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观西南联大观后感

2022-08-04

第一篇:参观西南联大观后感

革命圣地西南联大旧址,讲武堂参观心得

追寻昆明红色足迹——党员发展对象重温历史之路

2012年11月4日星期日,在学院组织部的组织下,我们一行十几人人,来到了革命圣地昆明西南联大旧址参观学习感受革命先辈的精神,我们先后参观了西南联大旧址、黄埔军校前身陆军讲武堂、云南省博物馆,在昆明西南联大旧址,我们遇到了一群小学生,聆听了他们随行的专业讲解员详实而生动的讲解和现场教学的各种视频,亲眼目睹和亲手抚摸了老一辈革命家们生活过和战斗过的地方,才发现以前从书本和影视上得到的对革命的认识是多么粗浅和简单,历史和精神其实是那么丰饶和厚重,使我心灵得到了深深地震撼。

我们此行的第二地点是在黄埔军校前身陆军讲武堂,进门就可以感觉得到那种庄严肃穆的革命气势。走进展品陈列室,看着那些简陋的座椅,简陋的校舍,破旧的衣服,仿佛看到了当年的革命前辈们正努力刻苦的寒窗苦读。小院里老一辈革命家的住处兼办公室的地方,里面简单的设有木桌椅、帆布睡椅、木柜等家具,床铺也很简陋,置身于这些陋室和小小的院落可以想象出当年领革命先烈的生活是何等艰苦。然而,他们坚忍不拔的革命精神也许就是在这些陋室中形成的。

这些让我仿佛一下子又回到了红旗飘扬、军歌嘹亮的岁月,眼前浮现出的是革命先烈们在硝烟弥漫的战场上赴汤蹈火、前赴后继的画

面。首先感受到的是革命先辈在艰难环境中孜孜不倦的革命精神。

革命先辈把自己的卧室经常性地和办公地点相临近或者干脆并为一室便于挤出尽量多的时间全身心扑到革命工作中。在我们的眼前

仿佛出现了一幕幕这样的画面——在战火纷飞的年代革命将士们奋勇杀敌革命领袖们就在这样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陋室中日夜谋划、挑灯夜谈、竭尽全力去工作。正是他们的“运筹帷幄决胜千里之外”,为我们中国革命赢得了一次又一次胜利,为新中国的建立和全国人民的解放作出了难以估量的贡献。重温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我们心中久久不能平静。

昆明在在革命年代都不算富裕甚至可以说是有些贫穷落后。正是在这种艰苦的环境中孕育了中国革命的胜利。人民群众正是以母亲般宽大而温暖的胸襟接纳了这些中国革命的先驱者,用并不富裕的资源滋养着革命指战员,让革命在这里蓬勃开展,开辟出了革命的根据地。一件件历史遗物、一段段感人的故事见证了那个风云突变而又豪情万丈的时代。

革命的精神是我们这次考察时时刻刻都感受到的力量。这就是要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正是以这样的革命精神,教育了一批又一批党的好干部好儿女。它催人奋进坚定了革命干部为人民服务、为党的事业奋斗终身的信念。这是我们党的传家宝,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今天的形势和条件同革命初期相比发生了很大变化但中国共产党人无论现在和将来都要坚持和弘扬这种革命的精神。

革命圣地给了我们一次关于党性和党的历史的教育使我们深切地感受到,只有永保革命精神的本色踏踏实实地为人民服务才

能把工作切实做好。回顾党的历史,抚今思昔,我们要牢记胡锦涛总书记说的“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回去以后为群众多做实事,多做好事,以实际行动告慰革命先辈们。

第二篇:<<西南联大启示录>>观后感

——精神不足,大师难出

舒适,安逸的生活条件,形形色色的诱惑,躁动难以安静的心使得中国的大学生难以走出大师。

西南联大的学生没有现在宽敞,明亮的教室,没有现在舒适的宿舍,也没有现在干净宽阔的食堂。所有的所有,都不如现在的学生。唯有他们怀着一颗抗日报国的决心,使他们“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正是这一点的不同,决定了他们的与众不同,在历史上留下更多辉煌的是他们,而不会是我们。西南联大的学生中走出了众多名震中外的大师,而如今的大学生中能走出多少大师呢?

