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源于专注议论文

2022-05-12

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成功源于专注议论文(精选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摘要:在教学中用例文引路,有训练要求,有实战练习。将训练点分解、落实到作文课上,坚持一课一得,学生作文水平一定会得到提高。作文教学更是一个长期的活动,为有为学生打开写作之门,学生才能走上作文成功之路。

第一篇:成功源于专注议论文

浅议中西文化差异对翻译成功与翻译失败的影响

摘 要: 英语和汉语是建立在不同文化基础上的两种语言,文化差异将会给英语翻译带来一定的影响,只有了解英、汉两种语言风格的异同、文化背景知识和不同的民族心理状态,缩小这种文化差异,才能成功地进行翻译交际。本文详述了翻译困难和由于文化差异导致的翻译失败,以便翻译工作者能够更顺利、有效地进行翻译实践。

关键词: 翻译困难 翻译失败 中西文化差异

翻译作为语际交际,不仅仅是语言的转换过程,而且也是文化移植的过程。在很大程度上,它与文化因素、背景知识有很大的关系。王佐良曾说:“翻译的最大困难是两种文化的不同。”吕淑湘也说,翻译家必须是一个杂家。“杂”就是指知识要广博。可见,解决好翻译中的文化差异问题,了解背景知识是保证译作成功的关键,而忽略了文化差异就会导致翻译的失败。

1.文化与翻译的关系

何谓文化?翻译与文化的关系如何?这是我们首先需要澄清的问题。英国学者泰勒(E.B.Tylor,1871),给“文化”下的定义是:“所谓文化或文明”,即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以及其它作为社会成员的人们能够获得的包括一切能力和习惯在内的复合性整体。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发展中创造的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的总和,也是人类在其历史经验中创造的观念和事物的总和。文化并不是抽象的,它是我们所感知的一切。人类以自己的情感、技能和智慧创造了自己的文化,更新自己的文化。不同民族语言上不同,文化上各异,但人类的能力本质上是相同的,由于人类所创造的文化在深层意义上反映了人类的共同能力,各民族的文化都有同一性,不同国家、不同民族活动的多样性和观念的多元化使其文化内容和形式出现多样性,这就是文化差异的渊源。

翻译是两个语言社会之间的交际过程和交际工具,它的目的是要促进本语言社会的政治、经济和社会文化进步,它的任务是要把原作品中包含的现实世界的逻辑映象或艺术映象,完好无损地从一种语言中译注到另一种语言中去,进行文化交流,促进社会进步,这正是翻译的根本任务和最大意义所在。然而,在翻译过程中,表面上存在中外文字表达上的差异,仅仅从文字技巧上来着手是难以解决含义差异的,我们必须从文化背景上来处理中外文字在表达事物内涵上的差异,因为这些差异源始于生活上的不同而形成。

2.英汉文化差异对翻译的影响

2.1观察与思维上的差异对翻译的影响

英汉两个民族在观察与思维上是存在着差异的:面对同一物体,用以概括的概念也有出入,因而语言表达方式也不同。如对颜色的观察和使用,就有不同的概念。英语black tea在汉语中不叫“黑茶”,而叫“红茶”;brown bread是“黑面包”,而不是“棕色面包”。这种情况显然是由于英汉思维方式不同而造成的。因此,对于这一类因思维差异而引起的表达不同的概念,译者同样要越过表达形式的局限进行意义上的对等翻译。

2.2时间观念的差异对翻译的影响

由于英汉文化的差异,两个民族在时间观念上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如,英语中的the latest news译成中文就不能译为“最后的消息”,而应译为“最新消息”。类似的例子如the latest discovery of sth.(最新发现),the latest development of sth.(最新发展)等。再看下面的例句“可是我们已说到故事的后面去了”。“故事的后面”不能译成“behind the story”,英语里表达相同意思的地道说法是与视角相反的“ahead of the story”(把后面的故事提前说了)。因此,这个句子可以译成“But we are getting ahead of the story.”。译者如果缺乏对英汉民族在时间观念上的差异作深入的了解,就会导致错误或误译。

