块之间的业务层管理,将有关信息进行处理和加工,响应数据业务存储层。

3) 数据业务存储层:对数据业务逻辑加工层信息的保存和加载,实现对数据库的访问。

4) 数据库层:该平台的数据库层是用My SQL数据库系统来实现的,数据库中包含的数据表,为JAVA课程群网络教学平台提供了有力数据信息保障。

4 结论与未来研究方向

关于课程群网络教学平台构建的研发工作,并实现各个功能。总结为:

1) JAVA课程群网络教学管理系统已真正用于实际的教学实践中。

2) JAVA课程群网络教学管理系统的界面友好、操作便捷。

3) 课程之间的连贯性和融合性有待完善。

4) 预留部分待扩展的功能性接口。

对于JAVA课程群网络教学平台构建,这一教学模式,十分适用于软件实践开发类课程。在授课过程中,能有效地激发学生对知识渴求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效地实现分层次个性化教学,切实地提升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与此同时,该系统在使用过程中相信还会出现各种问题,还需要开发人员不断地进行维护和完善。

参考文献:

[1] 赵彦. Java网络课程群教学平台的构建[J].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2015(1).

[2] 赵彦. 基于Java EE技术的Java课程群网络教学平台的设计与实现[J]. 安阳师范学院学报, 2014(2).

[3] 唐琳,李彤,肖大薇. 基于翻转课堂的Java开发实践课程教学设计[J]. 计算机教育, 2015(4)

[4] 刘艳梅 . 基于“实践和创新”能力培养的Java系列课程群教学研究与改革[J]. 计算机教育, 2015(14)

[5] 刘艳梅 . Java课程群辅助教学平台设计与实现[J]. 软件导刊, 2015(2).

[6] 卢冶,刘永良,张小立. 面向应用型人才培养的Java课程群研究与建设[J].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2017(1).

作者:林思敏

第二篇:谈基于课程或课程群的教学团队建设

摘要:教学团队是建立有效合作机制的有力保证,是教育部在高等学校中实施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一项重要举措,本文提出基于课程或课程群为核心的教学团队构建理由及思路,旨在通过团队及其运行机制的建立,使之在教学运行和教学改革中发挥积极有效的作用,从而保证人才培养质量。

关键词:质量工程;教学团队;课程;课程群

教育部为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切实把高等教育重点放在提高质量上,在2007年提出了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并要求加强本科教学团队建设,重点遴选和建设一批教学质量高、结构合理的教学团队,建立有效的团队合作的机制。为此,笔者根据“质量工程”精神和学科发展特点,在教学团队内涵分析基础上,结合湖南大学多年的探索与实践,试图构建以本科教学最基础的因素——课程为核心的教学团队,并通过有效的团队合作推动教学改革和研究,提高教师素质和人才培养质量。

一、教学团队的内涵和特点

教学团队是以课程或课程群为核心组成的教师群体,该教师群体通过成员之间的协作与交流,开展教学研究和教学改革,从而提高教师整体素质和教学水平。实际上,为加强教师之间的协作与交流,各高等学校曾做过多种探索和实践,如教学研究室、学术团队、课题组、课程组、教学梯队等。湖南大学长期坚持高水平教师队伍培养与本科教育教学相结合的战略方针,依托学科优势进行以课程为核心的教学团队建设,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各教学单位根据课程特点及师资结构,自发地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教学团队或梯队。

通过对我校教学团队建设的长期实践进行总结,我们认为,一个有效的教学团队应具备以下几个特点:

1 创新性。一个有效的团队必须是成员具有积极创新精神的。通过团队的努力,在本科教学中开展研究性教学、实践教学等系列教改项目,通过团队成员在教学方法上的创新来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的学生。如“大学化学”课程教学团队,通过多种途径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团队中的院士、博导、教授面向本科生开设大学化学前沿讲座课,将科研成果融入课程教学内容:大力度改革实践教学环节,建立多个平台,让本科生提前进入研究室。这些措施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了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2 持续发展性。一个有效的教学团队必定能促进教师之间形成良性沟通,开拓思维,实现科研和育才双丰收。教学团队的成员既要开展教学研究,同时必须开展科学研究,科学研究是提高教学水平的深层次动因。一个有持续发展和竞争力的高水平教学团队,必须有高水平的科研作支撑。因此,教学团队中的主要成员必须是在科学研究中已经取得较好成绩的教师。

