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农业范文

2022-05-17

第一篇:苏州农业范文

苏州特色现代农业发展研究

年份:2010

作者:蒋来清 秦建国 温月清

近年来,苏州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围绕中央和省、市关于农业农村工作的决策部署,以城乡一体化发展为统领,加快落实各项政策措施,不断加大投入,优化产业形态,转变发展方式,创新体制机制,现代农业呈现出加快发展的良好势头。

一 发展现状

1.强化“四生”定位,现代农业发展思路不断创新

苏州始终坚持按照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新要求,把现代农业作为一项基础产业、不可替代产业和生命产业,作为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提升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水平的重要内容。在功能定位上,突出农业的生态、生产、生活、生物“四生”功能,进一步把生态作为苏州农业的第一功能,把生物科技纳入苏州农业的重要发展导向。在发展模式上,坚持用工业化理念谋划现代农业,用市场化手段发展现代农业,突出合作化、农场化、园区化“三化”联动发展,进一步加大“百万亩现代农业规模化示范区”建设力度,不断把样板典型向面上延伸覆盖。在发展措施上,注重研究“政策”、狠抓“现代”、突出“生态”、关注“民生”、保护“水稻”五个关键环节,以点带面、整体推进,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促进“水稻规模化、蔬菜设施化、水产标准化、营销现代化”,努力开创具有苏州特色的现代农业发展新路。近年来,全市发展现代农业的思路更加清晰,步子更加扎实,呈现出了争先创优、你追我赶的良好局面。

2.注重“五业”联动,农业产业特色不断凸显

立足长远,狠抓当前,加快推进优质稻米、特种水产、高效园艺、生态林地和规模畜禽业等“五大主导产业”联动发展。

稳定粮食生产。2006年,苏州市委、市政府出台了《“四个百万亩”农业产业布局规划》,规划永久性保护水稻面积100万亩以上。2010年,下发了《关于下达永久性保护100万亩水稻面积的通知》,依据各地现有基本农田存量、户籍人口和当前水稻种植面积等因素,进一步确定全市永久性水稻种植面积不少于101.5万亩。在国家粮食直补、农资增支综合补贴、种子补贴、农机购置补贴的基础上,又增加了稻麦良种购种补贴、稻谷价外补贴、土地流转补贴等,在全省率先探索建立了耕地保护基金和粮食保障基金,2010年7月份出台了《关于建立生态补偿机制的意见》,目前全市水稻种植面积130.6万亩。2010年,在自然灾害频发的不利情况下,苏

州水稻单产仍有望保持2009年593.5公斤/亩的水平。

突出发展主导产业。全市水产、园艺、畜禽等主导产业稳步发展,品质不断改善,产销逐步对接,效益逐年提高。目前,全市水产养殖总面积116万亩,特种水产品与常规鱼的养殖比率约为6∶4,水产品市场供应充足。2010年蔬菜播种面积150万亩次(常年菜地38万亩),其中设施蔬菜17.8万亩。茶园面积3.55万亩,茶叶特别是精品茶叶的市场价格逐年攀升,茶农收益显著。枇杷、葡萄、杨梅等高效果品面积15.4万亩,花卉苗木面积17.3万亩,蚕桑面积5万亩。2010年出栏生猪114万头,存栏奶牛2.3万头,生猪、家禽、奶牛规模养殖比重分别达到85%、95%和99%。

加快推进高效规模农业。重视扶持发展连片千亩、万亩以上的现代设施农业,形成了张家港凤凰水蜜桃、常熟沿江蔬菜、吴中区优质果蔬、太仓陆渡浏河设施蔬菜、昆山万亩葡萄等一大批高效特色设施农业产业基地。截至2010年9月,全市新增高效农(渔)业面积16万多亩、累计185万亩,新增以温室大棚为重点的设施农业面积5万亩、累计35万亩。

3.突出“四个”转向,农村生态环境不断美化

全市加快推进“绿色苏州”建设,全力打造环境优美的最佳宜居城市。建设主体逐步从政府主导转向政府与市场有机结合,发展导向从注重扩面增量转向优化整体布局、体现特色风貌,建设重点从“三绿工程”(绿色通道、绿色家园、绿色基地)为主转向“四沿(沿路、沿水、沿村、沿城镇)两点(单位、庭院)一区(生态片林示范区)”发展,林业发展从单一植树造林转向绿化建设、保护管理、生态补偿等综合发展。先后建成一大批体现生态文明特征的绿化重点工程,城乡生态环境进一步改善。2010年全市新增林地、绿地面积12.36万亩,累计达到173.38万亩,陆地森林覆盖率达到23.68%,达到了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指标要求。全市45.5万亩的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任务提前完成,率先通过省级验收,实现了在进度上快于全省全国,在成效上好于全省全国。城际铁路绿色廊道建设按时完成,新增林地1.13万亩,顺利通过省级验收,并获得全省第一名。

4.坚持“三措”并举,农业发展方式不断转变

坚持把合作化、园区化、品牌化作为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促进农业转型升级的有效举措,在政策上积极引导,在投入上加大力度,在机制上不断创新,在空间上全面拓展,在发展水平上全面提升。

合作化发展。积极创新土地流转机制,引导农民通过入股、转包等形式把土地向合作社和生产大户集中,加快土地适度规模经营,让更少的农民种更多的田,得到更多的收益。目前张家港、常

熟、昆山等地均出台了土地流转扶持激励政策,全市流转土地面积达到154万亩,规模经营占比达到61%,建立新型合作组织累计达到2935家,出现了一批流转接近100%的镇、村,昆山市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比例达到了90.1%。

园区化发展。坚持把农业产业园区作为拓展农业发展空间、增强农业发展活力的重要力量,作为推进现代农业建设的关键主体,按照城乡一体化和现代农业发展的总体要求,高起点规划、高标准要求、高投入建设、高平台运作,不断创新政策体制和管理机制,取得了显著成效。(1)规模越来越大。全市已基本建成30个市级现代农业园区和95个县(市、区)级、镇级示范区,其中建成万亩示范区18个、千亩示范区70多个。(2)档次越来越高。规划形成了太仓产业园、昆山海峡两岸、张家港常阴沙、常熟尚湖、吴江同里、太湖半岛、阳澄湖、西部生态等一批跨区域、高标准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其中“海峡两岸(昆山)农业合作试验区”2010年被列为国家级产业园区,太仓市、昆山市、相城区等3个园区被列为省级产业园区。(3)空间越来越广。一方面强化片区规划理念,打破行政区域限制,实施跨镇村、跨区域联合;另一方面合理配置资源,节约集约用地,加快集聚资金、技术、人才等优势。同时加快产业融合,坚持将生产加工、现代营销、古镇旅游等有机结合,生产、生活、生态相配套,实现区域化、规模化、产业化、专业化、生态化发展。