恶劣的环境磨练了他们的意志。孟子曰;“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联大的学生经受住了上天的考验,承担起了挽救祖国,振兴中华的重担。而生活在舒适环境中的我们,不了解“艰难困苦,玉汝于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在各种现代化的诱惑下,逐渐堕落没有斗志,这样的大学生中怎能走出大师?这样的大学生怎能挑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从这个意义看来,联大的学生比我们富足多了。精神的富足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富足。物质的富足根本无法掩盖精神和意志的缺失。

我们是迷失的一代?不!不能!更不应该!但我们真的

面临着难以抵拒的诱惑,处在处处躁动的世界。不思进取,安于现状,贪图享乐,萎靡不振,时时发生在我们的身上。我们缺失了雄心!

身处动荡时期的联大人能时时感受到国破家亡,山河不在的压力,因而他们更容易产生雄心。我们处在相对和平的时代,自然不会相信国家会灭亡,因而也难以激起雄心壮志。但这不正是我们这一时代的大学生的一个机遇吗?一个赶上甚至超过联大大学生的机会。那么,就先让我们树立起我们的雄心壮志,让我们的大学生充满斗志。东方雄狮就应该怒吼!

就让雄心壮志扫除一切诱惑,一切躁动,一切萎靡!

计算机学院2010301500074冯为江

第三篇:《西南联大启示录》观后感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和南开大学先迁至湖南长沙,1938年又西迁昆明,改称“国立西南联合大学”。

当年,这三大所大学的优秀教师和莘莘学子用可歌可泣的爱国奋斗事迹感动了我们很久很久……

曾经在战火硝烟中,他们书写了一个个艰苦奋斗的故事;曾经在山河破烂下,他们发扬吃苦耐劳的精神。他们是一群代表了国家最出色的学术水平和最优秀的人格魅力的大师级人物——无论是老师还是学生。他们都代表了一个时代的最高境界。为此,我敬仰他们——那些乐观进取的学生

汪曾琪说过,联大很大部分学生都是呆在茶馆里看书自习,他们在那里“养其浩然之气”,能够保持绿意葱茏的幽默感,用来对付恶浊和穷困。

联大的校舍出奇的简陋,条件艰苦得惊人。教室是土墙,屋顶仅盖一层铁皮。下雨的时候,雨点打在铁皮顶上,叮叮当当地响,教授讲课要提高嗓门,大声喊叫才能压得过雨声和风声。

一次,经济系教授陈岱孙上课,因下雨,学生根本听不到教师讲课。无奈,陈教授便在黑板上写了“下课赏雨”。然而正是在这样的恶劣环境下,学校培养出了邓嫁先、杨振宁、朱光亚等享誉世界的名人。

从西南联大的勉词“西山沧沧,滇水茫茫,这已不是渤海太行,这已不是衡岳潇湘。同学们,莫忘记失掉的家乡,莫辜负伟大的时代,莫耽误宝贵的辰光。赶紧学习,赶紧准备,抗战、建国,都要我们担当!同学们,要利用宝贵的时光,要创造伟大的时代,要恢复失掉的家乡”中,我已深刻感受到当年学子们刚毅坚卓、报效祖国的高尚品格。

相比之下,我们现在大学的条件比那时候好多了,然而我们不仅没有像他们那样刻苦学习,而且时常为生活锁碎和小困难烦恼。

正如美国总统尼克松所说,“青年人不要总是想着社会能为你提供些什么,要想想自己能为社会做些什么贡献。”看完西南联大启示录之后,我也想说:“我们不要总是想着学校能为我们提供些什么,要反思我们能为咱们可爱的校园——广技师做些什么。”希望我们在踏进这所大学时,以能进来这所学校感到自豪,将来离开这所大学时,能让学校以我们为豪。

今天我们纪念联大,不只是为了缅怀多年前有这样一群中国的骄傲用他们孱弱的肩膀做出了这样的伟业,传承了我们民族赖以长存的精神和文化,更重要的是思考如何让今天的中国可以出现像联大这样有生气、有信仰的学校,实际上也只有这样的学校,才可能带给国家希望和未来,让中华民族在世界上扬眉吐气,屹立不倒!