3 示范性。教学团队的组建及其工作开展,最终将产生一批教学成果、精品课程、优秀教材、教研项目等标志性成果,教学团队自身和团队的这些成果成为教学改革的示范。比如我校的“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课程教学团队通过对课程体系的调整,进行多院校联合改革,加强基础课到专业课的有机沟通等教学改革研究和实践,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和显著的教学成果。近几年来,该教学团队获得了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高等教育百门精品课程教材建设计划精品项目,国家精品课程,湖南省精品课程项目,学校教学成果一等奖,多次获教学质量优秀奖等奖项。

4 规模适度与结构合理性。团队组成人员在职称、年龄、教学经历等方面自然形成梯队形式,既保证了成员在教学交流中的各层次的全面性,又保证了团队发展人才的不断层。同时团队规模适度,保证成员之间能保持充分的沟通与交流。

二、教学团队应该基于课程或课程群进行建设

关于教学团队建设的问题,各高校存在着一些不同的设想,有人认为教学团队建设应该基于一级学科或二级学科,有人则将教学团队建设对象局限于单一课程。湖南大学长期以来一直坚持分类指导的方式进行教学团队建设。如“大学化学”、“大学物理”等课程,因授课教师达数上人,一门课程即可形成一个教学团队;而“国际金融实验”、“外汇理论与交易原理”等课程因与“国际金融学”课程具有明显的逻辑关系,授课教师也大多交叉重叠,他们也自然形成一个教学团队。我们从这些实践中进行提炼,于是产生“课程群”的思想和理念。基于这种教学团队建设所取得的实际成果。我们认为,高水平教学团队应该根据课程的特点及其内在联系,基于课程或课程群进行建设,一些课程因其基础性和规模,可单独建设教学团队,而另一些课程由于其逻辑性和内在一致性,可整合成课程群进行一揽子建设。

多年来,高等学校一直将课程建设作为教学领域中常规工作来抓,作为教学改革的重点,课程建设对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质量起到了良好的作用。而教师是高等学校实现高等教育观和教育理念的最关键因素。高校的教学水平主要取决于教师水平,而教师水平除了自身努力和功底外,还取决于教师之间的有效沟通与交流。在有些团队中,这一因素甚至在推动教学改革和人才培养中起到了根本性的作用。为此,本文提出以课程或课程群为核心构建“质量工程”背景下的教学团队,其意义与作用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 体现课程为本的教学运行理念。教学运行中,课程是最基础的因素,课程设置与建设很大程度上决定人才培养的规格和质量。高等学校课程建设是一个系统T程,涉及学校各个层面,因而一直是学校本科教育中的基础性和常规工作。

2 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需求。随着高等教育国际化、大众化的发展,我国的高等教育不仅在办学形式上呈现多样化,而且在办学规模、层次上出现了多元化的发展趋势。在这样的形式下,高等教育要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就必须构建新形势下人才培养所需要的新的课程发展模式和教学方式。新的课程发展模式和教学方式要求将单一的教师个体优化为具备综合素质的教师团队,单一的课程结构优化为综合性课程体系,使课程结构由单纯的单一性转化为多种类型的课程或课程群发展。

3 保证教学与科研的有效结合。高等学校教学必须与科研相结合。只有经常进行科研的教师才能站在学科的前沿,才能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建立新的学术观点,也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而同一课程或课程群的教师之间以教学研究的方式开展的交流与研讨对相互之间知识的融合、思路的启迪起着重要的作用。

4 遵循教学规律,体现教学团队资源优化。以课程或课程群为核心,将使团队成员之间更注重教学技能的沟通和对知识的掌握,同时在进行教学研究基础上,通过研讨产生创新性知识,从而保证人才培养规格和质量。