品牌化发展。加快实施农产品品牌战略,围绕特色做文章,不断提高“苏字号”农产品在市场上的竞争力和影响力,阳澄湖和太湖大闸蟹、碧螺春茶、苏太猪、枇杷、杨梅、葡萄等具有苏州特色的农产品进一步培育壮大。坚持发展质量农业,无公害以上农产品生产基地面积占到72%以上,“三品”总数达1400多只,列全省第一。扶持一批产业关联度大、市场竞争力强、辐射带动面广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全市拥有国家级农业龙头企业2家、省市级龙头企业110家。积极开展现代营销,与超市、宾馆对接,发展连锁超市和专卖店,连续举办葡萄节、蟹文化节、果品交易会、农展会、广场交易会等节庆活动,打造“永不落幕的农交会”。

5.注重政策导向,农业体制机制不断优化

不断加大投入力度,苏州市级财政连续4年每年安排300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示范园区建设,近两年各级财政投入农业园区的资金达到15亿元左右。“十一五”期间,全市财政每年投入的绿化资金超过20亿元,2010年高达40亿元。在国家和省“三项补贴”的基础上,率先出台水稻价外补贴政策,对水稻规模经营者进行补贴。率先推出农业政策保险和农业担保,全市基本形成国险、省险、市险、县险四级政策性农业保险体系,累计投保农户333万多户次,承保总额56亿元;农业担保累计担保55亿元,居全国第一。发展农村小额贷款公司22家,累计发放贷款110亿元。进一步建立健全农村生态补偿机制,对1000亩以上的水稻田,补偿200元/亩,10000亩以上的水稻田,补偿400元/亩;对县级以上生态公益林每亩补偿100元;对地处水

源地、重要生态湿地的行政村给予50万—100万元的补偿。探索建立耕地保护基金和粮食保障基金。

当前,苏州现代农业建设虽然取得了很大成效,但与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目标要求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与上级要求、群众期盼和先进地区相比仍有不小的差距。在推进现代农业发展中,也存在着一些突出的困难和矛盾。包括:一是耕地资源紧缺。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用地需求与基本农田保护的矛盾日益突出,农业的可用耕地逐年减少,“四个百万亩”特别是百万亩水稻的布局规划要全面落实到田头地块,还存在一定的难度。二是土地规模化程度不高。目前农民承包的土地还相对分散,组织化程度不高,规模经营比重占60%左右。生产规模小,水稻单位规模在100亩以上的仅占10%,而20亩以下的占70%;蔬菜20亩以上的仅占15%;水产30亩以上的只占15%。本地大户占比不大,仅占45%。三是务农劳动力素质不高。目前农村务农劳动力32万人,其中50岁以上的占65%,高中以上文化程度只占15%,文化素质普遍不高,接受应用新品种、新技术、新知识的能力较弱。四是科技化水平不高。发展现代农业领军人才缺乏,科技支撑不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新品种新技术不多,地方优质种质资源的保护与开发力度不强,尤其是园艺新品种、生态种养模式开发还不够。农产品营销水平不高,市场机制作用发挥不够。

二 对策研究

今后苏州农业将围绕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要求,以率先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为目标,坚持科学发展,积极发挥求真务实、开拓创新的精神,始终禀赋重民意、惠民生的宗旨,切实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升级,积极走出一条具有苏州特色、富有改革活力的发展路子,为推进全市城乡统筹发展、实现经济转型升级、推动社会全面繁荣作出积极贡献。

1.坚持城乡统筹理念引领现代农业。按照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目标要求,进一步强化生态生产生活生物“四生”功能定位,加快落实“四个百万亩和一个百万头”产业布局,全面推进农业的“合作化、农场化、园区化”发展,着力发展以“绿色农业、生物农业、科技农业、市场农业”为主要标志的现代化农业,加快实现农业增长由主要依靠土地和劳动力要素投入向依靠科技和资本投入转变,农业生产由主要依赖自然生产向发展可控的设施生产转变,农业发展由注重农业的一产向注重农业的一产、二产、三产协调发展转变,农业功能由以农产品生产为主向生产、生活、生态功能并重转变。基本建立起一个基础设施完善,生态环境优美,

一、

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具有先进的科技水平,高效的组织方式,健全的服务体系,形成区域化、规模化、产业化、市场化生产格局的现代农业,率先实现农业基本现代化。

2.加快构建先进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一是突出“生态优美”。为城乡提供生态化的生产环境和生活环境。全面发展生态循环农业,推进土地节约型、能源节约型农业。加快“绿色苏州”建设,加

快形成一大批形式多样、生态优美、功能配套的农业基地,赋予农业更加深厚的苏州文化气息。让城市居民流连忘返,让农民安于农村生活,让农业真正成为基础产业、不可替代产业和生命产业。二是突出“生物集聚”。按照农业产业转型升级的目标要求,加快生物农业的应用开发,通过高科技人才和高技术生物农业项目引进,快速形成高效低碳生态产业链,以高新技术创造出高附加值的农业产业,使苏州逐步成为生物农业的示范窗口和重要集聚区。加大苏州地方优势种质资源的开发力度,成熟一个,保护一个,开发一个,利用一个,满足市场需求。三是突出“产业融合”。加快构建种养业、农产品加工业、现代农业服务业协调和生产、生活、生态功能兼顾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促进城乡生产要素有效流动,资源配置趋于合理,

一、

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使农业“一产”(种养业)巩固发展,农业“二产”(加工业)全面提升,农业“三产”(服务业)有效拓展。四是突出“现代营销”。加快建立现代农业营销模式,大力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业,组建农产品市场营销主体,加强农产品物流体系、储备体系建设,提高农业市场化营销水平,让农民更多的分享农产品加工流通环节的利润。

3.全面形成现代的农业发展方式。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繁荣,在生产方式、经营机制方面求创新,求突破。一是积极推进农业经营规模化。深化和完善农村土地流转制度改革,加快土地向种养大户集中、向合作经济组织集中、向农业保护区集中,推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二是积极推进生产要素股份化。深化土地股份合作制度改革,鼓励农民将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入社。积极培育各类农业生产、流通、服务专业合作组织,鼓励利用资金、技术、科技、服务等要素量化入股,在提升农业组织化程度的同时,提高农民的资本性收入。三是积极推进经营服务社会化。大力发展社会化服务,构建新型社会化服务组织,加快组建一批种子种苗、机插育秧、机械化作业、病虫草害综合防治等专业合作组织,为农业生产提供完善高效的专业化服务。加大产销合作力度,组建专业合作社、行业协会、农民经纪人队伍,大力发展“企业+基地+农户”、“协会+农户+市场”等多种模式,提高农业生产和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社会化服务水平。四是积极推进经营主体市场化。增强农业生产基地、农业产业园区等的发展能力,注重市场运作,培育市场主体。积极探索“区镇合一”等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提高工作效率。以园区为抓手,积极开展农业机制创新,加快农业管理体制创新,全面提升现代农业管理水平。

