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税收政策范文

2022-06-05

第一篇:中国税收政策范文

中国税收

1.从现代税收制度视角出发,谈“营改增”的意义及其存在的难点

全面实施营改增是当前政府工作的重头戏,是体现积极财政政策更加有效的关键性举措,也是结构性改革和财税体制改革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重大举措。营改增不仅有助于减轻企业税负、完善税收制度,而且将助力我国经济快速转型升级和经济持续发展,意义重大、影响深远。

第一,营改增有利于减轻企业税负,增强企业发展后劲。营改增是一项重要的结构性减税措施。2012年1月1日,我国在上海启动“营改增”试点。2013年8月1日起,“营改增”试点范围再度扩至交通运输业和部分现代服务业的试点范围,将由现行12省市扩至全国。据统计,2012年至2015年前期试点累计减税6412亿元,涉及到592万户企业。2016年5月1日起,“营改增”试点范围将扩至最后的建筑、房地产、金融和生活服务等4个行业,确保所有行业税负只减不增。这4个行业涉及纳税人约1000万户,对应营业税1.9万亿元。此次营改增在制度设计、优惠政策、过渡措施等方面都做了详尽安排,预计今年将减税企业税负超过5000亿元,是近年来最大规模的一次减税。而且将不动产纳入抵扣范围,比较完整地实现了规范的消费型增值税制度,这将增强企业发展的动力和后劲,促使企业扩大有效投资和供给。

第二,营改增有助于消除重复征税,促进服务业发展和提高服务贸易出口竞争力。增值税是世界上最主流的流转税种,与营业税相比具有许多优势,最大特点是能够最大限度地消除重复计税,完善了税制。过去几年的改革试点中,首当其冲税负减轻的就是服务业。此次全面推开营改增后,服务业的适用税率、计税方式、计税依据等全部按照增值税制度执行。同时,营改增基本消除了原增值税和营业税纳税人所承受的重复征税因素,实现从“道道征税、全额征税”向“道道征税、道道抵扣”的转变,优化了税制结构,使税收的中性原则得以充分体现,减少了税收对市场造成的扭曲,进而有助于降低服务业的实际税负,扩大服务业的市场需求和深化产业间的分工协作,促进服务业的专业化程度提高,推动服务业的加速发展。另外,对服务业实施营改增及其出口实行完善的出口退税制度,必会增强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扭转服务贸易持续逆差状况。

第三,营改增顺应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减税需求。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2016年繁重的改革任务。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我们在战略和战术上进行了全面部署,其中在战术上我们提出要抓住关键点,主要是抓好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五大任务。目前减税已成为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凝聚的共识。而营改增所释放的减税红利,契合了加快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降低成本的紧迫要求,为企业发展提供了较大空间,为企业盈利增加了机会,也为刺激消费、促进消费升级产生积极影响。减税需求与减税取向、减税安排与减税策略的一致性,彰显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战略与营改增改革举措的协同特征。尤其是增值税公平合理的税负特点,可为推进供给侧改革营造公平、统一的竞争环境,加快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第四,营改增有利于促进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经济及产业结构性失衡,是困扰经济持续发展的“瓶颈”因素,是推进供给层面改革的核心内容。一般来说,经济结构性问题与税制结构具有较强的相关性,全面实施营改增,通过税制统

一、税收中性、税负减轻的优化税制结构,将进一步促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加快形成以科技创新引领的新经济增长极。特别是此次全面推开营改增,突出了推动服务业特别是研发等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必将激发市场主体活力,促进制造业、服务业的分工细化和相互融合发展,拉长产业链,带动制造业升级。同时,营改增本身也属于结构性调整政策,有利于破解由于营业税与增值税并存所带来的经济结构失衡问题,有效解决营业税重复征收以及增值税抵扣机制不完整导致的税负偏重问题。

第五,营改增有助于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供给侧改革的更深层次目标追求,是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及时调整各类扭曲的政策和制度安排,矫正以往政府主导资源配置带来的结构性失衡问题。因而,回归市场主体理性预期,尊重市场价值规律基础上的政府有效调控,是破解长期积累的结构性、体制性突出矛盾和问题,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战略选择。全面实施营改增,进一步降低企业边际成本、提高要素供给效率、增强企业供给能力,同时大幅度减税必然会减少政府对资源的直接占用和使用,有利于减轻对市场资源配置干预的程度。由于增值税具有“中性”特征,相对于营业税而言,对市场主体的行为扭曲较低、效率损失小,对价格信号的扭曲效应不甚明显;同时,增值税具有“税价分离”的形式特征,从而可使价格真正反映市场供求状况,引导资源合理优化配置。所以,价、税有效联动机制的形成,是营改增在供给侧改革中精准施策的重要着力点。

第六,营改增有助于推动形成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当前加剧运行中存在的总需求低迷和产能过剩结构性并存的问题,依赖需求侧管理政策的效应在减弱,并造成产能过剩、高房价或资产泡沫、地方债务压力加大、企业效益下降以及影子银行、银行不良资产率上升等问题,加剧结构性问题积重难返。惟有通过供给侧方面的结构性改革和经济结构的优化,形成有序公平的竞争机制,从而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增长。实施营改增,通过统一税制,实现增值税全覆盖,贯通服务业内部和二三产业之间抵扣链条,从制度上消除重复征税,将改变流转税领域两套税制造成的税负不公平状况,促进各行业间税负均衡,公平竞争,规范市场主体的经营,加强成本效益核算,促进企业的科学化、制度化管理。

营改增是党中央、国务院立足当前、着眼长远作出的一项重大决策。从当前看,营改增会为更多企业减轻税负;从长远看,这项改革将利国利民。我们既要充分认识营改增在深化财税体制改革、促进企业发展方面的重要作用,更要充分认识营改增在促进科学发展、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等方面的重大战略意义。当然,改革有一个过程。一旦出现某些行业性税负增加问题,要立即采取过渡性措施,确保所有行业税负只减不增。特别是几个重要的行业,建筑业是拉动经济的关键,金融业是稳定经济的支柱,一定要有“量体裁衣”的政策安排,让各行各业都收到减轻税负的“利好”。正如李克强总理所言,全面推开营改增,目的在于以短期财政收入的“减法”换取企业效益的“加法”和市场活力的“乘法”,增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动力。

但是,一个税种要取代另一个税种,需要突破诸多约束条件。“营改增”试点就是在突破这些条件的前提下逐步推进的。“营改增”全面试点的顺利进行必须做好税收征管工作。完善国地税征管体制改革方案要求国地税部门加强合作但不合并。这种做法较好地解决了调动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问题。但是,有一种客观现实是:建筑业、房地产业、金融业、生活服务业纳税人由原来缴纳营业税改为缴纳增值税,并由国家税务局征收,这大大增加了国家税务局的征管压力。“营改增”全面试点,如果没有地方税务部门的支持,那么试点的任务是不太可能完成的。因此,只有进一步加强国地税合作,试点的任务才有望完成。“营改增”之后,国税部门仅仅是管户就增加了一千多万户,工作压力可想而知。只有进一步加强国地税合作,试点任务才能较顺利地完成。试点中,应进一步探索合作的模式与机制,充分调动国税和地税两个部门的积极性。税收征管的改善同时是纳税服务的改进过程,是公共服务型政府的建设过程,也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过程。国地税合作,必须将国税部门熟悉增值税的优势与地税部门对行业更了解的优势综合起来,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营改增”全面试点之后,中国必须加快增值税立法进程。增值税立法应该把简并税率从总体上降低税负作为重要任务来完成。理想的增值税税率应该只有一档基本税率。考虑到现实的需要,增值税税率仍然可以选择一档基本税率加一档低税率的做法,并选择合理的免税范围。基于亚太地区增值税税率偏低的实际,基本税率最终定为10%左右、低税率定为5%左右较为合理。征收率也应只设一档,定为3%左右。