2.3宗教信仰的差异对翻译的影响

欧美人信基督教的居多,认为上帝(god)可创造一切,因而有“God helps those who help themselves.”(上帝帮助自助的人)的说法。而中国人则信仰佛教,相信“佛主”在左右着人世间的一切,与此有关的词语如“借花献佛”、“闲时不烧香,临时抱佛脚”等。再如谚语:“一个和尚挑水吃,两个和尚抬水吃,三个和尚没水吃。”要神形并茂地译成英语并不容易。主要问题在于信仰基督教的英语国家对“和尚”这个概念比较陌生,而有关和尚的典故更是鲜为人知。因此,译成英语时形意很难兼顾。所以只能传意或重形取其中一种,传意可用英语中现成的成语:One boy’s boy;two boys are half a boy;three boys are no boy.再看下面实例:Being a teacher is being present at the creation,when the clay begins to breathe.如果直译为“老师一直在创造中,犹如泥土开始呼吸”是错误的,因为信基督教的人认为,上帝创造了人,而人来自尘土,又归于尘土。因此,英语中的creation往往与“上帝”有关,而dust或clay则常指“上帝创造的人”。由此可见,中西文化中不同的宗教信仰浸透在各自的语言表达中。如果译者缺乏对这种文化个性的深刻了解,就难以鉴别句子的文化内涵,将对译文的准确性产生重大的影响。

2.4生存环境的差异对翻译的影响

英汉民族生存环境的差异在语言中的一种表现是习语的运用。习语的产生与人们的劳动和生活密切相关。由于地理方面的差异,习语承载着不同的民族文化特色和文化信息。如英国是一个岛国,历史上航道业曾一度领先世界,而汉民族在亚洲大陆生活繁衍,人们的生活离不开土地。例如,形容花钱大手大脚,英语是spend money like water,而汉语是“挥金如土”。英语中有许多关于船和水的习语,在汉语中没有完全相同的对应习语,如rest one’s oars(暂时歇一歇),keep one’s head above water(奋力图存),be all at sea(不知所措)等。

2.5地域政治及风土人情的差异对翻译的影响

语言本身是表达思想的手段,而所表达的思想则又必然归属于某种专门知识如政治、经济、历史、地理、社会、教育、文学乃至风土人情等。英汉两个民族因所处的地理位置不同,政治环境与生活经历不同,必然存在各自独特的民族个性,使语言有浓厚的民族色彩。例如:Those were days when the sun never set on the British flag nor rose on many an East End home.不了解英国的地理知识,大多数人会误译为“那些日子里,太阳从未在英国国旗上落下,也未在东方家庭升起”。实际上,从地理上来看,英国伦敦分为西区和东区,西区叫West End,是富人居住的繁华地区;而东区,即East End,则是穷人居住的地区。East End具有特定的政治内涵。因此其正确译文为:那是日不落大英帝国的黄金时代,也是伦敦贫民区千家万户从不见天日的岁月。

美国著名翻译理论家奈达说过,“文化之间的差异比语言结构之间的差异给译者带来更多和更严重的复杂情况”。王佐良先生也曾经说过,“不了解语言当中的社会文化,谁也无法真正掌握语言”。可见,要想译作传意,甚至传神。首先心须克服两种语言所负载的不同的文化差异,由此可见,无论译者的文字修养和工夫多么到家,缺少文化背景都是不行的。尤金·奈达认为翻译是两种文化之间的交流。“对于真正成功的翻译,双文化甚至比双语更重要,因为词语只有在其作用的文化背景中才有意义”。所以词语传达意义的能力取决于对源语言(source language)和目的语(target language)所携带的文化信息的感知和敏感。倘若不考虑文化背景,翻译则无法真正实现交流的目的。而由于文化差异导致的翻译失败不仅出现在诸如双关语、成语和俚语中,而且在产品广告和促销等实用翻译中也屡见不鲜。

中国很著名的“白象”品牌电池曾试图在美国打开销路。译者把“白象”直接翻译成对应的英文“white elephant”,而词组“white elephant”在英语中可指某种无用的东西。很明显没有人心甘情愿购买自称为“无用的东西”的电池。当“白象”电池进入美国市场时,其命运可想而知。与此类似的是中国“帆船”牌地毯在打入美国市场时,也采用对应的英文“junk”,而“junk”在英文中也有“垃圾”的意思。英语中这种一词多义现象使得“junk”带来的不良联想必然影响“帆船”地毯的销路,其结局也不难想象。

本文只是粗略地讨论英汉两种文化差异对翻译的影响,说明文化差异因素对翻译的影响切不可低估。这一课题,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和探讨。

3.结语

不同语言区域的人们进行交流一直是语言行为的重要形式之一。随着科技的发展和信息共享的需要,翻译作为克服障碍的一种现代化手段,在二十一世纪的作用显得越发重要。翻译工作者在从事翻译时,必须意识到翻译困难和翻译失败的原因,以及文化差异对翻译的影响,否则将在文化、科技交流及国际贸易中引起误解,从而导致翻译失败。

参考文献:

[1]冯庆华.实用翻译教程.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

[2]戎林海.翻译与文化知识.外语教学,1990,(1).

