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化学二氧化碳教案

2022-10-20

教案是从教师教的角度对教学的设计;学案是从学生学的角度对教学的设计。教案是教育科学领域的一个基本概念,也叫课时计划。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初三化学二氧化碳教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第一篇:初三化学二氧化碳教案

初三化学教学教案:《一氧化碳》

[知识教学点]

1.一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2.一氧化碳的毒性且其对环境的污染。

[重、难、疑点及解决办法]

1.重点:一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2.难点:从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分子组成的不同,了解它们在性质上的差异。

3.疑点:向炉火中撒少量的水后,为何炉火烧得更旺?

4.解决方法:

(1)学生阅读教材,比较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了解一氧化碳物理性质。

(2)教师演示试验,学生观察实验现象,通过讨论分析,了解一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3)结合生活实际,了解一氧化碳的毒性及其对环境的污染,加强环保观念。

[教学步骤]

(一)明确目标

1.了解一氧化碳的物理性质。

2.掌握一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3.了解一氧化碳的用途、毒性和对环境的污染。

(二)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写出碳单质完全燃烧和不完全燃烧的化学方程式。

引言:我们知道碳有两种氧化物:CO和CO2。CO和CO2在分子组成上,它们只相差一个氧原子,这种组成上的差异会给它们性质上带来什么差异呢?下面,我们来学习CO的某些特性。

[板书]:一.一氧化碳的性质和用途

1.物理性质(与CO2相比较)

复习提问:CO2有哪些物理性质呢?

学生活动:阅读教材P97第一段,从颜色、状态、密度、溶解性等方面比较一下CO和CO2的物理性质

[板书]:色、味、态密度溶解性

CO无色无味的气体比空气略小难溶于水

CO2无色无味的气体比空气大能溶于水

2.化学性质

(1)一氧化碳的可燃性

教师活动:演示实验5—10。

学生活动:

(1)观察火焰颜色,当把内壁附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罩在火焰上时,观察石灰水变化。

(2)根据实验现象,判断有何物质生成?写出化学方程式。

讲解:CO和H2都有可燃性,它与O2(或空气)混合后点燃都有可能发生爆炸,注意点燃前应检验CO气体的纯度。

提问:(1)如何用化学方法区别CO和H2?

(2)如何用化学方法区别CO和CO2?

学生活动:学生通过分组讨论,对教师提出的问题进行归纳总结。

目的意图:使学生认识到CO和H2的化学性质比较相似,可根据它们发生化学反应时,生成物不同来区别;CO和CO2的化学性质有很大差异,根据它们的化学性质来区别。

[板书]:(2)一氧化碳的还原性。

教师活动:讲解演示实验5—11。

学生活动:观察黑色氧化铜的变化和澄清石灰水的变化,根据实验现象,判断有什么物质生成,并写出化学方程式。

讲解:CO在反应中夺取了CuO中的O,使CuO还原成Cu,同时生成CO2。反应说明CO具有还原性,这个特性与O

2、C相似。

[板书]:COH2C

可燃性2CO + O2 == 2CO2

蓝色火焰2H2 + O2 == 2H2O

淡蓝色火焰C + O2 == CO2

还原性CO+CuO==Cu+CO2H2+CuO==Cu+H2OC+2CuO==Cu+CO2

3.一氧化碳的用途

提问:根据一氧化碳的化学性质,思考它有哪些用途?

学生活动:①总结出一氧化碳的用途。

②阅读教材中的选学材料,了解水煤气的成分,并思考选学材料中提出的问题。

[板书]:(1)气体燃料

(2)冶炼金属:Fe2O3 + 3CO == 2Fe + 3CO2

二.一氧化碳的毒性

学生活动:(1)阅读教材第99页,理解CO中毒的生理过程。

(2)分组讨论教材第100页的习题3。

教师活动: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进行总结。

[板书]:三.一氧化碳对空气的污染

学生活动:(1)阅读教材第99页。

(2)讨论CO这种污染物是怎样产生的?如何防止污染,

讲解:CO具有可燃性和还原性,在人类生活和工业生产中有很重要的用途;CO有剧毒,又污染空气,所以要注意防止和控制CO对环境的污染。对于CO,我们要“一分为二”地认识它。

[总结、扩展]

1.CO和CO2性质的差异。

2.CO和H2化学性质的相似性。

[布置作业]

1.教材P100习题2。

2.用什么方法鉴别空气、O

2、H

2、CO和CO2?