“营改增”全面试点是税制改革的重要一步。尽管试点方案还需要进一步完善,但是它毕竟迈出了税制改革的重要一步。未来中国直接税制改革也要稳步推进。针对自然人的税收征管难度极大,更不可大意。在取得最大社会共识的前提下,加快税制改革,才可能尽快建立与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相适应的现代税收制度。

2.以税收经济效应为理论基础,谈最低工资设置对劳动力市场的影响

(一)最低工资设置的正效应

1.有利于保障低收入者的基本生活,促进消费,带动经济发展

确立和提高低收入群体的最低工资,就是保证和提高了低收入群体的收入。按照收入的高低消费群体可以划分为高、中、低三类。凯恩斯认为,收入越高其消费倾向越低,即高收入群体的消费倾向一般小于低收入群体的消费倾向。最低工资的受益人群,他们的消费欲望特别强烈,除了维持基本生活所需之外,提高他们的最低工资标准,也就是给他们提供了一定的消费空间。随着最低工资的逐年提高,将对这部分人群的生活状况有较大的改善,促进了他们的市场消费,拉动了内需,有利于带动经济的发展。同时,当市场对企业产品的需求增加时,市场的状况比较景气,也会导致企业扩大规模,从而增加对劳动力的需求。

2.有利于调节收入分配差距,实现社会公平

调查显示,中国目前的基尼系数为0.48,已经超过国际公认的0.4的警戒线,进入了分配不公平区间。世界银行的研究报告《中国:推动公平的经济增长》认为:今后中国将面临收入差距扩大的严峻挑战。如果目前城乡家庭收入差距扩大的趋势持续下去的话,中国的收入差距将会急剧扩大,基尼系数将会从1999年的0.437上升到2020年的0.474。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城市化水平的加快,越来越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向城市,这些农民工从事的都是些工资低廉、劳动时间长、工作条件差、就业不稳定的职业,很容易被城市边缘化。很显然的结果是,这部分人群的收入较低,和其他城市人群的收入差距悬殊。而最低工资制度的实施,首先,就劳动力市场完善程度来说,我国农村转移劳动力市场无疑是一个典型的买方垄断市场。在这种买方垄断条件下实行最低工资,劳动者的工资和就业数量都会增加,农民的整体福利会得到改善。其次,从要素间替代关系来说,目前对农村转移劳动力的需求还缺乏弹性,这些劳动者的工资上升不会导致出现过快用资本或高技能劳动力来替代的现象,且要素替代弹性较低,因而农民非农就业收入会因最低工资保障而提高,由此可见,最低工资制度实施的直接结果就是增加农民收入,这显然有利于改善、缩小城乡收入差距,使社会各成员分享经济增长带来的成果。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最低工资标准的实质体现着劳动者的权利和价值问题。不像其他标准,这个标准涵盖的都是弱势群体,比如遍布在各个城市的农民工。他们在社会初次分配时就已经处在弱势地位,而在最基本的社会保障方面,他们多数也被排除在外。作为劳动者,他们的权利只能体现在微薄的工资上。就业形势严峻的现实决定了他们根本不具有与资方讨价还价的余地,在这样的一个薪酬体系中,国家制定的最低工资标准就具有了一种尊重劳动者权利和价值的延伸意义。

(二)最低工资设置的负效应 1.最低工资对就业的影响

(1)劳动力市场均衡工资的决定为了论证的方便,我们假设劳动力市场是完全竞争的,完全剔除了市场经济中其他因素的影响在这个市场上,劳动力的供求双方都是现行市场工资率的接受者,而不是制定者。劳动力供给和需求的相互作用是决定实际工资水平和劳动就业量的唯一因素。在劳动力的供给量和需求量相等时,劳动力市场处于均衡状态,此时的工资率为均衡工资率,而此时通过市场实现的就业就是均衡就业量。当工资率高于均衡率工资时,劳动力供给大于劳动力需求,存在劳动力过剩,与需求形成缺口,此时为劳动力的买方市场,劳动力的需求者对市场中劳动力的价格具有绝对的支配作用,他们会要求降低现有的工资水平,虽然劳动力供给方不愿意接受劳动力价格的下降,但是由于存在大量的劳动力供给,处于弱势地位的劳动者不得不接受。当工资率低于均衡工资率时,劳动力需求超过供给,存在劳动力短缺,劳动力供给方对于劳动力市场价格具有绝对的支配地位。他们会要求提高劳动力的市场价格,劳动力需求方为保证生产的正常进行而不得不接受这一价格水平。

(2)最低工资制度对就业的影响

最低工资制度的实质是国家和政府用行政的手段干预工资水平,提高工资率,是政府干扰劳动力市场的一种方式。 在完全竞争性的劳要素市场.如果最低工资高于均衡工资,劳动力的供给会大于劳动力需求,企业愿意招的劳动者人数少于愿意就业的劳动者数量,社会将会出现失业劳动力的供给曲线S和劳动力的需求曲线D相交于点E,此时供需平衡,共同决定均衡工资W0,此时的均衡就业为L0。 如果政府实施了最低工资政策,确定了最低工资水平W1高于市场的均衡工资水平,那么此时整个社会的就业水平由劳动力的需求决定,均衡的就业为L1,它显然低于没有实施最低工资政策时的水平L0,此时减少的就业量为L0-L1,它取决于劳动力的需求弹性以及最低工资高于均衡市场工资的幅度。如果整个经济的就业水平呈上升趋势,那么这种就业的下降就表现为工人的替代或是解雇。当工资水平为W1,社会的劳动力供给L1′,因此会存在劳动力的超额供给,其超额供给量为L1′-L0,其大小取决于劳动力的供给弹性和工资的上涨幅度。 因此,高于均衡工资的最低工资政策,对于整个劳动力市场来说,将会带来的失业量是L1′-L1。

2.最低工资制度对整个社会成员福利的影响

一方面,作为劳动力市场上的劳动力的消费者的厂商,当价格由W最低提高到政府规定的工资时,那些接受政府的工资率的厂商,其消费者剩余减少了图2中的A区域。那些因工资率提高,选择不接受,而选择减少就业量的厂商,其损失为图2中的B区域,所以消费者剩余总的变化为

3.最低工资制度对低技能劳动者的影响

市场中的劳动力根据其知识背景和技术水平的高低,可以分为初级劳动者、中级劳动者和高级劳动者。对于那些中高级劳动者来说,他们的工资主要是由市场的供求决定,最低工资制度对他们的影响不是很大。而对于那些低层次的非熟练劳动者来说,最低工资标准表面是提高了他们的福利。但是隐性的结果是,工资福利的提高的直接结果是企业的生产成本增加,企业的利润减少,企业很可能会减少对劳动者的需求,转而用机器设备替代工人;或者雇佣高技能的中高级劳动者,这样这些低层次的非熟练劳动者就面临着失业。

