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职业教育文件

2022-08-24

第一篇:四川省职业教育文件

四川省种子站文件

川农业种站函〔2008〕46号

━━━━━━━━━━━━━━━━━━━━━━━━━━━

关于召开2008年大春作物品种试验总结会的通知

各有关单位:

经研究,定于12月26-29日在成都召开2008年大春作物区试总结会议,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会议内容:总结2008年四川省大豆、棉花、甘薯、水稻、玉米品种区域试验、生产试验和预备试验工作;安排落实2009年试验任务;交流区试工作经验。

二、参会人员:

1、请各承试单位具体负责试验工作的人员1名参加会议,不得超员(见附表);

2、请省科委农村处、省农作物育种攻关办公室派员到会指导;

3、请省薯类、杂粮、棉麻糖桑、玉米高粱、水稻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到会指导。

1三、会议时间及地点:参加大豆、棉花会议的同志于12月26日报到,27日开会;参加甘薯、水稻会议的同志于27日报到,28日开会;参加玉米会议的同志于28日报到,29日开会。会议地点:成都市雷剑宾馆,地址:成都市倒桑树街105号(东城根街彩虹桥旁);宾馆电话:028-86878100。省种子站品种管理科联系电话:028-800

5411、8550

5412、8550

5417、85508415。

附:2008年大春作物品种试验总结会参会人数分配表

二00八年十二月九日

附:2008年大春作物品种试验总结会参会人数分配表

6

第二篇:四川省科学技术协会文件

四川省科学技术协会文件 川科协函〔2010〕104号

关于组织开展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

推荐评选工作的通知

各省级学会、协会、研究会,各市、州科协:

为表彰奖励近年来在技术创新、科研开发、推广应用、普及服务中涌现出来的优秀科技工作者,中国科协将在今年的中国科协会员日活动期间,表彰一批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为做好这项工作,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奖励称号

1.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 2.十佳全国优秀科技者

“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称号对被授予者只授一次,为终身荣誉。

二、推荐评选范围

(一)推荐评选范围。在我省工作并以主要精力和时间直接从事科研、开发、推广、普及和服务工作的科技工作者。

(二)推荐名额。各省级学会、市州科协限一名以内候选人。

三、推荐评选条件

(一)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评选条件。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具有爱国主义精神、求实创新精神、拼搏奉献精神、团结协作精 神,模范遵守科学道德,并符合以下条件之一:

1.在科学研究、技术开发或科研辅助工作中,有创新性成果或推动学科和技术发展;

2.在企业生产实践中,开发或应用新技术,取得明显经济效益; 3.在农业生产中,推广先进实用技术,有效促进农业增产和农民增收,保障食品安全和生态环境;

4.在科普工作中,取得突出成绩;

5.在卫生医疗等公益事业中,为公众提供优良的科技服务并广受好评;

1 6.在国防科技中做出突出贡献。

(二)十佳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评选条件。在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评选条件的基础上,工作成绩和贡献特别突出,社会影响广泛。

四、推荐评选办法和要求

(一)明确职责,规范程序。全省各学会、协会、研究会负责推荐会员中的科技工作者;各市州科协负责推荐本地区各领域的科技工作者;

推荐评选工作要坚持自下而上,推荐人选由基层单位推荐产生。要对候选人人选进行考察,征求人选所在单位及有关方面的意见。成立评审委员会,对候选人进行评审。省级学会、协会、研究会由常务理事会审定评审结果,市州科协负责审定当地推荐人选。各推荐单位将推荐对象的基本情况和简要事迹在本学会、本地区范围内进行公示,接受社会监督,公示时间不少于10天。

(二)严格标准,确保质量。推荐评选工作要坚持以科技工作者的思想品质、精神风貌和工作实绩为衡量标准,严格把关,优中选优。推荐出来的科技工作者要品德高尚、事迹感人、业绩突出,确保先进性、典型性和代表性。

(三)面向基层,注意比例。推荐评选的重点是在各个领域第一线工作的科技工作者。推荐评选过程中,要适当考虑女性、青年、少数民族科技工作者的比例。

(四)加强监督,严肃纪律。推荐评选工作要坚持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充分发扬民主,做到社会公认。在推荐过程要有广泛的群众参与;对被提出异议的推荐对象,要认真进行调查,及时提出处理意见。要严肃评选纪律,对伪造身份、编造事迹、未严格按照评选条件和规定程序推荐的人选,经查实后撤销其评选资格,取消相应名额。