第二篇:初三化学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教案 新课标 人教版

[教学设计思路]

二氧化碳是继氧气之后的又一重要气体。该气体与日常生活联系非常紧密,学生在前期的学习中就有所接触,但对二氧化碳的性质和用途未必有科学的认识。由于在氧气的学习中形成了一定的学习方法,教材中关于二氧化碳的基础知识,学生大都能通过预习来掌握。然而多年来的接受式学习,使他们的科学探究意识较为缺乏,看问题多停留于表面,

缺乏深思的习惯。例如:当看到二氧化碳通入石蕊试液中,石蕊试液变红,他们就会得出二氧化碳能使石蕊试液变红的错误结论。本节课准备从生活实际引入课题,引导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二氧化碳的性质提出一些大胆的猜测;在此基础上先由教师提出三个探究任务:(1)向装有两只高矮不同蜡烛的烧杯中倾倒二氧化碳气体,提出一些问题;(2)分别向空气、收集满二氧化碳的塑料瓶中加入约1/2体积的水,立即旋紧瓶盖,振荡。会有什么现象?(3)向紫色石蕊试液中通入二氧化碳,引导学生实验探究,并发现新问题:究竟是什么物质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色;从而引发学生的再次探究。通过探究二氧化碳的性质使学生初步经历科学探究过程,逐步学会用科学方法进行探究式学习,从而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注生活,保持和增强对生活和自然界中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本节课中,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创设问题情景,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改变学生接受式学习的心态;教学的核心是发现并解决问题。

二、教案

课 题 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 授 课 人 汤 高 辉 学 校 抚州市临川七中

标 1.知识与技能

(1)认识二氧化碳,掌握其重要的化学性质,了解其物理性质和主要用途。

(2)懂得设计实验来验证物质性质的方法。

(3)学会对实验中出现的现象进行分析并得出结论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演示实验的现象,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通过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去验证二氧化碳的性质,培养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

(3)经过亲自动手实验,让学生懂得二氧化碳可以与水反应生成碳酸。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二氧化碳的密度以及水溶性进行实验设计,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以及思维的严密性。

(2)通过用浸过石蕊溶液的小花来进行实验探究,让学生亲自参与到知识的形成过程中,从而获得成功的喜悦和对化学学习的持续兴趣。

重 点 培养学生对实验现象的猜测、观察,对实验的分析、交流、总结等探究能力。

难 点 增强学生进行探究实验的欲望和激情,让学生交流、分析、总结。

教学方法 引导——启发法

仪器、药品 仪器:广口瓶、长颈漏斗、导管、集气瓶(两个)、装有高低蜡烛的烧杯、烧杯、小型喷雾器、镊子、塑料瓶、石蕊染成紫色的小花、酒精灯等。

药品:大理石、稀盐酸、一个盛满二氧化碳的塑料瓶、稀醋酸等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提问:你们知道的二氧化碳的性质中,哪些是已经做过实验亲自验证并非常确定的,哪些只是由别人告诉你的?

组织学生列举日常生活或学习中与CO2有关的事例,推测CO2的性质。

(展示)一瓶二氧化碳气体,并请学生观察和闻气味。并简介闻气体的方法。

(探究活动:提出探究任务1):

①向有两支高矮不同蜡烛的烧杯中倾倒二氧化碳气体;

(引导学生思考猜测):

(1)“二氧化碳气体能否从集气瓶中倒入烧杯中?”“你有没有见过气体能倒来倒去的?”

(2)“如果我真的能把二氧化碳倒下去,你猜想会观察到什么现象?”(3)两支蜡烛同时熄灭,还是哪支蜡烛先熄灭?

(提出探究任务2):

②分别向空气、收集满二氧化碳的塑料瓶中加入约1/2体积的水,立即旋紧瓶盖,振荡。会有什么现象?

提问:根据上述两个实验的设计意图,你们还能设计一些其他的实验来证明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且可溶于水么?

让学生思考一会儿后再投影出一些提示

让学生讲述自己小组的实验设计,并引导其他学生去评价这些设计。

(提出探究任务3)

③向紫色石蕊试液中通入CO2,会有什么现象?