从长期来看,最低工资制度会阻碍低技能劳动者人力资本的增长。对那些因实行最低工资标准而失业的工人来说,等于关闭了通过工作实践来提高劳动技能水平的大门,由于这部分劳动者本来就生活在贫困之中,不太可能有能力去参加职业培训、学习等活动来提高自己的劳动技能。因此,最低工资制度会阻碍这部分劳动者的人力资本投资和增长。有调查显示,随着失业时间的延长,再就业的机会会变小。因此,从长期来看,最低工资制度对低技能劳动者的失业长期化趋向会产生催化作用。我国的一些经济发达地区,如珠三角和长三角都陆续出现了“民工荒”的现象。可能这一现象有更为深刻的社会原因,但是最低工资制度对低技能劳动者人力资本增长产生的阻碍作用,无疑也会对此雪上加霜。

第二篇:中国外交政策

摘要: 论点:中国的外交政策发展是否良好 论据:

正文:

1955年,于万隆会议,中国同印度、缅甸共同倡导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五项原则内容是:相互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从此,中国高举和平、发展、合作旗帜,但这样的外交政策发展是否良好,我们得进行讨论。

中国外交有声有色

在当前国际形势中,和平、发展、合作仍是主流,中国和平发展的机遇大于挑战。2005年,中国外交积极主动地开展工作,利用机遇、应对挑战,进一步塑造了为世界和平、发展、合作而不懈努力的国际形象,展现了坦诚、负责、务实、灵活、开放的外交风格和坚持原则、仗义执言的社会主义国家风范。从中国和世界和平发展的利益出发,中国外交全面运筹同周边国家关系、同大国关系、同发展中国家关系及多边外交,取得一系列新的成果。

构建大国关系稳定框架。中国同俄罗斯战略协作伙伴关系进一步深化,两国成功举行首次联合军演,能源、等领域的合作取得实质性进展。同印度签署了关于解决边界问题政治指导原则,建立了面向和平繁荣的战略伙伴关系,两国合作全面发展。今年中美领导人频繁会晤,战略对话形成机制,两国关系中的消极面受到制约,中美关系保持了稳定发展的势头。在中日关系上,坚持原则,对小泉和日本右倾势力在历史等两国关系重大问题上的顽固立场进行了坚决斗争。

中国外交的地位逐步提高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继续加强同发展中国家的双边合作,不断丰富同发展中国家合作的形式和内容,构筑长期稳定、平等互利、全面合作新型伙伴关系。中国对发展中国家援助增加,经贸合作发展较快。积极深化同发展中国家在国际问题上的协调与合作,推进“中阿合作论坛”建设和“中非合作论坛”后续行动,提升同拉美区域组织的关系。

中国也积极参与国际体系,多边外交活跃。中国支持联合国发挥其应有作用和影响,维护联合国安理会的权威,在联合国改革问题上坚持原则,起了重要作用。重视其他国际多边体制,推动国际军控和裁军,支持包括防扩散机制的建设的多边军控进程。在反恐、防扩散、人道主义援助、环境与气候、禽流感、跨国犯罪等方面支持多边务实合作。

坚定不移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和国家与公民的利益。在台湾问题上,围绕《反分裂国家法》全方位做国际社会工作,阐明我维护祖国统一的原则立场。中国也积极推动各种双边、

1、中国外交有声有色

2、中国外交的地位逐步提高

3、中国外交软实力逐步增强

结论:中国的外交政策发展良好 区域和多边经济合作,为扩大开放和企业“走出去”服务。积极维护我公民和企业海外合法权益,妥善处理各类领事保护案件。

中国外交软实力逐步增强

我国一直在加强外交软实力,提出了一系列具有中国特色的外交理念,如:关于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主题,以合作谋和平,以合作求发展的观点;关于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观点;关于包容互补、尊重文明多样性的观点、关于互信、互利、平等、和协作为重要手段来保证国际安全的观点,关于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开展广泛国际经济互利合作的观点。最近中国在总结上述理念的基础上又提出了构建和谐世界的口号。中国把这些理念体现在外交政策、外交实践和对外宣传中,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形象、国际声望和国际地位、加强了对外影响力。

现在,中国依旧高举和平、发展、合作旗帜,坚持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坚持互利共赢的对外开放战略,既通过争取和平的国际环境来发展自己,又通过自身的发展促进和平。

第三篇:中国外交政策

中国在处理同包括社会主义国家在内的一切国家的关系中,一贯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并在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同许多国家建立和发展了友好合作关系。

1954年,中国同印度、缅甸共同倡导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五项原则内容是:相互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1957年,毛泽东主席在莫斯科向全世界庄严宣告,中国坚决主张一切国家实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1963年底至1964年初,周恩来总理出访亚洲、非洲和欧洲14个国家时,提出了中国经济援助的八项原则,把五项原则扩展到经济领域。1974年,邓小平同志在联大特别会议上再次强调国家之间的政治和经济关系都应建立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1988年,邓小平同志又率先明确提出以五项原则为准则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主张。

2000年7月6日,国家主席江泽民在访问土库曼斯坦期间,就关于建立国际新秩序阐述了中国一贯坚持的四项原则:

一、维护和平、反对武力。

二、相互尊重、主权平等。

三、自主选择、求同存异。

四、互利合作、共同发展。

中国高举和平、发展、合作旗帜,坚持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坚持互利共赢的对外开放战略,既通过争取和平的国际环境来发展自己,又通过自身的发展促进和平。

中国将继续推动世界多极化,倡导国际关系民主化和发展模式多样化,促进经济全球化朝着有利于各国共同繁荣的方向发展。积极倡导多

边主义和树立以互信、互利、平等、协作为主要内容的新安全观,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反对一切形式的恐怖主义,推动国际秩序向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

中国在互相尊重领土主权,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惠,和平共处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发展与世界各国的友好合作关系。

坚持与邻为善、以邻为伴的方针,加强与周边国家的友好合作关系。深化与发展中国家的互利合作,维护与发展中国家的共同利益。进一步发展同发达国家的关系,努力寻求和扩大共同利益汇合点,妥善处理分歧。积极参与多边外交,维护和加强联合国及安理会的权威和主

导作用,努力在国际事务中发挥建设性作用。同时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国际上产生深远影响,被越来越多的国家接受,成为处理国与国之

间关系的基本准则。

中国政府和人民愿与世界各国人民一道,努力建设一个持久和平与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

中国外交有声有色

在当前国际形势中,和平、发展、合作仍是主流,中国和平发展的机遇大于挑战。2005年,中国外交积极主动地开展工作,利用机遇、应对挑战,进一步塑造了为世界和平、发展、合作而不懈努力的国际形象,展现了坦诚、负责、务实、灵活、开放的外交风格和坚持原则、仗义执言的社会主义国家风范。从中国和世界和平发展的利益出发,中国外交全面运筹同周边国家关系、同大国关系、同发展中国家关系及多边外交,增强外交软实力,取得一系列新的成果。