(五)把握进度,按时报送。各推荐单位于9月5日前,将推荐材料的纸质版和电子版一并报送省科协,逾期不予受理。推荐材料包括:《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推荐表》(附件1)一式五份。《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候选人推荐一览表》(附件2)一份。

五、奖励办法

中国科协对获奖人员分别授予“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十佳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荣誉称号,颁发荣誉证书和奖章。

六、组织机构

2 成立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推荐工作领导小组,负责评审工作。 领导小组组长由省科协副主席、党组书记吴凯同志担任,副组长由省科协副主席黄竞跃同志担任,成员由省科协常委会组织建设专门委员会委员,有关方面的专家、学者组成。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省科协组织宣传部,负责推荐日常工作。

请各推荐单位根据需要认真安排部署,优质高效地完成各项推荐评选工作。

七、其他

《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推荐表》、《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候选人推荐一览表》,从四川省科协网站“通知公告”栏目下载,一并报送。

联 系 人:四川省科协组织宣传部

马书义

梅 联系电话:(028)85232933 85352759 电子信箱:mashuyi766@sina.com 通讯地址:成都市人民南路四段11号省科协912室

四川省科学技术协会

2010年8月3日

主题词:人才 科技工作者△ 表彰 推荐 通知

四川省科学技术协会 2010年8月3日印

(共印190份)

第三篇:四川省经济贸易委员会文件

川经贸[1999]科技229号

四川省经贸委关于印发《四川省新产品

新技术鉴定验收管理办法》的通知

各市、地、州经贸委(经委、计经委)、省级各主管厅(局、公司、总会):

为了规范我省新产品、新技术鉴定验收工作,强化技术创新管理,促进先进适用新产品的生产,加速新技术的推广应用,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根据国家经贸委《新产品新技术鉴定验收管理办法》和“四川省技术创新工程实施方案”的要求,结合我省实际,我委制订了《四川省新产品新技术鉴定验收管理办法》,现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一九九九年二月二十日

四川省新产品新技术鉴定验收管理办法

第一章

第一条 为规范新产品、新技术鉴定验收(以下简称鉴定)工作,强 化技术创新管理。促进先进适用新产品的生产和新技术的有效推广应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进步法》、国家经贸委《新产品新技术鉴定验收管理办法》和《四川省技术创新工程方案》,结合我省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新产品、新技术鉴定是指经济管理部门聘请有关专家,按照 规定 的的形式和程序,对技术创新活动中新产品、新技术的主要性能、技术水平、试(投)产或在生产中试(使)用的可行性、市场前景、社会经济效益等进行综合审查和评价,并作出相应的结论。

第三条 本办法 所称的新产品、新技术是指在一定区域或行业范围 内具有先进性、新颖性和适用性的民用工业产品、技术。

新产品是指采用新技术原理、新设计构思研制生产。或在结构、工艺等某一方面有所突破或较原产品有明显改进,从而显著提高了产品性能或扩大了使用功能,并对提高经济效益具有一定作用的产品。

新技术是指产品生产过程中采用新技术原理、新技术构思及新工艺装备

总则

等,对提高产品质量经及节能降耗等某一方面较原技术有明显改进,达到实用程度并对提高经济效益具有一定作用的技术。

第四条 四川省经济贸易委员会(以下简称四川省经贸委)归口管理、 指导和监督四川省企业新产品、新技术的鉴定工作。

市面上、地、州经贸委(经委、计经委)归口管理、监督本地区的新产品、新技术鉴定工作。

省级有关行业主管部门负责管理、监督本行业的新产品、新技术鉴定工作。

第二章 鉴定范围和原则

第五条 列入省和市、地、州经以及省级有关行业主管部门项目计划 的新产品、新技术(包括试产前后及投产阶段)的鉴定工作,按照本办法执行。

企业自行开发的重大新产品、新技术,企业要求组织鉴定,可按照本办法进行鉴定。

涉及人身安全、社会公共利益以及国家有特殊规定的新产品、新技术的鉴定工作,按国家有关规定执行。

第六条 新产品、新技术鉴定工作要坚持严谨求实、客观公正、科学 民主、专家与用户共同参与的原则,保证鉴定工作的严肃性和合理性。

新产品、新技术鉴定工作,要注意新产品、新技术的技术水平、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以及市场前景,保证鉴定工作取得实效。