投影并讲解:石蕊是一种植物的色素,能在酸性、中性及碱性环境下显现出三种不同的颜色。

讲解: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了碳酸的化学方程式。以及碳酸分解的化学方程式。

提问:“二氧化碳还有哪些性质?”。

教师要求学生写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并强调:常用这一反应来检验二氧化碳。

小组讨论小结:通过实验探究我们知道了二氧化碳具有哪些性质?哪些是物理性质?哪些是化学性质?

投影:根据本课的有关知识点设计与生活密切相关的习题来进行知识的巩固和运用

布置作业:家庭小实验:用家里的一些物品制造并收集二氧化碳气体并对自己设计的实验进行实施,把实验的结果与老师和同学们一起分享。 学生回答:二氧化碳的密度及水溶性是在实验室制备二氧化碳时从老师口中获知。

(生活中的事例)呼出的气体中有二氧化碳;汽水(碳酸型饮料)中含有二氧化碳;二氧化碳可以使燃着的木条熄灭;二氧化碳使人窒息死亡(举例"死狗洞",并介绍有关知识);二氧化碳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等。

猜测:二氧化碳通常情况下是无色无气味的气体;二氧化碳可能溶于水;二氧化碳不能燃烧也不能支持燃烧;二氧化碳不能供给呼吸;

学生回答:

二氧化碳是无色无味的气体。

生(大多数):能

部分学生有点疑惑,不敢肯定能不能。

生:蜡烛熄灭。

学生各种说法都有。

学生很专注地观察,当观察到的现象与他的猜测一样时,非常的兴奋,并自觉交流。

生思考后回答:不变。

当学生观察到瓶子变瘪了,很惊讶,觉得怎么会这样呢?随即在小声讨论。

生描述实验现象,分析原因,总结结论。

学生分小组讨论并进行实验设计。

学生:讲述自己的设计和准备如何实施,并对实验现象进行猜想。

学生实验:把浸过石蕊试液的4朵小花分别进行实验对比:(1)喷醋酸(2)喷水(3)直接放入盛有二氧化碳的集气瓶(4)喷水后放入盛有二氧化碳的集气瓶(5)把(4)中的小花放在酒精灯火焰上烘烤。

学生猜测:石蕊变红的可能原因有水、二氧化碳本身、二氧化碳与水作用后的产物;

学生抄写、记忆

学生积极回答,显得很兴奋

学生思考、讨论

注意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出发,使教学更有针对性,重点更为突出。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不要“人云亦云”,要敢于创新。

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和分析的能力。

使学生回忆所学过的知识,温故而知新。

使学生感到迷惑或兴奋,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引起兴趣。

学生因为有自己的猜测,都想知道自己的猜测是否正确,会很专注地观察。并引发自觉的交流。

培养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通过小组的合作,互相启迪、互相补充、并完善自己的设计。

通过让学生讲述自己的设计提高学生的表述能力,并使学生初步学会评价和改进实验设计;通过赞美学生的设计让学生感受成功的喜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通过学生亲自动手进行实验探究,让学生亲自参与到知识的形成过程中,并学会根据实验现象分析、得出结论,从而获得成功的喜悦和对化学学习的持续兴趣。

达到加深和会书写化学方程试的目的。

让学生多动手、多思考,他们就会有更多的心得和体会,对化学的学习也就更有兴趣。

使学生能把学到的知识与实际生活联系在一起,懂得运用有关的化学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达到课后复习的目的。

[板书设计]

课题3: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

一、二氧化碳的性质

1、CO2是无色无味的气体。[物理性质]

2、CO2密度比空气大。[物理性质]

3、CO2不能燃烧,不支持燃烧。[化学性质]

4、CO2能溶于水。[物理性质]→制汽水

5、CO2+H2O==H2CO3 [化学性质]

6、CO2+Ca(OH)2==CaCO3↓+H2O[化学性质]

(常用此反应来检验CO2)

第三篇:一氧化碳化学教案

知识目标:

使学生了解两种碳的氧化物在性质上的差异;通过化学实验及其分析,使学生了解一氧化碳的可燃性和还原性,了解一氧化碳的物理性质;通过对比和实验,使学生掌握co的主要性质。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的实验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通过对co化学性质的实验探究,初步提高学生实验设计和实验操作技能;初步培养学生毒气处理的方法。 情感目标:

通过对co化学性质实验的探究,使学生体验探究、体验成功,培养化学学习兴趣;通过一氧化碳与血红蛋白结合的现象,对中毒机理进行微观分析,揭示通过现象看本质的科学态度;通过引导学生对co的全面认识过程,初步训练学生辩证地、全面地分析问题的科学态度;强化使用毒气的自我保护意识和环境保护的意识。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本节课的教学是九年义务教育初中化学中典型的元素化合物的教学,是高中学习的重要生长点。一氧化碳的性质不难理解,又有氢气、二氧化碳的性质作对比、铺垫,学习难度不大,有利于学生探究。内容紧密联系实际。此节内容与实际生活、生产联系紧密,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探究兴趣。同时一氧化碳是学生初中学习的第一个有毒物质,是典型的环保素材、自我保护素材。对一氧化碳的学习,既可满足九年义务教育对知识普及的要求,同时又可提高学生自我保护、环保的能力。

因此,无论从教材的位置看,是从学生的知识贮备、能力水平分析,还是从九年义务教育的需要出发,一氧化碳的学习作为探究性学习,内容、难度均适合,是高中学习的生长点。 课堂引入指导:

法一:通过介绍煤气中毒,及其危害的新闻实例引入。突出认识——实验——应用(预防煤气中毒)的学习活动。

法二:将小老鼠放入盛满一氧化碳的钟罩内,观察一氧化碳的毒性,讲解煤气中毒原理及救护方法,实际救护小老鼠。从兴趣出发,学习一氧化碳性质。

法三:单刀直入,碳有两种氧化物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分析分子式差异,推测性质,引入实验。 知识讲解指导:

1.以实验为手段,深入剖析,一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其一可燃性,其二还原性),特性(剧毒性)。

2.讲解应条理化,有层次。

3.注意对比氢气性质与一氧化碳性质的异同。

教学建议

(1) 突出实验教学的功能

实验设计是探究学习中的一种重要验证方式。本节课应充分挖掘化学实验在探究学习中的功能,在学生提出假设后,通过设计实验方案、论证方案及实施验证,以形成知识。在此过程中,使学生充分体现化学实验在学习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形成知识、应用知识、验证假设、训练思维。

(2)充分体现主体性教育原则

无论在课的设计上 ,还是在课的组织上,都应十分重视教师和学生的主体性。教师在设计课时,充分发挥主体性,创造性地处理教材,乐在其中。学生在上课时,兴趣较高,积极参与,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提高探究能力和创造力。

(3)寓德育于学科教学中

在一氧化碳教学中应充分体现辩证唯物主义教育。在学生仅仅认识co有毒的基础上,通过学习co其它性质,并引导学生分析co在实际生活、生产中的重要用途,使学生初步学会用辩证的、全面的认识方法去认识客观事物。

(4)强化知识和能力的整合。

通过设计高质量的思考题,整合知识和能力。高质量的思考题,不仅能将课堂教学向外延伸,而且能将学生的思维水平引向一定高度。如本节课留的思考题(co还原fe2o3),有三个重要作用。其一是引导复习co的化学性质。其二是应用co的化学性质。其三是整合实验装置。将可燃性实验、还原性实验、尾气的处理实验整合起来,设计一套实验装置,这不仅是实验的整合,更是知识和能力的整合。 课程结束指导:

1.布置学生小结一氧化碳的性质,然后再分别与氢气、木炭等进行对照。

2.以一氧化碳中毒的原因为内容,进行讨论,着重在如何预防一氧化碳中毒和中毒后的处理措施。

3.辩证认识一氧化碳,了解一氧化碳的重要用途。

一氧化碳中毒及其救治

教学设计方案一 一氧化碳的性质:

从co和的化学式可以看出:co分子比分子少1个氧原子。由于分子构成的不同,两者的性质有很大的差别。(结构决定性质)。

【指导阅读】 阅读97页第1自然段(注意与物理性质的比较)。

1.物理性质:co是无色无气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略小,难溶于水。

提问:制取co气体时应如何收集?

归纳:不宜用排空气法收集,因co的密度与空气的密度很接近,而且有剧毒。应采用排水法收集。

2.化学性质:

(1)一氧化碳的可燃性:

现象:发出蓝色火焰、放热。

特别指出:和其他可燃气体一样,点燃co之前必须先验纯。

提问:为什么要验纯?怎样验纯?

明确:若co不纯,点燃时可能发生爆炸,因co的爆炸极限是12.5%~74%。验纯的方法同氢气的验纯。

讲述:煤炉里煤层上方的蓝色火焰就是co在燃烧时所产生的。(引导学生看图课本第97页5-22)。水煤气是co和的混合气。

引导回忆:不仅能与氧气反应,还能夺取某些氧化物中的氧,如氢气还原氧化铜。

设问:co是否也能夺取某些氧化物中的氧元素?