营造周边地缘依托。中国同周边国家的双边关系全面发展,区域和次区域经济合作组织和地区安全机制(如10+1 、10 +

3、上合组织、亚太经合组织以及湄公河合作、东盟地区论坛等)顺利启动并卓有成效;坚持不懈地推动六方会谈,使朝核问题上取得重要的阶段性进展。巧妙运筹,使台海局势朝着有利于遏独、制独的方向发展。同菲律宾、越南在落实南海 “共同开发”方面取得突破。同南亚各国的关系进一步加强,中国将成为南亚区域合作组织观察员。

构建大国关系稳定框架。中国同俄罗斯战略协作伙伴关系进一步深化,两国成功举行首次联合军演,能源、等领域的合作取得实质性进展。同印度签署了关于解决边界问题政治指导原则,建立了面向和平繁荣的战略伙伴关系,两国合作全面发展。同欧盟就加强战略合作达成一系列重要共识,中欧领导人成功举行第八次会晤,启动中欧战略对话,中国与欧盟 在经贸、科技、文教、司法等各领域交流与合作稳步前进。今年中美领导人频繁会晤,战略对话形成机制,两国关系中的消极面受到制约,中美关系保持了稳定发展的势头。在中日关系上,坚持原则,对小泉和日本右倾势力在历史等两国关系重大问题上的顽固立场进行了坚决斗争。

突出发展中国家关系的基础地位。中国继续加强同发展中国家的双边合作,不断丰富同发展中国家合作的形式和内容,构筑长期稳定、平等互利、全面合作新型伙伴关系。中国对发展中国家援助增加,经贸合作发展较快。积极深化同发展中国家在国际问题上的协调与合作,推进“中阿合作论坛”建设和“中非合作论坛”后续行动,提升同拉美区域组织的关系。

积极参与国际体系,多边外交活跃。中国支持支持联合国发挥其应有作用和影响,维护联合国安理会的权威,在联合国改革问题上坚持原则,起了重要作用。根据联合国宪章精神,积极参与联合国在维和、军控、反恐、发展、人权司法、环境等问题上的合作以及联合国各专门机构的活动。重视其他国际多边体制,推动国际军控和裁军,支持包括防扩散机制的建设的多边军控进程。在反恐、防扩散、人道主义援助、环境与气候、禽流感、跨国犯罪等方面支持多边务实合作。

坚定不移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和国家与公民的利益。在台湾问题上,围绕《反分裂国家法》全方位做国际社会工作,阐明我维护祖国统一的原则立场。与格林纳达、塞内加尔实现复交,连续第十三次打打掉台当局“参与”联合国提案,再次挫败台“参与”世界卫生大会的图谋。大力推进经济外交,与俄罗斯、哈萨克斯坦的能源合作取得实质性进展,与中东、拉美、非洲等地区的能源、资源合作稳步推进,积极推动各种双边、区域和多边经济合作,为扩大开放和企业“走出去”服务。积极维护我公民和企业海外合法权益,妥善处理各类领事保护案件。

加强外交软实力。中国提出了一系列具有中国特色的外交理念,如:关于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主题,以合作谋和平,以合作求发展的观点;关于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观点;关于包容互补、尊重文明多样性的观点、关于互信、互利、平等、和协作为重要手段来保证国际安全的观点,关于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开展广泛国际经济互利合作的观点。最近中国在总结上述理念的基础上又提出了构建和谐世界的口号。中国把这些理念体现在外交政策、外交实践和对外宣传中,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形象、国际声望和国际地位、加强了对外影响力。

中国高举和平、发展、合作旗帜,坚持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坚持互利共赢的对外开放战略,既通过争取和平的国际环境来发展自己,又通过自身的发展促进和平。

中国将继续推动世界多极化,倡导国际关系民主化和发展模式多样化,促进经济全球化朝着有利于各国共同繁荣的方向发展。积极倡导多边主义和树立以互信、互利、平等、协作为主要内容的新安全观,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反对一切形式的恐怖主义,推动国际秩序向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

中国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发展与世界各国的友好合作关系。坚持与邻为善、以邻为伴的方针,加强与周边国家的友好合作关系。深化与发展中国家的互利合作,维护与发展中国家的共同利益。进一步发展同发达国家的关系,努力寻求和扩大共同利益汇合点,妥善处理分歧。积极参与多边外交,维护和加强联合国及安理会的权威和主导作用,努力在国际事务中发挥建设性作用。

中国政府和人民愿与世界各国人民一道,努力建设一个持久和平与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

第四篇:2013签证政策新规,各国对中国签证政策

2013签证政策新规

真正的高尔夫度假客应该是世界公民,他们具备提起球包便出发的能力,无需做过多的旅游准备。唯独在签证这方面,永远是心里一点令人难言的麻烦。2013年,在中国人撑起欧美奢侈品行业一片天的时代,对华旅游、商务签证政策又会有哪些变化呢?下面请看我们为你准备的最新签证策略。(编辑:鲍燕 文:深蓝)

一、对中国免签的国家

1、马尔代夫

中国公民前往马尔代夫旅游无需申办签证。自到达马累国际机场起,便可获得30天的有效居留许可。中国公民前往马尔代夫旅游同样无需第三国签证。此外,从出入境管理局领取“签证延期表格”,并在当前合法停留期内送交管理局,就可以延长停留时间。记着要准备必要的财力证明。

2、墨西哥

墨西哥免签的前提是:凡乘坐由美国出发的航班前往墨西哥的旅游、过境或商务的外国人,墨西哥允许其入境而不需申请墨西哥签证。持有美国有效签证者,也无需办理墨西哥签证。

3、塞舌尔

去塞舌尔比较简单,无需签证,但必须提供有效护照、往返或续航机票以及住宿证明(如旅馆预订单)等。来塞舌尔度假、经商或探亲访友者,入境时可获得最长不超过1个月的访问者许可,必要时可免费申请延长至3个月。

4、爱尔兰

爱尔兰2011年7月1日开始实行的“短期签证免签计划”,即从2011年7月1日至2012年10月底,凡持有英国短期访问签证的中国公民,经由英国赴爱尔兰访问将享受免签证待遇,在英国签证有效期内可在爱尔兰最长停留90天。经过一年多的良性运转与评估,爱尔兰决定将免签计划延长至2016年10月底。它对前往爱尔兰打高尔夫球的国人来说无疑是好消息。爱尔兰也开放了个人旅游签证,中国游客可以个人名义赴爱尔兰旅游。值得一提的是,爱尔兰个人旅游签证可代送服务,为自由行大大节约了时间和精力。

5、埃及

2012年8月底,埃及旅游部长在访华期间,宣布了一系列刺激旅游的计划,其中最受关注的是将对中国游客实施落地签政策,具体计划为先对团队游、包机游游客开放,随后也将向个人开放。但需要等待。目前,你只需要从西奈半岛南部、Sham EI Sheik、Tabu、SantKatherine机场进入,并保证不到西奈半岛以外的地区,可获免签停留14天。 其他对中国免签的国家

●斯里兰卡:对中国公民实行免签待遇,持护照和机票就可以入境,一般旅游者可在当地停留30天。

●俄罗斯:俄罗斯对中国游客的免签证待遇仅限于团队游客。

●毛里求斯:只要持有往返日期明确的有效机票、在毛里求斯停留期间有足够花销

(每天50美元)的中国公民,可在毛里求斯机场入境时办理停留期不超过60天的落地签证。 ●瓦努阿图:这个太平洋小岛国对中国游客是可以免签证进入的,可停留时间由当地移民检察官员决定。