诚然,西南联大已经消失在历史的长河里,但西南联大的精神将永记史册,它所释放出的力量将永远鼓舞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奋斗、奋斗!

第四篇:读《关于西南少数民族问题》(邓小平)后感

为期一个多月的党课结束了,不多的课时里明白了很多不曾深入思考的问题,对党的理论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同时使我意识到了自己对党理论学习的欠缺。要提高自己的觉悟,必须不断学习、深入学习。

最近一段时期,我们的国家在民族问题上遇到了一些困难。疆独、藏独有抬头趋势,**

集团、热比娅集团做出了伤害祖国、伤害人民,危害国家安全和民族团结的举动。不仅造成了大量无辜群众财产损失甚至生命的丧失,而且引致大量境外媒体的歪曲报道,给祖国造成了困扰和压力。

读到了邓小平的这篇《关于西南少数民族问题》,受到了很大启发,也明白了党的一些政策。

虽然时隔将近六十年,这篇文章仍然体现出很大的价值和指导意义。“对少数民族的许多事宜,不盲动,不要轻率地跑去进行改革,不要轻率地提出主张,宣传民族政策也不要轻率。”

邓小平同志承认了中国历史上少数民族和汉族的隔阂由来已久。因此我们在在大事方针上也要考虑到这点,不能同汉族同胞一样任何事上等同对待,必须谨慎,考虑到可能由于民族习惯、历史遗留带来的矛盾。微观下,我们的普通生活中,也必须谨记,我们同汉族同学开的玩笑,讲的故事,在和少数民族同学讲时,一定要考虑好。很可能,会因为文化背景的缘故造成误会。

大一军训时,一位同学对藏族同学疲于训练而老是坐地休息抱怨的话,尽然引来了“想打架”的回应。在平常人看来,这只是句抱怨,或许带有开玩笑和羡慕的味道。藏族同学自我保护意识强,是共性,是可以理解的,或许是有缺乏了解、环境生疏引起的。我们在与他们相处时,必须要考虑到这些。促进了解,最终会让我们越来越近。一位同学院的藏族同学郎佳泽仁,非常友善,和我们一块训练、吃饭、聊天,没有同其他藏人一样要求特权。而我们在一起的时候,并没有把他当做和我们有所不同的人对待,包括任何方面,无所顾忌。

但是毕竟对于大多数的人来说,我们必须谨慎对待,而要充分考虑差异。随着时间的推移,即量变的积累,最终,郎佳这样的人会越来越多,最终我们会亲如兄弟,直至完成质变。

邓小平同志谈到了西康的情况。谈到了军队进入西康时,首先宣布了共同纲领的民族政策,执行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尊重民族习惯,赢得了藏族同胞的信任。这主要是因为提出的十项条件,实打实的条件,而不是空头支票,这才符合民族团结的要求。

这也提醒我们,在制定民族政策时,一定要符合实际,不要超前。在坚持原则的前提下,要制定出符合实际的政策,并且落实好,才是正确的。制定超前的政策,或是执行不力都会导致不好的后果。

邓小平还提到了长征北上时,饿慌了,为了生存,做了一些犯纪律的事,没有办法。“现在我们应该跟他们说,当时全国的革命负担放在你们的身上,你们对保存红军尽了最大的责任。那时办得不对的事,应当向他们赔礼。这次我们到那里,一些藏族人士也很坦白地说,那时把粮食吃光了,心里不愿意,现在了解了。他们为自己的解放感到高兴。”