第七条 新产品、新技术鉴定结论是审查批准产品投产、技术推广应 用和转让、获得奖励以及享受国家、省有关扶持政策的依据。

第三章 鉴定内容和程序

第八条 新产品、新技术鉴定的主要内容是:

(一) 评价新产品、新技术的性能、采用标准、技术水平、生产工艺 条件;

(二) 考核新产品试(投)产、新技术试(使)用所需条件是否具备, 安全、卫生、环保等是否符合要求;

(三) 预测分析市场前景、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第九条 申请新产品、新技术鉴定,应具备下列条件:

(一) 产品设计新颖、结构合理、性能先进,技术先进实用、具备全 新的功能或较原技术有明显改进,有应用、推广价值;

(二) 具备必需的标准、工艺规程、安全规程、操作规程及工装、检 测手段,工艺技术文件齐全;

(三) 达到设计要求,符合国家标准、行业标准、企业标准或用户要 求的技术经济指标;

(四) 技术资料齐全,数据真实准确;

(五) 符合环保、安全、卫生等有关规定;

(六) 符合规定的鉴定申报程序。

第十条 申请新产品、新技术鉴定应当提交以下鉴定资料:

(一) 计划任务书或项目合同书;

(二) 技术总结报告及试生产总结报告;

(三) 产品标准;

(四) 性能测试报告或例行试验报告;

(五) 用户使用报告;

(六) 成本核算报告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分析报告;

(七) 全套生产图纸及有关说明书等设计文件;

(八) 标准化审查报告;

(九) 全套工艺文件;

(十) 质量分析报告;

(十一)工艺审查报告;

(十二)涉及污染环境和劳动安全等问题的,需各有关主管部门

提供报告和证明;

(十三)国家、省级有关部门认定的科技成果查新单位出具的查

新报告。

第十一条新产品、新技术开发单位申请鉴定,应当向鉴定组织单位 提出书面申请(申请表附后)。鉴定组织单位应当在收到申请之日起十日内,作出是否受理的答复。对特别重大的项目,受理申请的单位可以报请上一级主管部门组织鉴定。

第十二条鉴定组织单位受理申请后,可以根据新产品、新技术开发 所处阶段、所属行业类别情况以及生产或推广应用要求,选择下列方式的一种进行鉴定:

(一) 鉴定检测:由鉴定组织单位委托经国家有关部门认定的专业检 测机构,按照国家标准、行业标准、企业标准规定的有关指标,对新产品、新技术进行检测分析,并提出检测报告。

对没有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的新产品、新技术,企业应当制定企业标准,按规定向技术监督部门备案后作为检测的依据。

(二) 会议鉴定:由鉴定组织单位聘请有关方面的专家及用户组成鉴

定委员会,以鉴定会形式对新产品、新技术进行审查和评价,并作出结论。

(三) 合同验收:由鉴定组织单位聘请有关方面专家及用户组成鉴定 委员会,按照合同双方约定的验收标准和方法进行测试、评价,并作出结论。

第十三条通过鉴定的新产品、新技术,由鉴定组织单位核发省经贸 委统一制定的《新产品新技术鉴定证书》。

第十四条鉴定组织单位的上级部门,发现并查实鉴定工作中存在弄 虚作假行为的,有权宣布鉴定验收结论无效。

第四章 鉴定组织和管理

第十五条 鉴定工作实行分级管理。

列入计划的新产品、新技术,由省经贸委负责组织鉴定;

列入其他各级计划的新产品、新技术,由计划下达部门组织鉴定。

企业自行开发的重大新产品、新技术,企业要求鉴定的,可向省或市、地、州经贸委(经委、计经委)或省级行业主管部门提出申请,由受理单位组织鉴定。

市、地、州经贸委(经委、计经委)组织鉴定时,应当邀请省级行业主管部门参加。

第十六条鉴定组织单位要履行下列职责:

(一) 审查鉴定申请报告,在规定的期限内作出是否受理的答复。决 定鉴定方式。确定鉴定的组织形式及人员;

(二) 采用会议方式的,根据需要确定会议规模及鉴定委员会成员构成;

(三) 审核鉴定委员会提交的鉴定报告,如有重大缺陷,责成原鉴定委

员会补充鉴定和评价;

(四) 负责调节器处鉴定争议和鉴定工作的申诉;

(五) 对参加鉴定工作的专家,按有关规定发给咨询费;

(六) 颁发鉴定证书,并报上一级主管部门核准、备案。

第十七条鉴定委员会应当由具备下列条件的技术专家和技术经济专 家组成:

(一) 具有该行业(或相关行业)的高级技术职称(职务)或技术经 济专业类的高级职称(职务),特殊情况下可聘请不超过百分之二十的具有中级技术职称业务骨干参加;

(二)具有比较丰富的科学技术、经营管理知识和良好的职业道德,求实公正。

第十八条 鉴定委员会成员为七至十五人,原则上为单数。

鉴定委员会中,来自用户系统的成员要占成员总数的五分之一以上。

直接参与本项产品或技术开发的人员不得参加鉴定委员会。

项目承担单位人员原则上不得参加鉴定委员会,特殊行业由于专业限制需要项目承担单位参加的,其成员数不得超过鉴定成员总数的三分之一。

第十九条 鉴定委员会应当履行下列职责:

(一) 接受鉴定组织单位的领导,并对其负责;

(二) 坚持实事求是、科学严谨的态度,对新产品、新技术进行审查 和评价;

(三) 组织审议新产品、新技术的答辩及验证试验;

(四) 提出鉴定报告,对结论持有异义的问题要在报告中注明,全体 成员要在鉴定证书上签字。

鉴定么员会负责人对鉴定结论要负责任,每个成员有权充分发表个人意见。

第二十条参加鉴定的有关人员,要采取合理措施保护其在新产品、 新技术鉴定工作中知悉的商业秘密。未经权利人许可,不得披露、使用、允许他人使用或转让该商业秘密。

第五章 罚则

第二十一条 项目承担单位或者个人在鉴定过程中徇私舞弊、弄虚作 假的,一经晒实,组织鉴定单位要中止鉴定;已经完成鉴定的要予以撤销;给予国家、社会造成损失的,由其所在单位或上级主管部门给予直接责任人员行政处分。

第二十二条 鉴定组织单位的工作人员在鉴定工作中玩忽职守、以权 谋私、收受贿赂的,由其所在单位或上级主管部门给予行政处分。

第二十三条 参加鉴定工作的专家玩忽职守,或帮意作出虚假结论, 造成不良后果的,取消其承担鉴定任务的资格,由其所在单位或上级主管部门给予行政处分。

第二十四条 参加鉴定的有关人员,未经权利人许可,擅自披露、使 用或允许他人使用、转让该项目中涉及的商业秘密的,应当依据有关法律追究其责任,涉及国家技术秘密的,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保守国家秘密法》和科学技术保密的有关规定处理。

第六章 附则

第二十五条 本办法由四川省经济贸易委员会负责解释。

第四篇:四川省众诚实业有限责任公司文件

众诚字[2012] 9号

关于公司管理岗位竞评上岗方案相关规定的通知

公司各单位:

为进一步完善公司的用人激励和约束机制,增强职工的危机感、紧迫感、责任感和爱岗敬业精神,最大限度的调动广大职工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充分挖掘和发挥公司用人的最大效益。对公司所有管理岗位实行竞争上岗,方案如下:

一、 岗位竞争的目的

1、 调整组织机构队伍,实现劳动资源的优化配置。

2、 强化竞聘上岗、岗位动态管理机制,体现优胜劣汰法则。

二、 岗位竞争的范围

1、 营销一线管理岗位,范围:各网点销售经理、主管。

2、 服务一线管理岗位,范围:各服务中心前台主管、库房主管、

车间主管、服务经理。

3、 独立部门管理岗位,范围:市场部经理、市场部主管、行政部

主任、客户关系部经理、经营管理室主管、财务部经理、结算室

主管。

三、 竞争人员的范围

全体在职人员

四、 岗位竞聘的条件

1、 原则性强,处事公道、作风正派,有较强的组织纪律概念。

2、 有较强的事业心和责任心,工作热情高。

3、 具有岗位必备的专业知识和政策理论水平。

4、 具有较强的组织领导能力。

五、 竞争上岗的程序和方法

(一)公开报名

凡符合竞争上岗条件的员工均可报名。报名者必须写好自荐信。简述本人的工作经历及本人竞争该职位的优势和条件。每人仅限报考一个职位,经资格审查合格后,只参加该职位的竞岗。(自荐信递交时间待定)

(二)资格审查

由公司领导依据竞争上岗的资格、条件,负责对报名者进行资格审查。

(三)竞职演讲

召开竞职演讲会,介绍自己的工作简历、竞争优势、工作实绩和对争岗位工作的设想。并就公司领导提出的有关问题进行答辩。演讲者在演讲前应向行政部递交一份关于竞争岗位工作的设想(限1500字)。(竞职演讲会时间待定)

