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动物防疫管理制度

2022-08-30

制度是通过规范体系表现出来的,必须借助于有力执行才能发挥出制度规范效能。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新动物防疫管理制度》,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第一篇:新动物防疫管理制度

新常态下如何搞好基层重大动物疫病防疫

案例一

近年来,我市以完善基层动物防疫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为突破口,有效地杜绝了重大动物疫病的发生,保障和促进了全市水产畜牧业的持续稳定发展。 1措施

健全机构。我市按照国务院、农业部和广西区有关要求,积极推进兽医管理体制改革,不断完善社会化管理服务体系。县市级水产畜牧兽医局下设动物卫生监督所、动物疫病防控中心、畜牧站、水产站,负责全市动物防疫、检疫、监测、动物卫生监督、兽药、饲料、水产等技术服务工作。全市22个镇,一镇一站,实行“三权”归市业务行政部门主管,实行县(市)兽医行政管理部门和镇双重领导。市级和各镇水产畜牧兽医站所需经费均纳入市财政预算。全市278个行政村共聘用村级动物防疫员334名。形成了公共服务为主导、社会化服务为依托的较为完善的基层动物防疫服务体系。

加大动物防疫服务基础设施投人。我市通过争取上级项目资金、财政补贴和自筹等办法,着力加强乡镇基层动物防疫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基层动物防疫工作装备水平。近年来积极组织申报了实施国家乡镇兽医站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合计共投入资金940多万元,改扩建22个镇级水产畜牧兽医站,新建、扩建和改建业务用房4 696平方米,新配备了防疫检疫仪器设备、电脑、交通工具等一大批。

加强领导,强化责任。市人民政府负责起统管全市动物防疫工作的重任。市、镇党政领导经常深入基层督促、检查动物防疫情况,为搞好服务提供各种便利条件,水产畜牧兽医业务部门始终坚守在动物防疫工作一线,从组织领导上确保了全市防疫社会化服务工作的顺利完成。明确市、镇政府主要领导为第一责任人、分管领导是直接责任人责任。

强化村级服务体系建设,实行上岗聘任制。市局根据实际情况制定了《我市村级动物防疫员管理办法》,在全市278个行政村和21个居民委员会,将持有农业部动物疫病防治员职业技能资格证的人员配备给每个村。合计共聘任村级动物防疫员334名,明确了村级动物防疫员的权利、职责和义务。

建立激励机制。制定了《我市村级动物疫病防治员管理办法》、《我市动物防疫工作补助经费实施方案》,重点推行按劳分配和奖优罚劣的激励机制。村级防疫员实行有偿服务,防疫员工资与防疫实绩挂钩,多劳多得,按劳取酬。 2 成效

水产畜牧兽医事业得到全面发展。通过动物防疫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建设完善,我市水产畜牧兽医事业呈现蓬勃生机,水产畜牧兽医工作多次受到农业部、广西区的充分肯定。我市被评为“广西畜牧业十强县(市)”,2008—2013年连续六年获得农业部生猪调出大县奖励,连续六年获全国奶水牛科技入户示范工程实施县、“牛奶产业”、“草食动物产业”,连续三次获广西人民政府农业新兴优势产业奖励,2010年获广西十大特色产业先进县奖,2012年获广西牛种品改良十强县称号。

稳定了机构和队伍,防疫体系得到有效健全。通过建立完善动物防疫社会化服务体系,市(县)、镇、村三级动物防疫服务体系得到建立健全。通过改革和不断完善,稳定了市(县)镇畜牧兽医机构和队伍。

把兽医行政管理、动物卫生监督和动物疫病预防控制畜牧业所需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加大对动物疫病防控、动物产品安全检测、兽药质量监管及兽药残留监测等方面的工作经费力度投入。动物防疫经费保障机制不断完善,重大动物疫病防控经费纳入财政预算,更好地保障了为全市水产畜牧养殖业发展的社会化服务能力。重大动物疫病防治水平明显提高。近年来,我市开展了以春、秋两季集中免疫为主,适时补免为辅的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工作,强制免疫工作做到了应免尽免,免疫密度常年保持在95%以上。

树立了行业新形象。动物防疫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建立,提高水产畜牧兽医系统的形象和地位。李军 张伟。

案例二

基层动物疫病防控体系是动物疫病防控和动物食品卫生安全工作的基础和关键环节。县(市、区)、乡镇及村级动物疫病防控公共服务和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建设和发展.实现动物疫病防控机构基本全覆盖.是应对当前复杂的疫病防控和动物卫生监督局面.贯彻落实《动物防疫法》和《国家中长期动物疫病防治规划(2012—2020)/及《国务院关于推进兽医管理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的基本要求。现就黔南州我区基层动物疫病防控体系的现状作了专题调研,报告如下。 1 我区基本情况

我区成立于2009年2月.属黔南州直接管辖的正县级开发区.位于贵州省南部.在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首府都匀市东侧.距离都匀市区5 km 全区总面积512 km 。全区辖大坪、洛邦、王司、坝同4个镇,22个行政村,298个村民小组, 总人口86 201人,其中农业人12182 238人。2013年猪存栏66 445头、出栏75 065头:牛存栏19 180头、出栏2 320头:肉鸡存栏207 800只、出栏155 000只:蛋鸡产蛋469.46 t; 马存栏6 390匹、出栏l 078匹;仔猪交易市场2个,苗禽交易市场4个,其他活畜(产品)交易市场5个。 2 基层动物疫病防控体系现状

2.1 动物疫病防控和动物卫生监督机构基本情况

区级设有农村工作局,现有人员11人,未设兽医行政管理机构,无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和动物卫生监督所,无专职畜牧兽医人员。该区现有4个乡镇。均设有农业服务中心,未单独设立畜牧兽医站,每个乡镇有专职兽医技术干部,人员、业务、工作经费由乡镇统一管理。有22个村级兽医室,34个村级兽医员。主要承担疫苗供应、动物防疫、产地检疫、屠宰检疫、疫情巡查及报告、免疫监测和疫情监测采样等服务。对规模养殖场承担强制免疫计划和程序的指导、防疫监督等。

2.2 兽医队伍人员素质情况

目前.全区乡镇畜牧兽医编制人数8人。有大专以上学历8人,占在编人数100% ;兽医师以上职称2人,占在编人数25% ;49岁以下兽医人员6人,占在编人数75%。全区聘用村级动物防疫员34人。 2.3 基础设施建设情况

近年来,基层畜牧兽医站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不断推进.改善了基层站的办公环境,实现自动化办公,并配备了实验仪器和交通工具等防疫设施设备。王司、坝固、大坪三镇有独立的原畜牧兽医站办公楼,洛邦镇无独立的办公楼。 2.4 动物疫病防控和动物卫生监督开展情况

2014年动物防疫工作,春防猪口蹄疫疫苗免疫注射49 833头,完成任务的75%;猪瘟疫苗免疫注射51 827头.完成任务的78% ,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疫苗基本不免疫;禽流感除规模场自行免疫外散养户不免疫,牛口蹄疫疫苗免疫注射136 178头完成任务的71% 。产地检疫报检点l5个.2013年检疫牲畜12 370头,禽29 000只。其他动物卫生监督工作未开展。 3 存在的问题

3.1 机构不健全动物疫病防控和动物卫生监督机构以及兽医行政管理机构没有成立,严重影响了本辖区内的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和动物卫生监督工作的开展。也没有兽医实验室和重大动物疫病防控物资贮备库,无相应的工作人员。 3.2 乡镇动物疫病防控公共服务机构与队伍欠稳定一方面配备的仪器设备老化,与工作发展需要有一定差距,防疫物资冷藏设施条件欠缺。另一方面随着强制免疫病种增加,村级动物防疫员免疫服务量成倍增长,虽然各级财政落实了村级动物防疫员劳务补助但都比较低,与其承担的工作量不成比例。

3.3 基层兽医人员从事本专业的时间不足。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基层站的工作人员都身兼数职.而且8O%以上的时间都在从事与职责无关的工作(如折迁、维稳等),无法保证本职工作的时间和质量。加之专业素质不高及知识老化,在一定程度上难以胜任动物防疫法律法规宣传、强制免疫、动物疫情报告、专业技术培训等公益性任务。村兽医员年龄普遍偏大、素质较低,对其要求不明确、管理不到位,村兽医人员的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才能胜任工作。