当前,我们要把眼光放地长远,明白我们终究是一家人,本来就没什么大问题,即便是有过误会,我们都应该认识到,要互相理解,消除误会,一起面对将来。对历史问题上消除误解,是我们必须面对的。

“在少数民族里面,正是由于过去与汉族的隔阂很深,情况复杂,所以不能由外面的力量去发动少数民族内部的所谓阶级斗争,不应由外部的力量去制造阶级斗争,不能由外力去搞什么改革。所有少数民族内部的改革,都要由少数民族内部的力量来进行。改革是需要的,不搞改革,少数民族的贫困就不能消灭,不消灭贫困,就不能消灭落后,但是这个改革必须等到少数民族内部的条件具备了以后才能进行。”

在今天看来,给我们的启示还是非常大。步步为营,我们才会稳固民族关系。客观要求我们,对待少数民族群众,我们不能贸然行事。一定等待时机,等大部分条件都满足了再考虑可行性,不能照搬对汉族群众的经验。我也觉得我们的理论很多都是建立在一个很大众化、很普遍的读者基础上,根据这些理论我们可以较易地找出实践的方法。但是这种容易,很容易使我们产生一种错觉,就是运用这些理论是不需要太多考量的、太多测试的。

这是不对的,理论显得容易理解且指导性强是因为这与我们实际联系紧,但对于少数民族,运用其理论来,就不能按汉族群众的思维。少数民族与汉族的区别不仅仅是生活习惯的区别,认识方法、文化背景的区别更应考虑。不仅是在具体实施上,在大方向上也要区别对待,至少在现阶段。

“现在我们民族工作的中心任务是搞好团结,消除隔阂。只要不出乱子,能够开始消除隔阂,搞好团结,就是工作做得好,就是成绩。”邓小平的话很是正确,虽然我们现在的年代和当时相距很久,但有理由相信,现在的阶段仍应把搞好团结作为非常重要的任务。

“稳

定压倒一切”是一句民间流传很广的话,我也赞同邓小平的看法,我觉得,目前稳定就是成绩。在少数民族聚集的地区,我们不应片面强调发展,强调经济的飞速发展。目前,少数民

族的生活已经达到了比较高的水平了,温饱生计问题已不是特别急切的问题了,而是谋求发展。在少数民族聚集的地区,我们现在应当我要那么看重发展了,而是要充分考虑群众对发展代价的承受能力,如砍伐森林、挖掘矿藏、修建水坝、修建房屋等等,群众可能会对自己居住地区内矿藏的掠夺性开采,占用牧场、农田盖楼,都可能会引起群众的不满甚至厌恶。

我们也不能总是以“我们给你们带来多少多少经济收入,给你们多少多少补贴……”这样的话回应少数民族群众,这样的结果很可能会让他们更加反感。关注和谐,结合具体情况发展,以适度为原则,在经济的适量增长和人民的内心诉求间找到一个很好的平衡点才是合理的做法。

其实,这样的矛盾在汉族地区很大量存在,只不过因为某些原因,形式不太一样。如近来很是火的血拆事件,潘蓉、唐福珍等大量严重损害了党和国家的形象。这便是,一边似乎迫切的发展计划,另一边是被损害的人民利益。从总体看,我们仍可以说这是国家的建设、发展需要,总体上受益的是整个国家。但由于党内腐败分子脱落客观,受某些利益驱使来制定规划,微观上看就伤害了人民,甚至给群众造成了被践踏的错觉。

所以,其实,我认为,为了让我们坚持好基本路线,落实好科学发展观,我们甚至可以有意识地“放慢”发展速度,其实就是保持一个合理的速度。这样,虽然表面上数字不好看、影响了政绩,但实际上是选择了健康的、合理的发展模式,而且修复了人民内部的矛盾,大家都高兴,也是“以人为本”的体现。另一方面,我们努力在如何让人民更多地享受到国家发展的成果,如何“藏富于民”上努力。我们要做的似乎比例的提高,而不是绝对量的提高。