[3]彭保良.从文化差异的角度看英汉翻译中词义的确立.中国翻译,1998,(1):25.

[4]王克非.翻译文化史.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

[5]顾嘉祖,陆声.语言与文化.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0.

作者:林 柯

第二篇:浅议利用语文课堂使学生走上作文成功之路

摘 要:在教学中用例文引路,有训练要求,有实战练习。将训练点分解、落实到作文课上,坚持一课一得,学生作文水平一定会得到提高。作文教学更是一个长期的活动,为有为学生打开写作之门,学生才能走上作文成功之路。

关键词:语文课堂;作文;教学

提起作文就头疼是学生中常见的现象,而作文教学更是不少语文教师感到困惑,但又不得不面对的一个难题。这种现象的产生,除了学生基础薄弱、知识面狭窄、阅读量少、能力有限等原因外,作文课堂教学中随意性、盲目性、机械性的种种弊端也是其原因,因此,如何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是每一位语文教师需要探讨的课题。

我曾听过一节作文课,作文课中的各个环节设计精当到位,整节课圆满完成了教学任务,充分体现了授课教师的独具匠心,给了我很多启示。

那节作文课的内容是“如何让作文中的语言更加精彩”。上课伊始,老师就用充满激情的导入语将学生带入写作的氛围。接着出示了一篇范文《发现生活中的美》,让学生读后思考:作文哪些地方写得精彩?学生经过充分讨论之后,师生交流,达成共识:要想让语段精彩,需在以下几个方面多做努力:(1)让语言充满好充满感情;(2)运用多种描写手法展现人物性格,塑造人物形象;(3)注重细节描写;(4)运用景物描写渲染气氛,烘托情感;(5)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6)插入精当的议论抒情;(7)借用歌词、诗句;(8)展开合理的联想与想象;(9)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装点语言等。至此,学生情绪高昂,创作热情高涨,于是老师顺理成章的出示训练要求:

时间:放学后

地点:校门口

人物:父亲(母亲)

主题:讴歌父(母)爱

让学生围绕训练重点进行片段练习,力争让自己的语段精彩起来。动笔之前,教师还根据训练要求对学生进行适当引导,以帮助学生快速入题。片段写成后,学生先自读一遍,找出认为精彩的地方自我点评,然后班内交流。要求圍绕“让语段精彩起来”这一训练要求,找出同学片段中精彩的语段进行点评。师生充分交流之后,再让学生总结亲身实践之后的收获,从而加深学生对训练重点的印象,并布置课后修改自己的习作,使之更精彩。整节课以写作技巧的训练为重点,有范文、有练习、有点评、有共识,对学生有指导意义

然而,反观我们的作文教学现状,令人担忧。首先,作文训练基本处于一种无序状况。教师对于作文训练缺乏长远规划,什么阶段该训练什么内容,心中无数。于是我们常常看到,还不能完整地叙述好一件事的学生已经在为如何给话题作文拟题目而犯愁了。这正如蹒跚学步的孩童已为奔跑犯愁一样,有些滑稽。这样的写作训练能有多大收益?其次,训练的随意性很大。教师不能大量占有材料,不能精心组织好每一次写作活动,往往临到上课之前,随便找个题目,简单引导几句,甚至什么也不说,便让学生自由写作,还美其名曰:不束缚学生的思路,让其自主表达。教师的不作为,几年下来导致不少学生的作文水平鲜有提高。

那么,教师为什么不愿意在作文指导上多下点儿功夫,给学生一点儿实实在在的帮助呢?有些教师的话或许很能说明问题:作文不是老师教出来的。诚然,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的确不是靠几次写作指导就能提高的,但写作需要的不仅仅是语言,还有技巧。恰当的技巧可以给文章增色,形式和内容的高度统一是写作的最高境界。这就要求教师去点拨指导。

其实,这一点大多数语文教师都明白,深究教师疏于作文指导的原因无外乎两方面:

一事与他们所面临的教学现状有关。说实话,语文教师的工作量挺大,尤其在一些师源不足的学校,一个人任教两个班,既教阅读又教写作,而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阅读又占去了半壁江山。尤其语文课本儿,除了课文之外,还有诵读欣赏等,需要花去不少时间,这就使得原本可贵的作文写作时间又被挤占了不少。另外,学生写作能力提升的缓慢性也让不少语文教师失去了作文指导的热情,他们宁肯花更多的时间去进行显然更为奏效的阅读教学。繁琐的教学工作,沉重的精神压力,让不少语文老师把“作文不是教师教出来的”这类的话作为托辞,为自己松松绑。因此,只要我们消除一切杂念,真正把学生的发展放到第一位,作文指导我们大有可为。试想,如果我们每一节课都能像开头的课例那样上,有例文引路,有训练要求,有实战练习。将训练点分解、落实到作文课上。扎扎实实上好每一次的作文课,并形成训练的序列化,坚持一课一得,几次学下来,学生作文水平一定会有所提高。

二是与语文教师的水平有关。语文教师要具备良好的教学理念和较好的文学理论,要满腔热情地致力于语文教学,在自己的本职岗位上积极探索,认真研究,还要具备较扎实的写作基本功和较渊博的学识修养,这样,在指导学生写作时才能游刃有余,得心应手。假如一个语文教师只读鲁迅而不知道梁实秋,就不可能了解除了峻厉深刻之外还有幽默奇警的风格;假如不知加西亚可尔克斯为何人,就有可能把学生带有魔幻色彩的作文判为胡思乱想、荒诞不经;假如没有好好研读过卡夫卡的《变形记》,就很难对学生模仿的“物化”类作文产生审美共鸣;假如不了解迦部落的圣者是如何在菩提树下凝心静气四十天,参悟人生真谛然后一朝彻悟创立的不朽学说乃为人类最高智慧的结晶,就有可能把学生涉佛涉禅的文章说成是宣扬封建迷信;假如不读叔本华、尼采、萨特、海德格尔等等,一旦学生中出现他们的观点,就成“葫芦僧判葫芦案”了。总之,要想给学生好的写作指导,教师就要很好的充电,经常“补充营养”,“腹有诗书气自华”,待到腹满诗书,有容乃大,自然会形成包容万物的气象,自然会练就披沙拣金的慧眼,自然会游刃有余地引导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多多涉猎古今中外的优秀文学作品,学习、借鉴、继承前人丰富的创作经验和优良的写作传统,使学生在经典文学作品中不但看到古今中外的人文景象,还能了解政治、经济、文化、历史的概貌,受到思想、道德的感染和熏陶,提高自身的审美情趣。引导学生适当涉猎自然科学方面的知识,借鉴吸取其营养精华,为写作积累牢固扎实的知识功底,引导学生关心国家大事,关心身边的人和事,经常感受社会政治、文化状态,领略自然之美,分析五光十色的生活现象,探究事物的实质,明辨是非曲直,体验社会生活,捕捉生活中美好的事物,为自己的写作资料库充实丰富的内容。学生自然会写出更有水平的文章。

总而言之,教学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非一朝一夕所能成就。作文教学更是一个长期的活动,惟有为学生打开写作之门,学生才能走上作文成功之路,也只有为学生搭建好一个“脚手架”,学生才能登上文学的殿堂。要走出作文教学的困境,语文教师肩负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只要我们积极面对,去反思、去探讨、去实践,出路一定会让我们找到,成功之花,一定会被我们撷取。

参考文献:

[1]任东云.人教版初中语文作文生活化教学策略探微[J].作文成功之路(下),2018(3):11.

[2]邹照昀;如何提高中学作文批改的实效[J];课外语文;2014(24).