●安道尔:这个在西班牙和法国之间的小国家虽然不算是申根国,中国游客却可以 无签证进入,但须从法国或西班牙入境。

●贝宁:这个非洲国家对持外交护照、公务护照、因公普通护照的中国公民,可在贝宁免签停留90天,持因私普通护照则应在贝宁驻外使馆办妥入境签证。

二、落地签国家

所谓落地签证,是指申请人不能直接从中国取得前往国家的签证,而是持护照抵达该国口岸后,再签发签证,也是要付费的,但也好过提前签证,不仅签证费便宜,而且签过的概率也比较高。

1、泰国

申请人可以在移民局检查站申请停留期不超过15天的落地签证。落地签证免费,但申请人须出示相当于10000泰铢/人或20000泰铢/家庭(约RMB 2 1 0 0 /人或RMB4200/家庭)的财产证明,还须出示从入境日期起15天内有效的全价票。泰国签证需要的材料简单,正常办理时间为3-5个工作日,旅游签证的有效期是3个月,费用调整为230元。

2、哥斯达黎加

从2012年开始,哥斯达黎加对中国公民推出了有条件的落地签计划:凡是持有美国、申根、英国、爱尔兰、日本、韩国、澳大利亚、新西兰的个人旅游签证的中国游客,只要签证在有效期之内,都可以获取哥斯达黎加的落地签证。

3、柬埔寨

今年,全球最热的旅游地点之一就是柬埔寨,各大酒店集团纷纷斥资修建度假中心和豪华酒店。因此,对中国公民来说,只需护照、照片、身份证扫描件即可网上申请办理了。但电子签证仅限入境口岸为以下5个:金边国际机场、暹粒国际机场、Cham Yeam (Koh Kong)口岸、Poi Pet (Banteay Meanchey)口岸、Bavet (Svay Rieng)口岸,出境口岸则不限。其实,柬埔寨也可对中国游客办理落地签证的。费用也比较少,只要10美金。但是,柬埔寨法律不是很健全,最好把签证打印出来,随身携带,这样比较保险。

4、马来西亚

中国公民申请马拉西亚过境签证,申请人需要提交签证费80元人民币。前往马来西亚的签证费用最为便宜。马来西亚入境签证分两种情况,旅游入境签证称为免查询类签证(Visa Without Reference),最多逗留14天。这里我们提供一个小技巧,你可以拿马来西亚过境签证去香港,然后转机去其他免中国游客签证的国家,比如马尔代夫。

你需要知道

马来西亚对于入境要求则有一些怪癖

●马来西亚海关对现金要求为临时入境人员需携带超过500马币现金。

●马来西亚对30岁以下妇女入境要求十分严格,如果短期内来往马来西亚多次,当事人会被原机遣返。

●马来西亚海关规定,成人携带酒类不超过1公升,香烟少于225g,火柴少于100根,不超过3件化妆品、香皂、牙膏、新衣物等,1双新鞋,1件保健清洁式电动商品,价值不超过400马币的礼品、私用便携式设备等,可免关税,如超过需报关,并按物品实际价格的30%缴税。

●马来西亚海关规定,入境人员携带需缴税的个人用品,需交纳保证金,保证金额为实际物品价格的30%,出境时,凭票据退还保证金。

其他对中国公民提供落地签的国家

●尼泊尔:接受有第三国签证的护照办理落地签,并无任何停留时间上的限制。萨摩亚:这个太平洋岛国的签证在到达时颁发。可停留60天。

●所罗门群岛:中国游客抵达太平洋的所罗门群岛时,审定身份后可获得“访客许可证”停留3个月。

三、最新对中国公民签证提供便利的国家

以下这些国家需要中国公民提供提前签证,过去,由于审核制度非常严格,因此对中国

公民来说,去往这些国家都是比较费劲的事。但现在,这些国家也对中国公民敞开了怀抱。

1、美国

2013年意味着更多的去美国旅游的机会――美国将在2013年增加中国签证到220万份。同时,美推出包括旅游在内的七类赴美签证如失效不足4年、其持有人不必再次面谈即可取得续签的政策。美国驻广州总领事馆将启用新馆舍,签证服务窗口将比现在增加约20个,达到67个。

2、加拿大

加拿大没有旅游签证,只有一个叫临时居民访问签证,不管你是商务、旅游还是探亲,都只有这一项可选。无数经验告诉我们,这个签证是最难攻下的,难度排行榜为第一。但加拿大还是于2012年8月1日下调了对中国游客的签证费用,一次入境签证为475元,多次入境签证为950元。另外,自2011年3月27日起,中国旅客免中转签证试验计划,试验计划允许持有效美国签证经温哥华国际机场 (YVR) 或多伦多皮尔逊国际机场 (YYZ) 来往美国的中国公民无需申请加拿大过境签证。

3、英国

2012年全球的焦点是伦敦。为此,英方推出快速签证处理服务,中国游客签证申请会在5个工作日受理,但需要支付520元的额外费用。此外,所有中国境内的英国签证只接受在线申请,须通过英国边境管理局(UK Border Agency)的在线申请系统完成。与以往相比,新政策将采用在线申请表格全部取代手写申请表格,但有2周宽限期。

4、瑞士

瑞士是很多人心中的度假胜地。目前,从国内去瑞士申请签证,需要去瑞士驻华大使馆、领事馆做预约,成功后方可以申请签证,呼叫中心的电话号码也改为 400-067-0560。此外,由于瑞士属于申根国,所以办理了申根签证的朋友也可以去25个申根国而不需要再次办理签证。

5、意大利

从2012年6月28日起执行新签证费,申根签证90天内旅游签证费为60欧元(相当于RMB489元,以当日汇率为准),而前往意大利读书则免签证费――因此,如果申请一个被意大利相关机构认可的短期高尔夫培训课程,则可以免去签证费用了。

6、巴西

中国公民个人旅游签证,根据逗留天数不同而收费不同。在巴西30天200元人民币;60天400元人民币;90天600元人民币。缴费10日后至少10个工作日方能领取签证。

7、德国

自2012年10月15日起,申请申根签证原则上不需要到使馆签证处面签。持因私护照的中国公民办理签证,可以通过TLScontact服务公司的签证申请中心递交申请,该网站2012年9月10日起开通。提示:除签证费用外,服务公司会收取一定的服务费。持有2012年10月11日之前签发的签证的申请人原则上在申请申根签证时可以免面试。若具备上述条件的频繁旅行者的配偶和未成年子女与其同时递交签证申请且行程完全一致的情况下,其配偶和未成年子女原则上也可免面试。

8、捷克

捷克签证不需要预约,一周左右就能出签,相对于其他又要预约又要面签的申根国家,效率还是蛮高的。申请90天以上签证及申请捷克居留许可需在网上提前注册,未预先注册的申请者不予以受理。90天之内的短期签证申请者照常申请,无需预先注册短期签证 60欧元。

9、不丹

申请旅游签证,需填写签证申请表一张,交护照照片两张和签证费20美元。审批时间

约需一周,签证申请获准后,由旅行社代订机票、旅馆和安排旅行日程。旅游签证均为落地签证,在入境口岸发给游客。入境时再补交照片和签证费。如有需要,签证可在不丹境内申请延期,最长可延长至6个月,签证延期费为510努(约合100人民币)。个人前往不丹,签证不是问题,机票才是关键。目前国际航线是一家公司独家垄断,旺季,9月以后的机票一定要提前2-3个月定,其它时间到是比较松动的。