3.4 防疫经费投入不足区财政除了保证配套的疫苗经费外没有其他的防疫经费.村级兽医员除了中央补助的以外每月仅补不到100元.根本不能调动其工作积极性,造成防疫密度较低,有的乡镇猪的春秋两次防疫各仅打一针疫苗、散养户的禽基本没有注射疫苗,造成防疫密度较低.防疫质量根本得不到保证,重大动物疫病发生的风险极高。

3.5 各级政府防疫工作责任不明确

区及部分乡镇、村防疫监督双轨管理责任制不明确(未签订责任状),乡镇领导对防疫工作重视不够.动物防疫和动物卫生监督工作开展较差。 3.6 业务工作开展不正常

部分乡镇产地检疫和市场肉食品检验未开展,增加了疫病发生和人民群众食肉染病风险。防疫检疫监督及畜牧兽医项目等因无人落实,无法开展工作。 3_7 职称晋升渠道不畅

由于开发区无人事局.造成兽医技术人员无法正常申报职称,开发区自成立以来没有一位技术人员晋升职称,一定程度影响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进取心。 4 建议

4.1 抓紧成立畜牧兽医工作机构

4.1.1 按《动物防疫法》和《国务院关于推进兽医管理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国发[2005]15号)文件和省、州兽医体制改革方案的要求,建立健全独立的兽医行政执法管理机构。 4.1.2 为提高处理重大动物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反应能力和协调能力,组建区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承担动物疫病的监测、检测、诊断、流行病学调查、疫情报告、畜禽及其产品安全检测以及预防、控制等工作,参与组织实施重大动物疫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行动。为兽医行政执法管理机构提供技术支持和信息服务。组建区动物卫生监督所和乡镇动物卫生监督分所.依法实施动物卫生监督管理,组织开展动物及其产品产地检疫、屠宰检疫和出境检疫工作,负责动物卫生行政案件的查处,负责动物防疫条件的审核,动物防疫证章的核发,动物免疫标识及畜禽其它标识监督管理及动物和动物产品的溯源工作。建立完善机构和人员,符合《动物防疫法》的要求,实现有机构办事,有人办事,为动物防疫工作的有效开展打下坚实基础。

4.2 建立防疫责任制。落实各项工作措施建立健全和完善工作机制.强化动物防疫工作问责制,责任追究制,防疫成效考核制。进一步加强以规模养殖场(小区)、牲畜交易市场为重点的动物防疫监督管理工作。按照“逐级签定责任书,防疫责任承包到人” 的原则,对规模场(小区)执行区、乡镇技术干部责任承包到场,实施常年免疫;对分散饲养的畜禽,执行区、乡镇技干包片,村防疫员包到村,以春、秋两防为主,全面推行“动物防疫日”制度,确保强制免疫病种免疫密度达标。

4.3 强化动物产地检疫工作.加强检疫监督执法.达到以检促防的目的要全面推行产地检疫工作,规范检疫程序。建立动物产地检疫报检记录和实施情况记录。加强流通环节的检疫监督执法工作,严格执行动物及其产品凭检疫证明(含产地检疫证和畜禽标识)上市交易和进入定点屠宰场屠宰销售。无产地检疫证明和标识的畜禽,一律不得补检。

4.4 建立和完善重大动物疫病监测预警机制要建立区、乡镇、村疫病监测预警网络。村级防疫员发现可疑动物疫情及时上报乡镇农技服务中心.乡镇技干应及时到现场查看并按规定作出初步判断同时上报区农村工作局(动物防控机构)。区农村工作局(区级动物防控机构)再按相应规定处理和上报。加强重大动物疫病监测工作。明确专人负责,保证高致病性禽流感、口蹄疫等重大动物疫病监测任务的完成,样本检测完成后应及时统计并作出评估和预警预报,根据预警预报及时进行补免和消毒。科学地开展动物疫病防控工作。

4.5 加大经费投入力度。保证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工作的开展

4.5.1 区乡镇级政府应加大防疫、检疫、监测等各项工作经费的投入力度,保证各项工作顺利开展。每年应将防疫、检疫、监测经费列入当年的财政预算.保障各级动物防控机构工作经费的投入,并随财政收入的增加而增加。

4.5.2 加强防疫物资贮备:区管委会应拨出专款.采购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和扑灭所需应急物资,做好应急贮备,保证防控工作的Jf~,N开展。

4.5.3 由区财政将村级防疫员的补贴列入财政预算,并逐年提高村级防疫员的待遇。对正常退职的村防疫员,按省有关文件要求一次性发放退休补贴和办理养老保险。以此调动村级防疫员的工作责任心和积极性.保证基层动物防疫检疫队伍的稳定.保证动物防疫工作任务按质按量完成。 4.6 加强技术培训.提高防控队伍的素质和技能

针对区、乡、村三级进行培训,采取分类指导、定期培训和分层次、分期、分批培训的办法。可采取请进来、送出去的方式进行培训,从而达到提高和更新防控队伍的知识和实际操作技能.为全区的畜牧业持续健康发展保驾护航。

4.7 提高认识、树立依法制疫的思想加大《动物防疫法》等法律法规的宣传力度,引导和教育广大群众更新观念,正确认识和主动配合搞好动物防疫工作。坚决贯彻“预防为主,以检促防,依法制疫”的方针,依法开展计划免疫和强制免疫.有效控制动物疫病的流行与扩散。 4.8 探索畜牧兽医工作新机制

通过购买畜牧兽医有关服务.解决机构不全人员不足问题。由开发区出资金,责任由开发区承担,都匀市承担相关的动物防疫和动物卫生监督工作。周启泽等。

案例三

我市坐落在广西壮族自治区中北部,全市辖6县4城区2新区,共有96个乡镇,951个行政村。目前,我市在岗村级动物防疫员867人,年龄在35—50岁之间的占总数的85%左右;学历大部分集中在初中、中专(高中),大专以上专业学历人数约占1O%。

1 我市水产畜牧业发展概况

近年来,我市依托区域经济优势,把实施“菜篮子工程”、“十大农业工程”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倍增计划”相结合,本着“畜牧增产,农民增收,社会增效”这一宗旨,积极转变养殖模式,发展特色养殖,不断壮大养殖规模,提高科技含量,使之成为农民增收的主要渠道。全市农业初步形成了畜禽、草食动物、蔗糖、速丰林、优质稻、桑蚕、水果、油茶、茶叶等十大优势产业。2013年全市肉类总产量22.36万t,比2012年同期增长2.50%;水产品产量6.81万t,比2012年同期增长6.30%;禽蛋产量1.14万t,比2012年同期增长14.70%;肉猪、肉牛、肉羊及家禽出栏量分别为184.52万头、20.96万头、27.90万只和3 401.20万羽,比2012年同期分别增长3.21%、4.59% 、7.89%和一0.62%。全市牧业农民人均纯收入1 015元,比2012年同期增长15.10%。全市已逐步建立起生猪、家禽、奶牛、网箱养殖等一大批标准化龙头企业,为全区水产畜牧业的发展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2 动物防疫社会化服务机构基本建立情况

2.1 建立动物防疫社会化服务机构的政策背景村级动物防疫员队伍既是市、县(区)、乡(镇)动物防疫网络的延伸,又是动物防疫社会化服务工作的主力军。村级动物防疫员在从事农业生产经营的同时,帮助政府为广大养殖户提供技术服务,身份、专业、工种的特殊性,决定了他们的工作具有公益性、服务性和经营性的色彩。2006年,我市以《重大动物疫情应急条例》的颁布实施为契机,建立健全村级动物防疫员队伍,并制定了村级动物防疫员工作补助资金管理办法,落实了村级动物防疫员免疫注射工作补助经费:市级财政落实村级动物防疫员工资补助每人每月100元、培训经费每人每年100元;市、县区2级财政按l:1比例配套村级动物防疫员补助经费,并列入本级财政预算。2006—2013年,全市落实村级动物防疫员补助经费2 860多万元。村级动物防疫员队伍管理政策的出台,为建立动物防疫社会化服务机制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2.2 建立动物防疫社会化服务机构的基本模式