(四)讨论决定

公司领导根据竞聘者的综合情况,结合具体职位要求,做出任用决定。

(五)公示

经公司领导批准同意的拟任人选,公示。

(六)任用

通过竞争上岗的管理人员,实行聘任制,任期一年。

六、 竞争的原则

采取公开、公平、公正的竞争原则。依据自愿申请、组织批准的原则。

特此通知

四川省众诚实业有限责任公司

二〇一二年三月三十一日

四川众诚公司行政部2012年3月31日印发

第五篇:中共四川省委文件

川委发[2008]6号

中共四川省委四川省人民政府

关于加快推进承接产业转移工作的意见

积极承接国际国内产业转移,特别是跨梯度承接产业转移,是实施充分开放合作的重要举措,是促进我省产业优化升级、增强区域竞争力的迫切需要,是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实现“加快发展、科学发展、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途径。为加快推进承接产业转移工作,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指导思想、工作原则和工作重点

(一)指导思想。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和省第九次党代会、省委九届四次全会精神,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施充分开放合作,营造竞争优势,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承接载体与平台建设、政策与政务环境建设为主要推动方式,突出重点,分类指导,协调推进,把四川建设成为承接国际国内产业转移、加快产业创新的重要基地和辐射西部、面向全国、融入世界的西部经济发展高地。

(二)工作原则。坚持产业承接与产业结构和区域布局优化相结合。充分发挥产业政策的导向作用,鼓励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其他优势产业,实现承接产业转移与推动产业升级同步,杜绝承接淘汰产能,防止污染转移。坚持市场导向与政府推动相结合。以市场机制配置资源为基础,以企业为主体,充分发挥中介机构作用,政府负责政策引导、环境营造、平台搭建、信息服务。坚持发挥优势与互利共赢相结合。遵循产业价值链和产业聚集的客观规律,充分发挥资源、市场、产业、科技、人力等比较优势,促进我省与发达地区之间以及省内各经济区域之间产业的有效对接,实现输出方与承接方优势互补,共同发展。坚持承接产业转移与促进就业增长相结合。依托成本优势,积极承接劳动密集型产业,引导和鼓励外出务工人员回乡务工、创业,实现由输出劳务向输出产品转化。

(三)工作重点。贯彻落实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和产业政策,创造和利用交通方便、沟通快捷、合作成本相对低廉的条件,抓好高新技术产业、现代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现代农业、特色资源开发与加工业的产业承接,着重承接境外企业和我国东部沿海发达地区的产

业转移,着力引进对产业聚集和开放型经济贡献度大的骨干企业和加工贸易、服务外包项目。同时,积极承接周边省(市)的产品扩散和产业转移。

二、促进政策

(四)财政扶持政策。从2008年起,各级政府要整合设立承接产业转移专项资金,加大对园区基础设施建设、专业投资促进机构建设、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激励机制建设、鼓励类重大产业转移项目财政资金支持和银行贷款贴息的扶持力度。属“飞地工业”模式引进的鼓励类转移园区或产业链企业产生的增值税和企业所得税地方所得部分,可由企业原籍地政府参与项目的税收分享,具体分配比例可由转移方和承接方两地政府按因素法等协商确定。

对鼓励类产业转移项目的各类规费、手续费等,在符合国家现行政策规定的前提下,按照能免则免、能减则减、就低不就高的原则实行减免。投资建设工业标准厂房的,减半征收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配套费和工业厂房人防费。列入重点科技计划、重点技术创新计划、高技术产业化计划的项目,自立项之日起3年内政府免征购置新建生产科研办公用房的交易手续费和产权登记费,减半征收购置存量生产科研办公用房的交易手续费和产权登记费。

转移企业整体收购我省国有企业,对被收购企业原有的不良资产,经有关部门批准可予以核销,对非经营性资产准予剥离;在收购、兼并、重组过程中涉及存量土地、房产转让的,由有关部门依法免费变更权属;办理水、电、气及其他权证,除工本费外免收其他费用。

转移企业开展自主品牌建设,符合国家及我省有关规定的,可享受品牌发展的支持政策。整体转移企业落户四川后首次获得中国驰名商标、中国名牌产品、中国出口名牌等国家级品牌的,按照有关政策由省政府给予一次性奖励100万元。