10、西班牙

办理西班牙签证,最好提前15日到使领馆申请。除了例行的60欧元签证费,申请者还需额外支付20欧元作为手续费。这是因为欧元降价,申根签证费实际人民币支出有所降低。不过由于一般都会通过签证中心服务,会额外增加20欧元,因而总体实际人币支出大体与之前相当。

11、瑞典

瑞典签证一次签发的天数最长不超过90天。仅在特别情况下,申请人可能拿到多于90天的签证,但绝不会超过一年。递交申请之日后15个日历日内将会做出决定。对于个别申请,将有可能延长至30个日历日。入境签证费用为60欧元,但瑞典使馆只接受以银行卡支付申请费用。只有在无法使用银行卡的情况下,才接受现金支付各类费用。

12、韩国

韩国旅游签证价格从210元下调至195元。此外,韩国推出了其它举措,最近扩大了多次往返签证的发放群体,中国游客只要去过一次经合组织(OECD)成员国(澳大利亚、加拿大、文莱、智利、中国、中国香港、印度尼西亚、日本、韩国、马来西亚、墨西哥、新西兰、巴布亚新几内亚、秘鲁、菲律宾、俄罗斯、新加坡、中国台北、泰国、越南和美国),就可获得韩国一年期多次往返签证。

13、阿联酋

办理阿联酋签证,除了各种相关资料、手续和费用之外,对前往阿联酋的30岁以下女性另行收费。28-30岁需多支付200元;25-28岁需多支付300元;如申请人为30岁以下女性,比30每小一岁需多交纳300元费用。去古巴的签证既简单,又复杂,虽然都是仅存的社会主义的好兄弟必须办理签证手续,但不管旅游还是商务签证都无需面试,也不需要邀请函。旅游签证有效期为6个月。

14、澳大利亚

澳大利亚大使馆自2012年7月1日起将访客签证(类别676)签证费用上调为人民币790元,之前价格为人民币 740元。目前前往澳大利亚的中国人申请量递增,676和456签证类别的审理时间增加到10个工作日。

15、土耳其

土耳其一次入境签证有效期为三个月, 允许签证持有人在三个月内进入土耳其境内一次;游客也可以申请多次入境签证,原则上有效期为一年,允许签证持有人多次入境并且每次可以在土耳其境内停留一个月。

第五篇:中国对外贸易政策

我国改革开放三十年来取得了世人瞩目的成绩,特别是以劳动力成本优势为依托的对外贸易对我国经济增长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但是从长远看,特别是这次金融危机引发的全球性经济衰退,影响到我国对外贸易的持续增长,出现了很多现实问题。如贸易结构存在严重倾斜,在高、中、低产品贸易层次中没有形成合理、均衡的结构,与主要贸易国的贸易摩擦加剧,国际贸易保护主义进一步抬头等。如何在新形势下继续保持我国对外贸易的国际地位,对我国对外贸易政策的引导带来了新的挑战。

一、国际贸易政策理论与现实

国际贸易发展的历史,可以说是自由贸易和保护贸易交替发展的历史。一国不同时期采用的贸易政策,往往取决于其经济发展水平和所处的国际经济环境和政府的政策目标:当一个国家经济稳定增长,贸易交换的商品具有比较优势,并对经济发展起促进作用时,就会倡导自由贸易政策;而当一个国家在国际上的分工地位及其利益与工业化发展之间出现矛盾时,必然转向保护贸易。

自由贸易政策主要基于传统的比较利益理论,并随着世界经济和国际市场供求关系的不断深化发展和层次上的变化而产生了新的理论基础。如从需求角度解释贸易发生的重叠需求理论,从供给角度的规模经济、差异产品和不完全竞争来阐述的国际贸易新理论等。而保护贸易政策的制定和实施首先取决于政府要保护的目的,其理论基础包括早期的重商主义、李斯特的幼稚产业保护、凯恩斯的超贸易保护观点,以及在新的市场竞争条件下的战略性贸易保护理论等。其次,根据政策目标选择适当的政策措施。由于全球贸易自由化发展的趋势,特别是世界贸易组织(WTO)框架下对各国实施关税和非关税壁垒的明显抑制作用,当前新的贸易政策措施层出不穷,并成为实现政府政策目标的工具。最后,这些政策措施实施的效果是否达到了政府的政策目标,从而成为继续或将来实施的依据。

我国改革开放至今,对外贸易经历了由国家统一经营、国家管理经营到放开经营的过程,贸易开放程度和自由化程度在以发达国家主导的经济全球化和贸易自由化的推动下不断深化,但是,国际贸易摩擦和贸易保护主义却在自由化进程中更加激烈。我国改革开放三十年来对外贸易的高速增长和地位的提升,一方面促进了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拉动了经济的总需求;另一方面与我国主要贸易对象——发达国家——之间的贸易摩擦也凸显出来,而这一变化是与我国改革开放后不同阶段的发展水平和采取的政策调整分不开的。在我国工业化过程尚未完成之时,因贸易的迅速增长而引起的贸易冲突加剧,势必影响到我国经济的长远发展。因此,当前对外贸易政策的调整必须注意保留贸易平衡政策运用的空间。

二、我国对外贸易政策的阶段发展及其效果评析

我国对外贸易政策的制定离不开我国改革开放总体经济发展的背景,同时又与我国对外贸易发展战略与外贸体制改革的进程息息相关。

(一)国家统制下的开放型贸易保护政策

改革开放初期到90年代初,我国在沿袭建国后进口替代发展战略的同时,提出了出口导向的发展战略,主要采取的是“奖出限Jk"的政策,这与当时我国经济发展基础和对外开放面临的外部环境是相适应的,也符合国际贸易幼稚产业保护理论以及发展中国家对外贸易发展的“中心一外围”理论的观点。实施促进国内工业发展的贸易保护政策措施主要是关税,以及进口许可证、外汇管制、商品分类经营和国营贸易等较严格的、传统的贸易措施。伴随着我国外贸体制实践中的外贸承包经营责任制、下放部分外贸经营权、开展工贸结合、取消

财政补贴等改革进程,采取了放宽外汇管制,实行出口退税政策等一系列配套措施,为外贸企业自主经营创造了外部环境,为对外贸易的市场化改革奠定了基础。

该阶段采取了动态的、有条件的贸易保护措施,倡导的是国家统制下的开放型贸易保护政策,结果促进了国内民族工业的发展,鼓励和扶持了一批出口型企业,通过引进先进的技术设备和大批工业项目建立了我国的出口生产体系,形成了我国明显的劳动密集型商品出口与资本和技术密集型商品进口的贸易结构,体现了比较优势行业和产品贸易的发展。但是由于政策实施上的不平衡,我国东西部贸易发展差距较大,外资政策与外贸政策的不配套,冲击了一般贸易下的设备进口,甚至造就了一些假合资企业。同时设备的引进存在一定的盲目性,导致较先进的设备闲置,浪费了宝贵的外汇。