4.建立健全高效的现代农业服务机制。一是生产服务。加大农业生产技术指导力度,开展技术人员与农户、企业结对帮助和农业专家巡回指导,在田间管理、病虫草防治等方面指导服务到田、确保粮食增产、农业增效。二是营销服务。加大产业化开发和服务力度,大力组织市民走进基地、农产品走进市场、农业走入城市等活动,举办各类农业节庆和农产品交易活动。三是安全服务。重点围绕地产农产品质量安全、重大动物疫情、农作物重大病虫害、农机和渔业生产安全、森林防火等工作,确保不发生重大责任事故。四是信息化服务。积极发展智能温室、土壤水质动态监测、精确数字农业、地理信息系统、农产品质量可追溯系统等,大力开发视频系统、短信系统、网络系统、3G系统等信息化服务,为现代农业提供更有效、更快捷、更精准的全面服务。五是

政策服务。坚决落实苏州市委、市政府的重大决策,做好100万亩水稻的永久性保护、生态补偿机制的实施、生态公益林和重要湿地水源地的保护、农业规划和立法调研等工作。

第二篇:苏州市现代农业发展情况汇报

现代农业及党风廉政建设情况汇报

苏州市农业委员会 2012年5月14日

尊敬的市纪委缪书记、王常委、各位领导:

非常欢迎缪书记等各位领导来我委检查指导工作。下面,我把苏州市现代农业建设和今年我委党风廉政建设情况作一简要汇报。

一、全市现代农业的建设情况

近年来,全市认真贯彻中央和省、市关于“三农”工作的决策部署,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城乡一体化发展为统领,以建设现代农业为目标,按照生态、生产、生活、生物“四生”功能定位,加快落实“四个百万亩”布局规划,不断优化产业形态,转变发展方式,创新体制机制,走出了一条具有苏州特色的现代农业发展之路。在刚刚发布的2011年江苏省农业基本现代化进程监测报告中,苏州市农业基本现代化得分80.46分,列全省第一。

(一)强化“四生”定位,现代农业发展思路不断创新 我们始终坚持按照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新要求,把现代农业作为一项基础产业、不可替代产业和生命产业,作为苏州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提升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水平的重要内容。在功能定位上,突出农业的生态、生产、生活、生物“四生”功能并举,农业功能不断拓展延伸。在发展模式上,坚持用工业化理念谋划现代农业,用市场化手段发展现代农业,突出合作化、农场化、园区化“三化”联动发展,进一步加大“百万亩现代农业规模化示范区”建设力度,不断把样板典型向面上延伸覆盖。在发展措施上,注重研究“政策”、狠抓“现代”、突出“生态”、关注“民生”、保护“水稻”五个关键环节,以点带面、整体推进,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促进 “水稻规模化、蔬菜设施化、水产标准化、营销现代化”,努力开创具有苏州特色的现代农业发展新路。。

(二)注重“五业”联动,农业产业特色不断凸显 立足长远,狠抓当前,加快推进优质粮油、特种水产、高效园艺、生态林地和规模畜禽业等“五大主导产业”联动发展。粮食生产逐步稳定,全面加快落实农业发展规划,充分发挥水稻在调节气候、涵养水土、净化水质、美化环境和传承文化的独特功能,规划永久性保护苏州水稻面积100万亩以上,2011年全市水稻种植面积125.6万亩,单产达到611公斤,创出历史新高。全市水产、园艺、林木、畜禽等主导产业稳步发展,品质不断改善,产销逐步对接,效益逐年提高。目前,全市水产养殖面积117万亩,特种水产品与常规鱼的养殖比例约为6:4,水产品市场供应充足。全年蔬菜播种面积150万亩次(常年菜地33万亩),其中设施蔬菜18.4万亩。果茶面积19.5万亩,花木16.7万亩,蚕桑4.8万亩。全年出栏生猪120万头、家禽4000万羽、存栏奶牛2.3万头,生猪、家禽、奶牛规模养殖比重分别达到85%、95%和99%。到2011年,全市高效农(渔)业面积累计187万亩,设施农业面积35万亩。

(三)突出“四个”转向,农村生态环境不断美化 全市加快推进“绿色苏州”建设,全力打造环境优美的最佳宜居城市。造林绿化逐步从注重扩面增量转向优化整体布局、体现特色风貌,建设重点从“三绿工程”(绿色通道、绿色家园、绿色基地)为主转向“四沿(沿路、沿水、沿村、沿城镇)两点(单位、庭院)一区(生态片林示范区)”发展思路,林业工作从注重植树造林转向绿化建设、资源保护、生态补偿多措并举,资金投入从政府主导转向政府与市场有机结合。先后建成一大批体现生态文明特征的绿化重点工程,城乡生态环境进一步改善。全市林地、绿地面积达到183万亩,陆地森林覆盖率达到25.03%。太湖、阳澄湖沿线1公里范围森林覆盖率分别为42.6%、20.1%,率先完成集体林权制度主体改革任务。率先启动湿地立法工作,实施湿地生态补偿,恢复环太湖、阳澄湖生态湿地6.5万余亩,建成太湖湿地公园等8个国家级、省级湿地公园。

(四)坚持“三措”并举,农业发展方式不断转变

坚持把合作化、园区化、品牌化作为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促进农业转型升级的有效举措,在政策上积极引导,在投入上加大力度,在机制上不断创新,在空间上全面拓展,全面提升发展水平。一是推进合作化发展。积极创新土地流转机制,引导农民通过入股、转包等形式把土地向合作社和生产大户集中,加快土地适度规模经营,让更少的农民种更多的田,得到更多的收益,目前张家港、常熟、昆山等市均出台了土地流转扶持激励政策,农业规模化加快推进,全市累计土地流转面积180万亩,农业适度规模经营173.53万亩,占农民承包地面积比重80%,土地股份合作、社区股份合作、农业专业合作等“三大合作”组织3043家,入社农户超过30万户,出现了一批流转接近100%的镇、村,昆山市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比例达到了90.1%。二是推进园区化发展。坚持把农业产业园区作为拓展农业发展空间、增强农业发展活力的重要力量,作为推进现代农业建设的关键主体,按照城乡一体化和现代农业发展的总体要求,高起点规划、高标准要求、高投入建设、高平台运作,不断创新政策体制和管理机制,取得了显著成效。建成万亩示范区23个、千亩示范区78个,总面积60万亩。三是推进品牌化发展。加快实施农产品品牌战略,围绕特色做文章,不断提高“苏字号”农产品在市场上的竞争力和影响力,阳澄湖和太湖大闸蟹、碧螺春茶、苏太猪、巴城葡萄、董浜蔬菜、凤凰水蜜桃等一批苏州特色的农产品进一步培育壮大。坚持发展质量农业,无公害以上农产品生产基地面积占到75%以上,“三品”总数达1600多只。扶持一批产业关联度大、市场竞争力强、辐射带动面广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全市拥有国家级农业龙头企业4家、省市级龙头企业139家。积极开展现代营销,与超市、宾馆对接,发展连锁超市和专卖店,连续举办葡萄节、蟹文化节、果品交易会、农展会、广场交易会等节庆活动,打造“永不落幕的农交会”。