鼓励转移企业开发并申报国家级自主创新产品。经认定为国家级自主创新产品和具有产业化前景的在孵高新技术产品,可按规定享受优惠政策。对符合条件的重大转移项目的技术改造、技术创新,可按有关规定从省工业发展资金中给予贴息或资金补助。

从事服务外包的转移企业可按有关规定申请现有高新技术、信息产业、教育、商务等专项资金支持。符合条件的服务外包企业可列为四川省知识产权试点、示范企业和优势企业。

(五)税收扶持政策。全面落实国家对西部大开发的区域性产业税收优惠政策。企业所得税优惠,按《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及《国务院关于实施企业所得税过渡优惠政策的通知》(国发〔2007〕39号)有关规定执行。

对符合国家发展改革委《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中鼓励类产业项目为主营业务,且主营业务收入占企业总收入70%以上的转移企业,2010年前减按15%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

转移企业为研究开发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在一个纳税实际发生的技术开发费用,未形成无形资产计入当期损益的,在按规定实行100%扣除基础上,允许再按当年实际发生额的50%加计扣除。经省级认定的创新型转移企业,可参照前3年实际发生技术开发费的平均数,实行研发经费预提留列支,年终据实结算。

转移企业符合条件的技术转让所得,在一个纳税内,不超过500万元的部分,免征所得税;超过500万元的部分,减半征收企业所得税。

转移企业投资于《公共基础设施项目企业所得税优惠目录》中规定的国家重点扶持的公共基础设施项目和从事符合条件的环境保护、节能节水项目的所得,自项目取得第一笔生产经营收入所属纳税起,第一年至第三年免征企业所得税,第四年至第六年减半征收企业所得税。转移企业购置并实际使用的环境保护、节能节水、安全生产专用设备,其设备投资额的10%可从企业当年的应纳所得税额中抵免。

对符合国家政策规定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免征3年营业税。创业投资企业采取股权投资方式投资于未上市的中小高新技术企业2年以上的,可按其投资额的70%在股权持有满2年的当年抵扣该创业投资企业的应纳税所得额;当年不足抵扣的,可在以后纳税结转抵扣。对国家规划布局内的重点软件企业,当年未享受免税优惠的,减按10%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在2010年底以前,对增值税一般纳税人销售其自行开发生产的软件产品,按17%的法定税率征收增值税后,对其增值税实际税负超过3%的部分实行即征即退政策。

(六)金融促进政策。建立协调机制,搭建融资服务平台。鼓励金融机构为转移企业提供开户、结算、融资、财务管理等金融服务,引导金融机构根据企业需求开展业务创新,及时满足企业多元化的金融服务需求。鼓励金融机构改进对企业的资信评估管理,对优质客户开辟“绿色通道”,发放信用贷款,并可发放应收账款质押贷款。在风险可控的条件下,积极探索对鼓励类产业转移企业工业知识产权和非专利技术等无形资产的质押贷款。指导和帮助转移企业在境内外上市融资,支持有实力的转移企业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发行企业债券和短期融资券,允许转移企业以股权融资、项目融资和资产证券化融资等方式筹集资金。支持转移企业运用创业投资和风险投资工具,政策性金融机构要运用政策性资金支持鼓励类产业转移企业发展。保险机构要做好转移企业的保险服务工作。

(七)要素支持政策。对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小的产业转移项目,优先用地预审,优先安排用电、用气、用水计划和指标,确保项目及时落地、按期投产。加强交通运输服务,将重点转移企业列入铁路、公路、港口运输重点保障名单,在运输计划、车皮调配等方面给予优先保障。加强各类人才职业教育培训工作,为转移企业提供数量足够、技能熟练的劳动用工。

三、主要措施

(八)科学规划布局。省招商引资局要会同省发展改革委、省经委、省科技厅、省国土资源厅、省建设厅、省商务厅、省环保局等部门抓紧开展我省承接产业转移的基础性、战略性和前瞻性研究,在我省产业发展规划的基础上,结合土地利用整体规划和城市规划,组织编制我省承接产业转移工作方案。根据全省产业布局和不同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及

资源环境承载能力,按照城乡统筹和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的不同要求,确定五大经济区和四大城市群承接产业转移的合理分工,建立协同机制和防止淘汰类产业转移入川的工作机制,推动生产要素跨行政区划自由流动,实现产业在区域间的优化布局和产业聚集。