演示:

指导学生思考:①实验的仪器、药品有哪些?②课本上图5-

23、图5-

13、图5-18有什么明显区别?③主要操作步骤有哪些?

要求学生观察:①玻璃管中发生了什么变化?②澄清石灰水溶液中产生了什么现象?

让学生分析有关现象得出正确结论。

归纳并出示小黑板:

药品:co、cuo、溶液。

仪器:铁架台、玻璃管、单孔橡皮塞、双孔橡皮塞、酒精灯、导管、细口瓶、气球。

步骤:

①先通一会儿co气体;(为什么?)

②点燃酒精灯加热;

③停止加热;

④处理收集到的尾气。

现象:玻璃管中黑色固体变为光亮的红色固体;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结论:co使cuo还原成cu,同时生成。在该反应中,co是还原剂,表现出还原性。

(2)一氧化碳的还原性:

强调:

①co必须干燥、纯净。这样有利于反应的进行,也避免了实验事故的发生。

②增加尾气收集装置是十分必要的。因从导管进入细口瓶的气体中或多或少含有co,而co不允许直接排放到空气中。

③尾气的处理方法不是唯一的,课本99页图给出了处理尾气的另一种方法。

提问:还原cuo、c还原cuo、co不原cuo,三个反应有何异同点?

归纳:①反应cuo中均为氧化剂,、c、co分别作还原剂。②前两个反应属置换反应,最后一个不是。

讨论:co有哪些重要用途?(提示:性质决定用途)

归纳并板书:

① 作气体燃料;

② 作冶金工业上的还原剂。

高炉炼铁的化学反应原理是:

讨论:如何实现co和co2之间的相互转变?

归纳并板书:与co之间的互相转变。

提问:煤气中毒是怎么回事?

讲解:煤气的主要成分是co,煤气中毒就是co中毒。因为co能跟血液里的血红蛋白结合,使血红蛋白的输氧功能受到破坏,从而导致体内缺氧,产生头痛、昏迷,严重时发生死亡。

3.co的毒性:

co剧毒!!使用时必须注意安全。

讨论:如何防止co中毒?

讲解:使用时应注意通风、排气。在液化煤气中添加具有特殊气味的物质能帮助人们判断是否发生了煤气泄漏,避免中毒、爆炸事故的发生。

提问:空气中有无co气体呢?如果有,会产生怎样的危害性?

阅读:99页中间部分。

明确:①空气中气体污染物有co、、等。②co主要来自汽车排放的尾气等。③空气污染的危害性极大,直接威胁人类的生存。

4.co对空气的污染。

co危害严重!造成环境污染有很多人为的因素。每个人都应增强环保意识,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

第四篇:九年级化学《二氧化碳的性质》最实用教案

最新九年级化学《二氧化碳的性质》

教 案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2.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思维能力及根据实验现象分析、推理、判断的能力。 实验用品

集满二氧化碳的集气瓶、烧杯,有两个阶梯的铁皮架、短蜡烛、细铁丝、铁架台、小塑料袋、玻璃导管、酒精灯、集气瓶、试管、石蕊试液、澄清的石灰水、标本瓶、投影仪、投影胶片、小白鼠或小麻雀等。 教学过程

【引言】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碳的化学性质,碳在空气中完全燃烧生成二氧化碳。二氧化碳只占空气总体积的0.3%,假如从空气中除去这些二氧化碳,自然界的生命活动还能进行下去吗?

【投影】二氧化碳的循环(引导学生根据投影图示回忆自然课和生物课的有关知识。) 【讲述】根据已有的知识,我们可以肯定地回答:不能!那么,对自然界的生命活动如此重要的二氧化碳,有什么重要性质呢?

【板书】二氧化碳的性质 一.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

【提问】我们讨论物质的物理性质一般从哪几方面考虑?