5 体现教学以学生为本的理念。课程是课堂教学最核心的因素,教师只有通过课程才能实现知识的传授,只有通过课程学习,学生才能掌握基本的知识和应用。

课程教学相长的过程是教师与学生不断学习和创新的过程,是实现高等学校教育理念的有效方式。参与教学团队的教师成员通过对课堂教学的交流,实现教师与教师之间的教学相长,从而在提高教学研究水平的前提F提高教学水平和教学效果,真正使学生受益。

三、构建高水平教学团队的战略构想

教育部“质量工程”有关文件明确指出,教学是一项系统性很强的工作,要根据教学改革和教学任务需要,建设由教学水平高、学术造诣深的教授领衔,由教授、副教授、讲师、助教及教辅人员组成的教学团队。同时教育部鼓励高等学校创建跨学科的教学团队。因此,笔者认为,构建“质量工程”背景下的教学团队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 充分利用“质量工程”大背景。明确教学团队构建原则与目标。明确的原则与目标是教学团队发展的指导纲领,它能够确保教学团队发展方向始终围绕既定目标,同时通过目标增强团队创造力和积极性。我们认为,高等学校构建教学团队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实事求是,注重实效性原则,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和成长规律,用2~5年时间,选拔、培养、造就一批能够发挥骨干示范作用的教学团队。通过团队合作,改革教学内容和方法,开发教学资源,促进教学研讨和教学经验交流,推进教学工作的传帮带和老中青相结合,以全面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在现阶段,建设教学团队,就是通过建立竞争激励机制和完善管理制度,创造宽松而严谨的学术环境,建设创新意识强、教学水平高、协作精神好的高水平教师队伍。每年度评选一定数量的校级教学团队,通过5年时间,建设大量的校级教学团队和一批省级教学团队,并逐年增加国家级教学团队的申报。

2 坚持以教学研究为重点,建设创新团队良性发展的组织架构。高校教学团队以教学为中心,围绕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复合型人才的目标,开展教学研究和支撑教学研究的科学研究工作。这样一个核心队伍,必须以课程或课程群为核心,由教学效果好、教学能力强的一批优秀知识分子组成。

经过多年的实践,湖南大学以课程为核心的教学团队基本形成了稳定的组织架构。无论是以单一理论基础课、单一实验基础课,还是以专业理论课程群、专业实验(实践)课程群为核心组成的教学团队,大体上包括1名首席责任教授、2~3名责任教授、3~4名主讲教师和10名之内梯队培养教师。其中,首席责任教授对课程或课程群的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全面负责,并对提高本团队课程的教学质量采取有力可行的措施:责任教授全面负责本团队课程的教学运行管理;主讲教师、梯队培养教师协助首席责任教授或责任教授工作。与各高等学校其他团队相区别的是,以上团队成员必须积极参与教学内容、课程体系、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同时每学年至少为本科生讲授一门本团队主讲课程。

3 全面普查,专家界定,确定成立教学团队的课程或课程群。参与校级教学团队建设的课程或课程群一般由学校教务处或研究生院界定,经学校批准。在选定培养对象时,要尽量注意学科覆盖面,尽可能保证每个学科都要有教师参与,每门学科都有能起示范作用的教学团队。

具体而言,哪些教学团队应该以单一课程为基础,哪些教学团队应该以课程群为基础,仍然值得探索。根据课程的性质、教师的规模及课程之间的内在联系,基础课及基础实验(实践)课可以考虑以单一课程为基础构建教学团队,专业课及专业实验(实践)课则应考虑以课程群为基础来进行教学团队的建设,以便有效实现资源整合,保证课程之间教学内容的连贯性和相关性。而在基于课程群的教学团队建设过程中,还应考虑课程群设置的合理性。