(二)贸易自由化倾向的过渡型贸易政策

进入90年代到我国人世前,是我国对外贸易全面深化改革、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的时期。该时期我国经济提出了“外向型”发展和“国际大循环”战略,为此国家外经贸部提出“大经贸战略”和“科技兴贸战略”。该时期对进口管制进行了较大的改革,在进口方面,1992年开始按照HS编码协调制度对225个税目进口税率下调,减少和取消配额和进口限制等非关税壁垒,以及实行单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等;在出口方面继续实行出口退税制度,成立中国进出口银行专门扶持企业的对外出口,大力发展加工贸易等。特别是1994年外汇并轨制为代表的我国外贸体制改革的深化,对外贸企业实行统一的结汇制、减少进出口数量限制、鼓励企业所有制的多元化、加强出口退税制度等,理顺了连接国内市场价格体系与国际市场价格体系的通道,有效地促进了我国对外贸易的迅速增长,到2001年我国对外贸易总额达5097.68亿美元,大约是改革开放初期1987年(206.4亿美元)的24.6倍,是1992年(1655.3亿美元)的三倍。确立了我国在国际分工中劳动密集型产品的比较优势以及我国进出口商品结构,为我国成为国际贸易大国奠定了基础。

该阶段由于我国经济体制市场化取向,形成了我国特有的倾向于贸易自由化的过渡型贸易保护政策。尽管政府实施政策的目的是为了发挥我国的比较优势,与开放之初的政策目的有所不同,但仍然受古典重商主义观点的影响,重点鼓励出口创汇,甚至不遗余力地从事亏损出口创汇。结果长期的、越来越大的贸易顺差在给中国带来发展经济、引进技术所需的雄厚外汇资金的同时,“中国制造”的优势也给中国“制造”了越来越多的贸易摩擦。此外还存在出口贸易方式和结构的不平衡。加工贸易、代工贸易比重和出口中外资所有制比重上升的结构,实质上是经济全球化和跨国公司利用中国廉价劳动力进行资源配置进行的全球生产链的转移,中国处于全球低端生产环节,固化了中国在国际分工低端产品的比较优势;刚性的出口收汇任务与国家资源收购方法之间的矛盾,引发了外贸经营者之间对国内货源的争夺;优惠政策倾斜的目的与实施对象的矛盾。由于国家鼓励多创汇,原有专业外贸公司或国营外贸企业实力强,仍是受惠主力,与优惠政策扶植我国私营和民营等外贸新生力量的初衷相悖。

(三)有管理的贸易自由化政策

加入WTO以后至2007年,我国面临着加入WTO后如何推进外贸体制的市场化改革和内外贸一体化的变化,为适应新的国际经济环境以及我国在世界经济中地位的变化,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增强经济安全成为新时期中国外贸战略理念的核心。对外贸易政策目标以构造有利于经济均衡发展的产业结构、实现产业的持续升级、推动中国经济在适度内外均衡基础之上高速发展和对外贸易由静态比较优势向动态比较优势转移为重点。尤其是WTO非歧视原则下的国民待遇、公平竞争与贸易、贸易政策的透明度等,在相当程度上制约着我国贸易政策的基本取向。因此,我国采取的基本是相对较低的保护与温和的出口鼓励政策相结

合的措施,即运用关税、反倾销、反补贴、反垄断、保障、政府采购等措施对国内具有竞争优势的产业实行动态的、以扩张出口为目标的保护;运用低估汇率、调整出口退税和补贴鼓励企业参与国际竞争的出口鼓励措施。人世后我国的对外贸易地位急剧上升,2004年进出口总额突破1万亿美元大关,达到11547.4亿美元,成为仅次于美国和德国的第三大贸易国,短短四年后,即使在金融危机开始影响下的2008年,全国进出口总额达25616.3亿美元,是人世时(2001年)的五倍,是改革开放时(1987年)的一百二十多倍。

该阶段“人世”的要求决定了我国贸易政策的基本取向,要体现社会经济形态向现代市场体制转变的发展要求,具体体现在贸易政策重心的转移,即政府从侧重宏观外贸战略向侧重微观主体发展方向转移,实施有管理的自由化贸易政策。而现实中我国与贸易国的摩擦却并没有因为入世后自由化进程加快而有所减少,相反我国遭遇了更为频繁的贸易纠纷,在我国工业化进程尚未完成之时,因贸易的快速增长而引起贸易冲突的加剧,对我国经济的长远发展必然带来不利的影响。因此,调整现行贸易政策、保持贸易的平衡和经济持续稳定增长成为新的经济形势下面临的长期问题。

三、新时期对外贸易政策导向与对策

作为发展中国家的中国加入WTO最主要的目的,是利用加入WTO的机会熟悉运用其中的规则,保护和发展本国产品的对外贸易能力和自己的民族工业,而不是单纯强调对WTO承诺的兑现。WTO赖以建立的经济学理论基础——比较利益理论是有利于世界贸易发展的,但是其有效实现必须有一个基本前提,即参与贸易的各国面对的竞争条件应是平等、公正的。而现实中的国际体系和国际分工,存在着强权政治和霸权体系,国际关系中充满了矛盾和斗争,在这种体系中,国家实力和地位始终是本国、本民族最大经济利益的可靠保证。一个国家如果没有坚实的工业基础,不但不能使国家变得强大,而且很难保持政治统一和国家权力的独立地位。从国际贸易政策理论的发展与美国、欧盟等发达国家对外贸易实践来看,在实现工业化的道路上无不利用了重商主义学派的观点,也为像中国这样的还没有完全实现工业化的国家提供了值得借鉴的政策取向。

(一)贸易政策中性化趋势中的适度保护政策

我国对外贸易的迅猛增长和经济地位的提升,引发了发达国家与我国贸易摩擦的不断加剧。我国出口额的增长率自2005年至2008年不断下降,但2009年上半年的统计数据显示,我国出口总额首次居世界第一位。与此同时受2008年开始的金融危机影响,世界贸易保护更加严重。根据世界银行监测统计,从2008年10月到2009年2月,各国政府提出的与贸易相关的提案有78例,其中66例涉及到贸易保护,高达84.6%,而在66例与贸易保护相关的提案中,已有47例被执行。其中发达国家在最终执行反倾销、反补贴和保障措施等贸易措施上的比例高于发展中国家。面对危机时期贸易保护的升级,我国与贸易对象国特别是发达国家贸易摩擦的加剧,以及我国对外贸易商品结构存在的问题以及所处的国内外政治经济关系,决定了我国应在中性化趋势中进行适度保护的政策取向。

我国面对贸易争端如果采取简单的贸易报复措施,引发贸易战是不利于自身发展的,但在工业化发展进程中对本国幼稚产业实施保护,是有充足的理论依据的。因为一国贸易政策是倾向于保护或开放还是中性,根本上取决于一国经济发展的状况。我国人世后的贸易自由化道路的选择以及实施开放型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决定了对外贸易政策的目的强调促进结构的转变、进出口政策作用力的相互抵消,使总体的贸易制度走向中性化。但是一个国家的利益始终是第一位的,政策的制定与调整必须基于本国经济发展的实际、市场机制和国际环境的有效作用,货币、贸易政策以及其他经济手段是达到这种目的的工具。但问题是对“幼稚产业”的选择和判断应避免出现最终演变为保护落后产业的失误。因此,采取的保护政策必