【回答】从物质的颜色、状态、气味、溶解性、密度等几个方面考虑。

【讲述】各实验小组(2人)观察集气瓶中二氧化碳气体的颜色、状态,并闻一下气味(注意闻气味的方法),回答观察结果。

【板书】1.无色、无气味的气体

【设问】在加压冷却的情况下,二氧化碳还会是无色气体吗? 【讲述】当然不会。二氧化碳在冷却和加压下变成无色液体,温度更低时变成雪花状固体。经过压缩的二氧化碳固体叫干冰。干冰在-78.5℃吸收大量的热,直接变成二氧化碳气体。

(边讲边板书,并联系学生熟悉的樟脑丸简单介绍升华现象。) 【板书】

师:二氧化碳的溶解性怎样呢?

- 1

生丙:说明二氧化碳不能燃烧,也不帮助燃烧。 生丁:再次证明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

【板书】1.一般情况下,二氧化碳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 【讲述】任何事物都是相对的。也许有的同学要问:什么情况下二氧化碳能够燃烧?产物是什么?课下,老师将跟感兴趣的同学共同探讨这个问题。

【设问】实验证明二氧化碳既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那么,它是否可以供给呼吸?

【讲述】同学们也许听过阿尔卑斯山撍拦范磾的故事吧!(教师扼要介绍故事梗概。)下面让我们用实验来揭开撍拦范磾的奥秘。

【演示】把两只小白鼠(或小麻雀)分别放入盛有二氧化碳和空气的标本瓶中。要求学生观察比较小白鼠的活动情况:盛有二氧化碳瓶中的小白鼠呼吸逐渐停止,不能动了。另一瓶中的小白鼠活动正常。(引导学生分析现象,得出二氧化碳不能供给呼吸的结论。) 【板书】2.二氧化碳不供给呼吸

【提问】那么,撍拦范磾中狗死的原因是什么?

【回答】像小白鼠一样,山洞中大量的二氧化碳使狗窒息而死。 【讲述】二氧化碳没有毒性,但它无法供给呼吸。当空气中二氧化碳含量达1%的时候,对人体就有害处;达到4%~5%时,会使人感到气喘、头痛、眩晕;达到10%时,会不省人事,呼吸停止,导致死亡。

【设问】一些久未开启的菜窖、干涸的深井和深洞底部,二氧化碳的浓度往往很高。在进入这些地方前,必须先做什么实验,才能保证人身安全?

师:(用三只分别盛有含二氧化碳量各不相同的标本瓶模拟同学们郊游时遇到的三口撋罹當。)请同学们用实验的方法说明能不能进入这三口撋罹當?

【演示】(先引导学生讨论,然后选一名学生到讲台演示。)把三根系有细铁丝的燃着的蜡烛分别伸入撋罹當中,一瓶蜡烛火焰熄灭,一瓶蜡烛火焰燃烧不旺,另一瓶蜡烛燃烧正常。

生:火焰熄灭或燃烧不旺,说明摼當中二氧化碳浓度过大,都不能进去。

师:用类似的方法检验,就可保证人身安全。

师:下面我们将通过实验探讨二氧化碳能不能跟水反应。

- 3

师:现象叙述准确,分析明确具体。石灰水的主要成分是氢氧化钙,二氧化碳跟它反应后生成的白色固体,叫做碳酸钙。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板书】CO2+Ca(OH)2=CaCO3↓+H2O 师:这个反应可用于鉴定二氧化碳。下面请同学讨论两个问题。

【投影】讨论1:为了使石灰浆抹的墙壁尽快干,为什么常在室内生个炭火盆?为什么开始放炭火盆时墙壁反而潮湿?

讨论2:你怎样用实验的方法证明一瓶无色气体一定是二氧化碳? 【回答】略(可由几个学生回答,相互补充)。

【小结】略(教师小结时,应强调二氧化碳的鉴定方法与鉴别方法的不同)。 师:以上我们学习了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下面我们做练习。 【投影】练习1:有四瓶无色气体,它们分别是氢气、氧气、空气和二氧化碳气体。请用最简单的实验方法将它们区别开?