1)动物防疫专业合作社。以2007年7月1日施行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法》为依据,通过开展《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的培训和宣传,让群众知晓合作社法的宗旨、组建专业合作社的方法和步骤;引导村级动物防疫员实地参观种植业等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做法和经验,增强感性认识;每成立一家专业合作社给予5 000元扶持经费,调动群众的积极性。合作社的成立主要有三大步骤:一是公开选人条件,让群众在此基础上物色自己心目中的合作社理事长、副理事长人选。二是乡镇兽医站站长与拟定的理事长、副理事长加强沟通,提出优化方案,将工作积极性不高、业务技能偏低、年龄偏大的村级动物防疫员作为调整对象,通过思想工作调整为具有防疫职业资格、群众基础好、经验丰富、热心从事动物防疫工作的村级动物防疫员为社员人选;同时,采取笔试、面试等竞聘手段进行人员调整,达到优胜劣汰的目的。申报畜牧兽医职称,需要发明专利的请您联系手机:一叁九零伍贰叁六六零六,可以为您提供帮助。三是在各乡镇水产畜牧兽医站召开全体村级动物防疫员大会,邀请乡镇人民政府领导、县水产畜牧兽医局领导参加,宣读《动物防疫专业合作社章程》,大会表决通过理事长、副理事长人选,确定合作社成员名单。

2)畜牧兽医科技服务公司。通过召开成立乡镇渔牧兽医科技服务公司的动员会、讨论会和选举会,将符合条件的乡镇以“渔牧兽医科技服务有限公司”进行注册,按照加入公司职员数确定入股资

金,制定公司章程。公司通过公开竞聘、择优录用、自愿入司等办法,选拔出一批文化素质较高、经验丰富、年富力强的村级动物防疫员进入公司,选出执行董事、经理、监事、会计、出纳等。公司积极与经贸、工商等部门联系,将乡镇渔牧兽医科技服务公司纳入微型企业管理范围,帮助公司申请扶持资金及政策。公司经营范围扩及兽药饲料经营、养殖场地建设、产品营销等方面。

3)“公司+农户”模式。我市城区中小型规模化养殖公司推行“公司+农户”生产模式:由公司提供仔畜(禽苗)、饲料、兽药、疫苗等,并派技术员对农户养殖进行现场指导,从进苗到出栏全程提供技术服务,公司以协议价格收购。该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村级动物防疫员的工作强度,缓解了养殖市场的价格风险,提高了农民的养殖热情,降低了重大动物疫情风险。 3 我市推行动物防疫社会化服务取得的成效 3.1 明确责任。保障动物疫病免疫质量动物防疫社会化服务机构通过政府扶持,各机构与政府签订责任,初步实现“政府购买服务”机制。政府通过资金扶持、技术支持等方式调动群众的积极性。以动物防疫合作社为例:合作社成立后,政府统一把动物免疫任务打包给合作社,同时与合作社签订《村级动物防疫技术服务购买合同》,政府按合同中明确的考评条约对防疫合作社进行考核,通过查看免疫档案、免疫票证、免疫密度、免疫抗体水平等对免疫质量进行综合评分,按照得分多少来兑现劳动报酬。2012年至今,我市重大动物疫病强制免疫抗体合格率远远超过农业部要求的70%,无重大动物疫情发生,确保了当地水产畜牧养殖业的健康发展。

3.2 落实各项保险制度。解决防疫工作的后顾之忧在推行动物防疫社会化服务机构之前,村级动物防疫员由各地水产畜牧兽医部门考核聘用,管理部门和村级动物防疫员之间存在着事实上的雇用关系,根据《劳动合同法》和《社会保险法》规定,用人单位必须签订劳动合同,并按比例为职工缴纳工伤保险、生育保险、医疗保险、养老保险等。但由于政府每年安排的防疫经费有限,管理部门根本无法按《劳动合同法》为村级动物防疫员解决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等问题。通过成立动物防疫社会化服务机构,从原来由政府部门直接面对每个村级动物防疫员,转变为面对各个动物防疫服务机构,避免了政府部门直接面对村级动物防疫员的养老、医疗等相关社会保障问题;同时,村级动物防疫员通过与机构签订劳动合同,在劳动有效期内,服务机构按照劳动关系法律法规的要求按时为被雇佣者购买相关社会保障项目,实现村级动物防疫员医疗、养老有保障,防疫工作无后顾之忧,极大地提高了社会地位、增强了动物防疫责任心,全面提升了动物防疫水平。

3.3 减少政府财政压力,实现减员增效双赢据统计,在推行动物防疫社会化服务机构之前,我市平均每年基层动物防疫经费基本在657万元左右,村级动物防疫员实行动物强制免疫人均收入近5 000元。逐步推行动物防疫社会化服务机构之后,2013年我市基层动物防疫工作经费减至585万余元,下降率达l2.31%;村级动物防疫员实行动物强制免疫人均收人超过7 500元,上升了33.33%。在我市各县区推行新型基层动物防疫社会化服务模式后,对原有的村级动物防疫员实行公开竞聘、择优录用等办法,选拔出一批具有一定文化素质、经验丰富、年富力强、积极性高的村级动物防疫员队伍,人员得到精简,素质得到提升,从事动物防疫技术服务获得的报酬大大提高。例如,某乡镇从原有21名村级动物防疫员当中择优选用了8名村级动物防疫员,人员减了一大半。成立专业合作社之前,每个村级动物防疫员一年防疫补贴收入2 500元左右,成立合作社后,在所负责的区域不变、防疫经费不变的情况下,每个社员一年拿到的防疫补贴为9 000~11 000元,效益比原来翻了几倍。社员收入增加,工作积极性明显增强,达到了减员增效的目的。

3.4 转变工作模式,提高防疫工作主动性和创造性由于兽医体制改革不完全到位,我市大部分乡镇兽医站编制少,有的乡镇兽医站甚至只有1名兽医人员,承担着辖区内动物防疫、动物及动物产品检疫、生产指导、畜牧兽医技术推广服务等工作,任务繁重、责任大,常出现顾此失彼的局面。自推行动物防疫社会化服务机构的服务模式后,动物防疫社会化服务机构牵头完成农村动物强制免疫注射工作,乡镇兽医进行监督和指导,从而将其从繁重的工作中解放出来,更好地集中精力抓好管理工作。例如:某乡镇辖区内共有19个行政村、2个社区、159个自然村,防疫任务相当艰巨,该乡镇成立动物防疫合作社之后,改变以往单枪匹马、各自为阵、势单力薄的局面,转变工作思路,将8名社员分成4个组,每个组由2名社员组成,开展拉网式防疫注射工作。在进村开展防疫前,做好工作计划,要求各村屯队长或村干部通知各村屯群众把畜禽关好,于每天早上6点钟和下午6点钟2个时间段集中人员统一出发,逐家逐户的开展防疫注射。对个别难以开展防疫的村屯,采取做思想工作、宣传动物防疫法律法规等办法,动员养殖户配合开展防疫工作。合作社按照每天开展免疫8个自然屯的进度,20 d基本完成集中免疫任务,并在免疫的同时及时填写相关免疫档案,随后进行补针、整理相关免疫档案等工作。除做好春秋两防集中免疫外,每个村屯设有固定免疫日,及时对补栏畜禽进行补免。由于防疫工作开展有序,措施得力,近几年来,全镇无重大动物疫情发生,确保了水产畜牧业的健康、稳定、快速发展。 4 小 结

村级动物防疫员队伍是动物防疫的主力军,就目前工作补贴经费有限的现实情况,建立形式多样的动物防疫社会化服务管理模式,能有效地将无编制且分散存在的村级动物防疫员的工作积极性调动起来,确保基层动物防疫工作落到实处。朱燕。

案例四

按照《动物防疫法》要求,重大动物疫病实行强制免疫,属地化管理,农村散养户由村级动物防疫员具体实施免疫工作,在推行多年后,由于养殖方式、人员变化、人工薪酬增长等,目前出现了一些新问题。为此我们开展动物防疫社会化服务组织建设试点,现将有关问题探讨如下。 1 现状