各地要充分利用自身的区位、资源、产业和综合成本优势,制定符合本地实际、操作性强的引导政策、激励政策和保障政策,建立主动抓产业承接的长效机制,选准产业的承接点,注重承接的针对性、有效性和灵活性。成都经济区可充分发挥科技、人才、产业和区位优势,重点承接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重大装备制造业、汽车及零部件产业,发展总部经济,率先建成我省承接产业转移和科技创新的示范基地以及在全国具有重要地位的现代城市群;川南经济区可主动承接能源、化工、机械、纺织、食品饮料和现代服务业产业转移,加快建设现代加工制造业基地和城市群;攀西经济区可重点围绕钒、钛、稀土、水能等优势特色资源承接产业转移,逐步建成全国重要的能源、新材料、精品钢材、立体生态农业基地和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城市群;川东北经济区可重点承接天然气化工、纺织和特色农产品加工业的转移,延伸产业链,大力建设天然气等战略资源开发基地,发展特色产业集聚的城市群;川西北生态经济区可以清洁能源、旅游、生态农业和特色畜牧业为主攻方向,通过承接产业转移,培育壮大支柱产业。

(九)壮大承接载体。承接产业转移要与发展园区经济相结合,以全省各类园区为主要承接载体,突出产业特色,科学合理规划,加快配套建设,创新管理体制和开发机制,提高项目承载能力和投资强度,推进优势产业、优势企业、优势资源和要素保障向园区集聚,促进产业集约发展。充分发挥出口创新基地的载体作用,加快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建设,大力引进加工贸易企业。积极探索新的办法,创造新的优势,鼓励东部沿海地区各类投资主体来川兴办产业园区,建立“飞地经济”。通过政策扶持和生产要素倾斜配置,鼓励以专业产业园区(集中区)的形式承接产业链或产业集群整体转移。

(十)搭建承接平台。突出招大引强,充分利用各类投资贸易活动,建立与国际国内500强“一对一”、“点到点”的联系机制。加快推进我省与东中部地区商品市场准入互认、区域名牌合作互认、著名商标共享、质量技术标准一体化,共建共享统一开放的人才市场和技术服务市场。建立承接产业转移网络信息平台,实现各地、各部门承接产业转移工作的信息充分共享、情况快速反馈、问题协同处理。整合宣传资源,创新宣传模式,塑造四川充分开放合作新形象。充分利用国际权威机构和国内外主流媒体的宣传渠道,突出宣传四川产业特色、环境特色和要素特色,重点开展对高新技术产业、现代加工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现代农业、特色资源开发与加工业的宣传推介。

(十一)改善承接条件。鼓励国内外企业参与我省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营,尽快形成贯通南北、连接东西的快速运输通道,构建便捷通畅、全程全网、安全高效的现代化综合物流体系。鼓励龙头企业将研发、制造、服务等有关流程外包,引导各类中小企业积极主动与大企业和重点项目配套协作,形成具有四川产业和地区特色的产业链配套体系。吸引国内外投资者以独资、合资和参资入股等方式,参与融资担保、信息咨询、技术服务、人才建设、法律服务等各类中小企业服务体系建设。在转出地大量吸纳川籍务工人员的企业,对其成建制转移到我省的(包括分厂、车间),要在职工培训、员工招聘和生产要素

保障等方面提供特殊支持。鼓励各类人员来川创业,鼓励企业业主和具有高级职称的专业技术人员、高级管理人员在川落户,在子女入学、就业、就医、社保等方面提供便利。

(十二)完善促进体系。按照“政府推动、企业主体、市场运作、互利多赢”模式,建立“政府—中介—企业(开发区、工业集中区)”联动的投资促进体系。强化投资促进部门、各类园区、产业承接企业、回乡创业人员及市场中介组织的工作互动关系。发展改革、经委、国土资源、工商、环保、商务、招商引资、海关、能源、金融等部门要形成合力,共同促进。省每年选择重点产业和重点地区,多方联动开展产业承接促进活动。加快投资促进专业人才队伍建设,推广专业小分队招商方式,提高产业对接的能力和实效。各级政府驻外办事处要以承接产业转移为首要工作,在符合财务管理制度前提下,按照政企分开、企事分开的原则,积极探索与市场机制相结合的促进方式。各级政府要加强对驻外办事处的工作保障,使驻外办事处成为承接产业转移的重要前沿阵地。

(十三)建立激励机制。各级政府每年安排一定的资金,专项用于奖励在承接产业转移中取得显著成绩的地区、部门、园区、企业和社会引资人,支持重大产业项目的引进、重要产业链和产业集群的形成。