【回答】略(教师要引导学生用最简单的方法鉴别,同时要求语言简练、完整,表达准确、清楚)。 【投影】练习2:填写下表 【回答】略

(教师以2人~3人写在投影胶片上的答案进行小结。) (评注:采用类比的方法,及时检测和巩固所学知识,课堂教学效果较好。)

【预习】二氧化碳的用途、制法 【作业】(略)

教学说明

本课是初中教学的重点,教学中采用学生喜欢的多种形式,充分利用实验的多种技能,把二氧化碳的性质生动直观地介绍给学生,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思维能力和观察分析、推断能力,使学生主动自觉地获取知识。

第五篇:九年级化学上册《二氧化碳的性质》教案 新人教版

山东省肥城市湖屯镇初级中学九年级化学上册《二氧化碳的性质》教

案 新人教版

知识目标:

1)学习习二氧化碳制取。

2)了解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理解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知道二氧化 碳的用途及对社会生活环境的影响。 能力目标:

1)依据演示实验,掌握基本的实验操作技能。 2)初步形成学生的实验创新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识的感性认识上升为对知识的理性认识。

2)生初步树立环保意识,认识到我们只有一个地球。 教学重点:

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用途以及对社会生活环境的影响。 教学难点:

二氧化碳和水、石灰水的反应原理。

一、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1. 仪器:烧杯、铁架台、锥形瓶、试管、试管夹、长劲漏斗、集气瓶、火柴、酒精灯、盖玻片、双孔塞及导管。

2.药品及相关物质:碳酸钙、稀盐酸、汽水、蜡烛、沙子、石蕊试纸、紫色石蕊试液澄清石灰水、教学挂图。

(二)讲授新课:

[导语] 大家好!我们开始上课。再学习新内容之前我们先来回顾上结课的内容。

[引言] 上结课我们主要学习了二氧化碳的制取,可以将上结课的内容概括为三个方面。

1) 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常用碳酸钙和稀盐酸反应来制的。 2) 制取原理(固+液——)(不加热)。

3) 收集方法向上排空气法,检验用澄清的石灰水。

好!刚才我们回顾了上节课的内容。现在我们开始学习今天的内容。

[提问] 在学习新内容之前,我先问同学们一个问题,同学们对二氧化碳有多少了解呢? [学生回答] 植物的光合作用,一种气体肥料,灭火等。 [引言] 同学们回答的很好。现在我在给同学讲一个故事。

在印度尼西亚的爪哇,有一个奇怪的峡谷,如果一个人带着狗走进峡谷时,人能顺 利通过,但狗却昏死过去,当人弯腰就狗时,人也昏倒,人们称此谷为“鬼谷”。难道世界上真的有鬼吗?(停顿)

我们学习了本节的知识以后你就明白了其中的奥妙。

这里的“鬼“就是二氧化碳气体,另外大家听说过“人工降雨”,看过“舞台烟幕这些都有二氧化碳的功劳,那么二氧化碳气体有那些性质呢?现在我们就一起来探索二氧化碳的性质。

[板书] 课题3 二氧化碳

[引言] 物质的性质包括物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那么我们先来共同研究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

1 [板书] 一.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 [实验] 演示二氧化碳的制取实验。

[学生活动] 注意操作要点,观察现象(收集约三瓶二氧化碳气体)。

[提问] 刚才的收集方法结合这一瓶二氧化碳,那位同学能够阐述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呢?

[讲述] 二氧化碳在常温下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大(标况下约为1.977g/l),可溶于水{1体积约溶解1体积的二氧化碳}。 [板书] 1)常温下无色、无味的气体。

2)密度比空气大(标况下约为1.977g/l). 3) 可溶于水(1体积约溶解1体积的二氧化碳)

4)固体的二氧化碳叫干冰。

[引言] 在了解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后,让我们重点来探讨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板书] 二.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实验] 演示教材上的实验二氧化碳气体慢慢倒入有蜡烛的烧杯中。 [学生活动] 注意观察实验现象。 [提问] 学生回答实验现象。

[学生活动] 1)蜡烛燃烧 2)低蜡烛先熄灭,高蜡烛后熄灭。 [提问] 实验现象说明了什么问题?

[引言] 同学们思考,教师请一位同学回答自己的结论。

[学生活动] 1)二氧化碳本身不然烧,也不支持燃烧 2)密度比空气大。 [讲述+板书] 二氧化碳本身不然烧,也不支持燃烧。

[提问] 性质决定用途,这一点性质决定了它的什么用途? [学生回答] 灭火。

[讲述] 这一点不难理解。比如:母亲正在炒菜,油锅着了火,当母亲盖上锅盖的时火就熄灭了。母亲的这一做法隔绝了空气也就是隔绝了空气中的助燃气体氧气。同样二氧化碳不然烧,也不支持燃烧密度比空气大就起到了隔绝空气的作用,所以可用来灭火。我们通常所见的灭火器主要是干冰灭火器。同学们不要误认为干冰就是我们通常所见的水的固体形式冰,其实干冰是二氧化碳的固态形式,也就是说固体的二氧化碳叫“干冰”。 [提问] 干冰升华时要吸收周围的热量,那么由此同学们只不知道干冰的用途? [学生回答] 制冷剂,人工降雨。 [提问] 干冰用途的好处。