(五)注重“三大”政策导向,农业体制机制不断优化 一是强化投入政策。市级财政连续4年每年安排300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现代农业园区建设,每年安排4000万元农村绿化资金(2010年各级农村绿化投入资金高达40亿元),引进各类民营资本、外资近50亿元。二是强化补贴政策。积极落实国家粮食直补、农资增支综合补贴、良种补贴、农机购置补贴等惠农政策,出台了市级稻麦良种购种补贴、稻谷收购价外补贴、土地流转补贴等支农支持。进一步建立健全农村生态补偿机制,对1000亩以上的水稻田,补偿200元/亩,10000亩以上的水稻田,补偿400元/亩;对县级以上生态公益林每亩补偿100元;对地处水源地、重要生态湿地的行政村给予50-100万元的补偿;探索建立耕地保护基金和粮食保障基金。三是强化金融政策创新。农业保险累计承保风险63.5亿元,农业担保累计担保贷款67亿元,建立农村小额贷款公司47家,累计发放贷款超过110亿元。同时,全市注重市场运作,苏州和太仓、张家港、吴中等都成立了现代农业投资公司,开展投融资等创新服务。

下一步,我市现代农业发展的总体目标是: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牢牢把握科学发展主题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主线,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形成以生态优美、生物集聚、产业融合、文化传承为主要标志的现代农业新格局,使现代农业成为城乡一体化的重要标志,使苏州更加彰显“鱼米之乡”的魅力,使城乡居民过上更加美好的幸福生活。

一是产业规模化。更加注重基本农田保护,更加注重加快农业生产方式转变,更加注重提高单位面积产出,到“十二五”期末, 全市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比重达到90%以上,现代农业园区建成面积达到100万亩以上,高效农(渔)业面积占耕地保有量达到65%以上,50%以上的种养面积亩均效益超过5000元。

二是设施标准化。加快农田基础设施改造步伐,提升农业机械装备现代化水平。“十二五”期间,新增高标准农田60万亩,占比达到75%,新增高标准鱼池30万亩,农田水利现代化水平达到90%,农业综合机械化率达到85%以上,其中主要粮食生产机械化水平达到90%以上,全面实现农业全程机械化。

三是生态永续化。“十二五”期间,新增林地绿地30万亩以上,陆地森林覆盖率达到27%。加强湿地保护、开发与管理。全面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生产面积占耕地面积90%以上,农产品综合检测合格率98%以上。积极发展生态休闲文化产业,再造“鱼米”新天堂。

四是科技集成化。加大农业科技创新和应用推广力度,大力推进生物育种、生物食品、生物制品、生物信息等新兴产业发展,提高生物科技农业覆盖率。用现代信息技术改造传统农业,加强地理信息、遥感、自动控制、智能农业等技术在农田基本建设、种植养殖、农产品加工营销、农业生产管理等领域的开发和应用。到“十二五”期末,农业科技贡献率达到70%,新型农业信息服务覆盖率达97%以上。

五是营销现代化。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建立农超对接、直供直销、电子商务等多种形式的农产品现代营销平台,形成一批年销售超10亿元、超5亿元和超亿元的农业龙头企业,到“十二五”末,全市规模以上农业龙头企业销售收入为农业总产值的3.5倍以上,农产品现代流通业态销售率达80%以上。

六是服务社会化。全面推进农业公共服务建设,建立健全镇、村两级基层公共服务机构,切实提高农技推广、动植物疫病防控、质量安全监管等服务能力。不断提高社会化服务水平,大力培育发展农资经营、种子种苗、施肥用药、农机作业、动物诊疗、产品营销等社会化专业化服务组织。2015年乡镇或区域农业公共服务体系健全率达到97%,高效农业保险覆盖面达60%。

七是农民职业化。结合现代农业建设需求,着力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逐步建立完备农业教育体制,委托农业高等院校、专业技术院校、农业研修教育机构等,培养高素质农业专业人才,创造良好的农业就业条件,吸引回乡就业。建立职业农民管理体系,积极探索农业生产经营的准入和农民执证上岗等制度,加快促进农民职业化。到“十二五”期末,持专业证书农业劳动力占农业劳动力的比重达35%以上,其中本地农民占比达到75%以上。 八是政策高效化。全面贯彻落实城乡一体化改革发展和现代农业建设等一系列文件精神,使优惠政策成为农业龙头企业、农业合作组织和广大农民建设农业现代化的具体行动。严格保控制度,对列入耕地“红线”、永久性水稻、蔬菜基地、重要湿地和生态公益林等规划保护范围的,任何单位或者个人不得擅自改变或者占用,对因国家重点项目建设确需征占农业基地的,必须做到“先补后征、占补平衡”。建立健全长效考核激励和监督机制,将发展现代农业列入各地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管理责任制和农村重点工作的考核内容,考评结果作为衡量工作业绩的重要依据。

二、党风廉政建设的情况

加强党风廉政建设是发展所需、民心所盼、职责所系。我委认真贯彻落实十一届市纪委二次全会和全市作风效能建设大会精神,紧紧围绕率先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这一中心任务,继续以健全完善惩防体系为总抓手,以提升全委执行力、战斗力为核心,以创建“绿色风”服务品牌为载体,深入推进党风廉政和作风效能建设,凝聚加快发展的精气神,营造干事创业的浓厚氛围,在更深层次推进思想解放,在更宽领域优化行政服务,在更高平台创新工作机制,以更高要求强化廉洁自律,确保党风廉政和作风效能建设取得新的更大的成效,为年度各项工作任务的圆满完成和率先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宏伟目标提供坚强有力保障。

(一)以构建完善科学高效的惩防体系为抓手,进一步加强党风廉政建设

(1)不断提高党风廉政宣传教育的实效。一是明确以党员干部和中层干部为重点对象,每年召开1~2次党风廉政建设大会,在中层以上干部参加的会议和党委中心组学习活动上,委主要领导每次都要结合上级的要求和当时的实际进行党风廉政建设宣传教育,做到警钟长鸣;二是采取请进来辅导、走出去学习、典型案例解剖、收获体会交流、家属助廉会等各种方式,有针对性地加强正确的价值观、权力观、政绩观教育,加强党员干部的理想信念、职业道德和社会诚信教育、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教育、“四大纪律、八项要求”教育,切实强化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的廉洁从政意识;三是不断丰富宣传教育的内容,既有反面的警示教育,又有正面的模范人物宣传,既有全国全省和全市的先进典型,又有本系统身边的模范人物。委系统多次组织了《人民的好儿女》、《巴山红叶》、《道德模范》的学习宣传活动。这几年还在党员干部中广泛开展“加强党性修养、坚持廉洁从政”的党风党纪教育,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2)全面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一是委党政主要领导与直属单位和党组织负责人签订年度党风廉政建设责任书,加强监督检查,严格责任追究,切实增强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的可操作性和有效性。二是委领导班子成员和各单位主要负责人切实履行“一岗双责”,亲自抓、带头做、负总责,管好班子、管好单位、带好队伍,对分管和负责部门发生的问题逐级负责,把所承担的职能工作任务和党风廉政建设任务落实好、完成好。三是每位党员干部和中层以上干部做到带头学习和遵守《廉政准则》等各项廉洁自律规定,自觉主动地管好自己、家人和身边工作人员,把党风廉政建设的各项工作要求真正落到实处。