目前xx市重大动物疫病强制免疫实行养殖场自主防疫、接受监管;散养户畜禽实行由政府组织、乡镇畜牧兽医站指导、村级防疫员防疫的方法。国家对每个村级防疫员给予l 200元,人/年的补助。我省2010年出台了《我省基层动物防疫工作补经费管理办法》,根据考核对村级防疫员补助进行按发放。县(市、区)也根据上级要求制定了村级防疫员考核管理办法,对辖区内聘用的村级防疫员进行管理、考核,并具体安排补助经费发放。有些县(市、区)在国家补助之外还预算增加了补助金额。经过多年的运行,确保了全市动物防疫工作的正常开展。但由于近几年来人工薪酬的逐步上涨,劳动力流动性强,按照一个村级防疫员单独开展防疫,一般完成一个行政村的免疫,需用时40d左右(春、秋两季)。且工作时间集中在早、晚两个时段,早出晚归,工作辛苦,只拿国家补助的1 200元工资明显偏低,造成村级防疫员流失较多,在不少乡镇或村里出现以村委会干部或乡镇农业综合站工作人员顶替上岗的现象。再加上工作开展不平衡、养殖数量不平衡、安全隐患多、人员老化等变化,在目前的基层动物防疫队伍的管理中出现了以下一些问题:一是大部分乡镇没有了按每村配备一个村级防疫员的基础,有一定兽医知识的且一直在从事动物诊疗的防疫工作人员不足行政村数的1/3;二是以其他人员顶替的村级防疫员由于没有技术基础或缺乏责任心,往往造成免疫密度或免疫质量不达标;三是由于工资待遇偏低,多数人做村级防疫员没有工作积极性,再加上工作辛苦,没有意外保险,连油费补贴都没有,很多原来的乡村兽医或未招聘进乡站的兽医人员从事其它工作了,造成基层防疫队伍不稳定;四是工作量极不平衡,特别是近城区或开发区村委。由于土地征用,产业转型,养殖量小,而有些村养殖量偏大,同为村级防疫员,工作量差异大,更易引起矛盾;五是由于队伍不整,人心不齐,增加考核管理难度,村干部兼任的考核不称职,无法解聘,国家在编人员兼任出现既当运动员又当裁判员的现象。 2 推行动物防疫社会化服务的必要性

随着形势的变化,动物防疫工作应适应新常态,在确保免疫密度和免疫质量的前提下,应改变以往的组织方法。首先对规模养殖场(户)要明确其防疫的责任主体,养殖场根据监测结果或自身疫情状况开展自主免疫,动物卫生监督部门根据其免疫档案或定期抽取血样开展抗体监测,及时发现问题督促整改;其次对农村散养户采取先试点再推开的方法,参照植保统防统治的模式,因地制宜,逐步推广动物防疫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推行“整村推进”的做法,采取政府买服务、业务部门监管考核的方法,将乡镇兽医从具体参与动物防疫的事务性工作中解脱出来,专门负责防疫监管和其它畜牧兽医工作,也可解决目前基层站人少事多的问题。

3 推行动物防疫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初步设想 3.1试点

根据实际情况,先在部分有人员及饲养基础的县、乡开展试点,按照“自愿参加、自行管理”的模式组建动物防疫专业合作社。试点地方给予一定政策、技术和物资扶持,在试点基础上总结经验逐步推开。 3.2人员组成

以乡为单位(也可跨乡、跨区域组成),合作社人员以乡村兽医或参加过专业学习或培训的人员为主,取得县级以上农业部门颁发的乡村兽医资格或兽医资格,采取“自愿加人,自愿退出”的模式,人数一般不超过该乡行政村数的1/4。 3.3服务内容和范围

完成相关乡镇政府交付的春秋两季重大动物疫病集中防疫、平时补针工作,提供动物诊疗、技术咨询、阉割、品种改良及畜牧兽医产品推广等,协助开展畜禽保险理赔及其它畜牧兽医服务。 3.4薪酬和保障

强制免疫服务部分:按照考核管理办法,将国家按村补助的1 200元村级防疫员补助经费及当地追加的村级防疫员补助由县财政拨付至乡镇财政所,根据服务完成情况进行考核后,再转拨至该合作社。其它可收费服务收入,由合作社内部根据章程和管理方案在扣除有关开销后给合作社人员发放工资。保险由合作社根据相关法律予以购买。 3.5管理和考核

由于动物防疫合作社为社会化服务组织,根据章程进行管理和运行。在重大动物疫病强制免疫上,政府购买其服务,完成辖区内的重大动物疫病强制免疫工作,乡、村政府及业务部门根据密度和抗体合格率两大指标对其服务进行考核,并核发服务费。政府及业务部门在该项服务中要进行安排、组织、指导和业务培训。

3.6 扶持

合作社的生存取决于其自身服务能力和水平。因此,成立服务合作社要求社员必须具备一定的畜牧兽医服务技能,同时要加强服务,适应市场和养殖户需求。政府要给予其在技术培训、政策引导等方面的扶持,财政部门在村级防疫员补助发放上要简化程序。在试点创办之初要予以关注和指导,根据需要给予一定的经费和物资支持。

4 推行动物防疫社会化服务的可行性

推行动物防疫社会化服务首先是适应了目前动物防疫工作中的需求,解决了目前动物防疫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如村级动物防疫员聘用中人手不足、无技术人员参杂其中;工资待遇太低、工作积极性差;同乡镇内养殖量、工作量不平衡;乡镇兽医站人手少、工作量大等等。其次是适应新形势,理清政府部门、业务部门的行政管理职能与社会化服务分离的要求。再次是对提升基层动物防疫水平,提升基层畜牧兽医服务水平有极大的促进,同时作为一个服务组织,更容易获服务对象、有关部门和企业的信赖和支持。从当前实际及调查情况看,推行动物防疫社会化服务符合大部分乡镇兽医队伍的要求,有推行的基础。

推行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问题:一是由于国家补助过低,且多数县级财政未进行配套,作为一个技术工种且工作性质艰苦、意外风险大(包括交通风险、自身及周边人员防护风险、畜禽应急反应风险、人畜共患病风险等)、工作时间长(每天工作12 h以上),按照现在薪酬标准,须有300元/d左右的报酬,但目前远达不到该薪酬水平;二是合作社内部的管理,由于人员的技术水平、服务能力有差异,且合作社属于松散组织,约束力不强,加上多数人员还从事其它职业,所以调停相关人员的利益收入,增加组织凝聚力和约束力是合作社在成立和运行中必须解决好的问题;三是合作社作为社会化服务组织,自我生存能力非常重要。有些合作社从一开始成立动机就不正,指望上级给予拨款、奖励,这样的合作社没有生存能力,凝聚力不强,1-2年后便名存实亡,不能真正发挥作用。申报畜牧兽医职称,需要发明专利的请您联系手机:一叁九零伍贰叁六六零六,可以为您提供帮助。作为以服务为主动物防疫合作社,不能指望上级给予的村级防疫员补助或拨款,必须团结一心,通过提高服务水平、拓宽服务范围、增加服务项目来增加收入,保证合作社正常运行,并逐步壮大,成为服务当地畜牧业的领头羊。

案例五

动物防疫工作尤其是重大动物疫病防控,为畜牧业健康发展提供了可靠的保证。但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城市化进程的推进,传统的饲养方式和经营模式,已不适应现代化畜牧业发展的需要,如何在体制和机制上创新,建立和完善养殖者主体防疫责任,有效预防和控制动物疫病,乃是当务之急。 1 当前基层防疫组织的现状

目前,基层动物防疫组织是以畜牧兽医站(动物卫生监督所)为主体,村级防疫员为骨干的防疫网络形式。以我区(市)为例,全区(市)基层动物卫生监督所20个,166人。250个村,365名村级防疫员。但是,由于传统的庭院养殖畜禽数量逐年下降,规模养殖不断壮大。全区(市)商品肉鸡年饲养量达7000万羽,全部是大小规模养殖,种鸡、商品蛋鸡800万羽以上,其中农村散养不足100万羽。年生猪饲养量300万头,农村散养只有80万头左右。村级防疫员由于年龄结构普遍偏大,行动不便,知识结构老化,而青壮年大都转移城市打工,不愿意从事动物防疫工作。加之目前兽药店星罗棋布,养殖场户自己购药治病。因此诊疗收入减少,规模养殖场户不用防疫员防疫(非强制免疫病种,收费),仅靠防疫员的补贴(财政补贴)其防疫员的积极性不能充分发挥,对国家强制免疫的病种免疫密度与质量也不能得到保证。