[讲述] 1)没有残留物。2)清洁无污染。(解释) [讲述] 二氧化碳不供呼吸,结合二氧化碳不然烧也不支持燃烧的性质我们可以解决生活中遇到的一些问题。我们知道,空气中没有二氧化碳是不行的,二氧化碳占空气总体积的0.03%,当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达到1%时对人有害,达到4%~5%时使人感到头痛,达到10%时,人因窒息而亡,所以一些久未开启的菜窑,干涸得深井下去时因点燃火把检验二氧化碳的含量。(利用二氧化碳不然烧也不支持燃烧的性质)

[引言] 二氧化碳可溶于水,二氧化碳溶于水发生了什么变化,其中又包含了什么原理? [实验] 演示教材上的实验向盛有紫色石蕊试液的试管中通入二氧化碳气体(石蕊是一种色素,遇酸变红)。

[学生活动] 观察实验现象 [提问] 实验现象

[学生回答] 紫色石蕊试液变成红色。

[讲述] 色石蕊试液变红是因为二氧化碳溶解在水中生成了碳酸生成的碳酸使紫色的石蕊 2 试液变红。

[板书] 1)二氧化碳溶于水与水反应生成碳酸使紫色石蕊试液变为红色。 2)反应方程式:

[提问] 二氧化碳溶于水生成碳酸的性质决定了什么用途? [引言] 请同学上前来看汽水瓶标签上所写的配料。 [学生回答] 碳酸

[讲述] 汽水的主要成分就是二氧化碳溶解在水中的产物碳酸。所以二氧化碳可用来制造汽水。

[提问] 如何用实验的方法证明汽水中主要成分就是二氧化碳溶于水的产物碳酸{知道结论的前提下用实验方法来证明)给出的信息是:石蕊试纸遇酸变红。 仪器及药品:汽水、烧杯、水、干燥的二氧化碳、石蕊试纸。

[回答] 1)先把石蕊试纸放入水中,发现颜色未变,再把石蕊试纸放在干燥的二氧化碳气体中,也未发现变红。

2)当把水倒入二氧化碳气体中振荡,再把石蕊试纸放入其中发现试纸变红

3) 石蕊试纸放入汽水中同样变红(实验目的说明)

[提问] 同学门再喝汽水时除了好喝以外,有什么明显的区别?或者说在打开汽水盖时看到了什么?

[学生回答] 打嗝、有气体产生。

[实验] 教材上的实验加热通入二氧化碳气体后颜色变红的试管。 [学生活动] 观察现象。 [提问] 实验现象?

[学生回答] 红色的石蕊试液又变成了紫色。 [讲述] 以上例子和现象说明了碳酸不稳定,受热或在其他的条件下容易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当加热时,碳酸分解产生二氧化碳从溶液中逸出,红色的石蕊试液又变为了紫色。 [板书] 碳酸不稳定,易分解。反应方程式:

[引言] 上节课同学们学过,二氧化碳气体可用澄清的石灰水检验。

[提问] 澄清的石灰水检验二氧化碳的依据是什么/也就是说有什么现象产生? [学生活动] 澄清的石灰水变浊,有白色沉淀产生。

[讲解] 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是因为二氧化碳与石灰水中的氢氧化钙反应生成了白色的碳酸钙沉淀的缘故,同时产生水。

[板书] 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反应方程式:

[讲述[ 举例(反应的用途)石灰浆粉刷墙壁等。为了更好的理解这一反应原理,请同学翻开教材做课后练习。

[讲解] 习题。补充(明二氧化碳的这一点性质很重要,同学们应好好阅读教材彻底理解反应原理)

三.知识拓展: 习题我们就做到这。现在我们来学习本节课的最后一部分内容,二氧化碳对生活和社会的影响。

[讲解] 方法:搜集关于这方面的资料和图片作成课件进行讲解。 问题 1)什么是温室效应,温室效应所导致的危害?

2)如何防止温室效应的增强?

[学生活动] 阅读教材回答问题

四. 课堂小结: 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重点是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五.布置作业

上一篇:城市交通拥堵评价系统下一篇:成人礼家长代表发言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