湖南大学在教学团队的探索与实践中,基本形成能体现课程性质与特色、学科背景与专业优势的具有我校特色的教学团队。在这些教学团队中,有以“大学化学”、“高等数学”、“大学英语”、“大学文化与成人之道”等单一的理论基础课为核心组成的教学团队;以“大学物理实验”、“基础化学实验”等单一的实验(实践)基础课为核心组成的教学团队;以专业理论课程群为核心的教学团队,如以“国际金融学”、“国际金融实验”、“外汇理论与交易原理”等课程(群)组成的纵向结构教学团队和以“企业战略管理”、“运营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等课程(群)组成的横向联系教学团队。此外,还有以专业实验(实践)课程群为核心的教学团队,如我校正在投入建设的工程训练中心,根据训练类型和层次分别组成相关的教学团队,如以“机电控制综合实验”、“机械原理课程设计”、“机械基础综合设计”等课程(群)组成的机械类基础训练教学团队,“机械创新设计”、“机械基础综合实验”、“机电控制综合实践”课程(群)组成的机械类综合创新教学团队。

4 坚持资源优化,严格申报程序,保证优质或潜在优质课程的教学团队脱颖而出,保证团队的示范作用。以各学科的特点和教师实际工作的能力和水平为依据进行选拔、培养和申报推荐,满足教师自身发展的需要。各学科间允许有差异,以期达到各个层面的教师在原有基础上的提高。基本程序如下:(1)由团队首席责任教授递交书面申请:(2)以学院或系为单位组织推荐校级教学团队;(3)组织学校专家评审确定培养对象;(4)专家评审后,确定入选校级教学团队的教师队伍并接受全校教师监督:(5)向省、教育部推荐高一层次教学团队。

5 以标志性教学成果为核心,建立基于课程教学效果的团队评估制度。与以往教学梯队或其他学术团队不同的是,教学团队的着力点在于人才培养,因而教学水平和教学研究水平就成为衡量其是否有效的唯一标准,而教学水平和教学研究水平主要以精品课程、教学名师、教学成果奖等一系列标志性成果为载体。因此,必须在现有评价体系基础上,对评价指标进行修改与完善,强化教师在课程教学中的研究方向和高水平教学的导向。“质量工程”背景下的教学评价体系应该是从教师的实际出发,鼓励教育创新,以培养人才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作为课程教学效果的主要目标。

6 抓住以科研促教学的原则,以教师科学研究成果为主建立团队激励机制。多年的教学评价结果表明,一个受学生欢迎的教师、 一个能得到专家肯定的教师,一定需要科研能力和教学研究支撑,否则,他的教学水平没有持久性,教师自身的持续发展也受到限制。教学没有科研作支撑,就不能增强学问,就不能培养创新人才。只有重视科学研究,教师才能进行研究型教学,才能为学生提供启发性的知识。同时,教师“甘坐冷板凳”的科研态度和科研所必须的严谨精神对学生将会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因此,要建立政策导向、经费投入等相关激励机制,激励教师搞好科研与创新工作,为培养高素质的、有持续竞争力的人才而作出贡献。

责任编辑 余大品

作者:章 兢 傅晓军

第三篇:专业群平台课程的教学改革与设计

[摘要]课程是专业教学的主要载体,课程开发与设计是高职院校课程建设和改革的核心。基于相近专业某一核心课程的现有条件进行二次开发而形成的专业群平台课程,能够高效地满足不同行业企业岗位群的部分技能要求,实现相近专业群的不同人才培养目标。文章阐述了专业群平台课程的作用、二次开发的流程,并以浙江医药高等专科学校“制剂技术”课程为例说明,为高职院校同一课程在相近专业中的教学改革提供了新的思路与方法。

[关键词]专业群平台课程 教学改革 设计

[作者简介]胡英(1970- ),女,浙江上虞人,浙江医药高等专科学校科研处副处长,教授,硕士,主要从事药物新剂型、药物制剂技术的教学与研究工作;夏晓静(1981- ),女,江西广丰人,浙江医药高等专科学校,讲师,硕士,主要从事药物新剂型、药物制剂技术的教学与研究工作;崔山风(1963- ),女,浙江奉化人,浙江医药高等专科学校教务处处长,副教授,主要从事药物新剂型、药物制剂技术的教学与研究工作。(浙江 宁波 315100)