作者:张昕

第三篇:专注

小学生课堂注意力是指小学生在课堂上一定时间内集中地关注、反映某事物的能力,也是小学生在课堂上有目的、有意识地自觉主动地获取信息、学习知识和技能的主要手段。如果小学生在课堂上不集中精力,不注意听讲、观察、思考,那就什么也听不懂、学不到。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采取多种有效的方法培养学生的注意力,努力提高课堂效率。

一、合理组织教学,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1.引入巧妙,集中学生注意力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在每节课的开始,小学生的注意力往往还停留在上一节内容或课间所从事的活动中。而能不能吸引小学生的注意力,让他们全身心投入学习,是决定这节课成败的关键。因此,课文的导入要非常巧妙。

例如,教学《第一次抱母亲》时,上课伊始,教者播放歌曲《烛光里的妈妈》,问:“同学们,你们听出这首歌是歌颂谁的吗?”待生回答后,引出课文:“这是毛阿敏演唱的一首歌颂母亲的歌,叫做《烛光里的妈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歌颂母亲的文章。”这样的导入,学生的注意力会很快被歌曲吸引,从而主动地把注意力集中到课堂中,并可以有效引导学生走进文本,了解课文内容。

2.形式多样,启发学生注意力

小学生课堂注意力不集中的主要原因是其对所学内容不感兴趣。如果学生对课堂上所学的内容不感兴趣,那么学习对他们而言便是一件苦差事,需要相当大的意志力去集中精神,稍不留意,便会分心。所以,教学时教师要经常变换教法和学法。比如把表演、画画、诗朗诵、小组合作学习等方式加入到课堂上,教学会达到非常好的效果。

例如,教学《池上》这首古诗时,我先让学生吟诵杨万里的《小池》这一首以学过的诗作为铺垫,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学生的注意力自然也得到了集中。接着通过自由读、指名读、配乐读、赛读等多种形式的朗读及分组讨论、集体交流的方式指导学生理解诗意。这样,利用形式多样的教学活动会更容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从而提高课堂学习效率。

3.使用课件,吸引学生注意力

多彩的画面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课件的恰当运用,不但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而且能一下子吸引学生的目光,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从而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当课件一出现,学生们的眼睛齐刷刷地盯着图画,他们如见其人、如观其景。

例如,教学《永远的白衣战士》时,出示课件: 高风险、高强度、高效率,叶欣像一台永不疲倦的机器全速运转着,把一个又一个的患者从死神手中夺了回来! 学生的注意力被课件中的画面所吸引,在感受叶欣工作的高危险、高强度、高效率的同时,也被叶欣舍己为人的崇高精神所感染,内心受到强烈的震撼,从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感悟。

4.小组合作,牵动学生注意力

教师的主要任务是为学生设置良好的学习环境,让小组合作起来,自由选择,自行决定,他们自会学到所需要的知识。注意力薄弱的学生受到了“群众”的激励和督促,听课的注意力会迅速集中。

例如,教学《三袋麦子》一课,在总结全文时,我提出了一个问题:“文中小猪、小牛、小猴这三个形象,你最喜欢谁?说说你的理由。”学生们争着举手发言,有的说喜欢小猴,有的说喜欢小牛,有的说喜欢小猪。我就按照学生的爱好让他们自己分组,在小组内说说自己喜欢的原因,然后分小组赛读。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学生的积极性被调动了起来,注意力也高度集中,从而提高了课堂学习效率。

二、养成良好习惯,培养学生的注意力

俗话说:“习惯决定性格,性格决定命运。”可见,良好的学习习惯对小学生的学习特别重要。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意培养小学生上课注意听讲的好习惯。

1.做笔记防止注意力分散

语文课堂上学生专心听讲,及时记录老师讲课的重点,随着教师的思路边写边思考,这样注意力就会高度集中。做笔记是培养小学生良好注意力习惯的有效途径之一,它不仅可以防止学生注意力分散,还能帮助学生筛选出主要知识,更为课后复习或期末复习提供材料。从学生进入三年级后,我就指导学生做笔记或在书上写旁注,或出自己的读书体会。上课做笔记,学生的分散注意力很容易被集中,既帮助学生筛选出主要知识,又提高了课堂效率。

2.培养排除干扰的能力

小学生本性活泼好动,注意力以无意注意为主,一切新颖多变的事物都能吸引他们,都会改变他们注意的对象。因此,培养学生抗干扰的能力是很必要的。在平时的晨会课、班队课上,我经常向学生讲一些关于名人排除干扰的故事,让学生在心中树立榜样,激发向名人学习的动力。

总而言之,小学生注意力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它贯穿于教师的教学之中。因此,教师要重视学生注意力的训练,使小学生课堂上学习的注意力由无意注意上升到有意注意,使每一名孩子都变得会学、善学、乐学,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高语文教育教学质量。

(责编 张亚莎)

作者:吴小兰

上一篇:中国腐败问题论文下一篇:北师大网络教育论文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