2 建立和完善养殖者主体防疫责任 2.1 规模养殖场户的防疫

乡镇畜牧兽医站在政府的统一领导和上级业务部门的指导下,监督指导规模养殖场户按照国家免疫程序(自定的免疫程序)自主免疫。我区(市)商品肉鸡、种鸡、商品蛋鸡无论是强制免疫的高致病性禽流感还是其他防疫工作,全部都是养殖场户自主完成;规模猪场、牛羊场口蹄疫、猪高致病性蓝耳病、猪瘟、炭疽强制免疫的病种及其它防疫也全部由养殖场户自主完成。 2.2 散养户的防疫

按照国家免疫计划的要求,散养户畜禽采取春秋定期防疫,月月补针。在定期防疫时,按照相邻辖区把村防疫员集中起来组成防疫小组2~3人为宜,在乡镇畜牧兽医站技术人员统一领导下按要求进行防疫。这样既互相监督又互相制约,有利于提高免疫密度与质量,也避免了个人单干防疫不易监督的弊端。补免工作:由于农村散养畜禽比较分散,购人时间不一致,村防疫员最好第一时间掌握畜禽购人时间,方可集中补免,为此,散养畜禽的户主必须提高防疫意识,第一时间把畜禽购人情况通过电话告知防疫员,使新人栏的畜禽及时得到补免。 3 政府负总责。相关部门各负责任,形成联防联控。群防群控的机制 3.1 政府部门

对动物防疫工作负总责。制定动物防疫规划、计划、方案,安排部署防疫工作及督促检查,把防疫目标任务层层分解,强化目标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 3.2 疫控部门

负责防控技术培训,流行病学调查,疫病监测,免疫效果评估,对疫情发生风险进行评估及时预警预报。为政府部门的防疫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3.3 监督部门

加强检疫和防疫监管,加大违法违纪处罚力度,尤其是外购畜禽的监管。 3.4 基层畜牧兽医站

提素质,强能力,转变工作作风,创新工作思路,一要敬业,二要有责任,三要敢于担当,四要加强村防疫员的监管,考核,按防疫工作绩效发放补贴。 3.5 盲禽养殖户

切实提高动物防疫意识,主动防疫,同时有关部门加强各种形式宣传,使防疫的重要性让养殖场户人人皆知,从而形成群防群控的良好氛围。

案例六

按照国家制定的强制免疫汁划,我县对高致病性禽流感、高致病性猪蓝耳病、口蹄疫和猪瘟4种动物疫病实施强制免疫。对规模饲养畜禽户推行程序化免疫,对分散饲养畜禽实行春、秋季集中免疫与补针相结合的免疫制度。在春、秋季免疫工作结束以后,县动物疫病预防与控制中心实施免疫抗体监测抽查.检验免疫效果和考核村级动物防疫员的工作绩效。

1 2013年春季集中免疫后各乡镇禽流感、猪瘟、猪口蹄疫抗体抽检结果见表1。 表1 各乡镇禽流感、猪瘟、猪口蹄疫抗体抽检结果

总体上看,禽流感免疫效果最好,猪口蹄疫免疫效果最差;具体到各乡镇,发现同种动物、同种疫苗、同一免疫时问和同一免疫方法,有的乡镇免疫的动物抗体合格率较高,有的较低,有的甚至免疫失败。 2 原因分析

(1)疫苗因素。疫苗自身的质量参差不齐。从以上3种疫苗的免疫抗体合格率看,口蹄疫疫苗的抗体合格率普遍较低,可能质量较差。领用保管不当。目前我县强制免疫的疫苗都是冷链运输到县疫控中心冷库,各乡镇按计划领用。各乡镇离县城较近,都配有足够的冷藏设备,影响疫苗的效力关键在于疫苗的领用保管。个别乡站兽医人员和规模养殖户保管人员意识淡薄。有冷藏设备不用,将生物制品随意堆放;有的防疫人员和养殖户不看疫苗保存说明,把冷冻苗放在冷藏室中保存,把冷藏苗放在冷冻室中保存,有的不分冻干苗还是灭活苗都放入冰箱冷冻室保存等,这样必然会影响疫苗的效价。从而影响免疫的效果。

(2)防疫人员个人因素。有的防疫人员注射前对疫苗的外包装、标签、批准文号、生产批号、出厂日期、失效期和是否破损等不进行检查登记,没有仔细阅读生物制品的使用说明和注意事项等,常常忽视在注射过程中温度上升的问题而使保存期缩短。如果您申报畜牧兽医职称,需要发明专利,请您联系手机:一叁九零伍贰三陆陆零陆,可以为您提供帮助。为了节省疫苗,部分防疫人员将疫苗稀释4—6小时后还在使用.造成免疫效果不佳。部分防疫人员注射之前不按要求对免疫动物进行健康检查,不了解动物的免疫史及病史等,被注射动物由于本身处于疫病发生期、潜伏期或临产期,致使发生不良反应或免疫失败。注射器械及注射局部消毒不严。在动物免疫接种过程中,有的防疫人员不按照规范操作,对器械和注射部位消毒不严,大多数不是一畜一针,而是一圈一针或一户一针,造成疫苗污染或动物疫病交叉感染。有的防疫人员随意减少注射剂量,造成因免疫剂量不足而达不到理想的免疫效果;有的防疫人员没有按照要求将疫苗注射到适宜的部位.而是采取打“飞针”的方法,影响了注射剂量和注射部位的准确性:有的不论动物体型大小按同一剂量注射,导致有些动物免疫剂量不足;有的防疫人员使用的针头过短,使大部分疫苗留在脂肪内不易吸收,影响免疫效果。部分防疫人员为了减少工作量,同时接种2种或2种以上相互干扰的疫苗,导致机体对各种疫苗的应答降低,影响免疫效果。 (3)畜禽机体因素。接种时动物机体的母源抗体较高,动物自身的遗传因素、动物的应急反应、动物的营养不良及健康状况差等,这些都能导致动物免疫效果不佳或免疫失败。 3 改进对策与建议

(1)加强疫苗储藏和保管。严格按照说明书要求,疫苗必须分类储放在低温或超低温环境下进行运输和保存,避免强光、暴晒和高温造成疫苗失效。生物制品在运输时应注意包装严密,尽量缩短运输时间。养殖场(户)配备必要的冷藏设备,确保疫苗按要求保存。(2)加强培训,不断提高防疫员的责任心和技术水平,完善对村级动物防疫员队伍的管理,建立一支吃苦耐劳、责任心强和技术水平较高的动物防疫队伍,做到任务明确,责任到人。规范免疫操作,严禁使用过期疫苗和随意增加或减少剂量,严格免疫程序。 (3)加强抗体监测,对免疫监测结果未达到国家要求标准的畜禽进行适时免疫和加强免疫。

第二篇:关于村镇动物防疫工作开展的新看法

摘要:村镇动物防疫事关畜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农牧民增收及社会稳定,从当前动物防疫工作现状着手,探析现有村镇动物防疫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找出村镇动物防疫工作中的对策,使动物疫病防治工作取得明显的成效。

关键词:村镇动物防疫 工作开展 现状 对策

村镇动物防疫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事关畜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农牧民增收、人民群众健康和生命安全及社会稳定。近几年,动物疫病防治工作在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的共同努力下,推行双轨目标责任制,坚持预防为主,防重于治的方针,加强领导,统一部署,密切配合,科学防治,群防群控,动物疫病防治工作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一、当前村镇动物防疫工作的现状

(一)村镇基层防疫队伍,虽然由各所在街、镇政府组织,街、镇畜牧兽医站技术指导。但街、镇兽医站以下没有建立村级兽医室,村级防疫员力量薄弱,一般由各村动物诊疗员兼职组成。