[课题项目]本文系2008年浙江省新世纪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基于‘任务驱动、工学交替’教学模式下的高职高专药物制剂技术专业课程体系探索与实践”(项目编号:yb08115)、宁波市2011年教育科学规划研究课题“高职高专药学类《制剂技术》课程群在不同专业背景下的改革与实践”(课题编号:YGH135)和2011年浙江省高等教育学会“十二五”高等教育科学研究规划课题“高职高专《制剂技术》课程群在不同专业背景下的改革与实践”(课题编号:KT2011213)的研究成果之一。

一、专业群的形成与平台课程的来源

专业群是指由若干个专业技术基础相同或紧密相关,表现为具有共同的专业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要求,对应于某一行业或服务领域的岗位群,由若干个专业组成的一个集群。根据行业背景、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程度、自身的办学条件和专业发展过程等内外环境因素,高职院校通常出现由一个或多个办学实力强、就业率高的重点建设专业作为核心专业,若干个工程对象相同、技术领域相近或专业学科基础相近的相关专业组成的一个集合,形成专业群。专业群中的各专业可以是同一个专业大类中的专业,也可以是不同专业大类中的专业,能否归为一个专业群主要以是否拥有共同或相近的专业基础课程和基本技术能力(技能)要求为界,专业群中的各专业或专业方向的实践性教学能否在同一个实训体系中基本完成来划分。

专业群中必然产生各专业都必修的专业基础课或专业核心课程,对于这类服务于多个专业的课程,我们暂且称之为专业群平台课程。专业群平台课程有三个特征:一是共享性。这类课程的师资、实验设备、实践教学体系通常是一致的,在院校内基本是共享的。二是技能性。区别于各专业所开设的英语、体育等公共基础课,专业群平台课程侧重于实践技能培养,是实现专业技能培养目标的必修课程。三是差异性。这类课程从属于具有不同人才培养目标的相近专业,面向的就业岗位群的产品特性或原辅料有所不同,在教学重点与内容取舍、教材编写与选用、教学方法等方面需要各有侧重。

二、建设专业群平台课程的必要性和作用

1.专业群平台课程的建设有利于提高学校投入产出效率。将专业群平台课程建设作为高职院校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的重中之重,围绕专业群人才培养内涵建设,以专业核心技能训练为基础,进行校内实验实训基地建设,必然能节约学校投资、集中力量建成教育改革力度大、教育装备水平高、优质资源共享的高水平的校内外实验实训基地。这样既实现了不同专业岗位重点技能培养的目标,又能降低实践教学成本,推动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的形成。

2.专业群平台课程的建设有利于教师团队的形成。要进行专业群平台课程建设,高职院校必须组建以课程负责人为龙头、双师素质教师为主体的教师团队。教师团队的成员来源广泛、辐射大、影响力大,既是同一平台课程下的团队合作,又会因不同分支课程间具有对比性而形成竞争,通过平台课程开发、设计和建设,在高职院校内部逐渐形成良好的师资队伍建设氛围。

3.专业群平台课程的建设有利于增强高职院校的内涵建设。专业群平台课程的建设还有利于满足高职院校专业设置的特殊要求,有利于专业群适应于市场变化的优势,有利于促进教材建设,有利于改善课程考核模式。

三、高职院校建设专业群平台课程的途径

1.专业群平台课程开发的落脚点。高职院校建设专业群平台课程建设通常是以相近专业中的核心课程建设为起点,核心课程在相近专业中具有一定的适用面,又是专业群中重点专业的核心课程,往往是走在教学改革的前沿,拥有几经修订的教学大纲、各种教学手段与方法的尝试、多年财力打造的实验室和实训中心、专兼结合的教学团队等,这些都是在多年的教学改革积淀的基础上形成的。专业群中的非重点专业、新专业在这方面往往缺乏基础,如果能够借助于重点专业的相关课程资源,使其辐射到专业群中的非重点专业、新专业的相关课程建设,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专业群平台课程的建设,会更加科学、合理、高效。