对少数民族亦如此,温饱解决后,我们该选择一个健康、合理的增长速度,而不能求最大。

其实我们不能因为现在在少数民族问题上遇到了一些问题,就过分紧张或是气馁,我们要明白,历史是曲折前进的,遇到些沟沟坎坎是很正常的。这次的困难,有必然因素,也有偶然因素。我们不能因为这些就开始过分地反省自己的问题,我们的政策,有问题的要改,大多数正确的一定要坚持下去,不能摇摆不定,分裂集团的集中进攻是蓄谋已久的,和我们的政策关系不大。

我们坚持马列主义的指导,会解决掉所有阻挠我们进步的因素。任何破坏国家统

一、民族团结的行为只不过是暂时的困难。

汇报人:范文范例网

第五篇:参观海尔观后感

感受海尔;学习海尔

海尔是海, 是不断创新之海。“一滴水能映出太阳的光辉,”一点一滴也能窥视全貌。透过壮观海尔的文化馆和生活馆,我们看到了海尔的实力与强大,放眼海尔工业园,它的宽广,它那美丽而独具匠心的规划与布局,它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无不散发着海尔文化的浓浓的气息与韵味,使你深深感受到海尔文化无处不在,无时不在,不断奋进,不断创新的理念。听了海尔原王书记深刻寓意的讲解,深刻体会到了海尔文化的博大精深,海尔的成功引人深思:海尔何以如此强大?海尔的成功之道是什么?我们该向海尔学习什么?

一九八四年,海尔的前身---“青岛电冰箱总厂”,是一个因经营不善,已临濒倒闭境地的企业,发展到如今的海尔建成了中国最大的系列家电制造基地与研发中心,其产品成为世界品牌,其生产基地扩展到美国,欧洲,中东,日本,亚太地区,成了誉满全球的家电龙头企业。海尔从昔日的破败不堪,纪律涣散,人心浮动,像一盘散沙,到二十几年后的今天,造就的辉煌,形成企业高度的凝聚力,员工饱满的工作热情,员工不断创新的工作激情,职工对企业的高度忠诚。靠的是什么?靠的是海尔的精神!靠的是海尔的“企业文化管理”,靠的是通过大量的观念转变工作所铸就的员工与各级领导者“上下同欲者胜”最根本的海尔文化。这就是海尔获得持久、稳定发展的灵魂。

天下生于有,有生于无,无形胜有形。海尔创业二十几年来的最大收获,不仅是产品等有形的东西,更是观念与思维方式的变革与创新。海尔的经验,理念有两点给我深深的启示,一是企业即人、以人为本;二是管理无领导,制度是老板的理念。

我们常常抱怨员工工作积极性不高,工作先谈条件,责任心不强等等问题,那么我们该怎么样培养员工对企业的忠诚呢?又该怎么样去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呢?又如何提高员工的责任心呢?下面列举发生在海尔的几个小故事,或许能给我们启迪。

一九八四年十二月,张瑞敏上任不久,就到了年关,过年时连工资都发不出来,更别提发年货了!一个临濒倒闭的小厂,银行是不愿再贷款给他们了。但是年不能不过,怎么过呢?想来想去,最后想到向附近实行生产承包责任制的富裕的大山村大队借钱。几经勾通,最后到腊月二十七日,村里终于答应借钱给电冰箱总厂了!财务科长坐在没有挡蓬的三轮车里,顶着寒风赶到五公里外的李村信用社提回了钱,给每个人发了工资,并且还发五斤带鱼。工人们兴奋地奔走相告,每个人脸上都绽开了笑容,感觉新领导关心群众,“他敢为大伙借钱过年,咱们也要争口气,好好干,挣了钱把钱还上!”这故事告诉我们,领导心里有员工,员工心里必有领导,企业关心员工,员工心里也必装着企业。无论在什么时候,采取激励的手段,保障员工的利益,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都是非常重要的。这样才能使员工把个人的利益统一到企业目标的大环境下,让其认识到企业利益是员工利益最大化的保证,让员工无形中形成一种自觉的意识,那么,员工必定会为实现企业利益而努力工作。