(二)村镇基层防疫工作的开展形式有两种,一是专业大户的动物防疫功能工作由各街、镇兽医站技术员每月二至三次直接到各村专业大户监督指导动物防疫消毒工作;二是每年分春、秋两季进行(一般在3~4月和9~11月)对村镇散养动物疫病防疫,由各街、镇兽医站所辖村的村级防疫员与畜牧站签订动物防疫责任书,由村级动物防疫员对各村的散养动物实施免疫消毒工作。

二、当前村镇动物防疫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一)目前村镇基层防疫队伍体系不健全,基层防疫队伍中的街、镇畜牧兽医站是基层动物防疫的主体,然而多数村级动物防疫队伍出现断层,且大部分的村级防疫人员承担了基础免疫的主要工作,其报酬较低,工作较重,以致于组织形式松散,业务技术水平不高,防疫意识不强。另一方面,由于近几年就业机会增多,很多年轻的防疫员外出务工,致使村镇基层动物防疫人员呈减少趋势,人员老龄化严重,个别乡村出现有畜(禽)无人防,有病无人治的局面,导致动物疫病频频发生。

(二)防疫经费投入不足。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工作是政府行为,也是社会行为,是公共卫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组织实施必须由政府来主导。然而目前大部分街镇财政困难,很难保证防疫经费的投入,尤其村级动物防疫员的报酬偏低,以至于达不到较高的防疫密度利较好的防疫效果。另一方面,由于经费不足导致疫苗种类不足,运输、保管条件达不到规定要求,使用无效苗的情况常常发生。

(三)养殖户养殖观念落后防疫意识低。长期以来,社会对动物防疫的认识处于较为低下的层面,尤其村镇的广大养殖户对动物疫病发生和传播的危害性认识不够。许多畜禽散养农户认为饲养的畜禽是自己私人财产,打不打防疫、畜禽病死是个人的事,他人无权干涉。另一方面,由于村镇养殖户防疫观念落后、法治观念缺乏,疫情发生后,隐瞒疫情,阻碍执法现象严重,病死动物尸体不能依法处理,传染源不能得到有效控制,造成了村镇动物防疫工作执法困难。

三、当前村镇动物防疫工作中应采取的对策

(一)掌握疫情动态

在实施动物防疫前,要充分了解当地疫病流行情况,掌握疫病动态,根据疫病的流行情况,制定科学的免疫程序,保证防疫效果。

(二)严格疫苗管理与使用

1.疫苗的贮藏。不同的疫苗,要求不同的贮藏温度,必须严格按照疫苗使用说明书规定的温度要求贮藏于冰箱、冰柜等适当的设备中。冻干疫苗多数在-15℃条件下贮藏,温度越低保存时间越长(如猪瘟疫苗在-15℃条件下贮藏有效期为12个月,-8℃贮藏有效期为6个月;特别是在疫苗贮藏的全过程,必须始终达到冷藏温度要求,坚决避免温度忽高忽低,尤其要避免反复冻结及溶解。所有疫苗都必须贮藏于冷暗干燥处,避免日光照射和防止受潮。生理盐水等稀释液及油乳剂苗不能冻结,否则会降低或失去效力。

2.做好疫苗检查。疫苗使用之前,要仔细阅读使用说明,了解疫苗的生产日期、失效时间、保存方法等。凡疫苗瓶有裂纹、瓶塞松动及疫苗色泽、物理性状等与说明书不一致的疫苗不得使用。每个批号疫苗要留两瓶备查。

3.疫苗配制。疫苗现用现配,配制时严格按照说明书操作。疫苗使用前必须将疫苗取出预温,充分摇匀,使疫苗温度达到常温或接近畜体温度时再进行接种,这样可以大大减少应激反应。

4.疫苗使用。已稀释或打开的疫苗必须一次用完,隔夜剩余的疫苗一律不能使用。避免阳光直射、高温等环境,不要使用过期疫苗或上批未用完的疫苗。对当天未用完的疫苗,废弃物进行消毒或深埋等无害化处理,将使用过的注射器、针头等器械用具清洗干净,消毒灭菌准备下次再用。

(三)动物防疫技术要领

1.肌肉注射。猪瘟、猪蓝耳病、猪口蹄疫,牛羊口蹄疫疫苗都适用肌肉注射,部位应选择在畜禽肌肉丰满,血管少,远离神经干,活动少,易于注射的部位,大家畜宜选在臀部或颈部;猪宜选在耳根后或臀部颈部;羊、犬宜选在股内侧或颈部。根据被接种动物的大小、肥瘦、疫苗的剂量,适当选择大小适宜的注射器、针头。给农户散养家禽注射,每注射一户必须更换一个针头。2.皮下注射。鸡禽流感、鸡新城疫都适用皮下注射。部位应选在皮薄、被毛少、皮肤松弛,皮下血管少的部位。禽类常选在胸肌、翅膀附近的肌肉或选在颈侧中三分之一处。注射时,左手食指与拇指将皮肤提起呈三角形,右手持注射器,沿三角形基部刺人皮下,左手放开皮肤,若有回血,应更换注射部位,重新注射;若无回血,即将疫苗缓慢注入。注射完后快速拔出针头用消毒棉球按压注射部位。3.严格控制剂量。注射疫苗时,剂量不易过大或过小,过大会使动物反应加剧,剂量过小则达不到免疫效果。4.减少应激反应。注射动物必须健康,病畜、瘦弱畜和临产母畜不宜注射。注射疫苗前,要仔细观察畜禽健康状况,询问畜主采食情况。一旦发现接种动物过敏,要及时救治。5.配挂耳标。做好免疫记录免疫挂标率100%,认真填写防疫逐户登记表,对不宜防疫的畜禽做好记录,随时补针。

第三篇:动物防疫管理制度

动物入场和动物产品出场登记制度

1、动物在进入屠宰场时,应持有有效的检疫合格证明,并经过驻场检疫人员的查验,证物相符后方可进入工厂,同时做好记录。

2、证物不符的或无有效的检疫合格证明的,或无检疫的动物,不得进入工厂屠宰,若存在不合格动物,必须进行无害处处理。

3、动物屠宰后经过检疫人员检验,合格后方可出厂,不合格动物进行无害化处理,并记录流向。

4、宰后检验由屠宰场肉品检验人员负责检验。

5、对检验不合格的肉制品,按照无害处处理程序进行处理,严禁上市销售。

6、动物产品出厂时,由驻场检疫人员进行检查,合格后开具检疫合格证明方可出厂,未经过检验的车辆不得出厂。

1

检疫申报制度

为加强动物检疫工作管理,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动物检疫管理办法》的规定,制定本制度。

1、动物卫生监督机构根据检疫工作需要,合理设置动物检疫申报点,向社会公布动物检疫申报点、检疫范围和检疫对象。

2、动物、动物产品在离开产地前,货主应当按规定时限向所在地动物卫生监督机构申报检疫。

3、动物卫生监督机构受理检疫申报后,应当派出官方兽医到现场或指定地点实施检疫;不予受理的,应当说明理由。

4、动物及动物产品未经检疫,未取得《动物检疫合格证明》的,禁止调运。

5、经过检疫合格的动物方可屠宰,对伤残等需要急宰的动物应经过驻场人员的检查,取得同意后按照有关规定处理。

6、不得屠宰未经过检疫的动物或检疫不合格的动物,不得屠宰病死、毒死或死因不明的动物。

7、未经过宰后检验或宰后检验不合格的动物产品,不得出厂销售。

8、对经过宰后检验不合格的动物产品必须按照国家规定处理。

2

疫情报告制度

为了加强动物疫情报告工作的管理,及时、全面、准确地掌握疫情动态,有针对地制定防制措施,根据《动物疫法》及有关规定,制定本制度。

一、下列单位和个人发现动物染疫或者疑似染疫的,立即向当地兽医 主管部门、动物卫生监督机构或者动物疫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并采取隔离等控制措施,防止动物疫情扩散:

(一)从事动物疫情监测、检验检疫、疫病研究的单位和个人;

(二)从事动物诊疗工作的单位和个人;

(三)从事动物饲养、屠宰、经营、隔离、运输等活动的单位和个人;

(四)其他单位和个人发现动物染疫或者疑似染疫的,应当及时报告。

二、发现疑似重大动物疫情的,当地动物卫生监督机构要及时与动物 疫病预防控制机构沟通,按规定、程序上报。 报告动物疫情的同时,应采取以下临时措施:

1、将可疑动物隔离,安排专人看管,任何人不得随便进入。

2、对动物停留区域进行消毒。

3、动物死亡应将尸体全部保留。在法定疫病认定人到来之前,不得 随意处理。

4、发生可疑需要封锁的区域时,禁止动物、人员进出屠宰场,并限 制人员流动。

三、不得瞒报、谎报、迟报、漏报动物疫情,不得阻碍他人报告动物 疫情。

3

四、严格遵守动物疫情发布规定,未经允许,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 自发布动物疫情。

五、报告疫情应说明以下内容:

1、发生疫病的时间及地点。

2、发病动物及种类、数量。死亡情况、病理变化、诊断情况等。

3、已经采取的措施。

4、疫情报告单位、负责人、报告人及联系方式。

六、违反本制度,造成动物疫情扩散蔓延或其他危害的,依法追究法 律责任。

4

消毒制度

为加强本厂防疫消毒工作,控制动物疫情的传播,根据动物防疫法的相关规定,制定本制度。

1、工厂配备相应的宰前、宰后消毒设施,对进出车辆进行消毒,有专门的消毒人员负责防疫消毒工作。

2、工厂进出车间出入口设有消毒池,消毒池配备 NACLO 溶液消毒,每两小时更换一次,每日保持消毒液的有效浓度。

3、生产入口处设有更衣室,提供臭氧消毒,配备足够的衣柜、工作服、水靴等防护用品,进入生产区的人员必须经过严格的清洗消 毒,更换工作服后方可进入车间。

4、按照规定对工厂的车间、运输工具、屠宰设备、车间工具等,每班下班后进行彻底的清洗消毒,并设立消毒班组。

5、生产区实行封闭管理,外来人员和非生产人员在没有许可的情况下,不得进入车间及生产加工区域。

6、工厂配备化学药品库,专人负责管理消毒药品的发放、使用及登记处理。

7、完善所有的化学药品、消毒相关记录,保存期限为两年。

5

无害化处理制度

一、严格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及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对病害动物或动物产品进行无害化处理。

二、配备相应的无害化处理设施对下列动物或动物产品进行无害化处理:

1、病死、毒死或不明死因动物的尸体

2、经检验对人畜有毒有害的、需销毁的病害动物和病害动物产品。

3、从动物体割除下来的病变部分。

4、国家规定的应该销毁的动物和动物产品。

三、对非动物疫病引起死亡的动物,在当地动物卫生监督机构指导下进行处理;对病死并不能确定死亡病因的,应立即采样进行试验室确诊,动物尸体应当在当地动物卫生监督机构监督下进行无害化处理

四、发生动物疫情时,无条件配合畜牧兽医行政主管部门,按要求处理病死、染疫或扑杀的同群动物及其粪水、垫料等污染物质。

五、无害化处理的方法和要求,按照国家《病害动物、病害动物产品生物安全处理规程》(GB16548-2006)的规定执行

六、动物排泄物、生产污水等须经污水处理设施进行无害化处理,达到标准后排放,不得未经处理而擅自排放。

七、无害化处理结束后,对病害产品污染的地方进行彻底消毒。

八、做好病害动物、动物产品无害化处理档案记录。

九、违反本制度,造成疫情扩散蔓延,追究责任人的法律责任。

6

第四篇:动物防疫制度

为提高动物养殖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实行科学养殖、生态养殖,促进养殖业可持续健康发展,防止动物疫病的发生和传播,保护消费者身体健康,维护公共卫生安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畜牧法》、《兽药管理条例》、《饲料和饲料添加剂管理条例》等相关法律法规规定,制定本场动物防疫系列制度。

1、坚持贯彻“预防为主,防重于治”的方针。

2、履行各项动物防疫职责,自觉接受和配合动物卫生监督机构的监督、检查、检测。

3、养殖场负责人为动物防疫工作主要负责人,认真组织做好养殖场各项动物防疫制度的落实,做好动物疫病综合防范工作,防止动物疫病发生。

4、养殖场的建设要符合动物防疫条件,并依法申领《动物防疫条件合格证》。

5、加强对相关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和技能培训工作。

6、按规定及时做好养殖档案记录工作,做到内容真实、完整,自己清楚,

养殖档案保存二年以上。

动物清洁卫生与消毒制度

1、饲养舍应经常打扫、保持舍内整洁、干燥,并经常性进行灭鼠和灭蝇、灭蚊工作,同时搞好场内绿化,尽量创造一个冬暖夏凉的环境。

2、根据自身的生产方式、主要存在的疫情隐患、消毒剂和消毒设备设施的种类等因素,因地制宜地制定消毒程序。一般情况下,畜舍、用具、车辆等应先清洗后消毒,腐蚀性药液消毒一定时间后再清洗一次;疑有病源污染的场所、用具、工作服、鞋等,先消毒后再清洗;病死动物深埋销毁处理后,对病死动物经过的地方进行严格消毒。

3、平时预防性消毒。

(1)养殖场生产区门口设消毒池,经常更换消毒池内消毒液,保持有效浓度;

(2)一般为环境和道路十至十五天一次,舍内七至十天一次;

(3)工作人员出入生产区均要严格消毒并更换工作服、工作鞋、工作帽等(必要时还要淋浴);

(4)工作服要定期清洗、消毒;

(5)运载工具在装载前和卸载后应当及时清洗和消毒。

4、即时消毒。当动物群体中有个别或少数动物发病或死亡,或有场外人员来过之处,对其采取局部强化消毒。

5、隔离舍消毒。在隔离观察过程中,视情每天消毒一至二次。每批隔离动物进舍前和出舍后全面严格消毒。

6、按照生产过程、消毒程序的要求,合理选择对人和动物安全、没有残留毒性、对设备没有破坏的消毒剂和消毒方法。消毒剂要经常轮换使用。

7、做好消毒档案记录工作。档案保存二年以上。

免疫程序制度

1、根据本场疫情史和周边疫情,确定、实施免疫种类,科学制定免疫程序,确保实施强制免疫病种的免疫工作。

2、从正规渠道购进疫苗。强制免疫用疫苗到市动物卫生监督所领取。

3、严格按免疫程序进行免疫接种。

4、免疫工具严格消毒。

5、严格按免疫操作要求、接种部位和计量实施免疫。

6、按照国家关于畜禽标识管理的规定,在应当加施标识的畜禽的指定部位加施标识。

7、及时处理免疫反应。

8、剩余或废弃疫苗以及使用过的疫苗瓶一律无害化处理,不得随意丢弃。

9、认真做好“免疫记录”,记录档案保存二年以上。

无害化处理制度

1、有相应的污水、污物、病死动物、染疫动物产品的无害化处理设施设备和清洗消毒设施设备。无害化处理场所要远离居民区、生活饮用水源区、学校、医院等公共场所。

2、污水污物采用雨污分离、干湿分离的处理方式。

3、动物粪便实行封闭性堆积发酵后,用作农业和林果业肥料。

4、尿液等经过沼气池发酵处理后,沼气作为清洁能源,沼液用作农业和林果业肥料。

5、病死或死因不明的畜(禽)的无害化处理应在动物卫生监督机构的监督下进行。病死或死因不明的动物主要采取先消毒,再投入无害化处理池深埋方式;对被污染的饲料、排泄物堆积发酵后深埋作农作物肥料;对被污染的杂物等物品,焚烧深埋。

6、做好无害化处理记录。档案保存二年以上。

兽药、饲料和饲料添加剂使用制度

1、兽药、饲料和饲料添加剂采购。认真审查兽药标签和说明书,并检查包装,符合国家规定的方可购入并妥善保管。

兽药、饲料和饲料添加剂的使用要符合国务院农业部的有关规定。

严禁使用瘦肉精、三聚氰胺、苏丹红、氯霉素、呋喃唑酮等禁用药品。

不使用人用药品;不使用过期、变质及假劣兽药。

严格按规定使用性激素、镇静剂等。

使用的饲料原料和饲料产品须来源于无疫病地区,无霉烂变质,未受农药感染。不使用不符合国家规定的饲料和饲料添加剂。

禁止在饲料中直接添加原料药。加药饲料与不加药饲料要分别存放,并有明显标志。

遵守兽药休药期规定。

兽药、饲料和饲料添加剂购入、使用、诊疗按要求进行记录,记录档案保存二年以上。

大竹县家福猪场

年月日

第五篇:动物防疫制度材料

免疫制度

1、遵守《动物防疫法》,按市级兽医主管部门的统一布置和要求,认真做好口蹄疫、高致病蓝耳病、猪瘟等强制性免疫病 种的免疫工作。

2、严格按场内制定的免疫程序做好其它疫病的免疫接种工作,严格免疫操作规程,确保免疫质量。

3、遵守国家关于生物安全方面的规定,使用来自于合法渠道的合法疫苗产品,不使用实验产品或中试产品。

4、在市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的指导下,根据本场实际,制定科学合理的免疫程序,并严格遵守。