(3)不断强化对权力运行的有效监督。一是加强制度建设,2011年修改完善了《苏州市农委党政议事规则》、《苏州市财政支农项目管理办法》等九项制度,并组织开展制度的学习,提高制度的执行力。实施领导干部个人重大事项报告制度和勤政廉政报告制度,严格领导班子民主生活会制度,严格执行干部选拔任用制度等;二是加强对人、财、物等重点环节、关键部位的监督,做好干部选拔任用、项目资金的安排、基建项目招投标、大宗设备采购、大型活动举办等都由委纪检监察部门全程监督;三是自觉接受群众监督工作,畅通信访渠道,一方面认真受理群众来信来电来访,听取群众的意见和建议;另一方面每年召开多种形式的座谈会,分别听取班子成员、中层干部、年轻同志、一般干部和离退休干部的意见建议。

(4)不断探索新形势下党风廉政建设的新机制。一是对全市农林系统近年来党风廉政建设出现的问题进行一次深入的分析,查找原因和一些规律性的东西,为进一步完善农林系统惩防体系提供依据;二是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农业重大项目的实施与管理工作。把立项、实施、验收分段管理的机制进一步优化;三是邀请相关部门的领导专家作一次党风廉政建设的专题讲座,增强党员干部党风廉政建设的自觉性。

(二)以强化意识提升效能推动发展为关键,进一步加强作风效能建设

紧紧围绕率先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这一核心任务,以深入实施“五大行动计划”为抓手,进一步转变作风,创新举措,优化服务,提升效能,引导各单位、各部门和广大党员干部努力争当率先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先行军与排头兵,确保不发生农产品重大质量安全事故,不发生重大动物疫情,不发生较大森林火灾,力争在全市作风效能建设中争先进位,以作风效能建设的优异成绩向党的十八大献礼。

(1)不断强化“五种意识”。加强作风效能建设,一是强化团队意识,在团结协作中体现作风。我们市农委是经过三轮机构改革组建起来的一个部门,人员、机构比较多,担负的责任重大,全委上下一定要以大局为重,自觉维护好班子团结和同志间的团结,真正凝聚起干事创业的强大合力。二是强化改革创新意识,在推动发展中比拼作风。对照率先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六大类21项指标体系,还有不少指标在短时间内难以有效完成,加强实地调查研究,强化政策机制创新,努力赢得率先发展的主动权。三是强化公仆意识,在服务群众中展示作风。要坚持一切以群众利益为重,认真解决关系城乡居民切身利益的各种实际问题和困难,以实际行动展示农林人新的风采。四是强化责任意识,在抓落实中检验作风。责任是一种态度,是一种品质,更是一种追求。做到事不避难、敢于担当、积极主动,扎扎实实推动工作。五是强化效率意识,在能力提升中改进作风。做到政策快落实、项目快推进、矛盾快处理、任务快完成,着力营造你追我赶、创先争优的浓厚氛围。

(2)切实提升“三大效能”。一是提升服务效能。要不断创新服务举措,完善服务机制,力求做到“零距离”指导、“零差错”办事、“零利益”服务,真正实现办事提速增效、服务提质创优;二是提升执行效能。严明党的纪律,维护政令畅通,切实增强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和委党委决策部署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做到接受任务不讲条件,执行任务不找借口,完成任务确保圆满。三是提升机制健全完善效能。按照重点工作与党风廉政建设的要求,把每一阶段、每个时期的工作目标、重点任务逐项分解,责任到人,层层落实,强化调度推进,确保目标实现;要建立公开透明的考核评估机制,科学设置考评指标,明确奖惩措施,落实过程中要跟踪问责。

(3)着力推动“三个结合”。一是把作风效能建设与推动工作紧密结合。把加强作风效能建设与贯彻落实中央、省、市重要会议精神紧密结合起来,与推动全市率先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的中心任务和重点工作紧密结合起来,一项一项的抓建设、促进度、推落实、出成效。我们把市十一次党代会目标任务中涉及到我们农委的10个方面全部按五年完成的要求,逐项指标分解细化,逐项措施落实到位。年初我们结合推进农业现代化,把2012年的六个方面31项重点工作分解落实到处站。二是要把作风效能建设与改善民生紧密结合。高度关注民生,强力推进主导产业发展、生产生活环境改善、农产品质量安全、地产农产品市场有效供给、先进适用“四新”技术推广、动植物疫病防控等民生重点工程,真正把好事办好,实事办实,努力促进城乡居民在更大范围和层面上共享农业现代化建设成果。三是把作风效能建设与创先争优活动紧密结合。委里去年下发了《创建“绿色风”服务品牌实施意见》和《争创“群众满意的窗口服务单位”实施意见》,今年又要下发《全委作风效能建设“五大行动计划”》,各单位、各部门要把作风效能建设作为创先争优活动的一项重要内容,以这些活动载体为平台,大力开展助企解忧、惠民服务、项目绩效、服务提升、品牌引领等活动,着力在打造群众满意部门、树立干部良好形象上多下真功夫,多出大成效;要积极想方设法,营造氛围,让“争当第

一、争做一流”理念,成为广大党员干部的共识,做到工作标准再提高,工作节奏再加快、工作力度再加大,负重奋进,干出特色、干出亮点,推动全市农林事业大突破、大跨越、大发展。

(4)重点做好几项工作

第一,全力推进作风效能建设五大行动计划。

(1)助企解忧重点抓转变发展方式。一是多为企业服务,培育标杆型农业企业。在全市范围内选择10家农业科技研发、农产品生产、加工、营销和农业服务等有代表性农业企业,帮助解决企业转型升级中的实际问题,培育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农业标杆型企业。二是加强行政指导,以执法促守法。对有代表性的生产基地、生产企业、经营单位开展三次行政指导服务工作。三是推进农业园区特色基地建设。重点落实11.2万亩现代农业产业园区、5.7万亩高效设施农业。

(2)惠民服务重点抓落实。一是认真做好中央、省、市粮食直补、农资综合补贴、农机购机补贴、柴油综合补贴、良种购种补贴、农业保险、能繁母猪补贴、农业生态补偿等政策措施的落实。二是加强苏州农业信息平台建设。充分发挥农业12316服务热线作用,为农民解难事、办好事、做实事。三是深入推进政务公开。做好“政风行风热线”、“中国苏州”网上公众监督栏目的答复。

(3)项目绩效重点抓源头。一是抓好国家、省农业项目的争取、立项。二是抓好项目的实施管理。严格执行财政支农项目“立项、实施、验收”由不同处室分头组织实施的规定。三是加强对以上重点支农项目资金的绩效管理,力争绩效管理项目达到A级水平。