任何时代,满足人本质的需要的不是物质,金钱,而是人自我价值的发现与实现,这是海尔人才观的基本理念。其方法理念值得我们认真学习与借鉴:人人是人才,赛马不相马,企业是学习型组织,竞争不是一次定终生,育才三要素:公开、公正、公平待人尊重人,即时表扬,给人成就感,员工有自主经营的平台,给人自我表现的空间。海尔就是这样铸就了员工与管级管理者“上下同欲者胜”的海尔文化,

人是企业生产力中唯一具有能动性的、创造性的主体因素,再好的管理制度也需要由人来执行与运作,一流的员工素质才能创造出一流的产品!企业要不断的发展最重要的是不断创新,而比创新更重要的是智慧,而比智慧更重要的是人的素质。为此,加强企业文化的建设,加强员工的学习培训以提高员工的素质愈显重要。在海尔流传这样一句精典语言“终端员工的素质就体现了干部的素质!”张瑞敏一针见血地指出。这句精曲的语言在海尔广为流传。员工的素质反应了领者的水平,作为领导者没有抓好员工,就不能抱怨员工的素质低。如果领导没有制定一套提高员工素质的培训机制的激励机制,那么素质低的人就永远得不到提高,素质高的人也会因为没有激励的氛围而渐渐变低。正因如此,在海尔,工作出了问题不批评员工,而批评干部,因为工作出差错干部要负80%的责任。这样才能激发领导者制订完善的制度。

管理无领导,制度是老板的理念是海尔成功的基石。管理制度是企业正常运转的保障,是员工的行为准则及方向。没有一支具有超级执行力的队伍,一个公司的所谓使命、战略都不可能实现。中国企业与国际优秀公司相比,执行力问题是一个系统问题。但中国有一个正在走向国际化的企业阶段性解决了这个问题,这个企业就是海尔,虽然他走向国际化的路还有很长。海尔无疑是从残酷的市场竞争中撕杀出来的行业明星之一,并且至今仍然是最耀眼的本土企业之一。研究海尔经验的文章、专著、报告可以说汗牛充栋了,但不管是从文化角度、管理角度、营销角度还是人力资源角度来分析,海尔在其每一项成功的背后,无不闪烁着其超级执行力的光辉。张瑞敏是推动执行力的本土大师,从早期砸冰箱这个颇具冲击力的故事把质量理念深深扎根在每一位员工内心深处,到OEC管理法强调日事日毕人人都管事事事有人管,再到SBU策略强调人人面对一个市场人人为市场服务,无不体现出关注细节、关注执行的企业家精神。一九八四年十二月张瑞敏上任伊始,针对企业存在的问题制定了十三条制度,其中最重要的两条就是“不准在车间大小便。”“不准偷拿工厂物资。”管理的要义就是从实际出发,符合现状的管理办法才是有效的,不符合现状的管理,目标再高也没有意义!海尔的管理是什么?就是日清日高的0EC!充体现了“以人为本,实行自主管理,把公认简单的事天天做好,就是不简单,把公认容易的事做就是不容易,的基本理念。抓反复,反复抓,抓大局,抓大局中的小事,一抓到底,抓出模式,再推而广之。

海尔是海,如果我们学海尔不是落到表象上,不是落到口头上,而是落到实际工作中,以改进我们的工作,完善我们的工作,以提高我们的工作,我们的企业能不蒸蒸日上?能不日新月异?能产不突飞猛进地向前发展吗?祈望淮安企业前景辉煌!希望与青岛合作愉快!

2014.5.25

上一篇:采购员岗前培训目的下一篇:仓管员岗位工作流程

本站热搜