2.专业群平台课程开发的价值取向及其二次开发。课程开发是旨在使课程的功能适应于不断变化的文化、社会、科学及人际关系需求的一种课程改进活动。课程开发的核心问题归根到底是要解决教师教什么和学生学什么的问题。美国学者艾斯纳和瓦伦思在20世纪70年代中期曾将纷繁的课程取向概括为五种类型,即智能—认知型课程取向、效能—技术型课程取向、个人—自我型课程取向、社会型课程取向、学术型课程取向。

高职课程的开发既要适应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需要,又要突出职业教育的特点。根据专业群平台课程的技能特性,我们在开发专业群平台课程时,倾向于采用社会型的价值取向,围绕“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合作的道路”的现代高职教育理念,根据平台课程所涉及的相关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进行二次开发。这里,对专业群平台课程进行二次开发是指在专业群中已有重点专业的核心课程建设的基础上,根据相近专业不同的人才培养目标,对课程的目标与内容进行再开发。二次开发的实质是在高职教育实践领域中,与课程实施过程即教学过程相融合,在原有课程建设的基础上,对课程目标和内容的丰富、活化、延伸或适当修改。

3.专业群平台课程二次开发的流程。高职院校的专业群平台课程建设是以岗位核心职业技能培养为目标、工作岗位结构为框架、工作过程系统化为主线、工作实践行为为起点,形成的以生产或服务所需的基本知识、技能为内容,各专业特性化、树突状分支的专业群课程。所以,专业群平台课程二次开发流程是在专业群中重点专业原核心课程建设的基础上,从相近专业的不同人才培养目标出发,以各专业不同就业岗位的工作过程为参照系,回归对应岗位群的生产对象,寻找专业课程体系中的支撑课程。组织专业群平台课程的调研,与企业、行业专家共同分析讨论不同专业就业岗位的工作任务、职业能力标准。要与课程专家和资深专业教师共同明确界定专业群平台课程的教学内容,并按照工作过程对平台课程内容进行序化,形成课程标准,从而有的放矢地安排专业群平台课程在整个教学体系中的比例,编写课程项目化教材,营造教学所需的环境(包括实践条件),共同构建各级各类精品课程。

依托以上专业群平台课程二次开发的流程,浙江医药高等专科学校自2007年开始,对“制剂技术”课程进行了二次开发。课题组着眼于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对该平台课程的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学手段等方面进行了相应的改革,从而形成了“制剂技术”专业群的平台课程。根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将职业能力训练项目和完成项目所需知识进行有机融合与重组,构建各分支课程的教学内容体系,包含了不同生产领域制剂的生产任务,形成以工作任务引领的新型平台课程,各分支课程强调以学生直接经验的形式——各制剂的生产和质量控制,来掌握融合于实践行动中的新知识、新技能,真正落实了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的课程实施,达到了课程教学与人才培养目标的无缝链接,切实提高了人才培养的质量。

根据各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对专业群平台课程进行二次开发,会使课程教学更有针对性,提高教学效果,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兴趣,并能提升学校资金的投入产出效率。专业群平台课程的设计与开发是对高职院校课程建设中相同课程在不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适用度的一次尝试性改革。

[参考文献]

[1]曹静,谢日星.高职软件技术专业群课程模块化设计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1(4).

[2]陈竞芬.职业教育课程取向与课程研制模式[J].教育导刊,2000(1).

[3]姜大源,吴全全.德国职业教育学习领域的课程方案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7(2).

[4]沈建根,石伟平.高职教育专业群建设:概念、内涵与机制[J].中国高教研究,2011(11).

[5]胡蓉,唐巧.高职院校职业指导课程体系的问题审视与优化策略[J].当代教育论坛(教学研究),2011(12).

作者:胡英 夏晓静 崔山风

上一篇:装配式建筑论文范文下一篇:条形码技术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