(4)服务提质重点抓行动。一是提升窗口服务效能。结合我委工作实际,水面养殖使用证等7个事项采用集中在现场设点受理——现场审核——窗口发证后统一送达养殖户的流程,延伸窗口服务。二是提升服务现代农业水平。积极与省、市相关部门沟通联系,确保各市(区)农业现代化综合指标按期达标。三是充分发挥农林部门各类专业技术的优势。重点推广50项(个)新品种、新技术、新肥药、新模式。

(5)品牌引领重点抓提升。深入开展“绿色风”服务品牌创建,进一步提升“绿色服务、绿色产品、绿色生产、绿色环境”的综合水平。一是开展“放心农资下乡进村宣传”活动和农业综合执法。二是继续办好苏州夏、冬两届农产品交易会。三是全面实施农民培训工程。组织覆盖全市所有涉农镇村农业实用技术培训4万人。四是积极开展争创“群众满意的窗口服务单位”活动。在全市镇级农技推广服务中心、动物防疫站及其党员中深入开展“农民致富我服务、农民维权我帮助”的主题实践活动,认真落实争创活动的各项措施。

第二,全力做好“12345苏州阳光便民服务”工作。按照“统一领导、归口管理、分级负责”的原则,农委成立了领导小组,监察室扎口管理,监察室和信息与产业化处重点负责“寒山闻钟”论坛涉农事项的管理、交办、传递、回复工作,其他处站负责对交办的问题在规定的时间内给出答复意见,纪委、组织人事处等重点负责督查考核,问责追究等工作。 第三,全力组织实施市政府实事工程。一是苏州市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体系建设。目前各项工作进展顺利,市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中心和61个乡镇、23个规模种养基地年底前全面完成建设任务;二是市区开设40个地产农产品直供网站,年底前通过开设门店、社区直销店、农贸市场直销点、基地企业专卖店等形式建设40个直供网点;三是农村生态绿化,新增林地、绿地7万亩,目前已完成任务的90%,进展非常快。

第四,深入开展为农服务“三解三促”和机关干部下基层“三访三促”活动。重点在宣传三农政策、了解村情民意、强化服务指导、加快基地建设,促进产销对接、健全组织体系上下功夫,求实效。

第三篇:苏州休闲农业可持续发展对策研究

发布时间:2011-8-21信息来源:中国论文下载中心

作者:王和才 蔡健 梁荣华

摘要:在工业化、城市化快速推进的大背景下,苏州休闲农业的发展速度令人称羡,这一新产业在带动农业发展、增加农民收入方面的作用显而易见。但是,在经过了蓬勃发展的初级阶段后,苏州休闲观光农业出现了产品低、水平重复、服务同质化、季节性受限明显等问题,严重影响了苏州休闲农业的进一步发展。因此,实现苏州休闲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已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分析和研究苏州休闲农业可持续发展所面临的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采取相应的对策,有利于苏州休闲农业向更高水平发展。

关键词:休闲农业;可持续发展;苏州

引言

休闲农业是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中出现的一种新的农业生产经营方式,它以农业资源为基础,将农业生产、科技应用、农副产品加工和游客参加农事活动等融为一体,供游客领略在其他风景名胜地欣赏不到的大自然意趣和现代化的新兴农业艺术的一种农业休闲活动[1]。休闲农业不仅让游客通过欣赏田园风光、体验农家生活、感受乡土文化、品尝乡村美食获得愉悦的娱乐和审美体验,更拓展了农业功能,延伸了农业效用,丰富了农业内涵,为农村经济的发展开辟了新的增长点[2]。发展休闲农业已成为建设现代农业、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途径。

1苏州休闲农业发展现状

1.1苏州发展休闲农业的有利条件和发展现状

苏州毗邻上海,处于沪、宁、杭的中心地带,全市乡村区域约占市域面积的75%,其中水域面积占到42.5%,广袤的乡村地区旅游资源十分丰富,乡村自然生态、田园风光、人文活动、民俗文化、景观意境等融为一体,构成江南水乡独有的“小桥、流水、人家”的乡村景观意境。自古以来就有“人间天堂”、“鱼米之乡”的美誉,具备发展休闲农业得天独厚的条件。现代都市农业的发展,更为休闲农业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生产资源和观光休闲场所。

苏州休闲农业起步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十多年来,先后建成了4个国家级、4个省级森林公园、1个自然保护区、2个国家级农业综合示范园区、20多个休闲渔业垂钓区,以及一批湿地公园和生态农业园。初步形成了六大品牌模式:一是借助山水自然资源的生态休闲乡村游,如三山村、树山村;二是以地方特色美食、茶果、花木为卖点的参与体验式乡村游,如神园农庄、虞山宝岩生态园;三是以耕作或加工方式独特、科技含量较高的修学游,如波力牧场、未来农林大世界;四是以乡间节庆、宗教、工艺、戏曲等为依托的民俗体验式乡村游,如太湖渔港村、镇湖刺绣之乡;五是以古村落建筑和民居生活形态为吸引物的文化休闲式乡村游,如陆巷、明月湾;六是以临近传统旅游区(点)和城乡结合部特点的农家乐式乡村游,如旺山村、蒋巷村。

1.2苏州休闲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苏州休闲农业的快速发展,丰富了城乡居民生活,拓展了农村劳动力就业途径,增加了农民收入。但是,必须看到,苏州休闲农业发展中许多问题的存在,阻碍了休闲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1.2.1规划滞后,发展无序

休闲农业缺乏整体规划和科学论证,造成农业旅游总体目标不明,基本处于随意开发的状态,区域间协调性不够,建设时没有准确的定位,景区(点)布局自由、随意,缺乏特色,主题不突出。使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无法发挥,有序发展的环境尚未营造成功。

1.2.2缺乏文化,内容单调

目前,大部分农业旅游景区(点)的地域特色不明,文化内涵肤浅,设施简陋、内容单调,多以钓鱼、吃饭为主,内容与形式雷同。各地都热衷于园艺场、生态园区建设,景区(点)农业旅游的主题不突出,没有充分利用农村自然景观,农业生产的自然状态,没有发掘农村文化的深刻内涵,缺乏高档次、多功能、知识型的农业旅游活动,缺少农业休闲度假产品,旅游环境不尽如人意。景区(点)回头客少。

1.2.3季节影响,忙闲不均

受农业生产的季节性影响,休闲农业存在着随季节忙闲不均的现象,忙时人山人海,闲时无人问津。农业旅游产品多集中在春季和秋季,匮乏于夏季和冬季。如西山梅花节的旅游消费活动,主要集中在春天梅花开花的一段时间内,采摘在秋天的橘子收获时节内,其他时节类似的景点因缺乏旅游主题,很少有人光顾,造成资源利用率不高,投资收益率较低。

1.2.4设施不配套,服务不到位

一些景区(点)的游览、观光、休闲、度假、购物等必需设施不配套,人员素质不高,服务不到位。某些景区(点)的周边基础设施建设跟不上,旅游交通和相关旅行服务的内容和质量不达标,既不方便游客,又使相关的娱乐、餐饮、购物等营业收入降低,使农业旅游的品位下降,相关产品的质量不能实现预期,经营难度加大,收入水平低。