须注意以下的问题:一是扶持的范围必须是具有未来发展潜能的,达到保护是为了日后不需再保护的几个行业,因此所选定的行业必须有利于国民经济结构的提高,并且存在显著的关联效应、学习效应和动态外部效应;二是应该明确保护或扶持的时间,对被保护的企业和行业规定限期;三是扶持目标,定位于能成为国际市场最主要的竞争者的这些产业,通过整合的方式提高大企业间高强度的竞争,以竞争促发展;四是政策手段不强调贸易保护,而主要是通过国内财政政策、金融政策、产业组织政策等加以规范、诱导和扶持。例如,可以考虑把汽车、半导体、数控机床和飞机工业列为幼稚产业,扶持时间定为今后的“XX个五年计划”,并对扶持目标和任务进行详细分解。

(二)扩大内需、以进促出,保持经济可持续和稳定发展

2007年我国GDP总量(按当时价格计算)为2.49万亿元,经济规模居世界前列,预计到2010年,我国GDP总量将比2000年翻一番,届时我国大国经济体的特征将进一步显现,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不容忽视。考虑到经济发展潜力、人口规模、市场规模,我国的经济增长比较趋近于大国的经济模式,应更加强调内需的作用。同时,面对当前对外贸易不确定性因素,合理化解高外贸依存度带来的潜在风险,提高本国经济抵御外部经济风险的承受力和消化力,也需要依靠扩大内需来保持经济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有关我国内需不足的问题,可借鉴我国主要贸易市场的经验。在美国、欧盟、日本等发达经济体中,是在通过税收政策基本解决贫富悬殊两极分化并且创造了“中产阶级”以后,才达到提高“内需”的目的,而这种“内需”又推动发达国家经济的快速增长。美国在格林斯潘担任美联储主席时,就是依靠巨大的“内需”使美国经济长期繁荣,直到这次“全球经济危机”爆发为止。相比之下,中国没有利用对中国投资的外商通过征收大量税金来缩小外商与中国平民的贫富悬殊两极分化,甚至也没有对中国的民营企业和国有企业及其管理人员征收大量税收,以解决贫富悬殊两极分化的问题。如果中国能采取相应的财政政策,帮助大量相对贫穷的消费者提高收入,尤其是帮助中国消费者减少在“医疗、住房、教育”三方面的巨大支出,中国“内需不足”的问题基本可以得到解决。

另外,我国经济增长应依靠要素供给的增加和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而这些要素的加强有赖于我国的进口结构和质量,因为进口中的先进设备、先进技术和战略资源,虽然不会直接对GDP总额产生作用,但将促进科技进步和生产率的提高,促进经济集约化增长,从而提高GDP增长率和提升产业竞争力。利用充足的外汇储备进口国外的先进技术、设备和科学的管理,并注重消化、吸收和创新,增强本国产业和产品国际竞争力,可以“以进促出”,保持适度的国际贸易收支顺差作为促进中国外贸和经济可持续增长的支撑条件。

(三)优化对外贸易结构,减少贸易摩擦

面对经济危机每个国家都在寻找各自的出路。美国强烈要求中国减少外汇储备,改变靠投资和出口拉动经济的增长方式,实施进出口平衡政策。而这一政策却使我国对外贸易发展陷入两难:一方面实施进出口平衡政策,会造成出口受阻、企业倒闭和工人失业,从而引发银行出现大量的呆账坏账;使国内的总供给能力大于总需求,从而产生与经济危机类似的产能过剩问题。另一方面如果不实施进出口平衡政策,“4万亿计划”又可能引发通胀问题,从而加剧被美国套住和承受外汇储备大幅贬值的可能。因此,应当转变当前对外贸易增长方式,优化对外贸易结构进行进出口平衡,减少贸易摩擦。

从贸易结构来看,应逐步改善商品结构单

一、技术含量低的现状,加大研发投资的力度和重视程度,鼓励企业自主创新,推进产业结构升级;通过调整和完善出口税收、加工贸易等政策,改变贸易方式中加工贸易大部分处于低附加值、价值链低端的局面;我国对外贸易区域的结构性问题恐怕难以在短期内得到改变,要想减少贸易市场过分集中带来的威胁,需

要加强内需,扩大国内市场来分散风险;针对长期以来大多出口产品采用贴牌的生产方式,鼓励企业品牌发展战略;严格控制“两高一资”产品的生产和出口,对环保节能型产品的出口给予优惠政策;规范出口竞争秩序和行业自律,稳步推进对外贸易秩序的法律法规建设,加快建设外贸信用体系。同时应协调利用外资政策,调整外商的投资结构,减少外商低端制造业的投资,限制技术含量低、资源消耗高、污染排放大的外资项目,提高外商投资的质量;取消对外资企业的优惠政策,缩小民族产业与外资企业之间的差距和资源配置的不平衡性,减少国家财政收入流失,增加政府调控资源配置的能力。

另外,政策措施应注意加强针对性。例如,美国轮胎特保案对我国的启示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我国出口退税政策存在国家干预不当问题。对于在国际上容易引起纠纷的传统优势产业,出口退税只要达到使出口产品以不含国内间接税的公平价格参与国际竞争即可,避免出口企业以退税作为压低报价的“优惠鼓励政策”,从而避免国外进行反倾销的可能。二是上述提到的国内外市场不统一,存在国家干预的缺位问题。目前出口市场的信用体系畅通,而国内市场信用体系相对滞后,交易成本高、风险大,导致对内销售的报价偏高。三国内商品流通出现阻滞的物流系统建设滞后,存在中央政府干预缺位,而地方政府干预不当的问题。因此,需要由中央政府打破地方保护主义,改革高速公路收费体系,发展铁路交通。

(四)建立开放经济下的内外统一的贸易综合管理体系

我国人世后虽然将国内贸易与国际贸易管理体系融合,但仍存在外经贸管理措施的单一性、国内贸易与国际贸易做法的差异性、市场化的措施和金融融资方式依然“内外有别”等问题。因此,必须从根本上转变为内外经济融通一体化的综合管理体系,建立统一的大市场体系。政府在管理形式上,以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等间接管理手段为主,为我国企业平等参与国内和国际竞争创造条件;运用市场机制促进国内外商品流通;培育我国具有竞争力的大型企业,包括生产商、贸易商、零售商,让中国企业更愿意在国内市场做生意,脚踏实地立足国内市场积累经验的同时参与国际跨国经营,形成具有世界“品牌”的生产型跨国公司、贸易型综合商社和跨国流通企业,这对我国经济、贸易发展更具有丰富的现实、政治和社会意义。

调整贸易政策必然带来相关政策管理体系的变化,不可避免地导致原有管理体制的改变。改变原有政策协调机制虽然会增加协调成本,但是调整后的管理更富有效率。因此,必须实现贸易政策基础由传统的比较优势逐步向以竞争优势为基础转变;贸易政策管理方式由以往的直接管理向间接管理为主转变;贸易政策作用范围由过去单一的外贸领域向整个流通领域延伸,这意味着贸易政策将更多地注重国内外市场的融通、内外贸易的统一。因此,需要尽快建立内外融通的综合性贸易管理体系,形成连续性和承继性的贸易政策,使我国企业能够实现全球范围的资源配置。同时尽可能注意与其他相关政策的衔接配套,避免因贸易政策的变化而引起整个宏观管理政策体系运行效率的降低,这是新的内外贸易一体化综合管理体系有效运行的重要保证。

上一篇:走过四季诗歌范文下一篇:自管会的介绍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