市(州)和园区激励。省政府定期表彰在承接产业转移工作中成效突出的单位,并调增受表彰单位所在市(州)次年土地、能源等要素指标。支持各市(州)、县(市、区)合作创办跨行政区划的产业集中发展区。对产业特色突出、承接产业转移成效明显的园区,由省给予园区建设引导资金支持,并优先安排园区土地、能源和稀缺资源配置。对园区发展进行考核,由各市(州)政府对成绩突出的园区领导班子给予奖励。重大项目激励。对经省政府审定,投资额在3亿美元或20亿元人民币以上的鼓励类产业转移重大项目,由省根据项目建设进度,以贴息、专项资金补助等方式予以扶持,优先保障要素配置。产业链及产业集群形成激励。对形成完整产业链、较强产业配套能力和明显产业集聚效应的地区,优先纳入省重点产业发展规划布局,在重大项目推荐和配套项目安排上给予重点支持。对推动形成产业链的关键企业或产业集群的核心企业,可由承接地政府给予奖励或补助。

产业创新激励。鼓励转移企业与我省科研院所和高等学校相结合,创办产业创新基地。对符合条件的,可按照《四川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加强自主创新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若干政策的通知》(川府发〔2007〕23号),对创新型企业建设、自主创新产品培育、高新技术成果转化、高新技术产品认定和采购、产学研融合机制建立、人才队伍建设、知识产权保护、生产要素配置等方面给予政策支持。

投资及引资奖励。对鼓励类产业转移企业,在达到相应投资强度和投资进度前提下,承接地政府可根据实际到位投资额情况给予奖励或补助,对高新技术产业项目和以商招商的龙头企业,奖励标准可适当提高。鼓励市场化投资中介机构、社会组织及社会引资人引进产业转移项目,根据引进项目的类型和到位资金额,承接地政府作为委托方可给予适当奖励。对转移到我省的重点纳税大户企业负责人,符合条件的,可推荐为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任职人选;对贡献突出的外来投资者可授予“荣誉市民”等称号。

部门激励及干部奖惩。对承接产业转移成效显著的政府部门和政府驻外工作机构,增拨专项工作经费,并按规定给予表彰。鼓励政府投资促进部门进行体制机制创新,实行更为灵活的用人管理机制,把承接产业转移工作情况纳入干部考核的重要内容和干部提拔使用、表彰的重要依据。对绩效突出的干部按规定程序授予“模范公务员”、“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称号;对损害承接环境的人员予以问责。对敢于创造性地为投资者解决实际问题、勇于承担风险的领导干部,要给予支持和保护。对在承接产业转移工作中作出重大贡献的人员,优先推荐其参加全国劳模、“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等的评选。

(十四)提高服务效率。建立以政府信用为核心的社会信用体系,保障政策措施的可持续性。加强法制环境建设,保障产业转移企业的合法权益。加大“治乱减负”力度,整顿市场秩序,积极协调企业投诉,为产业转移企业营造公平、公开、公正的竞争环境。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严格执行《行政许可法》,简化审批手续,提高审批速度。转移企业登记注册时,除法律法规有明确规定外,任何部门(单位)不得设置前置性审批事项。全面推行政务公开,认真落实首问负责制、限时办结制、责任追究制,切实履行一次性告知义务和服务承诺制,完善“一站式服务”、“并联审批”、“联合审批”等审批服务方式,提高政府服务效能。加快“大通关”建设,深化口岸通关作业改革,推进口岸联网和口岸查验监管手段现代化建设,提高口岸整体通关效能。

(十五)强化组织领导。省政府成立推进承接产业转移工作领导小组,研究制定和督促落实承接产业转移的政策举措;建立重大招商项目协调制度,及时协调解决重大问题和难点问题,防止过度竞争和恶性竞争。各级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要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把推进承接产业转移摆到经济工作的突出位置抓紧抓好,抓出成效。各级政府要建立相应的领导机制,落实责任部门和责任人。对重大产业转移承接项目和重大投资促进活动中签约的

重点项目,要坚持部门督办责任制、跟踪落实责任制,实行“签约—落地—投产—达效”全程跟踪和服务,督促、指导、考核产业承接地政府和职能部门对承接项目加强服务、协调纠纷、解决困难。

中共四川省委

四川省人民政府

2008年3月28日

上一篇:水电安装施工协议书下一篇:市场推广部工作计划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