1.2.5 定位不明,宣传不够

休闲农业赖以生存的根本,是充分发掘农村风情、民俗、传统农事等农耕文明,利用江南水乡历史文化名城的优势,做深做透山水秀色、田园风光的文章。而目前的一些农业旅游景区(点)却忽略了根本。同时,苏州农业旅游市场营销企划的水平不高,宣传力度不够,缺乏促销的手段,农业旅游景区(点)的知名度较低,市民的认可程度也较低,客源明显不足。

2 休闲农业的属性和发展休闲农业必须坚持的原则

2.1休闲农业作为农业与旅游业的结合体,具有三重属性[3]

2.1.1农业属性

休闲农业是在农业生产的基础上开发其休闲观光功能,是与旅游相结合的一种娱乐性、消遣性农事活动,为旅游提供产品和服务。因此,农业旅游可能改变原有的生产程序,改变原来的生产结构,但农业生产活动不能因旅游休闲受影响。所以,要防止农业区域旅游业的过度开发,保护好基本农田和基础设施。

2.1.2生态属性

休闲农业主要是利用优美的田园风光和自然美景吸引市民,让市民在旅游中体验田园风光和自然美景交织的生态环境的静心健体效能,感受纯朴的乡村生活和民俗风情的知识性、趣味性,充分认识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与环境协调的重要性。休闲农业的开发建设不能破坏生态环境,要保持原有自然风貌,促进农业生态系统良性循环。

2.1.3服务属性

休闲农业的服务属性包括提供活动场所和生活设施,通过让市民游览风景、林间狩猎、水面垂钓、采摘果实等,满足市民的旅游需求,同时,也增加了从业农民的收入。田园风光、农事体验、民俗活动和自然探险等是休闲农业特有的吸引物,因此,不能走让人工游乐设施从城市搬到农村的复制。

2.2发展休闲农业必须遵循的原则

2.2.1拓展农业功能

休闲农业是在农业资源基础上衍生的一种农业休闲活动形式,若离开了农业这个基础,休闲农业将成为“无根之木,无源之水”。所以,发展休闲农业应立足于农业生产基础,结合农业发展战略,根据不同区域的农村环境、农业资源,农业生产特点、农业生产形态进行农业旅游重点区域布局,产业定位和产品系列设计。

2.2.2服务市民

农业旅游的服务主体是市民。这就决定了它的服务范围、服务内容、服务性质和服务产品。一般讲,市民缺乏农业知识,不熟悉农业生产过程,不了解农村文化。一些生长在农村的市民,长期的城市生活使他们厌倦,希望换一下环境,找回过去的感觉。根据不同人群的要求,结合苏州实际,可以选择不同的农业旅游类型。

2.2.3保持自然风貌、田园风光

坚持农村自然生态景观和农业旅游资源的保护性开发,坚持利用农业生产中的生态资源、景观资源、产品资源和农村自然资源开展农业旅游,坚持观光休闲、文化娱乐、愉悦身心的景观景点的保护和旅游活动结合开展,坚持特色优先、组合成片的互惠共赢的发展。可以适度发展人造农业景观,突出主题,增加农业旅游的效益。

3 苏州休闲农业可持续发展对策建议

3.1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通过政府制定科学的苏州市休闲农业总体发展规划,项目总体规划要充分反映在农业生产的基础上发展旅游的主导思想,明确全市休闲农业发展的总体目标与方向;建设完善的苏州市休闲农业从业规章,规范休闲农业产业发展;采取积极支持休闲农业发展的政策,营造有利于休闲农业产业发展的环境;加大公共财政对苏州市休闲农业企业的支持力度,促进休闲农业发展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3.2明确行业管理部门,制定行业统一的管理标准,完善休闲农业的服务标准,明确各类农业旅游景区(点)的基本条件及配套设施的标准,统一各类旅游产品的质量标准,定期考核结合不定期抽查,对各类农业旅游景区(点)的服务进行评定,并予公布。特别是要加强对餐饮、卫生、环境等条件的监管,防止对生态环境和社会文化造成的负面影响。

3.3农村自然景观、农业生态是发展休闲农业的基础资源,发展休闲农业一定要强调对自然生态和历史文化的保护。欧盟各国农村维持自然生态过程的完整性和持续性,它们的建设方式正

在从工业化向生态化转变。在那里农村的房屋不求整齐划一,道路不求宽大笔直,对原始地貌不做没有必要的改变,一切顺其自然。这些措施有利于防洪、阻滞滑坡,也有利于维持植被的生长和地下水源的储备。

3.4苏州休闲农业依赖于苏州都市农业,需要农业科技的支撑才能发展良好,获得较高经济效益,都市农业的发展水平决定了休闲农业的发展状态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因此,应加大科技投入,发展现代都市农业。依靠科技力量,在有限的土地上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创造较高的经济效益,靠科技拓展农业的社会服务功能;依靠科技力量,对农民进行旅游专业技能培训,建立起适应休闲农业发展的专业化的导游、接待和服务队伍。

3.5休闲农业不同于传统农业和传统旅游业,它的基础是农业,是给人们提供一个普及农业知识、参与农事活动、学习农村文化、体验农村生活的场所。因此,休闲农业项目的设计不应按风景名胜区那种模式和要求去进行。休闲农业设施的设计标准,要体现农村和现代农业的气息,建筑风格要与当地农家的建筑风格相吻合,内部设备既要根据农村实际,又要满足游客的基本生活需求。开发休闲农业,需要熟悉农业和旅游知识的专业人员进行规划、论证和设计。

3.6农业休闲项目的建设应有别于高档度假村,要注意农业发展与休闲旅游的配套,注意农业资源的利用,切莫走入传统旅游的大投入、低产出、重形式、轻内容的歧路。切莫走进为观光而观光,为产品而产品的误区。在开发农业旅游产品时,要把农业科技、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与旅游有机结合起来,使产品内容具有知识性、趣味性、娱乐性和参与性。要确保基本农田、生态系统、自然景观完好无损。要通过农业旅游产品的开发,带动农业生产的发展。

3.7应加强休闲农业观光区域的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宣传、教育和培训,提高公民的环保意识和可持续发展意识。农业观光旅游如果不重视环境保护,同样会影响生态平衡和环境质量。无论从生态方面考虑,还是从经济方面考虑,都不能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我们应该从现在做起,为促进环境和休闲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而努力。

3.8在政府加大建设资金的同时,拓展多元化资金筹措渠道,借鉴国际通行的做法,采取多种形式招商。通过招商引资,充分发挥民资、外资在建设中的作用,互惠互利,促进苏州休闲农业的进一步发展。

4 结语

客观分析苏州休闲农业的发展现状,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在苏州休闲农业经历了一轮快速发展的阶段以后,逐渐暴露出苏州休闲农业管理与经营体制尚不健全,缺乏相应的标准、政策和法规,旅游部门与农林、交通、水利、文化、卫生、环保等相关部门协调不够,对乡村旅游业发展的宏观调控、管理和服务能力有待加强,休闲观光产品数量少、水平低、服务同质化、季节性受限明显,农业观光景点饮食卫生、环境污染不容乐观等影响苏州休闲农业可持续发展诸多问题。因此,针对存在问题采取相应的对策和措施,有利于苏州休闲农业向更高层次发展。

参考资料:

[1]詹玲.我国休闲农业发展研究[J].农业经济.2008,(10):15-16.