5、建立疫苗出入库制度,严格按照要求贮运疫苗,确保药苗的有效性。

6、废弃疫苗按照国家规定无害化处理,不乱丢乱弃疫苗及疫苗包袋物。

7、疫苗接种及反应处置由取得合法资质的兽医进行或在其指导下进行。

8、遵守操作规程、免疫程序接种疫苗并严格消毒,防止带毒或交叉感染。

9、疫苗接种后,按规定佩戴免疫标识,并详细记入免疫档案。

10、免疫接种人员按国家规定作好个人防护。

11、定期对主要病种进行免疫效价监测,及时改进免疫计划,完善免疫程序,使本场的免疫工作更科学更实效。

用药制度

1、场内预防性或治疗性用药,必须由兽医决定,其它人员不得擅自使用。

2、兽医使用兽药必须遵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规定,不得使用非法产品。

3、必须遵守国家关于休药期的规定,未满休药期的生猪不得出售、屠宰,不得用于食品消费。

4、树立合理科学用药观念,不乱用药。

5、不擅自改变给药途径、投药方法及使用时间等。

6、做好用药记录,包括:动物品种、年龄、性别、用药时间、药品名称、生产厂家、批号、剂量、用药原因、疗程、反应 及休药期。必要时应付医嘱:用药动物种类、休药期及医嘱等。

7、做好添加剂、药物等材料的采购和保管记录。

检疫申报制度

1、本场饲养的生猪在本市内出售或迁移,提前向阆中市动物卫生监督机构或其派出的报检点申报检疫,并取得动物检疫合格证明。

2、本场饲养的生猪迁移出市外,应将生猪运至指定地点,向阆中市动物卫生监督机构或派出的换证处申报,并取得《出县境动物检疫合格证明》。

3、自宰自食生猪,在屠宰前向阆中市动物卫生监督机构或者派出的报检点申报检疫,经检疫合格后,方可屠宰、食用。

4、引进种用公、母猪,在引进之前,须向阆中市动物卫生监督机构申报备案并办理审批手续,经依法批准后方可引入。引入后按规定进行隔离、观察、加免,期满后经检疫合格再合群。

5、跨省引进商品型饲养生猪,在引进前须向阆中市动物卫生监督机构申报备案,引入后按规定进行隔离、观察、加免,期满后经检疫合格再合群。

疫情报告制度

1、义务报告人:驻场(小区)兽医当怀疑发生传染病时应立即向当地动物卫生监督机构或畜牧兽医站报告。

2、临时性措施: (1)将可疑传染病病畜隔离,派人专管和看护。 (2)对病畜停留过的地方和污染的环境、用具进行消毒。 (3)病畜死亡时,应将其尸体完整地保存下来。

(4)在法定疫病认定人到来之前,不得随意急宰,病畜的皮、肉、内脏未经兽医检查不许食用。

(5)发生可疑需要封锁的传染病时,禁止畜禽进出养殖场(小区)。 (6)限制人员流动。

3、报告内容:

(1)发病的时间和地点。

(2)发病动物种类和数量、同群动物数量、免疫情况、死亡数量、临床症状、病理变化、诊断情况。 (3)已采取的控制措施。

(4)疫情报告的单位、负责人、报告人及联系方式。

4、报告方式:书面报告或电话报告、紧急情况时应电话报告。

消毒制度

1、养殖场(小区)大门和圈舍门前必须设消毒池,并保证有效的消毒液;场内还应设更衣室、淋浴室、消毒室、病畜隔离舍。

2、养殖场定期不定期进行清扫、冲洗、光照和使用化学药品等多种方法相结合进行消毒。

3、选择高效低毒、人畜无害的消毒药品,消毒药应根据消毒目的、对象选择贮备,对环境、生态及动物有危害的药不得选 择。

4、圈舍每天清扫1至2次,周围环境每周清扫一次,及时清理污物、粪便、剩余饲料等物品,保持圈舍、场地、用具及圈 舍周围环境的清洁卫生,对清理的污物、粪便、垫草及饲料残留物应通过生物发酵、焚烧、深埋等进行无害化处理。

5、定期进行消毒灭源工作,一般圈舍和用具一周消毒一次,周围环境一月消毒一次。发病期间做到一天一次消毒。疾病发 生后进行彻底消毒。

6、场内工作人员进出场要更换衣服和鞋,场外的衣物鞋帽不得穿入场内,场内使用的外套、衣物不得带出场外,同时定期 进行消毒。

7、所有人员进入养殖区必须经过消毒池和消毒室,并对手、鞋消毒。消毒池的药液每周至少更换一次。

8、产房消毒:进入产房前,地面和设备应冲洗干净并严格消毒,母猪全身洗刷干净并消毒后进入产房,分娩前必须严格消 毒乳房和阴部,分娩完毕,再用消毒药抹拭乳房、阴部和后躯,及时清洗产房。

9、养殖场实行“干稀分离、雨污分流”排放,干粪实行发酵处理利用,尿污进入沼气池沼化处理利用,防止粪尿污染环境。 无害化处理制度

1、当养殖场的生猪发生疫病死亡时,必须坚持“五不一处理”原则:即不宰杀、不贩运、不买卖、不丢弃、不食用,进行彻底的无害化处理。

2、养殖场必须根据养殖规模在场内下风口修一个无害化处理化尸池。

3、当养殖场发生重大动物疫情时,除对病死生猪进行无害化处理外,还应根据动物防疫主管部门的决定,对同群或染疫的 生猪进行扑杀和无害化处理。

4、当养殖场的生猪发生传染病时,一律不允许交易、贩运,就地进行隔离观察和治疗。

5、无害化处理过程必须在驻场兽医和当地动物卫生监督机构的监督下进行,并认真对无害化处理的生猪数量、死因、体重 及处理方法、时间等进行详细的记录、记载。

6、无害化处理完后,必须彻底对其圈舍、用具、道路等进行消毒、防止病原传播。

7、在无害化处理过程中及疫病流行期间要注意个人防护,防止人畜共患病传染给人。

畜禽标识

1、新出生生猪,在出生后30天内加施畜禽标识;30天内离开饲养地的,在离开饲养地前加施畜禽标识。

2、猪在左耳中部加施畜禽标识,从外地引进的生猪需要再次加施畜禽标识,在右耳中部加施。

3、生猪的标识严重磨损、破损、脱落后,应当及时加施新的标识,并在养殖档案中记录新标识编码。

4、没有加施畜禽标识的,不得运出养殖场。

5、畜禽标识不得重复使用。

养殖档案

(一)养殖场(小区)应当建立养殖档案,载明以下内容:

1、生猪的品种、数量、繁殖记录、标识情况、来源和进出场日期;

2、饲料、饲料添加剂等投入品和兽药的来源、名称、使用对象、时间和用量等有关情况;

3、检疫、免疫、监测、消毒情况;

4、生猪发病、诊疗、死亡和无害化处理情况;

5、生猪养殖代码;

(二)养殖场(小区)应当依法向市畜牧食品局备案,取得畜禽养殖代码,作为养殖档案编号。

(三)饲养种猪应当建立个体养殖档案,注明标识编码、性别、出生日期、父系和母系品种类型,母本的标识编码等信息。

生猪调运时应当在个体养殖档案上注明调出和调入地,个体养殖档案应当随同调运。

(四)养殖档案和防疫档案保存时间:商品猪2年,种猪长期保存。

上一篇:现代企业管理读后感下一篇:学党章学习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