[2]郭宾雁.发展乡村旅游,带动农村经济发展[J].理论界,2006,(1):236-237.

[3]周玲强,黄祖辉.我国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问题与对策研究[J].经济地理,2004,4(7):572-575

第四篇:苏州铝板,苏州合金铝板,苏州花纹铝板-苏州铝板苏州硕远铝业有限公司公司

苏州硕远铝业有限公司

一、公司介绍:

苏州硕远铝业有限公司位于苏州市金阊区机电五金城,地理位置得天独厚,交通便捷。我们有专业的生产团队,也有专业的销售团队,一流的技术生产高质量的铝板产品,一流的销售创造顾客满意品牌。我们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争得一席之位,立于不败之地,并发展壮大,靠的是以诚信为本,顾客至上的理念,还有全体员工的共同努力,不断提高产品质量达到客户满意。

二、公司产品:

苏州硕远铝业有限公司产品有:铝板,纯铝板,花纹铝板,合金铝板,拉丝铝板,防锈铝板,铝卷,铝箔,铝棒,镜面铝板,彩涂铝板,幕墙铝板,氧化铝板,冲孔铝板,还有铝带等产品。我们生产销售的牌号:1050、1060、1100、300

3、300

4、300

5、500

5、50

52、57

54、508

3、606

1、6063等,卷材厚度可以大于等于0.01,板材厚度厚度从0.15mm到200mm,长度最长可做到6000mm,常备库存,规格齐全,货源充足。我们对产品可以进行铝板剪切,铝卷分条,铝板覆膜,铝棒锯切等加工。客户的需要,正是我们苏州硕远金属材料有限公司所要做到的。我们规格齐全,质优价廉,现货供应,江浙沪我们可以免费送货,公司拥有多部运输车辆,能够确保货物安全及时送达。总公司现有6条连铸连轧生产线、5条冷轧生产线、10条箔轧生产线、拉弯矫直清洗机列、飞剪机列、分切机、厚箔剪、纵剪等制备,总公司还自行设

计建造的国内首条(1+4)热连轧生产线投入生产,使公司的年加工能力达到25万吨。强大的生产能力保证了快捷的交期;先进的生产设备保证了优质的产品;优惠的价格使您成本降到最低;我们真诚地期待与您合作。

因为我们更专心,所以我们更专业。我们的产品得到了很多客户的好评,感谢客户对我们的支持,我们会一如既往的坚持下去,把我们的产品精艺求精,满足客户更高的要求。

三、公司销售网络:

我们公司的产品在整个华东地区乃至全国同行业中占据相当大的市场份额和较高市场美誉度,产品畅销江苏、浙江、上海、杭州、武汉、山东、东北等省市全国很多大中型企业,全国各地都有很好的口碑和市场占有率,总公司生产的某些产品远销欧美及韩国、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占有了一定的国际市场。

四、公司产品用途:

苏州硕远铝业有限公司的产品广泛用于航天、模具、仪器仪表、化工、建筑、包装、防腐保温、空调、太阳能、电冰箱等行业。还可应用于电厂、化工石化厂防腐保温用等。公司所有产品均符合环保要求,附有材质证明、MSDS、SGS环境管理物质报告。面对竞争激烈的市场,极力为客户做好售前、售中、售后服务.展望未来,本公司将一如既往地坚持以“最优良的品质、最优惠的价格、最周到的服务”,秉承“诚信经营,顾客至上”的企业精神,与您携手并进,共创辉煌!

第五篇:【苏州科技学院专业】苏州科技学院招生网站-苏州科技学院分数线

高考派—高考志愿填报专家

【苏州科技学院专业】苏州科技学院招生网站-苏州科技学院分数线

一、学校基本信息学校全称:苏州科技学院 国标代码:10332学校层次:普通本科高等学校 办学类型:公办 隶属关系:江苏省属高校学校校址:石湖校区-苏州市高新区科锐路1号江枫校区-苏州市高新区滨河路1701号天平校区-苏州市高新区长江路8号

二、招生专业、计划

1、2014年我校招生计划全部为本科专业。

2、建筑学、城乡规划两个专业学制为5年,其余专业学制均为4年。

3、具体的分省分专业招生计划详见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招生主管部门统一公布的我校招生专业和计划。

三、招生语种英语、汉语国际教育专业限英语语种考生报考;日语专业限英语、日语语种考生报考;因教学条件所限,其它专业考生入学后的公共外语教学只开设英语课程。

四、招生要求

1、体检A. 身体健康状况要求执行国家颁发的《普通高等学校招生体检工作指导意见》。

B. 考虑到就业,师范类专业建议男身高低于1.65米、女身高低于1.55米的考生勿报考;旅游管理专业建议男身高低于1.70米、女身高低于1.60米的考生勿报考。

2、特殊专业A. 建筑学、城乡规划、风景园林专业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绘画基础,入学后需要加试美术,如果美术加试不合格,转入其它专业学习。

B. 美术学、环境设计、视觉传达设计、动画和数字媒体艺术为美术类专业;音乐学为音乐类专业。 浙江、河南和山西3省考生报考我校美术类专业,须预先参加我校单独组织的美术类专业测试并取得合格证;其它生源省份考生报考我校美术类专业均采用所在省美术统考成绩。 音乐类专业招生均采用所在省音乐统考成绩。

五、录取规则

1、德、智、体全面考核,以文化成绩为主,择优录取。

2、对进档考生的专业安排执行“分数优先,遵循志愿”的原则。 若分数志愿均相同,理工类以数学成绩高者优先;文史类以语文成绩高者优先(其中英语、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以外语成绩高者优先)。

3、报考我校英语、汉语国际教育专业要求考生外语单科成绩不低于100分(150分满分计)。

六、学费标准执行江苏省统一制定的高校收费标准,详见我校公布的招生计划表。

七、奖学金设置情况及帮助经济困难学生的具体措施学校设有新生奖学金、综合奖学金、单项奖学金、国家奖学金、企业奖学金,学生获奖比例近40%,获奖金额每人每高考派—高考志愿填报专家

高考派—高考志愿填报专家学年200-8000元不等;设有学生勤工助学基金,每月报酬100-300元不等;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可申请生源地助学贷款或国家助学贷款,其中品学兼优者可申请国家励志奖学金和国家助学金。

八、联系方式地址:苏州市高新区科锐路1号 苏州科技学院招生办邮编:215009

电话:0512-68096117 网址:高考派—高考志愿填报专家

上一篇:图案教案范文下一篇:所谓文化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